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升初考试失分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小升初考试失分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明明是很简单的题目,可是学生总是做错失分,这样的情况让学生家长都感到惋惜万分,可是下次又再继续犯同样的错误,丢失很多宝贵的分数。有什么方法能消除这样的情况呢? ?
一、心态不端正
觉得做不对无所谓,会做就行了。?
很多学生都觉得只要会做就行了,平时算不对,到考试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就能算对了。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原因:学生学习的目的除了要掌握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一大法宝。而在学习中心态不端正,长此以往,会形成浮躁的性格,这是学习的大忌。
对策: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准备一个错题本,把每天自己做错的题目记下来,要将因为不会而做错和因为粗心做错的题目分开记,每周都将错题本上的该周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就会对自己犯过的错误印象深刻,就能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 总之,要想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就要本着端正的学习态度,去做一定量的有针对性的题目,在做题时认真思考,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真正的去理解解题方法,做完一道题目之后当堂回顾,把解题思路复述出来,并将做错的题抄在错题本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定能将解题的错误率降低,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们经常说,学数学很容易,秘诀就是:会做的做对,错过的不要再错!
??? 二、一听就会,一做就错,总是在看到答案后恍然大悟
很多学生在看到题目时觉得面熟,能肯定自己以前做过原题或类似的题目,但就是想不起来该怎么做,越是回忆以前做过的类似题目越是没有思路,等看到答案才大喊一声,哇,原来是这样的啊。于是再做,发现还是不能独立的把题目完整的做出来,于是再看答案,再做。
原因:原来在做题目时没有真正理解题目的解法,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把题目抄下来,没有自己动手整理,导致自己觉得会做了,其实只是在当时把题目背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只记得题目不记得解法了。所以,“背题”是万万要不得的,考试的题目千千万,背的过来么?对策:在做完一道题目后,两个同学结成小组,互相讲解给对方听,让同学帮你检查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还有什么欠缺,发现问题立即问老师,力争当堂把题目理解透彻。家长可以在一两周之后把这道题目的数据换一下,再让孩子做一遍,这样就能做到让孩子彻底的掌握这种类型题目的解法,还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会做,但总是粗心,不是抄错题就是算错数
很多家长都反应说自己的孩子很粗心,经常把会做的题目算错,甚至有家长说孩子期末考试考了96分,丢掉的那四分全是粗心算错的,并对这个成绩很满意,还有很多学生也说,这道题目我会做就可以了,这次算错了没关系,到考试时能算对就可以了。其实,作为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我们告诉各位家长,会做做不对才是最可怕的。
原因:粗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心态问题,这个问题后面会详细的说。第二个原因就是对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模棱两可,错误总是在你掌握不牢固的地方出现,那些看似是粗心犯的错,其实都是因为在应用知识的时候不熟练,导致出错。
对策:有选择的多做题目,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但是要想学好数学,不做题目不进行针对性训练是无法把学到的知识掌握牢固的。但是也不能盲目的去做题,有数量不等于有质量,会做的题目就是做上一千道也没有进步。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挑战自己不会的题目,只有不断地去挑战才能不断的进。
第二篇:小升初考试失分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小学数学在线视频培训免费试听 http://edu.21cn.com/kcnet1240/
心态不端正
觉得做不对无所谓,会做就行了。
很多学生都觉得只要会做就行了,平时算不对,到考试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就能算对了。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原因:
学生学习的目的除了要掌握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一大法宝。而在学习中心态不端正,长此以往,会形成浮躁的性格,这是学习的大忌。
对策:
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准备一个错题本,把每天自己做错的题目记下来,要将因为不会而做错和因为粗心做错的题目分开记,每周都将错题本上的该周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就会对自己犯过的错误印象深刻,就能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总之,要想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就要本着端正的学习态度,去做一定量的有针对性的题目,在做题时认真思考,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真正的去理解解题方法,做完一道题目之后当堂回顾,把解题思路复述出来,并将做错的题抄在错题本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定能将解题的错误率降低,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们经常说,学数学很容易,秘诀就是:会做的做对,错过的不要再错!
第三篇:学生考试失分原因
文科学生常见失分原因及对策分析报告
地理 马宏丽
通过对多年高三学生出错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梳理得出以下几个方面,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和措施。
一、审题不清导致失分严重
在多年的高三教学中我们体会到越近高考,学生的审题问题暴露的越显著,有时甚至整题跑题。随着山东省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高考命题难度虽然在知识目标方面围绕学科主干知识命题,但是依然强调能力立意。作为选拔性考试,试题区分度主要通过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来体现,审题是极好切入点。审题包括阅读材料、分析图表来提取有用的信息、审题干、审设问。对于读图提取信息能力是我们地理学科特别强调的,如果没有很好地从材料、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没有明确题目所设置的潜在环境、没有注意到问题的限定约束,这样答得再多也很难得分.表现问题多多,表现各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未审清题目材料的“主旨”,导致回答问题分不清主次,本末倒置,主要方面抓不住,次要方面却写得很多。如“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呈狭长分布的原因是什么?”关键是要答出狭长的原因,而不是分布的原因。对策:解题时要根据关键词确定得分点的基本方向。如分析区位因素时,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评价影响时,则既要考虑有利影响,也要考虑不利影响;要求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则不能回答社会经济因素等。
(2)不能够充分重视引导性语言和高考行为动词,如“据图一”或“由材料二可知”,不能明确信息提取的方向;理解“分析、简述、概述、说明、比较等等” 行为动词,不能够明确设问的要求,限定了答题思路和方向。另外大多数情况下,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正确选项,但也有一些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错误选项。
(3)由于审题不清,没有明确“主语”导致答非所问,出现方向性错误。“与美国西部相比较,我国西部开发中更为不利的条件有哪些?主语是我国西部不是美国西部。
(4)对于各种不同形式的图像,不能熟练掌握读图技巧,导致无法有效提取主要信息。如地理统计图、等值线图或者地理示意图,图像信息量大,信息提取不全面,遗漏图例或表格信息等问题。对策:“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强化读图、识图能力,进行专题学习,着重锻炼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增强方位感,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使他们每节课都能够在图中得到相关信息。
(5)无法进行无图考图试题的图像复原和图图转化,导致无法挖掘足够的信息。试题中一些以文字描述的结论、原理,可将它们转绘成图形,以便促进理解,如转绘出某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地球自转的侧视图等。在解题时,要注意适时地进行图文转换,使题中所给的图(或文)信息朝我们比较熟悉的文(或图)去转换。
(5)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导致对题干关键词视而不见,特别是概念剖析,不能有效展开分析。如“分析本次海南岛暴雨发生的原因?(4分)”中“暴雨发生”涉及的地理概念为降雨类型,包括常见的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或者台风雨等类型,本题就打开了四个基本的信息提取方向,再据此到图文材料中提 1
取相关文字(时间)信息和图像(气压变化)信息,既保证了答案要点的完整性又提高了信息提取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而且有效避免了误入信息“陷阱”;
(6)不能够充分重视地理数据语言,如“该省(区)的环境承载力为13人/平方千米,目前其人口密度为9人/平方千米。有人据此提出“为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该地区不应限制生育”,请简述你对该观点的看法。(8分)“ “环境承载力”是本题的关键概念,它即承前(人口数量变化)又启后(资源环境问题),此题逻辑关系的建立是以此概念为基础的,因此在这里对这一概念的审题环节不能满足于看到,而是要深刻体会概念量化的关键作用。
(7)不能理解地理的核心分析问题的方法。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会有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要想不失分或者少失分,需要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如比较法在综合题中最为普遍,导致答案要点超出范围。“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为共同环境问题,不能作为答案。
(8)不能理解地理核心的分析方法综合法。高考试题突出对非典型区域的考查,要求学生用综合分析法进行迁移。一些学生只是片面地回答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同样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对策:建立严谨的做题步骤和完整的思维方式。
(9)思维定势导致失分。“说出M地形区突出的气候特点,并分析其成因。”作为高频考点对于气候特点的分析导致大多数学生忽略关键词“突出”,造成无谓失分。对策:摒弃思维定势,谨记越是熟悉的问题越可能会有新颖的考核角度,做到“题易人易我不大意”。
(10)逻辑不清导致失分。如上例中中分析其成因。错误答案: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用气候类型解释气候特征。学生学习过程不加以分析理解,明晰地理名词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死记硬背的恶果。对策:摒弃只关注死记硬背的传统观念,重视分析掌握地理知识、地理规律,促进综合运用。
(11)缺乏关联分析导致失分。地理选择题多以题组的形式出现,这说明该题组中的各题并非独立的,而是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有时上题正好是解答下一题的重要条件。如果审题时不能注意这一点,不能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读这一题组,而是将自己局限于某一题中,则常常会导致无法解题。对策:审题时的信息提取要全面,不仅要关注材料和本题题干,还要前后联系,关注其他问题相关信息,完整捕捉信息,再梳理思维链条。
(12)回答不全面,思维较狭隘。这是失分的最常见原因。通常情况下,学生也做了认真审题,也确定了答题方向,但由于简答题考查的知识面较广,综合能力较强,如果学生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则往往考虑问题不全面。对策:教师注意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典型问题的总结整理并关注学生大文科知识背景的拓展。
(13)直接不知如何回答,知识迁移能力差。“归纳在俄罗斯租种土地对我国耕地利用的积极影响。”学生答题时会遇到一些从未见过或听过的内容,对题目的背景知识较生疏,不能联系已学相关问题答题。对策:
(14)不能重视分值进行科学分析答题要点指导落实答案。对策:根据分值判断有几个得分点: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基本可以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如果分值是3分,大多是3个得分点;如果分值是6分,则有可能是3个得分点,也可能是6个得分点。所以答题时,为了尽可能得满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
(15)选择题的做题时间很短,仓促之间无法审清情境材料,弄不明白试题情境与立意、设问的关联导致失分。
对策:
1、认真审题,注意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考题和课本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正确理解题意,找出题中关键词,明确要求。由于地理简答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结合有关图文信息设置问题,因此审题时要结合所给信息,提取有用信息,排除干扰信息,要辨别题目的指向,找出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然后围绕考题提出的问题联系课本知识,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思考从哪几方面回答。对于能力型问题要尽可能的从大的方面和规律性方面去考虑,以保证答案的全面性。
2.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3、熟悉教材,加强理解记忆,拓宽知识面,努力增加知识储备,增强知识变通和迁移能力。解答地理简答题的任何方法、技巧,都要建立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吃透教材,牢固掌握课本知识,重点知识一定要加强理解记忆,把课本语言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语言,这样做题时不仅有话可说,且能抓住得分点。有些问题的回答要使用地理专业术语,注意“回归课本”,尽量用课本语言表述,这样才能做到少失分。
4、把握答题的角度,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体系。将知识整理归纳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熟悉常见非选择题的答题思路,这些可以从典型案例中归纳。如分析传统工业区可以参照鲁尔区的分析思路,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可以参照“西气东输”的影响,分析生态问题的防治可以参照西北荒漠化的防治等。
5、加强信息容量丰富、类型多样、新颖创新的选择题的训练。鉴于前文关于错误原因分析诊断的共性表现。高三后期可选编以下类型的选择题进行强化训练。综合性很强,高度抽象概括,知识跨度大的具有一定难度的创新题;多坐标、多曲线,信息繁杂的试题。各类景观图的判读。一图多用的逻辑关联图、结构图的考查。
6、关注世界热点能够拓宽知识面,在无形中学会知识迁移,把课内外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常思考,把课本知识学以致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可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善用改错本。弄清楚做错题是由于审题不准确还是根本不会,是由于书写出错还是对基础知识、原理、规律的掌握不牢固、理解不透彻,培养纠错习惯,避免错题再错。
8、培养正确的做题习惯。要在平时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对试题中的关键词不妨经常勾勾圈圈,提高对试题中关键词的敏感度。平时审题就要尽量做到:不看错题,不遗漏题、要看全题、要审准题;认定和处理好(剖析)图文信息,学会二次审题、阅读试题的多次设问、反复观察图文信息,充分挖掘题目中显性和隐性条件。
应该在地理备考的每一个步骤为审题做好知识储备和方法准备,辅以有效练习,巩固做题技巧,加强反思,才能使学生练就“火眼金睛”,一针见血的解决地理问题。
二、基础不扎实,理解不够深入
(1)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
高考对区域定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学生对世界区域地理和中国区域地理的认识较模糊,心中没有“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的概念,所以就很难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如果不能对地理事物进行准确的定位,不能理清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就会在考试中失分。
(2)基本概念理解不到位。概念模糊,描述不正确如描述我国松花江的水文特征不全面。
(3)自然地理的过程和原理在不同尺度的区域中迁移运用类的错误频率高。图像信息复杂,考点综合性强,题型与平常训练不吻合的试题,容易出错。
(4)重要的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重要的地理数据,如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平时练习较少碰到,故而反而容易造成记忆不清而出现误判。
(5)绘图试题失分严重。如有关绘制冷锋剖面示意图的问题。这个小题对于考生来讲应该很简单,但实际得分较低。主要的错误在于:冷气团、暖气团写的不完整(只写冷、暖或者是冷气、暖气);冷暖气团标注错误(怎样判断冷暖峰);冷锋符号标注有误(此类错误最多);
对策:
1、夯实基础、稳扎稳打练好基本功,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平时多总结、多回顾,才能使知识升华。
2、自然地理的主要原理和过程要经常与具体区域联系,即落实在具体区域中,训练反馈和选择题评讲时注意拓展类似区域或者差异相反的区域。
三、答案落实失分原因
(1)、未使用地理专业术语或者关键词中有错别字,表达不够准确。如答案中“煤炭”写成“煤碳”,把“温带海洋性气候”写成“温带海洋气候”那就是错误,要失分的;对策:杜绝错别字,特别是关键字不能写错,这些良好的习惯应该在平时的复习中逐步养成。
(2)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语言表达不到位,往往回答不到点上,答案显得模棱两可,随意性较大。对策:平时学习就要追求用准地理术语,做题时要使用题目材料中给出的地理术语或表达方式。
(3)答案语言落实适时引用材料语言。对策:答题时,应尽量利用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中找答题点。当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与课本的语言不完全吻合时,应以所给材料中的信息为依据,尽量吻合标准答案。
(4)答题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性。答题时将得分点混作一团,得分点不容易找;卷面特别的乱,答题要点不明确,段落层次不清,没有标点符号;对策:一定要有清晰的层次,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你是从哪几个方面作答,得分点一目了然。同时还要分清轻重,将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次重要的紧跟其后,无关紧要的放在最后或忽略不写。
(5)缺乏答题技巧,考虑问题不全面
对策:根据分值和问题联系课本判断出该题几个要点,如该题至少应该是三个要点,就最好至少要答出5个要点,不妨坚持“三多”,多写、多分点、多用术语。多写,即在审题之后结合题意,把知道的相关东西都搬上去;多分点,显得答题有条理。
(6)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
由于实行了网上阅卷,部分考生字迹潦草、不清楚,还有一部分考生字体太小很
难辨认,由于找不到得分点就无法给分。对策: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力求书写字体大小一致、用力适中、字迹清楚、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7)未在规定的区域答题。对策:严格按照指定的区域和题目要求进行答题。在阅卷时虽然阅卷系统中有“显示整卷”的功能,但写错位置的试题答案会被判为零分,况且一旦出现答错位置的情况,错误通常成对出现,损失也是双倍的。所以平时就要严格要求自己答题时不能随意,必须在规定的区域内来进行作答。
(8)考试时做题没有合理安排各科试题的做题步骤,跨科做题导致漏题特别是选做题或忘记涂卡失分。对策:搞好文综训练,适应试题情境,练习有效地进行思维转换,合理有效地对时间进行分配。
(9)逻辑推理混乱、信心不足、答案写上后重复划掉
在阅卷过程中很多考生的答案,明明有一大部分是对的,或者基本上全对,但是有的考生全部划掉对的答案而后再写上一个他认为最佳的答案,这在踩点得分的阅卷规则下是非常愚蠢的。其实在作答综合题时不怕考生写的多(写得越多得分点也就越多,但一定要逻辑推理有序),就怕考生写的杂乱无章,没有条理性。
四、心态不稳,急躁失分
近几年的的高考地理试卷,可以说是较平稳较容易的,但是考生没有完全投入到做题中去,心里不平静就不能按部就班的解答题目。顾虑重重,反而不如平时做题水准。甚至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过关,遇到难题不会绕道走,焦虑、沮丧,一下子乱了阵脚,一败涂地,后面的题目几乎全部放弃,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应试心理和策略。所以说同学们平时要给与自己准确的定位,磨炼其意志,培养其韧性,全身心地投入到考试中去,做到平静面对高考,保持一颗平常心。对策:重视考前心态调整,用一颗平常心对待高考。
“终点思考,源头落实”。对于以上的学生失分点,虽然我们三番五次强调,但同类同质的错误依然不能在我们大量的反复练习中有效地减少。主要是教师在时间的压力下,对学生的错题往往只是简单地纠正答案。学生缺乏高效的错题整理消化吸收环节,缺乏实战感受,不能高度重视这些易错原因并将其消融与平时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争取各个击破。因此狠抓错题本的落实,人手一本错题本,争分夺秒地落实问题,查漏补缺,力争让学生做到题不二错。
第四篇:小升初作文常见题目以及失分原因和改正策略
孩子小升初作文成绩不高的原因总结
作文在考试中占的分值越来越大,但小编发现很多孩子的作文有待提高,近期我们采访了郑州捷登教育的宋老师,他向我们指出在小升初考试作文中,学生们主要存在以下八个问题,导致分数不高:
一、写作文时思路打不开,容易大众化,千人一面
比如某名校的作文题《我爱我家》,大部分同学不能广泛的理解家,大部分同学写的是我生病了,父母送我去医院,我很感动。大家都知道,考场作文比较性强,同样的题目,同样的题材,税额文章能脱颖而出,往往取决于选材,构思与创新,要么你就“唱反调”,用新观点、从新角度去写大家常写的内容。
二、不能快速而准确的审题
现在的作文题和以往的作文题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小学作文题经常出现童年、老师、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之类,这样的作文给定了题目,学生的发挥性就不大,只要按照试卷给出的题目来确定思路来写就可以了。但近几年作文题趋向“开放性命题”,主要指的是“半命题”和“自命题”的形式。这使得很多学生不知如何下手。
三、不注意小节
大家都知道作文考试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求书写字迹工整、卷面整洁,正确使用书写格式及标点符号。正是这小小的细节是入选一类文、二类文最起码的要求。而每年的小考或中考作文中能达到这个标准的作文大概在五分之一左右。
四、所用时间太长
现在很多学校不对学生进行当堂限时作文训练,而是让学生把作文拿回家去写,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养成两个不好的习惯,第一是学生为了省时省事,找遍文章一抄了事;第二
是学生缺乏写作文的氛围,写写停停,养成了不专心和拖拉的毛病,一篇文章往往可以写上一个半甚至两个小时。而不好的学习习惯比不会写作文更可怕。
五、离题
为了使孩子写作文不离题,就要教孩子在开头和结尾点题。现在不要教孩子什么点题技巧,让孩子在文章的开头把题目重复一下即可。比如国庆节假期里,老师让孩子写一篇题目为《国庆节》的作文,孩子在开头是这样点题的:“国庆节,是祖**亲的生日。”文章结尾没有点题。我让他写几个字点题,他就写道:“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国庆节,也是祖国妈妈的骄傲。”孩子在开头点了题目,就不容易写走题了;在结尾点题,则能使文章结构更为紧凑。
六、无话可说
写作文无话可说,是因为孩子不善于从多个角度观察写作对象。让孩子有话可说,就要教他从多个角度观察写作对象的方法。比如写《我的爸爸》,孩子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这时,家长就可以告诉他:可以写爸爸的模样,爸爸的习惯,爸爸和你之间发生过的事情;接下来还可以进一步细分观察角度,比如爸爸的模样,可以写爸爸的眼睛、鼻子、嘴巴、头发,爸爸的习惯可以写抽烟、喝酒、看书、口头禅。这样,角度多了,孩子就有话可说了。小孩子的作文,所写的无非是人物、事物、景物,观察的角度都差不多,这样指导几次,孩子练熟了,就不会再感到无话可说了。
七、干巴巴的孩子作文干巴巴,打个比方,就是只有几根筋和骨头,没有肉。假如写树,他就写:“这棵树很高很高,有很多树枝,长了很多叶子”,不就是几根筋吗?要想孩子写作文生动,可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后缀,二是添修饰,三是用比喻。
什么是加后缀?就是在形容词后面添加补语。比如说花儿很红,就可以说“花儿红得像鲜血染过的一样”,“像鲜血染过的一样”就是后缀。什么是添修饰?就是在动词前面添加状语,在名词前面添加定语。比如说孩子进班了,就可以说“孩子晃晃悠悠地进班了”;比如说这是一支旧钢笔,就可以说“这是一支比我奶奶年纪还要大的钢笔”。“晃晃悠悠”就是状语,“比我奶奶年纪还要大”就是定语。至于用比喻,那就很简单了,家长会,孩子也会,关键是要用得恰当,这就需要孩子加强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如果你孩子的作文总是得不了高分,那么不要一味地责怪孩子,或者就此下定论孩子在写作方面没有天赋,家长和老师要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孩子作文分数不高的原因,看看孩子是不是有宋老师说的上述问题,然后又针对性地一个个解决,相信孩子的作文成绩会很快提高上去的。
第五篇:如何避免考试粗心失分
如何避免考试粗心失分
高三学生很多都会抱怨自己太粗心,“这道题很简单,只是我看错了。”甚至有些考生会说,这次的数学模拟中有20多分是因为粗心失的分。其实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由于粗心,很可能是由于平时的学习不够认真,基本功不扎实。
正确面对“粗心”失误
高考中基础的内容占了大多数,也就是说大部分的题目都应该在能力范围之内,可是很少有人把自己会做的都做对了。往往高考得好的同学就是在考试中能严谨答题,少出失误的同学。考试不会给任何人解释的机会,错了就是错了。再说白了一点,粗心也是自己能力不够的表现。
所以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就要重视这种问题。应该分析为什么会看错,是什么误导了自己,以后怎么才能避免。不要只关心答案正确与否,而不分析思考的过程和方法。因为答案并不是平时复习的目的,如何正确地导向答案才是平时练习中需要知道的。
严谨的态度还体现在书写是否规范上。有经验的老师和同学部知道,书写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考分的高低。特别是主观题,会做甚至是做对了答案,也不一定在这道题上得满分,原因就在于书写不规范,缺少必要的步骤。
“粗心”失分的三大原因
一是审题不清。
有些同学在考试时发现某道题目与做多的某题类似,顿时兴奋,还没读完题目,或者还没充分掘出题目的隐含条件就急忙答题,而事实上,该题与以前的题目只是相似而己,有着本质的区别,答案自然是南辕北辙。只有读懂读正确了题目,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分析过程.怎么读好题目呢?我的经历告诉我,必须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千万不要遗漏,特别是数学符号,还有负号看漏了、单位弄混了、存在和任意混了、正整数条件看掉了等,所以,考试中千万不要在“审题”这个环节上省时间,审题审透了,解题自然快而顺手,仔细读完一道题目或许只多花了几分钟,但如果审错了题,损失的可不仅是时间,还有分数。
审题要注意根据题目中的有关特征去联想,挖掘隐含条件,准确地找出题目的关键词与关键数据,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找有效的解题线索。
二是运算不认真。
很多同学会说自己的难题都对了,简单的题目反倒错了。事实上,这跟答一题的态度有关。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往往会对题目给予足够重视,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去解答,答题过程、步骤也比较详尽。计算过程,千万不要跳跃某一步骤(除非你有万无一失的把握),注意,这些内容一般是在草稿纸上完成的,最后在解答过程中的书写一般不要写计算过程.所以你一定要把这些过程写得明明白白,这为你回过头来检查提供的高效率高质量的保障.在解简单题目的时候,更不能掉以轻心,要稳、要准,尽量不要花时间回头检查做二遍题,步骤也尽量不要省略不要跳,结果错了一步也不容易发现,导致最后答题失误。
这种现象也是平时学习不塌实的表现。平时不重视基础题的复习,好大喜功,专做难题、怪题,自认为这就是能力的提高。其实,高考主要考的还是基础知识,分值最多的也都在基础题上,考生一定要在最后阶段重点抓基础题的复习。
三是临场紧张。
有些考生在考场上总怕时间不够,前面的题目还没做好,就想着下一道题。前面的题太简单了过不做,太难了做不出来也跳过不做。结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慌慌张张的,哪道题目都没有好好地做完,出错自然难免。
这固然跟临场发挥有关,也跟平时做题习惯有关。很多同学在做题目的时候都有做一半的坏习惯,做了一个开头,认为自己会做了,就不做完整。长此以往,答题时就容易答不完全。同学们在平时练习的是时候,要追求质,而不是量。不要忙着做很多题,而是要保证每道题目的总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