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一、成长中的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2)特点:教育以非正式,弥散性的方式进行,性质职能专业性模糊,年龄层次差别大。此时的高等教育是相对知识水平而非相对普通教育。
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 大约12世纪初,意大利、法国、第二章 高教本质
一 教育与高等教育
1、本质:对它认识取决于正确的路径,没有定论要探讨
2、从人性视角认识教育的本质:(1)、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性观:从人的个体生命出发研究人;重视人的潜能、创造性、好奇心与健康人格,强调个体自我实现的内在价值,不足在于忽视了人的社会生命;(2)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本性不断改变。考察人性必英国有了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大学,如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即中世纪大学〉
特点: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学领域。在中国汉代太学为高教从萌芽到雏形奠定基础,始于唐盛于宋的书院教育是从。。。。。。的标志 3、成型阶段(培养专门人才)始于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
4、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教育在内部纵横关系的平衡上以及与其社会其他活动的平衡上都取得了最大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特有的“赠地学院”教学科研延伸课程校外
二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创办柏林大学,突破传统大学模式,科学研究成为大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目标建立一所德国式大学,确定了大学科学研究的地位。引发社会服务职能(威斯康星)
1、规模化 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
论”,世界高等教育必然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
育,然后再进入普及教育阶段。2中心化3综合化4国际化5职业化6终生化7多元化
三认识高等教育学 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学科。任务: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发展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教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教学的研究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教学的发展
四高等教育研究方法(1)多学科研究法:采用多种方法和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研究方法(2)文献研究法:收集图书、报刊、档案、公文、报告、信函等信息资料加以分析、解释、以发现事实,检验假说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特殊的案例加以分析,研究,并由此得出一般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4)反思批判法(5)体悟总结法。还有如实证实验法、定性定量法、经验总结法、病理诊断法等。
须从个体生命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3、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4、高等教育的概念与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1)高等教育的概念P38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2)高等教育基本特征P41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二高等教育的地位
1、高等教育的价值(1)高等教育本体价值即个人价值: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2)社会价值,反映了高等教育客体与社会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a社会化(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b社会选择(高等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任务,高等教育的社会选择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c促进人才的社会流动。(3)其他价值观 a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职责 :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普通教育。b知识本位价值观: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c社会本位价值观: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2、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是人才库 思想库
三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受社会发展制约(生产力、科技发展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为社会发展服务(促生产力、科技,为社会制度、文化服务)
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高教引导与促进人成长(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环境)第三章 高教目的1、教育方针是国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任务目的,实现目的的基本途径。
2、我国教育方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的高级专门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理论基础之一。(1)马克斯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从人类物质生产发展考察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出发点(2)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是与分工齐头并进,劳动被分成几部分,人们自身也随着被分成几部分。(3)人的全面法师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a.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充分发展的生产力,创造高度发展的物质条件。b.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c.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2、素质教育: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心理,智力非智力,认知与意识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构成: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生;
全程培养学生:1)时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处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最终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
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几个层次(与教师的目标:知识、技能、情感相结合)
两个大层次:本专科层次和研究生教育层次
四个小层次: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
我国目前已本专科层次的教育为主
专科层次主要有师范专科和高职、高专两类
师范专科学校主要为中小学培养教师,因而注重未来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第四章 高教结构与功能 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1、高教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是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综合结构,可分宏观微观结构两部。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括层次、科类、形式、能级、地区、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高教育结构主指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成状态,包括:学科的专业结构、课程、教材、队伍、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2、高教基本职能:职责与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
递和创造高教育基本职能的特点:稳定性、潜在性、表现形式多样性
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现状与改革
1、国内高等教育结构:层次结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科类和专业结构(调整比重)形式结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地区结构 不平衡 有缓解
2、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1)层次结构调整:建立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2)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3)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4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
三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第五章高校教师与学生
认识教师与学生是双主体的意义教学是一项相依相存的活动中,教师主动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时两个同样重要的方面,不能有所偏废,否则,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总之,“双主体”说整合了教育活动中的教和学两个方面,关注教育的“主-主”关系结构,把“教与学”的对立统一转化为师生主体二者的统一体,使教育活动的主体性能体现出稳定、和谐与协调的特征,调动双主体的德积极性,能使教育活动在双主体的最优化互动中,确保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双向激发过程,最终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直接目的和内在价值,既促进学生主体性高度发展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现状 a以教师为主导的中心直接原因:1应试教育体制的毒害2师道尊严这种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3某些教师自身缺乏良好素质,不能正确对待教师职业,也不能正确对待大学生,而是滥用手中的权利 b师生关系比较淡薄
2、创设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1)民主与平等: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者同作为教学过程的主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是主体间在民主基础上的统一,在平等基础上的交融,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要抛弃师道尊严的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如此不仅学生得到了发展,教师也得到了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2)自由与宽容:作为教师,不仅要以宽容的胸怀鼓励学生,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还要积极创设一个心灵自由,信息饱满,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渗透力、感染力的教学人文环境,是大学生时时处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发展氛围之中 第六章 高校教学
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内容
1课程的定义:狭义:课程即是教学科目,这是一学科的出现为前提的。中义:课程即把各学科总和起来。广义: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习得的一切文化的总和。本书以教育管理实践的角度把课程界定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方案,它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一级课程教学时数、课程教学先后顺序或课程教学进度安排等要素构成2课程的基本要素:首先,课程是有目的的,不是自然发生的;其次他是一个有组织的体系。有固定的结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最后,它有学科体系的意义,也有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体系的意义
3课程的特点(1)高校课程能更深刻更及时的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和时代特征(2)高校一直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探求高深学问为主要任务,尽管“高深学问”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经常在发生着变化,但追求新知识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一种永恒的职能(3)高教是在青年人接受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在心理、身体发展趋向成熟时期所能接受的更高级的专业教育,是促使青年人走向更完善之境地的最有效的途径 高校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遵循的原则:(1)适时原则(2)完整原则(3)发展学生个性原则(4)宽口径原则(5)调动教师积极性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类:1.课堂教学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2.自习与自学指导的方法。包括读书指导法,复习法,辅导等。3.现场教学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习法等。4.科研训练的方法,包括平时科研训练、论文与设计等。
随着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国内外一些专家又创造了一些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掌握学习法、学导式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法。
教学手段:1.建立了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2.建立了适应新教学手段的教材体系3.建立了教育网路系统 第七章 高校 科学研究的原则与组织
原则:1.教学与科研互促性原则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用统一的原则3.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科研的一般流程:科研准备—科研实施—研究成果结题评审报奖—推广应用阶段
高校的科研管理:1.科研规划和计划2.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3.科研资源管理4.科研成果管理
第八章 第一节 国外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借鉴(事实性的做法)
高校的服务社会职能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以1862年
林肯总统简述的《莫雷尔法案》为标志,并最终孕育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新模式典型的有都是大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国外高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1.大学走出象牙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难题3.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服务社会的内容与管理
内容:(1)教学服务: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中最简单的一种
按照提供教学服务的主体与形式的不同,教学服务可分为:1.高校为了满足特定单位的实际需要或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提供的正规教学服务2.高校为当地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岗位培训3.高校直接提供技术性教学服务(2)科研服务:科研构成了高校的第二大职能,同时也是高校开展教学和服务社会的源泉1.科技开发2.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让3.科技咨询4.科学人才的直接输入(3)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1.高校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为改革提供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发展2.高校图书馆、。体育馆、场馆和设施对外开放,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3.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法律、卫生健康、文化等知识的普及做出贡献 高校服务社会的管理:(1)社会政府对高校服务社会的管理(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和约束、资金鼓励)(2)高校服务社会过程中的自我管理1.强调校长的职业素质2.统筹安排服务活动3.加强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4.建立服务行为的激励机制
第九章 第三节 高等学校管理原则和管理内容 高校管理原则的层次性:(1)一般管理的原则:系统原则、分工—协作原则、反馈原则、能级原则、封闭原则、动态原则、激励原则、弹出原则(2)学校管理的原则:方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效应性原则 高校管理的原则:1.入学机会均等于择优培养原则2.学术自由与教育责任原则3.学术自治与社会参与原则 高校管理的内容:1.教学管理2.科研管理3.人力资源管理4.财力和物力资源管理
第十章 第二节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
高校招生制度:基本上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 招生制度的一些改革:1.在招生手段中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2.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
高校就业指导制度:我国经历了“计划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历程。改革方向:1.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公平的用人环境2.明确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定位3.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作用4.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第十一章 第二节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意义:1.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2.学科建设对人次培养模式变革有着直接的影响3.培养人才的质量取决于高等学校学科发展的水平学科专业建设方略1.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2.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a.重点建设主干学科b.扶持建设基础学科c.积极建设新兴交叉学科3.重视学术梯队建设4.突破原有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5.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
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1.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重视课程管理高校课程建设的评价
第四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是高等教育机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环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途径:(1)共创校园精神1.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2.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3.树立远大理想,强化成才意识4.共建文明校风,优化校园文化个性5.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2)发展智能结构1.扩大知识面2.发展多种能力.3.提高艺术修养,发展业余爱好(3)培养健全人格(4)丰富业余生活
第二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有一个正确答案。
1.太学是我国(C)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
A.战国时期B.秦朝C.汉代D.唐代
2.终身教育的概念第一次在我国的有关教育法规中出现是在(B)年。
A.1992B.1993C.1997D.1999
3.关于“教育的本质”的诸种观点中,一般认为,“个人本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A。
A.卢梭B.斯宾塞C.罗素D.杜威
4.根据马丁·特罗的相关理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应为B。
A.15%以内B.15%~50%C.50%以上D.75%以上
5.以下西发达国家中,最早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国家是C
A.英国B.法国C.美国D.加拿大
6.美国”赠地学院“的典范威斯康星大学确立了大学的C这一职能。
A.培养人才B.科学研究C.社会服务D.文化交流
7.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等儒生的建议,设立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D)。
A、私学B、辟雍C、泮宫D、太学
8.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首先将“科学研究”确立为大学的基本职能的是C。
A.纽曼B.约翰·霍普金斯C.洪堡D.范海斯
9.威廉·洪堡创办的(D)大学,开启了欧美近代大学集教学与科研于一身的先河。
A、牛津B、哈佛C、法兰西D、柏林
10.专业是一个(A)范畴。
A、教学B、专业C、知识D、课程
11.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共设有B学科大类。
A.10个B.11个C.12个D.13个
12.在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中,A是“中央集权制”的典型代表。
A.法国B.英国C.美国D.德国
13.《高等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在管理体制上实行(A)。
A、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B、校务委员会制
C、校长负责制D、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4.学位授予的批准必须经学位评定委员会(C)以上通过。P242
A、全体B、2/3C、半数D、60%
15.基于价值观角度来认识教育本质,有以下几种教育本质论(ACD)。
A.个人本位 B.国家本位 C.社会本位D.知识本位
16.下列著名大学中,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创立的有ABC。
A.意大利的波隆亚大学B.英国的剑桥大学
C.法国的巴黎大学D.德国的柏林大学
17.我国的学位分为(ABC)。
A、学士B、硕士C、博士D、博士后
18.威斯康星大学的服务内容有(ACD)。
A.培养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B.陶冶公民的道德情操
C.发展和创新知识D.传播和推广知识
二、名词解释
中世纪大学: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教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高等教育的目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我国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个人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好培养和揩发展的人。
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高等学校的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系统。
专业: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高校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一般分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分。
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英才教育: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这个阶段,大学主要培养治国的精英,大学是统治阶级服务的机构。教育内容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致力于统治才能的培养。
高校的能级结构:
三、填空题
1、中世纪大学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是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
2、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指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3、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4、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标志着高等学校发展科学职能的正式出现。
5、高等学校直接服务社会职能的正式出现,是以美国的“赠地学院”的出现为标志。
6、威斯康辛思想明确提出,直接为社会服务是大学的重要职能。
7、提倡社会本位论教育价值观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涂尔干。
8、个人本位主义教育价值观的代表人物有卢梭和斐斯泰洛齐。
9、高校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与创造
10、马丁·特罗提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介于15%至50%之间时,处于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
11、按照马丁·特罗的提法,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至50%时,属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12、属于中央集权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国家,主要有法国、意大利和瑞典。其中以法国最为典型。
13、根据我国学位授予体系的规定,学校授予学位的权力机构是各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14、我国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将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
1980年2月,全国人大常务会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确立我国的学位制度。
15、从1984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领导体制改变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得到《高等教育法》的确认。
16、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
17、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18、具有不同的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校之间的比例关系,称为能级结构。
19、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是高等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20、科研准备阶段的主要活动包括选题、调查研究和申请课题。
21、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叫讲授法。
22、出资设立高等学校的机构或个人,称为高等教育的举办者。
23、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职务的名称是,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
24、就高等教育办学形式而言,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将高等教育机构划分为公立高等院校和私立高等院校。
25、高等学校按照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叫做教学计划。它体
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四、简答题
1、简述高等院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2、简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目标与规格要实事求是,切勿偏高或偏低;目标与规格应有层次、规格的差别;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应有国际可比性。
3、谈谈关于教育过程主体的“一体两面”
4、现代高校基本职能及相互关系
5、简述高校科研的地位和作用
6、简述高校的基本教学原则
7、简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8、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9、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10、高等院校为什么要强调科学研究?
第三篇: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一、成长中的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2)特点:教育以非正式,弥散性的方式进行,性质职能专业性模糊,年龄层次差别大。此时的高等教育是相对知识水平而非相对普通教育。
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 大约12世纪初,意大利、法国、英国有了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大学,如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即中世纪大学〉
特点: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学领域。在中国汉代太学为高教从萌芽到雏形奠定基础,始于唐盛于宋的书院教育是从。。。。。。的标志 3、成型阶段(培养专门人才)始于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
4、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教育在内部纵横关系的平衡上以及与其社会其他活动的平衡上都取得了最大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特有的“赠地学院”教学科研延伸课程校外 二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创办柏林大学,突破传统大学模式,科学研究成为大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目标建立一所德国式大学,确定了大学科学研究的地位。引发社会服务职能(威斯康星)
1、规模化 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
发展的“三阶段论”,世界高等教育必然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然后再进入普及教育阶段。2中心化3综合化4国际化5职业化6终生化7多元化
三认识高等教育学 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学科。任务: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发展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教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教学的研究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教学的发展
四高等教育研究方法(1)多学科研究法:采用多种方法和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
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研究方法(2)文献研究法:收集图书、报刊、档案、公文、报告、信函等信息资料加以分析、解释、以发现事实,检验假说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特殊的案例加以分析,研究,并由此得出一般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4)反思批判法(5)体悟总结法。还有如实证实验法、定性定量法、经验总结法、病理诊断法等。
第二章 高教本质
一 教育与高等教育
1、本质:对它认识取决于正确的路径,没有定论要探讨
2、从人性视角认识教育的本质:(1)、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性观:从人的个体生命出发研究人;重视人的潜能、创造性、好奇心与健康人格,强调个体自我实现的内在价值,不足在于忽视了人的社会生命;(2)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本性不断改变。考察人性必须从个体生命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3、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4、高等教育的概念与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1)高等教育的概念P38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2)高等教育基本特征P41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
二高等教育的地位
1、高等教育的价值(1)高等教育本体价值即个人价值: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2)社会价值,反映了高等教育客体与社会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a社会化(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b社会选择(高等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任务,高等教育的社会选择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c促进人才的社会流动。(3)其他价值观 a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职责 :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普通教育。b知识本位价值观: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c社会本位价值观: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
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2、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是人才库 思想库
三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受社会发展制约(生产力、科技发展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为社会发展服务(促生产力、科技,为社会制度、文化服务)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高教引导与促进人成长(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环境)第三章 高教目的1、教育方针是国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任务目的,实现目的的基本途径。
2、我国教育方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的高级专门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理论基础之一。(1)马克斯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从人类物质生产发展考察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出发点(2)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是与分工齐头并进,劳动被分成几部分,人们自身也随着被分成几部分。(3)人的全面法师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a.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充分发展的生产力,创造高度发展的物质条件。b.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c.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2、素质教育: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心理,智力非智力,认知与意识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构成: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生; 全程培养学生:1)时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处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最终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
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几个层次(与教师的目标:知识、技能、情感相结合)两个大层次:本专科层次和研究生教育层次
四个小层次: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 我国目前已本专科层次的教育为主 专科层次主要有师范专科和高职、高专两类
师范专科学校主要为中小学培养教师,因而注重未来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第四章 高教结构与功能 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1、高教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是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综合结构,可分宏观微观结构两部。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括层次、科类、形式、能级、地区、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高教育结构主指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成状态,包括:学科的专业结构、课程、教材、队伍、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2、高教基本职能:职责与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高教育基本职能的特点:稳定性、潜在性、表现形式多样性
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现状与改革
1、国内高等教育结构:层次结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
科类和专业结构(调整比重)形式结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地区结构 不平衡 有缓解
2、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1)层次结构调整:建立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2)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3)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4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
三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第五章高校教师与学生
认识教师与学生是双主体的意义教学是
一项相依相存的活动中,教师主动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时两个同样重要的方面,不能有所偏废,否则,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总之,“双主体”说整合了教育活动中的教和学两个方面,关注教育的“主-主”关系结构,把“教与学”的对立统一转化为师生主体二者的统一体,使教育活动的主体性能体现出稳定、和谐与协调的特征,调动双主体的德积极性,能使教育活动在双主体的最优化互动中,确保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双向激发过程,最终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直接目的和内在价值,既促进学生主体性高度发展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现状 a以教师为主导的中心直接原因:1应试教育体制的毒害2师道尊严这种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3某些教师自身缺乏良好素质,不能正确对待教师职业,也不能正确对待大学生,而是滥用手中的权利 b师生关系比较淡薄
2、创设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1)民主与平等: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者同作为教学过程的主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是主体间在民主基础上的统一,在平等基础上的交融,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要抛弃师道尊严的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如此不仅学生得到了发展,教师也得到了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2)自由与宽容:作为教师,不仅要以宽容的胸怀鼓励学生,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还要积极创设一个心灵自由,信息饱满,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渗透力、感染力的教学人文环境,是大学生时时处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发展氛围之中
第六章 高校教学 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内容
1课程的定义:狭义:课程即是教学科目,这是一学科的出现为前提的。中义:课程即把各学科总和起来。广义: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习得的一切文化的总和。本书以教育管理实践的角度把课程界定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方案,它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一级课程教学时数、课程教学先后顺序或课程教学进度安
排等要素构成2课程的基本要素:首先,课程是有目的的,不是自然发生的;其次他是一个有组织的体系。有固定的结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最后,它有学科体系的意义,也有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体系的意义 3课程的特点(1)高校课程能更深刻更及时的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和时代特征(2)高校一直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探求高深学问为主要任务,尽管“高深学问”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经常在发生着变化,但追求新知识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一种永恒的职能(3)高教是在青年人接受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在心理、身体发展趋向成熟时期所能接受的更高级的专业教育,是促使青年人走向更完善之境地的最有效的途径 高校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遵循的原则:(1)适时原则(2)完整原则(3)发展学生个性原则(4)宽口径原则(5)调动教师积极性原则
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类:1.课堂教学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2.自习与自学指导的方法。包括读书指导法,复习法,辅导等。3.现场教学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习法等。4.科研训练的方法,包括平时科研训练、论文与设计等。随着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国内外一些专家又创造了一些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掌握学习法、学导式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法。教学手段:1.建立了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2.建立了适应新教学手段的教材体系3.建立了教育网路系统
第七章 高校 科学研究的原则与组织 原则:1.教学与科研互促性原则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用统一的原则3.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科研的一般流程:科研准备—科研实施—研究成果结题评审报奖—推广应用阶段
高校的科研管理:1.科研规划和计划2.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3.科研资源管理4.科研成果管理
第八章 第一节 国外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借鉴(事实性的做法)
高校的服务社会职能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以1862年林肯总统简述的《莫雷尔法案》为标志,并最终孕育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新模式典型的有都是大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国外高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1.大学走出象牙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难题3.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服务社会的内容与管理
内容:(1)教学服务: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中最简单的一种 按照提供教学服务的主体与形式的不同,教学服务可分为:1.高校为了满足特定单位的实际需要或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提供的正规教学服务2.高校为当地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岗位培训3.高校直接提供技术性教学服务(2)科研服务:科研构成了高校的第二大职能,同时也是高校开展教学和服务社会的源泉1.科技开发2.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让3.科技咨询4.科学人才的直接输入(3)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1.高校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为改革提供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发展2.高校图书馆、。体育馆、场馆和设施对外开放,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3.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法律、卫生健康、文化等知识的普及做出贡献
高校服务社会的管理:(1)社会政府对高校服务社会的管理(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和约束、资金鼓励)(2)高校服务社会过程中的自我管理1.强调校长的职业素质2.统筹安排服务活动3.加强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4.建立服务行为的激励机制 第九章 第三节 高等学校管理原则和管理内容
高校管理原则的层次性:(1)一般管理的原则:系统原则、分工—协作原则、反馈原则、能级原则、封闭原则、动态原则、激励原则、弹出原则(2)学校管理的原则:方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效应性原则
高校管理的原则:1.入学机会均等于择优培养原则2.学术自由与教育责任原则3.学术自治与社会参与原则
高校管理的内容:1.教学管理2.科研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4.财力和物力资源管理 第十章 第二节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
高校招生制度:基本上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
招生制度的一些改革:1.在招生手段中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2.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
高校就业指导制度:我国经历了“计划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历程。改革方向:1.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公平的用人环境2.明确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定位3.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作用4.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第十一章 第二节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意义:1.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2.学科建设对人次培养模式变革有着直接的影响3.培养人才的质量取决于高等学校学科发展的水平学科专业建设方略1.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2.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a.重点建设主干学科b.扶持建设基础学科c.积极建设新兴交叉学科3.重视学术梯队建设4.突破原有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5.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 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1.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重视课程管理高校课程建设的评价 第四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是高等教育机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环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途径:(1)共创校园精神1.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2.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3.树立远大理想,强化成才意识4.共建文明校风,优化校园文化个性5.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
(2)发展智能结构1.扩大知识面2.发展多种能力.3.提高艺术修养,发展业余爱好(3)培养健全人格(4)丰富业余生活
第四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 教育学
填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育学)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尔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36、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
37、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38、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39、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世纪的(宫廷学校)40、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
41、学习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42、(西周)代表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发展水平,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国学)和(张学教育)
43、希腊6世纪形成了著名的(雅典)(斯巴达)教育体系
44、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一一(文法、修辞、辨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为自由七艺。唐代教育有(言学)(么学)。言学分为(中央官司学)和(地方言学)。
45、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
46、(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
47、五世纪后欧洲的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会学校)是教育制度的主题,称(骑士教育)
48、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
49、“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骑士七技”。
50、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
5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士)独立阶层是我国第一代教师群体.52、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53、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54、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55、(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56、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7、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58、《中华人民铬镍钢和国教师法》又时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出了全面的规定。
59、教师的一般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60、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种。
转贴于:中国教师资格证网
名词解释
六经:是西周时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时称诗、书、礼、乐、易、春秋。
学记:是战国末期乐正克的作品。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基础,系统地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
亚里斯多德:是古代希腊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道德、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历史研究法:是通过已经发生的教育事件进行发掘和考察,认识教育现象机器发展规律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是借助样本分析,达到弄清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方法。
实验研究法:是通过对实验对象施加新异实验变量,并对环境干扰因素加以控制,然后观察实验对象变化的方法。
广义教育:是泛指一切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结果在不同程度上都可能使人增长知识才干或影响人的情感、个性的发展。
狭义教育: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所谓学校教育,是由社会专门组织的,对青少年一代身心成长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期把它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师的体态语言:是指教师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动作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遵循的行动规范。
教育机智:教师在处理各种突发的教育问题时,要有能够迅速作出判断并进行快速反映的能力。
教师资格:是指教师任职所需要的学历与道德修养及能力标准。
《大教学理论》:被19世纪英国哲学家的约翰穆勒称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文化(广义和狭义):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文化,是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文化融合:将不同质,不同源的文化综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法则之一。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
年龄特征: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般的、典型的、木质的共同特征。
遣传(遣传素质):指个体从先代那里继承下来的解剖的生理特点。
环境(广义和狭义):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是指个体生活在其中并受其影响的客观世界。
德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智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审美观点。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双轨制: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
单轨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是~。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包括讲解、讲读、讲演、讲评五种方式。
学前教育:是指社会和家庭对0~6岁儿童实施的教育。
智育: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的活动。
知识: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
技能:指学生通过练习获得的能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行为方式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人员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组织协调学校办学资源,引诱师生员工以正确的方向,游戏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法国管理实践家法约尔说过:”管理过程是管理的职能活动过程。“
学校管理过程有别于一般管理过程就在于它以育人为根本目的。
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包括教育工作目标和管理工作。
美国”PDCA循环说“(戴明)学校管理过程运行的基本环节包括计划决策、组织实施、督促检查、总结评价。
组织实施:按照计划决策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将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各种管理要素组织运转起来,将计划决策付堵行动的活动。
组织实施环节包括:组织、指挥、协调、指导和极力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学校管理原则:是开展学校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它是学校管理规律的反映,是学校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是教育管理思想的体现。
学校管理原则是知道学校管理工作的思想准绳。
民主性原则:是指学校管理工作要尊重、信任广大教职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作风。激发他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并为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创造条件。
学校管理方法:是指为顺利开展管理活动、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和措施。
学校管理方法从层次上分为:学校管理哲学、一般方法、具体方法。
行政方法:是指学校管理者依照组织系统。运用行政命令对被管理对象实施管理方法。
行政方法是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其实质是以学校组织中的行政关系为手段实施管理。
行政方法的特点:权威性、强制性、直线性。
法规方法:是指学校管理者运用国家机关指定的具有法律性质的有关驾御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管理的方法。
法律方法包括法律、法令、条例、规定、规划、决议、命令等。法律方法在学校管理的运用有两方面:指定学校规章和依法治校,这两方面相辅组成,缺一不可。
法律方法的特点:权威性、规范性、严肃性。
经济方法:是指学校管理者运用工资、奖金等经济手段或措施进行管理的方法。
经济方法的手段主要包括:工资、奖金、补贴加薪、待遇、实物、罚款以及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等等。
经济方法的特点:利益性、公平性、即效性。
教育方法:是指学校管理老通过说服教育、启发觉悟使受教育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实施各种管理方法的先导,它为人们的工作行为提供了思想基础。
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内部实行领导和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它规定了学校领导和管理力量的地位、作用、职权范围、彼此关系,规定了组织机构。
校长负责制:是指学校工作有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起保证监督作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校内领导体制。
校长负责制度:是指学校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其保证监督作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校内领导体制。
校长负责制的制约机智是党支部的保证监督以及职工参与民主管理。
学校组织机构系统:是指为了实现管理目标的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的有机组合,是将学校的职位任务、人员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去来的完善的结构体系。
教育立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会依照法律程序制定有关教育法律的活动。
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以《教育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规体系,《教育法》:即教育基本法,是依据宪法制定的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其本法律准则,被称为”教育的宪法“或教育法规体系的”母法“,1995年3月18日由8届人大3次会议通过的《教育法》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法。
《教育法》:确立了我国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
《教育法》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是由国家授权或批准的,有实施教育考试机构承办的一种考试制度。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
《教育法》:第五十三条对教育投入的体制做了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教育法》对教育投入规定了“两个提高”“三个增长”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师法》:(简称《教育法》)于1993年10月31日届入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日起,实行。
它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重视,对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队伍的社会地位,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聘任制:是学校与教师在道德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下,签定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一种制度,它是当前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教师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教师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即德、能、勤、绩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当免收学费,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助学金的发放办法。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校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事实义务教育的阶段与步骤: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可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第二阶段,在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
教育评价:是运用专门的技术手段对教育活动的价值作出平定的活动。
教育评价:就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和成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根据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可将教育评价分为宏观教育评价、中观教育评价和微观教育评价三种类型。
宏观教育评价是以教育的全领域为对象。
微观教育评价是以学生为对象。
根据教育评价的目的可将教育评价分为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某项工作开始前,某一决策出台前或评价活动前所进行的准备性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也包括对评价对象的各种优势、优点和特殊性的识别,为制定符合评价对象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案和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各方面工作做准备。
形成性评价:是在学校工作方案、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对照学校工作目标经常地检验学校工作状况和学生各方面发展水平关况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工作过程中的状况,以便及时 调节器整工作的状态,因而,这种评价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
总结性评价:是指在学校工作进行到一个阶段,或者说完成某一阶段性工作时进行的评价,其目的主要是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明确方向。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即社会本位思想;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发燕尾服服务,即个人本位。
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动态评价的特点是着重纵向比较,考察其历史情况,注意其发展的潜力和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量的方面。
指标权重:是指表示每项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重要程度,并赋予相应的值,这个数值叫做对应指标的权数,或叫权重。
专家意见平均法让一些具有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实际经验的专家门,分别给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分配权数,然后求出各个指标所的权数的算术平均数,以这一平均数作为该指标的真正权数
通过观察法收集信息的方法:实验观察和自然观察
客观性试题的常见的形式有:是非题、选择题、填空题
统计分析法:如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有平分数、众数、中位数:反映数据资料离散趋势的有标准差、方差、平均差等特征值。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和若干个作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或者是用某种方法排比成顺序。
个体内差异评价的结论表示方式有数值和评语两种。纵向评价主要采用评语方式指出个体的有时和不足。纵向评价多采用数值方式来反映个体发展的趋势和进步程度。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德育评价的重点和难点。
论述题
1、论述教育的起源?
答:
(一)本义教育起源论,本义教育起源论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2)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4)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
(二)科学教育起源论:学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群”的共同活动。
(三)民族文化起源论:教育就是起源于民族文化的。
总之,心理起源论把教育的发生归因于人的心理原因,不妥当,劳动起源论和社会实践起源论这两种观点实质并没有根本的分歧。给予肯定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起源论只是把它们作为研究教育起源问题的存案即可。
2、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4)体现新人文精神: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
3、论述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 答:1)粗深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知识要达到精深的境地,还要站在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成就,用最新的知识武装和丰富自己,成为该学科领域的专家。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助于发燕尾服自己的专业知识。3)多方面的教师理论知识:作为21世纪学校的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发展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学校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4)科学的方法论知识:教师具备方法的知识,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指导学生。
4、论述教师的最佳智能结构?
答: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为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表述如下:1)一般知识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2)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三种即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3)组织管理能和:教师只有具备计划、组织、决策、协调、监督、指导、激励等方面的能力,才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4)教育能力:(见简述题)5)教育科研能力:包括本专业领域的专门研究、学术讨论,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讨。6)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选择与加工能力7)创新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
5、试结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答:含义:1)培养与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的、优良的素质,而不是片面的不良的或低劣的素质。2)素质教育是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以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为背景的现代教育。3)素质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全体学生,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意义:(1)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2)素质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举措。3)素质教育是儿童身必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6、试运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谈谈多元化文化中教育发展?
答: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
(二)教育文化的影响作用1)教育影响文化的传递2)教育影响文化的选择3)教育影响文化的融合4)教育对文化的创造,师生共同搞科研是教育对文化的创造。
7、全面发展的五育是什么?五育关系?
是指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关系:是统一的整体,各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各自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8、试比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同? 答: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有:
一、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强调知识的炎夏别性和安排学校的计划性,注重学科的不同价值,主张以不同学生的要求,强调区分和适应学社感的个别差异。
二、艺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科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符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符合小学,中学认识发展的特点。
三、学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精选传统的学科内容,更新教材,引进现代化的成果以培养升大学的学生为目的,突出基本概念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学科的划分更细,内容更抽象。
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设置的课程,影响深远而广泛的社威,其特点是,以儿童为“生活”或经验为课程的中心,课,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局限于儿童日常的生活经验,变分科的组织形式为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特别重视儿童能力的培养。
9、论述发展性教学理论?
答:
一、基本观点:发燕尾服性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前苏联的教育家赞科夫,其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1)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应推动学生的发展,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2)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把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和安排,不能满足于仅仅改革各学科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方面,要把各个教学科目、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作为一个教学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原则: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生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0、试论教学组织形式和历史发展趋势?
答:
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学形式。2)班组教学。
二、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还有: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或班组教学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具有高效、快速、大量、经济、规范、程序等优点,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社会化,因而适应社会需要。
三、当代学校的教学组织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苏联坚持并完善了班级教学,西方则在教学个别化方面大胆尝试,双方均力图多快好省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都取得了成绩,表现在:分组教学、不分级制;特朗普制;开放教学;小队教学;程序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在当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也呈现了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等趋势。随着高新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1、论述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几个关系? 答:
1、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2、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党组织的关系(论述校长书记的关系)
3、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领导班子的关系。
4、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教职工的关系。
12、教育立法的意义?P279
答:
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2、教育立法是教育权社会化、国家化的要求。
3、教育立法是现代学校活动日趋复杂化的要求。
4、教育立法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13、论述教育评价的功能?P312
答:
1、鉴定功能。
2、改进功能。
3、激励功能。
4、管理功能。
5、研究功能
14、论述教育评价的原则?
答:
1、方向性原则: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评价的监督、调控来保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应以社会主义方向为总原则。方向性原则还以为替教育评价应体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即教育评价的服务方向。教育评价的价值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即个人本位。教育评价必须把为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服务方向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能主观臆断或搀杂个人感情,要做到以下几点:1)客观地确定指标和价值标准。2)评价方法要客观。3)信息收集与评价舆论要客观。
3、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有一致的标准,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的评价必须使用同一的标准。一致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是指在同一范围内,对旬同的对旬必须用同一的标准。
4、全面性原则:创面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的过程应当具有全面性,评价的标准不能只突出一个项目,评价的过程也要尽可能地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不能偏听偏信,在没有搜集到有关的信息时就进行判断。全面性原则不是让我们在评价时对标准中的各个项目不分主次,等量齐观,要赋予主要项目一定的权重。但也不能忽视非主要项目。
5、目的性原则: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有目的的活动,只有确定了相应的评价目的后,才能选择有效。适当的方法来进行。
6、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中必须促进被评价者积极上进,从而发握手优点改正缺点。应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尊重和信任评价对象。2)要正确处理评价结果,成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不要过多地斥现和批评。
7、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从某个侧面进进行的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分析。单项评价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或手段,综合评价并有是单项评价结果的简单相加。
8、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备件进行判断。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
9、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的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量的方面。
15、试论中学教育目标的三次提出?
答:建国以来,国家对中学教育目标有三次正式表述:第一次1951年规定,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年轻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第二次1963年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第三次1978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1963年《条例》修改而成。
三点认识:1)中学教育目标的规定总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紧密联系2)有两点没有变,一点是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二点是培养的人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新人3)对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提高。
转贴于:中国教师资格证网
简述题
1、简述教育学功能?
答:1)可以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教育现象。2)可以使教师上有完备的知识结构3)可以为进一上学习教育学理论打下基础4)可以形成规范化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实践工作的理性水平。
2、教育学的研究经历那些阶段?
答:1)古代:教育学的萌芽2)近代,教育学的形成3)现代,教育学的繁荣发展4)20世纪50年代后教育走向成熟。
3、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答:1)了解教育学的知识特点2)一功夫读书3)善于独立思考4)坚持用于实践。
4、简述原始教育的特点?
答:主要是教劳结合1)是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的教育2)是普及平等的教育3)教育的内容是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要适应的4)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极为简单。
5、简述中外古代教育的特点?
答:1)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等级性2)与生产劳动要脱离3)个别施教与师生关系的不平等。
6、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 答:1)反映生产发展的需要2)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3)教育得到普及和发燕尾服4)教育形式多样化
7、简述教师职业的功能?
答: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2)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3)教师是社会所需人才的造就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引路人。
8、简述教师应具备那些教育能力?
答:1)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对教材、大纲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2)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3课堂监控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4)板书能力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6)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能力。
9、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教师的劳动具有师范性、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和迟效性。
10、简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创造性2)教育改革中的3)思想品德教育中拭)教师的劳动虽然是创造性的,但教师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却不是一蹴而就的。
11、简述我国教师的职后教育?
答:是指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教师或因某种原因承担了教师工作任务的教师,但没有达到新的岗位要求,因工作或进一步发展需要而必须进行的教育与训练,又称教师培训,又三种形式,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和岗位锻炼。
12、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1)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2)经济决定着教育权利,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3)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
13、简述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答:1)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保障2)教育推动经济增长3)教育通过与人口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
14、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决定着教育目的性质和德育的内容。
15、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作用?
答:1)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来影响政治的稳定和发展。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借古舆论,影响政治的稳定发展。
16、论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儿童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要求工作必须注意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开展和谐的全面的教育。2)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上的年龄特征开展教育工作。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儿童身心的阶段,顺序和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及速度大体相同但又是可变的,它表现在同一年龄的儿童,其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同时又是可为的,另外,教育还应该重视儿童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4)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以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5)发展内容和程度的差异性: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者必须学生实示,观察,了解其身心方面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倾向,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失地开展教育工作。
17、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为什么?
答 :1)环境因素是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常常是偶然的,片断的,分散的,它没有既定的目标,也不能按着一一的方向持续,系统地产生影响。2)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其发的,盲目的,既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消极的影响。3)随着儿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常常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
18、实践活动的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什么?
答 :
一、实践活动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根本活动。
二、儿童在改造周围环境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19、简述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意义?
答 :
一、教育目的能规范教育者的行为,指导教育者按既定的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二、教育目的能激励受教育者,强化其成就动机和学习动力,满足其身心发展方向的客观要求。
三、客观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目的,能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四、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政权意志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2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观点有? 答:1)个人片面发展是旧式分工造的,个人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燕尾服提供了可能性和条件2)个人片面发展是同共产主义任务相一致的,也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3)改变旧的生产方式,消灭旧式的社会分工,努力缩短劳动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21、我国当前教育盲目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
答:内容: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美、体等方面全世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简述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
答: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发、自然而然而出现的,而是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并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成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23、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趋势?
答:1)重视学前教育的普及以及初等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前入学年龄3)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立交桥4)发展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等教育5)建立立体开放的学校教育系统
24、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技术课程的开发和统一2)内容上加经科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3)课程结构上注重设置综合性课程4)在课程类型上强化全国统一设置的必修课和核心课程5)注重课程实施研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6)注重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第五篇:湖南省2011年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试题
湖南省2011年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试题(A)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 40分。
1.首先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而发展了大学科研职能的是:()
A.法国巴黎大学;B.英国剑桥大学;C.美国威斯康星大学;D.德国柏林大学。
2.国家为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是:()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材。D培养目标
3、()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导式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
4从高等教育的性质来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
5、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
6、(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或主要价值在于促进智力的发展。
7、在美国学生在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完成约近两年的学习计划,可获得(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8、(科层制模式)是指学校实际决策权力倾稳中有降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学术团体模式、双重组织模式、科层制模式
9、校园文化中的校训、校风等属于()
精神文化层、物质文化层、观念文化层、方式文化层
10、衡量高等学校质量高低取决于()
办学水平、科研水平、在校规模、硬件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 10分。
1、1862年由林肯总统签署的(莫里尔法案)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注入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实践之中,2、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是(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
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客观尺度是(社会需求)
4、(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
5、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职能主要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
三、简答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 20分。
1、简述科研选题的主要方法
2、简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 30分。
1、结合实际,谈谈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2、结合实际,谈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