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汝城县集益乡建制镇示范试点实施方案
汝城县集益乡建制镇示范试点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湘办发[2015]34号文件精神,为确保集益乡全面完成建制镇示范试点建设任务,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试点镇概况
二、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指导,按照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大集镇、小城市”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农业稳镇、商贸强镇、产业富镇、文教兴镇”四大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制镇投融资体制、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等领域进行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建制镇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通过试点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建制镇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建立可供借鉴、推广和复制的经验、方向、机制和模式,把建制镇建设成为规划科学、经济发展、功能完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强、以城带乡、乡村联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试点。
(二)目标任务
1、总体任务目标
城乡一体化既是城镇化的最高阶段,也是乡村现代化的最高境界,是城乡现代化的交汇融合过程。本方案提出集益建制镇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在省内率先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和谐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努力把集益乡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国家温泉风景名胜区窗口乡镇、湘赣边界商贸重镇、湖南省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
具体体现为:通过实施建制镇示范试点工作,到2020年,镇区面积达到平方公里,实现农转城人口增加到0.5万人;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和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经济总收入达到 万元,财政税收完成 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实现全镇经济总量全区第一,三次产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2030年比2014年翻两番;农转城工作成为常态,城镇化水平达到 %;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建制镇投融资体制机制取得重大成功,点线面辐射示范带动效应急速裂变;基本实现城乡发展规划布局一体化、城乡产业和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初步形成建制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文化繁荣,城乡居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城乡社会管理体系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乡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分阶段任务目标
集益乡发展分阶段目标总体分为城乡互动起步、城乡初步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和城乡高度一体化四个阶段。
(1)建制镇建设初期的2016年为城乡二元结构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还未真正展开,城乡一体化水平小于20%;通过近期建设项目的实施,达到城乡互动发展阶段,本阶段建设内容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也是本方案的立足的破解开局,作用重大,意义深远,力争是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发展到20—40%,大力推进城乡互动发展;
(2)2020年实现城乡初步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初步实现综合水平为40—60%;
(3)2030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阶段为60—80%;
(4)2050年前后进入城乡高度一体化阶段,城乡高度一体化阶段综合水平大于80%。
3、“十三五”建设期任务目标
(1)“十三五”前期主要完成镇区安全饮水工程、垃圾运转处理站、污水处理站、农村安全人畜饮水工程、农村高效节水灌溉、集益乡客运站、农村电网改造、学校及中心幼儿园建设、卫生院所和村级卫生室、空心村组改造、通组公路建设、集益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产所等项目建设,为建制镇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硬件基础,同时开展各项改革探索;
(2)“十三五”中后期主要完成4A级休闲驿站、省际边界物流中心、竹产业加工园区、现代农庄、集益民俗风情一条街、两江口湿地公园建设、集益老年公寓等项目建设,为建制镇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常态化发展和调整、完善阶段;
(3)最后,完成方案确定的当年建设项目和建设期限内全部建设项目尾欠,力争使得城乡一体化水平发展到20—40%,城乡互动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总结出一套系统完整的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可以推广、复制和借鉴的经验、模式和运作机制。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科学谋划的原则。坚持把人的发展作为建制镇示范试点建设的核心,重点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建设依靠群众,建设服务群众,通过示范试点建设,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运作模式;坚持以规划和实施方案引领建制镇工程建设,结合实际,精心规划,加强对建制镇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坚持人与环境和谐,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坚持建制镇规划与重点镇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扶贫开发规划等总体规划、专业性规划有机结合,做到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统一。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从硬件建设、特色风貌改造提升到产业培育,体现高水平、高质量,成为小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标杆,凸现示范推广价值,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制镇工程建设,坚持以突出特色风貌、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各类设施的整体配套、群众的长远生计和农村的持续和谐发展,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建设,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区别村组和社区的不同特点,紧紧围绕自然地理条件、优势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际,确定相应的建设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多途径、多形式、各具特色地推进建制镇工程建设。
3、强化试点、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规划、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宣传动员、强化督促检查的要求,强化试点,保证试点的典型性、示范性和代表性,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一是对建制镇试点工程所涉及的范围进行统筹协调、互为映衬,体现层次感,扩大覆盖面。二是坚持规划在前,设计在先。规划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三是优质建设,重点将建设质量放在首位,坚持时间服从进度、进度服从程序、程序服从质量。四是严格验收。坚持按建制镇建设标准予以验收,优化验收程序,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
4、创新机制、长短结合的原则。建制镇综合试点建设是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具有试验示范性质。在建制镇综合试点建设中要大胆探索,创新建设机制,完善管理模式,增强发展活力,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汝城县工矿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既要具有前瞻性,又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与前瞻性,但前瞻性必须建立在可操作性较强的基础上,既要要着眼长远,谋划未来,又要立足现实,使项目能够真正落地实施;在突出示范点重点建设内容的同时,注重长效性、着眼长远,突出特色和魅力,谋划未来发展空间。建制镇综合试点不是三年结束就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前后承接、逐步推进、持续发展的过程,的策略,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切实做到“既利当前、更惠长远”。
三、试点主要内容及推进措施
(一)探索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1、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
首先,把全乡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按照城乡一体化思路,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和建制镇总体规划,以《集益乡城镇总体规划》规划为基础,以有效对接汝城温泉大景区发展规划为重点,修编建制镇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村庄布点建设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合理布局村庄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
其次,按照《集益乡城镇总体规划》和《集益乡土地利用规划》等内容,完善建制镇、村规划体系,按照本地主体功能定位,统筹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生态环保规划,分区域确定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建设用地标准、投入产出强度、环境保护要求,建立各类规划统筹协调的新机制。
第三,要进一步优化乡村布局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层级分明、职能明确、特色鲜明的乡村体系和城乡空间布局。推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着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示范区。要深化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有机融合,强化乡村布局、村庄建设、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水网水系等规划的指标衔接、项目对接和空间协调,促进国土管理、城乡建设、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第四,以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农民新村建设、空心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村镇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科学规划,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村镇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把集益乡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构建以“中心镇(益将镇区)—中心村(桥头、益将、山田和远光)”为主体,其余两个行政村和集龙镇区八个行政村为辐射,梯次鲜明、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两级城乡建设框架,增强益将镇区对中心村发展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到2030年,中心镇居住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集镇居住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深化集益乡综合改革,推进集益乡向小城市发展,充分发挥集益乡在吸纳农村转移人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农村居民点纳入统一规划,以行政村为单位编制村庄布点规划,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调整村庄布局,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布局,构建基础设施共享网络。
2、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完善集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示范区。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思路,提升标杆,把项目、财力和精力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
一是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重点加强主要交通网络、产业大道、旅游公路和农村通组公路建设,尽快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着力完善中心城镇、新社区和产业集中区、现代农庄、4A级休闲驿站的配套服务功能,提升承接能力、管理水平和环境质量。
二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信息等网络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共享。
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开展小流域治理,构筑城乡防洪安保体系,建设重点水源工程和区域引水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四是大力实施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救助和供养等民生工程是全乡人民共享发展带来的实惠和成果,健全建制镇统一的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建制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建制镇居民方便共享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农村综合服务机制。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建制镇农业技术推广、保护地耕作和动植物保护体系,抓好动植物品种改良、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
五是加快健全建制镇就业创业培训机制。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建立统筹建制镇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培训保障机制,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建立覆盖全镇、平等竞争的劳动就业体系,实现全镇劳动者权益同一化。定期对新型农民和其他农村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出台鼓励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政策,分别给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和其他相关政策。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针对企业在岗农民工进行不同专项的业务技能培训。加快形成建制镇“15分钟健康服务圈”;加强建制镇“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深化建制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建制镇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并轨标准,加快实现建制镇老年人口100%享受社保待遇。
3、推进城乡要素一体化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投融资体制。重点加强集体建设用地、农民承包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更多地把公共资源投向农村,为各类要素市场化流向“三农”发挥杠杆作用。
一是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的“三同”制度,开展征地制度改革试验,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构建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完善征地补偿安臵办法,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探索试点城乡建设用地按照“三同”原则及时足额补偿,探索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同时,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保障发展,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布局保护耕地,优化镇村居住用地布局。全面梳理非中心镇内闲置和其他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通过回购、增减挂钩等方式,对闲置和低效用地合理处置,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合理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
二是遵循招商引资、开发受益原则,自主开发、群众受益原则,规划先行、规划控制原则,拆建并重、以拆补建原则,风情休闲、特色宜居原则和产城并进、功能完备原则,以建制镇示范试点建设为带动,科学规划建制镇布局、构架设计及品质品位,提倡借力、借财、借智,根据各村公共设施和民居状况有计划组织居新、拆旧,一方面帮助村民向镇区集聚,一方面利用集体土地借贷融资、旧宅拆除、开发奖补、群众自助等形式整合土地资源和土地收益,尽快启动拆旧,流转土地收益,补偿入住新居,让群众切实享受实惠。
三是创新“强村富民”路径,大力发展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股权为重点的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允许股权继承、内部转让。鼓励农民增量扩股、现金参股,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同时,明晰农村集体资产、农民宅基地、承包土地、林地等产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农民个人产权进场流转交易。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鼓励和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建制镇集聚。通过土地整理和村庄综合整治,破解土地制约瓶颈,让集镇得空间、农民得利益,切实解决工业和城镇发展“缺地”、新农村建设“缺资金”、城乡统筹“缺抓手”的问题。
(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建制镇示范试点要贯彻“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要求,努力提高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善于通过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形成公共物品供给的合力。
1、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思路,提升标杆,把项目、财力和精力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大力实施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和供养等民生工程,使全乡人民共享发展带来的实惠和成果。
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科教服务体系。完善建制镇、村、组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构建适应市场、面向群众的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完善农村综合服务机制,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建制镇农业技术推广、保护地耕作和动植物保护体系,抓好动植物良种创新、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加快健全建制镇就业创业培训机制。
二是建立统筹建制镇的就业服务体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建立覆盖全镇、平等竞争的劳动就业体系,实现城乡劳动者权益同一化。
三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的均衡教育体系。贯彻落实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争取加大县委、政府的统筹力度。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按照“调整、建设、改革、提升”的思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组织实施学校危房改造工程、素质教育推进及质量提升工程、师资素质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教学及实验设备配备更新工程等建设。将益将和集龙两所中心校打造成为硬件设施一流、师资力量一流、学生素质一流的乡镇重点中学。
四是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健全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城镇医院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
五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整合社会文化、体育资源,健全城乡文体服务网络,着力加强以建制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的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文化艺术培育辅导为重点的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六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积极开展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扎实开展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四德”建设工程,着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快文明和谐新农村建设。
七是建立城乡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建立统一服务平台,整合现有政务、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和网络,把社会保障、培训、科技教育、文化娱乐等信息系统和网络统一延伸到镇村和社区,使农民和市民一样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开展交易,共享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低点起步、逐步提高”的思路,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健全完善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救助、安全、权益“七大民生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保障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是就业保障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县、镇、村三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互联,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和各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00人,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500人。
二是养老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坚持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做到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建制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逐步形成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障体系。
三是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建制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和以“新农合”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建制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整合现有医保、新农合和医疗救助制度为一体的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大医保格局,实现全镇城乡居民人人有医疗保障。
四是住房保障体系。解决包括危房居民、地质灾害异地安置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五是困难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大病补助标准和农村“五保”对象、建制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以就业促救助,加快解决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就业问题。
六是公共安全体系。以“平安集益”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教育预防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机制,为城乡居民提供和谐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落实好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拓宽群众意愿诉求渠道,建立健全农民权益保障体系。
3、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生态集益”建设工程。建立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体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规划建设一批生态涵养区和水源地保护区,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集益森林建制镇建设。
一是建立一体化的污染治理体系。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加大现有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切实抓好大气、水体污染防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抓好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社会区域“大循环”。
二是建立一体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的原则,探索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走污染治理市场化的路子。整合现有财政补助资金,多层次、多渠道筹措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十三五”期间,实施基本生态空间面积平方公里,集镇大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集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
(三)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下大决心优化环境城乡一体化发展环境
优化政务环境。在落实上下功夫,让办事公开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解决作风涣散、上推下卸、互相扯皮、决而不办的行为,全面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受理企业和客商的投诉,加大对为难企业、刁难客商、破坏城乡一体化发展环境、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的人和事的查处力度,不断净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环境。
优化法制环境。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确保公正执法、文明执法,防止乱收费、乱处罚、乱摊派、乱检查现象的发生。依法打击破坏城乡一体化发展环境的行为,从严查处吃、拿、卡、要等不法行为。严厉整治企业周边发展环境,不断加强对村干部和村民的教育,引导群众正确理解各项方针政策,正确看待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集中整治阻拦施工、断水断电、堵门堵路等破坏企业施工、生产秩序的行为,切实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驾护航。
优化信用环境。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诚信美德教育,倡导“讲诚信、守信用、言必行、行必果”的良好风气,切实提高政府的公信度和企业、个人的信誉度。建立失信责任追究制,信誉是招商之本,承诺贵在落实,凡是承诺的,就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对“说一套、做一套”,破坏投资环境,损坏地方形象的人要追究责任。
2、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整体推动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构筑城镇与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市场体系完善、政策制度一体、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构建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体系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建立“以城融乡、以工补农、城乡联动、融合发展、镇村一体”的发展机制,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合理配置区域资源。
二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重点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农业、园区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功能,强化农业生态功能,拓展农业社会文化功能,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食品,大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三是实施建制镇新型工业化战略,大力发展集益乡非农产业。全力构筑新一轮发展载体,积极引导相对分散的同类企业进行集聚,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发挥产供销群体优势,逐步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园区发展新格局,创造板块经济发展新优势。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培育和发展辐射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建设一个现代物流园区,形成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格局。加快农业的多功能开发,打造3个以上集观光旅游、休闲体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休闲庄项目,规划建设好两江口湿地公园,大力推广集龙红色旅游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五是促进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的广泛融合,努力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努力在金融、商贸、旅游、信息、教育、交通运输和科技文化等领域完善功能,发挥龙头作用,提升竞争力。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经济集约化进程,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的对接。
六是坚持把发展镇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进一步拓展发展领域,激活发展主体,创新发展方式,加大促强扶弱力度,靠强建制镇的支撑和带动,促进城乡互动,融合发展。到2030年,努力形成高效生态农业、新型工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建制镇综合试点合计投入 万元,其中:建制镇专项资金 万元,部门财政项目整合资金 万元,社会融资 万元。
(二)资金筹措
根据建设内容,合理确定上级财政奖补资金支持重点和环节,大力整合地方配套资金、其他资金和社会投入等。大胆探索科学合理的投融资体制、多样化投融资手段和PPP模式等,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努力解决建制镇示范试点的资金瓶颈问题。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对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每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
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扩大对外开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入驻集益,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变地理优势为经济地理优势,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
三是搭建投融资平台。成立建制镇建设投资公司(城投公司),担当建制镇建设项目主体,承接相关社会支助项目资金,向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融资贷款,组织实施国家政策扶持项目,对优质农业产业化项目进行引导性投资、鼓励性投资或风险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努力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资本经营机制。
四是全力启动民间资本。充分利用集益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相对充裕的优势,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建制镇示范试点建设融资机制,放开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的各类限制,除特定行业外,实行民资进入“零门槛”。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引导社会资金,采用PPP、BOT、BOO、BBO等各种模式,实行开发承包投入,走出一条共建共赢、独具特色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路子。
五是大胆探索创新符合农村需求的信用新模式。探索“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财政贴息”等信用新模式,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六是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担保抵押方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镇域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利用各类信用型、商业型和互助型担保机构,探索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乡村房屋产权、林权、大型农机具、大牲畜等抵押融资服务等。
五、组织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建制镇示范试点工程建设是事关城乡面貌改善、事关新农村建设、事关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提升的民心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集益将结合郴州市开展建制镇综合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把推进建制镇示范试点工作列为党委、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从涉及的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领导机构及其办事机构,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副书记、人大主席、政协联工委主任任副组长,相关站所和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建制镇示范试点工程建设领导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城建办,专门负责建制镇综合试点建设的日常工作。
2、强化项目管理。健全严格的工程招标制度,严格执行公开、公平、公正,严禁项目转包、分包。加强项目质量,进度管理,确保项目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严格制定项目实施各阶段的管理方案或措施,包括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资金管理、竣工结算和决算、竣工验收、固定资产移交等实施计划及责任部门或责任人;项目建成投产后的运行管理,认真制定机构框架图,合理确定人员编制,科学界定职能分工,系统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以及其他保证实现项目目标的管理制度或措施等。
3、加强资金管理。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对擅自改变项目实施方案,调整实施项目,不按规定使用资金,不履行项目公告、资金公示程序,项目实施效果明显低于规划预期的,将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健全严格资金监管机制,制定《建制镇综合试点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资金用途公示制、资金管理专帐核算制,资金使用审计制,确保专款专用,提高投资效益。
第二篇:电网公司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本站推荐)
为贯彻落实《合肥市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意见》(合知〔2011〕84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现结合公司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是为了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公司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司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提升竞争力,努力使公司成为合肥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
二、主要内容
(一)成立组织。公司成立由总经理江峰任组长,副总经理张俊生、何鸣任副组长的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办公室,总经理工作部主任李光宇为办公室主任,配备专兼职人员办公,落实办公经费。
(二)健全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密制度、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和奖励制度、知识产权权益维护制度、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制度和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等。
(三)教育培训。通过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公司决策层的知识产权意识,增强专业技术人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水平,增强经营管理人员把知识产权制度融入到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教育培训,使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在员工中的普及率达到50,在决策层、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中的普及率达到80;培训1名能有效管理和妥善处理知识产权事务的专兼职人员。
(四)文献资料收集。开展知识产权信息特别是专利文献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建立公司主导产品或主要研发方向中外专利数据库,以建立专利数据库为基础,开展主导产品或主要研发方向的专利信息分析与利用、知识产权或专利战略研究制定工作,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打下基础。要通过专利信息分析,在了解同类产品或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态势、市场状况,尤其是竞争对手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动态的基础上,从专利申请、专利实施(包括专利转让和许可等)、专利保护等各个环节出发,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总体推进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专利战略。公司要以专利战略的研究制定为主要内容,研究制定包括商标、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种类的知识产权战略。
(五)专利申请和实施。要以创新成果的专利申请和实施为主要内容,抓好注册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计算机软件等的申请(登记)和实施工作,提升拥有和实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开展试点示范,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增幅要达到20以上,专利实施率达到50以上。
三、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1月至2月):成立以公司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二阶段(3月至5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做到制度、机构、人员和经费“四落实”;组织知识产权培训班。
第三阶段(6月至7月):建成主导产品或主要研发方向专利文献数据库,开展专利信息的分析与利用、专利(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制定工作。
第四阶段(8月至9月10日):试点示范工作方案得到全面落实,试点示范的各项工作全面完成。
四、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是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公司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切实把各项工作部署认真落到实处。
(二)加大投入,提供财力支持。为了抓好试点示范工作,公司将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专项资金用于在试点示范期间内的知识产权申请(登记)、专利文献数据库的建立、专利(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制定、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等有关费用的支出。
(三)邀请专家,指导工作开展。在试点示范工作中,公司将邀请省市科技厅局的有关专家指导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适时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示范文本,帮助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协助建立和更新专利文献数据库,指导开展专利(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安徽**电网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二0一一年九月十日
第三篇:电网公司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
文章标题:电网公司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
安徽**电网公司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合肥市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意见》(合知〔2006〕84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现结合公司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开展知识产权试点
示范工作,是为了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公司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司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提升竞争力,努力使公司成为合肥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
二、主要内容
(一)成立组织。公司成立由总经理江峰任组长,副总经理张俊生、何鸣任副组长的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办公室,总经理工作部主任李光宇为办公室主任,配备专兼职人员办公,落实办公经费。
(二)健全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密制度、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和奖励制度、知识产权权益维护制度、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制度和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等。
(三)教育培训。通过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公司决策层的知识产权意识,增强专业技术人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水平,增强经营管理人员把知识产权制度融入到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教育培训,使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在员工中的普及率达到50,在决策层、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中的普及率达到80;培训1名能有效管理和妥善处理知识产权事务的专兼职人员。
(四)文献资料收集。开展知识产权信息特别是专利文献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建立公司主导产品或主要研发方向中外专利数据库,以建立专利数据库为基础,开展主导产品或主要研发方向的专利信息分析与利用、知识产权或专利战略研究制定工作,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打下基础。要通过专利信息分析,在了解同类产品或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态势、市场状况,尤其是竞争对手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动态的基础上,从专利申请、专利实施(包括专利转让和许可等)、专利保护等各个环节出发,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总体推进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专利战略。公司要以专利战略的研究制定为主要内容,研究制定包括商标、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种类的知识产权战略。
(五)专利申请和实施。要以创新成果的专利申请和实施为主要内容,抓好注册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计算机软件等的申请(登记)和实施工作,提升拥有和实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开展试点示范,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增幅要达到20以上,专利实施率达到50以上。
三、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2007年1月至2月):成立以公司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二阶段(3月至5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做到制度、机构、人员和经费“四落实”;组织知识产权培训班。
第三阶段(6月至7月):建成主导产品或主要研发方向专利文献数据库,开展专利信息的分析与利用、专利(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制定工作。
第四阶段(8月至9月10日):试点示范工作方案得到全面落实,试点示范的各项工作全面完成。
四、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是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公司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切实把各项工作部署认真落到实处。
(二)加大投入,提供财力支持。为了抓好试点示范工作,公司将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专项资金用于在试点示范期间内的知识产权申请(登记)、专利文献数据库的建立、专利(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制定、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等有关费用的支出。
(三)邀请专家,指导工作开展。在试点示范工作中,公司将邀请省市科技厅局的有关专家指导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适时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示范文本,帮助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协助建立和更新专利文献数据库,指导开展专利(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安徽**电网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二00七年一月十日
《电网公司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电网公司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
第四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实施推进“中国制造2025“、”6+1”专项行动总体要求,在总结2015年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基础上,继续做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目前,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因此,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复杂、形势更严峻、任务更艰巨。《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一2020年)》明确“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按照专项行动确定的连续实施三年,2016年要边试点示范、边总结经验、边推广应用的总体安排,继续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及智能制造工程的重要措施,对于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一2020年)》计划实施,在总结2015年专项行动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将继续坚持“立足国情、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方针,进一步扩大行业和区域覆盖面,全面启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5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继续注重发挥企业积极性、注重智能化持续增长、注重关键技术装备安全可控、注重基础与环境培育,逐步探索与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丰富成熟后在制造业各领域全面推广。
三、主要目标
2016年,在符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企业中,在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地区、行业,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遴选6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通过试点示范,进一步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大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化能力,以及智能制造标准、核心软件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能力,形成关键领域一批智能制造标准,不断形成并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智能车间/工厂试点示范项目通过2一3年持续提升,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10%。
四、重点行动
(一)离散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在机械、航空、航天、汽车、船舶、轻工、服装、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领域,开展智能车间/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推进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追溯、智能物流等试点应用,推动企业全业务流程智能化整合。
(二)流程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在石油开采、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材料、建材、纺织、民爆、食品、医药、造纸等流程制造领域,开展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三)网络协同制造试点示范
在机械、航空、航天、船舶、汽车、轨道交通设备、家用电器、集成电路、信息通信产品等领域,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网络等技术,建设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集成企业间研发系统、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系统,推动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跨企业集聚与对接,实现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
(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
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汽车、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家居、数字视听产品等领域,利用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技术,建设用户个性化需求信息平台和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实现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提高企业快速、低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
(五)远程运维服务试点示范
在石化化工、钢铁、建材、机械、航空、家用电器、家居、医疗设备、信息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等领域,集成应用工业大数据分析、智能化软件、工业互联网联网、工业互联网IPv6地址等技术,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开展智能装备(产品)远程操控、健康状况监测、虚拟设备维护方案制定与执行、最优使用方案推送、创新应用开放等服务试点。
五、重点工作及进度安排
(一)制定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
2016年2一3月,组织开展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调研,编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4月底前,下发《关于开展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
(二)遴选2016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5月底前,在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的项目中组织行业专家遴选;6月底前,确定6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其中:选择20个以上离散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选择20个以上流程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选择20个以上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试点示范项目。
(三)完成智能制造发展对策研究
2016年6月底前,组织相关单位完成“智能制造发展对策研究”重大软科学课题,进一步完善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相关政策。
(四)启动并组织实施重点领域智能化改造工作
2016年2一12月,利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专项建设基金,在石油化工、化工园区、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材料、建材、船舶、航空、汽车、电力装备、机床、纺织、食品、医药、轻工、消费类电子、新型显示高世代线、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民爆等行业,持续开展重点企业关键环节、生产线、车间、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智能化标准与模式并进行复制推广。
(五)开展工业互联网产业推进工作
2016年2一12月,组织企业在工业以太网、工厂无线应用、标识解析、IPv6应用、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示范,支持相关单位开展工业互联网试验验证平台、工业互联网关键资源管理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商用流转数据管理平台建设。
(六)开展智能制造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2016年6月底前,完成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平台、工控网络安全防御平台、工业控制系统仿真测试与验证平台等项目立项论证;12月底前开展关键技术预先研究。
(七)开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2016年5月,召开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高端论坛;11月底前完成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项目的立项工作,下达智能制造标准编制立项,形成10项以上重点标准草案。
(八)开展智能制造经验交流与推广工作
2016年9月底前,组织召开2016年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10一12月,组织开展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民爆行业典型案例经验交流与模式推广;12月底前,编制完成《智能制造探索与实践一一2016年试点示范项目汇编》。
(九)组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集中展示
2016年11月,继续在第18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设专区,集中展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取得的成果。
(十)开展专项行动评估与总结
2016年11月,完成专项行动检查与效果评估,完成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继续加强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的领导,有效推进专项行动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加强与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联动,协同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加强与国家其他重点工程、科技计划的衔接。加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力度,推动组建智能制造产业联盟,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双创”平台,推进开放创新。
(二)加强财税金融支持
充分利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专项建设基金等现有渠道,加大中央财政资金对专项行动的支持力度。研究鼓励智能制造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建立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各类智能制造发展基金,加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
(三)大力推进国际合作
在智能制造标准制定、试点示范宣传推广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支持国内外企业及行业组织间开展智能制造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华设立相关研究机构、人才培训中心等,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四)加强人才培养
组织发布智能制造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预测,充分利用现有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有针对性地实施技能人才培育,开展智能制造职业技能竞赛表彰活动。鼓励试点示范企业加强顶层设计人才、跨界人才培养,建设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
第五篇:广东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附件1 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切实做好我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相关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分类实施、重点突破、示范引领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结合我省产业发展情况,聚集制造业关键核心环节,分类、分步推进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同时为推荐申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奠定基础。
2016-2018年,以提高装备智能化率、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产品优等率、节能减排率、生产安全率为主攻方向,每年在全省范围内遴选30个左右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做好推荐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条件准备。结合试点示范项目认真总结经验、加强推广应用,通过试点示范,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提升我省关键智能部件、装备和系统自主化水平,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提高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水平。
二、重点任务
(一)制定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我省制造业发展情况,参照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 1 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试点示范要素条件调研,研究制定符合我省产业发展情况的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指标体系。
(二)组织实施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1.流程型制造行业试点示范项目
以石化、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食品、医药等流程型制造领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
2.离散型制造行业试点示范项目
在机械、汽车、船舶、家电、电子信息等离散型制造领域,组织开展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进装备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升级,实现工艺流程改造、生产与管理数据互联共享。
3.智能制造装备试点示范项目
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加快推进高端芯片、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工业软件、机器人以及高精密数控机床及系统、工作母机等智能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装备和系统的自感知、自适应、自诊断能力的大幅提升,实现智能装备的自主可控。
4.智能产品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在智能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产品、智能家居产品、智能交通电子信息产品、智能医疗设备、智能轻工消费品等领域开展智能产品生产制造和服务试点示范,强化产品网络化 2 特征、功能可扩展性和人机交互能力,提升产品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软件系统的自主化率。
5.智能服务和管理试点示范项目
开展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云服务、大数据及系统解决方案等制造业服务化试点示范,加快推动产品运行与应用状态报告的自动生成与推送服务,提升企业大数据分析能力、信息化管理集成能力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建立企业智能服务生态系统。在物流管理、能源管理等智能管理新领域开展试点,提升物流企业物联网应用和仓储管理、企业智能调度和能耗优化水平。
6.智能制造新业态和新模式试点示范项目
在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云制造、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开展试点示范,完善企业网络平台功能,加强企业大数据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信息基础保障能力。
(三)建设重点行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在组织实施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基础上,在机械、汽车和摩托车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化工、电子信息、五金家电、建材、民爆等重点行业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全流程关键环节的智能管控水平。
(四)开展试点示范推广应用
对试点示范取得明显成效的项目,进行典型先进经验总结,分行业、分地区进行试点示范应用交流和推广。
三、政策措施
(一)对推荐申报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及相关专项项目,原则上在成功入选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中优选产生。
(二)作为纳入省财政资金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相关专题项目库的重点参考依据,省、市各级财政资金对项目建设给予资金、要素保障等支持。
(三)在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博览会、中国(广州)工业机器人系列峰会活动等省内各大智能制造展览展示活动中,对试点示范项目进行推广宣传。
四、工作进度
(一)2016年2月前完成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评价指标体系制作工作。
(二)每年3月前启动当年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工作,组织试点示范项目推荐。
(三)每年4月前组织专家对各地推荐项目进行评审,经公示无异议后确定当年试点示范项目。
(四)每年下半年启动省财政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库入库工作,次年结合财政预算下达项目计划。
五、附则
本实施方案自2016年1月起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任务作出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