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饶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

时间:2019-05-14 21:2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西上饶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西上饶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

第一篇:江西上饶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卷

历 史(B)

第Ⅰ卷(选择题)

1.《史记·夏本纪》:“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A.禅让制作为政治权利传承的方式未被突破 B.禹直接将天子位传给子启

C.王位世袭制开始,“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D.益将王位禅让给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中可以看出启突破了禅让制,继承了王位,“家天下”的局面形成;材料“及禹崩,虽授益”说明B项不符合材料;D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来。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确立

2.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奭于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周王可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 B.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大宗 C.召公奭领有燕国土地和人口 D.燕国物产全部归召公奭所有 【答案】C

3.(2016长春外国语学校)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个政治制度的反映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由已学史实可知“烽火戏诸侯”发生在西周周幽王时期,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王位世袭制、宗法制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D.;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雏形形成,秦统一后全面推行,排除C.,故B.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4.(2016柳州铁路一中)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A.父子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 E.贵族逐渐平民化 F.姓氏逐渐普及化 G.宗法制逐渐瓦解 H.社会逐渐平等化 【答案】D 【解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表明鲁是同姓诸侯,周武王是天子,周与鲁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故D正确;A不符合“封弟周公旦”,排除;周武王和周公旦是兄弟关系,周与鲁的关系是大宗与小宗关系,是上下级的君臣关系,B、C错;E、F、G、H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5.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C.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等。材料中“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反映出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6.孔子55岁才参与鲁政,但不到三月便离职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常得到 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这表明当时 A.鲁国文明开发落后 B.仁政理念广受推崇 C.鲁国漠视礼仪教化 D.周礼制度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生平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鲁国建立时将西周典章制度照搬,文明开发并不落后,排除AC;结合所学,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学不合时宜,排除B;由材料“常得到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这说明周礼制度影响深远,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7.“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个特点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皇位世袭、君权神授、皇帝独尊、家天下”均属于皇帝制度的特点,但是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却只能体现“皇帝独尊”这个特点,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的特点

【名师点睛】解答历史选择题,最基本的就是审清题目,这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题目中的限定词语,不仅规定了试题的属性,也规定了试题具体的解答要求。因而,准确把握题目中的限定词语,明确题目的时间、内容和解答限定,进而以此为突破口,排除错误项,是得出正确选项的常用方法,例如本题的“只能”专称皇帝。

8.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秦始皇封禅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 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 C.给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示皇权至上 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为了强化皇权,秦始皇进行封禅活动,为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尽管这一活动也具有A、B两项所述之意,但A、B两项都不是其主要目的。D项仅仅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的幌子。故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权至上

9.秦朝官员的下列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 A.主管国家财政 B.主管国家军事 C.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D.负责监察系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因此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

10.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 C.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基本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分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专制主义主要是指中央政府的决策方式而言,即皇帝一人独裁专制;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即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D项符合题意;A、B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C项指的是“专制主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含义

11.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秦简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汉书》的记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史料鉴别能力。D项《汉书》记载,属正史内容,可信度较高,但《汉书》中对秦史的记载也是后世人据前朝史料研究所得;A项秦简是当代人记当代史,更可信,且秦简为历史文物,应为第一手史料,相对而言CD两项均为二手史料,而B项传说不一定符合历史原貌。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

12.汉武帝以后,汉朝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A.监察地方高官 B.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C.举荐官吏候选人 D.征收地方赋税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汉代到元代君权和相权之争一直都存在,在汉代皇帝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设置了中朝外朝制度,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设置刺史来监察地方的官员,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是地方长官太守实行的职责;C选项与刺史无关;D选项也是地方长官的职责。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

13.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A.秦朝的郡县制 B.西汉中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分权的特征,排除从军机处的特点与影响来看,D项不符合题意。;B项是通过分割相权以达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更能体现“分权”的含义,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把握两个“趋势”、抓住三个“创新”。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 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14.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结构。三省六部制结构规定: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具体执行,这样达到了相权的相互制约。从三省的具体职责可以看出选项A、C、D颠倒了运行机制。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5.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答案】B 【解析】“扭转这一局面”即是指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即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削弱地方自主性。宋初派文官任知州,以防止武将在地方专权、割据称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设三司使是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故B项错误。设枢密院是分割宰相的军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故C项错误。施行将兵法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将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以提高军队素质,故D项错误。

点睛:注意题干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C两项强调的是君权和相权的关系。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题干要求的是“宋初”。

16.江浙行省作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最早开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A 6........................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17.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据此推断,该制度

A.彻底打破了特权垄断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是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 D.最早出现在唐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片中的信息“考考考,皇帝的法宝”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是科举制。A项中的“彻底”不准确;科举制只是促进了唐诗繁荣,最早出现于隋朝,排除CD两项。科举制由中央组织考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8.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功授爵制的依据是军事功绩,察举制的依据是品德,九品中正制的依据是门第,科举制的依据是考试成绩,故D正确。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组合错误,故A排除。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组合错误,故B排除。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组合错误,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1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北宋文官任知州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说的是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是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的趋势,ABC都说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废除丞相

20.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秦以来的丞相制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宰相制度还存在;D选项矛盾已经基本结束。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的废除

21.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会在“军机处”景点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军机处一日日称:„„接折(阅读奏折)——减免(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说明军机处只是秉承皇帝旨意草拟诏书和传达圣意,所以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A正确;辅佐皇帝,参与决策、陪读陪写,赋诗作画、纵论军机,谋划战事等三项含在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排除BCD。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22.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体现了该机构的特点是

A.机构简单 B.处事机密 C.位高权重 D.职能法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地点设在皇宫内,严禁外人出入,办事时他人须回避可知体现了“密”这一特点。由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且由皇帝钦定,根本没有决策权,所以C、D两项错误。从材料中得不出“机构简单”的信息,所以A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23.(2016柘皋中学)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两者都没有统领军队的权力,故A项错误。两者都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两者都参与政务,内阁可以作为参谋,而军机处便是直接听从皇帝指示,但都没有决策权,故C项正确。两者都没有实权,没有权力去安排地方事务,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制度和清朝设立军机处

24.(2016桂林中学)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可知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故答案为C。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过于绝对,故A项排除。分裂动荡未必引发专制,排除B项。专制制度的基础应该从经济方面考虑,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演变 2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是特殊情况,故A排除。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都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是特殊情况,故B排除。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也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是特殊情况,故C排除。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了皇权,故反映了特殊情况。故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

26.苏格拉底指出:“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此语表明他认为雅典民主制有什么缺陷 A.非雅典公民没有选举权利 B.容易导致“外行治国” C.没有审议公职人员的能力 D.不利于专门人才成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认为治理国家应该由懂得治国经验的人来统治和管理,而通过直接民主选举出来的管理者不一定具备治国管理经验,这会对国家构成极大的危害,这种危害要比雇佣一位没有经验的水手充当舵手还要严重,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民主制度,它容易导致“外行治国”,故答案选B,A、C、D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评价 【名师点睛】古希腊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体现在以下方面:

(1)当时的民主制度还很不成熟,极易被执政的多数人中的少数贵族利用,成为其掌握的 为自己谋利益的合法性政治工具。而当民主制度成为这些人的工具时,其消极作用便显而易见了。在民主制度下,虽然由多数人掌权,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古希腊雅典城邦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民主制度的掩盖下,打着“民主、公益”的旗号损害少数人甚至大众的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

(2)不完善的民主制度具有很大的弊端,有时这不仅不会有助于实现自由,反而会遏制人性的发展。苏格拉底之死既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3)雅典民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儿童,外邦人,奴隶是没有民主权利的)。

(4)民主制度的弊端还表现在效率问题上。一般而言,专制制度下的政权其效率要远远高于民主制度下的政权。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二者区别会更加显而易见。因为专制制度下的政府和统治者有很高的权威性,所以他们也会有很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5)抽签选取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会导致国家权利的滥用和误用。

27.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这种做法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人人平等 B.民主监督 C.法律至上 D.轮番而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表明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为了保证公平、公正,采取抽签的方式,不能体现人人平等,故A项错误;民主监督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律至上,故C项错误;抽签选举的方式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轮流坐庄也就是轮番而治,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雅典民主制•特点

28.《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私犯中规定“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

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保障下层平民的权益 C.严厉惩处夜间行窃者 D.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保障下层平民的权益,故B排除。严厉惩处夜间行窃者的目的是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故C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

29.(2016南昌二中)在罗马法规定的财产转移方式中,要求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A.保护私有财产 B.最早的成文法 C.注重形式规则 D.保护贵族利益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罗马法,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出场作证等相关仪式”等,题干材料内容的核心,即体现罗马法律严格的形式特征。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正确。A项不是题干主旨,故排除。B项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材料显示的是形式,与贵族利益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律·严格的形式特征

第II卷(非选择题)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 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的“软件”又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变化特征。【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1)第一问根据材料可知“硬件”为秦朝大帝国的制度框架,秦始皇在中央建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第二问“软件”为汉朝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根据所学,汉武帝建立了内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

(2)注意材料出处《中国皇权制度研究》,找到关键词“皇权”可知这道题是考查皇权加强问题的。“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皇权达到了顶峰。

(3)本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受到限制。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废除。因为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而不用写出中央集权演变的趋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内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名师点睛】在学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时,我们要学会客观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作用: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②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 活动,有利于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③利于民族大融合,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保证正常的中外交流。④利于抵御侵略、增强边防和国防力量。

(2)消极作用:①易引发争夺皇权的混乱,如导致外戚和宦官专政等;②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和导致腐败现象出现,造成对人民压迫和剥削的加重,激化社会矛盾;③导致思想文化专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有碍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④长期的专制主义造成了国民的奴性。⑤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总之,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只有发展生产,才能根除专制主义土壤。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屈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责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它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二

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劢于证据; 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近,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民法大全》

(1)据材料一,概括《十二铜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答案】(1)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内外朝制度或中朝制度);(2)说明:

①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②清朝设立军机处。

(3)变化特征: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断强化专制主义制度。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1)据材料一中的“《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等信息概括回答。

(2)据材料二中的“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等信息及罗马法的深远影响概括回答。

第二篇:辽宁瓦房店市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辽宁省瓦房店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 单项选择:(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

1.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2.《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 A.血缘 B.地域

C.信仰

D.出身

3.《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白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这反映了 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4.以下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御史大夫 ②监察御史 ③刺史 ④三省六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5.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 被迁至京城 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

6、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D、修筑长城

7. “□□省,宰相之府,所以临百司、统万机、定谋画、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处的文字应该是 A.中书 B.尚书 C.门下 D.内阁

8.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极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他们入仕的主要路径是

A.军功授爵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新唐书·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下列制度符合该论述的有

①科举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内阁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④二府三司制 D.②④

10.“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文中的“朕”是指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11.按唐制,中男(16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12.“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 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C.巩固皇权 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13.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14.汉朝时期,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有一个汉朝廷设立的“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同时该郡 又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而扬州刺史对其行使权力是

A.行政权 B.监察权 C.军事权 D.经济权

1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

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 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 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 D.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16.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考古存在造假嫌疑 B.郡县制的消亡 C.中山国的地位较高 D.分封制的瓦解

17.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2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梭伦实行财产等级制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B.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特权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导致了官僚政治的衰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共31分)24.(共20分)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地方的管辖。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之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两个制度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6分)材料二 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区划图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年地方上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为解决这一制度带来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3)简述宋朝是如何“尽夺藩镇之权”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6分)(4)综合上述信息,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演变的特点。(4分)

25.(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二:(五百人)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材料三: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以上材料均摘自岳麓版《历史•必修Ⅰ》 请完成: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4分)

(2)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指出雅典的民主政治为后世民主政治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3分)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4分)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9分)

1——5 AAAAC 6—— 10 BABAD 11——15 DBABC 16——20 DDBCC 21—— 23DCB 二非选择题(共31分)(1)分封制,郡县制。分封制的实行扩大了周人的统治范围;郡县制加强了秦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6分)

(2)制度:郡国并行制。措施: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4分)

(3)措施:全国精兵编入禁军,由中央控制;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地方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影响: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6分)

(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分)25.(1)人民主权,轮番而治。(4分)

(2)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3分)

(3)①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只是雅典男性公民的民主,而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妇女则没有民主权利,是狭隘的民主。

②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手段。(4分)

第三篇:河南商丘市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河南省商丘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20世纪著名史学家胡厚宜根据甲骨卜辞作《殷代封建制度考》,证明“周初之文化制度,不特非周公一人所独创,且亦非周代所特有„„殷代自武丁以降,确已有封建之制。”“封建之制”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封建制度

2.清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分大家私,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导致主人公如此感慨的是()A.仅男子可参与科举制 B.血缘维系的宗法制观念 C.强调门第出生的九品中正制 D.皇帝任命下的郡县制

3.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诸侯纷纷勤王的义务缘自()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君主制

4.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适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

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

5.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 D.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

6.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朱允炆,攻占都城南京,赶跑了当时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明成祖。他虽然成功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但后来封建史家仍以“篡位”视之,主要是因为他()

A.是以武力夺取皇位的 B.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 C.违背封建道德规范 D.不符合封建史家的利益 7.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

8.下边两幅漫画体现了先秦到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这一演变是指()

A.郡县制向分封制转变

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中央集权向君主专制转变

D.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

9.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汉代)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仍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据材料判断,汉代实行()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10.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

11.“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鉴于“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的教训,秦朝采用了()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12.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

A.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 B.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

19.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速说明()

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0.“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21.《利玛窦中国札记》第六章《中国的政府机构》记载:“我自己亲眼看到即使皇上也不敢更改这次公开调查的审查官们所做的决定„„”“我说看到,是因为所涉及的被判决的人的名单刊为单行本发行全国。”利玛窦认为明朝时期的中国()A.君主不再专制 B.君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C.文中的“审查官”指的是负责选官的官员 D.相权有所增强

22.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该学者评价的是()

A.秦始皇创立皇帝制 B.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23.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贪污之王”叫和珅,他是军机大臣,清朝设置的军机处()

A.发生在顺治时期 B.标志宰相制废除 C.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程度 D.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24.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5.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26.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结束了被外国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下列各项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7.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这反映了清朝()A.重获国家之独立 B.与列强和平相处 C.外交迈向近代化 D.对世界全面开放

28.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9.下列各条约内容中,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工具的是()A.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35.义和团运动期间流行一首民谣:“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这可以用来佐证义和团()A.以农民作为运动主力

B.成员的饮食习惯怪异 C.以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只以天津为斗争基地

36.有学者评价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沉重打击了英、俄两个殖民大国的阴谋,遏制了他们掠夺我国西北边疆的野心”。该学者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 C.左宗棠收复新疆 B.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

37.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A.①④ B. ①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38.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某地区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疯狂进攻,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与日军血战五个月。这一历史事件是()A.黄海海战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淞沪会战 D.枣宜会战 39.有材料这样记载近代中国的上海:开埠后的近代上海迅速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屈指可数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被称为“十里洋场”。从材料中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有()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被迫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 ②上海是近代亚洲少数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③有人称开埠后的上海为“十里洋场”

④近代上海是远东的重要港口、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金融中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0.在下列反映秦始皇事迹的信息来源中,最为可信的是()A.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B.秦兵马俑的考古发掘 C.司马迁的有关叙述 D.历史学者的著作

899.考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答:由题干材料“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可知实行郡县制,由“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可知还实行了分封制,依据材料时间“汉代”,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郡国并行制,故D项正确.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排除.

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利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排除. 郡县制是指在地方设郡、县等行政机构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排除. 故选D.

10.考点: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的丞相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是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主管监察,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 刺史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 11.考点:郡县制.

解答: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贵族子弟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一来可以拱卫中央王室,二来可以加强对地方边疆的控制.诸侯平时替周王镇守疆域,战时派兵随从作战,这样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但分封制也容易造成地方诸侯做强做大,出现地方割据势力.秦始皇正是看到此点才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故选B 12.考点:郡县制.

解答: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D. 13.考点: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解答:材料中指出:避讳皇帝的姓名,以及将皇帝的姓赐给有功的大臣;故选B. 14.考点郡县制.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秦朝郡县制下郡长官为郡守,县长官为县令,这些地方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所以D说法错误.故选D. 15.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点的掌握: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监督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故选A. 16.秦朝监御史的主要职能监察百官,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具有监督郡国长官的职能,故A项正

1解答:材料意思是一国在中国得到利益,其他列强也可同等享有,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故B符合题意.

A项是指司法管辖权,与材料无关,应排除.C项在材料中并无反映,应排除.

D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故D项错误.故选B. 26.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因此与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直接相关的是《马关条约》,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都没有涉及台湾的内容,应排除. 故选C.

27.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解答:A材料未涉及,故A错误;BD与史实不符,故BD错误;

“总理衙门”“使馆”“外务部”表明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故C正确.故选C. 28.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答:分析题干,从“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说明这次战争对手不是西方国家,《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都是在与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是在与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八国战争中失败后签订的,不仅仅是东方小国日本,只有《马关条约》是在与日本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的.故选C.

29.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工具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A是《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内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B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应排除.C项是《马关条约》的开设工厂,应排除.

D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工具,故D项正确.故选D. 30.答案:A 分析:《南京条约》开放五口中有上海,故A项正确。B项条约内容与上海无关;C项中开放的是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与上海无关;D项没有涉及到上海。31.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3科举制影响:①选拔了优秀人才;②增强了中国在儒家文化圈的影响力;③为西方现代文官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④影响了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

高考影响:①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②为后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1、观点: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而导致的。

评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第四篇:广西贺州市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xiexiebang推荐)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A.财产继承的原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D.兄终弟及的传统

2.歌曲《我的中国心》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充分说明,维系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主要是()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 C.血缘关系 D.政治态度

3.“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A.规范宗教仪式 C.禁锢人们思想

B.传承中华传统 D.阻碍社会进步

4.客家人在迁徙时,把族谱、家谱敬若神明,视之为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传家之宝。这种现象出现的源头是()A.分封制度 B.宗教信仰 C.礼乐制度 D.宗法制度

5.东周后半期诸夏各国“政逮于(卿)大夫”,政“自大夫出”,诸侯的土地和人民逐渐被少数强宗夺去。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东周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B.诸侯的土地和人口被夺走 C.卿大夫与诸侯共同执政 D.卿大夫逐渐演变为最强宗

6.春秋战国时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在腹里繁华之地称为县,在边鄙之地则称为郡”。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郡县的设置扩大了周朝疆域 B.血缘关系是授郡授县的依据 C.从贵族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D.设置郡县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7.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C.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为国家。”据此推断,秦汉“化家成国”主要得益于()A.实行科举制 C.采用严刑酷法

B.推行郡县制 D.思想上独尊儒术

9.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名目有很多,如贤良方正、孝悌力田、茂才异等、孝廉、直言极谏等。后来,“孝廉”逐渐成为使用较多的一种名目。材料中所述的选官制度为()A.世官制 C.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D.察举制

10.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11.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解决“权力制衡”的措施是()A.分割权力并完善运行机制

B.扩大官员入仕的来源 C. 突破贵族对官职的垄断权 D.将行政、军、财权分割

12.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A.汉代的内外朝制 C.明代的内阁制

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D.元代的一省制

13.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 C.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

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 D.君主专制的加强

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5.“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儿皆奉吊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16.雍正七年(1729年),正值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部作战,为了能及时处置军情,遂在内廷设军需房,直接转达前线军情及皇帝旨意,这样既可以省去内阁的复杂手续,而且不易泄密。下列关于军需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为皇帝提供军事顾问 C.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B.有很强的保密性 D.是中央决策机构

17.下面所列是1840年至1901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②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③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A.中华民族的奋起

C.晚清政府的改革

B.西方列强的入侵 D.近代的民主革命

18.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这一规定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B.有利于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 C.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 D.日本建立起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19.有一首歌的歌词是:“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在太行山上的这支军队应是()A.新四军 C.义勇军

B.八路军 D.抗日联军

20.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转折点是()A.定都天京

C.天京事变

B.北伐失利 D.安庆失守

A.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D.淮海战役

28.这种战略为俄国所忽略。这种从农村中建立政党与军队的共产革命方式,是毛泽东自中国独特历史环境所领悟的。这种“战略”是指()A.无产阶级革命 C.国共第一次合作

B.农村包围城市 D.开展工人运动

29.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A.迫使国民党停止全面进攻 B.拉开对国民党战略决战的序幕 C.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3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具体体现在()①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②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③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残余势力 ④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A.①②③④ C.①②④

B.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

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材料三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主要功绩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其主要依据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提出的革命新道路。从毛泽东革命新道路的提出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6分

2017年10月月考高一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 BCBDA 6---10 DCBDC 11---15 ACDBA 16---20 DBCBC 21---25 ACDBC 26---30 BABC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答案:(1)“封建子弟之制”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5分

(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5分

(3)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皇帝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3分

32.答案:(1)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3分)(2)割让香港岛,成为侵略中国的支点;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使中国司法权遭到破坏;片面的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10分)33.答案:(1)北伐战争的主要功绩在于歼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4分

(2)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依据是“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4分(3)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认识:革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6分

第五篇: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

题(无答案)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X至X页,第Ⅱ卷X至X页。共XX分,考试时间X分钟,请按要求在答题卷(X-X页)作答,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卷上务必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填写清楚。请认真核对考号、姓名、班级和科目。

第Ⅰ卷(选择题 共 60 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A.嫡长子继承制

C.婚娶联姻制

B.礼乐丧葬制 D.功臣分封制

2.《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中央集权 C.家国一体

B.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

3.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

4.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宗法制 D.皇位世袭制

5.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说明了()A.中央集权 C.君权神授

B.规范法度 D.皇权至上 6.“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表明“新皇帝”的重大举措是()A.建立皇帝制度 C.设立三公九卿

B.废分封,立郡县 D.统一货币、度量衡

7.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A.审议决策之权 C.上传下达之责

B.监察百官之职 D.专司行政之事

8.史载,“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丞相所请,靡有不听。”材料所记载的现象最早出现在()A.西汉初期 C.北宋初期

B.西汉武帝以后 D.明朝初期

9.唐朝时有一读书人贾六进士及第后,被分配到审议军国大政场所的部门工作,他应就职于()A.中书省 C.尚书省

B.门下省 D.吏部

10.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议政权 C.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D.中央权力重心应下移

11.北京大学出台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古代的“孝廉”。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的必由之途。这种制度是()A.世官制 C.科举制

B.察举制 D.八股取士

12.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理解,最准确的是()2

A.法治的加强 C.皇权的强化

B.中央权力的加强 D.中央机构的调整

13.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14.“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15.“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②降低了行政效率③参与国事决策 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内阁”出现于()A、唐太宗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明太祖时期 D、明成祖在位时

17、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军机处设置于()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18、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宫九卿、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19.《孟子·告子》载:“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

20.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21.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春秋之前,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A.等级制度森严 C.文化生活丰富

B.宗法色彩浓厚 D.法律制度严苛

22.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A.分封制的瓦解 C.封建制度的确立

B.郡县制的实行 D.郡国并行制的实施

2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基本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24.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 C.防止诸侯割据

B.加强思想控制 D.加强中央集权

25.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 4 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A.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B.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 C.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D.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

26.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代()A.君弱臣强权臣擅权 B.中央集权制度削弱 C.官员文化素养较高 D.相权仍能制衡皇权

27.《后汉书·袁闳传》中记载:“(闳)服阙(即母死服丧),累征聘举召,皆不应。”针对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时实行的是察举制 B.当时士人厌倦官场

C.袁闳因“孝”被屡次举召 D.察举制无法选拔出优秀人才

28.张居正为明代内阁首辅,权倾一时,但在处理与内朝宦官冯保的关系方面仍是对冯曲意奉承,先后送礼达数百万两白银。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A.内阁已经掌握国家决策大权 B.六部是内阁的下属机构 C.君主利用宦官加强封建专制 D.内阁首辅相当于政府的宰相

29.《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起居注》的历史变迁最能说明()A.皇帝越来越轻视文化修养 B.《起居注》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小 C.皇帝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 D.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 30.观察下图,从根本上反映了()

A.完善中央集权 C.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 D.弥合君相矛盾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 分)

(本卷共2小题,共40分。31题:24分 32题:16分)请各位考生在对应试题上按要求 5 作答。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

(1)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出简要评价。(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10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特征。(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赵翼《蘑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6)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6)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

下载江西上饶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西上饶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吉林长春市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理!5篇范文

    吉林省长春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仿真卷(A卷)政治

    号位 封座 密 号不场考 订 装 号证考准 只 卷 名姓 此 级班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

    吉林九台市2018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下列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依据的理学著作是 A论语B尚书C四书章句集注D傅习录 【答案】......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习题1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 Ⅰ 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

    福建三明市2018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孟......

    江西南城2017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高二政治 考试范围:必修3第1课到第4课;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1.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增添了文化气息,营造......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

    香河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分) 1.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適(通“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

    高一第一次月考反思

    高中第一次月考反思 高中第一次月考反思一:考后反思 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有一种近乎相同的感受,就是不安,对成绩感到不安,对未来的学习感到不安。有的科目的成绩还说得过去,但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