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终身教育理念最早提出与自主学习
终身教育理念最早提出与自主学习
保罗.郎格朗(Paul·Lengrand,1910—),终身教育的理论家、实践家.1910年12月生于法国加来的康普兰.巴黎大学毕业,后来在大学任教授的同时活跃在法国成人教育领域,尤其协助创立了法国民众教育运动的团体“民众与文化”,并任会长.1948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秘书处任职,并和德利翁(A·Deleon)一道从事于终身教育的组织工作.1965年发表个人研究成果,把终身教育上升到新的教育原理高度.其后,担任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计划科科长.1965年12月,在教科文组织“第三次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学术报告,这是在国际会议上讨论终身教育的开端.朗格让是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概念的代表人物,长期以来通过个人的研究阐明了终身教育思想,并积极从事这一教育思想的宣传工作.由于教科文组织的积极倡导,终身教育理论,很快引起各国的重视,不久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为什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习是一个人从小到老的重要过程,没有学习何为的发展?从一个人自身来说:学习可以使一个人进步,陶冶情操,提升个人分内在休养,可以提高人的自身的素质;从一个国家来说: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懂得如何的学习以及借鉴,那么带给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只有灾难.就像以前的中国,闭关锁国,不去学习西方,然而在唐朝我们是世界的领先者而后变成了落后者,四大发明产生于我国,但是西方人学习我们的理论基础上去超越与创新,因此,在当代学习是很重要的,学习没有年龄,只在于自己肯不肯学.只要一天不学习,就会一天赶不上时代的进程.自主学习概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提倡自主学习,是否就是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一概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只是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编辑本段目标
自主学习对施教者提出的基本任务在现代学习社会,施教者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和主渠道,教师和校长是最主要的施教者。自主学习要求施教者应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同时辅之以必要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儿童和青少年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 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具备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学习、生活、交往、生产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素质。
愿学、乐学 调动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厌学、逃学的问题。
会学、善学 要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怎么样学习才能省时省力效果好。在新的形势下,使受教育者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改变盲目学习的状况,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要把学法研究和新的学习手段、学习技术的研究摆在重要位置。
自醒、自励、自控 这些要求主要属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发展目标。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而且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要对自己作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
适应性、选择性、竞争性、合作性、参与性 要使学生学会适应,要主动适应,而不是被动适应;要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环境。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权利,按照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的要求,对学生的偏科倾向科学引导,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要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提供更多的图书、报刊、信息、学习技术及学习手段。鼓励学生追求与自己情况相适应的较高目标,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成功欲望,鼓励竞争。在文化学习、体育比赛、技能训练、生活适应能力等方面鼓励竞争。主动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是人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人的良好品质。要创造环境,使儿童和青少年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鼓励所有学生都成为学校内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参与者。通过参与,达到主动学习、主动锻炼、主动发展与提高的目的。编辑本段特点
从上面的几种界定,我们可以看到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因此,“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昭示着学习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自立性(1)每个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自己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代替、不可替代的。
(2)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学习是其对外界刺激信息独立分析、思考的结果,具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和特殊意义。
(3)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是其获得独立自主性的内在根据和动力。
(4)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学习“自立性”的四层涵义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具有独立性的学习主体,是“自主学习”的独立承担者;独有的心理认知结构,是“自主学习”的思维基础;渴求独立的欲望,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基础;而学习主体的学习潜能和能力,则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基础。可见,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学习主体内在的本质特性,是每个学习主体普遍具有的。它不仅经常地体现在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自立性又是“自主学习”的灵魂。
自为性 学习主体将学习纳入自己的生活结构之中,成为其生命活动中不可剥落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自为性是独立性的体现和展开,它内含着学习的自我探索性、自我选择性、自我建构性和自我创造性四个层面的结构关系。因此,自为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
(1)自我探索往往基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既产生学习需求,又是一种学习动力。自我探索就是学习主体基于好奇心所引发的,对事物、环境、事件等的自我求知、索知的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学习主体对事物、事件的直接认识上,而且也表现在对“文本”知识的学习上。文本知识是前人或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并非学习主体的直接认识。因此,对“文本”知识的学习,实际上也是探索性的学习。通过自我探索而求知、认知,这是学习主体自为获取知识的方式之一。
(2)自我选择性是指学习主体在探索中对信息的由己注意性。外部信息只有经学习主体的选择才能被纳入认知领域;选择是由于被注意,只有经学习主体注意的信息才能被选择而被认知,(故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况)。因此,学习是从学习主体对信息的注意开始的。而一种信息要引起注意,主要是由于它与学习主体的内在需求相一致。由内在所求引起的对信息选择的注意,对头脑中长时记忆信息的选择提取运用从而发生的选择性学习,是自为学习的重要表现。
(3)自我建构性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其新知识的形成和建立过程。在这过程中由选择性注意所提供的新信息、新知识,是学习的对象。对这一对象的学习则必须以学习主体原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为前提,而从头脑中选择提取的信息是学习新信息、新知识的基础。这两处信息经由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而发生了新旧知识的整合和同化,使原有的知识得到充实、升华、联合,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系统。因此,建构知识即是对新信息、新知识的建构,同时又包含了对原有经验和知识的改造和重组;即既是对原有知识的保留,又是对原有知识的超越。
(4)自我创造性是学习自为性更重要、更高层次的表现。它是指学习主体在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能够指导实践并满足自己需求的实践理念模型。这种实践理念及模式,是学习主体根据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真理的超前认识、对其自身强烈而明确的内在需求,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建构知识是对真理的认识,是对原有知识的超越;而实践理念模式则是以现有真理性知识为基础,并超越了它(即是对事物真理的超前认识)。这种超前认识是由明确的目标而导引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习主体头脑中的记忆信息库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信息被充分地激活起来,知识系统被充分地组织起来,并使学习主体的目标价值得到了充分张扬。可见,不管是探索性学习、选择性学习,还是建构性学习、创造性学习,都是自为学习重要特征显现,也是学习主体获取知识的途径。从探索到选择到建构、再到创造的过程,基本上映射出了学习主体学习、掌握知识的一般过程,也大致反映出其成长的一般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为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生成、实现、发展知识的过程。
自律性 即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约束性或规范性。它在认识域中表现为自觉地学习。(1)自觉性是学习主体的觉醒或醒悟性,对自己的学习要求、目的、目标、行为、意义的一种充分觉醒。它规范、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促使自己的学习不断进取、持之以恒。它在行为域中则表现为主动和积极。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自律性的外在表现。因此,自律学习也就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自于自觉性。只有自觉到自己学习的目标意义,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处于主动和积极的状态;而只有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和聪明才智而确保目标的实现。(2)自律学习体现学习主体清醒的责任感,它确保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索、选择信息,积极主动地建构、创造知识。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是学习自主性的三个方面的体现,是“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这三个特性都说明了同一个思想:学习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主体自己主导和完成的。承认并肯定这一思想,对于改革矫正曾有的诸多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从而探索创立崭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功能和意义。自主学习研究综述研究缘起。编辑本段要素
1.行为的主体
实现自主学习方式的主体当然是学生。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只是作为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师是通过学生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因此,真正的课堂主体不是学生,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被动的,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学生并不能改变这种教学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在很多方面体现自主学习方式,例如,学生可以有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选择学习进度的权利,这些都是围绕学生主体来考虑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感受到自己的权力、自由。编辑本段方法
要做好以下几点:
制定计划 严格按照这个计划开展学习;
目标意识 确立一个目标,有利于学习中的坚持;
范围的确定 从所用的教材到知识面要先确定下来,除特殊情况,一般不能改动,不能今天以这为主,明天又改成以其他为主了;
注重学习的氛围和环境 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开展学习上的比赛,让学习的环境活起来。
自我检查 编辑本段定义
“自主学习”在我国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学习论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又对当前我国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自主学习”问题被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确立为重要研究内容,这表明它的重要性及其在理论界的广泛共识。因此,深化对它的研究,明确其内涵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虽然目前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不少,但自主学习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一般来讲,很多研究者(程晓堂,2000)认为自主学习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第一,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比如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等。第二,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教育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教学大纲、学校、教师、教科书)给予学习者的自主程度,或者是对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宽容度。对教育实践者来说,培养自主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当然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要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也有研究者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对自主学习给予了界定,如韩清林(2000)认为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而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陈水清(2000)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它是在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是学习主体对社会文化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吸纳、内化的活动,具体表现为对一系列知识、观点、原理、定理或理论以及蕴含于其中的方法论的把握和应用,从而形成或锻造出学习主体自身的思维能力,使学习主体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吸收变为主动地追求,而奠定心理与能力基础。这一过程的形成与主体自身的状况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自主学习越来越引起学科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视。有人甚至主张培养自主学习者是教育的根本目标(Water House,1990)。事实上,明确提倡自主学习的主张可以追溯到本世纪70年代;而涉及自主学习教育思想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更久远。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70年代时提出自主学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二是学科教育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转变。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本身的情感和需要。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以这种教育哲学为指导思想的教学大纲强调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目标的双重性,即情感发展目标和认知发展目标。在具体实践中,人本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本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的同时,教育领域尤其是学科教育领域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也正在经历重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研究侧重研究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标,而忽视对受教育者本身的研究。这种研究为教育实践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一个接一个被否定或放弃。在教育方法的研究进入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一部分人认识到,既然研究教师“如何教”不能取得进展,为什么不研究学习者“如何学”呢?于是以学习者本体为中心的教育研究迅速发展起来。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者借助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来研究学习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主要是研究学习过程的共性以及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学习者个别因素,比如年龄、性别、智力、个性、态度、动机、学习潜能以及学习策略等。虽然这些方面的研究还远不成熟,但有一点是公认的,既虽然学习过程有共性而且总体学习目标可以是一致的,但是学习者个别因素差异较大,尤其是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差异使得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另外,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同一个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显然不符合学习的客观规律。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自主学习。编辑本段必要性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终身学习一般不在学校里进行,也没有教师陪伴在身边,全靠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同时作为教育者,我们更清醒地知道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使学生学到知识转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本质。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谈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亮点。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慧,摧残人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导致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销蚀,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到了新生一代的健康成长,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基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的、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因此,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新教材的广泛使用,我们体会到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操作平台,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成为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在新教材中,有很多部分是要求学生去自主探究,去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自主地去获取新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等,这些都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怎样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首先,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经过检验,高成绩的学生也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因为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符合深度学习的特征。
其次,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据我国学者调查研究,在1992年“中国大学生实用科技发明大奖赛”中获奖的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自主性、自律性,表明学生的创造性与他们的自主学习是密切相关的。也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论述一样:“一切创造发明,都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靠自己想,自己做,不断取得进步。”
再次,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终生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是个体走出学校后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而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个体的终生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更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课堂上的自主性学习并非独行其事,而是指学生不盲从老师,在课堂前做好预习,课堂上热情参与,课后及时查漏补缺,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学来的,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教会的,自己才是学习的管理者,这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编辑本段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引导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很重要的教学经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能自主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品尝获取知识的愉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气氛紧紧围绕教师的言语和教学思路,产生积极的心理情感。提问和启发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造成学生自觉地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的态势。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至于怎样“学”,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了。使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语)因此,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的主要行为方式。一经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就有利于良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相反,则会有碍学生的进步,并且不易克服。为了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要的不仅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学,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自己掌握“钥匙”,去打开知识的宝库。
对此,在方法上,主要侧重:
1、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能促成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学习倾向和教学需要。它的积极性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按教学目标需求教学的作用,达到教师讲课分析,学生听课思考的目标。“有的放矢”,而密切配合,这样就减少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良好的的学习行为习惯不仅局限在课堂内,因此,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有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以及训练和复习的习惯等,并努力使其规范化。教师必须把它作为学习方法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一项基础教学工程来实施。
2、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运用。
学生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主要来自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途径。教师授课过程中的教学目标、程序、方法和效应,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凡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在智力开发上发挥主导作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方法的运用是直接的教学认知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和学习特点,予以精神指导。其一,通用性的学习方法指导,这种方法对各门学科都适用。如记忆的方法,有比较法、分类法、歌诀法、理解法、联想法和形象法等。其二,专科性的学习方法,这是专 门学科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如语文学科阅读方面的学习方法,有朗读法、默读法、选读法、说读法、熟读法、识读法、精读法等等。这些方法的掌握还必须在针对性的学法指导下,才行之有效。在教材中把握整体教学,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注意阶段内容系统化和单元教学内容集中化,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课堂教学过程既传授知识又成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过程。在确定教学重点时,从教材和总体知识角度来分析单元教学目标,从而进行综合的教学训练。但教师德课堂示范,既要注重教法运用的影响作用,又要不断要求和指导学生,使之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同时与学生一起练习,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而形成学习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始终在不断变换,不断促进,其方法也在互相选择,对学生也有种种要求。但由于学生的智力条件不同,基础情况不一,因而选择的学习方法和教学要求就有区别。教师在课堂施教中,应区别对待,使学生保持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教学,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囿于呆板的固定程式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用学习方法。一般来说,要求达到识记、了解程度的,可选用讲解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领会、理解程度的,可选用启发讲导法、质疑法和探索法等;要求达到分析、综合、应用程度的,则应选用类似比较法、系统讨论法、讲评法和练习法等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教学内容的不同,所要求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运用的是实验的方法。因此,方法的选择必须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主体性特点,致力于将外在客观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主体要求上来,能适应课堂教学认知结构的学习能力过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获得整体的课堂教学效益。
3、扩大教学信息的传递。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扩大教学信息传递,以增加课堂学习密度,给学生最大最快最有效的知识信息,加速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信息传递,转换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每节课四十五分钟,努力掌握和研究信息的传递方式和规律,将其传递形式作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信息中。对于教科书上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课堂上学生不易听懂的问题和较难掌握的公式方法,教师应善于及时调整信息传递,转换成学生容易接收的学习信息传递信号形式。由于信息传递的形式不同,信息传递的“质” 与“量”也不相同。如:同一篇散文,有表情带感受地朗读,比无表情无感受的朗读,学生所获得的信息要多,而且效果好。再如:评批一篇作文,用语言评批比用分数评批,学生所获得的效益要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提示和行动提示,都是在有效地传授信息,使学生找到从已知到获取新知的内容。然后,开展和创设出课堂交往情境教学讨论,如:探索式讨论、训练式讨论、操作式讨论、评价式讨论和理解式讨论等,这样通过讨论交往,师生之间彼此沟通观点、思想、兴趣、情感、知识等不同的信息,使课堂教学得以和谐,传递有效的进行。(该文刊载于《教育教学研究文集》第525页,1995年8月出版)——选自《心灵夜语》 编辑本段扩展
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1)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现代教育是以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方式为基础,以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为背景,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自主性发展的个人为目的的教育。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前,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中之一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轻视乃至忽视了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发展。表现为实行整齐划一的模式化的教育,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忽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培养,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动手与实践能力差,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等。自主学习教改实验以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现行教育中不合理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根本性改造,力图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的变革。(2)以学习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社会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根本性变革。变革的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以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和创新教育为中心来构建现代教育的理论体系,建立以“学会学习”为中心内容的现代教育理论。二是以“学习论”改造现行的“教学论”,建立“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自主学习要求真正确立学习者主体发展和自主发展的地位,使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学理论更加符合学习者学习知识、技能与人格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的所谓“教学”,其真正含义由过去的“教学生知识与技能”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建立以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论。三是以学法研究为中心带动教学法观念的根本性变革。构建以学法为中心的教学法理论体系,并不断推进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3)以理解为核心的学习观。教师要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必须确立学习是一个理解、记忆、运用过程的观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初步理解、强化记忆、学会应用、加深理解的过程。学习过程的实质和核心在于理解,而不是记忆。确立这样的学习观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更稳固、更灵活,才有可能使知识成为创造力的翅膀。(4)动态的结构化的知识观。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确立科学的结构化的知识观,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经验的积累和理论化;学生既要重视学习“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更要重视对“怎么做”的知识的学习。
自主学习条件的创造 自主学习的条件是学习者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等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实际上,这种自由选择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主观认识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主观认识是教育机制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宽容度和信任度。而这种宽容度和信任度取决于主导教育机制的教育思想和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学习者本身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的期望。教育思想的革新和对教育的期望的转变往往比人们想象的更加困难。另外,教育机制的环节很多,涉及方面也较多。要使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达成统一的认识就更加困难了。这也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一直得不到真正实施的主要原因。当然主观认识还包括学习者本身对自主学习的愿意程度和自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学习者都愿意为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这里有态度和动机的原因,也有个性特征和个别偏爱的原因。当然,现存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也可能使 学习者养成了依靠教师的学习习惯。解决主观认识的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自主学习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为教育机制的各个环节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机制的各个环节以及学习者本身在主观上进行观念的更新。如果说自主学习的主观认识取决于意识形态的转变的话,那么其客观条件则取决于物质基础。自主学习的客观条件指能够供给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学习材料、活动场所、学习方式和手段等硬件设施。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是满足个别化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达到自主学习的重要物质条件。可以说,在自主学习主观条件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活动方式、学习进度都可能不一样。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就必须首先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充足、灵活的学习场所。另外,学校在配备自主学习材料时,要注意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以往的教科书在内容选择和形式设计上往往为了照顾大面积学习者的需求而受到限制。比如有些内容很好,但由于不适合程度偏低的学习者的需要而被迫放弃。再有,大多数传统教科书是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的,不太适合自主学习。这些教科书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和要求的学习手段往往比较单一,尤其是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所以,设计满足自主学习需要的新型教科书也是目前教育实践者的当务之急。现在西方很多国家的各个教育层次都提倡建立自学中心。在自学中心,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材料、媒体和活动方式。另外,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具有容量大、手段多样、人机交互等优点,因此受到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互联网络的普及也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五、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完全自主的学习者可以在没有课堂、没有教师、没有教科书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但这种理想的自主学习者和学习条件并不存在,即使是自学者也不是完全的自主学习。我们提倡的自主学习,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创造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以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并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学习者离开学校以后能继续学习。学校仍然是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习资料的主要来源;教师仍然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学大纲仍然是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文件。学习者可以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但这种目标不应该与教学大纲的总目标相抵触。当然教学大纲必须是合理的、现实的。
因此,自主学习不是否定已经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教育,而应该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就如何协调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教学大纲的灵活性,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有更大的自主权,从而缩短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距离。2.革新教学方法,主要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转变。3.转移课堂教学的重点,使之成为学习者与学习者或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进行协商、讨论、合作的场所,以便解决那些学习者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4.适当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自主学习时间。5.革新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和评估手段,力求体现自主学习的实际结果。
自主学习中学习者的责任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在给予学习者较大自主权的同时也附带更大的责任。为了充分履行他们的权力,学习者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 能力(Sheerin,1997),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1.制订并在必要的情况下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 2.判断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是否符合学习目标的能力; 3.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的能力; 4.选择或自我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并执行学习活动的能力; 5.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协商的能力; 6.监控学习活动实施情况的能力; 7.调整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的能力; 8.评估学习结果的能力。自主学习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可能还不止以上列出的八个方面。但一般认为,计划、实施、评估的能力是自主学习者需要具备的几个主要能力。因此要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就笔削注意培养学习者自身的能力。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要以学习者自身为主体;自主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习者自己发展的。很多研究者(程晓棠,2000)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1.学习者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并进行综合评估。比如通过成绩测试了解目前的水平;通过学能测试了解自己成功的概率和程度;通过心理和智力测试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情感特征等。2.学习者要明确自身的需要,尤其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这是学习者制订具体学习目标的依据。研究表明,有目的的学习比没有目的的学习效果好得多。3.学习者要善于拓宽信息渠道、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以便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材料等方面具备更高的自由度; 4.学习者要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共同探讨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交流学习材料,并在必要的情况下相互帮助; 5.学习者要善于与他人交流情感、偏爱,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寻求适当的帮助。
第二篇:自主学习理念
自主学习理念: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第三篇:紧跟理念步伐,自主创新学习
紧跟理念步伐,自主创新学习
2012年山东省小学教师远程研修今天在潍坊市教育界正式拉开了帷幕,作为开门红,今天我们学习了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风风雨雨十年整,英语课程标准一直进行着与时代相适应的改革。而我也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到的新课程标准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对今天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喜欢英语,对英语感兴趣,才会自动的、快乐的去学习英语。而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昂扬斗志,是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只有这样才会在英语学习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变苦学为乐学,真正找到“乐而好学”,也才能让英语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三 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
语言脱离了情境,就难以表达其真实意义,因此要让学生觉得故事仿佛就发生在身边,在真实情境中亲身体验、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将真实生活情境搬入课堂,能模拟真实情境,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情境,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于英语世界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的学习。
通过对新课标理念的学习我认识到,课程改革不是“纸上谈兵”,它是与实践紧紧相连的,他需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大胆引用新理念到课程教学中,那就让我们紧跟理念步伐,大胆创新学习。
第四篇:终身教育理念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终身教育理念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
最近中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规划纲要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很有必要认真研读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纲要提出了2020年教育两大奋斗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主渠道包括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构成的完整教育系统,同时也包括继续教育系统。
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学习型社会的主渠道将得到进一步夯实。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将会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第二、高等职业教育要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寻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将越来越体现教育质量的竞争。规划纲要对目前高等教育的不足有三个估计:一是基础还不放够牢固,如生均经费还比较低,各类高等教育结构还不完全合理;二是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社会服务质量都需要提高,三是管理体制还不合理,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
其中最突出的是高等教育质量。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来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充满前途,但同时也充满挑战,如果我们能够主动适应,就一定能获得发展。
二、陕西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形成了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近年来,陕西省政府着力为全省高职教育良性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一是制定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如《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二是积极倡导多元化的高职教育办学体制。全省除教育厅主管的6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外,还有行业举办的高职院校10所,地市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10所,民办高职12所。三是政府主动服务,协助院校解决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许多关键问题。
(二)、打造了一批高职教育发展的开放平台。坚持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基本原则
职教集团为高职教育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促进企业提高员工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开展技术革新提供了抓手,搭建了陕西高职教育良性发展的互动开放平台。
陕西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相比较,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还不够巩固。陕西本科院校多,有3所“985工程”、8所“211工程”高校,本科教育是陕西高等教育竞争力的重点。在职业教育方面,中等职业教育被省上列为“民生八大工程”之首,得到重点支持和扶持。高职教育处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夹缝,支持力度有限。
(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中专和技校升格)和“后天营养不良”(政府对高职重视程度有限),以及地方本科院校的重心下移(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中职上行(重视素质培养),使处于夹缝中寻求发展的高职院校面临生存危机。
(三)、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高等职业教育法规政策还不配套。存在着教学与技能鉴定不能接轨、职业种类与专业设置不能接轨的问题。同时,由于没有国家相关法规和配套政策,企业支持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是校方一头热,造成学生实习、实训困难,加重了学校和学生的经济负担。
三、陕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其发展符合高等教育规律。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要高度重视陕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继续支持本科高校办出特色的同时,要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投入力度,督促高职院校更加突出办学特色,形成有含义鲜明的办学理念、有特色明显的专业、有定位明确的服务对象、有独具风格的管理模式和品格高雅的高等职业院校文化。
其次,要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结合陕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特别是对紧缺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主动调整陕西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完善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首先要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予以更大的支持,同时要认真实施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此外要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扎实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努力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积极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发挥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教学资源整合和重组,引入竞争机制,使资源进一步向骨干职业院校集中。
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的办学机制,尝试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拓宽多元化办学新格局。
总之,我们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创新,努力探索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陕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争取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型人才保障,使陕西高等职业教育在陕西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加快发展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一)强化政府的统筹管理职能,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统筹协调机构。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前提,加强领导是重点,强化政府的统筹管理职能是关键。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要重新审视中等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到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在促进增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领导协调。要成立市中等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工作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是加强统筹管理。首先要统筹政策。制定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经费扶持、经费筹措渠道、招生就业、实习安排、师资聘用和培训;大力扶持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入读中职学校;鼓励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等等,为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要统筹规划。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情况,制定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促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第三要统筹资源。研究制定《增城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方案》,充分发挥市职业教育园区在整合教育资源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建立总量适当、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专业门类齐全、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现代中等职业教育新体系。第四要统筹招生管理。切实加强对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的领导,统一制定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统一组织实施招生工作,建立公开、公平、有序的招生环境,对违反招生政策规定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四是加强正面宣传。要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宣传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的作用,正确引导广大家长和学生转变“读大学才有出息”、“进机关才有前途”的传统读书观和就业观,鼓励更多的适龄学生和青年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大力宣传中等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大投入,尽快完善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中等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的培养成本明显高于同级的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实验实习为主的投入型教育,其设施设备的多寡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优劣,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而决定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建立稳定的经费渠道和来源。要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坚决执行国家、省和广州市一系列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一是加大财政对公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保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需要。适当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比例,根据培养本市户籍学生数量来核拨预算内财政性经费和生均事业费。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市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将园区办成集教育、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于一体的中职教育基地,把市职校打造成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国家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暂行办法》(财教[2007]84号)补助农村户籍中职学生每人每年1500元生活费的补贴政策。
三是加大对重点学校、重点专业或市场急需专业建设的扶持力度。
(三)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创新发展模式。从全国范围看,中等职业教育呈多元化发展格局,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行业、企业是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鉴于目前我市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偏少,行业、企业未参与办学的现状,政府要创新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掘民间、行业、企业的办学潜力,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举办中等职业教育,对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是创新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把现有的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理顺学校的管理,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在招生、就业、督导评估等方面的统筹管理和服务力度,促进各级各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是创新办学模式。职业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就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学校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不断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具有特色的办学新路子,增强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在招生制度上,要拓宽招生渠道。各中职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可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凡是初中毕业生,不管应届往届,均可凭毕业证书入学;凡具有初中毕业同等或以上学力者,不受年龄、地域限制,均可报读,并积极接收本市户籍当年退役士兵进入学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接收本市户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培训。
在专业设置上,要把准市场脉搏。根据我市的经济结构调整专业,积极开发面向我市和珠三角地区的新兴产业、高新科技产业、现代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装备业等一批适销对路的新专业,改造和优化一批传统专业,加强省级以上示
范性专业建设,打造骨干专业品牌;还要适当开设涉农专业,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农村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在课程开发上,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突出技能训练;加强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建设,体现特色教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适应社会竞争。在教学评估上,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校要坚持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家长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在校企合作上,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建立企业接受师生实践实习基地,发挥企业技术能手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师生专业技能水平;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开展“订单式”培训,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中职教师队伍。
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公办中职学校全面试行人员聘用制,所有人员公开招聘,合同管理;行政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继续向全国招聘本科以上优秀应届毕业生或引进高级职称教师;聘请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充实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二是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针对中职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计划,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和改善知识结构,逐步提高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按计划开展在职教师全员培训,积极开展骨干校长、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培训;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考察;积极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社会化考试或职业技能的鉴定,获得相应资格,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三是保障教师收入和待遇。依法提高公办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收入和待遇;积极为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排忧解难,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稳定教师队伍。
四是科学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依法为公办中等职业学校配足教师。
(五)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促进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保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劳动保障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协调,以方便学生就业和提高技能为原则,共同研究确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的具体办法,共同做好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之间的衔接工作。
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措施。教育部门要和劳动保障部门紧密合作,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和职业中介紧密结合,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并利用劳务市场、人才招聘会和互联网等渠道及时向毕业生发送本地和异地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或创业提供咨询指导和各种便利条件。学校要强化服务意识,成立专门组织,派出专门人员,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做到早安排、早联系,保证就业渠道畅通。要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做好跟踪服务。学校要派人深入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做好信息反馈,为学校调整专业和课程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篇:以终身教育理念推进高职办学改革
以终身教育理念推进高职办学改革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具有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大功能,是各行各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最佳选择,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施终身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同时,高职教育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当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主体,对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通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在强化职后教育、推进中高职衔接、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需要承担更多的职责。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
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由于办学的客观条件所限和主观认识偏差,近年来,高职院校主要还是着重于在校学生的培养,即技能人才的职前培养。许多高职院校对社会各类人员的职后培养培训还不是很重视,没有把职后的培养培训当作学校应该承担的职责。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将越来越有赖于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强大支撑。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做好外部对接和内部衔接,发挥高职教育的整体功能,拓展社会教育的渠道,增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力,主动承担起社会各类人员的职后培养培训工作,实现技能人才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这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
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学生岗位技能得到扎实训练,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并且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与高就业率形成较大反差的现实情况,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高,专业对口率、专业相关度、就业起薪、转岗率等指标都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过于急功近利、追求高就业率以及片面强调技能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了“职业”属性,但忽视了“高等”属性。高职院校不仅要强化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同时也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一方面,要注重就业导向与职业生涯发展导向相结合,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强调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与迁移能力,满足个体发展的多元需求。另一方面,要完善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人”的教育的价值内涵,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品格的培养,努力形成技能和素养一体化培养的格局。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高职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逐步摆脱“本科压缩饼干”的模式局限,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的办学特色更加突出,并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积累了经验。但是,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等原因,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有必要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深入学习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本国、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情况,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如在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趋势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专业体系,使高
职专业更加贴近产业、贴近市场;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构建多元合作平台,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来构建与时俱进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或特色专业,提高专业办学层次和质量;确立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课程开发导向,让学生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等。
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并结合实际,创新性地提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终身教育理念下,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显然还难以满足个体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学习需求,也不能完全适用于企业员工或社会人员的学习。高职院校有必要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职后发展特点和需求结合到人才培养过程,加强专业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改革传统的学业评价方法,创新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第三方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使考核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社会上不同人群、不同阶段的学习状况,实施学历提升、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不同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促进学员按照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社会需要,朝着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近年来,高职院校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请一些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了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但是,总体而言,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与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高职院校要从适应终身教育发展、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出发,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根据不同类型教学团队的特征和建设要求,加强团队管理,改进团队建设支持系统,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强化专业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加强教师定期下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引导教师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并积极开展应用研究,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有效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