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重庆市涪陵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2009级新闻2班 张璐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存在问题 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但是毕竟作为西部地区,各方面的基础都比较落后。比如资金方面、设备、人才等方面。涪陵作为重庆市重点的经济区域这几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各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作为涪陵重点产业的榨菜也在这几年走向了全国化的经济步伐,进一步的促进了涪陵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除少数中心城市外, 本地区从整体上尚未形成真正适合民营企业正常运作的投资环境软环境首先表现在中西部人们思想观念的保守程度比东部民营经济起步时更为严重;其次表现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体制僵化, 尤其是一些政府部门的管理政策随意性大和投资法律保障差。
(二).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推动机制如没有形成畅通、有效的信息渠道而导致项目转移的盲目性;(三).资本市场不完善, 资金严重缺乏即使如此, 为了追求高利润率,主城地区有限的资金还在不断向沿海地区流动, 使得本地区的资金更为缺乏。
(四).主城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过大 这是本地区经济停滞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
(五).本部地区人才市场不完善, 使得科技人才资源和软资源严重缺乏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高增值性的特殊资本资源, 一个地区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同该地区的生产效率呈正相关关系。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人员的分布很不平衡, 主城地区最多、本地区最少, 这同重庆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的情形相吻合。此外, 本地区的交通、通讯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利益分配原则等也是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重庆位于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该地区土地资源辽阔,各种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特殊农业虽然有良好的先天条件,但是由于地区原因,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当缓慢。
深入研究,重庆地区发展存在很大的问题.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从1985年到2005年,重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仅仅从325.24元增长到2809.32元,年均增长仅118.2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城乡收入差额从487.16元上升到了7434.67元;城乡收入之比从2.50:1扩大到3.65:1,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加大。
2.农村消费结构简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别大
2005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142.42元,其中食物支出1130.35元,恩格尔系数达52.77%,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上支出为95.96元和95.78元,分别占总支出的4.47%和4.48%;而同期城市,恩格尔系数仅为36.4%,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分别占总支出9.85%和6.77%。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居民社会福利差别较大
(1).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较低。2004年重庆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共有229万人,覆盖率9.4%,低于总体小康10%的最低标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处于停顿状态。2004年全市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仅1.6%;农村社会救济面较窄。至2004年,重庆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共4900人,享受定期救济人数共49.83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2.1%,而同期城市居民享受定期救济的百分比为8.9%;农村失业保险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同期城市居民领取失业保险的百分率达到了80.96%。
(2).保障机构不健全,管理不科学。由于农村面积大,相关管理部门的分支机构只到县乡一级,农村基层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同时,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与支付、风险防范等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管理手段落后。
(3).农村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落后,严重制约城乡差距的缩小
农村基础设施上,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严重老化,目前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4.2%;少数行政村不通公路,有部分村未通水泥路,道路交通状况恶劣。社会事业上,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农村小学和初中的教育经费仅为城镇小学和初中的33%和85%,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远远低于城镇水平;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设备老化、陈旧,药品供应不足,缺乏重大疫情的预防预警机制。
重庆地区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一).城乡发展政策及制度的影响
改革开放前,为迅速恢复和发展我国工业产业,国家实施了一整套城乡隔离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差别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政策等。这些政策影响了农村地区农民的增收和致富,阻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呈弱质性。
改革开放后,国家虽然放宽了城乡居民的流动政策,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民的社会保障几乎处于空白,绝大部分农民仍以土地为唯一保障,大量进城务工农民依然持有土地,使得农村土地无法集中发挥规模优势。而且,在国家“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和有条件地区”的政策引导下,重庆农村成为经济发展的盲点,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地区距离进一步拉大。
(二).资金投入的不平衡
由于农村的资金投资回报率远远低于城市,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在向农村进行资金输出时总是极其慎重。首先,在政府方面,政府的资金投入以吸引外来资金、发展地区经济为目的。与农村相比,城市对外来资金更有吸引力、回报更快,因此政府在进行决策时总是偏向于向城市建设投入大量资金,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而对农村的投入则相对较少。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2005年重庆市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为1261141万元,其中向农村投入总资金为34966万元,占投资总额2.8%,而向城市投入的总资金达1226175万元,占总投资的97.2%。其次,在社会资金方面,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使城市地区无论在投资环境还是在产业选择上都具有吸引社会资金的绝对优势,同时,由于政府资金流向的导向作用,社会资金必然向城市地区聚集,产生资本的聚集效应,造成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三).农村产业格局的落后
由于长期“以农哺工”政策的影响,农业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实施困难,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太大改变;农民占有耕地面积有限,重庆地区人均仅0.89亩,农产品产量不高,商品率极低,无法转化成农民的有效收入;土地大多呈小块状分割,无法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农业的现代化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脱节,无形中拉大了城乡差距。
(四).区位特点和人口结构的特殊
重庆地区的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成层性明显,农村较多集中在山区,农田大部分在25°坡地以上,交通、通讯、耕作极不方便,生产成本较高,农民增收难。同时,重庆地区总人口共3169.1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达2351.88万人,占总人口的74.21%,1:3的城乡人口比例让重庆的城乡协调发展成为经济社会的一个“难题”。
(五).“大城市、大农村”是重庆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真实写照,表现为重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城区难以拉动县区经济发展;另外,在西南各大城市中,重庆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并不突出,还难以成为真正的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加强重庆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强政府对农村的政策、资金支持。制定相关社会保障政策,为迁入城镇或进城打工的农村居民设立社保基金,让他们安心的融入城镇并将手中土地让出,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造条件;改革户籍制度,消除人口流动受阻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专项基金,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基础教育和外出就业的职业培训,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为农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在环境;同时,向农民提供小额商业贷款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化和效益高的产业化农业,培养农业、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
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通过“三化”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发展。“解决农民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在农村和农业之外”,因此应通过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改造传统的工农产业,创造更多的新型产业,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农民同等享受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成果。同时,加快城市化的步伐,通过城市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合理架构梯度式辐射模式。重庆地域较广,都市圈的辐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应大力促进县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秀山、彭水、巫溪、云阳等这些渝东南和三峡库区较贫困的县城。一方面通过县城第三产业的发展顺利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通过县城的发展建立起中心城→卫星城→县城→农村这样一个梯度式辐射模式,从而实现大城市带小城市,小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模式。
充分挖掘农业的产业潜力,促进农民增收。重庆由于特殊的地形和农业特征,不可能像平原地区一样大量种植粮食作物,实行机械化种植和收割。因此可以发展适应本地特点的烟草、柑桔、花椒等经济作物,同时延长产业链,实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就地转化农产品和劳动力,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另外,对于发展较为贫困的地区,可以采用发展相关旅游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1.政府加强管理 管理部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前和前瞻性,制定出区域性农家乐发展规划。在产品开发、经营管理、基础设施和资金、人员的培训上,政府应加大支持的力度,提高农家乐产品的质量和经营水平。
2.加强产品开发 其一 增加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类型。乡村旅游的内涵很丰富,不仅局限于农家乐,可结合本地区资源条件开发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其二 增强产品开发深度,特别是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最能体现旅游产品特色的是文化,立足本色、本土,深度开发文化含量高的民风、民俗、民情,是未来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3.扩大客源市场 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限于本地
区市民,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本地区更多的消费者,同时加强与周边旅游景点的结合旅行社的合作以吸引本地区外的游客,开拓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
4.积极正确的引导农民 从可持续发展以及发挥乡村旅游业的社会效益的角度上,农户企业应是政府重点护持的对象,政府应尽可能保护农户的利益,除了乡村旅游政策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户的竞争力,使他们最终具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陈永奎.论城市化与城乡协调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J],2005
3.孙旭玉.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山东社会科学[J],2006
4.王丽梅,张士强.缩小城乡差距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改革与战略[J],2006
5.姜长云.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及其深层次的原因.经济研究参考[J],2006
6.商秋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路径选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J],2006 7.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
第二篇:林业发展中存在问题调研思考
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创立的科学理论,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林业部门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使林业充分发挥“三大”效益。下面我就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谈一点体会,着重是林业发展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关于对林业“三大”效益的思考
大家都知道,林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生态效益重点保障国土安全所发挥的效益。社会效益重点是林业为广大国民和社会提供优良的工作,居住、生活条件和环境,提供优良休闲、旅游条件和环境,为国民提供一系列的林业产品等等,所体现的效益。我们现在所说的林业经济效益是林业提供直接产品的价值效益。其实不然,林业的经济效益应该是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林业提供的直接经济效益,林业直接经济效益应该包涵森林、林木、林地所提供的一切产品的效益。包括林产品、林副产品,森林衍生产品(森林药材、森林食用菜等等),木材加工利润,从事林业生产活动的劳务报酬等。但是,我们现行统计方法和统计制度对林业经济效益即林业产值统计很不全面,很不完整。我们现在统计的林业产值是反映了林业直接经济效益的一部分。对林业的木材一次、二次加工利润,对森林、林地所产出的部分产品,如森林药材、森林食用菜、茶叶、从事林业生产活动的劳务报酬没有或者很少统计。所以,统计的林业产值低,林业产出率低,严重影响了林业的作用和地位。其实,林业的经济效益大头应该包涵在林业的生态、社会效益之中。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不是空洞的,不是虚拟的。林业的生态、社会效益应该有一个量化的体现,一片森林一片林木,应该有一个为生态、社会的经济效益。只是我们现在没有对林业生态,社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做评估。还没有制定法律依据。对林业生态、社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建立评估办法和机制。既然林业经济效益充分体现在林业发挥生态、社会效益之中,这就是要思考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林业发展目标。林业发展的重点是什么?落脚点和目标在哪?这涉及到林业发展的根本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的调整和统一。
二、关于对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思考
大家知道,我国制定森林法规定:森林实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实行不尽合理,制约林业发展。采伐限额制度没有区别地区、地类、森林和林木类别,一味管死。森林、林地、林木应该根据用途划分两大类。一类划为生态公益林,把大江、大河两侧和源头、大、中水库的周边坡度陡峭、生态脆弱的地类划分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自然保护区等发挥生态公益性的公益林。对生态公益林要大幅度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或者逐步实行国有化,加强管理,管严、管死,使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的生态、社会效益。另一类对低山、丘陵、湖滩、河滩地划分为商品用材林,大力发展用材、经济林,薪炭能源林、工业原料林。对这一类取消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放开、搞活。现在实行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造成有权栽树、无权伐树,使谁栽谁有成了空话。一个企业、一个个人、一个农户,栽下一片用材林、工业原料林、薪炭能源林,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采伐,有林木经营和所有权,没有处置权。从严格意义上说,享有林木所有权应该就有林木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所以,我们的林权上所享有的林木所有权由于受到采伐限额制度的限制,这种所有权不全面、不完整、不彻底。譬如,某个企业在某个江湖滩地为企业生产发展一万亩杨树,到十年后,企业生产急需要一次性采伐,这种一次性采伐对生态没有任何影响,但是,由于受到采伐限额指标和限额制度的约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和愿望,这就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制约林业发展。所以,要使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必须要改变当前实行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根据林业的用途和类别分类指导,区别对待,该管严的管严,该搞活的搞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关于林业发展中的机制、体制的思考
林业的机制、体制效益不尽合理,不尽完善,譬如,林业规划设计、林业资产评估、评定,应该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来,实行企业化、公司化、市场化运作,林业勘察规划设计,林业资产评估和项目论证评定采伐不属于政府职能。现在我们职能上全部包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对某个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对某个资产进行评估,同时,又是自己审批,这不利于政府的公正性、规模性和科学性,应该在政府职能之外设置和组建企业化、公司化的林业规划设计,资产评估机构。实行市场化运作,把不属于政府职能全部剥离,这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林业改革和发展。
第三篇:关于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关于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调研报告
关于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了解全镇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工业企业目前的运行情况,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按照镇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本人从9月初开始,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重点企业及部门,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对我镇工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镇明后年经济发展有利条件
近年来,我镇坚持“工业兴镇”战略,理清工业发展思路,努力构筑发展平台,全面推进工业化,工业经济已经
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危机以来,我们更加注重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创新工作方式,落实方针政策,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化解危机,确保经济和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1、经济危机的影响正逐渐减弱。经过一年的努力,全镇企业大部分已渡过危难期,企业普遍从恢复期走向增长期。
2、重点企业的支撑优势更加明显,对经济发展贡献份额越来越大。现代工程机械可完成挖掘机5000台,销售额超35亿元,2010年计划完成挖掘机7150台,销售额近50亿元;日本电装今年只完成销售亿元,明年计划完成销售亿元。全镇现有工业销售超千万元企业150多家,其中超亿元企业36家,五千万至一亿元企业 33家。这些企业的工业销售总额已占全镇总量的90%以上。
3、资产重组取得明显成效。我镇重点重组的资产有政府资产、企业资产和不符合产业规划的资产。在区主要领
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世韩重工150亩土地已成功进行分割,75亩土地留给高新金狮电动车,户管到我镇后2010年可新增销售2亿元,其余75亩土地已分别分割给3个急需土地的企业,也可新增销售亿元以上。奥威纺织40亩土地及2万平方米厂房由于产业原因在政府牵头下已全部转让给江苏领航科技,明年也可新增销售亿元。近2年,我镇已成功将企业闲置资产实行重组和转让10多起,效果都很明显。
4、部分招商企业经过长时间等待和准备,已即将项目建设,将成为明后年新的经济增长点。即将开工的项目有美国特雷克斯项目、维尔利环境工程项目、昌隆机床项目、博爱市政项目、中新图锐科技项目等。
5、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招商引资或有突破。随着京沪高铁火车站、西绕城高速机场路道口等重点项目建设,加上外环高架通车,我镇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同时我镇还有部分早期拆迁的土
地存量,加上全市机械重工业如小松工程机械、常林工程机械、黄海客车等一批项目西迁,对我镇机械加工水平的提升和新机械项目落户都有积极的作用。
6、全镇产业更加清淅,产业优势日益突出。我镇主要产业为工程机械、煤矿机械、车辆零部件的生产与配套。这些产业作为国家鼓励类产业,形势好,发展快,前景广阔。
7、现代服务业发展欣欣向荣。汽车4s城已有雷克萨斯、雪弗莱、海马3个品牌落户建设,多个品牌洽谈;艺博园入注的文化产业企业越来越多;幸福小城、东渡青城、河海房产3个房地产项目也全面启动建设;新建的丽园路一条街、瀛平路一条街刚投入使用店铺就一租而光。全镇商业、餐饮业、房产业、文化产业发展都很顺利和繁荣。
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增强我镇综合实力,提升统筹协调发展能力,推动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用足用好以上优势条件,为在全区新
一轮招商引资大潮中进位争先确保应有地位,把工业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提供强劲的动力和坚实的保障。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看到优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再加上土地资源短缺等体制因素,我镇实现工业经济增长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1、园区规模企业普遍处于经济危机恢复期,有些企业产品生产量不足,大部分企业没有扩大生产或大规模技改的能力和计划,这对我镇经济自然增长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企业有:霓达摩尔科技、电装喷射系统、博格思众机电、劲达机械等。
2、原镇属老企业相对稳定,但普遍产品传统,生产工艺落后,无创新意识,无发展意识,无开拓意识,因循守旧,逐步拉大了与园区企业的差距。主
要表现企业有:二机机床、恒业轴瓦、宏丰金属、后肖灯饰等。
3、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明显,有些中小企业没有发展的空间。特别是有些租赁企业产品前景好,技术含量高,成长速度快,急需土地建设厂房,但受土地指标的影响一直未能如愿。这些企业一旦在周边武进、钟楼等地区找到土地,已会立即迁走,使我镇成为标准的产业孵化基地。表现企业有:好迪机械、盛得液压、艾邦机械、常欣电子等。
4、新开工项目严重不足,一批预计开工的项目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开工,甚至有的项目已经放弃投资。预定开工而一直没有开工的项目有常宝钢管、特雷克斯平台、美特倍零部件、立达纺机等;一直开工而又没有土地指标导致不能开工的项目有:大正恒固混凝土、联丰镜面辊、莱森机械、中新图锐、宝蕾曲轴、元泰混凝土、优宝电气、昌隆机床、常欣电子、维尔利环境、城市照明处、机电产业园拆迁企业安置区等。这
些企业不能开工或不准备开工,将直接造成我镇2年之内没有明显的经济增长点。
5、招商引资信息不足,招商项目基本没有,招商大项目更是难上加难。特别是原来看好的项目信息现在均无投资愿望。如大江钢业、通光华银光缆、恒天不锈钢、中天水泥等。今年的项目招商形势是近几年最差的一年。
6、自营出口企业出口量明显下滑。全镇44家自营出口企业,负增长企业达25家,占57%。今年完成全年自营出口目标难度很大。
7、原材料价格下跌造成企业同等产品产量但销售总价下滑。今年受国际大环境影响,企业不仅受需求下降的影响,还受价格下跌影响,使产销增幅明显低于往年。
尽管经济增长面临着来自市场等阻碍因素的影响,但从整体上看,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仍然向好。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理念,始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创新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更加自觉地顺应国家的宏观调控,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被动中取得主动,就一定能逆势而上,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明年经济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开局之年。为此,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心,主动迎接挑战,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推进科学发展。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企业调查和调研,千方百计继续为企业排忧解难,抢抓机遇,加快经济发展。
2、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为新建项目做好服务工作,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充分利用闲置资土地和厂房,继续做好资产重组工作和厂房出租工
作。
4、积极组织企业交流,充分利用商会、纳税人之家、女企业家协会、工会等组织进行园区企业内的企业互动,积极构建企业相互协作和配套的平台。
5、继续抓好户管转移和小企业的管理工作,确保全镇大小企业的服务、安全等工作有专人定点负责,同时做到财源不漏失。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精神,继续抓好规模骨干企业运行,使其进一步发挥支撑作用;继续抓好新增长点培育,使其进一步发挥扩增量作用;继续抓好政策措施落实,使其进一步发挥保障作用。要在促进经济进一步企稳回升的同时,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深化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构建具有特色的支撑未来发展的现代产业群,及早谋划明年经济工作并做好相应准备,力争起好步、开好头。
第四篇:浅论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论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赵栋 129114352 统计122 【摘要】:中国经济经过30 多年的发展虽然在经济及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腐败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是今天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简单的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字】:中国 经济发展 问题 解决办法
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式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仍然保持着8%左右的增长,贸易总额达3.9万亿美元,名列世界前茅。GDP总量达到8.3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跃居为世界第二,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国。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到上世纪末已整体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经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同时暴露出的问题也是很严重。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化解矛盾,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使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真正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污染严重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资料和人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扩大,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沉重代价。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实际上走的是盲目式的发展道路, 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污染,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根据世界银行和英国石油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计算表明,2003年我国每创造一万美元的GDP 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3倍,是美国的3.68倍,英法德意等欧洲发达国家的5~7倍,韩国的3.1倍,日本的10.4倍,甚至是印度的1.45倍。目前我国的原材料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
10、日本的1/20。以水资源为例,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占水资源总消耗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不高,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低于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率80%的水平。据统计,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 单位GDPSO2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 能源消耗量和CO2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日耗水量和日均污水排放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有机污水排放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总和, 单位GDP 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2005年我国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414万吨, 超过环境容量76.8%, SO2 排放量达到2549万吨, 超过环境容量112.4%。不仅资源利用不充分而且环境污染问题也很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对60个国家10~15年的监测发现,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国占8个。垃圾围城,全国垃圾历年堆存量60多亿吨,侵占土地5亿平方米,666座城市中陷入垃圾包围 的有20座。水资源污染严重,中国有82%的人饮用的浅井和江河水水质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细菌污染超过卫生标准的75%,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饮水人口约1.6亿。由于污染,水质达不到饮用标准的城市占1/4,80%以上的污水未经过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泊,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条受到污染。造成这些问题就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污染物由此可见,我国环境问题突出,扼待解决。
2、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拉大
我国作为一个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国家,城乡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但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其中不容忽视的就是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拉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地区与贫富差距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国内外所有经济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5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中国国家统计局前期公布的数据也表明,我国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而是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中。
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有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同时,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也是相当突出,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去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距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由此可见我国区域间的贫富差距十分严重。
3、腐败现象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腐败现象在不断地恶化,不仅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构成了对政府合法性的挑战,也形成了一种严重的社会污染,使得腐败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病。近期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我国有一批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频频曝光,从房爷到车爷,这些新鲜的名词屡屡出现。多项调查表明,腐败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政治制度、社会机制与经济发展的不相匹配,使得社会矛盾丛生,社会不和谐因素不断出现,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呈现易发多发的态势,主要表现为腐败大案要案数量增加,串案、窝案增多,腐败的群体由低层向高层发展,腐败用人和司法问题突出,徇私渎职严重,腐败动机恶性转化、花样翻新,腐败网络紧密坚固、发案部位呈网状延伸,腐败蔓延呈国际化趋势迪等。中国官员的腐败现象究竟到了什么地步?造成了多大的危害?无法全面的回答,只能作一个轮廓性的描绘。2010年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大案18224件,同比增加0.2%;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723人(含厅局级188人、省部级6人),同比增加2%,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282人,追缴赃款赃物计74亿元。贪污、挪用、逃资海外、公款消费„„,光是贪污受贿的案件都是数不胜数。例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案件,做为人民公仆的他,利用自己的职权受贿贪污。为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对社会人民造成不良的影响。从无形的损失来看,腐败的社会危害性特别大,它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挫伤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是我国当前社会不稳定的主要诱因。
“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是对腐败问题研究得最权威、最全面和最准确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每年都会发布全球清廉指数排行榜,清廉指数采用10分制。2003年至2010年,中国在排行榜上的得分始终在3.5分(腐败比较严重)左右徘徊,根本没有任何一年可以称得上是“长足进步”。七年来我们的清廉得分在低位小幅高低徘徊,排名从66位下跌为78位,累计下跌达12位。虽然一些人对此排名存在异议,但长期以来的低位排名也是问题。政治文明、政治清廉是世界大势所趋,再不奋起直追我们就要被远远抛离。如此反腐形势,又如何能令人乐观?
(二)﹑问题对策的思考
1、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污染严重的解决办法
以往工业化国家的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排放与对生活水平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之上的。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必须选择非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必须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以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一目标的政策含义就是在制定产业政策与进行结构调整时,应该把各产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考虑要素,严格限制那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与企业的发展,积极扶持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同时,重视科技进步在企业技术进步与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在企业内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
为了达到以上要求,我们应该:①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发挥规模效益 我国原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呈现出平面型的特点,企业规模偏小且企业间分工不合理、协助不密切,既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又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与环境的污染。因此,要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改变企业组织分散、规模小型化的状况,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并以大企业为龙头形成企业规模的大型化与企业规模小型化的平面并存与立体并存相结合的、既有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又能充分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②.加速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水平低,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一大障碍。因而,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开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我们既要合理发挥科技在利用资源与环境创造商品和服务方面的无比威力,又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科技在改善、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中的巨大潜力,促进企业的生产技术体系向着无害生态环境和有利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③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积极动员全社会投身于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国策确立以后,能否执行以及环境绩效怎样,干部是决定的因素。经验证明,没有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视,再好的环保措施也难以落实。因此,应明确地方政府对环境负总责,将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绩考核指标,减少“以邻为壑”排放污水等行为的发生。虽然我国早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一票否决”也纳入了对干部的考核,但以“速度论英雄”问题仍然存在,把发展片面理解为GDP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应通过宣传教育,使决策者特别是“一把手”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扭转我国环境质量整体下降.资源利用不充分的局面。
2、解决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的对策
① 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发展的点。② 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同时注重加强东中西部的合作。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③ 为应对贫富差距需限制高工资,保护低工资,控制收入差距于适当的范围之内;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同时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对低收入群体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低收入群体多数自身素质不高,社会竞争能力不强,就业条件普遍较差,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其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使之掌握一技之长;在城镇,应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基本医疗及教育援助。在农村,要继续强化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逐步使农村扶贫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鉴于各种自然灾害对农村贫困的影响较大,应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灾民救助制度和救助方式。
3、对腐败的应对措施
①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依法反腐是国际反腐败经验的重要总结,我国的反腐倡廉也要多加完善具有较强执行力的法律制度,避免假、大、空的政策性规定。同时,还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切实保证已有反腐败法律的执行力,促使国家各项廉政措施真正得以贯彻落实。任何腐败行为都应该得到最严厉的惩罚,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腐败行为责任追究机制,促进党内纪律追究、行政处罚、刑事责任承担等不同层面责任之间的衔接配套,建立层次分明、严密科学的责任追究体系。② 健全反腐败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监督权。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把专门监督与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③ 保持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发挥惩治的预防和治本功能 面对现阶段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严峻形势,查办腐败案件的工作一刻都不能放松。当前,重点是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查办利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谋取私利的案件和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等。对于腐败案件,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能手软。④ 开展全民法制教育和学习反腐败的基础措施。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整个民族的法律素质,为法律的实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要持之以恒地向广大公民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公民的法律常识和法律意识,将法律植根于社会、植根于人民。其次要抓好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教育和学习。各级各类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干部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组织者、管理者,这一部分人的法律知识多少,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事业成败。此外,除了必要的法制教育和学习外,还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修养和素质。
腐败,实际是制度的腐败与人心的腐败。根治腐败,就要根治制度的疾病,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而制由人立,人因制成,推举道德高尚、识见深远的人重建与完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并籍此制度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乃是治理腐败的根本之道。
总之, 中国是在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成就举世瞩目,发生的变化翻天覆地,但是如今我们国家和政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世所罕见。实现现代化,走向真正的共产主义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但我们应当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时间如流水,转眼间,发展经济学的课程已结束。真心感谢王老师在课程上对我的引导,确实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了解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更重要的是让我懂得了更多的人生道理以及学习方法。使我明白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树立一个坚定目标并始终不渝的走下去,只要能稳定自己的生活,就算失去很多功利也在所不惜。同时,为达到目标,我们应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期间培养爱读书的性格,读完后作总结避免遗忘,而不能习惯于依赖老师,尤其大学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自主求知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为工资不断考证,为就业而盲目追求期末考试分数。我相信,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王老师给我的启示会让我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
[2]: 中国环保局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3]: 蒋浩,赵晨的《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4]:《我国当前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5]:蒋娇蓉的《论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破解》
[6]:哈弗斯密特和梅黄德的《环境自然系统和发展经济评价指南》
第五篇: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差距悬殊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地区差异大。
珠江三角洲县(市),毗邻港澳、紧靠大中城市,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东西两翼和山区县(市),虽然拥有比较丰富的地域自然资源,但大部分县(市)未能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形成主导产业,以致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2001年珠江三角洲所属的11个县(市),面积和人口分别只占全省71个县(市)的13.56%和13.63%,GDP占了30.94%,财政收入更占35.88%;人均GDP达15062元。东西两翼各12个县(市)和山区49个县(市),面积分别占全省71个县(市)的8.66%、25.97%和67.57%,人口分别占25.40%、25.80%和56.17%,GDP占24.85%、20.51%和52.02%,财政收入分别占21.14%、13.67%和51.48%;人均GDP分别为6491元、5277元和6147元。珠江三角洲县域人均GDP是粤西的2.85倍。人均GDP最高的惠阳市达20723元,最低的五华县只有2116元,前者是后者的9.79倍。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鹤山市达650元,而惠来县只有50元,相差12倍。
(二)财源拓展困难,财政拮据问题突出
财源拓展困难,财政入不敷出足我省县域经济的突出问题。全省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的有47个县(市),占县(市)总数的66.2%。2001年全省71个县(市)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为81.65亿元,仅占全省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的7.04%,占市本级和县区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的9.59%;财政支出为197.58亿元,缺口超过100亿元。相当一部分县(市)的财政都是“吃饭财政”,根本没有财力搞经济建设。
财政供养人员严重超编使拮据的县域财政雪上加霜。尤其在乡镇,这一问题更为突出。许多乡镇,财政供养的人员超出编制2至3倍。在部分缺乏就业岗位的欠发达地区,“吃财政饭”成为“有关系”人员的就业选择。财政供养人员严重超编还导致乱收费问题突出,影响当地的投资环境。
还有不少县(市)的历史债务(化解金融风险借款、公路建设欠债、教育欠债等)包袱沉重,成为财政的一大负担。
省为解决市县的财政赤字问题,1996年建立了省财政对市县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2002年转移支付补助粤东、粤西和粤北14个地级市及江门恩平市的金额为596120万元,其中涉及的县(市)有66个,占县(市)总数的92.96%;金额521574万元,占转移支付金额的87.49%。转移支付超过1亿元的县(市)有22个;5000万元至1亿元的有23个。
(三)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主导产业,经济增长乏力
广东人多地少,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依靠农业的增长来拉动县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困难。而发展工业又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县域的工业化水平依然较低。2001年全省县域工业产值只占全省的25.47%,且县域工业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粤东部分地区,粤西和山区的大部分县域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产业。全省71个县(市)中第一产业增加值高于第二产业的有40个,占56.34%。许多县的经济结构调整都主要在农业内部进行,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没有质的突破。专业镇、特色经济等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还很低,工业规模小、布局分散、配套能力低,难以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四)城市化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
改革开放以前,县域农业占县域GDP的比重和县域农业人口占县域人口的比重都是90%多,改革开放20多年,县域农业占县域GDP的比重已大幅下降,但农业人口比重却没有同步减少。2001年县域农业占县域GDP的比重为28.24%,而县域农业人口却占80.05%。非农人口仅占19.95%,比1995年的18.97%增长不足1个百分点。县域的城市化进程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县域城市化进程缓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全省县域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387.35万人,以县域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源,有500万个劳动力就已足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制约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来自体制和现行的一些政策。
一是城乡二元体制导致资源配置大量流向城市。虽然我们已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但城乡二元体制仍没有消除。在城乡二元体制和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下,出现资源配置加速流向大中城市的趋势。最突出的表现是资金涌向城市而县域的投资严重不足。以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例,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536.41亿元,而其中71个县(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只有171.44亿元,只占全省的4.85%。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撤并了不少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贷款权限上收,把从县域内吸收的大量存款转到大中城市,发展县域经济所需的资金无法满足。
二是条块管理体制造成责权不统一。在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中,部门把权限上收、责任下放的现象相当普遍。县镇二级,尤其是镇一级,权利和责任不对称,在很多方面只有管理的责任而没有执法的权力。这种责权分离的条块管理体制,使县、镇在发展经济上缺乏决策的自主权和财政的支配权,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扶强扶优”的产业政策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扶强扶优”的产业政策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结构的优化调整有积极作用,但“强”、“优”企业多在大中城市,而“弱”、“小”企业多在县域,“扶强扶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支持了城市而忽视了县域。事实上,县域众多弱小的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不强,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更迫切需要扶持,而恰恰缺乏扶持政策和措施。根据产业政策要求关闭的“五小”企业大多是县域的企业,对县域意味着财政、税收、就业的减少。
四是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的政策加重了县(市)的财政负担。
政府部门安排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往往要求地方财政安排配套资金,而这种资金配套政策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一视同仁”。没有配套资金就不安排项目,就得不到项目建设的资金。一方面使欠发达地区县(市)由于缺乏配套资金而使项目和建设资金流向发达地区县(市);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县(市)为了得到项目和建设资金不得不把财政资金用于配套,使拮据的县(市)财政捉襟见肘。
三、加快发展广东县域经济的对策
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标志。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在推进“三化”上寻求突破。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水平;通过推进工业化,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是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四是加强市场建设,培育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二)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提升县域工业发展水平
工业发展能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也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加快县域经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必须提高二、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积极规划、引导、培育和发展具有县域特色的、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
1、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
要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县域的整体形象,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跨越。县域经济竞争实质上就是发展环境的竞争。继续建设和改善欠发达县域的道路、水利、供电、改水、邮电、通讯、污水处理等设施,增强投资硬环境对内外资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加强软环境建设。重点改善政策、服务、法制和人文环境,构筑“洼地效应”。
2、建设工业园区,引导产业集聚
要改变县、镇发展工业布局分散、规模狭小的局面,通过整合和新建一批高标准的工业园区,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县内外的企业进入园区投资设厂,降低工业发展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获取规模效益,避免环境污染。
3、抓住机遇,促进产业转移
要创造条件主动承接大城市和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拾遗”、“补缺”经济,积累经验和资金。积极开展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引进为他们的产品提供配套的加工项目,“借船出海”,发展自己。
4、加强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眼前利益,要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环境。
(三)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
土地资源是县域经济的优势,要把县城和建制镇的土地资源作为资本进行市场运作,引导民营资本、工商资本等投资城镇建设,在县镇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按市场经济的办法,给投资者相应的经营权,吸引投资者,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解决城镇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以县城扩容和268个中心镇为建设重点,增强其经济带动和辐射能力。特别是县城建设,包括二、三产业和聚集人口等,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破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全面开放县城及小城镇户口,让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在城镇找工作。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福利待遇与户口脱钩。为接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县镇政府在城区应建设一批住宅区、居住中心或公寓及其他配套设施。
(四)调整财政政策,增强县域财政自给能力
加大对财政体制的改革力度,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完善分税制,改变税收分成办法,增加县域税收留成比例,并保障税收的增长使地方的可支配财政获得同步的增长。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县、镇拓展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清理要求地方财政配套的政策,尽量减少要求地方财政配套的项目,减轻县域的财政负担。
在努力化解县(市)财政历史欠债的同时,加强对乡村负债的清理消化工作,为税费改革清除障碍。
(五)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以责权统一、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探索省、市、县以及乡镇管理体制的改革。要规范条块管理制度,深化改革审批制度,总的目标足简政放权。省、市和县分别向县和镇下放行政管理权限,增强县、镇的行政管理职能,赋予县、镇更大的决策自主权。
努力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重点在户藉、就业、社会保障、公共财政管理方面消除或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别。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调节城乡的资源配置,促进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
(六)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资金、技术、人才,而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区域的自然资源。所以发展县域经济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要立足于当地资源,充分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较其它地区有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它不仅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更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要充分挖掘县域丰富的有形和无形资源,重点扶持一批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培育和壮大地方特色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七)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大的国有企业、大的集团公司、跨国公司等,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县域经济的重点则在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在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培育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根本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放宽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领域,给民营经济与集体经济、国有经济同等的发展机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集体企业、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全方位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八)加大调控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适当调整市县行政区域,加大乡镇撤并的力度,优化资源组合,增强弱势县、镇的发展能力。
大力支持县域的基本设施建设,加大对县域道路、水电、通讯、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资。
采取分类指导的倾斜政策,加快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发展。加强对贫困县(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脱贫奔康步伐。要加大对沿海贫困县的扶持力度,享受省的扶贫重点县的各项扶贫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