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8中西医骨科复习
[键入文字] 08中西医骨科复习整理 By 08中西医学委
08中西医骨科复习整理
一、大题(病案类):建议重点看书啊!诊断、治疗重点看。
1、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诊断、治疗:P335-3452、颈椎病:诊断、治疗:P99-103
定义:是指经椎间盆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
3、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P190-196
(1)股骨粗隆间骨折:指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又叫股骨转子间骨折。
(2)股骨颈骨折分型:按骨折的部位:1.头下部、颈中部骨折2.基底部骨折。
按X线片的表现:1.外展型骨折 2.内收型骨折
按骨折错位程度(Garden 型):Ⅰ型不完全骨折,部分嵌插;Ⅱ型无移位的完全骨折;Ⅲ型
部分移位的完全骨折,股骨头呈外展位;Ⅳ型完全移位的完全骨折,两骨
折片完全分离
(3)血运途径:1.关节囊的小动脉,供应股骨颈和大部分股骨头的血运;2.股骨干滋养动脉,仅营养股骨颈基
底部;3.圆韧带的小动脉,仅能供应股骨头内下部分的血运。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主要依靠来自关节
囊和圆韧带的血管,股骨颈骨折易损伤股骨头的血运,导致股骨头发生缺血性坏死。
(4)鉴别诊断:股骨颈骨折与股骨间粗隆骨折
共同点:两者的受伤姿势、临床表现、全身并发症大致相仿,在拍摄X 线片前往往不易鉴别。
不同点:1..年龄。后者平均年龄较股骨颈骨折患者为高,而青、壮年患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在儿童
中更为罕见;
2..局部体征:粗隆间骨折压痛点多在大粗隆处,瘀肿较重,而股骨颈骨折瘀肿较轻,压痛点
在腹股沟中点。另外,粗隆间骨折往往伤肢的外旋和短缩畸形亦常较明显;
3..结合X 线检查可明确。
二、简答题:
1、创伤性休克的治疗:P53-54
(1)、抗休克治疗:
1、紧急治疗
2、补充血容量
3、积极处理原发病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
用
(2)中医辨证治疗:
1、气脱型:独生汤
2、血脱型:当归补血汤
3、阴脱型:生脉散
4、阳脱型:参附汤
5、气滞
血瘀型:血府逐瘀汤
2、三个综合征(骨间膜室综合征、脂肪栓塞综合征、挤压综合征)的定义和简单处理:P55-613、肩关节脱位的分型、诊断和治疗:P99-P10
3分型:1.前脱位;喙突下脱位、盂下脱位、锁骨下脱位;2.习惯性肩关节前脱位;3.后脱位。
4、颈椎病的分型:
分型:1.神经根型;2.脊髓型:中央型(上肢症状)、周围型(下肢症状)、前中央血管型(四肢症状);3.椎动
脉型;4.交感型
5、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P438,P440(附:强直性脊椎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6、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和治疗:P446
诊断:
1、下腰背痛的病程至少持续3个月,疼痛随活动改善,但休息不减轻;
2、腰椎前后屈伸和侧方活动受限;
3、胸廓扩展范围小于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值;
4、双侧骶髂关节炎2级至4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3及至4级。
(如果患者具备第4条并分别附加1-3条中的任何1条,可确诊为强制性脊柱炎。此标准缺乏早期诊断强
制性脊柱炎的敏感性。)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
1、寒湿痹阻:篴婢汤河桂枝汤加减
2、湿热阻络:四妙散和宣痹汤加减
3、肝肾阴虚:虎潜丸和当归鸡血藤汤加减
4、肾阳虚亏:右归丸和独活寄生汤加减
5、瘀血痹阻:身痛篴淤汤和大黄蛰虫丸加减
二、手术治疗:
1、人工关节置换术;
2、脊柱截骨术
7、股骨头坏死的定义和分期: 股骨头坏死的定义、分期:P458,P462
定义:可分为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两大类,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最多见于股骨颈骨折后,非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多数与过量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或长期酗酒有关,也有少部分患
者找不到发病原因,称为特发性股骨头坏死。
分期:见表格
8、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P472表格
9、肱骨髁上骨折和肘关节脱位的鉴别:P122表格
10、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定义和治疗:P96,P98
定义:指肱骨解剖颈下2-3cm处的骨折
(1)非手术治疗:无移位的裂缝骨折或嵌插骨折,仅用三角巾悬吊患肢1-2周即可开始活动。有移位骨折可按:
手法复位、固定方法(夹板)、药物治疗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
三、名词解释:
1、CE角:即中心边缘角,是波金线与股骨头骨化中心中点至髋臼最外缘连线相交的夹角,正常为20 ~40,夹角小于20 提示有髋臼发育不良或存在髋关节脱位。
2、髋臼指数:在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通过双侧髋臼Y形软骨中点作一连线,再从Y形软骨中点向骨性髋
臼最外缘作一连线,两线的的夹角即为髋臼指数。正常新生儿髋臼指数应小于30°,若超过30°可认为髋臼发育不良,有发生脱位的可能。
3、沈通氏线:是股骨颈内缘与闭孔上缘的连线。正常时此线呈连续弧形,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时,股骨近端
上移,此线中断,失去连续性。
4、前倾角:又叫扭转角,是股骨颈的中轴线与股骨两髁中点间的连线所形成的角度。正常婴儿期20 ~30,成人12 ~15。
5、颈干角:又称内倾角,是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儿童期160,成人110 ~140(多数在125 ~135)。
6、骨质疏松症: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骨痿”。
7、先天性斜颈:是一种以头部向肩部倾斜、颈部旋转或面部变形为特征的一种先天性或获得性畸形,临床上
以胸锁乳突肌挛缩为特征。是新生儿及婴幼儿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之一。
8、拇外翻:是足第1跖骨头向内侧偏离,而拇指向外侧倾斜,使第1趾骨长轴与拇趾近节趾骨长轴所形成的外
翻角大于15,同时拇趾在纵轴上略向外旋转的畸形。是足部的常见畸形之一,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9、颈椎病:是指经椎间盆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
症状。
10、Smith骨折(屈曲型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此类骨折多为患者跌掉时,腕关节呈掌屈位,腕背着
地,腕关节急骤掌屈,传达暴力作用于腕关节背侧所致。骨折线自背侧邻近关节处斜向掌近侧,骨折远段断端呈锥形,尖端向上,基地向下位于掌侧,骨折块可连同腕关节向桡侧和掌侧移位。如暴力作用于桡骨远端腕关节上方,则可引起桡骨远端横断骨折,折端向背侧成角,掌侧折端可相互嵌插。直接暴力作用于屈曲的腕背部,也可造成次骨折。
11、Colles骨折(伸直型骨折):跌倒时,前臂旋前,腕关节呈背伸位,手掌部着地,躯干向下的重力与
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暴力较大时,骨折远端向桡侧和背侧移位,桡骨下远端关节面向背侧倾斜。严重移位时,两折端重叠,腕及手部形成“餐叉状”畸形,常合并有下尺绕关节脱位及尺骨茎突骨折。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常呈粉碎并可波及关节面,此类骨折易畸形愈合,对手的功能有
影响。12、13、盖氏骨折:即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脑震荡:是一种原发性脑损伤,属轻型脑损伤。一般是在头部遭受轻度暴力后,产生短暂意识丧失,随即清醒,有近事遗忘,无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表现,属中医头部内伤范畴。
14、托马斯征:患者仰卧,双腿伸直,则腰部前凸,屈健侧髋关节,令脊柱代偿性前凸消失,若患侧大腿
被迫抬起为阳性。常见于髋关节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髋关节屈曲痉挛畸形。
15、腕管综合征:腕管综合症属于周围神经卡压范畴。正中神经走行于腕管中,由于结构特点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可在腕管中受压,出现正中神经损伤症状群。
四、各论细节题:选择或者填空题
1、唐朝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现在最早的中医伤科经典,将整复、固定、活动和内外用药确认为治疗骨伤的大法。P12、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四大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P13、关节活动范围测量:P11
(1)中立位0 法:每个关节由中立位(即0)到关节运动所达到的最大角度称之为关节活动度。如肘关节完全
伸直时为0,完全屈曲时为140。
(2)邻肢夹角法:以两段肢体的夹角计算关节最大活动度。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为180,完全屈曲时为40,则关节活动度为140。
4、抽屉试验:患者仰卧屈膝90,检查者推拉小腿上段,如能拉向前约1cm,为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前交叉韧带
损伤;若能推向后约1cm,则后抽屉试验阳性,提示后交叉韧带损伤。P145、骨伤手法:手法,作为骨伤科常规疗法之一,是指医者用指、掌、腕、臂的劲力,运用一定的技巧,整复骨折、关节脱位以及治疗筋伤的方法。用手法治疗损伤,唐代蔺道人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把手法正骨确定为骨折诊治的常规步骤之一。到清代,吴谦等,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设了“手法总论”和“手法释义”,正骨手法已经系统化和理论化。将各类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后世称之为“正骨八法”。习惯上按作用将骨伤科治疗手法分为正骨手法、理伤手法和脱位整复手法。P33第一段
6、股骨髁上牵引、胫骨结节牵引的范围,重量:(1)股骨髁上牵引适用于股骨干骨折、粗隆间骨折、髋关节脱位、骶髂关节脱位、骨盘骨折向上移位、髋关节手术前需要松解粘连者。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6~1/8,维持量为3~5kg。(2)胫骨结节牵引适用于股骨干骨折、伸直型股骨髁上骨折等。牵引重量为7~8kg,维持量为3~5kg。P42~
437、桡神经损伤、正中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各对应的畸形:(1)桡神经损伤:腕下垂,腕关节不能背伸;拇指不
能外展,拇指间关节不能伸直或过伸;掌指关节不能伸直;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缺失;高位损伤时肘关节不能伸直;前臂外侧及上臂后侧的伸肌群及肱桡肌萎缩。(2)正中神经损伤:手握力减弱,拇指不能对指对掌;拇指、食指处于伸直位,不能屈曲,中指屈曲受限;大鱼际肌及前臂屈肌萎缩,呈猿手畸形;手掌桡侧半皮肤感觉缺失。(3)尺神经损伤:拇指处于外展位,不能内收;呈爪状畸形;手尺侧半皮肤感觉缺失;骨间肌,小鱼际肌萎缩;手指内收、外展受限,夹纸试验阳性;Forment试验阳性,拇内收肌麻痹。P628、肩关节脱位的诊断和分型P99
(1)诊断要点:1.病史:有明确的外伤史。2.症状:肩部疼痛、肿胀,肩关节活动障碍。典型的“方肩”畸形。
3.体征:关节盂空虚,直尺试验阳性;搭肩试验阳性。4.影像学检查:肩关节正位、穿胸侧位片。
可显示脱位类型和确定是否并发骨折。
(2)分型:前脱位,后脱位
9、肩袖损伤包括的部位: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P10510、髋关节脱位的病理分类、前后脱位的鉴别诊断:
(1)P201:分类:前脱位、后脱位、中心性脱位、陈旧性脱位
(2)P203页的表格
11、膝关节损伤三联征:内侧副韧带、前交叉韧带、内侧半月板同时损伤P23112、跟骨骨折的角度(重点看第一段):P261
跟骨是足纵弓、足部外侧柱后半部分的重要结构,承受很大的重量,并通过跟腱、跖筋膜和足部内在肌的协同
作用,起到类似杠杆臂的作用,对人的站立、行走、下蹲都有重要意义。侧位X线片上,跟骨前结节最高点与根矩关节后关节面最高点的连线,与根矩关节后关节面最高点到跟骨结节最高点连线相交形成的一个夹角称为结节关节角,也称为跟骨结节关节角,正常为25°-40°,由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关节最高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Bohler’s Angle)。而跟骨颈与根矩关节后关节面在侧位片上形成的夹角称为Gissane氏角。这两个在侧位片上观察的角通常被用来评估跟骨骨折治疗的解剖复位质量。
13、、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分类:P398
(1)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病对人们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
(2)分类: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14、何为“包壳骨”:在脓肿形成的同时,病灶周围的骨膜受炎症刺激而产生新骨,包围于原骨干之外,形成“包
壳”,其上常有许多小孔,与皮肤窦道相通,称“骨瘘孔”,脓液经此流出。P41715、化脓性关节炎早期、中期病因病理:P424
早期:即浆液性渗出期。关节滑膜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关节腔内有浆液性渗出液,液体内有大量白细胞。
在此阶段,关节软骨无破坏,如果治疗恰当,渗出液可完全吸收,关节功能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
中期:即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期。渗出液内的细胞成分增多,粘稠浑浊,有大量脓细胞,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和纤
维蛋白性渗出物。关节炎症的严重程度和病程的长短,与关节内纤维蛋白沉着的多少有关,关节内纤维
蛋白的沉寂,可造成关节的永久性损害。
16、骨与关节结核的分类:滑膜结核、骨结核、全关节结核P42817、髋关节结核的病理改变:P433
(1)病因病理:
(2)影像学检查: X线显示滑膜结核早期关节间隙增宽,关节囊呈肿胀阴影,髋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或髋臼
边缘轻度破坏,有时关节面模糊不清,晚期可出现骨质破坏、死骨,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
18、何为Codman三角:骨肿瘤生长特别迅速,骨膜增厚产生新生骨,并不断被肿瘤破坏,两残端骨膜新生骨残留
致密三角影,呈袖口样改变称为Codman三角。P47019、骨肿瘤的诊断要点:P47120、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P472表格
第二篇: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复习技巧分享
1、养成记录复习日记的习惯记录复习日记是记录我们每天看书的进度,总结每天不足,每天的任务定要完成,不要拖拉,以免延误后面的安排。
2、如果是在职考生应该利用好双休日和长假,温故知新当我们复习一遍完后,复习昨天的知识远比学习新的知识重要的多,所以原则上不学习新的东西,专们用于检测盒回顾、反思、查缺补漏等。
3、总结自己的复习情况,制定好自己的复习计划
抽15分钟反思一周学习情况,制定下周学习计划。
4.通过历年真题检测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考点掌握程度:
通过反复演练真题达到查漏补缺、掌握法条、强化记忆、完善考点体系的目的。
5.每科学习过程(四阶段)——预习海天医考网整理:
先阅读真题,记住大小标题,形成树状结构。
6.识记:
务必“通读”全科内容,第一遍一定要认真去读,认真分析每个考点,第二遍就要有重点复习,特别是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内容。
7.听课:
听课程。上班下班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起来,手机看课也非常方便。
第三篇: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七点总结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七点总结 个人认为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整个复习阶段是艰难的,本身在医院工作比较忙碌,加上家庭的压力也比较大,复习时间紧张就成了首要问题。幸亏本人运气不错,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复习方式,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现在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一)首先要作好思想准备
不管是哪种考试,要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往远了说它是对自己学过的知识是否掌握多少的一次检验,反映出你学习过程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往近了说,这个证能不能拿到直接关系到我们之后的晋级、评职称乃至涨工资。所以思想上正确认识了,重视了,你就能全心地投入到复习过程中去。
(二)作好复习的准备
系统复习要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复习前将教材、笔记、复习资料准备好。这样,复习开始后,就能集中精力投入。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压力较大,想要拿出大量时间系统复习还是有些困难。所以在同事的推荐下我报了医学|教育网的课程,希望能在老师的帮助下短时高效达到复习的最大效率。
(三)复习中要文字图像交替
文字图像交替能利于记忆,加深知识在脑海里的时印象。比如在网校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总是会总结一些便于对比记忆的图表,使得记忆不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四)做些综合题
综合题能反映出你对该学科的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因为一门学科的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如果你做综合题做得较顺利,证明你在系统复习中对该学科的知识掌握是比较完善和系统化复习工作是做得较好的。
(五)坚持做好系统复习
要认识相对集中的复习时间的宝贵,不能轻易浪费,所以要十分珍惜。把各科目的知识系统地进行整理,克服放松情绪。话又说回来,其实坚持一天两天,一周什么的都没问题,关键是要坚持至少几个月的复习。曾经我也懈怠过,迷茫过,觉得这简直太辛苦了。但是是网校的老师鼓励了我,他们还我最困惑的时候给我指明了复习的方向,使我又重新找到了方向。
(六)查漏补缺
在系统复习中,将平时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对某方面的内容掌握不够的、理解还欠深刻的内容及时补正,达到完美无缺。
(七)融会贯通、强化记忆
平时学习,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学习的,这就难免显得分散和凌乱,通过系统复习,可以把平时学过的知识一点一点地“串”起来。这样,“串”起来的知识就比较系统了。在“串”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对知识的再认识过程,重新学多一次,再认识过程记忆中起着强化作用。系统复习次数越多,强化作用越多,印象也深刻。
在考前的一个月,我的课程基本看完了,这个时候网校给学员推出了模拟题,我觉得对我最后的冲刺很是重要啊!
考试前不复习最好,因为再复习的话只会令自己更加紧张,并且效果不是很好。考试前一定要放松自己,不要想着快要考试,相信自己,心里想着失败乃成功之母,那么考试就没有问题啦“有天资的人最重要是随即应变”!
第四篇:中西医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中西医结合进展心得体会
中医西结合学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
李琦 1305033 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晰的认识,当然更谈不上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本文从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及“共通”点,从能结合宏观与微观的“黑箱方法”这一角度,通过分析人健康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疾病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浅析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并提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整体性方向。1 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及联系
中医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受当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为研究内容,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系。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阐明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思维方式上,以形象思维等为主,主要采取取类比象等思维方法;在研究方法上,以观察法为主;在医学模式上,以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主;在诊断方面以望、闻、问、切——人的主观体验为主;在治疗上,采用汤剂、情志调节为主的内治法,和以推拿、针灸等为主的外治法相结合的全方位治疗方法;在发展模式上,中医以不断充实、完善已固有的理论框架为主。
西医学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受当时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哲学上“还原论”的影响,西医将人体分解成各个不同的系统,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解剖学、生理学等各个学科。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以逻辑方式为其思维特征;在诊断上,除通过人体器官的感受外,还引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对人体感官加以延伸;治疗上则根据不同系统的病变采取化学药品、精神安慰、物理手段、生物手段等疗法;在发展模式上,西医不断吸收哲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从以上对比可知: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应该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具有整体、系统思维特征的就是中医,具有分析、“还原”思维特征的就是西医,我们不能把是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中西医学的判断标准。中医也可以用现代物理的、化学的手段延伸自已的视听范围。中西医学各有特点,有许多异同之处,但有相通的地方,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另外,它们的目的都是使人体保证健康,促进疾病人体向健康人体转化。这是中西医结合最主要的根据之一。西医发展的模式,即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正与中医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这是中西医能取得共识的又一根据。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这项研究有利于中医四诊实现仪器化、客观化和规范化。
鉴于目前中西医结合面临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排除来自思想意识或政治权力以及民众思想情绪方面的影响或干扰。中西医的科学体制与方法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目前只能非常客观地承认并尊重此一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必须明确所谓的“中西医结合”,目前只能是一种对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观预期或展望; 2.国家各级卫生主管行政部门对既往的卫生工作方针中有关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尤其对所谓“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应进行冷静、全面、客观、合理的彻底检讨;一方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给予以中医药我主要构成部分的祖国医学予以恰如其分的肯定与扶持,另一方面要反对民族虚妄主义,承认传统医学仅可作为现代与未来医学之一个补充性的组成部分,予以适当的利用及适度的现代研究发展;避免医疗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3.要特别注意尊重、保存与保护中医学、中医药事业的本色,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防止其进一步衰落,甚或嬗变; 4.要立即改变现有的完全不合理之培养教育中医药事业后继人才之方针与方法,依照中医药学的自身规律,大幅减少中医药院校而提倡真正有效的师徒传授沿袭之传承接代模式; 5.要从政策与举措上确保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特色的应有之发扬光大,而非在数量上的勉强维持与扩充; 6.在摆正中医药事业位置与规模的基础上,由具权威资格的中医药学术机构有限量的审定负有“中西医结合”研究课题之使命的研究所及其附属教学与科研医疗单位。不允许社会上随意假借“中西医结合”名义,行“挂羊头卖狗肉”之实的大小医疗实体单位来鱼目混珠,骗取钱财并由此而歪曲、丑化并进一步贬损了中医药事业,同时也有碍于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景。
7.目前,应当遵循“简、实、小、支”之原则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简单。
任何科研工作一般均宜从先易后难做起。就中西医结合这一宏大而颇艰难、前景难测的困难任务来说,只能从简易之处契入,逐步深入、扩大战果。实用。从现代医疗的实际应用状况出发,找准急需解决的医学临床与科研课题,组织精英力量予以突破。并由此实施“以点带面”的战略战术。从小规模做起。无论科研单位及课题目标均宜从小做起。切勿急功近利。功利动机过强必然会导致走向庸俗化的歧路。国家给予必要财政支持。宏观层面,此相当于自然科学中的理论物理学研究,由国家政府全额财政负担;微观层面,即有实用价值之应用科研课题的研究,譬如中药或其成药中有效成分之当代科学机理研究及其医疗实践开发应用,则政府主管部门可给予适度财力支持,在取得成效的情形下,研究成果应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二个方面回馈社会。篇二:中西医结合进展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晰的认识,当然更谈不上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本文从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及“共通”点,从能结合宏观与微观的“黑箱方法”这一角度,通过分析人健康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疾病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浅析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并提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整体性方向。1 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及联系
中医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受当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为研究内容,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系。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阐明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思维方式上,以形象思维等为主,主要采取取类比象等思维方法;在研究方法上,以观察法为主;在医学模式上,以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主;在诊断方面以望、闻、问、切——人的主观体验为主;在治疗上,采用汤剂、情志调节为主的内治法,和以推拿、针灸等为主的外治法相结合的全方位治疗方法;在发展模式上,中医以不断充实、完善已固有的理论框架为主。西医学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受当时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哲学上“还原论”的影响,西医将人体分解成各个不同的系统,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解剖学、生理学等各个学科。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以逻辑方
式为其思维特征;在诊断上,除通过人体器官的感受外,还引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对人体感官加以延伸;治疗上则根据不同系统的病变采取化学药品、精神安慰、物理手段、生物手段等疗法;在发展模式上,西医不断吸收哲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从以上对比可知: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应该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具有整体、系统思维特征的就是中医,具有分析、“还原”思维特征的就是西医,我们不能把是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中西医学的判断标准。中医也可以用现代物理的、化学的手段延伸自已的视听范围。中西医学各有特点,有许多异同之处,但有相通的地方,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另外,它们的目的都是使人体保证健康,促进疾病人体向健康人体转化。这是中西医结合最主要的根据之一。西医发展的模式,即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正与中医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这是中西医能取得共识的又一根据。
以上是我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认识。篇三:《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结合戴恩来老师的讲课回顾中西医结合理论在神经内 科的学习中的运用的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导论》,顾名思义,即在学习中西医结合这一体系医学之前所要学习的一门具有指导价值的课程。从“导论”二字来看,就是引导,指导我们中西医专业的学生去怎样很好的了解、学习、领会和创新中西医结合这一年轻的医学领域。
所以,作为这一门课程的讲师戴恩来老师就在第一节课问到我们一个问题,我记忆尤为深刻:“中医、西医到底能不能结合?”问题一出我们陷入深思,随后大家有踊跃发言,各执观点。最后,经过大家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戴老师很肯定的说:“能”,并且给了我们三点理由:
一、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治病救人,所以能够结合;
二、自从有了中西医结合观点的提出以及临床应用,虽然有反对的声音,但是现在还依然存在,那就必然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医发展的趋势,所以能够结合;
三、中医、西医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医学体系,所以能够结合。这三个理由清晰地阐述了中西医结合体系存在的必然性,还进一步给我们展示了中西医结合的稳定性,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无限创新性。从中,我们也坚定了学习中西医结合知识的信心与决心。我的专业是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是神经内科。在有幸就读甘肃中医学院之前就在山西省中医研究院的神经内科进行5个多月的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学习的专业知识很是让我受益匪浅,并且在学习了戴老师的《中西医结合导论》
后原先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渐渐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让我深深体会到“醍醐灌顶”的明快感。
回顾5个月的实习期间,遇到各种的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首先在门诊诊疗当中就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知识,即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治疗的普遍性相结合。
例如,有一名患者,女性,74岁,有子女陪同而来,一进门诊房门看见坐诊医生就抑制不住嘤嘤啼哭,难以抑制,观其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语声低微。扶其坐下后,稍加安慰哭泣渐止,自述1年多来心情烦躁,心中时感压抑难耐喜哭,难以入眠且早醒,每日睡眠不足4小时,食欲减退,常与老伴争吵。(叙述中呜咽不止),后坐诊医生观其舌象淡暗无光,边有齿痕;脉弦而滞。而后让患者经行心理ct的检测。后根据检测结果得出病人为西医诊断:焦虑抑郁状态;中医诊断:郁病-肝气郁,脾气虚。西药给予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焦虑抑郁状态,右旋佐匹克隆治疗患者失眠;中药给予疏肝解郁,健脾利湿方药。结合上课所讲内容,中医根据望闻问切后辩证分析得出结论进行调节,并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详细问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这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西医对症治疗,在对病人进行疏肝健脾的调解过程中,利用西药对病人的影响正常生活的症状经行改善。从诊断到治疗,到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住院病人中,影响尤为深刻的是一个患有“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患者,女性,53岁,入院时距发病已将近8个月,病人及家属一再强调:住院旨在恢复四肢的功能。入院见:病人坐轮椅推入病房,双下肢无力体格检查肌力3级,可缓慢行走但持续时间不长,双上肢肌力体格检查3级,双手不能进行精细活动,并呈明 显的“猿掌”(大、小鱼际肌萎缩明显)。根据患者之前在他院的住院病历,患者处于吉兰-巴雷综合征恢复期,中医辨证为萎病-肝肾亏虚,筋骨失养。西医治疗以静点营养神经的药物,肌注皮质激素类药物;中医治疗辨证论治,认识到处于恢复期的后期,肌肉血管失去神经营养。主要表现为四肢痿废不起、肌肉瘦削、皮肤干燥、麻木不仁。故老师治予以中药方剂(未记)以补虚为主,益肝肾、强筋骨,使元气来复,精旺血生,四末得养,痿废渐起。并辅以针灸治疗,且与合谷穴注射激素以濡养经络,利筋骨,并进行康复治疗。经过半个月的治疗,患者症状改善明显。
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并不常见,其发病急,进展快,所以在疾病的急性期西医的作用较之中医为重,临床的治疗效果明显。但是,来势迅猛,传变迅速的疾病,对病人的愈后影响重大,所以,中医的作用在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恢复期就尤为重要。本病例中,患者入院就诊时已经处于1年后,即疾病的恢复期,在进行西医的治疗的情况下,中医的治疗就可以系统的进行。查资料以及根据住院部老师的讲解,本病的恢复期湿热之邪已去,气血亏虚之象渐显,气弱不能行血,血虚风燥,瘀血由生,筋脉失养更为明显,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益气活血、祛风润燥,使气旺血行,促其尽快康复。中医用药可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络。时间间隔更长的患者可于恢复晚期(晚期)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主。这里尤为深刻的是穴位注射的治疗,将西医的药物直接注入穴位之中,即是很好的利用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中医经络学的中强调经络在辨证施治中的重要性,住院部老师注射的激素在中医中相当于益气养精的补益剂,注射到经络上的穴位之中,不仅可以治疗局部的病症,还可以循经治疗本经的病症。在治疗的过程中强调饮食的营养,以及康复治疗,即是体现了中医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临床的实习期间,经常性的会遇到一些“口眼歪斜”(周围性面瘫)的病人,年龄各异,男女都有,在询问病史的时候,门诊老师都会多次确认发病的时间,然后进行辨证治疗。其中有一种情况,对于刚刚发病的病人,一般在发病后的1至7天后再进行针灸治疗,我一直不是很了解,并且总是认为对于感受风邪的病人,发病的开始进行针灸的施治效果岂不是更明显,对于患者的康复及生活影响也会更小?但是请教带教老师后,也只是得到这样模糊的答案:本病的发病早期属于危急时期,还有发展的可能,不宜针灸。即使这样解释还是不能消除我的疑虑,依然百思不得其解。现在进行学习后,我查阅资料和自我见解认为;
1、面神经炎引起的口眼歪斜,既然是为炎症,急性期给予针灸有可能会引起面部神经的水肿从而加重疾病的恶化,但是并不是不可以针灸,针灸施治离穴不离经,可以采用针灸的远端治疗的原则,进行远端针灸,一样可以起到治疗本病的作用;
2、急性期机体与病邪正处于抗争阶段,此时脉络空虚,正不胜邪,局部取穴易伤正气,导致虚者更虚!邪实更盛的局面,因此针刺治疗面瘫并非越早越好(宋·赵估.《圣济总录》)。
枢纽。
正如《中西医结合导论》中所写的那样“中医、西医,二者结合不仅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典型,也是促进整体医学发展、成熟,得以实现的中药途径和方法。最后,中西医结合也将从今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发展”。篇四:寻觅名老中医心得体会
“寻觅名老中医”心得体会
老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中医熏陶,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切为了临床,疗效才是硬道理”。他主张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反对死啃书本也反对没有理论的盲目实践,有理论、有实践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才能称得上是医学家。
老注重医学传承,平等待人,他认为中医药的生命力在基层。
多年来,他注重基层医生特别是乡村医生的医学教育培养,不辞辛苦,毫无保留的传授沈氏家族积累的诊疗经验,在业界得到肯定,受到广大基层医生的尊崇和爱戴。
二十多年来,我所走过的学医道路,是艰苦的,曲折的。总起来有以下体会:(一)要学好中医,必须打好两个基础。首先是古文基础,最低要求繁体字能认识,文言文能断句。再就是中医基础,如《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白文要选读,药性、方歌、脉诀、经络歌诀要熟读,有了这两个基础,才能继续深入下去。(二)要多看几种好的参考书。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老师教我读古典医着是不错的,但是指导我看的参考书,只限于汪切庵、陈修园两家,这就太局限了。后来我在中医大时所看的参考书,就使我的眼界开阔多了,因而获益不少。(三)要多跟几个好的老师,因每个老师各有他的长处。比如,有的老师长于伤寒;有的老师长于温病,有的长于杂病,有的长于妇科,有的长于儿科。根据各老师辨证用药的特点,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这就大有好处。但这个条件如不具备,也可自学成材。(四)学医要有坚强的意志,朝斯夕斯,持之以恒。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气。在顺利的时候,又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刻苦学习,继续前进。我在学医过程中,学习情绪曾有几次大的起落,教训是很深刻的。(五)在医疗作风方面,对同道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对病人无论 工人、农民、领导干部,都要一视同仁,详细诊察,不得草率。有时病人情绪急躁,要求过高,也只能耐心说服,体谅病人。但也不能迁就病人,投其所好。更不能乘人之危,向病家需索财物,这是起码的医德。我现在已经是一名大三的杏林学子,我以自己身在湖南中医药大学这个中医情结深厚的学府而感到骄傲自豪,我更为遇到这么多医学精湛的中医老师而欣喜,我将在这片热土中继续挥洒激情,为中医大的明天,为中医学的未来继续前行。08高级护理一班 郭双篇五: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我会认真的跟李冬黎老中医学习,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
第五篇:中西医执业医师复习临产诊断及处理
中西医执业医师复习临产诊断及处理,相关知识整理如下,供考生参考,分娩发动之前,孕妇可出现预示不久将临产的症状,称为先兆临产。在分娩发动前24~48小时,经阴道排出少许血液,与宫颈黏液相混排出,称见红,是临产即将开始的一个比较可靠的征象。
临产的诊断:临产开始的主要标志是有规律而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以上,间歇5~6分钟左右,同时伴有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转自*海/天/医学。
产程分期:分娩全过程是从有宫缩至胎儿、胎盘娩出,简称总产程。临床通常分为3个产程:
第一产程:又称宫颈扩张期,初产妇约需11~12小时,经产妇需6~8小时。
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初产妇约需1~2小时,经产妇需数分钟,不超过1小时。
第三产程:又称胎盘娩出期,需5~15分钟,不超过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