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科学复习题目1范文
MPA《现代领导科学》复习题
(一)1.什么是领导?第二讲
这里所讲的领导,是指领导活动,它是指组织中的一些成员,在一定的环境下,运用所拥有的权力引领其他成员实现组织或群体目标的过程。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1、领导是组织或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它说明:
① 领导关系是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② 领导是组织或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
③ 组织和群体是两种具有很大差异的人际关系存在形式,二者不能相互涵盖和替代。
2、领导是组织或群体中的一些成员运用所拥有的权力影响其他成员的过程。
① 领导并不是社会成员间的一种平衡关系,而是一种影响与被影响的不平衡关系。② 领导的这种影响关系是通过占主导地位的组织或群体成员所拥有的权力实现的。③ 领导是一个动态的影响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如命令、劝说、感化、示范等。
3、领导是居于主导地位的组织或群体成员引领其他成员实现组织或群体目标的过程。① 领导过程是有方向性的,这个方向就是组织或群体要实现的目标。
② 领导过程存在的前提是组织或群体成员具有明确方向的需要。
③ 正是在引领方向的意义上,领导职责与管理职责被区别开来,领导者更负有提出、解释、传播组织或群体目标的职责,而管理者则更侧重实现组织或群体目标的具体工作。
2、什么是领导力、影响力、权力?第四讲
领导力是领导能力,把概念转换成行动的能力。领导力就是执行力,就是把事情做成的能力。
所谓影响力,就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影响力人皆有之,但强度不同。并且,同一个人的影响力也会随着交往对象、交往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权力是一种力量,借助这种力量可以或可能产生某种特定的预期局面和结果。从广义上来讲,权力是指一个人影响别人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权力并不是领导者所独有的,因为组织内部各个层次的个人,甚至组织外部的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人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因而可以说他们也具有某种权力。也有人认为,权力是指特定主体因某种优势而拥有的对社会或他人的强制力量和支配力量。
3.什么是领导科学? 其学科体系是什么?第一讲
领导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学科,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学问必然会产生新的知识和学问。
(l)领导科学既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又研究人与客观对象的关系。
(2)领导科学的应用性,主要是指它不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3)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的有机结合,是领导学综合性、应用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需要注意的是: 把领导工作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来研究,是现代社会出现的。
由此,可以给领导科学下定义为:领导科学是一门研究领导活动的规律、原则和方法的学科。
所谓学科体系,就是指该学科的内部组织结构问题,即框架结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指该学科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统一体。学科体系属于设计问题,它建立在对学科研究内容归纳的基础上,可以反映学科研究内容的全貌.(第39张)
学科体系至少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是作为一门学科的领导科学,其自身的内容设计与结构安排;
二是作为一个学科群的领导科学,其包含的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水平和发展状态。
第二篇:领导科学复习范围
考试范围(大家自己去课件里找答案)
一.概念比较题
1.领导与管理领导就是为引导出服从、尊重、忠诚与合作而将领导者的意志施加于被领导者的一种能力。(摩尔,1927)
2.3.4.领导是一种影响他人的力量源泉。(韦伯,1947)
5.领导就是引导追随者依照领导者和追随者共同的价值和动机去行动。(伯恩斯James MacGregor Burns,1976)
6.7.领导就是超越于机械式服从之上的一种影响力。(凯茨和汗,1978)
8.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9.(一)对象差异
10.领导:人;管理:物
11.(二)属性差异
12.领导:变革;管理:程序
13.领导与管理的关系
14.15.领导高于管理
16.领导管理相互融合17.领导从属于管理
18.管理过分而领导不力
19.领导有力而管理不足
20.21.22.激励
(一)何谓激励?
23.激励就是通过某种方式引发行为,并促进行为以积极状态表现出来的一种手段。24.25.刺激需要、引发行为、满足需要、实现目标的一个动力过程
26.27.28.职位权力与非职位权力职位权力:合法权、奖赏权、强制权
29.30.非职位权力:专长权、参照性权力
31.32.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
33.权力与权威
一、权力的类型与领导权威的构成要素
34.35.职位权力+个人权力=权威
36.37.38.权力的类型职位权力:合法权、奖赏权、强制权
39.40.非职位权力:专长权、参照性权力
41.42.43.领导者与管理者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44.极为不同的两种人
45.1、权威基础不同
46.2、存在空间不同
47.3、精力投向和思维方向不同
48.4、目标态度不同
49.5、对待他人和下属的态度不同
50.6、自我意识不同
51.7、生活方式的抉择不同
52.二.判断题(范围)
1领导与管理的关系
2.领导在组织中的作用
3.激励的作用
4.授权的原则、效果
三.简答题
1.三种领导理论的关系特质论行为论权变论
2.领导者的技能要素有哪些
3.决策中“内脑”与“外脑”关系确定科学的决策风格
左脑:理性思维,逻辑型决策
右脑:感性思维,直觉型决策
左脑+右脑
确定科学的决策风格
逻辑 + 直觉
定量 + 定性
理智 + 激情
科学 + 艺术
4.集体决策中的危险性
四.论述
领导者应如何用人用人原则
1、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容人所短,不苛求完美
2、“将能而君不御”——放手用人
善用人者不侍人,避免“将能而君难御”
3、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因时用人
4、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用其所长,人人可用 用人技巧
用好自己 领导“用好自己”是“用好他人和团队”的前提
一切以修己为起点,修己的要旨在自觉、自律与自主便是修己的三大要领
1)自觉受人敬重必须自动讲理
2)自律并敬重他人应该给足面子
3)自主地提高自动自发的精神
用好他人用好他人
1)分槽合槽
2)高屋低屋
3)分饼画饼
4)厚赏惜赏
五.图类说明
1菲德勒模型菲德勒的认知资源理论
• 认知资源理论是从注意是如何协调不通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角度理解注意的,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例如,在无人的高速公路上,熟练的汽车司机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和车内的人
说话。他之所以能够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是因为这些活动所要求的注意容量没有超出他所能提供的容量。若在行人拥挤的街道上开车,大量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占用了他的注意容量,他也就不能再与同伴聊天了
认知资源理论主要研究了领导者通过什么而获得有效的群体绩效领导理论,是对费德勒的权变理论的扩展和重新界定。
费德勒与葛西亚在对先前理论的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出认知资源理论,将相关的个人认知能力列入权变领导的考虑项目之一,其中包括智力、承受压力的能力以及领导者的经验。该理论还阐述了压力和认知资源对领导有效性的重要影响。该理论认为在领导者感到无压力的情境中,领导者的智力水平与群体绩效成正相关;在高压力环境下,工作经验与工作绩效之间成正相关;在有支持性、无压力的领导环境下,指导型行为只有与高智力结合起来,才会导致高绩效水平。
2追随者类型
六.案例分析(范围)
1.领导者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授权
2如何用激励的原则用好人艺术之一:先激后励,激励互动
1.“鲶鱼效应”的启示
2.“威士忌效应”的启示
3.行为强化的艺术
1)偶然强化
2)增量强化
3)及时强化
4)转换强化 市场规范与社会规范
艺术之二:先我后他,相互激励
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激励自我,激励他人
1)激励会实干的人而不是激励会评论的人
2)激励有能力的人而不是激励努力工作的人
3)激励高效率工作的人而不是激励高数量工作的人
4)激励善于创新的人而不是激励因循守旧的人
5)激励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激励听话的人
艺术之三:先心后智,心智激励
1.点石成金竟成真
点燃激情和开发潜能是激励的两件大事
2.从潜能到显能
中国人实际能力的平均得分6.08分,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的实际能力的平均得分都在25分至45分之间
1)罗森塔尔试验
2)皮革马利翁效应
艺术之四:先分后合,激励有方
杰克韦尔奇的亲笔信
王选不“愚民”不“害民”
1.先激励个体,后激励群体
2.先分别激励,后综合激励
双因素理论用马虎牛
第三篇:领导科学复习大纲
领导
封闭性定义:领导就是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结构中通过有效的途径,动员下属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开放性定义:离队是为别人创造理想和有能力把理想变成现实并使之持续下去的过程。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指的是组织内部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所设置的机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和规范。领导权力
就是领导者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作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力的能力。一体制
一体制是指同一层次的各机关货同一机关的各组成单位,权力结构上统一由一个领导机关货一个领导者来领导和控制。分离制
是指统一层级的各类机关或同一机关的各组成单元,根据其不同职能,权力结构上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领导机关或领导者来领导、指挥和控制。集权制
是指一切重大问题的决策权集中在上级领导机关或上级领导者,下级机关或领导者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它只能按照上级机关的决定和指示办事。分权制
是指下级机关货下级领导者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有独立自主地决定问题的权力,上级对下级在法定权限内决定处理的事情不得进行干涉。首长负责制
指的是最高决策权掌握在一人手中。层级制
是指一个系统或单位,在纵向上划分若干层次,每一个层次对上一层次负责,从指挥中心到基层形成一个像连续台阶那样的指挥系统,即形成直接指挥、监督和控制的渠道。整个组织体系呈现出下大上小的金字塔型结构,全力分布则呈现出上宽下窄的格局。职能制
是指一系统或单位,在横向上按照业务性质不同平行设置若干职能部门,辅助领导机关实施领导。领导素质
是指充当领导角色的个体为完成其特定职能职责,发挥其特定影响和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是在一定的心理生理条件是基础上,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的要素总和,它既包括领导者的身体素质,同时又有着更加管广泛的内容,如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文化专业素质、领导和管理能力等。领导决策
是指领导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选择一种最佳途径或方案的行为过程。程序化决策
也叫规范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在领导活动中重复出现的、例行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也叫非规范性决策,是指领导过程中首次出现的或偶然出现的非重复性的决策。确定型决策
是指在决策所需的各种情报资料已完全掌握的条件下作出的决策,确定性决策的每个方案都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所以便于方案的评估和选优,是一种比较容易的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
决策所需的各种情报资料无法加以具体测定,而客观形势又要求必须做出决定的那种决策。这种决策,由于未来存在着不能确定的情况,因此各种方案都有几个不确定的结果,所以最终决策后果也是不确定的。风险型决策
是介于确定性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之间的一种决策,即决策时只掌握了部分决策必需的情报和资料。授权
是领导者通过与下属和员工共享相关信息,给员工和下属提供更多的自主权以提高其绩效的过程。领导环境
是指制约和推动领导活动展开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组合,是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要素影响领导行为模式的社会氛围和外在条件。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领导与管理的联系:①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②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复合型和相容性。领导与管理的区别:①制定过程方面:管理侧重于计划与预算过程;而领导侧重确定经营方向。②完成发展计划所需的人力网络方面:管理侧重在企业组织和人员配备:而领导侧重在联合群众。③执行计划方面: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管理主要控制和解决问题;而领导主要是激励和鼓舞人员。④结果方面: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预期计划,维持秩序;而领导是引起变革,通常为剧烈变革,并形成非常积极的变革潜力。领导与管理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各自等等功用不同,领导能带来有用的变革,而管理是为了维持秩序。权力与权威的联系与区别
权力是指一个人或几个人所拥有的机会,这些机会就使他们通过集体行为,甚至是在他人反对的情况下,实现自己一直的可能性。权威是指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或是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
(1)两者的联系:在于它们能够指导、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动。在权力与权威的知识与感召下,人们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并按照权力与权威占有者的意志行事。(2)两者的区别:①权力与权威的来源不同。②权力与权威的表现形式不同。③权力与权威的影响时限不同。④权力与权威的作用效果不同。综上所述,领导者只有同时具备法定的权力与个性的权威,才能实行最佳领导,并取得最好绩效。领导行为论对领导学的重大贡献
领导行为学找到了领导方面的关键决定因素,可以通过训练使人们成为领导者,也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培训项目把有效领导者所具备的行为模式植入个体身上。领导行为论将领导行为确定为三个维度:
(1)结构纬度:领导者更愿意界定和构建字与下属的角色,以达成组织目标。(2)关怀纬度: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的看法与情感,更愿意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3)发展纬度:具有发展导向的领导者更令下属满意,下属认为具有发展导向的领导者更有能力,其主要体现在战略思考、远景领导、价值领导、追求变革等。总体来说,领导行为理论在领导行为类型与群体工作绩效之间的一致性关系达成了共识,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优先的成功。领导体制的内容
(1)领导的组织结构:指领导机构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方式。包含纵向和横向两种基本关系。纵向即隶属的领导关系,横向是平行的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2)领导层次与领导跨度:领导层次是指组织系统内部按照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数量,即组织系统设多少层次进行领导与管理。领导跨度是指一个领导直接有效的指挥下级的范围和幅度。
(3)领导权限和责任的划分:其中心内容是建立严格的从上而下的领导行政法规和责任制,对不同领导机构、部门之间以及领导者之间的职责权限做出明确的规定。
(4)领导体制的构成要素。包括决策中心、质询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与信息反馈系统五个部分。领导素质的主要内容
(1)政治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政治理论;②政治知识;③政治观念和政治意识;④政治思想与政治观念;⑤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2)道德素质。其内容主要包括:①事业心和使命感;②进取心;③胸怀宽阔;④公正;⑤自身廉洁。
(3)能力素质。主要包括:①政治能力;②科学决策能力;③选才用人能力;④计划规划能力;⑤组织协调能力;⑥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⑦控制与自控能力;⑧应变与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⑨开拓创新能力;⑩学习能力。(4)知识素质。主要包括:①宽广的知识面;②熟悉现代管理知识;③一般的科学知识;④本职专业知识;⑤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
(5)心理素质。主要包括:①乐观的情绪;②坚强的意志;③广泛的兴趣;④开朗的性格。
(6)身体素质。包括体质和面貌。决策过程的环节
(1)明确问题、目标——要做出什么决定。(2)分析问题——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方案。(3)评估备选方案——各有何优势。(4)确定方案——哪个方案最好。(5)实施计划——需要采取什么行动。决策的要素
(1)决策者。即作出决策的个人和集体。决策者在决策系统内、外处于枢纽地位,是决策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2)举措目标。即要达到的目的。决策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决定受决策影响主体的行为。
(3)决策信息。它是决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依据,是沟通决策者和决策对象的桥梁,它直接反映着决策者索要解决问题的现状。
(4)决策备选方案。是指可供决策者选择的方案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5)决策情势。是指决策所面临的时空状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决策环境。(6)决策后果。是指一项决策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阻碍领导者作出科学决策的要素(1)事先假设偏见(2)代表性偏见(3)控制错觉(4)递增承诺
(5)集体决策所包含的危险。包括:群体中的个人主导;集体决策多以满意为主;集体思维的危险;集体决策中出现的目标替换。领导的授权原则(1)信任原则(2)权变原则(3)适度原则
(4)授权留责与监督控制相统一原则(5)谨慎原则
测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量
(1)测定内部环境的变量:①组织的性质与类别;②再组内部的小传统;③下属的成熟度;④工作结构化程度;⑤领导的特质。(2)测定外部环境的变量:①政治权力的影响;②社会心理的沉淀;③外来文化影响程度的高低。
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①产生方式不同;②职能不同;③对组织的影响程度不同;④权威基础不同。
(2)联系:①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集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于一身。②注意协调非正式领导者的联系,使他们的作用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完成。③改善正式领导,消除潜伏着等级体制中的对抗性因素,预防对抗性的非正式领导者的出现。④在必要的情况下,对那些妨碍正式组织目标达成的非正式领导者加以取代,从而促进整个非正式组织的瓦解,改变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使其有利于组织目标的方向转化。
仁人型领导者与能人型领导者的区别
(1)领导权威的基础方面。仁人型领导者权威基础在于其高尚的人格,能人型领导者则依赖高超的能力培植其权威基础。
(2)领导原则方面。仁人型领导者对组织衷心耿耿,绝对忠于组织原则,因此他们绝对不会用原则去做交易,容易死守原则而不知变通。而能人型领导灵活多变,为了组织的整体利益,在一些次要方面显示出灵活。其容易过于变通而损害原则。
(3)领导作风方面。仁人型领导者以身作则,其认为禁令如能约束自身,就能行之于众。而能人型领导者认为为干成一件大事,细小的地方不必拘谨,不必推辞谦让。
(4)决策方面。仁人型领导者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由于他们对组织有高度的责任心,脚踏实地的实现组织目标,注意倾听下属目标,涉及下属智慧。而能人型领导者对自己抱有充分信心,因而敢于采取“赌博式”的决策方式,敢于决策,不怕失败,是他们决策的特点。
(5)与下属关系方面。仁人型领导者竭心尽力实现整个组织目标,给整个组织带来好处。能人型领导者喜欢讲江湖义气,广交朋友,并对下属特别关照。因此仁人型领导者“有公赐无私惠,有公怒无私怨”,而能人型领导者则不遗余力地为下属带来实惠,他对自己的追谁者特别关照。四种经典决策模式之间的差异
(1)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式:在获得所需要的全部详细决策信息,了解所有人社会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寻找所有的决策方案,准确预测各种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正确选择最有效的决策模式。
(2)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该模式决策过程为先制定决策理由,在找到可能的行动档案,在各种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最后审查,最已作出的选择进行适合评价。
(3)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是直接针对传统决策模式的缺陷,根据实际政策制定的特点,从“决策实际上如何做”而不是“应该如何做”的角度出发建立的一套有特色的决策制定模式。
(4)埃特奥尔的综合扫描决策模式:在吸取传统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创立而成的决策模式。它首先运用渐进决策模式来分析一般性的决策要素,在此基础上运用传统理性决策模式,打到既避免忽略基本决策目标,同时也可以保证对最重要的问题作深入的科学分析。阻碍领导者实施授权的障碍
(1)领导者事必亲躬的领导风格(2)担心员工负担过重(3)经验不足
(4)失去对任务的控制权(5)忧虑
(6)不安全感(7)怀疑员工(8)过于忙碌(9)缺乏信任
第四篇:领导科学复习思考题
领导科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讲: 1.什么是领导?领导的涵义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1)领导是一种统治形式,其属下或多或少地愿意接受另一个人的指挥和控制。
(2)领导是对一个组织起来的集体为确立和实现目标所进行的活动施加影响的过程。
(3)领导是促使一位属下按照所要求的方式活动的过程。(4)领导即有效影响。
领导是一种社会行为,就是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群体率领、引导、指挥、协调和控制下属,为实现群体目标而进行的行为过程。(P36)2.如何理解领导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伴始终? 人类一旦产生,就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的状态,有其独特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其原因在于: 一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性,人类意识活动的自觉性,是的人类在一切活动中贯穿目的性。人类活动的从预期出发,经过一个活动过程,使得他们要提出一至的意见,而这一意见具有权威性,提出这一意见的人也就具有“领导”的可能性。他具有“引导”优先权,调遣指挥的权力。
二是人类活动的组织性。组织性决定人类生活的秩序性,规则性,组织内部有分工有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的萌芽。导致人类活动产生领导与被了领导,权威与服从的关系。随着历史的演进,这种关系得到强化,领导活动成为人类活动的基本现象。
3.领导活动的三要素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1)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
三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客观环境
(2)领导活动的内在矛盾
第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
第二,领导活动过程中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
4.为什么说领导科学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 1.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领导科学产生的基础
(1)现代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
(2)现代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变
(3)现代社会活动影响越来越深远
2.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领导科学的产生
(1)现代系统理论的出现, 使人们有可能运用数学工具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精确的研究和处理
(2)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复杂信息进行处理以及自动化控制的能力,从而可以根据数学模型进行社会领导的模拟实验 3.人类领导思想长期积累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的《左传》、《孙子兵法》、《资治通鉴》;古罗马时期恺撒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近代意大利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等。
4.国外领导理论的发展(P6-8)
(1)性格理论(2)行为方式理
(3)权变理论
(4)改革精神理论
(5)超凡魅力理论
5.谈谈领导学与政治学的关系。
政治学构成了领导学的学理基础, 但两者又是两门不同的学科。政治学是历史悠久和学理成熟的学科。领导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大致行程了自己的学科理论结构。
一、研究对象不同。领导学以领导人与领导活动、领导环境以及领导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对象,显得更加专门。政治学则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加以研究。研究方式不同。
二、政治学注重规范分析,由于千百年的积累与改进已经具有经典学科的地位。而领导学注重实证研究,刚刚脱出经验描述的状态,研究中对于经验事实的借重,是学科建设中起支撑作用的方式。
第二讲
1.如何理解领导活动的两重性?
1、领导活动的两重性
(1)自然属性(一般属性或共同特征)
(2)社会属性(特殊属性或具体属性,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点,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反映一定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
2、领导活动二重性的关系
(1)领导二重性是相互依赖的。共同领导的自然属性存在于具体领导的社会属性中,相异领导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共同领导活动的自然属性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二重性值得是同一领导活动的两个方面,并不意味着两种领导活动。
(2)领导的本质主要由社会属性决定的。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俄社会属性占主导地位,其决定性作用,所以在认识一定的领导性质,既要看到其自然属性,更要揭示其社会属性,否则失去方向。
2.领导活动具有哪些基本特点? 全局性、超前性、超脱性、权威性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
一、社会主义领导活动的性质
1、一切领导活动都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并受全体人民的监督
2、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构成了一切领导活动的基础
3、领导活动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4、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是一种同志式的平等关系 领导就是服务
(1)充分体现了领导权力的公共性质(2)体现了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属性
第一,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第二,这是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的集中体现
第三,这是共产党的宗旨和国家公务员性质决定的(1)领导者的服务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
①权力来自于人民
②权力只能服务于人民
③权力运行必须受到人民监督
(2)领导者的服务是从正确履行领导职能来体现的(3)对领导活动中的腐败现象必须有高度清醒的认识
总之,“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江泽民)
4.如何正确理解领导活动的层次性原则? 分层领导要求在领导系统中建立合理地层次系列,正确处理处理层次之间的关系,商城对下层不要包办代替,越级处理,下级理应认真履行职责,不能把自己原则内的工作上交。
层次分明、整齐规一,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各级领导者业务性质大体相同,干部升迁或调动均能很快适应,有利于培养具有统筹安排综合平衡能力的“通才”。但是如果中间层次太多领导也难于指挥。
第三讲
1.什么是领导体制?领导体制应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的载体,指为为实现领导意图和职能的机构设置以及管理权限的划分的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1)领导组织结构。领导组织内部各个基本要素的的构成问题
(2)领导的层次与跨度。纵向层次的划分,有多少等级层次,领导层次,一个上级可以直接有效的指挥下级的幅度
(3)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4)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级狭义的人事制度,选举招考任免考核等等,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2.如何正确理解行政首长负责制与委员会制的关系?
P110按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人的人数划分,有一长制和委员会制的领导体制类型。
一个组织的领导机关,其法定最高决策权力完全集中在一位行政首长身上的领导体制,称之为一长制(即首长制),又称独任制。如果法定的决策权力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行政首长行使,则称之为委员会制,或称合议制。
一长制:
优点:权力集中,责任分明,行动迅速,指挥灵敏,冲突较少,效率较高,易于考核优劣。可以有效防止推诿扯皮,消除或减少产生没有个人意志、不负责任的现象。
缺点: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精力有限,加上监督机制不完备,容易产生专断指挥,导致对问题处置欠周详,尤其是决策上失误,就会因为权力集中而产生严重后果。
委员会制:
优点: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委员来自不同的方面,有代表性,有利于系统内部的协调;各委员分工合作,可以减轻主要负责人的工作负担,也可避免个人滥用职权。
缺点:权力分散,责任不明确,行动迟缓,效率较低,难于考核优劣。这两种领导体制难于在绝对意义上区分优劣,而只能在社会事务的处理过程中灵活运用。明朝万历年间的政治家张居正说:“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求之贵果,断之贵独。”因此,属于速决性的、执行性的、技术性的、纪律性的、突发性的等一类领导活动,宜采用首长制的方式处理。属于方针政策、规划制定以及立法性、协调性、综合平衡等一类的领导活动的处理,用委员会制的方式处理为宜。
在实际的领导活动中,这两种体制正以各种方式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着。首长制的行政首长,常常依靠各种专门委员会协调处理问题,委员会制也向责任主体明确化的方向发展,如减少委员人数,减少虚职,明确分工,以提高办事效率,把首长负责和集体负责统一起来。
3.在领导体制改革中,为什么说建立合理的权力结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见笔记本:我国领导体制的弊端)
1、权力过分集中
(1)横向关系:党的一元化领导(2)纵向关系:中央高度集权
(3)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一把手现象严重
2、党政不分、政企不分
(1)党委过多干涉和代替政府部门的工作(2)国家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太多
3、领导体制不健全不合理
(1)机构臃肿、层次重叠现象普遍存在(2)行政法规和岗位责任制往往形同虚设(3)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4.结合实际谈谈领导体制在领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领导体制是开展领导活动的组织保证
可以协调领导机构的内部分工,可以沟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2、领导体制是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因素 提高整体领导效能是领导活动的基本目的,健全的合理的得当的促进的科学的领导体制才能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和谐工作、相得益彰,提高效能。
3、领导体制是规范领导行为的根本机制
建立健全一种合理的科学的额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的中至关重要的任务,才能充分发挥领导者的积极性和才能。
第四讲
1.什么是决策? 决策有哪些基本特征?
发现问题、确定目标、集思广益拟定方案、分析评估方案的全过程,包括决策的实验、反馈、调节的全过程。
(1)创造性(2)目标性(3)优选性(4)实施性5)过程性
2.为什么现代领导者必须实行从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的转变?
决策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决策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决策转型是决策科学化的迫切需要(目前科学化决策与现代目标差距大,科学决策的体制尚未真正建立,一些地方决策不规范,透明化民主程度不高,主观随意性大,民众参与度低,决策方法简单没、手段贫乏)
决策转型是公共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基础(决策是在整个公共管理工作中起先导性和前提性作用,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必然深刻影响和制约公共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没有决策的科学化,公共管理的科学化就不彻底不完全)
3.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谈谈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意义。
科学决策是各项工作和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一切行动和工作的先导,事业成功的关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的决策包括各个环节环环相扣) 科学决策是组织成员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信念、宗旨、目标的指引作用)
科学决策是现代领导者的最重要的领导职能
科学决策对加强和改善当前领导工作更具有迫切性 科学决策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必须加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必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都要求领导人具备科学决策的能力)
4.谈谈科学决策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及其相互关系。
P120科学决策的本质属性:公共性P120 科学决策的公共性是由现代社会的政治特征和现实状况所决定的。我们认为,公正性、公平性、公开性是科学决策公共性的三个基本维度。
1、公正性。
公正性是指决策的合理性、合法性。理性而又科学的决策是公共政策制定和政策合法话的基础和前提。
公共政策所追求的五种理性:①技术理性,即公共政策是否对社会产生效用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②经济理性,即公共政策是否对社会有效率,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大的效益,或者提供固定的效益,而消耗最低的成本;③法律理性,即评定公共政策是否符合成文的法律规范和各项先例,以探讨公共政策在社会上的合理性问题;④社会理性,即断定公共政策的内容是否与社会上流行的规范与价值一致,分析公共政策在维持社会制度中所做出的贡献;⑤实质理性,即政策是否追求前面谈到的四种理性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内容,以及能否解决各项理性之间的冲突问题。
同时,公正性也反映在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上。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或公共权力机构协调和平衡公众利益的途径与手段。任何公共政策都要能让公众接受,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合法的。没有公正性,也就无从谈起合法性,没有合法性,那当然就缺失公正性,公共政策也就因此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2、公平性。
公平性是指科学决策所体现的平等观。公平是每个人拥有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会利益的权衡,同时,公平不仅是一种伦理,而且也是法律、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体系。公平的相关原则有:公正无偏原则、个人受益原则、劣势者利益最大化原则、分配普遍原则。公平所体现的科学决策的公正性,一方面它应该最大限度的满足多数,另一方面也应当尽可能的保护少数;在对于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于具有正当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
3、公开性。
公开性是指决策在公共领域中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公众具有对决策及一切重大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公共政策的公示,有助于国家的意志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并能够正确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开展政策动员,使公众知晓国家的意图和国家的重大事务活动,从而激发公众的劳动热情和落实政策的积极性。除法律特别规定需要保密的以外,现代公共政策讲究其过程的透明度,讲求公众发表意见的合法途径,强调公众舆论监督。
5.应当如何实现决策科学化与决策民主化的统一?
1、决策科学化与决策民主化的内涵
2、决策科学化与决策民主化的关系
(1)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2)决策科学化是决策民主化的要求和目的
3、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实现路径(1)充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2)注意营造民主协商的决策氛围(3)努力扩大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4)注重体现和吸纳广大民众意见
第五讲
1.阐明政策与一般科学知识的关系。
1、政策与一般理论知识相通的共性
(1)每一项政策都以一定的价值观念或价值偏好为基础(2)政策包含着各门科学对于客观世界一定领域的认识成果
2、政策与一般理论知识相区别的个性
(1)政策具有更为具体的目标指向性和问题针对性(2)政策的产生和制定要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
3、政策与一般理论知识的关系(1)一般理论知识只有被运用于追求组织的特定目标和解决特定问题时,才进入政策领域。(2)运用科学理论所制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还需经过组织程序的确认才能形成政策。
2.谈谈如何才能使政策具有可行性?
、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
(1)正确分析国际国内的客观形势(2)正确分析阶级关系和国情国力
(3)正确了解群众的觉悟、意愿、情绪和心理
2、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制定政策的理论指南
(2)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方针、总政策和总目标
二、制定政策的原则
1、民主性原则
(1)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民意基础
首先,只有在充分考虑民意基础上制定的政策,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片面与不公正。
其次,只有在民意基础上制定的政策,才能反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并获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
(2)要经过专家论证
首先,专家参与决策是现代组织进行决策的需要。
其次,公共政策的制定更需要专家的经过专家的讨论,听取专家的意见。(3)要经过决策层的集体讨论
2、科学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1)法律上的考虑(2)政策系统的考虑(3)社会心理的考虑(4)资源条件的考虑
方法的选择
1、宣传解释
2、组织落实
3、检查总结
第六讲
1、谈谈领导工作中选才用人问题的重大意义。
一、选才用人是实现科学决策的组织保证
1、领导者的职责不同于组织的普通成员
邓小平:“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2、决策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组织保证
毛泽东:“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3、决策方案的实施离不开大量的人才
二、选才用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要
1、现代化大生产是知识化生产
(1)现代知识越来越成为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推动力(2)现代知识在产品中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3)现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2、在现代化建设中,人才问题显得更为重要(1)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2)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竞争是一场激烈战争(3)我国在人才开发和使用问题上更具有紧迫性
2、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人才问题显得更为重要突出?
二、选才用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要
1、现代化大生产是知识化生产
(1)现代知识越来越成为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推动力(2)现代知识在产品中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3)现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2、在现代化建设中,人才问题显得更为重要(1)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2)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竞争是一场激烈战争(3)我国在人才开发和使用问题上更具有紧迫性
3、如何理解用人腐败是最大的腐败 第七讲
1、为什么必须对领导进行监督?
一、建立有效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1、权力和资源具有被滥用的可能性
2、领导者的情况呈现复杂性
3、领导者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2、领导监督具有哪些基本特点?
(1)强制性(2)双向性(3)社会性(4)公开性
3、我国目前在领导监督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1、我国现行领导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1)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2)监督法规不完善(3)监督体制不健全
2、加强领导监督机制的改革措施
(1)完善领导监督的主体系统,保证监督机构的相对独立性(2)强化监督主体的权力(3)加强领导监督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4)严格限制领导者个人权力, 加强民主集中的领导体制(参阅:任中平、张振雪:党内“一把手”体制的由来、危害与治理,《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3期)
4、为什么必须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参考论文)第八讲
1.谈谈掌握现代领导方法对于搞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1、领导方法是有效地完成任务的“桥”或“船”
2、在现代化建设时期,领导方法更具有重要性
2.为什么说调查研究是领导者的基本功?P260(补充部分)
(1)搞好调查研究,是在领导工作中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要求。(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
(2)调查研究又是履行领导职责的基本方法。(科学决策,选材用人)(3)调查研究又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中心环节。(凡是正确的领导必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调查研究也是领导者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
第九讲
1、为什么必须对领导效能进行考评?
1、考评是在领导活动中贯彻实践标准的需要
2、考评是推动领导活动向更高程度发展的需要
3、考评是实行任人唯贤政策的需要
4、考评是加强领导活动中民主监督的需要
5、考评是提高领导水平和改善领导素质的需要
6、考评是改进和充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
2、如何正确看待领导效能考评中的行为效果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1、领导者的能力不是决定效果的唯一因素,效果与能力 之间往往呈现各种复杂情况
2、客观环境不仅对于领导者的行为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它与领导者的能力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3、由此可见,领导者的能力与客观环境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第五篇:领导科学复习导航 2[定稿]
一、简答题
(一)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P28)
1、决策工作专门化
2、领导主体集团化
3、领导方式民主化
4、领导方法科学化
(二)领导激励的作用?(P408)
1、领导激励是调动被领导者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2、领导激励是引导正确行为的重要手段。
3、领导激励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
4、领导激励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动力。
5、领导激励是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三)就一般意义而言,考察识别人才时必须遵循哪些原则?(P281)
1、听其言与观其行相结合的原则。
2、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3、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的原则。
4、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
(四)选拔人才的标准有哪些?(P283)
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理解“德”与“才”的内容和要求。
2、正确把握选拔人才的政策导向。
3、应用德才兼备标准的注意事项。(1)做好深入考察工作。(2)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五)协调人际关系有哪些艺术要点?(P376)
1、充分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做下级心目中的“理想上级”。
2、充分调动上级的积极性,寻求更多的信任与支持。
3、协调好与同级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六)领导作风的意义?(P210)
1、领导作风是实现领导性质的根本保证。
2、领导作风是领导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3、领导作风是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4、领导作风是优化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键环节。
(七)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P178)
1、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
2、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
3、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4、具有民主政治素养。
(八)领导者的道德素质应该具备哪些方面?(P183)
1、忠诚,即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2、公正廉洁。
3、勤政尽职。
4、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九)群众路线领导方法的要点?(P349)
1、从群众中来——集群众力量为领导意见。
2、到群众中去——化领导意见为群众实践。
3、实现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4、科学的组织群众。
(十)领导者授权艺术的要点?(P361)
1、授权的界定和类型。
2、领导授权的意义。
3、领导授权的基本原则及技巧。
二、名词解释。
1、领导者:是指由一定的组织正式任命(或委任)、具有一定职权、负有相应责任和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或集团。(P34)
2、领导激励:是指领导者为履行领导工作职能、实现领导工作目标,采取各种方法,遵循人的行为规律,激发被领导者的动机,鼓励被领导者符合组织目标的态度和行为,充分调动被领导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P404)
3、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在科学理论和思维方法的指导下,依靠专家咨询和“外脑”辅助,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科学的决策技术和方法,制定和实施决策方案的活动。(P234)
4、领导作风: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言行,是领导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也是领导者的综合素质的外在显现或流露。(P208)
5、领导方法:就是领导者为履行领导职能、达到领导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的总和。(P326)
6、领导者素质:就是担当领导者角色的主体为履行领导职能、发挥自身影响和作用所须具备的主观条件,是基于人的一般素质、又符合领导者角色的特点而形成和具备的胜任领导工作的各种条件和特质。换一个角度说,领导者素质就是领导者的一切内在构成,是领导者借以完成所担负的工作任务的内在条件和特殊本领。(P174)
7、调查研究:是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履行工作职责,实现领导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各级领导者应当着力锻炼提高的一项基本技能。(P342)
8、领导体制:是指领导系统中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所形成的组织机构设置和制度安排。
9、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知识、经验、才能和气质等因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创造性地运用各种领导策略、资源、方法和原则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技能技巧。(P356)
10、领导监督:是指领导者对下属工作的检查督导以及各种监督主体对领导机关及其人员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所进行的监察与督促活动。
三、论述题
(一)领导绩效的意义?
1、领导绩效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切领导活动都已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推进组织和社会的发展,即取得一定的领导绩效为目标。领导绩效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领导者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如决策、用人、协调、沟通、监督、控制等,都须以提高领导绩效为出发点和归宿,领导绩效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全过程。领导活动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复杂工作,影响和制约领导活动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变动性、复杂性,领导者要考虑和处理的问题很多,但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住领导目标和领导绩效的一致性这个核心。目标明确了,出发点正确了,就为领导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2、领导绩效是衡量领导工作成败与否的重要尺度。
领导活动的成功与失败对组织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如何衡量一项领导活动的成败呢?其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最有说服力的尺度就是领导绩效。一般来说,领导绩效的大小、高低、多少直接表明领导活动的成败。领导绩效高,领导绩效大,领导绩效多表明领导工作是成功的、有效的,表明领导者是称职的、有能力的,表明领导目标和思路是正确的、领导方法是对路的。反之,领导绩效低、领导绩效少,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领导活动是没有取得成功的,领导者的能力水平是有待提高的,领导方法是有待改进的。
3、领导绩效是评价、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主要依据。
评价领导工作绩效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考察领导者的过程。任何一项领导工作,都是领导者素质能力、思想意志的外化,因此,通过对领导绩效的考评,不仅可以了解领导者的价值理念、思想作风、能力状况、方法艺术水平,而且还能发现领导者是否具有潜在的能力,有没有培养的前途。所有这些,都是评价、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因为领导绩效是领导者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运用自身素质能力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成效,所以,通过对领导绩效的考评,可以比较客观全面地了解领导者的素质能力,为考察、识别、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提供依据。
4、领导绩效是领导发展的驱动力。
领导绩效不仅是推动领导者不断前进的基础和动力,而且也是组织不断发展与壮大的源泉。一定有事业心与责任感的领导者,总是自觉地把创作一定的领导绩效作为奋斗目标。这种奋斗目标的实现,既是领导者自身价值的展示,也是其不断创造更高绩效的基础和动力。3
领导绩效的取得,标志着组织目标的不断实现,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个领导者所创造的领导绩效往往可以鞭策、影响和促进其他领导者的效仿,促进全体领导者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同时,领导绩效还能够激励员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促进团结合作。因此,领导绩效对于促进领导工作的发展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
(二)领导绩效考评的意义?
1、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明确领导活动的正确导向。
领导绩效考评具有导向作用。领导绩效考评不是为考评而考评,而是通过考评树立一种导向性,领导人们的行为,以此达到改善领导作风、优化领导素质、增强领导能力、提高领导绩效的目的。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建立考评的标准、确定考评的内容、明确考评的方法,帮助领导者及其领导活动明确方向和目标,引导领导者自觉地提高领导绩效。
2、领导绩效考评有利于强化对领导者及其领导活动的监督。
领导绩效考评就是建立一套系统的考评指标体系,对领导者履行各项领导职能所产生的现实性结果所进行的考核评价活动。实际上,领导绩效的考评过程,就是领导环节与过程的再现,就是对领导行为进行检查与分析的过程。通过绩效考评,可以发现问题,找到差距,防止领导活动中的消极行为,纠正领导活动中的越轨行为,保证领导活动的正确和有效。因此,领导绩效考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领导者及其领导活动的监察督促行为。领导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领导作风的好坏,不能由领导者本人说了算,也不能完全由被领导者的自由议论来定,而必须由组织化、程序化的考核评估来确定。在考核过程中,要把领导者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和领导活动的各种情况公之于众,动员和吸收被领导者及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考核成本与效果,评价功过与是非,并在考评结果的基础上对领导者进行公平合理的奖惩,从而形成竞争机制,实现对领导者及其工作的监督,有效遏制和纠正领导者的不良行为,纠正或避免领导活动的偏差。
3、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领导制度的创新。
领导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领导制度的变革与完善,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领导绩效。同时,领导绩效是否能真正得到提高,有是检验领导制度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标准。包括领导体制在内的领导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大问题。健全完善的领导制度,无疑是领导活动得以成功和领导绩效得以提高的重要保障。通过领导绩效考评,可以横向比较不同类型的组织之间的绩效,发现本组织领导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学习借鉴其他组织好的制度基础上,进行本组织的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可以纵向比较不同阶段工作的好
坏和各种问题背后的原因,发现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自觉进行领导体制的改革和领导制度的完善。
4、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改善领导作风。
领导绩效考评是以结果为本的管理理念的落实。传统的领导活动模式比较注重投入,而忽视产出和结果。而现代领导活动则注重绩效管理,重视领导活动的结果和绩效。领导作风的好坏是影响领导绩效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优良的领导绩效与良好的领导作风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通过对领导绩效的考评,在一定程度可以促进领导作风的改善,有效遏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盛行,整肃领导者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的风气、打击“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歪风邪气,改变“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独断随意行为,从根本上改善领导作风。
5、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改进领导方法。
领导方法是实现领导目标、完成领导任务的手段和中介,离开一定的领导方法,要实现领导目标是不可能的。领导绩效的取得需要具备很多条件,科学有效的领导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俗话说,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通过领导绩效考评,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行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使所采用的领导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可行性、时效性和科学性。
6、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提高领导者素质。
领导绩效考评是对领导活动的全过程、对领导者素质能力各方面所进行的考察与检验;领导绩效本身就是领导者素质能力的外化与展示。通过对领导绩效的考评,可以发现领导者素质能力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使领导者对自身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主动自觉地加强学习与锻炼,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素质修养,更好的胜任领导工作,履行领导职能。
7、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
领导绩效是领导者素质能力在实践中的外化和对象化,领导绩效考评就是对领导者的素质能力外化和对象化的结果进行的考评,实质上是对领导者的素质能力的综合全面考察与评估,因此,通过领导绩效考评就可以客观的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胜任领导工作,是否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还可以发现领导者是否有较大的潜力。因此,通过领导绩效考评,不仅可以为领导培训提供依据,还可以为组织发现、培养和和使用领导人才提供依据。
(三)怎样理解领导就是服务?(P35)
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领:“领导就是服务”,服务比起权力与责任来,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本质。社会主义的领导者,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所做 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因此,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就是“交给社会的负责的勤务员”。如果说权力是领导者实现其领导的前提条件,是履行责任的手段,而责任是领导活动得以发生并进行下去的真正动力的话,那么,为人民服务就应该是一切社会主义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当前,一个领导者要想做好服务工作,至少要首先进行两个转变:一是要转变领导就是“管人”的思想,要一心一意地为群众服务,为领导对象谋利益。二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只管画圆圈、做决策、发口号的做法,要实实在在地位群众出主意、想办法;不止满足于公文的批阅,而要深入实际,了解自己的决定和号召在贯彻执行中发生的问题,为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着想。“领导就是服务”这一命题,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与实践观点,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来一去”,是领导工作的全过程,也是认识与决策的全过程,更是领导服务的全过程。所以归根结底,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与领导者的本质特征,是区别并优越于其他阶级领导的最根本性的标志。
(四)提高和培养领导素质的途径?
1、重视学习,在读书学习中提高
提高领导者素质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经验证明,学习一直是领导者获得知识和智慧、提高自身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当前,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学历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这并一定表明领导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有了真正的提高,有相当数量的领导者不愿学习,没有时间学习,不会学习。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者必须带头重视学习。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提高对学习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做到自觉学习。其次,要明确学习内容,突出学习重点,制定学习计划,做到持之以恒。最后,要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提高学习效率,做到学以致用。
2、注重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是领导者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最基础和最关键的环节。领导活动不同于抽象的理论研究,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性工作,它是“决定做正确的事”的活动,特别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注重实践检验。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经受考验,获得真知,增长才干,历来是我们党培养造就领导干部的重要方法,也是领导者提高素质修养的基本途径。因此,领导者一定要深入社会生活,注重实践锻炼,磨练意志,累积经验,不断丰富和提高综合素质。
3、不断自省,在总结反省中完善。
善于总结是领导者提高素质修养的催化剂,自我反省是领导者提高素质的内在动力。人类创造历史的能力和本领,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在不断的总结实际经验中得以提高和增强的。领导者进行总结,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首先,要善于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实,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再次,要善于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总结中,领导者无论对成功还是失败,对成绩还是缺点,都应该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进行深入剖析,找出深层次的原因。
4、健全制度,在制度规范中加强
建立提高领导者素质的长效机制,把提高领导者素质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通过制度化的规范和管理,形成改善领导者素质的外在压力,促使领导者产生并保持紧迫感和危机感,强化领导者提高素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领导者不断进取,不断进步。
四、选择题
(一)领导决策的类型:(P237)
1、根据决策对社会生产方式的适应性不同,将决策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2、根据领导工作的性质和决策对象的范围不同,将决策分为政治决策、经济决策、社会决策、文化决策、科技决策、军事决策等。
3、根据决策主体的组成不同,将决策分为集体决策、个人决策和专家决策。
4、根据决策目标的层次和范围不同,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5、根据决策的规模和重要性不同,将决策分为总体决策、局部决策和辅助决策。
6、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和有无先例可循,将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7、根据决策问题的解决条件和结果的确定性不同,将决策分为确定性决策与不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与竞争性决策。
8、根据决策主体的层次高低不同,将决策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与基层决策。
9、根据决策者追求的目标和实现的理想程度不同,将决策分为最优决策与满意决策。
10、根据决策时间的先后不同,将决策分为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11、根据决策所要实现目标的多寡不同,将决策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综合决策。
12、其他类型决策。按组织性质和职能范围不同划分的管理决策、经营决策和业务决策,按决策主体的积极性不同划分的主动决策和被动决策,等等。
(二)领导激励的理论(用人理论)(P410)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美)《人类动机理论》五级层次:生理、安全、交往(爱和归属)、尊重(获得赏识和认可)、自我实现(成就和自我发展完善)。
2、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又称为“激励—保健理论”。基本的理论是“不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满意,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不满意”。即,带来工作满意的因素好人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不相关的,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保健因素:政策、监督、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认为这些因素只能成为不满意因素而不起激励作用。
激励因素:成就、赏识、工作富有挑战性、晋升和工作中的发展等与工作内容有关因素,认为有了这些因素的存在,可以使组织成员产生满意感,从而具有激励的作用。
3、亚当斯公平理论
(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了公平理论,也称社会比较理论。这种激励理论主要讨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注重公平在激励过程中的作用。亚当斯认为,个人在组织中更为关注的并不是获得的报酬的绝对值,而是与别人相比较的相对值,并对公平与否进行判断。
4、其他激励理论
爱尔得弗的ERG理论,基于马斯洛理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麦克里戈的X理论和Y理论,他的假设一是对人性采取一种负面的观点,称之为X理论;另一种观点是正面的,称之为Y理论。
麦克莱兰德的三种需要理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归属需要。
弗洛姆期望理论,P(激励强度)=V(效价)·E(期望值)
洛克的目标设定理论,影响部署绩效的两大因素是目标难度和目标特性。除此之外组织绩效还受目标接受度和目标承诺度的影响。
斯金纳强化理论,也被称为刺激理论或诱导条件论。体现的是工作绩效和奖励之间的客观联系。
(三)领导科学:就是对领导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和反映,是对领导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专门研究领导活动的理论、原则、方法、艺术和绩效等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五、填空
(一)领导者素质的特点:有一般人的稳定性、潜在性、基础性等素质特点,领导者本身更明显的是综合性、动态性、层次性等特点。
(二)领导体制的分类
1、根据领导系统中纵向权力配置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可以把领导体制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2、根据领导系统中不同层次所接受的上级领导的数量是否单一,可以将领导体制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
3、根据领导机关最高决策者的人数是一个还是多个,可以把领导体制分为一长制与委员制。
4、根据领导系统中各部门的职权性质和范围,可以把领导体制分为层次制和职能制。
(三)领导艺术的特征
1、经验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2、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3、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规范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5、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四)领导者语言艺术的特点:权威性、准确性、激励性、时代性。
(五)领导者能力素质
1、科学决策能力。
2、知人善任能力。
3、激励能力。
4、沟通能力。
5、创新能力。
6、危机管理能力。
(六)领导授权的划分类型
1、根据授权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刚性授权、弹性授权、惰性授权、模糊授权。
2、根据授权行为的形式,可以分为:口头授权与书面授权;个人授权与集体授权;长期授权与短期授权;逐级授权与越级授权。
(七)领导者选拔人才的标准(P283)
标准:
1、准确理解“德”与“才”的内容和要求
2、正确把握选拔人才的政策导向
3、应用德才兼备的标准注意事项
方法:笔试法,面试法,操作式考试法,心理测验法,群众评议法,短期试用法。
(八)非权力影响力的要素
1、良好的官德。
2、高尚的人格。
3、渊博的学识。
4、超群的才能。
5、深厚的情感。
6、牢靠的信用。
7、务实的作风。
8、公道的言行。
9、突出的政绩。
10、廉洁的操守。
(九)合理领导者的内容(领导者的完整概念要素):权力、责任和服务。
(十)领导绩效考评方法
1、基本方法:一是领导考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
二是平时考评与定期考评相结合;
三是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
2、具体方法:一是调查研究法
;二是名意测验法
;三是目标对照法
;四是比较考评法
;五是专家考评法;六是统计分析法
;七是自我述职法;
八是模拟考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