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银行业建设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的思考
对银行业建设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的思考
熊坤立 张格2011年11月17日
自市场诞生以来,如何管理市场风险成了参与者永远关注的话题。市场风险表现为各种价格波动,可分为股价、汇率、利率和商品价格四大类。
尽管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汇率、利率和商品价格这三种市场因子的波动性不断增强,但是在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第一次颁布巴塞尔协议(Basel 1)时,也只考虑了信用风险,未将市场风险列入资本充足率计量的范围(操作风险亦然)。
随着资产证券化不断加深、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进展加快、银行混业趋势加强、金融自由化和创新不断涌现、衍生品爆炸式增长等现象的出现,市场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越来越强,各类金融危机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受此影响,一些公众眼中的“巨无霸”公司如同泰坦尼克号一样意外沉没,向管理层和监管者显示了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不力带来的严重后果。为此,巴塞尔委员会专门在1996年颁布了《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简称《BIS 1996补充规定》),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范围,鼓励银行开发内部模型予以计量和管理,即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Internal Model Approach,IMA)。
从此,以JP摩根银行提出的VaR(Value at Risk)技术为代表的市场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开始迅猛发展起来。VaR技术的出现,不仅给银行带来了在市场风险管理领域开发内部模型的可能性,而且将影响推广到了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领域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内部开发,将风险管理和模型评估过程标准化,统一了监管框架。由此,2004年颁布的新巴塞尔协议(Basel 2)在第一支柱中进一步明确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并列为监管资本计提的三大风险因素。相应地,市场风险内部评级法与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并称为Basel 2高级计量合规的三大方法。
按照Basel 2的规定,内部模型法要求银行建立完整而独立的前、中、后台估值团队,积累充分的数据,结合自身实践开发复杂的内部模型,实现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以及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计量和分配等,代表着国际活跃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Basel 2框架下实施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依然是现代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领域。目前我国积极参与内部模型法合规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交、招商等银行,预计将于2013年底之前完成银监会的合规要求。浦发、中信、光大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一批中小商业银行也在积极筹备内部模型法的建设工作。
监管部门出台相关规定
《BIS 1996补充规定》的框架在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暴露出严重漏洞,促使巴塞尔委员会着手修订市场风险监管体系。在2008年7月与2009年1月两次发布全面征求意见稿之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9年7月14日正式发布了《新资本协议市场风险框架的最终补充规定》(简称《BIS 2009补充规定》),对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监管资本提出了新的更严格要求。这意味着,实施Basel 2内部模型法合规的银行在计提资本时,除了计量一般VaR和特定风险之外,还需要考虑压力VaR和新增风险,实施难度大幅上升,对资本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而预计2019年付诸实施的Basel 3中还将要求银行考虑交易账户头寸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资本要求。
中国银监会也充分认识到了Basel 2对于中国银行业的重要性,并一直稳步推进新协议在中国的实施。2007年2月,银监会出台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实施Basel 2,借鉴先进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促使商业银行改进风险计量手段,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尽快缩小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增强国际竞争力。银监会在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国际业务占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实施Basel 2内部模型法,其中,中小商业银行可以自愿实施,大型商业银行应从2010年底开始实施,经批准可暂缓实施,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对于模型的实施和验证,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2010年2月)和《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2009年11月),分别予以了规定。但到目前为止,银监会尚未发布内部模型法的合规达标文件。
项目建设应构建四项内容
目前我国各大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种类繁多,资产总额在全行总资产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对此,几家大型银行都在构建自动化系统,对资金业务进行全面实时的监督和充分有效的管理。与Basel协议一致,系统分为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两个层次。标准法对资产的风险计量、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计量和分配都比较粗糙。标准法的方法论是,将资产按照利率、汇率、商品和股权等四大风险因子按固定比例计提资本,然后将四大风险资本要求简单相加。这种线性简单相加的方式至少有两个重要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对同一风险因子暴露的资产的风险敏感性差异,二是没有考虑不同资产之间的风险分散效果。
内部模型法将各类资产作为一个组合进行计量,考虑了风险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资产的组合优化效应。在《BIS 1996补充规定》框架下,内部模型理论上可能会带来一半以上的资本节省。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在监管资本公式中附加了乘数因子k和惩罚因子m,并要求在前一日的VaR值和过去60天的平均VaR的(k+m)倍之中取较大值,降低内部模型法的资本节省效应。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巴塞尔委员会又通过两个补充规定,在内部模型法的监管公式中附加了新增风险和压力VaR,在应对VaR模型的顺周期效应的同时,进一步弱化内部模型法的资本节省效应。因此,在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内部模型法在资本要求上的节省效应已被大为稀释,甚至有超越标准法的趋势。尽管如此,内部模型法对风险计量的敏感性、准确性和丰富性等优势是标准法所不能比拟的。此外,只有通过内部模型法,银行才能够真正建立合理的风险调整业绩度量体系(RAROC),将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分配到因子、产品、交易和部门,引导管理者根据风险权衡优化投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管理质量。
作为新资本协议市场风险合规的重要内容,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的实施,一是有助于充分评估银行的市场风险状况,提高风险计量和管理手段,实现与国际接轨;二是通过项目实施,可以建立市场风险管理专业化队伍,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银行的内部模型法项目建设一般应包括以下四项具体内容:
建立市场风险数据集市。市场风险数据集市是银行市场风险信息的集合,通过与前台业务系统和外部咨询系统建立接口连接,载入有关资金交易业务的交易数据、产品信息、外部报价等风险信息,实现全行市场风险信息的集中管理。
计量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VaR。利用风险价值VaR模型计量金融资产组合的市场风险,可以帮助银行建立不同产品间统一的衡量风险大小的计量标准,有助于董事会或者高级管理层评估交易或投资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状况,还可以利用以VaR值为基础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对不同业务产品进行绩效考核。
建立市场风险核心指标体系。市场风险核心指标是衡量银行市场风险水平的标准与依据。通过本项目实施,力求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风险指标体系,并通过实施监测、动态管理等手段,将全行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要求。采用内部模型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可以在充分考虑各市场风险因素不利变动带来的潜在损失外,利用各市场风险因素之间的互抵效果,降低实际的市场风险资本占用。为了节约资本,商业银行进行了大量的表内外业务创新,表现之一是各类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和爆炸式增长。对此,中国银监会加强了监管,并在《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特别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代客理财业务所产生的交易活动,应按其性质计入交易账户,并按本指引的要求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一要求对于银行的资本计量体系以及与此相关的会计与风险账户分类、财务分析、资金成本核算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上述内容表明,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项目是一项跨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实施难度很高。它涉及资产负债、金融市场、资金运营、财务会计等多个业务系统,对信息技术的开发、运行和维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理财及衍生品的管理难题
目前,尽管我国在利率期权、权益类和商品类场外衍生品、信用类衍生品方面还是一片空白,但是我国已开始大力发展外汇远期、掉期、利率互换、无期利率协议、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等衍生品交易。此外,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理财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的快速增长,也对衍生品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目前,我国衍生品市场的情况是,不仅衍生品品种较为单
一、交易量低、市场流动性差和参与者较少,而且我国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基础配套落后,尤其是中后台建设滞后的情况。在机构层面,衍生品交易需要交易、风控和清算等部门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由于衍生品交易的定价和风控较为复杂,需要合适的电子系统予以支持,但目前我国只有很少机构具备衍生品模型构建和系统开发能力,系统建设滞后制约了市场发展。
而“次贷”危机则加深了人们对衍生品的发展产生的疑虑。2009年,银监会重拳规范了衍生品交易、叫停中资银行与境外机构做“背靠背”业务,并对衍生品监管做了新的全局规划。2011年1月,银监会修订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办法》,相比2004年的暂行办法,它要求将目前银行业务实践中交易的衍生品一律纳入交易账户管理,这势必提高内部模型法项目的覆盖范围和估值难度,强化了衍生品的监管和资本要求。
内部模型法项目的实施,需要全面考虑衍生品市场的深度、广度、流动性、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建立与前台和后台独立的估值体系,完善给予VaR计量的动态限额监控体系,以及风险资本的计量和分配方案。因此,衍生品的有效管理成了内部模型法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该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指导衍生品市场参与者遵循理性交易行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而这一过程反过来也将促进市场自身的良性发展。
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史上,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建设和合规将成为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在Basel 2的框架下,实施内部模型法可使银行建立完整而独立的前、中、后台估值团队和市场风险管理专业化队伍,积累充分的数据,结合自身实践开发复杂的内部模型,配置自动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建立基于VaR分析的限额管理机制,以及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计量和分配体系,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相比标准法,内部模型法通过引入新增风险、压力VaR、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等概念,覆盖更多风险因素。同时,内部模型法将各类资产作为一个组合进行计量,考虑了标准法中忽视了的风险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资产的组合优化效应,提高风险计量的敏感性、准确性和丰富性,在此基础上,银行才能够建立真正合理的风险调整业绩度量体系(RAROC),将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分配到因子、产品、交易和部门,引导管理者根据风险权衡优化投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管理质量。这种全面准确的风险计量和配置,还有助于指导市场参与者(尤其是衍生品市场)遵循理性交易行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市场自身的良性发展。
总的来看,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的实施将有效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改进风险计量手段,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它意味着我国银行业向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践大步迈进,为我国金融业的规范化和理性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定稿]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10]13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
现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印发给你们,请《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遵照执行。银监会鼓励暂不准备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银行参照本《指引》改进风险管理。
请各银监局将本《指引》 转发至辖内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0一0年二月二十七日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商业银行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 本指引的目的在于,明确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时应达到的基本标准,以及监管机构的审批程序和监管要求。
本指引所称的内部模型(或模型)指商业银行用于计量市场风险资本的风险价值(VaR)模型。
本指引所要求的市场风险资本计量范围包括商业银行交易账户的利率风险和股票风险、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等四大类别市场风险。商业银行的结构外汇敞口不在计算范围之内。
商业银行开展代客理财业务所产生的交易活动,应按其性质计入交易账户,并按本指引的要求计提市场风险资本。
第四条 任何拟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的商业银行,都必须向监管机构提出申请,并取得监管机构的书面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 风险因素
第五条 内部模型在计量不同类别市场风险时,必须包含足够的、能够准确反映可能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暴露产生实质性影响的风险因素。
四大类别市场风险所包含的风险因素应分别满足如下基本要求:
(一)利率风险。
1.每一种计价货币的利率所对应的一系列风险因素都应包含在内部模型中。
2.商业银行应采用业内普遍接受的方法构建内部模型中的收益率曲线。该收益率曲线应划分为不同的到期时间,以反映收益率的波动性沿到期时间的变化;每一个到期时间都应对应一个风险因素。
3.对于主要货币和主要市场的利率变化所产生的较大风险暴露,商业银行应采用至少六个风险因素构建收益率曲线。风险因素的数量应最终由商业银行交易策略的复杂程度决定。
4.风险因素必须能反映主要的利差风险。
(二)股票风险。
1.内部模型须包含与商业银行所持有的每一个较大头寸股票所属交易市场相对应的风险因素。
2.对每一个股票市场,内部模型中至少须包含一个用于反映股价变动的综合市场风险因素(如股指)。投资于个股或行业股指的头寸可表述为与该综合市场风险因素相对应的“beta等值”。
3.监管机构鼓励商业银行在内部模型中采用市场的不同行业所对应风险因素,如制造业、周期性及非周期性行业等;最审慎的做法是对每支股票的波动性都设立风险因素。
4.对于一个给定的市场,建模技术的特点及复杂程度应与商业银行对该市场的风险暴露以及个股的集中度相匹配。
(三)汇率风险。
内部模型中须包含与其所持有的每一种风险暴露较大的外币(包括黄金)与本币汇率相对应的风险因素。
(四)商品风险。
1.内部模型中须包含与商业银行持有的每一个较大商品头寸所属交易市场相对应的风险因素;
2.对于以商品为基础的金融工具头寸相对有限的商业银行,可以采用简化的风险因素界定方法。即,每一种银行有风险暴露的商品价格都有一个对应的风险因素;如果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商品头寸较小,也可采用一个风险因素作为一系列相关商品的风险因素。
3.对于交易比较活跃的商品,内部模型必须考虑衍生品头寸(如持有远期、掉期)和实物商品之间“便利性收益率”的不同。
第六条 内部模型应包含能有效反映与上述四大类别市场风险相关的期权性风险、基准风险和相关性风险等风险因素。
第七条 原则上,商业银行所使用的定价和估值模型中的风险因素都应包含在内部模型中。如未包含,则应说明其合理性。
第三章 定性要求
第八条 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必须满足监管机构关于市场风险管理的一般性要求,并符合本章其他条款规定的定性要求。
第九条 商业银行运用内部模型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时,必须与其日常市场风险管理活动紧密结合,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资本计量必须基于日常市场风险管理的内部模型,而非针对市场风险资本计算特别改进过的模型。
(二)模型必须完全融入商业银行的日常市场风险管理过程,并作为提交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报告的基础。模型结果应作为市场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
(三)风险计量系统应与交易限额结合使用。交易限额与模型的联系应该保持一致,并被高级管理层所理解。
第十条 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必须积极参与市场风险管理过程,将风险管理作为业务的必要组成部分并提供相应的资源。由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的每日报告必须由一定层级的管理人员审阅,且该管理人员必须有足够授权强制减少单个交易员的头寸和整个银行的风险暴露。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必须设有独立于业务部门并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报告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该风险管理部门应负责设计和实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每日编制并分析基于风险计量模型的输出结果的报告,负责模型验证。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必须拥有足够的能在交易、风险控制、审计和后台工作中使用复杂模型的员工。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必须按照本指引的相关要求定期进行压力测试。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的相关要求对内部模型进行验证。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对市场风险管理过程的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必须涵盖业务部门行为和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行为,并且由具有适当资格并独立于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员工进行。
第十六条 在内部模型被批准之前,商业银行应实施包括返回检验在内的模型验证。当推出新技术和最优做法时,商业银行应及时跟进这些技术和做法。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足够支持其内部模型运行的信息系统。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所使用的内部模型必须足够文档化。相关的文档应该具备足够的细节,使监管机构可清晰了解内部模型如何运作。
第四章 定量标准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进行市场风险资本计算时必须遵守本指引所规定的最低定量标准。
商业银行可以使用任何能够反映其所有主要风险的模型方法,例如方差-协方差法、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等。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必须至少每个交易日计算一次风险价值,使用单尾、99%的置信区间。第二十一条 计算风险价值时,商业银行使用的持有期应为10个交易日。
商业银行可以使用更短的持有期并将结果转换为10天的持有期(如时间平方根法)。但商业银行必须向监管机构证明此种方法的合理性。
第二十二条 计算风险价值采用的观察期长度必须最少为一年(或250个交易日)。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必须确保用于内部模型的数据的可靠性.在无法取得可靠数据时,可使用替代数据或其他合理的风险价值计量技术。商业银行必须能够证明所使用技术的合理性,并且不会实质性地低估风险。
如果使用加权法或其他类似方法处理历史数据,有效观察期至少为一年。即当采用加权法时,历史数据点的加权平均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使用加权法计算风险价值时,商业银行可不完全满足上述要求,但计算出的资本要求不得低于按上述要求计算的结果。
商业银行必须至少每月更新一次数据集。如果市场风险因素的变动使商业银行必须更频繁地更新才能确保风险价值模型数据的审慎性,则必须提高更新频率。
第二十四条 在上述风险价值计算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还应当选用给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的连续的12个月(如2007年至2008年次贷危机等)作为显著金融压力情景,使用经过该期间历史数据校准后的数据,输入风险价值模型,对其现有的资产组合计算压力风险价值(SVAR)。
压力风险价值应该至少每周计算一次。
商业银行选用的连续12个月的压力期间应与其资产组合相关,并经监管机构认可。
第五章 压力测试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应进行相应的压力测试。
商业银行应当识别可能会对其交易账户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进行压力测试所用的压力情景应涵盖可能会令其交易账户组合产生重大损失,或会引致风险事前或事后管理相当困难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应包括各种主要风险类别中的低概率事件。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具备按日实施压力测试的能力。同时,应定期评估压力情况下的风险状况,特别是对压力测试所揭示的主要风险点和脆弱环节应予以特别关注,若压力测试显示本行受某种特定情景的负面影响明显,应当通过降低风险暴露或分配更多资本的方式进行管理。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应的市场风险压力测试方案。
压力测试方案必须重点关注如下内容:集中度风险、压力市场条件下的市场非流动性、单一走势市场、事件风险、非线性产品以及内部模型可能无法适当反映的其他风险。
压力测试方案应得到商业银行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批准,并进行定期评估和修订。压力测试结果应定期向高级管理层及董事会报告,同时应在制定市场风险政策及评估资本充足程度时予以考虑。
第二十八条 压力测试应同时具有定量和定性标准:定量标准应明确商业银行可能会面对的压力情况,并能够涵盖不同的严重程度;定性标准应强调压力测试目标是评估本行资本吸纳潜在大额亏损的能力,以及寻求本行可以采取的减低风险及保存资本的措施。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选择运用最适合其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的压力测试技术,包括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本行持仓总量规模、结构特点和复杂程度,确定情景测试的具体内容,并涵盖不同的严竣程度。压力情景依其性质可以分为:
(一)无须银行模拟的监管要求情景。商业银行应报告其每季度5个最大单日损失的信息供监管机构审查。损失信息应与其内部计量系统计算出的资本水平相对比。
(二)要求银行模拟的历史情景.商业银行应根据其交易组合特性,审慎地选择以往的金融市场重大事件(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等)作为模拟的压力测试情景,并向监管机构报告结果。
(三)商业银行自行设计的反映交易组合特性的情景。商业银行应自行设计压力测试情景,从资产组合特性出发,识别出最不利的情况(如油价剧烈变动等)。商业银行应向监管机构说明其用以识别和执行此情景的方法,并说明该情景引发的结果。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制订完备流程以实施全面的市场风险压力测试方案。有关流程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分析交易组合的性质及其业务所在的外部环境,以确定应在压力情况下测试的主要风险因素;设计适合交易组合的压力测试,包括可能的压力事件及情况的具体说明;以文件形式记录压力测试所用的假设及如何得出有关的假设;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并分析压力测试结果以确定较容易受影响的环节及潜在风险;向高级管理层及有关管理人员报告压力测试结果;决定应采取的适当补救措施,以应对压力测试发现的潜在风险;向董事会报告有关压力测试结果及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交易组合特性及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定期审核压力测试方案,评估压力测试所使用的基本假设是否仍然有效。
审核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压力测试程序的文件记录是否足够;压力测试是否融入日常风险管理;压力测试程序的核准过程,包括其后作出重大修改的授权;压力测试方案涵盖的风险因素;进行压力测试所用持仓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核实进行压力测试所用数据来源的一致性、及时性和可靠性。
第六章 返回检验
第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将每日的损益数据与内部模型产生的风险价值数据比较,进行返回检验。
返回检验的结果用于确定市场风险资本计算的附加因子。
第三十四条 内部模型的返回检验应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一)商业银行内部需每日计算基于T-1日头寸的风险价值与T日的损益数据进行比较,如果损失超过风险价值则称为发生一次突破。
(二)上述风险价值的持有期为一天,置信区间、计算方法以及使用的历史数据期限等参数应与使用内部模型法计提市场风险资本时所使用的参数保持一致。
(三)突破的统计方法采用简单突破法,即每季度末统计过去250个工作日的返回检验结果中总计发生的突破次数。
(四)商业银行向监管机构申请实施内部模型法时,应建立返回检验流程,并积累至少一年的返回检验结果数据。
第三十五条 存档和报告
(一)返回检验过程及结果需要建立完整的书面文档记录,以供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和外部审计、监管机构查阅使用。
(二)返回检验突破事件发生后,应及时书面报告商业银行内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高级管理层成员。
(三)商业银行正式实施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后,需每季度将过去250个工作日的返回检验报告提交监管机构。
第三十六条 按照过去250个工作日的返回检验突破次数,其结果可分为绿区、黄区和红区三个区域。
(一)绿区,包括0至4次突破事件。绿区代表返回检验结果并未显示商业银行的内部模型存在问题。
(二)黄区,包括5至9次突破事件。黄区表示返回检验结果反映商业银行的内部模型可能存在问题,但有关结论并不确定,因此,模型是准确或不准确均有可能。一般来说,随着出现突破事件的次数由5次增加至9次,模型不准确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三)红区,包括10次或以上的突破事件。红区表示返回检验结果反映商业银行的内部模型存在问题的可能性极大。
第七章 特定风险
第三十七条 只有当商业银行满足本指引规定的定性和定量要求,并同时满足第三十八条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时,才可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特定市场风险资本。如不能完全满足,则应使用标准法计量特定市场风险资本。
第三十八条 内部模型必须包含能反映所有引起价格风险的重要因素,并且可对市场状况和交易组合变化做出反应。具体而言,内部模型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可解释交易组合的历史价格变化。
(二)可反映集中度风险。
(三)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保持稳健。
(四)可反映与标的相关的基差风险。
(五)已通过返回检验验证。
第三十九条 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内部模型法或标准法分别计量利率风险和股票风险的特定市场风险资本。
第四十条 内部模型必须保守地估计由流动性较差或价格透明度有限的头寸带来的风险。
第四十一条 商业银行使用的内部模型应能覆盖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若不能覆盖,则应根据监管机构的要求独立计算其额外资本要求。
第八章 资本要求
第四十二条 使用内部模型法的商业银行,其最低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要求为一般风险价值项与压力风险价值项之和。
不能满足内部模型法计量特定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商业银行还需按标准法计算特定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并足额计提资本。
第四十三条 一般风险价值项为以下两项中的较大值:
(一)根据内部模型计算的上一交易日的风险价值。
(二)最近60个交易日风险价值的平均值乘以乘数因子。
第四十四条 上述乘数因子是最小乘数和附加因子的和,最小乘数是3。第四十五条 附加因子由监管机构根据返回检验的突破次数确定。
商业银行如果能够合理说明其使用的模型基本稳健,以及突破事件只属暂时性质,则监管机构可以决定不将该突破事件计入突破次数。
当金融市场发生实质性的制度转变时,市场数据的波动与相关系数的重大变化可能引发短时间内的大量突破事件。在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可要求商业银行尽快把制度转变的因素纳入其内部模型,这一过程中可暂不调高附加因子。
第四十六条 压力风险价值项为以下两项中的较大值:
(一)根据内部模型计算的上一交易日的压力风险价值。
(二)最近60个交易日压力风险价值的平均值乘以3。
第九章 监管措施
第四十七条 监管机构经审核同意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应进行书面批准,书面批准中应确定用内部模型结果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时的附加因子。
第四十八条 商业银行获准使用内部模型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后,应每季度向监管机构报告内部模型的运行情况。报告内容至少应包括:模型方法、内容及覆盖面的重大变化;本期返回检验的结果;信息系统及管理层的重大变化;与市场风险有关的新业务开展情况等。
返回检验结果可能导致附加因子调整的,商业银行需要在季度报告中做出专门说明。
监管机构应基于季度报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附加因子,并及时书面通知商业银行。
第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对内部模型进行模型验证后,应向监管机构报告验证结果。
监管机构应及时评估商业银行的模型验证报告,必要时,应对商业银行内部模型进行外部验证。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原则上应在并表的基础上建立内部模型。确实存在资本流动及法律等障碍无法实施并表管理的,经监管机构批准,商业银行可不将此类机构纳入并表范围。
第五十一条 内部模型尚未覆盖本行所有市场风险类别的,商业银行可以申请采用内部模型法和标准法的混合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即,对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分别采用内部模型法和标准法计算各自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后进行简单相加汇总。
商业银行内部模型尚未涵盖代客理财业务市场风险的,应按标准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商业银行申请使用混合法时,不得对同一风险类别使用两种方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同时,应制定明确的向全面内部模型法过渡的时间表。由于外汇管制等原因导致的例外情况,应事先经监管机构批准。
监管机构应根据商业银行实际市场风险暴露的分布情况及总体风险管理水平决定是否允许商业银行采用混合法。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返回检验结果出现10次以上的突破后,应立即报告监管机构。
监管机构应采取积极措施督促商业银行进行整改纠正,并开始设立半年的观测期。如果在观测期内商业银行不能进行有效的整改纠正,则监管机构应责令商业银行返回使用标准法。
第五十三条 获准使用内部模型法的商业银行,未经批准,不得返回使用标准法。
获准使用混合法的商业银行,对于已采用内部模型法的市场风险类别,未经批准,不得返回使用标准法。
商业银行经批准或被监管机构责令返回使用标准法后,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使用内部模型法。
第五十四条 监管机构应采用走访、现场检查以及聘请专业机构(人员)等方式,全面评估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申请。
通过外包途径开发、维护内部模型的商业银行,必须有适当的方式,保证提供监管机构全面评估所需的信息。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附件1和附件2为本指引的组成部分。第五十六条 本指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
第五十七条 本指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关监管资本要求的计算规则自获得银监会批准实施新资本协议之日起施行。
附件:
1.市场风险资本计量标准法
2.返回检验突破次数、分区及资本附加因子的对应关系
附件1:
市场风险资本计量标准法
一、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包括交易账户中的债券(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债券、可转让存款证、不可转换优先股及按照债券交易规则进行交易的可转换债券)、利率及债券衍生工具头寸的风险。利率风险的资本要求包括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两部分。
1.特定风险。
特定风险的资本要求按以下五个等级逐渐增加:
政府证券:
0.0%
合格证券:
(1)剩余期限为不超过6个月:
0.25%
(2)剩余期限为6个月至24个月:
1.00%
(3)剩余期限为24个月以上:
1.60%
其他证券:
8.00%
2.一般市场风险。
一般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每时段内加权多头和空头头寸可相互对冲的部分所对应的垂直资本要求。
(2)不同时段间加权多头和空头头寸可相互对冲的部分所对应的横向资本要求。
(3)交易账户的加权净多头或净空头头寸所对应的资本要求。
一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计算采用到期日法。时段的划分和各时段的风险权重见表一,时区的划分和匹配的风险权重见表二。
第一,各时段的头寸乘以相应的风险权重计算各时段的加权头寸。
第二,各时段的加权多、空头头寸可相互对冲的部分乘以10%得出垂直资本要求。
第三,各时段的加权多头头寸和加权空头头寸进行抵消得出各个时段的加权头寸净额;将在各时区内各时段的加权头寸净额之间的可相互对冲的部分乘以表二所列的第一组权重得出各个时区内的横向资本要求。
第四,各时区内各时段的加权头寸净额进行抵消,得出各时区加权头寸净额;每两个时区加权头寸净额之间可相互对冲的部分乘以表二所列的第二组权重得出时区间的横向资本要求。
第五,各时期加权头寸净额进行抵消,得出整个交易账户的加权净多头或空头头寸所对应的资本要求。
表一:时段和权重
┌──────────┬──────────┬──────┬─────────┐ │息票利率不小于3% │息票利率小于3 % │风险权重 │假定的收益变化 │ ├──────────┼──────────┼──────┼─────────┤ │不长于1个月 │不长于1个月 │0.00 % │1.00 │ ├──────────┼──────────┼──────┼─────────┤ │1至3个月 │1至3个月 │0.20 % │1.00 │ ├──────────┼──────────┼──────┼─────────┤ │3至6个月 │3至6个月 │0.40 % │1.00 │ ├──────────┼──────────┼──────┼─────────┤ │6至12个月 │6至12个月 │ 0.70 % │1.00 │ ├──────────┼──────────┼──────┼─────────┤ │1至2年 │1.0至1.9年 │ 1.25 % │0.90 │ ├──────────┼──────────┼──────┼─────────┤ │2至3年 │1.9至2.8 年 │1.75 % │ 0.80 │ ├──────────┼──────────┼──────┼─────────┤ │3至4年 │2.8 至3.6 年 │2.25 % │0.75 │ ├──────────┼──────────┼──────┼─────────┤ │4至5年 │3.6 至4.3 年 │2.75 % │0.75 │ ├──────────┼──────────┼──────┼─────────┤ │5至7年 │4.3 至5.7 年 │3.25 % │0.70 │ ├──────────┼──────────┼──────┼─────────┤ │7至10年 │5.7 至7.3 年 │3.75 % │0.65 │ ├──────────┼──────────┼──────┼─────────┤ │10至15年 │7.3 至9.3 年 │4.50 % │0.60 │ ├──────────┼──────────┼──────┼─────────┤ │15至20年 │9.3 至10.6 年 │5.25 % │0.60 │ ├──────────┼──────────┼──────┼─────────┤ │20年以上 │10.6 至12 年 │6.00 % │0.60 │ ├──────────┼──────────┼──────┼─────────┤ │ │12 至20 年 │8.00 % │0.60 │ ├──────────┼──────────┼──────┼─────────┤ │ │20 年以上 │12.50 % │0.60 │ └──────────┴──────────┴──────┴─────────┘ 表二:时区和权重
┌─────┬──────────────┬─────┬─────┬──────┐ │时区 │ 时段 │同一区内 │相邻区之间│1区和3区之间│ │ ├──────┬───────┼─────┼─────┼──────┤ │ │息票利率小于3%│ 息票利率小于3% │ │ │ │ ├─────┼──────┼───────┼─────┼─────┼──────┤ │1区 │0-1 个月 │0-1 个月 │40% │ 40% │100% │ │ ├──────┼───────┤ │ │ │ │ │1 至3 个月 │1 至3 个月 │ │ 40% │ │ │ ├──────┼───────┤ │ │ │ │ │3 至6 个月 │3 至6 个月 │ │ │ │ │ ├──────┼───────┤ │ │ │ │ │6 至12 个月 │6 至12 个月 │ │ │ │ ├─────┼──────┼───────┼─────┤ │ │ │2区 │1至2 年 │1.0 至1.9年 │30% │ │ │ │ ├──────┼───────┤ │ │ │ │ │2 至3 年 │1.9 至2.8年 │ │ │ │ │ ├──────┼───────┤ │ │ │ │ │3 至4 年 │2.8 至3.6年 │ │ │ │ │ │ │ │ │ │ │ ├─────┼──────┼───────┼─────┤ │ │ │3区 │4 至5 年 │3.6 至4.3年 │30% │ │ │ │ ├──────┼───────┤ │ │ │ │ │5 至7 年 │4.3 至5.7年 │ │ │ │ │ ├──────┼───────┤ │ │ │ │ │7 至10 年 │5.7 至7.3年 │ │ │ │ │ ├──────┼───────┤ │ │ │ │ │10 至15 年 │7.3 至9.3年 │ │ │ │ │ ├──────┼───────┤ │ │ │ │ │15 至20 年 │9.3 至10.6 年 │ │ │ │ │ ├──────┼───────┤ │ │ │ │ │20年以上 │10.6 至12年 │ │ │ │ └─────┴──────┴───────┴─────┴─────┴──────┘
3.利率及债券衍生工具。
利率衍生工具包括受利率变化影响的衍生工具合约及资产负债表外工具,如:利率期货、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掉期及交叉货币掉期合约、利率期权及远期外汇头寸。债券衍生工具包括债券期货和债券期权。
上述衍生工具应转换为基础工具,并按基础工具的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的方法计算资本要求。利率和货币掉期、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合约、利率期货及利率指数期货不必计算特定风险的资本要求;如果期货合约的基础工具债券或代表债券组合的指数,则应根据发行人的信用风险计算特定风险资本要求。
二、股票风险
股票风险是指交易账户中股票及股票衍生工具头寸的风险。其中股票是指按照股票交易规则进行交易的所有金融工具,包括普通股(不考虑是否具有投票权)、可转换债券和买卖股票的承诺。
1.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
特定风险的资本要求等于各不同市场中各类股票头寸绝对值之和乘以8%后所得各项数值之和。一般市场风险对应的资本要求,等于各不同市场中各类股票净头寸(取绝对值)乘以8% 后所得各项数值之和。
2.股票衍生工具。
包括股票和股票指数的远期、期货及掉期合约。
衍生工具要转换成基础工具,并按基础工具的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的方法计算资本要求。
三、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外汇(包括黄金)及外汇衍生工具头寸的风险。
1.外汇风险的资本要求等于总净敞口头寸乘以8%。
总净敞口头寸等于以下两项之和:
(1)外币资产组合(不包括黄金)的净多头头寸之和(净头寸为多头的所有币种的净头寸之和)与净空头头寸之和(净头寸为空头的所有币种的净头寸之和的绝对值)中的较大者。
(2)黄金的净头寸。
2.外汇衍生工具要转换成基础工具,并按基础工具的方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四、商品风险
适用于商品、商品远期、商品期货、商品掉期。
本指引所称的商品是指在或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的实物产品,如:贵金属(不包括黄金)、农产品和矿物(包括石油)等。
1.商品风险对应的资本要求等于以下两项之和:
(1)各项商品净头寸的绝对值之和乘以15 %。
(2)各项商品总头寸(多头头寸加上空头头寸的绝对值)之和乘以3%。
2.商品衍生工具要转换成名义商品,并按上述方法计算资本要求。
五、期权风险
1.只购买期权的商业银行适用简易的计算方法。
(1)对于现货多头和看跌期权多头或现货空头和看涨期权多头,资本要求等于期权合约对应的基础工具的市场价值乘以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比率之和,再减去期权溢价。资本要求最低为零。
(2)对于看涨期权多头或看跌期权多头,资本要求等于基础工具的市场价值乘以该基础工具的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比率之和与期权的市场价值两者中的较小者。
(3)基础工具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对应的资本要求按下表计算:
┌───────────────────┬────────┬────────────┐
│基础工具 │特定风险比率 │一般市场风险比率 │ ├──────────────────┼────────┼────────────┤ │债券: │ │表一规定的风险权重,按照│ │政府 │ 0.00 │剩余期限(固定利率)或下│ │合格(剩余期限): │ │次重定利率日(浮动利率)│ │剩余期限为6个月或以下 │0.25 │来计算。│ │剩余期限为6个月以上至24个月 │1.00 │ │ │剩余期限为24个月以上 │1.60 │ │ │其他 │8.00 │ │ │利率 │0.00 │ │ ├──────────────────┼────────┼────────────┤ │股票 │8.00 │8.00 │ ├──────────────────┼────────┼────────────┤ │外汇 │0.00 │8.00 │ ├──────────────────┼────────┼────────────┤ │商品 │0.00 │15.00 │ └──────────────────┴────────┴────────────┘
2.卖出期权的商业银行适用于得尔塔+(Delta-plus)方法。
得尔塔+方法计算的资本要求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期权基础工具的市值乘以该期权的得尔塔值得到得尔塔加权期权头寸,然后将得尔塔加权头寸加入到基础工具的头寸中计算资本要求。
(2)伽马(Gamma)风险的资本要求。
伽马效应值=0.5×gamma×VU
其中:
基础工具为债券时:VU=基础工具市值×表一中相应时段的风险权重;
基础工具为利率时:VU=基础工具市值×表一中相应时段的假定的收益变化;
基础工具为股票、股指、外汇与黄金时:VU=基础工具市值×8%;
基础工具商品期权:VU=基础工具市值×15%。
同一基础工具每项期权对应的伽马效应值相加得出每一基础工具的净伽马效应值。若基础工具的净伽马效应值为负值,则伽马风险的资本要求总额等于这些净伽马效应值的绝对值之和。
(3)维加(vega)风险的资本要求。
基础工具维加风险的资本要求=│(25%-该基础工具波动率)×该基础工具的各项期权的维加值之和│
维加风险的资本要求总额,等于各项基础工具维加风险的资本要求之和。
附件2:返回检验突破次数、分区及资本附加因子的对应关系表
───────────┬────────────────┬───────────┐ │分区 │在过去250个观察结果中的突破次数 │资本附加因子 │ ├──────────┼────────────────┼───────────┤ │绿区 │少于5 次 │0.00 │ ├──────────┼────────────────┼───────────┤ │黄区 │5次 │0.40 │ │ ├────────────────┼───────────┤ │ │6次 │0.50 │ │ ├────────────────┼───────────┤ │ │7次 │0.65 │ │ ├────────────────┼───────────┤ │ │8次 │0.75 │ │ ├────────────────┼───────────┤ │ │9次 │0.85 │ ├──────────┼────────────────┼───────────┤ │红区 │10次或以上 │1.00 │ └──────────┴────────────────┴───────────┘
发布部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0年02月27日 实施日期:2010年02月27日(中央法规)
第三篇:银行业内控风险防范的思考
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金融机构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化解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内控制度不断完善,不仅有效地遏制了不良信贷资产的增长势头,同时也促进了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但由于多种原因,个别行还暴露出一些经济案件。如2007年11月17日某旗农行发现一起案件,案件发生在基层营业网点,嫌疑人是营业室综合柜员,在任职期间存在挪用开户单位存款嫌疑。涉案金额200余万元,其中:据初步核实已定性挪用金额78.3万元,嫌疑人交待的其它涉案金额正在进一步核实中,这起金融案件是内盗。2007年11月16日上午10点,某开户单位要求上划锡盟某局200万元资金。支行营业室柜员受理后发现该开户单位帐户只有178万元余额,不够上划金额。该行迅速组成工作组到该开户单位进行帐务核实,发现该企业账面实际应有余额257万元。经核查涉案嫌疑人于2005年4月至2007年5月采取不入账的手段分多次挪用现金合计78.3万元。被挪用的资金被嫌疑人分三次到某市交给其丈夫56万元,其余以银行卡多次汇入其丈夫卡中。目前该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案件的启示:这起案件作案过程持续时间长,初步调查竟长达3年之久。犯罪分子之所以敢在内控制度逐步完善的今天顶风作案,充分暴露出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薄弱,可见,边牧旗县加强银行业内控风险防范刻不容缓。
加强银行业内控的对策建议
一是切实整章建制,规范和完善内控制度。边牧旗县银行业应按照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的要求,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对本单位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规章、机构和岗位设置、决策与管理系统以及议事规程、民主决策程序等方面进行一次认真检查清理,找出问题和差距,加以严格规范,该建立的建立,该补充的补充,该废止的废止,该调整的调整。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本单位清理措施、步骤和具体时间,以保证清理工作的成效。在全面清理现行管理制度和业务规章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借鉴内控建设卓有成效的经验,切实建立一套责权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部控制机制,把经营风险和大案要案的发生,达到从制度上、源头上防范金融风险的安全经营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损失。
二是建立计算机风险管理制度,加快内控方面的电子化建设,使其能够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要对计算机系统管理、计算机操作和数据保管三个不相容职务实行分离,严防内部犯罪。对业务数据的输入、输出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建立一套先进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制定计算机操作环境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系统的可靠、稳定、安全运行。
三是以人为本,加强干部职工的素质教育。预防案件的发生,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是关键。因此,边牧旗县银行业要持之以恒抓教育,培养政治强人,筑牢思想防线,让员工不想踏雷区。要经常性的开展以党的基本路线、理想观念、市场经济理论、金融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帮助员工树立正确而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经常性地开展法律和业务培训,把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作为组织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教育;要经常性地对员工开展革命传统、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抓教育强素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纪观念,为有效预防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奠定良好的人员素质基础。
第四篇: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思考
所谓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 Way Commission)报告中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一、内部控制的发展
内部控制一词,最早出现在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前身)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指为保护现金和其他资产,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Control”一词是从拉丁语“Contrarotulus”派生出来的,其中 “Contra”意为“对比”,“rotulu”意为“宗卷”。著名学者塞缪尔。约翰(Samuel Johnson)将这一最初的意思定义为“由另一个职员保管的登记账簿或账册,可由他人逐项检查。”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阶段。内部牵制思想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这在早期被认为是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控制方法。内部控制制度思想认为内部控制应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或称内部业务控制)两部分,前者在于报告企业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者在于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后来,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进行研究时,逐步发现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且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90年代,美国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思想,并逐步将各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统一起来。
1985年,由AICPA、美国审计总署(AA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及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共同赞助成立了全国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该委员会所探讨的问题之一就是舞弊性财务报告产生的原因,其中包括内部控制不健全问题。基于该委员会的建议,其赞助机构又组成了一个专门研究内部控制问题的委员会-COSO委员会。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在1994年进行了增补。COSO报告提出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观点:
1、明确内部控制的“责任”。COSO报告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制定与实施的责任问题。该报告认为,不仅仅是管理人员、内部审计或董事会,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确立这种组织思想有利于将企业的所有员工团结一致,使其主动地维护及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而不和管理阶层相互对立,被动地执行内部控制。
2、强调内部控制应该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COSO报告认为,经营过程是指通过规划、执行及监督等基本的管理过程对企业加以管理。这个过程由组织的某一个单位或部门进行,或由若干个单位或部门共同进行。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一部分,与经营过程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凌驾于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上。它使经营达到预期效果,并监督企业经营过程的持续进行。不过,内部控制只是管理的一种工具,并不能取代管理。[!--empirenews.page--]
3、强调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企业的经营活动是永不停止的,企业的内部控制过程也因此不会停止。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制度或一个机械的规定,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趋于完善。内部控制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过程。
4、强调“人”的重要性。COSO报告特别强调,内部控制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员工影响,透过企业内的人所做的行为及所说的话而完成。只有人才可能制定企业目标,并设置控制机制。反过来,内部控制也影响着人的行为。
5、强调“软控制”的作用。相对于以前的内部控制研究成果而言,COSO报告更加强调“软控制”的作用。软控制主要是指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事物,如高级管理阶层的管理风格、管理哲学、企业文化、内部控制意识等。
6、强调风险意识。现代社会充满激烈竞争,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主旋律之一。风险影响着每个企业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其在产业中的竞争力及在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COSO报告指出,所有企业,不论其规模、结构、性质或产业是什么,其组织的不同层级都会遭遇风险。管理阶层需密切注意各层级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7、糅合了管理与控制的界限。在COSO报告中,控制已不再是管理的一部分,管理和控制的职能与界限已经模糊。
8、强调内部控制的分类及目标。COSO报告单独对内部控制的目标进行了解析和阐释。目标的设定是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它不是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但却是内部控制的先决条件,也是促成内部控制的要件。制定目标的过程不是控制活动,但其对内部控制的意义重大,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是否有存在的必要。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目标分为三类:与运营有关的目标、与财务报告有关的目标以及与法令的遵循有关的目标。这样的分类高度概括了企业控制目标,有利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同方面。
9、明确指出内部控制只能做到“合理”保证。COSO报告认为:不论设计及执行有多么完善,内部控制都只能为管理阶层及董事会提供达成企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目标达成的可能性,也受内部控制的先天条件所限制。
10、成本与效益原则。COSO报告明确指出,内部控制要建立在成本与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并不是要消除任何滥用职权的可能性,而是要创造一种为防范滥用职权而投入的成本与滥用职权的累计数额之比呈合理状态(即经济原则)的机制。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必须逾越的几个难点
一项好的内部控制,应该达到以下标准:其一,控制触角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没有控制死角,即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纳入了内部控制范围。其二,事权划分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即内部控制制度能真正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操作方便。其三,控制程序规范,过程控制受到特别的重视,即内部控制要形成科学的机制,尤其是要把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放在突出地位,通过控制,防患于未然。其四,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功能可得到有效发挥。[!--empirenews.page--] 从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践操作来看,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研究和解决“四个如何”问题。
1、如何把握授权的度。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在这里“量”上的度起到决定性作用,当量的变化到了极限时,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内控制度的量度界定也就成为实践中的一个难点。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对于企业法人代表,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利的量度界定更是关键一环。出现重大舞弊经济案件的企业,很多都是授权不当引起的,是权力过大,而且控制不力的恶果。一方面,授权无“度”,直接制约内控制度效能的发挥。在巨大的权利面前,政策法律尚且相形见绌,何况一个内控制度;另一方面,对内控制度执行人员的授权也有“度”的学问,对不同的控制环节要有不同授权,才能使内控制度有效运行,不然容易产生新的舞弊土壤。不管哪个环节,在具体授权时,应以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
2、如何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有效的内控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个人实施全方位控制。这里就存在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社会实践告诉我们,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在任何地区、任何时候都存在,尤其是在我国这个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的国度里,矛盾尤为突出。企业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舞弊行为时有发生,所以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就必然成为内控制度实施中的一个难点。一般而言,内部控制的对象是指企业的权利操纵者,是对权力操作者的权利约束,也是对权力操纵者之间的权利制衡。这种独特的控制对象决定了提高受控度的艰巨性。本人认为,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关键有两点:一点是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另一点是主要决策者的受控程度。
3、如何提升规范控制程度。提起内控制度,人们往往想起出纳人员管钱不管账,管支票不管印鉴,管报销不管稽核等。其实内控制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对于一个极为复杂系统工程的控制,不能靠人治,也不能靠简单的出纳控制、财务管理来实现目的,而是靠一套科学规范的内控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管理行为,让管理者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中,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完成任务,接受规定的控制管理。这里的重点,是对企业不同的经营管理活动制定出“怎么干”的标准。完成这个任务,要有丰富的知识、超前的意识、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作风。这无疑又是一个难点。
4、如何提高控制人员的熟练程度。企业内控制度的中心是财务会计控制,承担内控责任的主要是会计人员。因此,财务会计人员要真正能担当起控制的重任,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如上所述,科学的内控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大大突破了财务会计的工作范畴,大大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机械、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到位。同时内部控制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矫正人的行为,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智慧和协调能力,培养大批这样的“全才”,显然需要很长的过程。[!--empirenews.page--]
三、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理性思考
思考之一:控与被控,需要永远协调的一对矛盾。控是规范,控是约束,控是对舞弊的否定,是对损失的扼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需要内部控制,这是主流,是规律。越是优秀的企业,规范管理越有无形的作用。内部控制对于保护企业意义非同小可。但控制毕竟是对于人而言的,是对人行为的约束,对人权利的限制,矛盾永远存在,协调控制与被控制之间的矛盾事关内部控制的成败。什么时候控制与被控制的矛盾协调得好,企业经营就稳定,企业效益增长就快。协调与被控的关系,一要把握重点,瞄准主要目标,有针对性地工作;二要善于抓住战机,善于捕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以事实为先导,力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要把自己主动置于受控制的地位,把握自己的行为;四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不断调整内部控制的思路,使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变化相适应。
思考之二:控面与控点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严谨的内控制度,不仅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而且得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控制点与控制面有机结合,内部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那么,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时,如何找到控制点,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动全身的作用,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的点应该在三个位置上:一是资金。对企业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进入体外循环。二是成本费用。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严格实施监管,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权力使用。对企业各个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防止权力滥用,造成经济损失。
思考之三:控制与创新是相依相伴的两种手段。实施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健康发展,决不能让内部控制成为企业进步的障碍。在一定意义上讲,控制是为企业经营导航,控制自身没有资本增值的功能,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力的源泉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企业才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生产经营才有足够的动力。这就告诉我们,保持企业发展不仅要实施内部控制,更重要的是促进企业创新。有活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制度,对企业创新工程给予足够的支持,在支持中对创新过程实施控制,防止在企业创新过程中产生舞弊行为,或者打着创新的旗号行舞弊之事。只有把控制和创新两种手段都运用好,企业才会不断发展壮大。
第五篇:市场开发建设服务中心内部改革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摘要】文章以**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为例,阐述了市场开发服务中心改革的根本目的,并针对改革当中碰到的难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作者简介】甘展红(1970-),女,广西**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兼中心改革办公室主任,经济师,政工师,研究方向:工商改革“办管脱钩”遗留问题、物流发展、市场管理。
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与动力。”我们**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中心的各项机制关系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需要,形成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改革,是市场中心的自我完善,是市场中心的发展途径与动力。
但是,任何改革都要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一部份人的利益,难度会大,会更复杂。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改革的推进既积极又稳妥?我们按照“一个中心、四大战略”进行总体考虑,采取“一套系统、两道防线、三个主攻方向”的战略部署。
一、战略部署
所谓“一个中心”,是指我们要动员全体员工,以市场中心党政领导班子为核心,紧密围绕“发展经济多创效益”的中心思想,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奋发向前。
所谓“四大战略”,就是要树立高瞻远瞩、精心部署的战略观念,按照“形式多样、突出重点、注重实施、逐步推进”的方针,切实结合中心实际,针对现存问题和弊端,加快研究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在各方面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阵改革,易发生“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甚至可能变成烂摊子,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我们的战略部署:
1.整顿战略。即改革之初,中心上下必须达成共识,团结一心,清理问题、整顿作风、自查自纠。整顿过程中,既要谦虚谨慎,也要勇揭疮疤,勇于将中心存在的各种弊病摆上台罗列出来加以整改。只有查出病因和病症,才能对症下药,彻底治愈芥癣之疾、心腹之患。
2.改革战略。即过去我们比较熟悉的、比较习惯的市场管理观念、经济管理体制和行政领导方式,都要有一个较大转变。中心管理市场方式、中心的经营体制、经济运行环境与规则、理财观念等,都要进行深刻的变革。现阶段重点应是人事机构的改革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只有勇于拿刀动手术,才有新生命的活力。
3.巩固战略。即改革初期,着重抓好集贸市场管理为主业,以现有的资产资源为事业基础,研究和实施相应措施,巩固基础,挖掘潜力,避免在改革进程中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可笑结果。只有善于在手术病愈之后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才能蓬发无穷的前进动力。
4.发展战略。发展才是硬道理。但发展也要有新思路。中心的发展,应该向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前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坚定的不可动摇的。然而,发展经济也要有新思路,要跳出传统经济抓经济。现在我国的经济内涵和外延均发生很大变化。就内涵来说,已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速度型向效益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就外延来说,现在经济已从一产、二产扩展到三产。市场中心应顺应经济变化,因势利导,眼界要宽、眼光要远,视角要新,由第三产业逐步向一产、二产经济全面发展,向集约型、效益型、质量型持续发展。
二、具体做法
改革促经济,管理出效益。这是成功企业达成的共识。中心目前之所以陷入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机构设置不合理、冗员过多、机制不灵、管理粗放。因此,现阶段应先实施整顿和改革战略,通过整顿改革,加强管理来充分发挥中心内部各类资源的最优配置效益,增强中心的活力和竞争力,为巩固和发展战略打下良好基础。
(一)重新建立一套市场中心管理和运行系统。中心原有的管理方式,是领导直管科室和市场服务站,科站直管职工个人的单线垂直管理,从而造成上下之间、部门之间、职员之间沟通不顺畅,职责不清晰,管理不到位,政令不畅通,太单一,做事拖沓,效率低下。
计算机之所以以其强大的运作功能为世界各行各业服务,之所以在短短几十年内使全世界的科技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神奇,就在于计算机配置了一套完美协调的系统。中心要建立的,也是类似计算机的一套系统。中心的领导决策层,就是我们的CpU;中心的职能部门,就是职能不同的电子电缆;中心的市场服务站,包括将来建立和发展的子公司等,就是各种配件;中心的决策措施和规章制度,就是促进各项规范运行的命令。我们要尽快配置的,就是这样一个高效、有序、协调、精干的管理的运行系统,建立和完善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经济管理结构。
(二)要设置好两道防线
1.思想防线。在困境中大刀阔斧搞改革,对我们大家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对我们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的全新考验。因此,具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和状态至关重要。所以,动员全体员工对形势和改革要有信心。我们要
看到将会遇到的“风险”、“冲击”和“挑战”,但不能把各种调整、改革看成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怀着一个沉重心态;更不能抱着观望态度,等着上面拿主意、给政策,以为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自己置身事外。这样的心态是有害的,不利于中心改革和发展的。大家要在改革中既要牢固筑好自身的抗腐防变道德防线,把好人情关、权力关和金钱关,又要以良好的心理、精神和状态,积极进取,精心谋划、敢于和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各方面潜能,知难而进,变压力为动力,变不利为有利,变挑战为机遇,不管机制如何变革,不论情况多么复杂,我们能始终掌握主动,取得成功。
2.竞争防线。在整顿阶段,我们要脱掉过去那根深蒂固的工商行政管理“办管脱钩”分离出来的事业单位的观念外衣,穿上市场经济竞争中适者生存的企业外套。改掉固步自封死守祖业二分田的地主姿态,树立市场竞争浪潮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居安思危迎接竞争意识。我们不去竞争,不但蛋糕越来越少,自己手里拿着的这一块,也会被别人抢了去。因此,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改革的方法,积极有效地参与竞争。
(三)要抓好人的改革和管理
人是第一生产力。实行人本管理,我们要扩大管人范畴。管好人,不但指管好干部职工,还指管好领导和管好市场经营者和物业小区居民。领导班子成员首先要事事处处以身作则,始终坚持“以诚为本、以实为先”的宗旨,体现“团结高效、求实务真”的作风,分析形势,接受监督,把握大局。其次,“带好队伍管好兵”,一要抓好思想教育。干部职工只有思想上的成熟,才会有行动上的坚决。二要实行全员聘用制度,一年一聘或二年一聘,增加危机感和紧迫感。三要实行考核浮动效益岗位工资制度,打破铁饭碗,按劳取酬。四要推行“二考四评一优化”的竞争激励机制。“二考”即政治业务考试和岗位目标考核。“四评”即分领导、中层干部、班组、员工四个层次进行每年两次民主无记名测评,参加测评的人员不局限于本单位,还包括随机邀请部分被管理者代表、相关部门人员、主管部门领导等。“一优化”就是按照“将选兵、兵选将”的原则,确定部门、班组编制数,一年一定,进行合理流动。五是创造人才环境,让人才脱颖而出。如有需要,临时高薪聘请拔尖的专业人才或专家来就某一事件或某一项目进行策划和管理。再次是建立市场承诺制度收取诚信经营信用金。选出有经营实力、管理能力和良好信誉的经营者作行业组长通过经营者管理经营者,居民管理居民,减轻我们的管理难度。
(四)要抓好财的改革和管理
经营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我们要将行政事业财务管理向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转变过来。譬如,每一个市场,就当是工业企业的车间,这个“车间”,生产的产品就是摊位等市场设施。我们要努力推销的产品就是市场摊位和服务,我们要跟上的就是这些“产品”的售后服务。财务的作用就是核算每个市场的“生产成本”,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做好财务分析,提高市场租赁率、投资回报率和利润率。以最低成本,最好的服务,美化市场培育市场繁荣市场,千方百计吸引经营者进场租赁摊位开展经营,让经营者满意,让消费者满意,我们收入年年满意,这样“三赢”的局面才是市场经营管理的真正成功。此外,还要相应抓好市场、车辆维修维护核算管理、招投标制度管理、市场摊位租赁合同管理、流动资金管理、资产融资管理,办公费用管理、建立水电回收责任制、加强财务审计、加强对服务站、子企业财务监控,每月不定期进行抽检,加大纪检监督力度等。值得一提的是,加强审核和监控,但不应程序繁琐拖延办事效率。要实施手续简化但制度严明的管理程序,否则将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五)根据实际,发展各种经营。要巩固原有基础上,实施发展战略,对市场中心实施商业化运作,进行公司化改组、法制化管理的经营模式,建立“专、精、特、新”的子企业,由第三产业外延向一、二产业发展,向集团化过渡
常言道:“守业不如创业。”中心要发展壮大,必须立足在原有基础上,拓宽视野,发展多种经营,寻找经济增长点,完善中心的造血功能,以业养业。较为贴近中心现有人力财力资源及专业实际去运作的有七点:
1.根据城镇化进程,调查研究消费区域和专业市场等方面的空白,了解分析市场运作规律,继续扩建市场和增加更完备的市场配套设施。我市的商业零售、批发市场发育程度不高,专业市场不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市场配套设施不完备(如缺乏停车场、无统一广告宣传和营销策划等)、,尤其旺甫、夏郢和倒水三镇的市场,更有潜力可挖。我们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意识,比如说我市、三镇及市外其他城镇的市场网点的布局和建设,就应很好地研究。而且,必须吸取以前的教训,在决策开发建设市场之前,尽可能做足可行性研究,防止因行政干预而被动拆迁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极大浪费。
2.建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将单一集贸市场专业管理,拓展到大型超市管理、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宾馆酒店物业管理,大中型企业物业管理等。包括对这些主客户主体的水电安装、维修维护、家政服务等技术和劳务的输出。
3.集中财力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由单一的市场开发建设拓展到厂房、宾馆、住宅小区等房地产开发和修建工程揽接。方式可采用合作、合资、合营、代理等,资金筹措可以通过招商引资、转让股份、利润分成、拍卖摊位使用权、抵押贷款、争取国家对重大扶持项目低息贷款或社会集资等多种渠道。开发范围以本市城镇为中心,向相邻县市拓展辐射。
4.创建净菜市场。引进加工设备和技术,建立净菜加工厂(加工基地),争取禽畜类集中屠宰经营权和菜蔬、果品和肉类等真空(防腐保鲜)包装加工业务。先在每个集贸市场开辟净菜区试营,或选择某一市场作试点,根据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要的提高,逐步全部集市改超市。此外,发展经销商,策划营销策略,将净菜等统一品牌的加工产品逐步在全市、全区甚至全国推广,铺开营销网点。
5.建立营销中心(公司),尝试由营销中心统一采购统一分销给市场经营者。统一采购的好处是量大进价低,既可以降低他们的经营成本,我们又不用担心销路的前提下赚取价差利润。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市场闲置没有租出的地方,设立零售经营点,优惠承包给中心员工中的下岗或失业亲属经营,在自己的地盘卖自己的产品和商品。
6.以农副产品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为依托,向农副产品种养、深加工、贸易、仓储、物流、信息等一条龙产业方向发展。
7.建立中心自己的市场网站,建立和发展网络市场。引进知名品牌厂商、经销商进驻和加盟中心的网络市场或中心的有形市场。增加网上购物、代理商业客户和各类市场经营户发布购销广告信息等电子商务服务、增加市场代购代销并送货上门等有偿服务等。
8.设计注册商标,策划公关活动,树立中心形象,推广企业文化,打响品牌效应,创建中心无形资产。建议凡属中心管辖的市场和公司都在显眼处设置醒目而统一的单位商标标识,同时学习超市模式管理人员和经营者分别统一着装、使用统一包装袋,发放统一商品宣传资料,统一处理市场发生的信访事件或突发事件,条件许可的统一收费。开辟一些位置,在市场周边种养花草,搞好市场环境绿化,同时完善市场配套功能,让市场上档次。
9.条件成熟后,组建集团公司,全面地可持续地把事业触角拓展到全国各地。
三、结语
总而言之,“物无不变,变无不通。”如美国企业强调把本企业业绩与同行最优秀企业业绩对比,找出差距,寻求改进,定点超越;日本企业倾向详细分析本企业目前存在什么主要问题,然后改进,自我超越。故这两个经济强国的企业能不断改进不断成功,实质上,就是能不断求变不断改革的成功。我们中心要学习的,就是不但学习日本企业自我对比而改进,还要学美国企业与竞争同行对比而改进,部署战略,稳妥变革,不断超越,循序渐进,定能取得事业辉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