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措施要点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一、什么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第三产业。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认为,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商业性服务(包括法律、工程设计、城市规划、公共关系等专业服务以及计算机、研究与开发、不动产、商务租赁等方面的服务);电讯服务;建筑服务;销售(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其他服务。
自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服务业在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未来20年,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二、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1、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
2、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
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
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新时期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现代服务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2、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主渠道。
3、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的战略举措。
4、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5、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6、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走向知识社会的必要条件。
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目前存在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有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乃至部分发展中国家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截至200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62%,其中22个高收入国家为65%,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2%,34个低收入国家为43.5%,而我国仅为40%左右。
2、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劳动力的比重仍远远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水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该比重在1999年已经达到40%以上,而我国目前还不到30%。
3、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内部结构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劳动生产率较低。2000年,美国、日本、欧盟的服务业从业人员人均生产率是6万美元以上,我国仅为2000美元左右。
4、服务业市场开放不够,竞争不够充分,服务业投资在所有制结构上的转换仍然缓慢。
5、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和地区差别大,公益性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服务业不小的差距,既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无比潜力,但也严重制约着我国近期经济发展空间的扩大。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现代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长潜力大、应该加快发展的产业,要把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一样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由于服务业范围广、行业多、牵涉面广、政策性强,而且目前的行政体制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服务业管理部门,因此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议市、县(市、区)两级政府要尽快建立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规划协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
作目标,通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步调,形成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的合力,并加强责任制考核,各地服务业的发展要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并对地方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实施考核,促进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大改革力度,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
要从改革入手,以改革增压力,求动力,强活力。要从三个层面实施改革。一是按照产权明晰化、投资多元化、劳动力市场化、经营者职业化的要求,加快国有(集体)服务企业改制步伐,积极引进境外资本,大力吸收民间投资,促进国有资本从一般服务领域有序退出。二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公开、企事公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步伐,将营利性或企业化管理的服务型事业单位改制为产权多元化的企业。非营利性机构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面向市场提供服务。三是推进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后勤服务由为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为社会服务转变。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部分公益服务事业领域的产业化和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对机关、院校、医院等后勤服务设施尽可能向全社会开放,统一整合资源,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放宽市场准入,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要积极探索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领域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都要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政府要制定合理的市场主体资质,市场准入条件和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要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进行清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废除不合理的带歧视性的有关规定,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加强对服务市场的依法监管,整顿规范服务市场秩序,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要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加强与境外服务企业的合资合作,大力引进外资投向基础设施、金融保险、现代流通、旅游设施、公共交通、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社区服务等服务领域,加快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各类中介咨询机构,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水平。加强与国际知名服务企业的合作,利用跨国公司的经营渠道和市场网络,输出服务产品。鼓励国内外大型服务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配送中心,促进服务业的外向发展。
(五)加强规划引导,促进现代服务业有序、协调发展
规划是龙头。及时制定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现代物流等重点新兴行业要专门制订好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指导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各地各部门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合理布局,准确定位,防止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有序的协调发展。
(六)多渠道增加投入,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后劲
首先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引导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推动重点行业、重大建设项目的发展。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和补贴,并根据形势发展,进一步加大引导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服务领域。其次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引导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积极向有市场、有效益的服务业项目和企业发放贷款。再次要大力扶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同时要积极向中央和省争取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支柱行业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
(七)加快推进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做大服务业总量规模
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市场化水平,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调节供求矛盾,做大服务业总量规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此,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促进城乡服务业发展。
(八)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
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鼓励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以电子商务为龙头,推进服务业企业信息化。加快研发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建设,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进入服务领域
或创办服务企业,提高服务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培养和引进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熟悉世贸规则,通晓国际惯例、擅长国际交往的金融、保险、贸易、中介等专业人才。要加强服务业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从而加快服务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层次的升级,重点培育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
(九)以市场需求为取向,扩大服务业就业规模
要规范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信息发布工作,制定劳动力市场管理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劳动事务代理等就业服务制度的标准,规范劳动者、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方便劳动者就业。对安置就业多、公益性强的社区服务和农业服务等项目,要给予必要的税费减免,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转业军人创办社区服务和农业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十)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城乡居民服务消费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收入。要继续清理不利于服务业发展和限制消费的有关规定。努力改善服务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通过发展社会服务业、家政、养老等行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引导城乡居民增加服务消费,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
第二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一、什么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第三产业。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认为,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商业性服务(包括法律、工程设计、城市规划、公共关系等专业服务以及计算机、研究与开发、不动产、商务租赁等方面的服务);电讯服务;建筑服务;销售(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其他服务。
自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服务业在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未来20年,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二、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1、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
2、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
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
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新时期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现代服务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2、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主渠道。
3、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的战略举措。
4、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5、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6、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走向知识社会的必要条件。
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目前存在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有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乃至部分发展中国家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截至200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62%,其中22个高收入国家为65%,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2%,34个低收入国家为43.5%,而我国仅为40%左右。
2、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劳动力的比重仍远远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水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该比重在1999年已经达到40%以上,而我国目前还不到30%。
3、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内部结构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劳动生产率较低。2000年,美国、日本、欧盟的服务业从业人员人均生产率是6万美元以上,我国仅为2000美元左右。
4、服务业市场开放不够,竞争不够充分,服务业投资在所有制结构上的转换仍然缓慢。
5、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和地区差别大,公益性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服务业不小的差距,既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无比潜力,但也严重制约着我国近期经济发展空间的扩大。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现代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长潜力大、应该加快发展的产业,要把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一样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由于服务业范围广、行业多、牵涉面广、政策性强,而且目前的行政体制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服务业管理部门,因此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议市、县(市、区)两级政府要尽快建立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规划协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通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步调,形成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的合力,并加强责任制考核,各地服务业的发展要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并对地方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实施考核,促进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大改革力度,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
要从改革入手,以改革增压力,求动力,强活力。要从三个层面实施改革。一是按照产权明晰化、投资多元化、劳动力市场化、经营者职业化的要求,加快国有(集体)服务企业改制步伐,积极引进境外资本,大力吸收民间投资,促进国有资本从一般服务领域有序退出。二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公开、企事公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步伐,将营利性或企业化管理的服务型事业单位改制为产权多元化的企业。非营利性机构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面向市场提供服务。三是推进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后勤服务由为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为社会服务转变。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部分公益服务事业领域的产业化和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对机关、院校、医院等后勤服务设施尽可能向全社会开放,统一整合资源,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放宽市场准入,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要积极探索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领域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都要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政府要制定合理的市场主体资质,市场准入条件和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要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进行清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废除不合理的带歧视性的有关规定,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加强对服务市场的依法监管,整顿规范服务市场秩序,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要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加强与境外服务企业的合资合作,大力引进外资投向基础设施、金融保险、现代流通、旅游设施、公共交通、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社区服务等服务领域,加快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各类中介咨询机构,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水平。加强与国际知名服务企业的合作,利用跨国公司的经营渠道和市场网络,输出服务产品。鼓励国内外大型服务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配送中心,促进服务业的外向发展。
(五)加强规划引导,促进现代服务业有序、协调发展
规划是龙头。及时制定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现代物流等重点新兴行业要专门制订好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指导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各地各部门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合理布局,准确定位,防止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有序的协调发展。
(六)多渠道增加投入,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后劲
首先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引导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推动重点行业、重大建设项目的发展。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和补贴,并根据形势发展,进一步加大引导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服务领域。其次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引导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积极向有市场、有效益的服务业项目和企业发放贷款。再次要大力扶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同时要积极向中央和省争取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支柱行业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
(七)加快推进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做大服务业总量规模
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市场化水平,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调节供求矛盾,做大服务业总量规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此,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促进城乡服务业发展。
(八)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
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鼓励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以电子商务为龙头,推进服务业企业信息化。加快研发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建设,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进入服务领域或创办服务企业,提高服务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培养和引进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熟悉世贸规则,通晓国际惯例、擅长国际交往的金融、保险、贸易、中介等专业人才。要加强服务业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从而加快服务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层次的升级,重点培育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
(九)以市场需求为取向,扩大服务业就业规模
要规范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信息发布工作,制定劳动力市场管理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劳动事务代理等就业服务制度的标准,规范劳动者、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方便劳动者就业。对安置就业多、公益性强的社区服务和农业服务等项目,要给予必要的税费减免,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转业军人创办社区服务和农业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十)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城乡居民服务消费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收入。要继续清理不利于服务业发展和限制消费的有关规定。努力改善服务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通过发展社会服务业、家政、养老等行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引导城乡居民增加服务消费,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
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兰州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上重要战略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天,黄河之都兰州,已从过去单纯的工业城市,变成大西北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立足转型打造服务业新格局
我市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现代服务和文化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近年来,我市从省会城市的特点出发,按照“三产抓转型”的思路要求,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构建集约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着力发展与工业、农业和其他领域生产相关联、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搞好陆港物流园和东部物流基地等现代物流产业园地建设。加快推进建材、机电、农副产品等物流中心和大型市场建设,着力构筑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民生服务业。市委、市政府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重点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的现代商贸、休闲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市政公用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受到百姓称赞。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超市来兰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加强便民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城乡便民服务体系,推进社区菜市场、放心早餐和农村便利超市、农资超市及农产品市场建设,规范发展夜市、特色商业街、风味小吃街等大众服务业,方便了居民生活。
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商业业态的发展上,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所谓“顶天”,就是引进能够代表国际国内发展潮流的高水平商业业态,以订单式的开发模式,把国内和国际上著名的品牌一次打捆式地引入兰州,推进兰州服务业态的高端化。所谓“立地”,就是民生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休闲、购物、餐饮等。同时,充分利用兰州省会城市和交通区位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商务经济和创意产业等新型业态。
近年来,兰州以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三产转型升级,注重引进战略投资、先进业态和知名品牌,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CBD)、中央休闲购物区(CSD),积极发展特色商圈。目前,兰州国际商贸中心、鸿运·金茂广场、红楼时代广场、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商业综合体相继开工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仓储、配送业,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培育现代物流龙头骨干企业,扩大省会城市物流辐射范围。多管齐下,兰州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11年,兰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63.48亿元,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8.78%,占据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举办大型节会扬美名显效益
在兰州发展上,国际马拉松赛事的举办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超重量级事件。这场比赛留给兰州的不仅是一张新的城市名片,更有大气、自信和厚重、开放。连续举办两届“兰马”,让亿万观众从央视直播中看到了一个与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兰州,居然是如此气质高雅、大气豪迈。在赛事活动中,提升了兰州的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城市的良性发展。
近年来,兰州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实施“再造兰州”战略,抓发展、治污染,拓空间、畅交通,强管理、提效能,保民生、促和谐,城市的开放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如何在营销城市上走出新路子、展现新形象?市委、市政府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挥兰州优势,通过举办大型节会赛事打造城市名片。“兰马”以其强大的聚合力,让节会效应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吸引了许多境内外客商和游客来兰州旅游、观光、投资,不仅给兰州发展带来了人流、物流,更带来了信息流、资金流,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兰州热”。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带动了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方向和重点,强化景观体育所具有的拉动力、关联度和辐射性,统筹景观体育与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延伸景观体育产业链,带动餐饮、宾馆、交通、娱乐、服务等行业发展,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形态,优化现代产业结构,着力提高景观体育产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推动兰州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转型和提升。
在“兰马”之外,还举办、承办了中国机器人大赛、“环青海湖”兰州段自行车赛、2011中国兰州MBA黄河漂流赛、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一系列重大赛事节会活动。而作为兰州招商引资重要平台的兰洽会也从当年小打小闹的“马路市场”发展成了由商务部联合主办的“国家级”贸易洽谈会,成了兰州扩大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
依托这些重大节会赛事活动,兰州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营造亲商、爱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聚集,更多更好地招项目、引外资、借外力,形成了大开放、大开发、大合作、大跨越的发展格局。
壮大旅游业精心包装抢夺高点
旅游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来发展,深入挖掘兰州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优势,注重整体规划,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兰州特点的旅游项目,加快推进黄河风情线、黄河文化长廊、华夏始祖园、陇上名人园、兰州老街的开发建设,围绕“吃、住、玩、看、游”等要素环节做足文章,不断提升旅游业档次和产业发展水平。
对比各地发展旅游的思路,要实现兰州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首先是规划先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符合实际、目标明确、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指导兰州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可以说,兰州旅游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面对黄金机遇期,兰州提出了“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这是兰州旅游产业理念的一次重大改变,彰显了兰州抢占西北旅游制高点的雄心壮志。
作为新兴旅游城市,近年来兰州大力推进旅游大项目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带动集团化发展。在落实产业规划,完善服务设施,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外来项目,延长产业链上大做文章,努力使“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创新思路落到实处,抢占西部旅游特别是西北人文旅游的制高点,打造兰州转型跨越、率先崛起的支柱性产业。
据统计,2011年,兰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407.4万人次,同比增长58.03%;实现旅游收入102.93亿元,同比增长62.1%;全市旅游就业人数达到60752人,当年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790人。而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则显示,兰州市的游客满意度指数大幅上升,在全国50个重点城市中排名跃升15个位次。“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284.3万人次,年均增长24.9%;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74亿元,年均增长25%。
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区域物流中心
发达的现代物流,已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引擎。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降低社会流通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市无论是在省内,还是在西北乃至全国发展物流都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2009年,兰州被国务院列为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和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为我市建设辐射西北、通达全国、面向中亚地区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提供了新的机遇。次年,商务部将兰州列为全国46个物流示范城市,确定了兰州物流的重点发展目标。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兰州商贸物流中心。市委、市政府立足发挥兰州区位优势,明确提出把我市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
近年来,兰州抢抓发展机遇,全面优化整合现有物流市场,加快培育发展辐射全省、西北、乃至全国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大市场,大力发展仓储业、配送业及打造综合主体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目前,兰州国际物流产业园、兰州凤凰山钢材物流园、北龙口二手车物流园、安宁医药物流园、西固石化物流园、“主食厨房”九州配送园区和兰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兰州粮油仓储物流中心、安宁图书物流中心、中川空港国际物流中心、甘肃国家基本用药目录药品统一配送中心等一批重大园区的规划、建设已经相继展开。
与此同时,随着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路集装箱节点站和兰州铁路西货场迁建等重大项目的建成,兰州区域性商贸中心辐射带动功能、物流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物流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第四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淮海街道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事迹材料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重大增长极,是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淮海街道认真贯彻落实 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以城区服务业发展为龙头,研究发展思路,选定发展路径,突出发展特色,强化保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城区服务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力地引领带动了全区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我街道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万元,同比增长%,占全街道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街道区服务业提供地方税收亿元,同比增长%,占街道区全部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
一、加强宏观引导,合理布局配置
城区具有人流旺盛、物流集聚、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的优势,是一个地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龙头,近年来,该街道高度重视辖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制定发展办法、召开专题会议、强化考核、加大政策扶持、建立工作机构等措施,切实加强对街道服务业工作的宏观引导与组织指导,增强了街道上下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紧迫感和责任感。为进一步促进城区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增强城区服务业对全街道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2009年,街道坚持科学定位、优化布局、发挥特色、培育骨干、提升层次的原则,立足打造长三角北部地区最佳商贸街道总体目标,对服务业重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从抓大扶强、招商引资、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努力将淮海辖区打造成服务业发展的强势板块,引领带动全街道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
二、突出发展重点,培育新兴产业
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该街道坚持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并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餐饮、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文化传媒等五大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城区重点产业规模不断膨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新兴、高端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不断涌现出新的增长点和亮点。2009年,辖区内品牌商贸企业、品牌餐饮企业运营取得突破性发展,金融保险、文化传媒产业等稳中有升,全年税收同比增长40%以上,增幅列全区7个同内街道、办事处之前列。
三、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近年来,该街道积极优化辖区投资结构,引导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把服务业领域作为投资重点,不断加大服务业投入,2009年,街道区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40.1%,为进一步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人流物流载体建设,该城街道围绕基础设施、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传媒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先后引进淮安龙游城、金发豪苑、尚客优连锁等全国知名品牌企业、集团落户淮海,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列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考核项目,落实责任部门,强化协调调度,加大政策扶持,加快项目建设。目前,金发豪苑项目已拿到土地规划用地许可证,即将进行拆迁和安置公告;其他项目也正在顺利推进。这些项目的建设,必将对推动重点城区服务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四、加快开放步伐,提高发展水平。
为尽快扭转我街道服务业开放滞后的局面,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该街道紧紧抓住国际服务业资本加速转移、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领域以及国内发达地区调整服务业结构的有利机遇,加大国内外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先后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目前,由浙江客商投资10亿元的淮安龙游城项目,建成后的服务档次和水平必将引领长三角北部商贸服务业潮流。
五、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为加大服务业支持力度,该街道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办法》、《关于街道服务业重点项目若干激励措施》、《关于鼓励和引导特色商业步行街发展的几点设想》等文件,从放宽市场准入、实施税收优惠、实行规费减免、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土地供应等方面,积极主动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并认真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建设资金方面,街道积极协同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召开银企对接洽谈会,为银企合作提供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街道每年对城区服务业重点项目、示范工程、服务名牌和特色商业街等加大扶持力度,有力地推动了主城区重点区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下一步:该街道将按照区委、区政府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和部署,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推动淮海辖区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争取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一是搞好规划引导。以国家和省、市服务业规划为指导,与国家和省、市服务业布局搞好对接,组织制定好《淮海街道服务业发展规划》,使辖区服务业率先突破发展。二是加大服务业投入。继续把加大投入、培植载体作为服务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提高服务业投入占全部投入的比重,加快推进辖区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三是提高发展水平。以高端化、国际化、规模化为目标,依托城区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传媒、动漫创意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带动整个服务业优化升级,逐步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四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引导大企业、大集团按照存量结构调整、增量结构优化、扩大地方税基、壮大地方财力的思路,搞好二三产业分离工作。抓住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的有利机遇,主动参与去政府组织的在国内外开展各类专题招商活动,加快与国际服务业大企业、大财团的合资合作步伐,积极引进一批服务业大项目、好项目,促进我区服务业全面繁荣。
第五篇:围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围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在2006年我市出台了江发【2006】10号中共江都市委江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实行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开放市场,实行规费减免,保障服务业用地、实施税收优惠、以奖代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服务业相关优惠政策,千方百计确保服务业快速发展。江都是苏中地区商贸集散地,现有皮鞋、花木等各类市场112个,超亿元市场10个,年成交额5亿元以上5个。服务业集聚区6个,扬州阿波罗花木市场集聚区、东部鞋都鞋业集聚区、宏信商贸集聚区、沿江物流集聚区、扬州国际五金城集聚区、超大农产品集聚区等。皇剑广场、龙都广场、华润苏果良性运行,迈入亿元企业集群。在沿江开发大潮推动下,江都港年吞吐量突破400万吨,物流业应运而生。3.5万吨件杂码头对外开放,中远1.5万吨级综合码头、中海2座万吨级舾装码头、扬州道格尔3000吨级液化气浮码头、沿江30万m2木材配送中心投入运营,恒亿、亚皇、世纪星、龙腾等新生物流企业依托高速公路道口区位,物流线路已向南通、泰州、高邮等市县延伸,营业总额突破10亿元,成为全市物流业“四小龙”,在扬州地区名声渐起。加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新建209个,总数达286个,居扬州市首位,其中省“三星级”村级便民服务中心72个;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6个,其中省级示范社3个、扬州市级示范社9个,为活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新兴服务行业。旅游业彰显特色。围绕“三个万亩”风光带发展规划,有计划开发大江风光、运河风景、水乡风情三大旅游发展区域,全年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收入达
1.3亿元。金融业能力增强。全市信贷规模两年翻番,邮储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相继落户,担保、典当等老行业焕发青春,为企业发展助力。科技服务业效能显现。
江都有着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龙川舞新姿,仙女迎佳宾”。竭诚欢迎海内外客商光临惠顾,共寻商机,广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