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考00320《领导科学2012版》复习重点
第一章1.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产生在原始社会 2.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1决策工作专门化2领导主体集团化3领导方式民主化4领导方法科学化3.领导科学在我国的兴起:首先,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总结党的丰富领导经验和领导理论的需要;3领导科学的产生是借鉴古今中外领导思想和管理理论的结晶。4.领导科学的特点:1综合性2应用性3社会历史性5.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首先,学习领导科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其次,学习领导科学,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需要;再次,学习领导科学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最后,学习领导科学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6.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其次,必须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再次,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当的优良传统,认真总结我党的领导实践经验;最后,必须有分析地借鉴国外和我国古代的领导思想。7.学习领导科学的方法:首先,要重视学习理论;其次,要加强理论的应用,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历史,比较,案例,系统,借鉴,调查研究)。第二章 1.领导的含义:领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各个客观对象,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行为过程。2.领导的特征:A领导认识的特征:1)原则性2)超前性3)综合性4)创造性5)系统性;B领导实践的特征:1)权威性2)依附性3)目标性4)组织性5)协2.领导绩效的特点:客观性,综合性,动态性,具体性,公共性,继承性,基础性3.领导绩效的内容:用人绩效,决策绩效,办事绩效,时间绩效,整体贡献绩效 4.领导绩效考评的概念:就是考评主体采取特定的方法对被考评者的领导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量并对其领导能力进行评价的活动5.领导绩效考评的内容:A领导者个体绩效考评的内容:德,能,勤,绩,廉B领导集体绩效的考评内容:1)决策绩效考评2)用人绩效考评3)办事绩效的考评4)组织的整体贡献绩效考评 6.领导绩效考评的原则:1)客观公正原则2)民主公开原则3)全面系统原则4)注重实绩原则5)科学规范原则 7.领导绩效考评的方法:A基本方法:1)领导考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2)平时考评与定期考评相结合3)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B具体方法:1)调查研究法2)民意测验法3)目标对照法4)比较考评法5)专家考评法6)统计分析法7)自我述职法8)模拟考评法注重实绩原则:考核工作数量和质量确定真正绩效,纵向(发展,创新)和横向(水平,质量)比较政绩大小,综合效益评论优劣,(经济,社会)效益,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绩效关系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简述集权与分权的利弊:集权与分权各有利弊,(1)集权制的优点:能够统一意志,集中力量,统一政令,指挥灵活,便于协调;能够统筹全局,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计谋长远,利于重点建设。其缺点是: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不易因时因地制宜,不易提高效率,容易束缚下级的主动性;弄的不好容易导致官僚主义和个人专断等弊病。(2)分权制的优点:分级治事,分级负责,使下级机构富有弹性和灵活性,能够因时因地制宜,增强应变能力,易于发挥下级的主动性,提高效率,增强效益。其缺点是:容易导致自立门户,政令不一,调性3.各自为政
体。领导者的6)超脱性,产生不顾大局的地方主义和分散主义等弊端。
导者的含义4.领导者的含义:7)指在社服务性
动的个人:指在领特征会共同 活动中,在一定的职位体系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
导者的领:1拥有职权导下,按2负有责照领导的任3提意图,为供服务4实现组富于创新织目标,5多重角从事具体色5.被领
受动性关系的关系:13或集团
相互信对象性。有绝
任的关4源泉性对被领
系25相不担任导者和
互促进领导职相对被的关系务或担领导者
3相互任较低之分。
支持的领导职6.被领导者的特征:1服从实践活性2
关系务4相互转7.领导者化的关与被领系5相导者的互监督
第三章1一个重要.领导职能在动结果的标志领导活2)领导动中的职能是地位领导活:1)领动科学导职能化的依是确定据3合理的组织机构,实现领导科学化的3.本路线原当代领导依据的基本2.职能:领导的一科学决策,般职能:引导)领导职能的实现情况是检验领导活
选才用人,指挥思想政,组织,协调,监督,教育
领导原则则2实事求是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群众路线治工作原则4.5.领导的领导的总原则基本原则:1:党的基1
工负责相2分层领导原则3系统整体原则4权责一致原则5民主公统一
结合原则 开原则6集中领导和分
第四章1.程及其规领导观念 的基本内涵
基本特征律性的发,具有:1以马列本质认:
主义,识或反不是泛
毛泽东映。指领导者头脑中的一切观念,而是专指领导者对领导活动过
思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
或改变那些坚定的念色社会主3既要有中过时的错鲜明的政治立场2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充分体现世道精神,既要摒弃
国的民误的落后族特色,立足的腐朽的本国的旧观念,与当前又要树立,又要面向世正确的界与未进步的体来,适现时代精合建设神的观中国特
2.领导行为和领导观念义任务的重要的需要
政治(方领导方式作用: 1指导领导者的思维活动,制约领导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结果2决定
政治鉴别向,立
性的一种。意义场,影响领导活动的成败政治观念的基本要求及意义:坚持正确的;领导者观点,在领导工纪律)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人民大众。立场,马列主义,制观念是重要手
要性贯彻依段,法治国是领导的前提过程中作中以,依各项工作提高人
法行政的首要的生命们的思线。想觉悟,法治观调动人念必要们建设性:社会主树立并义积极增强法的基本观:市场经济,基本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党性条件,法治质和宗政府的旨,对外必要条工作件。政治3.现观念必代领导
政绩观念念
一个观念(要求明:政治观念确什么,人是政绩本观念,为了,权力谁创造观念,政绩,法治观看待政绩念,市的标准,场经济观念怎样创,改革造政绩创新观)。(每念,按照内涵、必要性、基本要求的范式来记忆)
第五章1决策的分.决策的概 念:是指把决策理解为决策者制定、选择、实施行动方案的整个过程。(广义)
满意决决策的模策类4):程序化1)高层决策决策和、中层非程序决策和化决策基层决5)策2)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3)最优决策和 2.4.“外脑”科学决策式的原则:理性决策:1客观的模式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3.原则,渐进2决策的模式,综合决策的模式
7.原则6.科学决策的方法信:德尔息原则菲法,3预测头脑风原则4暴法,程序原则5可行原则6选优原则7
方式现代
合法性:集决策体体抉择制:决策,个人的信息系抉择9.统,决策对的智囊系统,决策的中枢决策树系统法,试8验决策.领导者法的抉择
5灵活性 领导者抉择的基本要求:1时效性2系统性3民主性4
第六章1.才能或专人才的含 义:指具有时代所要求的先进的思想道德品
2.3.人才的特长,以性:1自己的)创造性本领和2)劳动对历史进社会发步性3展作出)较大贡质,献的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有较高的人才人才的类
财富和精4.选才型:用人对理论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发现型社会人才和性4)专业再现型性人才,5)相对性组织型 人才和操作型
步、我国现代国家兴神财富于现代领导的重要意义:1)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创造物质
衰和事的带头者和推动者2)人才是事业之本,是否正确地选才用人关系到社会进
史与考察化建设起着关业的成键作用败3)人 才是我国5.人才选拔原则社会主:义现代1)察化建设言与观的栋梁行相结,合的原正确的选才则2用人对
察与群众现实相
则评议相结合的结合的原则原则 3)发现 6.人才选拔人才的制度长处与:选举制认识人,考才的短处相结合的原则4))考察历组织考
用的原则:1)量才
才适所的4)用人、合理搭职能相配、整称的原则2)扬长避短、各尽所能的原选制,荐选则3)用人制不疑、7.人才使用原疑人不
8.4人才使用原则制度7):1爱护人)任免制才、关体效能
度与培心帮助的原则
养制的原5)
度2则五湖四)考核制8)重视海、宽
度与奖培养、以容才
惩制用养结的原则
度3合的原6))交流制则合理流 动、适)职务升降制度与辞职辞退制度5)人气制度与退休制度 度与回避制度
第七章1.方法,提高思想政治 工作的含义:做人的工作,它是以人为对象,帮助人们确立正
努力奋斗2.的工作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自觉地为实现当前确的立和长远的场、观目标而点、务教育、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爱国主工作的义和社基本内
会主义容:理论教育教育,),公民政治素质教教育育(基(理本路线想教育和方针、道德政策的教育、形势和任
对领导工作工作的教育、法制教育)3.手段理论联系2是各项工的重要意方针:
作的生义:可以疏导
命线,提高人们也是经济工作思想的觉的生命悟,调动线。人们建设社会积极性的一种重要
合的原相结合的则实际的4)表扬和原则批评相2)结合结合的业务工作一道做的原则3)解决思 4.思想政想问题治工作与解决的基本实际问原则题相结:1)
纪律相结原则
5合的原7)原则5)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6)言传与身教
则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原则8)思想政治工作和加强行政管理、严格组织
样示范.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1)说理教育法2)情感交流法3)个别引导法4)心理咨询法5
法6)自我教育法)榜
第八章1.则体系。领导体制
3.的含义2.领导:体制的组织系统特征中以领:根本性导权限,系统划分为性,规基础的范性,机构设稳定性置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规
性原则领导体制
式)B领导组的主要织结构内容:直线A领导组织式,职能式的原则,复:目标合式性原则(直线—职能,统一性原则
式),矩,适应阵式性原则(规划,高效—目标
监督机,事
4.构业部E领式导管理C领导制度:的层次领导干与幅度:部管理反比例制度,关系领导工D领导组织作制度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制与职能领导体制的段,从根制基本类 领导体制的型:集作用权制与:是领分权制,导活动完整制有序开与分离展的制制,度保障“一长制,实”与委现领导员会制目标的,层级
5.央集权式我国现行本上制领导体约领导制的本主体,质特征从根本:1)人民上决定群众的领导绩主人地效,还位关系到2)共产党组织的的领导前途。核心作 重要手
用3)中
6.导体制建我国现行的统一
效率性原设滞后领导体领导与
制的主管理
7.领要问题
导体制改革的:1)领导原则权力过:1)于集法治原中则2)2组织机)公正原构的设则置不尽合理3)领
8设置的合.领导体制则改革的5)民主性原内容:1则)3)系统性原则4)
领导权限划分的科学化2)党政关系的规范化
理化4)领导制度建设的法制化 3)领导组织机构
第九章1.需具备的价领导者素质的内涵:就是与领导职务相适应的领导主体为履行领导职能、发
任领导工2.作的各值理念和种主观行为能力条件和,是基于人的一般素质、又符合领导者角色特点而形挥领导作用所成的胜
政治素质领导者素
4.,法律质的特素质,点:综能力素合性,特质。
质,道动态性,层次性,自致性3.领导者个体素质的基本内容:
践中锻提高领导者
5炼3)不断个体素自省,质的途在总结径:1反省中)重视德素质
完善学习,知识在读书素质,学习中身心素提高质 2)注重实践,在社会实
6..领
能力结合导集体理的领素质结导集体构的特素质结征构的基:整体性,4)健全制度,在制度规范中进步
本内容:相关性1,适应性,稳定性,目的性
7.8.领导集体构4)协调)梯次的年龄结构2)合理的知识结构3)互补的素质结的气质构优化结构的原则 :主动性原则,互补性原则,精干性原则,目的备干部队优化领导集
素质结构伍建设体素质是优化结构的领导集途径体素质:1)转结构的变观念基础是优化3)加强领导集领导集体素质结体自身构的前提性原则
建设是2)搞好后
内容 :忠的根于国家本和人民4)改革,公正完善领廉洁,导干部勤政尽管理制职,严度是优于律己化领导,宽以集体素待人。质结构 保障优化领道导集体德素质
第十章1.23.领领导方法
导方法的含义的特征::客观领导者为履性,动行领导态性,职能条件性、达到领导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的总和
在领导活.运用领导
4动中处方法的于中介基本原地位,则及意提高领义:目导绩效的性原,目的的推进则,创性,时
器,现造性原效性
代领导则,具的必要体性原条件。则,高效性原则。
法.领
和两条腿导的思 辨证方维方法法对我:们的要辩证逻求辑思维:1用联方法,系的观系统点观察性思维和处理方法,战略性思维方法,创造性 思维方
确理解和走路3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善于看到问题2坚持两点论,学会两手抓
5.面性要求领导工作处理一主流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
方法般与个别的关系。
控制论方办事3:)坚持A基本领群众路线导方法B:现代1)一切科学领从实际导方法出发,:1)系统做好调论方法查研究2)信2)按辩证息论方法法的全3
法)
第十一章1灵活运用.领导艺术
3.各种领的含义导原则:指领、领导导者凭条件、借自身的领导方影响力法的技,在履行领导职责,完成领导任务的过程中,艺术,处领导艺术的内容:授权艺术,沟通艺术,正副职合作艺能技巧术,运筹时间的艺
4导艺术的.提高领导艺理突发术的途事件的径:艺术1 术,驾驭会议的术的规律科学性3)加强素质修)恪尽职守,养,增强领保持领导艺术导艺术的创造的先进性性4)总2)运结实践用现代经验技术,把握提高领领导艺
性
第十二章12..领导
装,唯一领导作风作风的定义的特点及思想:指领导者要求:从属在领导活性,动中表现出外在性,时来的具有稳代性,行业定性和习性,稳定惯性的态度性。马克思和言行主义武
3.论联系实领导作风的标准,中制原际、学基本内创新。
以致容用:
31)工)思作作风想作风::密切解放思联系人想、实民群事求是众、与时俱进2)学习作风:理
验主义作则
苦作风要求风5)生活2)官僚主义作风:廉洁和形式奉公、主义作艰苦奋风3)斗宗派主义4.不良作风领导作4)组织
4)拜金主风的表作风
义和享现:坚持:1乐主义)和执行教条主民主集义和经
反对贪大:物质生活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精神勤劳朴素反对好逸恶劳,行为知难作风而进,艰
训 3)完善求洋得规章制不偿失度4)强。化考核 5.加强监督领导作5)风建设优化环的途径境氛围: 1)加强理论学习2)注重教育培
第十三章1.领导绩效 的含义:指特定的领导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实施领导活动所取得的效果效益的总和
第二篇:领导科学自考
现代领导发展的趋势:决策工作专业化,领导主题集团化,领导方式明主化,领导方法科学化。2.在我国的兴起:1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2是总结党的丰富领导经验和领导理论,3借鉴古今中外领导思想和管理理论的结晶。学习它的意义: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话建设新局面的需要。2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需要3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4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领导职能:是指领导者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下属人员,完成领导任务的职责和功能。领导职能的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1确定合理的组织机构实现领导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2是领导活动科学化的依据3他的实现情况是检测领导活动结果的依据。领导的一般职能:引导,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教育。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科学决策,选才用人思想工作。领导的总原则:党的基本路线原则2实事求是的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群众路线的原则。领导基本原则:统一领导,分层领导,系统整理,权责一致,民主公开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领导观念的内涵:专指领导者对领导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本质认识或反映。现代领导观念的基本特征:以马列主义,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吃法具有坚定的鲜明的政治立场2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要摒弃或改变那些过时错误落后腐朽的旧观念,又要树立符合时代需要的正确进步新观念3既要有中华民族特色又要面向时间与未来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的需要。领导观念的重要作用:他指导领导者的思维活动,制约领导思维活动过程和结果2决定领导行为金额领导方式,影响领导活动的成败,政治观念:领导者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本质的意识和看法,领导者树立政治观念的必要性: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观念2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需要正确的政治观念3密切党全干群关系需要树立清醒的政治观念4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需要他5做好对外工作,有效抵制和平演变,需要坚定他。人体观念的内涵;以人为本。人体观念的必要性:坚持以人为本有领导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的2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对领导的本质要求3领导者树立人本的观念的基本要求1,强化为人民服务的理念2,坚定依靠关键人才的原则3坚定先人后事的立场4树立人尽其才的观念5鼓励人才竞争的意识6倡导人文关怀。权利观念:对权力的来源性质内容及行驶等方面的系统的认识或根本看法态度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法治观念:人们对国家法律制度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形成的认识和态度。法治观念的必要性: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2切实依法行政的首要条件3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条件4保障人权的需要。市场经济:领导者对市场经济有正确深刻全面的认识。改革创新:指人们对改革创新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改革创新的必要性;1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应对时代变革的客观需要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4是保证领导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决策:选择对策的决定。组成: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环境5决策后果。特征:针对性,目的性,选择性,实施性,优化性。经验决策特点:个人个人素质做出决策2本质上是以决策者的经验为基础的决策活动,依靠决策者。科学决策特点:强调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注重集体共同决策主义依靠各种智囊团的组织,专家的横向联系,形成合理的人才机构2强调将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广泛运用科学技术和方法将定向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确保可靠性金额正确性。决策的分类:高层中层,底层,战略,战术,最优,满意,程序化,妃程序化,确定型,不确定型,风险型 决策模式:理性决策,渐进决策,综合决策。德尔非法的特点:匿名性2多轮反馈性3最终结论的统一性。头脑风爆法含义:依靠一定数量专家创造性逻辑思维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集体的判断方法。科学决策的标准:1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2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3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要小。科学决策的原则:1客观原则2信息原则3预测原则4程序原则5可行原则6选优原则6外脑原则。
现代决策体制:是由承担决策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组织体系是决策活动得以进行的组织形式,他形成了以决策中枢系统为核心,以决策信息系统据外围,决策的智囊系统居于二者之间的组织结构形式。集体抉择主义的问题:速度慢,有时议而不决,贻误时机。2职责不清。对领导者抉择的要求:时效性,系统性,民主性,合法性,灵活性。人才选拔原则:察言与观行相结合的原则2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3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的原则。我过的选举制度有:选举制,考选制,荐选制。人才 人才的特点:创造性,历史进步性,社会性,专业性,相对性。
思想政治工作意义:思想政治是领导工作在领导工作中用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2是领导过程中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2,能够不断的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人他们相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3能改善领导与群众,群众与群众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政治教育的含义:广义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内容,侠义的主要指有关中共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教育,形势和任务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含义;指公民在思想,道德,文化和遵纪守法方面的基本素质,他的主要内容有:1理想教育,2道德教育3法制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坚持疏导。包括:疏通和引导。疏通是引导的基础,引导是疏通的目的与归宿。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学校理论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业务工作一道做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表扬和批评相结合的原则,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言传与身交教相结合的原则,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说理教育法,感情交流法。个别引导法,心理咨询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
领导体制内涵:1是一种权限划分的制度体系2他体现为一定的组织机构3是领导干部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他的特征:根本性,系统性,规范性,稳定性。领导体制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即他的普遍性和共性,社会属性,他的特殊性,个性。领导体制主要内容是:领导组织的原则1目标性原则,统一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高效性原则。领导组织机构1直线式2职能式3复合式4矩型式5事业部式。领导的层次与幅度;领导的组织结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领导体制的作用:1是领导活动有序开展的制度保障2是实现领导目标的重要手段3从根本上制约这领导主体4是根本是决定着领导绩效5关系到组织的前途命运。资本主义社会的领导体制的特征;1实行政党政治2实行议会制3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4实行三权分立制即立法行政,司法5全国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自治机构。领导体制的基本类型:集权制,优点权力集中政令统一,兼顾各方便于统一调度和配置资源缺点灵活性差应变能力低,难以充分调动下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充分调动。分权制优点分级治事分级负责,能够因地制宜 缺点容易出现各自为政,政令不一的情形。完整制优点:权力集中,统一指挥,责任明确,政令一致。他的缺点:容易导致权力过分集中和领导这的独裁专断。分离制优点:权力分散,使不同组织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缺点:容易导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影响集体利益。一长制优点;指挥灵敏,行动迅速,决策执行的效率高。缺点:不能集思广益受领导者的个人知识经验与能力的限制较大,容易产生决策失误。委员制优点;便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发扬民主分工负责相互监督。缺点:权力分散行动迟缓,效率不高。层级制优点:各层次领导者工作性质基本相同人员的升迁或平行调动能够很快适应和胜任。缺点:各级领导者管辖的事物繁杂陷入事务主义影响决策的正确性。职能制优点:分工精细,专业性,强领导者各司其职工作效率高。缺点;分工过细容易造成机构臃肿部门林立难以贯彻系统原则经济原则,效率原则。
我国现行领导体制的主要问题;领导权力过于集中2组织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3领导体制建设滞后。领导体制的原则:法治原则。公正原则,系统性原则,效率性原则。民主原则。领导体制的改革内容:领导权限划分的科学化2党政关系的规范化3领导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化4领导制度建设的法制化
领导者素质的特点:综合性,动态性,层次性,自致性。领导者素质的重要性;是实施有效领导的基础;是领导的基础;决定领导的绩效的高低。个体素质的基本内容;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能力制度;科学决策能力,知人善用能力,激励,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危机管理能力。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身心素质
领导集体素质的结构特征:整体性,相关性,适应性,稳定性,目的性。他的优化原则是:主动性原则,互补性原则,精干性原则,目的性原则
领导方法,就是领导者为达到某种领导目标而进行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因为领导工作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因此,简单地说,领导方法就是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所运用的方式和手段。作为实现领导目标的手段和方法,领导方法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在领导实践中,领导者对这些规定性的认识、把握和运用的能力和技巧会影响领导行为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
领导方法的特征:客观性。二)动态性三)条件性
(四)目的性五)时效性。他的重要意义;在领导活动中处于中介地位,科学的领导方法是提高领导绩效的推进器3是现代领导的必备条件。运用领导方法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具体性原则高效性原则。系统性的思维方法:整体性思维,结构性思维,动态性思维。战略性思维的特征:预见性,长远性,综合性,全局性。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独特性,求异性。灵活性敏捷性突发性,跳跃性,综合性,联动性。他的原理是陌生逆向聚焦综合。现代科学领导方法: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
领导艺术;指领导者凭借自身影响力在履行领导职责完成老师任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领导原则,条件,方法的技能技巧,他的特征:经验性与科学性的统一2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3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规范性与创造性统一,明晰性与模糊性统一
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途径:恪敬职守,保持领导艺术的先进性,运用现代技术提高领导艺术的科学性,加强素质修养增强领导艺术的创造性4总结实践经验把握领导艺术的规律性
领导作风含义: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的一贯的态度和言行是领导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他的特点:从属性,外在性,时代性,行业性,稳定性,他的意义:是实现领导性质的根本保证,是领导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是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因素,是优化党风和社会的关键的环节。他的基本内容;思想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学习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3工作作风:密切联系人们群众4;组织作风: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5生活作风:廉洁奉公,艰苦奋斗
领导绩效:指特定的领导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实施领导活动所取得的效果效益的总和。主要包括:领导目标,领导成本,领导效率,领导效益。特点主要具有:客观性,综合性,动态性,具体性,公共性,基础性,继承性。内容:用人绩效,决策绩效,办事绩效,时间绩效,整体贡献绩效。领导绩效的作用:1是领导活动的出发成效和归宿2是衡量领导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3是评价,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主要依据,领导发展的驱动力
领导绩效考评的原则:客观公证原则,民主公开原则,全面系统原则,注重实绩原则5科学规范原则
第三篇:自考领导科学复习资料[范文模版]
《领导科学》必须掌握的精华题目(第 1 -6 章)、为什么说领导工作是一门科学?(1)领导工作是人类一种特殊的重要实践活动。(2)领导工作之所以是一门科学,还由于它有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特殊规律和科学内容。(3)领导工作之所以是一门科学,还由于它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科学。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应把领导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对领导工作实 践的经验和丰富内容,认真进行总结和探索,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就是领导科学。、领导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1)领带工作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本世纪 30 年代之后开始的。(2)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系统工程,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其次是社会活动越来越迅速。再次是社会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3)领导科学的产生不仅是现代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人类领 导思想成果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人类领导艺术长期凝练、提高和升华的产物。事实证明,领导科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科学基础和思想基础。、如何处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如何直接制约领导目标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领导活动的运行状况。(1)相互信任的关系:民既是国家主人,又是被领导者。而各个层级、各个领域的领导既 是领导者,又是人民的公仆。他们在权力关系上同出一源,在根本利益上,反应一致。(2)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必须依靠被领导者,得到他们的爱戴和拥护,必须经常向被领导者学习,向专家或有经验的人学习,补充营养,促进工作,在工作少犯和 避免犯大的错误。(3)相互支持的关系: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是社会组织内部的不同分工。社会分工是社会进 步的表现,社会分工是与合作联系在一起的。分工合作的关系也就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 系。领导的本质是服务。被领导者也要积极支持、帮助领导工作。这种相互支持既体现了组 织活动的统一性,也体现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政治上的平等。(4)相互转化的关系: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更不是终身的。(5)相互监督的关系:领导活动的重要作用是监督检查。这种监督是双向的,既有领导者 对被领导者的监督,又有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领导的一般职能?(简答题、论述题)P42(每小点都有可能出大题目)1)引导①正确地规划目标是引导的核心,领导是为实现某种组织目标而开展的活动,目标 应该看成是领导工作的起点②正确地提出任务是实现引导的中心环节③科学地制定领导方 法是引导的重要内容 2)指挥:可采取命令、说服、示范等三种方式 3)组织: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组织结构的合理配置,取决于组织结构内在要素的存 在形式和组合方式。要求组织结构是一个由决策、执行、监督、咨询、反馈五个部分组成的 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要求组织结构具有全方位的建制,并具有生机勃勃的应变能力 4)协调:①通过积极的促进来达到新的平衡②通过严肃的纠偏来维护正常的秩序。一个优 秀的领导者,应善于协调,统筹兼顾。应坚持平等、公正、彼此尊重的原则;坚持顾全大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坚持行政目标一致的原则 5)监督:经常检查规划目标任务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确保任务的完成。6)教育:①政治思想教育是实现领导决策的保证,尤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领导的重要职能 之一②业务技术教育是帮助群众完成具体业务的保证。、领导的总原则?P52(论述)党的基本路线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群众路线原则、领导观念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P65(1)首先,不同的领导观念决定人们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2)其次,不同的领导观念决定人们在领导工作中采取不同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3)再次,不同的领导观念决定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4)还有,不同的领导观念决定领导者采取不同的评价人和事的尺度。、现代领导的新观念?P71(论述)
1、依法治国观念: 1,依法治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 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 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具体要求:①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②必须强调法律的极大权威,真正做到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③必须把立法、守法、执法紧密结合起来。④必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 治国的关系。
2、战略观念:现代领导者要有战略观念,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必须高度重视战略问题。本质特征:①全局性②长期性③层次性 怎样树立战略观念? 1)要重视战略依据的研究。①要善于提出战略思想。②要明确地选择战略目标,战略 重点和战略步骤。③要大力抓好战略实施。必须强调,战略观念必然要求树立大局观念。
3、现代化大经济观念: 特征: ①从以自给自足为特点的小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 ②生产固然仍为十分重要的 经济活动,但已不再是唯一重要的经济活动。③越来越实行改革开放。(1)要树立系统观念系统的特点:①整体性②层次性③功能性。(2)要树立市场观念①要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②要承认价值规律的作③要 充分认识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3)要树立竞争观念(4)要树立信息观念,信息的特点:①可扩充性②可共享性③时间性。
(5)要树立效益观念
4、改革创新观念:(1)改革意识(2)创新和进取精神表现在:①要敢于和善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以大无畏的胆略 和气魄去支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面斗争。②要有永不满足的态度。③要勇于探索,积极进取,不甘落后,不怕失败,不怕犯错误。④要积极推进知识创新工程。(3)开放观念 要求:①领导者在对外开放中,要善于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观察、思考和比较,增强 我们的时代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激发奋起直追的观念和斗志。②领导者要面向世界,放 眼全球,勇于投身世界经济和技术竞争的激流,决心拼搏一番,并获得胜利。③领导者在开 放问题上要虚心又要自信,做好批判地吸收的工作。(4)未来观念 要求:①领导者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战略思想。②领导者要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科 学预见性。③领导者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未来科学。
5、新的价值观念:(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领导者应把知识、人才看成最有价值 的东西,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2)在金钱、财富观念上也要更新,作出新的 解析。(3)还要树立新的时空观念。①充分认识时间是无比宝贵的,学会珍惜时间②要善 于抓住时机③要重视讲求时效、领导怎样树立战略观念?P75(1)首先,要重视对战略依据地研究。(2)其次,要善于提出战略思想。(3)再次,要明确地选择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4)最后,要大力抓好战略实施。、现代领导者如何树立现代化大经济观念?(论述)所谓现代化大经济,区别于有悠久历史的小规模的自然经济。其特征一是从以自给自为特点 的小生产
走向社会化大生产。二是生产已不再是惟一重要的经济活动。三是越来越实行改革 开放。因此,现代化大经济这一观念,是科学的观念,并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它加以进一步 展开,应包括系统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效益观念等。(1)要树立系统观念 系统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整体性,二是层次性,三是功能性。现代领导者不能单目标、单因 素孤立地解决问题,应建立整体地发展目标体系。(2)要树立市场观念 有了市场,就可以发展适应的先进技术,去开发有关资源。具体的说市场观念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要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 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度共同发展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二是要承认价 值规律的作用。三是要充分认识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3)要树立竞争观念 所谓竞争,是在优胜劣汰这一法则面前,各种事务对生存权力和发展优势的争夺。竞争给人 以危机感,使人感到压力,竞争可以振奋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冲击安于现状的墨守成 规的习惯,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气和活力。(4)要树立信息观念 必须把能否及时、准确地掌握和利用信息作为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的基础,也作为衡量领导 者基本素质个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5)要树立效益观念 现代领导者要有效益观念,要讲求效益原则,要把领导活动结果有无效益和效益大小作为检 验领导工作做得好坏的重要标志。
10、简述领导者在决策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P105(1)编制实施计划,把决策具体化。(2)组织实施力量,保证决策方案的实现。(3)落实实施责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4)建立反馈系统,及时检查发现决策方案实施中的问题。(5)纠正决策偏差,必要时进行决策修正或追踪决策。
11、追踪决策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P107(简答题)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效应
12、对领导者抉择的基本要求?P115(多选题、简答题)时效性、系统性、民主性、合法性、灵活性。
13、如何发挥智囊团的作用?P118(简答题)1)对决策问题进行科学预测 2)对决策方案进行具体设计,并对其详细的分析论证 3)对决 策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咨询 4)对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分析
14、简述人才选拔的原则是什么?P133(1)察言与观行相结合的原则(2)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3)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的原则(4)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
15、简述荐选制的优缺点?P141(简答题)优点: 它能够把人才推荐者和人才选拔者两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发 挥人才推荐者的积极性,为人才选拔机关广荐人才,同时,由于人才的选拔必须经过选拔者 或选拔机关通过考察后才能确定,这就有效的防止了“非人才”进入“人才”队伍,保证了 人才选拔的质量。缺点:(1)人才选拔的范围受到限制;(2)人才选拔缺乏硬性的客观标准;(3)人才 选拔缺乏程序化和法制化。
16、委任制与聘任制的优缺点?P148(简答题)委任制: 又称任命制,指有任免权的领导机关或领导者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对人才授予一 定职位的一种制度。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统一,行动迅速,效率高,任命程序 简单明了。缺点:民主监督和依法办事的程序不完善,在任命干部时难免出现感情用事和一 言堂的人治现象,造成用人不当。原则:先考察后任命;工作需要与个人专业特长相结合; 集体讨论决定的原则;严格审批程序的原则。聘任制: 指用人单位运用合同形式对通过考试考核招聘的人才予以任用的一种制度。基 本内容:①根据工作需要和人才标准,明确规定应
聘条件,并予以公布,实行公开招聘②对 应聘人进行考试考核或考察,符合条件者才能聘任③招聘者与应聘者双方签订合同,规定双 方的责、权、利及任期。优点:①开拓了人才能进能出的渠道,有利于消除人事制度上长期 存在的“铁饭碗”“终身制”等弊病②有利于鼓励竞争,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③扩大了单位 选才用人的自主权,有利于人才的发掘和选用。缺点:容易造成受聘者的短期行为。2)奖 励制度与考核制度 3)交流制度与回避制度 4)职务升降制度与辞职辞退制度 5)任期制度 与退休制度
第四篇:自考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
自考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人们使用生产工具,改变物质的自然形态,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活动(它是一个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a劳动者的劳动: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b劳动资料:连接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传导器;c劳动对象:把劳动加之其上的东西即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就是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称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生产关系的基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劳动成果的分配形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指社会生产的总过程。
社会生产总过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http://bbs.zikao5.com 自考资料,自考题库,自考白皮书
A生产对交换、分配和消费起决定性作用:
1、生产为交换、分配和消费提供对象;
2、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3、生产的方式结构水平决定它们的方式结构水平。
B交换、消费和分配对生产起反作用
1、交换、分配和消费适应生产时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2、交换、分配和消费不适应生产时阻碍生产的发展。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衡量生产力发达与否的标志:生产工具
生产力要素: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人的因素)和物质生产条件(物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领域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A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B科学技术可以改革生产工具的性能; C科学技术可以改变生产工艺和工艺流程;D科学技术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和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及经济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A经济规律的存在和发展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 B经济规律与人的活动相联系;C发展和利用经济规律受到人的阶级性制约。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
共有经济规律(存在于所有社会形态中)、特有经济规律(存在于某种社会形态中)、存在于几个社会形态中的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发挥和利用经济规律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遵守经济规律客观性为前提。
经济规律和自然界物质规律的区别:共同性:都具有客观性,不能发明,不能创造,不能消灭,也不能违背就要受到惩罚。区别:A经济规律与天地无相联系;B经济规律与人的活动有关,自然界规律与人的活动有关;C发现利用经济规律受到阶级性制约,发现利用自然界物质规律不受阶级制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特点:科学性与阶级必的统一。第二章: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人类社会出现过的经济形成:自然经济:只满足自己家庭成员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的含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生产的两个历史条件:私有制和社会纠纷 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是他们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不成商品;他们之间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量的关系(比例)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容,生产商品二重性: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抽象劳动: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具体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相互关系,二者是统一的,又是不同的矛盾的!怎样决定价值量: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它与劳动复杂程度有关,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和能力,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为什么:这一矛盾包含了商品经济的其他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孕育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导致了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在私有经济中的作用:自发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各部门的比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促进社会技术全面发展;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货币起因:随着商品交换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含义: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价值形式发展的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态;一般的价值形态;货币形态
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和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用货币来衡量价值大小的尺度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态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2)价格是价值货币的表现形式 价格标准: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份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因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流度。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 贮藏手段:指货币通过流通领域,当价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的 支付手段:指货币在商品中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偿清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通货膨胀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理论及其意义二重性理论: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2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制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式商品价值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意义:1,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3,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其他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含义: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本质:(1)能带来剩余价值(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3)资本是一种历史范略 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货币(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货币---商品---货币(G---W---G)比较:(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先卖后买,后者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的起点和终点是货币(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资本总公式:G---W---G‘(G’=G+△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M))
货币向资本转化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的商品因素:含义: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因素:劳动者生存费用的需要,劳动者延续后代的费用需要,劳动者教育训练的需要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特点:劳动力商品受历史和道德的影响 划分依据:根据资本各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不同作用 划分内容:(1)不变资本(C):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生产M的条件)(2)可变资本(V):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生产M 的源泉)※划分意义:(1)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M不是资本家全部资本带来的,而是可变资本创造的,(2)为准确反映剥削程度提供科学依据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追求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私有利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特点: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特点: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的劳动在资本家监督支配下进行的,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 剩余价值的生产:(1),工厂的具体劳动转移了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2),工人的抽象劳动又形成了价值,工人劳动分为两个部分自身价值的必要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价值,增殖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增殖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技术改进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劳动价值
两者相比较: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本质是一致的;绝对M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M生产的起点;生产M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最先采用新技术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http://bbs.zikao5.com 自考资料,自考题库,自考白皮书 资本主义基础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资本主义工资本质:劳动力的价格和价值的货币转化形态
形式:计时工资: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
关系: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名义工资: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够买的实物和服务的数量
资本主义工资变动的趋势:名义工资有所上升趋势;实际名义工资有所下降趋势,亦有提高的可能。
第四章:资本积累及历史作用和趋势
再生产:内容: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实质: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形式: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即劳动要素的增加)、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劳动要素使用效率提高)
资本主义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马克思分析其理论意义:可变资本(V)是工人创造的;资本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
实质: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一部分重新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原因:追求剩作价值和竞争的需要。
资本积累: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进一步扩大的对剩余价值的价值。http://bbs.zikao5.com 自考资料,自考题库,自考白皮书 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的增大形式:资本积聚(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扩大资本规模)、资本集中(含义:资本家依靠把几个分散的小企业合并为大企业;杠杆:竞争、信用)
两者区别:资本积聚能增加社会总量,资本集中不能增加社会总量,资本集中的速度快于资本积聚,资本积聚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取决于剩作价值(剥削率);劳动力生产力水平;预付资本量大小;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用暴力方式对农民和小生产实行剥夺 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条件:少数人积累起组织资本主义生产的大量货币财富;大量有人身自由伸丧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者
相对人口过剩:劳动力的供应量超过了资本的需求量。相对人中过剩的原因: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前提。
相对人口过剩的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内容: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本家手中;与此同时伴随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形成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主义积累作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却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反过来给无产阶级带来恶劣的后果,形式贫富两极分化:一极是资阶级财富的积累;另一极则是无产阶级贫因的积累。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产业资本的循环依次经过三人阶段,分别为三种职能形成,使价值得到增值,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远动过程。即资本的购买阶段、资本的生产阶段和资本的售卖阶段。http://bbs.zikao5.com 自考资料,自考题库,自考白皮书 循环公式: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资本的周转:不断重复的带有周期性的产业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资本周转速度公式:
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之和。生产资本的划分依据:根据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
生产资本的划分内容:固定资产(以劳动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流动资产(以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形态存在的资本)
生产资本的划分目的:了解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固定资产所占比重愈大,周转愈慢)固定资产磨损(损耗):实物损耗(由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使固定资产价值减少)、精神损耗(由于技术进步引起固定资本原值的损耗,折旧率公式:
新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预付的固定资本和预付的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次数: 加速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可增加m;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可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预付资本中的流动资本。
社会资本的流通社会资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个别资本的总和。社会资本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个别资本的运动总和。即公式为: 人别资本运动:不包括生活消费。
社会总资本运动:即包括生活消费,又包括生产消费。社会资本运动研究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提供的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产品的形态:实物形态(按社会总产品的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价值形态)W=C+V+M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资本有机构成呈提高趋势,意味不变资本增加,可变资本减少,客观要求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第一部类要为两大部类提供生产资料;第一部类的增长速度要受到第二部灯的影响和制约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增长快于第二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增长。http://bbs.zikao5.com 自考资料,自考题库,自考白皮书 增长最快:生产资料其次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后消费资料生产。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相当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过剩)
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持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滞胀:工业低速增长与通货膨胀并存。第六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
资本主义的商品价值为C、V、M构成,其中C+V表现为生产成本,形成生产成本价值(K)K=C+V成本价格形成后,商品价值W=K+M(K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M转化为利涧)利润是M的转化形式(即剩余价值=利润,但形式不同)从而掩盖M的真正来源。http://bbs.zikao5.com 自考资料,自考题库,自考白皮书 利润率:反映资本价值增殖程度的指标(P′)P′=M/C+V 影响P′高低的因素:P′与M成正比;P′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P′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与不变资本节省有关
生产成本的意义:它是资本家盈亏的重要手段;是制定价格的重要依据;它是资本家盈亏的界限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公式 利涧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主义竞争有两范围之间的竞争(同一部门资本家竞争的结果,最先采用技术的资本家得到超额利润;不同部门资本家竞争是以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资本转化的竞争结果形成平均利涧)公式、平均利润形成后资本家按平均利润和资本大小取代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K(原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和生产价格出现矛盾,为什么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变化,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波动;没有违背价格规律是因为:生产价格形成后,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和平均利润价值总量基本一致;生产价格形成后,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和生产价格总量基本一致;生产价格的变动量,最终是价值规定的。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意义:1和2同上;马克思这一理论结束了资本家阶级利益的一致性和矛盾性,解决了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矛盾,结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最后推翻了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得到自身的解放。http://bbs.zikao5.com 自考资料,自考题库,自考白皮书 第七章: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
具体的资本形态: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和资本主义地租。
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活动于流通领域为产业生产和实现M服务的独立的资本形态。
商业利润: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由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M。
商业利润来源:主要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M,对店员剥削,无偿占有店员在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M。a、商业资本形成后,平均利润改为:
b、产业资本家,生产价格的形式批发给商业资本资本家,他似价值形式出卖商品,两者差额形成商业利润。
商业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与商品价值无关的费用;生产流通费用与商品价值有关的费用 商业流通费用补偿方式:商业资本家支出纯粹流通费用以后,也需要得到补偿,它是通过M总额中的扣除而获得补偿。借货资本: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包括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借贷资本来源:产业资本循环暂时闲置的资本即:固定资本的折旧费、暂时不用的流动资本、用于积累尚未投入使用的M 利息:剩余价值的特征形态。
利息率:资本主义信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与平均利润有关(利息率小于平均利润);取决于借贷资本的构成状况;与一定国家的历史传统有关。
股票:是投资入股有权取得股息的凭证。股票价格:资本化的股息收入=股息/利息率
银行利润来源:存贷款的差额。银行利润实质:产业工人创造的部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地租:是它业资本家交缴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它业工人创造的部分M 绝对地租含义:凡是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都必须产交纳的地租。绝对地租构成:农产品的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绝对地租的条件:农业中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的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部分M 绝对地租的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级差地租的含义:由于土地等级不同引起的地租。
级差地租的构成: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级差地租的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级差地租的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部分M 级差地租的条件:土地肥AO程度不同,距离远近不同
级差地租1:由于土地等级不同引起的地位;级差地租2:由于对同一地块作连续投资引起不同的地租。
土地价格:地租量/利息率。
第八、九、十和十一章:垄断部分
帝国主义:垄断的、腐朽的、过渡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垄断。
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垄断、金融寡头、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经济同盟形式、少数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自由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垄断占统治地位)
现化资本主义就是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含义: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联合起来控制生产和销售市场。垄断产生的原因: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引起垄断。
垄断产生的可能性:生产集中引起企业规格扩大,企业间容易达到一定的协定。
垄断产生的必要性:企业规模巨大,为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以保证高额利润的获得。垄断的目的:为了取得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的联合。
垄断组织的形式:卡特尔(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联合)、莘迪加、康采思、托拉斯和混合联合公司(当代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垄断的利润: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规定垄断价格取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平均利润。垄断利润的途径:垄断价格(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垄断价格:C+V+垄断利润=生产成本+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新形式:市场价格以垄断价格为中心波动,没违背价值规律。A、垄断不可能增加价值原子;b、垄断利润主要来源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M;c、垄断价格的变动最终起决于价值。
垄断利润的来源:无偿占有本国无产阶级造创的M;通过不等价贸易,掠夺其他国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通过垄断高价和底价把其他资本家的一部分M占为已有;通过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再分配,把无产阶级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部分价值占为已有。垄断竞争的关系: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原因是: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垄断没有消灭商品生产,也不能消除竞争;纯粹的垄断是没有的在垄断组织内部之间,外部之间必然存在的竞争。垄断是帝国主义经济实质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垄断是帝国主义五个基本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垄断是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关系的实质;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主宰了一切。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外部)相结合。私人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的基础。
国家垄断发展原因:市场问题日趋严重;规模巨大的生产,单私人垄断资本是不能进行投资的;科学技术发展,同国民经济调整,需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私人垄断是无力支持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持垄断统治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资本主义垄断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双重作用: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
干预调节经济方法:对国家垄断资本的管理与调节;对部分国有垄断的管理与调节;对私人垄断资本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实行“经济计划”调节社会经济。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的溶合。
垄断时期银行的作用:由借贷关系的中介人,变成万能垄断者。金融寡头:掌握巨大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资本家。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经济方法:参与制。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经济方法:个人联合 “参与制”:通过收买股票或创办公司以实现其经济上的统治。
资本输出:资本主义国家以政府或个人的名义对海外进行的投资和货款。资本输出的目的:为取得超额海外利润。
资本输出的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主体:私人资本输出、国家资本输出 必要性:垄断时期大量过剩资本在国内找不合适的投资场所;为追求高额海外利润。经济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发展,贸易的全球化发展,资本的全球化发展。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原因:站后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使用国际分工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加强,地域相邻的国家和地区;地区经济集团化是由地域相邻的各国和地区的政府出面达成协议而建立的;当代世界市场剧烈竞争迫使地区经济集团化。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迅速发展的趋势“和”停滞趋势“。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政治前提: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没收官僚资本;赎买民族资本;对农民和小生产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件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为了满足全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即: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根本经济特征: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以人们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实行按劳分配。
我国的基本国情: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发达和人口众多。
我国生产力状况: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商品经济不发展。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形式: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同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
全民所有制形式:国家所有制(由社会主义国家代表人民的利益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地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所有制和经营应当分离。集体所有制含义:生产资料归部分成员共同占有,同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
集体的所有制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股份合作制经济特征: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
集体所有制经营方式: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
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它的表现方式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先决条件。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为城镇人口提供粮食和副食品来源;为工业提供源材料;为工业品提供广阔市场;为国民经济所有制提供剩余劳动力;为四化提供资本积累;为出口创汇提供产品。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的集体成分。
公有制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公有制的形式: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由于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等。
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公有资本在社会资产总额中占优势(即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有质的提高);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起领导作用(主要体现控制力)多种经济形式(非公有制经济):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性质。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带有雇佣剥削关系)、合作经济和三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独营企业)
鼓励发展非公制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制的作用:有利于扩大就业来源;有利于方便生活;为国家提供税收;为活跃市场出口创汇
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必然性: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经济形式都应当用来发展。
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
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客观要求,多层次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分配与消费 ※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领取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按劳分配的客观必要性:
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公有制建立;
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由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状况;
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原因:由社会时期劳动力特点决定的,劳动是谋生手段,人的精神惰性方面还存在社会痕迹。按劳分配的特点: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以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按劳分配的形式:工资、奖金、津贴 按劳分配的原则:兼顾公平、效率优先 分配社会主义工资:劳动者的报酬
社会主义工资的形式: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
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实行按劳分配要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生产要素(劳动力、技术、资金信息和房地产)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生产要素已经进入市场,实行按劳分配同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才能极发投入者的积极性。收入社会主义消费的作用: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生产起重要作用即再生产劳动力;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使分配最终实现;使交换最终完成,并促使交换扩大。
国民收入增加的途径:增加生产领域中的劳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使用生产资料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在物质生产领域中劳动者之间的分配
国民收入产物: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满足非生产部门的需要;协调各地区经济比例的需要;建立后果基金的需要;建立后备基金。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国家财政预算;银行信贷;劳务费用支付;价格体系 国民收入收经过两次分配后建立两个基金:积累基金、消费基金 ●如何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处理好两大基金的内部比例关系;处理好两大基金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处理好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与人个消费基金的比例;确定合理的积累率,讲求积累资金的经济效益。第十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商品生产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异同点:所有制不同,生产目的不同,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劳动具有二重性: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原因(社会分工):现阶段公有制采取多种形式;现阶段社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全民所有制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促进生产发展;运用价值调节商品流通;是企业进行经济核算的工具;推动企业厉行节约,提高劳动生产率http://bbs.zikao5.com 自考资料,自考题库,自考白皮书
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以货币为谋介的商品交换
市场经济:市场——商品交换的场所,通过市场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形成。商品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标志: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经济制度: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以上两者的关系:经济制度的行式决定经济体制的性质;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发展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与市场相联系;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有比较完善的法规 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市场调节:市场机制的调节;市场机制调节价格;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市场机制调节需求
市场从微观方面实行对资源的配置计划从宏观方面实行对资源的配置 第十六、社会主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的性质
企业的自然属性及企业的社会属性
社会主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企业活动:产品有竞争力;技术有开发力;资产有增值力;对市场有应变力;领导班子有团结进取力;职工群众有凝集力
企业活动的表现:企业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职工的职责权利相联系,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相统一,劳动成果和劳动所得相结合)企业经营体制:动力体制、约束体制和循环体制。
如何转换:动力体制由非利益型向有利型转换;约束体制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换;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换。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原因:从国有企业到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转换必要性: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转换企业经济的途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更新改造步伐。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关系明晰;企业权责明确;出资者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企业法人财产制度;有限责任制度;企业组织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公有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因:提高资本的运行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 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经济核算的内容:资金核算、成本核算和利润核算
●经济核算的必要性:是节约劳动时间的要求;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社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要求;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第十七、社会主义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煤介的商品交换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特点: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体现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社会主义互利互助关系;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以促进生产发展,从而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作用: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生存的发展;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促进社会主义分配的实现;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利于满足消费的需要;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联系的加强。社会主义市场„„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
市场特点:它是多种所有制商品并存的市场;它是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市场;它是多条商品流通渠道的市场;它是开放的市场——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
市场体制内容: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规范生产要互市场;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市场体制含义: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或者说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及共同发挥功能的这种联系和作用。市场体制的内容:竞争体制、供求体制、价格体制(核心)社会主义价格„„
合理价格的标志: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要反映劳动生产率变化;要反映纸币币值的变化
比价(不同种类商品的价格差额):工农业产品比价;工业同部比价;农产品比价 差价(同种类商品的价格差额):质量差价、季节差价、地区差价和购销差价 价格的形式要以市场形成的价格为主:国家统一制定价格,政府指导。社会主义货币流通„„
国家银行: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同时又是唯一的货币发行中心。流通方式:现金流通方式和非现金流通方式
流通渠道:投放币货的渠道(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学校、团体向职工支付工资;商业部门、企业收钩农产品;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购买某些生产资料;国家通过银行投放货币作为农业贷款和支持贫困地区的拨款;城乡居民从银行提取储蓄存款;国家收钩手工业品和废旧物品的货币支出)回笼货币的渠道(商品回笼、服务回笼、财政回笼和信息回笼)
货币政策出发点:稳定币值,发展经济
货币流通基本点:要根据一定时期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有计划地调节货币流通量;要坚持货币的经济发行,避免财政发行;要加强现金管理,合理地限制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范围 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第十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标:国民收入GOP(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劳务价值总和GNP)http://bb经济增长意义: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存在和巩固的基本条件;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我国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根本条件。社会主义经济效益:以最小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符合节约劳动时间的要求;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程度为基本依据;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把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互为条件的,互相制约的:
一、速度与效益两者是相统一的,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
二、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两者又存在一定矛盾:发展速度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在动态上的比较;经济效益反映的是劳动耗费;劳动占有与劳动成果的比例关系
经济增长的类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及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以上所有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加强农业,提高质量,调整工业、建筑业,发展第三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现实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有利于从物质上保证国民收入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实现 我国主要比例关系:农业和工业和比例关系;农业、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的比例关系;生产和基本建设的比例关系;工农业生产和商业和比例关系;地区之间的比例关系;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的比例关系。比例协调和结构优化是快速发展的基础:从宏观方面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从微观方面影响经济经展速度
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既要考虑眼前,更要注重长远
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合理使用资源,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环境。第十九
二十、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及分配和对外经济关系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对外开放是我国基本国策。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是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对外贸易、利用外贸、引进硬件和软件、对外合作和交流、对外劳务工程
对外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形式
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独立自立进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是以平等互利为原则;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实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联合对外的原则。
利用外贸的原则: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拒绝一切不平等和奴役性的条件;要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和偿还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要坚持重质量,重效益的原则;要进一步健全涉外经济法,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使外国企业家能够按照国际惯例在我国经营企业,以吸收更多的外资。
经济特区的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及管理政策(三资企业为主;利用外资为主;产品出口为主;市场调节为主)最早:深圳最大:海南 性质:社会主义
作用: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技术的窗口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多层次、全方位和宽领域的开放。第二
十一、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客观必然性:是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客观要求;克服市场经济存在自发性和育目性的缺陷;更好地处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系 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国家从国民经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实行调节的过程;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政府职能及其转变:„„
政府经济职能:国有资产所有制,宏观调控者,社会管理者。转变的根本途径:政企分开 转变的具体做法:政府的经济职能更以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从管理微观经济运行为主转向管理宏观经济运行为主;从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转向培育、组织和管理市场为主;从分线、分物、批项目、定指标为主转向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为主;从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和经济政策为主;从部门管理为主转向行业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控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宏观调控的目标体系: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快速增长、提高效益、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公平分配
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主要手段):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调控经济(杠杆:税收、借贷、工资、利率、汇率和价格)
宏观调控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政策
财政政策: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平衡、国家债务包括平衡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目标:稳定货币、发展经济 货币政策的中心特点:调节货币的供应量。
第五篇:自考《企业文化》高分复习重点
企业文化总复习资料1、2、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重点,职业道德文化是企业文化之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干。四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企业文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诞生:
(1)美国安东尼.阿索斯和理查德.帕斯卡尔《日本企业管理艺术》
(2)美籍日裔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3)美国特伦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
(4)麦肯锡咨询公司托马斯.J.彼得斯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在新时代培养现代企业“四有”新人的重要措施;
(2)提高企业员工道德水平与企业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
(3)有利于在企业领域反腐倡廉,纠正企业不正之风。
“文”与“化”合并使用较早见于《易。贲卦。象传》,“文化“一词最早见于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65年所著的《文明的早期历史与发展之研究》。爱德华。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
本书从广义上理解文化,包括:行为模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企业文化的五个要素:中心要素(价值要素)、品质化要素、物质化要素、催化要素、习俗化要素。
企业文化的四个结构: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即企业物质文化;行为层(即行为文化);制度层(制度文化);精神层(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的八大功能:导向、辐射、激励、教化、约束、协调、优化、凝聚功能。
迪尔和肯尼迪的四类型学说:硬汉式、努力工作尽情享受、赌博式、过程式。
威廉。大内:J型文化(长期雇佣或终身雇佣)、A型文化(短期雇佣)、Z型文化(长期雇佣,信任的人际关系,适合美国文化)
罗伯特。皮尔瑟:控制型文化、合作型、能力型、培养型。
企业文化的特征:民族性(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主文化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继承性、习惯性、人本性、系统性、动态性、整体性。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倡导者与体现者:
(一)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践行的主体。
(1)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重要的创造者。
(2)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实践者。
(3)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员工素质。
(4)世界各国企业都非常重视提高员工素质。
(二)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培育者。
(1)企业家是市场的主导者;
(2)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
(3)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培育者。
(三)企业英雄是企业先进文化的体现者。
英雄的作用:品质化的作用、规范化的作用、具体化的作用凝聚化的作用、形象化的作用。企业文化加上应遵循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卓越与绩效思想、兼容与创新理念、创新思想。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
(1)从企业实际出发,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2)全面展开、突出重点建设的方法;
(3)软件硬件两手抓的建设方法;/ 63、4、5、6、7、8、9、10、11、12、13、14、15、16、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企业愿景主要是企业战略指导文件,它是企业战略的使命前提,即企业选择的战略要符合由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管理哲学等构成的起长期指导作用的战略指导文件的要求。企业愿景的特点:(1)愿景必须是远见卓识,是真知灼见。(2)愿景必须有前瞻性。(3)不存在对每个人都有效的标准的“愿景公式”。(4)企业愿景中包含的信息是由企业及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企业愿景的作用和意义:(1)愿景可以团结和激励员工。(2)愿景能使企业成为团结的整体。(3)愿景是可以用于竞争的有力武器。(4)愿景设想重视对机会的确认,可指导企业的战略实施活动。(5)愿景为企业的用户、供应商等提供了可能的期望。企业愿景的改变的三种方式:重申愿景、调整愿景、根本改变愿景。企业使命宣言的内容:管理哲学、公共形象、自我评价、经营主线、经营目的。企业哲学的外延:时间哲学、系统哲学、权威哲学、人性哲学。企业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对本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员工的工作行为及企业的公众形象等总的看法,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较全面的价值观念体系,它表现为一种较稳定的心理定势和文化积淀。企业价值观的特征:直接经济性、市场竞争性、情感色彩性、具体可感性、构成复合性。核心价值观在员工的行为上得以体现的具体措施:(1)做好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使之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共同核心价值观;(2)做好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让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无所不在;(3)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得到落实;(4)通过企业高层管理的亲身示范,宣导企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核心价值观是第一生产力。技术、高科技可以学,制度可以制定,但企业全体员工内在的追求这样一种企业文化、企业伦理文化层面上的东西却很难移植、很难模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理念才是最终意义上的第一核心竞争力,二企业伦理文化、企业信用、企业商誉是企业理念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企业精神的内涵,所谓的企业精神是企业群体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一种信念和不懈追求,它是企业价值观体系的外化。企业精神的基本特点:时代性、卓越性、独特性、导向性。现代企业精神的塑造步骤:确认阶段、倡导阶段、深化阶段。企业精神的表达:比喻式(蚂蚁啃骨头、土鸡生洋蛋、螺狮壳里做道场),故事式、品名式(永久自行车),口号式(正大无私的爱、IBM就是服务)、主要式(一厘钱精神、视今天为落后、饥饿精神),厂名式(爱心制药厂),人名式(铁人精神),目标式(同仁堂——同修同德,济世养生)企业文化按作用范围可以分为三大类:经营性企业文化理念、管理性企业文化理念、体制性企业文化理念。企业形象就是企业以自己的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企业信誉、员工素质和视觉标志,在社会上和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总体印象,是企业整体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可物化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四方面:对象性、效用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企业形象的作用: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和激发作用;对企业外部的吸引和输入作用。塑造企业形象的原则:差别化原则、整体性原则、战略性原则。塑造企业形象的主要基础要素是:质量、信誉、顾客满意度。企业形象的塑造可以从三方面抓起:
(1)要讲究外显形象的设计和完善,强化视觉传达的效果和宣传效果,集识别与美感于一体;
(2)要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立足企业综合实力形象的增强;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文化。(重点)集体主义原则也是建设企业文化规范系统的三个基本原则:诚实守信原则、义利统一原则、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诚实守信原则:企业经营之灵魂。(整篇,理解如何贯彻诚信原则)a、企业员工贯彻诚实守信原则的内在要求。b、诚实守信,企业立业之根本要求。义利统一:实现企业文化与利益的最佳结合。(1)公众利益是终极目的,个体利益不应凌驾于社会公众利益之上;(2)个体利益有其现实合理的存在性,“义”不必在游离于“利”之外;(3)当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发生冲突时,弃短就长,方为“合义”。为了体现公平与效益兼顾的原则,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竞争与合作协调统一;(2)控制与自由协调统一;(3)权利与权威协调统一。企业文化行为的现实价值:(1)企业文化行为存在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过程之中。(2)企业文化行为是提高管理水平与产品质量、提升公司形象的关键。(3)企业文化行为是锤炼公司自身创新精神与竞争优势的永恒动力。(4)企业文化是公司治理的最基本层次。信用机制调节器包括个人的文化修养、法律的制约、社会舆论导向、社会管理和消费者自觉。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两条路径,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将两条路径独立开,而应当辩证的看待它们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统一于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2)企业文化文化建设的外在机制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方式和了解途径;(3)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内在机制,外在机制必须通过内在机制起作用。企业文化内在机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1)企业活动首先是人的创造性劳动。(2)企业活动是企业员工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3)企业文化内在机制作为企业员工道德践行的发动机制。企业文化内在机制的影响因素:规范机制、目标机制、环境机制。企业文化外在机制的影响因素:(1)社会舆论监督机制;(2)法律制度机制;(3)财经审核监督机制;(4)内部企业控制机制。企业文化外在机制的建设原则:一致性、指导性、约束性。企业文化评价的维度: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从企业与股东的关系来看,企业可分为个体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企业管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现代企业区别传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契约制。企业股东监督企业经理层,企业股东激励企业经理层。董事会的道德义务:保持独立性,形成独立自主人格;勤勉尽责,客观求是,真诚为企业谋取正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1)依法为民经营,企业经理层的经营方向;(2)廉洁奉公,企业经理层之行为准绳;(3)服务社会,追求卓越; 企业文化是塑造企业员工良好素质的关键。员工忠诚度包括三方面:积极主动、危机感、忠诚感。政府:推动企业履行资源环境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主导力量。转变发展观念,切实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采取措施对企业履行资源环境责任予以支持;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使用;建设引导,发挥公民的责任意识和监督作用。制定社区活动计划的四个步骤:(1)了解社区。(2)了解企业的资源。(3)选择项目。(4)监管项目。购销客户的主要权利: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表达意见权、环境保护的要求。商品定价中的文化规范问题:价格垄断、价格欺诈、暴利行为。格式合同的几个特征:制定格式合同的主体是企业;格式合同的对方是消费者。格式合同在适用对象上具有普遍性。企业与竞争者文化:互惠互利、实现双赢。企业竞争中讲究伦理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企业竞争中讲究伦理文化和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竞争规则是以个人自律为基础,文化约束是维护有序竞争的重要工具;企业竞争中讲究文化是企业追求长远利益和兴旺发达的根本要求。信息竞争汇总的文化规范问题:禁止侵犯商业秘密;散布虚假信息的危害;查封盗版现象。1986年,美国管理信息科学专家R.O.梅森提出信息时代有四个主要的文化伦理议题:信息隐私权、信息准确性、信息产权及信息资源存取权。简称PAPA。文化体系的特征:多元性、开发性、自律性。对企业信息技术文化的构建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1)加强法律层面的调控;(2)加强文化层面的约束;(3)加强信息文化学的理论建设。“共生文化”概念由一位德国医生首先于1879年提出,后由日本率先引入管理阶层。网络文化是指在网络信息活动中被普遍认同的文化观念的文化标准,是“网络行为规范体系”。网络社会的文化规范主要体现在:网络礼仪、网络行为规范。如何大力加强网络社会文化:加强网上文化规范教育;创建一个信用良好的社会环境;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加强信息立法和安全管理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必然对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产生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提高会计人员主人翁意识,激发奋发向上的工作作风;促进会计人员自由平等发展,消除行业不正之风;打破会计行业任人唯亲观念,形成举贤尚能新风尚。企业会计诚信文化: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当好参谋,参与管理;如实反映,正确核算;遵纪守法,严格监督;坚持准则,不做假账;公私分明,勤俭理财;保守秘密,内外协调;大胆改革,讲究效益。公私分明是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品质。诚信是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灵魂。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文化:内部审计人员做到独立(组织上独立和精神上独立)、客观;内部审计人员保持谨慎,保守秘密;内部审计人员提高胜任能力,保持后续教育。影响人们个体行为的因素有五个方面: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从人员结构上划分,企业行为中包括企业家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和企业员工的群体行为。
81、企业文化的特点:自觉性、自愿性、坚定性。
82、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提出“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3、麦格雷戈1970年《企业的人事方面》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做进一步发挥:生理需要、安
全需要、社交需要、自我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84、企业文化教育是根据企业工作的特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企业员工施加系统的企业文
化影响,促使企业员工形成文化意识,履行企业文化义务的活动。
85、企业文化教育的特征:企业文化教育的整体性、针对性、复杂性、实践性、渐进性。
86、企业文化教育的方法:传授企业文化知识与进行文化锻炼相结合的方法;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相
配合的方法;典范诱导和舆论扬抑统一的方法。
87、企业文化修养是企业文化品质的一个部分,主要是指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文化品质方面的“自
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包括按照一定的企业文化管理原则、规范所进行的自我批评和自我解剖,也包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企业文化情操和所达到的境界。
88、企业文化修养之所以强调实践原则,是因为:人们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改造自己的主观意识。
企业文化修养只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高。企业文化修养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89、企业文化修养的方法:进行两种企业文化观念的斗争;开展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慎独;企
业文化行为的反馈。
90、企业文化境界分为三个层次:“雇佣型”文化境界;“尽职型”文化境界(以做好分派给自己的企
业工作为最高追求);“献身型”文化境界(始终做到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91、中国企业文化的特点: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精神;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爱国理念;以质量求
生存的传统;讲人和、重亲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任人唯贤、重视人才的管理理念。
92、华商精神:华商文化精髓。诚信不欺,一诺千金(是华商商业精神的一条重要原则);
93、美国企业文化的特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自由平等、个人英雄主义、强调理性主义行为方式、信奉顾客至上、质量第一的理念。
94、英国的企业文化最初是由英国保守党头号人物“约瑟夫。基斯”等倡导提出的。最初的英国企业
文化侧重于经济和市场,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英国的企业文化开始转向侧重于通过文化和心理变化来调动企业人员的事业心。
95、德国企业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视程度可谓“世界之最”,强烈的质量意识已成为德国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96、法国企业文化个性奔放,求新求变。
97、日本企业文化:人本理念、企业家族化、倡导团队主义精神、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学习和模仿。
98、韩国企业文化:彻底第一主义、勤勉的劳动意识、重视人才。
99、Management对西方人士来说重在“授权”,对中国人来说则重在“掌管”。
100、文化差异对组织管理带来的挑战:文化冲击的挑战;文化稳定性的挑战;跨文化冲突的挑战。101、跨国企业企业文化特点:价值观和信念的多元性;行为方式上的冲突性;经营环境的复杂性;文
化认同和融合的过程性。
102、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指与企业(组织)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
盾(差异和冲突)时,在管理各项职能中加入对应的文化融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从而有效地管理企业的过程。
103、从企业文化的结构来看,实施跨文化管理需要从三个层次入手:理念层次、制度行为层次、符合层次。
104、跨文化管理的类型:移植、嫁接、合金。
105、文化融合的前提和方式:确认原则、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入乡随俗是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原则)106、跨文化管理的实施对策:识别文化差异、强化跨文化理解、锻造跨文化沟通能力、进行跨文化培
训、借助文化差异实行多样化战略、建立基于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107、企业文化创新的动力;企业文化创新的因素:企业家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能动的因素,企业
家才能是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中,员工素质的提高时企业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一个企业都有独特的企业文化,有自己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和道德规范等;企业文化创新的方式(改良主义和革命主义)。
108、企业忠诚管理的重要性:保证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109、实施忠诚管理战略:倡导诚信文化,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大执行力度;建
立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10、诚信文化的实质:诚信文化是道德自律;诚信文化是文化自觉。
111、诚信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诚信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诚信意识是企
业家人格的重要要素;诚信文化是企业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建设优秀的企业诚信文化:
(1)通过高层管理人员,积极塑造企业内部的诚信价值观;
(2)通过广泛宣传,在企业员工中营造“自律自制”的诚信道德氛围;
(3)企业内倡导股东文化和企业治理文化;
(4)不断完善有效沟通的工作渠道。
113、企业竞争力的结构:三个层面:表层的竞争力;支撑平台的竞争力;最基础和最核心的竞争力(八
要素:品牌文化、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特色、人才以及企业伦理)。
114、核心竞争力内涵:又叫“核心能力”,是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融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并据此获得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
115、核心竞争力基本特征:价值性、难以替代性、不可交易性。
116、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融合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塑造功能。117、没有企业文化,就没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孕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决定核心竞
争力积累的方向;企业文化的发展延伸核心竞争力。
118、建设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企业精神的培
育。
119、“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120、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简称3R原则。
121、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可持续经济、绿色经济、效益型经济、协调性经济。
122、企业在循环经济中承担的责任: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承担三重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
任、环境责任);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角;企业是循环经济“生产者责任制延伸”的承担者。123、塑造先进企业文化,创建和谐企业:
(1)先进企业文化建设在推动企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A、塑造先进企业文化是适应市场
经济的内在要求;B、塑造先进企业文化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C、塑造先进企业文
化是提升企业品牌的有效手段。
(2)塑造以人为本的先进企业文化是引领企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A、坚持把打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B、塑造企业的团队精神是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
(3)坚持企业文化的创新是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A、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的形成需要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B、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
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