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4 03:5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第一篇: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深切关注,也促使政府重新审视这关系国家公共安全的问题。然而,现行的《食品卫生法》对体系内其他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作用已大大降低。主要原因包括:

一、《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所调整的范围过于狭窄。《食品卫生法》的“食品”概念是狭隘的,并没有包括种植、养殖、储存等环节中的食品以及与食品相关的食品添加剂、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或者使用。而食品安全问题本身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法律应"-3反映出食品在这个过程中的整个生物链条。仅对食品生产经营阶段中发生的食品安全法律关系进行调整使得该法出现了较大的法律监管盲区。

二、《食品卫生法》确定的执法主体职责已与现实情况有所脱节。1998年机构改革之后,我国食品监管主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海关总署等多个部委共同按职能分段监管,与《食品卫生法》比起来,已形成了食品安全多部门的监管体制。

三、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内容比较单薄,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所导致的食品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多尚未涉及与经济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法规相比,我国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同时,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对“食品安全”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法律定义。

四、食品安全法律责任的规定不严、衔接不顺、内容不全。《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有_其他严重情节的,吊销卫生许可证。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最基本的要求,对违反卫生规定的当予重罚。然而根据该法,在一般违法情况下,除了责令改lY-和警告之外,5000元以下的罚款落-在执法机关的自由裁量汜0-围之内,且不说罚款的上限太低,如此“可以”也为追究违法者的行政责任创造了迂回的空间。

五、现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q-尚欠缺对监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管职责的落实和失职责任的追究机制在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抓紧组织修订《食品卫生法》。建议方法有二:(一)是把《食品卫生法》更名为《食品安全法》,做一次全面修订和补充;(二)是重新制订一部《食品安全基本法》,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母法”,其基本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如下方面:1.目的:综合促进和保障食品安全。2.定义:明确“食品”、“食品安全”等名词的法律含义。3.食品安全监管范围:国家对食品安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4.监管体制:以法律的形式提出我国食品安全基本监管框架和各方职能。

5.食品安全监管原则:确保人民身体健康,注重科学依据,控制和预N-并重,公开、客观、公正,等等。6.社会其他各阶层的食品安全责任。7.应急处理。8.标准检测,含市场准入。9.安全风险评价。10.信用体系。11·食品安全信息网络。12.宣传教育。13.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推动。14.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http:///n12282c1037p8.aspx

第二篇:浅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浅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常继生 田 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在世界各国被都当作一件战略性任务、基础性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通过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进行分析,提出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一些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1996年英国爆发的疯牛病、1997年香港禽流感、1998年东南亚猪脑炎、1999年比利时等国二恶英、2001年欧洲爆发口蹄疫、以及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还有引起众多争议的转基因产品可能对人体产生潜在危害等。食品安全是目前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应清楚地意识到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上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也应引起各级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分析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依据全国消费者协会投诉热点分析,2003年全国消协系统共受理食品方面投诉60740件,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有1621件,比2002年增长24.1%。[1]主要问题表现在:

1、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令人堪忧。(1)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在一些地方在种植中滥用激素类农药以保收成,在养殖中乱用激素和其他药物以增加产量却使农畜产品却受到污染;(3)重金属污染,即在农禽产品中含有超标超量的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的重金属物质。

2、制造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的情况屡屡发生。(1)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2)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限量,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曾有在面粉中超限量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超标量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等。(3)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例如:为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为使大米、饼干增亮用矿物油;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延长保存期;为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一种化工原料,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钠)等等。

3、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如一些奶制品生产加工及包装条件简陋,屡屡造成食品变质;又如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有很大部分是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国,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

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容易发生。

4、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同样带来了安全性问题。如今,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人们的餐桌,比如人们大量食用的番茄、甜椒,大豆粉、大豆油等大豆制品。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害,但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目前人们所担忧的是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转基因产品是否对人体无毒、无副作用,转基因产品与非转基因产品是否“实质等同”无显著差异。从国内外对转基因生物的研究来看,转基因食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潜在危险:可能损害人类的免疫系统(标记基因);可能产生过敏综合症;可能对人类有毒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害;对人类和人体存在未知的危害。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现状

有关食品生产和流通的安全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检测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构成的有机体系,称之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规范和保障食品安全体系。总观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现状,由《食品卫生法》为主导,《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等数部单行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以及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中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构成的集合法群形态,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框架的现实。

1995年正式出台的《食品卫生法》应是我国现阶段最全面地对食品卫生、安全作出规定的法律。但是现在的《食品卫生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食品卫生法》仅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肉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的残留量,总含291个指标;而国际食品法典则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标准。这样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就会使许多有害物资蒙混过关,给为非作歹者留下作恶空间。又如该法中没有规定为假冒伪劣食品销售者提供原料及其他材料者予以处罚的内容,应当说这是在规范食品市场法律中的重大缺陷。我国的《食品卫生法》从试行到正式颁布已有10多年,有必要根据新出现的问题加以完善和强化,以有效制止和打击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有损食品安全的行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化工作亟待加强

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究其根本是要构建一个合理的,有效率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首先,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分门类的,囊括立法、执法、法律监管,行政处罚以及刑罚的综合性法律体系。其次,法律体系功能的发挥要通过法律体系的结构来实现,法律体系的结构本身就体现着法律体系的功能。因此,构建法律体系首先需要的是赋予该体系一种科学合理的结构。就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我们必须承认: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管理与国际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食品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构仍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化、合理化。

(一)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中的界定问题。

1、食品安全体系中“角色不清”职能部门既制定和解释法规、标准,又行使执法功能,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滋生腐败,食品安全难以真正落实。

2、食品安全管理中“权限不清”卫生部、农业部、环保总局、粮食总局、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的职能权限界定不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成立是应势而生。

3、不同安全等级的食品“定义不清”如保健食品、自然食品、生态食品、无公害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A级,AA级)等,名词繁多,增加了消费者识别食品安全等级的难度和市场的不透明度。

(二)我国食品安全范畴的局限性。在我国,常以食品卫生管理取代了食品安全管理,对于“食品初级生产过程中安全操作生产对食品安全性和适宜性的影响”重视不够。

(三)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限制。我国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一直沿用良好操作规范(GMP)管理系统(即是政府制定强制性的食品生产、贮存卫生法规,来确保食品卫生无害的体系)

[2]。但它们和FAO/WHO的《国际食品法典》推荐“HACCP体系”(即通过系统性地确定具体危害及其控制措施,以保证食品安全性的系统),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3]

(四)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的系统性不够。由于我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没有把食品安全建立在全部食品产业链基础上,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广度不够;具体标准和法规的制定上也不够协调和系统。

三、构建相对独立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的一个发展趋势

(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概述

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的建设是我国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实施我国环境战略的需要。研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和产业政策的完善以及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1、美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的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在美国非常繁多,如《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和《公共卫生服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覆盖了所有食品和相关产品,并且为食品安全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标准以及监管程序。在美国,负责食品安全管理的机构有三个: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国家环境保护机构(EPA)。如果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就不允许其上市销售。另外,美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的企业,不存在无照企业或者家庭作坊式企业,因此掺假现象极少。

2、德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食品管理历史悠久的德国是世界上四大食品出口国之一,饮食业出口约占制成品出口总额的13%,同时德国又是食品进口大国。德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涉及全部食品产业链,包括植物保护、动物健康、善待动物的饲养方式、食品标签标识等。德国在食品安全的法律建设中构架了四大支柱:《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HACCP方案》、《指导性政策》,它们互相补充、构成了范围广泛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基础。在德国,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食品,在包装的标签上都注明商标、食品成分和有效期,还有有关商检机构质量认可的显著标志。早在1879年,德国就制定了《食品法》,目前实行的《食品法》包罗万象,所列条款多达几十万个。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德国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无论是屠宰场还是食品加工厂,无论是商店还是食品在转运过程中,食品必须处在冷冻状态,不新鲜的肉绝对不允许上市出售。为了保证国家制定的《食品法》得到实施,国家设立了覆盖全国的食品检查机构,联邦政府、每个州和各地方政府都设有负责检查食品质量的卫生部门。

3、加拿大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加拿大食品检验相当严格,商场内几乎所有的食品都标有出厂日期或有效期,过期食品不允许出售给消费者。比如面包,商店会在有效期到达的前一两天,捐赠给慈善机构,到期仍未售出的,就撤下货架销毁。在原有检验制度的基础上,联邦政府还以法律的形式于2001年6月明文规定,所有食品必须在成分说明的标签上列出13种主要营养成分,包括脂肪、饱和脂肪、卡路里、钠、纤维、蛋白质、钙和铁等,以防止有些厂商滥用所谓的“健康食品”、“绿色食品”定义,推销一些其实并不健康的食品。不论在加拿大的什么地方,只要看到屠宰场、肉类加工厂或商店内的标牌上写有“政府检验过的肉类”字样,百姓就尽管放心买,大胆吃,因为在食品卫生监控方面,检疫部门从不马虎。

4、日本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全面修正《食品卫生法》日本人青睐国产食品。日本的《食品卫生法》对所有食品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如所有食品和添加剂,必须在洁净卫生状态下进行采集、生产、加工、使用、烹调、储藏、搬运和陈列。自日本发现了疯牛病后,日本政府决定成立由科学家和专家组成的独立委员会——食品安全委员会,并由政府任命担当大臣,委员会将对食品安全性进行评价,下设常设事务局,同时还提出了全面改正《食品卫生法》、确保食品安全的“改革宣言”。据报道,该宣言强调《食品卫生法》的目的要从确保食品卫生改为确保食品安全,必须明确规定国家和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应负的责任。

(二)发展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建议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众所周知,美国是全世界食品安全保障最好的国家之一,它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非常繁多,既有综合性的,如《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和《公共卫生服务法》,也有非常具体的《联邦肉类检查法》、《禽产品检查法》和《蛋类产品检查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几乎涵盖了所有食品,为食品安全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标准以及监管程序。再如英国1990年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销售以及各种食品、饮料所包含的具体成分和卫生标准都有详细的规定。

2、尽快纠正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建立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原则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眼,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在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消除所谓的“绿色壁垒”。目前我国共有1070项食品工业国家标准和1164项食品工业标准。这些标准绝大多数都是2000年以前制订的,其中最早的制订于1981年。为了适应进出口食品检验,还有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578项。即是说:各类食品安全标准大都仅仅是行业标准而非国家标准。而食品管理先进的国家食品标准都是由国家专门的立法机构制定的,而且一种产品只有一个标准,清晰明确,有利于标准的贯彻执行。而我国受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些食品标准产生形成两套标准。如碳酸饮料、饮用纯净水、食盐、酱油等均是两套标准。[4]国外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采取的环境保护上起步早、成效大、公众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先进、环保标准较高,它们制定的绿色技术标准几乎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我们只有加快与之接轨,把绿色壁垒由现阶段的出口障碍变成促使我们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的强大动力,这最终的收益者还是我们自己。

3、加大推行食品安全管理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体系(HACCP体系,即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的力度。在切实落实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规范,即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基础上,尽快引人推广“HACCP体系”。首先在出口企业全面推行“HACCP体系”认证。把“HACCP体系”纳入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由逐步推行“HACCP体系”走向强制实施。[5]

4、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如目前转基因食品特别是转基因农作物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欢迎,但其安全性在各国争论不休。虽然我国在2003年4月就制订了《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但我们仍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6]

5、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依法加强权力监督,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1)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性的恶化态势,原因固然很多,但现有法律法规中的惩罚力度较弱不能不说是一条重要原因。例如《食品卫生法》中规定,处罚金额要根据有无“非法所得”来确定。很显然,食品生产经营者当然不会提供非法所得,卫生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对非法所得也就难以认定。这样,大量存在的地下熟食品、豆制品等加工窝点,由于违法成本极低,法律法规不仅起不到惩戒作用,实际上是放纵了违法者。结果造成食品污染的态势愈演愈烈,发生在道德领域内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7](2)各级人大作为地方最具权威的监督机构,依法实施法律监督和经济工作监督,是宪法赋予的职权,应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果断启动监督程序,依法加强监督,及时发现、纠正和撤销违法的危害食品安全的行政行为。

第三篇:建立并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配送管理,确保饮食的安全卫生和营养,根据《教育部办公厅、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秋冬季学校食品安全和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食堂管理工作的意见》(浙教计〔20xx〕2号)的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配送管理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学校食品配送企业准入管理

国家新修订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对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和责任追究进行了明确规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协作,从严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负起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责任。要严格把好学校食堂准入关,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食堂经营服务原则上不得对外承包,要自主经营。采取托管服务的学校食堂,须严格企业准入资格要求,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竞争择优。中标单位负责食堂的日常管理,使用学校的场所和固定设备为学校师生提供餐饮服务。部分不具备举办食堂条件的学校,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招投标,确定有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的餐饮配送企业服务。凡实行托管服务和餐饮配送等外包服务的学校,必须严格准入标准,签订规范合同,明确双方权益和责任,合理确定服务期限,对卫生、质量、价格、利益空间等载明实质性条款。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指导学校制定准入要求,并加强管理。

二、加强监督巡查,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

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把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品安全工作作为重点监管目标,加大指导和检查力度,增加监督检查频次,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对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加工制作、分餐配送全过程、全链条进行监管,确保各环节食品安全风险可控;对不符合餐饮许可条件的,要依法撤销《餐饮服务许可证》;对设施、条件等达不到要求的,要督促整改到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要依法进行查处,并通报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对配送食品的监督,一般应一个月一次进行评估和记录,及时了解食品口感、学生反映等,并将有关信息汇总反馈。

三、规范日常管理,落实学校管理主体责任

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实行学校法人负责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对学校食堂管理工作负总责。学校要建立学校食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食堂工作的卫生安全与质量管理。对食品配送企业提供的产品,学校应当按照合同要求认真进行查验,发现存在问题的,要及时研究应对措施,防止不合格食品进入学校。要完善校内民主监督机制,成立校膳管会,由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工会干部、教师代表等人员组成,行使对食堂及送餐的检查、监督、评议等职能。要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设,建立并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细化人员救治、危害控制、事故调查、善后处理、舆情应对等具体方案,并组织演练,确保安全。

四、加强监管信息通报和报告

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食物中毒事故信息通报、报告制度,及时将学校食品配送单位经营许可情况、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情况等向教育行政部门通报,重要情况应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向当地政府或上级监管部门报告。要畅通社会投诉渠道,形成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关心与支持学校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要重视和认真及时处理学生、家长及社会反映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

五、认真开展检查,及时做好整改

近期各地要组织开展一次学校食品安全检查,重点检查学校托管食堂、食品配送企业招标及合同签订备案情况、食品配送企业食品安全情况、学校平时监管情况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梳理总结,并做好整改。同时要重视学校食堂建设,把学校食堂建设纳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建设工程,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管理有关要求,设置食品原料处理、食品加工、贮存等场所,配备相应的冷藏、清洗消毒、防蝇防鼠、洗手等设备或设施,改善食堂卫生条件。对配送食品所需的器具、存放设施、保管场所一并纳入条件改善计划,最大限度地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确保学校食品安全。

第四篇:中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中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市场经济是依法规范的竞争经济,市场主体的组织和行为、市场交易行为和秩序、与市场密切相关的劳动、社会保障等规范,都是以市场活动为核心的法律规范。中国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不仅为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条件,而且为公私财产权的保护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提供了较为有效和全面的制度保障。

中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992年中国明确宣布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后,市场经济立法的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八届、九届全国人大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立法活动,一系列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顺利出台,从而初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一)宪法的修订

中国现行宪法颁布于1982年12月4日。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和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宪法首先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做出了积极的反映,表现在1988年、1993年和1999年连续三次对宪法的修正。199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同时还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明确写入了宪法,并将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制目标写入宪法。上述三次宪法的修改使得有关的规范和内容进一步适应客观实际,为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根本法的作用。

(二)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制定

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企业立法占有关市场主体立法的绝大部分。50多年来,中国都以所有制为标准来划分企业。企业工商登记,首先要标明其所有制性质,分为全民、集体、私营和个体等四种。这四种划分标准不科学,例如私营和个体企业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来看,又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划分,显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此,中国分别于1993年、1997年、1999年颁布了《公司法》(1999年修订)、《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三部法律。这三部关于市场主体的法律,不是以所有制为标准来划分企业,而是按出资者的形态和出资者责任来划分的,如此以来,健全了中国有关市场主体的立法,使以往按照所有制来区分企业形式的做法得到改变。

《公司法》为国有企业的改革确立了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组织机构、公司股份与债券的发行与转让、解散与清算、外国公司分支机构以及违反公司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公司法通过调整公司的内外关系,保障公司、股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求,并与国际接轨,改变了滥设公司的状况,为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颁布与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股东财产和公司财产的分离。公司法第四条规定,公司股东作为出资者按股入公司的资产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这意味着,包括国有出资人在内的公司的股东在出资后仅享有股东权,公司则对出资人出资形成的财产享的包括所有权在内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因此,公司可依法对其拥有的财产占有使用、受益和处分,实现了公司财产和股东财产的分离。第二,股东承担有限责任。依照公司法第三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其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第三,公司具有独立的人格。依公司法第三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是企业法人。又依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换言之,公司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合伙企业是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它是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合伙企业虽然是多投资主体举办的企业,但它不同于公司,其本质特征是出资人(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进行清偿。合伙企业财产不足清偿到期债务的,各合伙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合伙企业法》规定了合伙企业的设立、合伙财产、合伙事务的执行、入伙与退伙、解散与清算、法律责任等问题。其宗旨在于调整合伙关系,保护债权人利益,促进合伙经济发展。中国的私营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合伙企业;企业联营中,也有一批联营组织属于合伙性质。但是,《民法通则》对合伙仅作了原则规定,不能合伙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合伙企业法对保障多种经济的发展十分必要。

个人独资企业是依照《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济实体。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实行准则主义,其设立本身不需经过审批。个人独资企业有两大特点:一是出资人控制严,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对本企业的财产依法享有所有权,其有关权利可以依法进行转让和继承;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可以自行管理企业事务,也可以委托或者聘用其他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负责企业的事务管理。二是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以其家庭共有财产作为个人出资的,应当依法以家庭共有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上述三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过去以所有制划分企业的标准正是过渡到以企业资本构成和投资者责任形式为标准,中国开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主体 结构。原国有企业将根据公司法的规定逐步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从而在企业的组织形式上,以公司制企业为主,包括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形式。这样,有利于实现市场主体之间真正的平等,有利于保障交易安全和公平竞争秩序,因而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

(三)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制度的制定

中国已经颁布的这类法律制度,包括合同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担保法等。

1999年10月1日生效的新《合同法》对规范市场经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1)实现了合同法的统一;(2)对合同的订立作了详细的规定;(3)承认了法人越权订立的经济合同仍然对其产生约束力;(4)采纳了英美法上的隐名代理制度;(5)确立了合同履行抗辩制度和债的保全制度,保障交易的安全;(6)完善了违约责任制度;(7)建立了总则和分则并立的合同法体系,增强了合同法的适用性和现实性;(8)为增强合同法的可操作性,在立法技术上,为求简练,合同法大量使用了参照条款,以便操作;(9)对合同的解释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

《担保法》于1995年6月 30日通过,是调整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经济活动中,债权人以担保方式保险其债权实现的法律规范。参照大陆法系的立法经验,中国担保法规定五种担保方式:保证、抵押、质押(包括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留置和定金,适应了经济发展和融通资金的需要。

《票据法》于1995年5月10日通过,是调整公民、法人因票据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它规定汇票、本票和支票三种票据制度,确定票据上的权利义务,具有强制性、技术性、国际统一性的特征。

《保险法》于1995年6月30日通过,2002年10月修订,是调整公民、法人因保险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证券法》于1998年12月 29日通过,是调整因证券的发行、交易和管理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旨在建立和发展统一的证券市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证券发行、交易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

(四)市场管理秩序的法律制度的制定

在市场管理秩序的法律制度方面,中国先后制定了《标准化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拍卖法》等,分别对市场的公平竞争、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广告行为、拍卖规则等作了相应的规定。

在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方面,先后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金融机构撤销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对理顺金融关系、完善金融体制,废除传统的结算方式,实现货币支付的票据化等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规范涉外管理秩序方面,颁布了《海关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法律,与此同时,国务院又制定了一批配套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此外,1993年9月我国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开始明文保护商业秘密,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还列有专章,规定了对严重侵犯商标权、侵犯版权、侵害商业秘密及假冒他人专利者进行刑事制裁。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先后颁布实施了《矿产资源法》、《煤炭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电力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与此同时,国务院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颁布了相应配套的有关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完备起来。

在规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方面,中国行政程度立法有很大的进步。1996年通过了《行政处罚法》,确立了处罚权限和处罚机关依法设定原则,处罚公正、公开原则,一事不再罚原则和保障权利原则,并对处罚的听证程序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给予受行政机关违法行政行为约束或因此造成损害的行政相对人以法律程度和实体的救济。

(五)宏观调控的法律制度的制定

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方面,为了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中国制定了《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对外贸易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价格法》等。预算法,是规定预算的编制、审议、通过和执行的法律,其目的在于预算的编制、审议、通过程序规范化,强化对预算决算执行的监督,保障预算收支平衡。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功地进行了税制改革,它涉及中国原有的流转税制、所得税制、资源和财产税制、目的行为税制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38个税种。经过这次改革,使中国的税收制度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而且使增值税这种具有公平、中性、透明、普遍特点的税种成为中国流转税的主体税种,使流转税和所得税成为中国整个税收制度体系的主体,同时,也充实和增设了辅助税种,从而统一了企业的税负,加强了税收征管,以强化税收宏观调控功能,调节各经济主体利益,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公平。价格法规定经营者自由定价的基本原则、价格主管机关的职责、价格的总水平控制等内容,以规范价格行为,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稳定市场价格水平,实现有效地调节价格的功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价格法》规定的价格听政制度,价格听证制度是现代行政程序法的重要制度,确立了一个由政府、调定价申请人以及消费者三方共同参与论证、相互制约的价格形成机制,从而将政府制定价格的行政行为纳入法定的轨道和规范的程序,为决策结果更加民主、科学和公正创造了条件。

中国于1985年就制定了《会计法》(1993年、1999年两次修订),1992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结束了中国40多年来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确立了与市场相适应并符合国际惯例的新会计模式。2000年6月由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2000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至此,基本上形成了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行业会计核算制度——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会计制度体系,建立起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六)劳动及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的制定

在规范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方面,先后制定了《劳动法》、《工会法》。劳动法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劳动法。与此同时,国务院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又颁布了大量的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的行政法规或规章。

(七)司法审查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在建立司法审查机构和司法审查程序方面,中国在人民法院中建立了行政审判庭,1989年颁布了《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建立了中国比较系统、完整的司法审查制度,它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实体性规范条款以及应当从实体法的角度加以理解的表现为程序形式的条款。

中国按照WTO法律制定或者修订的法律法规已陆续对相关的司法审查做出了规定,如新修订的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分别取消了行政机关的终局裁决权,均赋予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新制定的反倾销、反补贴、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以及其他有关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行政法规,均对相应的司法审查做出了规定。2002年8月通过并于10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际贸易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则进一步扩大了司法审查的范围,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有关国际贸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2002年11月21日颁布并将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查反倾销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审查反补贴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为了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行政审判工作的新形势,继《关于审查国际贸易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之后,出台的有关人民法院审查与世贸组织规则相关的反倾销、反补贴行政案件的重要司法解释,对于人民法院承担世贸规则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规定的司法审查职责,保护参与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程序的组织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依法监督和维护反倾销、反补贴行政主管机关依法行政,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在权利的保护方面,在制度安排上是非常周密的,国外这方面的保护一般尚处于对“权”的保护上,而我们的司法审查不仅仅限于对“权”的保护,可以说在对“利”的保护已经超出国外的水平,在审理行政机关不作为的问题上更是比外国做得好。应当说,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问题上,中国的行政诉讼不仅达到了WTO的要求,而且,在某些方面的规定和实践效果上已超过了WTO的要求。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都一直在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目标而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推动了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逐渐形成。中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轮廓已基本形成,与世贸组织规则接轨的法律体系正在完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供稿)

第五篇:美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美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美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与监管机制产不是一开始就完善。期间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美国对食品安全法律的完善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时期,美国的经济处于自由竞争时期,国家只是扮演一个消极的“守夜人”的角色。在对待食品安全上也是这种态度。因此,这段时期内的食品安全法律是很少的,也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和具体措施。当然,当时的社会也很少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随着私人垄断的出现,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食品市场出现了大量的伪造,假冒、甚至有毒的食品。政府的消极性已经不能有效地控制这种局面了。于是美国于 1906 年颁布了《食品、药品法》和《肉类制品监督法》。这两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美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食品市场的违法行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至今,美国实施的基本政策是全面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也是如此,为弥补 1906 年颁布的《食品、药品法》和《肉类制品监督法》的不足。美国国会于 1938 年制定了《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该部法律明确了美国食品安全法律的体制、法律的部门等。随后美国还相继制订了《公共卫生服务法》、《安全饮水法》、《食品质量保护法》等等。美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至此就已经非常的完备了。当然,美国的食品安全做得非常好仅靠完善的几部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比较好的监管机制。

美国对食品安全法律的监管体制与我国相似,也是多部门监管: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负责监绝大部分的食品,即除肉类、禽类以外的国内生产的食品。也负责除肉类、禽类以外的进口到美国的食品。FDA 负责用于食品的化工原料的许可证(农药除外)。虽然FDA权力很大,但监管人数却非常少,因为它不是主要实行执行任务的机构,它只是通过颁布食品标准的方式进行监管;国内和进口肉、禽产品的安全监管任务就交给了农业部及其下属局即食品安全检验局。动物植物的疫病监测由动植物健康监测服务局负责;环保局负责制定食物中农药的残留限量标准和对用于庄稼的农药进行审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主要是负责食源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与其他机构合作监测食源性疾病爆发的趋势和规律,开发快速检验病原菌的技术,开展食源性疾。

虽然美国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比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多,但是美国很少存在重复的食品安全监管或者监管的空白。这与其科学的监管模式是有关系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并不是像我国以食品安全监管的横向分段监管而是以纵向的监管为主。比如美国的农业部门负责肉类、家禽及相关产品和蛋类农产品的法律,那么肉类、家禽、及其相关蛋类农场品从生产、加工、销售、进出口等环节的从农田到餐桌全程都有农业部负责,这样纵向的监管模式有利于避免部门之间的相互推楼或重复监管的现象,提高了监管的效率而且权责很明确。只要肉类、家禽、蛋类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就有农业部门负责也不会存在责任的相互推脱。当然,由于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很多而且分门类别很细,必然会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机制问题。这一点美国也是充分考虑到了。克林顿政府于1997年发起“食品安全运动”,要求所有具有风险管理责任的联邦机构建立风险评估联合体。1998年5月,食品安全运动开始实施一项重要计划——美国卫生部、农业部和环境保护总署联合签署一份备忘录,决定建立“食品传染疾病发生反应协调组”。这个新机构的职责是:协调与联络联邦、州和地方食品安全机构。在疾病发生时有效使用资源和技术力量。采取措施防止危害美国食品供应的新的和潜在的威胁。后又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这是一个由农业部部长、商业部部长、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环境保护局局长、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总统国内政策助理、国家政府重组联合会主席组成的机构。

一、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如下特点:

1.各部门权责明确,实现无缝对接

分工明确,各监管部门无缝对接是美国食品安全系统的主要特点。FDA 和农业部是食品监管体系的主要部门。从横向的角度来看,美国联邦机构的职能和权力分工是明确的,详细的,从根本上的解决了各职能部门推诿监管责任的问题;从纵向的角度来看,美国的垂直管理,排除了地方保护主义和腐败。美国各联邦机构之间互派常驻官员,长期合作。根据法律规定,各州政府的有关部门与各联邦政府机构相互协作,做到无缝对接。

2、立法日渐完善,权责明确

经过 100 多年的发展,美国已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涵盖了所有食品类别和食品链各环节,并可以动态调整,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例如:为了禁止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1938 年出台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到了 1958 年的时候,美国根据当时的需要,对该法做了大的修改,增加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德兰尼条款。到了 2009 年时,美国众议院根据实际情况又通过《2009 年食品安全加强法》,再次对《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作出重大修正,这一次的修订赋予 FDA 召回不安全食品的权力。

3、信息公开,有利公众监督

美国十分重视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十分重视公众的知情权,强调保持在决策过程中的透明度。在美国,从联邦到地方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的主体的信息披露都有明确的规定,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和反馈系统。公众参与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内容非常广泛。美国政府提供了多种方式让人们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美国法律要求政府允许任何国内和国外的个人和单位获得政府作出任何决策的依据,任何国内和国外的个人和单位可以对政府的决策进行评论。允许和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立法的修订过程,立法机关立法前,公众都可以公开讨论和发表意见,最后才颁布法规。如果个人或机构对立法机构的决策提出有异议,还可向法庭提出申诉。

二、美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美国从建国开始就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美国政府本着力求将食品安全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的宗旨,从建国初就开始食品安全的立法工作,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这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是最先把风险分析引入食品安全领域的国家,风险分析主要包括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其中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的科学基础,是防范食品安全问题的核心手段。对美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美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法律基础。目前美国的食品安全立法主要包括:《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令》、《公共卫生服务法》(又称《美国检疫法》)、《联邦肉类检查法》、《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禽类产品检验法令》、《蛋产品检验法令》和《食品质量保护法》等。美国1958年颁布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令》中就采用了风险评估的方法来设定食品中农药残留物的标准。由美国众议院制定的,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的永久性的综合性法规美国联邦法典中也规定了食品安全的相关内容。这些法令基本上涵盖了美国所有食品种类,并且在法令中制定了非常具体的食品安全标准和严格的监管程序用来保障食品的安全,也为美国各个监管机构实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其次,美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设置。美国并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专门的风险评估的技术机构,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存在于各个风险管理机构中。美国负责食品安全管理的机构主要有: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国家海洋与渔业署和食品安全检验署。与此相对应的,美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设置主要有:美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是负责进口食品以及除肉类、家禽以外的其他的食品的风险评估工作。食品安全检验署的风险评估机构主要是负责进行肉类以及家禽类食品的风险评估工作,包括动植物卫生检验局以及食品安全检验局。除此之外,美国还有多个开展有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例如,环境保护总署和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等机构。由于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是由各个机构单独进行的,为了确保各个监管机构的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交流沟通,各个监管机构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得由相关的数据、法律法规等,美国还建立了风险评估联盟,以该联盟为平台更好的推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运行。

最后,美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程序。美国的法律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规定了非常严格的程序。在美国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必须经历确认危险、危险描述和危险爆发这三个评估步骤,缺一不可。首先,美国的食品必须在确认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之后,才有进入市场的可能,若存在安全隐患,就无法进入市场进行流通,只有在确认该食品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市场进入流通环节;其次,应该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对与危害相关的不好的健康作用进行描述并分析该食品有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最后将所获的所有数据进行综合,进行最终的风险评估,评估人们可能摄入的食品中存在的危害因素的量,和安全摄入量进行比较,综合分析危害对人群健康产生不良作用的风险及其程度,同时应该风险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描述和解释。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关信息的公布,风险评估机构在完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之后,要将风险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及时向社会大众公布,社会大众可以通过电视、期刊等各种途径了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并通过这种方式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予以监督。

三、美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美国推行的是民间标准优先的标准化政策,鼓励政府部门参与民间团体的标准化活动。自愿性和分散性是美国标准体系两大特点,也是美国食品安全标准的特点。目前,美国全国大约有9300个有关食品安全的标准,大约有700多家机构在制定各自的标准。根据制定主体的不同,美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美国国家标准学会认可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协会标准。例如,美国官方分析化学师协会主要从事检验与各种标准分析方法的制定工作;美国谷物化学师协会旨在推动谷物化学分析方法和谷物加工工艺的标准化。

第二类是,美国国家标准学会认可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标准。例如,由牛奶工业基金会、奶制品工业供应协会及国际奶牛与食品卫生工作者协会联合制定的三协会标准。第三类是由政府部门制定的标准,即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政府规定的标准是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由多个政府部门一起制定的,例如,食品与药品管理局,食品安全检验局,农业市场局,环境保护局等。

美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主要包括:食品中农药等污染残留的量的规定和计量方法;孕妇需和婴儿要加强额外的安全因素的规定;关于对总体接触污染物摄入量的计算的规定;关于采用最新科学成果以及新技术的规定;等等。这是总括性的规定,美国的法律还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了非常严格的细化,例如,美国2011年颁布的《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中规定,要求卫生与人类服务部联合农业部在一年内制定基于科学和风险分析的水果、蔬菜等初级农产品的最低安全生产标准, 规范初级农产品的种植、采收、分类、包装和储存。

四、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将风险分析运用到食品行业的国家,也是最早构建食品召回制度的国家。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食品召回制度,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目前,美国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召回制度。美国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令法规中基本上都有有关食品召回的规定,其中《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禽类产品检验法》、《消费者产品安全法》、《肉类产品检验法》这四部法律为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首先,美国食品召回的主体。美国食品召回的主体并不是仅仅限于食品的生产者,还包括食品的进口食品的进口商以及食品的经销商,一旦食品的生产者、进口商以及经销商发现食品存在不安全的因素时,需要及时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报告后,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认为需要进行食品召回的,则食品的生产商、经销商以及进口商要立即召回存在不安全因素的食品。美国有两个主管食品召回的机构,第一个是食品药品管理局,主管对肉、禽、蛋类以及缺陷产品以外的食品的召回;第二个是食品安全检疫局,主管对肉、禽、蛋类产品的质量和缺陷产品的召回。在食品安全检疫局或者食品药品管理局发现食品存在不安全因素,要求食品的生产者、进口者或者销售者进行食品召回时,食品的生产者、进口者或销售者要及时进行召回。这两个部门在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中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能够有效地确保达到应有的效果。

其次,美国食品召回的分级。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局和食品安全检疫局将食品的召回分为三个级别,分级的标准是存在缺陷的食品对消费者可能引起的损害的程度。第一级的可能损害程度是最为严重,即消费者一旦食用了这种食品,必定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甚至会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第二级则是危害很轻的,消费者使用了该食品后可能会不利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第三级是食品中含有杂质,但这种食品一般不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例如,2013年2月,生命之食公司召回了15369包麦片,因为这些麦片中可能含有标签上没有注明的杏仁。

再次,美国食品召回的方式。美国的食品召回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企业在发现其生产的食品存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因素时,主动进行的食品召回;第二种是食品药品管理局和食品安全检疫局发现食品存在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或生命安全的因素,而且企业没有主动召回食品,那么监管机构有权要求企业召回存在问题的食品;第三种是针对特殊种类食品的指令召回,这些食品主要有在洲际间进行销售的各种生物制品或者牛乳、婴儿的配方食品等几种食品;这些食品一旦被发现存在不利于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因素,食品药品管理局就有权发布命令要求企业召回该食品,而且该命令是强制性的。

然后,食品召回的程序。美国的法律对食品召回规定了非常严格的程序,进行食品召回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所规定的食品召回程序。美国食品召回主要由以下步骤:首先,食品的生产商、经销商或者进口商发现其食品存在威胁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的缺陷时,应该在24小时以内将食品问题报告提交给食品安全检疫局或者食品药品和管理局。其次,食品安全检疫局或者食品药品管理局在收到企业的食品问题报告后,要及时对食品是否存在缺陷,食品上市的时间长短以及食品在市场上流通的范围等进行评估,评估该存在缺陷的食品造成的危害的程度。再次,当食品安全检疫局或者食品药品管理局确认该食品存在危害,需要进行召回后,食品的生产商、经销商或者进口商要及时制定食品召回的计划并及时的停止对该种食品的生产、进口和销售。最后,企业制定的食品召回计划得到食品安全检疫局或者食品药品管理局的同意后,企业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对问题食品的召回,问题食品召回后,对其进行补救措施并补偿消费者因此而遭受的损失。

最后,食品召回的法律责任。美国对食品召回后,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并没有做出一刀切的规定,而是根据企业是否是主动召回问题食品,分别规定了不同的措施,这样是非常有利于食品安全问题及时的得到解决。美国在食品召回的问题上,一直以来是一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作为原则的,在企业主动召回缺陷食品的情况下,食品安全相关部门会积极支持企业的食品召回工作,会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最大程度的维护企业的声誉,将食品召回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虽然这样的规定会让人觉得对企业没有做出惩罚,但是非常有利于调动企业主动进行食品召回工作的积极性。如果企业没有主动召回缺陷食品,并在食品安全检疫局或者食品药品管理局要求其召回缺陷食品后,仍然没有召回缺陷食品,那么企业就会面临巨额的惩罚性罚款甚至是消费者的集体诉讼。如果在罚款后,监管部门发现被列入召回名单的食品仍然还在销售,那么企业会被追加罚款,甚至会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企业商誉受到严重损害,只是企业失去存在的基础。

五、美国食品安全立法中的政府责任

美国政府历来就非常重视食品安全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涉及社会大众的基本权利,政府作为人民权利的保障者,必须时刻关注人民的权利是否受到损害。美国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反观美国的食品安全立法的历史,不难发现其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也是在完善食品安全的过程中慢慢发展起来的。1906 年《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和《肉类检查法》的出台,是因为美国的民众无法再忍受食品生产过程中糟糕的食品卫生环境,从而极力要求政府改善这一情况,美国政府通过立法改善了食品生产过程中食品卫生的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的问题也在不断的改变,为了应对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美国于 2011 年颁布了《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对《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令》做了重大的修改,并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更加全面的保障食品安全。

美国的食品安全立法中要求政府对食品行业进行监督管理,例如《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中就规定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对除肉、禽和蛋类以外的国产和进口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进行监督管理。保障食品的安全,立法是前提,行政管理才是关键,美国有关保障食品安全的政府各部门,职责明确,必须妥善的完成该部门所承担的职责,否则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责任分配到具体部门甚至是具体执行人的制度,使政府的工作人员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尽心尽力,真正的有保障人民食品安全的责任意识,减少了因政府的监管不力而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五、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立法

美国食品安全的立法分为联邦立法和各州的立法。在立法的划分权限上,只要宪法没有明确授予联邦或者没有禁止各州进行的立法项,各州都可以制定。联邦和各州的相关立法为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了一个法律平台。

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并行不悖,灵活有机的监管体系。尽管美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数量众多,但总体来说,这些法律法规都秉承这样一些理念:政府对食品安全具有强制责任;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废除必须符合立法程序,做到公开、透明,并充分吸收民意;涉及对食品企业、经销商、进口商以及相关人员违法的惩罚条款必须严厉;鼓励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科技支撑体系;只有安全卫生的食品才能进入市场。

美国从 1906 年开始到现在,在食品安全方面制定和修订了大概三十多部法律。有一些是以食品种类为调整对象,比如《联邦肉类检验法》(FMIA)、《联邦进口乳品法》(FIMA),有一些是以食品的某一个生产环节作为调整对象,比如《食品运输卫生法》(SFTA),还有一些综合性立法,其代表是《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FFDCA),这部法律也是美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起统筹作用的一部法律,它确立了美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础性理念和原则。

鉴于食品也是产品的一种,美国没有对食品安全责任再另行制定专门的法律,而是将其纳入产品责任法统一管理,这种模式考虑了食品安全责任与其他工业产品的共性,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产品责任管理资源,提高行政执法效率,节约行政执法成本。但其缺点在于没有考虑到食品的特殊性,且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了危害通常要大于其他普通产品,容易形成监管漏洞,还需要制定专门的监管措施。

六、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主体

农业部(USDA)、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环境保护署(EPA)、国家海洋渔业局(NMFS)、海关总署(USCS)是美国联邦机构中主要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1.美国农业部(USDA)的监管职责

USDA 作为美国联邦机构,担负着很多职责,食品安全的监管,特别是畜牧产品的安全监管是其职责中重要的一项。USDA 是一个大部门,其下还有分管不同工作的机构,其中下属于 USDA 的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承担着主要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责,另外还有五个机构虽然不是专门负责食品安全工作的,但也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食品安全管理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2.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FDA 是在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主体中最重要的一个联邦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保护消费者权益,从规模、检测能力、专业人才储备等各方面来讲 FDA 都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的食品和药品管理机构之一。FDA 不仅致力于本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工作,还承担着食品管理的国际交流工作,长期对其他国家的食品药品管理提供指导帮助。FDA 食品安全管理权限可以分为几大部分:①安全性评估,评估对象包括食品添加剂、色素、兽药、饲料及其添加剂。FDA 针对每种或每类评估对象都制定了评估规程和评估标准,以求达到统一化,准确化。②污染源检查,这一项检查主要是针对食品生产的外部环境,比如养殖场、食品生产车间、仓库等,以确保上述场所不含物理、化学和生物性污染。③法律文件的制定,FDA 被授权制定与自己职责相关的一些规章、标准、法律解释等。④进行食品安全的国际合作与交流,FDA 可以与外国政府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各种交流与合作,达到互相促进。⑤参与食品召回,FDA 可以要求食品生产商对不安全食品启动召回程序,并对召回的实施进行监督。⑥对食品安全违法主体采取合适的强制措施。⑦科研工作,FDA 有自己的科研中心,负责为食品安全的监管提供技术支持。⑧公关宣传,为了加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FDA 还要负责进行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

3.其他联邦机构

环境保护总署(EPA)

EPA 主要负责对美国自然环境,如大气、海洋中的有害物质进行监测;控制垃圾流向,防止废物毒物未经处理便进入环境从而通过生物链的富集作用对人体造成伤害;此外,饮用水安全标准的制定,农药新产品的审批注册也是 EPA 的工作职责之一。

国家海洋渔业局(NMFS)

NMFS 是美国商务部的下属机构,海产品的安全检查和认证便是该局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和 FDA 的检查不同的是,NMFS 的检查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企业自愿,企业可以要求 NMFS 为其产品进行检查认证,以获取消费者信任。

海关总署(USCS)

USCS 是美国财政部的下属机构,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它起着一个辅助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确保不符合美国法律法规要求的食品不得进入也不得离开美国。

食品传染疾病发生反应协调组(FORC-G)

FORC-G 是一个联合工作小组对美国卫生部、农业部和环境保护总署三个部门负责,其工作职责相当于一个联络协调机构,当有食品传染疾病发生时,FORC-G 会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调配各项资源,以有效控制疾病蔓延和发生新的威胁。

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

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于 1998 年,其成立是为了协调美国联邦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的工作,其成员包括了美国联邦 7 个部门,是一个全国性的协调机构。

七、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

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建立的较早,也发展的比较成熟,它遵循企业自愿,政府监管的原则。

1.食品召回的类型

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划分,食品的召回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自愿召回、要求召回和指令召回

(1)自愿召回

自愿召回是指公司自愿发起的食品召回,即公司在自检或通过其他渠道发现食品不存在不安全因素,企业自己决定向公众发起的食品召回形式。

(2)要求召回

这是自愿原则的一种例外,通常由 FDA 向企业发出召回要求,而且通常是在紧急情况下才会出现要求召回。一般来说,在 FDA 正式要求采取食品召回之前,政府机构要具备充足的证据来支持将要采取的措施的合法性。

(3)指令召回

通常的情况下,FDA 是没有权力直接命令企业实施召回的,但是美国为了加强对食品的安全管理,对几种特殊的食品专门作了关于指令召回的规定,这几种特殊的食品就是婴儿配方食品和跨州销售的牛乳制品。这是对企业自愿原则的最大突破,只要发现这几种食品存在安全隐患,FDA 可以强行命令企业对食品进行召回,若企业不实施召回,将会面临严厉的行政处罚甚至法律制裁。

2.食品召回的分级

根据食品危险性的大小,美国将食品召回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召回是指该食品确定无疑的会导致食用者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受损,甚至导致食用者死亡,危险性最高。

二级召回是指该食品导致食用者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受损的可能性较小,危险性较低。

三级召回是指该食品不会导致食用者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受损,只是产品的包装、标识等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危险性最小。

3.食品召回的水平

根据食品召回的范围不同,美国的食品召回主要分为四个层级:

消费者层,既包括家庭的最终消费者,也包括其他层次的分销 商;

零售商层,包括被召回食品的所有零售商;

用户层,包括旅馆、酒店以及其他餐饮服务行业的代销机构;

批发层,由于这个层级处在生产企业和零售商之间,所以并非每宗召回都会涉及到批发层,比如在生产企业直接将其商品出售给零售商的情况下,召回就不会涉及到批发层级。

4.食品召回的步骤

美国的食品召回主要分为 5 个步骤;

(1)召回启动

企业一旦发现其生产或者经营的食品存在安全问题,必须在其发现的 24 小时内作出书面报告并提交至 FDA 或 FSIS。此外,如果FDA 和 FSIS 通过其他渠道知悉了某种食品存在或可能存在安全问题时,也可以主动要求企业予以说明,而企业则必须对 FDA 和 FSIS 的要求作出书面的回答或报告。

(2)召回分级和计划

企业向 FDA 或 FSIS 报告后,FDA 或 FSIS 就会对其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估。评估的依据主要是食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本身的危害性,另外还会综合考虑该食品流通的范围和数量,以及其消费群体的情况。进行评级之后,由企业制定召回计划,并报 FDA 或 FSIS 批准。

(3)实施召回计划

在这个阶段,首先是由 FDA 或 FSIS 发布关于该不安全食品的政府公告,与此同时,企业也会通过媒体向消费者公布经食品召回公告明细,并且该公告明细是事先经 FDA 或 FSIS 审查通过的。对于召回的不安全食品,企业应在在 FDA 或 FSIS 的监管下,将其销毁并对受损的消费者进行补偿或更换合格产品。

(4)终止召回

在企业完成召回后,应该向 FDA 或者 FSIS 提交报告,并在上述机构的监管下进行召回效果的审查,若上述机构确认企业已经与经销商或目标消费者取得了联系,或进行了必要的努力,则会在企业完成召回后三个月内终止召回。

下载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完善建立并严格执行企业制度的说明[五篇范文]

    关于完善建立并严格执行企业制度的说明为了使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经营业务过......

    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现状和完善(大全五篇)

    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现状和前瞻 内容摘要 腐败问题是目前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社会污染和重大政治挑战。腐败现象之所以蔓延,纵然有其社会、经济、文......

    浅谈我国饲料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

    1我国饲料安全法律体系现状饲料安全法律体系是指有关饲料生产和流通的安全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检测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构成的有机体系。1999年5月29日中华人民......

    浅谈我国饲料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

    1我国饲料安全法律体系现状饲料安全法律体系是指有关饲料生产和流通的安全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检测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构成的有机体系。1999年5月29日中华人民......

    浅谈我国饲料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

    浅谈我国饲料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 1我国饲料安全法律体系现状 饲料安全法律体系是指有关饲料生产和流通的安全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检测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构成......

    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内容摘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法治化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规范有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完善社会主义......

    完善安全检查表建立安全检查记录并有效整改措施作业

    完善安全检查表建立安全检查记录并有效整改措施 根据8月18日杨总对安全标准化管理中如何安全检查及风险控制的细化,针对安全检查表、安全检查记录、及如何有效落实整改的具体......

    浅论完善人防法律体系与民防体制的构建[大全]

    浅论完善人防法律体系与民防体制的构建 (2011-05-12 08:56:31)[编辑][删除] 标签: 分类: 人防理论 齐鲁民防 杂志 法制建设 (2011 -1) 杂谈 浅论完善人防法律体系与民防体制的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