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考研政治从鲤鱼泛滥看哲学(全文5篇)

时间:2019-05-14 21:0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考研政治从鲤鱼泛滥看哲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考研政治从鲤鱼泛滥看哲学》。

第一篇:2018年考研政治从鲤鱼泛滥看哲学

http://www.xiexiebang.com/kaoyan/

2018年考研政治从鲤鱼泛滥看哲学

最近一则关于亚洲鲤鱼泛滥,美国“悬赏”百万美元求解的新闻颇为引人注意。提醒2018年考研的同学们不要只顾着看新闻,考题来喽。文都考研政治辅导老师教大家分析其中的哲学原理。我们以考题的形式来展开。请先看材料:

为清理南方养殖场和污水处理池中的藻类和污物,美国上世纪70年代引进亚洲鲤鱼,没想到这些鱼生长迅速,个头非常大,破坏了当地水域生物链。为解决其泛滥,美国密歇根自然资源部悬赏100万美元求办法。

问题一: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美国密歇根自然资源部需要悬赏求办法?

问题二:为了解决鲤鱼泛滥问题,需要运用什么哲学原理?

本题的材料相对简单,但涉及的原理却很重要。同学们,你们想到问题的答案了吗?文都考研政治辅导老师来给大家揭秘。先来看问题一。美国密歇根自然资源部需要悬赏求办法,是因为之前为清理南方养殖场和污水处理池中的藻类和污物,美国上世纪70年代引进亚洲鲤鱼,却没有问题转化了。首先,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清理藻类和污物与亚洲鲤鱼之间存在联系,亚洲鲤鱼与当地水域生态链直接有联系。美国正是利用了联系的原理来解决问题的。其次,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是不变的。后来导致亚洲鲤鱼泛滥了。再次,体现了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亚洲鲤鱼和当地水域生态链之间存在矛盾,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使得矛盾双方向对立面转化。本来是好事变成坏事了。

解决了问题一,我们再来看问题二。如果要解决鲤鱼泛滥问题,必须要能看到可以用什么想关联的事物来解决。也就是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因为事物是普

http://www.xiexiebang.com/kaoyan/ 联系,往往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这则新闻的练习,同学们有没有学会如何结合时事来学政治了呢?其实只要做个有心人,一遇到时事,就想想看其中的政治考点。多多练习,慢慢就会养成用考点来分析时政的习惯和能力了。

第二篇:从考研政治学习看辅导班

从考研政治学习看辅导班

11年的考研战火正在燃烧,看着图书馆中的师弟师妹们埋头苦学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去年的考研经历。考研的过程是漫长而辛苦的,但它又是充实的,我觉得正是那段特殊的日子让自己成长了不少,也收获了不少。

我是从大三开始决定考研的,在08年11月时我报了万学海文的政治全程班,当时海文辅导班主要是给我们拉个主线,张锐的全程策划班上:仔细耐心的讲解了考研过程科学的时间规划和学习计划的制定,但给印象最深的反而是老师们为我们复习所作的规划以及他们的鼓励。因为考研和高考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考研没有像高考时有老师给我们作辅导,这就跟失去了领路人一样有些盲目,所以当时海文老师为我们做的复习安排起到了很好的领路作用。万学提供的学习计划是一流的!

由于大三期间我们还有专业课和公共课要学,再加上得实习,我一直到09年7月份才开始很正式地复习,正好我的政治强化班也是在7月。因此,这个月我主要用来打政治和英语基础,建议大家在参加强化班以后认真整理老师的讲课笔记,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听课成果加深记忆,而且对以后的复习也有好处,可以直接掌握老师的讲课精华,这也是属于自己的最好的资料。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必须要读懂原理,因为这两门课出题是很灵活的,只有明白原理才能比较有把握的做题,尤其是主观题。先看一下前三年的政治试题中对此两门课试题的分析,看看出题的考点都在哪一部分,把这一部分的知识读懂并能应用。万学海文的赵宇提前给学员开设了政治导学班,专门就这两部分泛讲,因为这两部分必须要逆向思维才能理解和消化,许多学生政治的丢分就实在两门学科门前栽了跟头.万学的教学水平是高质量的!

每年的7月和8月北京可是热的要死,但是没有办法,为了理想必须奋斗,但是在国家图书馆音乐厅上海文强化班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之前按照海文老师指点的学习方法的正确性,大纲真的变了很多,开始考近代史,还增加了法基和思修,但是一千多个知识点就这样在短短8天内被冻的要死的环境中学完,可报其他家辅导班的同学听说法基和思修就没讲,海文的王海军老师和一个姓郭的老师,我后来才知道他们原先是命题组和大纲编写组的成员,哎,海文的信息真的是太灵通了.万学的信息是最及时最准确的!提供的教学环境是最棒的!

考研是一个磨练人的毅力和耐性的过程,有很多人坚持不下来,中途就放弃了。并不是他们不够优秀,只是他们不够坚强。半途而废的结果是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因此,大家必须坚定信心,只要走上考研的道路,就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尽管过程中

会经历很多的磨难和动摇,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到最后,一定会收获我们想要的一切!万学的明天也会更好!

代表委员聚焦“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2011年03月04日07:51齐鲁晚报我要评论(6)

字号:T|T

新春伊始,全国多地出现“用工荒”,企业用尽各种办法却招不来工人,连传统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像一道谜题摆在整个社会面前。

3日,本报“两会三人行”栏目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工商联主席王乃静,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瑞海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晓玉,走进本报“北京直播室”,本报首席评论员张金岭作为主持人,与两位嘉宾交流对话,把脉用工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招工难不代表劳动力紧缺

张金岭:今年春节过后,一些沿海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现象特别突出,于董你们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没有感觉到招工压力?

于晓玉:现在招工的确很难,我们下去招工发现,很多农民工不愿意出来。但企业招工难并不是劳动力紧缺,而是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

现在国家出台了许多扶持农业的政策,加上过去沿海城市一些传统的加工行业向内地转移,原本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工资待遇跟在外地差不多,生活成本又低,他们自然选择留在内地,所以用工荒在沿海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

张金岭:和招工难同时存在的另一个现象是就业难,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对这一矛盾现象,很多人不理解其内在的原因是什么。

王乃静:根据经济学原理,劳动力市场是由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组成的二元结构式市场,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高,农村劳动力会选择进入城市。当农村劳动力市场消耗殆尽,城市企业必须大幅提高工资才能招来劳动力,这个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在中国来讲,刘易斯拐点并没有到来,企业面临招工难,有的人就说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吃光了,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分析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农村劳动力,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农民工,“十一五”期间仅山东省就转移农村劳动力700多万;第二就是大学生,200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才117万,到2010年已经达到630万,再加上城市新增劳动力,这个数量很大,根本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我们近期做了对中小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想用的人没有。现在哪些人最热?一种是技术性工人,如钳工、车工等;一种是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现在普通劳动力也难招,这反映出就业培训欠缺,就业市场供求错位,企业想招的招不来,求职者想进的企业进不去。

光涨工资未必能留得住人

张金岭:于董作为企业家,面对招工难,您认为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比如给工人提高工资、提高福利待遇,就能单独破解这个难题吗?是不是会考虑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减少用工人数的目的,同时也能提高利润,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层次?

于晓玉:光靠涨工资不见得就能把人留住。以前企业一个月一千块钱就能招到工,现在给两千块钱都不一定能留住人。企业能做的有很多方面,首先要为员工购买保险、增加工资、解决住宿问题等等。此外还要改善工作环境,不能拿员工当机器一样使用,要让他们有归属感,不想家。农民工肯定愿意去这样的企业。

张金岭:招工难现象,从积极的一面说,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这对提高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肯定有帮助,但也有弊端,或者说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压力。对于不同的地方政府来说,互相之间能不能通过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的竞争来帮助企业吸引农民工?

王乃静:农民工渴望对城市有归属感,希望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住房等各种公共服务。不少企业通过增加工资、购买保险等方式留住员工。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中小企业利润率低,很难承担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压力,最终只能关门,转方式调结构、产业升级更是搞不了。建议政府进行调控,对中小企业的税收进行减免或者全免。过去我们对外资企业有免税政策,为什么不能对自己的小微企业减免税收?

另外,政府还要改变过去只盯大项目的惯性思维,把土地都给大项目,也要考虑通过园区的形式把地卖给搞同类产业的小微企业,以方便他们搞产业集群。这样既能够保证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又能为企业创造空间、为员工涨工资,以此来增加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

大学生与农民工之间应有交集

张金岭:现在有人主张,可以把针对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和针对大学生的人才市场合并,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王主席认为这样是不是有助于缓解招工难,同时也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这个建议有没有可行性?

王乃静:实际上,很多企业已经把这两个市场合起来了,现在从高校里招的本科生到企业里去,也是先当工人,研究生(论坛)到银行里去,就先干柜员,都是在普通的技能性岗位上干,只不过大学生可塑能力强。

现在要考虑的是怎么迎合市场需求,去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本科学校太多,专科学校太少,但大部分人上到专科就业就可以了,这种专科叫职业教育,培养技能性人才,只有这样,两个劳动力市场才能真正交集。

张金岭:于董你们企业里招的农民工和大学生之间的待遇差距大吗?你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于晓玉:目前他们之间的待遇差距不大,但5年后就能拉开距离。

对招工难和“用工荒”也应该各有解决之道,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而高等教育也更要重视书本之外的就业实践,让农民工“上得来”,大学生“下得去”,那就业难和用工荒也就有希望解决了。

第三篇:考研政治哲学部分2012总结范文

政治知识点归纳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含义、特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运用: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四个目标

(2)因果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辨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找原因,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运用: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反对地方保护主义;西部大开发;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中抓大放小

2、发展的观点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物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3、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③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2)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和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9、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1>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4>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即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10、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1>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3>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3>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角度一: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量的积累,就不会有事物性质的变化(也不会有飞跃和发展),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角度二: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即坚持适度原则。

角度三: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是,就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

角度四: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会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优化结构”,研究事物的结构

11、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1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就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避免或减少失误,少走弯路,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认识论部分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达到理论(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多变易失,凭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联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区别:含义、阶段、可靠程度不同。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应当在实践基础上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向前推移,逐步深化,不断扩展。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二者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的分析。

方法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四、价值观、人生观部分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价值观的含义、本质、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哲理内容: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而发展。方法论要求: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发生矛盾时,以全局利益、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社会发展制约个人活动。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推动社会发展。

(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哲理内容:人生价值的含义(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是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哲理内容:理想与现实是辨证统一的,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把握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

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意义:<1>要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利益二奋斗;<2> 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坚持走与人民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第四篇:2017考研政治哲学重要概念总结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4.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6.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7.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8.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9.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一是指导作用;二是解释作用;三是预见作用。

10.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一是动力作用;二是诱导作用;三是激发作用。1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2.经济基础(又叫生产关系)是指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13.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政治结构)和思想上层建筑(又叫观念上层建筑或社会观念结构)。

14.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

第五篇:从有趣有用说政治和哲学

从有趣有用说政治和哲学

我一定是疯了,半夜兴奋的睡不着写哲学。今天想要写这样一篇文章,除了和最近看到书有关,主要还是因为飞机上我旁边的年轻妈妈,独自一人带着一个2、3岁小孩。那个小孩子从进入机舱门坐下开始到迈出舱门2个小时一直在大哭,吵得谁都无法安宁。妈妈想让那孩子入睡,各种欺骗,威胁,摇晃。“别哭了,马上到了;再哭,警察就把你抓走;你看那个阿姨来抓你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烦人……….”(听着很耳熟吧,在周围绝大多数家长口中都能听到)。她没有一次和孩子做游戏,用快乐的语气和孩子说话,甚至她也没这个打算。妈妈只是在徒劳地凶孩子,给他蛋糕试图塞住他大哭的嘴巴,结果孩子一边嚎啕大哭一边吃着蛋糕。蛋糕掉了一地,地上四处撒着蛋糕屑、唾液、鞋底的泥土。2个多小时,包括滑行期间,他们母子俩就是这么极其不愉快的地度过的。毋想想从2岁3个月开始坐飞机出去玩,没有一次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过。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甚至拖拉机上我们可以做游戏,玩玩具,讲故事,看书…….各种娱乐,总之从几个小时到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一直都是快乐的,有趣的。联想到罗玲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讲妈妈们需要一点游戏力,孩子们也需要培养一点游戏精神。本来烦恼的事情,完全可以通过一点玩笑,愉快的心情来调剂,事情也就没有那么烦恼了。但似乎中国的家长完全忽视了这点,总是从实用,功利的角度去对待孩子。那个妈妈完全可以拿一个小玩具,或者和孩子做游戏,玩指头,戳肚子,藏猫猫,抠胳肢窝,总之让孩子忘记飞行的烦恼就好,这样大人孩子都轻松。可她强行让孩子入睡,似乎睡了就解决一切问题。不用快乐,也不用游戏,单纯靠凶、靠说着一些不知所云的干巴巴的话,摇晃,吓唬来解决问题。期末考试前有天晚上,毋想想一个人趴在地上玩玩具小刀,一个人安安静静玩了快40分钟。我偷偷给孩子爸爸说:“虽说他有那么多事,可看到他兴高采烈玩了那么久,很开心的样子,我就忍了。”-----------------------------大概从孔夫子开始,我们的哲学就变成了有用而不是有趣,这也变成社会政治的基础。中国历朝历代所有的文学作品,文学人物艺术表现形式很少有有趣的人或事件,值得称颂的都是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加载中...认真想了很久,《水浒》里的浪子燕青,野史中的唐伯虎算是个有趣的人,还有吗?似乎找不到一个想起来就觉得有趣的人,有趣的情节。年轻人谈恋爱,都是一堆具体条件,房子身高学历家室等等,不在乎对方是否是一个有趣的人。相反外国年轻人往往把幽默感放在第一位,这点在看了西方电影、书籍以后印象更深刻。例如好莱坞大片、英式幽默中总有一点玩笑,一些小事来缓解情绪,表现人性,尤其越是在千钧一发之际,总是会有点轻松的东西缓解。《左传》讲“礼”,此时的礼遵从“周礼”,讲求起居坐卧,行动举止的按照一定的规则,包括等级世袭制度、道德标准和礼节。《战国策》讲“术”,强调战略和国策。《史记》讲”士”和“义”。司马迁的厉害之处在于一方面详细客观冷静地记录下历史,另一方面则直抒胸臆讲出自己的喜恶,例如对荆轲樊哙。孔夫子讲“仁”,仍然是社会化、世俗化;而孟子有了一点人本主义精神,很天真的英雄主义。真真可怕的是宋朝理学大师们讲“理”,从此以往,中国哲学再也没有了有趣,礼教开始杀人。----------------------------《左传》成书于《战国策》之前,主要还是春秋时期。重视礼节,论人经常看他行礼仪的态度如何。一部《左传》讲礼的次数远远多于讲仁义的次数。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比如,开篇第一章“隐公元年”。“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告诉你我不写即位的原因是摄政。”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不写的原因是不是王的命令。”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 意思是吊丧不到尸体跟前,安慰活着的人没有表示哀伤,对于丧事是很不礼貌的。在其后,《左传》明确写出“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此时的“礼”作为处世之道,强调的与人交往的规范,和我们现在讲的礼貌比较相似,只有有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合理约束从而达到“独乐乐,不若众乐乐”的境地。到了战国策,诸侯割据,战火紛起。战争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前那种用步兵的古老打法,甚至也不是宋襄公那样的“仁义之师”,作战重信义,讲礼节的传统已被破坏,“诡诈”或者说“智谋”成为用兵的核心。在这种情况下,“术”这样的实用性非常强的技能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因此也出现诡辩家、纵横家这样以谋略见长,以舌辨求功名的人物。其中很典型的就是张仪,诸多史书对他都很不屑,他拆散了“合纵”推出“连横”,与苏秦并称“纵横家”。多次看到他对政局时事的论点犀利,条理清晰,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政治人物。评论云:“此士论事,深切著明,孙卿不如。秦所以取天下,盖行其说也”,但因为其人品而被历代史学界所诟病不齿。有意思的是在《战国策》里写了一段,非常有趣。周君臣为了私利,欺骗。在批注中,在作者的行文中是能够看到对周君的不满。“彪谓,周衰,君臣唯贪利而畏祸,故一切趋避便乱语游谈之口,而无有持操。”“彪谓,周君非贤君也,秦兵在境,而乐于囿,其志荒矣。恢虽能得囿,非君子所有事其君也!”战国时期所谓兵不厌诈,讲究术,但对于君臣礼仪,特别是所谓君子,还是要讲究礼的。因此后人小小的腹诽周君,对其不满隐晦写出;也因此虽然张仪的“术”得到共识,但终究因其人品失了“礼”而不能获得其同代的大政治家一样的赞誉。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转变出现在春秋时期,也就是孔子的出现。他的出现是时代的象征,他将以同族结合为基础的礼乐转换为较具普遍性的礼乐—“社会制度”,进而提出“仁”,作为礼乐实现之目标。“仁”一方面是指人的人格,个人人格没有贫富贵贱之别;另一方面则指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以彼此承认对方的人格为关键。要实现“仁”,必须靠教育和教养;而礼乐则是实现“仁”的手段,因此要从礼乐的学习和研究着手。《论语》中孔子讲仁义多于讲礼。还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而且还认为礼仪是形式,仁才是实质,因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的乐是为了教化,而不是为了自身的愉悦,虽然他自身有着“三月不知肉味”的经历。与其说他是哲学家,但不如说他是教育家,但他更重要的还是政治家,他的教育和哲学是为了其政治目的而服务。他的思想被后人解读,按照自己所需要的改造成中国现有的功利、现实而且世俗的哲学,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政治和社会。孔子本身仁政想仍然是奴隶制社会里那种朴素的君臣关系,带有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从个人来说,按照社会规范、礼节(礼记)约束自己,学习各种技能(六艺)以愉悦社会、君主;礼以修外,乐以修内,从政治上来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把道德作为政治、行为的规范,和西周以礼作为规范就出现了差别。他的礼乐教育,“礼”是为了分出等级,按照社会地位而不是按照人自身价值来区分,而“乐”是和谐,让社会融合之意,也是为了泯灭个体而体现社会整体。他主张仁政,举贤才,薄赋敛,重教化,这和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法家当道的局面是不相符合的,倘若统一的政权出现,他的思想就立刻会变成有力的统治武器,开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顺从局面。-----------------------------(我只看到《战国策》,一切论点都截止于此,多有不尽之处。)孔子本身没有错,作为教育家他是了不起的。作为哲学家和政治家来说,孔子以一己之力奠定中国哲学的基础,也奠定未来中国儒学治国的封建体制和思想。但第一孔子开创了以不可量化的道德作为行为规范,君子一日三省其身也是反省道德,检查自己的德行有没有缺失,而不是以可量化的法律来衡量人的行为,奠定了日后中国社会法律的混沌局面;第二孔子非常讲究实用。他所有的哲学理念都是具体的实用的服务于他的政治理念,为了实现他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上古时代服务。不是单纯的跳出来看人的个体,从真正哲学意味上讨论人的本质、思想的本质和生命的起源,从这点来说,孔夫子不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哲学家。例如《论语》中很有名的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作为政治家,还是尊崇精英治国而非民本位。第三忽略了人个体的情感,将个人纳入社会体系中考察,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社会规范,一举一动都是在儒家的体系结构中。因此,美、音乐、艺术、爱、这样的情感都需要和社会共鸣,个体单个人已经不能独立地享有美。这也是为什么竹林七贤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中是被排斥的,包括老庄、包括佛家的出世观都是不被接受的。因为儒家是入世的,现实的,社会化的。《论语》有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是孔子对于“仁”,“礼”,“乐”的最终定义,一切都是以服务于社会的“仁”为目的。自从有了礼教,从此一切讲“理”而没有了“情”,没有“爱”,也没有了“美”,而个人的情感,内心的深度的思想,甚至趣味这些与社会无关的的情感,完全被中国的哲学和思想家所忽略。-----------------------------邻居家的一对4岁双胞胎来家里玩,每次看见任何一个普通的玩具都是极其兴奋地扑过去。一问才知道,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过玩具。家人解释说:“太忙,没时间,照顾好她俩已经耗费所有精力”。毋想想是个普通的调皮小男孩,前两天在路上发现一点有趣的事情,给我讲的眉飞色舞,听众也是津津有味地听着,一起笑弯了腰。我们喜欢有趣的人,但不希望自己成为那个挑战规则的人。因此能够听懂笑话,知道美丑善恶已经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而能够发现乐趣,从一朵花里看世界则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下载2018年考研政治从鲤鱼泛滥看哲学(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考研政治从鲤鱼泛滥看哲学(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台湾在整个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主权问题,也是中国的海权以及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从大白菜生长哲学看企业发展逻辑

    从大白菜生长哲学看企业发展逻辑 篇一:从大白菜生长哲学看企业发展逻辑从大白菜生长哲学看企业发展逻辑 企业的发展,应与白菜的生长一样,遵循市场环境的规律,该做大时做大,该做......

    从考研看单词记忆方法(范文模版)

    从2014年考研英语个别生僻词谈单词记忆方法 考研英语是历年考研成绩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一门课程,主要是由于考研英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过繁杂,尤其是词汇部分,更是令众多考研......

    2016考研政治:从毛中特的角度看台湾问题(推荐五篇)

    2016考研政治:从毛中特的角度看台湾问题 [摘要]毛中特是五大板块内容章节最多的一门,而且比重30%,也是最大的,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要多花心思,下面中公考研辅导老师给大家介绍......

    2014考研哲学重点

    2014考研:哲学必备四十个知识点总汇1、 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关系及意义 2、 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关系及意义3、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含义、关系和意义 4、 实践的含义及意义......

    从哲学角度看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从哲学角度看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①唯物论a.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发扬创新精神。 b.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洞穴比喻”看“哲学王” 的理念

    从“洞穴比喻”看“哲学王” 的理念摘要:柏拉图在“洞穴比喻”中用洞内世界和洞外世界分别喻指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而首先经过认知和灵魂上的“上升”的探求者,即认识到洞外世......

    高二政治哲学整理

    1、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