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4 19:2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

第一篇: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

附件1:

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落实《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切实做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关键环节,以探索融合发展路径为主线,聚焦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推动跨界融合创新,在产业应用基础好、前景广阔、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领域组织开展试点示范,着力培育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能。

以探索融合路径为主线。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结合点,着力探索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组织体系创新的实现方法和路径,以及支撑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融合发展的技术路线图。

以支持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融合新基础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聚集、整合、优化各类要素资源的优势,以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平台建设为重点,探

设,探索企业基于工业云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新机制。

1.企业级云应用平台。推动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工业云平台,探索工业云建设机制、业务迁移模式、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基于云计算的协同研发设计平台、网络化生产体系和一体化经营管理新模式,提升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精细管理水平。

2.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面向离散制造行业的第三方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工业云平台运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实现工具库、零件库、模型库等设计资源的共享,推动制造能力和生产资源的在线发布与交易,构建社会化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

(二)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试点示范

支持制造企业探索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应用和服务模式,培育数据驱动型企业。

3.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平台,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产品质量管理、预测性维护等应用模式,提升产业链价值。

4.精细化能源管理。支持高耗能行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能源管理,探索节能诊断及预测、能源需求智能化响应等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实现能源动态分析及精确调度。

(三)工业电子商务平台试点示范

新型工业操作系统及工业APP等应用模式,打造信息物理系统行业应用生态体系。

(五)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试点示范

围绕提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企业架构设计、综合集成和解决方案能力,开展设计工具、基础资源库、关键集成技术等研发和应用示范。

9.精益研发解决方案。支持面向装备制造行业的知识库、模型库、工具集等基础资源库建设,提高面向产品和工艺的虚拟设计、仿真验证、过程质量管理能力,探索建立集系统工程、知识工程、综合设计于一体的精益研发服务。

10.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支持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企业与制造企业协同创新,探索工业软件、嵌入式系统、行业模型库、专业工具集、大数据平台等集成技术应用及推广机制,提升集全面感知、设备互联、协同优化、预测预警、精准执行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供给能力。

四、申报条件和程序

(一)项目申报主体包括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科研院所。申报主体应具有较好的经济实力、技术研发和融合创新能力。其中,制造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较高,具有较好的互联网应用、系统集成应用条件;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科研院所具有规模化应用的产品方案和为制造企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反馈机制,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年度评估、经验总结、成果验收工作,加强试点示范工作的阶段性评估检查和优化调整。

(三)组织示范推广

加强对试点示范项目成功经验、最佳实践的总结提炼,组织开展系列培训会、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加大新模式、新业务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和宣传推广。通过编写案例集、媒体宣传等加强对试点示范工作的跟踪报道,扩大社会影响。

第二篇:海尔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先行者

海尔: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先行者

赛迪研究院 互联网研究所 陆峰博士

海尔作为一家传统的家电企业,面对互联网迅猛发展浪潮,积极主动推荐企业互联网化转型,大力实施网络化发展战略,从发展战略方向、企业组织管理、技术平台保障、员工激励措施和用户参与体验等多方面加快调整,构建起了互联网时代企业、员工和用户新的生产关系,开创出了制造企业互联网的转型的先例。

一是海尔网络化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全面转型 从1984年创业至今,海尔集团经过了名牌战略发展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四个阶段,2012年海尔开始实施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五个战略,即网络化战略阶段。

网络化战略前夜,海尔实施了多年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发展模式。2000年,张瑞敏参加完达沃斯论坛之后的在海尔内部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新经济之我见》的文章,提出了不触网就得死。2004年海尔总收入顺利过千亿,并未出现张瑞敏担心的现象,但旋即张瑞敏便宣布“1000天流程再造”,建立从目标到目标、从用户到用户的“端对端”的卓越流程。2005年9月海尔提出了“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人即员工,单不是狭义的订单,而是用户资源。双赢是

把每一个员工和用户结合到一起,让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使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它把员工从传统的科层制中解放出来,组成一个一个直面市场和用户的小微企业,这些小微企业把全球资源都组合起来,对产品不断迭代升级,自发现市场需求,自演进达到目标。

大力实施网络化战略,企业“三无”发展观。提出2012年12月,海尔集团实施第五个战略,即网络化战略阶段。网络化战略将海尔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全面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平台,颠覆传统企业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打造共创共赢新平台,实现攸关各方的共赢增值。网络化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三无”发展观,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企业打破原有的边界,成为一个开放式平台型企业,快速根据用户需求整合资源。颠覆传统的层级关系,组建一个个直接对接用户的自主经营体。在此基础上,去探索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的供需链体系。

不断丰富网络化战略内容,提出“三化”发展观。2014年,海尔集团对网络化战略内容做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提出了“三化”发展观,即“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从管控型组织变成投资平台,每个人不再是执行者而是创业者。企业平台化对应企业互联网思维,即企业无

边界,通过搭建开放的生态圈体系开放整合全球资源,并形成全球资源和用户交互的平台。员工创客化对应员工的价值体现,把员工变成平台上的创业者,员工成为自主创业创新的创新者。用户个性化对应着企业的互联网宗旨,即创造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三化”战略的推出是承接2013年海尔提出的“三无”观念,通过平台化的搭建,海尔以“人人创客”时代打造起个性化的用户体验生态圈。

网络化战略重新解构企业组织架构。海尔网络化战略去掉2万名中间管理层,把家电“航母”解构成了一支并联“舰队”。目前在海尔只有三种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原来集团部门领导都变成平台主,集团与小微主不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平台主为小微主提供创业服务。平台主不再是领导,其作用是为小微主提供创新创业最合适的土壤、水分、养料,判别其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平台上创业公司多少和成长情况。小微主也就是小型创业公司,判别标准在于能不能够自主找到机会创业。海尔将小微公司又分成三类:创业小微,从无到有孵化出来的,如雷神、巨商汇等;转型小微,是成长、成熟的产业模式创新转型而来,如智胜(三门冰箱)、卡萨帝(高端冰箱品牌)等;生态小微,例如9万辆服务车的车小微等。第三类人员是创客,按照海尔当下的思路,所有的员工都应该是创客,创客不光是海尔自己的员工,还有企业外的参与者。

除了组织结构上的变化之外,海尔大力推进互联工厂建设,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产品推广方面,大力打造开放式网络研发设计和个性化制造平台,吸引用户深度参与设计和制造,通过构建标准化智能家居接入平台,加大对小微主和创客产品创新的数据整合。

在产品研发方面,打造用户和供应商深度参与的开放式研发设计创新平台。海尔颠覆传统研发方式搭建海尔开放创新平台HOPE让用户和供应商深度参与其中。通过600多个云交互的网络入口,吸引用户深度参与产品前端个性化设计。目前,每天有超过100万活跃粉丝参与海尔产品设计互动,平均每天产生有效创意200多项。与供应商深度交互,根据海尔提供的模块接口,形成模块化解决方案。

在产品推广方面,以U+智能家居物联网平台为核心,打造智能家居生态圈。海尔致力于建设以U+智慧生活操作系统为核心的智慧家居产业生态圈, 只要符合海尔通信协议标准的设备和标准都可接入U+。该平台以智慧家庭互联平台、云服务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为技术支撑,通过接入包含家电、灯光、窗帘以及安防等全系列的家居设备、为消费者提供全套智慧生活解决方案,解决了不同品牌的智能家居产品互联互通的难题。U+打通的不只是用户与设备,还对接了生产、销售、物流、售后等全部环节的信息。所有小微主公司的用户都集中到U+APP上来,原来按产品单独做APP 的模式,现在全部统一到U+这一个入口。即便用户是从雷神游戏浏览器进入的用户,数据最后也要聚合到U+后台。目前,U+第三方品牌约有100多家,其中硬件品牌约占50%左右,服务品牌约占10%,剩下是软件品牌。为支撑平台的发展,U+有500多个技术人员。

在智能制造方面,海尔加大力度建设互联工厂,推广用户深度参与的体验式制造。为了满足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海尔目前正在颠覆传统大规模批量化制造模式为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海尔智能制造以互联工厂为建设依托,前端联通消费用户,后端联接研发,通过以标准化、模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融合,建立了智能制造交互平台,实现了车间资源与市场用户零距离交互,以及大规模柔性化生产,开创出了家电行业智能制造新模式模式。海尔的互联工厂模式正在青岛滚筒洗衣机工厂、海尔佛山滚筒工厂、沈阳冰箱智能工厂、海尔郑州空调工厂、胶南热水器工厂、广东佛山智能工厂等多地进行探索。

投资驱动平台和用户付薪平台是海尔模式创新的驱动力量。为保障员工、组织、企业三个转型的顺利展开,2015年海尔聚焦投资驱动平台和用户付薪平台两大平台的建设。其中,投资驱动平台就是将企业从管控组织颠覆为生生不息的创业生态圈,为创业者在不同创业阶段提供资金支持。用户付薪平台是指创客薪酬由用户说了算,从企业付薪到用户

付薪,促使创业小微公司不断自演进和迭代升级。2016年海尔的战略方向是以诚信为核心竞争力,以社群为基本单元,建立后电商时代的共创共赢新平台。海尔将重点聚焦把“一薪一表一架构”融入转型的六个要素中。“一薪”即用户付薪,是互联网转型的驱动力;“一表”为共赢增值表,目的是促进边际效应递增;“一架构”是小微对赌契约,它可以引领目标的自演进。三者相互关联,形成闭合链条,共同推进互联网转型。

海尔通过网络化战略的实施,将企业组织架构从原来的“正三角”转变为“倒三角”,又从“倒三角”扁平化为节点闭环的网络组织,组织中的每个节点接受用户驱动而非领导驱动,通过开放地连接外部资源来满足用户需求。组织的核心是网络化组织、网络化资源和网络化用户资源上的“三无”。即针对网络化组织说的企业无边界,针对网络化资源说的组织无领导,针对网络化用户资源说的供应链无尺度。海尔的网络化战略解决了网络化企业的组织架构问题,过建立人单合一双赢的自主经营体模式,对内打造节点闭环的动态网状组织,对外构筑开放的平台,使组织充满激情与创造力,让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海尔网络化战略是一种全面企业发展转型。海尔网络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在战略、组织、员工、用户、薪酬和管理六个方面进行了颠覆性探索,打造出一个动态循环体系,加

速推进互联网转型。在战略上,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共创共赢生态圈,实现生态圈中各攸关方的共赢增值。在组织上,变传统的自我封闭到开放的互联网节点,颠覆科层制为网状组织,员工从雇佣者、执行者转变为创业者、动态合伙人,目标是要构建社群最佳体验生态圈,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薪酬机制上,将“企业付薪”变为“用户付薪”,驱动员工转型为真正的创业者,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在管理创新上,通过对非线性管理的探索,最终实现引领目标的自演进。

二是海尔网络化战略带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一是企业组织架构变革是互联网化转型的前提。海尔企业平台化组织模式了颠覆传统企业科层制组织模式,去掉了中间管理层,形成了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组成的网络化组织结构,扁平化了企业组织架构。用员工创客化模式颠覆企业雇佣制模式,让员工变成创业者、动态合伙人。竞单上岗和按单聚散,优化了资源的组织配臵模式,消失了企业组织边界。用用户个性化颠覆产销分离制为“交互节点”,提高了用户参与积极性。另外,海尔 “外去中间商,内去隔热墙”,把架设在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引发效率迟延和信息失真的传动轮彻底去除,让企业和用户直接连在一块。

启示二是企业互联网化转型需要打造利益共赢产业生态。海尔网络化战略将过去封闭的传统企业组织变成一个开

放的生态平台,与上下游的关系从零和博弈变成利益共享。目前,海尔已初步形成了共创共赢生态圈的平台效应。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底,海尔平台上已经聚集了4700多家外部一流资源,30亿元创投基金,1330家风险投资机构,103家园区孵化器资源,诞生了1160多个项目,孵化和孕育着2000多家创客小微公司。同时,海尔平台上3800多个节点小微和上百万微店正在不断努力实践着资本和人力的社会化,有超过100个小微年营收过亿元,已有22个小微引入风投,有12个小微估值过亿元。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员选择海尔平台进行创业,海尔创建的创业生态系统已为全社会提供超过100万个就业机会。

启示三是企业互联网化转型需要激发众多小微个体创造活力。海尔的网络化战略紧耦合结构的航母般结构重构为松耦合的小微创业者主结构,激发全体员工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让创客群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使得既往的项目协作由任务受领变为利益关联,海尔从原来制造产品的加速器,变成了孵化创客的加速器,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既有海尔内部员工自发创业的案例,也有看好海尔平台的外来创客;既有全新的产业形态,也有老产业的创新产品;既有专注服务业的,也有专注制造业的,可谓百花齐放。据相关资料显示,海尔集团已支持内部创业人员成立200余家小微公司,创业项目涉及家电、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类别,以及

物流、商务、文化等服务领域。目前海尔平台已有3800多个节点小微,除了免清洗洗衣机、雷神笔记本、馨厨冰箱等从传统产业孵化出的小微企业之外,2015年海尔平台又孕育出了有住网、蛋业生态、极车公社、快递柜、社区洗等很多新项目,这些项目中有些海尔占大股,有些海尔只占小股,海尔对此完全持开放的态度。与互联网企业的事业部制相比,小微公司具有更加独立的运作空间和反应速度,并且其开放性要远大于事业部制。

启示四是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网络平台需先行。海尔在实施网络化战略过程中,不论是提出“三无”发展观还是提出“三化”发展观,网络平台建设始终走在了前面。在研发设计方面,海尔搭建开放创新平台HOPE让用户和供应商深度参与其中。在产品推广方面,海尔以U+智能家居物联网平台为核心,打造智能家居生态圈,加强对小微主和创客产品创新的把控和数据资源的整合。在智能制造方面,海尔加大力度建设互联工厂,推广用户深度参与的体验式制造。

尽管目前从海尔的财报上看,海尔的网络化转型目前还只能算是在探索,尚且不能说是已经成功转型。转型会带来的短暂阵痛在所难免,但从海尔网络化、平台化和众创的发展思路来看,海尔一定会跨越互联网企业发展用户规模的门槛,当跨过门槛之后,网络平台带来的梅特卡夫效应和边界收益递增将会使海尔成为产业互联网的先行者。

第三篇:2018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附件1 2018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规〔2016〕412号),切实做好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遴选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促进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为主线,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围绕大数据关键技术产品研发、重点领域应用、产业支撑服务、资源整合共享四个方面,遴选一批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推进大数据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以推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为重点。围绕大数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需求,支持数据采集、清洗、分析、交易、安全防护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应用为导向,鼓励产品研发,建立完善的大数据工具型、平台型和系统型产品体系。

以培育创新生态为核心。围绕大数据技术发展前沿领域,探索大数据融合应用新模式,发展壮大新兴大数据服务业态,加强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培育市场化、网络化的创新生态。

绕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挖掘、安全保护等环节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打造大数据产品服务体系。

1.大数据存储管理。鼓励面向领域的高可靠、低延迟、强实时大数据存储管理系统引擎、大数据存储管理系统体系架构和实现技术研制,支持研发工具型、平台型、系统型大数据采集、存储和管理产品,并实现产业化推广和应用,具备良好社会经济效益。

2.大数据分析挖掘。支持开发面向多元异构分布式数据资源的数据处理、分析、挖掘、可视化等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加快大数据分析挖掘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产业化进程,并进行推广和应用,具备良好社会经济效益。

3.大数据安全保障。支持研究大数据环境下的安全审计、数据加密、数据脱敏、数据流动监控与追溯等技术产品,鼓励研发基于大数据的新型信息安全产品,并实现应用及推广;鼓励建设网络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国家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监测与预警等大数据安全保障服务平台,并在工业、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进行应用推广。

(二)大数据重点领域应用试点示范

鼓励大数据在重点行业的深入应用,促进跨行业大数据的融合创新,提升民生服务中大数据运用能力,推动大数据与各行业融合发展。

4.产业创新大数据应用。支持开发工业大数据产品和平

础通用标准及工业等重点应用领域的标准研制;支持建立大数据标准试验验证和符合性检测平台,在重点行业、领域、地区开展大数据关键、急需标准的应用验证,强化标准符合性检测,提升标准对市场培育、行业管理的支撑作用。

(四)大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开放平台试点示范 支持政府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的整合,促进互联互通,提高共享能力。

9.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平台。鼓励将市场监管、违法失信、企业生产经营、消费维权等数据进行整合汇聚和关联分析,构建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优先支持信用、交通、环保、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文化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政务数据的整合共享和开放应用,提升支撑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

10.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平台。支持数据资源丰富的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重点企业等单位建立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平台,实现行业公共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开放,向社会提供数据资源、计算能力、开发环境等基础资源以及基于数据的政策咨询、技术支持、创业孵化等服务。

四、申报条件和程序

(一)项目申报主体包括从事大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等相关业务的企业、科研院所和应用单位。申报主体应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技术研发和融合创新能力,申

地方各类财政资金、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试点示范项目。加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对示范项目予以支持。

(三)组织试点示范宣传推广

组织开展“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项目全国巡展”、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对试点示范经验进行总结,对优秀成果进行多渠道宣传推广,充分发挥试点先行、示范引领作用,扩大社会影响。

第四篇:陕西西安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陕西西安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针对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现状,指出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军民科技资源的创新协同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在探讨西安市发展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现有主要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研,分析了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在扶持政策体系、制度建设、产业园区增长能力、民口企业“民进军”以及产业链配套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制度完善、发展规划、破解资金瓶颈、完善军民融合的机构设置等方面,提出了西安市发展“军民融合”装备制造业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国防科技;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4―0128―04

一、西安市国防科技与装备制造业基础

(一)国防科技实力雄厚

西安市国防科技工业的形成源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国家在陕西进行的国防科技工业及配套工程建设。这一过程经历了“一五”、“二五”、“三线调迁”、“军工内迁”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后,西安本地也成长出一批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新型国防科技公司。目前,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共有各类军工和民口配套单位300多家,涉及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核工业我国所有六大军工行业,其中大中型企业53家,军工科技人员12.07万人。这些军工和民口配套60%以上的生产企业和90%的科研院所都聚集在西安周边。近年来,西安市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在军品产值、工业增加值、R&D活动、固定资产投资、军品经费等方面稳居全国三甲。

(二)西安市装备制造业现状

由于国家国防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布局的历史原因,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形成了包括国防科技在内的一些重点领域,如航空航天,特(超)高压输配电设备、高速高精数控机床及复杂刀具、新型海洋陆地石油钻采设备、大型冶金成套设备、煤炭综采设备、高速列车城轨设备等。根据统计局资料,201 1年西安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405家,其中大中型企业97家,占24.O%;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76.7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12.3%。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军事装备制造优势明显,军工门类齐全,军品配套任务包括军用车辆、特种新材料、航空机载设备、飞机零部件生产及维修、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以及组件等国防科技多个领域。

(三)空间聚集和创新协同优势未能有效发挥

与具备的国防科技和装备制造业的资源优势相比,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和国防科技产业的空间聚集和创新协同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军民结合产业规模不够大,军民科技资源难以共享。据统计,西安市国防装备制造研发设备军民共享率仅为22%左右,民口的大量装备制造资源也难以在国防科研中发挥作用。又如,2011年西安市国防科技工业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在10%左右,全市军工系统民品产值约14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不到5%。这大大弱于同处西部而军工资源不如西安的四川与重庆,如重庆市军民融合产业贡献了重庆市工业总产值的2/3。

二、西安市发展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的措施

(一)国内领先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

“园区化承载”是西安市发展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的基础举措。2004年8月,国家批准设立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2010年6月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11月,陕西省、西安市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建的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成立,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民用航天产业基地”。2009年6月,西安市与中国兵器集团共建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打造以现代装备制造、工程机械、大型专用设备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此外,西安市还规划了西安船舶重工科技产业园和西安军工电子产业园。这些产业园区相继成为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的重要平台。

(二)解决顶层制度设计和组织协调问题

为贯彻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的国发[2010]37号文件精神以及“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陕西省在陕政发[2009]69号文件中,确定了民用航空、民用航天、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特种化工和精细化工、新能源和新材料等7个重点领域,提出了“重点抓好100个军民结合企业,重点支持100个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的“双百工程”,又出台陕政发[2011]63号文件以保障“双百工程”。为了加快建设军民结合产业园,省、市政府还出台了《航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航天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等文件。这些政策初步解决了西安市发展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的顶层制度问题。

在组织协调方面积极实施“中省结合”战略。陕西省于2005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由地方政府、大学、军工央企集团联合组建,专门从事国防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集成研发和协调机构――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构建了“陕西军工资源信息平台”,为陕西省和西安市的相关决策提供策略支持。并成立省军民结合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分管副省长担任组长协调解决军民融合重大问题。

(三)积极出台财税支持政策,引导民品企业“民进军”

在财税政策支持方面,“十二五”期间陕西省设立了省级军转民专项扶持资金,自2012年起每年投入不低于1亿元,对军转民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就地转化项目、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军民结合科技创新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给予贷款补贴或资金补助。同时全面落实国家鼓励地方单位参与军工企业改制和军品研发生产的各项政策,对承担军工科研生产项目的民口单位给予科研补助和贷款贴息。军民融合产业园区也积极出台财税支持政策。如航天基地出台《关于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自2012年起,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3亿元用于对军民融合企业和项目的各种奖励、资助、补贴和贴息等。

(四)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

陕西省、西安市政府积极鼓励各种投资主体进入军民融合产业。目前,在陕军工企事业单位直接投资或参股的各类军民结合生产经营实体260户,其中,国有独资22户、控股公司95户、中外合资公司33户,与国内企业合资或者吸收民营资本建立的各种所有制非控股公司105户,上市公司5家。同时,民用工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全省民口企事业单位从事军品科研生产配套的有200多家(其中取得保密资格的140余家,取得军工科研生产许可证的70余家)„。特别是,近年来西安本地成长起了一批以西安天和防务公司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民进军”企业。

三、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发展中的典型问题

西安市装备制造业的军民融合,不但面临着军民科技资源制度安排差异、军民技术标准与规范差异、中介体系、保密制度等全国普遍性的发展障碍,同时还存在以下典型问题:

(一)扶持政策体系滞后

尽管国务院、中央军委、陕西省、西安市相继出台的相关文件初步解决了“军民融合”的顶层制度问题,但就总体而言,一方面相对于现有的制度设计,陕西省、西安市前几年出台的一些政策大多已经滞后,而新配套政策尚未及时跟进;另一方面,由于各军工央企集团、省市两级政府的配套跟进与协调远远不够,已有的扶持政策也难以落实,对于财税激励难、贷款融资难、资源和人才交流共享难等军民融合的老问题,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特别是西安市尚未设立市一级的、能与省级和产业园区专项资金相配套的专项扶持资金体系。

(二)制度障碍依然明显

一是传统的制度惯性依旧发挥着影响。在现行国防科研生产体系下,国有军工企业受其所属央企集团的直接领导,国防装备科研生产管理仍自成体系,西安市难以结合地方经济对其直接做出行政制度安排,军民科技资源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分离状态。二是陕西省层面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服务机制。现已出台的相关顶层制度安排和协调机制大多还停留在政策原则层面,地方与相关军工央企集团、部委之间,以及地方自身还未形成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和服务体制。三是传统制度惯性在军工企事业内部的军民科技资源与人才交流等方面的隔离作用明显。西部相对滞后的市场观念,使西安市国有军工企事业单位传统的行政级别观念在企事业内部仍发挥着主导作用,民品科技人员和民品业务在这些企事业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三)产业园区投资驱动依赖程度高,内生增长能力较弱

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产业园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在园区规划之初,将规划区域内的已有军工企事业单位存量的纳入。如,航天产业基地在建设之初,将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航天六院、航天九院771所、7171厂等纳入园区规划。二是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开发成为重要驱动力。如航天产业基地中,以“富力城”为代表的房地产开发成为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三是新人驻企业的推动。但是,很多入驻企业与园区所依托的军工龙头企业间并无产业链联系,例如航天产业基地甚至出现了奥迪、本田汽车4s店等。对其他园区的调研发现,这些现象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使各产业园中的新入驻企业与军工龙头企业之间的供应链联系不足,企业的园区归属感不强,园区凝聚力和辐射力不够。从而,产业园的内生增长动力较为不足。

(四)“民进军”企业比例小,民营企业稀缺

从资本构成看,西安市国防装备制造领域民口企业“民进军”较少,民营资本企业稀缺。陕西省国防科工办2011年统计表明,西安市军民结合单位中,80%以上是由在陕国有军工企事业单位直接投资、参股或者改制而来,其余进入国防武器装备科研、试制以及生产系统的非传统军民结合企业50多家。这些非传统军民结合企业中,真正由民营资本“民进军”的军民结合企业,仅有以西安天和防务、西安新竹等为代表的不到20家,中外合资企业仅3家。这显然与西安市军工装备制造业的雄厚实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五)“民进军”风险大,民营企业规模偏小

除过军民信息不对称、保密制度以及军民技术标准差异等为民口企业带来的风险外,民口企业“民进军”还面临极大的资金和市场风险。首先,民口企业要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国家保密单位资格认证等,需付出不菲的前期资金。其次,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通常技术难度大、研发周期长、垫支资金多,这为民口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资金压力。第三,我国在军品项目中有意引入了竞争机制,这种竞争机制不但使国有军工企业,更使民口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市场与资金风险。西安市的民口企业、特别是民营资本企业的资金实力相对不足,大多“民进军”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左右。但是,除过一些专项扶持资金,西安市尚未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支持体系来支持民口企业参与国防装备的科研生产。这已经成为制约西安市民口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民营资本企业“民进军”的重要原因。

(六)军民科技资源产业链难以衔接

受早期国家装备制造和国防科技领域战略布局的影响,西安市的装备制造和军工科研生产往往是省外配套,如陕重汽的本省配套率至今也仅35%左右。这导致西安市的装备制造和军工科研生产难以在本地获得产业链配套,一批本地新成长起来的军民结合企业在产业链配套方面也展现了类似特点,并且军民融合产业园中的产业链配套也不足。这些因素一方面导致本地民口和民营企业缺乏进入西安市国防装备产业链的窗口,很多先进民用科技成果难以进入西安市的国防装备产业链。另一方面,大量具有民用发展前景的国防科技成果滞留在国防科研院所而难以在本地产业化。

四、推进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的建议

(一)克服传统制度惯性的影响

首先,在战略层面进一步完善顶层制度,减少和消除影响军民融合的制度壁垒,加强市政府与国防科工局、军工央企集团及相关部委的协调,在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构建有效的地方协调管理和服务机制。其次,促进军民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融合。文化价值观通常会表现在产品采购、质量管理和保密等方面,是制度惯性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为此,“民进军”企业要积极理解和落实军品的产品采购、质量管理和保密的方法和意识;强化对军方新型武器装备制造的需求研究,通过先进科技的预研主动引导军方需求,创造军品市场机会;积极利用军品质量文化提高自身的品牌影响力;鼓励支持国有军工企业在军品科研生产中积极结合民品的成本意识与市场机制,顺应新军事经济变革下武器装备采购的市场化大趋势。第三,引导国有军工企业克服传统行政级别观念对企业机制和科技资源的约束,通过现代企业制度打通军民品之间的科技与人力资源通道。

(二)围绕国防装备特色产业,制定和实施军民融合发展规划

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支持作用。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的国发[2010]37号文件和省政府“双百工程”文件的精神。二要按照全省军工资源的分布情况,紧紧围绕民用航空、民用航天、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特种化工等军工特色主导产业,在西安市经济规划中对军民融合产业做出长远规划,坚持将基地园区作为实施长远规划的主要载体。三是针对军民融合产业长远规划,组建军民重大问题决策的高层机构,建立促进军民融合的体制和机制,对军民重大问题做好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协调服务等工作,支持和发展一批符合“军民融合”产业长远规划的本地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企业。

(三)大力提升产业园区的内生增长能力

基地园区建设在认真总结经验、突出优势特色的同时,要及时调整发展策略,提升产业园区的内生增长能力。为此,一是产业园区要继续对军民结合产业项目在用地、发展资金等方面优先扶持;二要按照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切实调整早期以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发展模式,按照“产业链构建、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基本模式,以完善产业园区的产业链配套和推动产业集群形成为目标,依托大集团大项目推进产业链中的国有和民营企业、项目入园;三是各产业园区建立横向和纵向的定期交流机制,订立园区行为规范,以促进园区中军民企业及相关机构间的交流,形成特色园区文化,提升园区企业的归属感和园区文化辐射力,最终提升产业园区的内生增长能力。

(四)支持民口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国防科技领域

首先,要建立健全军民信息共享机制,支持军民产学研单位合作创建各种信息咨询公司和技术交易公司,打破政府、军民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其次,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民用企业和社会资本对军民企业的参股、控股和兼并收购。再次,为民口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提供咨询培训服务,推进民用技术向军用领域的转化应用,积极推进民口企业参与国军标和军民共用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扶持民口高科技企业为本地骨干国防装备制造企业以及外省相关企业配套,培育更多民口企业成长为防务产品的系统承包商。

(五)破解民品企业“民进军”的资金瓶颈

加大对军民融合产业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引入多种融资形式、拓宽融资渠道破解“民进军”中的资金与市场风险问题。一是建立“军民融合创业投资基金”,利用西安市丰富的孵化器资源,探索以“孵化器+创投基金”的方式,支持符合军民融合产业长远规划和具有市场前景的军民融合创新产品和项目。二是全面落实国家鼓励地方单位参与军工企业改制和军品研发生产的各项政策,对承担国防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民口企业给予科研补助和贷款贴息。三是对接陕西省“军转民专项扶持资金”及各产业园区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政策与经验,设立西安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四是通过政府资本投入,引导和鼓励民口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以多元化资本建立股份制企业等方式,克服地方民口企业“民进军”面临的资金与市场风险。在此基础上,选择和推动一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实现上市。

(六)完善军民融合的机构设置

一是可以借鉴上海、重庆等地经验,完善西安市工信委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方面的职能,在市工信委成立针对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的专门机构。二是借鉴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经验,采取西安市政府推动,以高校、军工央企集团、辖区内的国防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为成员单位,采用理事会或者股份制的组织形式,组建西安工业技术研究院。其主要功能可定位为:开展世界和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国防科技的前沿问题研究,为西安市、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组织攻坚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和项目;成为西安市乃至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的信息交流和中介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赵正永.在全省军民融合大会上的讲话[R].西安:陕西省政府办公厅.2011.[2]西安市统计局.西安装备制造业实力迅速增强运行质量稳步提高[R].西安:西安市统计局,2012.[3]张静晓,李慧.西安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J].开放导报,2012,(5).[4]陕西省国防科工办.陕西省“十二五”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方案汇编[R].西安:陕西省国防科工办,2011.[5]高展军,常明辉,段琳.陕西省军民融合创新网络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的观点[J]_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6]陕西省国防科工办.陕西军民结合科技成果及产业化项目简介,陕西军民结合企事业单位概览[R].西安:陕西省国防科工办,2011.[7]课题组.西安市“十二五”工业发展思路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1,(2).[责任编辑:方平]

第五篇: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到2015年,“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

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按照产城融合理念,推动产业园区从职住分离向功能复合转变,从单一生产型区域向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多元化、— 2 —

多功能、多点支撑的城市产业功能区转型。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以园区积聚企业,以企业振兴产业,重点推进邵武经济开发区、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纺织工业园区等三大工业平台建设。邵武经济开发区,规划向香铺、吞源、朱山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林产加工业,提升初级产品板材层次,加快室内装饰材料、高档进口木家具、竹制家居用品的发展,着力打造国内最具特色的竹木加工基地,积极争取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规划向行岭、下沙方向推进,与屯上、下沙、晒口工业平台连片发展,重点发展以氟、硅、炭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研发高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扩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在水北规划纺织工业园,依托邵武火电厂扩建实施热电联产,重点发展纺织服装业, 以染整环节为中心,上游向棉纺、织造产业延伸,下游向服装加工、鞋帽产业延伸,完善产业链。

夯实园区基础设施。用好用足“低丘缓坡地利用开发”试点政策,拉开园区框架。强化城市功能建设,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协调好产业设施、居住设施、服务设施等在园区及周边范围的合理布局,注重与临近区域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强化土地节约集约,提升存量,优化增量,提高园区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科学设臵园区管理机构,强化园区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实现政区合一。配套完善商贸物流体系,促进海关设立监管场所,加快建设集市

场信息、现代仓储、快递配送、多式联运和市场展示及交易、商检及海关报关一站式服务为一体的物流专业园区,打造省级物流园。

2.实施“城区融合行动”

开展“多规合一”规划管理试点,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多规融合”,加强规划之间有效衔接。

按照产城融合目标要求,推进“一城四翼”融合发展的市区格局。东翼,中心城区向东结合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发展,延伸至吴家塘镇;南翼,中心城区向南依托邵武经济开发区建设,延伸至城郊镇香铺村;西翼,中心城区向西沿生态休闲旅游区向龙斗方向带状拓展;北翼,中心城区向北规划纺织工业园,延伸至水北镇大漠村。将城郊镇、水北镇、下沙镇和吴家塘镇纳入城区统筹发展,逐步形成东起吴家塘镇,西至水北镇龙斗村,南至城郊镇香铺村,北至水北镇大漠村的城市框架,规划控制区面积约220平方公里。

提高中心城区对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城市二环路建设工程,扩大城市建成区框架。推动芹田片区、坪上片区和苦竹湾片区的整体开发,扩大城市容量,为吸引外来人口落户创造洼地环境。按照覆盖园区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坚持公交优先,建设中心客运站和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完善公交线路和站点设臵,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完善市政公用设施,— 4 —

加快城市第二饮用水源、城市排水、管道燃气等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建设,加大园区公共租赁房、基本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加大商业业态布局,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形成辐射闽赣周边的商贸流通集散中心。发挥“山、水、绿”优势,建设精品山水园林城市。

3.实施“旅游区建设行动”

积极融入大武夷旅游圈,实现“游武夷金湖、驻福地邵武”。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硬实力”基础,以张三丰太极文化、儒学和平文化为“软实力”依托,加快养生游、文化游、休闲游产品开发。加大和平古镇、金坑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力度,高水准做好和平旅游度假小镇规划,着力推进和平古镇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整合博物馆、民俗馆、李纲馆等资源,提升天成奇峡、云灵山漂流、国家森林公园等山水旅游景区,打造以文化山水为品牌,以欢乐体验为主导的文化山水欢乐走廊,发展养生旅游;持续开展龙舟赛、摩托车越野赛和太极拳等体育赛事,发展运动康体休闲游;加快温泉项目开发,打响氧吧温泉品牌,将太极养生文化融入其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温泉养生产品。加大旅游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产品线,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和福建省旅游经济强县。

(二)创新土地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高效利用 1.推进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结合产业布局和区域统筹规划,引导项目向产业集中区集聚,在低丘缓坡地试点范围内,依照试点的优惠政策办理有关征地手续、平整土地,条件成熟时支持向国土部申请扩大试点范围。对保留原有的和规划设计的地质遗迹、地貌景观、生态用地,允许只办理农用地征收,不办理农用地转用。允许造福工程、地质灾害威胁搬迁等符合“一户一宅”用地条件的农民,跨村、跨乡镇到规划中心村、中心城镇建房。在符合规划前提下,公共租赁住房、拆迁安臵回迁房项目允许按总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10-15%)配建商业服务设施,并以划拨方式办理供地手续。全面落实和谐征迁工作法,探索留地(物业)安臵、入股安臵、住房安臵等多种安臵模式,提高被征地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2.探索城乡土地利用新模式

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超过上级下达补充耕地任务的耕地数,允许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指标交易。鼓励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允许将群众自愿前提下实施的旧村复垦项目和建制镇用地纳入增减挂钩指标体系,并以实际新增耕地数核定交易指标,提高先行交易指标比例。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建新项目可组成项目区整体审批,建新地块不再办理农用地转用。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出台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办法或意见。允许以自然村(组)为单位,以农户自愿为前提,开展农村住宅臵换城镇住房工作,在城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新建房屋臵换其原有 — 6 —

农村住房,臵换的城镇住房参照拆迁安臵户的规定办理产权证。允许除宅基地以外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民房屋进行登记、评估、以抵押方式进入国有融资平台或在本市范围内的农业人口之间流转。探索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农民工宿舍。城区低效工业用地在原土地使用者自愿申请的前提下,由政府收储并公开出让,土地出让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给原土地使用者。支持申报列为国土部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四星级及以上旅游酒店、4A级及以上景区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不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按现行规定的最低价起始招拍挂出让土地。探索城市生态用地差异化管理模式,将城市绿地划入非建设用地进行管理。

3.拓展土地规划统筹空间

加强规划调控,探索差别化规划管理。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给予倾斜,在指标不足时允许申请追加,保障产城融合发展项目用地需求。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年评估调整,五年滚动修编的动态管理机制。在本市建设用地指标内适当调整建设用地布局,对未列入规划的产城融合建设项目用地,适时修改规划并及时审批。对项目建设给予林地指标倾斜,对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试点范围之内涉及的林地给予指标上支持。在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内,使用乡镇规划确定的有条件建设区,由设区市国土部门审批。

(三)着力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态市建设

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打造绿色生态林业示范点,将邵武市列为省级碳汇造林试点县、现代农业(竹业)发展示范县。加强生态功能区划管理,将邵武市列入全省生态公益林布局优化调整试点,加大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支持,提高植被恢复费及森林资源补偿费返还额度。积极争取《全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项目资金,重点支持邵武市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严格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大减排工程建设,突出重点指标削减,以点带面,有效控制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扶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等循环经济项目,推广生态型种养模式,鼓励企业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四)完善公共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全面放宽落户条件

实行无门槛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户籍与居住证相互补充、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推动居住证持有人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务。异地务工人员在邵武市区居住,有合法稳定住所,与居住地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依法持有工商营业执照或者灵活就业人员及其父母、配偶、未婚子女,均可将户口迁入居住地。省内农业转移人员从农村落户邵武城镇后,允许在一定时期内仍按农村户口享受计划生育政策,继续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主 — 8 —

选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省内户籍地独生子女奖励扶助政策委托邵武市管理和异地结算的办法。

2.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用工管理体系。持有居住证的异地务工人员,享受城乡劳动力均等的公共就业体系服务,失业后可以在邵武进行失业登记,享受与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同等的所有促进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支持邵武市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加强“就业促进、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三大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鼓励城乡居民自主创业,按照国家规定在市场准入、小额贷款、税负减免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

3.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教育用地优先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加快城区及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和城乡幼儿园扩容建设,在旧城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中,同步规划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城南区域规划新建一所中学,做好实小水北分校建设工作,改善莲塘中学、城郊八一希望小学办学条件。加快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将全市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行统一管理,统筹配臵。推行城区“小片区”管理模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就学纳入邵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教育。所有高中逐步面向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开放招生,平等享有参加中考、高考的权利。省级要将我市新建学校或提升学校纳入扶持保障重点。

4.完善与区域中心规模相适应的医疗服务配套体系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市立医院,实施市人民医院异地扩建和市第二医院改扩建,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闽赣周边县市医疗服务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闽赣周边县市群众能力。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调整诊疗服务收费标准,探索总额控制、按临床路径、按项目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模式。探索实行省定价格幅度内“自主议价”的药品采购制度。建立覆盖全城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市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联合体,开展分级诊疗,引导居民到基层医疗机构首诊。按省直医疗卫生单位的标准核定邵武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比例。按服务人口合理规划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城市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要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政策支持。支持温泉养生旅游综合体配套,建设养生医院或保健中心。

5.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全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推动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等在城乡居民之间的并轨统一。异 — 10 —

地务工人员已在企业等用人单位稳定就业的,可按省上规定享受同等的城镇社会保险权益。持有居住证的本省异地务工人员,在邵武城镇从事个体经营以及灵活就业的,可以个体经营者、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在邵武参加或接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出台城乡居民社保与城镇企业职工社保、机关社保之间的接续转移办法,全面实现区域范围统一的医保政策。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支持工业园区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集体宿舍类公共租赁住房。到2015年以前把符合条件的有稳定就业的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6.构建坚实基础设施体系

着力构建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邵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顺邵高速公路尽快建设,支持邵武尽快接入国家高速主干网,争取浦建龙梅高速铁路开工,争取对鹰厦铁路邵武段进行扩能改造。实施316国道和205省道改线工程,完善环城干线公路网,加快城区环城路建设和县乡道路、旅游景区公路提级改造,闭合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二环初步形成。完善交通场站建设,加强武邵、邵光、顺邵三条高速公路沿线的站场枢纽设施、货物装卸分拣设备及组织、运输装备和通信信息等系统的建设。加快邵武火电厂三期建设,完善城乡电网结构,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加快城区旅游集散中心和交通口岸旅游咨询中心建设。推进邵武通用机场建设,加快通用航空事业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直相关部门与南平市、邵武市共同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解决试点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邵武市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专门办事机构,组织实施试点方案。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对照方案,各负其责,通力配合,支持邵武市加快推进试点工作,并给予政策、资金、项目支持,保障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二)加强资金和政策保障

省级预算内投资加大对邵武市城镇化试点的倾斜支持力度,重点扶持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中的民生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从财政部代理发行的福建省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中,适当安排部分资金支持邵武市项目建设。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考虑邵武为原中央苏区县和山区县等特殊因素,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适当放宽政策限制,通过采取专项政策和资金支持的措施,加大财政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省上金融部门对邵武改革项目给予信贷资金支持,给予切块专项信贷规模。支持邵武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帮助企业发展,发行城投债等为基础设施建设募集资金。

(三)加强目标管理

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责任主体,要根据任务,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实行项目化精细管理,提高城镇化 — 12 —

试点的科学性,防范和减少风险。对重大发展改革举措和政策,适时组织开展事前咨询论证和事后跟踪评估。建立报告制度,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责任,严格考核,确保新型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

下载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申请书编报说明

    附件: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 申请书编报说明 (撰写提纲)一、申报企业基本信息 申报企业名称、联系人、通讯地址、电话、传真、邮箱。 二、联动企业简介 制造企业基本情......

    1.2018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5篇

    附件1 2018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和《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要求,重点围绕......

    促进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面临问题及建议

    促进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面临问题及建议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快递业发展的重要需求基础。快递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制造业发展提供重要服务保障。促进......

    广东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附件1 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

    触摸互联网精神与制造业革命的热度

    触摸互联网精神与制造业革命的热度 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于12月18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创新驱动......

    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中政府作用纵观当今世界60亿人口中,主要工业国人口约为10亿,所占比例不足17%,而超过21%世界人口作为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的高速增长,这......

    汝城县集益乡建制镇示范试点实施方案

    汝城县集益乡建制镇示范试点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湘办发[2015]34号文件精神,为确保集益乡全面完成建制镇示范试点建设......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编号:2016-03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摘要:目前,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