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材料解读
2018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材料
解读
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但人共有的本质属性不能代替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对于此知识点在教育学考试当中非常重要,经常以案例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其中一种形式是整个知识点出一段材料进行分析;另一种形式是一段材料中可以用到该知识点的部分观点进行作答,所以正确进行材料解读将变得尤为重要。接下来就对每一个观点进行相应的材料解读。
(一)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材料解读:一般情况在材料中会出现诸如老师调动学生主动性等正确的做法,比如老师让学生自己设置活动、学生自己讨论、学生提出疑问老师没有嘲笑或反驳;当然反面也会有一些错误的做法,比如老师专制型的管理方式、不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机会、上课不提问不启发学生思考等。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不是成人,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具有很大的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三层含义:
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性;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
材料解读:一般情况在材料中会有以下两种正确的做法:(1)容错教育:允许学生犯错,宽容理解学生;(2)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相信没有差生,相信学生现在发展不好但是将来肯定会发展好的。
(三)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从教育学意义上看,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独特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独特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材料解读:一般情况在材料中从正面来说有这两种正确的做法:(1)看到学生的个性和不同,因材施教;(2)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孩子不是小大人,不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而从反面来说有这两种错误的做法:(1)用一个统一的模式来教育学生,用一个模子来培养人,造成人才的千篇一律;(2)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育学生的时候没有耐心,不能立足于学生进行教学。
第二篇:山东省教师教育理论基础
山东省教师历年真题解析及押题试卷2013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 单项选择题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2教育史上“产婆术”的提出者是()。苏格拉底
3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出现
4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各不相同,这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6“终身化”的教育特征出现在()现代社会
7()的出版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大教学论》
8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教育特征是()教育的民主化
9关于教育的起源,我国古代朱熹持的观点是()神话起源说
10()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走向科学解释。生物起源说
第三篇:2012年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全真模拟试题
2012年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全真模拟试题
(一)试卷来源:天明教育在线 已经有 1 人做过此试卷 【点击收藏】 【正确答案】
考生:艳丽lyl57 答题时间:120分钟 试卷总分数: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2.()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A、教案 B、课时计划 C、教学方法 D、课题计划
3.素质教育是以()为重点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5.学校的基本功能是()。
A、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B、为繁荣文化服务 C、能实现人口的控制 D、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6.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7.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
8.外部分组按照学生的()来编班。
A、年龄 B、发展水平C、知识经验
D、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
9.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阶段性
10.培养劳动者是()。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11.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2.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动力 B、动机 C、条件 D、基础
13.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体现出来。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培养目标
14.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A、实验法 B、讲解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15.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16.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17.学生的学习特点受()因素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A、基础因素 B、智能 C、思维 D、能力因素
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A、组建良好的班集体 B、促进班集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C、指导本班班委、共青团组织工作 D、评定学生操行 19.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20.下列哪一特征与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不符?()
A、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 B、公开、直接、透明 C、平等自愿双向选择 D、聘任合同是有法律效力的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洛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 ×
2.生物学起源论主张教育产生的基础是儿童对成人的摹仿。()
√ ×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生产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 ×
4.课程理论化是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
√ ×
5.在教学过程发生前,弄清学生具有的各种偏好或特殊才能,也属于诊断性评价的评价范围。()
√ ×
6.强化法是行为改变的辅助方法。()
√ ×
7.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也可称为问题解决。()
√ × 8.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 ×
9.学生过错行为的发展不可能导致违法行为。()
√ ×
10.当个人对行为成功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减少时,成功的诱因值也会减小。()
√ ×
2012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全真模拟试题
(一)试卷来源:天明教育www.xiexiebang.com 已经有 1 人做过此试卷 【点击收藏】 【正确答案】
考生:艳丽lyl57 答题时间:120分钟 试卷总分数: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时期。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将学习过程视为“闻—见—知—行”的学者是()。
A、老子 B、荀子 C、孔子 D、奥苏泊尔
3.小学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培养人的教育目的的最基本途径是()。
A、德育工作 B、教学工作 C、课外活动 D、学校管理 4.小学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A、掌握知识 B、激发情感 C、道德内化 D、活动和交往
5.在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施工蓝图”是()。
A、教育方针 B、教材 C、课程标准 D、课程
6.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A、组织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7.某教师上课讲解小学除法,例题为12除以3等于4,老师在桌子上摆了12个馒头,提问学生对这些馒头都有怎样的分法。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用板书计算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8.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是从()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织班集体
9.新课程中据具有现代师生关系的模式是()。
A、合作模式 B、平等模式 C、管理模式 D、授受模式
10.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小学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动作技能 D、态度
11.小学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12.懒惰属于人的()特征。
A、能力 B、气质 C、情感 D、性格 13.教师在讲到教学重点时放慢速度,提高音量。这是体现知觉的()。
A、理解性 B、选择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14.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15.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再教育心理学上成为()。
A、迁移 B、同化 C、顺应 D、模仿
16.袁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
A、积极的情感教育 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 D、良好性格的教育
17.教育部先后于1999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教育》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重要文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形式和具体内容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文件精神和当前中小学实际,你认为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辅导与治疗相结合,重点对象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B、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关键是加强学校的硬件投入,每所学校都要建立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室
C、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将该项工作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D、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 1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 B、复杂性、创造性、艰巨性 C、示范性、长期性、艰巨性 D、创造性、示范性、艰巨性
19.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无差别原则 B、无歧视原则 C、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D、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20.《义务教育法》第4条规定了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下列情形中,()侵犯了适龄儿童、少年这一权利。
A、政府编制教育经费预算,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 B、政府采取措施,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C、政府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D、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我国小学德育的重点具体说来应当包括或强调()。A、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B、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C、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D、提高人的智慧水平的教育 E、注重自主性、创造性的教育 2.学习的定义说明()。
A、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B、学习引起的变化是持久的 C、学习引起的变化是短暂的 D、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E、学习是生理心理成熟的结果
3.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可以通过()加以把握。
A、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B、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C、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D、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E、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实施综合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课程开设了()等综合课程。
A、英语 B、艺术 C、科学 D、品德与社会 E、金融 5.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包括()。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合作道德阶段 D、公正道德阶段 E、后道德阶段 6.正强化包括()。
A、奖学金 B、对成绩的认可 C、表扬 D、改善学习
E、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7.与心智技能相比,操作技能的特点为()。
A、对象具有客观性 B、执行具有外显性 C、结构具有展开性 D、对象具有观念性 E、执行具有内潜性
8.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适应问题是()。
A、恐惧 B、抑郁 C、紧张 D、情感冲突 E、失眠 9.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倾向。
A、学科化 B、知识化 C、医学化 D、专业化 E、认知化
10.教育法规的规范作用有()。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预测作用 E、强制作用
第四篇:2018安徽教师资格考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推荐阅读:安徽公务员考试网安徽选调生考试网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笔试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而且相对于教育观和教师观来说,考察的频率更高。一般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对此,考生在备考时需要注重进行理解并加以记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可以总结为“两独一发”。具体而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包括:
知识点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应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此,考生应理解每个规律的内涵,以单选题形式备考。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进步和追求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材料分析题中,常常考察班上学生会出现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老师仍然对其不抛弃不放弃,帮助他成长,体现老师看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反之,对差生嗤之以鼻,则没有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中公教育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学生是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会犯错,也会改正。对于班级中的“问题”学生,教师应该包容他们,并且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的行为。材料题中常常考察,班级中有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但是老师并没有一味地责备他,而是耐心教育学生并引导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上是学生是发展的人的知识内容的介绍,接下来做几个练习题:
【练习题】
1.于老师总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设计课堂提问和练习,这表明于老师()。
A.遵循教学规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B.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C.注重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D.注重循序渐进,实现师生教学相长
1.【答案】B。解析:于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练习,所以可以看出老师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2.“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答案】C。解析:“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规律,学生错过某一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则这一方面在日后付出再多努力也很难发展地很好。
知识点2:学生是独特的人
中公教育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从整体来评价,不能只看一方面,或把学生拆分来看,这都是不正确的,应该把学生当作完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教育。这里强调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不同的,考试中,教师若能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那就说明老师看到了学生具有其自身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很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伤害学生的心灵。例如,一个学生经常欺负其他同学,有的老师可能认为这个学生太调皮,故意搞破坏,但老师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到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可能就会意识到,这个学生可能是想和其他同学交朋友但是不知道怎么相处,作为老师应该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交友方式。
这一部分主要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备考。
知识点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
中公教育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老师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例如,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讨论。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又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学校和教师都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作为老师应当保护学生的权利不受侵害。
这一部分主要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备考。
以上介绍了“以人为本”学生观内涵的全部内容,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材料分析题:
【练习题】四(1)班王红的语文、英语两科成绩都很好,唯独数学差,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爸妈小时候数学都不好,遗传!”
刚接这个班数学课的张老师很惋惜,她想:怎样让王红爱上学数学、会学数学呢?在全面了解王红的学习状况后,张老师决定从习得学习方法、消除数学畏惧入手帮助王红。
张老师先是和王红一起总结语文与英语的学习方法,归纳其中相通的地方,指导王红尝试将其应用在数学学习上。课堂上,张老师提问王红时,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适当进行启发,并给王红提供机会说出解题思路,逐渐地提高了王红的听课效果。
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王红常常不知如何下手。针对这些问题,张老师一方面鼓励王红大胆操作,不要怕犯错误,另一方面教给她具体的操作方法,引导她逐步体验、渐入佳境。
中公教育
当作业难度较大时,张老师便给王红搭一个“脚手架”,设计较容易的题目让她先完成,然后找到题目之间的联系,最终完成作业。对于王红的作业,张老师采用面批的形式,及时反馈,以便王红适时改进。
经过张老师和王红的共同努力,王红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王红再也不说自己“学不好数学”了。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
张老师的教学行为很好地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观要求教育要做到教育公正,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首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老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张老师并没有因为王红的数学成绩差就放弃她,而是从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等方面逐步提高王红的数学成绩,增强王红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材料中,一方面王红的语文和英语成绩优秀,张老师根据王红的优点引导她用学习英语和语文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数学,从而克服了学习数学的畏惧感。另外,张老师根据王红数学基础差,通过给她搭“脚手架”的方式来引导她逐步完成作业。体现了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
再次,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材料中张老师通过方法的引导和自信心的建立,激发王红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王红的数学成绩,体现了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独立意义的人。
因此,作为教师,在学生偏科的情况下,要结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公教育
第五篇:2018云南文山教师资格考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wenshan.offcn.com
2018云南文山教师资格考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如果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是前提条件。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综合素质是必考内容。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教师资格证中综合素质的必考知识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希望对大家学习有帮助。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 看法与认识。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的开展教学实践,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核心是“一切为 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般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具体表现: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情绪到情感的顺 序发展。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具体表现: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 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 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 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具体表现: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 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教学启示:教育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wenshan.offcn.com
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 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具体表现: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 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具体表现: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的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把个性的完整性理解为是道德、体力、智力、审美意识、敏感性、精神价值等品质的综合,是“完人”,并认为这种“完人”是教育的“基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wenshan.offcn.com
本目的”。由此看来,不能把某一种或某几种品质从完整的人身上分离出来孤立地加以培养,否则就会造成人格分裂。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 最终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各有所长、有所成就的人。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 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自己的视角 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想 象力,伤害学生的心灵。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 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 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 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总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要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在考试中“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十分重要,是历年考试中的材料分析题,占分14分,分值比例也是非常大的。相信大家对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含义已经基本了解了。那么我们来通过一道真题,检验一下。
【2015年下-小学】王老师教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他每天都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其实要批改堆积如山的作业也是一种折磨。他想,学生完成这些作业肯定是不轻松。一天下午放学前,王老师突然想,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一次作业会怎么样呢?就“自设作业”吧。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学生时,学生很惊讶,作业还有自己设计的吗?学生感到即新鲜又激动。第二天,王老师带着期盼和不安的心情打开来那一份份作业,着实吃了一惊!有“老师,我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wenshan.offcn.com
考考您”,有“小发明介绍”,有“诉说我的烦恼”,有“我喜欢的名人名言”,有主题班会设计方案,有显示个性的硬笔书法,有的干脆是一副自画像......看着这些丰富多彩的作业,王老师激动不已!这些作业是同学们怀着极大的热情设计的,那里有学生的坦诚和率真,有学生的希望、喜悦、烦恼和困惑,还有他们对美的理解和对是非的判断,这其中闪烁着创造和智慧的火花,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当下午放学前王老师把作业发下午时,同学们一改以往看也不看便塞进书包的习惯,而 是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品位着老师批改的一字一句。借此时机,王老师指导学生把“自设作业”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
【参考答案】
王老师的做法是合理的,充分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首先,王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材料中,王教师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看到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为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王老师让学生“自设作业”,对学生充满了信心,体现了教师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
其次,王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完整的人。材料中,王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充分展现学生自己的创造和智慧。通过“自设作业”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它们通过“自设作业”体现出来,王老师能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都能认真的批改,因材施教。
最后,王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材料中,王老师能够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通过让学生“自设作业”,并指导学生把“自设作业”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要持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做到“一切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大家作答的答案和给出的参考答案相差多少呢?材料分析题的作答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多多练习。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熟练答题语言,在真正的考试中更好更快速的答题。
更多文山教师考试信息关注文山中公教育信息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