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高中政治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必修四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课时作业.doc
一、选择题
1.《管子》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这些观点的合理性在于肯定了()①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生产活动 ②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同步,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良好的社会道德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 ④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管子》和孔子这两句话都是强调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重要性,①④符合题意。②不合题意。良好的社会道德并不能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精神文明需要建设,③错误。
2.现行党章是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修改制定的。30多年来,在保持党章基本内容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对党章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党的十八大对党章进行了第16次的修改。这表明()A.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C.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解析:选B。党章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修改完善,表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故答案选B。
3.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A.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B.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解析:选C。“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说明社会意识的发展或早或迟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故答案选C。
4.2014年5月15日,武汉市首届“讲文明树新风爱武汉”公益广告创意设计大赛正式启动。此举对传播文明、引领社会风尚、凝聚力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表明()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解析:选D。公益广告属社会意识范畴,举办“讲文明树新风爱武汉”公益广告创意设计大赛,对传播文明、引领社会风尚、凝聚力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说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正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D项符合题意。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表明()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④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不能回避的客观存在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①正确。“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我国依据当前人口形势的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表明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不能回避的客观存在,④正确。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②观点错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③错误。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我国所有制改革的程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程度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步伐是一致的。这反映了()①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②事物之间存在着无条件的联系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我国所有制改革的程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程度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步伐是一致的”,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客观规律,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①④正确。联系具有条件性,②错误。③干肢不符。
7.为了依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激发市场和社会的创造活力,2013年7月,国务院对有关行政法规进行了清理。经过清理,废止了《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并对25件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上述做法()①有利于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③有利于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④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③排除;④错在“直接”上。材料中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对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①②符合题意。
8.为了改变过去剧团“小、散、弱”的局面,宁波演艺集团将原本每个院团各自为战的结构,整合成一套完整的共用机构,既减少了资源闲置、理顺了内部机制,又提高了艺术生产的管理水平,使艺术院团的创造实力明显增强。这说明文化体制改革()①能够使生产关系适应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②使经济基础适应了上层建筑发展 ③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强大动力 ④彻底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通过文化经营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动力,提高了艺术生产的管理水平,进而使艺术院团的创造实力明显增强,说明文化体制改革能够使生产关系适应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即文化体制改革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强大动力,①③正确。②颠倒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④违背矛盾普遍性原理,均应舍去。
二、非选择题
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结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理论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仔细审读材料明确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部署,然后据此回扣题目限定知识,过滤知识点,不难找出各自对应的哲学根据。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制定全面深化改革政策,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2)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发展生产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才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上层建筑同经
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政治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必修四同步练习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课时作业.doc
一、选择题
1.“剪刀”胜“布”、“石头”胜“剪刀”、“布”胜“石头”,若两人所出手势相同,则为平局。人们制定这个游戏规则遵循了()①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②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 ③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④自在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游戏规则是人制定的,故是人为事物的联系,①正确,④错误;胜与不胜作为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②正确。所以该题选A。
2.“我国航母事业牺牲第一人”罗阳曾说,研制战机,要么是零分,要么是一百分,没有中间分!从哲学角度看,“没有中间分”突出强调了()A.事物的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B.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矛盾双方相互分离和排斥的属性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解析:选C。“没有中间分”即要么对要么错,矛盾双方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故答案选C。
3.2014年5月8日,李克强在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致辞中表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将侧重绿色低碳领域的中非合作,促进在非的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这是因为()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事物总处在渐进的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体现了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分析解决问题,①③正确指出了其哲学依据。②否定了事物质变的存在,观点错误。④不合题意。
4.右面漫画告诉我们,看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这说明()
A.承认矛盾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B.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C.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D.矛盾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解析:选C。“看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故答案选C。5.2014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牢固,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增强。财政、金融等领域仍存在一些风险隐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宏观调控难度增大。这表明()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②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 ③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
④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前进道路上存在各种不同的矛盾,一方面说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另一方面也说明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不符。
6.与“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A.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B.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D.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选A。“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表明矛盾具有特殊性,A项蕴含哲理与之相同。B项体现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C项体现矛盾的普遍性,D项没有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均不合题意。
7.“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这是白居易对一种树的描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有区别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解析:选D。这首诗咏春日杨柳娇弱的姿态,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8.扬州人喜欢吃有馅的食品,由此衍生出国内闻名的扬州包子、蒸饺、春卷、烧卖等
各色美味食品。尽管形式不同,内容上都有一个共性——用淀粉类食品和其他食品搭配,制作出可以替代饭菜的“一餐饱”食品。其蕴涵的哲学道理有()①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共性在个性之外独立存在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④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尽管形式不同,内容上都有一个共性”,说明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①④符合题意。②观点错误。③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9.近年来,中国地方省份和城市兴起一股“精神名片”评选、发布的热潮,各式各样的“地域精神”表述语相继出炉。对此,有专家指出:各“地域精神”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个性和独特的价值追求,同时,各“地域精神”都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共性特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地域精神”应该从本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道理,谈谈你对专家观点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基本内容及方法论要求,然后据此审读材料,找出其中有效信息。答题时,不仅要分析专家观点如何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还要答出依据此原理在实际生活中应如何做。
答案:(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寓于各“地域精神”之中,通过各“地域精神”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各“地域精神”再独特,也都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共性特征。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各“地域精神”应该从本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坚持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篇:人教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框:体味文化 学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教案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 :文化的概念 ◇理解: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设计(教法、学法、课练、作业)启发式教学,多元互动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教具准备: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
新课教学】: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长征组歌》,杂技《科技灵光一一晃圈》,芭蕾舞《天鹅湖》,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
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
(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
(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
(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点拨:教材此处的插图及辅文(读书俱乐部、上网、晨练),旨在使同学们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
◇课堂探究:(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
(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你赞同这个看法吗?
◇探究提示:(1)略。同学们可各抒己见。
(2)芯片就是集成电路。各种高科技芯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进步,这一点毋庸赘述。而作为其中一族的各种文化芯片,如语音音乐芯片、ID卡玩具芯片、手机监听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园、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 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再如,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课堂练习: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 答案:C
解析: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把握这一点,对各种现象进行分类就不难了。(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小辞典:(1)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2)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单地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课堂探究:(教材插图略)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
◇探究提示:例如。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一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足灭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面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l}I获得和享用文化。
◇点拨:教材在此处的“相关链接”引用了中固古籍中的有关论述,强调了教育感化 在治理固家中的重要作用。(2)文化素养的表现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U常生活中的青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3)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足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叮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巾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课堂探究:这是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教材插图略).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探究提示:教材安排的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体会文化的含义.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的意思。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刚,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3)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小辞典: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第三,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2.人们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如何培养文化素养?
答案:(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2)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汲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清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生活和实践。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 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点拨:“教材插图”(图略),“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党宣言》”及辅文内容,以事实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1920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出版。青年毛泽东潜心研读后,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说:“从此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历史上,马克思主义 帮助无数有志青年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足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荣誉称呼的钱学森同志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近_二r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_丰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加强对营业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这一点我们在下一框内容中还会学到。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以后,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大成就;今天,我们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为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 施纲要》,《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2003年中央文明委把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公民道德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
◇注意: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 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蓉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责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如,1864年第一固际的成立使田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21年巴黎公社运动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高潮。
◇点拨: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它对 世界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课堂练习: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这是因为()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影响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本课小结:
第一框“体味文化”,它既是本课的前言,又是本单元的前言,还是全书的前言。具体地说,它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解决“什么是文化”的问题,为全书的学习起到“引子”的作用;第二层次进一步指出“文化是一种力量”,对个人、对社会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从而为本单元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第一课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二课讲文化对人的影响。
作业安排: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篇:2016版高中政治下学期人教版必修二配套练习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课后达标检测.doc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既是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的基本民主权利,又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的是()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监督权
D.遵守宪法和法律
B.政治自由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公民政治权利的认识,应选A项。B、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公民义务。
2.温州市一位市民给违章停车的城管执法车手写“罚单”的图片在网上热传,并引来更多网友跟帖曝光自己见到的执法车违章情况。这表明()A.公民政治权利不断扩大 B.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 C.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
解析:选D。市民网上曝光执法车违章情况,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表现,故选D项。A说法错误,B、C两项不符合题意。
3.2015年4月29日是《保守国家秘密法》修订后实施5周年。《保守国家秘密法》修订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①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②是公民应履行的政治义务 ③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④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A.②③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选D。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是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①③不符合题意。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公民应履行的政治义务,也是公民爱国的具体表现,②④符合题意。
4.人民网提示网民注意,在发表言论时,要注意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上述提示说明()A.权利和义务没有质的区别 B.享有权利比履行义务更为重要 C.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在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解析:选D。在我国,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同时必须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故选D项。A、B两项表述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5.所谓晒客,指的是那些热衷于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将私人物件以及生活经历放在网上曝光、与人分享的网友。“晒客”族的一个口号就是:“只有不想晒的,没有不能晒的。”这种观点()A.是正确的,因为网络是一片无拘无束的天空
B.是正确的,因为公民是网络世界的权利主体
C.是错误的,因为公民的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D.是错误的,因为真正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解析:选C。公民既是现实世界的权利和义务主体,也是虚拟世界的权利和义务主体,公民的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故选C项。A、B、D三项对自由的理解错误。
6.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最终投票决定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张家口举办,冬奥会期间,民众要展示良好的文明风貌。如果你去北京观赛,应履行()A.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B.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D.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义务
解析:选C。冬奥会期间,民众要展示良好的文明风貌,应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应选C项。A、B两项强调的是权利,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是公民的政治权利。
7.针对“中国南海争端”问题,佛山市某高中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博客中发表文章《南沙群岛——中国的主权》,阐述和论证南沙群岛属于中国领土有其历史和法律依据。该中学生的行为体现了公民()①行使政治自由权 ②依法享有监督权 ③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的义务 ④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选C。该中学生在网络博客中发表文章《南沙群岛——中国的主权》,阐述和论证南沙群岛属于中国领土有其历史和法律依据,既体现了公民政治自由中的言论自由,又履
行了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项。②④不符合题意。
8.从上网查找信息角度看,漫画《人肉搜索》中的男子()①没有依法行使政治自由权利 ②依法维护了自己的正当权益 ③正确行使了国家赋予的监督权 ④割裂了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A.①④
C.②③
B.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漫画中的男子把从网上查找的他人隐私对外传播,没有依法行使言论自由权,故①符合题意,②③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漫画中的男子行使了上网查找信息的权利,但没有履行维护他人合法利益的义务,④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数量巨大,“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为了讲面子、讲排场,有的接待宴会,菜吃一半、倒一半;有的在风景名胜区召开会议庆典,住星级高消费酒店、发高档礼品;有的楼堂会所,贪大图洋、气派非凡;有的用公款购买、发放各种代币购物券、代币购物卡等;公家的水、电随意浪费……对于公款公物浪费之风,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从“公民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分析公款公物浪费行为的错误。
解析:本题知识范围限定为“公民与国家关系”,要求分析“公款公物浪费行为的错误”。可依据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分析。
答案:(1)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2)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材料中的浪费行为,只强调了使用公共资源的权利,忽视了厉行节约的义务。
(3)在我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材料中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
(4)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只考虑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利益,浪费公款公物是错误的。
第五篇:2016_2017学年高中政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课时作业
价值与价值观
1.十八大报告中“生态产品”这一新提法,引起了代表们的热议。有代表认为,“生态产品”的提法,重点在“产品”。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一定是有价值的。这提醒我们,要认识到生态环境本身的价值以及为了维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代价。材料中的“价值”()①是指凝结在生态产品中的人类劳动 ②是指生态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③揭示的是在生态保护中人与人的关系 ④揭示的是在生态保护中人与物的关系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里的“价值”不是指商品的价值,而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即物的价值,②当选,排除①;维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代价揭示了生态保护中人与物的关系,④当选,排除③。
2.下列对价值观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价值观是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形成的 ③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A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所起的导向作用具有两重性,故④说法错误。
3.乒乓球世界冠军张怡宁说,作为一名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是为国争光;作为一名党代表,感受到的是国家给自己的荣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贡献和索取同等重要,不能忽视 B.作出贡献是索取的前提和基础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得到社会的尊重 D.没有回报的贡献是没有意义的
解析:B A项说法不科学,贡献是第一位的,应大力倡导;B项正确处理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C项观点错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D项观点明显错误。
4.在严重的沙尘暴灾害面前,人们深刻认识到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于是人们开始在西部地区有计划地开展退耕还草、植树造林工作。这说明()A.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B.办事情必须抓住主要矛盾
C.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D.只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办事情就会成功
解析:C A、B两项本身说法正确,但和题意无关;办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还要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所以D项夸大了价值观的作用。
5.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这说明()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 B.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 C.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D.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
解析:C 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人生选择”“价值观指导”可选出C项。6.歌德曾说过:“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添价值。”这表明()A.人生价值就是个人获得社会的承认 B.人的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C.要实现人生价值,首先实现自我满足 D.人生的真正价值是具有重要的岗位 答案:B 7.传统的发展观坚持“唯GDP论”,把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唯一追求,结果导致环境污染,经济和社会问题突出;“科学的发展观”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这说明()A.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B.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C.价值观不同,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也就不同 D.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解析:D 传统的发展观只重经济总量的增长,导致环境恶化,而科学的发展观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促进了可持续性发展,体现了D项。
8.(2015山东潍坊期末)被评为第五届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吉林省汪清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崔光日,视公安事业为生命,模范履职,攻坚克难,不顾病痛坚持工作,为社会和谐稳定倾情奉献。这表明()①正确对待挫折与苦难是人生成功的重要条件 ②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支配着社会的发展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④要以顽强的意志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B 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支配社会发展,排除②。吉林省汪清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崔光日,攻坚克难,不顾病痛坚持工作,为社会和谐稳定倾情奉献,被评为道德模范,表明了 ①④。③在题中未涉及。
9.一位普通的城市女职工,从小就有当教师的梦想。20世纪90年代末,她自愿从繁华的大都市到贫困地区当了一名不拿工资的编外乡村小学教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农村孩子的身上。有人认为她这是在做“傻事”,她却说:“我就是想做一些有意思的事„„在农家孩子中间,我感到被尊重和被需要。”
结合这位女职工的事迹,谈谈应如何理解人生价值。
答案:①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
②这位女职工的事迹表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它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也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③在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这位女职工实现了自己当教师的梦想,个人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