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
皖政办[2012]2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安徽省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三日
安徽省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建立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的指导意见》,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受理、督办或直接参与调查处理的,发生在本省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违法案件。
举报奖励对象原则上限于实名举报;如匿名举报的,举报人在举报时应自设6位代码,并留下具体的联络方式。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举报奖励的审核和奖金发放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举报奖励的审定和奖金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农业、商务、卫生、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盐务等部门(以下统称食品安全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举报的受理和查处工作。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举报,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采取书信、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向食品安全有关部门反映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提出投诉请求,依法由食品安全有关部门处理的活动。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食品安全有关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本部门受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举报的电话号码、传真、通信地址、电子邮箱、投诉举报处理程序以及查询投诉举报处理进展及结果的方式等。
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对举报内容进行登记、受理,不得推诿。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举报,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移交有关部门办理,并以电话或书面形式告知举报人。
第六条 举报的违法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经查证属实的,且行政处罚的罚没款入库金额超过1000元或人民法院判决有罪的,对举报人予以奖励:
(一)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收购、运输过程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
体健康物质的;
(二)使用非食用物质和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违法制售、使用食品非法添加物,或者使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的;
(三)收购、加工、销售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或者向畜禽及畜禽产品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
(四)加工销售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肉类制品的;
(五)生产、经营变质、过期、混有异物、掺假掺杂伪劣食品的;
(六)仿冒他人注册商标生产经营食品、伪造食品产地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食品生产许可标志或者其他产品标志生产经营食品的;
(七)未按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
(八)其他涉及食用农产品、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七条 举报的违法行为经直接查处的食品安全有关部门查处结案后,按罚没款入库级次由财政部门按照行政处罚罚没款入库金额大小,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额度为:
(一)罚没款入库金额1000元以上(不含1000元)1万元以下(含1万元)的,奖励举报人500元;
(二)罚没款入库金额1万元以上的,按罚没款入库金额的5%奖励举报人。
每次举报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
第八条 举报的违法行为被人民法院判决有罪的,由与法院同级的财政部门按照下列额度给予一次性奖励:
(一)被处罚金的,按罚金的5%奖励举报人;
(二)被判处刑期的,刑期一年以下的(含一年)奖励举报人5000元,刑期一年以上的按每超过一年奖励5000元累加。
刑期和罚金并处的,按前款第一项和第二项分别计算后就高奖励。每次举报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
第九条 举报的违法行为被行政处罚后,又被法院判决有罪的,按第七条和第八条分别计算后就高奖励。
同一举报涉及多起行政处罚或者刑事案件的,按其中最重一起处罚或者判决进行奖励。
第十条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举报人联名举报同一线索的,按一案进行奖励,奖金由举报人协商分配。
同一线索被两个以上举报人分别举报的,奖励最先举报人,举报顺序以承办部门受理该举报的时间先后为准。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举报奖励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举报奖励的审定情况及时核拨,实行专户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举报奖励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提出。直接查处举报的食品安全有关部门应于结案后10个工作日内,对举报人举报事实、奖励标准予以认定,提出奖励意见,报至与罚没款入库级次同级的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送与其同级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构成犯罪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举报奖励,由公安机关提出。
提出奖励意见的食品安全有关部门应同时提供举报受理记录、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结案报告、刑事判决书和罚没款缴款凭证等材料的复印件。
对于匿名举报,直接查处举报的食品安全有关部门在提出奖励意见后,应于10个工作日内将匿名举报人设置的代码核对无误后密封并加盖启封章,与其联络方式一并送同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二)审查与审定。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奖励意见的审查情况,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奖励资金,举报奖励申请经同级财政部门审定后,核拨至同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并由其向举报人及时兑现奖金。
罚没款入库级次与直接查处举报的食品安全有关部门级别分离的,与罚没款入库级次同级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应在接收到财政部门核拨的奖励资金后,及时转拨至与直接查处举报的食品安全有关部门同级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由其向举报人兑现奖金。
(三)通知。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应自接收到同级财政部门核拨的奖金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知举报人领取奖金的时间、地点和金额。
(四)领取。举报人接到通知后60日内,凭有效身份证件领取奖金并办理签收手续,也可以委托他人代领。受委托人必须提供书面委托书和双方有效身份证件。逾期未领取的,视为自动放弃。
匿名举报人还需当场提供自设的6位代码,发放奖金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应由两名工作人员当面拆封已封存的代码,经核对无误后,方可领取奖金。
第十三条 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食品安全有关部门、财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举报人信息予以保密。未经举报人同意,不得公开其个人及其举报信息。
第十四条 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食品安全有关部门和财政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本人或指使他人伪造举报材料,冒领举报奖金的;
(二)对举报人或举报情况敷衍了事,没有认真核实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因工作失职造成泄密的;
(四)向被举报人通风报信,帮助其逃避查处的。
第十五条 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举报,不适用本办法。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第二篇:禅城区社会保险待遇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
禅城区社会保险待遇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
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防范和制止各种侵害社会保险基金的违法行为,鼓励社会公众举报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违法行为,维护社会保险基金安全,保障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11号令)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暂行办法所称社会保险待遇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所称社会保险待遇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
举报受理
第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下称举报人)可对下列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违法行为向禅城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以下简称区社保局)举报,经区社保局查证属实、符合本暂行办法规定的,可以获得奖励。
第四条举报人本身负有监督、管理、征收、经办社会保险基金等法定职责或授权职责的,不适用本暂行办法。
受理举报范围
第五条
(一)骗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行为
1、参保人在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时,因死亡或下落不明超过6个月、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被劳动教养等原因导致享受待遇的条件变更或领取的条件丧失时,仍以非法手段获取待遇的;
2、参保人同时领取两份或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3、伪造年龄、工作经历等资料,骗取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二)骗取失业保险待遇行为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待遇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仍继续领取失业保险待遇:
1、重新就业;
2、应征服兵役;
3、移居境外;
4、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5、无正当理由,连续两次或者累计三次拒不接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或者其指定机构介绍的适当工作或者提供的培训的;
失业人员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重新就业:
1、已领取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或兴办经济实体的;
2、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
3、连续从事有一定收入的工作达半年以上的,且月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三)骗取工伤保险待遇行为
1、以未参保员工冒充已参保员工身份,向区社保局申领工伤保险待遇的;
2、在员工发生工伤后才为该员工办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并伪造证据或隐瞒该员工的真实情况,以骗取工伤保险待遇的;
3、通过提供虚假的供养关系或无生活来源证明骗取工伤保险供养待遇的;
4、非因工受伤、不具备或丧失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资格或条件而通过伪造证据,虚构事实,骗取工伤保险待遇的;
5、伪造证据,使区社保局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标准,导致工伤保险基金流失的;
6、医疗(康复)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等有关单位,为用人单位或员工个人提供虚假证明或票据,导致产生骗取工伤保险待遇的行为或结果的;
7、医疗(康复)机构将治疗工伤所需的费用中不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冒充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导致工伤保险基金流失的;
(四)骗取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行为
1、医疗机构或参保人以做假帐单、假病历、假处方、假检查化验报告、假疾病诊断证明和挂名住院等手段,骗取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和门诊)待遇的;
2、医疗机构或参保人以虚开住院或门诊医疗收费收据等方式,骗取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和门诊)待遇的;
3、冒名就医,导致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和门诊)基金流失的;
4、参保人伪造资料、隐瞒事实真相以骗取医疗、生育保险待遇的;
5、利用医保卡套取现金的;
6、其他医疗机构、药店冒充社保定点机构进行医保卡刷卡消费的;
7、任何单位或个人违规重叠开药、将不应纳入医疗报销范围的药品、医疗服务项目等纳入报销范围等行为,导致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和门诊)基金流失的;
(五)其他违法、违规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行为。
举报方式
第六条区社保局应当开设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电话,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号码、传真号码、邮箱地址、通讯地址和受理举报的范围。
举报人可采用上门、电话、电报、传真、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举报。
举报处理
第七条区社保局根据职责分工、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受理、查处举报事项,对查证属实的举报事项被举报人拒不接受整改的,移交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条对于举报事项,区社保局应在收到举报后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对不予受理的举报,应当及时告知举报人并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九条凡符合受理范围的举报,区社保局应当自受理举报之日起30日内办结。对情况复杂的经本部门分管领导审核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0日。
举报人要求答复本人所举报案件办理结果的,应当将办理结果告知举报人。
奖励条件
第十条举报人举报事项同时符合下列情形的,给予奖励:
(一)有明确的违反社会保险基金支付规定、违规获取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主体;
(二)向区社保局实名举报;
(三)举报人提供的事实、证据事先未被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社保局、区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等政府有关政府职能部门掌握;
(四)举报的情况经查证属实;
奖励对象
第十一条举报奖励对象是署名的举报人,举报人领取奖金时,应携带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对提供姓名、联系方式不真实、不准确的举报人不予奖励;对同一事实有多个举报人的,对第一举报人进行奖励,举报顺序以受理举报的时间为准,但其他举报人提供的情况对查清违规行为有重要作用的,可以酌情给予奖励。对同一事实联名举报的,视为一位举报人进行奖励。
奖励标准
第十二条符合奖励条件的,按照下列标准给予奖励:
(一)查实骗取社会保险待遇金额在5千元(含5千元)以下的,给予举报人100元奖励;
(二)查实骗取社会保险待遇金额在5千元以上、2万元(含2万元)以下的,给予举报人300元奖励;
(三)查实骗取社会保险待遇金额在2万元以上、3万元(含3万元)以下的,给予举报人500元奖励;
(四)查实骗取社会保险待遇金额在3万元以上、5万(含5万元)元以下的,给予举报人1,000元奖励;
(五)查实骗取社会保险待遇金额在5万元以上、10万元(含10万元)以下的,给予举报人2,000元奖励;
(六)查实骗取社会保险待遇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按骗取社会保险待遇金额的2%进行奖励,但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00元;
对举报案情特别重大且追回骗取社会保险待遇数额在50万(含50万元)元以上的,在上述奖励金额最高标准的基础上,对举报人可以再增加5,000元的奖励;
(七)凡举报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违反医疗保险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经查实情节比较严重且被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区社保局等政府职能部门通报批评的,给予1,000元的奖励;经查实情节特别严重且被以上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暂停或取消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的,给予2,000元的奖励;
恶意举报行为
第十三条对恶意举报、编造违规事实的行为,区社保局将依据有关规定追究举报人的责任;造成严重后果、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奖励流程
第十四条区社保局在举报案件结案后十个工作日内,填写《禅城区社会保险待遇举报奖励审批表》,提出奖励对象和奖励金额,并注明有关事项,按照程序核实后,通知举报人签领奖金。
第十五条举报人领取奖金时,应当携带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举报人自收到奖励通知之日起,两个月内未领取奖金的,视为自动放弃。
奖励资金来源和管理
第十六条举报奖励所需资金由区社保局在区财政专项预算经费中安排或在区财政划拨的社保基金征收经费中列支,并接受区财政局、区政务监察和审计局的监督。
第十七条奖励资金不得在各项社会保险基金中列支。
保密制度
第十八条区社保局及其工作人员受理、办理举报案件时,应当遵守以下保密规定:
(一)不得私自摘抄、复制、扣押、销毁举报材料;
(二)严禁泄露举报人的姓名、单位、住址等情况;
(三)不得向被举报单位和被举报人出示举报材料;
(四)对匿名的举报材料不得鉴定笔迹;
(五)宣传报道和奖励举报有功人员,除征得举报人的同意外,不得公开举报人的姓名和单位等内容。
(六)举报奖励的相关资料区社保局要由专人负责保管、严守保密制度。
附则
第十九条本暂行办法授权由区社保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暂行办法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举报邮箱:sixf@chancheng.gov.cn
电话:82340522、82341234
通讯地址:佛山市禅城区朝安南路禅城区政府通济大院507室。
第三篇: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
咸阳市秦都区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鼓励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和危害因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咸阳市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区政府设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举报奖励。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举报奖励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监督审定、信息披露、奖金发放等日常工作事宜。区财政局负责奖金筹集管理等工作。
第三条 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及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分别公布举报电话,明确举报受理部门和有效联系方式,依据各自职责负责受理食品安全案件线索的举报,依法调查处理。
(一)秦都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通联方式: 地址:秦都区疾控中心五楼 电话:33550961 邮编:712000 邮箱:qdqsaw@126.com
(二)秦都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相关成员举报投诉电话: 区农牧局:***
交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由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确定主要受理部门和配合部门。
第六条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该立即受理并查处,一般情况15日内办结所受理的举报,并在处罚决定生效起20个工作日内发出《举报奖励领取通知书》或者《不予奖励通知书》。情况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办结时效和奖励兑现不得超过60日。
第七条 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责令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向购买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消费者支付赔偿金。
第八条 举报发生在本区行政区域内的下列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并经查证属实,属于奖励范围:
(一)种植、养殖、加工、经营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淘汰及限用的农业投入品以及非法添加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
(二)违法违规生产、加工、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
(三)销售未经检验检疫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成品;销售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动物、水产等及其制成品的;
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均有权对涉及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获得奖励,并应当符合下列原则:
(一)举报奖励对象原则上鼓励实名举报,由举报人直接领取奖金。
(二)匿名举报人也可以作为举报奖励对象。匿名举报人可选择使用6位密码,在违法案件和举报线索调查处理完毕后凭密码确认身份领取奖金。
第十条 根据举报人提供的线索与调查处理的事实结论相符合的程度,举报分为下列三个等级:
一级:能详细提供被举报人或单位的违法事实并能够提供关键证据和票据,并积极协助案件的调查,举报情况与违法事实完全相符。
二级:能提供被举报人或单位的违法事实并已掌握部分现场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证据并协助案件调查,经查证,举报情况与违法事实相符。
三级:已取得部分重要证据,但尚未对违法事实进行直接核实,仅提供查办线索,未配合案件调查,举报情况与查办事实基本相符。
第十一条 区政府给予举报人的奖励金额,根据举报案件的举报等级,并参照涉案货值金额大小,给予举报人一次性货币奖励。具体奖励标准如下:
还应提供密码)等到有关部门领取奖金并办理签收手续。逾期不领的,视为放弃权利。委托他人代领的,受委托人需持有举报人授权委托书及有效身份证明。
第十四条 同一线索被两个以上举报人先后举报的,奖励最先举报人;两个或两个以上举报人联名举报同一线索的,按一案进行奖励;对同一案件的举报奖励不得重复发放。
第十五条 举报人应当对所举报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举报人借举报之名故意捏造事实诬告他人或者进行不正当竞争的不予奖励,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各监管部门应当建立举报保密制度。在未经举报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举报人姓名、举报内容及相关信息,违者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第十七条 新闻媒体在公开披露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前主动与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或其他有关部门协作,提供案件线索或者协助调查处理,经查证属实的,按照本办法予以奖励。
第十八条 各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举报材料,冒领举报奖金的;
(二)对举报事项未核实查办的;
咸阳市秦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7月15日印发
第四篇:天津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暂行办法
索 引 号: 000125575/2015-00050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机关: 办公室 成文日期:
标
题: 我市公布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暂行办法
发文字号: 无 发布日期:
主 题 词:
我市公布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暂行办法
我市将实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对举报人提供的有效线索,经环境保护部门调查情况属实的,视情节分别给予2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奖励。
实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工作部署和总体要求,激发公众参与对环境违法行为监督积极性,弥补我市环境监察力量不足,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有效手段。
按照市环保局发布的《天津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暂行办法》,公众可通过信访、电话、网络、微博公众平台等向环保部门举报市域范围内发生的10类环境违法行为,主要包括:
1、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如冒黑烟等;
2、煤场、料场、堆场未采取密闭、苫盖、喷淋等有效防尘措施,造成扬尘污染的;
3、使用不符合国家及本市规定标准的燃煤及其制品的;
4、超标排放水污染物的,如排黑水等;
5、擅自停用、拆除、闲置或不正常使用大气或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
6、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未批先建”、“批建不符”、“久拖不验”、“未验先投”的工业项目;
7、私设暗管或者利用渗井、渗坑、槽车等排放工业废水、废液的,倒废酸等;
8、非法排放、转移、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的;
9、未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或备案,非法生产、销售、使用、转让、进口、贮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
10、其他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重危害环境的违法行为。
有奖举报途径:
1、电话举报:12369;
2、来信来访举报:天津市环境保护局信访办,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17号,邮编:300191;
3、网络举报地址:北方网政民零距离:http://ms.enorth.com.cn/或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官网:http://www.xiexiebang.com/或 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官网:http://www.xiexiebang.com/3250739191,以#有奖举报#为话题发布举报信息并@天津环保发布。
第六条 对举报人提供的有效线索,经环境保护部门调查情况属实的,视情节分别给予2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奖励:
(一)举报人提供的线索属第四条
(一)至
(六)项范围的,给予200元的奖励;
(二)举报人提供的线索属第四条
(七)至
(九)项范围的,给予1000元的奖励;
(三)举报人提供的线索,属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重危害环境或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移送司法机关的,给予2000元奖励;
(四)举报人提供重大环境违法线索,有助于环境保护部门及时处理突发环境事件、避免环境事故的发生或消除重大社会影响的,给予5000元奖励。
第七条 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资金由市财政安排,市环境保护局负责管理,要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并接受市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八条 举报人获得奖励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举报的环境违法行为发生在本市范围内;
(二)举报人提供的证据或线索事先未被环境保护部门掌握;
(三)举报的情况经查证属实。
第九条 举报人所举报企业有多项环境违法行为的,对举报人不累计奖励;同一违法行为被多人(次)举报的,只对第一有效举报人给予奖励;联合举报的,奖金平均分配。
第十条 举报案件被查处后,违法企业再次出现本办法第四条所列环境违法行为的,可继续举报并获取相应奖励。
第十一条 举报人的举报经查证属实的,案件处理部门应当自做出案件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后30个工作日内填写《天津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审批表》,确定奖励金额提出奖励意见,应附有举报受理、案件查处、行政处罚等相关书面材料,涉及案件移送的,还应附有案件移送书面材料等。
经市环保局审批后,15个工作日内统一以电话通知的形式联系举报人,并与举报人初步核实相关信息,电话联系举报人时,工作人员应如实记录通话内容,填写《天津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联系表》相关信息,按奖励条款予以奖励。
第十二条 举报人应当自接到领奖通知之日起30日内领取奖金,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点领取奖金。领取时,举报人应出示其有效身份证件,填写《天津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奖金发放表》。工作人员应予以认真核对,复印存档。双方经验证无误后签字确认,当场授予举报人奖金。委托他人代领的,受托人需持有举报人授权委托书和举报人及本人有效身份证明。自接到奖励领取通知之日起30日内未领取举报奖励的,视为自动放弃。
举报人不愿到指定地点领取奖金,可通过银行转账方式领取。工作人员在电话联系时应询问、记录举报人银行账号并核对,由奖金发放单位统一经由银行转账。
举报人对上述两种方式均不接受的,可以电话充值方式进行授领。
第十三条 举报受理、处罚、奖励等相关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举报人信息严格保密。对泄露举报人情况、打击报复举报人行为的,由纪检监察部门依法负责查处,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下列情形不属于奖励范围:
(一)各级政府机关、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含聘用人员)的职务行为;
(二)环境保护监督员、新闻媒体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第十五条 举报人举报的线索为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奖励范围:
(一)举报前环境违法行为已被环境保护部门掌握,正在处理中的;
(二)被举报企业已被责令限期治理或限制改正,被举报事项正在责令期限内的;
(三)不存在违法事实的;
(四)举报前新闻媒体已经曝光的;
(五)不在环境保护部门管理范围内的;
(六)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奖励情形的。
第十六条 环境保护部门工作人员故意透露线索给他人举报以获取奖励的,或在举报受理、查处过程中推诿拖延、通风报信、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泄漏举报人个人信息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举报受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伪造举报材料,冒领举报奖金;不得对举报事项不予核实查办;不得向被举报人透露相关信息,帮助其逃避查处。违反上述规定的,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举报人虚假、恶意举报或者伪造举报材料骗取或者冒领奖金的,严重扰乱环境管理举报工作秩序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 2015年1月8日印发
第五篇:江苏省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
从省政府食品安全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江苏省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今日起正式施行,凡举报违法销售使用食品非法添加物、生产经营伪劣食品等12种违法行为之一,经查证属实的均给予奖励,每起案件的举报奖励金额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
记者了解到,凡举报违法销售使用食品非法添加物、生产经营伪劣食品等12种违法行为之一,查证属实的都会对举报人给予奖励。奖励额度根据举报人的贡献大小,分别按案件货值5%及以下、3%及以下、1%及以下的比例给予奖励,货值较小或无涉案货物的也可视情节给予50至200元的奖励;对举报制售、使用食品非法添加物等违法行为和生产假冒伪劣食品“黑窝点”、“黑作坊”的举报人,以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内部举报人员,按举报奖励比例的上限给予奖励。每起案件的举报奖励金额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举报人有特别重大贡献的,经审批奖励金额可不受上述限制。
此次举报奖励办法也明确了部门监管职责:当地农业部门受理对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违法行为的举报;当地质监部门受理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违法行为的举报;当地工商部门受理对食品流通环节违法行为的举报;当地餐饮服务监管部门受理对餐饮服务环节违法行为的举报;当地商务部门受理对生猪屠宰环节违法行为的举报;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受理对食品进出口环节违法行为的举报。
“举报实行‘首接负责’,对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要在3个工作日立案;如果不是本部门职责范围的,要在24小时内移交有权处理的监管部门。”省卫生厅副厅长、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胡晓抒说,市民如果发现任何一种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但是不知道属于哪个部门受理,可拨打以下任意举报电话:省农委12316、省质监局12365、省工商局12315、省商务厅12312、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12365或025—52345039。
举报有奖范围涉及以下12种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1.在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收购、运输过程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
2.使用非食用物质和原料生产食品,违法制售、使用食品非法添加物,或使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的;
3.收购、加工、销售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及其制品,向畜禽及畜禽产品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
4.加工销售未经检疫和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肉制品的;
5.收购非备案基地的原料冒充备案基地原料用于加工出口食品,收购非备案企业食品直接用于出口,擅自销售、使用未报检或未经检验的属于法定检验的进口食品等非法进出口、逃避检验检疫的行为;
6.生产经营变质、过期、混有异物、掺假掺杂等伪劣食品的;
7.仿冒他人注册商标生产经营食品,伪造食品产地或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伪造、冒用食品生产许可标志或其他产品标志生产经营食品的;
8.违法生产、加工、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
9.未按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
10.未取得《屠宰许可证》私屠滥宰的;
11.应当取得而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等执照,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
12.其他涉及食用农产品、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安全的违法行为。
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