第一篇:温州大学07-08古代汉语试卷B答案
温州大学07-08古代汉语试卷B答案
一、综合填空(10,每空1分)
1毛亨,郑玄,孔颖达 2孙诒让3形容词4楚辞,骚体5日月6广韵,切韵
二、单项选择题(10,每空1分)
1(C)2(D)3(C)4(A)5(A)
6(D)7(A)8(B)9(D)10(B)
三、选择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5,每空1分)
1(C)2(A)3(E)4(B)5(F)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0,每题1分)
1莽苍:郊外2胠箧:打开箱子3文章:文采4畴:同类5龟:通皲,裂开6终„„且:既„„又7婵媛:有所牵挂的样子8劝:努力9相:看10贿:财物11购:悬赏征求12蓐食:在床上吃饭13殪:死 14悠:思15母猴:狝猴16蠭出:像蜜蜂一样飞出17宪章:以„„为法令18称:举19蚤:早20亨:烹煮
五、阅读材料解题(20,每题5分)
1两者都为假借。前者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后者为本有其字的假借,又称通假。2阴声、入声、阳声的区别主要看韵尾,阴声以元音为韵尾,或无韵尾;阳声以鼻音nm为韵尾,入声以辅音ktp为韵尾。
3这种现象被称为叶音或叶韵,是一种临时改读韵脚字以使之合谐的做法。这种做法有很大问题,是没有认识到语音是发展的,上古音发展到宋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以宋时的音来读诗歌的韵尾。作为后人实在无须人为改变以使其和谐。
4烟草连天枫树齐,岳阳归路子规啼。萶江万里巴陵戍,落日看沉碧水西。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六、阅读古注,完成习题(15,前四题每空1分,后两题每题3分)
1陆德明,涂,反切,由反切上字与反切下字构成,反切上字表声,反切下字表韵 和调。2杜预,孔颖达3古禾反,古卧反4注“殡,窆棺也。曲沃有旧宫焉。”5被释词在后,有区别近义词的作用。6翻译: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地派兵前来,郑国可以攻下。
七、篇章阅读(20,标点8分,翻译12分)
标点: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亭长,钱百,曰:“公,小人,为德不竟。”召辱己少年令出跨下者,以为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宁不能死?死之无名,故忍而就此。”项王亡将钟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败,眛亡归信。汉怨眛,闻在楚,诏楚捕之。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有变告信欲反,书闻,上患之。用陈平谋,伪游于云梦者,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亡患。”信见眛计事,眛曰:“汉所以不击取楚,1
以眛在。公若欲捕我自媚汉,吾今死,公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于陈。高祖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信。至雒阳,赦以为淮阴侯。信知汉王畏恶其能,称疾不朝从。由此日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尝过樊将军哙,哙趋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办耳。”上笑曰:“多多益办,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译文:韩信到楚国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她千金。轮到下乡南昌亭长时,只赏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又召见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少年,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刘邦记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王逮捕他。那时韩信初到楚国,到各县乡邑巡察进出都派军队戒严。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其实是想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昧商议,钟离昧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结果钟离昧自杀而亡。韩信持钟离昧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高祖说:“有人告你谋反。”就给韩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颖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高祖刘邦高兴时常同韩信闲谈将领们才能的高下,刘邦问:“像我能率领多少人?”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率领十万。”刘邦问:“你怎么样?”韩信说:“臣是多多益善。”刘邦笑着说:“多多益善,为什么被我所擒?”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而善于带将,这就是为什么我被陛下所擒的原因。而且陛下是上天所授,不是人力所能及的。”
第二篇:温州大学06-07第一学期古代汉语试卷A答案
温州大学第一学期古代汉语试卷B答案
一、填空
1左丘明、春秋左传注疏、孔颖达2音序、部首和笔画3释名4连绵词5异体字6象形7否定词。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B 4C 5D 6B 7A 8C 9D 10A
三、文字(20)
(一)写出与下列加点字相对应的古今字、异体字或通假字,并指明其关系(8)
1说,悦,古今字;2阙,掘,通假字;3徧,遍,异体字;4无,毋,通假字;5莫,暮,古今字。6属,嘱,古今字;7辨,辩,通假字;8朞,期,异体字。
(二)写出下列繁体字所对应的简体字。(6)
邻还辞尔远击灭战郑劝惊虽
(三)指出下列各字的组织结构(6)
刃,指事字。牛,象形字
畋,形声字,从夂,田声。休,会意字,从人从木。
孜,形声字,从夂,子声。采,会意字,从爪,从木。
娶,形声字,从女,取声。逐,会意字,从辵,从豕。
贼,形声字,从戈,则声。佞,形声字,从女,仁声。
果,象形字亦,指事字
四、语法(20)
(一)指出下例加点字活用现象(8)
1名词活用作动词,绕 2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贱,轻视 3名词活用为动词,披甲 4名词作状语,在角落里 5动词使动用法,使„„相信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空7名词用作状语,用权诈之术 8形容词的以动用法,以„„为难。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7)
1宾语前置句 2双宾句 3宾语前置句 4宾语前置句 5谓语前置句 6宾语前置句 7被动句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焉”字的用法(5)
1焉,相当于于是。2指代比较对象。3语气词,带有引人注意的语气。4疑问代词,哪里。5相当于于是。
五、词汇与句子。(20)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0)
1修葺2之于3居4求,索取5军队6护城河7献8努力9奔跑10往11供给12道歉13到14恰好15为何,为什么16把„„制成干肉17如果18画界,画断。19朴实20胜人
(二)句子翻译(10)
地位尊贵而无勋业,俸禄优厚而无功劳,却持有太多的贵重的器物。
那天子本来就是这样,不值得奇怪。
你有母亲可以送食,可就我独自一人没有。
难道是为了我,只是为了继承两国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我被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虑搞得心烦义乱,而本性懦弱又愚笨。
六、阅读(20)
1加标点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2翻译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 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
第三篇:2018年大学《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模版]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项是“術”的本义:B A学术、学问 B 邑中的道路 C技能、技艺 D 方法
2、“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是:C A 文学课 B 理论课 C 基础课 D 应用课
3、下列各组汉字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A A 女耳自 B 本刃末 C 武信从 D 江河娶
4、下面选项全为通假字的一组是:D
A知智 益溢 B早蚤 昏婚 C莫暮 反返 D信伸 畔叛
5、“责毕收乎?”中的“责”用的是“责”的:A A 本义 B 引申义 C 假借义 D 比喻义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是该词的本义是:D A 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C 绝江有托于船。(《吕氏春秋?知度》)D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诗经?周南?汉广》)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有:C A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B庄公寤生,惊姜氏。C 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D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8、我国的第一部词典共有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宫、释亲等。它是:A
A 《尔雅》 B 《玉篇》 C 《正字通》 D 《康熙字典》
9、“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D A 对文 B 异文 C衍文 D 互文
10、“汤之问棘也是已”的“之”的用法或意义是:B
A 结构助词“的”B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 指示代词“这”D动词“去”
二、填空题
1、形声字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个部分叫,也叫义符,另一部分叫声符,也可叫音符。
2、在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中,被称为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也叫转折点。
3、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的。
4、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主要有结绳说、八卦说、。
5、《礼记》与()、《仪礼》合称为“三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战国、秦汉间儒家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
6、“防”、“隄”、“陸”等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祁”、“部”、“邦”等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
7、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属于,而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则属于今文字。
8、“布”、“甫”等字的声符是。
9、“此小大之辩也”之“辩”与 构成通假字。
二、形符、隶书、说文解字、仓颉造字说、周礼 邑、古文字、父、辨、表达色彩(感情色彩)
三、解释加点的词,或解释其语法作用。
(一)解释加点词的词义。(1ⅹ10)
1、树木而塗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
2、士生鄙野,选而禄焉,非不贵也。
3、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6、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7、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8、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塗之。
9、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10、无德而望其福者约。
1、种植、栽种
2、偏远的乡村
3、鼓励、勉励或受到鼓励
4、去、到
5、兵器、武器
6、急切貌,拼命追求的样子
7、不以其妻和儿女为奴隶
8、涂上泥
9、钱财、财物
10、穷,困迫。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语法现象。(1ⅹ5)1.姜氏何厌之有?
2.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4.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5.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1、“之”复指宾语,宾语前置。
2、指示代词“是”作宾语,宾语前置。
3、“甘”、“美”、“安”、“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判断句
5、明,使动用法。(或省略宾语“之”)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1ⅹ5)1.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2.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3.昭王之不復,君其问诸水滨。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罋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之。
1、之,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连词,表目的。
3、表委婉语气的语气副词。
4、且,连词,表递进关系。
5、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四、名词解释(2×5)
1、金文指铸刻在各种青铜器(如钟、鼎、鬲、簋、盘等)上的古文字。因为古代称铜为金,所以称这些文字为金文。指出“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即可得2分。
2、六书是古人提出的最早、最系统的汉字形体构造理论,它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其中前四种是“四体”,反映了汉字的四大结构类型。指出“象形……”等六种类型即可得2分。
3、词的本义指有文字可考的、有文献资料可供参证的最初的意义。“文字可考”、“有文献资料”、“最初的意义”缺一项或两项都扣1分。
4、《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风”、“雅”、“颂”三部分。二者缺一项扣1分。
5、同源词:由同一语源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一组音义相通的词。“同一语源”、“音义相通”缺一项扣1分。
五、简答题(5×4)
1、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最重要的变革?
答:隶书,特别是汉隶,彻底抛弃汉字的图画性质,不顾汉字的表意原则(1分)。一方面它解散篆体,将古文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的笔画,完成了汉字的线条化过程(2分)。另一方面,许多篆文的两笔在隶书中归并成了一笔,或把篆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合并起来,或直接省去篆文的某一部分等等,完成了汉字的符号化过程(2分)。2.举例说明词义的变迁主要包括哪几种情况。
答:一般把词义的变迁分为三种情况: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无论扩大、缩小还是转移,都是针对古义而言。此外还包括感情色彩的转移、词义轻重的变化等等。(2分 说出前三个即可)①词义的扩大。如:中国,最早指“国都里”,词义扩大后,指“以周的国都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再扩大,指除去边疆以外的所有地方。最后扩大到指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领域。②词义缩小。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后来仅指不好的气味。③词义转移。如:坟,本指大的土堆或河堤,后来指墓上的土堆,再后来就指坟墓了。④感情色彩转移。如:爪牙,本指动物的尖爪和利齿,是中性词,后引申为“卫士、得力助手”的含义,变为了褒义词,后来又专指坏人的帮凶,成了贬义词。⑤词义轻重的变化。如:诛,本义为“用言语责备”,后来指“杀戮”,词义加重。
3、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明。
答:古今字是历时现象,是指汉字历史上由于当初字少而用多,到后来陆续分化出新字(区别字)的问题,古字和今字不是同时并存的。(2分)如“縣”和“懸”。通假字是共时现象,指同一时期读音相同相近的字相互代替使用的问题,通假字与本字同时并存(2分)。如“辨”和“辩”。例子1分。
4、古今词汇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答:词汇由少到多。(2分)(2)表达思想的功能从粗疏趋向精密。(1分)(3)构词方式由以单音词为主变为以多音节词(主要是双音节词)为主,可以简称为双音化趋势(2分)。
六、标点翻译。
1.给下面这段话加上标点。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答: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错1处扣0.5分
2、翻译下面的文章。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者。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1]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2]代乐毅。注:[1]即墨,齐邑名。[2]骑劫,燕将。
答:不久,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继位,(惠王)和乐毅不和。田单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在燕国实行反间计,扬言说:“齐国国王已经死去,没有攻下城池的原因有两个。乐毅害怕被杀而不敢返回来,名义上是攻伐齐国,实际是想联合齐国人在齐国称王。齐人没有依附(他),所以暂且延缓进攻即墨城,等待时机(或齐人归附)。齐人所担心的是,别的将领来,(这样)即墨城就被攻破了。”燕王信以为真(或认为确实这样),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每翻译错1处扣1分,整句句意完全不对扣2分。
第四篇:行政管理学B试卷及答案
《行政管理学》B卷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微观行政环境因素对行政管理活动的影响是()A.最直接的B.决定性的 C.间接的D.较直接的 2.社会环境中最基本的因素是()A.自然环境
B.经济环境 C.政治环
D.文化环境
3.既包含政府的行政职责,也包含政府的行政功能的是()A.行政计划
B.行政领导 C.行政职能
D.机关管理 4.下列不属于行政组织基本构成要素的是()A.机构设置
B.人员构成 C.法规制度
D.资本有机构成
5.以各组织机构的职权性质和范围来划分,行政组织可分为职能制与(A.层级制
B.分权制
C.集权制
D.首长制 6.公务员之称各国并不一致,在美国称之为()A.公务员
B.文官
C.政府雇员
D.文职人员 7.标志着美国公务员制度形成的是()A.功绩制
B.政党分肥制
C.绅士政府
D.彭德尔顿法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公务员制度基本原则的是()A.分类管理原则
B.适才适用与扬长避短原则 C.德才兼备与注重功绩原则
D.学而优则仕原则
9.在完成高度保密和紧急任务时往往不适用的领导方式是()A.强制方式
B.说服方式
C.激励方式
D.示范方式 10.下列制度中,上下级领导之间联系的制度是()A.通报评议制度
B.通报征询制度)
C.办公会议制度
D.咨询会制度 11.办公室管理的根本特征是()A.政策性
B.综合性
C.辅助性
D.服务性 12.在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部门预算
B.中央预算
C.地方预算
D.单位预算
13.对多种目标和多个可行方案做全面权衡,选出效益最大、可靠性最大、弊病最少的方案。这是()A.信息原则的要求
B.预测原则的要求 C.可行原则的要求
D.择优原则的要求 14.使原决策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的根本途径是()A.行政决策
B.行政咨询C.行政执行
D.行政反馈 15.紧急协调方式也称()A.说服式协调方式
B.突发性协调方式 C.律令式协调方式
D.建议协调方式 16.下列属于心理行为方式的是()A.法律方法
B.政治方法 C.经济方法
D.思想教育方法 17.评价与测定行政效率,必须以()A.数量的比率为前提
B.投入与产出之比为前提 C.行政产出与行政投入的关系为前提
D.行政管理活动方向正确为前提 18.下列关于行政效率的效益要素的认识,正确的是()A.从效益角度讲,提高行政效率的主要工作在于改善行政产出的质量 B.行政决策的数量也是效益要素的内容
C.行政管理活动的经济效益是行政效率的主要内容
D.各项行政工作的质量是效益要素,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行政任务的数量则不是 19.下列各项是中间管理层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准的是()A.方向标准B.有无严格的工作程序标准
C.能否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D.工作成果是否符合计划要求
20.提出“还政于州”的口号,给州政府更多的自主权的美国总统是()A.里根
B.布什
C.克林顿
D.卡特 21.信息的使用和价值对时间的依赖性称为()A.信息的广泛性
B.信息的可转换性 C.信息的时效性
D.信息的可传递性
22.秦汉时,国家权力分为行政与监察两种。其中,主管监察的是()A.太尉
B.奉常
C.御史大夫
D.郎中令
2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是有广泛代表性的()A.行政决策组织
B.统一战线组织C.咨询组织
D.行政监察组织
24.根据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任免机关对公务员本人提出书面辞职申请的审查批准时限为
A.一个月
B.二个月
C.三个月
D.半年 25.经济方法的根本特征是()A.利益性
B.有偿性
C.间接性
D.多样性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行政干预手段与经济手段
2.行政效益与行政效率
3.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试述人事行政的功能和环节。
2.试论述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四、案例分析题(共15分)
【案例】中共XX县委向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提交了19个乡、镇长职务任免建议名单。第二天,县人民政府便将这19个乡、镇长的任免通知发至县直属单位和有关区、乡、镇,县人大常委会收到以上任免通知后,认为县政府的任免通知违背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遂建议县政府予以纠正,但未能引起县政府的重视。事隔不久,县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又向县委反映这一问题,县委也没有明确表态。在这种情况下,县人大常委会专门就此问题举行了常委会议。在常委会上,委员们一致通过了《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撤销县人民政府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乡、镇长任免通知的决定》,指出县政府对19个乡、镇长的任免通知不符合法律规定,予以撤销。
【案例分析】请用行政学有关理论分析上述案例中县政府、县人大常委会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
2、B
3、B
4、D
5、A
6、C
7、C
8、A
9、D
10、B
11、C
12、B
13、D
14、B
15、B
16、D
17、D
18、A
19、D
20、A
21、C
22、A
23、B
24、C
25、A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行政干预手段与经济手段
行政干预手段是指通过行政系统,采取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指令性计划来进行管理的方法,它具有垂直性、强制性的特点;经济手段是指按照经济运行的规律要求,通过贯彻物质利益的原则来进行管理的方法,它具有间接性、诱导性的特点。两种手段都是行政管理过程的基本手段。
2.行政效益与行政效率
行政效益则是对行政管理活动结果即行政产出的评价;行政效率是指在保证政府活动符合预定目的,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行政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评价行政效率要以对效益的肯定为前提。
3.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对重复出现的,有一定常规可循的问题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对偶然发生或首次出现的,没有现成规范和原则可循的问题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一般更为复杂,领导者应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非程序化决策上。
三、论述题
1.答案要点:⑴人事行政的基本功能是:计划和组织;使用和开发;激励和监督。⑵人事行政的主要环节是:职位分类、选拔、培训、考核等。
2.答案要点:⑴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内容包括:①时间与动作的研究;②对工人的挑选和培养;③工人与资方的合作;④实行职能管理制。⑵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促进了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对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四、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
⑴上述案例中县政府的做法不正确,乡镇长必须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⑵县人大常委会的做法正确,按照宪法规定,它有权“撤消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第五篇:古代汉语模拟试题(B)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B)
一、名词: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名词状语并说明其在句中的作用: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3.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4.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5.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史记·淮阴侯列传》)6.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韩愈《张中丞传后叙》)7.日君以骊姬为夫人。(《国语·晋语》) 8.君王宜郊迎。(《史记·陆贾列传》) 9.乃病免家居。(《史记·陆贾列传》) 10.徒多道亡。(《汉书·高帝纪》) 11.舍适子不立而外求君。(《左传·文公七年》)
12.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13.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庭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4.庶民子来。(《孟子·梁惠王上》) 15.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16.天下之士云合归汉。(《汉书·梅福传》) 17.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 18.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19.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20.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2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 22.学士皆师尊之。(《汉书·董仲舒传》) 23.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2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25.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史记·张耳陈余列传》)26.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27.四人者年老矣,……义不为汉臣。(《史记·留侯世家》)28.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卷五十六》) 2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 30.群臣有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 31.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秦策》)
(二)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原来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什么意义)1.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2.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3.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4.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5.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6.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7.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8.平原君乃置酒,……前,为鲁连寿。(《战国策·赵策》) 9.沛公引军过而西。(《史记·高祖本纪》)10.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史记·淮阴侯列传》) 11.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12.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斯干》)13.(某人)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14.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15.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岂杓人邪?(《庄子·庚桑楚》) 16.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17.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余列传》)18.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三)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1.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战国策·赵策》) 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史记·屈原列传》) 3.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4.三子者出,曾皙后。
5.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6.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7.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三国志·诸葛传》)8.乃丹书帛,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9.寡君未知所过也。(《韩非子·难四》)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荀子·劝学》) 11.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雍也》) 12.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13.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 14.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15.孤非周公瑾,不帝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16.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左传·僖公十九年》) 17.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8.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
19.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宁毋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马中锡《中山狼传》) 20.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21.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22.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二、代词
(一)指出句中的人称代词并说明其类别和充当的句子成分: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左传·僖公四年》)2.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3.予知之,将语若。(《庄子·知北游》)
4.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史记·郦生陆贾列传》)5.欲利而身,先利而君。(《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6.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 2.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后汉书·冯衍传》)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4.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左传·成公十六年》)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7.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8.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9.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 10.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 11.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孟子·梁惠王上》)12.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世家》)13.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14.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15.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16.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17.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八年》) 18.曾皙曰:“三子者之言何如?”(《论语》)19.虽曰匪予,既作尔歌。(《诗·大雅·桑柔》)20.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21.制,严邑也,虢叔死焉。(《左传·隐公元年》)22.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年》)23.公伐诸鄢。(《左传·隐公元年》)24.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25.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26.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27.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28.是何也?”(《荀子·天论》)29.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30.子欲何之?(《战国策·秦策》)31.子奚乘是车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32.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书·汤誓》)33.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34.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35.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史记·大宛列传》)36.王攻楚将恶出兵?(《史记·春申君列传》)37.夫子将焉适?(《吕氏春秋·士节》)38.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韩非子·难一》) 39.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40.吴人焉敢攻吾邑?(《吕氏春秋·察微》)
三、形容词
(一)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原来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什么意义)1.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筹,公不如义。(《史记·项羽本纪》)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3.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5.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也。(《孟子·离娄下》)6.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 7.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8.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9.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汉书·霍光传》) 10.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11.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荀子·天论》)12.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论语·子路》)13.君弱吾君,归弗来矣。(《左传·昭公十二年》) 1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15.(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16.时充国年七十,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17.膏锏有余,则车轻人。(《吴子·治兵》)
(二)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1.蔡文大奇其形貌。(《汉书·翟方进传》)2.彼长而我长之,彼白而我白之。(《孟子·告子下》) 3.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4.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5.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6.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荀子·修身》) 7.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
四、动词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使动动词并说明其意义: 1.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于掌。(《孟子·公孙丑上》) 2.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3.夫精诚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5.晋侯饮(yìn)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6.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sì)之。(晁错《论贵粟疏》) 7.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8.买臣深怨(汤),常欲死之。(《汉书·朱买臣传》) 9.我能起死人。(《吕氏春秋·别类》) 10.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11.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
12.魏其谢病,屏居蓝天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辨士说之,莫能来。(《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3.操军方连舰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卷六十五》)14.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
(二)说明下列句中的为动、对动之类动词及其意义: 1.伯夷死名于首阳山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2.墨子见歧道而哭之。(《吕氏春秋·疑似》)
3.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韩非子·和氏》)4.伯氏不出而图吾君。(《礼记·檀弓》) 5.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6.(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
五、副词
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及其意义: 1.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梁惠王上》)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4.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5.向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庭末议。(《汉书·司马迁传》)6.向言人过,冒犯天威。(《辽史·耶律义先传》) 7.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8.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不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9.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11.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12.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史记·高祖本纪》) 13.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14.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辞》) 15.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左传·僖公四年》)16.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史记·李将军列传》) 17.(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18.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病旋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19.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孟子·尽心下》) 20.守国之道毕备矣。(《韩非子·守道》) 21.治天下之大器举在此。(《荀子·儒效》) 22.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汉书·元帝纪》) 2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24.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史记·货殖列传》 25.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其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26.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7.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28.孔子之仕,不为行道,徒求食也。(《论衡·问孔》) 29.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庄子·天运》) 30.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31.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曹丕《与吴质书》) 3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 33.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史记·商君列传》) 34.言之大甘,其中必苦。(《国语·晋语》) 35.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庄子·徐无鬼》) 36.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论衡·别通》)37.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史记·六国年表序》)38.今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吕氏春秋·听言》) 39.自是鲁人轻晋币,而益敬其使。(《左传·襄公十四年》) 40.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吕氏春秋·尽数》) 41.人君好治宫室,大营坟墓,赋敛兹重。(《汉书·五行志下》)42.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3.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战国策·赵策》) 44.微杀大夫谓之盗。(《谷梁传·哀公四年》) 45.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6.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47.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48.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战国策·赵策》) 49.大将军奇其才,累召不应。(《后汉书·张衡列传》) 50.(姜氏)爱公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51.吾仍见上,上甚聪明,但拥蔽于左右耳。(《后汉书·盖勋传》
六、介词
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词并说明其作用:
(一)于
1.国人作乱,厉王出奔于彘。(《史记·晋世家》)2.宋祖生于丁亥,而建国于庚申。(《南村辍耕录·正统辨》)3.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史记·鲁周公世家》)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二)以
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2.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史记·李斯列传》)3.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世说新语·方正》)4.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5.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滕文公上》)7.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韩非子·难二》)
(三)为
1.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史记·张耳陈余列传》)2.为道不为己,故逢患而不恶;为民不为名,故蒙谤而不避。《论衡·问孔》)
3.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荀子·天论》)
4.夫良马固车,使臧获御之则为人笑。(《韩非子·难势》)5.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说苑·奉使》)
(四)因
1.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汉书·食货志上》)2.君无听左右之请,因能而受禄,录功而与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五)虽、苟、“与(其)”
1.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淮南子·兵略训》)2.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3.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综合练习
一、指出下文中的代词和助词,并分析其语法功能:
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介接性连词,插在定中间)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十分之一)佣乎吏,使司(主持、管理)平(治理)于我也。今我受其直(值,“直”的区别字、分化字),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唯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用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提示:
代词(P230):起代替、指称作用,作主语、定语、宾语。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指示代词指称或区别人、事物、情况。
助词(P280):助词是谓词性成分指称化的形式标记,与谓词性成分一起组成助词结构,作句法成分,表示谓词性成分指称化了。
参考答案:
代词: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 1)“我”:(1)作介词宾语:“使司平于我”(2)作主语:“今我受其直” *2)“吾”作定语:“如吾民何” *
2、第二人称代词“若”: 1)作主语:“若知其职乎”
2)作定语:“受若直”、“怠若事”、“盗若货器” *
3、第三人称代词“其”:(与特指代词之别:所带非特定意义,有前辞。)
“若知其职乎”、“其十一佣”、“其直”、“其事”、“其怒”:代“他们的”,作定语。(二)指示代词:
1、泛指代词“之”作宾语:“怠之”、“盗之”、“黜罚之”
2、近指代词“此”作宾语:“以今天下多类此” *
3、谓词性代词“然”作谓语:“天下皆然” *
4、否定性无定代词“莫”作主语(联合结构):“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三)疑问代词“何”
1、问抽象事物“什么关系”,作谓语:“如吾民何”
2、问原因“为什么”,作谓语:“何哉”
助词:
1、者:“凡吏于土者”、“凡民之食于土者”、“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均与前动词性成分构成者字结构,充当主语,转指化。
2、之:“民之食于土者”的“之”插在主谓之间,构成之字结构,自指化,充当主语。
二、指出下文中的副词和语气词,并分析其语法功能: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副词:均作状语。
1、否定副词:
1)“不忍”、“无伤”:“不”、“无”表示一般性否定,分别否定及物动词“忍”、“伤”。2)“无异”:“无”表示禁止性否定,否定动词“异”。*3)“非爱其财”:“非”否定述宾结构。
*5)“未见羊”:“未”表示对过去“见羊”的状况的否定。
2、语气副词:
*1)“诚有百姓者”、“是诚何心哉”:“诚”分别表示确认语气“的确”、“实在”。*2)“即不忍其觳觫”、“是乃仁术也”:“即”、“乃”表示确认语气“就是”。语气词:
1、句中语气词:
*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也”位于句中,起舒缓语气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句末语气词: 1)“也”:
(1)“故以羊易之也”、“……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易之以羊也”、“……百姓之谓我爱也”、“无伤也”、“见牛未见羊也”:用在叙述句末,表示静态的确认语气。
(2)“是乃仁术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用在判断句末,表示静态的判断。*2)“是诚何心哉”:“哉”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乎”表示疑问语气。
(本句为倒装句。为加强感叹语气,谓语“宜”提前至主语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