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师1103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1
福师1103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一
一、辩析题(28分)
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指和平与发展代替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面临的两个重大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问题”或“主题”本身就包含了有待解决的意涵;如果解决了,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二是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比重的减少,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1)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3.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它是排斥宏观调控的。
(1)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关系的基点是实现并保障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简言之,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的充分作用,就是所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关系的关键是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目的在于解决市场机制调节的“ 失误”和“失灵”,以保障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 而又健康运行。
4.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1)从性质上来看,二者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2)从内容上来看,二者都包含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是民主与民主专政的统一;
(3)从历史使命来看,二者都是为了保卫无产阶级的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后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因此,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二、问答题(40分)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从马克思主义的涵义来讲,狭义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广义上除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外延外,还包括列宁斯大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来讲,是在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了完备的辩证法和切底的唯物主义;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剩余价值。
(3)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不断发展来讲,在俄国经过发展成就了列宁斯大林主义,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结合中国国情实际,得到了的、丰富和发展。总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坚持辩证的发展观,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2.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而言的:我们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2)我们党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又通过改革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以从中国社会伟大变革的意义上说,改革是继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的第二次革命。(3)具体地说:从目的看,改革和过去的革命一样,都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因此,改革是“革命性的变革”;从深度看,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从广度看,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它已经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促使社会生活发生整体转型。
3、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什么特点?
(1)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
(2)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
(3)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
(4)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4、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1)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要发展生产力。
(2)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3)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4)体现了现实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三、论述题(32分)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有哪些?谈谈学习体会。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2)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3)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三是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四是必须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协调。五是必须正确
认识工业化的内涵。六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的内涵。
2、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重大意义。谈谈学习体会。历史进程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重要意义
(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3)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篇:福师1103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
福师1103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一
一、辩析题(28分)
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指和平与发展代替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面临的两个重大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问题”或“主题”本身就包含了有待解决的意涵;如果解决了,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二是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比重的减少,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1)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3.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它是排斥宏观调控的。
(1)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关系的基点是实现并保障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简言之,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的充分作用,就是所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关系的关键是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目的在于解决市场机制调节的“ 失误”和“失灵”,以保障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 而又健康运行。
4.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1)从性质上来看,二者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2)从内容上来看,二者都包含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是民主与民主专政的统一;
(3)从历史使命来看,二者都是为了保卫无产阶级的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后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因此,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二、问答题(40分)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从马克思主义的涵义来讲,狭义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广义上除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外延外,还包括列宁斯大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来讲,是在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了完备的辩证法和切底的唯物主义;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剩余价值。
(3)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不断发展来讲,在俄国经过发展成就了列宁斯大林主义,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结合中国国情实际,得到了的、丰富和发展。总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坚持辩证的发展观,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2.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而言的:我们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2)我们党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又通过改革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以从中国社会伟大变革的意义上说,改革是继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的第二次革命。(3)具体地说:从目的看,改革和过去的革命一样,都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因此,改革是“革命性的变革”;从深度看,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从广度看,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它已经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促使社会生活发生整体转型。
3、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什么特点?
(1)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
(2)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
(3)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
(4)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4、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1)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要发展生产力。
(2)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3)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4)体现了现实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三、论述题(32分)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有哪些?谈谈学习体会。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2)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3)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三是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四是必须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协调。五是必须正确认识工业化的内涵。六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的内涵。
2、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重大意义。谈谈学习体会。
历史进程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重要意义
(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3)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福师1103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二
一、辩析题(40分)
1、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1)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下逐步达到成熟的,但它并不因此而姓“资”,因为资本主义在搞市场经济的同时也有计划;计划经济虽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长期奉行,但它也不因此而姓“社”,因为社会主义在搞计划经济的同时,也在改革中引入了市场。所以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2)它们在本质上是中性的,和社会制度没有本质联系,它们可以同时为不同的所有制服务。市场经济中性论及其为不同所有制服务论,实际上打开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利用市场经济的大门。
2、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的基本走向是单极化的格局不可动摇。
(1)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是战后世界历史运动的一种基本趋势,这种历史趋势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具体表现为三个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2)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在多极化趋势出现后,两极格局并没有立即瓦解,但是,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两极对抗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美苏关系作为东西方冷战的主轴进一步凸现。
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实现我国现阶段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合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问答题(20分)
1、如何理解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
(1)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始终是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
(2)中国在国家领导制度、选举制度、立法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保证人民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
(3)中国将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今后5年,中国将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法治型、责任型、服务型政府,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和微观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加强政府提供公共品和
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健全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视国际人权公约在促进人权方面的积极作用。
2、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所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人民所形成的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在政治上的一种进步过程、进步状态和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其基本内涵: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这三者之间是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种发达的制度文明,是一种行为规范文明和程序化文明。
三、论述题(40分)
1、为什么要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党要承担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
(4)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靠自己的发展。
2、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我们强调的重点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有两层含义:
一、把个人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钩。
二、把生产要素的收益和各要素的经济效率挂钩。坚持效率优先,就必然要求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当然,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公平,不能出现两极分化,这是效率优先原则实现的社会条件。
(2)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3)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国民收入再分配应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具体措施:①保护合法收入,②取缔非法收入,③整顿不合理收入;④调节过高收入。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处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把握好“度”,效率优先的度是不能发生两极分化,兼顾公平的度是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现实的情况看,效率优先主要应从微观分配过程中体现出来;兼顾公平主要应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
福师1103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三
一、辩析题(40分)
1.“一国两制”构想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2)“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3)实行“一国两制”。在统一的中国境内,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
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4)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的方针,在一个中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至少五十年不变。
2.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
(1)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2)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
3.发展生产力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
(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
4.公有制经济是指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层次的问题。公有制反映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性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反映的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二、问答题(20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力面的内容。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简述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的对象来看,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不仅存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而且存在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这几个阶级都享有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突出特点。
(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3)从概念的表述来看,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我国国情,有它突出的优点。与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相比,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揭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三、论述题(40分)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原则。
(2)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3)就全社会范围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说,按劳分配实现的价值量以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4)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
2.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
第三篇:福师1108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108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一、辩析题(40分)
1.当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考核知识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参见P152—155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参见P1442.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国家经济制度的范畴。考核知识点:
—146
3.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考核知识点: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参见P11、P248
4.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考核知识点:人民民主专政,参见P171
二、论述题(60分)
1.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重大意义。谈谈学习体会。考核知识点: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意义,参见P4、P5
2.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我们强调的重点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考核知识点:个人收入分配坚持的原则,参见P16
5福师1108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一、辩析题(40分)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考核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见P148-149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考核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参见44-46
3.发展生产力必然导致两极分化。考核知识点:两极分化,参见P96-97
4.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个普遍规律,因此对东西部差距拉大问题无需特别关注。考核知识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参见P140
二、问答题(20分)
1.简述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考核知识点: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参见P135—137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考核知识点:三大法宝,参见P72-74
三、论述题(40分)
1.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极其重大意义。谈谈学习体会。考核知识点: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意义,参见P4、P5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考核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参见P198-199
福师1108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三及参考答案
一、辩析题(40分)
1.“一国两制”构想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考核知识点:“一国两制”,参见P235-236
2.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考核知识点: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参见P283-285 3.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考核知识点:改革,参见P126-127
4.公有制经济是指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考核知识点:公有制经济,参见P152
二、论述题(60分)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考核知识点:按劳分配,参见P158-159
2.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考核知识点:“走出去”战略,参见P134-135
第四篇:福师1103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二
福师1103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二
一、辩析题(40分)
1、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1)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下逐步达到成熟的,但它并不因此而姓“资”,因为资本主义在搞市场经济的同时也有计划;计划经济虽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长期奉行,但它也不因此而姓“社”,因为社会主义在搞计划经济的同时,也在改革中引入了市场。所以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2)它们在本质上是中性的,和社会制度没有本质联系,它们可以同时为不同的所有制服务。市场经济中性论及其为不同所有制服务论,实际上打开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利用市场经济的大门。
2、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的基本走向是单极化的格局不可动摇。
(1)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是战后世界历史运动的一种基本趋势,这种历史趋势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具体表现为三个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2)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在多极化趋势出现后,两极格局并没有立即瓦解,但是,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两极对抗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美苏关系作为东西方冷战的主轴进一步凸现。
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实现我国现阶段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合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问答题(20分)
1、如何理解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
(1)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始终是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
(2)中国在国家领导制度、选举制度、立法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保证人民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
(3)中国将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今后5年,中国将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法治型、责任型、服务型政府,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和微观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加强政府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健全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视国际人权公约在促进人权方面的积极作用。
2、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所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人民所形成的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在政治上的一种进步过程、进步状态和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其基本内涵: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这三者之间是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种发达的制度文明,是一种行为规范文明和程序化文明。
三、论述题(40分)
1、为什么要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党要承担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
(4)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靠自己的发展。
2、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我们强调的重点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有两层含义:
一、把个人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钩。
二、把生产要素的收益和各要素的经济效率挂钩。坚持效率优先,就必然要求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当然,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公平,不能出现两极分化,这是效率优先原则实现的社会条件。
(2)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3)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国民收入再分配应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具体措施:①保护合法收入,②取缔非法收入,③整顿不合理收入;④调节过高收入。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处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把握好“度”,效率优先的度是不能发生两极分化,兼顾公平的度是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现实的情况看,效率优先主要应从微观分配过程中体现出来;兼顾公平主要应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
第五篇: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辩析题(40分)
1.衡量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成绩,要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所决定,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为了克服我国原有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的弊端,改革开放以来,恢复和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从而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增长,这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非公有制经济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要根据我国现实生产力水平和客观需要来确定,不能简单地以它来衡量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成绩,更不能以它来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国家经济制度的范畴。
不全面。理由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是经济调节的基础。但是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仅有市场调节是存在弊端的。因此需要国家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使市场与计划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经济平稳有效的发展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指和平与发展代替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面临的两个重大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问题”或“主题”本身就包含了有待解决的意涵;如果解决了,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二是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4.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1)从性质上来看,二者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2)从内容上来看,二者都包含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是民主与民主专政的统一;
(3)从历史使命来看,二者都是为了保卫无产阶级的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后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因此,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二、论述题(60分)
1.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重大意义。谈谈学习体会。
历史进程(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重要意义(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3)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我们强调的重点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有两层含义:
一、把个人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钩。
二、把生产要素的收益和各要素的经济效率挂钩。坚持效率优先,就必然要求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当然,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公平,不能出现两极分化,这是效率优先原则实现的社会条件。
(2)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3)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国民收入再分配应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具体措施:①保护合法收入,②取缔非法收入,③整顿不合理收入;④调节过高收入。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处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把握好“度”,效率优先的度是不能发生两极分化,兼顾公平的度是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现实的情况看,效率优先主要应从微观分配过程中体现出来;兼顾公平主要应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二
一、辩析题(40分)
1.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的基本走向是单极化的格局不可动摇。
1)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是战后世界历史运动的一种基本趋势,这种历史趋势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具体表现为三个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2)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在多极化趋势出现后,两极格局并没有立即瓦解,但是,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两极对抗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美苏关系作为东西方冷战的主轴进一步凸现。
2.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合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发展生产力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
(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
4.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个普遍规律,因此对东西部差距拉大问题无需特别关注。
错误。谁这么说就是想要国家走上分裂的道路。虽然地区发展不平衡很普遍,但是也有人为因素和历史原因以及国家政治原因等,而且现在来说在现行的国家体制下中国地区差距还在在逐步拉大,甚至更甚。要强调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并且采取恰当的措施加以加以调整或改善。说一句实话,就算是不想和不能那样做,但也不能那样说,这真的会伤欠发达地区人民的心,其结果是对政府和国家离心离德,这样你愿意吗?所以在舆论上还是要倡导“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就算是政治欺骗也是必要的。
二、论述题(60分)
1.为什么要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党要承担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
(4)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靠自己的发展。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特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2、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立党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3、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三
一、辩析题(40分)
1.“一国两制”构想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2)“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3)实行“一国两制”。在统一的中国境内,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4)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的方针,在一个中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至少五十年不变。
2.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
(1)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2)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
3.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实现我国现阶段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4.公有制经济是指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错误)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这一含义的确定,拓展了公有制经济的范围,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也对指导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层次的问题。公有制反映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性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反映的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同一种所有制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反之,同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可以为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所采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如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等。
二、论述题(60分)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原则。
(2)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3)就全社会范围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说,按劳分配实现的价值量以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4)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
2.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