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一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划

时间:2019-05-14 21:1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十一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十一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划》。

第一篇:浙江省“十一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划

附件3: 浙江省“十一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

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划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关系到我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十一五”期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目标任务与实施重点,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特编制本规划。

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十五”以来,随着浙江生态省建设的深入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得到全社会普遍重视和高度关注。全省各地围绕生态省建设目标,积极探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清洁化生产模式,强化各项工作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控制治理机制初步形成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浙江省沼气开发利用促进办法》等一系列办法、规章,为科学布局畜禽养殖业,有序开发清洁能源,规范管理生态环境,有效控制面源污染,提供了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同时,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等重点工作纳入了生态省建设和省“811”环境污染整治的目标考核体系。各地围绕治理目标,制定扶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组织体系,推广配套技术,通过“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支持畜牧生态养殖小区、沼气生态工程建设和规模化养殖场畜禽排泄物治理,初步形成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机制。

(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稳步推进,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治理取得积极进展

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沼气开发利用等工作进展顺利,特别是重点地区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一是通过划定畜禽禁养区和限养区,建设畜牧生态养殖小区,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开展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配套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畜牧业健康发展。到2005年底,78个县(市、区)划定畜禽禁养区,1021个养殖场实行搬迁,禁养生猪53.65万头、奶牛1.16万头、家禽438.58万只、其它畜禽29.5万只,基本达到禁养要求。全省共建各类畜牧生态养殖小区415个,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108家年出栏生猪3000头以上、牛存栏300头以上的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二是大力推广科学施肥用药技术,组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等工程,对减少化肥农药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2005年全省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900多万亩,推广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1000万亩,实施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2000万亩。三是分区域、有重点地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促进了畜禽养殖污水、农村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到2005年底,全省共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543处,总容积15.10万立方米,年产沼气1091万立方米,年可处理畜禽养殖污水656万吨。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9.02万户,年产沼气3205.34万立方米。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83.29万立方米,年可处理生活污水8170.04万吨。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86.64万平方米,相当于开发能源33.59万吨标煤。全省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50%。

(三)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技术逐步完善,控制能力和治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加强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基本形成了一批污染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配套技术措施。一是重点开展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畜牧养殖小区环境控制技术攻关研究,初步形成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和综合利用的配套技术。以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厌氧消化工艺、生物发酵制肥等为主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清洁化生产技术在大中型养殖场及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得到广泛应用。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生态型、资源节约型畜禽养殖场环境控制模式逐步在规模化养殖场得到推广和普及。二是测土配方施肥和重大病虫综合治理等先进实用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土壤养分调查与质量评价、化肥(氮肥)减量增效等技术逐步推开;作物专用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应用面进一步拓展;病虫抗性品种选用、新型药械应用、稻田养鸭养鱼、防虫网、诱虫灯、昆虫性信息素、植物性、生物性农药应用等,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综合利用型”等生态工程模式得到因地制宜推广;户用沼气池与农村“三改”(改厕、改圈、改厨)相结合,污水净化处理效率有了较大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的实施范围逐渐扩展;根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要求,编制了《浙江省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通用图集》、《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技术指南》和《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建设技术指南》等,各类沼气应用技术进一步趋向标准化、规范化。

我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为“十一五”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创造了较好的基础。但由于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防治难度大,加上技术支撑不足,保障基础薄弱等因素制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一是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仍较突出。我省化肥平均施用强度每公顷达570公斤左右,远高于全国每公顷平均441公斤的施用水平。用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方法不科学等现象仍较普遍,超量施肥、偏施氮肥,化肥利用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农田氮、磷流失,加速水体富营养化。全省农药平均施药强度为每公顷22.80公斤左右,利用率不足30%,无效流失高达70%以上。农药过量施用和无效流失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使水稻螟虫、稻虱等主要害虫产生严重抗药性,从而导致农药用量剧增,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并对农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是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难度大。我省畜禽养殖场、养殖户数量大、分布广,畜禽养殖排泄物的产生量逐年增加,加之不同环境条件下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的关键性措施不够完善,导致运行成本高,治理难度大,养殖污水工程处理率低。三是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科技支撑能力尚需加强。由于长期以来受“重生产、轻环保”思想的影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作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农业环保队伍不健全、扶持措施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监督管理不力等问题,从而影响到工作的整体推进和深入发展。同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支撑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污水处理、秸秆气化、病虫抗药性监测和科学施肥用药等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和创新突破。

二、“十一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生态省建设,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污染控制与治理并举,强化执法监督、行政管理和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监控,加大力度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农业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总体要求,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农业农村环境监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业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坚持科学规划、分区建设、整体推进的原则。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求,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制定实施规划,明确重点及配套措施,通过合理布局,分区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

3.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重点建设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大力开展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全面推广农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农村沼气应用技术,重点建立区域示范样板,推动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作整体、协调发展。

4.坚持机制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创新的思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增强政府服务高效生态农业,管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能力,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推广体系和长效监控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和基础保障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环境友好。

(三)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目标是:畜禽养殖生态化、清洁化程度,化肥、农药和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实现农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1.加强科学管理,畜禽养殖排泄物得到有效治理。到2007年全面完成禁养区、限养区实施。到2010年,全省完成1000个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或改造,有效治理年末生猪存栏300头以上、牛30头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粪尿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养殖废水得到综合利用或达标排放。

2.实现减量增效,化肥农药利用率得到提高。到2010年,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肥利用率提高6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农药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用药结构得到优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面积提高20%;新型植保器械应用面积达30%。

3.推广沼气工程,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得到提升。到2010年,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0%,可再生能源占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供应的比例达5%。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的受益农户达100万户。建成一批生态环境保护与清洁能源综合应用的示范村,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三、“十一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

(一)主要任务

1.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加强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优化布局,调整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科学划定及调整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区,优化养殖布局。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限期关闭、搬迁,限养区内原则上不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非禁限养区内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同时,依据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承载能力,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和生产布局,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高效生态畜牧业,积极研究和探索以园地、草地、林地生态放养为主的优质肉禽养殖业,发展节地型畜牧业。加快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循环经济和畜牧业清洁生产要求,以过程控制与未端治理相结合的治理原则,应用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等生产工艺,改进畜禽养殖栏舍结构和生产设施,因地、因场制宜地采用农牧结合、“能源环保配套”等治理模式,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

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生态养殖场和畜牧小区建设。按照“发展、规范、创新”的原则和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集约化的要求,突出抓好良种繁育、饲料供应、动物防疫、饲养管理、经营服务及畜禽排泄物、废弃物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促进畜禽生态养殖场和畜牧小区建设。

2.建立科学施肥体系,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控污。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根据不同耕地地力状况和作物需肥特性,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过量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从水稻扩大到蔬菜、瓜果、茶叶、柑桔等经济作物,从水田应用扩展到园地、旱地和设施农业上应用。建立健全测土配方施肥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以技术研究开发为基础、以技术推广为主体、以培训农民为纽带、以提高技术实施效率为目标的科学施肥体系,引导农民转变施肥观念,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到2010年,全省在粮油作物和蔬菜、柑桔、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0万亩。

优化用肥结构,开发利用优质有机肥。大力提倡增积增施有机肥,逐步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积极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作物专用肥、缓释肥、生物肥等高效肥料,使肥料应用逐步走向复合化、专用化和高效化。通过发展绿肥种植、推广秸秆还田、改进和完善畜禽粪便处理等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降低化肥(氮肥)施用量。

加快土肥检测和信息体系建设,增强农田养分管理能力。根据全省农业区划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以布局区域化、检测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改善土肥检测条件,提高土肥检测能力,加强土肥化验室建设,为培肥地力、测土配方施肥提供基础保障。在不同地貌类型、不同种植结构的区域,设置一批耕地质量、施肥效应长期定位监测点和动态监测点,逐步建立、完善耕地质量信息体系,了解掌握耕地地力变化状况,为合理施肥、科学养地提供依据。

3.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水平,控制农药污染。加强病虫害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病虫预报可视化覆盖面。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省站、区域性病虫测报站为主体的病虫监测网,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传媒功能,强化病虫信息传递能力,加快实现病虫预报可视化,为正确指导农户开展病虫鼠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农民盲目用药。

大力推广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技术。应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与非化学防治相协调的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推广诱虫灯、昆虫性信息素、色板、防虫网等无害化防治技术;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和动物源、植物源、矿物源等农药新品种、新制剂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减轻环境污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区域生产基地为服务重点,推广新农药、新药械及集成技术。鼓励各级植保部门建立科学用药、生物防治等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基地,组建各类服务组织,发挥植保部门技术指导、示范服务优势,以点带面,加速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技术的完善和推广。

开展重大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与治理。针对水稻二化螟、稻飞虱、小菜蛾、斜纹夜蛾、柑桔红蜘蛛等重大害虫的抗药性的问题,大力加强抗药性动态监测与治理工作。全省重点建立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点10个,组织开展主要农作物重大害虫抗药性的监测和治理技术研究。根据不同地区抗药性产生的具体情况,制订主要作物有害生物科学防治预案,正确选用农药品种,进行合理轮用、混用,有效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发展。

4.发展沼气、太阳能,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富民行动。重点实施农村能源示范建设项目,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为重点,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实现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水污染严重和水系源头保护区域的水污染治理力度,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改善农村环境。在经济发达地区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户用沼气池和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相结合的“器、沼、池”能源生态模式;欠发达地区结合改厨、改厕、改圈,加快以户用沼气池为重点的“一池三改”建设,推行“猪—沼—作物”、“猪—沼—果”等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加强“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大力推广沼液、沼渣有机肥料,改良土壤,培育地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并扩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杭嘉湖平原地区结合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以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为主,重点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小型沼气工程和太阳能热水器;浙中及西南丘陵地区重点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行“猪—沼—作物”等能源生态模式;东部沿海地区,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大中城市郊区,结合养殖场搬迁和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中型沼气工程,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

推行物业化管理,积极引导农村能源产业化发展。实行规范化设计、专业化施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积极探索县、乡、村物业化管理模式,抓好沼气工程、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户用沼气池建成后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增强后续管理服务能力,努力构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保证安全生产、运行。

5.加强治理技术研发,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总结梳理技术成果,建立健全技术体系。重点对我省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畜禽生态养殖、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农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功经验和技术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梳理,根据地域差异性和农业面源污染特点,因地制宜,通过技术集成和创新,建立健全实用、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体系。

研究开发关键技术,提升污染治理效率。组织力量对畜禽污水深度处理、畜禽排泄物资源化转化、“三沼”综合利用、农田化肥流失控制、农药合理施用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和重点开发。在自主研究开发的同时,积极吸收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先进技术和实用成果。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和先进技术引进相结合,全面提升我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率。

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提高技术应用效益。根据不同区域的基础条件和经济社会特点,因地制宜制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方案,确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点,实行分区实施和分类指导,加速推进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各项技术到位率和应用效益。

(二)建设重点

1.规模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

重点进行畜禽舍改造(干湿分离)、雨水污水收集系统改造(雨污分离),建设堆粪池、氧化池(塘)、灌溉管(渠)道、畜禽粪便收集处理、沼气工程、消纳(处理)肥水的牧草基地等资源化综合利用设施。到2010年,全省完成年末存栏生猪300头以上、牛3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建设50个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

2.畜禽生态养殖场和畜牧小区建设

重点建设畜牧小区及养殖场畜禽排泄物处理和疫病防治等基础设施和饲养管理、无公害生产、疫病防治等标准化生产体系。到2010年,建设和改造各类畜禽养殖场和畜牧小区1000个,小区(基地)的粪尿及污水经工程设施或种养结合等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要求,产品符合国家无公害畜产品要求。

3.农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

实施“百万亩农田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工程”,建立30个核心示范区,集成合理施肥技术,提升农田养分管理能力。重点在杭嘉湖地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建立耕地肥力评价与施肥信息系统;扶持作物专用肥、复合配方肥等优质、高效肥料产品的开发、研制和应用;结合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排泄物的污染治理,加大商品有机肥和沼渣沼液的推广应用力度。到2010年全省科学施肥技术示范面积达100万亩,技术普及率达70%,示范区化肥(氮肥)用量减少15%左右。

实施“千万亩农药减量增效工程”,重点建设100个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区、10个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点、100个基层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研究改进施药器械,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及农药减量增效综合配套技术,全面停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通过培训农民,组建各类植保服务组织,加快植保新技术推广。到2010年,全省实施工程达1000万亩,关键技术辐射到全省70%农田面积。

4.农村沼气工程建设

以推进生态家园富民行动为重点,在规模化畜禽养殖较集中地区重点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示范村和整治村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户用沼气项目。到2010年,全省新建和改造大中型沼气工程550处,总容积为10万立方米;建设小型沼气工程1100处,总容积为5万立方米;实施“三沼”综合利用配套示范工程200处;在1300个村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30万立方米;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8万只。

5.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

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户用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为重点,实施一批沼气入户、发电,太阳能供热、光伏发电及户用秸秆气化示范村等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扩大清洁能源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到2010年,全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54万平方米,沼气入户农户新增10万户,建设高效户用秸秆气化应用示范村100个。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把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村沼气等工程实施列入各级农业部门的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各地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实施小组,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加强指导、管理和配套服务,加速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2.建立完善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建立、完善国家、集体、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按公共财政向新农村建设延伸的要求,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投资力度。继续加强财政对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畜牧生态小区建设、沼气工程建设、化肥农药安全合理使用等项目的重点扶持,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有利条件。

3.研究制订相关政策、法规,为面源污染控制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保障。

结合我省实际,加快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优惠政策。针对不合理超量使用化肥,偏施氮肥,少施有机肥等问题,切实抓好《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办法》等规章的修订工作,大力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化肥、农药使用,制止滥施乱用化肥、农药等行为。认真贯彻实施《浙江省沼气开发利用促进办法》,推进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对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鼓励生产和使用商品有机肥、应用新农药和新药械,重点扶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沼气、太阳能利用、户用秸秆气化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动商品有机肥、沼肥、植保新技术及农村清洁能源等应用。对畜牧生态小区建设要在信贷、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放废水经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或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自行消纳的,实行免收排污费等优惠政策。

4.依靠科技创新,增强技术支撑能力。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积极作用。整合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等各方力量,加强养殖污水处理、精准施肥用药、“三沼”综合利用、高效实用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发电、户用秸秆气化炉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大力示范推广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用技术和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多层次开展科技培训,增强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技术应用水平。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监测监控体系和农村沼气工程技术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预警体系,为技术指导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5.完善服务体系,依法加强农资、农能市场和农业投入品等安全使用的管理。

建立健全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清洁能源开发等全程服务体系,建立植保社区、植保协会、植保连锁等多种形式的植保服务组织,发挥技术服务、技术指导优势,加强新肥料、新农药、新药械、清洁能源利用等配套技术的指导、培训,多层次提高技术水平。从源头规范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加强基层化肥、农药和农村能源市场的有序管理,倡导诚信守法经营,严禁销售假冒伪劣肥料和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化肥、农药、沼气的安全使用监管,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用药和安全使用清洁能源(沼气)的水平。

第二篇: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方案

XX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方案

为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扎实打好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战役,改善我乡农村环境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污染控制与治理并举。

二、工作目标

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开展农药化肥、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粪便和污水、农村生活垃圾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力争用两年的时间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三、工作任务

(一)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完善土壤墒情检测,定期发布土壤墒情报告,在全乡范围内建立土壤墒情监测点,合理适时调整布局,加密监测频度,用以指导农田灌溉。抓好瓜果菜田间试验,建立科学施肥指标体系,探索适合我乡实际的高效施肥模式。全面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积极引导农户开展滴灌、喷灌,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

(二)全面推广实施绿色控害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建立健全乡、村两级测报网络,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特别是重大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我乡确定一名乡级测报人员,并在辖区内所有村庄确定一名村级测报员,由支部书记亲自担任,负责本村测报工作,切实加强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动态检测。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搞好乡级、村级统防统治防治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农民成立农民专业协会或相关的中介服务组织,试试统防统治、承包防治、代防代治,积极探索“植保+公司+农民”产业化新模式,做到上联政府、中联企业、下联农户,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技术服务、市场介入、企业参与的新型植保技术推广机制。大力推广绿色控害技术,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危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减少农药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人民消费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好农药安全减量工作,全面开展高度、高残留和低劣药械的替代工作,严禁在蔬菜、瓜类、果品等作物上使用高度、高残留农药,棚室蔬菜病虫防治,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次数,严格按照农药的安全间隔期进行施药,控制农药在产品中的最终残留量。

(三)深入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提高农村秸秆利用率。大力推广建设探沼气供气,推进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积极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力争到2020年底前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

(四)全面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动农业污染总量减排工作。结合我乡发展实际,科学合理规划适合我乡的畜禽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适合养殖区布局界限,推进禁养区内畜禽养殖清理工作。严格按照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要求,推进标准化畜牧养殖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畜禽养殖操作规范,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

(五)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实现全乡城乡环卫一体化。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在我乡辖区内组织开展全方位、大规模的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彻底清除辖区内长年积存的垃圾。重点对场镇、公路、村与村之间连接路两边、河道两侧环境卫生进行整治,解决垃圾围城、围村、围田、围路问题,重点加大对辖区内水源地及其附近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清除水源地周边积存垃圾,杜绝生活垃圾污染饮用水源现象发生,配备完善的农村环卫设施和农村保洁队伍。到年底,在按标准完成城乡环卫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的基础上,制定长效管理措施,建立健全乡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更新换位基础设施,巩固村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辖区内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全面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规范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督促落实。成立XX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农业中心、党政办、财政所、社会事业中心负责人为成员。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各环节和工作任务进度进行调度、督查、考核,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法律、政策、技术问题进行指导。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乡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强化属地管理,各村负责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的具体实施,明确推进节点,抓好工作落实。

(三)强化考核,严格追责。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领导小组对各村任务目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适时进行阶段性检查,及时通报考核结果。对未按期完成任务目标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广播、专刊的宣传作用,大力宣传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意义、政策法规、突出成果和先进典型,对不按要求实施面源污染治理和非法排污、使用高度、高残留农药等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曝光,营造良好氛围。

第三篇:2010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总结

##县2010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总结

##县农业局

一年来,我们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以“中国######建设”为契机,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工作,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所做工作及成效

1、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品种是减少化学投入品使用量的第一个有效果显著措施。一年来,根据我县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结合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开展良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一是保护与发展并重,一方面推广“头带帽、腰系带、脚穿鞋”的生态种植模式,另一方面,深入开展####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成功举办第三届####茶开采节和####茶######新闻发布会,确保####茶可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全县####茶产量850吨,产值9.6亿元,分别比去年分别增长9%和23%;二是发展与改良并进,一方面培育推广优质高产的蚕种,另一方面改造老的桑树品种,改进蚕桑综合利用模式,鲜茧收购价达到1720元—1800元/50公斤,创历史同期最高记录;三是开发与推广并举,成功探索了“克氏螯虾池塘养殖技术”并在全县广泛推广,小龙虾养殖突破6500亩,亩均产值超过4500元。此外,在水稻等其它农作物生产上,推广丰产性和抗逆性好品种进行种植,2010

年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2、深化实施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工程。

在“811”环境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工作。一是推广“药物控制、疫病防治”的健康生态养殖技术;二是完善和巩固现有的整治成果。开展沼气大回访工作,在全县所有的规模养殖场开展已建污染处理设施的调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督促他们完善和开展污染物处理工作,同时组织规模最大的5家规模养殖场进行沼气生产利用技术培训,帮助提高污染物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建立省级循环农业示范点。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选择正新牧业有限公司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开展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并积极争取省财政的支持;四是启动实施猪50头以上养殖场污染物处理工作,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养殖场进行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2010年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3.5%;五是开展执法检查。今年,结合省人大水环境“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活动,对各规模养殖场进行污染治理执法检查,同时联合环保,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畜禽养殖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在平时的生产季节,开展不定期检查,严格执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物治理制度。

3、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设为抓手,扩大我县测土配方施肥

技术应用范围,通过试验、示范、培训等方式,引导农民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0年全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5万亩,其中小麦面积3.5万亩,水稻面积21.5万亩,油菜面积4万亩,玉米2.6万亩,蔬菜7.8万亩,茶叶6.5万亩,水桅子等其它经济作物9.1万亩。在#######等粮食功能区建设县级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各1个,在70个村建立示范方,112个村上墙公示测土信息和施肥方案。率先在示范方、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经######市农业局对两个示范区组织验收,###示范区平均单产达591.8公斤,较周边非示范区亩增产85公斤,增产幅度16.8%;###示范区平均单产575.4公斤,较周边非示范区亩增产45公斤,增产幅度8.5%;二是大力提倡秸秆还田。以省农业厅沃土工程为抓手,大力提倡以秸秆还田(包括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为主要手段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种植冬绿肥10500亩,改变农民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的施肥习惯,开展农作秸杆利用情况检查,严禁全县农作物秸秆野外焚烧,转变秸杆焚烧等不良现象,2010年全县农作物秸杆利用率达到85.19%,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提倡使用有机肥。根据我县农业生产实际,在####茶、中药材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上大力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使农产品品质提高和土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

4、推广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工作。全县实施农药减量控害面积13.2万亩,比上年增3.2万亩,建立县级示范区4个,示范面积8500

亩。在实施中,全面推行植保“八大技术”,技术覆盖率在90%以上,2010年全县大面积化学农药防治比上年次数减少2次,并在####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500亩的绿色防控示范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防治技术上,大力推广“无害化治理”的病虫害综合防治集成技术,全面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符合无公害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要求的环保型新农药,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害作用,全面普及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病虫草技术,积极推广农药增效剂和农药替代品,达到控害、增产、保益、保环境、保安全、增效益的目的,在防治器械上,积极推广新型高效的喷药器械,改变传统喷雾器“跑、冒、滴、漏”的现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药的流失,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在防治形式上,积极探索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实行“四统一”即统一购买、统一供应、统一配制、统一施用,达到“减量、控害、保安全”的目的,2010年开展水稻统防统治面积2.635万亩。

5、农产品安全生产步伐加快。一是大力开展“三品”认证。今年尤其突出了服务意识和超前意识,狠抓“三品”的申报和认证,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11月20日,今年新增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产品19个,新增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9个,新增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个,面积2.3万亩,远远超过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二是开展农业执法行动。全年共开展农资专项执法检查10次,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确保农产

品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安全。

二、明年计划与目标

为了切实做好我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我们将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农业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探索实施适合##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1、深化实施种子种苗工作。根据我县######建设的要求和##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农业主导产业,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继续开展####茶、畜禽、水产和蚕桑等为主的优质良种的实施工作。

2、扩大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一是以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为目的,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增效、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清洁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切实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二是以提高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为目的,深化开展畜禽污染物治理和执法检查工作。

3、进一步开展农产品安全生产工作。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前提,以农产品质量检查为手段,以“三品”认证为抓手,加快全县农产品安全生产工作步伐,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县农业局

二O一O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从源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从源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养殖过程中的排泄物随意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是形成从水体、土壤到大气的“农业立体污染”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农药门事件频发,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忧心忡忡。但在另一面,笔者发现一些标准要求较高的蔬菜基地从不用农药杀虫,而是一排排灯光灭虫驱虫,有点类似“飞蛾扑火”的景象。在施肥方面也从不用化肥,是采用当地的猪粪和鸡粪来提供蔬菜所需要的养分。这样种出来的蔬菜不但价格高几倍,而且供不应求,皆因为其品质优秀,吃起来特别的甜美。

使用农药灭虫驱虫,对人类的伤害是永久性的。当农作物施用农药时,除了一部分飘到空气里,大部分药液洒落地面、渗入泥土。通过长期积累,使到土壤受污染后变成一块“药地”。新种作物在吸收土地营养的同时,也吸收了各种残留农药。而一些留在地面上的农药被水流冲刷到池塘和河流中,造成了严重的水源污染,对人类饮水和植物灌溉安全,都有较大影响。用物理灭虫驱虫,其实就是一些生物特性来设置“陷阱”,引诱其自投罗网。同样,也可以利用生物之间相克相生的原理,把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性降到最低程度。这种无公害生产的新思维,不但带给消费者健康保障,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保护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把养殖粪便制作成有机肥代替化肥,也是生态种植富矿。中山每年产生的禽畜粪便数以几十万吨计,是制作有机肥的天然原料。引导养殖户走环保养殖之路,科学处理排泄物,在可以达到零污染的同时,也增加了一笔销售有机肥的收入。在利用有机肥改良土质、配方测量、引进良种、采用新技术等方面,政府给予扶持和引导,帮助种植户提高亩产和品质,让更多的种菜人获得可观的收益。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种植就会获得数倍于施用农药化肥的效益。他们自然就不再使用农药化肥。

第五篇:闽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决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闽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决策分析∗

作者:黎元生 胡熠

来源:《农村财政与财务》2014年第03期

流域既是特殊的自然地理区域,又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单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福建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闽江流域水污染问题日益凸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省政府组织开展了多期的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虽然闽江上下游中心城市和工业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但是遍及城乡的农业面源污染呈现加剧趋势,表现出污染范围广、污染源种类多和污染危害大等特点,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十二五”期间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三圈”理论引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分析框架,剖析闽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决策面临的制约因素以及政策导向。

一、闽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决策的分析框架

(一)莫尔的经典“三圈”理论。“三圈”理论是由哈佛大学马克·莫尔教授在《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1995年)一书中最早提出的。该理论是关于领导者战略管理的一种分析工具,它以“价值”、“能力”和“支持”三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框架,开展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行相机分析。主要观点是:政府制定任何公共政策或实施战略计划时,必须坚持价值(V)、能力(C)与支持(S)三个因素相互统一的原则。

不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能包含着价值、能力和支持等“三圈”的不同组合。政策方案或计划项目只能是“愿景”,没有实施能力和公众支持,那只能梦想(梦想区V),有价值又有能力就可成为实现梦想之区(梦想实现区V+C);缺乏公共价值只是代表少数人的利益,属于别人的梦想(别人的梦想区S),甚至可能给公共利益带来严重损害(噩梦区C+S);具备价值、能力和支持三个条件,那就可以放心去做(耐克区V+C+S),然而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更多的公共决策是具有公共价值,但目前尚无能力或尚未得相关者支持,这就要求政府官员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开展工作创新,“将新的尚不欢迎的现实,呈现给个人、组织或整个社会,让他们认可,并成功地适应新的现实的过程”。[1]

(二)“三圈”理论适用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决策分析。与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工业点源污染相比,农业面源污染具有“点多、面广、源杂、分散隐蔽、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点。欧美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努力,工业点源污染才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绝对主要污染物。1990年美国面源污染占污染总量的2/3,其中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率为68%~83%,氮、磷营养元素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的污染物质。丹麦270条河流中94%的氮负荷、52%的磷负荷是来自于农业面源污染。[2]发达国家既有较强的政府执行能力,又有广泛的公众支持力度,它们通过采取立法、发展替代技术、实施补贴等政策措施以及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机制,取得明显的治理效果,以美国为例,1990-2006年期间农业面源污染面积就减少了65%。[3]当然,由于受到各国(地区)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策面临着不同的价值、能力和支持等三圈的不同组合。近年来我国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域以及福建省闽江、九龙江等区域性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虽然具有明显的公共价值,但它明显受制于地方政府有限的资源能力以及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等现阶段更重要的民生需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临着制度、技术等多个相互矛盾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既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要求,又是区域环境管理中需要政府着力破解的重要课题。

二、闽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决策的“三圈”组合

(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具有明显的公共价值。上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逐步由过去“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副渔并举的多元结构转变,具体表现为种植业比重下降和养殖业比重上升、粮食比重下降和经济作物比重上升。1990年至2010年福建省“肉猪年出栏数”由766.46万头上升到1963.31万头,粮食种植面积由2745.92千公顷下降到1232.30千公顷,经济作物由同期的665.35千公顷上升到1038.59千公顷。[4]同期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农药和薄膜施用量以及畜禽污染物排放均大幅度增加。闽江上游的三明和南平两地市是福建省现代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规模化、集约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加剧闽江流域面源污染程度。因此,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突出地表现为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闽江畜禽养殖污染负荷约占全流域的60%,畜禽养殖废水的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别约为流域工业废水排放量的5.7倍和7.5倍;闽江下游福州市郊16种蔬菜的硝酸盐含量超标严重,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上限的2.76倍。[5]农业面源污染所产生的化肥、农药、重金属残留物等有害物质一旦进入水体,会直接殃及水生生物,某些有毒物质还可能通过食物链的密集作用使处于食物链高位的人或畜中毒。可见农业面源污染不仅会加重流域水体的营养化,加快土壤退化,危及流域生态安全,而且影响着特色优势农产品外贸出口的竞争力,影响着消费市场的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已刻不容缓,既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大事。

(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执行能力有限。我国现行环境政策主要是针对工业点源治理而设计的,各级政府主要采用“命令—控制”性的行政手段、排污收费等约束性的经济手段和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向企业提出具体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或者命令其采用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为目的的生产技术标准,从而达到直接或间接限制污染物排放,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目的。但是,这种“命令一强制”性的环境治理范式,往往针对的是那些具体的、可以用指标量化的环境问题以及点源污染,但对点多面广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并不明显。当前地方政府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主要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等工程技术手段,相对忽视农民参与式激励性政策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在现行的碎片化行政体制下,地方政府不仅要鼓励农民参与面源污染防治,而且要处理部门间利益矛盾。农业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到环保、农业、畜牧、林业、国土、水利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存在空白,缺乏统筹协调,难以监管到位;各个部门之间谁也无权命令或指挥、协调别的机构,部门间责任权利边界模糊导致经常出现沟通不畅、协作不力、相互推诿与扯皮的现象。县、乡(镇)、行政村基层环保能力十分薄弱,绝大部分乡(镇)和行政村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农业污染“无人管、无力管”的现象普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农户支持度低。从农业微观经营角度看,农户经营行为短期化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直接根源。农民是理性的,“全世界的农民在处理成本、报酬和风险时是进行计算的经济人。在他们小的、个人的、分配资源的领域中,他们是微调企业家,调谐做得如此微妙以致许多专家未能看出他们如何有效率。”[6]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个体农户在农产品销售中难于把握市场价格,只能采取以大量施放化肥农药和增加种植养殖面积及数量为主要手段,以追求产值最大化为直接目标;并在利用公共环境资源创造自身财富的同时,尽量地将生态环境治理成本外部化。随着福建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演进,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386199”部队成为闽江上游南平、三明等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较低,没有掌握好正确的、环境友好型田间管理技术,在缺乏农业技术辅导的情况下,主要根据往年经验过度施放化肥农药,个体农民大量利用化肥和农药,既可以获得较高的产品和经营收益,又可以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减少劳作的艰辛。“高度依赖化肥农药”不仅是农民的理性选择,而且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7]

三、闽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决策导向

(一)提升全社会对环境治理的价值认同和支持。早在2000多年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思想根源是政府和农民的环境观念淡薄,政府部门没有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工作重点,存在着“重经济轻环保”、“重城市轻农村”、“先污染后治理”、“放任自然消减”的思想;农民环保意识普遍较差,责任感不强,粗放经营和随意排污等生产生活方式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并把生态环境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提高政府的执行能力,增加农民自主参与的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升全社会对环境治理的价值认同和支持。从政府的角度看,需要由经济增长型政府逐步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由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以及官员考核体系转变为注重绿色GDP、公共服务和民生改善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目标,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在区域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到政府环境治理的重要议事日程。从农民的角度,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面源污染危害的认识,引导农户树立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理念,探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路子。同时扩大公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大家共同减少污染,关爱家园。

(二)提升政府面源污染防治的能力。

1.加快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法。当前我国缺乏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限定性生产技术标准,缺少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环境经济政策;原则性规定多,配套性细则规定少,可操作性不强,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立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基于福建水系的相对独立性,建议制定《福建省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农业环保执法监督监察机制,并尽快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方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2.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组织体系。增加县级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的编制,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乡镇先试点设立环保机构,争取用3年的时间,所有乡镇全部设立环保站,从根本上扭转农村环保“缺胳膊少腿”的状况。在农村“六大员”基础上设立环保员,加强农村环保宣传、环境监督等执行力。

3.设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在目前环境治理的组织资源能力有限的条件下,遴选若干个条件较好的区域,设立省、市和县不同层次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是一种现实可行的选择。围绕农田化肥农药减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规模化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实行奖励和补助相结合的投入方式,加大“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发动个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愿筹资筹劳,参与面源污染防治。探索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作用。

(三)建立农户参与式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机制是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环节。中央政府的规制缺失、地方政府的GDP偏好、个体农户的驱利性和第三部门发育的滞后性,使得流域面源污染成为个体理性选择所造成的“集体行动的困境”。流域面源污染有效治理将取决于能否通过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加强利益相关者互惠基础上的互动,建立相互间激励相容机制,摆脱集体行动的困境,实现多元主体信任合作机制。这就要求政府不仅仅要采取强制手段,包括严禁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对被列入“双禁”的“两高”农药全面清出市场,在农业生产上禁止使用等,同时更要建立以经济激励导向的鼓励性政策,引导农户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由政府单边治理向政府企业和农户多元治理主体共同治理转变、由以强制为主的政策导向转变为激励为主政策导向,由以末端治理为主转变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治理,建立起政府引导、农户自主参与的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机制。政府环境政策的效果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取决于农户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的接受意愿。以无偿技术援助、有机肥价格补贴和尾水标准等三项政策为例,农户对无偿技术援助政策的接受意愿最大,尾水标准政策的接受意愿最低。因此,以提高化肥利用率为特征的无偿技术援助政策,既能从源头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政策目标,又能降低农业经营成本,有效地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结局,是未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设计的首要选择。[8]政府提供无偿技术援助等以激励为导向的政策措施,使得农户在最大化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愿意采取有利于环境政策目标实现的经济行为,最终使农户在达到个人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环境政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俊德“三圏”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决策方法论意义[J].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3]卞辑部.美国如何治理农业面源污染[J].北京:北京农业2009(1):50.[4] 根据1990-2011年福建省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5] 邱孝煊,黄东风,蔡顺香.福州蔬菜污染及污染源调查和治理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9,15(1): 15-21.[6] W·舒尔茨.穷人经济学[A].王宏昌.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59~1981年)[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7] 饶静、纪晓婷.微观视角下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困境分析[M].北京:农业技术经济2011.12.11~16.[8] 韩洪云、杨增旭.农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接受意愿的实证分析[J].北京:中国农村经济2010.1(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洪峰

下载浙江省“十一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十一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相关建议

    关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相关建议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膜残留,造成土壤污染;畜禽养殖业粪便、尿液、污水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水产养殖业鱼类粪便和防治药物......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总结(合集五篇)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总结 根据全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方案,今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的主要任务为:开展80头以上规模猪场排泄物的治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0万亩、病虫害......

    农业面源污染类型及治理技术

    农业面源污染类型及治理技术 摘要 分析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等多种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危害,并提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及未来农业面源污染治......

    XX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XX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根据省、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任务和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办要求,结合XX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市、......

    XX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XX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按照“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工作思路围绕全域建设““美丽XX·宜居乡村””总体......

    汾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摘要:山西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汾河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是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基础、技术条件、行政管理等各个层面。立足于农业的可......

    hg成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与农业循环经济

    成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与农业循环经济 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三新”突破年的......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我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 淳安县农业局 我县农业面源污染物主要包括:农药、肥料、农膜等投入品的使用污染,畜禽粪尿污水、人粪尿、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