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文化的关键
企业文化的关键:领导力
[凤凰财经]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他们创造了现有企业文化,他们也必须创造新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或者领导者必须愿意并承担自身转变,从而实现企业文化的转换。企业领导者必须践行他们期待看到的企业文化的转换。对于每一个领导层成员而言,使自己与企业的价值理念保持一致,与整体的愿景、使命、价值理念及行为保持一致,必须成为个人成长的一部分。因此,开展企业文化转换目的挑战也是改变企业领导组织以及高层管理者行为。
不是每一个领导层成员都理解这种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也不是每个成员都愿意参与其中。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文化,所以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企业文化也应该不断的深入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对这种文化的认识和转变,负有重大的责任,如何正确根据自己企业的发展阶段来制定合理的领导意识,让个人的成长和企业文化的成长相互辉映,对于那些仅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以成就为动力(较低的意识层次)的人而言,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执迷于当前的行为方式。他们拒绝任何需要转变行为方式的变化,局限于以个人利益为主导的较低的意识层次。在他们面前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做出努力,要么被企业离弃。为此,我们把领导意识分为七个层次,让企业的管理者(CEO)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以提高自己的领导力,促进企业的转型发展。
领导意识的七个层次
企业意识层次与七个人类需求层次相对应,领导意识也被明确划分为七个层次,每个领导力层次都与企业相应意识层次的需求的满足相对应。领导者要实现企业每个意识层次的需求,就必须做出全方位意识行为。通过研究发现,可以做出全方位意识行为的领导者是最富柔性、最为成功的,因为他们可以对各种内部挑战和外部压力做出恰当的反应,并可以充分抓住机会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层次一:危机主管/会计
处于领导意识第一层次的领导者懂得利润和股东收益的重要性。他们一丝不苟地管理预算,关注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在复杂情况下表现出适当谨慎,并且能够有效处理短期问题和目标。这一层次的领导者最为突出的优点在于他们应对危机的能力。当企业的生存面临威胁时,他们懂得如何控制局面,在混乱局面中能够保持冷静,而在危急关头他们相当决断。应对困难、紧急的局面通常会使领导者做出独裁性行动,但是,如果领导者在处理常规事务时也像独裁者那样,那么他们将很快失去他人信任和支持。通常情况下,领导者之所以通过独裁的方式去获取他们想要的东西,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很难与他们坦诚而有效相处。独裁者不习惯请求,他们更习惯于命令。他们害怕将权力下放给员工,因为他们很难相信别人。
层次二:人际关系管理者/沟通者
人际关系管理者善于解决冲突,把大量时间用于建立工作中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他们不会逃避或隐藏自己的感情。他们用自己的人际关系技巧来解决复杂的人际问题,用他们的沟通技巧来构建与员工之间的信任。他们对于宣布坏消息同宣布好消息一样擅长。他们推崇开放式的沟通。对于员工的优秀工作,他们会表示认同并提出表扬。对员工来说,他们是亲切的,没有距离的,而且从不吝啬自
己的时间。他们积极地面对客户,将客户满意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然而,当这些领导者因希望被他人赏识而感到恐惧,或害怕处理自己或他人的感情时,他们会避开冲突,在人际沟通中变得不再诚实,并会进行操控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当问题出现时,他们会责备他人而保护自己。人际关系管理者保护他们的员工,但同时也会要求回报,比如忠诚、纪律和顺从。他们积极地接受传统,在通常情况下表现家长作风。家长作风者很难相信“家庭”成员,他们深藏不露,推行“黑手党”政治。家长作风对外界的不信任使企业吸引人才的潜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家长作风对顺从的要求势必会摧毁员工的企业家精神。家长作风在家族企业中非常常见。
层次三:管理者/组织者
管理者在工作中更加科学,也更具逻辑性。他们对绩效进行精确度量,建立相关系统和程序以保证秩序、效率并提高生产力。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得非常具有逻辑性,而且相当理性,另外,他们还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管理者高瞻远瞩,能迅速将机会转化为资本。内向型管理者擅长组织信息和监控结果;而外向型管理者则能自如地处理工作流程方面的问题。他们做好工作计划,将工作分好先后次序,使工作稳定而流畅地进行;他们将工作计划安排得妥妥帖帖,很享受操控这一切的感受;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并积极学习新的技能来提高他们的业务层次。他们乐于学习最新的管理技术来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他们想要成功,想要做到最好。当管理者的自我尊严的需求被下意识的恐惧所驱使的时候,他们就会对权力、权威和他人的认可变得非常渴望。他们通过构建自己的帝国来展示自己的权力;他们通过建立官僚机构和等级制度来彰显自己的权威;他们与同事竞争以获得他人的认可。他们对自我尊严的需求促使他们忘我工作、忽视家庭。面子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他们会运用“办公室政治”手腕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层次四:推动者/影响者
推动者会寻求他人的意见,与他人达成一致,并将权力下放到员工。他们意识到,没有必要对所有的事情亲自过问,所以他们会给员工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对相应结果负责。他们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创意。在进行新的投资之前,他们总是反复对风险进行评估。他们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进行微观管理工作,而是推崇合作、平等和多样性。他们不看重或取消等级制度,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他们坚持不断地学习,积极地推进个人的发展,同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有助于提升个人素质的项目。他们在追求个人言行一致的过程中实现生命的平衡,这种平衡使他们独立,使他们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他们学习如何释放自己的恐惧,开始从外界主导到自我主导的转变,实现自己的价值理念。一旦放开了获得外界认可的需求,他们就开始认识到本我,成为别人的推动者,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我,分享他们的想法。他们鼓励创新,注重建立团队精神,积极面对挑战,对待生命的态度变得勇敢而无畏。推动者处于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转变过程。
层次五:整合者/激励者
整合者/激励者建立的是既可激励员工又可激励客户的企业愿景和使命。在整个企业中,他们推动共同价值观,做出一致的行为举止,以引导决策。他们是基于价值理念的领导力的典范。他们通过在整个企业中实现价值理念统一和使命统一,建立凝聚力和关注点,从而加强了企业组织执行的能力。通过创造开放、公正、透明的企业环境,他们赢得了员工的信任和支持。
这种企业文化的建立激发了企业各个层次的热情、激情和创造力。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为每个人创造福利,而不是只关注个人利益,所以说他们的关注点是公共利益。他们言出必行,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他们以全局的眼光看待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狭隘的因果关系。他们诚实、守信,做任何事情都以正直为原则,应对任何局面都信心十足。这种自信和坦诚赋予了他们将困难转化为机遇的能力。他们以企业的愿景和使命为依据来确定事务的轻重缓急,表现出极高的情商和智商。整合者/激励者善于发挥员工最大的潜力。
层次六:指导者/伙伴
指导者/伙伴以为社会作贡献的需求为动力,他们真正服从领导。他们与具有共同目标的个人或团体创建互惠的合作关系和战略同盟,与客户和供应商共同营造双赢局面。他们在所处的群体中表现活跃,积极建立合作关系,打造良好的信誉。他们充分认识到维护环境的重要性,不仅遵守法律,还将企业的运营置于保护环境的前提之下。他们与员工心灵相通,关心员工,想尽办法帮助员工在工作中实现他们的成就感,为员工尽情发挥自身特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平台。通过对下属进行指导和教练式培训,他们为企业储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他们是基于直觉的决策制定者,他们兼容并包,高高地处于整个管理决策机制的顶端。
层次七:智者/高瞻远瞩
智者和高瞻远瞩的领导者是以服务世界的需求为动力的,他们具有全球视野。他们关注的问题是:“我怎样帮助别人?”“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他们关心整个世界的状况,也关心他们能为后人留下什么。他们不会以长期的效益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利益,而是用自身的影响力来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他们以更宽广的社会视野来看待自己的使命以及整个企业的使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他们看来,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网络,他们知道,也充分了解自己的角色。他们心怀道义、富有同情心,慷慨、宽容、有耐心。他们能从容面对不确定性,能容忍不明确性。他们享受孤单,可以独处和自省,也能反省自我。处于第七层次的领导者具有令人羡慕的智慧和眼界。
管理者和领导者的价值理念通常分布在三到四个相邻的意识层次上。管理者的价值理念集中在较低的意识层次上,而领导者的价值理念则集中在较高的意识层次上。领导者要实现企业每个意识层次的需求,就必须做出全方位意识行为。这样的领导者最富有柔性、最为成功,因为他们可以对各种内部挑战和外部压力做出恰当的反应。那么如何使领导者具有全方位意识呢?
具有全方位意识
对待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就是通过教育、实践和教练式培训。但是,仅通过这三种方式学习是不够的。要想成长为具有全方位意识的领导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必须及时地从同事那里取得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必须是发生在指导或教练式培训的情况下的,能够提供个人真知灼见的信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反馈信息中,领导者的自我评估与同事对他们的评估是并存的,这无疑是取得进步最好的方法。我们通常不知道别人眼中的自己,有些时候我们自己认为的优点,也许在别人看来就成了缺点。
一、指导
一个全系统文化转换项目,对首席执行官(CEO)的指导至关重要。隐藏在这种指导背后的理念是,领导者需要有人和他不断讨论,帮助他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对于一个首席执行官而言,“这个人”通常是专业指导师——一个企业外部的经验丰富、并为他所提供的服务收取报酬的人,这个人曾经担任首席执行官多
年,并可以为首席执行官事业的发展提供帮助。这项投资的回报是不可估量的。首席执行官在进入一家新的公司或初次担任这个职务之前通常会接受6至12个月的专业指导。对其他资深人士来说,这个指导者可以是本企业或姊妹企业内部同级或更高级别的某个人。首席执行官获得指导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参加首席执行官俱乐部或相关组织,他们会定期小聚,讨论有共同兴趣的话题。
二、基于价值理念的“教练式培训”
教练式培训与指导不同,教练式培训主要是帮助个体求得自身进步与发展,而指导则是帮助个体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教练式培训使领导者和资深执行官以企业的价值理念为宗旨,在企业文化转换项目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领导者不能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企业文化转换就不可能实现。如上文所述,企业的转换始于领导者个人的转换,而要实现领导者个人转换的最好方法,或者说唯一确定的方法,就是对执行官队伍中的个人进行教练式培训。即使是持有“人是无法改变的”否定论者也会对这个过程及结果留下深刻印象。人是可以改变的观点,也确实是会改变,当他们在一个有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中,从他们尊敬和信任的人那里得到反馈信息时尤其如此。
第二篇:企业文化是凝聚力的关键
企业文化是凝聚力形成的助推器
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凝聚力”,即“泛指使人或物聚积到一起的力量”,用“团结就是力量”这句歌词也可来说明凝聚力的作用。故我理解企业的“凝聚力”是指企业员工之间的“团结力”。由于在企业中,其成员的来源不同、生活经历、文化素质、工作性质的差异,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如果没有一种力量把不同价值取向的人同质化,企业就缺乏凝聚力,甚至缺乏竞争力,这是企业的一个软肋。这种力量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应该是一个组织普遍认同的观念,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关行为的、制度的、精神的量的积累,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哈佛教授约·凯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提出:“企业文化有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建因素”,足见企业文化堪称企业的灵魂。
“专业”的说,“凝聚力”是属于企业经营者在管理企业中,运用管理手段,超值的完成员工的使用价值,同时员工也获得了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一个新途径。这里包涵两个概念,一个是经营者的收获,一个是员工的收获。两者看似分别通过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来实现,实际上是
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企业文化的形成随企业成立而形成,但是这种文化的形成是需要引导的,适应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员工自觉的形成强劲的凝聚力,同时这种力的形成也要求和演变着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凝聚力的大小主要是受企业制度的强制约束和文化统治的软性促进所产生的,在一个企业如果各项管理制度很健全而执行力又强的话,企业的凝聚力是很强的,但是这种力量是受到企业在不同阶段所制约。如果一个企业的发展在走上坡路时,他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因为控制就是效率;如果一个企业的发展在走下坡路的时候,这种制度的强制性往往会起到反作用甚至会打乱企业原有的文化软性力,导致企业一盘散沙。**公司在二00一年的状态就是写照。
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随着物资条件和精神需求的不可同日而语,到社会倡导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直至今天的发展人,无不是从这五个层次出发的。人是企业的基本单元,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主体,以人为本打造和提炼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企业文化,是中外成功企业的共识。我们在企业管理当中,要带着长远发展的眼光去制定制度,并建立适合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的推进和完善要落到企业规范的建设和执行中去,健全完善的企业规范,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质量检查制度、财务制度等,是鼓励先进,约束落后,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在一个企业里,如果先进的得不到鼓励,落后的受不到触动,就会人心涣散,使企业的凝聚力大打折扣。例如在收入分配方面,并非髙收入就是好的,更重要的是收入分配中的公正性、合理性和激励性。此外,加强企业规范建设,又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推进和深化。
在企业文化的推进中要注意避免几个误区。一是企业文化政治化,认为只要政治思想工作到位了,就是做好了企业文化,这个认识是片面的,不否认,他们中间确实存在联系,但完全是两个概念。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而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又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二是企业文化绝对化,错误的认为企业文化能解决一切问题,企业文化是凝聚力形成和企业规范完善的助推器,不能代表一切;三是企业文化肤浅化,光总结出一套东西,而没有真正刻划企业文化在自己企业内部深层的东西,结合不了实际情况,缺乏生命力,仅起了“包装”作用;四是企业文化陈腐化,认为企业文化一旦创立即可,不需要变化、创新了。事实上,随着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也在相对地变化,如公司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
为方式、管理风格等等。我公司在前几年经营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痛定思痛,成功归纳提炼出一套全新的《**公司企业文化纲要》,不失为与时俱进的佳作。
第三篇:构建企业文化的四个关键
构建企业文化的四个关键
企业既要面临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又要面临全球化经济和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构建有企业个性与特色和有利于推动企业经营发展的企业文化,是每一位企业经营者的当务之急。那么构建成功企业文化的关键因素究竟有哪些呢?第一、要准确把握企业文化的实质和内涵
从西方企业文化的发展道路来看,他们走的是一条先研究后构建,边构建边研究的道路。企业文化一词最早是美国学者提出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关注到了日本企业的异常崛起。他们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模式时发现,日本企业将日本民族的那种“团队精神”和讲究和谐人际关系的民族文化充分融进了企业的管理之中,从而发现了企业文化这一文化管理模式。在这之后,西方学者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西方对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不仅注重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比如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机制,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企业环境的关系等等,而且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也就是对企业文化在实践中如何运作,如何推动企业发展,如何为企业创造利润等进行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理论传入我国后,一些企业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是浮浅的,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舍本逐末的现象。因此,要想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必须不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以准确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实质和发展规律,并及时对实践中出现的偏差作出调整和纠正。
第二、要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关系。先进的企业文化会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引导和改变社会的消费时尚和消费观念,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先进的社会文化,也会大大促进企业文化的成长与发展。相反,劣质的企业文化、劣质的社会文化,也一定会给对方造成负面的影响。比如,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和谐,那么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倡导和谐理念,就有个比较适宜的土壤;而“知足长乐”、“枪打出头鸟”等落后的传统观念,就为我们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如果我们在实践中能够较好地把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自觉地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社会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去安排,那么思路就会更开阔,方法就会更实际,效果也就会更好。
第三、要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经济,企业的利润来源于各种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佳效能。我们都知道,人力资源是最具活力的资源。企业文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而实施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企业员工,其目的就是发掘企业员工的最大潜能。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紧紧依靠企业党政工团各部门各层次人员的协作和配合,坚定地贯彻以人为本这个原则,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才能构建起先进的企业文化。第四、要强调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个性化的表现,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当前,我们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样式大体相似,缺乏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独特的风格。其实,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构成的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企业文化理应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相互雷同。同样是日本企业文化,索尼公司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公司强调顾客至上;同样是美国企业文化,惠普公司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IBM公司强调尊重人、信任入,善于运用激励手段。这说明,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
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因此,成功的先进企业文化必须要强调创新和个性化,要有自己的特色。■
原载《中外企业文化》 2008年第11期
第四篇:营建良性企业文化的四个关键
思索咨询:打造优秀企业文化的四个关键
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内全体成员的意志、特性、习惯和科学文化水平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分为精神层、物质层、制度层和行为层等四个层次。学习型组织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宗旨和追求的目标,从而构成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思索咨询资深专家从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打造优秀企业文化的要处理好的四个关键问题,以下分别进行阐述。
一、以人为本,培养人激励人,充分挖掘潜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精神层的要求。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着力于以文化因素去挖掘企业的潜力。无数客观事实证明,单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并不能换来高效率和创造性。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们的工作兴趣、工作热情、敬业等思想感情方面的因素对工作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要靠人类的脑力劳动来制造,而脑力劳动看不见,摸不着。科学管理依赖的对人的行为的严格控制,但无法适用于脑力劳动为主的企业,因此,管理重点由行为层转到观念层是企业进入文化管理阶段的显著标志之一。管理重点的转移,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要注重满足员工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鼓励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共同的价值观。
思索咨询专家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企业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尊重和重视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做好建立学习型组织,抓好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培育卓越的经营管理者,以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在管理中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挖掘其潜能,使企业的成长与发展需求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在企业文化这个层面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二、内外并举,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物质层的要求。
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由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的企业的形象称表层形象,如招牌、门面、徽标、商标等,这些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通过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形象称深层形象,它是企业内部要素的集中体现,如人员素质、生产经营能力、产品质量等。表层形象以深层形象为基础,没有深层形象这个基础,表层形象就是虚假的,也不能长久地保持。
思索咨询专家建议,企业文化建设应与塑造企业形象、打造产品品牌相统一。在生产和经营中要注重技术创新,使产品或服务具备独特的技术特色和特征,使企业的产品品质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赞誉。创品牌,教育员工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企业的品牌声誉。要做到在经营过程中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理念的统一,做到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员工行为和企业活动的规范化、协调化,做到视觉信息传递的各种形式相统一,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目标激励,发挥制度文化服务行为文化的功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制度层的要求。
企业制度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从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看,企业制度属中间层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文化实现的保证。企业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内外人际关系得以协调,员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护,从而使企业有序地组织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企业工艺操作流程、厂纪厂规、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等都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企业的制度文化是行为文化得以贯彻的保证。企业的规范、制度是硬性管理指标,而生产计划、产品标准、规章制度、管理规范这些方面都有具体的指标和行为要求,能不能完成和做到都有衡量的标准。而企业文化所反映的基本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往往是概念性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引导大家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创新,内涵清晰而目标“模糊”。它不像制度那样明确具体,它只给人们提供一种指导思想,一种价值判断,一种行为规则。它不会告诉大家每个问题用什么具体方式和具体方法去处理,它只会告诉人们应该根据什么样的思想和标准去处理每个具体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种抽象性的概念。
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制度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思索咨询认为在管理中应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确立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使之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尽其责任和义务。而在实际工作中,把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融为一体,把理念变成员工个人的自觉行动,做到“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团队合力与竞争力。同时,文化管理最终也要表现在制度上,搞好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创新、市场开拓、实现优质服务创新,修订完善职业道德准则,强化纪律约束机制,才能使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提倡团队精神,当价值理念、愿望在员工心目中不断强化,形成该群体的一致行为后,团队的生产力才能发挥出来。
四、寓教于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员工素质的提升,是企业文化建设中行为层的要求。
行为层文化是指员工在生产经营及学习娱乐活动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指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人改造环境,环境影响人,因此,要认真分析企业文化发育的环境因素,使有形和无形的各种有利因素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企业能量的聚合,取决于职工的政治素质,职工的政治素质,又取决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统一性表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思索咨询的经验是,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要紧扣经营任务和革新举措的出台,搞好思想发动,引导职工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尤其是在变革的时期,要找准驱动点,用活动吸引,竞赛激励,典型引路,启发职工爱岗敬业、爱厂如家,形成人人既是生产劳动者又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局面。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融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广大职工共同建设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一个整体有机系统,企业文化的各个构成要素以一定的结构形式排列,各个要素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同时,企业文化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严密有序的有机结合体,由企业内互相联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不同层次、不同部分结合而成。企业文化既然以企业价值实现为最终目标,那么就不可能不涉及到企业的战略规划;既然以人为本,那么就不可能不涉及到人力资源开发;既然是一种管理方法,那么就不可能不涉及到企业的管理制度„„。总之,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整个企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才能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并持久地发挥作用。
第五篇:企业文化是华为成功的关键
哈佛商业评论:企业文化是华为成功的关键
作者:David De Cremer 田涛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如今,华为是91家跻身福布斯全球500强的中国大陆企业中唯一一家海外收入超过本国业务收入的公司。2011年,华为海外市场收入首次超过国内市场收入。2012年,华为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均超过了爱立信,成为全球电信和网络领导者。几年来,它一直保持这一良好势头。华为2014财年销售收入为465亿美元,净利润达到44.9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
华为如此成功,秘密是什么?成功往往由多个因素促成。像许多优秀公司一样,华为的成功源自能彰显其文化的特定价值观。我们采访了多名华为员工,阅读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所写的文章和主题演讲稿,了解了华为价值观驱动的企业文化。
成就客户
优秀领袖都会为其员工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任正非也不例外。他将客户放在首位。许多公司都宣扬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但又有多少公司真正把这一理念落到了实处?正因为真正做到了以客户为中心,华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任正非先生在华为创立之初就要求员工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准主管的。举例来说,几年前,摩根史坦利投资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Stephen Roach曾带领机构投资者代表团造访了华为深圳总部。风险投资者造访华为,通常是希望投资华为。任正非委派研发体系执行副总裁费敏接待了这个代表团。后来Roach失望地说:“我们能为他带来3万亿美元的投资,他竟然不见我们。”任正非对此事的解释表明了他的心声,他说不论公司多小,如果是客户,他都会接待,但Roach不是客户。
另一个能体现华为“成就客户”理念的例子也是公司初创时期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偏远的农村地区,老鼠经常咬断电信线路,客户的网络联接因此中断。当时,提供服务的跨国电信公司都认为这不是他们该负责的问题,而是客户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但华为认为这是华为需要想办法解决的问题。此举让华为在开发防啃咬线路等坚固、结实的设备和材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华为也经历了一些需克服严峻气候挑战的项目,如,在喜马拉雅山埃佛勒斯峰6,500米处安装全球最高的无线通信基站、在北极圈内部署首个GSM网络等。还有些项目也让华为积累了经验。例如,华为在欧洲拓展3G市场时发现,欧洲运营商希望基站能占地更小、更易于安装、更环保、更节能且覆盖范围更广。基于这些要求,华为成为首家提出分布式基站概念的公司。这种新式基站使为大型网络设计的无线接入技术也同样适用于小型专用网络。这一创新降低了运营商部署基站的成本,因此迅速风靡欧洲。艰苦奋斗
华为强调唯有艰苦奋斗才能获得机会。举例来说,华为成立初期,公司给每位新员工提供一床毛巾被和一个床垫。这样一来,许多加班到深夜的员工就可在办公室睡觉,而第二天中午他们也可在公司午休。华为一位员工曾说:“过去,垫子是努力工作的象征,这一理念今天已经演变为将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的奋斗精神。”
员工艰苦奋斗能使公司更具竞争力,这一理念并不难理解。但华为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每位员工都能接受这一价值观却并非易事。华为将价值观的落实纳入员工激励体系。华为不是一家上市公司,而是由员工持股。华为2014年年报显示,任正非拥有公司接近1.4%的股份,82,471名员工持有剩余股份。这种员工持股机制被称为“银手铐”,它与更常见的“金手铐”——期权制度有所不同。员工持股制度背后的理念是任正非想与员工分担责任、分享利益,让大家“一起做老板,共同打天下”。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只有绩效优异的员工才有资格获得股票。
有学者认为,上市将导致小部分人变得非常富裕,而大多数员工会失去工作动力。华为坚持不上市,并长期实行目前的员工持股制度,有助于确保公司始终坚持以集体奋斗为导向的价值观。
高瞻远瞩
员工持股制度不仅能助力华为吸引并留住艰苦奋斗的员工,还能使公司作出长远规划。任正非认为这一制度也能让员工朝着他们的目标和公司长远愿景不断努力。例如,华为通常制定5至10年发展方案,而爱立信和摩托罗拉等大多数华为友商则按照财政季度或财政制定计划。民营企业的身份让华为可以制定10年发展规划,而其友商则需竭力应对资本市场的各种短期变动。
例如,华为引入了轮值CEO制度,在此制度下,由3名副董事长轮流担任CEO,轮值期为6个月。同时,任正非扮演导师和教练的角色,在重大决策上行使否决权和弹劾权。这种创新的管理结构是从《会飞的水牛》(Flight of the Buffalo,作者James Belasco、Ralph Stayer)一书中获得的灵感。在这样的管理体系下,3位轮值CEO轮流带领常务董事会履行日常公司管理的职责,很难想象这样的制度如果用在上市公司会发生什么事情。
审慎决策
任正非一向不主张在重大战略上快速决策,他总是迫使自己多花时间进行反思。华为公司也是如此。这样的决策风格也是由公司的员工持股制度所决定的。员工持股制度能确保决策权处于公司控制之下,任何外部投资者都无权左右公司决策。华为在制定未来规划时有更大的自由度,受市场的影响也更小。而轮值CEO制度也有助于实现更审慎、更民主的公司决策。
华为还强调“思考的力量”。华为的哲学是“思考能力是一个公司最可贵的品质”。例如,华为确保知识交流成为公司的例行活动。每个办公室都陈列着各类书籍,鼓励高管阅读他们专业之外的书籍。公司还不断将任正非和高管的思想传达给每位员工。然而,更重要的是,公司也及时收集员工的反馈,完善高层思想和公司的各项决策,这样的举措彰显了中国本土公司的国际化特征。
许多人都知道任正非曾在部队服役。他曾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他认为这段经历培养了他努力奋斗的良好品质,这一品质从华为初创时期他最喜欢的口号——“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中也能体现出来。迄今为止,华为有很多值得称赞的成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