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5篇)

时间:2019-05-14 04:2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第一篇: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读后感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是一部从文本解释学视角研究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力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除阅读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以外,更重要的是以MEGA2的发表和正在编排之中的马克思大量经济学笔记为依托,以全新的理解和独特的视角,将经济学与哲学研究相结合来考察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程。全书读后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对于超越传统哲学的框架,回到真实的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全面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及其发展开展了一个新的视域。

在大多数中国学者那里,马克思主义可能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一至五十卷白纸黑字,而这对于马克思本人来说就不够学术“公正”了。因为这个《全集》只不过是日前我们有能力出版的,它远非马克思的“全集”。在国际马克思著作出版中,苏共中央研究院曾经自1924年开始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简称MEGA1),后因战争在30年代末中断而未果。70年代开始,苏共中央与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合作开始出版MEGA2,计划达一百七十二卷,但由于总所周知的原因,到1997年也只出版了四十七卷。提出这个问题,不为别的,只是说明马克思远非是已经被读透明了从而人人都可以插科打诨的日常话题。在这种背景下,《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这样一本利用MEGA2来重新解释马克思的专著就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了。

这部著作与其说叫“回到马克思”, 不如说叫“解读马克思”。因为作者并不是要回到马克思当年所自觉表达的某某基本观点与结论那里去。这些是人所共知的, 谁都可以随意甚至“非法”引用的观点。张一兵的这个表面非常响亮的然而常被人滥用的口号式书名, 是有所特指的。它不是回到马克思某一个最初的基本观点, 然后再通过“过度诠释”而创立一种新的体系学派, 或者从“微言”中引出所谓“大义”来。张一兵的基本立场是回到马克思当年写作与思考的初始的语境与原初的思想视野。这里, 作者是通过解构阅读方法,“再现”马克思当年思想产生、形成与提出的过程。作者所关心的, 并不是马克思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主体的自觉一致的自我意识与公开的思想立场, 不是关注作为“能指”的书写文本, 即自觉意识层面的东西;而是自觉意识所遮蔽的“所指”, 即马克思形成与表达思想的无意识前提结构;不是在前台展示的公开发表的文字, 而是保存在思想实验室中的文字。在这种阅读视野中, 张一兵并没有把马克思看作是一个具有前后一贯自觉意识的作者主体来研究, 即不把马克思哲学思想史看成是马克思自觉表达出来的连续不断的观点发展史, 而看成是自觉意识即公开发表的学术语言背后所掩盖的各种相互冲突的话语结构的转换生成谱系。

在解读中,作者十分注意对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所受到的多种背景因素的影响及其支援背景的研究。在分析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时,作者作了具有创见性地阐释。作者认为,就支援背景而言,除去已知的费尔巴哈的一般唯物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还有青年恩格斯、赫斯和普鲁东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作者揭示了存在于古典经济学理论中且被遮蔽了的哲学话语及其隐性哲学前提,即在社会生活中承认物质生产的基础地位并抽象出客观社会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社会唯物主义。在论述《1844年手稿》时,作者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概括为人学社会现象学,并将其定位为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第一个理论制高点。这不仅是对孙伯 先生提出的解读模式的支持,而且既批判了人本学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即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人本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反对了阿尔都塞“断裂说”的形而上学的独断。

作者在从实践和多重的理论视角展开学术探索后,阐释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第二次转变即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第二个理论制高点。他指出,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对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社会关系进行了研究,科学的历史性生存的“本体”性规定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理论焦点。马克思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成熟观点,是在他最后修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第四、第五手稿以及在《致安年柯夫的信》中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社会历史的一定的历史情境说,或简称历史构境论。在这里,马克思最终放弃了用哲学构架描述周围世界和社会历史的理论方式,转入了对社会现实的科学研究时期。在这一非常性的革命时期中,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变革与政治经济学科学研究的发端是同时发生的。

《回到马克思》一书的功劳就在于, 它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内第一个真正发现了马克思第三次经济学研究中所深深隐藏的第三种哲学话语——即建立了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认识论, 它把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代表的、第二大经济社会形态的历史特征与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在此基础上, 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非历史的、“似自然的”颠倒现象进行彻底批判的历史现象学。这次马克思在表面上重新回到了自己第一次研究经济学时所形成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向度的历史辩证法的批判。但这是在一种全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历史辩证法的主体角度研究, 而与那种先验的人本主义哲学理论视野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 这第三次经济学研究所形成的第三种哲学话语体系与第三种理论视野, 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在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 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生产方式成为社会历史的本质。也正是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将过去从主体出发的价值批判, 转变为从经济客观现实出发的实证科学批判。而在从1850年以后开始的新的一次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中, 马克思进而发现, 如果仅仅从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客观向度)出发, 实际上无法真正超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也无法彻底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于是他再一次从历史形成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劳动一般这个现实的主体本质(主体向度)出发——这是无产阶级的根本立场, 进一步创立了基于经济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批判的历史现象学。这就是从货币这个经济现象入手, 通过揭示劳动二重性的内在矛盾, 引发出使用价值——价值, 价值形态从一般等价物到货币, 再到市场并且竞争导致的价格转化, 最终揭露了带来“利润”的货币——资本剥削剩余价值的秘密。在马克思的这一次经济学研究中,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物化现象被一层层地剥离下来, 颠倒人们视域的三大拜物

教——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神秘的颠倒的本质被揭露出来。这也是马克思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最重要的内容。

全书的主要成就有三个: 一是为我们首先提供了文献学资料方面的贡献, 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已经收入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原文版中而尚未有中文版的哲学文本, 是一本“马克思学”研究著作;二是为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与叙述模式;三是试图回答20世纪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的马克思的历史“主体”概念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全书的最高理论价值。它超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德法两种批评方法上的误区, 阐述了一种宏观的历史主体理论和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新叙述逻辑与话语。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对马克思哲学著作的理解距真实的马克思非常遥远(乃至于越来越远), 这里有一个阅读方法论问题。本书的独特的研究视角是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深层语境中去重新探索他的哲学话语的转换。今天我们提出“回到马克思”, 绝不是要寻求一种原教旨主义的本真含义, 而恰恰是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本理解视野。

本书其实并不是对马克思全部哲学文本的阅读, 而主要是对马克思生前未发表的哲学手稿——笔记的一种阅读。按照作者自己的理解, 马克思的哲学文本共有三种: 一是读书摘录笔记与记事笔记;二是未完成的手稿和书信;三是已经完成的论著和公开发表的文献。作者对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的研究, 体现出了一种精益求精与高屋建瓴相结合的方法与精神。作者对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关于哲学话语形成中非常关键的篇章结构、某些片断甚至一句话都不放过, 逐字解释与分析(诸如对《穆勒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李斯特笔记》、《致安年科夫的信》、《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 特别是对马克思形成科学世界观前夜的、与著名的《费尔巴哈提纲》直接相关的《布鲁塞尔笔记》中几段根本不为人所注意的文字, 都用一整节一整节的篇幅加以解读与揣摩),真可谓是鞭辟入里。

海德格尔曾指出,哲学是一种思的事情。在张先生看来, “哲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它是悟性,是思想创造”。这个创造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探索。作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作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给我们又重新描绘出一个活生生的马克思,揭示了马克思的活生生的思想。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为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注入新的理论活力,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开拓新的理论方向。

第二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于是,马克思决定从经济事实出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著作。1844年3月到8月,马克思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这本书写于巴黎,因而又称巴黎手稿。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个残缺不全的手稿,从马克思写的序言来看,《手稿》是马克思当时设想的一个庞大写作计划的一部分。在《手稿》里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以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分子的主观唯心主义,并且表示要进一步批判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的反动思潮;正在这时恩格斯于1844年9月到了巴黎第二次见到了马克思,这次会见他们发现两人的观点完全一致,并且从此开始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无产阶级理论家的密切合作。当时,两人一致认为,必须进一步批判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反动思潮,马克思就终止了《手稿》的写作,和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一书。

同马克思的大部分早期著作一样,《手稿》当时未能发表。1927年《手稿》部分译文第一次在《<神圣家族>的准备工作》这一标题下《马克思恩格斯文库》里发表。l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杂志第1期上,在《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的标题下发表了《手稿》的另一些片断。1931年1月,迈尔在苏黎世的《红色评论社会主义月刊》上报导说:发现了马克思的一部早期著作,并且说是带有提要性质的手稿。1932年由齐·朗兹胡特和迈尔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发表了《手稿》,但是仍然不全。同年稍晚,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编辑出版的德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才第一次以现在的标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直到1956年《手稿》才第一次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选》中用俄文全文发表。

《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根本转变以后,作为一位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自觉地、系统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批判空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第一部著作;《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沿着正确道路开始探索社会历史规律的著作,是马克思第一次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在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入分析批判,开始在社会历史领域里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唯物史观将要在这里诞生;在《手稿》里,马克思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和哲学作为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加以论证和阐述,《手稿》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胚胎和萌芽。《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真正

诞生地和秘密”;《手稿》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开端。正是因为如此,在《手稿》里,又不可避免地带有黑格尔、特别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和痕迹。

二、内容讲解

《手稿》是马克思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研究工作的记录。它主要由马克思在阅读过程中对原书的摘录、概括的转述、批判性的注释以及马克思自己在研究中产生的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组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所载的《手稿》,已成为世人公认的范本。根据这个本子,《手稿》由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和第三手稿组成。《手稿》的序言原来是放在第三手稿的第三部分。在1932年全文发表《手稿》时,编者把它放在《手稿》的开头了。序言主要说明了马克思写作本书的目的、计划和内容,同时表明了马克思对待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态度,指出了全面剖析黑格尔哲学的必要性。第一手稿包括四个部分: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和异化劳动。在前三部分里,绝大部分是逐字逐句或者按照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有关内容重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一些思想、观点。在重述的过程中,马克思加以评论、引申、发挥,从而做出了新的结论。在最后一部分里,马克思根据自己这一时期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成果的哲学概括,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第二个手稿,只保留了最后的几页,是一本已经遗失的笔记的结尾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从内容上看,是对“异化劳动”思想的深化和发挥。第三手稿由五个部分组成,前三部分是对已经遗失的正文的补充,标题为编者所加,第四部分主要讲的是货币,第五部分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另外在这部分里还包括编者把它放在全书最前的序言。)从这五个部分的文字上看,仿佛没有什么联系的,但就其思想内容来看,它是对第一手稿和第二手稿的深化和发展,它们有一个内在联系,反映了当时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

《手稿》内容极其丰富,把这三个手稿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我们便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许多思想在这里都已经以萌芽的形式出现了。

1、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合理因素

《手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经济学的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工资、利润、地租问题,对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了经济学的理解。马克思继承了这一点,但没有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是从中看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的分离,从而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工人工资的增长看作社会的繁荣的结果,从而必然要把工人的前途和命运寄托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上。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整个工人阶级着眼,从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从过度劳动造成工伤事故和缩短工人的寿命,从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得出结论:在社会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的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指出,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也就是说,资本不仅仅是物或对物的占有,而是一种生产关系。此外,马克思还研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2、异化劳动学说

“异化”一词最早是由唯物主义者和契约论者提出的,表明财产的让渡。黑格尔把它作为哲学的范畴进行探讨,主要意思为“外化”、“对象化”等,后来,费尔巴哈也使用了“异化”,并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马克思批判吸收了上述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马克思是从分析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开始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从一般的商品生产劳动出发,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但他们只研究劳动而不研究劳动者、不研究劳动者的处境。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看不到劳动的消极方面,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者带来非人化的后果。马克思则相反,他在肯定劳动的伟大作用的同时,着重研究了雇佣劳动,揭示了异化劳动所包含的阶级对抗。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即从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所掠夺、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的地位这个现象入手,分析劳动异化问题,发现异化劳动表现为四个具体的方面:从人的类本质方面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从人际关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和“对象化”区分开来。马克思认为: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它是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和占有的劳动过程中劳动的实现,说明了任何劳动都创造产品,而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劳动,所以,劳动的对象化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对象化劳动不等于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却包含着对象化劳动,对象化和异化只是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才联系在一起,即对象化在私有制下发生异化。异化劳动学说贯穿于《手稿》的各个部分,是马克思用来分析其他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理论武器。

3、人的本质学说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人的劳动出发,论述了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指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但人又并非像动物一样与自然物具有直接的同一性。人的感性、对象性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实现的。另外,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不仅生产自身,而且还生产整个世界,因而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使人的生产活动有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使人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因而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过程,从而把生产劳动看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的劳动是一种客观的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在所有社会活动中,物质生产是最基本的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的实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物质生产支配。

4、共产主义学说

共产主义问题是《手稿》的中心问题。马克思首先评析了四种共产主义学说,这四种学说是: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共产主义、粗陋的共产主义、民主的或专制的社会主义、无政府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把历史上各种共产主义学说与私有财产的历史运动结合起来作历史的考察,正确地分析了它们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并提出了他自己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客观历史运动,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而且,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在这种社会里,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就是说:(1)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运动发展的结果;(2)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途径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3)实现共产主义的标志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本身的解放。

5、唯物主义实践观

《手稿》中,马克思对实践的非系统的论述涉及了新世界观的一些重要问题。由于马克思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因而抓住了实践的最基本内容——生产活动。马克思还探索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认为理论来自实践,又必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马克思说,“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1[1]难题的解决是实践的任务,并以实践为中介。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共产主义理论只有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中诞生,马克思认为,理论并不能实现什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6、分析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

《手稿》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功绩,指出,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他揭露了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性质,并用唯物主义原则同它相对立。但是,费尔巴哈也有不足,如在揭露、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时,连同它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要素也一并抛弃了,认为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仅仅是哲学同自身的矛盾。因此,在马

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没有完成克服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因而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分析仍然是完全必要的。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是以《精神现象学》为主要对象的。《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导言,马克思把它看成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批判黑格尔哲学必须从这里开始。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既揭露了其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又肯定了他的积极成果,开始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既指出了黑格尔的根本颠倒思维与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和把现实事物的异化归结为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的双重错误,也指出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抓住了劳动的本质,从而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不仅深化了自己对黑格尔哲学的理解,也使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马克思全面制定新世界观找到了一个基本方向。

三、重点提示

通过《手稿》的研究,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创立,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思想理论的批判继承过程。而是实践与理论,即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个理论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不仅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研究,而且对历史、特别是对法国大革命历史进行了研究,对政治经济学、对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都进行了研究。所有这些研究都是服务于和服从于揭示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这一现实的任务的,所有这些理论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学说的创立,都是不可缺少的。

当然,《手稿》是一部过渡性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正处于形成过程中,虽然从整体上看,马克思这时已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还随处可见。例如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还带有抽象的性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论证还不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出发,而是从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劳动的异化出发。因此,在对《手稿》的研究过程中,要科学地揭示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和过去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哲学家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家的学说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区别。特别要认真地科学地分析马克思是怎样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对过去的各种学说进行批判、继承、改造和发展的。同时还要正确地分析《手稿》的思想观点和成熟的马克思著作里的思想观点的区别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评价《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地位,才能有助于系统地、完整地、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

四、问题思考

1、试述《手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手稿》的主要论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1932年《手稿》的发表,为什么会在西方掀起第二次“马克思”热?试指出《手稿》的不成熟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最近选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来读,闲来无事写一下感受。在以前从未关注过相关的东西,别说思考了。也很少思考过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有多么的不可调和,读这本书对社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马克思在第一手稿论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克思认为工资决定了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是敌对的关系,而此前我一直认为两者是互利的关系;此外,由于工资的是由对工人的需求来定的,所以劳动者就变成了一种商品,而工资就是其价格,而且被维持在“工人及其养家糊口所能得到的最低的必要的起码生活费用,只能维持与畜类一样的生活。”真是令人震撼!

另一方面,马克思还对亚当斯密进行了批判。亚当斯密认为工人的工资只有在社会财富衰落的情况下才会下降;而马克思认为这是毫无根据的,他说工人在财富处于衰落状态受到的痛苦最大,因为对工人的需求下降,工人将面临失业;在社会财富增进时,虽然对工人需求增加,但因为扩大生产而会导致工人的过度疲劳和早死;到社会财富达到顶点时,工人的贫困状况不变。而且资本家可以较久的没有工人生活,反过来工人却不能活的那么长久。因此工人也离不开资本家。

读到这些观点让我吃惊不小,但我认为资本家虽然在分享利润时得到最多的部分是不公平的,但是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应该看到工人就是脱离资本家,他的生活依旧是贫困的,而农民既然想成为工人,说明工人的收入要比农民的高,可以生活的更好;就像如今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在外打工,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种地。因为打工挣的钱是种地时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并且我认为农民成为工人,农民走进工厂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必然情况,是社会生产力增加的需求。

另外马克思说:“只有劳动产品最微小、必不可少的部分回到了劳动者手里,这是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不相一致的,我很奇怪难道在马克思眼里资产阶级就不劳动,实际上他们不仅要付出许多脑力劳动,而且还要面对许许多多的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工厂倒闭了,工人受到的冲击小,到对于资本家来说可能是一场灭顶之灾。不知出于什么目的,马克思把工人说的太可怜了。

1844年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末期,应该说此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没有完善的制度,因为任何新的事物在刚出现的时候都不会是完善的,都要经历一个“扬弃”的过程,而且新事物的产生一定会遭到当时人的非议,因为没有人可以真正清楚地知道“人类社会要到哪里去”,只有他逐渐完善才会被人们所接受。

而作为后人我们还是要感谢马克思,不是因为他是伟人,而是因为他帮我们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所在,后人才可以对症下药,社会主义就是从资本主义的扬弃中诞生的,这是为什么社会主义要比资本主义优越的理论基础;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必要说明的是,那种社会意识形态更优越,不是有理论就行的,还是要看实际情况,即人民的生活情况。

第四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序言

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彩,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著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观。因此,我打算用不同的、独立的小册子来相继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在以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由于这个原因,在本著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联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专门涉及这些题目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所写的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著作,出去魏特林的著作,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

过本著作的要点。

此外,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他打下真正的基础。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我认为,本著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当代批判的神学家不仅没有完成这样的工作,甚至没有认识到它的必要性——这是一种必然的不彻底性,因为即使是批判的神学家,毕竟还是神学家,就是说,他或者不得不从作为权威的哲学的一定前提出发,或者当他在批判的过程中以及由于别人的发现而对这些哲学前提产生怀疑的时候,就怯懦地和不适当地抛弃、撇开这些前提,仅仅一种消极的、无意识的、诡辩的方式来表明他对这些前提的屈从和对这种屈从的恼恨。仔细考察起来,神学的批判——尽管在运动之初曾是一个真正的进步因素——归根结底不外是旧哲学的、特别是黑格尔的超验性的已被歪曲为神学漫画的顶点和结果。历史现在仍然指派神学这个历来的哲学的溃烂区本身来显示哲学的消极解体,即哲学的腐烂过程。关于这个饶有兴味的历史的判决,这个历史的涅墨西斯,我将在另一个场合加以介绍。

第五篇:马克思哲学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是怎么产生的?

哲学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19世纪40年代两个人的思想创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发展。最大的受益是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没得到利益,贫富差距加大。工人运动经常爆发,这种运动需要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科斯思想的产生适应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变革,更需要批判改革前人的思想等。

1、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大学一年级学法律,后学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带着唯心主义的思想走向社会。显示莱茵报编辑记者,后为编辑,关注社会生活,到各地参加大辩论。一场辩论围绕莱茵河的贫苦农民到莱茵河旁的树林里捡树枝,捡枯枝就是盗窃林木为论题,要修改法律。物质利益决定法律(马克思悟解到)。而黑格尔哲学是法律决定物质。这个哲学有问题,看到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有了批判,马克思就受到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马克思进而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也有错误。缺少辩证,是旧唯物主义,马克思就进一步批判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克服了前人哲学的局限性,从而创立了不同于前人自己的哲学。

2、马恩哲学:一阶段形成和问世,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改造,一表现在提纲上,二表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7年《哲学贫困》,1848年《共产党宣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演变和发展?

东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对马恩哲学思想有不同的思想。

历史条件和国情不同形成不同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东方独有的,在西方也同样有马克思主义。

下载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5篇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 书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作者:马克思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目录:包含六部分: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附录;注释。 《1844年经......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的理解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的理解 摘 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一篇重要著作,它从经济学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科学社会主义观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科学社会主义观 摘 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通过对当时社会中流行的三种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分析,指出空想社会......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

    马克思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 摘要: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从实践......

    马克思哲学总结

    马克思哲学总结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2.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3.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

    马克思经济学计算题

    5、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0万元,可变资本20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200万元,其利润率是多少?答案:P’=m/c+v=200/(200+800)=20%[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