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师1203考试批次《大学英语》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阅读:30%
(1)Weddings ceremon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vary as much as the people do.But many weddings, no matter where or how they are performed, include certain traditional customs.For instance, the bride and groom often exchange rings at the ceremony.The rings are usually worn on the fourth finger of the left hand, and are exchanged in the middle of the ceremony.Today, the ring shows the couple’s love for one another.1.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__ A ___________.A.American wedding ceremonies are somewhat traditional 2.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does the sentence “no matter where or how they are performed”(Para.1)really mean? C C.The wedding ceremonies may be held in different ways and places.3.The word “showered”(in Para.2)probably means __B_____.B.scattered 4.From the passage, we can safely conclude that __A____.A.American couples hold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ies.5.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A A.Weddings in North America
(2)
The fridge is considered a necessity.It has been so since the 1960s when packaged food first appeared with the label: “store in the refrigerator”.6.The statement “In my fridgeless Fifties childhood, I was fed well and healthily.”(Para.2)suggest that____ C ________.C.there was no fridge in the author's home in the 1950s 7.Why does the author say that nothing was wasted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fridges? D D.People had effective ways to preserve their food.8.Who benefited the least from fridges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B B.Consumers.9.Which of the following phrases in Para.5 indicates the fridge's negative effect on the environment? A A.“Hum away continuously”.10.What is the author's overall attitude toward fridges? B B.Critical.(3)
Not so long ago almost any student who successfully completes a university degree or diploma course could find a good career quite easily.However, those days are gone, even in Hong Kong, and nowadays graduates often face strong competition in the search for jobs.11.In Para.1, the sentence “...those days are gone, even in Hong Kong...” suggest that____ A _______.A.in the past, finding a good career was easier in Hong Kong than elsewhere 12.The word “relative” in Para.2 could best be replaced by “____B________”.B.comparative 13.The advice given in the first sentence of Para.3 is to____B________.B.examine the careers available and how these will be affected in the future 14.The word “prospective” in Para.5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__C__________”.C.future 15.In Para.5, the writer seems to suggest that______C______.C.it is better for interviewees to be honest than to pretend to understand
(1)Dream is a story that a person “watches” or even takes part in during sleep.Dream events are imaginary, but they are related to real experiences and needs in the dreamer’s life.They seem real while they are taking place.Some dreams are pleasant, others are annoying, and still others are frightening.1.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 C______.C.what dreams are 2.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dreams result from __ D ____.D.the sleeper’s own mind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D D.Dream involves events that always happen in real life.4.This passage suggests that psychiatrists are ___C______.C.studying the benefits of dreams 5.We may infer from the passage that dreaming ___A____.A.is beneficial to people
(2)
For any Englishman, there can never be any discussion as to who is the world's greatest dramatist(剧作家).Only one name can possibly suggest itself to him: that of William Shakespeare.Every Englishman has some knowledge, however slight, of the work of our greatest writer.All of us use words, phrases and quotations from Shakespeare's writings that have become part of the common propert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Most of the time we are probably unaware of the source of the words we used, rather like the old lady who was taken to see a performance of Hamlet and complained that it was full of well-known proverbs and quotations.6.English people ___ C ____.C.are sure who is the world's greatest dramatist 7.Every Englishman knows __A_____.A.mote or less about Shakespeare 8.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C C.It is likely to be true that people often do not know the origins of the words they use.9.What does the word “proverb” mean? A A.Familiar sayings.10.Why is it worthwhile to study the various ways in which Shakespeare used English? B B.By doing so one can be fully aware of the richnes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3)
Although America is such a huge country, traveling is really very quick and easy.There are three ways to get across the country without a car:planes, trains and buses.Air travel is the most expensive of the three but in many ways the easiest and most comfortable.There are hundreds of flights a day crossing the country, and it is easy to make a reservation(预订).Traveling by train is cheaper than by airplane.But it costs more than by bus and there are few passenger(旅客)trains.On the trains there are dining cars and bars where meals are served quickly.If you are spending the night on the train you can pay for a “roomette” which is a small room with a bed and a toilet.The most inexpensive way to travel is by bus.There are fast bus services between cities, for example, the Greyhound Bus Service.You can buy special tickets that allow you unlimited travel fo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In this way you can stop along the way to visit the places that interest you most.11.If you want to travel easily and comfortably, you should choose to go____ B ________.B.by plane 12.Compared with air travel, traveling by train____B________.B.is not so easily available 13.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advantage of bus service? C C.It sells special tickets that make it convenient for passengers to take.14.The second paragraph mainly talks about_____D_______.D.the disadvantages of traveling by train and by bus 15.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about trip by sea? D D.You should never travel in bad weather.(1)
Ask three people to look out the same window at a busy street corner and tell you what they see.Chances are that you will receive three different answers.Each person sees the same scene, but each perceives something different about it.1.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tell us? B B.Perceiving differs from seeing.2.The phrase “with four children in tow”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______A______”.A.with four children following closely behind her 3.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perceiving is an action _______C_____.C.that explains what our senses tell us 4.The psychologists are trying to draw their conclusion______D______.D.by measuring and charting the results of many experiments 5.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C C.No people share the same perception when they are asked to see the same scene.(2)
The average family spends about one-sixth of its income on food.Because food is expensive, it is important to spend money wisely when you shop.Here are some hints to help you shop better.6.The passage mainly tells us_____ D _______.D.how to spend money wisely on food 7.The disadvantage of going shopping when one is hungry is that_____C_______.C.one will buy more food than one can eat 8.If you are not sure which to choose because there are different brands of the same food, remember______D______.D.that the more expensive does not necessarily do more good to health 9.When one buys fresh fruits and vegetables, all the following should be avoided EXCEPT_____A_______.A.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nutrition than to price 10.According to the author, vegetables and fruits that are in season_______B_____.B.are cheap and easily available
(3)
Like many of my generation, I have a weakness for hero worship.At some point, however, we all begin to question our heroes and our need for them.This leads us to ask: What is a hero? 11.What does the first sentence “Like many of my generation, I have a weakness for hero worship.” in the first paragraph mean? D D.Many of my generation and I worship heroes.1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one of heroes' characteristics? C C.Listening to the opinions of his community.13.According to the fourth paragraph, in what sense are heroes like high-voltage C transformers? C.Their characteristics give ordinary people strength and confidence.14.I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famous people are different from heroes? D D.Both A and B.15.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that________A____.A.heroes quicken the speed of historical changes
二、语法与词汇:40% 1.He told me how he had given me shelter and food without which I__ A___ of hunger.A.would have died B.would die C.would be died D.will die 2.If only the committee_ B __ the regulations and put them into effect as soon as possible.A.approve B.would approve C.can approve D.sill approve 3.It is vital that enough money__A___ to fund the subject.A.be collected 4.The more he tried to help her, __B_____ she seemed to appreciate it.A.less B.the less C.the least D.the lesser 5.Frank plays ___B_____ Alex.A.a lot more better than B.a lot better than 6.It makes no difference to me __ D ____ he will come or not.A.how B.why C.when D.whether 7.__A____is unknown to me.A.Where he is B.Where is he C.He is where D.Is he where 8.The question___D_____ finally,we went home.A.to be settled B.settling C.having settled D.settled 9.____B__they made their way through the street.A.He guided With his guiding C.He is guiding D.He had guided 10.I can’t do my homework with all this noise_D_____.A.is going on B.to go on C.gone on D.going on 11.Hans has a new car.I wonder when___ A ______it.A.he bought 12.I have not found my book yet.In fact, I'm not sure ___D_________ I could have done with it.D.what 13.The reason I plan to go is _____B_______if I don't.B.that she will be unhappy 14.The music was so loud.That's ____B________he left the party so early.B.why 15.Do you know _____C_______? C.what time the party starts 16.I didn't remember his name_____ C _______after I had greeted him.C.until 17.The instruments of the older factory____D________.D.are as good as or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new one 18._____D_______he works hard, I don't mind when he finishes the experiment.D.So long as 19.We'll visit Europe next year ____A_______we have enough money.A.provided 20.Most of the stones are_____ D________ a man and weigh about two and a half tons each.D.higher than
1.All things___ C ____the planned trip will have to be called off.C.considered D.having considered 2.The speech__ _ D _____,a lively discussion started.C.be delivered D.having been delivered 3.The temperature____C____,the chemical reaction is being speeded up.A.raised B.being risen C.rising D.raising 4.The country is faced with great problems,starvation____C____ the top of them.A.has been B.is C.being D.is being 5.That tree looked as if it___B___ for a long time.A.hasn’t watered B.hadn’t been watered 6.The young driver looked over the engine carefully lest it___ B ___ on the way.A.goes wrong B.should go wrong 7.I’d rather you___D___ make any comment on the issue for the time being.A.don’t B.wouldn’t C.shouldn’t D.didn’t 8.I wish I____A__ longer this morning,but I had to get up and come to class.A.could have slept B.slept 9.___B___we need more practice is quite clear.A.What B.That C.Which D.When 10.___C___you don’t like him is none of my business.A.What B.Who C.That D.Whether 11.The country is faced with great problems, starvation_____ C _______the top of them.C.Being 12.The soldiers jumped into the river_____A _______past their ears.A.with bullets whistling 13.He told me the news______ D ______our team had won the game.D.that 14.No one was aware______C______Jane had gone.C.of where 15.I wonder how many years ago______B______.B.your father retired 16.Mrs.Lee will move into her new house next Monday, ____ C ________it will be completely furnished.C.by which time 17.The village_____C_______my mother grew up in is not far from the city.C.which 18.The company official ____C________ I thought would be fired received a raise.C.who 19.The machine is such ______B______I have never seen before.B.as 20.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____A________in 1951, is a military academy.A.founded
1.Can you find out ______ C ______her pen? C.where Alice has put 2.You can't imagine_______B_____when they received these gifts.B.how excited they were 3.I will give this book to______B______wants to have it.B.whoever 4.I doubt_______A_____he will lend you the book.A.whether 5.We must do well______B______the boss assigns us to do.B.whatever 6.Word has come_______ B_____some guests from Canada will visit our school.B.that 7.____________the old man's sons wanted to know was ____ B ________the gold had been hidden.B.What...where 8.The crime was discovered till 48 hours later,_____ A_______gave the criminal plenty of time to get away.B.that 9.A good many proposals were raised by the delegates,______ D______was to be expected.D.as 10.A student, ______C______ name I don't know, came to see me.C.whose 11.The time will come _______ B _____ man can fly____________ he likes in the universe.B.when...wherever 12.Is this museum _______D_____you visited a few days ago? D.the one 13.The conductor and composer _____B_______by a crowd of people.B.is greeted 14.______A______he is absent, what shall we do? A.Now that 15.______ B______the door than somebody started knocking on it.B.No sooner had I closed 16.Either of these young ladies______ C ______perfectly qualified to teach Greek, Latin and French.C.is 17.Large quantities of water _____B_______cooling purposes.B.is needed to 18.Copper as well as most metals ______A______.A.is a good conductor 19.There used to be some trees by the lake, _____C_______? C.weren't there 20.War and peace _____A_______a constant theme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A.is
三、交际用语(此部分共有5个未完成的对话,针对每个对话中未完成的部分有4个选项,请你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10% 1.— You’d better take the umbrella with you.It looks like it’s going to rain.— 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B.You may be right.Thank you for reminding me.2.— There’s a big party at the students’ center tonight.Are you going with us? — _____B_______.B.I’d love to,but I have to catch up with my maths assignment.3.— So,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dress? It’s in your price range.— ______D_____________.D.Well, it’s a bit off but it certainly looks nice.4.— Are you looking forward to going home for the summer? —_____C_______ C.I'm counting the days.5.— How do you like the country life here so far? —____D________ D.It's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I expected.1.— The movie last night was really interesting.— 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C.I couldn’t agree with you more.D.It sounds good.2.— Do you know John’s new address? Here’s his mail and I want to send it to him.— _________D__________.D.Sorry, we didn’t get along before he moved.3.— I’d like to talk to Professor Li, please.— ______B______ B.He's stepped out of the office for a little while.4.— Why are you interested in working for our company? —______B______ B.Because your company has a good reputation.5.— Are you looking forward to going home for the summer? —______C______ C.I'm counting the days.1.— Are you from Italy? —______ A ______ A.Yes, we are.2.— What do you do? —_____C______ C.I'm a college student.3.—Do you think this is a nice place? —____ D_________ D.Yes, I think so.4.—How's your mother doing? —______B______ B.She is very well.5.—How did Mr.Jones get to the cinema? —______C______ C.By car.四.英译汉:20% The soft handwriting reflected a thoughtful soul and insightful mind.In the front of the book,he discovered the previous owner’s name,Miss Hollis Maynell(霍利斯·梅纳尔小姐).With time and effort he located her address.She lived in New York City.He wrote her a letter introducing himself and inviting her to correspond.The next day he was shipped overseas for service in World War II.柔和的笔迹显示出体贴和洞察力的灵魂。在书的前面,他发现以前的主人的名字,霍利斯·玛尼尔小姐(霍利斯•梅纳尔小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努力,他终于找到了她的地址。她住在纽约市。他给她写了一封信介绍自己,并邀请她回信。第二天他被运送到海外服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参考课本第六课课文译文
Life in many other areas of the world tends to move at a different pace and value different ideals than in your own culture.Savor the chance to get away from the familiar and learn from people that have an entirely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preconceptions.Keep in mind that everyone has preconceptions.We just usually do not think about them since they inform and guide us all the time without us consciously referencing them.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的生活往往在以不同的速度,比你自己的文化中的价值不同理想动议。细细品味摆脱熟悉和从有完全不同的背景和成见的人学习的机会。请记住每个人都有成见。我们只是通常不想想他们因为他们告知和指导我们所有的时间都没有我们自觉地引用它们。参考课文第七课课文译文
Like other “aholics”, the workaholic has an unhealthy addiction.In this case, the addiction is for work, career, or a belief that they are “the only one who can do the job right”.Without this consuming focus, the workaholic may believe he's a failure or has little worth.Often, this is a sign of insecurity or having priorities out of order.Workaholics will spend most of their lives at work or taking work home with them.They will often have little time for personal lives — family, hobbies, or relaxation.Having a balance is not just a preferable desire;it is needed for overall mental, physical,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health.就像其他的“狂”的工作狂,有不良嗜好。在这种情况下,成瘾是工作,职业,或认为他们是“只有一个人可以做的工作权利”。没有了这种强烈的专注,工作狂可能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或没有多大价值。通常,这是一个不安的信号或优先顺序。工作狂会花费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工作或将工作带回家。他们通常很少有时间为个人生活,家庭,爱好,或放松。有一个平衡的不仅仅是一个可取的愿望;它是需要整体的心理,身体,精神,和情绪健康。
考核知识点:课文第八课课文译文,参见P214
第二篇: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小题,共25分)
1、关中: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其来源有二:一指在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和大震关(今陇县西北)之间称关中;《长安志》中一指居于函谷关(东),大散关(西),萧关(北)和武关(南)四关之中部,称为关中。《三辅故事》。现在通称关中是指秦岭以北,黄龙山、桥山以南,潼关以西,宝鸡市以东的渭河流域地区。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 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考核知识点,参见P228、221
2、扬一益二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参见P232、222
3、湖广熟,天下足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变迁,参见P234
4、东南财赋地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变迁,参见P236
5、南四湖考核知识点:中国江河湖沼演变,参见P110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题,共36分)
1、简述我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情况。考核知识点:气候变迁,参见P33
2、谈我国古代农牧业分界线的变迁情况。考核知识点,参见P
古代农牧业分界线的变迁。农业与牧业的分离是在原始社会晚期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随后,我国农业与牧业之间的分界线逐渐形成,并多次发生变迁。
夏、商、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许多部落,他们过着游牧生活,与华夏诸部杂居。农业区主要集中在三河地带,即渭河、黄河与洛河地区,北界到达汾水流域。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及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使农业区得以迅速扩大。《史记〃货殖列传》说当时的农牧业分界线大致为龙门——碣石一线。这条分界线经过太行山、北京北等地。龙门指山西河津、陕西韩城附近的龙门山,碣石指今辽宁绥中县的碣石。此线以北、以西多马、牛、羊等物产,为牧业区,以南为农耕区。关中平原是当时农耕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秦汉时期,这条农牧业分界线发生了一些变化。公元前214年,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占领河南地。政府在那里设臵郡县,修筑长城,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将农耕区向北推进至长城及阴山脚下。河套及鄂尔多斯高原一带,因农耕经济发达而被称为“新秦中”。后来,中原内乱,匈奴南下,农牧分界线又回到原来位臵。汉武帝时期,政府派兵再次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臵了敦煌、张掖、酒泉、武威等四郡,农业耕作区再一次向北推进,其北界大致位于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阴山及长城一线。
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南迁,黄河流域广大地区成为了半农半牧区。尤其是后期,农业的北界在渭河平原的北部及汾水中游一带。
隋朝时,农耕区虽然北推至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但关中平原以北的地区仍是一个 1
半农半牧区。《隋书〃地理志》记:“安定、北地、上郡、陇西、天水、金城,于古为六郡之地,其人……勤于稼穑,多畜牧”。唐代时,政府在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兴修水利,进行屯田,农业区有北移的迹象。但随后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等少数民族内迁,又将牧业线南移了一段。唐政府在陇右、关内、河东等地设臵了许多牧监,用来养马。因此,总的来说,唐前期的农牧业分界线大致还是碣石——龙门一线。后期牧业区则有从西北向内地移动的趋势。
北宋时期,河南、河北及黄河下游一带成为农牧业交错的地区。与此同时,辽国、金国将辽河、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洮河、嫩江等流域开垦为农业区。金国在此基础上,沿大兴安岭东侧,直到大青山以北,挖掘了一条长达3000公里的界壕,这就是当时松辽平原和蒙古高原之间的农牧业分界线。
元时,中书省管辖的范围为“腹里”,包括有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河南一部。腹里的北部为畜牧业区,南部为农业区。陕西北部为半农半牧区,云南大概也是如此。
明朝称长城为边墙,东起鸭绿江,西至祁连山麓,全长12700公里,这实际是当时的农牧业分界线。
清朝农牧业分界线在我国北部有两条:一条为陕西北部,经山西、河北北部,到辽西的努鲁儿虎山,此线以南为农耕区。另一条为贺兰山、阴山,至乌拉山、大兴安岭南端,这一线以南为半农半牧区(河套平原、银川盆地为农业区),以北为牧业区。东北地区以柳条边(老边)和新边为界,以东为农业区,以西为牧业区。
3、简述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考核知识点: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参见P197
三、问答题:(每题13分,3小题,共39分)
1、我国古代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13分)考核知识点: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参见P309--316
2、试析近2000年来中国经济区域重心变化的基本走势。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重心变化的走势,参见P221--224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考核知识点: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参见P23---31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小题,共25分)
1、全新世大暖期 考核知识点:气候,参见P33
2、皇木采办考核知识点: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参见P73
3、监考核知识点:行政区划,参见P197
4、阳关考核知识点:关隘,参见P211
5、都江堰考核知识点,参见P231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题,共36分)
1、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考核知识点: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参见P106
2、谈政区演变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关系。考核知识点:政区演变,参见P195--196
3、谈谈东北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考核知识点:边疆的历史演变,参见171--173
三、问答题:(每题13分,3小题,共39分)
1、简述中国历代长城兴筑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13分)考核知识点:长城的兴筑,参见P208
2、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考核知识点: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参见P269---281
3、试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演变的趋势。
考核知识点:中国海岸演变的趋势,参见P142--145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三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小题,共25分)
1、行省制 考核知识点:行省制,参见P201
2、道考核知识点:历史地名,参见P200
3、九边考核知识点:军事地理,参见P207
4、长城内三关考核知识点:军事地理,参见P215
5、天府考核知识点:地理名称,参见P221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题,共36分)
1、简述中国水陆交通路线发展与经济区域的演变。
考核知识点:水陆交通路线的发展,参见P292---295
2、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人口分布变迁的基本走势和原因。
考核知识点:中国人口分布变迁的基本走势,参见P316--318
3、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参见P197--198
三、问答题:(每题13分,3小题,共39分)
1、以闯关东为例分析移民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13分)
考核知识点:移民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参见P325--326
2、谈谈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
考核知识点:西北丝绸之路,参见P301
3、试分析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考核知识点: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参见P216
第三篇: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语言学概论 40 主 祝敏青
2008年12月第2版
海峡文艺出版社
书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简答(20分)
“世界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的,这能说明语言是个人现象吗?为什么?
考核知识点: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语言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都是依赖于社会,离不开社会的。个人虽然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但使用的依然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材料,依据的依然是全民语言的基础。
二、论述(35分)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试举例阐述。
考核知识点: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社会任意约定的;语言符号在开始制定时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义是任意的,如hua代表花;正是因为语言符号形式和内容的这种联系不是天生的、必然的,世界上才有多种多样的表示同样意义的符号,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才是可以改变的,语言符号才是可以发展变化的。
三、问答题(45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建立在民族基础上的。从最一般的、或最原始的情况看,一定的民族产生了一定的语言,同时产生了一定的文化。这样,语言和文化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目前尚有不同看法,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释。
文化,一般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该民族的面貌。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劳动中同时创造了语言这个宝贵财富,一个民族的面貌,不仅决定于它的信仰、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同样也
决定于它的语言。
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包含在语言之中,都借助语言来表达。没有语言而有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都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文化的一系列民族特征;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典型的例子是词汇。在语言中可以划分出与文化特点有关的词汇范畴。具体地说,属于文化中心成分的词汇要比属于文化边缘特征的词汇详尽。反映文化现象的词汇,其数量与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成正比。
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一、简答(60分,每题30分)
1、词语的搭配要受到哪些语义条件的限制?
参考答案: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的,词语的组合要受到语法规则的约束,同时还要受到词义条件的约束。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受到现实现象之间实际关系的制约
“我读书”可以,“我读饭”就不行。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语言不是废物堆,不是杂乱无章的一堆词的集合,而是很像“七巧板”。其中,每一块要和它周围的几块巧合妙拼,这就是说要从语义场去了解词义。处于同一语义系列中的成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甲的搭配关系不仅决定于它自己,而且还取决于它与乙、丙的关系,如果这个系列中消失了乙,甲和丙的搭配关系也会相应变化。如“汤”原包括开水、热水,后出现“开水”、“热水”,“汤”便仅指食物煮熟后剩下的汁水,不能与“洗”搭配了。
要考虑到社会使用习惯的制约。
使用习惯是由地域、民族约定俗成的,因此,词语搭配必须适应不同语言(方言)的表达系统的要求。比如,汉语普通话中用“吃”“喝”“吸”三个词表达的行为(如“吃饭”“喝水”“吸烟”),在上海话以及南方的一些方言中只用“吃”一个词就可以表达了(如“吃饭”“吃酒”“吃烟”)。再如 2
“肥”、“胖”在普通话和一些方言中的分工也不同。“寿”。民族:“龟”在汉语与日语中的寓意不同。
2、语法的特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语法与语音、词汇既互相联系,又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语法具有以下的特性: 抽象性
语法规则是从语言实践中不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研究语法时必先撇开词语的具体意义(词汇意义),才能从其中概括出抽象的意义(语法意义)来,这就是语法的抽象性,如“救火”与“放火”,“我打他”与“他打我”,语法学上的许多术语,生成性
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法的句子,这就是语法的无限的生成性。
这一生成性表现在替换,这一替换涉及到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例:小明看书。→小王看书。→小王看报。→小王买报。稳固性
由于语法是抽象的,语法体系是逐渐形成的,它就具有相当的稳固性。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如汉语的词类,组合方式。当然,也有发展、变化,如古今汉语、语序有了一些变化。民族性与普遍性
语法体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两本书two books,这两个意义相同的短语,汉语在数名之间需有量词,英语就不同,但英语名词常加上词尾s表示它是名词复数。汉语不用词尾表复数,而是名词前的数量词表示。
语法的民族性也是相对而言的,语法还具有普遍性。如一般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的区别,一般句子都可以划分为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这是因为人类的头脑构造和发音器官基本相同,人们所接触的客观世界相同,所以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也基本相似,语法规律受思维规律的制约和影响而产生普遍性。
二、论述题(40分)
语义有什么基本属性?(举例说明)参考答案: 1一般性
词义的概括舍弃了事物具体的特殊的东西,保留了一般的普遍的东西。如“水”: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黄河之水天上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才饮长河水,又食武昌鱼。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同是一个“水”,代表了多少不同的形象,有的是惊涛拍岸;有的是碧波荡漾;有的是春风吹拂,令人心醉,有的是清流孤注,感人神伤。但这一切都是“水”。不仅这些,“蒸溜水”,苦涩的“海水”,清甜的“泉水”,也是水。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是概括的,“水”不是指某一种水,而是指一切水。词所表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般的东西。有人说“我喝水了”,那么他可能喝的是开水,生水或茶水。但它又是与其他东西区分开来。如与“稀粥”区别开来,因为“水”概括了这类东西与其他事物不同的特殊性。模糊性
语言中的概念是模糊的,如“大”“小”,什么是“大”,比认为“小”的大就“大”,比认为“大”的小就是“小”,所以可以说“小黄牛”、“大老鼠”,而实际上“小黄牛”比“大老鼠”大得多。细菌相对人体是小得无可比拟,但对病毒、原子、基本粒子等又是一个庞然大物。地球相对于人是 4
太大了,但相对于银河系、宇宙则又是不足为沧海之一粟,如果硬要在“大”与“小”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显然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再如“稀”与“密”,也是一对模糊概念。“头发之稀”与“树林之密”相比,头发要密得多。“美”也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且不论审美观念不同,就是审美观念一致了,承认不承认她美,也不很容易达到一致,几个人同时说“她真美”时,各人心目中认为美的程度却不相等,有的打80分,有的打90分,有的只给70分。古语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是古时的绝世美人,但在情人眼中,对象的美如同西施那样,甚至超过西施。“美”在这里没有精确性,仅有一种模糊性。不仅形容词带有模糊性,其他词也大多带有模糊性。如名词“青年”、“中年”、“老年”之间也很难严格切分出一条界限。英哲学家罗素说过:如果要等头上最后一根头发脱落了,才说他由非秃头变成了秃头,那显然是可笑的。
3全民性
在阶级社会中,有些事物如人、军队、国家、监狱、都有很强的阶级性,但反映它们的词义却是全民的,没有阶级性。因为词义的概括舍弃了这类现实现象的阶级性,保留了阶级所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的东西,因而可以象其他词一样,一视同仁地为各阶级服务。
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三及参考答案 一 操作题(30分)
请以“云雾笼罩着高山”为基本句式,按要求变换出下列句子,并写出变换所用的手段。
(1)(2)(3)以“云雾”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以“高山”为中心语的名词性非主谓句。以“高山”为全句主语的主谓谓语句。
参考答案:变换常使用的手段:P131
1、移位:指句式构成成分的相对位置的改变。
2、添加:主要指语法成分的增加。
3、删减:主要指删去一些语法成分。
4、替代:主要指虚词、语调等语法成分的换用 例如:以“云雾”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
什么笼罩着高山?
二、简答(30分)简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参考答案:语言与思维存在着辩证关系,这一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离的两种独立现象。
(一)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
(二)思维与语言是两种独立现象
三、论述(40分)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约定俗成)的特点,试举例阐述。P45 参考答案:英国著名语义学家瑞恰慈的“语义三角”理论:
意(思想)
约定成俗
概括反映
言-------物(现实现象)
代表
特点与语义三角有关系。处理两种关系:言与意;语言本身。
任意性与线条性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一 任意性
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实际上这个特点应具体地,分阶段地看待:
符号在创制过程中带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开头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意义时是任意的,如现代汉语的hua•代表“花”这个义,“ren”代表“人”这个义,为什么用这个符号代表这个意义,•不能不带有某种任意性或偶然性。与征候不同,如前所述。“粉笔”、“黑板”、“公路”似乎可从组合知义,但“粉”、“笔”等创制时是任意的。汉语的量词丰富,但人用“个”,“马”、“牛”用“匹”、“头”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能是约定俗成。*留学生:“我在公路上看见一张兔子。”“一双裤子”。
当然也有些语言学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至少有一些语言符号包含着某些象征意义,似乎和某些意义有内在的联系,首先是各种语言中都有
相当数量的拟声词,如汉语中的“布谷”、“知了”、“噼啪”、“轰隆”,英语中表示“流动”意义的很多名词都包括“l”这个音。这种意见经久不衰,可见也不能随意地一笔抹煞。但总的来看,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语言的声音只不过是一种符号,符号与他所代表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联系。中国古代的一些统治者就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总以为语言的声音和它所代表的东西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因此,他用了一个什么声音来称呼自己,就仿佛只有他自己才配得上用这个声音。在故宫,有一个“宣武门”,被清朝的宣统皇帝改成了“神武门”。因为这个“门”的名称和宣统皇帝用了同一个“宣”字,犯了忌讳。但“喧”与“宣”音同。一个新皇帝即位,就总要有一批人得更改自己的名字。再如我国古代皇帝传位给下一代是称为“世”的,“一世”相当于“一代”,秦始皇是“一世皇帝”,胡亥即位是“二世皇帝”。但从唐代开始,这种称呼改变了,“世”为“代”所代替。因为避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的讳。这种避讳的事,在封建统治下确实十分严格,更有甚者,清朝一考官出题:“维民所止”,被认为是“雍正”去头,诛九族。布什的猫“印度”。现代数字迷信。
当然任意是就单个的符号最初产生时候的情况之来说的。一旦已经约定俗成,那就不是任意的了。如花已经是“花”,任何人就不能任意改变,除非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而这在实际生活中是办不到的。如有些是国际性的,“SOS”是国际紧急呼救信号,语言中的国际术语通用于全世界。
任何人企图改变语言的发展方向,改变整个语言的基本规律,哪怕是改变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办不到的。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罗马皇帝狄伯里乌斯(•公元前42年-公元37年)有一天说话用错了一个字,大臣马尔凯鲁斯是语法学家,•就指出皇帝的错误,另一个语法学家加比多也在场,他拍马屁,说皇帝的拉丁语很好,即使现在大家不这么说,不久以后大家也会这么说。马尔凯鲁斯当即指出:“加比多是一个说谎的家伙,因为,陛下,您可以把罗马帝国的公民权授予任何人,却不能规定一个字眼眼。”
非语言的符号也是如此。如《东周列国志》“烽火戏诸侯”。文革也有这样的例子:红、绿灯这一对符号作为交通讯号是规定的,但文革时红卫兵企图改变,因为他们从来接受的都是“红”作为革命的象征:红旗、红领巾、红心、红太阳„„等等,而现在突然发现,在十字路口:红灯却表示要停止不前,他 7
们的幼稚而天真的大脑认为这完全是同革命开玩笑,“红”原当是所向无敌,而不充当是退却的,因此他们曾经提出改为红灯表示可以通过,绿灯表示不能通过。但这是不可能的。语言符号被非语言符号所代替,它也具有约定俗成的道理。在使用过程中带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需要有稳定的成分。但稳定并不等于排除语言的发展变化,约定与变动可以说是一对辩证的统一。在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有些符号的意义或用法有了改变,这一改变又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又成为规范的用法。例:意义--帅呆了,酷毙了。组合--吃食堂,救火,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您们。出现了规范与突破的抗衡,谁胜谁负,看最后的约定俗成。
此外,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符号有时突破了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律,产生一种临时用法。如文学语言:
①等绕到丹桂商场,老李自己种在书摊面前。
老舍《离婚》
②„„只见一皮鞭抽下去,屁股上陡然暴起两道红印!国杀猪一般叫着,哭得鲜艳而热烈!
李佩甫《无边无际的早晨》
③小村没有绿色邮亭,她喜欢缘小路,去投寄羞涩。
冯静辉《邮亭》
④滚圆的月亮,滚圆的诱惑,滚圆的温馨,滚圆的欢乐,中流《滚圆的诱惑》
有人将此称为“文学的狂欢节”。
这种语言的狂欢不但表现在文学语言中,而且表现在网络语言中。有人说,网络是一个没有过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语言的变异表现得无以复加。如“gg哥哥”、“mm妹妹”(读上声),以隐身的面目出现在聊天室的网虫们,为自己起了一个个能吸引人上前攀谈的网络名字,如四海为家的面条,大尾巴狼等等。这种变异现象在英美早已出现。英美一些青少年在用移动电话传递讯息时用了一些稀奇古怪、去头截尾的文字,早已形成风气。如RUOK(are you OK--你还好吗?)CULE(see you later--再见)。对这些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 8
关系的变异,能指符号形式的变异,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这是语言污染,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是语言的危机。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方言,是语言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把这种现象看成语言的危机是神经衰弱的表现。
歌词例:
《牵手》、《很受伤》、《你王菲所以我王菲》
此外,在广告用字中也常见超常规的变异,如:咳不容缓,随心所浴,衣衣不舍,信誓蛋蛋,一触而就,一网打尽,痔者必得等等。这些用法有表达效果还是有负面作用,值得探讨。
二 线条性
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依次出现。如:你好啊。(链条性)
说话总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一个字儿说的,没法几个字儿一块说出来,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也就说,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上形成单向的一维的线性排列。既然是声音,就指语词在时间上的先后承接。我们的认识和思维活动却可以是多维的,一下子就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认识。我面前桌子上有一个苹果,又大又红又圆又香,我一下子就全部及时把握住了。但是我要把这种认识和思维内容告诉别人,由于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的限制,就没法一下子把我的印象全部告诉对方,而不得不通过语言符号把这种整体的认识分解成线性的结合,再传递给对方,由对方再还原为近似的认识和思维内容。有人打比方:喉咙象山洞,如“你好,你坏”一齐往外挤就挤不出。有时感觉到不知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大概和语言的这种特点有关。
线条性是德·莱辛《拉奥孔》中提出的,诗与画的关系,诗是用语言来讲的,必然注意时间上的线条性;画是用色彩来描画的,故有时间上的并列。即画是平面,诗是线条性的观点。
第四篇: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儒家八派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史称“儒家八派”。
2、密宗
佛教发展到公元七世纪后,出现衰落的趋势,神秘化密教的出现就是重要标志。密教,是大乘佛教一些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而成,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民俗信仰为基本特征,着重宣扬口诵真言即咒语(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观佛尊(意密),三密同时相应,就能即身成佛。密教至迟在三国时就已传人我国,通称“杂密”。杂密的内容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术和民间巫术有许多是相通的,以至在宗教实践上相互影响,很难区别。中国密宗的正式建立,当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密教与政治结合紧密是其特征,这一点被藏传佛教所继承。
3、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
释迦牟尼去世后,约在公元一世纪时,佛教分化成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所谓“乘”,是“道路”之意,大乘是大道,小乘即小道。
4、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要概述文化的特征。
“文化”一词在当今世界哲学和各门科学都取得重要发展的历史环境下,它的实质性含义应该是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对社会和自然客体的适应、利用和改造。其实现成果的体现,既表现在各种自然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和发展,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所以,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1)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2)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緸缊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具体说来,心态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社会心理指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包括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
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4)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
2、简述经今古文学之争与经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经今古文学之争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家五经的传授全靠记诵,在师徒之间一代代口耳相传,由汉朝人用当时同行的文字“隶书”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汉武帝所尊崇的儒学,就是今文经学派。
汉武帝以后,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称为儒家经学的一统天下,但是在经学内部,却因学术派别不一致,而爆发了经今古文学之争。经今古文学 2
之争,不仅仅是书写文字和读法问题,而是随着经师源流不同,传授的方法和对经义的解释也不同,因为,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和政治派别。经今文学派认为孔子是政治家、教育家,尊孔子为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的“素王”,视孔子删定的“六经”为治国之道。而经古文学派则把孔子看成是史学家,尊孔子为先师,六经是古代的历史资料。
2)经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六经被尊奉为神圣不可触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经学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可见经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之深远。
3、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1.与哲学和政治融为一体,构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意识形态的中心,强烈地影响着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2.具有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的色彩,特别表现在道德规范上,重视忠孝,强调整体和服从。
3.有着强烈的中庸气息,在形而上学的体系中,有些朴素辩证法的因素。
4.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这在方法上表现为重了悟不重论证,在内容上表现为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佛教是如何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1)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是唐代形成的各佛教宗派。其中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禅宗对佛教理论的革新,实质上是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轲、庄周等思想融入佛教,使之进一步精练化、哲学化、世俗化;摆脱繁琐的修炼过程和经论 词句的解释,由思辨推理转入神秘直觉,用“顿悟成佛”说来增强佛家法力,缩短天国和人世的距离,以吸引更多的人信仰佛教,弘大禅宗。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这里仅举哲学、文学艺术、语言学和社会民俗四个方面,借以窥见一斑。
自魏晋以后,中国古代哲学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魏晋玄学,先是作为般若学传播的媒介,进而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后为般若学所取代。佛教还 3
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完成。宋、明理学固然是儒学的一大转变,是儒学的哲学化,但是,其受佛教影响的痕迹,也是明显的。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华严宗、禅宗理论的影响十分明显。佛教思想中对宇宙、对人生的分析,蕴含着独到的哲学智慧,对中国人重经验认识轻理论思维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在文学方面,佛经本身的翻译,就是我国翻译文学产生的标志;汉译佛经的流传在我国创造了变文、俗讲、语录体等新文体;中国评话、评书、戏曲、俗文学等深受其影响;佛经中的幻想、夸张等写作手法对中国小说亦有影响,如许多志怪小说,特别是神话小说《西游记》更是以佛教故事为主题的经典之作。世界闻名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的壁画,都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向来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之冠冕的诗、书、画,皆注重“境界”,这境界与佛教的“禅机”多有相通之处。另外,中国的建塔造像也起源于佛教,这其中包括建筑与雕塑两门艺术;随着佛教的传播,建塔造像的艺术亦随之流行各地。
佛教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最能直接地反映出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实际、平等、现在、刹那、清规戒律、一尘不染、三生有幸、一针见血、天花乱坠、相对、绝对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它们大大丰富了中国的词汇,成为中国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有,佛经用梵文写作,梵文是拼音文字,发音变化高低,要求严格。我国古代音韵学,对生字的注音只靠直字注音法,唐代名僧守温参照梵文,仔细分析汉语的音素,创制30个字母,为宋人36字母的蓝本,中国音韵学从此发展起来。
在长期的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思想深入民间。如民间对观音菩萨和弥勒佛的崇拜。“观世音”在唐代为避唐太宗之讳也称“观自在”或“观音菩萨”,被尊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善神,其典型造像为“千眼千臂”,简称“千手观音”,表现其是遍观世界、遍护众生的神灵。对观音菩萨的信仰民间十分普遍。弥勒象征未来和光明,可普度众生,使五谷丰登,民众长寿多福。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军常打出弥勒的旗帜来号召民众参加,期望弥勒出世,改变他们的处境。佛教的传人对我国的习俗也发生重大影响:农历七月十五的孟兰盆、十二月初八的佛成道节,几乎是全族的节日;另外佛教的超度、拜佛、赶庙会、放生、素食等活动和规戒,也成为民间习俗,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首先体现在哲学方面:对魏晋玄学及宋明理学的影响。
(2)佛教对文学也有很多的影响,体现在翻译学、小说等多个方面。
(3)佛教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最能直接地反映出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4)在长期的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思想深入民间,对我国的习俗也发生重大的影响。
2、论述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以宗法制度盛行不衰和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为显著特征的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举其要者概述如下:
(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发展特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范式的形成。其积极作用,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提倡“民胞物与”,“克己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做人问题上,表现为强调"慎独”、“自省”,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提倡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节。在行事上,表现为脚踏实地、积极人世、自强不息、木讷刚毅的民族精神。其消极影响表现在“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观念的形成,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专制制度的充分发展,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一方面,使得中华民族在心理上、文化上普遍认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整体观念,因而成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得以产生的源泉;另一方面,也培植和强化了国人严重的迷信权力、服从权威的心态。
(3)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的结合,思想上表现为儒法合流,文化上表现为“内圣外王”心态的形成。其妙用是以伦理修养来沟通政治关系和家族关系,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发展定型的原因。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的倾向又是以一种不同于西方“人文主义”的人本主义为前提的。
2、儒家八派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史称“儒家八派”。
3、藏传佛教
据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佛教最初传人西藏始于松赞干布(约617—650)执政期间。佛教传人之前,西藏盛行一种原始信仰——苯教,苯教的主要活动是祈福禳灾,又与当地政治斗争联系较紧密。松赞干布引进的佛教,主要是印度密教和汉地的大乘佛教。它们以佛教教义为基础,又吸收苯教的一些神祗和仪式,形成西藏地方宗教——喇嘛教。十三世纪后期,在元朝统治者的扶植下,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15世纪初,宗喀巴创立格鲁教派(俗称黄教),后来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基础,对西藏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4、家族本位
中国社会的最大特征是家族本位,家构成社会的本位与本体。家族精神在古代渗透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答儒学的经学化进程。
在战国时代,不仅儒家典籍,其他各家各派的著作都称为“经”。儒家的经,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著作。但并非所有的儒家著作都可以称经,只有那些被封建统治阶级所认可的、所推崇的儒家书籍才能称经,因为儒经的数量也是不断变化的。儒家的经书最初只有六经,到唐宋时期,就成十三经了。
到了西汉武帝以后,儒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儒学超乎于众学之上,儒家典籍“五经”成为治国之“本”,人伦之“常”。
2、简单概述儒、玄、释、道文化的交互影响与相互合流。
(1)魏晋玄学,是**年代的社会产物,是从儒学衰落中产生出来的新思潮。玄学产生之初,便同儒学发生剧烈冲突,儒学和玄学虽然相互排斥,却又在排斥中相互吸收。这导致了“儒玄双修”的学者大量涌现,表现出了儒玄合流的态势。
(2)道家学说是道教的重要思想渊源,因此,道教从诞生之日起,便与道家结下了不解之缘。范文澜在阐述儒、道关系时说:“儒家对道教不排斥也不调和,道教对儒家有调和巫排斥。”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流传的佛学主要是般若学。般若学的基本特点是视世界万物为因缘和合所生,认为它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所以性空。
儒教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从《弘明集》这部著作中,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矛盾冲突的情况。
道教一直反对佛教,当时,它的思想体系远不如佛教那么严密,于是,在排斥佛教的同时,不得不模仿佛教来完善自己。道教原来没有像样的经典,因此,它模仿佛经,摄取佛经的教理,编造道教经典,许多道教经典都是在佛教经典的直接影响下形成。
3、概述宋代四大书院与书院的优良学风。
书院是教学的场所,又是学术研究的基地。在几百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些优良的学风。第一,刻苦学习、深入钻研的学风。书院中的教师,多是德高望重、学术上有造诣的学者,这些大师刻苦自励、深入钻研的治学精神对学风影响很大。很多学生慕名而来,质疑问难。第二,注重创发、提倡求真的学风。书院教学重视学生自行理会、独立思考。如朱熹要学生读书做事“须是更经思量方得”,张拭要学生读书“如其可取,虽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其可疑,虽或传以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在名师的指导下,书院中不囿旧说,注重创新,注重求真之风盛行,培养出了许多有创建的学者。第三,师友讲习、自由讨论的学风。师友讲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向大师质疑问难,大师指点开导,可以相互争辩; 二是同学朋友之间,不同学派之间可以讲辩讨论。在书院中师生聚于一堂,朝夕讲问,各大师之间又频频来往,相互切磋,这种学风在历代书院中一直保持。第四,修身养性、重在做人的学风。书院 7
都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要求学生通过研讨经书,修身养性,完备自身,完善封建人格。朱熹曾手订白麓洞书院教规规范学生行为。陆九渊建象山书院,旨在“教人做个人”。因此,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成为历代书院的传统。第五,尊师爱生的学风。书院生徒是自由择师,倾慕在先,道义为重,一日为师,终生不忘,故以尊师著称,“程门立雪”是其典型例子。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尽心尽力,直至终老,有的还资助贫寒学生。师生关系融洽,感情甚笃。第六,关心时事、学政兼论的学风。不少书院是既论学,又论政。宋朱熹、张拭曾指摘科举之弊,明东林书院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至今,东林书院旧址的石柱上仍然刻着顾宪成题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述佛教各宗派在中国的传播与流布。
佛教传入我国后,经过大致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1)汉至南北朝:传入与扩展
这个时期,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从汉至三国,佛教发展缓慢,只在上层人士中传播,教派主要有两个:一是由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注重修炼精神的禅法,比较接近神仙家言;一是以支谶、支谦为代表的大乘般若学,即空宗学说。所谓“般若”,指的是佛教所讲的最高智慧。般若学义理认为,现实世界的认识及对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有“般若”,才能超越世俗认识,才能把握诸法(即一切物质现象)的绝对真理。这种般若学说与当时的玄学相表里,形成玄学化的佛教。到了曹魏嘉平二年(250),正式确立了佛制,建立了处理僧侣和僧团事务的制度,开始有了正式受戒的沙门。
东晋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佛教发展迅速,很快普及到社会各阶层。在这一时期内,佛教逐渐形成了不同学风和不同佛教思想的中心──南区和北区。北区佛教的中心在长安,代表人物是道安(312—385)和鸠摩罗什(344~413),他们传播的是大乘空宗,用玄学观点释般若理论,主“本无宗”。南区的佛教中心在庐山的东林寺和建康的道场寺,代表人物是慧远(334~416)和佛陀跋陀罗(359~429)。慧远是道安的弟子,他提出协调王权和僧团、名教与佛法的理论,还创造了弥陀净土的佛教思想,宣称只要口念“南无阿弥陀佛”,8
人死后就能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南北朝时期,从广译佛经进入到深人地研究佛经,讲经和著述之风甚盛。随着对佛经研究的深入,开始出现中国自己独立的佛教学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后来的佛教宗派。“涅檠佛性”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理论的中心问题,而“顿悟成佛”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
2)隋唐:宗派林立的全盛期
隋唐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植,中国佛教进入了鼎盛时期,也进入了成熟期。有三个标志:一是寺院林立;二是僧尼众多;三是中国化宗派涌现。
隋代有寺院3985所,僧尼23.6万人。唐代有寺院近5万所,僧尼30多万人。寺院拥有庞大田地,并有免赋役特权,寺院经济极其发达。佛教传人后,经过五个多世纪的消化吸收,到了隋唐时期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八宗,即天台宗(也称法华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法相宗、密宗、律宗、三论宗。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和净土宗,这几个宗派后来都传播到了朝鲜、日本和越南。
由于唐统治者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的政策,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封建统治者充分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实现互补。唐宋之际,三教之间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三教合一的思潮进一步形成,佛教终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宋明理学就是在儒、佛、道三教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家学说。从这些佛教宗派的思想理论观点来看,都围绕一个重心,即“心性”。心性问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向上追溯到孔孟,特别是孟子一系,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为中国心性学说奠定了基础。自晋宋以来,佛教学者就着重探讨人格本体即心性,把本体论和心性论的研究统一起来,大讲“佛性”,以此为人心之本,成佛的根据。由于佛教中国化,使得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特别是禅宗大大改变了印度佛教的原貌。佛教在中国从“出世”走向世俗化,原来被佛教排斥的“忠君”、“孝父母”等等思想也可以被容纳在佛教之中。成佛全靠自己“心”的觉性,“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
3)宋至清:由盛而衰的停滞期
中国封建社会自宋代开始走下坡路,而中国佛教也由此走向衰微。
佛教传人中国以后,大体上一直处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附庸地位,成为 9
儒家思想的一种补充。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宗派内部融通趋势增强,对心性问题的认识已趋一致。宋代理学一面批判佛教的“出世”思想,一面又吸收佛教的心性学说,建立了以“心”为本的形而上学体系。程朱的“性即理”和陆王的“心即性”说法虽不同,但都是要为他们“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找一形而上学的根据,这样就使宋明理学较之先秦儒学成为一种更加精致完善的理论体系,成为官方御用哲学。这样,佛教就只能处于次要的、从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又说:“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大夫等。”这就是说,禅宗的主张与世俗的道理相一致,它既要人不离世间,又应超越世间,这一观念其实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模式。
2、论述佛教和道教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
佛教约产生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印度,伦理纲常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它不仅是中国政治统治的精神支柱,而且也是各种文化观念的出发点。
另一方面,佛教因其文化的外来性,遭到了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的有力排斥。在夷夏之辩中,很多儒家和道家学者从民族特点、性格、民风民俗等方面来分析佛教中国传统文化的互不相容。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不仅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抵制,而且还受到了中国无神论的挑战。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的巫术、儒家、墨家、道家、阴阳五行思想,还吸收了外来佛教、摩尼教、火袄教的有关内容,形成了包容广博、独放异彩的宗教文化,丰富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的神仙学说不仅是我国古代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的思想宝库之一,而且还对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甚至形成了民间风俗。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三及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天人合一
大体而言,“天人合一”是指天与人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认为天是人伦道德的本源,人伦道德源出于天。“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地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被动地顺从与崇拜。
2、宗法集体主义原则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法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3、定慧双修论
释家非常重视修养方法和途径,印度佛教把五花八门的修行途径和方法归纳为两个方面:定和慧,也叫止和观。“定”或“止”就是禅定,着重于佛教思维修习。“慧”或“观”,就是学习佛教义理,培养佛教智慧。南北朝时,南方注重义理,北方注重禅定。隋代天台宗传世人智頉综合这两种方法,提出了“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的双轨并行主张,以求达到涅槃境界,求得解脱。
4、嫡长子继承制
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始行嫡长子继承制。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总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父位,嫡子和庶子分封,五世而斩。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1.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把气看作是艺术作品的根本。无形的气,在有形的作品中显现出,这就是虚实相生。中国艺术的显著特征。
2.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从审美角度看: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或浓与淡之美。3.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追求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 11
和,中国艺术业把和作为最高境界,追求“和”之美。
2、分析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大乘佛教比起小乘佛教来,更具有宗教色彩,它把佛教完全宗教化和神圣化,使佛教更具有精神统治的力量。释迦牟尼最初创立的原始佛教,除了业报论(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具有宗教色彩外,其他主要的理论宗教化的程度不高,如小乘佛教就不承认有一个宇宙的最高主宰,也没有把释迦牟尼奉为神,而只把他奉为教祖或传教师,而大乘佛教却把释迦牟尼神化为如来佛。第二,在佛教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方面,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彻底。小乘佛教认为,世界是由一些微小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合成,因而世界上无永恒的东西。而大乘佛教却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微小的物质,离开了所谓的涅檠世界,就是绝对的空。这更有利于诱导人们去追寻虚幻的精神世界。第三,在宗教实践上,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具有诱惑力。小乘佛教比较注重个人的解脱,大乘佛教则不局限于个人的修行,而主张普渡众生。它极力宣扬大慈大悲,把建立西方极乐世界(佛国净土)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第四,在修行方式上,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具有世俗的性质,较易推广。小乘佛教主张出家,过严格的禁欲生活,这就限制了自身的推广与普及。大乘佛教则主张,除出家的僧尼外,还要有大批的居家信仰,他们不必严格禁欲,只要做布施的功德就可以了。
大乘佛教的产生,使佛教具有了走向世界的可能性。
3、简述中国传统宗教的总体特征
一、不发达性
宗教在中国从未占据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但又不为宗教所左右,他们始终将神权限制在王权之下,而不允许神权与王权平起平坐,更不能使其凌驾于王权之上。正因为中国大众对宗教没有表现出特殊的热情。所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现诸如十字军那样的宗教战争的痕迹,也没有发现诸如在宗教改革运动以及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当中令新教和天主教双方都大为丢脸的那种宗教迫害的痕迹。
二、实用性
中国人“以研究人生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对来世生活不甚向往。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结构特色是超自然因素与伦理道德因素有相当程度的分离,12
中国人看宗教只是人和神灵的关系,这种关系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而这一部分可以说是为求福免祸。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表现出极大的功利性。
三、兼容性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佛、道、伊斯兰、火袄教、摩尼教、犹太教、基督教长期同时共存,这现象本身即是兼容性的表现。中国传统宗教的种种特征,实质上是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特征在宗教上的反映。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学派的价值取向。
一、追求仁义的儒家
1、以仁为思想核心
“仁”的概念,古已有之。《尚书.金滕》里有“予仁若考能”的文句,“仁”与技巧相联系;《诗经》里有“洵美且仁”,“其人美且仁”,“仁”与美相联系。此时“仁”的涵义比较单薄。到了春秋时代,“仁”的涵义丰富起来,《左传》中多次出现“仁”的概念,其意义有关政治、道德、事功等多种层面。孔子正是凭借这些思想资料,创造了“仁学”体系,并以此作为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2、以义为价值准绳
在价值判断方面,如何确定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仁”的精神、“礼”的规范,儒家提出必须以“义”为价值准绳。孔子以义为立身之本,他说:“君子喻于义。”“君子以义为上。”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荀子也把义置于首要地位:“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二、崇尚自然的道家
道,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宇宙之本源等意义。先秦诸子中,以“道”为学说核心内容的学派,被成为“道家”。“道家的中心问题是全生避害,躲开人世的危险。”是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尘世的纷争。
1、“天道”、“无为”
2、超世、顺世、游世
三、主张兼爱互利的墨家
在百家争鸣中,墨家是儒家最大的反对派。墨家有自己严密的“天志”观。13
墨家的“天”是经过改造的下层劳动者理想的“天”,因而“天志”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神秘的天命,而是下层劳动者利益与愿望的神圣的“外化”。墨家借助“天志”的权威提出尚贤、尚同、兼爱、交利等诸多社会政治主张,要求人们在利、欲与义、理的冲突面前,放弃私利、私欲,选择公利、公欲。
四、注重功利的法家
法家是现实主义者、功利主义者。他们认为人生最大的现实莫过于功和利,他们除了现实和实用之外,没有什么理想,没有什么境界,“计功而行赏”、“功多者受多,功少者受少”。“赏必出于公利”。这里的“公利”是指封建国家之利,也可以说是皇帝的“私利”。“赏功罪过”是法家治国的基本原则,“功用”是法家提倡的最高价值标准。“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国”。可见欲利是法家价值论的中心。
2、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统一性与延续性
中国文化具有连续的统一性特征,又具有一元的连续性特征。(1)政治的统一
从政治方面看,中国文化经历了持久的统一过程。自秦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个时代于封建割据状态,但分裂是短暂的,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2)民族的融合与凝聚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是在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的。中国文化的统一性特征,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融合息息相关。
(3)文化传统的承袭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前代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宣扬传统本身得以存在和流传的合理性,自宋以降,其质的规定性基本上已经沉积。因此,虽然它也有起伏跌宕,并多次面临挑战,但一次一次表现出巨大的再生能力,成为世界上罕见的不曾中绝过的古老文化。
2.人文精神与民主主义(1)人文传统即非宗教性
中国文化就整个体系来说,是非宗教性的,充满了人文理性精神。由于中 14
国特定的古代历史环境所决定,宗教神权始终不发达。
(2)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
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民本思想有以下内容构成:其一,肯定民是邦国的基础本根,即统治者赖以建立金字塔统治机构的基底。小农经济是专制王权建立的基础,是国家兵力与财政的直接来源,没有民的的支持,任何一个政权都无法维持。民在邦国之中,既处于统治地位,又对邦宁与否起着决定性制约作用。其二,主张君为民主。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国家的代表是君主不是民众。民众离不开君主,“君为民主”才符合民众的天性。君主与民众之间本质上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君主对于社稷和百姓既具有绝对统治之权,又负有贵民以存社稷之责。孟子倡“民为贵,君为轻”,君若害民“民之从之也轻”之义,实质是通过贵民以隆君之论。其三,“固本”与“宁邦”,必须重民心,以民情向背而顺导;重视民力,以农为本;重视民生,以求“元气培而本根固”。这些下恤民生之法。乃是“上筹国计”之方,“安贫保富”之计。
3.重群体轻个体(1)家族本位
中国社会的最大特征是家族本位,家构成社会的本位与本体。家族精神在古代渗透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
(2)宗法集体主义原则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法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3)追求社会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是把人作为与牲畜、动物相等对待的整体的“类”来理解,即认为人是社会动物,把人的个体价值归结为人的社会价值,以社会标示个人,强调人的社会义务与责任,强调人对社会的服从。
4.重人伦轻自然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不把外在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象来研究,而把它作为一个具有人伦情感的整体来体验,其结果是不注重探求自然规律,只注重践履人伦关系、道德原则。中国的哲人们不去探讨自然的奥秘,反而把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视为雕虫小技。
5.崇老尚古
崇古意知识的浓厚还表现为祖先崇拜与先王观念。尊老尚古传统客观上保留了古文化,有利于继续发扬传统,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因循守旧、依傍前人的思想作风,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注: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
第五篇: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简答(20分)
“世界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的,这能说明语言是个人现象吗?为什么?
考核知识点: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语言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都是依赖于社会,离不开社会的。个人虽然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但使用的依然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材料,依据的依然是全民语言的基础。
答:世界语是波兰籍犹太人柴门霍夫创造的,那么是否由此可说语言是个人现象呢?可从两方面看:
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发展是早就存在的社会愿望。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有五千余种。语种之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进步。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希望能造出一种理想的语言,他的这个想法为以后许多人造语的拟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英国哲学家培根、法国笛卡尔等都先后提出过倡议。共同的美好愿望吸引着不少人尝试设计某种人造语言。载止一九二九年,人们先后提出了五百多种方案,其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生命力最强,一直流行到现在的只有Esperanto(我国最初有人把它译为“国际语”、“爱世语”、“爱斯不难读”或“万国新语”等,后沿用日本译名,习称为“世界语”。)还可以从世界语本身来看,它是在印欧语系各种语言的基础上,吸其所长,去其所短精心设计出来的。柴早在中学时代就刻苦攻读了俄语、乌克兰语、波兰语、英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多种民族语言,着手创造一种对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中立的人造语言,这种语言要能为世界各民族所接受。由此看来,世界语的创造基础也是社会现象,只不过个人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论述(35分)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试举例阐述。
考核知识点: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社会任意约定的;语言符号在开始制定时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义是任意的,如hua代表花;正是因为语言符号形式和内容的这种联系不是天生的、必然的,世界上才有多种多样的表示同样意义的符号,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才是可以改变的,语言符号才是可以发展变化的。
答: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实际上这个特点应具体地,分阶段地看待: 符号在创制过程中带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开头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意义时是任意的,如现代汉语的hua•代表“花”这个义,“ren”代表“人”这个义,为什么用这个符号代表这个意义,•不能不带有某种任意性或偶然性。与征候不同,如前所述。“粉笔”、“黑板”、“公路”似乎可从组合知义,但“粉”、“笔”等创制时是任意的。汉语的量词丰富,但人用“个”,“马”、“牛”用“匹”、“头”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能是约定俗成。
当然任意是就单个的符号最初产生时候的情况之来说的。一旦已经约定俗成,那就不是任意的了。如花已经是“花”,任何人就不能任意改变,除非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而这在实际生活中是办不到的。如有些是国际性的,“SOS”是国际紧急呼救信号,语言中的国际术语通用于全世界。
任何人企图改变语言的发展方向,改变整个语言的基本规律,哪怕是改变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办不到的。语言符号被非语言符号所代替,它也具有约定俗成的道理。
在使用过程中带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需要有稳定的成分。但稳定并不等于排除语言的发展变化,约定与变动可以说是一对辩证的统一。在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有些符号的意义或用法有了改变,这一改变又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又成为规范的用法。例:意义--帅呆了,酷毙了。组合--吃食堂,救火,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您们。出现了规范与突破的抗衡,谁胜谁负,看最后的约定俗成。
此外,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符号有时突破了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律,产生一种临时用法。如文学语言:
①等绕到丹桂商场,老李自己种在书摊面前。
老舍《离婚》
②„„只见一皮鞭抽下去,屁股上陡然暴起两道红印!国杀猪一般叫着,哭得鲜艳而热烈!
李佩甫《无边无际的早晨》
③小村没有绿色邮亭,她喜欢缘小路,去投寄羞涩。
冯静辉《邮亭》
④滚圆的月亮,滚圆的诱惑,滚圆的温馨,滚圆的欢乐,中流《滚圆的诱惑》
有人将此称为“文学的狂欢节”。
这种语言的狂欢不但表现在文学语言中,而且表现在网络语言中。有人说,网络是一个没有过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语言的变异表现得无以复加。如“gg哥哥”、“mm妹妹”(读上声),以隐身的面目出现在聊天室的网虫们,为自己起了一个个能吸引人上前攀谈的网络名字,如四海为家的面条,大尾巴狼等等。这种变异现象在英美早已出现。英美一些青少年在用移动电话传递讯息时用了一些稀奇古怪、去头截尾的文字,早已形成风气。如RUOK(are you OK--你还好吗?)CULE(see you later--再见)。对这些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关系的变异,能指符号形式的变异,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这是语言污染,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是语言的危机。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方言,是语言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把这种现象看成语言的危机是神经衰弱的表现。
歌词例:
《牵手》、《很受伤》、《你王菲所以我王菲》
此外,在广告用字中也常见超常规的变异,如:咳不容缓,随心所浴,衣衣不舍,信誓蛋蛋,一触而就,一网打尽,痔者必得等等。这些用法有表达效果还是有负面作用,值得探讨。
三、问答题(45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建立在民族基础上的。从最一般的、或最原始的情况看,一定的民族产生了一定的语言,同时产生了一定的文化。这样,语言和文化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目前尚有不同看法,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释。
文化,一般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该民族的面貌。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劳动中同时创造了语言这个宝贵财富,一个民族的面貌,不仅决定于它的信仰、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同样也决定于它的语言。
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包含在语言之中,都借助语言来表达。没有语言而有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都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文化的一系列民族特征;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典型的例子是词汇。在语言中可以划分出与文化特点有关的词汇范畴。具体地说,属于文化中心成分的词汇要比属于文化边缘特征的词汇详尽。反映文化现象的词汇,其数量与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成正比。
答: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本文对语言的内在系统,从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上作了分析,并对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进行了探讨。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然而,人类的语言现象又如此神秘,是人类迄今尚未完全了解的东西。自古以来,语言学家们都试图从多方面对语言进行探讨,形成了许多语言学流派。归纳起来,现代语言学主要来源于两大传统:语文学传统和人类学传统。语文学传统从比较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开始,根据文学作品和书面文献的研究对语言进行分析和比较。19世纪语文学家的工作为现代语言学的独立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发展到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这一传统的继承者强调语言的自然属性,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系统,把 2
语言学看成是一门横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独立的边缘科学。人类学传统指运用人类学方法去研究没有书写系统和文字传统的社会集团的语言。自20世纪初美国的鲍阿斯和萨丕尔以来,人类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把语言学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研究。人类语言学的研究传统诱发了文化语言学的出现和兴起。通过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语言的交际过程,语言学家们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在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方面有两种提法:“语言与文化”和“文化中的语言”。为了界定语言与其它文化现象的关系,有的语言学家将文化分为两大范畴,“大文化”和“小文化”。其中,语言与大文化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与小文化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则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小文化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语言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原始人与动物有许多相近之处,但是人产生了语言,动物却没有。原始人具有宗教、信仰、道德、习俗等属于文化范畴的东西,动物则不可能有。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聚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在文化结构中,语义的基本单位是“义素”。义素是词位通过文化结构表示语义的基本单位。一种语言中的词位和义素之间的关系是基本稳定的。这种稳定关系反映出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同时使语言成为了解文化的钥匙。但是,词位和义素之间并不一定总是一对一关系。即使在同一种语言中,不同地区或不同社会圈子的人的不同文化行为也会影响词位和义素的对应关系。
一种语言的语言结构是一个完整的语音符号系统和书写符号系统,是一种语言区别于另一种语言的根本所在。不了解一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就无法辨认该语言的语音或书写的符号,并从中获取语义。没有掌握法语语言结构的人,就很难辨认法语字母不同组合后所表现出的词义,同样,不懂俄语的人,也会把俄语当成抽象的字母组合,根本不懂它所表达的词义。
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一、简答(60分,每题30分)
1、词语的搭配要受到哪些语义条件的限制?
参考答案: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的,词语的组合要受到语法规则的约束,同时还要受到词义条件的约束。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受到现实现象之间实际关系的制约
“我读书”可以,“我读饭”就不行。“我看报纸”可以,“报纸看我”不可。“猴子玩苹果”可以,“苹果玩猴子”不可。可用义素分析法考察,“饭”不可读。“看”主语必须是“生物”。再如“某人死了”,“那棵树死了”,“*门前那对石狮子死了”。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因为违反了现实现象之间的关系。
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语言不是废物堆,不是杂乱无章的一堆词的集合,而是很像“七巧板”。其中,每一块要和它周围的几块巧合妙拼,这就是说要从语义场去了解词义。处于同一语义系列中的成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甲的搭配关系不仅决定于它自己,而且还取决于它与乙、丙的关系,如果这个系列中消失了乙,甲和丙的搭配关系也会相应变化。如“汤”原包括开水、热水,后出现“开水”、“热水”,“汤”便仅指食物煮熟后剩下的汁水,不能与“洗”搭配了。每一个义项在它所属的一群或一套词里才有它确定的地位和意义,因为它和它是密切联系的。如“吃牛奶”“喝面包”就是属于语义特征的不和谐。要考虑到社会使用习惯的制约。
使用习惯是由地域、民族约定俗成的,因此,词语搭配必须适应不同语言(方言)的表达系统的要求。比如,汉语普通话中用“吃”“喝”“吸”三个词表达的行为(如“吃饭”“喝水”“吸烟”),在上海话以及南方的一些方言中只用“吃”一个词就可以表达了(如“吃饭”“吃酒”“吃烟”)。再如“肥”、“胖”在普通话和一些方言中的分工也不同。“寿”。民族:“龟”在汉语与日语中的寓意不同。
习惯无法用理性来判断。“共进午餐”可以,“共进午饭”不可。“吃食堂”、“打扫卫生”、“救火”,原也不可思议,约定俗成后成了规范的。
习惯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如酷毙了,帅呆了之类组合出现,也无法用理性去说明。
2、语法的特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语法与语音、词汇既互相联系,又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语法具有以下的特性: 抽象性
语法规则是从语言实践中不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研究语法时必先撇开词语的具体意义(词汇意义),才能从其中概括出抽象的意义(语法意义)来,这就是语法的抽象性,如“救火”与“放火”,“我打他”与“他打我”,语法学上的许多术语,生成性
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法的句子,这就是语法的无限的生成性。
这一生成性表现在替换,这一替换涉及到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例:小明看书。→小王看书。→小王看报。→小王买报。稳固性
由于语法是抽象的,语法体系是逐渐形成的,它就具有相当的稳固性。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如汉语的词类,组合方式。当然,也有发展、变化,如古今汉语、语序有了一些变化。民族性与普遍性
语法体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两本书two books,这两个意义相同的短语,汉语在数名之间需有量词,英语就不同,但英语名词常加上词尾s表示它是名词复数。汉语不用词尾表复数,而是名词前的数量词表示。
语法的民族性也是相对而言的,语法还具有普遍性。如一般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的区别,一般句子都可以划分为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这是因为人类的头脑构造和发音器官基本相同,人们所接触的客观世界相同,所以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也基本相似,语法规律受思维规律的制约和影响而产生普遍性。
二、论述题(40分)
语义有什么基本属性?(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一般性
词义的概括舍弃了事物具体的特殊的东西,保留了一般的普遍的东西。如“水”: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黄河之水天上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才饮长河水,又食武昌鱼。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同是一个“水”,代表了多少不同的形象,有的是惊涛拍岸;有的是碧波荡漾;有的是春风吹拂,令人心醉,有的是清流孤注,感人神伤。但这一切都是“水”。不仅这些,“蒸溜水”,苦涩的“海水”,清甜的“泉水”,也是水。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是概括的,“水”不是指某一种水,而是指一切水。词所表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般的东西。有人说“我喝水了”,那么他可能喝的是开水,生水或茶水。但它又是与其他东西区分开来。如与“稀粥”区别开来,因为“水”概括了这类东西与其他事物不同的特殊性。模糊性
语言中的概念是模糊的,如“大”“小”,什么是“大”,比认为“小”的大就“大”,比认为“大”的小就是“小”,所以可以说“小黄牛”、“大老鼠”,而实际上“小黄牛”比“大老鼠”大得多。细菌相对人体是小得无可比拟,但对病毒、原子、基本粒子等又是一个庞然大物。地球相对于人是太大了,但相对于银河系、宇宙则又是不足为沧海之一粟,如果硬要在“大”与“小”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显然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再如“稀”与“密”,也是一对模糊概念。“头发之稀”与“树林之密”相比,头发要密得多。“美”也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且不论审美观念不同,就是审美观念一致了,承认不承认她美,也不很容易达到一致,几个人同时说“她真美”时,各人心目中认为美的程度却不相等,有的打80分,有的打90分,有的只给70分。古语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是古时的绝世美人,但在情人眼中,对象的美如同西施那样,甚至超过西施。“美”在这里没有精确性,仅有一种模糊性。不仅形容词带有模糊性,其他词也大多带有模糊性。如名词“青年”、“中年”、“老年”之间也很难严格切分出一条界限。英哲学家罗素说过:如果要等头上最后一根头发脱落了,才说他由非秃头变成了秃头,那显然是可笑的。
3全民性
在阶级社会中,有些事物如人、军队、国家、监狱、都有很强的阶级性,但反映它们的词义却是全民的,没有阶级性。因为词义的概括舍弃了这类现实现象的阶级性,保留了阶级所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的东西,因而可以象其他词一样,一视同仁地为各阶级服务。
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三及参考答案
一 操作题(30分)
请以“云雾笼罩着高山”为基本句式,按要求变换出下列句子,并写出变换所用的手段。以“云雾”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以“高山”为中心语的名词性非主谓句。以“高山”为全句主语的主谓谓语句。
参考答案:变换常使用的手段:P131
1、移位:指句式构成成分的相对位置的改变。
2、添加:主要指语法成分的增加。
3、删减:主要指删去一些语法成分。
4、替代:主要指虚词、语调等语法成分的换用
例如:① 以“云雾”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
什么笼罩着高山?
② 以“高山”为中心语的名词性非主谓句。
被云雾笼罩的高山。
③ 以“高山”为全句主语的主谓谓语句
高山云雾笼罩着。
二、简答(30分)简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参考答案:语言与思维存在着辩证关系,这一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离的两种独立现象。
(一)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
(二)思维与语言是两种独立现象
答: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语言虽然对思维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无限度地夸大这种影响,语言也不能最终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人类生活所在的客观世界是基本一致的,人类的大脑机制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而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动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的成果,所以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思维决定语言。
1)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2)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一种语言,无论它的结构简单复杂与否,都是能满足一个社会集团交际的需要的,当然也能适应思维的要求。因此人类语言无所谓先进与落后,无所谓优劣,都是一定社会的产物,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三、论述(40分)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约定俗成)的特点,试举例阐述。P45 参考答案:英国著名语义学家瑞恰慈的“语义三角”理论:
意(思想)
约定成俗
概括反映
言-------物(现实现象)
代表
特点与语义三角有关系。处理两种关系:言与意;语言本身。
任意性与线条性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一 任意性
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实际上这个特点应具体地,分阶段地看待: 符号在创制过程中带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开头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意义时是任意的,如现代汉语的hua•代表“花”这个义,“ren”代表“人”这个义,为什么用这个符号代表这个意义,•不能不带有某种任意性或偶然性。与征候不同,如前 6
所述。“粉笔”、“黑板”、“公路”似乎可从组合知义,但“粉”、“笔”等创制时是任意的。汉语的量词丰富,但人用“个”,“马”、“牛”用“匹”、“头”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能是约定俗成。*留学生:“我在公路上看见一张兔子。”“一双裤子”。
当然也有些语言学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至少有一些语言符号包含着某些象征意义,似乎和某些意义有内在的联系,首先是各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拟声词,如汉语中的“布谷”、“知了”、“噼啪”、“轰隆”,英语中表示“流动”意义的很多名词都包括“l”这个音。这种意见经久不衰,可见也不能随意地一笔抹煞。但总的来看,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语言的声音只不过是一种符号,符号与他所代表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联系。中国古代的一些统治者就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总以为语言的声音和它所代表的东西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因此,他用了一个什么声音来称呼自己,就仿佛只有他自己才配得上用这个声音。在故宫,有一个“宣武门”,被清朝的宣统皇帝改成了“神武门”。因为这个“门”的名称和宣统皇帝用了同一个“宣”字,犯了忌讳。但“喧”与“宣”音同。一个新皇帝即位,就总要有一批人得更改自己的名字。再如我国古代皇帝传位给下一代是称为“世”的,“一世”相当于“一代”,秦始皇是“一世皇帝”,胡亥即位是“二世皇帝”。但从唐代开始,这种称呼改变了,“世”为“代”所代替。因为避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的讳。这种避讳的事,在封建统治下确实十分严格,更有甚者,清朝一考官出题:“维民所止”,被认为是“雍正”去头,诛九族。布什的猫“印度”。现代数字迷信。
当然任意是就单个的符号最初产生时候的情况之来说的。一旦已经约定俗成,那就不是任意的了。如花已经是“花”,任何人就不能任意改变,除非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而这在实际生活中是办不到的。如有些是国际性的,“SOS”是国际紧急呼救信号,语言中的国际术语通用于全世界。
任何人企图改变语言的发展方向,改变整个语言的基本规律,哪怕是改变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办不到的。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罗马皇帝狄伯里乌斯(•公元前42年-公元37年)有一天说话用错了一个字,大臣马尔凯鲁斯是语法学家,•就指出皇帝的错误,另一个语法学家加比多也在场,他拍马屁,说皇帝的拉丁语很好,即使现在大家不这么说,不久以后大家也会这么说。马尔凯鲁斯当即指出:“加比多是一个说谎的家伙,因为,陛下,您可以把罗马帝国的公民权授予任何人,却不能规定一个字眼眼。”
非语言的符号也是如此。如《东周列国志》“烽火戏诸侯”。文革也有这样的例子:红、绿灯这一对符号作为交通讯号是规定的,但文革时红卫兵企图改变,因为他们从来接受的都是“红”作为革命的象征:红旗、红领巾、红心、红太阳„„等等,而现在突然发现,在十字路口:红灯却表示要停止不前,他们的幼稚而天真的大脑认为这完全是同革命开玩笑,“红”原当是所向无敌,而不充当是退却的,因此他们曾经提出改为红灯表示可以通过,绿灯表示不能通过。但这是不可能的。语言符号被非语言符号所代替,它也具有约定俗成的道理。在使用过程中带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需要有稳定的成分。但稳定并不等于排除语言的发展变化,约定与变动可以说是一对辩证的统一。在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有些符号的意义或用法有了改变,这一改变又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又成为规范的用法。例:意义--帅呆了,酷毙了。组合--吃食堂,救火,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您们。出现了规范与突破的抗衡,谁胜谁负,看最后的约定俗成。
此外,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符号有时突破了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律,产生一种临时用法。如文学语言:
①等绕到丹桂商场,老李自己种在书摊面前。
老舍《离婚》
②„„只见一皮鞭抽下去,屁股上陡然暴起两道红印!国杀猪一般叫着,哭得鲜艳而热烈!
李佩甫《无边无际的早晨》
③小村没有绿色邮亭,她喜欢缘小路,去投寄羞涩。
冯静辉《邮亭》
④滚圆的月亮,滚圆的诱惑,滚圆的温馨,滚圆的欢乐,中流《滚圆的诱惑》
有人将此称为“文学的狂欢节”。
这种语言的狂欢不但表现在文学语言中,而且表现在网络语言中。有人说,网络是一个没有过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语言的变异表现得无以复加。如“gg哥哥”、“mm妹妹”(读上声),以隐身的面目出现在聊天室的网虫们,为自己起了一个个能吸引人上前攀谈的网络名字,如四海为家的面条,大尾巴狼等等。这种变异现象在英美早已出现。英美一些青少年在用移动电话传递讯息时用了一些稀奇古怪、去头截尾的文字,早已形成风气。如RUOK(are you OK--你还好吗?)CULE(see you later--再见)。对这些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关系的变异,能指符号形式的变异,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这是语言污染,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是语言的危机。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方言,是语言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把这种现象看成语言的危机是神经衰弱的表现。
歌词例:
《牵手》、《很受伤》、《你王菲所以我王菲》
此外,在广告用字中也常见超常规的变异,如:咳不容缓,随心所浴,衣衣不舍,信誓蛋蛋,一触而就,一网打尽,痔者必得等等。这些用法有表达效果还是有负面作用,值得探讨。二 线条性
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依次出现。如:你好啊。(链条性)
说话总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一个字儿说的,没法几个字儿一块说出来,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也就说,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上形成单向的一维的线性排列。既然是声音,就指语词在时间上的先后承接。我们的认识和思维活动却可以是多维的,一下子就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认识。我面前桌子上有一个苹果,又大又红又圆又香,我一下子就全部及时把握住了。但是我要把这种认识和思维内容告诉别人,由于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的限制,就没法一下子把我的印象全部告诉对方,而不得不通过语言符号把这种整体的认识分解成线性的结合,再传递给对方,由对方再还原为近似的认识和思维内容。有人打比方:喉咙象山洞,如“你好,你坏”一齐往外挤就挤不出。有时感觉到不知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大概和语言的这种特点有关。
线条性是德·莱辛《拉奥孔》中提出的,诗与画的关系,诗是用语言来讲的,必然注意时间上的线条性;画是用色彩来描画的,故有时间上的并列。即画是平面,诗是线条性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