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借鉴与启示学术研讨会”综述

时间:2019-05-14 04:2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借鉴与启示学术研讨会”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借鉴与启示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一篇: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借鉴与启示学术研讨会”综述

孔伟:“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借鉴与启示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1年12月24日,“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借鉴与启示”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国内的20余名学者与会,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陈学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历经30多年,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20世纪80年代,思想开始解放,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兴起;(2)90年代,苏东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入低潮,国内学者连续多次参加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并将大会的内容传播到国内;(3)新世纪的头10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入新阶段,重点探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并以“中国模式—道路”为研讨核心。本次研讨会的主旨,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内学界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世界视野和思想素材,所以设定以下论题:(1)德、法、英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最新趋向;(2)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3)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观点研究;(4)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意义研究;(5)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6)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道路的借鉴研究;(7)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对 中 国 当 代 马 克 思主 义 的 理 论 启 示 研 究;(8)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研究。与会学者围绕以上论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一、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和研究

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主义危机的重新回归,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就此重新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研究。

武汉大学的何萍教授就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其他的激进社会理论学者围绕金融危机的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她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研究的主题和理论成果都获得了新的特质,使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在近几年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种繁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研究流派的扩大。近几年来,那些曾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苏东剧变一度沉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派别得到了复兴。这些派别有: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学。除此之外,非马克思主义的左翼也发展起来,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一支新的力量。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抽象化和资本主义理论的更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苏东剧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沉寂下来,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政治方面的研究,并且主要与女性主义、生态主义、民族主义、反全球化、反新自由主义、反新殖民主义等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运动结合在一起,很少作抽象的理论研究。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只是个别、偶然的现象,并且是不成系统的,也不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流。然而,近几年来,面对金融危机,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重温马克思的《资本论》和第二国际、第三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从而更新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这些理论研究的更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资本主义金融化的研究;其二,新自由主义批判;其三,新帝国主义理论;其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复旦大学的汪行福教授就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的关系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既有对抗,也有交流;第二,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问题:是不可调和,还是相互贯通的?女性主义借鉴马克思主义来建构女性主体价值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与欧洲中心主义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欧洲中心主义吗?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时是欧洲中心论者,后来扬弃了欧洲中心主义论。

同济大学的李春敏讲师梳理和探讨了哈维的空间正义观。大卫•哈维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领军人物,他将“普遍主义正义理论”和“特殊主义正义理论”作为探讨空间正义的两种致思路径,在对其进行辩证批判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基于“过程”的空间正义理论。哈维开创性地将“社会正义”纳入其空间分析视阈,将“空间正义”作为“反资本主义斗争能够坚持的最好的评价地形”,并以此为起点对空间正义进行了辩证的多维阐释,这些阐释对于我们审视当代人类空间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研究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各国马克思主义追随者不断进行着各自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因此,他们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教授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三个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提出的三个标志性命题的性质的角度,提出如何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1)“马克思主义是方法”(卢卡奇);(2)“马克思主义是哲学”(柯尔施);(3)“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哲学”(葛兰西)。他肯定了这三个命题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并由此说明不能一般地简单地否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他主张,在方法论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应秉持“一源多流”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秉持科学批判的态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人物、观点、思潮、流派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他还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做了分析和说明,对在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评价上存在的片面性问题提出了批评。

复旦大学的王凤才教授就新世纪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势展开阐述。他强调,东德、西德统一后,马克思主义已经退居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边缘,但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并未沉寂,甚至可以说十分活跃,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新成果、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近年来,甚至出现了“马克思思想复兴”、“马克思热”。目前,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为:(1)马克思学家,如诺伊豪斯、福尔格拉夫、黑克尔、豪克等人,主要从事MEGA2编辑出版研究、编辑出版系列经典著作和《马克思恩格斯年鉴》、《马克思主义历史批评辞典》等;(2)马克思主义正统派,如费彻尔、施泰格瓦尔德、霍尔茨、迈彻尔、比朔夫、泽普曼等人,试图捍卫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并站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解释社会现实问题;(3)马克思主义创新派,如胡弗施密德、德佩、莱比格尔、利贝拉姆等人,试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批判、创新,并用广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发出了“德国左派马克思主义声音”;(4)马克思主义重建派,如霍耐特、维尔默、奥菲等人,侧重点在于推进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但也试图借助马克思的思想资源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悖谬。

东华大学的王平副教授论述了欧洲后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批判。他认为,由恩斯特•拉克劳和查特尔•墨菲所奠定的狭义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很大程度上致力

于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范式的解构。在这一解构路向中,用身份政治取代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是其核心要务。拉克劳和墨菲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既不符合当今现实同时也无助于改变现实,因而必须被身份政治所取代。与阶级政治不一样,身份政治具有以下表征:强调政治的出发点是行动者而非抽象的主体;强调政治斗争的力量是身份而非阶级;强调政治运动中话语结合的作用而非必然性的作用。拉克劳和墨菲之所以提出身份政治学,目的是要贯彻其激进民主策略。这种策略试图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策略判归为现代性的阵营以图超越马克思主义,但最终依然陷入现代性的困境。

华东师范大学的郑忆石教授就社会发展动力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呈现强调: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确立马克思理论的“微观基础”中,通过重释马克思原典,在承认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论“客观要素”价值中,有限地体现出其对马克思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客体动力观”的“回归”;通过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主客体要素统一性的阐发,表达了其关于社会发展动力,是主体与客体双重要素推动的思想。

同济大学的郭强教授对哈贝马斯全球社会思想进行了评析。他指出,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民族国家的消失将成为必然,这时世界将走向大同,这个大同世界就是全球公民社会。如何构筑这种全球社会呢?哈贝马斯认为包容机制和主体间性机制将成为后民族国家的社会同一性基础,而建设全球公民社会的行动策略,是驯化资本主义、拓展交往空间、从文化中获得力量;确定全球社会建设的行动者、扩大网络与发展共同的政治文化是这种全球社会的扎根方法,建构全球公民社会的知识之路,在于拓展社会学的边界和增加社会学的行动性质。对哈贝马斯的这种美好的思路,郭强教授视之为知识“灯下黑”现象,认为全球社 会的设想是带有现代性特征的知识乌托邦。

同济大学的金瑶梅副教授论述了欧洲理性主义传统对阿尔都塞的影响。以斯宾诺莎、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理性主义传统,对“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阿尔都塞的认识论、历史观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等几个方面,从而使其学说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理性主义倾向和唯科学主义倾向,这些倾向与其结构主义的主体特征一起构成了对其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思想启示。

三、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启示

目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改革实践等方面较为薄弱。我们关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面向实践、面向现实。

同济大学的丁晓强教授就欧洲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意义指出,我国一直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第一次时代化与如今的时代化是有区别与联系的。实践化需要抽象化,抽象理论需要实践化。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生命力,不应仅在中国很重要,在欧洲也很重要。对欧洲马克思主义研究有以下四点借鉴意义:(1)欧洲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2)欧洲马克思主义擅长于对文本的细致研究;(3)欧洲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问题不限于欧洲发达国家,也涉及许多人类共同的探讨问题;(4)在国际会议上,须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中央编译局周凡研究员在发言中阐述了他提交本次会议的学术论文《当巴迪欧遇到保罗》的主题与思路。他指出,当代法国左翼哲学家阿兰•巴迪欧(AlainBadiou)在1997年出版的《圣保罗:普遍主义的缔造》一书借保罗贩依基督这一事件隐喻性地阐

释了他的“事件哲学”的构成要素及其政治意蕴。一个偶然性的事件通过主体的介入获得了命名并由之产生一种主体向之奉献全部忠诚的真理程序。在“事件—主体—真理”这个“三位一体”中,巴迪欧最核心的关切是主体问题——即当代左翼激进政治的主体建构问题。在巴迪欧看来,革命需要的并不是某种外在的客观性的真理,它需要事件,需要主体的介入,需要主体对事件的忠诚。而在这些要素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断裂——事件与既定情势的断裂,主体自身的内在断裂。比如,你与你的过去断裂,你与某种主导话语断裂,你与你当前的身份断裂,你与你长久以来的行为方式断裂,你与某种生活态度断裂,你与你的“在世之在”断裂„„还有,如果你自称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你就与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的一切东西断裂,如果你这样做,就必有某种构成性的“事件”发生。巴迪欧所说的“事件”,只不过是一个招牌,在这个招牌上,写着一个似乎早已陈旧甚至腐烂的文字:革命。在巴迪欧眼里,保罗就是一个革命家。因此,《圣保罗:普遍主义的缔造》一书就是巴迪欧对激进主义的政治革命的期盼与召唤。

王凤才认为,尽管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主义有不同诠释,而且不少研究缺乏原创性和理论深度,但他们结合MEGA2阅读马克思的方式,以及重新发现马克思、重新诠释马克思、重新塑造马克思的激情和努力,值得我们借鉴、深思;他们强烈的现实关怀、有针对性的历史反思、深刻的理论探索、广阔的国际视野,对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战略,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不过,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过程中,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过去过分强调“经典文本”、“传统观点”到今天过分强调MEGA2、“新观点”;不要误解、曲解马克思,更不要歪解、肢解马克思,而是要对马克思思想进行跨学科、多层面、整体性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化、虚无主义化、实用主义化,使马克思主义以完整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上海财经大学马拥军教授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民主社会主义为什么救不了中国。他指出,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表现为世界历史理论,其形式表现为辩证法。共产党一旦脱离世界历史理论和辩证法,就会堕落为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之所以救不了中国,就在于民主社会主义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上主张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则单向度地强调对本民族发展的关注,而割断了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关联。在对待革命与改良关系的立场上,民主社会主义将二者对立起来,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混同于修正主义。其根本缺失在于,无法从辩证法的视角理解世界历史进程。在这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同济大学的李振教授阐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文明批判主题对中国的启示。他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兼具“西方与马克思主义”两大学术传统之间相互对话、竞争和对抗的特点,充满了或以西方学术传统钳制马克思主义或以马克思主义诠释西方传统的内在冲突。在资本文明笼罩全球的现代语境下,拓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视野、立足国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就是必须对资本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就此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文明批判主题,无疑具有十分直接而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问题意识、批判视角和未来畅想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是激发当代中国反省并超越资本文明的重要理论资源,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价值。

华东理工大学的秦美珠副教授围绕马尔库塞的女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论述了妇女解放

运动最终朝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她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由不同的现实原则建立起来的新社会,是对现有的观念、本能结构、人与人的关系方面的变革;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及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相符的男性的超越与否定;社会主义是以女性价值为主导地位的社会,女性及女性特征在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马尔库塞关于女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认识当下女性处境和女性解放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另外,与会学者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同济大学的李菁讲师指出,现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虽然科学地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大有机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把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大大忽视和缩减了,应当尽快完全恢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应有地位。借用黑格尔式的说法,我们可将科学社会主义比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真理”,前者内在地扬弃了后二者,并将它们作为环节包涵在内。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黑格尔哲学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思想结构上确有某种隐秘的内在相似性,该结构正是辩证法的三一式逻辑运动圆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针对实用主义思潮的对策分析 实用主义思潮对中国青年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由于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的,从个人角度讲,会误导人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作出错误的判断,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从国家的角度,有可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因此,对于实用主义思潮对中国青年的消极影响,绝对不能任其发展,不闻不问。个人认为,对此应该高度重视,并着重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加强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用主义思潮对青年的影响主要是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所决定的。在改革开放大潮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由于国家一直注重于经济的发展,忽视了西方思潮对青年的影响,使得西方思想得以肆无忌惮的对中国青年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冲击和腐蚀。因此,应当在了解青年群体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改往日的一统天下的说服教育方式,通过多种现代化渠道,如网络等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表现方式,开展对青年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正确的导向,使其能够凭借自身的理论知识辨别不同社会思潮,坚决抵制不良理论的侵蚀。同时,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引导青年,对其进行共产主义信仰的教育,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和理论基础。

2、加强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建设。实用主义之所以能够横行于青年群体之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青年群体缺乏自身的信念、信仰。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由于坚守传统文化而落后、挨打,因此,一些激进的中国学者全盘否定中国文化,认为西方的才是最好的。其实,个人认为,当前中国青年集体缺乏信仰,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缺乏自身的文化认同感,虽然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极强的先进性,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的导向作用,但究其本源,仍是西方思想,中国可以用其作为指导思想,但作为配套设施,中国应加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指引着中华民族开创了五千多年的先进文明,必然具有其合理性,同时,作为本民族土生土长的文化,更易于青年群体所接受。因此,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在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大力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建设。促进青年群体抵制实用主义思想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推动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3、加强对青年舆论的引导。青年群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易冲动、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容易听从别人的言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快速发展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不断发展,对青年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众多青年获取信息都是通过媒体,因此要加强对舆论的监管,尤其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青年舆论的引导。近期引发众多关注的关于网络实名制的新闻,就是对青年加强舆论导向的重要举措。在互联网上注册时,网络提供者应加强对注册者的真实信息进行核对,使得部分人利用网络进行不法宣传、鼓动活动的阴谋不能得逞,对于青年舆论的导向也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实用主义思潮对中国青年有着较多的消极影响,对此,我们要积极应对,加强马克思主义建设、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同时对青年群体舆论进行引导。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大潮下,中国青年接受西方思想的冲击是必然的,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积极面对包括实用主义在内的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三篇:2014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团队2014学术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崭新

课题,结合滁州实际,就“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包含服务型城

市社区党组织、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型机关党组织、服务型

企业党组织等)课题开展团队交流研讨。

二、活动形式:

采取实地考察调研与会议研讨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三、参会人员:

本学科团队全体成员。(20人左右)

五、会议时间、地点:

2014年6月26日全天。

地点:中共滁州市委党校(新校区)。

六、日程安排:

25日18:00前报到,报到地点:党校学苑宾馆;

26日7:00——8:00,早餐,学苑宾馆二楼餐厅;

8:30 ——11:40,赴琅琊区古道、北门、西涧花园社区等地考察

调研;

14:30——会议交流,地点:党校行政楼四楼会议室。滁州市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团队

2014年6月6日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使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作为我们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今天,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因为大学生是中国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振兴中华的中坚力量,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明确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映射给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要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遵守道德规范、进行道德自律,是一名合格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时期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的重要阶段。当代大学生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己,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认清形势,理性爱国,合理表达,永远跟党走,把个人的理想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的追求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共同奋斗之中,让青春因融入民族的伟大事业而闪闪发光。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时刻肩负着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要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神圣使命并为之奋斗终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对我们来说,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因为,众所周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符合实际的科学。我们要担负使命就必须做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我们青年就要勤奋学习、勇于拼搏、锐意创新、发奋成才,用我们无限的热情和无悔的青春展示学子的崭新风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出更加壮丽的青春之歌。诚诚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坚持脚踏实地,用实干来完成我们的使命。让我们谨记“博学、力行、守正、拓新”的校训,学习、继承铺路石精神,现在努力学习,将来奋斗岗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我们的力量,用我们的努力去创造新世纪的辉煌,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第五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论文

Research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姓名:崔孝强

学号:11314051

专业:环境修复与资源再生

指导教师:宇正香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崔孝强 环境修复与资源再生 14

内容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十二五”规划则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这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明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党的领导人对文明的认识同样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邓小平提出了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到江泽民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政治文明的目标再到后来的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势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理念的一次理论升华,同时将生态文明纳入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文明体系之中。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这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历程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

(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以人的视角为切入点,提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他们重视人类对自然的主体性和自然对人类的有用性,立足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强调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印记的自然对人的意义。但反对人类绝对至上,强调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和谐统一,主张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并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逐利的固有逻辑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社会制度的变迁,即共产主义的到来才能实现。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人类诞生之日就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当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生产力,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体现为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决定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原则,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解要以人与人的和解为前提,马克思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认为人只是自然界中的客体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要认识并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把这种任务作为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最高价值目标。对于这个目标人类首先要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然对人的制约性,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任何一方的失衡都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所以,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了解自然规律认识到自然对人的影响,任何社会的发展也是一样的,也必须要遵守自然规律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制度的变更,正是遵从自然规律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承认人在自然中的主导地位,反对无视人类主体性的极端自然主义和非功利主义。(2)坚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对人类绝对至上的人道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想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

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国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即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将“产业结构”作为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产业结构才能够发生根本的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大力发展生态科技。生态科技的重点领域在于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三大技术,其中关键在于能源技术。人类所能够利用的能源是无限的,而人类取得能源的技术则是有限的。工业文明建立在石化能源的基础之上,生态文明则应是建立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新陈代谢(物质变换)理论不仅有利于解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之间的和解,而且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循环经济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和经济开发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根据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将循环经济思想扩展到整个中国的经济产业布局和社会结构调整——比如,尽量避免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从东南沿海低海拔地区向中西部高海拔地区转移,进一步缩减地区、城乡和行业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逐渐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解。

生态革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其影响远超过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人类自身。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为指导,也要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大力发展以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生产力,努力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陈代谢理论的生态生产关系,为人类的明天探索一条永续发展之路。参考文献

[1] 张天文.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2.[2] 崔建霞.七个怎么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29.[3] 潘 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N].学习时报, 2007-11-28.[4] 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z].编译参阅.[5] 张剑.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下载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借鉴与启示学术研讨会”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借鉴与启示学术研讨会”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使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使命 从小就听《社会主义好》;从读书开始老师就告诉我,马克思是伟大的;辗转直到上了大学,学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明白里面的深意。下面我就联系课堂所......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 说起马克思主义,人们是即陌生又熟悉。熟悉的是从很小开始就知道马克思,听说马克思主义,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在认证贯彻并实践马克思主义后,取得了抗战......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心得体会 科学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有人曾说“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享受科学成果的同时也要承担科学发展带来的弊端。”这样的说......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 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引人类社会朝......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分析题答案

    第一次上课分析与思考题: 1.马克思提出,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这一论述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请谈谈你......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之浅谈鲁迅(精选五篇)

    目录 听张仁铎教授批判性思维及SCI学术论文撰写技巧有感 ............................... 1 浅谈鲁迅.......................................................................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浅谈风景园林学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前途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