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我对福建高考语文经典名著阅读命题的忧虑与期待

时间:2019-05-14 04:5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我对福建高考语文经典名著阅读命题的忧虑与期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我对福建高考语文经典名著阅读命题的忧虑与期待》。

第一篇:八年级我对福建高考语文经典名著阅读命题的忧虑与期待

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我对福建高考语文经典名著阅读命题的忧虑与期待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陆 敏

(载于《海峡教育时论》第一卷第二期,2007年9月)

2007年,福建语文高考增加文化、文学类经典名著阅读的考查内容。这项考试改革既反映了语文学科对学生文化、文学素养的要求,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界对教育现状的忧虑与反思。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严重存在着重应试、轻素质的恶劣倾向,并与高考的错误导向息息相关。高考语文忽视言语表达的主观性与个性化,忽视语文学科在心智润养和情感熏陶方面的特殊要求,沉迷于客观化、标准化的命题形式,沉迷于对知识点的清点与肢解,其影响所致,便是作为教育受众的青年一代在文化素养和文学底蕴方面极度贫乏。“解铃还得系铃人。”如今,福建高考语文的这一改革,对改变教育现状、提高国民素质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然而,自《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出台伊始,本意在于弘扬素质教育的经典名著阅读命题就已经不可避免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淖,在高考中渗透与整合素质教育内容的改革设想由于受改革者自身素质的影响而很不理想,原本十分美好的初衷在恶劣的应试竞争中也面临被“异化”的危险。

今年高考前后,我就曾接受《海峡导报》等省内媒体的采访,发表《对我省高考语文自行命题的反思与期待》《语文名著阅读题靠“死记硬背”》《我对今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的看法》等访谈,就福建高考语文的经典名著阅读命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表示我的忧虑与期待。

文学名著阅读命题方面。

2007年,福建高考语文终于有了一份比较像样的《考试说明》。这份《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将“《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列入考试范围。”这是一项在高考中渗透与整合素质教育内容、用高考指挥棒来促进学生提高文化素养的大胆改革,其正面意义怎么肯定都不过分。但是,这份《考试说明》所附的文学名著阅读考试样题以及后来依据其样题编拟的高考试题却从根本上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原则,从命题形式到考查内容都与提倡文学阅读、提高文化素养的初衷相去甚远。名为文学阅读,考的却是识记能力,与文学鉴赏无关,而且把活生生的文学大树删枝去叶,剩下枯死的主干,被学生戏称为“木乃伊”。例如高考题中的“简述梳妆匣的来历”,命题者提供的答案是:

“欧也妮十分同情查理的遭遇,把自己的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他,查理把嵌有母亲肖像的镶金梳妆匣作为定情物托付她保管。”

在这里,情节的生动性和人物情感的细腻表现已经荡然无存,仿佛只是六千法郎与镶金梳妆匣的易換或交割。这类试题如同那些语音、别字的“基础题”,能力层级极低,其分值对于大学选拔新生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不仅考不出文学素养,而且败坏学生的欣赏口味,更助长死记硬背之风,增加学生的负担,致使高三学子们苦不堪言。

应当说,倡导经典名著阅读,在高考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这一高考改革的理想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由于《考试说明》的制订者没能正确领会素质教育的要义与文学阅读的特征,依旧按照应试教育的旧思维来指导样题的命制,高考命题人员又依样画葫芦,缺乏应有的和允许的变通与创新,致使好端端地名著阅读考试就这么被“异化”了。当前中学校园里盛行记背小说梗概、不管小说内容的“买椟还珠”式的读书之风,此类试题是始作俑者。学子们计较的是诸如查理父亲的自杀与查理投奔葛朗台哪个在先哪个在后,觉慧给那个讨饭小孩的是两个银币还是半元银币等问题,因为这些很可能就是高考评卷设定的得分点。正如要灭杀美丽,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美丽打磨成利刃,让她自戕。以审美为特征的文学名著阅读正是以提倡文学阅读的名义给灭杀了!

对命题选材范围的圈定。

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历来绝少圈定命题的选材范围(名句名篇默写例外),全国的《考试大纲》及各省市的《考试说明》均是如此。因为选材范围的圈定必然助长“围题”心理,应试者在这范围内猜题、押题,强化训练,考出来的将是“伪能力”。然而,我省的《考试说明》却明确规定,文化类经典名著阅读考试从《论语》《孟子》《庄子》中选取文章作为考查的材料,文学类经典名著阅读考试也作了相应的圈定。《考试说明》的制订者原本是想以《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籍作为考试范围,借高考改革的契机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但是,恰恰是这种做法给“围题”者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论语》《孟子》《庄子》是中华民族文化典籍中最精华的一部分,三部著作内容博大精深,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有新的收获,对其思想内涵的理解完全可以常考常新,怎么考都不能穷尽。但是,对这三部经典名著的阅读考试还兼有(或者说更主要的是)文言文阅读翻译的考查,文言翻译的分值在这道阅读试题的10分中占了7分之多。先秦文章本就不尽浅易,符合“浅易”这个标准的文本材料也相对有限,对命题的选材范围做如此圈定无疑是命题者在作茧自缚。2007年我省就出现几部针对这部分内容的模拟试题集,预计2008年将会更多,加上各地市和名校层出不穷的模拟题,高考拟题要回避这些“题山题海”将更为困难。各校在高考复习中精心遴选模拟题,老师们对估计命中率高的文本选段做重点辅导,学生们对“围”到的内容死记硬背,至少在文言翻译这一部分未必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而且还将影响考试的公平性。不出几年,适合命题的文本材料就可能被穷尽,高考命题要么与模拟试题“撞车”,要么就从各类模拟试题的“二手市场”中挑拣改造,要么只好“另谋生路”。文学类经典名著阅读的命题也存在这个问题。今年高考中,就存在两道文学名著阅读考题与一本复习指导材料中的模拟题几乎完全相同的现象。(非但如此,2007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文本《书博鸡者事》,与福州市“语文名师工作室”(http://)编拟的2007年模拟试题的文本“撞车”;散文阅读的文本《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与济宁市2006—2007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的文本“撞车”,济宁市的这份考试卷从2007年3月份起在著名的中学语文资源网站“育星教育网”(http://)上还提供了下载,以该文本为命题材料的中、高考散文阅读模拟试题,我在网络上至少看到了3套。)这不由地让我联想到孙绍振教授的感叹:“在中国,任何教学改革都不可能是理想化的,最大的不理想,就是高考的恢恢天网。”(《从语文高考变革看课外阅读的趋势》,摘自2007年7月13日《中华读书报》)

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籍作为考试范围是最为便利和有效的方法;但是,一旦圈定命题的选材范围,就易于“围题”,考试的信度和公平性将受

影响。在这里,《考试说明》的制订者和高考命题者面对的是一个令人困惑的二律背反现象。但这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问题,它考验着高考改革者的智慧。

但是,在文学名著阅读命题方面,以能力层级极低的识记类试题充作文学阅读,就不是技术层面的操作问题,而是素质问题。读者是作品的上帝。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着人们去发现的“神秘之物”。文学阅读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这是文学阅读学的最基本的常识。那种在极其严肃的高考命题中置基本常识于不顾的行为,只见作品不见读者的命题思维,在高考过后就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们批评。潘新和教授总结经典名著阅读命题时说:今年的命题“一律是对原著内容的叙述,检验的是识记能力。今后要增加一些在识记基础上的思考、感悟题。”(摘自潘新和教授的《坚持生本化、素养化、表现化命题方向——福建省高考语文自行命题之反思与前瞻》,下同。)主张在高考的文学名著阅读命题中摒弃单纯的记忆题,增加思考题、感悟题、鉴赏题,已经是许多行内人士的共同呼声。我看到一些中学语文教师,他们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尝试着编拟一些文学名著阅读的新题。例如:

①红学前辈王昆仑先生在他的《红楼梦人物论》中用“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来评论王熙凤。你如何看待这句话?请结合《红楼梦》的内容举例加以阐述。

②下面是《围城》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联系作品的相关情节,简要分析划线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汪家租的黑砖半西式平屋是校舍以外本地最好的建筑,跟校舍隔一条溪。冬天的溪水涸尽,溪底堆满石子,仿佛这溪新生下的大大小小的一窝卵。水涸的时候,大家都不走木板桥而踏着石子过溪,这表示只要没有危险,人人愿意规外行动。③法国近代小说家法朗士说:“我们每人心里都有一个堂吉诃德,一个桑丘〃潘沙;我们听从的是桑丘,但我们敬佩的却是唐吉诃德。”你是如何理解法朗士的这句话的?请简要叙述。

尽管这些试题还不完善,但毕竟与那些单纯的识记类试题有了质的区别。我认为,好的文学名著阅读试题应当体现“生本化、素养化、表现化”的命题原则,具有如下的特点:

1.不要拿死记硬背来为难考生,但解答试题又必须以对原著的认真阅读和深入品味为基础,尤其要做到让那些只读情节梗概不读原著的考生无法得到基本分数。

2.要尊重读者的阅读主体性,从对文本的简单复述向鉴别、赏析和评价迁移,侧重考查对作品的感知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和创新精神。

3.要注重创造性阅读,破除文本至尊的思维模式和对标准化诠释的迷信,强调理解的多种可能性,提倡独立思索,鼓励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

4.要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倡导读者与作者、与文本,甚至与命题者之间的自由对话,引导考生联系更为广泛的阅读体验与生活实践,将阅读成果转化为经世致用的生命智慧,真正检验出考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如今,2008年高考的考生现在已经坐到了高三的教室里,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也将在2009年走进高考考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能否经受高考的检验,高考是否依旧是制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瓶颈,人们在困惑着,也在期待着。高考是一场博弈,对于十年寒窗历尽艰辛的学子们是如此,对于风风雨雨一路走来的课程改革也是如此。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的理念能否在今后的高考得以贯彻,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然而,我们在2007年福建高考语文的经典名著阅读命题上,却看到了与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倾向。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语文素养包括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两者是一体两面,不可或缺。而那些所谓的文学经典名著阅读试题,硬是把原本含有丰富的人文营养液的名著,进行人工的脱水处理。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指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介作品的能力。”而那些所谓的文学经典名著阅读试题,也与《课程标准》的要求风马牛不相及。

潘新和教授在反思四年来的福建高考语文自行命题时说:“福建省自行命题,走过了四年曲折之路。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改革成绩可喜,命题素养堪忧。”这是一句由衷之言。可喜之处不必多说,堪忧之处应当时时警醒。福建的高考语文自行命题应当尽早摆脱“命题素养堪忧”的困局,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期待。

第二篇:2010福建高考命题趋势预测之语文作文

2010福建高考命题趋势预测之语文作文 2010-03-26 13:30

2010福建高考命题趋势预测

高考作文分值高达70分,关系到语文全局的成败。离高考两月余,在这段时间里,如何为写就考场高分作文做铺垫,我们精心邀请了厦门市10位资深语文教师为高三学子做指导。

名师档案

钟斌 厦门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福建省高考优秀评卷老师。

三国鼎立:2009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启示

2009年全国共18道作文题,命题作文共8道,分别是北京、重庆、湖南、江苏、四川、山东、湖北、福建。其中湖北和福建的为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有两篇,分别是天津、广东。材料作文8篇,分别是全国卷

一、浙江、辽宁、海南、全国卷

二、上海、安徽、江西。从命题形式和内容来看,2009年全国高考作文呈现出“三国鼎立”的繁荣。

从近年的走势和各地考查的热点、重点来看,个人以为,2010福建高考,新材料作文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在迎考过程中,应重点训练新材料作文,兼顾其他。凸显理性:2010福建高考命题趋势预测

各地自主命题以来,我们的命题呈现重视文学性的趋势,造成理性思辨不足,西方国家则过于重视哲学方面的观照。

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老师认为:就诱导批判性思维方面而言,我们的命题局限性是明显的。东西方在作文命题上的差异显示出了两种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之间的深刻差异。我们的教育正在和国际接轨,考查理性思维确实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因此,2010年,“理性”必然成为命题的关键词。素材积累:70天作文提升策略

目前,对高考作文命题的要求和走势,业内人士有以下共识:

(1)降低审题难度。命题只要给学生清晰地圈定一个范围即可,题干越简洁越好;(2)禁绝观点入题;(3)有利张扬个性;(4)留有选择空间。命题既要有所限制,又不宜限制太死,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留有余地;(5)提倡规范写作,重点是规范叙述类和议论类文体,兼容各种文体,让擅长不同文体的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根据新课标和新考纲,2010高考作文将以凸显生活体验,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和两个回归——— 回归人本,回归生活为目标。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其中包含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等。

建议考生注意积累以下题材:

① “人与自然类”话题。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不只是身形的接近,更是心灵的融入,用眼去观察它们的形态,用心去倾听它们的声音,用情去呼吸它们的气息。

②“生命”话题。着眼于真实的自我,关注自己的成长感受、人生体验、心灵空间,用巧妙灵活的形式展示血肉丰满的自我。

③“人格类”话题。强化自己在社会舞台中的角色意识,学会与周围人交往、交流、和谐相处,懂得珍视生命、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和感恩,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④“精神家园”话题。多读关于大师的传记作品,多读大师们留下的经典著作,观照自我,通过追慕灵魂来拷问灵魂,从而摆脱“小我”,提高人生品位,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大写的“人”。

⑤“哲理”话题。探求人生的哲理,懂得辩证、理性地思考评价生活现象。

另外,考生要常写作,始终保持良好的写作状态,重点写好4-5篇不同话题、类型

第三篇: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趋势与备考攻略

2019高考语文命题趋势与备考攻略

一、2018 试题 分析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考查内容遵循《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核心素养内容进行命题。在总结以往命题经验的基础上,更加体现时代性、更加重视思想性,更加重视学生素养与能力考查。试题整体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稳”,是指高考内容稳定,各题型分值稳定,没有较大变化。考查内容按照考试大纲对高考语文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一点没有变化。从题型看,包括论述类阅读、文学类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五部分组成,各题型和分值除了个别题型有微调外,基本保持稳定。

“变”,是指试题在稳定中又呈现出几个新的变化:

首先,从分值上看,有细微调整。诗歌鉴赏试题有变化,试题从去年的一道五选二的选择题变为四选一的题目,分值从5分降为3分,主观题分值增加了1分,诗歌鉴赏总分变为10分,比去年减少了2分。小说阅读由14分变为15分,增加1分;默写由5分变为6分,增加1分。

其次,从阅读量来看,有所提升。全国卷Ⅰ为8800字,全国卷Ⅱ8250字,全国卷Ⅲ7900字,平均约为8300字,比去年提高了几百字。

再次,从题型上看,部分题型发生较大变化。语言文字应用题一改去年成语、病句和得体分开设题的命题特点,将成语、病句修改和句子衔接试题巧妙设置在一个语段当中,既强调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一改以往连续几年设置的句子填充题,改为启事、书信等文段的修改,指向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引导考生关注语言的具体应用。同时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的流程图,从看图写话转向对语言综合使用能力的考查。文学类文本试题,全国卷三套试题的选文由去年的“二篇散文+一篇小说”形式变为三篇小说。三篇小说新变较为明显,既有现代小说,又有当代小说,既有常规小说,也有回忆性小说、科幻小说等有创新写法的小说。

作文试题的变化也较为明显。其一,新材料作文又重新杀回高考,以“幸存者偏差”为内容的全国Ⅱ卷试题,立意较为宽泛,可写性较强,同时也能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对前几年对审题立意限制较多的材料作文命题的一种改进性尝试。其二,全国卷Ⅰ“给2035年的的18岁的学生写一封信”和卷Ⅲ“三个标语”为内容的试题,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自我、关注自我和社会的关系。这种与时俱进的作文命题方式,也是一个显著变化。

题型和分值的变化属于显性、表象的变化,隐藏在这显性和表象之下的,是2018高考隐性和实质的变化:更加重视考查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素养既包括知识,更包括能力,还包括思维。加强对核心素养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联系社会生活,突出实际应用。以往的语言运用题单纯就考点设置题目,试题灵活性与应用性不强,考查的知识性内容过多,对能力考查不够充分。今年语用题的一系列变化加强了对语言实际使用能力和语感的考查。有些平时做题很顺手的同学,遇到今年的试题,感到不适应和措手不及。

二是加大对思维的考查力度。在去年考查逻辑推断的基础上,今年的试题直接在赋分最多的作文题对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行考查。作文试题虽立意多元,但也有深浅高低之分,能写出有深度的作文必须具备较好的思维品质。诗歌鉴赏探究题设置开放性答案,鼓励考生主动思考,积极思考,多元思考,激发发散思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设置问答题,考查思维的条理性和清晰性。语言运用的框图题通过描述图形,考查思维建模能力,也是对思维的一种考查形式。

三是加强对阅读能力考查。全国卷通过论述类文本的第二题考查对文章整体构思和结构的深入理解。小说阅读通过探究题考查阅读鉴赏评价能力。实用类阅读通过图文方式,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重点是信息的提炼、概括、整合、分析能力和跳读、浏览等能力。试题对阅读能力的考查更趋全面。

四是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考查力度。近几年的试题,一直在做这样的探索。今年的力度也很大。一是提高默写分值,考查内容都是课本名篇中的名句,有深广的文化内涵。二是联系课本内容,考查文化常识。如全国卷中的“豪右”“京师”等词语,均来自必修教材。三是重视汉语文化,加强对书面语准确表述、谦词敬辞规范用法、文段语体风格一致的考查,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解语言文字文化内涵的能力。

二、2019 备考 策略

(一)命题趋势

1、试卷阅读量会进一步提升,难度稳定中有增加趋势。从2016年到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的阅读量,以全国卷为例,已经从7000多增加到8000以上。预计到2019年,阅读量仍会进一步提升,达到或接近9000字。根据高考对核心素养考查的要求与命题趋势,预计试卷会在以下几个板块增加阅读量:

一是增加论述类阅读的文字量。论述类阅读的文本内容由于以往对字数的限制,常常要压缩删减,不能呈现原貌。随着高考论述类阅读试题的改革,今后的论述类阅读势必要呈现完整的文本,通过加长文本,增加试题难度。这种改革其实已在悄然进行,今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已经达到934字。预计明年的字数将超过1000字。二是增加文学类阅读的文字量。文学类文本由于字数所限,以小说为例,所选文本要么常常删减很多内容,要么直接选择微型小说。字数增加之后,很有可能会变为长篇的节选内容。

三是增加语言运用试题的文字量。通过呈现更生动鲜活的语言素材,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灵活应用能力。

2、试卷题型的变化会进一步加强,考查能力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高考题型一般比较固定,但局部不排除作修改的可能。如今年语言运用题型的变化,默写分值的增加,都是在考纲范围之内的微调。语文高考近几年处在较大的变化之中,预计2019年仍然会有不小的变化与调整。变化的点主要应在:

1、论述类阅读。阅读选材和试题形式很有可能都有大的变化,主观题也有出现的可能。

2、语言运用。语言运用一直以来都是高考语文改革的试验田,新题型也会不断涌现,旧题型改头换面也可能会出现。

3、作文。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式作文、漫画作文都有轮流出现的可能。

4、文言文试题。多年未考的实词意义推断、断句主观题、信息筛选概括有出现可能。

5、实用类阅读。几年未考的人物传记题有出现可能。从能力角度看,对知识性考查的试题会以综合性形式出现,单纯考查死记硬背性的知识性题目会越来越少。考查能力和思维的试题会越来越多。对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进行考查的试题会逐渐增加。对鉴赏、评价、应用能力考查的试题会逐渐增加。

3、对中华文化的考查会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现实联系程度会进一步扩大。这里所说的中华文化,既包括古代传统文化,又包括当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是近几年的趋势,如文学文化常识、名句默写、文段修改、谦敬词语修改、成语等内容。但诸如对文学文化(如对联)、思想文化(如先秦诸子思想)、制度文化、器物文化的考查都还是空白并有很大空间,题型也会更加多样。除了关注传统文化,还要关注当代社会思想文化。2018年的作文试题,与时俱进,让学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进行写作,考查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程度、对时代精神和当下理念的认识程度,是对以往高考备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做法的有效纠偏。这也提醒考生,时代精神、社会热点、理论前沿就是高考内容,需要关注,还需要思考,更需要认真准备。

(三)备考策略

1、提升阅读能力,改善阅读品质。试卷阅读量的提升,对考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方法与阅读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到底,是对考生的阅读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必须努力改善自身阅读品质。首先是提升阅读速度,提升阅读速度的关键不是单纯提升读速,而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根据不同文本确定合理的阅读方法。如非连续性文本要跳读、浏览和精读相结合,在阅读时可以先看后面的题目,并且带着题目的要求,在文中圈点勾画关键词和句子,重在筛选信息。文学类文本要精读细读和扫读要结合。小说文本要首先从宏观把握整体结构和写作手法,重在揣摩人物形象,学会分析鉴赏。文言文要学会把握文体特点,筛选有效信息,注意关键词语。

2、扎实复习课本,提升迁移能力。课本的复习一般在第一轮复习时进行。在以往的复习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够重视,认为高考不会直接考查书上的知识,所以复习时也就会草率和应付。这样的观点是完全不对的。高考试题虽然不会对课本知识进行直接原封不动式地考查,但一定会变换考查方式,通过某种合适方式进行考查。近几年语文试题加强了对课本知识的考查力度,我们以今年全国卷Ⅱ的文言文试题举例分析: 【全国卷Ⅱ第11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这道题是文言文阅读中的第二题,主要考查文化常识。由于该文段选自《后汉书》,联系必修四学过的《后汉书》选文《张衡传》,不难发现,其中的A选项和D选项都是课本底下的注释内容。这属于直接对课本知识进行考查的一种题型。再以文言文翻译题为例:

【全国卷Ⅱ第13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第一个句子中的关键词是“荐”,根据语境其实不难判断。王涣已经去世,人民吃饭的时候弹弦唱歌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祭奠”。如果判断不了的话,再联系必修四《窦娥冤》一课中窦娥行刑前的唱词“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这个“荐”的意思就是“祭奠”和“超度亡灵”之意。

第二个句子的关键词是“狱”,联系课文《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即可迅速获得“案件”之意。

由此可见,高考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只不过方式不是那么直接,而是较为隐晦。在复习时,一定要高度重视课本知识,尤其是文言文中的重要实词、文学文化常识、重要句式、思维经典结构等内容,要烂熟于心,随时取用。二是努力做到在微观复习的同时,积极从宏观上建构知识体系,把细小的知识点放在大的知识网络里去建构坐标,进一步培养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个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专题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个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专题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曾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3.《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选编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4.《关雎》和《蒹葭》都选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5.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6.《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7.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二、名著阅读

(一)《傅雷家书》

8.(2017·贵阳)《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傅聪(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9.(2017·绥化)被称为“苦心孤诣教子篇”的名著是《傅雷家书》,教育儿子胜不骄、败不馁,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10.(天津中考改编)“音乐院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

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其中的“你”是指名著《傅雷家书》中的傅聪。

11.(襄阳中考改编)名著之所以“著名”,不仅因文字,更因情怀。《傅雷家书》是一部书信集,凝聚着傅雷先生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12.“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以上这些是对名著《傅雷家书》的评价。

13.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不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会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养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上,叮叮当当的。

(1)傅雷在这封家信中,从哪几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教导?

日常生活,文明礼仪,习惯养成。

(2)怎样才能成为傅雷所希望的有教养的青年?请简要回答。

①内因:加强学习,认识教养的重要性;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持之以

恒。②外因:家长老师的鼓励督促。

(二)《苏菲的世界》

14.“‘泥土与水何以能制造出一只活生生的青蛙?’‘积木为何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这些问题引导她不断思索,由此,一幅伟大的画卷在她面前展开……”

以上文段选自挪威(国籍)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它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一部通俗而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

(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15.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一个话题,营造出一种对坐晤谈的氛围,读来如听长者交心,语重心长,情辞恳切,流淌着先生对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和赤诚关怀。

(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6.(2017·临沂)阅读下面名著选段,根据要求填空。

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他把枪放在膝盖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懦弱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意义而充实。”

文中的“他”是指保尔(保尔·柯察金),他在疾病缠身、丧失战斗能力的艰难处境下,内心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节选部分表现了他由绝望、动摇到战胜自我(战胜懦弱、摆脱困境、坚定信念)的心路历程。

17.(2017·普洱二模)名著阅读。

拷问的时候他什么也没供出来,一切都否认。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肯说,连他自己也不明白。他要做得勇敢,做得倔强,像他在书里看到的那些人一样。可是在把他押到牢房去的那天晚上,经过面粉厂的大房子时,他听到一个押送兵说:“司令官为什么要把他押到这里来?从后面给他一颗子弹——不就完了!”听了这话他真有点害怕起来。是啊,十六岁就死,真是太可怕了!生命属于自己只有一次啊!

文段中的“他”指的是保尔,“他”因为救朱赫来而袭击押送兵被关押审问。

18.名著阅读。

“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呢?别生气了,现在骂也没用了。重新开始吧。”

“哪能不气愤呢,英诺肯季·帕夫洛维奇!六个月心血的结晶一下子给偷去了。我每天都要紧张地劳动八个小时啊!这帮寄生虫真该死!”列杰尼奥夫极力安慰他。一切不得不重新开始。列杰尼奥夫给他弄到一些纸帮助他把写好的稿子用打字机打出来。一个半月之后第一章又脱稿了。

“列杰尼奥夫极力安慰他”中的“他”是指谁?他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六个月心血的结晶一下子给偷去了”指的是什么事件?

保尔·柯察金;他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保尔·柯察金花了六个月写的中篇小说《暴风雨的儿女》(或《暴风雨所诞生的》)的手稿被邮局弄丢了。

19.名著阅读。

“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上面语段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段话是保尔·柯察金说的。

20.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简要说说“钢铁”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少年时期经受磨难,青年时期在战场上英勇作战身受重伤,后来在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开始文学创作,体现出钢铁般的意志,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21.“这本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书中浓郁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我精神生活最重要的支柱。”这段话是对苏联(国籍)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评价。

22.(2017·泸州)名著阅读。

保尔顿时惊喜得屏住了呼吸,他的内心斗争了片刻,但还是胆大包天地跳进房间,抓住枪套,从里面拔出那只崭新乌亮的手枪,又匆忙回到花园。他警惕地看看四周,把手枪塞进口袋,又穿过花园,爬上了樱桃树。保尔像猴子一样灵活,飞快地爬上棚顶,又回头张望一下,只见勤务兵正若无其事地与马夫聊天,花园里静悄悄的……

(1)这段文字选自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来刻画主人公保尔。

(2)小说紧接着写了与“枪”有关的哪两个情节?请简要概括,每个情节不超过8字。

保尔在砖瓦厂藏枪;中尉找枪。

2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出版社的沉默越来越急人。失败的预兆一天比一天更明显了。他觉得,如果他的著作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样他就不能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滨海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挣脱铁环,争取归队,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用,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他每次的回答都是:“是的,我似乎已经尽了一切努力了!”

(1)这里的“他”指保尔(保尔·柯察金),“他的著作”是《暴风雨所诞生的(或:暴风雨的儿女)》。

(2)从他这时的内心冲突和全书所描写的“他”的经历中,你觉得英雄是怎样产生的?

一是要经受艰苦考验(如:保尔四次面临死亡威胁,忍受丧失正常工作能力的痛苦等);

二是具备崇高的理想和强大的内心(如:这里提及的在公园准备自杀时战胜了自我);三是有“尽一切努力”的坚忍不拔的毅力。

24.名著阅读。

今天柯察金第一次独自到花园里去散步。他屡次问我,他什么时候可以出院。我告诉他说快了。那两个姑娘一到接见的日子就来看他。现在我明白

他疼痛的时候为什么不呻吟的道理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呻吟时,他回答说:“您读读《牛虻》,就明白了。”

(1)选文中“两个姑娘”,其中一个指的是冬妮娅(人名),另一个指的是塔季亚娜。

(2)在保尔·柯察金看来,小说《牛虻》能让他不呻吟的原因是什么?

小说《牛虻》让保尔懂得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磨难。

2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妈一定刚刚起床,可是我已经下班回来了。”他一面想着,一面加快脚步,嘴里吹着口哨。“离开学校倒也好。反正那个该死的神父是不会让你好好念书的,现在我恨不得吐那家伙一脸唾沫。”他正想着,已经到家了。

(1)这段文字中的“他”是指作品的主人公保尔(保尔·柯察金)。

(2)结合原著中的相关内容,说说他为什么对神父如此愤恨。

神父对他态度蛮横,经常体罚、侮辱他,最后他因往神父家的面团里撒烟末而被神父无情地从学校开除。

(五)《平凡的世界》

26.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描写的个人奋斗和自我精神追求,充满了正能量,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何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27.《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只是两个平凡的农民,一个扎根乡土,一个走进城市。

(六)《名人传》

28.根据你对《名人传》这部名著的了解,回答问题。

(1)《名人传》的作者是罗曼·罗兰,他是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2)名著中的三位名人的共同之处是:人生坎坷、品格高尚、顽强奋斗、举世闻名、影响深远,在各自领域拥有非凡的成就。

29.请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三位名人中任选一位完成下列创意名片的设计。

名人秀

姓名:贝多芬 国籍:德国 职业:音乐家

格言: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

主要作品:《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

个性留言:为音乐而死

30.阅读下面《名人传》中的两个片段,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片段一:如果他要建造一座纪念碑的话,他就会耗费数年的时间到石料场去选料,还要修一条路来搬运它们;他想成为多面手:工程师、凿石工;他想什么都亲自动手,独自一人建起宫殿、教堂。这简直是一种苦役犯过的日子。他甚至都挤不出时间来吃饭睡觉。

片段二:一个穷困潦倒、残废而孤独、生而痛苦、世界从未给予他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欢乐奉献给全世界!他用自己的苦难锻造欢乐。他以一句充满豪情的话概括了他的一生,这句话今天已经成了一切勇敢者的座右铭:唯其痛苦,才有欢乐。

(1)《名人传》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上面两个片段描写的分别是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德国音乐家贝多芬。

(2)读过《名人传》后,你一定被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所感动。请任选其中一位,联系上面的相关片段,说说他令你感动的原因。(50字以内)

【示例一】米开朗琪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追求完美,夜以继日地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他贫病交加,却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示例二】贝多芬备受感情煎熬,又不幸失聪。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中,他不屈不挠,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创作,谱写出伟大的乐章。

31.名著阅读。

“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对德与恶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

(1)选文出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该书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故事。

(2)从《名人传》中选取一个人物及其相关故事,根据下面的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搏命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乐曲。(贝多芬)

【示例】铸钢铁意志,写出一篇篇辉煌篇章。(列夫·托尔斯泰)

32.名著阅读。

【甲】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

忧伤但又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

【乙】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

(1)上面两段人物肖像描写分别刻画的是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语段出自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名人传》。

(2)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

第五篇:福建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9题的命题特点与教学启示

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9题的命题特点与教学启

2010年是我省高考文科综合试卷自行命题的第二年,其中政治试题与2009年的政治试题比较,在提高试题的区分度的同时,更加注重试题设置的科学性和组织答案的发散性思维。这些特点在2010年福建省文综卷第39题(以下简称2010年第39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文科综合试卷第39题属于非选择题,采用高中政治课必修的4个模块融为一体的命题模式,分值42分。因此,该题答得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考政治学科成绩的高低,是广大政治教师关注的焦点。分析2010年第39题的特点,可以开拓教师视野,找准教学与复习的方向。

一、体现课改要求,符合考生认知水平,反映社会热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考生平时关注的社会热点以及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来创设情境,使理论教学尽可能贴近考生的生活。2010年第39题与2009年的第39题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忠实而严格地体现了这一要求。2010年第39题材料二创设了记者采访不同人群对幸福的看法的情境。这一情境是考生熟悉的,符合考生认知水平,教材内容和社会热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树立考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这一命题特点要求政治教师要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杜绝将政治理论变成简单记忆、机械背诵的对象。政治教师要坚持从考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进行教学,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认知规律,将政治理论扎根在源于考生生活又指导考生理性地认识生活的更高层次上。

二、利用过程设题,培养发展思维,辩证回答问题

2010年第39题材料一选取了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详细地向考生展示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过程,要求考生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的过程。本题(即第39题第1问)的难度在于:命题者在设问时用“过程”代替“发展”,无形中增加了审题的难度。考生想回答准确、到位,就必须始终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首先从论述表达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总结,答出“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特点”;再从不同论述的不断完善发展的角度进行总结,回答人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的特点;最后从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思想并没有终结人类认识的探索过程的角度进行总结,回答“人类认识具有无限性”特点。只有通过不断地分析和综合,考生才完成“对这一材料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这一设问的回答。

2010年第39题的第2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_--

--关系,对题中设置的“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都是与当时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进行评析。从表面上看,这道题是要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这一模块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际上,考生要正确回答这一道题,要始终坚持辩证的思路,既要回答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又要回答文化对经济、政in的反作用;既要对民本思想的历史的进步性进行评析,又要指出其历史的局限性:既要肯定“民本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都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产物,又要说明两者政治运用目的上的根本不一致。

这一命题特点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考生用发展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唯物辩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将培养考生唯物辩证思维观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哲学的教学范畴内,而要将其贯穿于高中三年政治课教学的全过程,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来解读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

三、围绕主干知识,整体把握教材,全面解答试题

2010年第39题第3问是经济生活题,要求考生从农民工、家庭主妇、企业家中任选一个,对实现他们“心中的幸福”提合理性建议。其答案要点涉及经济生活4个单元的基本内容。考生要想在考试的短短时间内将这些散落在各个单元的知识有机组合起来,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

2010年第39题第4问是政治生活题,要求考生从政治生活角度,结合大考生对幸福的看法,谈谈国家怎样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要完整、准确地回答这一问题,答案要求的知识涉及高中政治生活教材前三个单元的基本内容,还罗列了需要坚持和完善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数量达六个之多,表明了命题者对考生整体把握教材、全面解答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一命题特点要求政治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思维比记忆重要,整体比局部重要的原则,将培养考生整体把握教材和全面解答问题的能力放在平时教学和高三总复习的中心地位。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指导教学,围绕主干知识进行知识的整合,在理顺主干知识之间的思维脉络的同时,将备课、各个单元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考生能力、提高考生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载八年级我对福建高考语文经典名著阅读命题的忧虑与期待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我对福建高考语文经典名著阅读命题的忧虑与期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