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教育学
1、音乐教育学与教学法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音乐教学法研究的是音乐学科教学,而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是音乐教育过程总和。(2)研究任务不同。音乐教学法探索的是本学科的教学法则,而音乐教育学探索的是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3)学科任务不同。音乐教学法是对本学科的教学法则加以阐明,而音乐教育学是围绕教师、学生、教学三者矛盾统一的规律,研究各自的作用,研究音乐教育的整体优化。(4)理论高度不同。音乐教学法中在教学法则的研究和方法的运用,而音乐教育学则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进行音乐教育规律的全面探讨。
2、音乐教育的目标:(1)音乐教育的“本体目标”,即音乐教育自身的基本任务,包括对
音乐的感受、表现能力的培养,对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2)“社会目标”,通过音乐教育进行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使青少年一代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3)“根本目标”,即其终极目标,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高尚完美的“人”,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表现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最终是为了完美人自身的品格。
3、审美教育: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审美性,音乐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4、柯尔文手势:英国人约翰。柯尔文在1870年首创了一套用于音准训练的手势。小孩子
应该只用单手在掌握音型方面,其效果比用双手的孩子更快更有把握,它包括七种不同的姿势,各自代表着音阶中的固定的某一唱名,并通过在空间所处的不同高低位置,显示音阶中各音之间的关系。
5、卡巴列夫斯基原则:通过音乐课在孩子们心中唤起对音乐美的感知,将此作为一种艺术,一种修养,而不是当作“餐桌上的佐料”,不是消遣而是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音乐教育应该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方法:(1)用音乐吸引孩子,必须避免一开始就教孩子们某些乐理规则或重复的作某种练习,而应在愉快气氛中渐渐使他们感受最简单音乐的概念(2)为保持学习连续性,大纲中保留了一些游戏歌曲(3)课堂上分组教学(4)如果教师有钢琴,可以进行四手联弹的内容。
第二篇:音乐教育学
一
1.1913年清政府设立“乐歌课”。1904年清政府规定学习“教育学”,其中包括“各科教授法”。1917年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法代替教授法”。
2.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论”倡导者是美国教育学家雷默,内涵是“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
3.音乐教育哲学功能论倡导者是保罗.哈克,认为“必须深思审美教育中许多尚未认识到的潜在因素”。
4.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诗人舒巴特。第一个将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诗人席勒。
5.审美形态是指通过实现与艺术的形式来呈现和表达的人的存在形态。音乐艺术的审美形态一般可分为情感的欣赏和理性的欣赏。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
6.对音乐心理学进行开拓性研究的是赫尔姆霍次,他于1863年发表了一部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音的感觉》。其后斯图姆夫再1883年发表了《音乐心理学》,着重研究了人对协和音和不协和音的感觉。20世纪初,西肖尔与他的学生发展了测试视、听觉和运动知觉的仪器。认为音乐心理最基本的元素是六个方面:音高感、音强感、时间感、节奏感、音色辨别、曲调记忆。
7.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那。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巴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即“刺激-----反应模式”是华生创立该学派的动因之一。
8.格式塔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开端,创建于德国,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勒温。1912年韦特海默《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这以学派的兴起。9.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总结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派的形成。10.精神分析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荣格。11.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斯杰。
12.根据布里杰的实验,大多数婴儿已经具备了敏锐的辨别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2—3岁能运用身体的动作来模仿发声和节奏律动,4—5岁明显的身体反应减少,有意识的听音乐成分增加。7—9岁是儿童审美心理处在“写实阶段”的高峰,对任何作品都以像和不像来评鉴,9—13岁他们才逐渐以审美的态度老看待艺术作品。
13.舒特—戴森与加里布埃尔认为12—17岁这一年龄阶段音乐能力的发展集中表现在欣赏、认知、和情感反应能力三个方面。
14.音乐的能力包括感受能力、感知能力、运动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能力的培养应从情绪体验、聆听音乐、体态律动、听音视唱、演唱演奏、音乐创造六方面进行。
15.1907年,曾志忞等人在上海办起了私立夏季音乐讲习会,1908年又在贫儿院附中设立音乐部,并组织管弦乐队。1956年8月,北京艺术师范学院成立。16.当代国际音乐发展的动向是(1)以人为本、(2)以审美为核心、(3)教学资源扩充重视学科基础、(4)引入多元文化、(5)音乐课程改革、(6)强调学科综合、(7)融进扩充的音乐素质、(9)转变与探索。经验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约翰〃杜威,认为课程是在学生做活动中获得的的经验。
要素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威廉〃巴格莱,确立社会功利主义教学目的,倡导社会效益的课程与教学观。
结构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布鲁纳,主张学科基本结构,有效记忆学科体系。人本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课程中获得自由发展的个人经验。建构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体现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三个方面。
后现代课程观代表人物是多尔,认为课程构件是一种多元的文本,应遵循丰富性、回归型、关联性和严密性。
18.我国对研究性课程的探索始于1998年,首先在上海市开展。其性质是探究性和开放性。
19.多尔教授提出了“4R”理论: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20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学生本位原则、音乐本为原则、情感体验原则、寓教于乐原则、主动参与原则、协同融合原则、创造发展原则。过程包括:起始阶段、展开阶段、形成阶段、结束阶段。
21.音乐教学模式包括:自主吸收、发现探究、讨论交互、合作共进、开放生成等几个方面。
22.音乐课外活动包括:群众性的音乐普及活动、音乐社团活动。23.达尔克罗兹(瑞士)教学法强调体态律动、视唱—节奏性视唱、即兴。教法要点是人体基本节奏、身体个部分配合、头脑和身体的协调与动作的控制反应、时间和空间、紧张和放松。
24.柯达伊教学法(匈牙利)以集体歌唱为主要教学形式,采用首调唱名法及柯尔文手势教法,教法要点有:以集体歌唱主要形式、以五声音阶和四分、八分音符为视唱教学的基础、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及节奏读法。
25.奥尔夫教学法(德国)创造了“元素型音乐教育”。元素型、综合性、创造性是该体系的重要特点。教法要点有结合语言、动作、舞蹈进行音乐教学;注重培养节奏感;乐器与多声结构;注重培养创造力。
26.综合乐感教学法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教法要点是通过构成音乐共同性因素进行教学;通过实际表演、欣赏、描述、作曲、即兴等教学活动强调共同性因素。
27.幼儿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一方面指儿童音乐学习,另一方面指用音乐进行教育。其特点有审美性、游戏性、综合性。
28.音乐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教学信息,对各种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完成和满足各题音乐能力发展需要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9.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技能传授者,变为音乐生活指导者;(2)教学有重传授到重发展转变;(3)由重“教”向重“学”转变(4)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30.音乐教师素质: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音乐素质、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
31.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具体的要求是: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提高审美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奠定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你、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基础。
32.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是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
33.比较音乐教育的过程:文献收集、田野工作、提出问题、撰写报告。二.“教育即研究”具有什么优点?
首先,教师可以处在认真的教学活动中,其本人最能了解教育的困难、问题以及要求;其次,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完全是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教师对教学现场的亲身经历可以获得最为全面的一手资料,这为开展研究准备了良好的前提;开展“教育即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这样的研究是源于真实的教育活动,所以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直接参与研究,将教师教学课程三者同时融合在一起,能够直接理解课程的开展,对课程的效用有直接的感受,使新课程落实到好处。在进行研究的同时,要不断要求教师关注新动向、了解新趋势、掌握新思想、探索新方法,学习和内化教育理论。
三.大学生那个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使什么?
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发展到大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是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基础上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大学生有于身心两方面的发展趋于成熟,认识水平提高,经过十余年知识积累,已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想象力、音乐审美判断力等最之发展,艺术性与思想性较强的复杂音乐作品受到大学生的钟爱,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有明显的分化性、选择性特征,由于个性因素的发展,个人的爱好足以影响音乐能力的获得。
第三篇:音乐教育学复习
音乐教育学复习提纲
1、音乐教育学名词解释
音乐教育学是由音乐学和教育学结合而成的学科。揭示音乐教育的教学规律、音乐教育的方向、发展形态、基本特点,从整体上阐明的是音乐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学所共同适用的教育理论和方法。2、1917年陶行知先生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
3、音乐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一 人文与艺术的综合 二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 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4、音乐教学论的学科任务? 1掌握音乐教学的一般规律
2熟悉音乐教学过程、方法、领域,能独立设计各种类型的音乐课。
3了解音乐学科教育的发展趋势,了解近现代国外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法。
5、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
课堂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主观能动因素 课堂内:授课内容 教师的言行、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 课堂环境
6、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音乐教学? 有序施教、有导施教、有乐施教、有别施教
7、受欢迎的音乐教师具备什么特征?
教学方法灵活、幽默诙谐、唱的好、知识渊博、耐心平易近人、活泼大方
8、音乐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良好品质?
高尚的职业理想 现代的教育理念 良好的知识技能 创造性的教学能力 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9、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义
音乐课程标准是音乐教育必须遵循并达到的目标和准则,它是一份教育部对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指令性文
件。
10、《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年7月公布,同年秋季开始实验试行。
11、音乐课程价值: 审美体验价值 创造性发展价值 社会交往价值 文化传承价值
12、《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构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
13、将中小学音乐课的传统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并拓展为四个相互关联的教学领域: 感受与鉴赏 表现
创造 音乐与相关文化
14、领域一:感受与鉴赏包括 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
15、领域二:表现领域包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
16、领域三:创造领域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
17、领域四: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18、《音乐课程标准》确定的新的课程目标是三维度立体构成:第一维度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维度是过程与方法,第三维度是:知识与技能。
19、其中知识与技能包括1.音乐基础知识2.音乐基本技能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4.音乐与相关文化
20、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音乐新课程改革给音乐基础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变革?
(一)音乐教学方式转变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关系,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的开放性,把学生作为一种教学资源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牧羊者变引路人,教师必须改变牧羊者姿态,以引路人的身份而代之,与学生建立起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关系。21、2004年教育部通过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08年山西、江西、新疆、河南等省将进入高中新课改。
22、高中音乐课由六个模块组成,学生根据意愿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包括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高中音乐课需获得必修学分:3,音乐鉴赏为2学分,其余均为1学分。
23、教材观:
1、教材是为教师精心打造的、可供利用的资源,是进行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材料;
2、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师是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可以选择和补充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允许有变化。
24、音乐教学环节包括哪些?具体说明 导入环节
(引入新课)新课教学
(核心部分)
拓展与实践环节 1.相关知识的拓展 2主题深化的拓展 3实践活动 4即兴创编
结束环节 1以语言总结结束 2以活动结束
25、常见的导入方法从形式上分为: 1.语言导入法2.活动导入法(欣赏和游戏)
26、课堂导入的要求
课堂导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
27、音乐课教案的定义
音乐课教案也被称为音乐课课时计划,音乐教师备课后教
学设计的书面体现。
28、中小学音乐课各地方有统一的格式,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课题、教学班级、教学课时、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29、音乐教案的类型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一)文稿式(最常见)。
(二)表格式(最清晰)
(三)卡片式(最简单)30、写作教案
1课题 2教学班级 3教学课时 4教材分析 5教学目标 6教学重点难点 7教学过程(四大块)
31、演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 演唱是音乐表现的基本方式之一 二 培养音乐感的基础
三 更好的激发学生喜爱音乐,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
32、演唱教学的任务?
一 教会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 培养学生用声音主动表现歌曲感情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咬字吐字能力 四 教会学生简单的发声技能
五 背唱部分歌曲,学会科学的嗓音保护及合作意识的培养
33、演唱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一 导入新颖,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教学内容 二 教学目标要求设计合理,重点突出
三 注意所教授学生的音域,注意钢琴伴奏的调一定要适应学生的音域
四 教师必须有范唱,而且要声情并茂 五 教唱歌曲以唱为主,以听为辅
六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准确的演唱歌曲只是完成歌唱教学的初步任务,还需要培养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的能力
34、演唱教学与感受与鉴赏教学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1课堂程序基本相同
2课堂之中都加入学生互动(律动或声势)作为歌唱或者欣赏的辅助
3欣赏教学当中有教唱,唱歌课中有欣赏 不同之处:1教学重点和目标不同 2主要教学方法不同
35、音乐欣赏的概念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
36、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一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吸引他们喜爱音乐,参与音乐活动
二 通过有目的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作品,培养学生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三 音乐欣赏活动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及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之情
37、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具体(形象)到抽象的教学 二 应注意从浅显到深入的顺序 三 应注意从感知到理性的顺序 四 教师应充分熟悉教材内容 五 培养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
六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熟悉音乐主题 七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以启发性教学为主,而不是直接告知标准答案。
38、奥尔夫教学法是来自德国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首创,其音乐教学原理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其教学内容包括旋律、节奏训练和基本形体动作两大部分,其特点是即兴性、综合性、元素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
39、音乐课说课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其中最核心的部
分是说教学过程。
40、说教材和说教学目标及说教学过程几个部分有何需要注意的问题?
说教材:要分析这节课要教的作品,还要说清楚这节课所说的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说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应力图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2 教学目标的制定切忌空泛、宏观、不够具体 3 内容要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说教学过程:1阐述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
2阐述教学流程时必须就如何突出重点和如何突破难点上多做文章
3教学过程需要阐述设计意图,切忌对自己的设计做出评价。
41、熟悉优质课课例《我是小小音乐家》、《编花篮》和《永远的莫扎特》
42、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由瑞士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首创
内容: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
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和创造性的表现能力
43、音乐欣赏法:是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主要以聆听方式使学生体验音乐,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第四篇:音乐教育学 复习资料
一、音乐教育学
以培养人塑造人作为目的,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它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音乐教育学又是一种交叉学科,它是音乐学与音乐教育学互渗交融的产物。我国音乐教育发展
(一)政治化的音乐教育—他律论、功能论的哲学观
新中国成立,以培养“又红又专”而忽视学校研究范围:
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史学等。要求从跨学科的高度,考察学科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科的教育内容,梳理教学过程,探讨教学方法;音乐教学实践中课程、教学、实习、评价、研究方法。
我国产生发展:我国教育理论是以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材教法的形式出现的。20c初的音乐教学法,1917年陶行知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我国学科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20c20、30n音乐教材教法,开设“歌唱教学法”音乐教学法课程定名为“音乐教材教法”;20c80n,“教学法”发展成“教育学”又一大转变,重视素质教育。不仅与我国学科教育发展密切相关,还反映了音乐教育界对音乐教育事业认知的深刻变化。
二、音乐教育哲学
三种不同的音乐哲学观:他律论,自律论,实践论 三种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1、审美观内特·雷默(美)倡导“审美哲学”是“形式—自律论”1970年《音乐教育哲学》中提出。
2、功能论保罗·哈克 认为:必须深思审美教育中许多尚未认识到的潜在因素。主张“音乐为每个孩子”“音乐为了儿童的发展”。其一,音乐是一种极为强大而在道德方面却处于游移状态的力量。其二,在现代社会里,音乐已成为一种失控和强大的社会实体。其三,音乐不等于音乐教育。中国古代音乐教化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3、美育论审美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同样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审美教育不能止于感官审美能力的培养,还提高学生全面的音乐文化素养以及塑造完美健康的人格。从过程上看,以审美形象来作用于人的感情,以情动人,是受教育者受到感染;从实施效用看,美育作用于个体的知、情、意,通过培养个人的知情意能力,进而生成和提高个体的符号实践能力;从育人目的看,美育的目标是对人的全面塑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912年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美育首次被定为基本的教育方针。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是西方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美育理论的专注。
音乐教育,文革时期,音乐教育作为属于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起根本性作用的是政治思想教育。音乐教育,基本都是在学堂乐歌的基础上紧密配合各种政治运动,因此是政治化的音乐教育。
(二)技术化的音乐教育—自律论、审美论的哲学观
文革后音乐教育中技术观念占主导,考级、比赛、技术角度涉及的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技术化的音乐评价。
(三)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美育论的哲学观80n中,美育占教育大纲的一席之地,重视音乐,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90n强调“美育论”
(四)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实践论的哲学观90n以来,中国文化界掀起了重估“五四”,批判“全盘西化”,提倡“文化意思、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策略”对音乐教育加以改造。提出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和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设想。提出“扎根办学”,会唱家乡歌。将“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子课题。五 综合化的音乐教育发展—多种哲学观的综合运用
2010年7月27日《教改》,音乐课程理论标准,“综合化的音教”
三、音乐课标
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体验、积极乐观;培养兴趣、终身学习;提高审美,陶冶情操;培养爱国和集体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化),过程与方法(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与技能、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相关文化)
基本理念: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目标(音乐情感态度价值、音乐知识技能)原则(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方式(形成性评价、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内容(对音乐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兴趣爱好、参与程度、合作愿望与协调能力>;音乐能力<体验、表现、创编、理解等>).四、音乐审美教育
指以音乐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音乐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美育功能,是由音乐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五、音乐人类学为音乐教育提供的视角
(一)引入“文化”的观念,1、文化价值相对主义。
2、文化变迁。“有意识变迁”和“无意识变迁”
六、当代音乐教育发展动向
1.“以人为本”2.以审美为核心3.教学资源扩充4.重视学科基础5.引入多元化6.音乐课程改革7.强调学科综合8.融进扩充的音乐素质9.转变与探索
七、音乐教育基本原则是音乐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教学的基本原理。学生本位(以学生学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2 音乐本位 3 情感体验 4 寓教于乐(一层上,要求
3、文化自觉。本民族的人有把自己的本族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意识。认识自身的文化,理解外来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多元化世界”中确立自己。
4、文化传承。教育是文化习得的主要途径和表现。
(二)引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1、实地考察与参与观察。
2、深度描述与文化解释。
(三)引入人类学的观察视角,1、他者的眼光。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必然要增进对“他者”的认识和理解。
2、局内人与局外人。
3、“离我远去”。研究时,完全把自己抛开。
五、促动音乐课程改革
《新课标》提出了音乐课程的是个基本理念,期间也体现出人类学和音乐人类学给音乐教育学科带来的影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等课程理念,注重了义“人”为出发点的教育理念,注重音乐教学中对于学生特性、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并注重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而“弘扬民族音乐”的理念带来的课程资源开发、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的转化,体现出对于“文化传承”的实现意图。“理解多元文化”更是明确的把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从“单一音乐文化语境”引入了文化人类学的广阔视界。“重视音乐实践”还带有“参与体验与观察”的意味,音乐教师既可以把民间艺人们请到音乐课堂上教学,也可以把学生带到民间学习民族音乐。体验田野生活。
音乐教育面向新的世纪、新的教育观念;另一层,要求音乐教育要从内容上给人以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使人情感净化,心灵升华)5 主动参与 6 协同融合7 创造发展
第五篇:音乐教育学复习提纲
音乐教育学复习提纲
一. 什么是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学?
音乐教育,是教育与音乐两个领域都不可缺少的重要范畴,它包括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两部分。前者的目的在于将音乐作为审美和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后者的目的是学习音乐的专门技巧,从事音乐的各项理论研究,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教育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在我国的传统概念中,音乐教育一般被分为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四类。它还包括实施美育、传承文化、学习音乐三个目标。
音乐教育学,以培养人塑造人为目的,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它是一种人文社会学科。首先,音乐学是研究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的学术领域,包括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哲学等。分为体系音乐学、历史音乐学、应用音乐学。音乐教育学属于应用音乐学,它着眼于音乐在社会的教育实践方面,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其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原理和教育方法的一门社会学科。“音乐教育学”属于学科教育学范畴。总的来说,音乐教育学是研究有关音乐教育实践及其理论的科学,是研究音乐教育全部过程,揭示音乐教育性质与规律,从而全面指导音乐教育实施的学科。
二. 我国音乐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20C初的音乐教学法:1903年清政府正式将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科,设立“唱歌”和“乐歌课”,这就是近现代中国以“学堂乐歌”为特征的学校音乐教育的起源。1917年陶行知先生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他认为“教授法”只强调教师如何教,而未注意到学生如何学。这成为了我国学科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
2.20C20、30t的音乐教材教法:从20C起,一些师范学校随着艺术课程的设置,开设了“歌唱教学法”课程,我国一些音乐教育家结合介绍一些国外音乐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相继写出了一批音乐教学法研究的著作。50t中期苏联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法,翻译出版了一批音乐教学法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学科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80t以来,由于教育受到重视,教学法学科也重新受到教育界关注,相继出版了《小学音乐教学法》《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等著作,形成了我国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3.20C80t的音乐教育学:80t中、后期以来,随着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学术活动也蓬勃发展。如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八五”课题“学校艺术教育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等重大艺术教育科研课题的展开和成果,对音乐教育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80t末90初以来,还有大量的国外著作及文献引进,许多国内学者有关音乐教育学方面的专著、教材也相继出版。
从音乐教学法、音乐教材教法发展到今天的音乐教育学,不仅与我国学科
教育发展密切相关,还反映了音乐教育界对音乐教育事业任职的深刻变化,它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 三种不同的音乐哲学观
1.他律论:又称“反映论”。它认为:音乐总是标志着音响之外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主要是人类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内容。这种内容的性质决定着音乐作品的结构、整体发展,决定着音乐的“形式”。他律论哲学观引导学生充分注意到音乐与人的情感及其社会内容的密切联系,但他律论者把音乐的体验化成非音乐的术语,否定了音乐本身的内在价值,认为音乐是绝对“他律”的,从而使它走向了一个极端。
2.自律论:又称“形式主义”。自律论者认为:音乐中的音响及其作用本来就有着内在的意义,要领会它们的意义,就必须注意音响本身,而不仅仅是注意音响可能使人想到的音乐以外的东西。自律论哲学观,对于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体,启动音乐思维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但它否定了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任何音乐之外的内容,把音乐看成是绝对自律的,从根本上割断了作为精神现象的音乐同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3.实践论:它认为音乐首先是一种人类的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对音乐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音乐作品上,而应把目光转向音乐产生、制作的过程。实践论认为音乐活动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普遍的有机联系,反对将音乐和实践音乐的人切割开来,将音乐本身当成纯粹的客体来认识。实践论超越了他律论和自律论的局限,又弥合了二者的裂痕,将音乐本质探讨转向了音乐的实践活动,对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具有实际意义。
四. 三种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1.审美论:代表人:贝内特·雷默。代表作:《音乐教育哲学》
主要观点:审美论的主要内涵是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雷默将“感觉”与“思维”放在同一高度来谈,认为艺术教
育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人们领会包含在事物的艺术品之中的感觉体验。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映
来进行的人的感觉教育。音乐教育最深刻的价值是通过丰富
人的感觉体验,来丰富他们的生活质量。
2.功能论:代表人:保罗·哈克。
主要观点:哈克认为必须深思审美教育中许多尚未认识到的潜
在因素。如果音乐教育仅仅如审美音乐哲学那样是为艺术而艺
术,那就大大的限制音乐所能起到的功能,不能使音乐在广泛、多样、基本的功能方面表现出应有的作为。他还认为音乐教育
欲有所作为,必须严肃对待与音乐相关的严重社会问题,不能
固守为艺术而艺术的美育理想,回避社会的现实,而应该在音
乐教育中培养年轻人的“功能素养”。
3.美育论:主要观点:通过审美教育来塑造健康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格。与
功能论不同,美育论认为审美不仅仅是教育手段,同样也是音
乐教育的重要目的;与审美论不同,美育论认为审美教育不能
止于感官审美能力的培养,还要提高学生全面的音乐文化素养
以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美育的性质可归结为两个层次,第一
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
力;第二是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完美人格。目前我国正提倡教
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美育被
确立为我国的教育方针之一,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五. 新课标
性质:人文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和智慧结晶。
审美性:“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相一致,是培
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方针的有机组成。
实践性: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通过
聆听、演唱等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六. 当代国际音乐教育发展动向
20c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不同层面的重大变化。许多国家开始重视起国民音乐素质,一些著名音乐家纷纷把注意力转向了国民音乐教育,其视角从集中于对少数音乐人才的培养,转向了呼吁提高全社会对音乐生活的参与程度;音乐教育也从纯粹的记忆传授转变成艺术的、审美的教育。
1.以“人”为本:20C4、50t以来,围绕着“人”这一主体而产生的各种关系,如“个性发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主题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这时陆续出现了一些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如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等。这些音乐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都包含了重视国民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的、审美的教育。
2.以审美为核心:20C60t,音乐教育界收到美学家苏珊·朗格“音乐史情感的符号表现”观点的影响,呼吁把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来对待,并强调让学生获取美学经历的重要性。随后,美国以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为基础,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方面都有重大变动,以“感觉、感受、体验”为中心的音乐欣赏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引导70t及之后的音乐教育的整体走向。
3.教学资源扩充:随着流行偶像风靡世界和全球化意识的逐日形成,国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开始广泛影响文化和教育。而学校的音乐教学资源也受到影响得以进一步扩充。许多国家开始注重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提倡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音乐表演活动。60t后期,学校音乐教学内容得到扩展,其目标已逐步从“面向艺术作品”过渡到“引进到音乐文化”之中。现代主义音乐被引进音乐课堂是6、70t音乐教育的另一变化。80t,在德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另一观点是:教师应当到年轻人所在的水平上去引导他们,并努力满足他们的愿望。
4.重视学科基础:为了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美国在5、60t尝试
5.6.7.8.9.让一些当代作曲家进入学校课堂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因此推出《青年作曲家计划》和《当代音乐计划》。《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正是以上计划的体现和产物。同期,日本提出对音乐基本知识的精选和学习。除了原有对表现和鉴赏的学习还添加了以读谱、视唱练耳为主的“基础”学习。引入多元文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20C后半叶备受关注的焦点。音乐教育界相信学习多远音乐文化是理解音乐创作者的一种方式,并且能拓宽学生的听力基础,使他们的思想更为开放,对新的声音更为宽容。音乐课程改革:20C80t,国际音乐教育的政策改革、文化互动以及艺术合作等特征日趋明显。多文化和文化间的教育运动更深的影响了教育体系。各国在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如我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相继颁发的各具特色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等。强调学科综合:学科综合的教育改革于20C最后10年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热潮。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学科综合”要求音乐教育保持开放的态势,具有较宽的视野,从多个学科角度对音乐进行学习和研究。融进扩充的音乐素质:音乐教育实践是以当代的音乐和音乐素质的概念为基础的。21C音乐素质的扩充包括音乐知识、技能、实践和深入理解力的新内涵,它体现在创造力、学习风格的差异性、综合、标准及人物、音乐群体、全球化和多样性中。音乐教育的变化似乎与扩展音乐素质并驾齐驱,以上各方面已经成为新世纪转型的一部分,从而导致人们对音乐教育在定义的思考。转变与探索:新世纪开始,在教育改革浪潮推动下的音乐教育领域展现出新的态势。如,音乐教育显现一系列范式的转移:学习音乐的终极目标从“学习音乐知识”到“学习体验音乐”;从严肃音乐为主到在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取得平衡等。科技与网络在21C持续给音乐教育带来了教学资源、学习方式以及交流上的冲击,使得教育途径已不仅仅是多媒体视听,而已经拓宽到利用网络、电影、软件等。
七. 音乐教学基本原则
1.学生本位原则:是指“以学生的学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因此,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2.音乐本位原则:是指音乐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将音乐至于音乐教育的本来位置或其职能位置。音乐教育是以音乐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来展开和实施的,因此,音乐本位原则是音乐诸教学原则中的主导教学原则。
3.情感体验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和情感体验的过程,注意教学与心理的联系,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体验性的感情色彩。
4.寓教于乐原则:是指要求音乐教育面向新的世纪、新的教育观念和要
求音乐教育要从内容方面给人以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使人情感净化,心灵升华。
5.主动参与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注重主动学习和知行协调过程,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的音乐经验。音乐是音响的艺术,一切情感体验,都必须在学生亲身参与感受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经验。
6.协同融合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把不同学习领域、不同艺术形式、不同学科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融合在一起,时限音乐教育的协同效应,达到一种整体效果。
7.创造发展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探索、发现和创造性思维活动,以利于创新精神的发展。音乐教育教学最能培养人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一切音乐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