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产品标准化的分析与借鉴
农产品标准化的分析与借鉴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每个人都离不开它们。
衣即衣服,其面料、绒质、做工、辅料、款式是决定我们是否为它买单的因素,而这每一个因素都可以找到普罗大众能够辨别接受的标准;
住即房子,其地段、户型、配套设施、容积率、质量是决定我们是否为它买单的因素,而这每一个因素都有一套所有买房人都遵循的标准;
行即交通工具,以轿车为例,其品牌、安全性能、操控性、配置、动力系统是决定我们是否为它买单的因素,而这每一个因素都有一套所有买车人都遵循的标准;
而食——这里讲的食是最根本的农业生产,不论是蔬菜、水果,还是畜禽类,我们都很难找到具有普遍性的标准去统一的衡量同一类农产品,或者说找到了也很难去实施。因为我们都知道农业是靠天吃饭的,它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但是我们有没有可能以小入大,即先从小的、好衡量的品种入手,逐渐摸索,最终覆盖整个农业行业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农产品标准化了。
在讲之前,先说说什么是农产品标准化。农产品标准化就是以农作物为对象的标准化生产活动,具体来讲就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 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目的。
那么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又有什么作用呢?
1、规范了农产品市场,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国际化的进程;
2、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3、消除了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保障农产品质量,满足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多层次、多样化需要的现实问题;
5、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6、合理简化产品品种规格,节约投入,降低成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7、有利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发达国家在实施农产品标准化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我国在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时,可以适当借鉴。
以欧美、日本为例,它们的农业是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生产的。农产品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特性试验,到播种、收获、加工整理、包装上市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农民种西瓜,用什么品种、何时下种、何时施肥、施多少肥、何时采摘,都有严格的规定。上市出售的黄瓜,它的长短、粗细及弯曲程度都必须符合标准。一位归国朋友曾笑着告诉记者,日本人很吝啬,他们买东西都是以棵或只计算。其实,这正体现了日本的标准化工作做得好。在日本,所有农产品进入市场前都要按一定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级。鱼虾是以“条”为计量单位;梨、苹果多以“只”为计量单位;大白菜、包菜以一棵或半棵标价。在市场上是见不到以重量单位计价销售的蔬菜水果的,而且等级外的农产品是不允许进入市场销售的,而是作为加工原料。我们在市场上经常见到的美国、新西兰苹果均为小包装,两个苹果售价20元,即使除去包装费,每个也卖8元。而优质的国产苹果新鲜度、口感都比进口的好,价格却不及进口水果的1。其中的奥秘除消10费者崇洋的心理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这些进口水果是按照标准优选、打蜡、抛光,从而身价倍增。
同样是种葱,日本农民从品种选育到不同生长期都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工艺,使得每棵小葱长短、粗细如同“克隆”产品一般;同样是栽种葡萄,日本一平方米只允许结4串葡萄,每串400克,每颗葡萄重12克;同样产黄瓜,他们要求瓜直及长度一样、颜色基本相同。
事实上,我国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并不算晚,最早还要追溯到建国初期,只是以前缺乏重视。但是自从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产品在出口创汇环节中被频频“打枪”,引发全民深思,农产品标准化逐渐被重视。然而由于全民意识不高、国外市场频频压制,我国的农产品标准化之路走得并不顺利,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
1、农业标准占比少且分类不完全:我国现行颁布的国家标准有2万多条,而农业方面只占到10%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特别是蔬菜、水产品、饲料等方面的标准。以蔬菜为例,理论上凡是列入流通和市场上的蔬菜都应该纳入标准范围,但是目前新鲜蔬菜商品质量标准的采种不足20种,尚不及总量的四分之一。
2、农产品标准实化施力度不够:农产品标准化虽然早已被提出,也制定了很多相关的规定,但是在实施方面仍是严重欠缺。目前我国每年用于农作物上的农药平均每亩达125克左右,其中包括多种违禁药种,因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而造成的中毒事故频频发生,一年至少殃及20-40万人。再加上工业的迅猛发展、环保工作的相对滞后、“三废”及有毒物质的排放不当,农产品质量难免受到影响。
3、标准制定程序脱离实际且偏重于市场准入标准的建设:我们经常说农民靠天吃饭,说明农业很大程度上受大自然制约,因此农业标准的制定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它需要技术、农林、水产、供销、环保、科研等多行业多部门互相沟通协调,才能建立完善的、全面的、符合实际的农业标准体系。
我国农业标准体系的建立虽然在全力与国际市场接轨,但仍有许多不足,最明显的就是偏重于市场准入标准的建设,而忽视了出口型和名优型标准的建设。
4、各阶层对农业标准化知识了解甚少,实施过程缺乏自觉性:作为农村干部,不知道具体有哪些法律法规和农业标准;作为技术人员,不知道相关的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作为农民,不知道如何科学合法的种植标准化农产品;作为农企,不知道申报认定工作程序;作为消费者,不知道什么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在这种全民对农产品标准都是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其实施过程自然不能成为农业发展的自觉行动。
5、标准化建设队伍不健全:农产品标准化包括质量标准、技术规程、品牌申报等方面,如果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协助,仅靠农民自身是很难做到的。目前开设农产品标准化专业的学校极少,而且每届的学生也不多,农产品标准化人才非常缺乏。更严重的是,很多专业人员都面临工作机会少、工作环境恶劣、工资待遇低的现状,不得不尊于现实,跳出“农门”。
近年来,我国对农产品标准化得重视越发明显,很多省市都把标准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得重要载体,把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措施。那么如何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呢?
1、以实际为导向,完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将农产品标准化体系覆盖蔬菜、水果、水产、饲料等所有种类农产品,贯穿农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同时将农药、化肥及有害化学物质严格分类、制标。
2、校企合作,解决农业人才缺失的问题:学校与农业企业合作,在校期间,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们提早了解农业行业的相关工作,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毕业时,开放给农业专业学生工作的机会,既能解决农业专业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现状,又能为企业引进优秀人才。
3、健全监管机制,加大农产品标准化的实施力度:单独成立农产品标准化监管部门,下设蔬菜、水果、水产等分中心,建立县、镇、乡、村四级监管网络,提高农场、规模化养殖门槛。
4、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全民农产品标准化意识:以镇为单位,设立文化站,分成政府领导、农技人员、农民三个阶层,每个月进行一次农产品标准化及农业技术知识培训,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全镇居民沟通交流会。
成都农商通研究中心 杨丽
第二篇:关于我国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doc。。。
A关于我国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
品牌建设的思考
摘要:随着中国农村和农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已成为农村和农业经济的主攻方向。本文论述了在国际背景下我国的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内涵。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农产品,品牌建设。
1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产业化水平很低,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又根深蒂固,落后的生产方式使我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很难与国外用工业化武装起来的产品形成有效竞争。另一方面过低的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无序的竞争以及监管的缺位,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进程。在我国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过程中,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势在必行。
1,农业标准化理论的内涵
2农业标准化理论从20世纪处以来开始,已经经历了进百年的发展历程,发达国家农产品已基本实现了标准化,并且先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业标准化支撑体系。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标准化原则,对农业生产全过程,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促进农业经验和成果的快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以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作用。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而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3农业标准化具体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农业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根据需要投入生产;第二,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要合规,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一般是凭生产者的丰富经验,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农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前实际生产中的滥用现象,加强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当前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农业标准化就是规范诸项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生产技术规程来知道生产从而实现丰收和品牌的提高。
2,农业标准化的意义。
4农业标准化是新世纪推进农业产业革命的战略要求,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农业标准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
2,1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要发展好现代农业,就必须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坚持产业统筹规划,克服市场经济中的短期逐利的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通过提高农产品的品牌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来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分工也越来越细,而农业标准化在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和管理中起一种协调和纽带的重要作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标准化制定实施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销售各环节的标准,是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的有效举措。农业标准化还能够促进农业产业链有效衔接,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2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需要推进农业标准化
[1]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产品品牌效益的关键。现代市场竞争必须保证产品优质优价,而品牌化经营是变农产品质量优势为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实施品牌战略就应当在农产品生
产、加工的各个环节上实施标准化,依靠产品质量和特色开发特色产品,将产品质量融入品牌价值。没有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就形不成内在高质量的过硬品牌,在市场上就不可能享受到与质量相符的价格和取得高效益。
3,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内涵
5品牌是用以识别生产者与经营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商品名称及其标记。农产品品牌就是用以识别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产品,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商业名称及其标记。
品牌是无形资产,打造农产品品牌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过程。农业部2005年5月16日发布的《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荐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推进农业品牌化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3,1政府扶持是提升农产品品质的助推器
6农产品品牌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各级政府要做好农业产品发展规划,并把农产品品牌化经验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规划中。因地制宜确定政府重点扶持的行业和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品牌经验企业能够与政府规划相一致,使其品牌经验之路有更更好的政策支持。
其次,要加强对农产品牌的保护。国家应该尽快制定和完善保护品牌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把品牌的培育和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政府应该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品牌农产品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再次,政府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农产品排行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积极为农产品品牌化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积极为农产品生存经营者提供市场信息,为龙头企业招商引资穿针引线,创造有利条件吸引本地区以外的资金和人才。拨出资金对农户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素质。
3,2 加强品牌意识
7当今,安全、优质已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主流,缺乏品牌意识,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软肋。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我国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冲破国际贸易壁垒的重要途径之一。
农产品如果出现问题,只要有品牌,就可以找到生产者或经营者,农产品品牌给人传递的就是健康、安全和放心。同时,生鲜超市逐步取代农贸市场和路边摊也给农产品品牌发展提供了良机,到超市购买农产品已是大势所趋。
所以,要树立品牌就是效益的意识,加大农业专业技术,品牌运作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加强对农户品牌观念的引导和适用技术的培训,使农产品创牌的新观念逐步深入农户。
3.3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农产品源头的监管,坚决整治农产品药物残留标准,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二是加强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严格食品生产准入,强化对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督,加强对重点品种的质量监督。三是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规范食品经营者经营行为,强化对重点区域的监管。四是加强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认真落实卫生管理制度,严格食品卫生许可准入,防止食品中毒。五是加强畜禽兽屠宰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六是加强进出口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同时,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落实生产经营者农产品安全第一责任,落实个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各级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安全负总责。
3,4增强守法诚信意识,保证农业品牌工作健康发展
[5]在我国,人民很少将农产品与“品牌、诚信”联系到一起,所以,依法保护品牌,维护品牌的质量、信誉和形象,就形成了保障农业品牌化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
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规惩处,对恪守信用者要表彰奖励。作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主题要强化自律意识,切实加强品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品牌质量和经营者管理水平,依法经营品牌,自觉维护品牌形象。
总之,在市场经济中,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竞争力。要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就必须做强品牌、做成名牌,真正实现由农产品品牌到农业品牌的转化。发展品牌农业,复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具活力的生长点和重要突破口。可以预见,随着农产品牌直至品牌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白明祥.推进农业标准化促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四川农业科技.2王明琴.加入WTO系统建立我国农业标准化制度[J].农业经济,2002(1):166-168 3刘起丽,张建新,段长勇,李广领.基于粮食安全对策下的农业标准化与质保技术[A].河南科技学报,1008—7516(2011)05—0037
4周锡跃,徐春春,李凤博,方福平.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A].广东农业科技,1004—874X(2011)20—0184—03
5范金旺.农产品品牌建设探析.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129~131
6朱华兵,王福明.农产品品牌化经营过程中的五大误区及对策.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1,2004(3):28—29
7邓贝贝,颜廷武.关于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1,42(4):622—626
第三篇: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研究
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研究
班级:09物流管理一班 学号:2009160031 姓名:李会
摘要:文章阐述了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我国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工作已刻不容缓。分析、探讨了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的特点与内容,并对农产品物流技术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及企业标准化等工作进行了思考。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包括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并在行业内推广实施。
物流标准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途径,是构筑全球物流的大通关必要前提条件,在国际上物流标准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关注焦点。迄今为止,国际标准化组织已批准发布了二百多项与物流设施、运作模式与管理、物流条码标识、数据信息交换相关的标准,我国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也相继出台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系列标准。这些标准是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进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否则将导致物流系统的离散性,信息孤立,最终无法实现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和用户满意的要求。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业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效率和效益,将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物流标准化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更是发展农产品物流的重中之重。在2004 年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中就将物流标准化列为发展现代物流的四项基础性工作的首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能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保证农产品物流质量,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促进农产品流通领域中的产品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对农产品流通有着重要影响。
一、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的现状
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的技术基础,“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就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服务规范,以对物流服务质量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从而对物流市场形成制度约束,使物流市场规范发展。标准化是规范秩序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现代物流一般是由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而成的大系统。物流标准是指以物质流通及其相关事项(主要包括物质的分类、采收、名词术语、包装、贸易、储存、运输和消费)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为对象而制定的标准。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就是为了规范农产品物流秩序,对相关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遵守的准则,形成全国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实施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对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保证物流质量,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实施农产品物流标准化也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保证。无疑,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的技术基础,不可或缺。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工作尚未起步。据统计,我国已颁布的农业相关标准有3476项,其中涉及物流标准仅3l项,占1.27%,与社会需要相差甚远,严重影响了农产品流通,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加强我国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工作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二、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的特点与内容
(一)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的特点
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面广。要建立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化,就必须从各个局部系统中寻找一个共同的基点,这个基点应贯穿物流全过程,成为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化核心,各个局部系统的标准化均以该基点为准绳。农产品与工业产品最显著的区别就是种类繁多,相同品种的个体差异较大,使其标准的制定有很大的难度。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的特点是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强,修订周期短。同时,物流的国际性比较突出,所以国际性也是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的内容
农业物流贯穿于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始终,是农业经济运行的实物运行状态。农业物流标准化是工业物流活动与农业物流活动相结合的标准化过程。
1、农产品产业链分析
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流通过程。农产品产业链能比较清晰地反映标准化需要做的工作。农产农产品产业链包括农产品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农畜产品加工、保鲜、流通直至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农产品产业链主线上的各个环节都与许多其他相关产业关联着,而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和标准化等基本要素又影响着农产品产业链的始终,形成了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线的网状分布。这种形式的产业链所追求的是系统内部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和利益互补,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的内容(1)农产品物流系统配合性、统一性标准 编码标准:
编码标准是对物流对象进行编码,并按物流过程的要求,转化为条码。这是农产品物流系统实现衔接、配合的最基础标准,也是应用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物流进行管理、组织和控制的基础技术标准。其他基础标准:
包括农产品物流术语标准,计量单位标准,标志、图示和识别标准,基础模数尺寸标准,农产品物流单据、票据标准等。(2)分系统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
信息标准:包括编码与标识标准、数据采集标准、数据库结构标准、信息交换标准和信息系统及相关标准。
设施与技术装备标准:包括基础设施标准、运输工具标准、储运设备标准、装卸设备标准和包装容器标准。
作业流程标准:包括运输作业标准、包装作业标准、装卸设备标准和包装容器标准。
管理标准:包括规划与设计类标准、评估类标准和统计类标准。
服务际准:包括服务设计规范、服务分类标准、服务质量规范和从事物流管理企业资质认证标准。(3)农产品物流技术标准化
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忽视标准化是影响正常生产和流通的主要因素之一,开展农产品物流技术标准化是确保农产品正常生产和流通的关键。农产品物流技术标准化就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物流技术标准,规范农产品采收、包装、贮藏、运输以及物流信息全过程。农产品物流技术标准化是建立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农产品物流技术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采收与分等、分级标准化;农产品的包装、运输与储存标准化;农产品的信息技术标准化。(4)农产品物流服务标准化
我国服务贸易领域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服务贸易领域的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领域标准化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提出服务贸易标准化是近期标准化工作重点。农产品物流服务标准化是农产品升值的关键。农产品物流服务标准化就是对农产品物流企业全过程服务制定规范并予以实施,其中主要对市场开发、设计和服务3个环节开展标准化。农产品物流服务标准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服务设计规范、农产品物流服务分类标准、农产品物流服务质量规范和从事农产品物流管理企业资质认证标准等。(5)农产品物流企业标准化 农产品物流企业标准化就是从企业角度研究与之相关的物流活动。企业物流属于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便要求有相应的供应物流活动;其生产的各工艺流程之间,也需要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过程;对部分可重复利用的余料实行回收制度等也是物流活动的内容。事实上,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就是系列化的物流活动。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企业数量还不多,但也有几千家,而这些企业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却相当薄弱。根据农业物流标准化实施的对象不同,农产品物流企业标准化分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标准化、农业种植企业物流标准化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标准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标准化主要内容是供应物流标准化、生产物流标准化和销售物流标准化。
三、我国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对策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还缺乏一定的认识,部分企业对此也不尽理解,因此,开展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一)要加强对农产品物流过程的研究。
(二)是要抓紧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使我国农产品物流科学、规范,快速发展,促进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三)政府应予以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服务作用,营造激励标准化的环境,鼓励其实施标准化。例如,政府加大专利管理力度,对知识产权加大保护力度,激励龙头企业等标准化拉动主体积极开展研发和标准化的投入。对龙头企业等标准化拉动主体提供补贴或减免税收等政策。政府应当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等标准化拉动主体与科研机构和社团组织的合作,积极开展标准化制定和实施的研究工作,为物流标准化服务。标准化是技术转移的一种形式,因此,让龙头企业等拉动主体参与新标准化项目尤其重要,特别是对于拥有事实标准的公司予以一定的激励,使它们有动力将自己的技术参数融合进官方标准,来促进其技术知识的扩散。
(四)对于农产品物流标准化中的农民主体,由于农民的特殊情况,政府不应当采取规制,而应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正如我国近年出台的一系列农产品流通的扶持政策,采取了各种优惠财税措施,政府同样要提供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提供各种优惠等措施。
(五)对于农产品批发市场来说,政府就应当实施规制和支持并行的政策。政府须为批发市场设定一个最低标准化标准,而让其披露自身标准化,然后让其自己选择标准化程度,即可明了其标准化程度和能力,从而对其进行规制。对于批发市场资金支持同样重要。由于批发市场是我国农产品流通最主要的方式,所以对于批发市场的规制和支持是重中之重,也是个难题,所以政府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此类主体上。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标准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3]柴树峰,段志坚,张丽杰.对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的建议[J:1.标准科学,2010,432(5)[4]张广良.我国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与措施研究[J].中国开『场,2007. [5]舒辉.影响物流标准化发展的四大问题[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 [6]李松庆.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思路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3,16(7). [7]陈阿兴,王亮.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的实证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
第四篇: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论文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营养、绿色”的农产品是人们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农业标准化是生产“安全、营养、绿色”农产品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出地位的需要和实现农业与国际结轨的必然选择。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人们更是把关注重心更多的放在了安全无公害的蔬菜之上,加之党的十六大将“健全农产品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写进了报告,所以提高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水平,促进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已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当今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问题与前景。
前言:
农业标准化是指在统一、简化、协调及优选的原则指导下,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部活动,组织制定或修订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的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目的。
农业标准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技术基础,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显著标志,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众多农产品中,无公害蔬菜在我国的农产品行业大展头角,同时,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WTO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和全国“菜篮子”工作会议精神,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实施农业标准化以及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对于加速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步伐,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们在推广农业蔬菜标准化的过程中尚存在许多障碍因素,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最终促使蔬菜生产的标准化、区域化、优质化、市场化的实现。因此对影响农业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推广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农业生产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标准研究应用工作起步较晚,但是1999 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农业行业标准制订专项计划”以来,我国农业行业标准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制定了一大批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检测方法标准等。在一系列政策的强力驱动下,近年来我国农业标准化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时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产品标准还未完善,而国外农业企业拥有先进的经营管理体制,执行严格的产品标准,如美国的先锋公司、荷兰的牛内姆公司、以色列的海泽拉公司等,这
些公司利用雄厚的资源优势、先进的行销理念和严格的农业产品标准,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并使其种子进口占有率逐年提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农业亟待建立自己的标准,并树立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的新观念,采用工业化管理和生产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提出了如下发展对策:首先,围绕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实施与监督等关键环节,从管理、技术与生产实践等层面人手,加速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其次,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测能力建设,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等,并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再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重点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及投入品技术标准等标准。
2我国无公害蔬菜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我国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方兴未艾,已成燎原之势,昭阳区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开始行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从食品业发展趋势看,无污染、无公害的食品将成为国际食品贸易的主流。种种迹象已经说明,开发无公害蔬菜已经成为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无公害蔬菜市场,目前还处在开发期,蕴含着无限生机与活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是扩大市场份额和实现出口创汇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重要方式。我国目前蔬菜供给相对过剩,给消费者提供了可挑选的空间,这就为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此外,消费者消费水平和保健意识的提高也使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具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而农业科技进步和大量新型高效低残留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以及抗病虫害蔬菜品种的不断出现,则为无公害蔬菜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力。
并且现在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形成了安全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的建设项目热潮,这也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例如牡丹江市A级绿色食品优质甜菜的生产,从他的品种选择、整地技术、到播种技术以及期间的施肥技术,防治病虫害都遵循相应的国际标准,选择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生产基地,最后取得了很高的收益。也拉动了牡丹江市甜菜等蔬菜种植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收益,也获得了显著地生态效益。可以说,无公害蔬菜将成为我国蔬菜消费的主流产品。
农业标准化是无公害蔬菜走向市场的关键和保证。WTO框架下,我国农产品面临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竞争,产品如果没有过硬的质量,叫得响的品牌,就很难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而农业标准化就是农产品走进市场身份证和通行证。没有标准的农产品和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都是无法真正进入市场流通的。
农业标准化是无公害蔬菜品牌化的基础。品牌化建设是变质量优势为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而一个品牌要得到消费者的忠诚,就必须先对消费者忠诚,这就需要保持无公害蔬菜的安全、卫生、营养质量,对消费者负责。因此就需要无公害蔬菜生产企业将品牌维护工作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和操作人员上去,也就是说要实行从田头到餐桌全程标准化管理。
综上所述,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迫在眉睫。如何通过管理途径,设计出适合我国农业发展及农产品质量提高的产业组织制度,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但由于我国长期的短缺经济影响,在农产品生产上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农产品标准欠缺,现有的标准也多以数量扩张为主。我国为农业大国,如何针对自己的特色产品制定出相应的系列标准是当前我国面临的迫切任务。并且也只有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管理才能真正的与国际接轨,让我们的无公害蔬菜得以更好地发展。
目前,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必须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才能适应这种竞争,必须尽快建立农业的标准体系、推广实施体系、检验监测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等,通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努力健全质量标准支撑体系,最终促使蔬菜生产的标准化、区域化、优质化、市场化的实现。
当今世界的市场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也不仅是专利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更是标准的竞争。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谁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贾绍辉,于洪龙.关于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8):274,276.[3] 魏国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与对策[J].种业导刊,2007(10):9-10.[6]卢俊妍.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思考[ J ].农产品加工, 2009,(3): 184-185.[8]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与HACCP [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苏彩和.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1 [4].刘晓利.吉林省农业标准化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
第五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2007—2010)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石,不但事关农业产业本身的持续稳定发展,还直接影响着民众健康、社会和谐和国民经济全面科学发展。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已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并全面实施了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规范认证,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准的颁布与认证,良好农业规范国家标准的颁布与认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
宁波地处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民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知程度和要求普遍较高,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这方面的管理与建设,如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政府加大投入在全市建成8家有资质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33个检测站(室),检测内容涵盖农、林、渔各种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质量,检测范围覆盖大型批发市场、超市、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宁波市主要菜市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基本形成。同时,各地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培育绿色、无公害农业产业,全市已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基地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8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4个,绿色食品101个,有机食品18个;无公害农产品年产量达46.4万吨,年销售额25.2亿元,出口创汇7688.8万美元。但是,我市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还难以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安全隐患源头控制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与质量风险评估、预警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在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技术措施方面略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口农产品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农产品质量快速、简易检测技术和质量追溯体系不完善,以事后监督为主质量监控常常给生产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部分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风险较为严重,尤其地方特色农产品(海水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因此,大力开展农产品安全隐患源头控制技术和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深化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建设;加快研发农产品质量快速、简便检测技术体系;构建符合宁波市实际的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持与技术创新体系,对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源头创新、共性关键技术突破为核心,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为依托,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研发基地和技术平台,全面提升农产品安全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能力。重点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改良、无公害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操作规程、精准高效检测与全程监控等四大技术攻关,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引导安全农产品社会生产和消费,打响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技、企业和人才品牌。
(二)发展目标
通过5年努力,初步建成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和信息网络共享体系;增建2个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中心和3个国家、市级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一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测技术研究科技骨干队伍,全面提升宁波市农产品质量与标准化生产的科技水平;使全市主要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质量安全标准,主要出口农产品质量达到相关进口国质量安全标准的基本技术要求。
二、发展重点与主要研究领域
(一)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1、重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区划技术
主要蔬菜、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水气土污染现状、土壤理化性状、肥力水平等主要生长因子数据库;产地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预测预警技术;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和安全生产咨询和决策系统。
2、重要农、畜、水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
猪鸡、茶叶、出口蔬菜、设施栽培作物、虾蟹、网箱鱼、贝类、腌制产品等8大类农产品的高抗优质品种、高效无公害栽培、农药与化肥减量化精准应用、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产中和产后降解等关键技术,以及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风险因子形成机理、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
3、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
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
4、农产品质量快速高通量检测与质量监控技术
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等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农、畜、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和生产环境中有害物快速和多残留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控和快速检测技术;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掺假’识别和‘掺假’物检测技术;危害公共安全的伪、劣、掺假、污染农产品(食品)监测和预警技术。
5、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无公害生产加工技术 特色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限量指标技术。
三、重点项目
(一)主要蔬菜、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区划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采样分析,建立全市主要蔬菜、水产品生产基地的水、气、土的污染现状、土壤理化性状、肥力水平、病虫害等主要环境质量因子数据库;明确其周边工业、人居与农事活动等的影响作用程度,研究产地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预测预警技术;根据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对产地环境的要求和适栽(养)范围,建立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和安全生产区划咨询和决策系统,提供不同区域的适栽(养)品种区划指导。
预期目标:建立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因子数据库与评价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宜种、宜养区域布局图;建立主要蔬菜、水产品安全生产区划咨询和决策系统。
(二)重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
1.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收集、跟踪、翻译、分析、整理国外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集成与完善宁波主要创汇蔬菜质量标准;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优质高抗性品种国产化育种和种苗繁育技术;主要创汇蔬菜化肥残留形成规律与精准施肥技术;主要创汇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与农药残留积累规律;农药、化肥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集成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
预期目标:集成宁波主要创汇蔬菜质量标准体系;提供主要创汇蔬菜化肥、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集成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
2.设施园艺无公害生产和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示范
研究内容:设施园艺生产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设施园艺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后消解、迁移、转换和累积等环境行为研究;设施园艺生产中产品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园艺设施生产中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综合控制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模式研究;
预期目标:获得园艺设施环境条件下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在环境和农产品中的消解、迁移、转换和累积等环境行为规律;提供设施园艺生产中产品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集成园艺设施生产中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综合控制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模式;
3.特色腌制海产品质量控制、风险评估与标准修订 研究内容: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有害微生物限量;选择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等,开展污染水平本底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获得基础数据并提出限量标准;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有害物残留限量:针对海产品中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等有害物质残留进行监测,建立多种农残同时检测的技术,获得基础数据,开展暴露评估研究,提出最大残留限量建议值;通过对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腌制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与评估,确定关键控制点、控制范围及监测校正方法,建立示范性的安全生产质量控制体系;新型、安全、高效消毒剂的应用;特色腌制海产品中化学残留物(多氯联苯单体、重金属及农药)的调查。
预期目标:针对特色腌制海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指标(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和相关检测技术标准,形成标准数据库。对现有特色腌制海产品进行分析,对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提出调整、修订;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限量建议值;研究提出上述5-7对致病菌-食物的风险评估报告(所含基础数据不少于1000份)和限量标准的修订草案,并提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修订国家标准。
4.猪鸡等主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
研究内容:规模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 HACCP、GAP、GMP等技术引进与示范,建立和完善良好操作规范体系;畜禽产品主要兽药在产品中代谢规律的研究,高效优质、环境友好型、低毒无残毒药物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兽药给药方案和使用技术研究;新型畜禽饲料及添加剂产品开发。畜禽产品养殖区疫病控制技术和无害化处理技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预警体系技术。
预期目标:集成养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的各项关键技术;建立养殖、加工、流通为一体的畜禽无公害生产综合示范基地;研制开发畜禽饲料及添加剂产品3个以上;有效控制重大人畜共患病或动物疫病;探索和建立有推广价值的畜禽产品安全监管机制和模式,建立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机制。
5.海洋经济贝类无公害生产和食源性危险监控评估与预警 研究内容:以牡蛎、蚶、蛏等宁波海洋经济贝类为研究对象,研究贝类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途径;贝类产地水域分类技术;贝类毒素安全限量和检测、解毒、利用技术;贝类(包括混养池塘)食源性危害(病原微生物、重金属、渔药、农药和生物毒素)监控、分析、评估与预警。
预期目标:设计和实施贝类产地水域分类计划,制订贝类安全性监测,引进或开发1~3项贝类安全性参数的快速测定方法;建立海洋贝类安全性危害因子(包括水、底泥主要理化性状和污染物等)数据库、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
6.海水网箱鱼类无公害生产关键控制和危险性分析与预警 研究内容:以大黄鱼、鲈鱼等宁波海水网箱鱼类为研究对象,研究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物残留检测技术,常见鱼药在海水网箱鱼类的代谢规律和提取、检测方法;高效优质、环境友好型、低毒无残毒药物的引进、开发和推广;渔药给药方案和使用技术;重金属等危害因子在鱼类体内的蓄积和分布;养殖鱼类安全性评估方法和安全性评价与预警。
预期目标:建立养殖鱼类无公害生产的GAP规范或HACCP体系;建立抗菌药物在养殖鱼体内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引进或开发20个参数以上多种药残检测方法标准(省级以上);提出2~3种渔药给药方案和停药期;建立养殖鱼类安全性监测基本数据库和预测模型。7.对虾、梭子蟹无公害生产关键控制和危险性分析与预警 研究内容:对虾、梭子蟹清洁生产环境保障和综合调控技术,池塘底质生态改良与无害化处置和排放水净化与循环利用;生物制剂在养殖过程中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对虾、梭子蟹对有机农药的敏感性和消毒剂的耐受性;养殖对虾、梭子蟹的有害物质残留监控和风险评估,基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毒素安全风险的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
预期目标:建立对虾、梭子蟹的GAP规范和HACCP体系,开发与引进2~3种生态底质和生物清塘的新型产品;获得1~3种主要鱼药的安全限量和合理休药期;构建对虾、梭子蟹中主要食源性危害因子及危险性程度分析的数据库和预警示范。
(三)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主要农、畜、水产品通用包装标识研究。运用条形码技术或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研究符合生产和流通交易特性的不同产品包装和标识,以及标识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重点对产品的生长、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供应链全过程的每一个节点进行有效标识的研究,使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和便于追溯。基于EAN/UCC系统的产品供应链跟踪与追溯技术研究。以宁波市大宗、主导、具有出口竞争力的农、畜、水产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生产规模大、外向型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分析细化无公害产品生产环节和质量安全影响因子,通过采用全程质量控制原理,在生产、初级加工、流通贸易等多环节,研究与全球统一编码(EAN/UCC)相接轨的以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为支撑的水产品可追溯方案。建立主要农、畜、水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示范——‚可溯工程‛。结合无公害产品和产地认证,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规范性的生产、捕捞、养殖、加工、流通企业,研究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整体推进技术,建立‚可溯工程‛示范,并发展EAN/UCC技术系统成员。
预期目标:通过生产企业、政府机关、第三方机构以及流通交易市场等为追溯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最终建立为企业、政府和公众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主要农、畜、水产品安全质量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动态的、权威的产品质量追溯信息,为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奠定基础。
(四)农产品质量快速高通量检测与质量监控技术 1.主要农产品及产地环境中有毒有害残留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
研究内容:化学残留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开展农产品(包括种植、畜禽养殖产品、水产养殖产品和加工产品)和农业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有毒有害残留物(含农产品品质、生物毒素、农药、兽药、激素、重金属等)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如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和酶联免疫等)的研究。重点开发或引进:(1)畜产品(猪肉和鸡肉)及制成品中抗生素(如磺胺类、氟诺喹酮类等)、β-激素受体激动素(如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等)的快速检测技术;水产品(虾、鱼和泡发产品)中药物(氯霉素、孔雀石绿等)和甲醛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农业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有害元素的便携式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水果、蔬菜及加工产品中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有机氯农药等的快速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滥用(如添加硫磺、漂白粉、雕白块、农药、植物激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
预期目标:引进或开发10-15项化学残留物快速检测技术;引进或开发10-15种病原性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芯片和配套试剂盒;申请发明专利3-5项。
2.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溯源、生物芯片检测及预警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针对宁波常见食物中毒中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如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O157等)的特殊标志基因和基因差异表达研究,建立病原诊断和监控技术体系,并研制出相关产品;针对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支撑,对基因结构清楚的重要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O157等)开展分子分型研究,建立多种从影像到数字化的分型模型和方法及其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溯源技术;开展宁波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状况研究,建立预警体系;以食品中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8种常见致病菌和甲肝病毒、诺沃克样病毒、戊肝病毒、轮状病毒等食品中常见的食源性病毒为对象,建立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及标准化方法。
预期目标 :获得上述食源性致病菌特殊标志物各5个以上;建立技术标准化的上述食源性致病菌分型和监测技术,准确溯源中毒病人体液、中毒原因食品和生产加工点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来源;研发食品中8-12种常见致病性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芯片和配套试剂盒,检测灵敏度达到10CFU/mL左右,能够自动完成检测数据的数字化输出(CV值小于10%);利用计算机编程和其他相应技术开发出成套的软硬件,建立涵盖上述食源性致病菌的细菌分子分型宁波电子网络,范围覆盖宁波各地区;初步构建食源性疾病预警体系与电子网络;获得2-3项国家发明专利。
(五)特色腌制农产品无公害质量标准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特色腌制品(如泥螺、蟹糊、腌菜、榨菜等)中病原性微生物限量,开展污染水平本底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特色腌制品中有害物残留限量,针对腌制海产品中农兽药、重金属和持久性污染物(如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铅、镉、砷、汞等)及腌制蔬菜中亚硝酸盐、防腐剂、色素、改性剂等有害物质残留进行监测,获得基础数据,提出最大残留限量建议值;开展特色腌制海产品(如泥螺、蟹糊等)腌制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与评估,确定关键控制点,建立示范性的安全生产质量控制体系。
预期目标:提出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的调整或修订的限量建议值;建立腌制蔬菜中亚硝酸盐、防腐剂、色素、改性剂等有害物质残留、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检测技术标准,提出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的调整或修订的限量建议值;研究提出5-7个致病菌的食物风险评估报告(所含基础数据不少于1000份)和限量标准的修订草案,并提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修订国家标准;建立1-2个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的安全生产示范和1-2个腌制蔬菜(如腌菜、榨菜等)的安全生产示范。
四、创新平台建设
以促进科技发展、改善创新环境、提升研发水平为目标,加快构建适合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需求和资源高效共享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
1、借智借脑全面提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建设水平积极推进相关大专院校、科研推广机构与农业产业基地的产学研结合,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与国内外科研院校、推广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积极以理事制、股份制的方式,联合创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致力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研发与服务的科研机构。重点建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中心和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中心。
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技术网络 在现有8家有资质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33个市场、企业检测站(室)的基础上,新建2个市级规模化农(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中心和一批市场、企业检测站(室),完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网络。同时,以内外销蔬菜、猪鸡和主要水产品为突破口,构建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建立为企业、政府和公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和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创建3~6个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星火示范基地 以内外销蔬菜、猪鸡和主要水产品为突破口,整合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基地的技术力量,集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各项关键技术,引进GAP或过程控制技术和管理体系,以创建星火示范基地的方式,全面示范农产品无公害产、销、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努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生产、监控与追溯技术模式,并进一步推广应用。
五、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
由市科技局和相关科研、检测单位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实行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共同组织实施专项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总体方案和分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推荐与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2、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的投入,着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并通过科研经费配套等方式,多途径、全方位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专项的资金投入。市科技三项经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企业科技研发相关的专项资金等经费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树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思想意识,加强企业对本专项的科技投入,凡参加承担本专项实施的示范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将本专项的实施与人才使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及各类研发人才,增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研发力量,力争形成500名以上从事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推广的技术骨干队伍。
4.积极利用国内外相关技术资源
鼓励相关大专院校、科研检测机构与生产单位大力发展与国内外相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联合承担市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通过合作引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