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9月 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1.教育内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存在于有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其次,教育的对象是人。
2.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3.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现代学校教育有专任的教师、科学安排的课程、固定的场所和时间,尤其是有明确的、围绕人的发展制定的教育目标,相比其他因素(遗传、自然、环境)更具有计划性和可控性。4.教育的概念(内涵)建立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人才)。具有相当学术性的(承担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
5.教育的特征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是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6.教育目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7.层面的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教育的基本功能划分育人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功能。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9.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
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首先,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帮助青年一代完成政治社会化进程;其次,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完善和发展;最后,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对社会各种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
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首先,培养人才,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基础和条件;其次,帮助形成新的观点、态度、行为和习惯,以适应现代经济生活和现代生产节奏;最后,产学研结合促进科学知识的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换,影响科学技术发展。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首先,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其次,创造、更新人类文化;最后,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
10.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关关系。高等教育的纵向结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三个层次。高等教育的横向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不同学科可以分为不同专业。
11.怎样理解高等教育专业性和广博性的关系?(高等教育的专业性是以知识的广博性为基础的, 是专业性与通识性的结合。
12.中西方早期大学的代表:齐国的稷下学宫;古希腊的柏拉图举办的阿加德米学园。13.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作为现代大学源头的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源头:)欧洲的中世纪大学为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源头: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萨莱米大学、蒙彼利埃大学。19世纪前称为传统大学(中世纪大学),19世纪后称为现代大学。中世纪大学特点: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中世纪大学与社会保持一定相当距离的体现:① 自主自治的办学观(主张由学者自己处理事务以及开展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活动)② 学术自由的治学观(大学学者享有很大的空间去论辩各种学术问题,坚持学术的独立性,不介入实际的政治活动)③大学内部的民主管理(学生制定制度来管理生活,可以投票选举院长、雇佣教师,教师也在教学、考核等方面享有同样的权利)14.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文艺复兴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走向世俗化,教学内容强调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人文知识,提倡理性与科学,反对愚昧和无知,推崇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人。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大学功能转向科学研究、用科学知识来培养人;高等教育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之中,大学的层次和内部组织也走向专业化和制度化。(现代大学的诞生:)德国柏林大学:宣告现代大学的诞生,1810年,教育大臣洪堡+哲学家费希特,确立了“学术自由”、“科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育人”等现代大学理念。工业化社会的高等大学:在原有的育人和科研基础上,增加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目标。代表:美国,1862,《莫雷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康奈尔大学开始,《莫雷尔法案》:授权政府统购赠地划拨款方式建立农业和机械工业学院的基金,用以为当地发展工农业培养人才,这是美国历史上的“赠地学院运动”。
威斯康星思想:大学要走出校园,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把大学知识向社会传播和应用于社会,让大学中的专家、学生直接参与当地的工农业生产。
15.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学校产生:夏商时代,有大学、小学之分。大学的开始:汉代。近代大学教育的开始:洋务运动创立的“京师同文馆”
16.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密不可分的关系,是高等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保证。培养人才:始终保持着育人的功能,是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科学研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高等教育也承担了新的使命-致力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从科学研究进而发展到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科学教育在倡导之初就包含有将其技术服务于社会的用意,科学技术也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三者关系:三个职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育人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是科学研究和社会发 展的基础。科研有助于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社会服务与时间是检验知识的最佳途径,促进人的素质的综合发展。
17.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专才和通才的关系。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平等和效率的关系。18.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专才教育:大学按照学科和社会分工情况,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也进行相应的分工,设置不同的专业,使教师和学生在这专门化的领域里工作学习。缺点:导致人的知识面狭窄、思维能力的片面性。通才教育:主张学习“普遍”的知识,即掌握对各种知识门类的关系、相互影响以及各自价值的综合看法,学会找到事物的相对特性,能够通盘考虑。缺点:知识的快速发展,知识量的急剧增加,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已非易事,而融通更难。高等教育要求在教学中实现知识的通博与专精相结合,这仍然是高等教育的难题。
19.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主要区别于受教育者覆盖面的宽窄。英才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属于英才教育,主要培养治国的精英,高校成为统治阶段服务的机构。大众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时,属于大众教育,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业的建设者,包括部分的国家未来的管理者。
今天,在世界和我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英才教育阶段,15%~50%以内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20.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平等和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价值取向。高等教育平等包括3个方面内容(瑞典著名的教育专家胡森):入学机会的平等、受教育过程的平等、受教育结果的平等。高等教育的效率包括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内部效率:某一教育系统通过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所培养学生数量;外部效率:学校和教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做什么,以及学生所学知识就业后能否运用。关系:高等教育的平等和效率是存在矛盾的,我们做出的选择是“效率优先,兼顾平等”。21.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
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有以下几方面规定:社会义务: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教学管理: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组织者;心理定向: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研究者和设计者。22.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人文地理、文学、美学等);条件性知识的发展。(必要的教学科学知识,比如教与学的理论与方法等);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产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教学能力:设计教学、表达、交往、机智、研究、反思评价、创新等)。
23.影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功的因素:社会环境:教师是一定社会中的人,成长与专业发展难免受到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影响。学校文化:教师任职所在的学校对教师职业社会化有重要影响。个人经历:个人的家庭环境、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对教师从教产生特殊体验的“关键事件”等对教师影响。自我更新:强调教师专业自主性发挥。
24.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非关注”阶段。时限:接受正式教师教育之前,特点:具备一些“直觉式”的“前科学”知识。“虚拟关注”阶段。时限: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特点:思考对合格老师的要求,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某些经验,对教学理论及教师技能进行学习和训练,有自我专业发展的反思萌芽。“生存关注”阶段。时限:新任教师,特点:产生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特别关注专业活动中的“生存技能”。“任务关注”阶段:时限:渡过初任期,决定留任,特点: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由只关注“生存”技能,转到更广泛的专业发展上来。“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特点:专业发展动力转移到专业发展自身,而不再受外部评价和职业升迁的制约,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
25.高校教师成长的途径:专业学习:在职前所接受的学科专业训练、师范训练,以及职后为了提升自我价值重新“回炉”进行深造两个方面。专家引领:由德高望重的名师名家给成长过程中的青年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同伴互助:高校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个人反思: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反思,可以促进高校教师的能力发展。26.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育人: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和社会发展社会服务:通过教学和科研直接服务社会。27.高等教师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 职称结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
学缘结构:是指教师毕业院校的比例结构情况。在高校要求形成多元化的教师队伍结构。
28.学生的本质:学生是人,是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通过学校生活获得各方面的资源,促进自己的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教学活动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9.影响学生发展的3个基本因素:家庭:家庭是学生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后盾。学校: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的权威机构,规定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同辈群体:在同辈群体当中,学生没有社会地位的差异,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0.大学生的特点:身体的特点-处于17-23岁,身体发育已经全面接近或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心理特点-迅速走向成熟却尚未成熟的阶段,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不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易带主观片面性‘情感丰富多彩但波动性大,意识水平显著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思想价1
值取向多元发展但矛盾重重。学习生活特点:主动性-是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主体,在成长过程中,大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开放性-大学生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开放性的关系,外部影响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同时,学生的成长与外部的环境有机联系起来。独特性-每一个大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立认识世界的方式、态度,也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创造性-萌发新思想、提出新观念或对问题做出独特解答的能力。
31.高校师生关系的具体内容:(1)教育关系师生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教师:是传递知识的主体,知识:客体(2)心理关系,包括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友好的认知关系是情感关系的基础,而和谐的情感关系是认知关系的润滑剂。(3)道德关系,双方都能够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践行道德规范,承担道德责任的关系。
32.高校师生之间“主体间性”关系。平等关系-不局限于表面的言语交谈,而是双方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是彼此聆听和讲述的关系。互相尊重-建立在双方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共同分享-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共享知识的过程。彼此批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只有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看待知识,才可能真正地掌握真理和获得智慧。
33.对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不同观点
学科中心论: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调要以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在内容编排上要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代表:永恒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课程论
学生中心论: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倾向等为基础来设计、组织课程,即以学生经验为中心。代表:经验主义。
社会中心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的技能,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34.教学内容的内涵学校传输给学生的(9个)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35.高校课程课程的组织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划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根据课程的功能划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根据修习的要求划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
36.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除了专业的设置必须在国家规定的专业目录下选择外,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都可由高等学校自主开展建设工作。
37.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基于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对课程要素的优化组合;课程设计就是对目标和内容或学习经验的选择确定。旨在确定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形成课程的设计结果。
38.我国和美国课程方案的不同体现:我国课程方案:体现为教学大纲,指导老师上课,主要对象是老师;美国课程方案:体现课程标准,对学生做出课程说明,对学生的指导性更强一些。都包含三个部分内容:确定课程目标;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选定教材。
39.关于课程设计方案实施的三种认识: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的执行方案的过程。)相互调试取向-(可根据学校或班级情境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方法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变。)创新取向-(课程实施过程是师生在情境中联合缔造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40.课程的概念:与一定学科相联系并由教师教授的具体课程组成的显性课程。
41.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课程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概念;课程大于教学内容,还有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等;课程小于教学内容,是学科的同义词,比如语文课程。
42.我国目前高校课程的现状;课程价值观—从学科本位转变为社会本位。课程体系—表现为统一大于多元。课程内容—分科多于综合。
43.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思考。(1)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开展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内容: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教育,涉及范围应该是宽广的、全面的。(2)课程体系强调基础化、弹性化:整个课程设置应灵活多样,课程的结构更加弹性化,增加选修课数量。(3)以学科整合带动课程综合化,在分科的课程外适当地增加融合课程、核心课程,帮助学生在知识体系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
44.高校教学活动的内涵;广义上:涉及知识传递和经验获得的活动都可称之为教学活动。狭义上:发生在教育领域内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共同的内容,借助一定的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展开的认知和实践过程。
45.理解教学活动要明确的问题: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和建构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教学活动是课程资源拓展过程。教学活动是预设性和生成性辩证统一的过程。教学活动是科学性和艺术性彼此交融的过程。
46.高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从教学活动的目的来说具有教育性的特点。从教学活动的内容来说具有发展性特点,发展性特点体现为教学诸功能的有机统一。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说具有真实性的特点:针对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而言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平实的、贴近教师真实生活的、能够日常化的,而不是另类的。从教学活动的方式来说具有互动性的特点:教学主体互动以对话为主要形式进行,互动是多元的,表现为多内容、多形式、多维度、多情景。
47.高校教学活动的规律:教学相长性——阐明“教”与“学”关系: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师的教与教师的学相互促进。教学发展性——阐明教学过程中知识传递和智力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教育性——揭示教书和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
48.高校教学活动的原则: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9.高校教学活动的策略。知识呈现的策略—包括讲师讲授、直观演示两种类型。信息沟通的策略—主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来实现。巩固知识策略—需要扩大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教师适当需要从旁边做出适时的指导。组织管理策略—教育者通过对教育活动的管理,创造一种教育秩序,以使教育者的指导富有成效。
50.教学评价的内涵:评价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是由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进行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活动。
51.教学评价的功能;鉴定分层功能(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例子:高考)反馈调节功能(评价活动或多或少带有反馈功能,下一次教学工作调整依据)激励导向功能(评价中取得优秀成绩者,心里获得满足,推动更加追求进步。)教学功能(教学环节本身包含了评价环节,师生通过评价活动,积累教育经验。)
52.教学评价的原则:求真尽力确保评价结果和客观事实相符合;至善在评价中关注教育的价值、教育评价的价值;尽美尽力去追求评价目的与评价方法两者之间的自洽与融合。
53.教学评价的类型:
按评价标准可分为:绝对评价(在评价对象群体外确定一标准,评价每一个对象);相对评价(在评价对象群体中选出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评价标准,去评价其他对象);个体内差异评价(将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或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得出评价结果。)
按评价的目的可分为:诊断性评价(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使教学活动适合学习者,对学习者进行认知、情感 或技能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为了及时了解阶段性教学的结果以及学习者学习进展情况而开展的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评价活动,);总结性评价(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按评价的表达可分为:定量评价(运用教育统计学和教育测量学的方法,对被评价者的量化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定性评价(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等方式,以描述性的语言,对被评价者的状态与性质进行评价)
54.高校常见的教学评价活动与检测活动——外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活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以及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评估。)专业认证(由专业认证机构对专业性教育学院及专业性教育计划实施的专门性认证。)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活动:院系评估,专业与课程评估,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教学督导。
55.新兴的学生评价方法——学习契约(自主学习的评价方法,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设计的书面协议,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等内容,学生达到目标后,对照契约上的标准进行自评、互评、他评。)量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评分细则,给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规定评级指标。)56.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评价方法(1)课堂观察(评价者可以是学校督导员、同行、教学管理人员,形成3中对应的评价方式,督导评价为核心。)(2)学生的学业成就(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各类竞赛的获奖成绩,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3)学生评教(学期中、末,学生对老师的师德、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4)教师的自我评价
57.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倡导通过评价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解决问题,最终使个人得到发展,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重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价值、主体、标准与方法的多元化);现代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广泛使用(信息技术)
58.备课的步骤:学期备课(确定全学期的教学目的、教学进度,安排全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单元备课(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数,考虑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实践活动);课时备课(确定本课时的教学进程,选择好教学方法,设计好板书与课堂练习)59.备课的内容(四备、四写):四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备教师自己。四写:写教学进度计划、写单元教学计划、写课时教学计划、写课后教学反思
60.说课:是授课老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面对领导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的讲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61.说课的内容:(1)说教材、教学对象:解析教材、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重点、关键(2)说教法、学法(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百花齐放):说教学程序、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说清楚所设计的教学基本环节、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说“为什么这样做”、说练习作业的安排和板书 62.说课的程序:确定课题(自选或指定);精心准备(知识、理论、技术);形成说稿(说课教案);进行说课与答辩
63.教师口语、板书、体态语言教学的基本功能;
口语: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有助于融合师生关系
板书:能体现教学意图、能揭示教材思路、能强化直观形象、能节省时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体态语言教学:可以支持、修饰或者否定言语行为;可以部分代替言语行为;能够表达言语行为无法表达的感情和态度。
64.教师口语分类:1)按教学过程分:开场白、阐述语、结束语2)按表达方式分:叙述语、说明语、议论语。教师口语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65.板书设计的原则:(1)精心构思,整体设计。(2)合理布局,虚实相生。(中心板,两分版,三分版等)(3)书之有序,擦之适时。
66.教态的功能:协调辅助教学内容的展开。组织管理课堂秩序。运用教态的要求:目光要运用合理、真诚;面部表情要亲切、适宜;举止风度要优雅、自然;服饰发型要和谐、得体
67.听课、评课的作用:监督检查作用(可使教师更加认真);评估指导作用(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提高借鉴作用(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相互协调作用(沟通)68.如何听课:听课前准备(了解目的,内容,阅读相关书籍);端正听课的态度;掌握听课的方法,即看(看老师)、听(听老师讲)、记(记笔记)、交(课后与老师交流)。
69.评课的内容。评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把握是否明确,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评教学效果(是否原先预设的目标,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学生积极性是否提高)。评教师素质(职业道德表现,教学态度,教师的基本功)
70.高校科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导作用(1)高校科研通过原创研究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2)高校科研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3)高校科研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先进技术转化为国内技术创新 71.高校科研分类的不同角度(1)从与生产的关系来划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推广研究(2)从其主要研究方向来划分:现象型研究,实验型研究(3)按活动规模的大小来划分:小、中、大规模研究 72.高校科研的价值追求
意义性:选择科研课题要具有社会发展价值和学科发展性,要能满足社会实践和学科实践、学科体系等的发展需要。科学性:选题要以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南,以科学实践反复证实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创新性: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它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新”: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现实性:根据实际具备的和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去选择研究课题,对完成研究所需要的主观条件尽可能充分地估计到。普适性:自由和平等的原则;科学研究是为增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存在的认知活动。73.高校科研的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原则:从认识活动意义上来说,是源和流的关系;从培养人才意义上说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两者综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教育与科技的最佳选择。科研层次化与特色化的原则:要求高校应多层次开展科研。高校科研不能也不应该采取统一模式,应按各高校及其人才培养特点、各种科学自身的规律和具体承担的情况,确定有效地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主管部门可提出指导性意见,但不应该干预各单位各项目的具体做法。独立与合作相结合的原则:把个体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起来,在个体意志与社会需要、个人思考与集体智慧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才能发挥人的科研积极性和作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研究—揭示“质”的规定性为出发点的研究方法,对事物的表象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进而揭示出决定这一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定量研究——运用数学方法技术考察事物“量”的规定性,通过精确测定的数据和图表反应相关事物的现状、属性等相互关系。
74.高校科研的具体方法。观察研究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从而了解某些特性和规律的方法。实验研究法:在有目的的变革事物的过程中观察事物、探索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需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相关资料,全面、正确的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中发现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通过对事物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收集来认识问题或探索现象之间的联系研究方法。
75.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1)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2)青年教师要形成积极的学术态度: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结合教学工作,努力钻研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切实提高科研能力,掌握国内、国外的最新学术动态;防止闭门造车,广泛接触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科技人才,获取信息,锻炼才干。(3)学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科研管理: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创新,学校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年度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教育管理和成果,并将考评结果与体现个人价值的职称聘任、住房分配、个人收入等挂钩,奖优罚劣;鼓励在科研方面出成果、出效益,学校应建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年轻的学术骨干;解决科研开始阶段的经费问题。基金主要用于青年教师进行小型科研实验、购置实验材料、发表论文等,对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工作给予重点支持;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科研工作,学校应加强科研业务培训,邀请一些科研骨干教师讲授科研政策、申报科研课题流程及技巧、科研课题组织运作的方法及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及科研骨干的“传帮带”作用。(4)管理机构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应用平台,通过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积极联系和构建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建的形式,广泛开展政府部门、学校、企业三方的科研合作。76.高校青年教师课题申报过程。(1)熟悉科研课题申报常识,关注课题来源动态。(2)执著专研专业知识,慎重科研选题(3)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扎实完成文献综述。(4)注重同事间的协同合作,合理组建研究团队。(5)认真做好课题论证,修改完善研究方案。(6)把握课题申报时间,按时交送申报材料。
77.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威斯康星思想)起源:美国赠地学院创办的时代,代表,始建于1841年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理念:渗透着增地学院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78.威斯康星思想:把大学的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公共问题,直接为社会服务。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中国代表:东南大学
79.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形式:为地方发展培养人才(设立夜大、函授、培训班、研讨班);根据地方需要开展科学研究,推广科技成果或技术转化;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规划,提供咨询;与地方政府协作建立科技园区。(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技术开发区);创办科技产业,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直接参与贫困地区的领导管理工作,开展对口服务;利用学校设施为本地区各种团体服务。(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器械)80.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容: 文化政治服务(大学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和政治秩序的引领作用)
社会经济:开展技术推广服务(例如:俄亥俄州大学雇佣260个农业推广代理人;美国大学创建了数百个技术服务中心);建立科学工业园区(美国硅谷);建立高科技产业孵化器。(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的多特蒙德技术中心,世界5个顶级科技园区之一);兴办合资企业(1986年,华盛顿大学与阿里菲资本公司签订了10年,成立AW公司);教育培训服务:大学应当根据自己的不同层次直接为社区或社会提供相应层次的教育培训。各种类型与层次的培训班、函授班和短期班是大学的教育培训的基本形式;大学的教育培训的另一种途径是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
81.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具体做法。科研选题关注社会实际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服务技能。
82.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原则(1)提高认识,主动参与:(高校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以自己的专业理论、智力优势和科技成果等投身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2)明确定位,扬长避短: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集体参与和个别参与相结合。坚持高起点原则。(3)正确处理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关系:高校教师要科学安排计划、合理统筹各项工作,做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者有机统一,共同提高,协调发展。
第二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有一个正确答案。
1.太学是我国(C)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
A.战国时期B.秦朝C.汉代D.唐代
2.终身教育的概念第一次在我国的有关教育法规中出现是在(B)年。
A.1992B.1993C.1997D.1999
3.关于“教育的本质”的诸种观点中,一般认为,“个人本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A。
A.卢梭B.斯宾塞C.罗素D.杜威
4.根据马丁·特罗的相关理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应为B。
A.15%以内B.15%~50%C.50%以上D.75%以上
5.以下西发达国家中,最早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国家是C
A.英国B.法国C.美国D.加拿大
6.美国”赠地学院“的典范威斯康星大学确立了大学的C这一职能。
A.培养人才B.科学研究C.社会服务D.文化交流
7.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等儒生的建议,设立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D)。
A、私学B、辟雍C、泮宫D、太学
8.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首先将“科学研究”确立为大学的基本职能的是C。
A.纽曼B.约翰·霍普金斯C.洪堡D.范海斯
9.威廉·洪堡创办的(D)大学,开启了欧美近代大学集教学与科研于一身的先河。
A、牛津B、哈佛C、法兰西D、柏林
10.专业是一个(A)范畴。
A、教学B、专业C、知识D、课程
11.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共设有B学科大类。
A.10个B.11个C.12个D.13个
12.在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中,A是“中央集权制”的典型代表。
A.法国B.英国C.美国D.德国
13.《高等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在管理体制上实行(A)。
A、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B、校务委员会制
C、校长负责制D、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4.学位授予的批准必须经学位评定委员会(C)以上通过。P242
A、全体B、2/3C、半数D、60%
15.基于价值观角度来认识教育本质,有以下几种教育本质论(ACD)。
A.个人本位 B.国家本位 C.社会本位D.知识本位
16.下列著名大学中,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创立的有ABC。
A.意大利的波隆亚大学B.英国的剑桥大学
C.法国的巴黎大学D.德国的柏林大学
17.我国的学位分为(ABC)。
A、学士B、硕士C、博士D、博士后
18.威斯康星大学的服务内容有(ACD)。
A.培养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B.陶冶公民的道德情操
C.发展和创新知识D.传播和推广知识
二、名词解释
中世纪大学: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教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高等教育的目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我国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个人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好培养和揩发展的人。
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高等学校的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系统。
专业: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高校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一般分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分。
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英才教育: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这个阶段,大学主要培养治国的精英,大学是统治阶级服务的机构。教育内容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致力于统治才能的培养。
高校的能级结构:
三、填空题
1、中世纪大学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是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
2、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指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3、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4、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标志着高等学校发展科学职能的正式出现。
5、高等学校直接服务社会职能的正式出现,是以美国的“赠地学院”的出现为标志。
6、威斯康辛思想明确提出,直接为社会服务是大学的重要职能。
7、提倡社会本位论教育价值观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涂尔干。
8、个人本位主义教育价值观的代表人物有卢梭和斐斯泰洛齐。
9、高校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与创造
10、马丁·特罗提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介于15%至50%之间时,处于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
11、按照马丁·特罗的提法,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至50%时,属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12、属于中央集权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国家,主要有法国、意大利和瑞典。其中以法国最为典型。
13、根据我国学位授予体系的规定,学校授予学位的权力机构是各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14、我国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将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
1980年2月,全国人大常务会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确立我国的学位制度。
15、从1984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领导体制改变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得到《高等教育法》的确认。
16、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
17、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18、具有不同的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校之间的比例关系,称为能级结构。
19、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是高等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20、科研准备阶段的主要活动包括选题、调查研究和申请课题。
21、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叫讲授法。
22、出资设立高等学校的机构或个人,称为高等教育的举办者。
23、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职务的名称是,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
24、就高等教育办学形式而言,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将高等教育机构划分为公立高等院校和私立高等院校。
25、高等学校按照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叫做教学计划。它体
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四、简答题
1、简述高等院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2、简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目标与规格要实事求是,切勿偏高或偏低;目标与规格应有层次、规格的差别;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应有国际可比性。
3、谈谈关于教育过程主体的“一体两面”
4、现代高校基本职能及相互关系
5、简述高校科研的地位和作用
6、简述高校的基本教学原则
7、简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8、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9、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10、高等院校为什么要强调科学研究?
第三篇:2012湖北高等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老师点题内容——华师培训点)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 4~6个(每个3~4分)
2、简答题
5个
3、论述题 2~3个
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如白
2义上可以说是为学习本身的概念而存在。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
3年,美国总统林肯,《莫里尔法案》
规定,联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获得三万英亩的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赠予各州作为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学院的经费资助,并要求所建立的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主要课程应依照各州议会所分别规定的方式,授予农业和机械专业有关的知识。所用这.4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及高
5教育社会均等(教育公平)的问题。二
6教育广播电视兴起和教育民主化运动三种趋势聚合演化而生的。无需正式学历,78
9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从整体出发,可分为宏观结构
1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3是把现代管理科学和高
5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等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等,对学生
方法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具有科学方法的性质;大学教学方法的本质在 18
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估。它既包括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有包括教学质量的评估。狭义的教学评估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进行系统的检测,并评定价值及优缺点,以
学一词来美誉。
相对于传统小科学而言,大科学科研难度大,具有以下特点:高度创新性、高度的探索性、高度的综合性、高度的组
21以高校管理机构为网络的行政权力系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为主题的学术权力系统。
二、简答题
答:①高教实践需要高教理论的指导;只有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才是教育的成功之道;②学习研究高教理论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需要。大学教师从事的是科学与教育结合的工作,需有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方面的修养。
答:高级性、专业性、学术性、公益性(文化性)、主体性(独立性)。3.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
答: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②推进科学技术发展;③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答:欧洲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创建于12世纪,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中世纪大学传播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办学理念,为后世欧洲近代大学的崛起准备了精神条件。
5.高等教育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发展作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享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和劳动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
答:①教育目的是对教育预期结果的规定,教育目的即是对教育条件下人的发展的预期结果的规定。②教育目标是由多种发展要素,多种发展层次所构成的具有可检验性的指标体系。③教育目的发展预期结果的规定;而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对学生发展终极结果的原则规定,教育目标则是根据国家总的教育目的,在培养时间与学生发展状态上作出的具体规定。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是紧
答:①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其一,两者互为存在条件;其二,两者互为发展条件;其三,两者在互动中发展;其四,使每个个体获得充分而自由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性。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二是社会制度的制约。三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些?
答:根据全面发展的要求,教育目标由知识、能力、品德、体质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并以此划分分类目标。①知识目标;②能力目标(关键是能力目标);③思想品德目标;④体质目标
答: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教育因素,区域因素。
三个方面重要意义:
一是创造新的知识;系?
答:有8个方面的关系,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必修课程与选的方法,包括教育测量与心理测量的各种方法,传统及一切可被利用的现代科学方法)。
23.教学评估的意义。
答:①实现国家对大学的质量监控;②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共同要求;③学校内部进行教学管理的有效措施;④学二是培训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保证;三
(形装备服务)。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对于提高高校自身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的?
答: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由片面的掌握书本知识到掌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全面知识,由掌握知识到发展职能,由限于学习到创造性的培养等;②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人类积累的知识量越来越大,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内容出线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因此使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③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必然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这就不仅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仪器设备的应用等。④教育与教学理论上的发展突破,必然推动教学的发展。
答:①大学教学的专业性。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的专业性教育,它在性质上不同于普通教育,在程度上又高于中等专业教育,可用“高”、“专”二字概括。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是实现大学生学习和发现结合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教学过程特殊本质的重要表现。③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学生学习进入以自学为主的阶段。
定位。
答:①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调节者;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创造者。
位。
答:①学生是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的主体;②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教学活动的积极推动者;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性、探究性的学习者。
答:制定课程依据,考虑下列四方面因素:高等教育目标;科学知识体系;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与接受能力;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此四方面依据是互相联系的,应以教育目标为中心,其他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制定的课程就比较科学。修课程的关系;主修课程与第二专业课校考核教师和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方程的关系;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式。
17.更新大学教学内容可采取哪些途24.教师自评与同行评估的关系。径?
答:根据内部动力比外部压力更为用的答:①讲授内容的更新;②指导学生通假设,在教学评估中有必要引进自我控过课外阅读扩充新知识;③教材的更新。制与同行语言结合的机制。
18.如何运用讲授法?
自我控制是一个过程,是教师在自答: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以下四点,激我激励的基础上自我评价与自我诊断,发动机,同步思维;结构严谨,说理深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自我调节的活动。刻;虚实结合,表述生动;注意反馈,经过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整这及时调整。对应方法:①运用问题法(设一周而复始的活动,就是教师自我发展疑和释疑);②运用逻辑法(比较和分类、的过程。
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③理论联同行评议具有与自我控制一样的重系实际及直观的方法;④教学语言的运要性,能使教师对自己有一个更正确的用(干净、准确、生动);⑤注意学生的反认识。同行评议不仅在教师形成性评价馈信息;⑥学生听课方法的指导(善听、中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学校中创造善思、善记)。
浓厚的学术氛围与职业发展的气氛也有
很大的潜在价值。在评定教师的教学水答:①课堂讲授。针对性讲解、寓科学平与能力方面,同行处在最有利的地位。方法于讲授之中、推荐有关科学及重要文献并进行必要评价。②辅导与答疑。质特征?
掌握学生自学状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答: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科学研神和质疑习惯;辅导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究是大学三项基本职能之一。学术追求的自学能力与理解水平;辅导要因材施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教,有的放矢。
分,是大学组织本质特征的表现。①“大 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②大学学术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之上有如企业利润之上;③大学学术追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求的层次性,大学学术追求有两个层次;工具。①大学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活第一个层次表现为追求学术的意识,第动中相互联系的方式。②大学教学方法二个层次表现为追求学术的行为。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具有科学方法的性质。其与科学方法虽各有特殊性,但答:①大学学科齐全,门类众多,具有却有本质的联系。大学教学过程作为一高度的组织性,能满足大学科交叉综合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研究的需要;②大学学术思想活跃,后大学生以学为住,学习和发现逐步结合备力量充足,能满足大学科探索和创新的过程。)③大学教方法的本质在于师生的需要;③大学是信息集散地,满足大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也是教学科学对信息的需要;④大学研究承担国方法的对象特点与学科特点的统一。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适宜于原创性21.试述大学教师教学评估应遵循的原研究;⑤大学教师广泛开展自由选题的则。
研究,大学是小科学的研究基地。答:①评价机制:自我控制与同行评议结合;②评议过程:与校园文化相兼容;答:①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决策制度,③评价技术:空间、时间、知识上的一吸收一定数量的教授参加学校重大行政致性,评价信息的全面性,评估方法的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决策。②建立健全各简单性;④评价策略:原则性与灵活性种学术组织,包括学术委员会、学位委结合。
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
会等,教师代表在其中应占据多数,以答:结构呈多维性、多层次性。①目标确保教授学者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子系统(系统的导向部分);②指标子系统力。③民主选举产生院长、校长。我国(应成为开放系统、逐步更新);大学可先从院长和系主任开始,以民选员子系统(由学生、专家评估人员和教育制替代任命制,首先保证基层组织学术管理人员构成);④评估对象子系统(教学权力到位。等条件成熟后,校长也可以系统及其子系统都应列为评估对象);⑤通过民选产生。
方法子系统(搜集和处理信息给出结论,萌芽
定型和固定的学术组织,有教学和研究,19世纪初叶),19世纪初叶到20的重要特点是职能的完善(三大职能),模,而是调整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为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规模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口、现在要注意保持高等教育合理层次、类型、科类、地区分布和形式构成,避免不搞“大而全”、“小而全”,加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各级各类学校要各安其位,优势互补,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教学目标。由知识、智能、意向心理品
质、思想品德、体质等多种因素构成,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用的教学方法;②学科性质与知识形态。根据不同知识形态来看、练、讲、自学,方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③学生发展水平(独立学习的水平);4)时间条件与物质条件。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脱离现有物质条件(经费等)。程三个基本层次);①教学方法组合的形20世纪中叶以后),点是多样化:学校类型多样化,教育层次多样化,培养目标多样化等。二战以后:中等后教育、第三级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教育:马丁.特罗的分类)。
三、论述题
答:认识教育的本质,需要把握两个基本方面。其一,教育的质与教育本质;其二,教育现象与教育本质。
活动。其一,教育需要促进人的自然生命成长;教育需要促进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教育需要促进人的自我属性的发展。②教育是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③教育是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发展。在现代社会形态,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发展和创新一定的社会文化。
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一直是美国教育政策的重点,美国高等教育为何后来居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二年制专科教育,形成适应大众化教育所需要的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型的庞大高等教育体系,以多规格人才满足社会和个人多样化;②在高等教育的运营机制上充分利用市场法则,在行政管理上合理地划分了中央、地方和大学管理权限,在校内管理上较好地处理了社会参与和大学自治的关系;③社会和高校都有较强的危机意识,联邦政府在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保持本国霸主地位重要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介入高教事业的力度。
发展?
答: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经过1999年到2001年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是扩大办学规高等教育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式(贡献力量,同时在此过程中保持自身的合)。可持续发展。
4.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法的基本修养,教学法的修养包括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和可为。教学法理论、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与技答:①在教育思想上正确认识和处理能等因素;②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大学教学过程由③教学方法运用中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④教学方法运用中的情感因素。习与发现相结合的过程;②在教育目标7.大学为什么要研究自己?
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答:①中国办高等教育总体上是模仿和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发展和平均发展借鉴,中国国情十分复杂,任何照抄照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搬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在拿来主义的基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础上,认真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标;③在教学内容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科路。大学管理干部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使教学的规律,大学教师要研究培养目标、教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即识体系;④在教学方法上正确认识和处使是大学生也要研究大学学习的规律。理讲授与自学、学习与科研的关系,使②问题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径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并使科研真正进入大学教学过程,以促科学建设,二是问题研究。一般说来,进学生由学会学习到进入科研,由自学高等教育科学的学科建设是专职高教研达到治学;⑤在教学管理上正确认识和究人员的事情,主要是运用历史的方法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刚和逻辑的方法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研性管理为弹性管理。
究。问题研究主要是大学管理干部和教 答:①大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积极推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题中之义。动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独立8.为什么说学术追求是大学组织的本质性和探究性。②在大学里,学生要学会特征?
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大学生对答:学术追求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教师的依赖性已经大大减少,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组织本质特征的自我选择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表现。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独立性大为提高。作为具有独立性的学②大学学术至上犹如企业利润至上;③习者,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大学学术追求的层次性。大学学术追求己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有两个层次,一是表现为追求学术的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③根据大学教学识,二是表现为追求学术的行为。的性质,大学生还应该是具有探究性的学习者。大学教学过程作为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突出地体现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大学生在学习中同样需要与科研相结合,以掌握已有知识和科学理论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大胆探索新的知识。④随着知识的转变,大学生并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创生的主体,探究新知是大学生的合法权利。
6.结合实际,谈谈教学方法的选择、组
第四篇:2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一、成长中的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2)特点:教育以非正式,弥散性的方式进行,性质职能专业性模糊,年龄层次差别大。此时的高等教育是相对知识水平而非相对普通教育。
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 大约12世纪初,意大利、法国、第二章 高教本质
一 教育与高等教育
1、本质:对它认识取决于正确的路径,没有定论要探讨
2、从人性视角认识教育的本质:(1)、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性观:从人的个体生命出发研究人;重视人的潜能、创造性、好奇心与健康人格,强调个体自我实现的内在价值,不足在于忽视了人的社会生命;(2)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本性不断改变。考察人性必英国有了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大学,如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即中世纪大学〉
特点: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学领域。在中国汉代太学为高教从萌芽到雏形奠定基础,始于唐盛于宋的书院教育是从。。。。。。的标志 3、成型阶段(培养专门人才)始于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
4、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教育在内部纵横关系的平衡上以及与其社会其他活动的平衡上都取得了最大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特有的“赠地学院”教学科研延伸课程校外
二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创办柏林大学,突破传统大学模式,科学研究成为大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目标建立一所德国式大学,确定了大学科学研究的地位。引发社会服务职能(威斯康星)
1、规模化 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
论”,世界高等教育必然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
育,然后再进入普及教育阶段。2中心化3综合化4国际化5职业化6终生化7多元化
三认识高等教育学 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学科。任务: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发展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教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教学的研究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教学的发展
四高等教育研究方法(1)多学科研究法:采用多种方法和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研究方法(2)文献研究法:收集图书、报刊、档案、公文、报告、信函等信息资料加以分析、解释、以发现事实,检验假说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特殊的案例加以分析,研究,并由此得出一般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4)反思批判法(5)体悟总结法。还有如实证实验法、定性定量法、经验总结法、病理诊断法等。
须从个体生命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3、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4、高等教育的概念与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1)高等教育的概念P38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2)高等教育基本特征P41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二高等教育的地位
1、高等教育的价值(1)高等教育本体价值即个人价值: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2)社会价值,反映了高等教育客体与社会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a社会化(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b社会选择(高等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任务,高等教育的社会选择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c促进人才的社会流动。(3)其他价值观 a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职责 :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普通教育。b知识本位价值观: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c社会本位价值观: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2、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是人才库 思想库
三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受社会发展制约(生产力、科技发展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为社会发展服务(促生产力、科技,为社会制度、文化服务)
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高教引导与促进人成长(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环境)第三章 高教目的1、教育方针是国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任务目的,实现目的的基本途径。
2、我国教育方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的高级专门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理论基础之一。(1)马克斯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从人类物质生产发展考察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出发点(2)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是与分工齐头并进,劳动被分成几部分,人们自身也随着被分成几部分。(3)人的全面法师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a.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充分发展的生产力,创造高度发展的物质条件。b.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c.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2、素质教育: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心理,智力非智力,认知与意识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构成: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生;
全程培养学生:1)时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处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最终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
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几个层次(与教师的目标:知识、技能、情感相结合)
两个大层次:本专科层次和研究生教育层次
四个小层次: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
我国目前已本专科层次的教育为主
专科层次主要有师范专科和高职、高专两类
师范专科学校主要为中小学培养教师,因而注重未来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第四章 高教结构与功能 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1、高教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是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综合结构,可分宏观微观结构两部。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括层次、科类、形式、能级、地区、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高教育结构主指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成状态,包括:学科的专业结构、课程、教材、队伍、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2、高教基本职能:职责与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
递和创造高教育基本职能的特点:稳定性、潜在性、表现形式多样性
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现状与改革
1、国内高等教育结构:层次结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科类和专业结构(调整比重)形式结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地区结构 不平衡 有缓解
2、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1)层次结构调整:建立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2)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3)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4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
三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第五章高校教师与学生
认识教师与学生是双主体的意义教学是一项相依相存的活动中,教师主动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时两个同样重要的方面,不能有所偏废,否则,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总之,“双主体”说整合了教育活动中的教和学两个方面,关注教育的“主-主”关系结构,把“教与学”的对立统一转化为师生主体二者的统一体,使教育活动的主体性能体现出稳定、和谐与协调的特征,调动双主体的德积极性,能使教育活动在双主体的最优化互动中,确保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双向激发过程,最终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直接目的和内在价值,既促进学生主体性高度发展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现状 a以教师为主导的中心直接原因:1应试教育体制的毒害2师道尊严这种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3某些教师自身缺乏良好素质,不能正确对待教师职业,也不能正确对待大学生,而是滥用手中的权利 b师生关系比较淡薄
2、创设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1)民主与平等: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者同作为教学过程的主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是主体间在民主基础上的统一,在平等基础上的交融,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要抛弃师道尊严的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如此不仅学生得到了发展,教师也得到了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2)自由与宽容:作为教师,不仅要以宽容的胸怀鼓励学生,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还要积极创设一个心灵自由,信息饱满,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渗透力、感染力的教学人文环境,是大学生时时处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发展氛围之中 第六章 高校教学
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内容
1课程的定义:狭义:课程即是教学科目,这是一学科的出现为前提的。中义:课程即把各学科总和起来。广义: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习得的一切文化的总和。本书以教育管理实践的角度把课程界定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方案,它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一级课程教学时数、课程教学先后顺序或课程教学进度安排等要素构成2课程的基本要素:首先,课程是有目的的,不是自然发生的;其次他是一个有组织的体系。有固定的结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最后,它有学科体系的意义,也有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体系的意义
3课程的特点(1)高校课程能更深刻更及时的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和时代特征(2)高校一直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探求高深学问为主要任务,尽管“高深学问”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经常在发生着变化,但追求新知识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一种永恒的职能(3)高教是在青年人接受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在心理、身体发展趋向成熟时期所能接受的更高级的专业教育,是促使青年人走向更完善之境地的最有效的途径 高校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遵循的原则:(1)适时原则(2)完整原则(3)发展学生个性原则(4)宽口径原则(5)调动教师积极性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类:1.课堂教学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2.自习与自学指导的方法。包括读书指导法,复习法,辅导等。3.现场教学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习法等。4.科研训练的方法,包括平时科研训练、论文与设计等。
随着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国内外一些专家又创造了一些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掌握学习法、学导式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法。
教学手段:1.建立了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2.建立了适应新教学手段的教材体系3.建立了教育网路系统 第七章 高校 科学研究的原则与组织
原则:1.教学与科研互促性原则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用统一的原则3.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科研的一般流程:科研准备—科研实施—研究成果结题评审报奖—推广应用阶段
高校的科研管理:1.科研规划和计划2.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3.科研资源管理4.科研成果管理
第八章 第一节 国外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借鉴(事实性的做法)
高校的服务社会职能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以1862年
林肯总统简述的《莫雷尔法案》为标志,并最终孕育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新模式典型的有都是大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国外高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1.大学走出象牙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难题3.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服务社会的内容与管理
内容:(1)教学服务: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中最简单的一种
按照提供教学服务的主体与形式的不同,教学服务可分为:1.高校为了满足特定单位的实际需要或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提供的正规教学服务2.高校为当地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岗位培训3.高校直接提供技术性教学服务(2)科研服务:科研构成了高校的第二大职能,同时也是高校开展教学和服务社会的源泉1.科技开发2.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让3.科技咨询4.科学人才的直接输入(3)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1.高校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为改革提供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发展2.高校图书馆、。体育馆、场馆和设施对外开放,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3.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法律、卫生健康、文化等知识的普及做出贡献 高校服务社会的管理:(1)社会政府对高校服务社会的管理(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和约束、资金鼓励)(2)高校服务社会过程中的自我管理1.强调校长的职业素质2.统筹安排服务活动3.加强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4.建立服务行为的激励机制
第九章 第三节 高等学校管理原则和管理内容 高校管理原则的层次性:(1)一般管理的原则:系统原则、分工—协作原则、反馈原则、能级原则、封闭原则、动态原则、激励原则、弹出原则(2)学校管理的原则:方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效应性原则 高校管理的原则:1.入学机会均等于择优培养原则2.学术自由与教育责任原则3.学术自治与社会参与原则 高校管理的内容:1.教学管理2.科研管理3.人力资源管理4.财力和物力资源管理
第十章 第二节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
高校招生制度:基本上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 招生制度的一些改革:1.在招生手段中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2.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
高校就业指导制度:我国经历了“计划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历程。改革方向:1.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公平的用人环境2.明确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定位3.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作用4.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第十一章 第二节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意义:1.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2.学科建设对人次培养模式变革有着直接的影响3.培养人才的质量取决于高等学校学科发展的水平学科专业建设方略1.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2.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a.重点建设主干学科b.扶持建设基础学科c.积极建设新兴交叉学科3.重视学术梯队建设4.突破原有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5.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
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1.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重视课程管理高校课程建设的评价
第四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是高等教育机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环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途径:(1)共创校园精神1.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2.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3.树立远大理想,强化成才意识4.共建文明校风,优化校园文化个性5.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2)发展智能结构1.扩大知识面2.发展多种能力.3.提高艺术修养,发展业余爱好(3)培养健全人格(4)丰富业余生活
第五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 教育学
填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育学)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尔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36、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
37、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38、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39、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世纪的(宫廷学校)40、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
41、学习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42、(西周)代表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发展水平,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国学)和(张学教育)
43、希腊6世纪形成了著名的(雅典)(斯巴达)教育体系
44、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一一(文法、修辞、辨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为自由七艺。唐代教育有(言学)(么学)。言学分为(中央官司学)和(地方言学)。
45、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
46、(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
47、五世纪后欧洲的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会学校)是教育制度的主题,称(骑士教育)
48、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
49、“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骑士七技”。
50、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
5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士)独立阶层是我国第一代教师群体.52、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53、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54、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55、(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56、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7、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58、《中华人民铬镍钢和国教师法》又时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出了全面的规定。
59、教师的一般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60、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种。
转贴于:中国教师资格证网
名词解释
六经:是西周时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时称诗、书、礼、乐、易、春秋。
学记:是战国末期乐正克的作品。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基础,系统地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
亚里斯多德:是古代希腊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道德、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历史研究法:是通过已经发生的教育事件进行发掘和考察,认识教育现象机器发展规律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是借助样本分析,达到弄清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方法。
实验研究法:是通过对实验对象施加新异实验变量,并对环境干扰因素加以控制,然后观察实验对象变化的方法。
广义教育:是泛指一切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结果在不同程度上都可能使人增长知识才干或影响人的情感、个性的发展。
狭义教育: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所谓学校教育,是由社会专门组织的,对青少年一代身心成长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期把它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师的体态语言:是指教师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动作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遵循的行动规范。
教育机智:教师在处理各种突发的教育问题时,要有能够迅速作出判断并进行快速反映的能力。
教师资格:是指教师任职所需要的学历与道德修养及能力标准。
《大教学理论》:被19世纪英国哲学家的约翰穆勒称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文化(广义和狭义):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文化,是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文化融合:将不同质,不同源的文化综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法则之一。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
年龄特征: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般的、典型的、木质的共同特征。
遣传(遣传素质):指个体从先代那里继承下来的解剖的生理特点。
环境(广义和狭义):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是指个体生活在其中并受其影响的客观世界。
德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智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审美观点。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双轨制: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
单轨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是~。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包括讲解、讲读、讲演、讲评五种方式。
学前教育:是指社会和家庭对0~6岁儿童实施的教育。
智育: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的活动。
知识: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
技能:指学生通过练习获得的能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行为方式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人员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组织协调学校办学资源,引诱师生员工以正确的方向,游戏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法国管理实践家法约尔说过:”管理过程是管理的职能活动过程。“
学校管理过程有别于一般管理过程就在于它以育人为根本目的。
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包括教育工作目标和管理工作。
美国”PDCA循环说“(戴明)学校管理过程运行的基本环节包括计划决策、组织实施、督促检查、总结评价。
组织实施:按照计划决策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将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各种管理要素组织运转起来,将计划决策付堵行动的活动。
组织实施环节包括:组织、指挥、协调、指导和极力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学校管理原则:是开展学校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它是学校管理规律的反映,是学校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是教育管理思想的体现。
学校管理原则是知道学校管理工作的思想准绳。
民主性原则:是指学校管理工作要尊重、信任广大教职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作风。激发他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并为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创造条件。
学校管理方法:是指为顺利开展管理活动、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和措施。
学校管理方法从层次上分为:学校管理哲学、一般方法、具体方法。
行政方法:是指学校管理者依照组织系统。运用行政命令对被管理对象实施管理方法。
行政方法是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其实质是以学校组织中的行政关系为手段实施管理。
行政方法的特点:权威性、强制性、直线性。
法规方法:是指学校管理者运用国家机关指定的具有法律性质的有关驾御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管理的方法。
法律方法包括法律、法令、条例、规定、规划、决议、命令等。法律方法在学校管理的运用有两方面:指定学校规章和依法治校,这两方面相辅组成,缺一不可。
法律方法的特点:权威性、规范性、严肃性。
经济方法:是指学校管理者运用工资、奖金等经济手段或措施进行管理的方法。
经济方法的手段主要包括:工资、奖金、补贴加薪、待遇、实物、罚款以及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等等。
经济方法的特点:利益性、公平性、即效性。
教育方法:是指学校管理老通过说服教育、启发觉悟使受教育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实施各种管理方法的先导,它为人们的工作行为提供了思想基础。
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内部实行领导和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它规定了学校领导和管理力量的地位、作用、职权范围、彼此关系,规定了组织机构。
校长负责制:是指学校工作有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起保证监督作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校内领导体制。
校长负责制度:是指学校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其保证监督作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校内领导体制。
校长负责制的制约机智是党支部的保证监督以及职工参与民主管理。
学校组织机构系统:是指为了实现管理目标的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的有机组合,是将学校的职位任务、人员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去来的完善的结构体系。
教育立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会依照法律程序制定有关教育法律的活动。
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以《教育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规体系,《教育法》:即教育基本法,是依据宪法制定的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其本法律准则,被称为”教育的宪法“或教育法规体系的”母法“,1995年3月18日由8届人大3次会议通过的《教育法》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法。
《教育法》:确立了我国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
《教育法》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是由国家授权或批准的,有实施教育考试机构承办的一种考试制度。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
《教育法》:第五十三条对教育投入的体制做了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教育法》对教育投入规定了“两个提高”“三个增长”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师法》:(简称《教育法》)于1993年10月31日届入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日起,实行。
它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重视,对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队伍的社会地位,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聘任制:是学校与教师在道德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下,签定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一种制度,它是当前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教师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教师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即德、能、勤、绩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当免收学费,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助学金的发放办法。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校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事实义务教育的阶段与步骤: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可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第二阶段,在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
教育评价:是运用专门的技术手段对教育活动的价值作出平定的活动。
教育评价:就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和成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根据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可将教育评价分为宏观教育评价、中观教育评价和微观教育评价三种类型。
宏观教育评价是以教育的全领域为对象。
微观教育评价是以学生为对象。
根据教育评价的目的可将教育评价分为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某项工作开始前,某一决策出台前或评价活动前所进行的准备性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也包括对评价对象的各种优势、优点和特殊性的识别,为制定符合评价对象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案和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各方面工作做准备。
形成性评价:是在学校工作方案、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对照学校工作目标经常地检验学校工作状况和学生各方面发展水平关况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工作过程中的状况,以便及时 调节器整工作的状态,因而,这种评价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
总结性评价:是指在学校工作进行到一个阶段,或者说完成某一阶段性工作时进行的评价,其目的主要是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明确方向。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即社会本位思想;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发燕尾服服务,即个人本位。
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动态评价的特点是着重纵向比较,考察其历史情况,注意其发展的潜力和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量的方面。
指标权重:是指表示每项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重要程度,并赋予相应的值,这个数值叫做对应指标的权数,或叫权重。
专家意见平均法让一些具有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实际经验的专家门,分别给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分配权数,然后求出各个指标所的权数的算术平均数,以这一平均数作为该指标的真正权数
通过观察法收集信息的方法:实验观察和自然观察
客观性试题的常见的形式有:是非题、选择题、填空题
统计分析法:如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有平分数、众数、中位数:反映数据资料离散趋势的有标准差、方差、平均差等特征值。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和若干个作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或者是用某种方法排比成顺序。
个体内差异评价的结论表示方式有数值和评语两种。纵向评价主要采用评语方式指出个体的有时和不足。纵向评价多采用数值方式来反映个体发展的趋势和进步程度。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德育评价的重点和难点。
论述题
1、论述教育的起源?
答:
(一)本义教育起源论,本义教育起源论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2)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4)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
(二)科学教育起源论:学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群”的共同活动。
(三)民族文化起源论:教育就是起源于民族文化的。
总之,心理起源论把教育的发生归因于人的心理原因,不妥当,劳动起源论和社会实践起源论这两种观点实质并没有根本的分歧。给予肯定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起源论只是把它们作为研究教育起源问题的存案即可。
2、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4)体现新人文精神: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
3、论述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 答:1)粗深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知识要达到精深的境地,还要站在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成就,用最新的知识武装和丰富自己,成为该学科领域的专家。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助于发燕尾服自己的专业知识。3)多方面的教师理论知识:作为21世纪学校的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发展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学校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4)科学的方法论知识:教师具备方法的知识,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指导学生。
4、论述教师的最佳智能结构?
答: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为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表述如下:1)一般知识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2)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三种即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3)组织管理能和:教师只有具备计划、组织、决策、协调、监督、指导、激励等方面的能力,才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4)教育能力:(见简述题)5)教育科研能力:包括本专业领域的专门研究、学术讨论,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讨。6)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选择与加工能力7)创新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
5、试结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答:含义:1)培养与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的、优良的素质,而不是片面的不良的或低劣的素质。2)素质教育是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以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为背景的现代教育。3)素质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全体学生,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意义:(1)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2)素质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举措。3)素质教育是儿童身必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6、试运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谈谈多元化文化中教育发展?
答: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
(二)教育文化的影响作用1)教育影响文化的传递2)教育影响文化的选择3)教育影响文化的融合4)教育对文化的创造,师生共同搞科研是教育对文化的创造。
7、全面发展的五育是什么?五育关系?
是指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关系:是统一的整体,各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各自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8、试比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同? 答: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有:
一、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强调知识的炎夏别性和安排学校的计划性,注重学科的不同价值,主张以不同学生的要求,强调区分和适应学社感的个别差异。
二、艺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科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符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符合小学,中学认识发展的特点。
三、学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精选传统的学科内容,更新教材,引进现代化的成果以培养升大学的学生为目的,突出基本概念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学科的划分更细,内容更抽象。
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设置的课程,影响深远而广泛的社威,其特点是,以儿童为“生活”或经验为课程的中心,课,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局限于儿童日常的生活经验,变分科的组织形式为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特别重视儿童能力的培养。
9、论述发展性教学理论?
答:
一、基本观点:发燕尾服性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前苏联的教育家赞科夫,其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1)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应推动学生的发展,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2)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把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和安排,不能满足于仅仅改革各学科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方面,要把各个教学科目、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作为一个教学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原则: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生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0、试论教学组织形式和历史发展趋势?
答:
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学形式。2)班组教学。
二、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还有: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或班组教学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具有高效、快速、大量、经济、规范、程序等优点,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社会化,因而适应社会需要。
三、当代学校的教学组织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苏联坚持并完善了班级教学,西方则在教学个别化方面大胆尝试,双方均力图多快好省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都取得了成绩,表现在:分组教学、不分级制;特朗普制;开放教学;小队教学;程序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在当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也呈现了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等趋势。随着高新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1、论述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几个关系? 答:
1、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2、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党组织的关系(论述校长书记的关系)
3、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领导班子的关系。
4、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教职工的关系。
12、教育立法的意义?P279
答:
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2、教育立法是教育权社会化、国家化的要求。
3、教育立法是现代学校活动日趋复杂化的要求。
4、教育立法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13、论述教育评价的功能?P312
答:
1、鉴定功能。
2、改进功能。
3、激励功能。
4、管理功能。
5、研究功能
14、论述教育评价的原则?
答:
1、方向性原则: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评价的监督、调控来保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应以社会主义方向为总原则。方向性原则还以为替教育评价应体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即教育评价的服务方向。教育评价的价值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即个人本位。教育评价必须把为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服务方向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能主观臆断或搀杂个人感情,要做到以下几点:1)客观地确定指标和价值标准。2)评价方法要客观。3)信息收集与评价舆论要客观。
3、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有一致的标准,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的评价必须使用同一的标准。一致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是指在同一范围内,对旬同的对旬必须用同一的标准。
4、全面性原则:创面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的过程应当具有全面性,评价的标准不能只突出一个项目,评价的过程也要尽可能地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不能偏听偏信,在没有搜集到有关的信息时就进行判断。全面性原则不是让我们在评价时对标准中的各个项目不分主次,等量齐观,要赋予主要项目一定的权重。但也不能忽视非主要项目。
5、目的性原则: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有目的的活动,只有确定了相应的评价目的后,才能选择有效。适当的方法来进行。
6、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中必须促进被评价者积极上进,从而发握手优点改正缺点。应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尊重和信任评价对象。2)要正确处理评价结果,成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不要过多地斥现和批评。
7、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从某个侧面进进行的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分析。单项评价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或手段,综合评价并有是单项评价结果的简单相加。
8、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备件进行判断。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
9、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的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量的方面。
15、试论中学教育目标的三次提出?
答:建国以来,国家对中学教育目标有三次正式表述:第一次1951年规定,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年轻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第二次1963年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第三次1978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1963年《条例》修改而成。
三点认识:1)中学教育目标的规定总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紧密联系2)有两点没有变,一点是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二点是培养的人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新人3)对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提高。
转贴于:中国教师资格证网
简述题
1、简述教育学功能?
答:1)可以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教育现象。2)可以使教师上有完备的知识结构3)可以为进一上学习教育学理论打下基础4)可以形成规范化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实践工作的理性水平。
2、教育学的研究经历那些阶段?
答:1)古代:教育学的萌芽2)近代,教育学的形成3)现代,教育学的繁荣发展4)20世纪50年代后教育走向成熟。
3、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答:1)了解教育学的知识特点2)一功夫读书3)善于独立思考4)坚持用于实践。
4、简述原始教育的特点?
答:主要是教劳结合1)是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的教育2)是普及平等的教育3)教育的内容是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要适应的4)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极为简单。
5、简述中外古代教育的特点?
答:1)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等级性2)与生产劳动要脱离3)个别施教与师生关系的不平等。
6、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 答:1)反映生产发展的需要2)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3)教育得到普及和发燕尾服4)教育形式多样化
7、简述教师职业的功能?
答: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2)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3)教师是社会所需人才的造就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引路人。
8、简述教师应具备那些教育能力?
答:1)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对教材、大纲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2)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3课堂监控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4)板书能力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6)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能力。
9、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教师的劳动具有师范性、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和迟效性。
10、简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创造性2)教育改革中的3)思想品德教育中拭)教师的劳动虽然是创造性的,但教师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却不是一蹴而就的。
11、简述我国教师的职后教育?
答:是指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教师或因某种原因承担了教师工作任务的教师,但没有达到新的岗位要求,因工作或进一步发展需要而必须进行的教育与训练,又称教师培训,又三种形式,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和岗位锻炼。
12、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1)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2)经济决定着教育权利,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3)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
13、简述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答:1)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保障2)教育推动经济增长3)教育通过与人口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
14、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决定着教育目的性质和德育的内容。
15、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作用?
答:1)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来影响政治的稳定和发展。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借古舆论,影响政治的稳定发展。
16、论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儿童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要求工作必须注意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开展和谐的全面的教育。2)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上的年龄特征开展教育工作。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儿童身心的阶段,顺序和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及速度大体相同但又是可变的,它表现在同一年龄的儿童,其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同时又是可为的,另外,教育还应该重视儿童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4)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以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5)发展内容和程度的差异性: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者必须学生实示,观察,了解其身心方面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倾向,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失地开展教育工作。
17、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为什么?
答 :1)环境因素是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常常是偶然的,片断的,分散的,它没有既定的目标,也不能按着一一的方向持续,系统地产生影响。2)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其发的,盲目的,既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消极的影响。3)随着儿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常常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
18、实践活动的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什么?
答 :
一、实践活动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根本活动。
二、儿童在改造周围环境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19、简述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意义?
答 :
一、教育目的能规范教育者的行为,指导教育者按既定的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二、教育目的能激励受教育者,强化其成就动机和学习动力,满足其身心发展方向的客观要求。
三、客观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目的,能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四、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政权意志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2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观点有? 答:1)个人片面发展是旧式分工造的,个人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燕尾服提供了可能性和条件2)个人片面发展是同共产主义任务相一致的,也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3)改变旧的生产方式,消灭旧式的社会分工,努力缩短劳动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21、我国当前教育盲目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
答:内容: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美、体等方面全世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简述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
答: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发、自然而然而出现的,而是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并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成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23、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趋势?
答:1)重视学前教育的普及以及初等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前入学年龄3)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立交桥4)发展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等教育5)建立立体开放的学校教育系统
24、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技术课程的开发和统一2)内容上加经科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3)课程结构上注重设置综合性课程4)在课程类型上强化全国统一设置的必修课和核心课程5)注重课程实施研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6)注重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