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的产生及防范[精选]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工具,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具有自身的优势,近年来在我国现代经济领域发展迅猛。
目前,大多融资租赁公司都把重点放在租赁业务市场的开拓上,对融资租赁业务风险控制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中,笔者在梳理融资租赁风险产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的防范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的产生
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的产生是由融资租赁业务本身的特点以及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
1、外部因素。其导致的风险可分为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指因租赁债务人的不履约,所导致的资金不能安全回收的风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承租人有意骗取融资租赁公司资金用于投机或其他不正当的经济目的而使融资租赁公司遭受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为道德风险;另一种是承租人由于企业管理层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而招致企业经营失败,以致无力偿还租金的风险,这种风险为企业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指承租人产品市场变动带来的风险,包括产品市场需求风险;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风险;产品更新替代风险;原材料供应风险;同行间的恶性竞争风险等。另外,利率、汇率等外部市场的变动和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也会给融资租赁业务带来风险。
2、内部因素。内部原因主要是操作带来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把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和外部事件不完善或故障造成的损失”。
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中,操作风险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包括:超过风险限额而未经察觉、越权交易、欺诈交易等,另一方面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严、评估体系不健全或对业务操作人员管理不严造成的。
二、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的防范
1、信用风险的防范
(1)客户选择
分析客户所属行业的发展特点,判断项目所属行业是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该行业取得了国家的支持和优惠政策,还是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限制;哪些相关行业的变化会对项目所属行业造成影响。租赁公司应优先把资金投放到处于行业上升阶段、有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中去。
优先选择经济相对发达,区域半径内产业集群化、产业链相对完整地区的企业,优先选择具备一定比较优势、拥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企业。另外,对于企业家的选择也很重要,警惕多元化、技术迷恋型、小富即安型的企业家, 关注企业家的财富实现方式。
(2)租赁物选择
根据国际国内技术市场及技术发展趋势做出租赁物购买决策,对更新速度较快的设备,应控制好租赁期限。此外,在价格水平变动较快的情况下,对设备的折旧以及设备残值的估计,必要时应进行调整,从而尽可能减少由于租赁物市场或技术因素带来的风险。
判断融资租赁设备的技术是否为行业中的领先技术,企业在使用融资租赁设备后产生的财务效益能否覆盖融资租赁的成本。
(3)合理确定租赁期和还款节奏
租赁期通常在2-3年,因为在此期限内,承租方整体经济效益一般不会突然减弱到无力偿还债务的地步。还款周期一般设计为按月,这样可以每月监测到承租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若是出现了违约情况,租赁公司应抓住时机,立即采取有力措施控制风险和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4)财务风险控制
进行深入细致的信誉咨询和调查,重视企业的信用记录,关注再负债、销售政策变化、利率变化、票据应用、关联资产及利润转移等,关注租赁物价值变化,与银行有信用往来的业务合作,争取从银行获得更多的信用及现金流资料。
对承租人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运用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分析等财务指标进行预测,着重考察承租人的偿租能力。
(5)设置担保人
租赁担保分为租金偿还担保和回购担保,租金偿还担保是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一种重要的风险规避方式。因为出租人在融资租赁业务活动中承担的风险最大,通过增加一个对出租人有利的第三方担保,可以为出租人提供第二还款来源。
回购担保人一般为企业的供货商,通过签订回购担保合同,供货商承诺若出租人未能如期支付租金,其将按合同约定回购租赁物件以保障投资人利益。
2、市场风险的防范
业务人员应全面了解承租企业产品的销路、市场占有率和占有能力、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消费结构以及消费者的心态和消费能力。若对这些因素了解得不充分,调查得不细致,有可能加大市场风险。
优先支持以下企业:(1)市场需求较大,整体行业现有产能不足;(2)企业已获得长期较为稳定的订单或供应商资格,市场需求要求其扩大经营规模来满足供应;(3)生产用于替代进口或出口创汇型产品且有相应的政策扶持的企业;(4)新兴产业内的企业,其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对于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在融资租赁合同中增加调息条款、采用人民币计价租赁等方式来防范。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家法律法规变化保持跟踪了解和深入研究,最大限度的防范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对于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租赁物保险来防范。
3、操作风险的防范
对操作风险的防范,首先,业务人员应对租赁项目进行详细的调研,获得充分的信息来对企业的全面情况作出判断,需要对承租人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其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销售渠道、存货周转情况、应收账款情况等等,着重审查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和收入预期情况。
其次,为了避免操作风险,应完善租赁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融资租赁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租赁公司内控指标体系,对履行项目的量化风险指标进行全程实时监控。对承租人及租赁业务依据其风险程度分级,对应收租赁款的收取进行监控,尽早发现存在财务困难或习惯性延迟支付租金。
最后,融资租赁合同应规范化。所有的文件中的条款,都应符合我国现有的法律、规章;在合同中应规定诉讼或仲裁的地点和机构;有关文件应经过公证部门公证。这些做法虽然不能直接给风险带来的损失予以补偿,但可以划分责任,保证法律损失补偿的措施顺利执行。否则,虽然对风险采取了防范措施,这种措施的实施如得不到保证,等于没采取措施。
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中的风险来源于许多不确定因素,是多方面并且相互关联的,融资租赁从业人员应充分了解各种风险的产生原因及其特点,才能全面、科学地对风险进行分析,在业务活动中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
第二篇: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案例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案例分析
发布日期:2013-4-25
假设某设备价值1,200,000,000,法定折旧年限是15年,则在利用银行贷款自行购置并以直线法折旧时,年折旧率是6.6667%,各年的折旧费用是76,000,000,15年累计折旧是1,140,000,000,另有残值60,000,000(是原值的5%)。
现在若以中小企业融资租赁方式租入,若租赁期限是5年,则折旧年限也是5年,以直线法折旧时年折旧率是20%,各年的折旧费用228,000,000,5年累计折旧也是1,140,000,000,另有残值60,000,000(是原值的5%)。按法定年限折旧时,5年的累计折旧是380,000,000,以5年期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合同租入设备时,5年的累计折旧是1,140,000,000。相比之下,折旧费用加大760,000,000。折旧费用的加大,就是企业所得税税基的等额减少。由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是33%,因此,在5年内减少的所得税是250,800,000。
现在假设借款期和租赁期都是5年,都是每月末还一次等额本息或等额租金。又假设借款年利率是5.76%,租赁年利率是7.76%。另外,租赁公司在期初还按设备价值的1.5%收取一次性的租赁手续费18,000,000。这样的话,各期租金是24,194,074.81,各年租金是290,328,897.70,租金总额是1,451,644,488.52,加上租赁手续费18,000,000,合计是1,469,644,488.52。而如果利用银行贷款,则各期本息是23,065,681.61,各年本息金是276,788,179.32,本息总额是1,383,940,896.60。同银行借款比,利用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企业要多承担85,703,591.92。但是,利用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可以使得企业节税250,800,000,因此,归根结底,利用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可以使得企业比利用银行贷款得到165,096,408.08的好处。
如果企业注重的不是其财务报表的表面收益水平,而是希望能够实际上减少其所得税的税负,则利用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多半会是较之银行贷款更为有利的。
第三篇:融资租赁风险(范文)
融资租赁筹资的风险防范
【摘要】当前,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筹资对于一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筹资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本文通过对筹资风险的主要成因分析,研究了企业防范筹资风险的有效方法。
一、筹资风险的含义
企业筹资风险又称财务风险,它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一般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筹资,必然会增加按期还本付息的筹资负担,由于企业资金利润率和借款利息率都具有不确定性(都可能提高或降低),从而会使企业资金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借款利息率。如果企业决策正确,管理有效,就可以实现其经营目标。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行情的瞬息万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管理措施失当,从而使得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了筹资风险。
二、筹资风险的成因
(一)筹资风险的内因分析
1.负债规模过大,资本结构不当
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企业负债规模越大,利息费用支出越多,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丧失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就增大。负债比重越高,意味着企业借入资本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导致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增大,股东收益变化的幅度也随之增加。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
2.筹资方式选择不当
目前在我国,可供企业选择的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会有各自的优点与弊端,如果选择不恰当,就会增加企业的额外费用,减少企业的应得利益,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形成财务风险。
3.负债的利息率
利息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企业破产风险也就越大。尤其当国家实行“双紧”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的利息率提高,企业此时筹资成本增加,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这样企业就要承担较大的筹资风险。
4.负债期限结构不当
这是指企业所使用的长短期借款的相对比重,一方面是指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安排,另一方面是指取得资金和偿还负债的时间安排。若长、短期债务比例不合理,还款期限过于集中,就会使企业在债务到期日还债压力过大,资金周转不灵,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5.决策失误
投资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决策失误项目失败或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快建成并形成生产能力,无法尽快地收回资金来偿还本息,会使企业承受巨大的财务危机。
6.信用交易策略不当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如果因对往来企业资信评估不够全面而采
取了信用期限较长的收款政策,就会使大批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若没有切实、有效的催收措施,企业就会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来进行再投资或偿还自己的到期债务,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7.企业经营活动的成败
负债经营的企业,其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益。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长期亏损,那么企业就不能按期支付债务本息,这样就给企业带来偿还债务的压力,也可能使企业信誉受损,不能有效地再去筹集资金,导致企业陷入财务风险。
(二)筹资风险的外因分析
1.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采用股权融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将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2.资产的流动性和预期现金流入量
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偿还,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规定偿还本息,要看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流动性的强弱。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不能足额、及时地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此时,企业为了防止破产可以变现其资产。各种资产的流动性(变现能力)是不一样的,其中库存现金的流动性最强,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最弱。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即各类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影响甚大。当企业资产的总体流动性较强,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较多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小;反之,当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较弱,变现能力弱的资产较多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大。很多企业破产不是没有资产,而是因为其资产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变现,结果不能按时偿还债务而宣告破产。
3.金融市场的波动
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如负债的利息率就取决于取得借款时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汇率的变动,都会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当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融资时,如遇到金融紧缩、银根抽紧、短期借款利息率大幅度上升,就会引起利息费用剧增、利润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支付高额的利息费用而破产清算。
筹资风险的内因和外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诱发筹资风险。一方面经营风险、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及金融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在企业负债经营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而且负债比率越大,负债利息越高,负债的期限结构越不合理,企业的筹资风险越大。另一方面,虽然企业的负债比率较高,但企业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经营风险较低,且金融市场的波动不大,那么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对就较小。
三、筹资风险的防范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外部环境的变
化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在风险临头时,企业毫无准备,一筹莫展,必然会遭致失败。因此 企业在日常财务活动中必须居安思危,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即正确承认风险,科学估测风险,预防发生风险并且有效应对风险。
(二)优化资本结构,巧舞“双刃剑”
最佳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可接受的最大筹资风险以内,总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这个最大的筹资风险可以用负债比例来表示。所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一个企业只有权益资本而没有债务资本,虽然没有筹资风险,但总资本成本较高,而且无法获得因债务经营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收益不能最大化;如果债务资本过多,则企业的总资本成本虽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可能会因此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从而导致筹资风险加大。因此,企业应自觉地调节资本结构中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确定一个最佳资本结构。在资产利润率上升时,调高负债比率,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益;当资产利润率下降时,适时调低负债比率,以防范财务风险。
(三)保持和提高资产流动性
企业的偿债能力直接取决于其债务总额及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和生产特点来决定流动资产规模,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取措施相对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如在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尽力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降低应收账款,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企业在合理安排流动资产结构的过程中,不仅要确定理想的现金余额,还要提高资产质量。通过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债务总额比及现金流动负债比等比率来分析、研究筹资方案。这些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
(四)合理安排筹资期限的组合方式,做好还款计划和准备
按资金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是规避风险的对策之一。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筹资政策,即尽量用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满足企业永久性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需要,而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则通过短期负债来满足。这样既避免了冒险型政策下的高风险压力,又避免了稳健型政策下的资金闲置和浪费。同时,企业要根据负债的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
(五)先内后外的融资策略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内部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而形成的资金来源和产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资金来源。企业如有资金需求,应按照先内后外、先债后股的融资顺序,即:先考虑内源融资,然后才考虑外源融资;外部融资时,先考虑债务融资,然后才考虑股权融资。自有资本充足与否体现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和获取现金能力的高低。自有资本越充足,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自有资本多,也可增加企业筹资的弹性。当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而外部融资的约束条件又比较苛刻时,若有充足的自有资本就不会因此而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
(六)研究利率走势,合理安排筹资
针对由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应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利率走势,把握其发展趋势,并以此做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当利率处于由低向高的过渡时期时,应根据资金需求量筹措长期资金,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来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但应避免筹资过度;当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或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应尽量少筹资或只筹集急需的资金,应尽量采取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
(七)建立风险预测体系
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对事态发展的形式、状态进行监测,定量测算财务风险临界点,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如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负债比率,从而控制投资风险;采用总资本成本比较法选择总资本成本最小的融资组合,进行现金流量分析,保证偿还债务所需资金的充足;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总之,企业若要筹资就必须承担筹资风险。企业应在正确认识筹资风险的基础上,充分重视筹资风险的影响,掌握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使企业既获得筹资经营带来的收益,同时又将筹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使其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四篇:中小企业如何防范法律风险
霍宪君学号 : 2009100757工商管理09级F2班
中小企业如何防范法律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已经波及我国,伴随外部需求的急剧萎缩,国内一些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等状况,不少企业在经营上受到冲击,潜在的法律风险日渐显现,合法债权可能得不到有效追偿,少数企业甚至出现涉嫌犯罪的现象,上述法律风险如果得不到准确预见和及时处理,不少企业有可能走向衰落、倒闭和破产,最终影响投资者利益,导致劳动者失业,不利于社会和谐。现实生活中,多数大型企业在内部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较为健全,但中小企业由于实力有限,一般外聘律师担任法律顾问。总体上讲,小企业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资金财力、防范风险的能力方面更脆弱,由于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及经营者对企业法律风险缺乏深刻认识,律师法律服务整体水平也不高,导致不少中小企业宏观上对法律风险缺乏认识,微观上(操作上)防范、控制法律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其法律风险一旦从隐患发展成为现实损害,将削弱企业实力及市场竞争力。
有关资料反映:在我国,中小企业户数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在全国工业产值和实现利税中分别占60%和40%左右,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机会,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因此,探讨“防范中小企业法律风险”,已经刻不容缓。
当前,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在服务形式、服务内容和业务开拓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缺陷,还不能充分发挥防范、控制企业法律风险的作用,无法全面为中小企业保驾护航。
1、法律顾问工作流于形式,不少企业家也只是在有纠纷时才想起顾问,律师顾问往往只是提供被动式服务,有的仅局限在诉讼领域;部分律师缺乏责任心,“顾而不问、蜻蜓点水”的现象随时可觅。少数律师受聘担任企业法律顾问往往是一种营销手段,仅限于“参观”式的诊断,进行“领导视察”般法律指导,在企业中仅仅起辅助作用。
2、从法律服务的内容看,律师服务偏重于代理商事案件诉讼(仲裁),不关心企业生产经营流程,对企业内外部关系缺乏从法律上全面思考的能力,疏于防范刑事法律风险和社会法律风险。顾问律师远离公司的核心决策圈,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发挥不了应有的影响,无法全面识别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更谈不上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花瓶”作用明显,不少企业及高管还被追究刑事责任。
3、在一些地方,法律服务潜规则盛行,少数律师担任法律顾问服务已经演变成洗钱的手段,个别律师几乎扮演 “挂牌的诈骗犯”角色,把高额顾问费中绝大部分以“回扣”的形式“返还”给企业领导、高管或者中间人,共同侵吞企业资产,近几年相关案件屡见报端。如果选聘职业道德差、专业水平低的律师,企业反而要增加额外的法律风险。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竞争性、高效率的经济体制, 是调节经济运行、合理配置资源, 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了解市场规则、运用市场规则、遵守市场规则,否则,就要付出高昂代价甚至被逐出市场。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安然、世通、中海油等公司案件,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市场经济怎样表现为法治经济和规则经济。这些鲜活的案例也一再警示人们:即使是大企业,如果管理者不具备依法治企的能力和素质,缺乏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也会遭受到灾难性的打击和损失。
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在本质上表现为谋利行为,在形式上则通过法律行为而实现,例如员工聘用、对外投资、产品销售、材料采购等,都会引起法律后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行为是人类经济活动复杂化的产物,包含着各种风险,并基于主观或者客观原因,在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纠纷。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经营中不懂或不遵守法律规则、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所造成的经济纠纷和涉诉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或已发生的重大经济损失。与纠纷发生后代理诉讼(仲裁)相比,企业事前法律风险防范成本低、效果好、工作主动,因此,“律师帮助企业全面防范法律风险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已经构成企业法律顾问核心工作”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主要内容就是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进行全面、综合法律监控,并通过对监控过程中发现和反
馈的实际问题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逐渐优化法律风险防范的制度设置和操作流程,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完善的法律环境。
中小企业如何防范法律风险?从法律应用和操作层面上讲,投资者和经营者应当将法律风险意识完全融入企业决策、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加强企业与律师之间信息交流和互动,以实现防范法律风险、逐步健全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目的。
1、律师帮助企业树立私法、公法、社会法全方位法律风险防范的观念。近几年,中国富豪遭受“牢狱之灾”的比例非常高,富豪“落马”**接连不断,不少富豪纷纷“见光死”。对众多富豪、企业高管而言,诸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虚报注册资本罪等刑事风险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紧迫的现实危险。一旦富豪、企业高管被追究刑事责任,常常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自由被剥夺、财产被没收,企业还会因此而破产、倒闭。有效地防范企业的刑事法律风险,已成为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内容。
三十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化的转型阶段,在一定层面上看,社会氛围非常浮躁。颇受社会关注和争议的《劳动合同法》为构建和谐有序的劳动关系、为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浪潮,要求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开拓新产品和产品升级换代,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无法回避的社会法律风险,亦已成为防范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内容。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主体,以盈利、发展为目的是企业的正当追求,以规范企业内外部关系为重点的民商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已经基本初步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
法学界认为,我国法律体系,在宪法统帅的前提下,从部门法角度看,目前可分为三大块:体现国家权力强行干预、以国家为本位的公法,如行政法、刑法等;体现自由与效益、以个人为本位的私法,如民法、商法等;体现社会整体利益、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法,如经济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法等。
可以看出,律师帮助企业树立私法、公法、社会法全方位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律师要全程、实时参与企业决策、经营、管理等重大涉法事务。
一个企业存在法律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潜在法律风险而不自知。与自然风险、商业风险等其他风险不同,法律风险可防可控;“法律是一种管理资源”,应当充分用运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把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当中去。
企业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防范法律风险应该以此为基点。防范法律风险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的层面,重点应当放在法律事务的操作层面。传统上我国有不重视遵守法律、规则的习惯,企业至今尚未形成凡事都往法律上想一想的思维习惯,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匮乏,事后法律救助机制欠缺:多数国内企业不重视律师的作用,许多重大投资决策事前均是主观或者行政因素主导,由于律师角色的缺失、缺位,为投资活动本身造成大量先天性缺陷,为未来开展经济活动带来许多陷阱和不利影响。
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是个系统工程,企业从设立到终止,做到全程监控、实时监控,防范法律风险;构建企业项目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化解的系统风险防范机制,做到事事监控;对企业每一项业务的风险系统地进行识别、规避、控制和化解,做到事事防范;在人员方面,不仅企业高层要对法律风险防范有足够的重视和起到示范作用,还需要对全体员工进行法律风险防范培训,做到人人防范;律师提前介入调研,做一些预见性的法律论证,就可以把一些隐患解决在投资决策之前,为企业保驾护航。
外聘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帮助企业系统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实质就是律师给企业提供“一条龙”的服务,提供全程贴身式的服务,将对经营风险的处理态度由事后化解转变为事前预防,最大限度地把企业经营和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法律问题,消除在初始阶段,增强企业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
可以说,从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角度看,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本身就是对企业内外部整体运行进行了一次 “规范整顿”,必然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减少企业隐患,为企业平稳发展、规范和健康运行创造条件。
3、企业对律师宜采取不断优选、优化组合等灵活聘用机制。
我国虽然统一了司法资格考试,但由于尚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至今还没有能建立对律师分类、分级执业的体制,鉴于相关信息不对称,企业还无法根据法律事务难易程度和风险性大小来选聘律师。目前企业主要基于熟人和权力因素
来外聘律师,经常被忽悠,有时反而增加了企业的法律风险;不少企业发生纠纷时习惯于找关系、托门路、请法官,甚至希望受聘的律师也采取这样的工作方式。法律服务,从根本上讲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它总是服务于各行各业。法律服务应该帮助企业实现财富增值,以贴位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成功者锦上添花、给失落者雪中送炭、让创业者防患未然,帮助企业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构建符合国情的法律风险“防火墙”。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法律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产权、股票期货、电子网络、对外贸易、房地产、企业并购、破产重整等法律事务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那种“万金油”型的法律服务已经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律师由“通才”成长为“专才”,由办案型向知识型、学者型转化。可见,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单兵作战的律师肯定不行,松散型团队也不行,需要法律服务团队的紧密合作。由于律师业社会评价体系尚未形成,一盘散沙,不少律师之间缺乏互信,难以形成真正的团队运作,这都对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带来了困难。
企业根据自身实力,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对律师宜采取优选、优化组合等灵活聘用机制,可以考虑重大**咨询、复杂项目专项委托等多种聘用形式,尽量聘请敬业、专业、贴身、对潜在风险和现实纠纷的分析和处理等均具有较高水平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律师,与律师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发挥律师在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和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历史经验说明:企业成功之道各有不同,但倒闭、破产企业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要么没有内部控制,要么就是内部控制失败。国家有关部委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小企业有着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中小企业要在外聘律师帮助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确立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尽量防范、规避风险,将企业内部风险、外部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风险限度内,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御能力;公司企业要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强化财务会计管理,从
个人领导企业的创业阶段,向董事会领导企业、经理层运行企业的发展阶段转变。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历史性转折点。中小企业在寻找出路的同时,要善于防范法律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发生法律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杜绝为他人提供担保在内的非经营性法律风险,实现企业健康运行和长久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条件,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中小企业法律风险如何防范?
中小企业法律风险如何防范?
经调查统计显示:企业法律风险已成为企业最常见、爆发率最高的风险之一。通常表现为企业经营中不懂法律规则、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督等,这不仅破坏企业形象还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对管理体系不成熟的中小企业来说,法律风险有可能会成为企业存亡的关键。
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的阶段遇到法律风险不同,中小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常见的法律风险有:
1、企业在设立中的法律风险。发起人在企业设立过程中对企业的法律设计,认识和计划,以及发起人承担的义务和法律资格等,都直接关系到拟设立企业能否具有一个合法、规范、良好的设立过程。
2、企业在发展过程造成企业法律风险的内部因素包括:法人治理结构畸形;公司治理不规范;决策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缺失;职责缺失等。
3、合同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利益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比如恶意违约、合同诈骗等。
4、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技术秘密、企业品牌信誉,行业、地区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等等。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关注知识产权的深入保护,他人制造侵权产品导致的法律风险。
5、税务风险。企业一方面要在法律范围内合适地依法避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防范因漏税、偷税、抗税引发的行政乃至刑事责任。
此外,还有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企业并购法律风险、资本筹集中的法律风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风险、律师法律服务引发的法律风险等。
中小企业法律风险如何防范?企业防范法律风险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发案率高,执行率低,企业涉及应收账款比较普遍,针对这个现状,大部分企业为防范和降低法律风险的发生或多或少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一是,要加强法律素质和风险意识的培育;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法律事务工作机制;三是,要建立和完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包括:建立合同管理制度;重大项目的法律咨询制度;其它法律事务管理制度。总结:企业法律风险关系到企业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因此这就要求企业要提高对法律风险的认识,规范企业法律风险的内部防范与管理,(山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这不仅是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提高依法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是企业减少损失、长足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