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前预习的布置与课堂检测反馈方法的探究”-反思1
课题:“课前预习的布置与课堂检测反馈方法的探究”
小课题反思
大有山学校殷全平
通过一段时间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发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我概括了几种预习方法。
记叙文:列出记叙的六要素,理清记叙的顺序,找出记叙的线索,概括出事件的内容,品味记叙中对景和对人物的描写语言,把握明显关键词的含义,初步感悟写作手法,领会作品主旨。
说明文:抓住文题,弄清说明对象;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初步弄清说明的顺序;找出明显的说明方法并弄清其作用;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
议论文:弄清议论文的三要素,找出文章的论点,看作者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能说出论证的方法及作用等。(此类预习方法在三年级阶段很少,以上三种方法都要在解决生字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实现。)
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我主要采用阅读法预习形式,不仅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熟读课文,更重要的是完成一些预习作业。在预习前,教师布置预习的内容,并提出要求,可以是练习的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直至读通读熟,边读边思考,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有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用记号在书上中标记出来。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搜集与新课相关的图文资料,为课堂有效教学的展开作好铺垫。
2014、5
第二篇:”课前预习的布置与课堂检测反馈方法的探究“小课题计划(推荐)
课题:“课前预习的布置与课堂检测反馈方法的探究”
小课题计划
大有山学校殷全平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在通常习惯下,课前预习几乎被大多数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开发出这部分学习时间和效益,那么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岂不是就可以大大的“拓宽”?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岂不又有了新的突破点?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弱科生的队伍越来越大,如果放任这部分学生自由发展,只能制造更多的社会麻烦,我们该如何让这部分已经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重新回到我们的学习团队中来?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让他们实现知识的有效衔接,重拾学习的信心。
二、目前的现状
“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由于要求不明确,对预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检测,课堂上不能有效的运用预习的成果等,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以致于有些学生认为预习跟不预习差别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预习的动力。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备好课;同理,学生想在听课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而且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知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所以预习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本学期,我将课堂教学研究的着重点放在了课前预习的研究上。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最大限度的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预期效果:
因为我带的是三年级学生,年纪较小,自觉性也很差,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首先梳理出学生应该预习的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教给预习的方法让学生依据这些要求,通过自学充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得出自己初步的思考。这样做,既是为了节省课堂上用来读课文、有些简单问题思考等的时间,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还可以让学生改掉长期在老师“填鸭式”的教学中造成的被动学习的习惯, 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能力。
四、研究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方法和策略
1、观念先行,课题带动
观念决定行动,首先我们应该以最快的速度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引起高度重视。
2、创立具有学科特色的预习模式,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我以三年级学生为对象,又分析学生现状,提出不同课型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依据这些要求,通过自学充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得出自己初步的思考。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我的语文我制定了“‘基石’铺路,问题引领,体会感悟”预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预习方法。
预习要求出台,教师指导到位以后,教师就要及时将这些要求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力争做好以下几点:
(1)把预习作为作业布置。
在大多数学生心中,都认为做练习题或者做卷子才算作业,而预习压根儿就不是什么作业,自己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了。针对这一思想,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并且把预习这个任务在每教完了一节新课后就布置下去,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后作业的一部分(当成预习作业,有布置,有检查,课上讲课有衔接)。
(2)持之以恒,努力培养预习习惯。
为了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老师力争坚持做到将每部分要学习的新内容都引导学生去预习,而且每过一段时间就对学生进行一次预习习惯的评价,重在鼓励大家认真对待每次预习,让学生能持之以恒,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3、即时评价和检测,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要想让预习真正有效,而且做到持之一恒,检测环节的落实尤其重要。人其实都有惰性,尤其是学生,自觉性、约束力不够强,如果不及时检测,教师就无法把握学生预习的程度。预习好的学生因缺乏检测,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会缺乏预习热情,而缺乏主动预习的学生情况就会更糟。久而久之,预习则流于形式。所以,检测必须针对预习要
求,及时的一一落实,而且要进行精心设计。我们要求老师一上课,就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或认读,或默写,或练习检测,使“三讲三不讲”落到实处。这种做法,既帮助学生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疑惑点,督促学生保证预习的效果,又为教师找准讲点,还使预习认真的同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4、及时和同组同事交流,并在点滴的反思和交流中不断提升。
及时查找不足,和同课题组成员进行经验总结和交流,吸收同事适合我班学生的好的经验。
五、研究将取得的成效
1、课前预习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极大提高课堂听课和学习的效率。
由于地区差异,我班学生的现状是不进行课前预习,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连课文都读不通、读不顺。因此,就得利用大量的时间甚至整堂课用来读熟课文,这样就大大占用新知识学习的时间,一个完不成学习目标,而且教师也总不能跟着这些跑得慢的学生一起如同“蜗牛爬行”这样极大挫伤了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跟上优等生和中等生,又会使学困生跟不上,结果就只好听“天书”了。而预习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预习中优等生还可以有与新知识相关的拓展或有先前的理解,而学困生也在预习中可以做到最起码的了解课文,即使读的不太熟练,也能有初步的读文和感受。极大的提高课堂听课和学习的效率。
2、充分的预习使“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出发点初见成效。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我使学生逐步具备这种预习能力,当学生形成习惯之后,已不需要老师天天详细的指导,对于同类课文,他可以运用所学会的方法去独立学习。
3、充分的预***拓宽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以前,我们往往将学生看书自学的时间放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紧,更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总有一部分学生学得不够充分,有时也给人一种匆匆赶课的感觉,充分的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从容,查阅资料的途径更广阔。大大拓宽了学
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充分的预习使教师的三讲三不讲成为可能。
因为有了充足的预习基础,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直接的检测,有了检测的结果作为参考,学生可以找到学习的重点,教师也可以比较准确的找到讲点,同时课堂对于规律的寻找,对于知识的提升甚至于对于达标检测的进行就会有更充分的时间,三讲三不讲可以得到落实,为高效的课堂的实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5、充分的预习使优生更优,弱科生也得到有效的发展。
预习后的优秀学生,听课时可以对老师讲课的内容迅速做出判断,哪些是出自课本,哪些是补充内容。这样就可以抓住重点,决定取舍,进行记录。由此,课堂上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学习能力会迅速提升。而有了充分预习作为基础的学困生,通过预习也能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避免了听“天书”现象的发生,所以也会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如果在上新课之前,教师能在他们身上多一点检查,多一些鼓励,或许学困生会越来越少,优秀生会越来越多。
也许在我的教学中面对学生预习,也会出现很多的困难和疑虑,但我会本着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断向同事及网络中的同行学习,梳理总结自己的模式,也会虚心吸收他们的好方法。
第三篇: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方法反思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方法反思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已经认识到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教师加强课前预习指导,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学生年级不同,预习的方法也不同。低年级课文浅显易懂,预习时主要是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在疑难处打上问号等,要求不太高。而中高年级随着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课文内涵也逐渐加深,词汇也更丰富,对段和篇的理解要求更高,所以预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一)读课文 要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然后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当“一字多意”、“一词多意”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字词应当选哪一种。
(二)搜集资料新课标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些课文出自于大家 之手,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个了
解。这可以比较好的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作为高年级的同学,应当有能力了解一些课文的历史背景,如:《负荆请罪》《将相和》《詹天佑》《草船借箭》等感受经典,只有搜集并查阅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才会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有一个了解,才会在课堂上更易理解老师的讲授。
(三)理清脉络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已有一定积淀,读了课文后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可以从这几方面: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3、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部分?
4、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四)做批注学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品读 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好处,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
(五)做好读书笔记先看清楚要预习的内容,哪里看不懂写到笔记本上,或者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合上书,把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写下记得的重点。课后,拿出预习笔记,查看原来不懂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1、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 彩。分课型预习
(一)讲读课文
2、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疑入手,循序渐进。(1)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5)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课文旁边批注,以便于在课堂学习时和大家交流。
3、解决课后思考题。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二)自读课文
每个教学单元均会安排“自读课文”的学习。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里,像这样较长篇幅的课文,通读一遍即会占用小半节课,要做 好充分地课前预习,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
1、阅读“自读提示”。心中明白文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带着问题,通读 全文,解决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深入分析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细致研读,在读文的过程中总结并作批注,理清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这样的预习已经是比较充分的了。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生善于质 疑、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第四篇:浅谈英语高效课堂中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浅谈英语高效课堂中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课前预习是学生感知新知识、发展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课前预习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前奏曲。在当前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过程中,课前预习不仅能使学生提前对所学的知识有个宏观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学生还能通过预习先行探究,自主解决一些问题,自发生疑,为课堂上进一步学习提高知识水平作好准备。因此学生从初一开始就要养成英语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谓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传授新知识之前,首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来了解新知识,领会其内涵,形成初步印象,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理解,找出疑难点,从而在上课听讲时能够有的放矢。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这也是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所在!
一、英语预习的原则
1.归类分析“去粗取精”。
教师可通过集体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训并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学生从大量书面材料中参考有关资料,或搜集所需要的与新课有关的有价值的资料,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去伪存真,分析整理出有用的东西。为进一步提高预习质量,可以组织同学各抒己见、献计献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有价值的预习方法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2.探索性原则。
即学生用预习方法相互交流,主动得获取知识,应用旧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参考资料、查阅字典等来诠释内容,激发预习兴趣,探索本身也是一种提高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巧妙设疑,尽量关键简单,做到抛砖引玉。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要多加赞美。不能直接评判正误,而应充分尊重和欣赏学生的意见。引导他们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寻求答案,发现问题共同分析,共同补充,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从语音起步,指导学生运用字母的发音规则和拼读规则试读单词,要求尽量正确。
鼓励学生首先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生词的含义。注意引导学生留意猜测的依据。学会从课文理解其使用的语言环境,可以借助字典和其他工具书,把生词的拼写、读音、词性、用法及例句记在笔记本上;对于课文,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用笔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上课时用心听讲。
试读课文,初步理解大意,初步翻译,不会的地方做上标记。通过课前预习,初步扫除下一步学习中的语言障碍。
课后练习不会时可以照着书本填空,找出不会的空白地方,等老师上课讲到疑问处时,特别留意,将疑问各个击破。
预习过程中要做好预习笔记。做好预习笔记应做到以下四点:①摘抄新旧短语和表达法。旧的短语和表达法一段时间不用,很快就会生疏,每一次重复出现都是一次有效的复习:②摘抄典型句型,这样可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③注意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记录下来,以便听课的时候有针对性;④预习笔记可以同课堂笔记合一,使课堂笔记成为预习笔记的补充和延伸。
在预习形式上,学生可以分组合作创造性地预习,克服学习困难较大等弊端。合作交流时组员可以各抒己见,大胆进行交流和讨论,某些较易难点一定能有所突破。对于难度较大地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合作研讨,必要时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和线索,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
预习时教师要注意检查与监督。有些学生“等、靠、要”等“懒汉”依赖思想严重,学习缺乏自主性和毅力,他们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学习热情就会降低,预习时敷衍了事现象就会出现。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和督促检查,及时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要多抽出一点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作出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展开组间合作竞争,进行组间互查、监督,相互启发,相互回答疑难问题。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和信心。
编辑 张晓楠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探究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探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今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时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教育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信息技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独立自主学习课堂学习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新世纪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资源整合;互动性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教育理念不断研究和更新,信息技术课堂在进行着一场新的革命。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转变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过去学生是课堂的被动接受者则转变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在过去的课堂中,老师是表演者、知识的主导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现在的课堂中,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表演者、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老师则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呢?如何激发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获取知识?如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呢?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适应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势在必行。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教学普及起点晚,各地实际教学情况的千差万别,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教无定法,我就我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六年以来的尝试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给我们教学的一点启示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更新,从而要求我们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要不断的更新变化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更要求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跟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变化。
(二)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
它要求我们要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课程资源整合在一起,并时刻随着时间的变化更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因此,单凭我们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就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点,才能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三)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让信息技术为我们工作生活服务,所以应用就是我们学习的目标,也是我们学习的手段。明确目标就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积极学习者,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二、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独立自主学习课堂学习模式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信息的获取加工者。在课堂教学模式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方针,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究式的学习。教师是这一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培养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一)学生是学校课堂的主体。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校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教师的教学,而是培养学生如何去学习的过程。
在学校要实现几个转变:教学主体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即老师由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学习构建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学习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培养他们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二)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学媒体充当演示的工具,创设问题情境,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探索学习。
合理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课题的是否成功引入,能够决定一节课的效果成败。教材内容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网络也是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便捷的方式之一,开发校本课程,即电脑兴趣活动,增加学生课外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培养老师的小助手——小老师,增加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
(三)转变传统分析教授问题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给予学生一些帮助,比如提示问题的解决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注意事项,实现课堂教学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互动。
三、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具有更新和发展快、综合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注定他的教学与以往的学科教学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互动式教学模式。
现将我工作以来教学中常采用的好的模式取得教学好成绩的经验总结分享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出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寻找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目标任务,进而掌握基本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同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二)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每一节课都充满好奇心,主动探究学习知识。
(三)整合学科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整合到其他学科中,实现知识的获取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
(四)尝试分层次教学。
计算机在我国现阶段处于普及阶段,对于城乡边缘的农村学习来说,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碰到过计算机,而有一部分对计算机早有所认识,这样就造成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这样就能让优等生吃的饱而对学习不失去兴趣,让学困生吃的了而对学习不失去信心。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允许他们之间存在差异,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有差异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开发校本资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利用学习刚开通的互联网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网上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等等,创造条件的让学生参加全国电脑制作比赛活动。利用学校社团活动电脑兴趣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业余学习提供条件和进行指导。个人认为,学习是终身的,没有时间和场合的限制,让学生养成一种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个人立足社会必须具备的条件。
四、教学过程中方法的探究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一件事产生兴趣,才会主动探究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到相关的知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才会有一大进步。一个人有了目标,有了探索知识的兴趣,带着目的去主动探索,才会有更高的收获。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问题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引导和课堂活动过程中入手,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会让课堂充满活力,也会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在备课时下苦功夫,使得每节课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
我认为,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能否在本节课开始之前能否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对解决问题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网络资源下载时,教材只安排了怎样下载的方法和步骤,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感兴趣的电影入手,他们学生电脑上没有电影和播放器,怎么办?我就巧妙的设计一个悬念,这样网络下载资源课题就进入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网上寻找资源并尝试下载。这样一节课就进入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中了。
(二)学以致用,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利用。
学生对网络的喜爱的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能够获取他们感兴趣的信息,能够即学即用,比如学会发送邮件可以跟远在他乡的朋友亲人联系;学会发帖可以跟志趣相投的朋友畅所欲言。学生通过学习应用,能够立即见到自己的学习效果,比如word文字版面的排版、Flash动画的制作等等都能够立即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就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他有自己独特的相对独立的应用模块,能够即学即用。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有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综合实践和应用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独立自主学习课堂学习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信息技术教学要激发学生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向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了紧跟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更新频率相对较高,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调整,教学是一门艺术,信息技术教学刚刚起步,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共同完善。
参考文献:
[1]范勇.教学技能[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9年12月:73-75.
[2]汤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