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幼儿园教学中的礼仪渗透
浅谈教学中的礼仪渗透
【关键词】礼仪 幼儿教育
【摘 要】我国新纲要明确指出了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德育在整个学前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要求广大教育主管部门和幼儿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学前期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礼仪教育工作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幼儿园礼仪教育过程中的礼仪教育的目标规划、礼仪教育模式、礼仪教育的方式方法、评价体制等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实效性低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式,思考新问题,寻找新载体,采取新措施,切实增强幼儿礼仪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将幼儿礼仪教育从知识的传授内化为幼儿的行为,是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幼教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重要任务。
【正 文】
一、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渗透礼仪教育是营造优秀教育教学环境的需要。
幼儿有着很强的模仿性,他们能模仿所处环境中任何一个吸引自己的事物,初步的模仿性学习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远且重要的影响。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优秀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养成好的常规习惯,是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幼儿园都竭力想做好的。同时优秀的教育教学环境,能使活动开展的质量更好,达到事半功倍,不论对于幼儿还是教师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2、渗透礼仪教育是提高幼儿素质与能力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随着421家庭的增多,现在的孩子都变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这种家庭模式教育出来的孩子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傲慢、自私、没礼貌、贪心、懒惰、脾气大……只注重孩子知识性的提高,而忽略了孩子
人格品质的培养,不懂得尊重父母长辈,与人交往不懂谦让、不讲礼貌,公共场所不守秩序等,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品性,造成了幼儿人格的不健全。因此,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必须也是刻不容缓的事。而3—6岁的幼儿模仿性、可塑性极强,接受信息的速度也快,是了解社会、养成各种文明习惯的最佳时期。亚里士多德说过:“幼年时形成的习惯可以改变一生。”对幼儿进行礼仪启蒙教育,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对幼儿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立、自理的尝试。
教育学认为: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互动是课堂教学的规律,德育与智育血肉相连、相互促进。在幼儿园里,将礼仪教育列入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是作为礼仪教育的一种手段,让礼仪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语言和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的发展。例如,在美术课上,幼儿在画画的过程中不免要向其他小朋友借用彩笔、橡皮等小东西,老师就要适时引导幼儿在借东西的时候讲礼貌,要和别人说“请”、“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如果不小心把别人的文具碰到了地上要说“对不起”。这样一来,幼儿不但在美术活动中掌握了画画的技能,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3、渗透礼仪教育是整体提升家庭教育环境的需要。
幼儿通过礼仪教育养成的良好习惯,在家中继续坚持养成,将会使原来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合理的地方得到改善,同时成人也能在幼儿的改变与良好发展的过程中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能让整个家庭教育环境的品质得到提升。
二、渗透礼仪教育目标:培养良好习惯、建立健全人格。以幼儿发展为本,通过每一次的礼仪教育,培养幼儿各个方面的常规习惯。通过良好的常规习惯养成,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三、在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的措施。1.统一思想,全体参与。
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与礼仪特色教育教研活动,都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提升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深入研究如何结合各领域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重视每一次活动的组织,通过每一个细节通过每一个小点,立足于幼儿将渗透礼仪教育做到实处。
2.注重言传身教,用文明礼貌的行为影响幼儿。
教师要以身作则,给予幼儿正面教育。幼儿园里你常常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凡是老师说的必须按要求做到,我们怎么说都不听。”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作为被模仿者的幼儿教师,更应该把文明礼仪放在首位。
在穿着打扮上要大方得体,不穿奇装异服;在行为上做到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站立时身体笔直,坐着时不要跷二郎腿,说话不能带脏字,讲礼貌文明语言,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等。幼儿园老师在与儿童说话时应用礼貌的、商量的口吻,如:“你帮我做一件事情好吗?”“我们一起做游戏好不好?”对待孩子要温和耐心,尊重孩子的人格;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为幼儿做出榜样,用自己文明的言行影响幼儿。
3.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对幼儿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幼儿教育课程是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手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及教学计划,定期向幼儿展开礼仪教育。
如,特色礼仪主题活动《我升中班了》,目标是让幼儿遵守日常的礼仪规范,增强自律意识,知道同伴间友好相处、学习合作分享等交往方法。依据该主题目标,我们安排了《上下楼梯》、《小
小值日生》、《文明之星》、《别说我小》、《我的小手真能干》、《告别不文明习惯》、《文明礼仪伴我行》、《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活动,为文明礼仪教育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要教育幼儿与他人文明交往,与同伴礼貌相处,愿意合作分享;外出有文明的言行,能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并让幼儿的礼仪行为影响家长,辐射社会。
4.争做文明礼仪生,培养礼仪教育的意识。
幼儿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因此,幼儿园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体验良好的礼仪行为带来的积极情感。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入园、进餐、睡眠、游戏等一日环节中,包含着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机。幼儿园可以针对每个环节从幼儿、老师、家长入手制定礼仪目标,确立指导策略。如幼儿园可以将晨间接待活动作为展示礼仪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每天早上,让礼仪宝宝身穿园服,肩披绶带,端庄挺拔地站在幼儿园门两侧,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幼儿和家长,一声声“叔叔好!”“阿姨好!””小朋友好!”和孩子灿烂的笑脸,不仅给担任礼仪宝宝的幼儿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给入园的每一位幼儿与家长带来舒心,营造出和谐、温馨的氛围。
5.晨间活动,促进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
晨间谈话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有利途径,还是幼儿和教师心灵的沟通、情感交流的好机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是教育。”因此,可以安排当天不主班的老师,站在活动室的门口微笑并蹲下来拥抱每一位入园的孩子。人们常说,微笑是有效的通行证,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一句问候、一个微笑,甚至一个眼神,都能给幼儿以亲切感和安全感,令幼儿舒心,让家长放心。通过晨检,幼儿体验和学习讲卫生、懂礼貌等文明礼仪,礼仪教育也在这些不经意的问候和微笑中得以渗透。时间长了,家长和小朋
友都能主动地相互问好,幼儿能自觉地向老师行问候礼,此班与彼班的幼儿也能愉快地互致问候。
6.通过一日活动,巩固礼仪教育。
幼儿的一日活动是幼儿获得有益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充分利用幼儿一日活动的机会开展礼仪教育是保障幼儿礼仪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礼仪教育活动时,教师应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在幼儿各科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内容,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语言和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例如:在故事《小熊请客》中,老师引导幼儿,当小熊请好朋友分享食物时,朋友们要对小熊说“谢谢”,小熊要说“不客气”。这样幼儿就在轻松的表演活动中学会了一些礼仪知识。幼儿的思维是直观的具体形象的,通过看录像、讲故事、念儿歌、玩游戏等形式可丰富幼儿的礼仪知识,让幼儿明确礼仪规范的要求,激起内部情感,尤其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讲礼仪的经典,如“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能为幼儿提供仿效的榜样。
在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如:“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在学习活动中着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坐姿、站姿、行姿等,促进幼儿文明习惯的养成。情景演练能让幼儿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复习、运用和内化所学的礼仪教育内容,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中,情境体验法通常融进情境再现和情境表演。如,中班开展的“接打电话礼仪”的活动,在幼儿表演正确的接打电话礼仪后,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接、打电话才是懂礼仪的,当幼儿了解之后组织“打电话游戏”的情境表演,最后在再现幼儿的表演中引导幼儿进行辨析与评价,进一步巩固“铃声不过三;礼貌问候;对方挂了电话才能挂电话……”等接打电话礼仪知识。又如,大班开展的“帮助别人真快乐”活动,用以大带小的教学形式,让大班的孩子为小班的弟弟、妹妹穿鞋袜,使幼儿在真实 的情境体验中真正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这样的礼仪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很快让幼儿产生情感共鸣,促进了幼儿良好礼仪行为的形成。
7.礼仪教育渗透在游戏活动中。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做人的起点,是幼儿基本的活动,也是最喜欢的活动。所以,我们抓住孩子好动好玩的天性,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文明礼貌知识。例如在户外活动滑滑梯时,孩子们你争我抢是不可避免的,抓住幼儿玩的兴头,要求幼儿“上下请排队”,不小心碰到他人时说“对不起”、“没关系”;玩跷跷板或木马时,让幼儿学会等待,别人玩着时,自己想玩就要说“请给我玩一下”、“谢谢”;在活动中有人摔倒,要及时把他扶起来,等等。在角色游戏中,创设娃娃家、小医院、小超市、理发屋等,使幼儿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与他人进行交谈。因此,户外活动作为幼儿园中重要的活动环节,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使用文明礼仪用语,学会不同场合、不同角色中的文明礼仪用语,懂得在人际交往中要互相尊重、谦虚恭敬、相互谅解的道理。
总之,我们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切实采取措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抓好幼儿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然而良好的行为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良好的习惯要在不断地重复和练习中养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复杂艰巨的,其形成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只要幼儿园和家庭携手共同努力,坚持从正面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质,启迪幼儿幼小的心灵,相信礼仪教育定会取得成效。【参考文献】
1.中国幼儿园教案网。
【论文】
浅谈教学中的礼仪渗透
XXXXXXXX幼儿园
XXX
第二篇: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渗透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渗透
传统上认为体育教学与礼仪教育无关,但事实上体育本身是与对手、裁判、教练员、拉拉队、观众、队友等在竞争与合作中完成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是培养高素质体育参与者、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学校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的内容
礼仪内容本身繁多,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的礼仪教育涵盖与体育比赛和活动相关的方方面面,这主要有三个方面: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员(包括观赛者)应有的服饰、语言、行为举止以及礼貌礼节等规范;在体育仪式上的一些礼仪活动如开闭幕式、颁奖仪式、火炬接力与点火仪式等;各类体育标志。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内容应包含体育礼仪基本理论、个人形象礼仪、观赛礼仪。其中的基本理论可以在室内进行,也可以在不适合室外教学时进行。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根本上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礼仪的重要性以及体育礼仪不仅仅用在体育活动中,而是会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礼仪表现。系统理论知识能从根本上塑造学生的品德,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学生都懂得“礼仪”的含义,但未必懂得体育中存在哪些礼仪,以及体育礼仪与个人修养的关系。因此在礼仪教育中,重点阐述礼仪的社会性与个人性。
由于体育活动中不同时刻学生会扮演不同角色,如篮球比赛中,有的当拉拉队员,有的当裁判,还有场上队员、计时员、记分员等等。显然不同角色的体育参与者在礼仪上可能有一定的不同,如场上双边队员和裁判的礼貌沟通属于正常现象,但观众对裁判判罚的起哄显然就超越的有道德礼仪的范畴。作为观众大声呼喊有助于鼓舞士气,但模仿裁判吹口哨则只会扰乱比赛者的心态。因此个人形象礼仪教学中需要结合不同的角色来对他们的仪容、仪表、仪态进行讲解。例如:“运动会礼仪”主要是让学生明了运动会中各种规范,如入场、饮料管制、服装、鼓掌节奏、肃静起立时间、闪光灯与手机的使用、赛场卫生、禁止吸烟、尊敬国旗等。课程时间有限,可以结合最常见的几个角色如观赛者、队员、裁判等应掌握的礼仪进行分析。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强化礼仪教育的作用
人是社会性动物且深受环境影响,因此对人的礼仪教育应不局限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堂、不局限于父母的教导、不局限于中学的思想道德课程等。体育课程同样可以成为学生礼仪教育的平台。结合初中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具有以下作用:
(1)塑造良好的学生个人形象。一个人的形象既有外在表现出来的服饰、长相、行为和言谈举止,也有内在的人品、气质、修养、格调等,毫无疑问外在作用的体现是以内在的素质为基础的。对中学生而言,他们被誉为国家发展的希望,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青少年群体。但成长在独生子女环境里、深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初中生群体在个人修养和品质上又受到很多负面影响,如考试作弊、不努力学习、生活作风散漫、自私刚愎等。通过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能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以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场合发泄情感,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服饰穿戴与言谈举止方法,通过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与沟通能力,在体育规则下学会自我约束、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从而塑造积极向上、团结奋斗,又得体言谈与整洁大方仪表的学生形象。
(2)培养学生的体育观赛修养。球迷的文明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文明程度。但当前很多体育观赛中却表现出了多种不雅现象,如篮球赛上球迷用矿泉水袭击球员与教练、网球赛事中的口哨与手机彩铃声,还有体育场入场时的混乱、乱丢垃圾、对球员进行不道德的辱骂等,都反映了当前体育观赛者文明礼仪的欠缺。由于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体育观赛的爱好者,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各种礼仪渗透教育,有助于让学生掌握体育观赛的常识性礼仪,对现场不文明的礼仪进行引导、批评指正,还可以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礼仪实。
(3)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学校体育教育不在于提高学生体育成绩,而在于培养他们的体育爱好、掌握体育运动常识。如体育舞蹈教学渗透礼仪教育,学生的仪态仪表与言行举止能按教师规范执行,就能将体育舞蹈美真正的体现出来,从而让学生真正的喜欢舞蹈。又如涉及到篮球裁判的教学,就要让学生明白对裁判的仪态仪表、手势、交流方式等的要求。学生在深刻领会这些具体要求之后,就会让这些体育知识深入头脑,做到学有所得。
综上所述,实施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第三篇:如何在幼儿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幼儿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江泽民同志也曾经提出:“要经常地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由此,我们可以意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而未来社会更是一个法制社会,但当今的孩子们却缺乏自制力和耐性,行为约束调控力较差,随意性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日常学习教育中对幼儿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培养幼儿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一、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渗透法制教育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积极性。当孩子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如在教学认识交通标志中要求孩子看到红绿灯会说几句简单的命令,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首先让孩子动动手、剪一剪、画一画,每人准备红、绿、黄三种指示灯,然后让孩子做游戏,请三人分别扮演指示灯、警察、行人,表演过马路的情景,再将一些简单的禁令标志布置在教室里,如左转、右转、禁止停车等标志,让小小的教室变成公园、马路、停车场。孩子在愉快的游戏中,了解了许多交通法规,增强了孩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在学习儿歌时,根据不同的儿歌,教师可以让幼儿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游戏活动把看似枯燥的法制观念有趣地融入到启蒙教育中,教师再适时地给幼儿讲解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幼儿遵守各种行为规则的意识和能力会进一步的得到提升。比如,在弹唱《我是小小交通员》这首儿歌的时候,教师根据幼儿好奇心强、爱模仿的特点,让幼儿们自己来扮演交通警察指挥大家过马路,这样不但提高了幼儿安全自我防护能力,还增强了幼儿安全法治意识和文明交通意识,培养幼儿形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又如,在《我不上你的当》《不和陌生人说话》这些儿歌里,幼儿边听边做游戏,这样不但培养了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还学会了自我保护,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
教师还可以把法律常识编排成情景剧,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不但能培养和塑造幼儿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还能通过游戏有效地增强幼儿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比如,让幼儿将捡到的物品归还给同伴;又如,扶盲人过马路,等等。通过这样的情境表演,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增强幼儿的道德观念。
音乐活动中,教师把《打电话》、《礼貌歌》、《汽车叭叭叭》等歌曲编排成短小的音乐剧,幼儿不但乐意接受,还会积极参与表演。这样不仅能向幼儿进行关心别人、团结友爱、文明礼貌、遵守秩序规则的教育,而且还能使幼儿通过歌唱和表演,学会“谢谢你”“别客气”等礼貌用语。
二、在主题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为了搞好法制教育主题活动,我园各教研组提前进行了研讨,把主题教育工作落实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宣传栏展示。将此次活动延伸到家园互动活动中,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手抄报,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让孩子了解各种安全知识;我们再把这些手抄报进行展示,图文并茂,色彩和谐,在观看宣传栏的过程中,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到更多的安全知识,树立了安全意识。同时,通过小手拉大手,进一步增强了家长的安全意识。
2.播放安全教育专题片。组织幼儿观看了《防火知识》、《交通与安全》、《安全自护自救》的录像片,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幼儿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了解了预防摔伤、烫伤、食物中毒、触电、踩踏等安全自护知识,让幼儿初步懂得了体育活动、幼儿园游戏活动防止意外伤害等安全常识。
3.上好安全教育课。各班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以防交通事故、防溺水、防火灾、防踩踏、防中毒、防校园暴力、防自然灾害、饮食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为内容,利用故事、儿歌、图片、多媒体课件、游戏等形式开展安全主题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加大力度进行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4.引导幼儿找出身边的隐患。在日常生活中们注重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安全教育中。老师带领孩子亲自找一找身边(室内、室外)哪些地方容易出危险,怎样想办法消除这些危险隐患。师生一起设计了:“小心触电”的标志,贴在了活动室的电源插座旁;“当心滑倒”的标志,挂在了易摔跟头的厕所台阶旁„„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安全”两个字已深深印在幼儿的心里。
5.进行防火、防震演练。我们通过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动起来参加实际的演练,使幼儿更加清楚的知道当发生火灾、地震时必须要做到的逃生方法。逃生时不要蜂拥而出用浸湿的衣物、毛巾捂住口鼻,贴近不安全的事件发生时,应采取哪些措施。例如:发生火灾时:拨打电话119报警,说地面逃离。地震时:逃生不要蜂拥而出,不要慌乱的跑到室外,要有一定的秩序。在室外时应保护头部,躲开危险地物体。在室外遇到地震时,要到空旷的地点等。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幼儿园师生、家长的法制意识,让孩子们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立足教材,适当延伸,渗透法制教育
幼儿园教材中,许多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道德情感,这对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去正面教育。因此,幼儿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内容,对幼儿进行正面法制教育。通过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幼儿在边说边学中,树立法制观念。比如,“交通法规是个宝,自觉遵守要记牢。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起步准备好。先看左,再看右,安全保证很重要。”又如,“警察叔叔来指挥,伸臂抬腕车辆停;左臂伸直右臂弯,车辆缓缓向左行;右臂伸直左臂弯,左边车辆可通行;行人要走斑马线,一切行动听指挥。”通过运用幼儿园课程本身的特点,既准确的表现了作品的内容与内涵,又激起了幼儿学习的热情,从而能使幼儿树立起遵纪守法的责任感。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孩子们既能严肃、自豪、情感真挚的感受,又能进行法制观念的教育。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适当地生成一些教育活动,将一些法律 格言、标语编排成儿歌的形式,进行传唱,以增强幼儿的法律意识。比如,“法律是一叶扁舟,乘载着你,在人生漫漫大海上安全行驶一辈子。”“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学法明是非,懂法知荣辱,用法保幸福。”“有一种爱叫法律,有一种温暖叫遵守。”教师在幼儿原有的认识基础之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法律常识,对优良、善良的品质进行深入感知,用心歌唱,自然而然,这样的歌曲对孩子心灵的撞击和震撼是可想而知的。教师还要在音乐课上对幼儿进行安全常识的渗透,让课堂既不失音乐性,也非常自然地在歌声中学到了正确的遵纪守法的行为。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一些歌谣:“小朋友,想一想,安全大事忘没忘:过马路,别乱闯,走斑马线稳当当。煤气泄漏不要慌,快快打开门和窗,着火时候要报警,报警准确地址详。离家外出要锁门,防盗意识要增强。安全话题要常讲,安全大事不能忘。”“小朋友,排排坐,安全话题说一说。过马路,别乱跑,斑马线上来通过。高压线下不玩耍,雨天树下不能躲。不摸插座不玩火,爸爸妈妈都夸我。”“火柴棍,不能玩,电插座,有危险。煤气不能随便开,离高压锅远一点。回家就要把门关,汽车面前不争先。过马路时左右看,注意安全保平安。”在音乐课上,幼儿是在自己对音乐理解的基础上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去进行歌唱的。所谓歌声是有感而发,而情又是在音乐的烘托之下逐渐升温的。
“法制”是一串美妙的音符,跳动在整齐划一的五线谱上,虽然它的音长、音高都不同,但只要幼儿都在统一的伴奏下用心齐唱,定能唱出一首首动听的法制歌曲。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教材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情感作用,陶冶幼儿的情操,提高审美趣味,使幼儿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我们的幼儿园教学成为法制教育的优良载体,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优良美德的传递者!
第四篇: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模版)
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
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劳动教育已被提到一个重要位置。然而我们的教育部门对于劳动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劳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指导思想的误区。错误认为学生只要掌握文化知识,考上大学就可以了,掌握劳动技术是走上社会后的事,说白了,应试教育观念在其中作祟;一是措施不力,教育方法单一。要么是纯理论的说教,要么是纯实践的劳动,学生难于接受。
关键词:语文教学 劳动教育 方法
劳动教育的形式多样,完全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尤其是历来讲究“文道结合”的语文课,更具有进行劳动教育的优越性。本文试就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劳技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1、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语文科除了有其“工具性”外,还有其“人文性”,这就决定了它担负着既传授知识,又育人的任务。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方面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道德品质、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劳动教育当然也包含其中。因此,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2、学生思想现状的需要。在应试教育魔棒的驱使下,受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学生的头脑中严重地存在着厌恶劳动,瞧不起劳动人民的思想,就连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农家子女也以有朝一日跳出“农门”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形势下,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思想中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是我们教育者(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迫切任务。
3、改革开放形势的逼迫。在深化改革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任务决不是单纯培养未来的大学生,而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种人才。考取大学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大军的一员。如果学校不重视劳技教育,学生劳动素质差,这要给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由此可见,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
1、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渗透了进行劳动教育的课文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歌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文章。这类文章对劳动人民勤劳、善良、俭朴、无私的高贵品质进行了讴歌,这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有着重要作用。例如《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回忆我的母亲》里的“母亲”,《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这些人物身上,无不闪烁着传统美德的光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劳动人民是品德高尚的人,是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英雄。
第二类是歌颂劳动光荣、伟大的文章。这类文章对劳动恢宏的场面进行了描绘,歌颂了人类通过劳动“喝令三山五岳开道”的雄伟气概。比如《菜园小记》有关种菜的描写,《记一辆纺车》里的纺纱竞赛场面,《风景谈》中劳动创造的“第二自然”,劳动的光荣、伟大,劳动力量的神奇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教育,这些课文是不可多得的材料。
第三类是介绍劳动技艺的文章。这类文章通过对劳动技艺的介绍,充分地说明“美”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美”就体现在人们劳动的成果上。从而使学生既懂得劳动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也自然地产生一种参与劳动、亲手创造美的欲望。比如《核舟记》中核舟雕刻的精巧,《卖油翁》中老人表演的精彩,《景泰蓝的制作》里制作程序的流畅,无不闪烁着“美”的光辉。教师在此时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应该是很能奏效的。
2、写作课上的劳动教育
作文课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阅读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可以配合教材中的三种类型课文,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1)写赞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文章。如《夸夸咱们的好村长》、《给城市创造美的人》、《我认识的一位工人老师傅》等,通过写作,使学生在感情上同劳动人民产生共鸣,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记录劳动场面的写作训练。如《秋收时节》、《车间即景》、《阳春三月去植树》等,这些训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感情。
(3)介绍带有技艺性劳动的过程。这一类文章可算是说明性的散文,如指导学生写作《我种南瓜》、《我跟泥工学砌墙》、《炸油条》等文章,让他们感受到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体会到行行出状元的哲理。
3、语文活动课中的劳动教育
(1)请进来型。可请劳动模范讲自己的追求经历,让学生进行会议记录训练,然后组织学生互评互改。这样既从思想上使学生受到了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又培养了学生记录的能力。也可请劳动能手现场献艺,让学生书面或口头介绍全过程,培养学生“听”“说”或“写”的能力。
(2)走出去型。可组织学生参观工厂或农村的先进单位,然后写调查报告,使学生既增强了为祖国建设事业认真读书的信心,又锻炼了写作能力。也可组织学生分头采访劳动模范、先进典型,然后指导其写通讯报道、人物特写等。
(3)独立完成型。可布置学生有目的地课外阅读反映劳动战线的报刊杂志和文艺作品,摘录其中的精彩片断,然后举行读书笔记展览。也可举行“我爱劳动”演讲比赛,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训练“说”和“写”的能力。
以上所谈,只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从劳动教育的角度看,这方面的教育也主要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思想问题解决了,学生热爱劳动者,爱劳动,把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劳动者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进而就会主动要求学习各种劳动技能,劳技课就会充分发挥其作用,那么,我们语文教师所作的努力也就达到了目的。
第五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数学传授的是理性知识,其思想情感是隐藏的。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其丰富的内涵,适时地创造渗透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铸造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
俗话说,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这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注意德育工作的全面性。
一、数学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通过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把今天的学习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联系起来。在这方面,我经常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了计量单位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和周长公式后,让学生测量操场的跑道长度、教室的面积等。还学习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将逐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生活与国家建设都离不开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将来才能适应社会,更好地为建设祖国服务。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养成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始终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解题教学训练中,教师还可以经常鞭策、鼓励学生,去克服、解决一些困难,或者有意设置一些难点让学生去突破,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还可以用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不屈不挠的故事激励学生,用他们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用已经取得的进展鼓舞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在班级中征解,开展竞赛式练习,并及时进行公布表彰。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地不断进取,努力去探索数学天地的奥妙。
三、在教学中充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的非常紧密,因此,我在选择题材时尤为注重其教育性。在上这节课的前两天,正好是中秋佳节。在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问:同学们前天是什么节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是中秋节。那你们吃月饼了吗?你们在吃月饼时,是不是把最好吃的月饼让给了你们的爸爸妈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以月饼入手„„我是这样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是那一天,另一方面就是要向学生渗透“如何做人、孝敬父母”。本节课始终是围绕分月饼,在讲解分数时,强调的是要平均分。我便顺势说:“在我们同学之间或其他的人面前,我们都要公平的对待,要诚实。因为老师和你们的爸爸妈妈最喜欢诚实的好孩子。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尝试,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有广阔无限的领域,形式多样,方法多异。我们要主动去琢磨、去思考、去挖掘,把教材、学生和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实践,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既是教书又是育人,它肩负着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存亡,因此,教育好每个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
一、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国家,这个人就不会有高尚的情操,不会有为他人服务的思想,那么这个人活在世上,不管他的知识是如何渊博,对社会也没有多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不但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在小学数学教材里就有许多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把它深入地挖掘出来,变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东西,开拓学生的认识视角,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培养爱国情感。如我在教“圆”这一内容时,在进行完知识的学习以后,我紧扣教材,讲述我国数学家对数学的突出贡献: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六位小数的人,他的计算,比欧洲人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六位小数,要早1000多年。这样,学生心中就油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二、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节俭思想教育 勤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攀比风、奢侈风盛行,这样下去很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所教内容对学生进行节俭思想教育。如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特意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农民每次碾35千克大米,撒在碾米机螺缝里的米有,假设这个人700生活了70年,碾米50年,每年碾10次米,这个人一生撒掉了多少千克米?学生先试做,列出算式:35×1/700×10×50=25(千克)。“啊,要浪费这么多米!”学生算出后都惊讶地叫起来。平常看起来的这么一点点,通过累积,就会变成一个很大的数目。这时,我因势利导,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节俭教育: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一瓶牛奶只吃一半就扔了,馒头只吃一丁点就把它扔进了垃圾箱,虽然我们每天只扔一点点,但时间一长,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大数目。这样,通过自己计算,再给他们讲积少成多,积水成河的道理,使他们认识到,现在生活虽然比过去好多了,但也要勤俭节约,不能乱浪费。
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爱惜时光的教育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现在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环境比较好,学习不认真,上课不听讲或搞小动作,学习是一塌糊涂,白白浪费光阴。于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就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如我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感受一秒钟有多长,一分钟有多长,一个小时有多长,让学生知道,光阴易逝,时光难追,告诫他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育他们从小就要爱惜时间,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懂科学的人,长大了报效祖国。
四、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社会环境教育
现在的孩子是祖国未来的人才,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素质,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是我们做老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有些孩子养成了乱丢乱扔的坏习惯,这样,不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破坏了我们的环境。于是,我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就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有2500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像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总之,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说理,而是要通过实际的案例,计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慢慢变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革命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有的描写祖国秀丽河山的,有的反映祖国发展文化、科技、等等,这些文章都蕴含深刻道理以及丰富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凭借语文教材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透彻熟悉教材后,引导学生从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主要内容,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根据小学语文德育的透彻结合我平时教学中,浅谈我以下的几点做法:
一、在“词语”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谓“词语”能体现文章的“道”,因为词语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对词语的理解,老师的引导更必须紧抓不放。例如:在《金色的脚印》一课中,“金色”一词本质是什么?小狐狸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合家团聚,回到树林中,这是美好的临阵脱逃意义的一件事,因而在“金色”来赞美这件事,小狐狸虽说动物,但是它也像人一样,生命同样珍贵,“金色”也包含着人们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又如在《为中和华之掘起而读书》,一文中的“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含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在让学生谈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想想当时的画面,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激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爱。
二、在“句子”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文章的重点句子可以体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必须深入引导,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教育。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首先,让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抓住这个句子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文,说说“可爱”、“破碎”各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色和自然资源去考虑,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以“不加节制”,“随意破坏”去思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重要性,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破碎的一面。又如在《桃花心木》一课中,“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棵独立自主的心”这句含义深刻的话,可采用边阅读边思考,使学生逐步从事情蕴含道理,比如,“不确定”,“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从而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从中受到了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去接受考验和磨练。
三、在“段”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文章的重点段是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细读口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在《白杨》一文中,先让学生默读“爸爸一手搂一个孩子„„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可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提问;二是联系上下文。爸爸在介绍白杨树后为什么“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深思”?他沉思什么?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启发学生思考树和人的关系,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四、在“朗读”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所揭示的道理,感受写作特点的重要手段。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树说的话饱含着请求,请求;鸟的回答语气坚决,比较肯定,后面的三次对话,鸟都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三个角色的语气其身份不一样,朗读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要读出同情,伤感,因为树根也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要平淡;小姑娘的回答,声音要嫩稚些。又例如:《丰碑》一文中,“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要怀着对冻死的老战士的崇敬,要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句调平直,学生们通过阅读,从中受到了珍惜今天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参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