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教育法
1.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教的关系 依法治国:将国家的一切活动规范在法律框架之内。依法治教:教育活动,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范在国家法律的框架。(1)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治教。依法治国寓含依法治教于其中。教育事业是国家各 关系:项事业中的一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想有效的治理国家,就必须有效的治理教育。同时,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个法制化的环境保障,否则会陷入“无法”的混乱局面。(2)依法治教对促进依法治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在法制化,秩序化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人才,知法,懂法,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促进作用。
2.依法治教与教育的法治化? 答:依法治教的目的时要实现教育的法治化。教育法制化能保证依法治教的有效进行。教育法制化是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简称,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并依照法律的规定来领导个管理教育事务,促进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教育法治化要求做到:①主体合法,凡是参与教育领域活动的国家机关、公民、法人或其他 组织,起主体资格要有法律的明确授予。②内容合法,管理活动内容、教育教学内容都要符 合相关法律规定。③程序合法,教育主体的活动应遵循法定的程序要求。④救济有道,当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遭到不法侵害时,国家要能为受害主体提供相应的权利救济渠 道,以惩罚不法者的教育行为,维护受害者的权益,保障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教育法制化必然要求进行教育法制建设,主要包括,教育立法,教育行政执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教育司法(违法必究,惩治不法的教育侵权行为,救济受害者,维护和保障各种教育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教育法制监督(加强监督才能保证依法治教有效进行)
3.教育法的定义:是国家拥有教育立法权的专门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据教育立法程序 教育法的定义: 指定或认可的调整教育法律关系,规范社会主题的教育行为,规定社会主体教育权利和教育 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广义:所有有关社会主体的教育行为以及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宪法性规范、法律、法规、规 定和其他教育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具有国家意志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国家强制性 狭义:仅指教育法律,即教育基本法和教育单行法律。
4.教育法的本质①教育法是统治阶级关于教育的意志的体现,我国教育法是以工人阶级领 导的广大人民关于教育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②教育法具有社会性 ③教育法的内容规根结 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需要决定的。
5.教育法体系的基本原则?
答 ① 依法治教的原则②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人的现代化原则③依法保障教育主体合 法权益的原则④公民教育权利平等的原则⑤教育活动应当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⑥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掌的原则⑦增加教育投入、保障教育经费稳定来源和增长的原则
6.法的渊源:法的来源或源泉,广义法的渊源包括:历史渊源、法的理论渊源、法的形式渊源。教育法的渊源指教育法的形式渊源,即教育法律规范的效力来源。有3个方面的特点:(1)教育规范性文件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因为他是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授权的机构制定和发布的。(2)规范性文件含有一定的教育性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含有社会主义主体在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或行为模式。(3)规范性的文件具有普遍性的约束力,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个别性教育法律调整的法律规范依据,是个别教育调整行为及其结果的法律效力定的来源和根据。
法的形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军事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性教育规章和教育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与国际公约和条约
我国教育法的主要渊源:宪法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有关教育的法律;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教育的行政法规和军事法规;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性教育规章和教育规范性文件;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教育法的司法解释,我国政府加入或与外国政府缔结的有关教育的国际公约和条约也是我国教育法的重要 渊源。
法律部门 法律体系的构成单位
法律规范 隶属于某一具体的法律部门,其划分标准取决于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教育法律体系:指一国现行教育法律规范所构成的完整的、内部协调一致的、有机联系的教育法律的整体系统。从教育法内部的横向关系的角度来看,教育法的结构体系由以下几个 部分组成:教育根本法、教育基本法、教育主体法、教育行政法、教育行为法(学前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教学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法)8 教育法的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教育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答:道德与法律都是属于社会调整体系的范畴,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①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法规定的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 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贯彻于教育立法之中,是教育立法的道德基础 ③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法得以实现的伦理道德基础 ④ 教育法的顺利运行和高效实现,对于社会主义道德目标的实现、推动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法与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教育法与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①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我国教育法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对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②教育法是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③具体的教育政策应当符合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要求。
教育法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精神,原则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精神和原则是一致的。他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由教育 在社会整体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缺少了教育法,完备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就成了一句空 话。另外,教育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教育法于1995.9.1日施行。特点:1 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2 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3 规范性和导向性相结合如何理解教育法的社会性:教育法具有社会性。教育法致力于提高全民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修养,促进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教育法平等地保护所有社会成员的合法教育权,为社会提供特定的教育教学秩序,这不仅有利于统治阶级,也有利于社会。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法颁行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最终美德是为 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法颁行对我国教育的重大意义:① 教育法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② 教育法为保证我国教育的 社会主义方向提供了法律依据 ③ 教育法为维护教育主体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教育法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原则“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4有3热爱。②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优秀成果相结合的原则。文明古国有着独有的价值取向,特色文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走向世界的需要 ③教育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符合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要国家的利益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④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根据宪法精神确立的 ⑤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平等原则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所内蕴的平等精神和宪法所确立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教育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和贯彻执行,它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必然要求。⑥教育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则。“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⑦教育以汉语言文字为基本教学语言文字的原则。普通话、规范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除外。学校的权利和义务: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 学校的权利和义务: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的权利;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罚的权利;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的权利;聘任教师和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罚的权利;管理和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的权利;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预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义务: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的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学教育质量;维护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合法权益;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标准;依法接受监督;提供了解受教育者学业成绩和其他情况的便利。12 教育投入体制:我国教育投入上实行的是由国家、社会、集体和公民个人分担教育投入的责任的体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 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教育法规定教育投入的“两个提高” “三个增长” “两个提高”。“三个增长”具体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 使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法律责任:指行为人不履行法律义务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时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构成的要件: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教师法的立法宗旨:为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品德修养和业务修养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①维护广大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使教师行业成为社会上受尊重的职业,是制定教师法的主要目的 ②加强教师队 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优化和提高 ③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法的特征:①教师法是教育主体法②教师法是职业法③教师法是我国教育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17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责任,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专业人员。18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权利: 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施;(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义务:教师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教师有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义务;教师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教师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教师富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邪念岗位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 教师有不断提高思想 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权利与义务的特点:①教师的权利,往往也就是另一方的义务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具有 权利与义务的特点:相对性特征③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具有转换性特征,教师行驶权利过渡,可能会带来相应的义务④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同时发生的,教师在取得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
20教师资格要素包括: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教师资格四要素:国籍要素(中国公民)、思想品德素养要素、业务要素、学历要素教师聘任制度:遵循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学校和教师之间,就任职期限、任职条件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达成协议,依据该协议而形成特殊的任职任务 关系的制度。包括招聘,用人单位直接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拔具有教师资格的所需人员;续聘,聘期届满后,用人单位与教师继续签订聘任协议;解聘,用人单位因某种原因不宜继续聘任教师,双方解除合同关系;辞聘,教师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
违反教师法的法律责任答: 是指由教师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由一定国家机关依法追究的违法者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违反教师法的法律责任首先是一种法律责任,与违反教师法等法律的行为是紧密联系的,承担法律责任应以违反行为为前提,行为人的行为不够成违法,就不能追究其法律责任。违反教师法的法律责任不同于违反教师法的其它责任,它的特点有:违反教师法的法律责任具有特定性,承担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教师法及相关法律。违反教师法的法律责任的追究具有特定性,必须由法律授予的国家专门机关依法追究。违反教师法 的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高等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高等教育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的一切高等教育活 动。包括三个方面:①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为了依法治教,规范 高等教育活动;③为了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事业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原则;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对 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实行帮扶的原则;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原则;依法保障高 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活动;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 民主管理的原则;鼓励高等学校与社会、高等学校之间在国内外的协作交流和合作活动原则 如何认识我国的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等教育①我国高等 教育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密不可分,由社会主义社会性质所决定的。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体 现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体制的性质。②我 国的教育事业始终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学成长和发展的,所 以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相一致的③宪法明确确 立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各行各业建设得本原则,高教也不例外;④高教的性质决定 了我国的高教必然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意义在于高等教育时刻要代表先进生产力 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应当代表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方向。29 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方针是高等教育的总体方向、根本途径以及根本目标。体现:教育必须为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0 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 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2 高等学校设立的条件:①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设立章程;②拥有相应数量的合格的教师;③拥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条件;④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33 高等学校的权利 ①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以及相关其他权利(招生权、专业设置权、教学自主权、科研与服务自主权、海外交流自主权、人事管理自主权、财产管理自主权)② 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校长负责制、民主管理和监督)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集体决策,个人负责”
高等学校教师的权利 享有必须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权利;参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的权利;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权利;接受公正考核的权利
高等学校教师的义务 高等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法律义务),还须承担教 育法和教师法所规定的法律义务
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①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②参加社会服务、勤工俭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③申请奖 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④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活动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 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⑤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 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 诉讼⑥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权利
高等学校学生的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法规②遵守学校管理制度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④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⑤遵守学生行为规 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⑥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义务
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条件(高等学校的教师职务制度)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系 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承担相应职务 规定的课程的教学任务
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格包括以下方面:①必须是中国的公民;②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 ③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④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重点)⑤ 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⑥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定合格。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就可以申请取得高等学校教师的资格。37 教师聘任的原则:高等学校必须是合法设立的学校,教师应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和任 职条件;订立聘任合同必须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合同的内容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 定;订立合同的形式必须合法。
聘任合同的类型:定期聘任合同、无定期聘任合同、阶段性合同
高校学生纪律处分的种类: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查看、开除学籍。开除学籍的条件:①违宪,反
四、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②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 事犯罪;③违法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④代考,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⑤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⑥违法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⑦屡次违法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第55条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第 56 条规定: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学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应当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第58 条规定: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书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处分决定书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及申诉期限41 高等学校教师违反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责任:①故意完不成教学任务,给教学教育工作造成损失的行为,将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②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行为,给 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或还可以撤消教师资格,并且撤消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高 等学校教师资格;行为特别严重的,还可以追击民事责任直至刑事责任。③教师弄虚作假的 责任:主要表现:申报奖项,申报职称;科学研究;教师资格认定等等。取消评奖资格,同 时责成相关单位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民事责任直至刑事责任。参加教师资格考 试作弊行为,成绩作废,3年不准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职业教育:国家为实现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通过开办或允许开办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渠道,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
职业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职业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为了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职业教育法的立法依据:宪法、劳动法、教育法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则: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 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①实施有计划、有重点的教育分流的原则(小学、初中、高中后分流,以初中后分流为重点)②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原则③职业教 育与其他教育互相沟通、协调发展的原则
职业培训:以就业、专业或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为目的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活动,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包括:从业前培训、专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其他职业性培训.驾驶学校不属于职业培训的范畴;跆拳 道培训班也不属职业培训。
职业教育实施的原则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②实行产教结合的原则③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原则④重视农业、科技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
48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适龄儿 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 性质是国民教育。四个基本特征:强制性、全面性、权利性、公共性。
49义务教育法:国家为了强制推行义务教育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以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在实施义务教育众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特点:概括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52民办教育: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53民办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为了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54民办教育的性质: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同等法律地位体现在:①遵守有关规定的基础上享有同等招生权②民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受教育者申请国家设立的有关科研项目、课题、升学、就业、社会对待、参加先进评选、医疗保险等同等权力③经批准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经审批同意后可获相应学位授予资格④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评优评奖、文艺体育活动和课题项目招标同等机会 55民办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公益性原则、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应主体平等原则、鼓励保 护原则、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原则。
57教育侵权行为:行政主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法教育法律、法规的一般规定,直接或间接剥夺其他主体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使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的违法行为。教育侵权行为四个特征:违法前提的特殊性、违法主体的多样性、违法性质的双重性、救济方式的综合性58教育权的法律救济:当学校、公民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受到行政主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当行为的侵害时,由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予以矫正、恢复或补救,使之 能正当享有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法律活动。
基本含义有二:为权利受到损害的受害者提供法律商的补偿,使受损害的权利得到恢复和补 救;通过救济受害者,使被扭曲、破坏的社会关系得以矫正和恢复。法律救济的特征:事后性、权力性、恢复性与弥补性
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①事后救济原则,教育权法律救济行为均发生于教育实体 法所赋予的权利遭到侵害之后②救济主体决定的原则,有权进行法律救济的国家机关要由法 律明文规定,不是任何国家机关随心所欲就可以实施教育权的法律救济行为③正当程序原 则,源于美国宪法,指法定国家机关在进行教育权的法律救济,矫正和分配社会正义的过程 中,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60 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组成: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民事 诉讼
61教育申诉制度: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政府有关部门作出 的影响其利益的处理决定不服,或者在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依法行驶申诉权,向法定的的 国家机关声明不服、申诉理由、请求复查或重新处理的一项法律制度。主体(申诉人):教 师和学生。被申诉对象: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政府有关部门。特点:①教师申诉制度由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两部分组成②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③教育申诉制定时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④教育申诉制度时一项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 答: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 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答: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决定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处理决定的制度。
申诉书的内容 包括:申诉主体(姓名、职业、住址等必须)、被申诉主体、申诉要求、申诉理由、附项
教师申诉管辖:行政机关之间受理教师申诉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具体分为①隶属管辖,所属学校或教育机构的利关系向主管教育行政机关申诉;②地域管辖,由所在行政区的有管理权限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受理;③选择管辖,两个或以上行政机关具有管辖权时,任选其一; ④移送管辖,行政机关无权,应移送有管辖区的机关,告知申诉主体。
教师申诉程序:提出申诉;对申诉的处理;对申诉作出处理决定
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依法可以向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复议机关)对原具体行政行为进行重新审查并作出相应裁决的活动 及其制度。行政复议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及时性原则(迟到的正义等于不义)、准确性原则、便民性原则
行政复议的管辖:确定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权限和分工的制度,包括①上 级管辖,由上一级行政机关管辖;②本级管辖,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本身或本级人 民政府管辖;③特殊管辖,不服本级到上级,同时向两个申请先收到者管辖,“复议优于申诉”;④移送管辖,不属范围内移送有管辖权的复议机关;⑤指定管辖,因复议管辖发生争议,协调解决不成的由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行政复议程序:申请、受理、审理、决定、执行
行政诉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特征:①诉讼前提的特殊性②诉讼被告的恒定性③诉讼主体的多元性④程序启动的被动性⑤ 审理对象的限定性⑥举证责任的倒置性(由被告证明自己无过错,保护弱势群体)行政诉讼的管辖包括①级别管辖,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和审判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与分工(最高人民法院、省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区县级基层法院)②本级管辖,同级 人民法院之间受理和审判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与分工③移送管辖,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后,发现一受理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法院④指定管辖,因特殊原 因,有管辖权的法院不能行使管辖权,或对管辖权发生争议时,由上一级法院指定
67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①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②起诉不停止执行的原则③被告 负举证责任原则④不适用调解原则
行政诉讼的第三人:指同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而申请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到诉讼中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行政诉讼的程序:①起诉与受理②法院审理案件的第一审程序③第二审程序④审判监督程序⑤执行程序
简述依法保障教育主体合法权益的原则的含义和基本要求:法律的基体功能是保障和维护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国家权利的非法侵害,教育法以维护和保障教育主体的合法教育权利 为主要价值取向,确立了依法保障教育主体合法权益的原则。其基本原则有:对于受教育者、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只要教育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 的行为都可以做。对于教育管理部 门而言,只有法律、法规明文规定或允许的才是可以作为的,否则就是滥用职权。
第二篇: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法试题及答案
教育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法律:是建立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掌握国家政权阶段的意志和利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具有国家意志性、强制性、权利和义务性以及普遍适用性特点。
2、教育法治化: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并依法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促进教育管理的法律化和制度化以保护公民和相关社会组织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
3、法律体系:指一国全部现行法律所构成的内部和谐一致,形式相对统一的有机联系的法律统一体。
4、民办教育法:是调整民办教育的投资关系、规范民办教育机构教育教学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学校教育制度:它是规定各极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衔接关系的各项制度。
6、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指由国家批准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测试的一种制度,包括各种入学考试、水平考试资格证书考试等。
7、学业证书:由国家批准设立的或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在该学校或该机构正式注册并完成相关学业的受教育者颁发的,证明其完成学业情况的凭证。它是衡量持有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依据。
8、教育投入:是指国家对教育领域的经费投入,它通常涉及到一国的教育投入体制、经费筹措途径、经费的增长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9、法律责任:行为人不履行法律义务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时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一般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违宪责任等几大类型。
10、高等学校的教师聘任制度:是指高等学校与符合一定条件的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教师职务所确定的职责、条件和任期来聘请具有一定条件的教师担任相应的教职的一项制度。
11、高等学校的教师聘任制度:是指高等学校与符合一定条件的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教师职务所确定的职责、条件和任期来聘请具有一定条件的教师担任相应的教职的一项制度。
12、职业教育:指国家为实现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通过开办或允许开办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渠道,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
13、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它具有强制性,全面性、权利性和公共性的特征。
14、民办非企业单位: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办理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它是公益性的民 办非企业单位法人。
15、行政侵权行为:指我国的行政主体(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过程中,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违法行政行为。
16、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教育救济制度。
17、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决定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它具有法定性、专门性和非诉讼性的特点。
18、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依法可以向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原具体行政行为进行重新审查并作出相应裁决的活动及制度。
19、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理)并作出裁判的诉讼制度。
20、支持起诉原则: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在物质上精神人和道义上支持受害者提起诉讼,但不能代替受害者起诉的一项诉讼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宪法与普通法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宪法与普通法的内容不同
B、宪法与普通法的效力不同 D、宪法与普通法修定程序不同 C、宪法与普通法的强制性不同
2、下述关于82宪法中,与教育直接相关的条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A、明确规定了各级国家机关在教育方面的职权; B、详细阐述了教育事业的任务就是“普及和提高”; C、规定了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
D、82宪法规定:“国家逐步增加各种类型的学校”。
3、下列哪一项原则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定的教育基本原则(D)
A、依法治教原则
B、教育与宗教分离原则 D、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C、教育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益原则
4、下列不是我国学位学科独立门类的是(C)
A、哲学
B、法学 D、农学 C、艺术学
5、下述关于教育评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
A、教育评估主要包括合格评估、办学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 B、合格评估是一种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经常性评估; C、办学水平评估是对已经鉴定合格的学校进行的经常性评估; D、选优评估是在办学水平评估的基础上的评比选拔活动
6、《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C)制度。A、委任或认命 C、教育职员
B、专业技术职务聘任 D、合同招聘
7、下列不属于我国教育经费主要筹措途径的是(B)
A、财政拨款
B、学生缴纳费用 D、校办产业、社会服务 C、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资
8、关于教师资格制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教师资格一经取得,即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B、取得教师资格者,必须是中国公民; C、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 D、任何学校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人不能拒聘。
9、下列哪种要素不是我国教师法中规定的技师资格要求(C)A、国籍要素 C、学位要求
B、业务要素 D、思想品德要素
10、按照我国教育法规定,下列哪种行为可使教师丧失教师资格(C)A、与自己的学生恋爱、结婚,影响较坏; B、屡次上访,对学校造成不良影响;
C、与同事发生纠纷,将同事打成重伤,受到有期徒刑全年处罚; D、因为不满学校的人事决定,提出过申诉。
12、按照我国教师法规定,丧失教师资格的人,可以再次申请教师资格的期限是(C)
A、3年以后 C、5年以后
B、终身不可申请 D、1年以后
13、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平均工资应当(C)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A、高于 B、不低于
C、不低于或高于
D、不高于
14、高等学校教师对于学校对其作出的处分,按照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采取下列哪种教育救济途径(C)
A、上访 B、匿名举报
C、申诉
D、向法院直接起诉
15、学校对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教师,可以给予(A)
A、行政处分或解聘 C、撤销其教师资格
B、行政处罚 D、追究民事责任
16、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A)
A、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B、党委领导下的校长会议负责制 D、校长负责制 C、党委领导下的校领导集体决策制
17、一名学生进入高校后,在学校规定的企业年限内学完所有课程,其他课程都合格,且修满全部学分,只有论文答辩不合格,对该学生,学校应当采取哪种做法(D)
A、不发任何学业证书
C、颁发肄业证书
B、颁发结业证书 D、颁发毕业证书
18、按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法律规定,下列不属于职业培训形式的是(A)
A、健康培训班 C、学徒培训班
B、转岗培训班 D、高级电工培训班
(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或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
19、根据义务教育法,下列哪一种正确定位了我国义务教育的性质(DC’)
A、国家教育 C、普惠教育
B、国民教育
D、免费教育(11年)B’、强制基础教育 D’、强制国民政府 A’、强制国家教育
C’、强制免费教育
20、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属于(B)
A、企业公益事业
C、收费教育事业
B、社会公益事业 D、高等教育事业
21、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是(B)
A、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
B、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C、公办教育优于民办教育 D、目前尚无明文规定
22、下列哪种权利救济方式不属于法律规定的教育权法律救济方式(D)
A、民事诉讼
B、行政诉讼 D、劳动调解 C、教育行政复议
23、老师不服高等学校对其作出的处分,按照现行教育法的规定,可以下列哪种教育权法律救济的途径(C)A、上访 B、匿名举报
C、申诉
D、直接找司法部门控告
24、下列不属于我国教育申诉的管辖形式的是(B)A、选择管辖 C、隶属管辖
B、级别管辖 D、移送管辖
25、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审查的对象是(C)A、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C、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B、抽象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D、抽象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26、下列诉讼管辖方式中,属于我国教育行政诉讼管辖的方式有(A)A、地域管辖 C、本级管辖
B、上级管辖 D、特殊管辖
27、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B)A、1986年4月12日
C、1997年7月31日
B、2006年9月1日 D、1995年9月1日
28、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正的时间是(B)A、1995年3月18日
C、2006年6月29日
B、2009年8月27日 D、2013年6月29日
30、关于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被告负举证责任为原则
B、被告应当证明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C、被告承担举证责任必须在第一审庭审结束前 D、原告不负担任何举证责任
31、下列关于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和效力,正确的选项是(B)A、具体行政行为一经成立即生效
B、行政强制执行是实现具体行政行为执行力的制度保障 C、未经送达领受程序的具体行政行为也具有法律约束力
D、因废止具体行政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国家应当给予赔偿
32、以下哪一级行为不属于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的范围(A)
①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②规章的合法性 ④抽象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③行政处罚行为是否显失公平
33、下列案件确定属于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是(D)A、某公司要求确认其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案件 B、诉讼案件
C、以县级人民政府名义输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案件 D、商务部为被告的案件
34、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A)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A、15 B、30
C、45
D、7
35、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C)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A、15 B、30
C、60
D、7
36、关于民办党校设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设置民办学校参照同类公办学校的设置标准执行 B、申请筹设民办学校,举办者应当提交申办报告等规定材料
C、申请正式设立民办学校,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个月内以书面形
式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D、审批机关对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可以发给办学许可证
3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教育经费筹措途径的是(B)A、专项资金 C、校办产业
B、教育附加费(农村统筹)D、捐资助学
38、依据《教师法》规定,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B)内,作出处理。
A、15日 B、30日
C、60日
D、7日
39、在我国,高等学校设立的最终决定权由(A)掌握。
A、教育部 B、国务院
C、省级人民政府
D、人民法院
40、关于教育法与政策的关系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D)A、党和国家政策是我国教育法的精神内核和灵魂 B、教育法是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C、具体的教育政策应当符合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要求
D、在教育实践中,当现行的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相抵触时,教育法应当服从
教育政策
三、简答题
1、简要回答教育法治化的主要内容(1)教育法治化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并依照法律的规定来领导和管理教育事务,促进教育管理的法律化和制度比。
(2)教育法治化要求做到: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和教育权救济有道、有法。
(3)教育法治化需要在教育领域,在教育过程中,加强教育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强化教育行政执法,做到有法必依;完善教育司法,做到公正司法;完善教育法制监督,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简述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概念和构成
(1)教育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教育法律法规所构成的完整的、内部协调一致的,有机联系的教育法律的整体系统。
(2)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教育根本法、教育基本法、教育主体法、学前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教育法、职业与民办教育法以及教育行政法等子部门构成。
(3)教育法律体系是我国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教育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1)社会主义首先是教育法的重要内容;(2)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立法的基本;(3)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教育法实现的基础。(4)教育法的实施,推动社会主义道德的实现。
4、《教育法》的立法宗旨和适用范围。
(1)《教育法》的立法宗旨: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
5、《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原则;(2)继承传统和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3)教育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4)宗教与教育相分离;(5)公民教育权平等原则;(6)教育与社会发展和进步相适应原则;(7)以汉语言文字为基本教育教学语言原则。
6、简述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
(1)公民受教育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平等。(2)主体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差别而受不平等的对待,反对任何形式的教育歧视。
(3)在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受教育机会、教育条件和教育效果平等,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体现在入学机会平等、竞争条件均等。
7、简述我国《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督导制度。
(1)教育督导制度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予所属教育部门对所辖地区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的制度。(2)教育督导是政府的监督行为。
(3)教育督导的范围包括平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与其他相关教育工作。
(4)教育督导的目的是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5)教育督导完成后应向上级部门或本级政府报告,受督导单位应接受并采取相应整改措施。
8、我国教育法八所规定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基本原则(1)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2)不得违反中国法律的原则。
(3)不得有损国家主权、安全和公共利益原则。
9、我国《教师法》的适用范围以及“教师”的认定范围。
(1)适用范围: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也包括公办学校中由集体支付工资、国家补助的“民办教师”,还包括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教师;在教育行政部门、校办企业等单位中,曾经担任过教师的..人员,不纳入教师法调整范围。
(2)教师是指直接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人;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担任行政职务或其他专业职务,同时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并直接担任教育工作的人员也属于教师;其他未直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未履行教育职责的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后勤人员不属于教师范围。
10、教师法中所规定的教师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1)教师权利和义务的主体相关性,即教师的权利,意味着有相应的义务主体的存在。
(2)教师权利和义务的内容相对性,即有些内容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因此是一种职责。
(3)教师权利和义务的转换性,即权利滥用引起相应的义务和责任。(4)教师权利和义务发生和消灭的同时性。
11、《教师法》关于教师资格的限制和丧失制度
(1)教师法14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
(2)受到法律限制禁止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1、(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
2、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4)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教师资格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12、简述我国教师聘任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1)、教师法第17条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2)教师聘任制度,是遵循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学校和教师之间,就任职期限,任职条件认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达成协议,依据该协议而形成的任职服务关系的制度。
1、教师聘任关系平等;○
2、聘任关系表现为合同(3)教师聘任制度的特点:○
3、教师聘任形式多样化,聘任过程实行双向选择和择优机制;○
4、聘任形式;○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解聘必须有正常理由,教师主动辞聘要依据协议,分清各自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3、简要回答我国高等学校设立的要求条件。
1、高等教育学校的设立应当任国家教育事(1)高等学校设立的总体要求是:○业的总体框架内进行,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行高等学校的设立规
2、高等学校的设立应当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3、高等学校不得划;○以营利为目的。
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2、有合格的教师;○
3、(2)高等学校设立的条件:○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和稳定的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经费来源。
14、简要回答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民主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
1、招生权;○
2、专业设置权;○
3、教学自主(1)、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包括:○
4、科研与服务自主权;○
5、海外交流自主权;○
6、内部人事管理权;○
7、权;○财产的管理自主权。
1、高等学校应当设立学术委员(2)、高等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度主要包括:○
2、设立会、审议学科和专业设置,审议教学和科研方案以及评定教学成果等;○
3、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证民主管理和监督;○高等学校管理应受到依法监督,包括党政及教职工内部监督和行政、司法及社会监督等外部监督。
15、简要回答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1享有必须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权利;○
2、开展科学研究(1)基本权利:○
3、参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的权利;○
4、接受公正考核的权和学术交流的权利;○利。
1、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
2、教育法和(2)基本义务:○教师法规定的其他法律义务。
16、简述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主要内容(1)高等学校技师的聘任制度是高等学校与符合一定条件的教师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按照教师职务所确立的职责、条件和任期来聘请具有一定条件的教师担任相应教职的一项制度。
1、主体合法,即学校必须是合法设立的,(2)高等学校教师聘任的原则包括:○
2、自愿平等;○
3、聘用合同内容合教师应当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
4、聘任合同形式合法。法;○(3)、学校教师聘用合同类型包括:定期、无固定期和阶段性合同三大类型。(4)、依法订立的合同双方必须诚实履行,合同尤其是格式合同出现解释的歧义,应当以有利于受聘方的解释为准。
17、简述我国职业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立法依据和适用范围。
1、推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加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社(1)立法宗旨:○
2、促进职业教育规范化、有序化;○
3、促进职业教育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事业的发展。
(2)立法依据:宪法、劳动法和教育未能等。
(3)适用范围: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18、简述我国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2)实行产权结合的原则;(3)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原则;(4)重视农业,科技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原则。
19、简术我国《义务教育法》中,义务教育的特点以及学校在义务教育中的“义务”。
(1)义务教育的特点:强制性、合面性、权利性、公共性。
1、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2)学校在业务教育中的义务包括:○
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学生进行德智、体、育的权利;○
3、依规定,保质保量,按时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4、不得违反规美、劳教育;○
5、依法发给完成义务教育定,自行制定收费项目和标准,不得向学生乱收费;○
6、不得将校各场地出租、出让或挪做他用,妨碍义务教育实施;学生的证书;○
7、不得体罚学生;○
8、不得开除学生;○
9、自觉接受人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20、我国《民办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原则;(2)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应主体平等原则;(3)鼓励和保护民办教育发展原则;(4)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原则。
21、试述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含义,基本原则及意义。
(1)教育权法律救济是指是对发生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违约、违法或侵权行为,通过教育申诉、教育权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等方式,以惩罚、赔偿或补偿等方式、方法使被侵犯的教育权利得以恢复的一系列诉或非诉方式和措施的总称。
1、事后救济;○
2、救济主体法定原则;○
3、正当程序原则。(2)基本原则:○(3)通过法律救济,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监督政府依法治教。(4)目前我国教育权救济的体制主要包括:(1)行政救济和民事救济两大类型。
22、试述我国的教师申请制度。(1)含义:此略(见名词解释)
1、申诉主体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教师本人,(2)教师申诉制度的具体内容:○
2、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委托他人行使;○被申诉主体是教师所在的学校或其他教
3、申诉范围包括:教师主为学校或其他育机构以及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侵犯其根据教师法享有的合法
4、申诉人应以递交申诉书的书面形式向行政机关申诉;○
5、申诉应当权益的;○
6、有关部门在接到申诉书后依法依规进行审查,并在向有管辖权的机关提出;○
7、申诉处理决定书应当发送给申诉人本查明事实的基础上30天内作出处理;○人,申诉当事人对申诉处理决定书不服,可以向原处理机关隶属的人民政府申请复核,其申诉内容直接涉及人身权、财产权内容的,并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23、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区别。
(1)、诉讼主体不同;(2)审理对象不同;(3)举证责任不同;(4)审理程序、方式、审判组织不同(具体展开参见P253)
24、试述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关系。
(1)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概念(参见书P236、P242页)
(2)行政复议的原则包括:一级复议原则,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全面审查原则,不适用调解原则行政诉讼基本原则之一是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3)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国(参见书P236、P244)
(4)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权利救济,除法律有特别规定,权利人可自主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方式解决纠纷。
(5)经过复议的案件,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可提出行政诉讼达到权利救济之目的。
25、试述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1)举证责任制度是指法律预先设定的,在案件事实难以查清或者无法查清的情况下,法院判决支持哪一方当事人主张或者判决哪一方当事人败诉的一种规则或者制度。
1、行政诉讼中被告负举证责任的原因,由于在行政诉(2)被告的举证责任:○讼中,法院审理的对象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审理的标准主要是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影响相对人人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是由行政主体单方面做出的,其实质就是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由行政主体作为裁判者裁决国家和个人之间的纠纷,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
2在时间上的规则,○具体包括被告应当在提交答辩状的同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以及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律师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此外,被告在二审过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审过程中没有提交的证据,不能作为二审法院撤销一审判决的根据。
(3)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司法解释的规定,原告应对下列事实承担淮责任;
1、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但是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间的除外。
2、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
3、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害的事实。
4、其他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
四、案例分析 1、2008年某高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期间,省教育厅领导带领相关人员检查巡视该高校考试工作。在巡查是发现大三某班级考场内,学生A某正在偷看纸条,于是检查团人员告知监考老师,责成监考考试收缴其纸条,并收取了试卷,当场在试卷上注明“作弊”字样。在此过程中,该学生多次试图辩解,也均被拒绝。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将试卷随纸条一起密封上交教务处,同时通知学生A某所在院系相关老师。教育厅领导也批评了该学校相关领导,责成他们严肃考试纪律,狠抓考试风气。
该学校的学生管理守则中规定:学生作弊两次以上或者组织学生作弊一次以上,学习可以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该学生虽然属于第一次被抓住作弊,但是,鉴于该学生在教育厅领导检查巡视期间公然作弊,情节严重,造非常不好的影响,所以学校决定对其严肃处理,以儆效尤。2天以后,学校橱窗中就张贴了学校教育处和校教学委员会联合作出的对该学生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并随后由院系副书记当面通知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该通知并被张贴在学校各院系醒目处以及学生活动场所的醒目处,其上盖有学校教务处的公章。
请仔细阅读上述案例材料,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按照200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对学生做出开除学籍处分,需要哪几个机构讨论决定?
校长会议研究决定。
(2)、高校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应当成立何种机构,该机构应当由哪些人组织?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该机构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
(3)、如果该学生不服,按照我国教育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他有哪几种权利救济方式可以选择?
该学生不服处理决定,可以向校学生申诉委员会申请,对申诉委员会复查不服可以在收到决定书15日内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樘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2、某高校本科生A在大学一年级时就因多次旷课而受到警告处分,后又多次违反学校有关宿舍管理规定,受到记过处分。2012年6月15日,A在参加期末考试期间,被当场发现作弊行为。该高校为了严肃校纪样规,稳定校园教育教学秩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决定给予A留校察看的处分。6月16日,该校通过A所在学校将学校的处分意见口头通知了A一人。A觉得很突然,表示不服该处分决定,想要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请仔细阅读上述案例材料,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按照我国现行教育法律制度,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的体制主要由哪些制度构成?
学生申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制度构成。
(2)按照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该高校在给予A留校察看处分的过程中有什么不合法的地方?
6月16日处分决定应当是书面而不是口头。(3)如果A不服学校的处分决定,他应当在几天内向该校的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哪些人组成?
1、收到处分决定之日起5天向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
2、申诉委员会由学校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学生和教师代表共同组成。○
3、某高校隶属于省教育厅,2012年10月该校大学数学教师李某在评职称提交的科研资料中有一篇论文经人举报抄袭。该校职称评委员经过调查,发现该篇论文与国外刑物上发表的一篇英文版论文90%相似,该教师只是简单翻译为中文即以本人名义在国内中文刊物上发表。职称评审委员会发现后将情况报到学校,学校认为李某作为一名教师,在科研和评职称过程中弄虚作假,情节恶劣,最终学校经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将李某解聘。李某不服,认为学校处罚过严。
请仔细阅读上述案例材料,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学校对李某作出了解聘的决定,李某如果不服,可以向哪个部门提出申诉?
向省教育厅提起申诉。
2、受理申诉的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多少日内作出处理?
省教育厅在查明事实的情况下,于收到申诉书的次日起三十天内作出处理决定。
3、如果李某对受理申诉的部门处理还不服,按照我国教育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他有哪几种权利救济方式可以选择?
李某不服申诉处理决定,可向省人民政府申请复核,还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高校是授权的行政单位,可以成为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和行政诉讼的被告)。
有情提醒:请各位学员下载《义务教育法》、《教育法》、《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并浏览。
祝各位顺利过关!
第三篇:2014年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简史
1.中国古代教育早在 3000 年前就已经出现。2.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图书馆3.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私学是齐国的稷下学宫。5.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6.中世纪大学特点:行会性、自制性、国际性7.中世纪专业教育四大学科:文法医神
8.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代表。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1876年开始的“八年课程计划”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9.为了改革德国的高等教育,19世纪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①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②学术自由的原则(教自由、学自由)(首开大学科学研究的先河)10.19世纪中叶,美国的新成立的赠地学院,如威斯康新大学,康乃尔大学对传统的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威斯康新思想为高等学校增加了服务社会的职能,成为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11.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12.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玉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开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13.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14.学历,是指人们在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能力培训的学习经历。
15.当今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16.美国学者马丁·特罗认为,如果一个国家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占这个国家适龄人口的15%以下,这个国家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如果这个比例在 15%到 50%,则处于大众教育阶段;如果超过了 50%,则进入普及高等教育阶段。17.我国的教育相关法
1980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建立了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层次。
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 年 8月18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的一部基本法律。(基本法)1995年12月颁布《教师资格条例》
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高等教育特点:①高等性、高深性:高等教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相对于所有人力资源中的中初级人才,相对于整个知识大厦的中初级知识而言的;②专业性: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其重要本质就是专业性,专业性是区别于基础教育的特征,而高等教育的任务,正式分门别类地传授这些专门知识和技能、培养某一特定领域的专门人才;③正规性、制度性:高等教育是在一定的形式与机构中实施的,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高等教育活动产生在先,而专门的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在后;④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二、政治对高等教育的作用内容:指高等教育发展的什么方面受到政治的影响。
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2.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3.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5.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体现在扩大高等教育机会、调整教育结构、改革高 等学校入学制度;6.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高等教育在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经济与高等教育:
三、经济与高等教育:(P.48)
经济的制约作用:1.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2.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3.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4.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1.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舒尔茨33%);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四、基础教育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制约质量,规模影响规模。(P.65)
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制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逐步优化的过程(发展是有方向有价值取向的,不同于变化)。其社会基础是指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切社会因素。社会基础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要素,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及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是理解高等教育现象的基本前提。政治、经济、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影响因素①在实践中,多种要素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是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的,在时间上是同时的和持续的;②多种要素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在性质和侧重点上是有所区别的(A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通常具有强制性特征,并铸就高等教育制度的性质;B经济构成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任何政治制度下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C科技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并在智能和方向方面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D文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于观念方面的作用,并具有惯性和潜在性;E基础教育构成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基本动因,具有直接、显性的意义);③多种要素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只有为人们普遍意识到,成为人们普遍的要求,这种作用才有获得实现可能;④由于多种要素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综合的和全面的作用,因而,高等教育自身应当全面地面向多种要素,而不只是接纳其中一种要素的影响,而忽略其他要素的制约;第五,多种要素之所以持续地、顽强地制约高等教育,其基本原因是高等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强大的社会功能和教育系统内部的引导功能。
五、高教对文化的促进作用:传承、改造、创新(P75)
六、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 入;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七、高校的三大职能(P.70)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最基本、最古老的职能);2.发展科学的职能(自洪堡和柏林大学开始,世界性的普遍原则);3.直接为社会服务(威斯康辛思想)。三项职能的关系: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其中,①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②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③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效
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八、大学生的身心特殊性:①从群体特征来看,规模扩大;成长背景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②从身心特征来看,大学生心理存在过渡性、可塑性、矛盾性,矛盾性的具体表现有: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等;③从思想、行为来看,影响思想、行为的因素存在多样性,学生思想关注的分散性,价值取向多样性,思想行为的反哺性;④身心方面存在特殊性: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整体而言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面对的压力较大,心理成熟度还不够。
高等教育目标的性质:主观性、客观性、复杂性
高等教育目标: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高等教育目标 具主观性质,有客观性基础和复杂性。
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作用)。①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导向作用。②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调控作用。③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教育目标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指南,而且是教育评价的依据。)——评价和激励作用。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依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高等学校的具体化。分层次培养目标:本专科和研究生(硕士、博士);科类与专业培养目标(11个学科门类71个种类249个具体专业);课程目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制度)和单元目标(一门课程中各单元的具体要求)
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适应性强的“通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19 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九、教学内容(课程)高等学校课程即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及其内容,或者说是在学校指导 下的和学生自我安排的学习、活动的总体计划和学习、活动本身及其过程中的非计划因素。特征: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纵向(层次)结构: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横向结构:必修、选修。
高等学校的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等。高等学校的教材应当遵循以下: 1.科学逻辑与认识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所谓科学逻辑指的是科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性。因此教材不同于学术著作之处,在于它必须考虑学生的可理解性,由浅到深,由简到难;2.观点与材料相一致的原则;3.“少而精”与“多而全”相协调的原则
十、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P125)教学活动是实践活动,更是认识活动,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掌握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系统科学文化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①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它不是以尚未发现的事物或真理为对象,而是以他人或前人已发现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对象,主要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即书本知识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势与一般的认识活动的对象也不同,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即再发现的过程③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2.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3.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4.特点:①专业性,以专业为基本教育单位进行,通过学习专业性间接经验而实现,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而展开②独立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对独立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过程③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从事一定科研活动有所研究有所创造的过程④实践性,引导学生从学习阶段转向社会实践阶段的过渡,理论联系实践。
十一、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P.106)孔子-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学记》-教学相长,长善救失;朱熹提出:循序渐进原则;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方式;文以载道:寓理想性于教 学中;知识与能力成不成正比;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孔子《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棑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悱:学生想说心里话,表达不出来;发:教师指导学生把心理话说出来)《学记》,“道而弗前,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要诱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强迫学生顺从学生在思考阶段,老师要给予启发,又要有保留,”)结合你所任教的专业课,对教学原则体系进行一番评述。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思想性的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5.直观性(直观手段)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6.统一要求(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选取其中的两条进行阐述,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是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首先要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②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③贯彻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教师同样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须既有专业所长,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独立性、创造性特点的反映,也是高等学校一条特殊的教学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将科学研究
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同时将教学活动体现于科研过程,使科研活动教学化,从而将高等学校的这两种主要的活动,有机地统一为一体,共同实现高等学校的职能。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用过程教育代替结论教育。②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环境。③把研究列为考核学生学业的重要指标。
十二、班级授课制17世纪(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中国始于1862 京师同文馆 概念:是将学生按年级、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各级各类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优: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是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的“相观而善”的机会。缺:对班级进行的统一教学,不能充分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短学程化,教学场所多样化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首先,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对教材 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其次,教师备课还要备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还要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第三,备方法,在吃透内容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上课是通过讲授、讨论等方法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予以实施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上课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目标明确:让学生知道那些,掌握那些 内容正确: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正确的,科学的,教学行为是符合规范的 方法得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找出最佳的教学方法 表述清晰:讲授层次分明,语言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板书规范。气氛活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具有交好的互动性。合理、有效的考核应满足以下要求:要体现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命题内容要全面;考察、考试次数不宜过多;评分应当有分量。
十三、教学方法 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分类:第一类,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第二类,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夸美纽斯.飞机模型)、参观法等;第三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有: 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逻辑性;3.语言的感染性。其他方法:习明纳尔,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20 世纪5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 出天才的培养),程序教学法(学生个体通过自学方式学习程序教材的教学方法,20世纪50 年代,教学手段和工具现代化的产物)
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要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①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实现;②要依据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特点,如英语用讲授法;数学练习法等;③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④要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的条件;⑤要依据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的要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他们都“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能机械地应用到所有具体教学中去。某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某种教学任务和内容,对于某些学生,对于某些具体情境可能是适用的,有效的,然而它对于另外某种教学任务和内容,对于另外某些学生,对于另一种具体情境却可能毫不使用,甚至可能还会有消极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组合与运用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教学方法纳入最优化程序中,教师应依据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原则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合于特定内容和特定学生的特定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也体现了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十四、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要素:教学准备程度、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
十五、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校科研,从19世纪开始。科研作为高校职能的提出者:德国人 洪堡
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1.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2.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4.学科发展的基础性措施;5.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6.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体系中的特色内容。
高校教育研究内容有: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课程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
科学研究的起点:发现问题,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高校科研管理的方法形式:激励法、计量法、权力控制法、专家评议法
十六、高等学校教师的价值(作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培养人才)——基本任务 知识、能力、品德,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发展科学)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服务)
十七、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培养自己对职业的热情、稳定的兴趣)——决定了教师具有持久、稳定性,由脑力劳动的复杂性、劳动对象的特点、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决定 2.创造性(获得职业的成就感、自豪感)——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强烈的自警和自省意识),教师自身思想品德情感意志信念知识及教学艺术等对学生发生影响的重要精神手段;向师性 4.群体性(高度的协作意识)
十八、高校教师的素质 是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
来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由教师的地位、性质、劳动特点及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决定的。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方面:①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②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③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④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⑤身心素质:一是身体素质:体制健康,耐受力强,反映敏捷,精力充沛;二是心理素质:愉快的心境,开朗的心胸,幽默地情绪,顽强的毅力
十九、教师的教育情意①教育理想②教育情操③教育性向④教师自我 :
高校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二十、高等学校的管理“二重性”:教育性、学术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高等学校的管理原则:1.目标性原则,管理的基本原则,要求①重视规划和计划工作②以自己的办学目标为指导,协调处理、优化配置以实现目标③兼顾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适当体 现以目标管理为主的要求;2.整体性,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要求①充分考虑社会需要和环境变化②处理好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等方面的关系③正确处理学术事务和非学术事务之间的关系,使其密切合作、协调运行;3.民主性,核心是组织成员参与管理,要求①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过程②重视发挥教授等学术人员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③吸纳社会群体能参与;4.效益性,提高办学效益(社会、经济),要求①以办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为标准衡量②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间的关系③日常管理和运行方面要注重成本和节约意识,树立经营理念,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并重模式 高等教育多样化主要表现:培养目标多样化、教育对象多样化、培养方式的多样化、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多样化、经费来源多样化、社会职能的多样化。二
十一、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教的目的是直接 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请对这些观点加以阐述。答:①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称为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为社会本位价值观。②个人本位价值观(含义):个人本位价值观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的目的,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③社会本位价值观(含义):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目的,强调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④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1)个人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但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结合,使得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2)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助长了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影响了社会的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⑤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视作为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世纪做出积极的动态调整。
二十二、试述大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1.素质教育的概念: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而不是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畸形 的发展),与单纯的应试教育是相对立的。2.素质教育的定位:素质教育是一种指导思想;素质教育必须贯彻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3.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全球化,使得职业的变动与岗位的转换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与可再就业性要求更加突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内涵提出新的要求;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标志;人的发展要求身与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和谐发展。4.素质教育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有两个涵义:一是所有学生的素质都必须有所提高。二是各种素质都必须得到培养与提高。5.素质教育的任务: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然素质(身体素质或生理素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心理修养 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社会素质(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劳动)。6.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创造力。7.素质教育的重点: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两翼。素质教育中努力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努力通过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间的深刻对话,达到沟通、整合的目的,使学生的理性与情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得到和谐发展。要防止产生两种误解:一是将素质教育误解为知识人文教育,忽视甚至无视科学教育在素质全面发展中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将人文素质教育窄化为仅仅是文化历史知识的补充教育,忽视甚至无视在广博的人文知识基础上升华、提高为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8.素质教育的难点:发展情感,情感发展和心理的调适,本应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由于应试教育长期占据上风,学校教育往往偏重学生的逻辑——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他们情感——体验层面的教育,学生的情感发展远远落后于其认知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成为一个开放、开朗、奋发向上的新人。素质教育是怎样实施的? 答:①概念:素质教育是指着重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以及人的素养和品质的提高。②定位:素质教育是与单纯的应试教育(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相对立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思想,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③产生的背景21世纪的教育是让人学会怎样学习,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强调对人的全面的素养和品质的培养。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化,使职业变动、岗位变化 成为常态,而素质教育增强了可迁移性、适应性,因此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素质的内涵 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④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难点、重点: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科学、人文。难点:情感教育较难。
第四篇:2014年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教师职业道德
道德的特殊本质: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①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道德是由原则、规范、意识、信念和行为习惯构成的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具有特殊的规范性。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他不是被颁布,制定或规定出来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要求,次序和思想);道德是一种非权利规范(道德的规范实施主要依靠传统的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而不是用权力强制来开路);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德是通过干预人们的思想和内心来甘于人们的行为的)。②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是实践的。道德是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不仅是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道德的基本品质: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其目的是按照道德的基本品质 “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道德的特点:1.特殊的规范性 2.广泛地渗透性 3.独特的多层次性 4.更高的稳定性 5.强大的自律性 p9 道德的基本功能:1.调节功能 2.论证功能 3.教育功能 4.导向功能 5.认识功能
4.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及其观念的灵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①为人民服务 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③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主要规范:①爱岗敬业,勤于职守②尽职尽责,奉献社会③遵纪守法,诚实守信④文明竞争,友好协作⑤勤奋学习,熟练业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尊重自我,热爱学生;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严格自律,以身作则
6.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向师性、主客体双重性 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向师性: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要求教师必须从育人高度注意自身劳动的示范性。
7.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①教育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与其他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思想的、有主动性的人。②广大青少年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客体)而出现,又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而出现的。③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的一方,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操有某种主动权。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还反映在劳动过程中的反作用特点。8.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教师的劳动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培养新的一代。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具 有创造性。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根本在于他的活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 套用。由于学生的个性、教学内容、客观条件、教师自身的特点等等是千差万别的,因而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具体方式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2.教师劳动过程的创造性还体现在教育教学内容上 3.教育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
9.大学精神的内涵:①学术自由②独立自治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④开拓创新⑤理性批判
10.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①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 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③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④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
11.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书育人原则:确立依据:①是教师的基本职责②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③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人才的要求。要求:①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②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③努力学习,提高在自身素质,探索 教书育人的规律 为人师表原则:确立依据:①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②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③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要求:①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②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③坚持言行一致,表里 如一④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教育公正原则:确立依据:①是社会公正总体原则的要求②是贯彻为人师表的保证③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 要求:①坚持真理②办事公道③一视同仁。①教师对待每个学生的同样心,即同样的关爱和负责②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具有差异性,即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待遇。依法从教原则;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客观依据:①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贯彻②处理教育活动过程中特殊人际关系的要求③在教师职业道德她戏中居于特殊地位。要求:①尊重学生②关心学生③同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13.协调高校师生关系的师德要求1)确立学生主体观念:①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②确立学生主题观念的同时,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③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2)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前提①是有效实现教育教学的需要②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自我克制是教师在教育中善于控制自己情绪、自我把握教育态度和行为的能力。作为一名教师,也要把个人的忧愤、放在教育活动之外。③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尊重学生的另一重要方面,针对学生的个性特色施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3)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①要扩大与学生的交往范围,积极参加他们的各项活动,在交往中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做学生的知心朋友;②遵循师德规范的要求深入了解学生,公正、无私、少成见平,放下架子去接近学生,把握学生的内心思想活动,以适当的方法去教育、指导学生;③理智地把握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4)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出发点是爱护学生。应遵循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14.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1)关心集体2)尊重同事。3)团结协作4)有益竞争
所谓发展性团结协作,主要是以优化现有教育人际关系、促进发展为目标和出发点,有问题时愿意、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有意见提在当面,寻求和实现了充分的人际交流,不断达到新的理解,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促发新的发展契机。教师之间的关系表面上似乎不是很和谐,教师之间会围绕某个问题发生激烈的争论,但这种教师人际关系具有激励价值,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这种教师集体中的团结协作氛围一旦形成,就会使教师逐渐养成并习惯于真实的、真诚的、互相激励的教师人际关系。
15.怎样理解“真实的集体”?真实的集体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的。按照马克思关于真实的集体的思想,在真实的集体里,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价值本质、价值地位、价值意义上是统一的,不存在内在的分裂和价值序列上的优劣之分。从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关系上看,两者在总体上是一种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生共长的关系:①个人的价值创造、利益增长和需要的满足依赖于集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②集体的总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有必须依赖于个人的价值创造和利益增长。③真实的集体主义强调个人与集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的统一协调和生存发展上的共存共生,并把实现社会整体的共同进步与每个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真正统一,作为他最高的目标和要求。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出现矛盾时,真实的集体坚持个人与集体利益的相互协调这一根本的价值导向,并对发生矛盾的状况作具体分析。
16.科研中的道德要求:①追求真理,勇于创新②实事求是,治学严谨③配合协作,优势互补④学术民主,提携后辈 学术腐败主要表现①抄袭剽窃,将他人成果占为己有②伪造或拼凑包装③浮夸吹嘘,制造“学术泡沫”④大搞不正之风。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①整个社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偏差对学术界的影响②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发展又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管理系统滞后③极少数人学术道德低下,学术功底薄弱,心态浮躁,经不起名利的诱惑④监督和惩罚机制的缺位也是我国学术腐败未能得到遏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术腐败的解决办法:①清除学术腐败现象,有赖于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②有赖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机制。需要综合治理,多管其下,才能见效。③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体的道德要求是教育教师: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治学严谨;配合协作,优势互补;学术民主,提携后辈。④提高学术研究的道德水准。17.教师在社会服务中的几个关系的道德要求: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应当遵循:“诚信、公平竞争、效率、奉献”的基本道德原则。①要正确处理好享有的权利和应尽义务的关系②正确处理岗位主次关系③确立自觉的守法道德④要主动维护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⑤应具有人格示范的要求
18.师德修养过程:①提高师德认识②陶冶师德情感③磨练师德意志④坚定师德信念⑤培养师德行为和习惯
19.新时期师德修养德要求(师德修养的方法)师德修养的必要性。①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②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③是实现教师目标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对教师德要求以及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实现教育目标的要求必须做到学习与实践、他律与自律、品质锻炼与仪表修饰三个结合。①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知识;学习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吸收社会生活中一切有用的养料;向具有高尚师德的优秀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深入实践-积极投身教育实践、生活实践,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②他律与自律相结合。他律,外界对主体的道德规范和要求;自律,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能严于律己,自觉主动地内化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并自觉地付诸行动。关系:其中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基础,自律是他律的发展和升华。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必须经过他律阶段的不断积淀、发展、提升,渐而转向自律。因此我们强调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必须坚持以他律为基础和前提,以自律为目标和境界,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结合。A 正确认识师德修养过程中他律与自律关系的意义(他律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外在动力; 自律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内在动力;师德修养重在自律)B 要重视他律阶段的积淀和发展(主动接受各种师德教育;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积极参与营造教书育人的环境)C 师德修养要努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自觉内省、经常反省、努力做到慎独)D 在他律和自律的结合重,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还要突出师德实践环节(既要言教又要身教,为人师表、师德实践中具有高度教育责任感和教育良心)③品质修练与仪表修饰的结合。大学教师的仪表可以反映其内在品质修养和精神内涵,风度是内在品质修养的具体表现。A 服饰:冷暖色适宜,和谐得当;款式合时,展示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张扬个性;朴实自然,整洁宜人 B 语言:健康文明而富有思辨性;规范简洁而富有逻辑性;准确生动而富有幽默感 C 举止:仪容应当端庄潇洒、和蔼可新;大学教师的仪容应当沉稳大方,行为得体。
20.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质的分析
22.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或基本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是教育者在进行师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者在师德教育过程中处理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基本矛盾关系的准则。1)引导性原则,这一原则是从师德教育的他律性特点出发的,师德规范于教师个体而言,是一种外在客观的要求。师德解决的是精神世界的问题,而思想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的,粗暴 的办法,只能通过循循善诱,受教育者明白事理,转变感情,达到心悦诚服。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2)内化性原则,主要与道德的自律性相联系,师德主要靠教师主体去修养,在进行师德培养时,一定要注意师德规范转向受教者内心的转化,将外在强制转为内心信念,把教师职业 道德的基本观点、原则、规范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动机、信念,并自觉自愿的指导自己的行为;3)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引导其自己去观察分析、指导实践、知行统一;4)差异性原则,全面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及品德形成的规律,针对性教育;在职教师的不同特点,重视解决个别性问题;5)连贯性原则,师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要求各阶段顺序的阶段性、前后连贯的完整过程。
第五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3
3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们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新贡献内涵是什么?
3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是什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等教育的意义。
36.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认识。
3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们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新贡献内涵是什么? 答:1)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2)要充分发展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的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3)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4)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5)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的基础的。6)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3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是什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等教育的意义。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点:(1)马克思主义理想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品质及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生产关系、人的其他社会关系等等,特别是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3)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可能性,但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真正实现;(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办法和基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内涵:第一层次,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第二层次,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将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统一起来和谐发展;第三层次,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全面发展,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的历史的把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德育是方向和动力;智育是核心;体育是基础。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可偏颇。
36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认识。
答: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是两种对立的教育目的观。社会本位观内容: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人才;对学生的培养要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社会本位观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中心的地位,社会是目的,而个体则处于从属的地位,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 ___“社会中心论”。个体本位观内容: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对学生的培养要从个人的需要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认为个体处于中心的地位,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的存在和发展服务的手段___“个体中心论”。
两种观点都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1)社会本位观对于教育走出隔世”状态,密切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若片面强调,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导致或助长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也容易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2)个体本位观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但容易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并容易导致教育中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化的倾向,导致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现实选择:应将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动态地协调起来考虑,相互弥补其不足之处,反对割裂开来的”一边倒”观点.教育工作者在确定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安排课程、制订教学计划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应当根据特定和条件和情况,把二者结合起来,协调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