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曹理_音乐学科教育学
导言
一、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对象
1.什么是音乐学科教育学
音乐学科教育学就是研究学校音乐学科的本质、目标、内容、方法的一门科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揭示音乐教育的教学规律、音乐教育的方向、发展形态、基本特点,从整体上阐明音乐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学所共同适用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2.音乐学科教育学、音乐教学论、音乐教学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音乐学科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是以音乐教学法的形式出现的,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的宽窄之别:音乐学科教育学要研究音乐教育活动的整体特征,揭示其一般规律,它既要研究音乐教育活动中稳定的因素(如音乐教学),也要研究音乐教育中不稳定的因素(如社会与家庭音乐教育等);而音乐教学论重点研究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学活动,揭示其局部的、特殊的规律。音乐学科教育学与音乐教学论之间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音乐教学法研究是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着重在教学法则的研究与方法的运用,它与音乐教学论的关系属于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其研究对象各有各的独立范围。音乐教学法研究的领域比较狭窄,大多停留在具体的经验介绍或信息的传播阶段。3.音乐学科教育学发展历程简述
音乐(唱歌)教授法——音乐(唱歌)教学法——音乐教材教法——音乐学科教育学
二、音乐学科教育学的体系与内容
三、我国音乐学科教育学的发展与展望
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发端于19世纪末,以音乐教学法或教材教法形式出现。1879清政府创办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教授法”课程——1904清政府规定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和“各科教授法”——1907年公立小学正式设置音乐课程,定名“乐歌”“唱歌”课——五四前后,各科教学法课程建设发展。蔡元培五育并重,美育救国等族长,推动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1922年壬戌学制,采纳陶行知先生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的主张。但是,我国一些师范院设置了艺术教育课程,当时对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相当重视。——1939年,正式将课程定名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目的在于纠正师范教育中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教材研究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教育部将“教学法”课程恢复定名为“教材教法”课。50年代,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对象主要是唱歌教学的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以及程式化的五段教学模式等,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一段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偏重于个体教学经验的介绍或信息的传播,研究领域偏于狭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材教法研究定位二级学科,确定了学科教育研究的地位。1979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随后制定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为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打下基础。音乐研究的专著论文译著涌现出来,这些论著,不同程度上突破了以往教材教法研究范畴的局限,继承传统,借鉴外国,拓宽和深化了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内涵,着力探索音乐教育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及其规律。——理论队伍的建立,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课题的研究和成果出版,音乐教育学不断发展。
第一章 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音乐教育的本质
1、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一种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2、什么是美育——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美感教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既是以美感为基础的更为复杂的美的认识活动,又是对艺术、自然景物、精神文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时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发展的过程。因此,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主要通过审美活动来进行,过程中充分体现愉悦性、课寓教于乐,使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使人的审美趣味从低级引向高级,因此,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在塑造人的心灵、养成健康人格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美育是一种人格教育。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正式将美育写入我国的教育方针。
3、在学校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和内容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以审美活动为核心,以艺术美为基本内容的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因此,音乐艺术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具有教育的基本属性,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等一样,都能对受教育者施以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得到充分只有全面的发展。遵循的是教育的共同规律。另一方面,音乐艺术教育,又有它自身的特殊功能、目的和规律,是以音乐审美活动为核心,通过音乐美的形式和内容感染受教育者,发展他们的美感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他们的智力和身体健康发展。——音乐教育着重培养的是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能对学生终生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如审美情操、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想象力、创造力等。因此,它遵循审美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注重情感体验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积极主动的生动活泼地学习。
总之,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它具有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媒体进行教育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音乐教育的特征
实施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首先应该抓住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方法,表现出相应的特殊要求。
1、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它具有的审美特征:
(1)音乐是抽象的而非语义性的。——音乐组织材料是抽象的非语义的,与美术戏剧相比,音乐抽象;与语言都是用声音做媒介来表达的,但是表达内容差异:语言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音乐的声音不同,音乐通过各种乐汇所唤起的联想,在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不遵守语义学的规则,这一性质,决定了以声音为媒介的音乐信息具有约定性,表现为音乐创作、表演与欣赏的三位一体,使用人为约定的某种音乐体系来进行,谁越掌握音乐的约定性,谁对音乐就理解越深,越容易听懂音乐。
(2)音乐是表情的非摹拟性的。——音乐中也有摹拟自然与现实生活中音响的,但这种音响所摹拟的效果,是作为表情服务的辅助手段。黄自说过:音乐只可引我们入悲,而不能告诉我们悲。音乐的创作者是怎样通过音响反映表现现实的呢?一是通过仿照,音乐在声音的音色、力度等属性特性上进行仿照,当然这种对音响的描绘,也是为表情服务的,“借景抒情”;二是通过象征的手段,象征性体现在用声音去象征声音以外的事物,如德彪西管弦乐《大海》第一乐章中,作曲家用定音鼓的弱奏象征大海的平静,用极弱到极强的鲜明力度对比象征大海翻滚的气势。此外,音色要素也可象征某些事物或现象,如《梁祝》楼台相会一段,用小提琴象征女性柔和的音色,用大提琴象征男性庄重的音色,从而引起人们对故事的联想。三是通过暗示,暗示主要是寓意性的,与寓意性模仿不同,并不是从模仿对象的声音特征出发,而是通过声音造成的特定气氛去暗示某些事物和现象。四是借助文字的指向,缩小了我们的联想的范围,如管弦乐《嘎达梅林》,以蒙古族民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蒙古族人民向封建军阀做斗争的历史事件为题材,为人们聆听这首乐曲进行联想提供了明确的指向。
(3)音乐是创造性的非同一性的。——音乐的声音与自然界的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体 现出的声音必须依靠人们的想象和联想的活动去感受和理解,因此在音乐与含义间,存在着一个中介因素——音乐表现,音乐的传达必须经过表演这样一个中介环节,如果把音乐信息的发出方称为客体,接受方称为主体,那么客体与主体之间是一个不等式,不具有同一性。就音乐客体而言,音乐信息具有非自然、非语义、非描绘,因此,具有模糊性的特征,没有明确的信息界限,为主观二次创造创造条件。就主体而言,人接受音乐存在不同的差异。
(4)音乐是传情性的,非具象性的。——情感表现是艺术的共同目的,但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是以具体的形象唤起感情,音乐的音响形式是感情的直接载体,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的心理活动的运动状态表现为生理、心理力度的强弱、节奏的缓急,在音乐中,通过种种表现人类情感的信息手段,恰好能类比感情的心理活动的物理属性:快、慢、强、弱,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同凡响的共鸣。人可以发出声音表达感情,在声音中人可以把自身放进去,使之“对象化”,音乐和人的心理、感情活动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都是运动的、不可见的、有节奏的、随现即逝的,音乐本身就是人的主观表象,是人心灵的倾诉。黑格尔说:“尽管我们可以把自己沉浸到一座雕像或一幅画中的对象、情境、人物性格和形状里去,欣赏这件艺术作品达到完全为他所占领以至忘我的程度,这毕竟不能该改变这样一个事实:这类艺术作品始终是本身存在的对象,我们逃不脱对它们处在观照地位的关系。在音乐里这种主客的差别消失了,音乐的内容是在本身上就是主体性的,表现也不是把这主体的内容变成一种在空间中持久存在的客观事物,而是通过它的不固定的自由动荡,显示出它这种传达本身并不能独立持久存在,而只能寄托在主体的内心生活上,而且也只能为主体的内心生活而存在。”达到一种物我同一的状态。
(5)音乐是时空性的,非静态的。——时间是一切音乐形式存在的关键因素,各种音乐要素必须在时间过程中体现。音乐的形式存在于时间中,但这个时间又不是通常所说的物理上的时间过程,音乐的时间是依靠自身的组织,即音的组织状况和时值的变化而连接起来的。音乐时间只能存在于音乐的进行当中,音乐中的时间是音乐自身变化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时间表象。音乐的结构是一种内化了的运动,它把人体的动作内化,把世间万物的物态内化。
2、音乐教育的特征
音乐教育的本质和它的特征不可分,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1)情感性——逻辑认知和情感体验是两类不同质的教育层面,认知过程主要是感觉、知觉、表象、回忆和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着重训练主体对客体固有属性、特征、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是以客体为轴心的描述性活动。情感教育是以主客体意义关系为轴心的体验性活动。音乐教育处处离不开情绪唤醒、主观感受和体验,离不开情感层面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教育技术是审美情感教育。其中必要的技能技巧训练只是手段,音乐教育的突出特征是情感性而不是技艺性。
(2)形象性——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内容的。音乐是通过音乐语言塑造独特的音乐形象,音乐和客观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现象等间接表现出客观世界。形象性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鉴赏和评价、表现和创造能力。音乐教育的形象性与情感性不可分。
(3)愉悦性——愉悦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把音乐教育的愉悦性从悦耳升华到更高层次,从而更好地感受领悟音乐的内涵,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自由。
(4)主体性——融入了创作主体、表演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情感,艺术创作是音乐家作为创作主体的对象化过程,集中表现在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音乐表演是二度创作,具有主体性。音乐欣赏,在音响感受上存在明显的主观评价不相同的现象,具有主体性的特点。音乐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一方面是因为音乐艺术的主体性特点,教育中,就处处包含着浓浓的主体性色彩。另一方面,音乐教育通过对需要的调节和引导,人持续的 从追求完满和超越中获得满足,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定势倾向,由于个体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自己的选择得到了实施,人感到不是必然总体在主宰、控制或排斥偶然个体,相反,是偶然个体主动寻找、建立、确定必然总体,人便产生了自我超越的快乐感、高尚感和幸福感。
三、音乐教育的功能
1、音乐的社会功能
(1)音乐的审美功能:美化心灵、调节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情趣
美化心灵的作用——用音响的魔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激动、共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使人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调节情感——音乐对人的情感作用比较直接迅速,音乐的运动模式与人类情感运动模式有异质同构关系,使人们易于把握音乐所比拟的情感内涵,音乐可以诱发人的内在情感,触发人们内心积极性情感,室消极性情感得到宣泄。提高审美能力和情趣——通过感知影响,体验情感,培养人具有音乐的耳朵,可以从中得到审美的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在聆听音乐中不断把握音乐的分寸感,取得对音乐艺术的体验,从而使自己在声音的世界中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2)音乐的认识功能:超越现实、振奋精神、信号象征
人们通过音乐艺术可以认识现实。音乐家在作品中将现实加以选择,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对它进行加工,通过象征、模拟、暗示、抽象概括等方法间接显示现实,听众过过聆听,认识音乐表现的某种情绪和情感,再通过联想和现象,理解音乐所反映的现实。超越现实的作用——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人类理想的体现,不仅有反映现实的功能,而且具有超越现实的特征。振奋精神——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这种反映较实际生活又更高、更强烈等特点,从而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使心灵纯洁化和高尚化。信号象征——反复使用产生的心理定势,如国歌。
(3)音乐的教育功能:健全大脑、健康心理、人际关系和谐化
这种教育与影响,不是灌输,不是强迫,是采取艺术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是长期的感染和潜移默化。
(4)音乐的娱乐功能:愉悦养性、怡情健身、参与自娱
音乐本身就是具有使人愉悦的属性,音乐可以提供有教养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通过松弛的审美享受来积蓄精神的素养和活力。愉悦养性作用——心情愉快了,人的机体内生理化学变化变得畅通无阻,就会产生增力的感觉,不只是简单的恶生理上的满足,二是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平衡,进而升华为一种高尚的情操,促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和谐。怡情健身的作用——刺激大脑中枢神经,使人身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例如:音乐疗法。音乐能使人得到积极的休息,休息有多种方式,结合自己爱好的音乐,结合自己爱好的音乐,做有兴趣的活动,就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参与自娱——除借助于客观音乐表演来聆听欣赏外,还可以通过审美主体自身音乐实践活动来达到自娱的目的。四大社会功能,十二个方面。四大功能是互相渗透的。
2、音乐教育的功能
音乐教育功能是音乐社会功能在教育上的具体体现,音乐教育的功能包含更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有序性,其教育效果比自发的音乐活动有明显的增值效应。
(1)音乐教育的主体效应——主体效应体现在审美教育的功能上。第一,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一方面审美教育是艺术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是由艺术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从教育内容看,无论那一种艺术教育,基本上都包括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共同内容,音乐教育,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构建成富有动力性结构的审美形式,来实现培养受教育者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等能力,来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如对情感的理想塑造和控制,对意志的理性引导和调整,对感知、想象等能力理性渗透和升华,从而达到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从教育过程看,完整的教育过程包括认知逻辑、情感体验两个层 面的活动。从教育人物看,美育的任务,就是为了构建人的审美的心理结构。音乐等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对象化,是人们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的积淀和物态化,人们经过音乐艺术教育,可以接受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经验,并使之纳入到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中去,这种审美心理的构建,实际上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映方式。第二,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最佳方式。音乐教育集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主体性四大特征于一身,比实际生活的美具有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精粹、更理想的特点。一是最理想的方式,即情感的和谐与协调,音乐教育以音乐为中介,他是长于表现或传达情感的,有着强烈的感染表现力,表现人类各种细致复杂的情感、情绪,直接接触人的心灵最深处,激发和宣泄人的激情。音乐的不具象性,留给欣赏者的空间,他们必须通过联想、想象用全部身心去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最负责、深刻、细致的内心情感,使音乐透入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这种审美方式应该说是最理想的。二是最方便的方式,音乐教育的形象性和可感性特征说明他是最方便的一种教育形式。三是最自然的方式,音乐教育的愉悦性特征,课寓教于乐,使人赏心悦目,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精神上得到愉悦,提高感受表现创造等能力,浑然天成的教育形式最自然。四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方式,音乐的不确定性、多义性、朦胧性为欣赏者留下广阔的自由空间。第三,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有效手段。一方面,音乐教育过程的审美化,有计划、有指导通过音乐培养受教育者,另一方面,音乐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2)音乐教育的协同效应
全面素质教育也是一样,德智体美各个子系统,不仅要独立运行,又要关联运动,作为美育主要内容、途径、手段的音乐艺术教育与德智体之间存在着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关系,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协同效应。一是辅德,音乐教育的道德教化功能,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激励和鼓舞人们,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采取艺术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是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有利于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塑造出动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具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对人们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意识与协作关系,有利于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二是益智,音乐可以促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这里的注意力等和科学的注意力、思维力等有区别,科学思维是认知的、理性的、逻辑的思维,而音乐艺术思维是审美的情感的形象的思维,音乐思维是以审美感知为起点,经联想、想象形成审美意象,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或以外化动作展现内心体验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始终有形象思维相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非对立,二者相得益彰,达到透过事物的表现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三是健体,即音乐教育能促进体育的发展。美是心灵的体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上,在斗具有节奏、和谐等形式上,都是灵犀相通的。一方面使人心旷神怡,愉悦性情,促进身心和谐健康;二是调节人的情感,使人得到积极休息。(3)音乐教育的文化效应
即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他们都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即构成文化本体,又起着传递和深化文化的作用,音乐教育也是一样,具有传递、选择、改造和创新音乐文化的作用。音乐教育传递音乐文化,传承传统音乐,音乐教育是人类音乐文化的传递、保存和延续的过程,音乐教育要做文化的理解,而不是科学的理解。音乐教育具有选择音乐文化的作用,一切文化的传承都是有选择的,对社会生活有效用的文化逐渐积淀下来逐代相传,反之淘汰,音乐教育选择音乐的文化,一是精心选择音乐教育内容,二是可以进行选择音乐教师,建立师资队伍,三是进行选择音乐教育的方法。音乐教育具有整理音乐文化的作用,一方面,音乐文化要保存发展,要去粗取精,音乐教育本身有整理音乐文化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学校音乐教育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经过他们整理过的音乐文化更易于被受教育者认识和掌握,音乐教师虽然也在不断创造音乐文化,但更主要的是整理和选择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具有发展音乐文化的作用,音乐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博采各国音乐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我国音乐文化建设成就,一为社会音乐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了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二因为学校集聚着一批又创造能力的人,他们是音 乐文化更新发展的生力军。
第二篇:音乐学科教育学
导言
1、学校教育一般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也可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
2、我国音乐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教授法②教学法③教材教法④学科教学论⑤音乐学科教育学。
3、蔡元培先生的“五育并重”、“美育救国”等主张,推动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陶行知先生“教学法”代替“教授法”的主张,是学科教育研究的一大进步。
第一章
1、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就是审美教育,也就是美德教育。它是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3、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它具有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媒体进行教育的一种审美教育,它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①音乐是抽象的而非语义性的。②音乐是表情性的而非摹拟性的。③音乐是创造性的而非同一性的。④音乐是传情性的,而非具象性的。⑤音乐是时空性的,而非静态的。
5、音乐教育的特征。①情感性②形象性③愉悦性④主体性。
第二章1、2、影响中小学生音乐心理发展因素。①遗传素质因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潜能。②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③教育因素在心理发展上起主导作用。④主导能动因素是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
第三章
1、①音乐本位原则——体现音乐教学的方向。②协同融合原则——体现音乐教学发展趋势。③创造发展原则——体现音乐教学的旨归。④情感体验原则——体现音乐教育的主过程。⑤主动参与原则——体现音乐教学主要方式手段。
2、主要进行某一种教学内容,完成一项主要的教学任务的音乐课。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中有多重教学内容,完成多种教学任务的音乐课。
间阶段包括学习新课、分析讨论、技能练习等;结束阶段包括迁移、创造等复习巩固、总结。
第九章
1、常用的音乐教学法。
(1)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①音乐欣赏法②演示法③参观法
(2)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律动教学法③创作教学法④游戏教学法
创作教学应注意:第一,破除创作神秘感,发挥学生创造精神。第二,将创作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他各项教学之中。第三,重创作过程,而不必追求创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任何学生的创作无论有无发表获奖的可能,均应视为有价值的创作。第四,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注意量力性,从点滴做起。
(3)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4)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例发现法)
2、可将音乐教学模式分为情感模式、行为模式和认知模式三类:情感模式是以感知美、体验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参与——体验模式,情境——陶冶
模式。行为模式,是以培养动作的和心智的技能为目的的一种模式。认知模式是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包括传统模式、启发模式、讨论模式等),引导——发现教学模式,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探索——创造教学模式等。第十二章
1、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他首创了“体态律动”,即以身体的律动来表现音乐的节奏。·
2、是以节奏为基础的创造性儿童音乐教育。方法:①结合语言,提取“节奏基石”。②声势教学。③演奏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及旋律性的音条乐器,进一步扩大儿童节奏表现的可能性。
3、4、教学评价分类。
以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为代表的多数心理学家把评价与教学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按教学过程发展阶段把教学评价划分为三种类型:
①诊断性评价(配置性、准备性评价)。一般指教学前评价,主要在开课前进行。
②形成性评价(诊断进步评价或进展评价)。一般指学习中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③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一般指学习后评价,在学期末进行。
课程标准
1、音乐课程性质。①人文性②审美性③实践课
2、①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②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③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④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⑤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3、4领域一:感受与欣赏。a音乐表现要素b音乐情绪与情感c音乐体裁与形式d音乐风格与流派
领域二:表现。a演唱b演奏c综合性艺术表演d识读乐趣
领域三:创造。a探索音响与音乐b即兴编创c创作实践
领域四:音乐与相关文化。a音乐与社会生活b音乐与姐妹艺术c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5、: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编创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①探索音响与音乐②即兴编创③创作实践
6、教学评价方式方法。①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②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③自评、互评及其他评价相结合。
第三篇:学科教育学
一、中学教育的目的1、一般目的:审美、美育、智育、德育
2、具体目的:a要求学生的双基水平提高b要使学生美术心理素质得到提高c要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力
二、中学美术教学的基本任务1通过美术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绘画与艺术设计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2通过美术欣赏教学,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美术史,美术理论常识,并能一定程度的赏析美术作品3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美术自学条件与类似学科关系的能力
三、美术教育根本内容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2培养审美感受力3培养审美鉴赏力4培养审美创造力
四、教育学原则:指导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法则
五、美术教学原则1审美性教育原则2直观性教学原则3实践性教学原则4创造性教学原则
六、中学美术教学五项原则1遵循素质教育精神,重在提高审美素质教育原则2感性入手,理性渗透,启发式循序渐进原则3传授双基,开发创造力相结合的原则4面向全体精讲善练和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殊相结合原则5主导与主体的师生关系和课内课外教学相配合原则
七、美术大纲的意义和作用1美术大纲是编写美术教科书的依据2美术大纲是组织教学的依据3美术大纲是美术学科考核命题的依据4美术大纲是美术教学评估的依据
八、美术大纲的教学内容1论述美术学科的性质和地位2规定美术教学的目的3必须说明美术教学的内容和要求4必须诠释美术教学的原则和方法5其他内容、教学评估评价内容
九、美术教材的作用1他直接体现中学美术教学大纲2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它是学生用于学习的主要指导工具4它是评估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
十、美术教材的特点1审美性2教育性3基础性4使用性5灵活性6地域性7发展性
十一、美术教科书的结构
1、欣赏
2、绘画
3、艺术设计
十二、如何改革没事教科书
1、重视审美文化素质,美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力图建设素质教学思想指导的美术教科书的指导体系
2、重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主体地位,力图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科书
3、注入客观美术教材的观念,使美术教科书的形式向多样化立体化方面发展
4、不断完善教科书的编审体制,力图建立一个健全的编审机构
十三、对美术作品的编审感知力,透过美术作品的审美想象力,深入美术作品的审美理解力,依据个人见解的审美评价力
十四、美术教材广义、一切用于美术教育的材料 狭义,美术课本
十五、美术教科书的的使用,是一个过程
1、把我教科书的指导思想,及时更新教学概念
2、把我教科书的特点,正确确立技能知识教学的重点
3、联系实际灵活应用教科书,保证教学实效4.、在保证教科书内容完整的情况下,总之,对教科书的使用是一个灵活主动创新的过程,他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积累经验,才能发挥其最佳效果,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十六、中学美术教学的内容
1、欣赏
2、绘画
十七、欣赏课的形式
1、专题2.、随堂
3、现场
十八、美术欣赏的意义和目标
1、首先,通过欣赏能区别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能把握不同美术样式的艺术特点
2、能欣赏美术作品中形象塑造美
3、初步按照形式美术的规律去鉴赏美术作品
4、能够初步把握美术作品的风格特征
5、初步按照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去欣赏美术作品
十九、审美力:感知、想象、理解、评价
二十、欣赏课的教学方法:1直观性,2精神愉悦性3美育性,再创造型。二十一欣赏课的教学方:讲,看,淡,写。二十二:欣赏课的教学过程:感知,分析,理解,评价 二十三:绘画教学的要求:
1、目的性
2、序列性
3、多样性
4、双基性 二十四绘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1临摹教学2写生教学3创作教学 二十五:写生教学的要求:
1、在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具体课题与教学内容对所做的欣赏作品
2、范围进行简析,使学生技能得到艺术敏感的熏陶和学生表现的启迪,又能奋发他们写生的兴趣、要求和信心,在辅导学生和示范作画时,教师绘画方法多样而具体。
3、在教学中,因切合实际的一般方法,画理的指导。
4、在写生教学中,适当增补技艺画,默画的练习,可使学生教学的效果更神动更圆满。
5、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对象和教师环境进行必要的选择和安排。二
十六、临摹教学的基本要求:
1、明确教学目的,2、精选临摹范本,3、深入分析范本,4、把握临摹灵活性,5、注重学生临摹方法的指导。二
十七、绘画创作教学的基本要求:
1、安排绘画创作教学内容和提出要求,并依据学生年龄特征,符
合他们的绘画知识和技能实际,2,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创作过程与方法指导
3、教师在绘画创作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而且还要注重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智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二
十八、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1、通过艺术教学可使学生了解艺术设计作为美术的一种,她是和社会有直接联系的物质文化之一,具有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双重特征,3,通过艺术设计教学,可使学生掌握形式美原理与法则,培养他们一定的设计创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与生活能力。二
十九、设计三要素:
1、实用,2、美观,3、经济。三
十、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
1、传统工艺美术2现代艺术设计3民间工艺美术 三
十一、艺术设计的教学要求1针对教学内容而言,要求做到精要2针对教学方法而言,力求做到好懂3针对教学效果而言,力求做到有用 三
十二、中学教学效果的过程基本规律1按照学生认识与实践规律组织教学2教学和教育的统一性规律组织教学3按照教学和发展的统一性规律组织教学4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规律组织教学 三
十三、中学美术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1感知2理解3光顾4运用 三
十四、中学美术教学方法(五大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三
十五、写生教学的要求1在教学中,教师因根据具体课题与教学内容对所准备的欣赏作品,范画进行简析,使学生技能得到艺术敏感的熏陶和学生表现的启迪,又能奋发他们写生的兴趣要求和信心2在辅导学生和示范作画时,教师绘画方法多样性而具体3在教学中,应切合实际的一般方法画理的指导4在写生教学中适当增补,技艺画默画的作用,可使写生教学的效果更生动更圆满5在教学中,教师对写生对象和教师坏境要进行必要的原则设计和安排三
十六、辅导练习法要求
1、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练习目的和作业要求,交代作画的作画的制作方法与步骤,使学生可以按部就班的进行联系与创造
2、美术教师要掌握学生学习特点,调动他们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动脑、动眼、动手的实际绘制能力
3、要通过作业训练效果的及时总结和反馈,培养学生自我检察和自我评价能力与良好习惯
4、以情境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法和性情法
5、以引导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观察法和发现法 三
十七、中学美术教学形式分两类:课堂教学和活动教学 三
十八、课堂教学的优点
1、有利于大幅度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2、有利于美术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美术教育作用
4、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课堂教学的不足:
1、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精神和创新精神2.、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三
十九、美术课堂教学形式的作用
1、实现美术教学目的,完成美术教学任务
2、履行美术教师职能,发挥主导作用
3、提高美术学习的环境与时间,保证教学计划实施
4、进行美术教学检察比较和质量评价四
十、活动教学的意义1美术活动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2美术活动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审美的多方面需要,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3美术活动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美术才能,有利于培养和选拔美术专门人才 四
十一、活动教学的特点1美术活动教学的性质具有自主性2美术活动教学的内容具有多方面和伸缩性3美术活动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4美术活动教学的参与者具有主体性5美术活动教学的考核成绩具有灵活性和轻松性 四
十二、美术活动教学的形式如何开展有三种1群众性的美术活动教学2小组美术活动教学3个人美术活动教学 四
十三、美术活动教学的基本要求1美术活动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周密的计划2美术活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3要正确处理美术活动教学与课堂美术教学的关系4要充分发挥学生集体与个人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5组织活动教学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 四
十四、美术教学的评价:美术教学的评价基本要求:客观性,完整性,多渠道性,一致性,定性与定量结合 四十五评价内容1教案2教学准备3课堂教学4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学生评价四
十六、美术教师的社会职能:
1、美术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着。
2、美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美术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四
十七、美术教师的劳动特点:
1、审美性。
2、情感性,3、示范性,4、个别性,5、创造性。四
十八、美术教师的标准:
1、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要求:2智能结构方面要求四
十九、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要求(a、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献身于美术教育事业,是美术教师职业素养的思想基础,b、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是美术文化与技能,而且是要求对学生进行反思,政治教育即教书育人,c、为人师表。美式教育要以身做责,在各方面要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一切人、师、法的表率。)五
十、智能结构方面要求(a、要有渊博的知识,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厚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十分透彻的掌握所教内容,b、要具有从事教育劳动力,必备的能力。包括自备课能力,驾驭课堂能力,课外教学与活动教学能力,管理学生的能力,c、要具备审美与美术的创造能力。)、五十一美术教师备课要求或原则:
1、教学目的的决定性原则,2、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原则,3、教学对象的可接收性原则,4、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原则,5、教学活动的教育性原则,6、教学效果的预测性原则。五
十二、美术教师编写教案的格式:
1、课题、2、教学目的:a、美术文化的目的,b、美术技能的目的,3、教学方法,4、教学团员,5、教学重点和难点,6、教学过程(核心)(a、导课,b、教学内容,c、课堂小结,d、作业。)
7、教学后记。、五十三美术教学中版画设计的作用:
1、教师版画的示范性,技巧性,直观性,学生的观察力,2、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3、有助于提高学生想象力,4、有助于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5、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绘画水平与能力,6、有助于提高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突破难点的能力 五
十四、美术教学的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2历史研究法3实验研究法4比较研究法
第四篇:音乐教育学
1、音乐教育学与教学法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音乐教学法研究的是音乐学科教学,而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是音乐教育过程总和。(2)研究任务不同。音乐教学法探索的是本学科的教学法则,而音乐教育学探索的是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3)学科任务不同。音乐教学法是对本学科的教学法则加以阐明,而音乐教育学是围绕教师、学生、教学三者矛盾统一的规律,研究各自的作用,研究音乐教育的整体优化。(4)理论高度不同。音乐教学法中在教学法则的研究和方法的运用,而音乐教育学则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进行音乐教育规律的全面探讨。
2、音乐教育的目标:(1)音乐教育的“本体目标”,即音乐教育自身的基本任务,包括对
音乐的感受、表现能力的培养,对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2)“社会目标”,通过音乐教育进行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使青少年一代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3)“根本目标”,即其终极目标,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高尚完美的“人”,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表现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最终是为了完美人自身的品格。
3、审美教育: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审美性,音乐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4、柯尔文手势:英国人约翰。柯尔文在1870年首创了一套用于音准训练的手势。小孩子
应该只用单手在掌握音型方面,其效果比用双手的孩子更快更有把握,它包括七种不同的姿势,各自代表着音阶中的固定的某一唱名,并通过在空间所处的不同高低位置,显示音阶中各音之间的关系。
5、卡巴列夫斯基原则:通过音乐课在孩子们心中唤起对音乐美的感知,将此作为一种艺术,一种修养,而不是当作“餐桌上的佐料”,不是消遣而是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音乐教育应该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方法:(1)用音乐吸引孩子,必须避免一开始就教孩子们某些乐理规则或重复的作某种练习,而应在愉快气氛中渐渐使他们感受最简单音乐的概念(2)为保持学习连续性,大纲中保留了一些游戏歌曲(3)课堂上分组教学(4)如果教师有钢琴,可以进行四手联弹的内容。
第五篇:音乐教育学
一
1.1913年清政府设立“乐歌课”。1904年清政府规定学习“教育学”,其中包括“各科教授法”。1917年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法代替教授法”。
2.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论”倡导者是美国教育学家雷默,内涵是“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
3.音乐教育哲学功能论倡导者是保罗.哈克,认为“必须深思审美教育中许多尚未认识到的潜在因素”。
4.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诗人舒巴特。第一个将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诗人席勒。
5.审美形态是指通过实现与艺术的形式来呈现和表达的人的存在形态。音乐艺术的审美形态一般可分为情感的欣赏和理性的欣赏。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
6.对音乐心理学进行开拓性研究的是赫尔姆霍次,他于1863年发表了一部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音的感觉》。其后斯图姆夫再1883年发表了《音乐心理学》,着重研究了人对协和音和不协和音的感觉。20世纪初,西肖尔与他的学生发展了测试视、听觉和运动知觉的仪器。认为音乐心理最基本的元素是六个方面:音高感、音强感、时间感、节奏感、音色辨别、曲调记忆。
7.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那。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巴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即“刺激-----反应模式”是华生创立该学派的动因之一。
8.格式塔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开端,创建于德国,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勒温。1912年韦特海默《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这以学派的兴起。9.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总结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派的形成。10.精神分析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荣格。11.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斯杰。
12.根据布里杰的实验,大多数婴儿已经具备了敏锐的辨别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2—3岁能运用身体的动作来模仿发声和节奏律动,4—5岁明显的身体反应减少,有意识的听音乐成分增加。7—9岁是儿童审美心理处在“写实阶段”的高峰,对任何作品都以像和不像来评鉴,9—13岁他们才逐渐以审美的态度老看待艺术作品。
13.舒特—戴森与加里布埃尔认为12—17岁这一年龄阶段音乐能力的发展集中表现在欣赏、认知、和情感反应能力三个方面。
14.音乐的能力包括感受能力、感知能力、运动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能力的培养应从情绪体验、聆听音乐、体态律动、听音视唱、演唱演奏、音乐创造六方面进行。
15.1907年,曾志忞等人在上海办起了私立夏季音乐讲习会,1908年又在贫儿院附中设立音乐部,并组织管弦乐队。1956年8月,北京艺术师范学院成立。16.当代国际音乐发展的动向是(1)以人为本、(2)以审美为核心、(3)教学资源扩充重视学科基础、(4)引入多元文化、(5)音乐课程改革、(6)强调学科综合、(7)融进扩充的音乐素质、(9)转变与探索。经验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约翰〃杜威,认为课程是在学生做活动中获得的的经验。
要素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威廉〃巴格莱,确立社会功利主义教学目的,倡导社会效益的课程与教学观。
结构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布鲁纳,主张学科基本结构,有效记忆学科体系。人本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课程中获得自由发展的个人经验。建构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体现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三个方面。
后现代课程观代表人物是多尔,认为课程构件是一种多元的文本,应遵循丰富性、回归型、关联性和严密性。
18.我国对研究性课程的探索始于1998年,首先在上海市开展。其性质是探究性和开放性。
19.多尔教授提出了“4R”理论: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20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学生本位原则、音乐本为原则、情感体验原则、寓教于乐原则、主动参与原则、协同融合原则、创造发展原则。过程包括:起始阶段、展开阶段、形成阶段、结束阶段。
21.音乐教学模式包括:自主吸收、发现探究、讨论交互、合作共进、开放生成等几个方面。
22.音乐课外活动包括:群众性的音乐普及活动、音乐社团活动。23.达尔克罗兹(瑞士)教学法强调体态律动、视唱—节奏性视唱、即兴。教法要点是人体基本节奏、身体个部分配合、头脑和身体的协调与动作的控制反应、时间和空间、紧张和放松。
24.柯达伊教学法(匈牙利)以集体歌唱为主要教学形式,采用首调唱名法及柯尔文手势教法,教法要点有:以集体歌唱主要形式、以五声音阶和四分、八分音符为视唱教学的基础、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及节奏读法。
25.奥尔夫教学法(德国)创造了“元素型音乐教育”。元素型、综合性、创造性是该体系的重要特点。教法要点有结合语言、动作、舞蹈进行音乐教学;注重培养节奏感;乐器与多声结构;注重培养创造力。
26.综合乐感教学法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教法要点是通过构成音乐共同性因素进行教学;通过实际表演、欣赏、描述、作曲、即兴等教学活动强调共同性因素。
27.幼儿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一方面指儿童音乐学习,另一方面指用音乐进行教育。其特点有审美性、游戏性、综合性。
28.音乐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教学信息,对各种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完成和满足各题音乐能力发展需要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9.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技能传授者,变为音乐生活指导者;(2)教学有重传授到重发展转变;(3)由重“教”向重“学”转变(4)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30.音乐教师素质: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音乐素质、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
31.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具体的要求是: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提高审美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奠定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你、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基础。
32.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是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
33.比较音乐教育的过程:文献收集、田野工作、提出问题、撰写报告。二.“教育即研究”具有什么优点?
首先,教师可以处在认真的教学活动中,其本人最能了解教育的困难、问题以及要求;其次,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完全是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教师对教学现场的亲身经历可以获得最为全面的一手资料,这为开展研究准备了良好的前提;开展“教育即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这样的研究是源于真实的教育活动,所以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直接参与研究,将教师教学课程三者同时融合在一起,能够直接理解课程的开展,对课程的效用有直接的感受,使新课程落实到好处。在进行研究的同时,要不断要求教师关注新动向、了解新趋势、掌握新思想、探索新方法,学习和内化教育理论。
三.大学生那个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使什么?
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发展到大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是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基础上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大学生有于身心两方面的发展趋于成熟,认识水平提高,经过十余年知识积累,已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想象力、音乐审美判断力等最之发展,艺术性与思想性较强的复杂音乐作品受到大学生的钟爱,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有明显的分化性、选择性特征,由于个性因素的发展,个人的爱好足以影响音乐能力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