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诸暨香榧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诸暨香榧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丽水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屠铁剑
摘要:诸暨市是全国的香榧之乡,是香榧(细榧)的发源地。由赵家镇的杜家坑、里宣等村逐渐发展起来的。诸暨香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以上.面积达5.8万余亩,古榧群达126个,百年以上榧树3.7万株,五百年2.5万株.千年以上古榧树2700株.此报告介绍了诸暨香榧产业的现状,分析了香榧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对策。
关键词:香榧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香榧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干果,是诸暨的著名传统特产,以枫桥香榧闻名中外。香榧是产区农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已有上万农户靠经营香榧、苗木而走上了富裕之路,过上了小康生活。诸暨香榧主要分布在赵家镇钟家岭、西坑、杜家坑周边的16个村,具有历史最久、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佳的产业优势,香榧产业已成为诸暨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诸暨香榧产量持续增长,全市现共有香榧生产、加工企业40余家,注册商标50余个,香榧生产经营合作社6家。香榧总加工能力超过600吨,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产品内销上海、南京、广东等地,并外销日本、东亚一带。
1.香榧产业的现状
1.1 面积、产量不断上升
诸暨是枫桥香榧(细榧)的原产地,细榧品种是由赵家镇的杜家坑、里宣等村的宣氏祖上选育出来后,通过嫁接繁育逐渐发展起来的,1984年在香榧种砧嫁接技术的推广之后,诸暨香榧种植面积不断扩增,并不断向周边的其他县市扩散。香榧树生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凉爽、日夜温差较大,多云雾的气候,海拔300—700m的低山丘陵地区,土壤以肥沃深厚的黄泥土、石灰质风化土为好。1998年以来诸暨市在推广了香榧人工授粉新技术及保果增产技术之后,使香榧连年获得丰产丰收。据诸暨市林业部门统计,目前诸暨市共有香榧种植面积6.5万亩,处于盛产期的香榧林面积1.2万亩, 自2002年起年新发展香榧基地都在5000亩以上。1998年起平均年产量500t以上,2001年687t,2004年
857t,2006年1100t,创历史最高产量。
1.2科技兴榧成效显著
诸暨历来重视香榧的科研,从20世纪50—60 年代的香榧人工授粉、圃地育苗、小苗嫁接、假种皮提炼香油,到70—80年代成立林科所,重点致力于对香榧的研究,经科研人员的努力,取得种砧,根砧嫁接育苗、扦插繁育等科研成果。2003年冠军食品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合作研究成功香榧假种皮提取紫杉醇。特别是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实施科技兴榧战略,进行科技攻关,并重点抓好科技成果的推广、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如以赵家镇外宣村为例,香榧的年产量从推广香榧保果增产技术前的总产量25t猛增到65t以上,产值140万元以上。年发展香榧的面积从原来的200多亩猛增到现在的800多亩。为提高香榧成活率,今年全市普遍采用嫁接苗种植,其中容器苗的比重达到60%以上,比往年明显提高。正是由于对香榧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推动整个香榧产业的发展。
1.3加工企业不断兴起,商标意识加强
随着香榧产量翻番增加,连年丰产丰收,香榧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商标意识增加,品牌大量增加。1994年诸暨市香榧没有注册的商标品牌,都叫枫桥香榧,1994年6月赵家镇工贸实业总公司申报注册诸暨市第一只“枫桥”牌香榧商标,开始进行有规模的加工生产,至1999年还只有枫桥、阿土、榧皇、老河、冠军等不到10家企业和商标,至2006年全市共有香榧生产、加工企业40余家,注册商标50余个,香榧生产经营合作社6家,其中市区有专卖店的企业30余家,年加工销售规模在200t以上的企业有3家,涌现了如冠军、老何等龙头企业,同时厂房、设备不断更新,加工方法已从传统的铁锅手工炒制发展到现在的用铜锅机器炒制,产品的花式品种在增加,包装也越来越精美。企业商标意识的加强有利于香榧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便于香榧销售市场的规范管理,使香榧产业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1.4积极保护和发展名牌产品
为利用枫桥香榧的名牌优势,保护和发展香榧产业,多次将枫桥香榧、冠军香榧、老何香榧参加国际国内的农业博览会、名特优农产品的质量评比而获得金奖产品称号,近年又将“枫桥香榧”创建为浙江省农业名牌产品、中国国
际农业博览会的名牌产品和首批浙江省绿色农产品,枫桥香榧(细榧)基地获得了绍兴市级绿色农产品和森林食品基地。
诸暨先后获得了“中国香榧之乡”、“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香榧之乡”、赵家镇“浙江省香榧之乡”等称号,同时开展了《枫桥香榧原产地保护》的申报,建立了《枫桥香榧自然保护小区》,开展香榧古树名木的调查登记和保护、省级林业特色基地《诸暨万亩枫桥香榧示范基地建设》、《香榧品种改良、技术改造》、香榧质量评比等工作,制订了一系列香榧标准,来规范香榧生产,使“创名牌、保名牌、树名牌”的工作不断深入,用安全优质的香榧质量,维护诸暨香榧的声誉,促进了诸暨生产的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 基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低,年产量悬殊大
香榧基地的经营水平虽比周边县市高一些,但集约化经营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基地发展上偏重数量发展,忽视质量提高,在基地管理上大都是粗放管理,如雄树不足,陡坡土薄的榧树不砌坎培土,只进行劈草抚育,盲目施肥,盲目使用农药,乱授花粉形成认为的大小年等,其结果是香榧的效益和质量相当悬殊。如以赵家镇外宣村为例,该村06年香榧人均产量为300公斤,人均产值8400元(其中该村盛产香榧的种植面积为300m2/人)。其中05年香榧人均产量为100千克,人均产值4000元。好年与差年的产量相差近三倍,产值相差二倍多。
2.2质量意识有待提高
近几年应用保果技术后,香榧产量大幅度增加,但质量反而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家一户传统的小农经济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造成的。一是摘青,因香榧多、劳力少,怕偷窃等原因而提早采摘;二是处理不及时,因采摘时间长,没及时剥壳处理,或堆放场地不足,堆放过厚导致发热腐烂而变质;三是为省钱省力而单纯施化肥、不施有机土杂肥,使香榧的香气、鲜味、松摧度等质量下降;四是长期用外地的劣质花粉授粉,不注重雄榧树的种植和保护,导致香榧的外形和品质发生变化。五是存在不少香榧经营商把往年的陈榧混入新出产的香榧中,人为的降低了香榧质量。
2.3科研经费短缺,扶持力度不大
香榧虽然高产出的干果树种,经济收益期长,但其产前期长、投入大,真正有产出需15年以上,因此高额的苗木投入(香榧嫁接苗每666.7m2需450元以上)和15年的管抚费用,一般农户难以承受。并且在短时间内,要迅速提高香榧产量十分困难。市林科所成立后,政府每年下拨的只有人头费,项目经费极少,近20年来林科所几乎没有添置仪器设备。同时,缺少专业的香榧研究人员给榧农提供技术指导。榧农的科技兴榧意识不强,导致香榧产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持。
2.4 宣传存在地区的局限性
诸暨于1997年8月获得当时全国唯一的“中国香榧之乡”、2001年3月获得“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香榧之乡”的荣誉称号,枫桥香榧多次荣获国内外优质农(林)产品金奖,1999年评为浙江省农业名牌产品,2003年香榧产业协会在诸暨成立,但这些有关香榧的媒体宣传与广告牌只局限在诸暨当地及周边地区。在其他省市的相关媒体中很少见到有关香榧宣传。
2.5品牌杂乱,市场经营不够完善
(1)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香榧树零星分散地分到一家一户经营,难以进行统一的集约化经营。(2)加工企业(农户)多、规模偏小,50余只注册商标加上没有商标的杂牌,使销售市场鱼龙混杂,销售的香榧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标准。(3)质量技监等部门对香榧的市场管理力度不够,存在许多管理漏洞,相关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3.发展对策
市委市府要把香榧发展列入今后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增加资金投入,明确落实和出台各项资金扶持政策,高质量地建设省级林业特色香榧示范基地,搞好香榧品种改良技术改造试点工作,加快香榧发展速度,采用基地集约化经营模式,准备到2015年完成“建立2千亩香榧苗木基地,发展3万亩香榧幼林和2万亩香榧盛产林”规划。
3.1设立香榧发展基金
设立诸暨市香榧发展基金委员会,并每年下拨一定量香榧基金。用于香榧科研、新产品开发、加工设备的研制和更新,《无公害香榧》标准的推广使用,香榧古树的保护、质量评比、协会建设、扩大宣传,奖励名牌产品、绿色农产品,奖励对诸暨发展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3.2 加大科技兴榧力度
政府积极鼓励香榧研究所与附近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协作,开展良种选育、遗传育种、密植速生丰产、香榧剥壳、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科研成果和营林新技术,不断吸收、借鉴和应用其他产业的先进技术,促进香榧生产的发展。
3.3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按照“同意、简化、协调、优化”的原则,诸暨市先后制订了《枫桥香榧(细榧)技术条件》、《香榧良种与丰产栽培》、省《无公害香榧》标准等系列标准,并大力宣传推广这些标准,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规范香榧产业。同时还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和奖惩缺席,使来格按照标准生产加工的榧农和企业得到鼓励,不按标准生产的受到处罚。以提高香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增加诸暨香榧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
3.4 创建香榧精品,加强宣传
长期以来有响亮的枫桥香榧品牌,近年来也创出了“冠军”、“老何”等知名品牌,这需要依靠科技,通过加强品牌质量的监督管理,淘汰一部分不合格的商标产品,树立和扶持3-5家质量上乘、信誉卓著的企业品牌,打造香榧名牌精品,做大做强诸暨的香榧产业。
香榧虽然是中国特产,枫桥香榧的声誉也较大,但实际上,就浙江省对香榧的了解也不够,通过我们在全省范围内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不知道的人占37.76%,知道香榧但是没有吃过占57.01%,只有48.02%的人认为香榧产自诸暨。因此,真正要做大做强诸暨的香榧产业,创出名牌外,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知名度。(1)在诸暨城市广场、火车站、杭金衢高速公路上等地方设置更多的“中国香榧之乡——诸暨“的巨幅广告牌。(2)设立诸暨香榧专业网站(中英文),向全国和世界宣传介绍诸暨香榧。(3)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上多层次开展香榧的宣传活动。(4)大力发展香榧森林公园的旅游业以及其他特色农产业,相互带动,从另一方面提高诸暨香榧知名度.3.5 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要加强诸暨枫桥香榧协会的建设,加大对协会的投入,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协会与榧农、企业的联系,强化协会有技术、市场、信
息等方面的服务功能,促进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和协作。要鼓励企业自办基地和承包经营基地,还要鼓励和支持榧农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以解决香榧因分户带来的经营分散、规模偏小、管理不便的问题,培养有一定规模的香榧种植大户和高产值的香榧基地。同时要扶持、培养和发展几家集香榧种植、收购、加工制作、市场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走出以协会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从整个实践调查的结果分析看,诸暨香榧的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辅垫,并有当地政府和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榧农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基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低,年产量悬殊大,宣传存在地区的局限性,经营分散、品牌杂乱,产业化程度低。为此,我们建议设立香榧发展基金,加大科技兴榧力度,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创建香榧精品,加强宣传,提高诸暨知名度,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总之,通过此次对香榧产业的实践调查,我们意识到了香榧产业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必须关注的三个重要性——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建设,科技应用。
参考文献:
[1] 童品璋诸暨香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经济林研究2003年04期 ·
[2] 黎章矩程晓建戴文圣金保华 王安国浙江香榧生产历史现状与发展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http://诸暨网2006-12-6一颗香榧125公里的上市路
林业部门的消息证实,目前诸暨市香榧总面积5.8万亩,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以上。今年当地香榧总产量可达到700吨。今年的香榧增产和气候适宜、林区管理得当有关。行内人士介绍说,主产区诸暨现在共有香榧生产、加工企业40余家,注册商标50余个,香榧生产经营合作社6家。全市香榧总加工能力超过600吨,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
第二篇:临安香榧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临安市香榧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临安市林业局
(2007年7月10日)
香榧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干果,也是最具特色、最具市场竞争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名特优林产品。其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生态价值,是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和观赏树种。发展香榧生产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状况、丰富自然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临安香榧产业发展现状
就全省香榧的发展状况看,在大多数干水果市场呈现相对饱和,产品由量向质转变的情况下,只有香榧是急需扩大栽培、规模发展的干果。据统计,目前全省香榧种植面积约30万亩,其中投产面积不到10万亩,年产香榧约1200吨左右,是山核桃产量的1/8,发展前景十分可观。目前香榧市场价格一般在160~200元/公斤,最高年份价格在200-300元/公斤,经济效益位居干水果之首。
临安是香榧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临安香榧曾是南宋皇帝的贡品。清乾隆《临安县志》记载:“风榧,形细长而红尖,出桃源(今属临安板桥镇)者,味甚香美”。1933年,临安香榧的产量仅次于诸暨,居全省第二位。1983年,板桥、三口、临目等地开始利用野生榧树嫁接香榧。由于种植成活率低、种植成本高等因素,发展较为缓慢,基本以农民零星种植为主。2002年,我市提出“大力发展香榧,为临安农民培育第三棵摇钱树”的设想,并于2006年将香榧列入新兴产业加以扶持,香榧产业得到了初步发展。
目前,全市香榧种植株数达到12万株,折合面积5000余亩。主要分 1
布在5个乡镇7个重点村(三口镇长明村、樟坞村、太湖源镇素云村、玲珑街道高山村、板坞村、西天目乡武山村、湍口镇柴家村)。2006年,全市有7个香榧产业化示范基地通过验收,今年又新立项了4个香榧产业化示范基地。
二、临安发展香榧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适宜发展的林地资源较多。
从80年代以来,我市共营建了70万亩杉木林,其中40%的杉木采伐迹地适宜发展香榧。同时全市有10万亩退化竹林、5万亩山核桃老林需要逐年改造。通过在采伐迹地、退化竹林和山核桃老林中改种和套种香榧,既可以解决更新造林树种选择的问题,也可以减少大面积纯林病虫害增加的问题,还可以快速改变山核桃林地的生态景观状况。
(二)具有丰富的野生榧树资源。
根据省林勘院和林学院于2000-2001年调查资料显示,临安胸径6公分以上的野生榧树资源占全省的82%,达49万株,主要分布在全市25个乡镇、街道。这部分野生榧树通过高接换种,3-5年就可以挂果投产。
(三)具有成功的示范典型案例。
目前,全市已有10多个村进行了香榧培育。其中,三口镇长明村、太湖源镇素云村、玲珑高山村引种的香榧均已结果,并且产量、品质均不亚于诸暨香榧;三口镇长明村袁和荣的两株香榧,从1999年开始,每年的收入都超过5000元,去年达1万多元。
三、当前制约香榧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前期投入较大,投资期较长。
香榧生长慢,结实迟,前期投入高。实生香榧树,要经历25年左右才能开花结实。嫁接香榧虽然可以实现5年结果的目标,但真正要获得经
济效益,也需要10-15年时间。由于受种苗品质、价格等因素的影响,高标准营建香榧基地,每亩前期投入至少1500元,一般农户难以承受。
(二)优良种源相对不足。
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规模较大的良种采穗圃和良种壮苗繁育基地,本地培育的香榧苗木相对不足,需要到外地调剂。因此,种苗来源良莠不齐,很多嫁接用的接穗采自低产树、或品质较差的母树,品种与质量难以保证。
(三)偷盗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香榧苗木价格高,部分地区的农民偷挖种植香榧苗木,盗采香榧接穗的情况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榧农发展的积极性。
四、下一步推进香榧产业发展的意见
(一)加大扶持,建立产业领导小组。
市委、市政府要把加强香榧产业发展列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予以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明确落实和出台各项资金扶持政策。目前,市财政每年拿出10万元资金,对以村为单位、连片5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给予1~2万元的资金扶持,这对做大做强香榧产业还有一定差距。从10年发展100万株香榧的目标计算,每年扶持资金至少在100万元以上。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基地建设、种苗培育和科技推广。同时,要建立香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确定一位市领导主抓香榧生产,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省、市级林业特色香榧示范基地,加快香榧发展速度。
(二)编制规划,推进产业稳步发展。
根据香榧的生态习性,因地制宜划分不同功能区,制订操作性强的全市香榧产业发展规划。比如,可将我市的三口、板桥、太湖源等乡镇作为香榧主产区,大力拓展种植范围和面积,将连片造林与房前屋后、田边地
角等适当的地块零星种植结合起来,将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发展香榧生态林有机结合起来,通过5-10年的努力,发展100~200万株香榧(按20株/亩即发展5-10万亩),培育出一个年产值3-5亿元的新兴产业。
(三)抓好管理,加强香榧种苗建设。
要对现有苗圃加强指导管理,积极培育优良香榧品种采穗圃和资源圃,建立香榧种苗繁育基地。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和奖惩措施,使严格按规范生产经营的榧农和企业得到鼓励,不按规划生产经营的受到处罚,避免假冒伪劣种苗坑害农民情况的发生,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
(四)加强服务,健全产业保障体系。
要加大科技兴榧力度,积极争取浙江林学院的科技支持,加快香榧古树的保护、香榧种质资源选优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科研成果,注重香榧科技示范户与香榧嫁接能手的培养,形成香榧技术推广网络。要建立全市香榧产业协会,加强协会与榧农、企业的联系,强化协会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功能。要重点扶持、培养和发展几家集香榧种植、收购、加工制作、市场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走出一条以协会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总之,只要全市上下群策群力、共同参与,我们相信,通过10年的努力,在临安大地上发展100万株香榧(按20株/亩即发展5万亩),完全可以为临安农民培育出年产值3~5亿元的新兴产业,成为继竹笋、山核桃后的第三棵摇钱树。
第三篇: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 信息学院
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组长:学号:组员:学号:系别:电子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2011 年 12 月 8 日
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做贡献。
——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为更好地在广大同学中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导大学生锻炼创意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做贡献,在“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做贡献”这个大主题下,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首都大学生责任开展调研活动,最终形成调研报告。
关键词:文化、北京旅游、发展、影响
作者简介: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电子系的三名学生。
正文:
1:对北京旅游进行简要介绍:
2:阶段
3:影响
4:感想
1.北京旅游业简介 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北京的长城、故宫、周口店遗址、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等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具有全球影响力。北京同时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化大都市,是我国和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北京旅游业的发展,对全国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北京旅游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中最早实现市场化、国际化的行业之一。北京积极推进旅游企业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北京紧紧抓住举办2008奥运会的机遇,推动旅游业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同时通过服务奥运会,有力促进了北京旅游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近年来,北京妥善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释放“后奥运”旅游效应,推动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持大力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服务业的理念,强化旅游资源统筹,坚持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着力打造城市和郊区两个市场,不断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北京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7%,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人数、旅游就业人数等主要指标和产业规模均处于全国前列,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旅游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阶段
初始恢复阶段
新中国的旅游业初建于20世纪50年代,从这时起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1954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在北京成立,这是北京旅游业代生的标志。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旅游机构很小,主要任务是 政治和外事接待,隶属外交事部门管理,接待国家的政
治经济文化要人。“文化大革命”中北京旅游事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70年代初,我国旅游事业才开始缓慢恢复。
蓬勃发展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全国,北京旅游业蓬勃发展。随着海外游客大量涌入,饭店严重不足影响北京旅游业的发展。1979年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发展旅游要和城市建设综合起来考虑”。1980开始,北京的饭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大促进了北京旅游的发展。从1978年到1985年,北京的国际旅游接待人数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增长。1985年旅游业被国家确定为经济产业,推动了旅游业产业化方向的发展。
行业形成阶段
1986年12月,市政府决定市旅游局与市饭店服务总公司合并,组成北京市旅游旅游管理局,先后又发布了《规定》《办法》《决定》《通知》等176个文件,为旅游业的管理打下了基础。1987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突破100万次,1993年突破200万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旅游局一手抓国际、国内旅游客源市的开发,一手抓北京优秀旅游城市建设。1995年9月,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总体部署,北京市拟定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方案》。
稳步发展阶段 从1998年开始,北京旅游业步入稳定发展阶段。部分区县和市政府部分主管局先后成立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形成了多层次的创建工作领导体系。1998年10月21日-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验收小组进驻北京开展验收工作。国家旅游局验收小组通过对北京地区57个旅游企业的检查,对19个国家和地区,28个省、市、自治区的众多国内外宾客的抽样调查和多方面的严格验收,认为北京市达到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1998年12月18日,国家旅游局公布北京市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3月30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北京市第一部旅游地方法规《北京市旅游管理条例》,标志着北京旅游业从此走上了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轨道。
北京市鼓励并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的体制改革,推进网络化发展,推进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推进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推进实施名牌战略,推进新技术的运用和企业文化的发展,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加强旅游教育的培训工作。2000年,北京市旅游局完成了机构精简任务。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北京旅游形成全新的“奥运吸引力”。筹办奥运会的七年,是北京旅游产业大发展、大跨越的七年。从2001年到2007年,入镜游客累计增长52%,达43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累计增长55.3%,达45.8亿美元;国内游客累计增长30%,达1.4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累计增长98%,达1754亿元;旅游总收入累计增长86%,达2103亿元。目前北京旅游业年增加值占到北京GDP6.9%,已经成为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入境游客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旅游要求高、消费能力强的“高端”入境商务游客们,也正在改变着北京旅游业的格局。高端商务入境游客在北京接待入境游客总数中能够超过50%。”高端入境客已经撑起了北京旅游业的“半边天”。
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旅游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改革开放使北京旅游产业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86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66家(其中合资9家、独资5家),国内旅行社594家;星级饭店836家,五星级52家、四星级127家、三星级272家、二星级334家、一星级51家;等级旅游区(点)173家,其中5A级4家、4A级54家、3A级38
家、2A级57家、1A级20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9家(其中工业14家,农业15家)。2008年,北京旅游业在接连遭受自然灾害,各种突发事件,特别是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国内外收入打22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奥运会结束后,北京全实施奥运后发展战略。2008年12月初,北京成功召开了首次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大会。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第47次常务会通过的《旅行社条例》,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为配合《旅行社条例》和《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的落实,2009年6月10日,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京市旅游局推出新版《北京市出境旅游合同》、《北京市国内旅游合同》。两个合同文本的出台规范了旅游市场管理,维护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益。2010年北京服务业比重达到75%,居全国首位,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旅游业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看:
国际旅游城市一般经济规模较大、人均收入较高、产业结构较优、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特别是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一般都在80%以上,而旅游业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文化看 :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随经济而盛,应文化而兴,国内外游客对一座城市的深层了解,大多是源于对其文化底蕴的认知。市场调查显示,到北京的游客多数首先看的是人文类景观。
从国际影响看:
早在13世纪,元大都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化城市之一。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描述了“气势如虹”的卢沟桥、“向所未见”的元宫殿等景观,激发了欧洲人对北京的无限想象。明清时期,前往北京的“西域之使,岁岁不绝”。作为新中国首都,北京更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北京不仅是多数中国大型企业总部所在地,也是全球外交使团、国际组织、跨国企业总部的集聚地。
从旅游发展看:
北京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经济总量明显提升,旅游业社会功能不断增强,旅游产品与业态日益丰富,旅游服务配套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了“吃有特色、住有选择、行之方便、游之尽兴、购之丰富、娱之快乐”的发展格局。北京旅游业将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可以有更大的发展作为。
北京旅游业发展正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国家旅游局将一如继往地支持北京旅游业发展,支持北京旅游业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市场推广并推广北京的经验,支持北京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和打造首都重要支柱产业。衷心祝愿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京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为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旅游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参考文献:
7、注释
篇名和作者注释置于首页地脚处。文内对特定内容的注释置于当页下(脚注),按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1,2,3„„每页单独排序。
8、参考文献
置于正文末,主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l3]摘要:宋体 小四号 加粗
作者简介、注释:宋体小五号加粗
作者简介、注释内容:宋体小五号
第四篇:泰兴银杏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泰兴银杏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泰兴毗邻美丽的长江河畔,是我国银杏重点产区之一,全区有定植银杏树635余万株,年产银杏250 万kg左右,为泰兴地区的特色产业,因此泰兴地区素有“银杏之乡”之称。然而,近年来制约银杏产业发展的因素也非常突出,文章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产业单
一、特色发展。
2013年8月1日至15日,我和小伙伴们主要针对泰兴被誉有“天下银杏第一镇”的宣堡镇的银杏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活动。连日来,我们调查了宣堡镇银杏、联新、张河、孔桥、毛群、纪沟六个行政村联合建立的国家CCC级自然景区,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有多达几十棵,少有三四棵的银杏树。但是,从目前的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银杏产业对农业经济贡献作用有限,银杏及其系列加工产品在市场份额还不大,白果市场价格近几年一路走低,我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查和研究,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探讨。
一、银杏的基本情况
银杏生产是泰州地区栽培历史悠久的传统项目。从其发展轨迹看,始于宋朝,多散生栽植于寺院庙宇;兴于明朝,被视为“子孙树”和“摇钱树”广植于农民家前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银杏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产量成倍递增,已发展成为泰州地区的特色产业。
(1)、银杏的历史
泰兴市素以银杏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创汇率高而被誉为“银杏之乡”。
据有关记载及专家论证,银杏栽培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有五百年以上古银杏一百二十一株,其中千年以上的十二株,百亩以上古银杏群落二十多个,嫁接历史也相当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二百五十多年前泰兴就采用嫁接技术繁殖白果,现存一百年以上的银杏嫁接树六千一百八十六株。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泰兴先后被列为江苏省、中国干果林(银杏)生产基地。1994年和2001年,两次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经济林先进市”。1995年6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为该市题词“银杏第一市”,同年12月,国务院发展
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在中国“中华之最”评选中,授予该市“中国银杏之乡”称号(中最字0197)。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首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银杏之乡”称号。1999年,被江苏省质量管理协会用户委员会评为江苏市场用户评价满意商品,被’99昆明世博会指定为唯一无公害白果,享有永久冠名权。2002年7月,被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委员会认定为“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制定的“泰兴白果”标准作为2002年江苏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2003年4月,“泰兴白果”证明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
(2)、银杏的特点
其特点:果大(粒重2.1-3.13克),壳薄(壳厚0.30-0.47mm),出核率高(平均26%以上),出仁率高(出仁率78.4-85.1%),仁饱满(采收后壳仁无空隙),浆水足,种壳结构细密(最大孔隙径:1.0μm~3.5μm;平均单位面积孔隙数:5-9个20μm×20μm;孔隙占总面积5.0%~8.0%),糯性强,贮藏期长(常规可贮5个月),其品质为中国之冠。白果已被国家卫生部列为药食兼用食品。泰兴白果营养丰富,药食俱佳。白果种仁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黄酮、萜内酯,据初步研究,白果种仁中还含有16种氨基酸、26种矿物质及22种微量元素,是上等食疗干果。经常食用,可防治老年痴呆、哮喘痰咳、遗精、带下、尿频等多种疾病,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有特殊疗效,还具有强壮身体,健脑提神,嫩肤抗皱等功效,是滋补身体的首选佳品。
二、银杏存在的问题
银杏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果叶产量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号,近10年来我国银杏种植业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但是自1997年市场普通三级白果零售价30元/公斤,2008年春节前后,白果上门收购价最低仅为1.6元/公斤,市场销售价仅12元/公斤,去年上门收购价0.5元、公斤。如此低迷的价格,表明银杏产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困境。
(1)、生产环节的问题
从生产的环节来看,占主导地位分散的种植模式,增加了产品质量控制与产业开发的成本。目前本市挂果银杏多数是一家一户在屋后田间分散种植,成片
种植的还不到总量的20%。这为生产质量管理、原产品集中上市增加了成本。
(2)、流通环节的问题
从流通环节来看:专业市场功能不够完善,对外端市场缺乏自主开发能力。2002年,在宣堡镇建立了占地78亩全国最大的银杏交易市场,近200名银杏经纪人入场经营,年银杏交易总量达3000余吨。泰兴市现有高温库(即果品冷库)2座,库容量1800吨,低温库(可加工速冻白果)3座,库容量7000吨,对调节白果市场起着一定的调控作用。高港区银鑫销售公司每年销售白果在1200吨左右,占当地年白果国产量总和。但是,80%的本地白果却是第三方客商外销国内外市场,利润少得可怜。近年来,外销市场份额逐步减少,对本地的价格影响极大。同时,本地市场无序竞争情况严重,八十年代以前,白果的销售多以专业公司为主,统一对外谈判经营;九十年代以来,白果作为二、三类物资放开后,个体户参与经营,但是自主开拓直销市场不多,有限的客户资源导致经纪人之间相互竞争压价,相互压价,让外地客商坐收渔利。最终让果农受损。销售终端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使得本地专业市场的价格中心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3)、加工环节的问题
从加工环节来看,而银杏加工企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全市现有银杏深加工企业共10多家,年产值近2亿元左右,消化吸收本地银杏仅500吨左右。2个亿的加工产值,说明“银杏之乡”的银杏产业还比较稚嫩。银杏深加工技术落后,利用率有限,银杏加工品成本很高。一瓶250ml的银杏饮品,需两粒银杏果,成本就是一般碳酸饮料的几倍,在价格上,就难有与其他企业竞争的优势。企业出于利润的追求,势必降低成本,对银杏压级压价收购。同时,一家一户的零散收购,导致农民在买卖两方中的弱势地位。
(4)、市场销售环节的问题
从市场销售环节来看,对银杏品牌文化开发不足,导致优质的品牌资源还不为广大消费者所认识。2002年,“泰兴白果”被认定为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2003年4月,“泰兴白果”证明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2004年8月,“泰兴白果”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004年9月,“泰兴白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如此优越的品牌优势,除外贸系统外,在普通群众中知名度仍然很低,就连距泰兴市较近的上海、南京、浙江等地市民知道银杏保健作用和食用方式的也很少,普通市民对银杏制成品有所了解的更是寥寥。笔者曾在市区某大型超市观察银杏销售情
况,尽管散装银杏价格低至61斤,购买者仍是寥寥可数。原因是:一是鲜果不易贮藏,易霉变;其次很多人觉得其食用方法繁琐。作为泰州本地消费者,尚且如此,其他地区非银杏生产区的消费者可想而知。
三、开发银杏产业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的情况来看,银杏似乎离市场还很远。在当前一家一户分散生产销售的格局很难打破的情况下,如果银杏价格继续一路走低,势必对后续的银杏生产产生巨大的冲击,势必影响农民收入。该如何缩短银杏大规模走向市场的距离呢?
(一)是完善银杏流通体系,节约流通成本。完善专业批发市场功能,提升银杏主产地市场地位。建立健全专业批发市场信息测报分析机制,完善贮藏、运输设施,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的集散、调控与价格功能。政府要鼓励支持流通组织与企业开拓国内外大市场,鼓励设立企业直销点,增强自主开拓市场能力,减少对第三方销售依赖。政府要充分发挥行政职能,规范银杏市场交易秩序,减少银杏市场内外信息不对称的负面作用,引导良性竞争,使银杏价格理性回归,从而保护买卖双方权利,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是加快银杏产品深度开发,提高企业消化本土银杏原产品能力。银杏产品开发要两头市场都做大,一方面挖掘银杏药用营养价值,做足精深加工的文章,做大高端人群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向大众消费,开发即食型、便食型食品,占领普通消费者市场。政府要集中精力抓好科研和产品开发,建立激励机制,采用政策、资金贴息等综合手段,鼓励企业研发、采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原料利用率的技术,对最终成果采用市场的手段在企业之间相互转让。要通过建立优越的招商平台,引进高科技企业开发银杏产业。
(三)是加大银杏品牌品质资源广告推广,扩大银杏产品消费市场。突出宣传银杏产品健康、养生、长寿的卖点,整合银杏品牌资源,整体策划宣传银杏产品。增加在大众传媒上广告投放量,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投放银杏公益广告,与相关媒体合作,共同开办银杏美食、养身、旅游等栏目,使银杏走进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拉动本土市场消费。要组织搜集汇编银杏传说传奇,挖掘银杏乡土与人文文化资源,在普及推广银杏民俗文化的同时,宣传银杏产品。要策划好银杏节庆、会展等活动的宣传工作,实行两头并重,在面向市外、省外、国外重大商户
企业宣传的同时,也要面向普通的消费者宣传,不断扩大银杏的影响。
(四)是多元化开发银杏产业,提高银杏产业的综合效益。利用发展银杏基地资源多样化的优势,把银杏产业向旅游、绿化等产业领域延伸,多元化开发银杏产业。
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泰兴银杏已走向中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泰兴银杏将会走向全世界!
第五篇:云南师宗县中草药资源及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师宗县中草药资源及产业发展状况
调 查 报 告
按照云南省科技厅云科社发„2008‟15号文件的通知要求,师宗县科技局组成两个调查组于2008年12月29日下午至31日以走访的形式分别对全县四乡四镇的中草药资源及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了解,现将调查了解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师宗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全县国土总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四乡四镇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有人口39.4万。境内气侯温和,干湿分明,立体气侯明显,年平均温度13.8℃。县城东面部有海拔1100米以下的温热河谷区,年均气温13℃;海拔1100~1700米的山区,年均气温15℃;西部高原地带,年均气温17~19℃;日温差10℃左右,年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年均降水量1235.6毫米;年均无霜期为248天;年均日照1626小时。县内土壤为红黄壤,PH值5.5——7.9之间,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宜中草药的生长繁殖。
(一)野生中草药资源状况
通过抽样调查,结合有关史料资料分析,师宗县境内野生中草药蕴藏量丰富,共有1300余种,其中最常见、常用的中草药有186种,已收录在(师宗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组织编写的)《师宗中草药汇编》一书中。近几年来,由于中草药价格稳中有升,人工采挖过度,导致许多野生药源处于枯绝边缘。
(二)中药材种植状况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师宗全县共有中药材种植品种17个,种植面积达63438亩。现已建立了中药材示范基地一个,面积200亩;建立了中药材服务组织一个,即龙庆家园中药材合作社。主要品种、面积及分布如下:
1、薏苡仁:20000亩。在高良乡。
2、生姜:40500亩。其中高良乡21000亩、五龙乡18500亩、龙庆乡1000亩。
3、三七:2500亩。其中龙庆乡落红甸、束米甸、豆温三个村委会种植面积为2440亩,雄壁镇雄壁村委会种植60亩。
4、板兰根:180亩。在龙庆乡落红甸村委会。
5、杜仲:20亩。在高良乡小坡村种植。
6、接骨散:100亩。在葵山镇黎家坝村委会种植。
7、天麻:100亩。在龙庆乡拖落村种植。
8、虫娄:10亩。在丹凤镇种植。
9、当归:8亩。在彩云镇种植。
10、瓜娄:5亩。在彩云镇种植。
11、黄苓、红花、黄芪等:10亩。在彩云镇有种植。
12、大力子、水飞蓟等:5亩。在龙庆乡有种植。
二、中药材市场及种植与加工龙头企业状况 目前,由于对中药材这种特殊商品的认识不足,市场观念淡薄,市场服务体系还没有建全和完善,致使中药材进入市场的难度加大。许多种植企业和农户没有建立专门的营销机构,只靠当地多环节批发销售,造成中间费用高、成本增加,严重影响着种植农户的积极性。
师宗县对中草药是商品的认识不充分,对中草药能形成产业的认识更是较晚。因此,还没有形成具有带动性的加工龙头企业。
三、中药材保障支撑与科技创新状况
(一)相关政策与规划
今年,特别是“全市特色产业现场会”召开后,县委、政府十分重视中药产业的发展,把中药材产业列为师宗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以专项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的形式出台。同时,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把办公室设在师宗县药品监督管理局,另外,在招商引资、财政政策、土地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倾斜。
(二)管理机构及主要管理措施 目前,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管理机构在药品监督管理局,种植技术由县农业局水果站来抓。具体的措施是: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品种上重点发展有特色、市场好、产销对接好的三
七、薏苡仁、杜仲、板蓝根等中药材,并在高良、龙庆建立良种繁育基地300亩。
结合师宗的自然条件,把师宗的中药材产业分三个价段稳步推进:一是起始阶段(2008——2010年)。建立中药材种植、加工、营销基础,把中药材的种植和发展变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群众的共识。同时,积极引进中药材加工的企业一家。二是加快发展阶段(2010——2015年)。扩大中药材的种植规模,完善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巩固提升阶段(2015——2020年)。实现师宗中药材的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各种中草药的种植面积达10万亩左右,产值达2亿元。
2、引进或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或培育一至二个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中药材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延伸产业链。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走订单生产、市场营销为一体的路子。目前,已有师宗现代医院、昆明勋海经贸有限公司计划投资建立初加工厂。
3、完善体系,强化服务近几年主要是加大中药材产业的科技服务,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应抽调专业人员,开展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组建种质资源库,积极做好野生中药材的人工驯化和选育工作,培育适销对路新品种,并开展种子的提纯复壮。探索一些中药材种植的新办法和新技术,建立标准化示范区,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骨干技术。同时,要强化对种植户的技术培训,以提升其操作技能和种植水平。
(三)相关人才队伍状况
全县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7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3.6%。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中,过去和现在从事过中药材种植的有24人,这些人员在引种、人工驯化和种植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现在的龙庆乡中药材种植大户邓毛,他先后试种过10多个中药材品种,并都获得了成功,现在已拥有自己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又如半夏种植大户徐显增,在多年的半夏种植过程中,摸索出一整套成熟的半夏种植技术。这些人员的出现,为实现师宗中药材的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四)技术创新机构及其成果
目前,师宗中药材在种植方面主要由县农业局水果站来抓,他们着重抓引种和示范,对重点乡(镇)重点扶持搞好良种试验、示范和繁育,并提供优质、适龄、价廉的壮苗。计划在2009年引进中草药种类试验10组,建立适销对路药材示范基地3个。
(五)投入情况 师宗的中药材种植资金主要是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截止2008年12月31日,全县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共投入资金4800余万元,其中民间投入4560余万元,占资金投入总额的95%以上。
四、存在问题
(一)政府的宏观引导和管理力度不够,多数种植户都处于低水平的重复生产过程中,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
(二)没有具有较强带动性的龙头企业参与。
(三)对中草药是特殊商品的认识不足,缺少中介服务组织,开拓市场不力,市场营销严重滞后。
五、发展对策
(一)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进一步明确中草药开发的地位和作用
多年来,因为中草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显,因此,其开发利用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县委、政府首先应尽快确立中草药综合利用和开发的地位,给予应有的重视,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加快其发展。其次应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出台专项规划,指导其发展。现在农业局和药监局都在抓中药材基地建设工作,究竟谁说了算,究竟听谁的。因此,应尽快明确两部门之间的职责,便于统一指挥,指导其发展。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对带动性、示范性较强的应采取拨款、资本金注入和贴息等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资金应给予一定的补助。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整合各种资金,降低投资风险。
(三)强化服务,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除建立专门的机构引导、研究、指导中药材种植外,一是下大力气引进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二是积极鼓励种植大户或其他个人或者组织成立民间中药材经济合作组织。以便于统一指挥,开拓市场,或直接与市场对接。
(四)应加大宣传力度,聘请高层次产业顾问 在做好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应借鉴四川、上海等其他省市的一些做法和经验,聘请知名专家为产业顾问,并组成专家顾问组,对产业发展的技术方向、研究开发等提供咨询指导。同时,借助其影响,尽快把师宗建成云南省的中草药基地县。
师宗县科学技术局 二○○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