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旅费的财务及税务处理

时间:2019-05-14 21:2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差旅费的财务及税务处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差旅费的财务及税务处理》。

第一篇:差旅费的财务及税务处理

差旅费的财务及税务处理

差旅费几乎是家家企业都会发生,因此差旅费的财税处理几乎会计人员都会遇到。但是,看似平常而简单的差旅费,你都做对了吗?

一、差旅费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对于差旅费应该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目前的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和税法均无具体规定,实务中更多参照的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的规定:差旅费是指工作人员临时到常驻地以外地区公务出差所发生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因此,大多数企业在实务中差旅费具体包括的费用有一下几类:

1、交通费:出差途中的车票、船票、机票等;

2、车辆费用:如果是自带车辆,出差路上的油费、过路费、停车费等;

3、住宿费;

4、补助、补贴:误差补助、交通补贴等;

5、市内交通费:目的地的公交、出租等费用;

6、杂费:行李托运、订票费等

二、企业应该建立怎样差旅费报销(内控)制度?作为一个规范的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差旅费报销制度或内控制度。没有报销制度的企业,作为财务负责人首要任务应该是建立健全制度。差旅费报销制度在网上也是很多的,自己没有能力起草的可以下载后结合企业实际进行修改。作为差旅费报销制度,重点有几点应关注:

1、建立企业规范的补贴标准:按职位的不同,设置不同档次出差补贴标准;

2、建立企业规范的住宿标准:按职位的不同,设置不同住宿酒店的星级标准或住宿费报销标准(需要考虑地区差异);

3、建立企业规范的出行交通工具乘坐标准:重点在于限制乘坐头等舱、铁路软卧、高铁豪华商务座等。

4、建立企业出差的控制流程,从源头上控制差旅费,防止随意出差和假借出差之名办私事等。

5、建立企业的差旅费预支和报账流程,目的在于促进出差人员及时报账。

6、建立企业差旅费报销的处罚制度,对于在差旅费报销中有违纪违规的给予处罚的标准。各企业的情况不一样,企业起草、审定、修改、颁布企业内部制度的流程也不一样,但是无论财务部门是否差旅费报销制度起草的牵头部门,都应积极参与其中,献言献策,使其符合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

三、财务人员应如何审核差旅费报销单?差旅费报销的审核也是财务人员的一项职责,在审核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出差是否为企业相关负责人安排,是否为必须。规范的企业会有派差单作为证明的。

2、复核出差线路是否合理或在派差单安排的行程中,重点关注是否有绕行旅游或办私事的情况,必要时可以通过一定形式进行抽查(如可行)。

3、检查报销发票、车票、火车票等的真伪。如果有人要伪造出差,必然会有假发票、假火车票、假车票等。这些真伪的查询,可以借助税务网站、12306网站等,必要时也应通过其他形式核实(如可行)。

4、复核差旅费报销的各种费用标准,重点关注限额费用是否超标的情况发生。

四、差旅费应该怎么账务处理?对于差旅费的账务处理,会计准则并无具体规定,仅在会计科目“管理费用”的使用说明时提到一点。根据差旅费报销人员性质不一样,按照会计原则,实务中的差旅费报销主要计入两个会计科目:

1、管理费用——差旅费:主要用于核算管理部门或后勤部门人员出差发生的费用。

2、销售费用(营业费用)——差旅费:主要用于核算销售或营销部门为销售产品、市场推广等发生的差旅费。但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差旅费,需要分析后,遵循会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确定计入的会计科目。1可能计入“制造费用”比如,制造型企业产品加工过程中,有一个环节需要委外加工,但是企业又不放心受托加工方的质量控制,决定安排生产技术人员到受托方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现场质量控制。2可能计入“在建工程”企业基建部门为施工建设而发生的差旅费。3可能计入“研发支出”企业研发人员为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而发生的差旅费。4可能计入“业务宣传费”比如,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国人对国产牛奶产生了严重不信任感。内蒙古一奶企为了增强国人对其产品的信心,利用暑假,开展了“游内蒙古大草原,参观XX牛奶厂”的活动,主要参观了其奶源基地和牛奶加工厂。在活动中,奶企承担了消费者往返内蒙古的差旅费等。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目的就是为了宣传,实际作用也是宣传,因此该活动发生的费用应计入“业务宣传费”。5可能计入“业务招待费”比如,企业为维护客情关系而承担了客户到企业的差旅费的。6可能计入“董事会经费”比如,企业独立董事为行使其独立董事的职责而发生的差旅费。以上仅仅是我列举的几种情况,实务中可能遇到的情况会更多、更复杂,在进行账务处理前一定要先进行职业判断,恰当地计入不同会计科目。

五、差旅费中的出差补助是否必须要发票?VS出差补助要交个人所得税吗?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重点在于出差补助是否交个人所得税以及怎么交。涉及到差旅费补贴的个人所得税规定有:

1、《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国税发(1994)089号)下列不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补贴、津贴或者不属于纳税人本人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收入,不征税:①独生子女补贴;②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未纳入基本工资总额的补贴、津贴差额和家属成员的副食品补贴;③托儿补助费;④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

六、为外单位人员报销的差旅费能否税前扣除?经常有网友咨询:根据约定,我们企业承担了外单位人员的差旅费,能否税前扣除?对于这个问题,经过搜索发现各地税务局对此回答并不一致,有说可以税前扣除的,也有说不能税前扣除的:

1、外单位有偿提供劳务,合同约定了差旅费由本单位承担或报销,而自己企业承担或报销差旅费属于劳务费支付的一种形式。因此,企业应就承担或报销外单位人员的差旅费代扣代缴增值税,然后可以税前扣除。比如为律师报销办案差旅费,为注册会计师报销去外地子公司审计的差旅费等。

2、外单位人员提供无偿劳务,或虽是有偿劳务但是合同并未约定差旅费,而是企业志愿承担或报销了住宿、交通费的,可以视为业务招待费进行税前扣除。

3、只要是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合理支出,可以税前扣除。

4、外单位人员的差旅费,不是本单位的支出,不能税前扣除。由于本问题全国尚无具体规定,建议财务人员多与主管税务局沟通,多向主管税务局说明其发生的合理性,争取到税前扣除资格。当然,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在报销外单位人员差旅费时,最好由本单位人员报销,摘要不要写的太清楚明白,企业自己能明白就行。后一种办法,是一种万不得已的办法,不做推荐,如有采用,风险自担。看了这些问题,有些人又要晕了吧。这就是实务与理论的区别:看似简单,可是你的处理却不一定对!

第二篇:跨发票的财务和税务处理分析

跨发票的财务和税务处理分析

摘要:跨发票的财务和税务处理问题是企业每年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所面临的难题。本文根据税法对费用列支的期间规定,分析了跨取得发票的财务和税务处理,并结合地方税务部门处理跨取得发票的处理意见分析,得出了处理跨发票的结论。

在进行每年一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时,不少企业财务人员往往会碰到跨取得发票的情况。如12月份发生的费用支出,由于发票邮寄和出差等特殊情况的存在,不能在12月31日结账前取得并报销入账,这部分费用该如何进行会计和所得税处理呢?对于跨取得发票入帐要不要做纳税调整呢?许多企业财务人员和基层税务局的税务人员对跨取得发票的财务和税务处理并非很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税法对费用列支期间的有关规定

(一)内资企业费用列支期间的规定

1、费用税前列支的一般原则: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第四条规定,除税收法规另有规定者外,税前扣除的确认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即纳税人应在费用发生时而不是实际支付时确认扣除。(2)配比原则。即纳税人发生的费用应配比或应分配的当期申报

扣除。纳税人某一纳税应申报的可扣除费用不得提前或滞后申报扣除。

2、以前应计未计费用的处理: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6〕79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国税发

[1997]191号)规定,企业纳税内应计未计扣除项目,包括各类应计未计费用、应提未提折旧等,不得移转以后补扣,是指终了,纳税人在规定的申报期申报后,发现的应计未计、应提未提的税前扣除项目。

3、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发现漏计费用的处理:根据《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5]200号)规定,企业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限内,发现当所得税申报有误的,可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重新办理所得税申报和汇算清缴。

(二)外资企业费用列支期间的规定

1、费用税前列支的一般原则:根据《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

2、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发现漏计费用的处理:根据《关于印发新修订的的通知》(国税发[2003]13号)规定,企业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限内,发现当所得税申报有误的,可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重新办理所得税申报和汇算清缴。这一点内、外资企业的处理是一致的。

二、跨年取得发票的财务和税务处理分析

目前,对于跨取得发票的情况,企业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其相应的所得税处理如下:

(一)作为预提费用处理

目前对企业预提的费用,外资企业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对从事信贷、租赁等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根据国税发[2002]31号文件规定,除可按规定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基金外,其他情况不得在所得税前再预提其他项目的准备金、基金、未来费用等。对内资企业,国税函〔2003〕804号文件规定,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费用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原则,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提取准备金或其他预提方式发生的费用均不得在税前扣除。对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预提的费用余额,在申报纳税时应作纳税调整,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广东地税对预提费用的处理:根据合同预提到纳税12月止的预提贷款利息、场地租金等准

予税前列支,其他预提费用或者超过纳税预提的费用需要纳税调整。预提费用当年做纳税调整的,下一实际支付时可在实际支付税前扣除。一般收到发票才付款的(即下一付款)可以采用这种做法。

由于新的会计准则取消了“预提费用”这个会计科目,今后就不存在作为预提费用处理的会计处理方式了。

(二)先计入费用,收到发票后再附到记账凭证

先将费用计入当年的费用,符合会计处理的及时性,但不能取得发票的话,这部分费用就不能在所得税前扣除,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要做纳税调整。对纳税以后才取得发票的,缴纳所得税分以下情况处理:

1、在汇算清缴期间取得发票的,不需要做纳税调整,已经办理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的,可以重新办理所得税申报和汇算清缴。

2、在汇算清缴结束后才取得发票的,仍可以作为所属的费用在所得税前扣除。当年多缴纳的所得税,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三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以下是广州地税的规定,可供参考:穗地税发[2005]276号文件规定,税务机关在税务检查工作中发现纳税人以不合法凭证列支成本费用的,并有根据认为纳税人该成本费用税前扣除的确认遵循权责发生制、配比、相关性、确定性、合理性原则的,可要求纳税人在规定期限内从销货方或提供劳务方重新取得合法有效的凭证。能够重新取得合法有效的凭证,可根据凭证上注明的价款,允许纳税人作为业务发生的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

(三)实际收到发票时再入帐

对于这种情况,目前税法没有统一的规定。费用入账年份与发票开具年份不一致,虽然只是时间性差异,严格按税法的要求,上的费用不能在实际入账扣除,但企业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客观原因引起的。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非会计差错

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发票入帐应该遵循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客观性等原则,原则上讲,发票日期与入账时间应一致。但实际业务中,对方当月开出的发票可能要到下个月才能取得,甚至跨越,比如12月份开出的发票,12月31日还在邮寄过程中,但当天必须结账,这笔费用无法在当入账;有员工12月份出差,但12月31日仍无法赶回公司,其12月份发生的差旅费就无法在当年报销入账。以上是由于客观原因的特殊情况,发票日期与入账日期一般相差很小,比如12月份开出的发票,1月份入账。这种情况不属于会计差错,可以在实际取得发票时入账。考虑到这是客观存在的特殊情况,对这种情况一般不做纳税调整,直接作为入账的费用扣除,只要金额不大,不属于所得税前限额扣除的费用,税务机关一般也认可。因此,对这种情况的处理,取决于主管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2、会计差错

另外一种情况是因为管理不善导致发票不能及时入帐,比如对方9月份就把发票开了,当时没有及时索取,等下年1月拿回发票已经结帐了。或则员工拿很久以前的发票出来报销。这些都是企业内部控制上的漏洞导致漏记支出,在会计核算应作为会计差错处理。

(四)购进货物跨年取得发票的处理

到期末货物已经入库但发票账单未到,会计制度规定期末暂估入账。《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使用说明》的规定,月度终了,对于尚未收到发票账单的收料凭证,应当分别材料科目,抄列清单,并按计划成本暂估入账,借记“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下月初用红字作同样的记录,予以冲回,以便下月付款或开出、承兑商业汇票后,按正常程序,借记“物资采购”科目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票据”等科目。

下一在取得发票时,这批材料的成本不一定转入损益,可能还是存货或则在产品、产成品等,这种情况不影响损益,不存在纳税调整的情况。如果年底材料的成本已经结转到损益,也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这时候原材料在账上可能出现负数,实际收到发票时正常入账就可以了。下面是宁波地税的规定,可参考:《关于明确2004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甬地税一[2004]222号)规定,对企业已经验收入库但发票账单尚未到达的材料物资应按计划成本、合同价格或其他合理价格暂估入账,按规定已计入当前损益部分允许所得税前扣除。税务机关应对暂估入账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核,发现长期未取得发票账单,估价明显不合理等情况且无合理理由的有权予以调整。

(五)购进固定资产跨取得发票对所得税的影响

购买固定资产,按会计制度和税法的要求,应在购进固定资产的下月开始计提折旧。因此,12月购进固定资产在1月份取得发票,不影响所得税,不需要对所得税进行调整。

(六)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纳税调整上分析

第三篇:财务税务论文

摘要

在我国,随着税制改革特别是1994年的税制改革,建立起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体系,并随之颁布了一些税收法律法规,税法体系得到初步确立。但是,与市场

经济发展尤其是公共财政法制建设的要求相比,不仅现行税收法律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完

整的税法体系也尚未建立。鉴于此,尽快完善我国现行税法并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相适应的税法体系就显得迫在眉睫。这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公共财政

体制的需要,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实现以法治税目标的需要。

[关键词]税法体系;个人所得税,立法权限;税收基本法;实体法;程序法

第一章 税法概论

一 税收的概念与分类

税收,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由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固定地、无偿地参与社

会产品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方式.根据征税的对象不同税收可以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和所得税。根据税收管

理权和税收收益权的不同税收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根据计

税依据的不同税收可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根据税负能否转嫁税收可分为直接税

和间接税。根据税收与价格的关系税收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根据计税标准是否

具有依附性税收可分为独立税和附加税。

二税法的概念与分类税法,是有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形成的权力

按照税法的内容不同可以将税法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按照税法效力的不

同可以将税法分为税收法律、税收法规、税务规章。按照税收管辖权的不同可以

将税法分为国内税法、国际税法、外国税法等。

三税法的构成要

税收实体要素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 税地

点、减税与免税、附加与加成。税收程序法要素包括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纳

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

1个人所得税的含义

个人所得税是对(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最早于1799年在英

国创立,目前世界上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这一税种,有近40多个国家以其

为主体税种,由于个人所得税在世界税收史上具有税基广,弹性大,调节收入分配和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促进经济增长等诸多优点,因而正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发展,不仅成为许多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几乎与每个公民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2个人所得税在税制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个人所得税在税制中的地位,主要是指个人所得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主要有: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自动稳定器”功能..二、构 建 我 国 税 法 体 系 的 路 径

一)

二)确 立 我 国 税 法 体 系 的 原 则 和 总 体 框 架

1·科学构建我国税法体系的原则。我国的税收改革基本上是采用渐进方式进行的,即哪一部分内容最需要,改革就从哪里开始,并没有总的立法规划。所以我国税法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法律性原则。一方面要强调税法是被赋予法律形式的国家经济分配手段,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国家经济政策或行政管理制度。既然税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就必须以法律的语言、规范、体例来立法,税法必须遵循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则,不能使税法成为独立于国家法律体系之外的特殊法律。另一方面要表明应有一定的层次,税法的主要部分须采用法律而不是行政法规或者行政规章的形式。(2)和谐性原则。和谐性是一个系统有效率的基本要求。税法的规定牵涉到国家和纳税人及各级政府的利益分配关系,因此,这种和谐性应当分为很多层次,要求也应当是非常高的。所以将税法置于整个法律体系中去研究,应成为税收立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思维方法。(3)可操作性原则。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差是我国税法的一大弊端。税法可操作性差,法的指导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因此,税收法定主义、税收公平原则的贯彻执行必然大打折扣,税法的威信下降,其稳定性也会受到破坏。增进可操作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税法的程序性建设。因为没有健全的法定程序,法律的公正与效率就无从保证。(4)超前性原则。具有预见性是保证法律相对稳定的需要。尽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税收越来越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税收立法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客观上要求我们的税收立法必须具有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 会 经 济 生 活.2·未来中国税法体系的总体蓝图。从我国目前税法体系存在的问题出发,我国未来税法体系的总体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以宪法为指导、税收基本法统率下税收

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并行的税法体系。宪法具有最高法律位阶,税 收基本法主要是就税法的基本问题作出的对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定。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税制必然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断变革。而制定税收基本法一方面可以对税制改革的实践提出最基本的法律准则,使之沿着既定的普遍适用的原则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即使现实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也只需制定、修改和废除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税收基本法的稳定性仍可以得到保证。(2)建立以流转税法和所得税法为主体的复合实体税法体系。复合税制是与单一税制相对的税收模式,是对课税对象采取多税种多层次征税的体制。复合税制既包括对不同征税对象课征不同的税,又包括对同一层次的征税对象课征若干种税。在主体税种的选择上,既要立足于实际经济状况,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流转税因其征税面广,税源稳定,是我国第一大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所得税的地位将逐步得到加强,并将上升为第一大税种。因此,税收立法应将所得税列为主体税法之一。[3](3)完善我国多层次、配套齐全的税法体系,提高效力层次以及税收法律在整个税法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进一步保证税法的稳定性与权威性。我国目前以税收行政法规为主、税收法律为辅,这种做法存在不少弊端。鉴于此,我国税收立法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税收法律为主、税收行政法规为辅的税法体系,以确保税法的稳定性 和 权 威 性。

(二)税 收 入 宪 并 确 立 税 法 的 基 本 原 则

1·税收入宪。税收入宪是指在宪法中对有关税收的根本事项予以明确规定。按照公共选择学派的观点,也就是对税收予以根本规则的约束,即在制宪或立宪阶段,就对有关税制的最基本的问题予以预先决定和宣布。[4]税收牵涉到人民的基本财产权与自由权,不得不加以宪法约束。世界各国宪法均有关于税收的条款,在有些国家,税收条款甚至是宪法中最重要的条款之一。其中,不少国家在宪法中确立了税收法定原则。在我国,税收与人民的基本财产权和自由权的关系也日益紧密,但宪法仅在公民基本义务一节中规定“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税收法定主义在宪法中未得到明确的肯定。因为它未说明公民的纳税义务要依照法律产生和履行,也未说明征税主体应依照法律的规定征税。为了弥补这一立法上的缺失,《税收征管法》特别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这一规定使税收法定主义只是在法律上而不是在宪法上得到了确立,尽管其积极意义也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位阶低,其效力受到局限。与此同时,这也不是税收法定原则的完整表述。在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已占据绝对的主要地位,这表明我国已成为税收国家。“传统体制下那种国家给公民提供就业和福利,公民向国家提供义理性支持的社会契约已经过时。一种新的社会契约亟待建立。国家将向我们提供的是良好的产权保护和足量的公共产品,而我们则向国家纳税”。[5]宪法的目的在于对国家权力的控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应由宪法对征税权与公民基本权利的界限予以明确的规定,从而为保障国家权力的正常行使,避免国家征税权的不当行使损害公民的财产权利提供宪

法性基础。[6]关于税收入宪的内容,可首先考虑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税收法定原则和税收公平原则。税收法定原则是税收入宪的基本标志,没有这一条,就不能算真正的税收入宪。公平是税收合理性的基础,公平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宪法中规定税收公平原则具有示范作用。另外,在宪法中应当加入纳税人权利保护的内容.2·确立税法基本原则。我国构建完善的税法体系时,应当确立以下税法基本原则:(1)税收法定原则。它是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都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在此应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法律仅限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规。[2]征税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只以法律规定为依据,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不得征税或减免税收。税收法定原则具体包括课税要素法定、课税要素明确以及征税合法三项内容。(3)税收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原则不仅是有关纳税人之间分配税收负担的法律原则,而且也是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以及不同的国家机构之间分配税收权利义务与税收利益的法律原则。税收公平原则主要包括税收权力的分配公平、税收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公平和税收负担的分配公平这三个方面。(4)税收社会政策原则。它是指税法是国家用以推行各种社会政策,主要是经济政策的最重要的基本手段之一,其实质就是税收经济职能的法律化。[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许多社会经济问题需要国家依据税法通过税收杠杆予以协调,税收的社会政策原则确立以后,税法的其他基本原则特别是税收公平原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如 何衡量税收公平,不仅要看各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还要考虑社会全局和整体利益。

(三)制 定 税 收 基 本 法

税收基本法是税收领域的宪法性法律,它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国家较长时期的政治经济战略目标,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制定的税收基本法律。它是国家税法体系的主体,对国家其他税收立法起着主导作用。税收基本法决定和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根本税收制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税收基本法通过其统一性和稳定性,有益于在税收征管过程中贯彻法律原则;同时也避免了每个税种各自发展自己特殊的程序和解释规则。税收基本法的制定有利于结束税收法律体系上的混乱和内容上的矛盾,为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税法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国进行税收基本法立法时,可以考虑将其结构安排为:第一章“总则”。主要规定税收基本法的立法依据和立法目的;税收的定义;税法基本原则;税收基本制度。第二章“税收管理体制”。主要规定我国已经开征和即将开征的税种种类,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划分的原则;征管机构的分设等。第三章“税收管辖权”。主要规定我国的税收管辖权以及确立税收管辖权的原则,解决国际税收管辖权冲突和区际税收管辖权冲突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第四章“税务主管机关”。主要规定税务主管机关的地位、职权与职责,税务主管机关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第五章“纳税人”。主要规定纳税人资格的认定,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纳税人的保护。第六章“税收征管”。这里只需概略地规定税收征管的基本内容,具体规则适用《税收征管法》。第七章“税收监察”。主要规定税务主管机关对

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有关机构的设置、职权、责任以及监察程序。第八章“法律责任”。主要规定认定税收法律责任的基本原则和税收法律责任的基本形式。

第九章“附则”。主要对一些基本术语进行解释;规 定 税 收 基 本 法 的 适 用 范 围 等。

(四)完 善 税 收 实 体 法、提 高 税 收 立 法 水平

1·完善税收实体法。税收实体法是税法的基本构成部分,我国税收实体法主要是确立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适时增开一些新的税种,有步骤地完成各税种的立法程序,提高各实体税法的法律级次,维护税收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1)进一步完善现行实体税法。第一,完善增值税法。增值税是我国目前的主体税种,具有税源广、税额大的特点,对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额不予抵扣,这样就产生了重复征税,就必然存在税负不公;由于高科技产业和基础产业中固定资产所占比例一般高于其他产业,势必增加这些产业的税赋负担,不利于这些产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逐渐将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意味着对本期购进的固定资产已纳税金可以在本期凭发票全部抵扣,这样就彻底消除了生产型增值税重复征税的弊端。[2]当然,这将对财政收入产生重大影响,需要慎重和循序渐进。第二,完善个人所得税法。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个人所得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这是为实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社会政策的必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政策目标也会发生变化,个人所得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如果个人所得税仍然作为地方税,届时恐怕国家财政难承重负。另外,我国个人所得税以个人为纳税主体,完全是从个人收入角度来设计的,而没有考虑到整个家庭的支出。在我国,目前有相当的失业人口存在,这种不考虑整个家庭收入的做法是与税法的社会政策原则相背的。因此建议:一是将个人所得税由地方税改为中央税或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二是将纳税主体由个人改为家庭。此外,对于消费税,要适当调整税率,扩大征税范围;对于营业税设置过粗的税目和过于笼统的减免,需要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对于关税,需要强化国民待遇和税负公平,优化关税结构。[3]改进现 行 财产税法,资源税等涉及资源要素的税率应有所提高;制定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这种直接因入世而制定的极为重要的税法,尽管有国务院的条例以备急需,但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应采用法律的形式。(3)适时制定一些新的税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需要根据新的国情适时开设一些新的税种,其中社会保障税、环境 保 护 税 和 遗 产 税 最 为 迫 切。2·完善税收程序法。2001年经修订后的《税收征管法》在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完整的制度,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尚缺乏税收管辖方面的规定,对于不同区域间的管辖权争议没有规定法律解决途径;对于应纳税款的核定、调整、税收减免等,还缺少必要的程序来规范,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税务机关行使税收代位权、税收撤销权的具体程序等,因而还需要进一步完善。[4}在税务救济法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税务争议的双重前置,即按照《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的规定:缴纳税款(或提供担保)前置于复议,复议前置于诉讼。税务机关在双重前置下,很容易导致侵犯纳税人的权利;这种双重前置也是不经济的,它使纳税人保护自己权利的成本加大,不利于纳税人权利的保护;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纳税人无钱或不足以交付全部有争议的税款,那么他不仅不具备提起税 收 行 政 复 议 的 资 格,同 时 也 彻 底 丧失提起税收诉讼的权利,所以应当取消。在税务代理法方面,我国于1994年颁布了《税务代理暂行办法》,确立了税务代理制度。税务代理对维护纳税人权利、减轻税务机关负担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税务代理起步较晚,还存在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税务机关办代理的问题。必须明确税务代理是一种服务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具有独立的地位。另外,需要进一步健全税务代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改变目前我国有关税务代理的法律规范多是部门规章,法律效力低的状况.3·提高税收立法的技术水平。要解决我国税法体系的混乱局面,除了理顺税收立法权以外,还必须加强对税收立法技术的研究,提高立法水平。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统一税法名称设计;二是规范税法结构的设计;三是严格法律 语 言 的 使 用。

[参 考 文 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8·[2]中国税收科研代表团·巴西、阿根廷税法体系及借鉴[J]·涉外税务,2005,(11)·[3]刘 剑 文·财 政 税 收 法[M]·北 京:法 律 出 版 社,2003:191·[4]翟继光·税收立宪的主要课题与研究方法[M]//刘剑文·财税法论丛: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2·[5]何帆·为市场经济立宪———当代中国的财政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

社,1998:157·[6]汤洁茵·经济体制变迁与税收立宪的必要性[M]//刘剑文·财税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4:42

第四篇:关于免费提供职工餐费的财务及税务处理的想法

关于免费提供职工餐费的财务及税务处理的想法

公司免费提供职工餐,原来处理方式为:借记成本费用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且此科目长期挂账(截至2015年7月实业公司结余473825.41元、水陆公司结余73711.50元、假日酒店结余255385.50元)。同时每月为职工餐发生的支出(购入的蔬菜、米面油等),则计入酒店的营业成本。

我认为此处理方法欠妥,首先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有关法规的规定,此事项为职工福利费的核算内容,账务处理适用科目不对(应为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其次将公司每月补贴的餐费进入了工资表,虽然发放工资时扣除了补贴金额,但是这样处理会牵扯少扣个人所得税;再次存在重复列支成本,多抵扣企业所得税,税收隐患还是很大。

我认为正确的处理方法应为:

一、关于职工食堂经费相关法规有明确规定

1、根据财企【2009】242号《关于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自办职工食堂经费补贴属于职工福利费。

2、根据国税函【2009】3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自办职工食堂经费补贴属于职工福利费。

二、将公司账面结存的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余额冲减,并调减成本费用,既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贷记成本费用。

三、从9月份以后,职工食堂单独设立账簿核算,公司每月依据职工出勤天数及食堂开支核拨经费(最高为每月每人450元,并且按工资总额的14%进行总额控制),每月工资表中不再反映伙食补贴。

四、由于实业公司及水陆公司系独立法人,需要单独开立经费核拨账户,食堂账簿及账户由财务部管理,以后报销职工餐费补贴(购入的米面油等)不再反映在公司帐中,公司账簿只反映拨付的餐费补贴。既公司账务处理借记管理费用-职工食堂补贴,贷记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贷记银行存款(拨付的经费数额)。

五、食堂设立经费收入及经费支出来反映职工餐费的开支情况。

附件:财企【2009】242号《关于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

国税函【2009】3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

王建国

2015年8月31日

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解放军总后勤部,武警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各中央管理企业:

为加强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维护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国家、股东、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公司法》、《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第41号)等有关精神,现通知如下:

一、企业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职工工资、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以下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

(一)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等发放或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职工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暂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职工疗养费用、自办职工食堂经费补贴或未办职工食堂统一供应午餐支出、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防暑降温费等。

(二)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集体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集体宿舍等集体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维修保养费用以及集体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人工费用。

(三)职工困难补助,或者企业统筹建立和管理的专门用于帮助、救济困难职工的基金支出。

(四)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包括离休人员的医疗费及离退休人员其他统筹外费用。企业重组涉及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按照《财政部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9]117号)执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五)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职工异地安家费、独生子女费、探亲假路费,以及符合企业职工福利费定义但没有包括在本通知各条款项目中的其他支出。

二、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企业发生的相关支出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但根据国家有关企业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统一规定,不得再为职工购建住房。

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应当纳入工资总额管理。

三、职工福利是企业对职工劳动补偿的辅助形式,企业应当参照历史一般水平合理控制职工福利费在职工总收入的比重。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由个人承担的有关支出,企业不得作为职工福利费开支。

四、企业应当逐步推进内设集体福利部门的分离改革,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职工福利待遇问题。同时,结合企业薪酬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完整的人工成本管理制度,将职工福利纳入职工工资总额管理。

对实行年薪制等薪酬制度改革的企业负责人,企业应当将符合国家规定的各项福利性货币补贴纳入薪酬体系统筹管理,发放或支付的福利性货币补贴从其个人应发薪酬中列支。

五、企业职工福利一般应以货币形式为主。对以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国家出资的电信、电力、交通、热力、供水、燃气等企业,将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的,应当按商业化原则实行公平交易,不得直接供职工及其亲属免费或者低价使用。

六、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一)制度健全。企业应当依法制订职工福利费的管理制度,并经股东会或董事会批准,明确职工福利费开支的项目、标准、审批程序、审计监督。

(二)标准合理。国家对企业职工福利费支出有明确规定的,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企业应当参照当地物价水平、职工收入情况、企业财务状况等要求,按照职工福利项目制订合理标准。

(三)管理科学。企业应当统筹规划职工福利费开支,实行预算控制和管理。职工福利费预算应当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纳入企业财务预算,按规定批准执行,并在企业内部向职工公开相关信息。

(四)核算规范。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当按规定进行明细核算,准确反映开支项目和金额。

七、企业按照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履行内部审批程序后,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规定进行核算,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按规定予以披露。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纳税。

八、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以前有关企业职工福利费的财务规定与本通知不符的,以本通知为准。金融企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财政部

二○○九年十一月十二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有效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现就企业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扣除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合理工资薪金问题

《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所称的“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可按以下原则掌握:

(一)企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二)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

(三)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

(四)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五)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

二、关于工资薪金总额问题

《实施条例》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条所称的“工资薪金总额”,是指企业按照本通知第一条规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关于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

《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内容:

(一)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

(二)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

(三)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

四、关于职工福利费核算问题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该单独设置账册,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

五、本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第五篇:企业政策性搬迁的税务与财务处理

企业政策性搬迁的税务与财务处理

摘 要:现如今,国家为了整治环境和对旧城进行改造,一些企业不得依照国家搬迁规定搬迁,同时国家给予生产性企业一定的搬迁补偿款项。但是搬迁补偿款项的财务与税务问题相对复杂,大部分财务人员对企业政策性搬迁的财税问题不是非常熟悉。笔者就企业政策性搬迁的财税处理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首先对政策性搬迁的定义进行了简要阐述,接着论述了符合政策性搬迁条件的企业搬迁收入与支出的税收处理方式,以及搬迁资产的税收处理方式,最后举例说明政策性搬迁的税务与财务的处理。

关键词:企业政策性搬迁 搬迁收入与支出 财税处理 搬迁资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c)-0255-02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的政策性搬迁也越来越普遍,但是在具体的搬迁业务中,税务与财务处理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由于各个搬迁企业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要根据不同企业进行具体的政策性补偿和财务税务问题处理。与此同时,搬迁企业在搬迁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变化,所以该文就政策性搬迁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对企业在政策性搬迁过程中的税务与财务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以供同行商榷。政策性搬迁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0号)规定,企业政策性搬迁,是指为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企业在政府主导下进行整体或部分搬迁。因下列需要之一,且企业提供相关文件证明资料的,属于政策性搬迁:(1)国防和外交的需要;(2)政府组织实施的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需要;(3)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社会福利、文物保护、市政公用等公共事业的需要;(4)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需要;(5)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的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旧城区改建的需要;(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符合政策性搬迁条件的企业搬迁收入与支出的税务处理方式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0号)规定,企业在搬迁期间发生的搬迁收入和搬迁支出,可以暂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而在完成搬迁的,对搬迁收入和支出进行汇总清算。

企业的搬迁收入指的是企业在符合政策性搬迁时,具体搬迁过程中,从政府或其他单位所得的补偿款项,和企业变卖搬迁资产的处置收入等等。政府给予的补偿款项或费货币性的补偿,其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搬迁、安置等的补偿;被征用资产的补偿;因企业搬停产所造成的损失的补偿;搬迁过程中,对资产的损坏,保险单位进行的补偿;搬迁过程中,大型设备的损坏和使用年限的减少,以及设备的磨损等进行的补偿;搬迁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进行的补偿;其他政策性搬迁进行的补偿等等。

综上所述,企业的搬迁补偿,除了政府补助以外,还有其他的单位进行的搬迁补偿,比如该企业在某保险公司进行了投保,该保险公司应该对搬迁的企业进行一定的经济保险补偿等。企业搬迁资产的处置收入,具体内容是当企业进行搬迁时,将其企业内的资产变卖,这项费用称之为搬迁资产处置收入。例如:破旧桌椅板凳,使用年份较长的机器设备,办公设备等等。但是如果对于企业中的库存货物进行的变卖所得的收入,不能称之为搬迁资产处置收入,而是要按照企业的正常经营时所取得的收入来正常处置。

所谓企业的搬迁支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搬迁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的费用和企业搬迁过程中,资产的处置发生的各项费用。其中,搬迁时发生的费用涉及职工安置费用,资产的临时存放费用,搬迁过程中,人员工资和各项福利产生的费用,资产的搬迁、安装及其他资产转移发生的各项费用;资产处置费用指企业搬迁时,处置资产所发生的费用,处置或变卖废旧资产时发生的费用等等。在变卖废旧资产时,如果这些资产既没有再使用的价值,又没有转让的价值,应该将净值全部作为企业资产的处置费用支出。符合政策性搬迁条件的企业搬迁资产的税务处理方式

企业在政策性搬迁时,资产发生变化的处理是,不需要安装或者经简单安装就能的使用资产,在其正常运营使用后,可以计提折旧,比如:无形资产的使用;但是对于那些需要经过大修之后才能使用的资产,则可以就其资产的净值,加上修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作为计税成本,在其正常运营使用后,再按照大修后资产的使用期限,进行计提折旧,比如大型设备和物资的使用。政策性搬迁的财务处理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指出:如果为符合旧城改造、环境治理等政府公共性利益,企业进行了政策性搬迁,那么,政府将会对其进行一定的搬迁补偿,并同时给予相应金额的补偿款项,企业应将该款项作为专项应付款。在具体搬迁和重组时,对于企业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损失及相关费用的会计支出、企业停工的会计支出等,应该将其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并遵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如仍有结余,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0号)第三章第十条指出,“资产处置支出,指企业因搬迁而处置各类资产所发生的支出,如变卖及处置各类资产的净值、处置期间所发生的税费等支出。企业因搬迁而报废的资产,如无转让价值,其净值作为企业的资产处置支出。”另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2011]第25号)第四条指出,“资产损失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综合上述文件要求,企业应在实际处置(取得变价收入)和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两项条件同时具备的申报扣除。

我们认为,政策性搬迁清算时,公司实际并未处置的资产所发生的损失,即便会计已经计入损益,且企业已经申报资产损失的,也不满足资产损失扣除条件,不应该在清算时税前扣除,而应该在资产损失实际发生的申报税前扣除。

此外,《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0号)第三章第九条指出,“搬迁费用支出是指企业搬迁期间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安置职工实际发生的费用„„”

我们认为,政策性搬迁过程中发生的职工安置费,属于工资性支出,只有在实际支付时才能税前扣除;政策性搬迁清算时,计提未支付的部分并未实际发生,企业不应在清算时税前扣除,只应在实际发生的税前扣除。

例:某市进行城区规划将甲工业企业搬迁至郊区,给予搬迁补偿款2500万元,甲企业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均搬迁到新厂区,搬迁费为150万元;厂房等建筑物搬迁所得资产变卖收入为200万元,厂房等建筑物账面原价为3000万元,已计提折旧1900万元。企业在新厂区建造厂房发生支出800万元(会计分录金额以万元为单位)。

(1)甲企业收到政府给予2500万元的经济补偿时,会计可以这样处理:借:银行贷款2500;贷:专项应付款2500。

(2)甲企业搬迁厂房等建筑物,当取得厂房等建筑物变卖收入200万元时,会计可以这样处理:借:银行存款200;贷:专项应付款200。

(3)甲企业对各种搬迁费用进行支付时,会计可以这样处理:借:专项应付款150;贷:银行存款150。

(4)结转变卖及处置各类资产的净值,借:专项应付款1100,累计折旧1900;贷:固定资产30000。

(5)根据施工进度建造厂房支出,借:在建工程1000贷:银行存款1000。

达到使用状态时,借:固定资产1000贷:在建工程1000。

结转专项应付款至递延收益,借:专项应付款1000贷:递延收益1000。

(6)专项应付款余额结转至资本公积,借:专项应付款450贷:资本公积450。

参考文献

[1] 徐颖.企业政策性搬迁财税差异的案例分析及税收筹划――2012无锡市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政策解读[J].会计之友,2013(18):106-107.[2] 刘海泓.企业搬迁收入与应交所得税[J].现代商业,2012(20):80-81.[3] 李允清,高洪义.政策性搬迁补偿款的会计及税务处理[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3(9):105-106.[4] 李高栓,高洪义.政策性搬迁补偿款的会计政策选择及税务处理[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0(2):98-99.[5] 王治平.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的财税处

理[J].China's Foreign Trade,2014

(2):117.

下载差旅费的财务及税务处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差旅费的财务及税务处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般纳税人税务处理

    总结: 一般纳税人可以使用二种发票: 1、增值税专用发票:价税分离。 2、增值税普通发票:如是手写的普通发票,要按17%税率分离提取增值税。 例:销售货物23400元,收到支票存入银行 借:......

    合作开发税务处理

    四种合作建房模式的营业税处理案例合作建房,是指由甲方提供土地使用权,乙方提供资金合作建房的模式,目前的合作建房主要有四种模式,我们分别举例来论述营业税的处理办法,给大家提......

    固定资产税务处理

    购买汽车相关费用的入账 1、汽车价款和车辆购置税计入“固定资产”科目。2、工本费、牌照费等全部计入“管理费用--汽车费用”科目。 3、汽车折旧年限按税法规的4年,残值率......

    差旅费的涉税处理

    差旅费票据及涉税处理 1.出差费用 员工出差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属于与企业经营相关的费用,如员工垫付费用,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报销,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差旅费的会计处理wc

    差旅费的会计处理【摘要】 文章在分析企业会计常用的几种填列差旅费用的方式的基础之上,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要求,提出了如何填列差旅费用的规范方式。 【关键词】 会计核算差......

    房地产开发企业甲供材料的财务和税务处理技巧

    房地产开发企业甲供材料的财务和税务处理技巧 以上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就带来的下一步的施工方建筑业发票的开具问题:1、方式一的发票开具 在该模式下,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是......

    XX财务工作总结税务

    XX财务工作总结税务 为财务人员特别需要在制度和人情之间把握好分寸,既不能的触犯规章制度也不能不通世故人情。分享了财务工作总结税务范文给你们。 财务工作总结税务1 XX......

    2019税务分局财务工作总结

    2019税务分局财务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19税务分局财务工作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频道。 市局: xx年,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下,**分局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