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教育资源优势 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发挥教育资源优势 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公交集团公司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张剑峰
[摘要]随着首都经济的发展,公交集团对职工队伍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如何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创新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已成为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发挥教育资源作用和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论述,阐述了深化教育资源改革和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措施,以其更好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关键词]整合教育资源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一、整合教育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我校是国家重点技工学校,是公交集团公司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北京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中德合作职业教育试点学校,是集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中高级技工教育,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高级技工学校。现开设“汽车驾驶与维修”等9个中级技工专业,“汽车检测”等3个高级技工专业,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开办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工”专业汽车技术技师班。
市政府提出,要认真贯彻全国和北京市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实施人才强国发展战略,以建设世界城市,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目标,以提高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服务就业为核心,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建立健全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快高技
能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公交集团公司作为有11万名员工的北京市特大型国有企业,在首都社会发展、市民群众出行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北京市公共交通服务的主力军。集团公司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市委和市政府及全体市民对北京公交的新期待,要求集团公司必须持续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软实力,从而更好地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服务,为建设世界城市、公交城市服务,推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公交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当前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步伐。特别是从今年开始,市财政确定了2010-2012年对公交集团采取财政补贴三年包干的新机制,为集团公司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集团公司决定对内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组建技师学院,使集团公司内部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育职能充分发挥,将学历教育、就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集为一体,建设面向新生劳动力就业、职工在职培训、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学习职业技能,考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复员转业军人培训等各类群体人才培训,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教育的综合基地,扩大多层次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更好地为集团公司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服务,逐步形成企业发展带动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推动企业进步的良好格局。
二、创新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
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标。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遵循其成长的客观规律,要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并根据技能人才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择适当的培养方法,走开放灵活和自主创新的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学员)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我们要按照集团公司用人需求的要求和计划,培养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加快培养步伐,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2+1”模式。即三年教学安排中两年在学校组织教学,一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两年的校内教学以理论课和实习实训相结合,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汽车专业是一个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为了培养综合素质高、上手快、适应性强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以“2+1”模式实施教育教学,是很有效的学习途径。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服务能力
1.充分发挥优势,注重培养特色
加强师资梯队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确立“以梯队建设促进学科建设”的工作思路,力促形成专业学术团队,使教研方向进一步明确,在教学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在教学工作中的领军作用、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注意新教师来源的多元化,合理配备人力和物力资源,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学科及专业建设不断发展。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鼓励教师开设多种形式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在课程建设中,吸收企业一线的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特色课程,参与和审核有关课程及教学实施过程。课程设置要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确定,并按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进行调整,为不同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教育教学服务。按照集团公司车辆技术的发展,逐步完成新能源汽车专业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尽快形成教学和实训能力。加强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适应公交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形成教学特色,推进培养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学校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的物质基础。我校是北京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针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根据公交集团的发展需要,我们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加强适合学生(学员)实际要求的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保证学生(学员)进行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学员)的职业能力,满足高技能人才培
养的需要。
根据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及公共实训基地功能性完善的要求,我们要建设新能源汽车实训、汽车驾驶实训、汽车信息资料检测实训、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实训、汽车商务实训、汽车电控网络实训、公交智能调度管理实训、汽车维修仿真教学实训等实训教室(车间),满足公交集团及社会各类运输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需求。
3.加强高技能人才的深度培训
根据需要举办脱产或半脱产的高级技工班和技术骨干班、技师和高级技师培训班以及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提高班等高级培训班,促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学习和运用,使高技能人才的知识层次不断提高,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在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工作;运用可视化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学习手段,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公交集团高技能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4、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
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能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工作。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必须紧密结合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学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并能运用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总结经验,提高技艺,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发挥骨干作用,在所在单位能够师傅带徒弟,进行技能的传帮带,培养出更多的技能人才。
深化教学改革,实行学分制,采取灵活的弹性学制。通过科
学划定学分,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适合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学生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可提前毕业。企业职工在职培训也可采取弹性学制,企业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并通过有关部门考核的,可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总之,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规模和层次,大力培养高级能人才是集团公司深化改革、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公交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努力做好自身工作,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特色,为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更好地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2006]15号
2.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
人社部发[2010]57号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第二篇: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意义
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一个企业有无竞争优势,主要决定于这个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企业只有加快培养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挖潜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潜力,才能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2、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之一,没有一支技术精湛、手艺高超的技能人才队伍,企业就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难以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的要求。企业只有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企业也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稳健而强劲。
3、有利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的增量
人力资本质量的高低也取决于教育投资的数量和质量,教育投资比物质投资能赚得更多的利润,进而企业人力资本的增量。
4、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高技能人才是技术技能劳动者的优秀代表,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之一。企业通过培养一支掌
握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才能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三篇: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教育是民族的希望,教育的振兴在于教师的素质,学校的振兴在于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是学校的生力军,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综合素质全面的青年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希望,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了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学校基础教育的改革,为学校发展储备人才,我校把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做为头等大事,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青年教师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
培养青年教师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加强领导是顺利实施工程的保证,因此,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培养青年教师领导小组,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的校长、德育副校长为主管,各处室主任、年级主任为组长,由学校牵头制定培养总规划,各职能部门领导组织实施,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1、确立培养宗旨
以青年教师的素质能力、工作成绩为纬度,确定培养模式和标准,把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全能型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教师;以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全面娴熟的教学技能,较高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具有现代化、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意识和素养为标准,逐步促进青年教师成熟,使其尽快成长、成材。同时,要防止单纯训练教学基本功,培养出只管提高教学成绩的机器,使其成为“教书匠”的传统教师培养观。
2、制定规划目标
学校提出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二年达标、三年创优、四年冒尖、五年成才”的具体目标。让青年教师在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均能适应教学需要,培养他们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爱岗精神,在较短的时间全面熟悉各教学环节,掌握教学规律,并能独立、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逐渐成为教学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二、制定措施,落实到位
1、以师德为首位,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引导青年教师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我校通过不断加强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增强爱岗敬业精神和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师德自查、师德征文、师德演讲、师德承诺和“学规范、重操守、树形象”师德主题教育,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校师德建设有关制度》,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等,用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激励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安心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的思想观念。坚定不移地围绕“以人为本”“为学生发展奠基”“一切为了学生”的学校教育目标和“将学校办成特色校、示范校”的办学目标,并将这些目标作为每个青年教师的工作追求,使之贯穿于日常各项工作过程中,培养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
2、以理论为根基,引导青年教师适应新课改标准
为使青年教师更好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适应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各职能小组,以学校总目标和计划为纲领,制定出自己的子目标和计划,确保每月一次集中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在学习中,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改革相关理论,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提高认识,学习新的教学改革经验,为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业务水平的提高立下良好理论根基。
3、以教研为手段,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因此,培养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是培养工作的重点。
首先,学校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形势提高青年教师业务能力。集中培训,是以学校集中培训和县集中培训相结合,各职能小组领导组成培训定点领导,每学期一次大的集中培训,以研讨教学活动为主,集中备课业务学习,并开设专题讲座,由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围绕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带共性、有研究价 值的问题,围绕某一个专题,组织研究课,在参与、体验、反思中总结经验,转变教育观念,通过研讨、交流,学习他人长处,提高认识,促进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
分散培训是以教师个人自学为主的自学研修,学校每学期指定部分学习材料,青年教师要写好读书和业务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或论文。
其次,学校采取“师带徒”方法,各教研组选出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从思想、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全面指导,老教师积极向下传授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经验,年轻教师积极承接老教师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具体做法是,先要求青年教师必须跟随老教师全程听课和参与完成课程教学全部环节,然后青年教师提出自己的提高和改进意见,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从而使年轻教师能够在一个较高的台阶上起步,提高教学能力,实践证明,这种 “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措施卓有成效。
再次,实施“双边听课”活动,青年教师应从“扎实基本功、丰富教学经验、授课灵活生动、调节课堂气氛、浓缩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各种教学风格中去选择相应的教师观摩听课,通过模仿探索,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青年教师在观摩教学的过程中,重点要掌握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式教学与吸引学生的方法等,扎扎实实的从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去分析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从而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听取有经验老教师的课程,作好听课记录,学习老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掌握教学环节,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和表情,正确对待学生个性的差异,实行因材施教。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听课,了解青年教师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且就具体内容讲法进行探讨,使他们尽快熟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把握尺度,更快成长。
第四,让青年教师苦练基本功也是学校提高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各教研组依据各学科特点,通过集体备课,带领青年教师通览教材,教会他们把教材读透——做到“精”;找出教学重点和 难点——做到“准”;把握学科进展趋势和走向——做到“新”;深刻领会学科知识深度与广度——做到“深”;能将知识前后联系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进入融会贯通境界——做到“熟”。学校还通过组织竞赛,以赛促练,定期实实在在地开展多种竞赛比武活动,如“三笔”字书写展评、普通话演讲比赛、计算机操作比赛等,让青年教师各显其能,各领风骚,从而掀起青年教师苦练基本功的热潮,同时学校还常抓不懈地开展“九个一”活动,即:读好一本教育理论专著;练好一手“三笔”字;讲好一口普通话;设计好一份教案;上好一堂公开课;掌握好一项技能;带好一个班;辅导好一个课外兴趣小组;写好一篇教育科研论文等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4、以媒介为平台,促进青年教师的有效成长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多管齐下,为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创造条件,多给青年教师提供外出培训、考察、观摩学习的机会,使之适应新时期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具体做法是:
(1)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函授或自考。
(2)办好校内图书阅览室,创设一个自修攻读的好环境。(3)继续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办法。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听讲座,学习外地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组织有关领导、专家来校讲学,给青年教师提供各种教学信息,拓宽视野,博采众长。近两年,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了县同课异构公开课展示、华北9学校教学设计联合体研讨活动,对河北,山东、内蒙等省重点校进行学访。学习外来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并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机遇,推荐他们大胆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比赛活动,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我校有两名教师被评为名师,多人次获得“双优杯”市、县级一、二等奖,今年,青年教师王霞在全国“少教多学”优秀课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5、以科研为动力,助推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进步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对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与进步是十分必要的,树立“教学即教研,问题即专题”的意识,积极投身新课程教学研讨,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学得失,努力培养教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校还把校本研究作为重点课题,让青年教师认真钻研,尽快涉足教 科研领域,掌握各种教研方法,通过参加校本教材的编写和教案设计、论文撰写,有效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近年来,我校共有20多人次或国家论文一、二等奖,30多人次获市级论文一、二等奖,5人次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
三、委以重任,大胆使用
为使青年教师得到锻炼的机会,学校有意识地把一些重要的教学任务交给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挑重担,增强其工作的独立性。诸如:让他们搞公开教学,承担教改实验课题,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工作等。让他们在教学第一线“唱主角”、“挑大梁”,在实践中见世面、长知识、增才干。学校还按照教育管理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大胆起用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让他们担任学校的各种领导职务,“扶上马送一程”,从而为学校的领导班子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学校各职能小组领导还通过多观察、多指导、多肯定的工作方式,给青年教师创造公平竞争机会,鼓励他们冒尖,为之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四、强化评价,奖惩得当
为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使青年教师真正地成长成熟,学校除了采取正确的措施方法之外,还完善了师德、教学技能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师德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学校除大力宣传外,将予以表彰奖励,并积极向上级推荐,设立了优秀青年班主任、优秀青年党员、优秀青年教师等奖项。对违反师德,教学态度懒散,教学成绩较低的青年教师,学校在学末考核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每学期学校采取“师德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家长评教、领导评教”等形式,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全面测评,并对师德测评结果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对师德考评得分不高的有关人员及时进行谈话反馈,把师德考核结果纳入青年教师的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以及各类先进的评选之中。学校定期或随机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备课、反思、业务学习、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等方面的检查抽查,期末将对这些方面进行量化公布,对各方面表现优秀的青年教师给予物质精神奖励。此外学校还对青年教师师德和教学素质方面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
1、青年教师要遵纪守法,恪守师德。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公益活动,发挥主人翁意识
2、青年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跟随师傅的指导初步确定自己的教学研究方向,认真备课,虚心学习,对师傅的课应该随时进班听,听完课后虚心向师傅请教,并在听课本上详细记录由师傅签字,每周至少听两次有听课记录备查。同时在听课之余要加强业务学习,博览群书,每周阅读两篇教学类或班级管理类文章,写出学习笔记备查。
3、勤于动笔记录教育的故事,积累自己的教学感受。
实践证明,学校对青年教师在政治思想、教学、自身素质方面的培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行之有效的,通过这些手段,青年教师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大批朝气蓬勃、业务精良、品德高尚的青年教师似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起来,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垫足了底气,精心打造了自己的教育品牌。
第四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杨光明.(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现在有三对矛盾并存,为此,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建立以突出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为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努力提高就业能力和人才质量上狠下功夫。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00-2011/ES(2004)03-0000-2
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大会上,卢强委员代表民盟中央作了题为《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发言。卢强委员指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现在有三对矛盾现象:一是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据民盟的一项专题调查,2004年,计算机、机械、市场营销、会计、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同时又有大量高校毕业生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二是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无业可就表明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业不就则反映出毕业生缺乏适应高教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念和创业能力。三是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现象并存。据调查,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高级工仅占3.5%,比发达国家的40%差别悬殊,造成如深圳高级技工缺岗达九成,买得起最先进的设备,却请不到操作者等现象;同时,在高校各类毕业生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仅为50%左右。”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三对矛盾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对高教大众化带来就业大众化趋势的严重不适应。因此,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收稿日期:2004—6—28
作者简介:杨光明(1954—),男,湖北恩施人,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就业是民生之本。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是增强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
科学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尽快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指引下,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明显增强,提高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能力。
4.以就业为导向是多数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家庭收入多数处于中低收入水平,这些家庭更关心子女通过高等教育后能否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位置,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
二、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是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我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建立以突出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为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努力提高就业能力和人才质量上狠下功夫。
1、对准市场设专业。恩施州既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被国家纳入西部开发范围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境内拥有丰富的水能、矿产、生物、旅游资源,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中华硒都”的美誉。目前正面临西部大开发、天保工程、宜万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恩施段建设机遇,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州城经济以民营化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
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确立卷烟、水电、食品、药化、建材为我州五大骨干工业,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药材、特色蔬菜为我州六大主导产业。近年来,学院根据“一主三化”发展战略,围绕五大骨干工业及六大主导产业,先后设置了电力工程技术、工业自动化、园林花卉、动物医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等专业;根据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状,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机电工程等专业;根据恩施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紧缺的现状,设置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等专业;根据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状,设置了旅游、广告与装潢和经贸英语等专业。目前高职高专专业已达到27个。学院在重视专业调整的同时,不断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并确定工业自动化等4个专业为改革试点,按照“整体上水平、局部创优势”的思路,学院将工业自动化、会计电算化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3个专业作为“院级名牌”专业进行建设,将动物医学、园林花卉、电力工程技术作为特色专业进行扶持。对于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学院在师资调配、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设备保障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目前,上述专业全部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专业办学水平合格评价。2004年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79所承担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高职院校之一。
2、对准岗位设课程。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不能按照学科体系而必须按照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素设置课程体系。岗位或职业需要应知应会什么,就设置什么课程,进行什么技能训练。为此,学院确立从职业岗位能力入手逆向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将职业岗位资格证书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并大胆地将课程体系划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强调理论教学体系必须为实践教学体系服务。根据全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我院于2003年全面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优化课程设置,通过“砍、增、缩、减、改”等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型和针对性。与此同时,学院狠抓课程建设。2003年确立了20门专业主干课作为“名牌课程”进行重点建设,通过仅1年多的努力,《会计学原理》课程已于2003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优质课程,2004年3月又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
3、对准实践抓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课程教学必须把实
践教学作为重中之重。为了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一是深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2002年—2003年,对223门课程的教学大纲、121门课程的实训大纲和35门课程的实训指导书进行了重新修订,自编并公开出版了9门专业主干课的教材,保证了实践教学在内容上落到实处。二是强化实践教学计划管理,从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数到专业课课程学时数,原则上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数的配比达到了1:1。学院部分专业,如机电工程、建筑工程、动物医学等专业实施“以训代教”改革,实践教学课时比重达到60%以上,保证了实践教学在计划和时间上落到实处。三是强化实践教学考核管理,我院出台《恩施职院实训教学规程》、《恩施职院实训教学奖惩条例》等系列文件,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从考核方式的转变入手,来确保了实践教学在效果上落到实处。
4、对准质量强管理。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建立了全新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和目标过程岗位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双轨制管理模式,即教务处抓目标管理,系(部)抓过程管理,教研室抓岗位管理。除此之外,还独立设置了与之相并行教育教学督察室,负责对教学质量和教学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督导。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建立了以学生评教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以学生评教与专家随机抽查相结合为主要形式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特别是加强了实训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检查力度,成立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专家组,定期和不定期的深入实训场所检查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情况,并把所检查的情况作为教师教学效果考核的主要依据。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社会监督管理体系,成立了学院建设与发展理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学院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下大力气狠抓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如2001级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就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文章20多篇。2000级电力专业一名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帮助鹤峰电力公司成功解决了 “二次回路测量”安装的技术难题。几千名被认为在高考和中考中“落榜”了的学子在恩施职院踏上了成人成才和创业创新之路。
三、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高就业率是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几年来我院在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1.制定就业指导教育计划,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开学伊始,针对新生刚刚从高考的紧张中解脱出来,思想上容易产生放松学习念头的现象,学院在入学教育中就安排了一堂严肃的就业形势课,结合专业教育分析就业形势,介绍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使学生一入校就绷紧就业这根弦,端正学习态度。随着学习的深入,就业指导也渗透到专业学习之中,由任课教师介绍所学专业知识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应遵循的各种规则,使学生对未来的岗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接近毕业时,又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了让学生感受就业体验,增加求职经验,学院还聘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传授求职心得、面试技巧等经验,同时,学院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就业洽谈会。
2.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首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就是好岗位、好工作。其次,教育学生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鹜远、盲目攀比,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发挥自己长处的岗位。第三,引导学生认清职业发展与现实待遇的关系。一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艰苦,现实待遇不高,但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对于眼前的困难要耐得住,吃得消,要看到长远的发展前景。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学生对自我定位、社会需求都有了很好的把握,增加了就业信心和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了社会需求,提高了我院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从2002年的80.15%上升到2003年的95.84%,高于全国同类学校的平均水平,且建筑工程专业、文秘专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1] 李志宏等.就业导向, 《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11期
[2] 张振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0期
[3] 周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第五篇:关于为建筑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为建筑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
作者:黄 颖 罗秋滚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4期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以何种教学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潜能以达到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究的课题。文章通过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例,指出教师用实践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快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有利于高职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职业能力 实践训练 建筑企业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颖(1957-),女,江西九江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师,主要从事建构结构设计、教学工作;罗秋滚(1973-),江西九江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建筑设计教研室主任,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研究。(江西 南昌 33003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1-0173-0
2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的智力因素、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要推进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要不断提高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高技能型企业人才。我国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大熔炉”,近几年来,我国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为了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学生,在教育理念上有了重大的更新。将培养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等特点,是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人才,而不是基础知识扎实,毕业后仍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实现以培养高质量的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如何深化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和谐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为建筑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目的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例如,澳大利亚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及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均突出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原则,强调实践训练和教学,重视宽基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模式在我国一定范围内
正在得到实验和推广。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引入,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我国职教课程理论和实践,在理念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改变教学理念,以职业分析为起点,以开发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习者职业素质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根据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开发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即以职业能力为支撑,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仿真模拟和工程实践为手段,以实现就业即顶岗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为建筑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要点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的目的和社会责任,我们认为建筑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应注重三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教学改革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必须符合教学改革的思路,突出实用性,贴近生产实践,与时俱进,做到“三增一减”。所谓“三增”,一是增加本专业教材中没有而实际生产中大量应用的内容;二是增加现代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知识;三是增加在生产实际中的工程实例和案例。所谓“一减”,是在不影响教学计划完成的情况下,删减教材中那些已被淘汰的或与专业不相适应的内容,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自编教材、讲义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实践体现职业性
教学实践体现职业性,是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所以,学校应尽量提供相应的教学生产环境,达到在同一教学环境完成一项职业能力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可以与建筑企业合作共同创建实验室或把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
但对于某些专业,应该根据其专业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创建产教结合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增加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将最能激发学生潜能的职业行为,通过实训的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
(三)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优势
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即针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有新的突破,教学方法新颖独特、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践、与时俱进,实现“零距离”教学的“专业教学标准”。要达到这一标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优势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最有利条件。“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既具有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能力,又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学能力。目前高职教材理论知识偏多、偏深,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偏少,尤其是某些与行业规范相关的内容严重
滞后。如果教师没有生产实践经验,照本宣科,则培养的学生很难达到生产一线的需求。“双师型”教师由于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和信息资源,对教材内容的孰重孰轻,能够合理地取舍,并能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内容及应用实例,有利于学生掌握生产实践知识。
三、例证
(一)实例1:结构施工图会审能力的培养
1.现状分析。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建筑工程施工方向的人才。我们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对我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05级部分班级进行了教学改革试点,首次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结构施工图会审能力的培养》的模拟训练。因为施工图会审是建筑工程施工一项必要的且极为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关系到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业也是欣欣向荣,高歌猛进。但某些房地产商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要求设计部门打破常规,不按正常时间快速交图,势必造成设计质量问题,因而施工单位施工图会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培养学生施工图会审的能力是为适应建筑经济市场的需求。
培养学生结构施工图会审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的专业基础知识,必须具备识读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照本宣科,学习与生产相互脱离,只完成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就业后连一套建筑施工图都看不懂,很难适应建筑企业的需求。
2.改革方法。教学改革首先是确定教学改革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教学改革方案。具体做法是:(1)修改“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确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2)修改教学内容。编写讲义、制作多媒体课件。(3)改革考核方式,将传统的以考计算题为主,改为以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并将实训成绩计入总评成绩,考核解决问题的能力。(4)增加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践训练。例如,进行结构施工图会审模拟训练,针对一套建筑施工图,有步骤地进行施工图会审的训练。以7~8人为一小组,大家团结协作,取长补短,不但要求读懂建筑施工图,并且能发现图纸中的一些问题和错误,并将所有问题和错误填写在施工图会审单上,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改革成效。经过了这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同学们明确了就业方向,认清了学习目标,学习积极性迅速提高,潜能的发挥犹如“滚雪球”般日见成效。由于经过了建筑施工图会审训练,他们不仅能够看懂建筑施工图,而且能发现图纸上的问题。因而在实习期间工作有较出色的表现,工作能力明显强于未进行改革的学生(据反映在一起实习的本科生都自叹弗如),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据粗略统计,05级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共97名,现在顶岗实习有90多名,达90%以上。
(二)实例2: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1.现状分析。我院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建筑设计方向的人才,《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是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在日后从事建筑设计时能保证结构技术上的合理性。由于建筑系的学生“重外轻内”“重感轻理”,导致他们对该课程产生厌恶情绪。如果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则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2.改革方法。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真正明确以下几点:(1)明确学习该课程知识对建筑设计的意义。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体,它的建成离不开艺术构思与技术的支持。建筑设计师必须懂得建筑力学与结构的有关知识,使所设计、建造的建筑物既能体现艺术性,符合建筑功能的要求,又能满足安全可靠的要求。(2)明确对该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奈尔维说:“为了能够进行高度创造性的建筑活动,建筑师不必对一切细节都具有专门知识,但对建筑业的每一部门都应该具有清晰的一般概念,这正如一个优秀的交响乐队指挥一样,必须懂得每一个乐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一样。”对该课程知识不要求掌握很深,不必掌握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只要求做一般了解,重点要求掌握各种结构体系的布置原则及结构概念设计等。(3)开展模拟建筑师与结构师在设计中配合的训练。因为建筑与结构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结构体系与建筑功能和空间表现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建筑师与结构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才能完全创造出结构与空间形态完美结合的建筑。所以,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有必要进行模拟建筑师与结构师合作的实践训练,从而巩固和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3.改革成效。我们对学生就业情况作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就业率达98%,其中有10%的学生经过考试竞争进入甲级大型建筑设计院工作。从我们对部分学生的跟踪调查中了解到,这些学生在工作中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能够合理地进行结构选型,在建筑施工图设计过程中能够与结构工程师配合,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而未进行改革的毕业生就业率仅达85%,进入甲级建筑设计院为零,用人单位需要培训较长时间工作才能上手。
以上两种专业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对我们的教学改革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一致认为在学校经过了职业能力实训后,使得他们工作上手快,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自信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应该得到推广。
四、结语
通过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究,说明改革的意义是深远的。首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及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获得了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满足了建筑企业和建筑经济市场的需求;其次,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带有工作过程导向已在实践中成功地得以应用,使学生有较快的适应工作的能力,与同类院校没有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在社会上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这些都说明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与目标、以实践训练为手段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高职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为建筑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探究对促进高职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这种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还需不断的总结经验,将改革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参考文献]
[1]张建国.我国职教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7(4).[2]催延,郭家呈,等.立足产教结合,推进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2007(2).[3]李冬冬,徐鑫鸣,等.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的互动效应[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