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
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逐步发展成一种崭新的运作方式和商务模式,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引发了经济领域里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实现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快速转型的同时,物流业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
物流过程是企业采购、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同时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企业降低成本的最后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的关键推动力、以及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支撑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物流将极大地改变目前的商务、生产模式,最终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层面部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具普遍影响力的经济基础和“朝阳产业”。
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发达国家,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迅速。美国和日本已经走在物流发展领域的前列,欧洲的现代物流起步稍晚,但最近在政府部门与企业的重视下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美国的经济模式具有将信息通讯领域里的新技术有机融入到社会之中的灵活性,因而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高度的物流信息化与集成化。美国的生产流通率非常高,这使企业的利润和投资收益能持续增加,从而诱发新的研究开发投资,这种投资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形成良性循环。美国专家Litan曾于2001年计算了物流领域里的信息革命对美国经济带来的降低交易、运输费用、减少存货等方面的管理性节约,如在制造业里,成本降低为1%~2%。信息化程度与中国相当的法国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应用软件技术,追求高起点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法国KN 公司在全球98个国家、600个城市开展物流业务。在没有自己的轮船、汽车和飞机的情况下,该公司通过自行设计开发的全程物流信息系统,对世界各地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使其空运业务做到了世界第五,每周运输量1.9万次,其海运业务更是位居世界第一。
经济史学家Angus Maddison通过对过去1000年世界经济的分析指出:500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成果绝大部分是由通信和运输成本降低带来的,经济自由化以及运输和通信成本的日益下降将继续推动经济一体化。从这一点来说,融合了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现代物流将继续对世界经济的运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物流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并成为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在国际上,信息技术与标准化两大关键技术的系统化集成应用对物流的整合与优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网络规划和优化理论与方法、自动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型包装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等科技进步也对现代物流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并且在新的技术平台的支持下不断创新。
在各大物流服务商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中,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大体上呈现四个主要方向,即物流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物流运作管理的信息化、物流运作流程的智能化及多种技术和软硬件平台的集成化。相对而言,目前现代物流的信息化、集成化发展迅速,这一点在横向领域里更为普及。在纵向领域里,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
我国物流业最近几年增长十分迅速,以2003年为例,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分析,2003年中国物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均高速增长。
1.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9.5437万亿元,同比增长26.9%(按现价计算)。物流总值的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2.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4974亿元,同比增长13.6%,较同期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6.9%的增长速度低13.3个百分点,说明由于物流运行条件的改善,社会物流总效益在提高。
3.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为7880亿,同比增长10.5%。物流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为6.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7%。从物流业细分类增长情况看,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发展最快,说明物流增值服务在加速发展。
4.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企业信息化正在成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推动力量。信息化决策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特别是7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层。说明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简单应用发展到复杂应用,从战术层面发展到战略层面,从管理驱动发展到市场驱动,从技术推动发展到变革推动。
但是,我国物流总体水平并不高,信息化程度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的25%,欧洲为30%,亚洲的总体水平低于5%,而中国仅在2%左右。我国现有物流服务模式基本上仍然以自营为主,缺乏相应的关键技术与信息支持。我国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比重较小,水平、规模均不能令人满意,能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几乎没有,而第四方物流服务模式尚处于理论研究和探讨阶段。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200多家物流服务企业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物流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这是制约我国物流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物流业成本占GDP比重仍然居高不下,据测算,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在1991年为24%,到2002年下降到21.5%,2003年在21%左右,下降的幅度很小,说明中国经济运行仍处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轨期,由于体制因素特别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根深蒂固,也使得中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比较落后。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较低,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十分不平衡,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服务的需要。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4月公布的中国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物流企业中有61%完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而在有信息系统支持的39%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只有38%的企业有仓储作业管理,31%的企业有库存管理,27%的企业有运输管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我国物流信息化亟需相关环境的支持。由于受物流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存在着标准间互相冲突、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化适用范围有限和实施力度不足等问题。同时,我国对物流领域的立法力度不够,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各行业的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可操作性差,互相冲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物流技术领域缺乏具有宏观指导能力和促进技术交流的权威机构。我国物流赖以发展的环境大大落后于物流发展形势的要求。
据估算,如果有可参照的标准与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费用可以降低80%,将各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可以减少至少一半以上,从而避免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开发与建设成本,减少企业信息化的风险。
一、应用推广信息技术是关键
从国外发展的情况来看,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从基础性的业务执行、数据采集/内部可视化、数据连接性、供应链可视化以及复杂的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等诸多阶段。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的系统复杂程度越高,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从多家权威机构进行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当前我国企业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发展尚处于业务执行和数据采集/内部可视化之间,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管理的效率尚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工作的展开,具体讲就是要通过推进物流活动横向与纵向的集成,提高针对具体行业与区域的解决方案的水平,达到现代物流运行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物流信息系统需要像纽带一样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伙伴、各个环节联结成一个整体,这就要在编码、文件格式、数据接口、EDI、GPS等相关代码方面实现标准化,物流软件也需要融入格式、流程等方面的行业标准,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2.1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物流集成化发展的横向集成最终落实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通过对各个区域内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为生产、销售及物流企业等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物流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共享物流信息来支撑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整合区域内各种物流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加强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并优化供应链。这有利于提高社会大量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起到调配社会物流资源、优化社会供应链、理顺经济链的重要作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与电子商务B2B或B2C系统的对接。良好的物流信息平台是与电子商务系统高度集成的统一平台。同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为政府、行业和企业间相互衔接的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协作水平,提高企业的数据连接性和供应链可视化,普遍降低现代物流社会总成本,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2.2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建设
现代物流的纵向集成需要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强调物流的微观集成、自身集成与宏观集成系统发展。
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针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虽然近年来政府、行业和企业加大了对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但从实施的总体效果来看,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成本过高,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先进适用并且经济合理的基础性关键技术。因此,要集中力量对现代物流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降低关键技术普遍使用的整体成本,以及对现代物流核心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强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建设。关键技术的研发主要包括针对信息采集、快速反应、管理监控以及双向通讯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
第二篇:现代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电子商务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互动发展中产生和不断完善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技术,众多公司能够更好更快捷更廉价地实现电子商务功能。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而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起着怎样的推动作用呢?这是本文思考和讨论的重点。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兴起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企业的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运作平台,大大节约了社会总交易成本。
尽管物流管理同样具有一般企业管理的共性,它也有其独特的个性。物流管理的大部分内容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因此,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盲区和难点,运作不好,将导致企业物流效率乃至整个企业运作效率的低下。
电子商务则恰好为物流管理提供了良好的运作平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能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供应链中的联系,使企业可以提高生产力,为产品提供更大的附加值。
1.2电子商务极大地方便了物流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信息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包括EDI、条形码POS系统等先进的信息交换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手工工作带来的失误,降低了运营费用。图2是一个典型的EDI系统:
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商务系统能够收集到大量的市场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很容易得到富有价值的商业资讯和情报,比如客户的定购数量、购买习惯、商品的需求变化特征,等等,这些资料对企业制定营运管理政策、商品开发和销售具有重要的价值。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2.1信息化
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Bar Code)、数据库技术 Database、电子定货系统 EOS、电子数据交换 EDI、快速反应 QR 及有效的客户反映 ECR、企业资源计划 ERP 等技术与观念在物流中将会得到普遍应用。信息化是一切的基础,没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可能应用于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
2.2自动化
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它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
2.3网络化
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里指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比如物流配送中心向供应商提出定单的过程,就可以使用计算机通信方式,借助于增值网(Value Added Network,VAN)上的电子定货系统(EOS)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来自动实现,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下游客户的定货的过程也可以自动完成;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比如,台湾的电脑业在90 年代创造出了“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点是按照客户定单组织生产,生产采取分散形式,即将全世界的电脑资源都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一台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全球的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和芯片发往同一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组装,由该物流配送中心将组装的电脑迅速发给订户。这一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当然物流网络的基础是信息、电脑网络。
物流的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当今世界Internet 等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物流网络化不可阻挡。
2.4智能化
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好在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为了提高物流现代化的水平,物流的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2.5柔性化
柔性化本来是为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而在生产领域提出的,但要真正做到柔性化,即真正地能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没有配套的柔性化的物流系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20世纪90 年代,国际生产领域纷纷推出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系统(MRP)、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概念和技术的实质是
要将生产、流通进行集成,根据需求端的需求组织生产,安排物流活动。因此,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根据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色,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
另外,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新特点。电子商务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时代,由于企业销售范围的扩大,企业和商业销售方式及最终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使得送货上门等业务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服务业务,促使了物流行业的兴起。物流行业即能完整提供物流机能服务,以及运输配送、仓储保管、分装包装、流通加工等以收取报偿的行业。其主要包括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装卸搬运、配送企业、流通加工业等。信息化、全球化、多功能化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
3.1多功能化--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一体化的配送中心不单单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他服务。现代供应链管理即通过从供应者到消费者供应链的综合运作,使物流达到最优化。企业追求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效果。
3.2一流的服务——物流企业的追求
在电子商务下,物流业是介于供货方和购货方之间的第三方,是以服务作为第一宗旨。从目前物流的现状来看,物流企业不仅要为本地区服务,而且还要进行长距离的服务。因为客户不但希望得到很好的服务,而且希望服务点不是一处,而是多处。优质和系统的服务使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或称策略联盟),一方面有助于货主企业的产品迅速进入市场,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则使物流企业有稳定的资源,对物流企业而言,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正逐渐成为比价格更为重要的选择因素。
3.3信息化——现代物流业的必由之路
在电子商务时代,要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在大型的配送公司里,一般都建立了ECR 和JIT 系统。有了它,就可做到客户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避免了盲目生产。仓库商品的周转次数一般每年达20 次左右,若利用客户信息反馈这种有效手段,可增加到24 次。通过JIT 系统,可从零售商店很快地得到销售反馈信息。配送不仅实现了内部的信息网络化,而且增加了配送货物的跟踪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降低了成本。
3.4全球化——物流企业竞争的趋势
20世纪90 年代初,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致使物流企业的发展达到了多国化。它从许多不同的国家收集所需要的资源,再加工后向各国出口,如前面提及的台湾电脑业。
全球化战略的趋势,使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化大分工。生产厂集中精力制造产品、降低成本、创造价值;物流企业则集中精力从事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的满足需求系统比原来更进一步了。例如,在配送中心里,对进口商品的代理报关业务、暂时储存、搬运和配送,必要的流通加工,从商品进口到送交消费者手中的服务实现一条龙.补充回答:
现代物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紧密结合;现代物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统一;电子商务物流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结合;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新特点。
而现代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是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使物流行业重新崛起,目前美国的物流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已远远超过了仓储、分拨和运送等服务。物流公司提供的仓储、分拨设施、维修服务、电子跟踪和其他具有附加值的服务日益增加。物流服务商正在变为客户服务中心、加工和维修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和金融中心,根据顾客需要而增加新的服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观念。
第三篇: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今天的商业经济,是以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以支撑其他服务业发展为轴线的闭合式管理体系,在这条产运销的经济三角锁内,物流产业是组成整体经济板块的中心节点。
电子商务主要是以物流产业为支撑系统,若物流业不能与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同步,会使电子商务产业举步无路、面临失败,物流在电子商务上的位置异常重要,所以,重视物流产业即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目前,国内知名的电子商务企业如:阿里巴巴、卓越等,都在全面展开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在这个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均衡、统一的关系,即要保持电子商务稳步发展,又要保持物流与电子商务同步发展,且不要让物流成为电子商务的瓶颈。
在电子商务概念建立过程中,兼顾融汇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整合。其中,信息流是实现对流通过程的监控。而物流则是实施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是电子商务最终实现的基本保证。再完美的电子商务也会因为差质的物流配送而变成一纸空文,因此,强盛的电子商务还需有强大物流体系的支撑。1.物流的运营保障
无论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还是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生产都是商品流通之本,而生产的保障需要物流活动支持。科学、合理的物流,通过降低费用实现降低成本,通过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缩短生产周期等实体管理,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反之,缺少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手段,忽视物流管理功能的维护,生产的顺利进行也就无法保障,电子商务亦难以实现。2.物流服务于商流
在商流活动中,商品所有权自购销合同签订之时起,便由供方转移到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未移动。在传统的交易过程中,除了非实物交割的期货交易,商流活动都必须伴随相应的物流活动,在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通过上网点击购物,即完成了商品所有权的交割过程,即商流过程。但电子商务活动并未结束,只有商品通过物流服务将实体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务活动才最终完成。因此,物流亦是商流。
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商流的后续服务,没有现代化的物流,就没有现代化的商流。
3.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根本保证
电子商务最大化地方便了消费者,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他们的购物过程,省时减耗。但是,他们所购的商品送达缓慢,抑或所送并非自己所购,那么,消费者不会再继续网购。所以说,物流是电子商务中实现以“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缺少和未建立现代化的物流流通体系,电子商务就无法实现便捷销售、安全送达的网络经营,消费者会依然选择他们依赖已久的传统购物方式。
综上所述,在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必须达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的发展与其同步。
绥芬河地区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凭借多年的对俄物流经验,以及有利的政策支持,形成了一整套完善、规范的对俄国际物流体系。近年来,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加快;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态势良好;综合保税区良性运作,中俄边贸天时和谐、地利优厚。
绥芬河在多年的对俄贸易中,积攒了丰厚的商业物流资源,尤其以绥芬河邮政国际包裹业务最具特色,邮政国际包裹以其专业,安全,便捷的服务特色,赢得了中俄客户的广泛赞誉,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其多渠道,多手段的营销方式普及俄罗斯全境,使整个绥芬河商户在咫尺之间即可沟通天涯海角,已成为绥芬河商家熟悉喜悦的物流形式。
中俄两国邮政偕同合作,绥芬河邮局驻海参崴办事处具有成熟的国际包裹运输操作流程,有专职专业的国际包裹业务处理的团队,能够灵活运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这一销售手段,利用安全、完备的运输体系将货物快速,准确、保质地配送到俄罗斯的各个地方。
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邮政国际包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以安全、快捷、高效为原则,已发展成有专业团队、有俄方合作伙伴、有完善服务机制的专业化的物流企业。运筹帷幄、制胜千里,积极准确地为对俄电子销售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包括专业化、多多元化、安全化的国际运输、数据对接、电子下单、信息处理等服务,为中俄贸易搭建安全畅通的物流对接渠道;并参与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内外物流中心建设,为保税区企业提供仓储设施租售、区内配送、海关监管运输、国际货运代理等配套物流服务。
人杰地灵、厚德载物,在这个经济飞跃、物质奢华的时代,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更新,让我们倚助信息化的完美给与,在人文与商海的跌宕间优化自我,以完美的高智能服务给力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第四篇: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将是未来全球经济的主题,释放互联网能量的最佳方式就是电子商务(),它必将是分阶段,长期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实践证明,完全意义上的电子商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电子商务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打持久战。
毫无疑问,企业的信息化是推进电子商务的关键,而应用的方法与技术是目前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与基
本途径,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的竞争,是基本条件。中国电子商务在经历了从火爆到迷茫,再到理好范文版权所有智的回归之后,当今的主旋律之一将是推行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变革的途径
全球制造管理的趋势,正由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向“大批次定制”的方向转化,由过去强调“规模”到现今强调“灵活”,也就是说,今天的制造业必须培育并拥有在“多批次”基础上的“大批量”组织生产和供给的能力,这是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种发展反过来也要求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迅速发生改变,经营导向由传统追求“大鱼吃小鱼”,转化为追求“快鱼吃慢鱼”,组织形态也由传统“基于功能的组织”体系,转向“基于流程的组织”重组,目的在于追求“一体化的运作管理”,通过整体效能的综合调优,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实践证明,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是迎合并顺应产业趋势,迅速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中国工业化进程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必须用年左右的时间,去追赶发达国家数十年的历程。中国企业的管理,一方面,需要锐意变革和创新,另一方面,又不可以简单地照搬,或者跟从。结合中国的国情,推行管理,是中国企业跟踪产业发展趋势,迅速培养应变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要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其基础和核心是推广在广大企业中的应用。
推行管理,进行变革管理和优化,需要注意参照的几项准则:
从职能管理到面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
组织为流程而定,而不是流程为组织而定
注重整体流程最优的系统思想
充分发挥每个人在整个业务流程中的作用
信息资源的一次性获取,共享使用
客户与供应商是企业整体流程的一部分
企业若要生存发展,生产工艺或者服务手段的改善固然至关重要,流程管理、过程控制也决不可忽视。现在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后者甚至更为紧迫。如果不能在管理上做到与国际接轨,我们会看到一个又一个这方面的案例在中国反复出现,我们将失去市场。而国际企业制胜的法宝,却是我们过去所忽视的“流程”和“模式”。看起来这些管理方法并不需要多大的物质上的资源,只是“理念”,但确实是这些思想战胜了我们的物质基础,因为未来的竞争将是知识的竞争,管理的竞争。
企业与国际接轨的利器
最近,新闻媒体发布一条消息: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的办事处从一家国有商业银行手中抢走了一个大客户——著名的手机制造和销售商,这将涉及每年亿元的相关金融业务。金融界的专家在分析时明确指出,这仅仅是一个信号,加入之后,我们将面临来自国际的各类企业的挑战。此次国有银行失利的直接原因,是无法提供一种类似信用、信贷的综合业务。而无法提供的原因,专家分析,在于我们银行的内部缺乏一套有效的业务核算体系,这就使得综合业务的开展无法做到,最终使我们失去了客户的所有业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企业若要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化竞争,就必须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上完成补课甚至超越,而将是帮助企业完成这一使命的利器。
企业推行管理与实施软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导入软件系统是推行管理的基本前提。由于中国企业工业化进程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必将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变革与改善,而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模式、流程电脑化的过程。
真正意义上的应用软件,至少涉及企业管理的财会、生产、分销、人力资源等功能领域的多个方面,可以说,这些方面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众多方法所涉及的要点。面对激烈的竞争,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哲学,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业务流程,都必须实现集成化协同、集约化运营,以及扁平化授权管理。不等同于财务、进销存、人力资源、生产管理等等单一应用的叠加,它必须从系统的底层设计开始就非常强调信息的关联性和复杂性。这种系统的底层设计思想的深度和复杂度,是单类应用间的接口设计所远远无法达到的,必须能够做到“一处变化,处处响应”,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
好的系统包含的要素
首先,它的底层设计是高度集成化的设计,系统各模块间的数据关联和共享非常彻底和灵活;其次,它要采用最先进和稳定的技术,因为应用对系统的运行效率要求很高,但同时必须要非常稳定;再有,就是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得到实际的验证,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行业特色应用,都好范文版权所有要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成功案例;最后,系统的提供者要能够保证它的持续、健康的发展,除了拥有雄厚的实力与经验积累以外,必须有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产品管理体系,使得产品与经营双重成功,客户与自身的利益得到最好的保证。
另外,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适合国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要能够做到“善变”——长于改变,好的系统会帮助企业做到这一点,这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国情是特殊的,但在特殊的背后,却一定有规律可循。这就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话题:特殊性和规律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非常复杂、难于驾驭的社会实践,而只有充分认识到特殊性存在于规律性之中,规律性促进了特殊性的变化,适应特殊环境需要,固化规律性的东西以提高效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选择好的产品,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衡量,去比较,同时还要避免进入另一个误区,就是“追求最好”。
采用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工具,是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非常重要的一种认识,但这种认识不能踏入盲目追求技术领先的误区。企业应把“使用”放在首位,而不是过分追求技术上的领先,因此,采用信息化的手段,首先就要认识到,要追求“使用最佳”,而不是“技术最佳”。
一家实施了系统的企业,除去其他方面的改善,单单由于通过在系统上固化信誉金制度来管理它的分销商,短短三个月就降低了万元的应收账款。没有惊天动地的创新,只是将制度完善了,并且固化了,保证按章办事,“奇迹”就会出现,而如果一个好的管理思想无法落实到流程上,它将不会有太大价值。
另外,我们还看到很多大型的企业在采用小规模的或者是单一的应用,很多中等规模的企业在采用复杂的大型系统,他们或者功能受限、无法奏效,或者复杂难用,推进受阻。因此,对于正在选型的客户,选择适合自己规模的产品,选择能够迅速投入使用、解决问题并持续发展的产品才是最正确的,正像一句很流行的话所说的:“只买对的,不选贵的。”
第五篇:关于汽车物流在中国近十年的研究报告
中国汽车物流发展分析报告
学院
经管学院 专业
会 计 姓名
王 强 学号
20095328
中国·重庆·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
学院 二0一一年四月
摘要:汽车物流是为汽车生产、整车运输以及汽车售后零配件供应服务的物流形式。随着近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物流也得以快速发展,并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汽车物流是操作难度最大的物流形式之一,特别是在精益生产条件下的零配件准时制(JIT--just in time)生产供应物流。
关键字:汽车物流;现状;分析;发展
一、中国物流业历史发展过程及现状分析
要谈中国的汽车物流的发展,就不得不先谈谈中国的物流业的发展。
物流是集现代运输、仓储、保管、搬运、包装、产品流通及物流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是沟通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件商、物流公司以及最终用户的桥梁,更是实现商品从生产到消费各个流通环节的有机结合。
“物流”一词,最初是日本经济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美国的“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演变而来的。其原意是指“物流的分支”,日本译成“物的流通”,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改为“物流”。
物流概念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至今已经三十年,但发展加快集中在最近十年。这是因为,近十年我国的市场竞争加剧,供求关系主体上市买方主导,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基本与国际同步。
我国与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差异主要是由我国和发达国家在经济体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导致的。发达国家现代物流业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而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物流想现代物流转型的过渡阶段。
1999年11月,原国家经贸委、世界银行首次举办中国“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同志在会上说:“中国经济要融入世界经济,需要加速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可以预料,21世纪,现代物流业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我国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
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物流发展全面展开。2003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我国现代物流情况的调研报告》。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建了“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在国家层面得到确立,中国现代物流业进入全面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2009年3月,国务院批准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第一次完整、科学地提出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物流业作为中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优化经济流程、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等都具有全局性的积极影响。在中央政府明确中国物流业的定位之后,各级地方政府亦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物流业发展规划,并加强了对物流业的引导和扶持。
与此同时,中国放宽了物流业市场准入条件,取消了部分涉及物流企业的行政性审批,降低了外商投资物流企业的市场准入门坎,放宽了国内航空货运市场准入条件。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联合组织开展了物流企业营业税试点工作,先后认定5批近500家物流试点企业,享受营业税差额纳税政策。一步步,政策推动下,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渐入佳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90—2002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速达到9.7%。2002年经济总量首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从2003年到2005年,总量又从11.7万亿增加到了18.2万亿元。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构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统计测算表明,自1991年至2002年,反映物流需求规模的全社会物流总值从3万亿元上升到23.3万亿元,增长了6.7倍,年均以20.4%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GDP(按现价计算15.4%)的年均增速。2003年社会物流总值达到29.54万亿元,同比增长27%左右(按现价计算)。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84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按现价计算),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这一年,我国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4万亿元,占第三产业全部增加值的17.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比;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5%,比第三产业增加值10.3%的增幅高2.2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可达7%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在8%上下。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可达125万亿元和2.7万亿元,与“十五”末期的2005年相比,双双实现了总量翻番,年均分别增长21%和16.7%;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8%左右,可望比2005年降低0.3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达7%左右,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16%左右,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
在过去的十年到现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以下显著特点: 1.物流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2006年开始实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的产业地位首次在国家规划层面得以确立。2009年3月,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物流业专项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发布。
2.物流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2010年,我国物流市场总规模达4.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多。
在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引导下,商贸物流加快发展。一是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增加储存、加工、配送、网上交易等物流功能。二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强化物流系统。三是网购物流“爆炸式”增长。
3.物流企业加速成长
2009年50强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506亿元,比2005年增长26%。所有5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亿元,其中9家企业超过百亿元,中远集团超过千亿元。从2005年开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依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开展A级物流企业评估认证工作。到2010年年底,全国已拥有A级物流企业1061家。
4.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
到2010年底,我国公路网总里程达398.4万公里,高速公路发展到7.4万公里,“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9万公里以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8358公里,内河通航里程12.4万公里,沿海港口深水泊位1774个,定期航班机场达176个。
二、中国汽车物流的发展现状
什么是汽车物流?汽车物流业是集现代运输、仓储、保管、搬运、包装、产品流通及物流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是沟通原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件商、物流公司及最终用户的桥梁,更是实现商品从生产到消费各个流通环节的有机结合。简单地说,汽车物流的概念就是把物流定义中的产品或商品特指汽车而言,包括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的物流配送业是各个环节必须衔接得十分平滑的高技术行业,是国际物流业公认的最复杂、最具专业性的领域,是物流行业的金字塔。
中国汽车物流伴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增长而快速发展。中国汽车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汽车的产销量增长快、新产品不断推出。随着汽车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新的管理方式不断出现,汽车产、供、销市场进一步细分,各汽车厂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迫不断降低销售价格的同时,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物流这一“第三利润源”。与此同时,各大汽车厂商逐渐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用于经营主业,纷纷将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大量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汽车物流企业迅速崛起。但是由于汽车物流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长期以来中国国内汽车厂商供产销各成体系,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加之中国入世以后,汽车服务贸易领域逐步对外开放,国外汽车物流服务商开始抢占中国物流市场,中国汽车物流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首先来看看中国的汽车市场。
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汽车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998年以来,我国每年GDP增长均在7%以上,并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为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02年,汽车市场增长速度达到37%,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高纪录。
汽车价格的大幅下降增加了汽车需求量。1971年,汽车产量突破10万辆;1980年,突破20万;1992年,突破100万。到2000年,汽车产量突破200万辆;2002年,突破300万;2003年,达到444.4万辆;2008 年,汽车产销分别达到934.51 万辆和938.0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21%和6.70%。预计2009 年汽车产量达到1,273.7 万辆。2010年,我国汽车工业延续了上年发展态势,在购置税优惠、以旧换新、汽车下乡、节能惠民产品补贴等多种鼓励消费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分别为1826.5万辆和1806.2万辆,刷新全球汽车产销记录,较上年增长37%。
在看看其政策环境。汽车物流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的政策环境主要由汽车行业政策环境和物流也政策环境构成。1994年,国务院颁发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提出到2010年汽车工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到近期,《汽车物流术语》、《公路运输乘用车捆绑加固技术要求》、《零部件物流塑料周转箱尺寸系列及技术参数》和《汽车物流服务评价指标》等四项国家标准已进入向社会征求意见阶段。《汽车整车物流过程质量监控要求》、《汽车物流信息系统功能及基本要求》两项国家标准制定也已启动。涉及汽车整车物流、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及汽车服务备件物流等领域的十几项标准已开始前期调研。
我国的汽车物流企业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从传统运输企业转变来的;二是从汽车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三是伴随市场崛起的民营企业;四是中外合资的汽车物流企业;五是混合类型的汽车物流企业。
三、中国汽车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汽车物流目前的业务总量来说,物流规模已经相当可观,汽车物流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但从整个汽车物流行业的运作成熟程度来说,汽车物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大部分仍局限于一些传统的运输服务,远远达不到现代化物流服务的标准。其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观念落后、从业人员素质差;汽车物流市场运作还不是很规范,各类型层次的企业众多,呈现出“业务单
一、条块分割、自成体系、自我服务”的特点;物流企业管理、服务规范及运输工具目前均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等。
1.汽车物流链流程过长
目前中国整车生产厂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商大都是合资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原材料采购中绝大部分都是采用进口件。由于进口件的采购比重过大,国产件个供应商个过于分散,生产凑措阶段和运输周期变得很长,各个整车生产厂附近常常都设在较高的安全库存,以保证生产线上的供应。这不仅增加了流程的时间和物流成本,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柔性,如果库存管理不够完善,有时甚至会出现零件的积压和报废。
2.汽车物流信息技术的匮乏
在信息数据处理方面,由于信息系统的不够完善,使得库存管理成本升高,目前许多生产厂的库存仍使用人工信息管理的是方式。这不仅意味着较高的人工成本,同时由于信息的实时性差、供应链流程时间长而导致的急件空运,也是中国汽车物流制造成本倨傲不下的重要原因。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汽车物流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很低。销售预测、生产计划、采购计划、物料凑措、物流跟踪、仓库管理等方面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准确率低,与供应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之间的接口更是有待提高。
3.整车物流资源未有效整合
我国汽车物流企业普遍存在整车运力资源利用率低,运输成本高的情况。据业界统计,目前我国车辆的运输成本是欧洲或美国的3倍。全国运输汽车的空驶率约37%,其中汽车物流企业车辆空驶率达39%,存在着回程空驶,资源浪费,运输成本高等问题,这部分成本影响到汽车销售的价格,并最终转嫁给购车者即消费者。
4.汽配物流未有效运作
近两年,汽配市场中物流配送方式正在悄然兴起。目前,北京、上海、山西、河南等地相继出现了上规模的汽配物流配送体系运作方式,也有的在着手建立跨地区的物流服务网络平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经营效果并不都很理想。有的上游供货商渠道畅通,而下游经销渠道没有很好的连接起来,出现了较为尴尬的局面。
5.汽车物流标准有待统一
汽车物流零部件的品种多,尺寸和其他物理特性差异大。为优化汽车物流体系,实现包装、运输、仓储和装配线供应的一体化,发达国家的汽车物流行业通常都会采用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物料容器具,这不仅能实现搬运技术和仓储的机械化以及运输装卸的合理化,同时对产品底色为质量保证也至关重要。而中国汽车物流行业在物料容器的使用方面,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为优化卡车的空间的利用率,干线运输通常采用纸包箱包装,这就意味着装卸车以人工操作为主。而各个整车装配线上要求采用物料容器具,因此需要在中间库对纸箱包装的零部件、配件进行改包装作业。这一过程造成很高的劳动成本,同时对零部件的质量也会带来不良影响。目前,虽然个别整车生产厂已经在推广物料容器具的使用,但由于各厂家的标准不不统一,同一种物料向不同生产商供货时需要采用不同的物料容器具,这不仅导致供应商投资的浪费,同时也使推广工作难以展开。
正是基于我国汽车物流业存在上述问题与弊端,我国汽车物流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始终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问题亟需解决。
四、未来我国汽车物流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十二五”给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以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谋划中长期发展战略,注重提升发展;推动产业物流社会化,促进融合发展;培育物流企业群体,加快集约发展;整合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实现协调发展。
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汽车物流将从初级发展阶段很快进入成长和成熟阶段,其主要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第三方物流服务将占主导地位
我国现行的主体汽车物流模式是供产销一体化的自营物流,即汽车产品原材料、零部件、辅助材料等的购进物流、汽车产品的制造物流与分销物流活动全部由汽车制造企业完成。制造企业既是汽车生产活动的组织者、实施操作者,又是企业物流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在这种模式下,制造商对供应物流、制造物流及分销物流拥有完全的控制权,能够掌握第一手客户资料,有利于改善客户服务和对整个物流进行协调和控制。
但随着物流业务的不断扩大,供应全球化和电子商务对汽车产品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柔性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制造商具有更加强大的物流实力,不断加大对物流的投入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随着汽车供应链全球化的发展,汽车制造商越来越需要社会化的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帮助他们整合全球物流资源,以满足其生产和销售需要,对其供应链进行全程一体化的服务。而专业化的物流公司可以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可以使企业集中精力在核心领域,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大大降低流通中的成本。在欧美,80%以上的汽车企业把汽车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
第三方汽车物流公司有其自身的专业化物流运作经验和技术,有专业的物流网络及设施、专业化的物流运作管理人才和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系统,有利于促进汽车产品总体物流效率的提高和物流合理化。供应链中的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信息及仓储运输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还可以促进整体汽车物流的专业化、现代化,使供应链不断得到优化。
2.汽车物流向供应链一体化发展 供应链管理要求汽车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整合,通过汽车物流的功能整合和资源整合全面整合汽车供应链。汽车物流是以汽车制造商为中心,一产品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信息流来协助供应商和客户行为的协作型竞争体系或市场竞争共同体。利用物流管理可以使产品在有效的供应链内迅速移动,使供应链节点企业获益。核心制造企业通过与物流公司、供应商、经销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完成整个过程的资源计划与控制。
对供应链整合的我目的是为了增强供应链的竞争能力,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供货时间,并能够便于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增加收益,提高客户满意度。第三方物流企业协调管理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既包括采购、生产和销售物流,也包括退货和废弃品物流等逆向物流,做到使产品在仓储、运输、分销过程中占用的空间最少,耗用的资源最少,便于回收和重复利用包装物,同时考虑到整个供应链的现有资源和分布情况,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资源利用最优,做到对环境的危害最小。
3.服务的标准化和资源的整合
汽车物流企业通过订立香相关的管理标准、服务标准等规范,形成汽车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通过区域整合和运力资源共享,推进“协作物流”,实现优化配置
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回程业务的稳定性,提高运输效率,从而通过优化整条供应链实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4.航运企业与我国汽车出口企业结成战略联盟
今后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了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我国远洋汽车船运输的发展和我国汽车出口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结成战略联盟后,汽车企业努力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汽车制造 ;汽车船运输企业力求增强运力为蓬勃发展的汽车出口提供比国外企业更低廉的价格,使之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5.汽车物流将注重增值服务发展 目前的过国内汽车物流企业功能单
一、增值服务能力薄弱。据统计,汽车物流服务商收益的90%来自基础性服务(运输、仓储),而增值服务、物流信息服务和支持物流 的财务服务的收益只占10%。提供增值服务是一个企业采取差别战略提高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因此发展汽车物流增值服务成为一种趋势。例如著名的物流公司Exel,其汽车物流服务范围才超出一般的运输和仓储,该公司提供的服务组合项目包括:旧汽车的重新装修,特种车辆如救护车、解款车的改装业务,还有市场售后服务,以及汽车交运之前的现场体检、车身修建、车辆改装、车内维修、汽车备件储存管理、备件配送服务等。
参考文献
【1】 徐雯霞.汽车物流与信息技术[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 陶君成.中国物流经济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丁俊发.中国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中国现在物流发展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 赵皎云.物流业发展有望开创新格局_2009中国物流业回顾与展望[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2)
【6】 王厦.中国汽车物流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6)【7】 张彦敏.中国汽车物流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企业导报,2010(7)【8】 孟曦.中国汽车物流业问题研究[J].世界海运,2009(4)
【9】 丁俊发.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EB].http://www.xiexiebang.com.新浪财经,2007-11-09 【10】 何黎明.我国物流业“十一五”发展回顾与“十二五”展望[EB].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物流产品网,20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