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4 20:0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第一篇:广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广元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办函〔2017〕14号)要求,结合广元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说清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核心,以“全面设点、全市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为基本要求,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资源共享、测管协同、分工负责”为工作原则,以“完善网络、信息共享、风险防范、精准服务、强化保障”为主要任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广元市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及时提供客观准确、统一完整、科学权威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风险监测评估与预报预警能力,全面掌握全市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预警与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打好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绿色发展,为建设“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和“中国最干净城市”提供生态环境强有力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点位全覆盖,广元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基本建成,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实现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测管协同、部门会商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初步建成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一、责任边界清晰、生态环境一体、各方协同合作、信息共享、信息发布规范的广元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三、主要任务

(一)整合监测资源,完善监测网络。

1.整合生态环境监测资源。统一规划,建设跨行业、跨区域,涵盖大气、水、土壤、森林、生态、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统一规范、数据互补、资源共享、科学高效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通过构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污染源监测制度和生态监测系统,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全面开展全市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客观、准确、及时地反映全市的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生态状况及变化情况和环境风险。(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2.构建全市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构建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及水源地水质、土壤、声环境和辐射环境在内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通过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自动监测、模型演算等手段,开展全市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和预报预警。(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3.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包括固定源、面源和移动源在内的污染源监测体系。通过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自动监测、统计核算等手段,开展全市污染源排放监测、评价和监控预警,全面推进排污单位组织实施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市环保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建设和住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城管执法局按职能职责配合组织固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面源污染监测和移动源污染监测工作;排污单位组织实施自行监测工作)

4.加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统筹包括自然保护区、重点区域典型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城市、农村生态系统在内的生态监测体系。通过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等手段,开展对市、县区二级行政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自然保护区、重点水库、湖泊湿地、重要农产品产区、生物多样性优先区等对象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的监测、调查和评估。(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二)推进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

5.建立全市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和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市级政务云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收集相关部门履行涉及环境保护职责工作中所产生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等监测数据,搭建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信息资源库,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实现大数据分析对环境应急、环境执法等工作的有效支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高速汇聚、有效集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辅助决策。推进市级生态环境监控平台与省级、国家平台无缝对接。不断推进广元市与周边地区网络共享机制建设。(市政府办公室、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6.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依法建立全市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和发布方式,确保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强化社会监督。(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7.切实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从技术上统一规划、建设和实施,从管理上统一监管和运行维护,切实提升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加强环境监测数据及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可靠的数据传输交换通道、有效的数据存储和灾备措施、快速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安全工作汇报制度,定期检查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安全漏洞,适时调整安全策略和措施。(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三)科学规范管理,严控防范风险。

8.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健全全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强化污染源追踪与解析,提高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水平。加快嘉陵江和白龙江流域(广元段)、县城以上饮用水(含备用)水源地水质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地下水、重要湖泊水质监测与预警研究。开展土壤中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监测。提高辐射自动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包括水、气、土壤、生物在内的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9.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完善国家和省级重点监控企业建成稳定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加快建设市重点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对污染物超标排放等信息的报警和追踪能力,加强对核技术利用单位的监控,实现对排污单位的智能化监控。增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能力,特别是加强石化、电镀和垃圾焚烧发电等行业的自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环境风险防范与处置能力。(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10.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定期开展全市生态状况调查、监测与评估。对生物质多样性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典型区域的人类干扰、生态破坏等活动进行监测、评估与预警。开展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及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农产品产地与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对农田生态系统(包括耕地质量)进行监测、评估与预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的风险监测、预警与评估。(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四)创新工作机制,严格生态考核。

11.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的测管协同机制。各级相关部门按法定职责,建立部门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的测管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监测在行业环境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在应急管理、抢险救援、自然灾害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和重大事件处理工作中,建立应急监测服务于应急处置的协同工作机制,有效应对和控制环境污染,保障生态安全。(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12.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会商制度。切实发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在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维护生态安全、实施生态补偿、推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加强对生态环境异常情况和污染趋势的跟踪监测、对比分析和工作会商,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加强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监测分析和工作会商,开展特征污染物、重点污染物等专项监测,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13.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成果运用。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质量与评估指标体系,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环境保护督察、环保目标考核、干部离任审计、生态补偿、环境质量改善激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绿色信贷等领域的重要依据。(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五)稳步有序推进,强化保障措施。

14.积极培育和规范生态环境监测市场。依法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有序开放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建设项目施工期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服务性监测市场。积极推进公益性环境监测领域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对从事环境监测服务单位和机构的监管,建立“黑名单”制度。依法查处和追究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监测技术规范等,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等行为的机构和人员。严禁行政干预,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规定严肃追究有关责任。(市环保局、市质监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15.强化环境监测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环境监测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对潜在污染物及其危害的风险分析和评估研究,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鼓励高科技产品与技术手段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推广应用。鼓励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促进国产监测仪器设备产业发展。开展各级各类合作,借鉴监测科技先进经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16.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能力。继续加强对全市环境监测网络监测机构在编制、能力和运行经费上的投入保障,不断完善广元市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监测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根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重点保障。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调整环境保护监测津贴的通知》(人社部发〔2015〕100号)要求,落实环境保护监测岗位津贴政策。(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广元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定期研究解决网络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监督有关工作措施的落实。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动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二)落实工作责任。市级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本方案要求,认真做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网络建设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建设和住房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园林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气象局等部门要组织开展本系统监测网络和监测工作现状调查,梳理现有监测点位、指标、技术标准和规范等情况,制定本部门监测网络建设规划,2018年1月31日制定本部门监测网络建设规划并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年6月30日前完成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发布工作,2018年7月1日起组织实施。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组织领导,依据本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各项任务。

(三)强化督促检查。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内容。办公室加强工作协调,适时组织专项督查,确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顺利完成。

附件:广元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广元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

成员名单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范学臣 赵文峤 胡国民 赵

彬 宋明强 盛

锦 张

骏 袁明胜 郭

俊 彭广林 赵晓春 匡顺华 孙洪方 赵廷延 李昱隆 田刚富赵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市水务局局长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市政府副市长

市政府副市长

市政府副秘书长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

市旅游发展委主任

市卫生计生委主任

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局长

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

市财政局局长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市环保局局长

市规划建设和住房局局长

朱国勇

市农业局局长

卢春刚

市林业园林局局长

冯治勤

市质监局局长

李兴荣

市统计局局长

淳廷才

市城管执法局局长

李国建

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副主任

李浩生

市白龙湖管理局局长

邓小林

市气象局局长

罗厚攀

四川省广元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筹备组组长

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日常工作,赵廷延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工作结束后,领导小组自行撤销。

第二篇:XX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XX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X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XXXX〕XX号)和原XXX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XXX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实施细则(XXXX-XXXX年)》的通知》(X环办〔XXXX〕XXX号)精神,推进我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国家和省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设点、全市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要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目标

X.总体目标。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加强对各级党委、政府生态环境考核力度,按照“谁考核、谁监测”的原则,到XXXX年,逐步建立山水林天湖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网络管理体系、生态环境网格责任体系和市考核区县(市)、区县(市)考核乡镇、乡镇考核村的层级生态环境考核体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X.具体目标。到XXXX年,全市基本实现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以XXX市环保云为平台,构建各类环境监测数据互联共享、信息统一发布的XXX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和测管联动、部门会商等工作机制;提升环境监测预报预警、自动化、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基本形成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同时,因地制宜,建立以生态环境系统监督监测和第三方监测相结合、自动设备监测和手工监测相结合、实验室分析监测和现场快速测定相结合的多维立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体系。

二、工作任务

(一)建立和完善市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建立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等要素,覆盖全市域、布局合理的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多维立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整合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点位,统一规划,建设完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客观评价和准确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X.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在完成大气超级站建设的基础上,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专家团队,初步形成大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在原有X项常规指标的基础上,增加酸沉降、温室气体、X碳、微颗粒物及挥发性有机物等监测指标,开展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工作;在现有XX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和X个区、县(市)监测点的基础上,开展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网络化建设工作。完善覆盖全市各区、县(市)行政区的市级环境空气质量点位布设。XXXX年启动双城区、宾县、巴彦县、依兰县以及哈肇交界、哈吉交界、哈南工业新区等X个市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子站建设项目,XXXX年完成;开展利用大数据融合分析、污染气象追踪技术、多模式数值模拟、四维可视化技术等多种手段对XXX大气环流气候特征及环境影响进行研究;XXXX年底前,启动市级秸秆禁烧区、城市边界污染传输区域等重点区域大气微型站网络建设试点工作,XXXX年底前完成约XXX个大气微型站建设。(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XXX气象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完善手工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水环境质量市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依托河长制,建设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松花江流域、X吉省界及区、县(市)界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提高水环境质量监测能力。

按照国家要求完成五常市磨盘山水库出口、双城区苗家、道里区朱顺屯、道外区阿什河口内、宾县大顶子山和摆渡镇X个断面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的基础上,XXXX年底完成呼兰区肇兰新河庆丰桥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继续开展城区XX条河流水系监测,XXXX至XXXX按监测计划分完成;XXXX年启动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松花江流域、X吉省界及区、县(市)界的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规划及水资源监控、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XXXX年完成建设。(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相关工作,市水务局负责水资源监控相关工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相关工作;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生健康委和各区、县(市)政府)

X.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XXXX年建成覆盖全市域的(包含耕地、林地、湿地、饮用水水源地、重点监管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自然地质环境敏感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完善与土壤环境相关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与考核。(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相关工作、市农业农村局和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农业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相关工作、市林业和草原局负责湿地土壤监测网络相关工作;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启动XXX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定工作,XXXX年底前完成;XXXX年启动道路交通和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选点工作,XXXX年完成建设;XXXX年启动车载噪声自动监测,绘制噪声地图。(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XXXX年,建成城市敏感区域电磁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提升辐射监测能力。(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污染源监测。强化污染源属地化管理监测制度。在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在线监控设施监测、企业自行监测制度要求基础上,逐步拓展和强化重点行业监测。XXXX年起,将挥发性有机物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检查监测纳入日常工作计划;XXXX年底前,完成机动车尾气固定遥感监测点位建设,并完成国家-省-市三级联网遥感检测系统平台建设、高排放机动车监控系统(DPF+SCR实时监控污染物排放)、I(检测机构)/M(维修企业)制度的建设、车载OBD数据采集系统建设,形成机动车尾气动态监测分析组网,为机动车尾气大数据分析、车辆限行、尾气治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落实提供数据支撑。(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生态状况监测。建立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网络。利用卫星监测、无人机遥感监测、地面生态监测等手段,加强森林生态功能区、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预防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等重点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XXXX年启动生态保护红线的勘界立标工作,XXXX年完成。(牵头部门:市林业和草原局负责森林、湿地等重点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网络相关工作,市水务局利用国家、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指导我市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市生态环境局负责生态红线划定区域的监测网络建设;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其他专项监测。按照国家、省监测方案要求完成水生生物监测、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新增指标监测、污染物来源解析监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区、县(市)政府按照本方案的目标和要求,到XXXX年建立所有乡镇的涵盖大气、水、土壤等要素的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有条件的区、县(市)政府逐步采用委托第三方的方式对村级河长制的水环境质量开展监测。

(二)实现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共享、统一发布

依托国家“一库一网一平台”和省级环境质量监测大数据平台,以建设XXX市环保云为基础,XXXX年底前,整合现有业务信息系统,形成统一的生态环境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对大气、水、噪声、辐射、土壤等生态环境要素监测监控全覆盖;根据天气变化制作“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等级”预报产品,并上传至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和渠道等,及时准确发布全市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信息,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XXX气象局;配合部门: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统计局、XXX气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测绘地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三)提高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水平与应急监测能力

X.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继续完善全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建设,增建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型,逐步形成最适合本地区污染和气象特征的集合预报模式,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XXXX年更新完善我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提升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和污染原因分析能力。(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统计局、XXX气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水环境质量预警。XXXX年,建立水质自动站和手工监测相结合的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建立部门联合会商机制,加强监测信息汇聚共享与技术协作,实现水环境风险联合预警和管控,提高预警信息可信度和反应速度。开展重要河流、水源涵养区、湖泊富营养化水环境质量预警研究。(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卫生健康委、XXX海事局、市统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逐步开展土壤质量风险评估,掌握行政区内重点土壤风险区的特征污染物分布特征、动态变化情况,研究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逐步开展有针对性的特征污染物监测。(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生态环境状况风险评估与环境应急监测。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及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完善“XXX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环境应急处置决策支持系统和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数据库、案例库和专家库,建立应急反应联动机制和应急处置信息共享平台;各区、县(市)政府建立本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监测保障体系,配齐应急专业队伍、加强应急装备储备、强化应急车辆等装备建设、保障应急专项资金。(牵头部门:市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气象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统计局、XXX海事局、XXX陆军预备役防化团、市供水集团、市排水集团和各区、县(市)政府)

X.加强重点污染源风险防控。扩大污染源在线监控设

施覆盖范围,提升在线监控设备运行等信息追踪、捕获与报警能力及排污状况智能化监控水平。(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三、保障措施

(四)实现环境监测与监管执法同步

建立监测、监管同步监察机制。根据环境监察工作需要,环境监测部门配合进行同步监测,环境监测部门对污染源实施监测,环境监察部门同步进行现场监察;对在线监控数据异常的污染源企业,增加监测频次和执法抽查比例、对数据超标自动报警的污染源企业,同步进行监测执法。(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卫生健康委和各区、县(市)政府)

(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

按照国家、省“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实施方案”,XXXX年完成“XXX市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实施方案”制定;严把准入、强化监管与质量控制,建立完善联合检查、问题曝光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依法取得生态环境监测资质,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开展工作,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配合部门: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气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考核体系

结合我市各级政府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及部门工作职责,建立以市政府为监督,区、县(市)政府为主体,乡镇政府和村屯为辅助,企业自律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格责任体系;建立市、区、县(市)、乡镇各级政府及工作部门生态环境监测网格评估考核体系。完善评估和考核制度,形成层级监督考核,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监督考核机制,考核各级政府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生态保护、辐射安全监管等职责任务落实情况,进一步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责任。(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统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七)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

按照省委、省政府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相关要求,做好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工作。适度上收市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下放污染源监测事权。市政府负责建立覆盖各区、县(市)和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根据环境质量的变化调整监测网络的布设与监测;区、县(市)政府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投入,制定相应监测计划,建设环境监测机构或购买第三方服务等系列措施,建立覆盖各乡、镇和边界及重点村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形成逐级监督考核能力。其他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划分,由各责任部门按照国家有关部署确定。(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农业农村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八)积极培育环境监测市场

稳步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环境监控设备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环境监测活动。在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加强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其监测服务行为的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测绘地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九)加强监测科技创新

积极开展环境监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研发,加强环境监测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的推广和应用。利用“哈洽会”、“哈科会”等平台,加强国际间科技创新的交流合作,提升监测技术创新能力。(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科学技术局;配合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善财政保障机制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保障监测仪器设备配备,满足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监测需求;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样品采集、实验室和现场快速分析测试能力;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业化团队及高水平环境监测机构合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与分析能力;通过卫星遥感、飞机航拍等先进技术应用和严格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手段,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完善与多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根据本方案确定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要求,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重点保障。(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配合部门: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气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本方案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和区、县(市)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职责分工,依据各自职责做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相关工作。

(二)制定推进计划

各有关部门和区、县(市)政府要依据方案中承担的任务,组织开展本系统、本地区监测网络现状调查,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定期向市生态环境局报送推进落实情况。

(三)强化督导检查

市生态环境局将组织有关部门和区、县(市)政府,适时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确保按时完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第三篇:XX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XX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

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围绕“全面设点、全市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总体要求,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保障有力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系,为推进XX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到2020年,全县基本实现生态环境、重要污染源、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域的监测点位全覆盖;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和测管联动、部门会商等工作机制;提升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基本形成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二、建立区域全覆盖、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县环保局牵头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按各自职能分工和监管需要,在各自重点监管区域及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生物、辐射等生态环境要素,覆盖全县、布局合理、分工明确、重点突出的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一)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对现有的城区省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加强管理和完善,根据县城区情况,适时增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拟在县开发区新建一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逐步在县开发区建立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构建我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二)水环境质量监测。加强国控、省控、市控监测点建设,并按要求开展监测;饮用水源地断面在已有10个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上逐步增加监测点。(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在水功能区、重要湖库、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地下水等区域布设监测点位。开展水功能区达标率、水土流失面积等生态环境监测(牵头单位:县水务局;协作单位:县环保局、县卫计委)

在城市备用水源、城市黑臭水体布设水环境监测点位,并开展相关监测。(责任单位:县住建委)

(三)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开展现有国控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7个测点)。(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国土局、县农委、县林业局)

逐步布设有机产品、重点蔬菜种植基地等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并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监测。(责任单位:县农委)

(四)声环境质量监测。根据城市发展状况,适时优化调整99个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成覆盖县城建成区、主要城市道路等区域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在县城区设立18个交通噪声自动监测点位。(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交通运输局)

(五)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逐步开展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六)生态状况监测。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保护地设立固定监测样地和监测点,逐步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与监测,每年对重点有害生物的危害及扩散趋势进行评估;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牵头单位:县林业局;协作单位:县环保局、县国土局、县农委、县水务局)

(七)污染源监测。严格落实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及时公开自行监测数据。国控、省控排污单位应建设稳定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县环保局组织开展重点排污单位监督性监测,环境监察机构依据重点排污单位监督性监测结果开展监管执法,依法加强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日常监管执法。建立监测、监察联合执法检查的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三、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

建设全县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系统,为环境风险源监管及环境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汇集环境保护、公安、国土、住建、交通、农业、水务、林业、卫生计生、气象等部门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形成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实现监测数据集成共享。(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发改委、县公安局、县国土局、县住建委、县交通运输局、县农委、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卫计委、县气象局等)

四、科学引导环境管理和风险防范

(一)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完善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开展污染源分析和污染治理成效评估,提高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水平。在地表水和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水环境质量预警研究,逐步实现水质变化趋势预测和风险预警。选择有机农产品、蔬菜基地开展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掌握特征污染物分布、动态变化状况,研究生态和健康潜在风险。建立环境质量发布平台,及时发布环境质量预报预警信息。(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气象局、县水务局、县农委)

(二)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完善重点排污单位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实现重点排污单位监测数据和管理信息联网,形成排污单位监测大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实现污染自动预警、超标排放报警及追踪定位。增强重点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开发区管委会)

(三)提升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开展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性及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立并完善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和专家库,加强县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财政局)

五、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与保障体系

(一)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按照省市部署,县环保局配合做好国家及省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工作。保障国控、省控监测点位站房用地及水、电、安全等基础设施,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地方事权,由县环保部门承担。(牵头单位:县环保局)

(二)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县环境监测站、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应健全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加强监测质量管理,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环保部门要加大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严厉打击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依法查处违规行为。(牵头单位:县监察局;协作单位:县环保局、县市场监管局)

(三)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开放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环境监测活动。在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等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财政局)

(四)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充实专业技术人员,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的需要,添置生态环境监测设备,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根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按照“谁考核、谁监测”的原则,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重点保障,不断完善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编办、县财政局)

附件1

XX县生态环境网络建设具体工作职责分工

县环保局:负责牵头制定我县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规划和监测点位认证;负责空气质量监测与预警预报工作;负责县级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地表水水质监测;负责建成区区域噪声、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监测;负责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负责电离辐射与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负责对辖区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监管;牵头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立我县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

县水务局:负责地下水质量监测,对农村饮用水源地等特定监管区域水体开展水质监测,提供相关水文观测资料与分析报告;开展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提供水资源状况、水土流失等调查结果;配合县环保局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县住建委:负责备用水源地和建成区黑臭水体环境质量监测;配合县环保局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县农委:负责有机作物、蔬菜基地等土壤质量监测;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提供耕地、农田、土地生产力等调查结果;配合县环保局开展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县国土资源局:配合农委开展土壤质量监测;提供土地利用、土地资源破坏等调查结果;配合县环保局开展全县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县林业局:负责开展林地、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村庄等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开展森林资源、野生动物、有害生物及森林病虫害等调查与监测,对破坏生态环境、森林资源等活动进行监测与评估;配合县环保局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县气象局:负责提供气象观测资料与分析报告,配合县环保局开展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常态化大气污染物解析工作、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县卫计委:负责督促医疗机构辐射环境监测;配合县环保局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县经信委:配合县环保局开展工业辐射污染源监测,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县财政局:完善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根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将生态监测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保障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项目建设和日常监测业务经费。

县开发区:负责辖区内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配合县环保局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第四篇:2020年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XX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高全县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全面设点、全县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到2020年,全县基本实现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形成各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一、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

(二)基本要求

1.健全点位,完善网络。建成覆盖全县、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明确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全县空气、水体、土壤监测点位100%覆盖,重点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点位100%覆盖,噪声监测点位所有乡镇覆盖,辐射环境监测点位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全覆盖。

2.共享数据,规范发布。建成全县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大数据平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整合并完善全县数据,实现乡镇和部门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数据联网共享与统一发布。构建县级生态环境状况监测业务化运行体系,实现全县重点排污企业自行监测(在线监测)与生态环境部门监督性监测数据采集与及时发布。

3.预报预警,防范风险。完善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建成县级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2019年上半年建成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子系统,基本具备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精确预报能力。逐步实施水体、土壤重污染的风险预警,实现主要水体水质变化趋势预测和风险预警,初步掌握重点区域土壤污染变化趋势和潜在风险。开展重点区域生态环境预警。实现重点监控企业污染物超标排放自动报警。

4.监管联动,落实责任。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环境执法协同机制,使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结果有效支撑环保督察、环境执法、领导干部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以及生态补偿等工作。

二、工作任务

(一)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1.建立全县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1)建立空气环境监测网。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和考核要求,合理设置辖区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形成覆盖全县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考核、评价需求。开展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污染区域传输和相关气象要素监测与分析。(责任单位: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气象局)

(2)建立水环境监测网。结合“河长制”的要求,优化和完善各级河道监测断面(点位),及时准确掌握本辖区主要水体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满足地表水水环境质量考核工作。积极开展水质自动监测和地下水监测,逐步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体系,积极实施国家地下水资源监测工程项目。逐步开展水生生物监测试点,为建设全县水生生物监测体系做好准备。2019年,完成全县水环境监测网络的统一规划和监测点位的调整优化,全面加强国控和省控水质自动监测站后续协调监管工作。到2020年,全面建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重点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水质自动监测站(点)的建设,形成覆盖所有重点流域、重点控制单元、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重点入河排污口和行政区交界断面的水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乡镇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监测点位全覆盖,全县国家级重要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100%、省级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80%以上,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监测覆盖率50%以上。(责任单位: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务局、县畜牧局、各有关乡镇人民政府)

(3)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2019年与市生态局配合建成覆盖全县的由基础点位、背景点位和风险点位相结合的质量监测网络,在污染行业企业(含工业园区)、固废集中处理(填埋、堆放、焚烧)场地、采矿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主要果蔬菜种植基地、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及周边等风险区域设立监测点位,建立重点区域土壤风险点位网络,力争客观反映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状态和变化趋势。配合省市建立土壤环境监测数据库,根据区域污染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特征污染物监测(包括土壤环境中存在的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有毒污染物等)。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县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责任单位: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4)建立声环境监测网。加强典型噪声源预测与评估,对城市交通和铁路沿线环境振动重点污染源开展监测试点,2019年底建成较为完善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2020年建成覆盖城区及重点镇区域声环境、声功能区、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优化调整城区和乡镇的声环境功能区及交通噪声监测点位,加强对建筑施工场地等重点噪声源的监测。(责任单位: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

(5)建立辐射环境监测网。根据国家辐射环境监测总体要求,配合省市辐射监管部门对城镇建成区、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等区域开展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责任单位: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

2.健全覆盖重点排污单位的污染源监测网络。根据国家及省市确定的重点监控污染源名单,加强对重点监控污染源监测网络建设的指导,并对污染源监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督导重点排污单位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开展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责任单位: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建设局、县工信局、工业园区管委会)

3.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对全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农产品主产区、乡镇等重点地区典型生态环境开展监测与评价。加强对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生态公益林、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陆域生态管控区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配合省市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将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情况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参考依据。(责任单位: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财政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县气象局)

(二)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

1.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建设常态化的数据汇聚和共享应用管理体系,实现各乡镇、各部门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气象、水资源、水土流失、农村饮用水源、地下水、耕地、林业、地理信息、农田灌溉水等监测数据有效集成、互联共享。(责任单位: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气象局)

2.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全县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平台,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和终端,优化数据采集流程网络,建成能够实时监控监测采样、逻辑辨别数据质量、分析处理海量数据、实时发布相关信息、有效满足数据共享的大数据平台,形成汇集全县数据的环境监测数据库和市级互联互通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到2020年,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运用水平,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支撑。(责任单位: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工信局、县公安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气象局)

3.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统一发布。制定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管理规定,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由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及时统一发布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信息,提高环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责任单位: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气象局)

(三)提升生态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水平与风险防范能力

1.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质量预报预警机制,加强对大气、重要水体、饮用水、土壤等生态环境风险的评估与预警。逐步对环境空气质量实施预测预报,建成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开展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结合污染源分布和流域水质风险,构建流域水质预测预警模型,建立重点流域水质预警系统,逐步实现水质变化趋势预测和风险预警,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风险监控。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识别系统,判别重点土壤环境质量风险区并确定主要污染指标。(责任单位: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局、县气象局)

2.严密监控重点企业污染排放。重点排污单位建成污染源监测综合管理与分析预警平台,实现污染物自动预警、超标排放告警以及追踪定位,提高污染物超标排放、在线监测设备运行异常信息追踪、捕获、报警能力和企业排污状况智能化监控水平。强化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责任单位: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建设局、县工信局、工业园区管委会)

3.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定期开展全县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人类干扰、生态破坏等活动进行监测、评估与预警。开展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及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的监测。(责任单位: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务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县卫生健康局)

4.提升环境应急协同处置能力。建立环境应急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形成全县统一指挥、区域保障有力的应急监测网络,为处置环境污染事故提供技术、数据与辅助决策支撑。(责任单位: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水务局、县建设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工信局、县公安局、县卫生健康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

1.支撑环保考核问责。持续优化环境监测业务体系设计,将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数据综合分析与环境质量考核、评估、预警紧密挂钩,加强环境监测需求与供给的协调、反馈,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在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环保督察、目标考核、领导干部离任环境审计、环境损害赔偿等领域的应用,使环境监测数据真正指导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责任单位: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县审计局、县统计局、县气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实现监管同步,建立监测执法联动机制。建立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有计划地开展环境监察监测联动执法。环境执法部门要依托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开展执法监管,及时向同级监测部门通报执法检查计划并联合开展执法检查与监测,实现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与监察执法同步。(责任单位: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公安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局、县林业和草原局)

3.加强监测机构监管。环境监测机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建立环境监测服务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加大监测质量核查巡查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和退出机制,严肃查处故意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责任单位: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建设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五)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机构要制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计划,建立环境监测质量考核体系,组织开展监测质量专项检查工作。(责任单位: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指数规范指导能力。

按照统一的监测网络规划、监测技术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开展环境要素监测工作,增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实现信息共享。

(二)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

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承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执法监测、环境应急监测与预报预警等职能,对辖区内排污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并公开监测结果,评价本行政区内污染源排放情况。

(三)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财政等相关部门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在全县范围内推进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环境应急监测、污染源监督监管、生态状况监测、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能力建设、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等六项重点工程建设,到2020年全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全面提升,基本满足环境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四)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

各相关部门深入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有序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激励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鉴别等环境监测活动。

(五)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科技创新。

依据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加强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和环境监测热点问题的研究,为全方位防控环境污染提供决策支持。加快推进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和国内外先进监测手段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满足生态环境监测需求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国产化监测仪器设备,促进国产监测仪器产业发展。

(六)深入推进环境监测垂管制度改革。

按照中央关于开展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要求,推进我县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在确保监测业务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完成新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顺利对接、平稳过渡。加快实施生态环境监测人才培养发展规划,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保障环保部门履职需要。

(七)加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投入。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做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任务的经费保障工作。落实国家环境保护监测岗位津贴政策,根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重点保障。

(八)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

采取多种形式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大力推广手机应用程序(APP)、室外大屏显示(LED)、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多样、版式新颖的宣传媒介,用公众喜欢看、读得懂、易明白的表达方式,扩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公开面,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关注度,激发公众共同参与、监督和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相关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统筹协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平台,指导、协调、监督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和项目的推进,研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中有关重要问题。

(二)制定工作计划。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本部门承担的任务,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各项任务,尽快组织开展本系统监测网络现状调查,梳理现有监测点位、指标、技术标准和规范等情况,制定本系统监测网络规划布局、优化调整、综合评价及监测信息互联互通工作计划。

(三)加强责任落实。

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要根据工作进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确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五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全文印发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7月26日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明晰事权、落实责任。依法明确各方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推进部门分工合作,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落实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和权利。

健全制度、统筹规划。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统一规划布局监测网络。

科学监测、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监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综合集成、测管协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四)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客观、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五)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确定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落实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的法定责任,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监测要求。国家重点监控排污单位要建设稳定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依法开展监督性监测,组织开展面源、移动源等监测与统计工作。

(六)加强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研制、发射系列化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和环境卫星后续星并组网运行;加强无人机遥感监测和地面生态监测,实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大范围、全天候监测。

三、全国联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

(七)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林业、气象、海洋等部门和单位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要实现有效集成、互联共享。国家和地方建立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共享与发布机制,重点排污单位要按照环境保护部门要求将自行监测结果及时上传。

(八)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快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

(九)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依法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及时准确发布全国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信息,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

四、自动预警,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

(十)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提高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水平,强化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加强重要水体、水源地、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等水质监测与预报预警。加强土壤中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监测。提高辐射自动监测预警能力。

(十一)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提高污染物超标排放、在线监测设备运行和重要核设施流出物异常等信息追踪、捕获与报警能力以及企业排污状况智能化监控水平。增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

(十二)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人类干扰、生态破坏等活动进行监测、评估与预警。开展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及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

五、依法追责,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

(十三)为考核问责提供技术支撑。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监测与评价结果,为考核问责地方政府落实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职责任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十四)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同步。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履行对排污单位的环境监管职责,依托污染源监测开展监管执法,建立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根据污染物排放和自动报警信息,实施现场同步监测与执法。

(十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各级相关部门所属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健全并落实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与管理制度,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环境保护部依法建立健全对不同类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的监管制度,制定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大监测质量核查巡查力度,严肃查处故意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与保障体系

(十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条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统一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辐射等监测布点、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保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

(十七)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承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执法监测、环境应急监测与预报预警等职能。环境保护部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准确掌握、客观评价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监管重心下移,加强对地方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管理。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相应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逐级承担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环境应急监测等职能。

(十八)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开放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环境监测活动。在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包括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等。环境保护部要制定相关政策和办法,有序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

(十九)强化监测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促进和鼓励高科技产品与技术手段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推广应用。鼓励国内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推进监测仪器设备国产化;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促进国产监测仪器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借鉴监测科技先进经验,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

(二十)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能力。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机构编制标准,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相关规划,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完善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重点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监测、环境应急监测、核与辐射监测等能力建设,提高样品采集、实验室测试分析及现场快速分析测试能力。完善环境保护监测岗位津贴政策。根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重点保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各项任务。

下载广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五篇范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16〕219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

    2014年全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方案DOC

    2014年安徽省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一、环境质量监测................................................ .. 1 (一)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 ……………………………………………………......

    2018年苏州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

    2018年苏州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市环境监测系统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

    生态林场所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定稿)

    生态林场所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总局、管理局和通北林业局建设生态林场(所)活动方案的要求,结使 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全面促进生态林场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西充县金山小学 “倡导生态生活,共建美好校园”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县的决定》以及教体科局的关于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永昌镇刘沛小学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生态文明工作的总体部署工作安排,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开展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活动,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2014年生态文明示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教体科局工作安排,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开展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活动,现制定实施方......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宿豫区陆集中心学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宿豫区委、宿豫区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宿豫〔2016〕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