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骚、逍遥游重点句默写
离骚、逍遥游重点句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6、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7、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8、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9、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1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左应为“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1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13、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4、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1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虽体解吾犹未
第二篇:《离骚》名句默写(精选)
《离骚》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给予深深同情的诗句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年后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是:
(余虽好修姱以焏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胡涂、轻信谣言的诗句是: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5.《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6.《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是: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7.《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
8.《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是:
(宁濭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9.《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是: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0.《离骚》中标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是: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1.“,”将小人比作众多女子来表达自己遭到排挤的句子是: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12.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自己委屈心志、压抑情感、忍受谴责的是: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13.屈原在《离骚》中以“鸷鸟”为喻说明自己绝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两句是: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4.屈原在《离骚》中所描写的“初服”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诗中的原句写出来: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15.屈原在《离骚》中表现了他“道不同不相为谋”想法的诗句是: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第三篇:《逍遥游》句解
《逍遥游》有这样一段话:“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汤问》开头一句就是:“殷汤问于夏革”。“革”、“棘”二字,上古皆入职部,“棘”即是“夏革”。《逍遥游》“汤之问棘也是已”,译成今语就是:汤和棘(夏革)的问答是这么说的(陈鼓应先生译为“汤问棘也有这样的话”,见陈鼓应著《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页)。,以下就是抄引的《汤问》上的话。
《汤问》篇第一章主要讲物质世界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无限性。主观唯心主义者是不会引用那些话的,他是引其所需的。所以在“汤之问棘也”之后,并没有引用《汤问》的唯物主义思想,而是直接引用后面的“鲲”、“鹏”之文。这里辩明一个问题:闻一多先生据唐僧神清《北山录》补入“汤问革曰:‘上下四方有极乎?’革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见闻一多著《庄子内篇校释》)。这是不对的。除《北山录》外别无根据,《庄子》的各种版本都没有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在义理上和文字上都跟《逍遥游》上下文无法衔接。上句“汤之问棘也是已”,应直接引文,不应再起“汤问革曰„„”;而且“棘”、“革”在上古虽可通用,但传本《庄子·逍遥游》和传本《汤问》毕竟一作“棘”、一作“革”,在“汤之问棘也是已”之后插入“汤问革曰:‘„„’,革曰:‘„„’”两句,在文字上也不伦不类,按情度理,《北山录》的这两句是神清据《汤问》补添上去的。庄子所引乃是取其所需,如上面所抄录者。《汤问》有关一段文字如下(也是夏革回答殷汤的话):“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哉?”两相对比,显然《逍遥游》抄自《汤问》,只是在文字上略加修改,“古人引书每有增减”,这是常例(见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个别文字的出入,当然不能否定是《逍遥游》抄引《汤问》,何况庄子明明指出“汤之问棘也是已”呢?这同上文引《齐谐》的话一样;至于作“汤之问棘也是已”,不作《汤问》之言曰,乃是变换文句,避免与上文重复(上文是“谐之言”)。而且庄子自己说的是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庄子所引《汤问》的话并无鲲化为鹏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引《汤问》佐证自己的观点,并未歪曲原文。这也是《逍遥游》引《汤问》的一个证据。可见,《汤问》作于庄子之前。
第四篇:师说 阿房宫 陈情表 重点句默写题
默写题
陈情表
臣密言:(),()。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至于成立。既无叔伯,()。(),晚有儿息。(),()。(),()。而刘夙婴疾病,();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则以刘病日笃;(),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但以刘(),气息奄奄,(),()。臣无祖母,();祖母无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乌鸟私情,()臣之辛苦,(),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阿房宫
(),(),(),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使天下之人,()。独夫之心,(卒叫,函谷举,(),(呜呼!(),((),((),((),(()?(();(()。
师说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吾师道也,()?)。戍)!);)。嗟夫!);),),),)。));生乎吾後,(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6、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7、句读之不知,((),吾未见其明也。
8、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9、孔子曰:“(),(不必不如师,()。()如是而已。),或师焉,或不焉,),)。”是故弟子)((
第五篇:《逍遥游》《虞美人》理解性默写
《逍遥游》默写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
任
何
事
物
都
有
所
凭
借的句
子是:
。
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6.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
。
7.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
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10.文中写列子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的句子是:
。
11.庄子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情形的句子 1 是:
。
12.文中以杯子、草芥为舟,来说明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13、庄子《逍遥游》中“
,”两句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
14、庄子在《逍遥游》中称赞宋荣子能够坦然地面对世人的赞誉与非议时用了这样的句子: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15、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成语“鹏程万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雍》)“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这些均源自庄子《逍遥游》中“
,”,等内容。
《虞美人》默写
1、“
,”的诗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诗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
“
。
3、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表示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这句诗是:
“
,”。
4、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
,”,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 “,”。这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6、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
7、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
。
8、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
9、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
10、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 。
1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1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
。
13、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
。
《逍遥游》默写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6.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10.文中写列子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的句子是: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11.庄子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情形的句子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2.文中以杯子、草芥为舟,来说明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的句子是: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13、庄子《逍遥游》中“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两句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
14、庄子在《逍遥游》中称赞宋荣子能够坦然地面对世人的赞誉与非议时用了这样的句子: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15、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成语“鹏程万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雍》)“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这些均源自庄子《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等内容。
《虞美人》默写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诗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3、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表示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这句诗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4、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这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6、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7、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8、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9、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0、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 4 妙。
1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3、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