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2《概论》考试范围及重点

时间:2019-05-14 04:2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2013-2《概论》考试范围及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2013-2《概论》考试范围及重点》。

第一篇:2012-2013-2《概论》考试范围及重点

2012-2013-2《概论》考试范围及重点

1、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

心中的底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包涵两

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

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5、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

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8、请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三位一体: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十八大第一次指出了“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因此,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的实现途径,是这个路怎么走的问题。理论体系它的功能是行动指南,是一个指针的问题,保证这个路走得正确。制度是根本保障作用。十八大阐明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强调: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1)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2)同时,两者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3)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认清两者的区别,同时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演变过去的,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因素,如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都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等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①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经济基础。②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阶级已被消灭,阶级斗争已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总任务是实现“一化三改造”。1956年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1、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哪些问题?

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1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13、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本任务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4、试述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建设的内涵(包括党建主线、原则、要求、五大建设及其重点、目标)。

十八大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即:(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坚持民主集中制;(4)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十八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既坚持又完善。在主线中,在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基础上,充实了纯洁性建设的内容。先进性是前提和基础,纯洁性是体现和保障。党的思想建设即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全党,克服和改造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工作。它是党的政治、组织、作风、制度、纪律等各项建设的基础,也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坚强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党的组织建设即为加强党的建设在组织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最具经常性、普遍性的基本建设,是实现党的纲领及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物质保证,也是党深入进行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物质基础。党的作风建设即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制度建设即党为了建立健全党内规章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巩固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各方面建设成果的保证。

15、邓小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观点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自既有优势和长处,也有不足和缺陷。第三,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

16、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特色”体现在哪里?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特色”在于:

1、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符合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增强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7、中国目前的分配方式有哪些?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进行分配,分为: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18、请你谈谈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这就要求我们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五: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认清并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后明确现阶段我们的建设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自己行为的指导奋斗的动力,行动的指导,将自己的行为与主流要求方向相结合,为最高的目标孜孜不倦前进!

19、什么是基层民主?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主要内容:

1、农村村民委员会

2、城市居民委员会

3、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

20、为什么要加强基层民主。

1、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做好主。

2、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21、为什么要进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22、如何加强社会建设?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安定团结。

23、谈谈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认识。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论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规划总体布局内容得以丰富和拓展,也表明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更高的层次。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五大建设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又有各自的独特地位和发展规律,平衡的处于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绝佳状态。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重要保障,文化建设是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前提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关键。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尤为引人关注,并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相应的战略地位,将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方法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可以表明党在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方面进一步成熟,顺应了民心、顺乎了民意,真正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得到切实可持续利用。

“五位一体”总布局既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又全面适应了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丰富发展的具体体现,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纲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日益完备的“全面建设”更加清晰地勾画出小康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蓝图。

24、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随着十月革命炮声的响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中华儿女在国家危亡之际,在民族救亡的艰难探索之中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发展,国人最终寻得了一条谋求发展的正确道路。当我们走过了一百六十多年的复兴之路后,历史告诉我们复兴之路就是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复兴之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积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后,从努力建设社会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成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从历史变迁中真实地触摸到了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个民族的幸福,让我们找到了“复兴之路”就是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复兴之路”就是人民的幸福之路。

25、为什么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26、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依据: 第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最后夺取政权。一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二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27、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8、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29、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30、分析说明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和影响。

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实施;地域、行业、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影响;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31、谈谈如何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解决收入差距的途径: 一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二是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三是促进就业。四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加强监督和制约。

32、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3、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3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只是表明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34、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全部思想的总和。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⑴理论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⑵核心和精髓:实事求是。⑶理论主题:中国革命和建设。⑷形成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观点。主要内容有: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⑵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⑶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⑷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⑸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⑹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重要意义: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⑵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篇:2012-2013-2《概论》考试范围及重点

2012-2013-2《概论》考试范围及重点

1、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心中的底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包涵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5、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8、请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三位一体: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十八大第一次指出了“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因此,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的实现途径,是这个路怎么走的问题。理论体系它的功能是行动指南,是一个指针的问题,保证这个路走得正确。制度是根本保障作用。十八大阐明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强调: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1)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2)同时,两者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3)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认清两者的区别,同时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演变过去的,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因素,如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都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等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①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经济基础。②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阶级已被消灭,阶级斗争已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总任务是实现“一化三改造”。1956年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1、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哪些问题?

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1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13、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本任务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4、试述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建设的内涵(包括党建主线、原则、要求、五大建设及其重点、目标)。

十八大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即:(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坚持民主集中制;(4)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十八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既坚持又完善。在主线中,在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基础上,充实了纯洁性建设的内容。先进性是前提和基础,纯洁性是体现和保障。党的思想建设即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全党,克服和改造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工作。它是党的政治、组织、作风、制度、纪律等各项建设的基础,也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坚强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党的组织建设即为加强党的建设在组织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最具经常性、普遍性的基本建设,是实现党的纲领及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物质保证,也是党深入进行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物质基础。党的作风建设即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制度建设即党为了建立健全党内规章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巩固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各方面建设成果的保证。

15、邓小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观点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自既有优势和长处,也有不足和缺陷。第三,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

16、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特色”体现在哪里?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特色”在于:

1、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符合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增强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7、中国目前的分配方式有哪些?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进行分配,分为: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18、请你谈谈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这就要求我们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五: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认清并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后明确现阶段我们的建设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自己行为的指导奋斗的动力,行动的指导,将自己的行为与主流要求方向相结合,为最高的目标孜孜不倦前进!

19、什么是基层民主?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主要内容:

1、农村村民委员会

2、城市居民委员会

3、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 20、为什么要加强基层民主。

1、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做好主。

2、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21、为什么要进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22、如何加强社会建设?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安定团结。

23、谈谈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认识。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论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规划总体布局内容得以丰富和拓展,也表明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更高的层次。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五大建设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又有各自的独特地位和发展规律,平衡的处于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绝佳状态。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重要保障,文化建设是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前提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关键。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尤为引人关注,并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相应的战略地位,将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方法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可以表明党在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方面进一步成熟,顺应了民心、顺乎了民意,真正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得到切实可持续利用。

“五位一体”总布局既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又全面适应了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丰富发展的具体体现,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纲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日益完备的“全面建设”更加清晰地勾画出小康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蓝图。

24、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随着十月革命炮声的响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中华儿女在国家危亡之际,在民族救亡的艰难探索之中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发展,国人最终寻得了一条谋求发展的正确道路。当我们走过了一百六十多年的复兴之路后,历史告诉我们复兴之路就是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复兴之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积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后,从努力建设社会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成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从历史变迁中真实地触摸到了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个民族的幸福,让我们找到了“复兴之路”就是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复兴之路”就是人民的幸福之路。

25、为什么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26、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依据: 第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最后夺取政权。一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二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27、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8、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29、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30、分析说明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和影响。

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实施;地域、行业、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影响;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31、谈谈如何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解决收入差距的途径: 一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二是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三是促进就业。四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加强监督和制约。

32、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3、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3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只是表明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34、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全部思想的总和。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⑴理论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⑵核心和精髓:实事求是。⑶理论主题:中国革命和建设。⑷形成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观点。主要内容有: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⑵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⑶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⑷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⑸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⑹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重要意义: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⑵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考试范围2014

《社会学概论》复习范围

(注:以下主要以教材为准,教材未涉及到的以课件为准。)

实证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

户籍制度与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关系。

对社会学学科的认识。

结构功能论、互动论、交换论、冲突论的主要理论思想和代表性人物 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社会地位(先赋地位和自致地位)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文化相对论

我族中心主义

思考家庭、学校、伙伴群和大众传媒在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

镜中我家庭生命周期

了解社会性别研究和性社会学的主要关注领域和观点(如果出题会比较灵活)对女权主义运动和流派有基本的了解。

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科层制

制度化

社区概念及其延伸,虚拟社区

标签理论

默顿的手段—目的说

社会福利

个案工作

小组工作

对于社会工作这个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篇:史学概论问答题考试范围

二、名词与命题解释:

1、多元折中主义的史学本体体

2、天命——神学史观

3、技术性方法

4、导向性方法

5、实物史料

6、文献史料

7、比较史学方法

8、计量史学方法

9、历史客观义义

10、历史相对主义

11、人文主义史学

12、历史发展规律

13、客观限定性与主体能动性

14、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15、历史的可预见性与不可预见性

16、“理性主义”动力说

17、阶级斗争动力说

18、“人文主义”动力说

19、“利益”、“情欲”动力说

20、“绝对精神”动力说

21、历史观

22、历史学本体论

23、历史学方法论

24、历史学认识论

25、基督教(神学)史学

26、历史比较研究法

27、历史计量研究法

28、历史心理研究法

29、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30、历史是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31、历史真相是可知的

三、问答与论述题

1、学习研究历史有何意义(论学习研究历史的意义)?

2、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

3、怎样认识历史哲学和历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对立?怎样克服这种对立?

4、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而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 学占据主导地位?

5、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6、论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

7、论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8、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9、唯心史观的动力说有哪些?

10、唯物史观动力说有哪些?(如何理解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论?)

11、如何辨证地看待历史发展的动力?

12、史料有哪些类型?(252、255)

13、史料的搜集有哪些方法?(255)

14、校勘四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65)

15、考证有哪些步骤?有哪些主要方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16、什么是比较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比较史学方法?

17、什么是计量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计量史学方法?

18、什么是心理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心理史学方法?

19、什么是口述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口述史学方法?

20、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有何异同?(322)

21、历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有何异同?(328)

22、在历史研究中,局限着人们对历史正确认识的客观和主观因素主要有哪些?(348)

23、历史客观主义的主要观点如何?其中有哪些合理性?错在那里?

24、历史相对主义的主要观点如何?其中有哪些合理性?错在那里?

25、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怎样看待历史的客观实在性?

26、唯物史观是如何认识偶然性和必然性间的关系。

27、为什么说一切历史认识和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

28、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

29、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30、历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31、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362)

32、为什么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既相吻合又相背离?

33、为什么说历史认识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现实?

34、怎样理解历史认识的检验层次和检验标准?

35、论历史科学之树常新常青。

第五篇:法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法学概论考试重点

1、法的基本特征 14 法的基本特征是法所独具的并以此区别于其他上层建筑现象的种种重要属性。①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它向人们提供的行为模式具有一般性的特征,即在相同的条件下,一项法的规范可以被反复适用;其还具有可预测性,法的这种属性使得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就会有意识地去做或不做一定的行为。

②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在众多的行为规范中,只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制定和认可是统治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即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

③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④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法的渊源 即法的表现形式 17 作为行为规范的法,必须由特定的国家机关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人们知晓、遵守,也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这种用以表现法的规范的各种具体形式,法学上称为法的渊源或法的形式。

从历史上看,法的渊源是多种多样的,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另一类是国家认可的不具备文字形式的习惯。

①规范性文件是指国家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文件,亦即通常所说的成文法或制定法。

②国家认可的不具备文字形式的习惯,即通常所说的习惯法或不成文法。判例也是一种不成文法。

除上述基本形式外,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某些思想家、法学家的著作或宗教的经典,都可以成为法的渊源。

3、法系 18 一般认为,凡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形成一种传统或派系的各国法律,就属于同一个法系。

西方法学家在法系的划分上也很不一致,但不少法学著作在论述法系问题时,多举英国法系、大陆法系、中国法系、印度法系、伊斯兰法系五大法系。这五大法系除大陆法系和英国法系外,其余的基本上已经成为法制史上的概念。

大陆法系是指欧洲大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所以大陆法系也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英国法系是指中世纪以来的英国法律和效仿英国法律传统的各国法律。

4、法与道德的关系 21 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它评价、褒贬人们的行为,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所以,道德也是一种社会规范。法和道德既然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且又都是社会规范,它们之间必然会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但是,法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之间又有着质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为:

①两者的产生和发展趋势不同。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道德则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原始社会没有法,却有自己的道德。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法消亡了,道德则依然存在,并将得到充分发展。

②两者形成的方式和表现方式不同。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通常以国家机关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道德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发的、逐渐的形成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当中。

③两者实施所凭借的强制力不同。法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的实现则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

④两者调整的范围不同。法调整的只限于必须以国家强制力予以保障的那部分社会关系,而且通常只限于对人们的行为提出要求,只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要广泛的多。它不但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且还对人们的内心世界提出要求。

⑤两者在体系上也有所不同。法是表现为国家意志的阶级统治意志,只有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才能使自己的意志被奉为法律。所以,一国之内只有一个法律体系。道德则不同。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并形成各自的体系。

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体现同一阶级的意志,完成着共同的使命。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法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则是相互对立的,对法来说,被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一种异己的力量。

5、行政法规 32 行政法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根据并且为实施宪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关于国家行政管理活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它是我国重要的且数量很大的一种法的渊源。其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6、法的适用应遵循的原则 35、36 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正确、合法、及时”六个字。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在适用法律时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一项宪法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法在适用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对案件作出处理时,只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不能以其他任何别的东西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并且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处理案件。

第三,正确掌握各种规范性文件的相互关系。在适用法律时必须明确各种不同类别和等级的规范性文件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它们的效力问题,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7、法不溯及既往 36 这是关于法律溯及力的问题。凡是法律对其颁布前所发生的行为或事件不具有约束力的,就是不溯及既往。由于人们一般不可能按照尚未颁布的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因而法律不溯及既往应是法律适用的一项原则。

8、法律关系 40 法律关系是由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表现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它的发生、变更和消灭,就必然要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一个具体的法律关系都有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客体这三个要素构成。

我国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公民(自然人)、国家、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此外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或经我国认可的外国社会组织也可以成为我国某些法律关系的主体。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权利是法律赋予人们享有的权益,义务是法律规定的,人们应履行的某种责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物(可以为人们控制和利用的一切物质财富)、与人身相联系的非物质财富,行为(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体(包括生命,健康和身体以及与此相关的人身权益)。

9、法律事实 41 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法律关系,但这不是说法创造了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必须有法律规定的一定情况的存在。这种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就是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按其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可区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的客观现象。行为是最广泛最普遍的法律事实。行为按形式可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按其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可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10、实现法治的必备条件 52(1)维护法律的极大权威。法律的极大权威表现在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方面是人们普遍的对法律的认同,以及由于崇尚法律而形成的情结即法律信仰。外在方面是人们普遍的以其自觉的行为来实践法律。有了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法律就会成为毋庸置疑、不容动摇的社会调整力量。

(2)完善法律体系。法治就是依法治国,因而法律就成为绝对必需的基本手段,而且法律的体系也必须是完善的。这就是要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有事先制定出来的法律的调整,并尽量避免法律的空白和漏洞。

(3)强化民主法治。法治和民主是密切关联的,没有民主就是没有法治,没有法治也就意味着没有民主。

(4)坚持依法行政。一切行政行为只能在法律规定的界限内遵照法定程序实施。(5)保障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是公民权益受到非法侵害而得到法律救济的最后关口。所以,公正司法对于维护公民的权益进而对于国家的法治非常重要。

(6)搞好法律监督。搞好法律监督,特别是人民群众的监督,对于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公正、廉洁、有效地开展工作,对于全社会一体地守法都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保证。

11、自治机关 91 自治机关是指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行使自治权的部门,也是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部门,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12、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 94 宪法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一系列规定是确保宪法的根本法的地位,维护宪法的尊严和保证宪法实施的总要求。

(1)宣告本身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最高法律地位

(2)明确规定,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监督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权(3)现行宪法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协助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行使宪法监督权(4)规定了严密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即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撤销常委会的不当决定(5)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采取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的方式

(6)规定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1)-(6)来自百度百科

党的领导是保证宪法实施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为了人民的利益改正错误。中国共产党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一切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都不能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这是宪法得以实施最根本的保证。

保证宪法实施,各级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也都要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3、对公务员奖励处分的方式 101 对公务员奖励分五个种类: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和授予荣誉称号。对获得奖励的公务员、公务员集体,由审批机关颁布奖励决定,颁发奖励证书。获得记三等功以上奖励的,颁发奖章或奖牌。对获得奖励的公务员,按照规定标准给予一次性奖金。

公务员因违法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公务员法给予处分。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公务员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降低级别。

14、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 123-125 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从而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我国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同时在第十条中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得依自己的意思表示,通过自己独立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设定民事义务的能力,因而他不是一切人都具有的,也并非始于出生。法律确定公民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根据是公民的意识能力,即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法律根据年龄和心智的因素,把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完全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

15、物权 131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具有如下特征:(1)支配性。物权的支配性是指物权人可以直接对物进行支配,不需要借助其他任何人的行为。(2)对世性。物权的对世性是指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则是不特定的。(3)排他性。物权的排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物权具有直接排除他人不法侵害的效力;第二,同一物上不能同时设立两个内容相互冲突的物权。(4)绝对性。物权作为一种民事主体对特定之物直接进行管领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属绝对权的范畴。

16、所有权与债权的区别 134 139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财产所有权是财产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债权是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民法上权利。

(1)债的主体是特定的两方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在债权关系中,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都是特定的;而在所有权关系中,义务主体是除所有人以外的任何人,是不特定的。

(2)债的内容,表现为请求履行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和履行此项行为的义务。债权人的权利一般只有通过债务人的行为才能得到实现。而所有权人的权利的实现则无须以其他人一定的行为为条件,所有权人以外的其他任何人均负有不妨碍和不侵害所有人的所有权的义务。

(3)债的标的,即债权人的权利和债权人的义务的共同对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智力成果,还可以是行为,而所有权关系的标的只能是物。

债权所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流通、分配和交换方面的财产关系。所有权则反映对社会物质财富的占有、生产、消费方面的财产关系。

17、合同的担保形式 142

(1)保证。其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保证的方式有两种: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

(2)抵押。其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权,而将财产抵押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抵押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3)质押。担保法规定的质押分为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担保法的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权利质押指依法可以质押的权利作为债权担保的质押方式。

(4)留置。其是指在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合同中,债权人按照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法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5)定金(143)。其是指为担保合同的履行,当事人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一定的金额。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

18、不当得利 144 没有合法根据(即合同与法律上的原因)取得利益,并造成他人损害的,称为不当得利。不当得利人应负向受损害一方返还这种得利的责任,从而形成不当得利之债。不当得利的构成有以下要件:①必有一方获得利益的事实(从而与侵权行为有区别);②必使他人蒙受损害;③上述得利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④得利并致人损害没有合同和法律上的依据。

19、知识产权 145 知识产权是个人或集体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权。这种专有权的内容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知识产权主要包括:①版权(或著作权);②专利权;③商标权。

知识产权具有以下三个特性:①专有性(或称独占性、排他性)。它只能由特定的主体享有,非经其许可(或有法律的强制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其著作、专利和商标,以谋取利益。②地域性。即在一国取得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境内有效,要寻求别国的保护则需按国际条约和该国国内法的规定,在别国重新取得知识产权或经别国承认。③时间性。即不得超过法律允许的保护期限。20、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163 我国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其中前三者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后,三者为第二顺序继承人。法定继承人以外,依靠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曾经扶养死者较多的人虽不列入继承顺序,但在分割遗产时应给以适当照顾,以保证他们的生活需要。

21、诉讼时效 168 时效是指时间在法律上的效力。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制度成为诉讼时效。它的特征是:(1)必须已届满向法院请求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定期限;(2)有时效期限届满以前权利人未行使其请求权的事实;(3)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以外,超过法定期限的请求权,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即权利人的胜诉权归于消灭,义务人可以因此不再履行义务。

诉讼时效制度的作用,是为了稳定社会生活秩序,并便于人民法院及时调查案情和收集证据。

22、罪刑法定原则 222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3、犯罪构成 226 犯罪构成,就是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每一个犯罪构成都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的共同要件:(1)犯罪客体;(2)犯罪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基础。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可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它反映一切犯罪的共同本质。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的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客体,它反映该类犯罪的共同本质。直接客体是各个具体的犯罪行为所特有的客体,它反映该具体犯罪的特殊本质。一个犯罪行为只有一个直接客体的叫简单客体,有两个以上直接客体的叫复杂客体。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的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任何犯罪都必须是人的行为;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可言。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分为作为和不作为这两种基本形式。犯罪结果是指犯罪行为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客体造成的损害。在分析犯罪的客观方面时,必须查明行为和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即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内在的、合乎规律的联系。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对自己的罪行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的主体应是:第一,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第二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应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第三,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犯罪主体可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犯罪主体就是一般主体。在某些犯罪中,犯罪主体除了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外,还必须具有特定的身份,只能由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称为特殊主体。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的主体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及其可能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具有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状态。

24、故意/过失 228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故意犯罪有两种:一种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这种故意在刑法理论上称为直接故意。另一种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这种故意在刑法理论上称为间接故意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有两种:一种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这种过失在刑法理论上称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另一种是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却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这种过失在刑法理论上称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25、正当防卫 229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根据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第一,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第二,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第三,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第四,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26、自首/立功 241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自首是犯罪分子改恶从善、悔过自新的具体表现,因而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行为。刑法规定,犯罪分子有上述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7、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262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可以进行调解,或者根据物质损失情况作出判决、裁定。

人民法院对于附带民事诉讼,原则上应当同刑事案件一并审判;只有为了防止刑事审判的过分迟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之后,由同一审判组织(合议庭)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

28、不起诉 267 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的刑事案件审查后,确认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或可以免除刑罚,不将犯罪嫌疑人交付审判,而自行终止刑事诉讼的一项诉讼活动。

29、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275

(一)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对双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应一律平等。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方当事人不能享有比对方更多的诉讼权利。

(二)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现行法明确规定,这种调解必须是双方自愿的,协议的内容必须是合法的,而且不能将调解理解为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不应久调不决。

(三)当时人自由处分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原则。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意志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时,还须受到法律规定的限制,从而应受到法院的监督。

(四)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监督。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事诉讼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往往与国家和社会利益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五)社会支持起诉的原则。这种社会支持起诉的原则,是国家干预原则的补充。这种社会干预只适用于对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

(六)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一是外国人(包括外国企业和组织及无国籍人)在中国法院诉讼,同中国公民和法人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二是外国法院如果对中国公民和法人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我国法院对该国的诉讼当事人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加以同样的限制。

(七)诚实信用原则。这不仅仅具有法律上的意义,也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30、国际法的渊源 313 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国际条约是国家间的明示协议,是国际法的首要渊源。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主要是那些含有一般性国际关系准则的多边国际公约

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另一个主要渊源,国际习惯是国家间的默示协议,是各国重复类似的行为并被认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结果。

各国法律体系中共有的一般法律原则也被认为是国际法的渊源之一,但是一般法律原则不是独立的国际法渊源,它只有经过所有主权国家的承认,才能构成国际法的渊源。

31、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联系主要体现为:

①产生的根据相同。都是基于行政争议的存在,用以解决争议的法律制度。

②目的和作用相同。都是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效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③审查的对象基本相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都要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④产生的条件相同。都是一种依申请启动的活动。两种程序的启动,都有赖于相对人的申请。

⑤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是一种权利救济手段。两者都对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纠正违法和不当。

⑥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是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作为行使行政权的一方当事人行政机关无权提起。二者均适用不告不理的原则,都是一种依申请的行为。

⑦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适用的原则和程序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的受案范围基本相同,所作出的裁决种类和执行手段也基本相同。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主要体现为:

①处理机关不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处理机关是不同的,前者是行政机关,后者是人民法院,即司法机关。

②性质不同。行政复议机关的复议行为属于行政行为,它是一种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制度,对相对人来说,这是一种行政救济的手段;而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活动属于司法活动,是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活动,是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权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对行政相对人来说这是一种诉讼救济的手段。

③受案范围不同。行政复议范围大于行政诉讼范围。属于行政诉讼范围的,必然属于行政复议范围;但属于行政复议范围的,未必属于行政诉讼的范围。

④审查标准不同。行政复议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进行审查;行政诉讼原则上只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对不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不予审查。

⑤处理权限不同。行政复议以变更原处理决定为常见,而行政诉讼则只能对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予以变更。在行政复议中,审查机关与被审查机关属于同一系统主体,而在行政诉讼中,审查机关是司法机关,被审查机关则是行政机关,是两个不同系统的主体,它们受到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分工的约束。

⑥审理方式和审理制度不同。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的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监督制度,是高层级的行政权对低层级行政权的监督,行政复议一般实行书面复议制度;而行政诉讼一般不实行书面审理制度,当事人双方必须到庭,相互答辩。行政复议实行一级复议制,也就是说对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一般不得再请求复议;而行政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对一审裁判不服的,可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⑦法律效力不同。行政复议一般没有最终的法律效力,相对人对复议不服,还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则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无论有没有经过行政复议的案件,一经行政诉讼,诉讼的裁判结果就是有最终效力的结果,不能再由行政机关复议。

⑧处理依据不同。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上级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为依据;而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则只能以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依据,以行政规章为参照。

下载2012-2013-2《概论》考试范围及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2013-2《概论》考试范围及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概论考试重点

    社区概论 题型:单选1*10、名词解释4*5、简答题5*6、论述题10*2、观后感20 一、名词解释 1、社区 我们可以把社区定义为,由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

    会展概论考试重点

    第一章会展概述 第一节会展的概念 一、会展的定义:会展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由多个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集体性的物质和文化交流活动。 二、会展的组成部分: (一)会议会议的种类很多......

    艺术概论考试重点(★)

    概念解释 1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2.艺术典型: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现象。3、艺术心理定势: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

    法医学概论考试重点

    法医学概论(第二版)重点: 第一章:法医学与法科学 1:法医学(Forensic,legal medicine)概念: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法律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医......

    新闻学概论 考试重点

    新闻学概论 1中国共产党的新闻理论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总结了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领导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吸收了世界其他国家新闻事业的有益成果,并经......

    武汉理工大学海洋工程概论考试范围2013[范文大全]

    一、海洋的区带是如何划分的,各区带蕴含哪些资源? 海洋开发的内容和法律地位受所在区带的限制,一般将海洋按其分布区域化为三个区带 1、海岸带 2、200m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区域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1、马克思主义定义: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的马......

    世界文化概论考试重点(5篇)

    世界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 一.“两希传统”的影响: 1.两希传统指的是西方文明的希腊传统和希伯莱传统。它们在欧洲文学漫长的历史流变过程中呈现矛盾冲突与互补融合之势,欧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