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可追溯性体系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可追溯性体系
-------西瓜标准化生产-------
凡华农业---徐斌
什么是农业标准化生产?
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标准化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及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的建设。农业标准体系是基础,它是与我们的生产管理的过程管理息息相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技术规程、作业指导书等。
下面我以西瓜为例跟大家交流、分享,不到之处请大家指正!西瓜生产技术规程要领:
一、环境要求:首先是选地块,种植西瓜最好是选择地势高亢,方便灌排水的地块,然后是要求地质疏松、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的土壤。
二、品种选择:一般选择抗病性好、优质高产、商品性好、适合市场需求且经济效益好的品种,如:早春红玉、8424等。
三、种植季节:早春大棚栽培一般在3月10号前后定植,5月底左右就可以上市,这个时候销售价格处于高位,比较效益好。
四、播种育苗:“苗好一半收”,种苗的优劣事关一个季节的收益。所以育苗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而这一过程比较繁杂,需要我们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包括育苗的方式(营养钵、撒播、工厂化等)、营养土的配制、催芽、播种、苗期温光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炼苗等。
五、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点,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量、质量、上市时间、销售价格,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作为我们专业从事种植西瓜的人来说,也是我们种植水平的体现。
1、整地:开沟、分厢,一般开沟包括中沟、边沟、围沟三沟,保证灌排自如,不能积水;地膜覆盖,早春建议用黑膜,吸热提升土壤温度;除草防虫(除草剂、杀菌杀虫);基肥配制。
2、定植移栽:行距、株距,标准大棚一般中对中4米开两厢,株距45-50公分;打孔、浇定植水。
3、温湿度管理:这个环节比较关键,温湿度管理好坏关系到病虫害的发生。最适合西瓜生长的温度环境,在缓苗期白天25--28度,晚上不低于20度;开花结果期白天20--30度,晚上不低于15度。湿度一般控制在75-80%。
4、水肥管理:这个环节也很重要,它关系到果型、产量、口感。一般来说,种植的早期温度低、蒸发量小,要控制浇水,后期可更具长势适度追肥灌水,由必要的可加壮苗灵600倍液喷施。
5、整枝:这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根据不同品种的结瓜习性进行,关系到产量、效益。一般大棚栽培的厚皮西瓜多用单蔓或双蔓整枝。单蔓整枝是在主蔓4-5片真叶时摘心,在基部留一健壮子蔓,其余的子蔓摘掉;薄皮西瓜一般留2-4个侧蔓,长出孙蔓后在孙蔓上留瓜,一般每株留4-6个瓜。
6、人工授粉:由于早春温度低、昆虫、蜜蜂少,棚内一般都要进行人工授粉,这个环节要注意温度,一般来说温度达到20度左右将当天新开的雄花取下,将雄蕊往雌花柱头上轻轻涂抹即可。
7、病虫害防治:病虫害管理是西瓜种植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我们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兼施的原则。在施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诊断病因,对症下药。西瓜比较常见的病害主要是霜霉病、病毒病、白粉病;虫害主要有白粉虱、蚜虫、潜叶蝇、地老虎、蝼蛄等。
现在市场上药品品种多而杂,有的是化学名、有的是商品名,具体用什么药,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但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使用正规厂家(DP、LSP);二是不能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只能在绿色食品规定的范围内施用。施用时还要注意几点:一是浓度配比要适当;二是施用时间要适宜,一般来说采收前一周内不允许使用任何农药。
8、田间管理记录: 田间管理记录是一项贵在坚持的事情,它不难,但要坚持却是一般人很难做到,它需要我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设计一整套管理表格,这些表格要覆盖我们整个生产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和关键控制点。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日志”,所谓日志就是每天都要记录,做什么记录什么,包括天气、施肥、施药及施药原因、整枝、浇水、授粉、采收等待。把这些细节做好做实了,也就形成了我们后面要讲到的可追溯性体系的基础内容。
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可追溯性体系(附公司这方面的做法材料)
第二篇:可追溯体系
可追溯技术简介
可追溯体系必须具有识别产品、记录产品现状、必要时记录产品属性和加工特点、并整理和分析录入信息的能力。针对这些功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目前,建立可追溯体系基于三个方面(表1),包括位置、环境和质量。
表1中,位置项侧重于物流方面,这里主要指时间、地点和产品的物流期,即某个特定时间产品的位置及其详细的物流数据。不论是单个产品(如盒装牛奶)还是产品标签(如仓库目录)都会携带记录相关信息的认证标识。物流中出现产品转移和转化就需要发行新的认证标签。环境项是与产品的处理方面相一致的,也就是说,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周围的环境和使用的加工设备是怎样的。产品加工系统记录了加工环境和加工设备的情况,数据记录器可以监视产品在各流通阶段的情况,采集的信息有助于决策者确定最优加工条件。有时候环境条件取决于产品自身特点,如:对于新鲜水果来说,乙烯浓度和环境温度是主要因素;对于方便食品来说,微生物环境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第三项与产品质量息息相关,并假定产品质量是动态的,实际操作过程的好坏决定了质量的优劣,对于新鲜易腐败的商品来说更是如此。质量可追溯体系高度关注食品链中的质量变化情况,需要严格定义与质量相关的内容并选取正确的质量检测工艺,如:(1)质量的定义。正如上文中已详细介绍的关于环境项的定义,质量方面的定义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性能和消费者的期望;(2)质量检测工艺。消费者主要关注的质量特性,如食品的味道、保质期等,往往不易被直接检测到。
同时,表1还列出了可追溯体系的三大功能:识别、记录和数据处理。识别通过文本代码、可视代码(如条形码)或者电子条码来实现,这些代码印在商标、射频识别标签或其他类型的代码上,证实了产品的身份。在《FoodTrace》(2005)一书中认为产品身份分为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第一身份通过描述产品自身获得,第二身份则通过产品标签获得。
虽然简单的纸笔系统也可以完成这项工作,但更多的时候决策者还是选择使用(半)自动化的设备来进行追溯。因此需要选择一套集标签、阅读器和数据处理于一体的完整软件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切实可行的标签系统能够辨认产品的级别。例如在EAN编码系统中,单个产品、包装产品(箱装或袋装)、集装箱等都是可以加以区别的。
产品实物的记录使产品能够实现二次认证。通过阅读或扫描来“阅读”标签上的代码,可以识别产品并最终从数据库中获得产品信息。记录的信息至少包含了产品认证码、记录时间、寄存资源和进程记录。
数据处理的内容部分是根据可追溯性系统想达到的目标而建立的。数据库中登记信息的原始加工信息是各种系统的参照标准,追溯性的特定目标可在附加加工模板的功能中体现出来。对于现行的食品链来说,应用可追溯体系之目的是控制食品安全事件的负面影响。另外,在强行实施可追溯体系的过程中,政府承担安全事件责任并承受着控制事件的压力,因而促进了该体系的推广和应用。
可追溯体系适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食品安全和责任管理领域。在物流领域中,它可以用来减少外部因素(如交通问题,生产拖延等)的不良影响;同时在快递和自动化、航天工业中也有普遍运用;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部门则能够应用可追溯体系来掌握食品质量发展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追溯体系中的环境项和质量管理项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建立可追溯体系的步骤
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可划分成下述几个阶段: 2.1 战略分析
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是一项无利益而又使成本增加的投资,这些成本就安装设备来说是固定的,而就标签代价、运行成本及执行成本来说又是可变的。消费者和零售商不愿看到价格上涨,所以企业并不愿意引进可追溯体系。
为了使可追溯性有清晰而完整的动机,可追溯体系的战略分析就应运而生了。一般来说,追溯的目标都是很实际的。在欧洲能够实施可追溯体系的原因之一就是食品法律的强制要求。追溯的主要目标通常是明确企业部署的任务或商业定位,这些定位与供应链2000(SC2000)框架有些相似:一个企业可以有几种不同类别的特征。每个类别的成员对企业应用可追溯性的主动或被动性都有直接影响,把消费者需求作为主要导向的A级品牌生产商,他们侧重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而以产业链参与者的要求为导向的供应商,则侧重于降低成本。2.2 系统分析
在系统分析中,把现有的生产过程和可追溯信息制作成非常详细的可以识别潜在瓶颈的模型。专门用于传递分析信息的具体仪器仍有待讨论。2.3 瓶颈分析
为实现可追溯体系战略分析(STA)设置的目标,需要对现有体系进行描述和分析——描述体系并分析解决实现可追溯体系目标的瓶颈。瓶颈分析体系主要集中于描述现有的可追溯体系,包括对产业链的过程、信息流、信息结构的描述,瓶颈分析主要用来判断由STA产生的可追溯目标是否能实现。对上游信息流进行分析,以确认必要的信息是否可以获得,在此过程中某一点的信息缺失就会被视为瓶颈。识别出瓶颈后,找出方法来解决它,如此反复。2.4 体系设计
瓶颈分析导致体系设计不断变化,不断改进并扩大现有体系,消除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体系设计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数据模型的设计上,而数据模型又是可追溯体系的基础。尤其当可追溯性作为一种工具能够实现其附加功能时,谨慎地设计好这种涵盖所有功能的数据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5 体系构造
体系设计的同时伴随着体系的改变,目前还没有标准来衡量此阶段,但采取的步骤都是基于各种不同因素而定的,例如,现有可追溯性功能是否需要变化或者创造一种全新的功能?现有功能是否需要一种标准方法为基础或特别制定一种方法来发挥作用?对瓶颈的修复是否需要对现有方法进行大量改动,还是仅需要一些较小的修正?这些问题都必须按照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体系构造。
2.6 实际应用
瓶颈分析列出了一份阻碍可追溯性目标实现的潜在瓶颈的清单,而且在功能设计时,会设计相应的方法来克服这些瓶颈。首先将这些功能的设计方法转化为工艺设计,在每一个必要的细节中,都应详细说明体系是如何建立并工作的;然后将工艺体系设计的结果转交给真正能够组建体系的建造者;最后就可以实际应用了。在体系设计、体系构造和体系实际应用阶段,食品指纹法与其它体系方法相似。2.7 备用方法
目前,食品指纹法已成为以可追溯性为导向的方法。该方法能为可追溯性提出一个总体观点,这些观点与商业目标有关并且强调了可追溯性的战略性作用。3 相关案例:有机食品行业的可追溯性
当使用可追溯性作为优化商业运行的一种方法时,关键是要对那些商业目标有一个清晰的定义,而且要把商业目标与项目的设计阶段相结合。当运行体系中包括可追溯体系时,所采用的技术不一定引人注目,但是特定的商业目标却可通过可追溯性的附加值来实现。
有机食品行业与传统的食物链在特定的生产方法和技术上不同,这些方法和技术比现有的方法更自然。有机食品要贴上标签,因为即使是专家,仅依靠产品的特性也不可能判断出产品的来源是否是有机的。所以,有机食品和非有机食品常常只能通过标签来区别。为确保有机食品的来源,需要一个权威部门对其进行监督。生产者要使用有机食品标签,就必须保证有机的耕作条件。而每张标签,都必须有助于追溯产品的来源和加工过程。
欧洲可追溯性的新要求被视为有机食品行业的一个新机遇,它重新解释和实现了一个综合链的信息系统。这个想法最初是在食品指纹法STA试点体系中进行的,在这些进程中,有机食品作为一个整体,其中公司人员对一些链信息体系的基本方面持有不同的观点,尤其对集中化的要求水平、链信息体系的基本结构(集中化与分散化)、认证机构的最终协调作用以及这个体系给其他参与者(如: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带来的方便程度等方面有所争议。
目前,有机食品行业在链信息体系方面已达成共识:要求链信息体系必须保证能够进行信息交换,而且,该体系可作为管理食品品质的一种工具,降低参与者管理压力、增强市场效应的一种管理工具和方法。4 展望
以产品历史信息的记录为基础而建立的可追溯体系,能高效管理食品供应链,有助于保障食品链的生产环境,降低安全风险。因此,食品行业可以拓宽思路,通过可追溯体系的引入增加产品的商业价值。
第三篇:安全生产事故责任可追溯性
安全生产事故责任可追溯性
1、签定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书,落实责任和责任内容,并存档。
2、责任划分明确,以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职责定责定岗,签定责任状存档。
3、建立安全责任卡。每一个分项、分部及单位工程都建立安全责任卡,明确施工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
4、通过对安全生产事故原因的分析,追溯事故直接责任者、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制定和落实处理方案,认真填写事故处理报告,资料完善进入管理台帐。
5、认真填写安全隐患整改报告,对出现隐患的原因、隐患的责任人、隐患整改负责人、整改措施、隐患整改复查情况及复查人和日期都要有完整的记录。
6、工地所进的每批材料都要有完善的管理台帐。材料进库要有出厂证明、材质书、批号等,材料出库要有所用的工程项目及部位、日期等信息记录。
7、各级管理人员做好施工日志和工程日志,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安全日志,将施工过程中发生一切事故及其处理方案和程序记录在内。
8、各种机械设备,特别是特种机械设备定员定岗,工地上所用的每一台机械设备都要有固定的操作手并记录备查。
9、在施工过程中完善工序交接记录。
10、各种质量检验必须有完整签字的手续,做到有据可查。
第四篇: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可追溯初探
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可追溯初探
可追溯体系目前已经成为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内容。我国也在2000年后开始建立可追溯管理体系,并且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追溯体系实施监管的重点。2002年,农业部发布“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规定猪、牛、羊必须佩带免疫耳标,建立免疫档案管理制度;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实施“中国条码推进工程”;2006年,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其后商务部颁布《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产品供应基地通过建立场地(厂)挂钩制度、索证索票验收制度,以及购销台账制度等,开始初步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为及时从源头上查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制度保证;2007年,我国正式实施《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对食品、家用电器、化妆品等九类69种重点产品实施强制性加贴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码。
本文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角度,对食品安全可追溯的基本概念和实施作一简单介绍。可追溯的几个基本问题
定义
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是一种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保障消费者利益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在欧盟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生效的178/2002号条例中,食品的可追溯性被定义为:“对一种食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阶段的踪迹均可追溯查寻”,即食品的整个生产过程都可以找到踪迹。在信息管理方面,可追溯性可以将信息流与物流系统地联系起来。
可追溯体系中,批发商的责任
①能够追溯其供应商和采购商客户;
②拥有能将这些信息上报主管部门的体系和程序;
③对上市的食品或动物饲料,能以适当方式贴标或辨别;
④如果将某个不合标准的食品上市,批发商应实施撤柜或召回程序,并将所采取的措施上报主管部门。
可追溯体系中,农批市场的责任
①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②建立监督、管理和核查程序;
③拥有能将这些信息上报主管部门的体系和程序;
④如果发现某个不合标准的食品在市场销售,市场应实施撤柜或召回程序,并将所采取的措施上报主管部门。
农批市场可追溯的两种形式
①不完全可追溯
不完全可追溯有两层含义,一是主要追溯到交易双方,即留下交易的记录;二是如果市场对某个产品进行了抽检,抽检不合格,应记录来源,上报政府部门追溯源头并对源头进行整改。
一般来讲,农批市场的可追溯主要是不完全可追溯。
②完全可追溯
完全可追溯是指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记录,一般需要在政府部门强制下进行。目前供港蔬菜和水果已经基本实现完全可追溯。
实现可追溯给批发商带来的切实利益
①树立诚信经营的形象。建立可追溯系统,是切断假冒伪劣商品流通链条的最好方式,也是擦亮诚信经营招牌最好的方式。
②建立和维护品牌。可追溯是现代农产品品牌的一个基本特征,给农产品提供了基本的食品安全保证。
③避免经营风险。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主要发生在生产领域,建立可追溯体系,可以避免大部分经营风险。
④方便不合格产品快速召回。
实现可追溯对农批市场的功能作用
①维护公平的交易环境。公平的交易环境是经销商做大做强的最好土壤,也是买家购货的放心平台。
②避免某个品种集体下架,保证持续供应。如果一批货或某个基地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只需切断一条供应链,无需对整个品种进行整改。
③保障集中人群的食品安全。农批市场辐射的消费人群通常比较集中,只有保障了基本的食品安全,才能避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不同交易品种的不同追溯方式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品种纷繁复杂,在采用可追溯的方式时可以分类处理。一般来讲,对散装生鲜农产品,最佳的可追溯方式是电子化结算,而对于保质期较长的、QS认证的农产品,可追溯的最佳方式是建立购销台账,特别是电子台帐。
电子台帐的管理构架
电子台帐的建立和正常运营主要由市场质量认证、电子台帐、档位标签及市场巡回监管等4个要素构成,除所用技术外,还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
1、市场质量认证:主要是指市场监管进场商品的质量。达到批发市场质量标准的产品,市场发给标牌,批发商必须挂牌经营。
市场质量认证一般由客服中心完成,主要做认证和发放标签工作。
对包装食品、QS认证食品,主要为查询QS标签是否真实有效,若真实有效,发给市场统一悬挂的标签。
对散装食品,特别是高风险食品,送样到实验室检测是否有吊白块等违禁添加剂,若检测合格,发给市场统一悬挂的标签。
2、电子台帐:由中农网提供技术支持和类似进销存的管理软件。
3、档位标签:由市场统一发放用于最终销售包装上的小标签,主要有档位号等信息,作为不同批发商的商品区别标识,方便可追溯,也方便建立统一的品牌。
4、市场巡回监管:由市场管理员进行,主要巡查市场销售的货物是否加挂质量认证标牌、有无过期商品、是否加贴档位标签等。
电子台帐的可追溯方式
1、若终端用户购买到假冒伪劣的食品,可以通过档位标签找到批发商,批发商可通过登记信息找到厂家。
2、若终端用户购买到假冒伪劣的食品,可以通过档位标签找到批发市场,市场可以先行赔付,然后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追偿。
电子化结算实现生鲜农产品的可追溯
快速交易的散装品种(如蔬菜)的可追溯方式
蔬菜的特点是品种多,交易时间短,交易量大。批发市场主要采用不完全可追溯的模式,即追溯到交易的双方。对抽检不合格的批次,批发市场上报到政府部门,由政府部门追溯到源头并对源头进行整改。总体的可追溯方式如下:
如果出现需要追溯的情况,市场根据交易时间和交易品种调出交易数据,便可方便查询到批发商信息,找到源头线索。
大宗品种(如猪肉)的可追溯方式
大宗品种如猪肉,属于国家管控力度比较大的品种,便于建立全程可追溯的体系。
一、市场通过与肉类加工企业签订产销对接协议,实现场厂挂钩。实现场厂挂钩有如下条件:
1、当地政府指定监管的屠宰场;
2、稳定的生猪来源;
3、生猪生产企业必须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瘦肉精进行检测。
二、对进场交易的批发商实行市场准入,上海农批市场要求供货商必须满足三项条件:
1、一是与屠宰场、上海农批市场签署安全协议书;
2、二是缴纳食用农产品保证金;
3、三是经营主体合法有效。
三、对采购商也实行市场准入,上海农批市场要求采购商必须满足三项条件:
1、本市集贸市场经营的合同书和营业执照、固定摊位号;
2、集贸市场提供担保协议;
3、承诺不销售上海农批市场之外的来路不明猪肉。
现场加工和特殊品种的可追溯方式
农批市场的很多小品种常常涉及现场加工,比如水发食品、加工配送等。该类品种销售规模小,品种繁多,监管非常困难。实现可追溯的最佳方式是建立台帐,特别是加工投入品,比如食品添加剂等的台帐。
总之,可追溯性是农批市场保障食品安全的新利器。农批市场只有针对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才能最终解决食品安全的可追溯问题
第五篇: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论文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营养、绿色”的农产品是人们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农业标准化是生产“安全、营养、绿色”农产品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出地位的需要和实现农业与国际结轨的必然选择。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人们更是把关注重心更多的放在了安全无公害的蔬菜之上,加之党的十六大将“健全农产品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写进了报告,所以提高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水平,促进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已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当今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问题与前景。
前言:
农业标准化是指在统一、简化、协调及优选的原则指导下,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部活动,组织制定或修订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的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目的。
农业标准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技术基础,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显著标志,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众多农产品中,无公害蔬菜在我国的农产品行业大展头角,同时,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WTO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和全国“菜篮子”工作会议精神,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实施农业标准化以及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对于加速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步伐,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们在推广农业蔬菜标准化的过程中尚存在许多障碍因素,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最终促使蔬菜生产的标准化、区域化、优质化、市场化的实现。因此对影响农业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推广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农业生产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标准研究应用工作起步较晚,但是1999 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农业行业标准制订专项计划”以来,我国农业行业标准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制定了一大批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检测方法标准等。在一系列政策的强力驱动下,近年来我国农业标准化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时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产品标准还未完善,而国外农业企业拥有先进的经营管理体制,执行严格的产品标准,如美国的先锋公司、荷兰的牛内姆公司、以色列的海泽拉公司等,这
些公司利用雄厚的资源优势、先进的行销理念和严格的农业产品标准,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并使其种子进口占有率逐年提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农业亟待建立自己的标准,并树立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的新观念,采用工业化管理和生产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提出了如下发展对策:首先,围绕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实施与监督等关键环节,从管理、技术与生产实践等层面人手,加速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其次,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测能力建设,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等,并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再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重点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及投入品技术标准等标准。
2我国无公害蔬菜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我国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方兴未艾,已成燎原之势,昭阳区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开始行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从食品业发展趋势看,无污染、无公害的食品将成为国际食品贸易的主流。种种迹象已经说明,开发无公害蔬菜已经成为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无公害蔬菜市场,目前还处在开发期,蕴含着无限生机与活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是扩大市场份额和实现出口创汇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重要方式。我国目前蔬菜供给相对过剩,给消费者提供了可挑选的空间,这就为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此外,消费者消费水平和保健意识的提高也使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具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而农业科技进步和大量新型高效低残留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以及抗病虫害蔬菜品种的不断出现,则为无公害蔬菜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力。
并且现在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形成了安全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的建设项目热潮,这也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例如牡丹江市A级绿色食品优质甜菜的生产,从他的品种选择、整地技术、到播种技术以及期间的施肥技术,防治病虫害都遵循相应的国际标准,选择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生产基地,最后取得了很高的收益。也拉动了牡丹江市甜菜等蔬菜种植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收益,也获得了显著地生态效益。可以说,无公害蔬菜将成为我国蔬菜消费的主流产品。
农业标准化是无公害蔬菜走向市场的关键和保证。WTO框架下,我国农产品面临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竞争,产品如果没有过硬的质量,叫得响的品牌,就很难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而农业标准化就是农产品走进市场身份证和通行证。没有标准的农产品和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都是无法真正进入市场流通的。
农业标准化是无公害蔬菜品牌化的基础。品牌化建设是变质量优势为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而一个品牌要得到消费者的忠诚,就必须先对消费者忠诚,这就需要保持无公害蔬菜的安全、卫生、营养质量,对消费者负责。因此就需要无公害蔬菜生产企业将品牌维护工作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和操作人员上去,也就是说要实行从田头到餐桌全程标准化管理。
综上所述,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迫在眉睫。如何通过管理途径,设计出适合我国农业发展及农产品质量提高的产业组织制度,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但由于我国长期的短缺经济影响,在农产品生产上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农产品标准欠缺,现有的标准也多以数量扩张为主。我国为农业大国,如何针对自己的特色产品制定出相应的系列标准是当前我国面临的迫切任务。并且也只有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管理才能真正的与国际接轨,让我们的无公害蔬菜得以更好地发展。
目前,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必须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才能适应这种竞争,必须尽快建立农业的标准体系、推广实施体系、检验监测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等,通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努力健全质量标准支撑体系,最终促使蔬菜生产的标准化、区域化、优质化、市场化的实现。
当今世界的市场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也不仅是专利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更是标准的竞争。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谁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贾绍辉,于洪龙.关于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8):274,276.[3] 魏国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与对策[J].种业导刊,2007(10):9-10.[6]卢俊妍.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思考[ J ].农产品加工, 2009,(3): 184-185.[8]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与HACCP [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苏彩和.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1 [4].刘晓利.吉林省农业标准化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