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品推荐]201详解0年宁夏海南高考语文命题走向预测及备考建议与解题
2010年宁夏海南高考语文命题走向预测及备考建议
一、2010年新课程“宁夏海南”高考形势分析
细心的老师都会注意到,2009年新课程考纲中没有了“宁夏使用”“海南使用”的字样。这是否透露了一个信息:随着新课程高考省份的增加,宁夏海南因与山东广东是率先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四架马车”并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以“全国卷”的形式单独设题的历史将要结束,而与渐次进入新课程高考又不自主命题的省份一起真正使用全国统一的考试试题,2010年的高考复习也就完全没有了“宁夏海南卷”这样的“专门称谓”。2009年是新课程高考的第三年,按照习惯思维,“三”是新课程高考“常模”创建试改的验收总结年(第一年创制,第二年完善,第三年稳定),2009年的高考语文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模式会与2008年试题基本相同: I、II两卷,阅读表达,阅读卷中分必考、选考题,全卷六个大题24个小题(或20小题,选考题的题号一致),基本走的是2007、2008年试卷的老路子,用的是“老模式”,不会有什么大变化,仍会保持试题的相对稳定性。但“三”之后的2010年“宁夏海南”(笔者斗胆预测,“宁夏海南”已融于其他不自主命题的省份之中,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宁夏海南”的字样将不会再出现)高考,试题结构虽不会有大的变化(可能也会有小调整),但考试内容肯定会有一定调整(不敢说有较大调整)。统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主命题且一直发挥教育改革“领头羊”作用的上海市卷已坚持多年的阅读(80分)、写作(70分)两大板块,其命题思想对其他自主命题省市试卷乃至全国卷命制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教育发达省江苏省的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独树一帜,以160分卷(选考历史学科考生附加40分,使试卷分值达到200分)来维护语文的工具和基础地位(作文70分);教育大省福建虽在今年才进入新课程高考,但语文高考试题已经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不仅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而且在设题上彰显个性,试题结构很有特点。笔者以为,2010年“宁夏海南”试题即新课程全国卷,会多多少少地吸收和借鉴以上省市(不仅仅以上三省市)的成功经验,不论在考试内容还是试题结构形式上都会将新课程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凸显出来。再结合今年“两会”代表对传统文化教育淡化致使公民文化素质下降的担忧及“两会”后人们对取消文理分科,加强“国语”教育,加强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培养强烈呼吁的新形势,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2010年新课程高考试卷的“变脸”是必然的,是大势所趋。
二、命题走向预测
大胆推测2010年新课程“宁夏海南”高考设题走向,可能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变化(仅是推测):第一,客观判断题会再减少,主观作答题会再增多;第二,设题更多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尤其古代传统文化(我这里不说古诗文,而是被两年前福建就在平时测试卷中专门设古代经典——《论语》和《孟子》阅读题和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设判断和欣赏题的超前理念激发想象)考查的分值会进一步加大(2008年上海卷43分,江苏卷正卷古诗文阅读虽只34分,但附加题40分中考查传统文化的题又占15至20分,一道5分题考查古今中外的文学常识),尤其古诗文默写可能再增分(2008年江苏卷古诗文默写为8分);第三,设题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和感悟;第四,设题更注重考生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引导;第五,设题更贴近考生的生活,引导师生平时在生活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不管明年高考是否出现这些变化,我们的备考不得不加进这方面的内容,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备考建议
1.论述类文本着重点放在大文化即哲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学艺术批评等类文章的阅读上,而且要指导学生明确观点,理解概念和文章内容,不仅能客观判断正误,还要会做主观分析评价。明年有出现主观表述题的可能,老师要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训练。
2.2010年的文言文文本备考要走出单一人物传记文本阅读的窠臼,采用多元文体阅读备考策略,即由这几年的单一人物传记向杂记、散文(记人记事写景说理)、序言(书序或赠序)、小品文、小说等多种文体过度,仍然把备考重点放在对文言词语、句式和文章内容的理解上,既要做到能字字落实、准确无误地翻译,又要能对文章内容准确把握,理解到位。要会对文中观点、写作意图、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写作特点进行主观分析、评价赏析。明年有可能会出一道主观分析评价题。同时,文化经典选文的备考力度也要加大。名句名篇背诵默写只能加强不能放松,有增加分值的可能性(前文已举例说明理由)。
3.古诗词阅读要下大工夫突破内容理解上的难点,如果把诗词的内容理解了即把诗读懂了,不管是对内容还是表达技巧的赏析都就容易多了。对古诗词个性化欣赏的准确表达也是要反复训练的。古诗词阅读文本应在有选择地欣赏名家名篇的同时,把重力放在对“寻常百姓”无名诗人的有特色诗歌阅读训练上。
4.选考题即文学类阅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中的“五选二”的客观题有可能换成主观题。个性化欣赏尤其是对文本独特魅力的敏感和独特体味当是备考训练的重点,要紧抓不放。
5.语言文字运用备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即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特别要抓综合能力的训练,2010年或许取消客观判断题而全设为主观表达题(这样设题会加大试题难度,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要求提高)。
6.作文备考
纵观2008年高考全国18道作文题,呈现多元化、命题形式多样化的趋势。
作文命题这种形式上的“解放”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文命题逐步走出了以话题作文为主流的模式。08年高考作文有2道话题作文(四川、山东),9道新材料作文,3道命题作文(天津、安徽、广东)、2道新材料下的命题作文(江苏、浙江),2道提示性命题作文(上海和重庆)。从这一命题导向看,以后高考作文将会命题、新材料、新材料下的命题作文形式三分天下。
2008年的高考作文内容总体来看,较多地关注生活,注重对生活的思考;关注文化背景,文化积淀;关注情感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弘扬人文精神,讲求理性。由此,我们预测2010年高考作文从命题指导思想看,将会更贴近时代、社会和考生的生活,进一步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让考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
另外,高考作文命题紧扣“新课标”,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新课标”特别强调“参与和体验”,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这种做法超出了以往为避免学生押中题目而刻意回避社会热点的常规命题思路。譬如08年全国卷一,材料介绍的是刚刚过去不久的民族之痛——汶川大地震这一热点事件。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作文,四川考生大多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刚刚过去的地震灾难。这两道作文题目都很好地体现了命题人的感情指向及人文关怀。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江西卷的“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海南宁夏卷的“为小鸟放生活动”等试题都涉及到关注自然环境这一问题。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些考题引导考生直面当前现实,思考人与自然的矛盾,建立与自然和平共处、珍惜资源的观念,使之懂得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对环境的保护。由此可见,“关注社会热点”仍将成为以后高考作文命题的关注点之一。
从命题原则看,内容将会高度开放,限制逐渐增加。针对近年来高考淡化文体的“四不像”作文和胡编乱造,缺少生动记叙,缺乏深刻推理等突出问题,以前话题作文时开放式的“文体不限”逐渐淡化,“文体特征鲜明”要求得以强化。这说明高考作文“文体”将趋于规范,高考阅卷评分标准中对文体的要求将会更加严格。
从命题题型看,高考作文会稳中求变。话题作文将会淡化。虽然各地命题存在一定的延续性,但纵观近两年考题,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将会成为一种稳定的命题题型主流。08年高考作文除四川、山东仍然采用话题作文外,其余16道作文都不再出话题作文了。可见稳中求变是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
从命题立意看,将更加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查,这应成为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之一。
根据以上分析,根据新考纲的新要求,在2010年的高考作文备考中,我们必须把握命题特点,大量积累写作素材,训练各种文体,优化备考方略。特提出以下备考建议:
(1)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要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提高认识思辨的能力,拓展思想的疆域,升华人生的境界。要多体察人情世态,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通晓人情世故,笔下才会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先有感善的心灵,才会有感人的文笔。所以思想的熔铸,生活和情感的积淀,是高考作文备考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2)广采博览,强化素材积累。作文材料的匮乏、平庸,是不少作文失分的原因。所以,指导学生多读书报,强化素材积累,是高考作文备考的最基本措施。其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丰富生活积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有心人,留心观察,感受有意义的生活素材。二是博览课外读物。从近几年高考看,高分作文绝大多数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较强的文学性。所以,丰富文化积淀,多读多思有哲理、有真情实感、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章,是写出高质量作文的最好方法。譬如浏览《美文》《读者》《中学生》《青年文摘》等中的时文经典,从中吸取营养,从而为写作奠基。三是从教材中引来作文活水。教材中也有好素材,关键在积累。语文教科书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常用常新的材料宝库。因此,从语文教材中引来作文活水,对考生来说能收到事半功倍、可望又可即之效。譬如2008年山东卷“春来草自青”话题作文,字面意思是“春天来了,草自然就变青了”,其中隐含的应为主体“草”与客体“春天”的因果关系,“春天”与“草”都被赋予了象征义与比喻义。只要挖掘教材本身的素材,就会发现教材中“至爱至亲”学习主题里的文章,如《陈情表》《项脊轩志》《我与地坛》等均可当作素材来用。若从长辈爱如春意滚滚,晚辈出类拔萃角度立意,可写“躬亲抚养”祖母,“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李密才能“历职郎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可写因病致瘫,从此在轮椅上一坐就是30多年的史铁生,他曾想到过自杀,是母爱帮助他走出人生的低谷等等。
(3)下苦功夫,加强语言表达训练。语言是作者思想的外化,语言功底最能代表语文功底。同一件事,别人一写出来就那样催人泪下,而自己写出来可能非常平淡;同一个道理,别人阐述得那样深刻,有理有据,而自己写出来可能情理不通。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语言表达上有无功力。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毫不夸张地说,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文章水平的高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言表达训练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使用规范语言,二是表达要准确生动,三是表达要简洁连贯得体。当然,还要注意训练不同的文体,应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如记叙文语言要流畅自如、生动形象,描写细腻,叙事有传神的细节;议论文语言要准确鲜明,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散文语言要叙议结合,委婉含蓄,文采优美,有意境。对于这些,如果考生平时加强训练,夯实了基本功,高考时才能“猝然临之而不惊”。
这些年来,高考作文加大了语言评分力度,不仅仅是说明语文考试要反映出语文的特点,因为语文的功底最有力地说明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和能力。如果能在思想上、语言锤炼上下一番苦功夫,练一练内功,打磨出一种特色,体现出一种风格,毫无疑问,这样的作文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职能逐渐扩展,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审计理论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
新,审计“免疫系统”论就是从这一进程中凝练出来的。
第二篇:2014高考语文总结暨2015高考语文(作文)备考建议(预测)
2014高考语文总结暨2015备考建议 2014高考语文总体特点:
1、整体难度与往年持平,题型出现新变化
2、考试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真实能力,语文科目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高考语文改革方向:
1、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加强古典文学修养的考察
2、加强语文科目实用性与语言的应用能力,将与现实生活联系度更高(体现在微作文:语文的意义)。
3、加强考察逻辑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说明文与作文题方面)2015年高考备考建议:
1、要系统加强古典文学能力的培养。以得分为目标的教学手段是无用的,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还应在课外下功夫,有计划地系统备考。
2、要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除了文笔的技巧,文章的思想与结构更加重要。平时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材料,多关注时政新闻与社会热点。
第三篇:名校必备2010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走向预测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2010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走向预测
今年是北京实行新课标后的第一年高考,那么在作文的命题与改卷方面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又怎样合理应对呢?这是学生们必须关注的问题。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卷以后,诸位参与改卷的老师不约而同的发出感叹:失作文者,基本上就失去高考了。语文作文对高考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为了给10年考生带来帮助,我觉得大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高考作文,并且制定一定策略。
一、新课标作文命题的思路有哪些特点?
从《考试大纲》上分析,新课标考纲对高考作文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后者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新课标指挥棒下的高考作文要求、命题思路和评卷标准已作出一定的调整,但是主旨是强调表达的自由性。
1.展现六个方面的个性特征:
新课标的作文要求,侧重要求个性表达,就是要求个性特点鲜明,共同东西淡化。这样的作文主要体现下面几个特征:
(1)、审美特征。(2)、探索创造特征。(3)、文化底蕴特征。(4)、思想认识特征。(5)、生活体验特征。
(6)、情感表达特征。这六个方面只要能在文章中体现出一到两个方面,就加强文章的竞争性了。
2.“自由”的思想如何体现?
新课标中的自由思想主要体现在:文体自由、选材自由、标题自由、语言风格自由、内容角度自由、揭示主题自由、结构框架自由等等。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思想自由。那么思想自由又如何具体的展现呢?
(1)、写出真实的心理和生活,例如真人真事、真景真物、表现真实的世界和生活,不说假、大、空、套话。
(2)、写出真情,要实事求是的抒发情感,避免那些矫揉造作的文字。
(3)、论证观点做到有理有据,要揭示一定得道理或者哲理。(4)、充分的、合理的展示自我。在规则下合群,在思想上超越。
二、高考作文以及考生在习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1.基础不牢。在平时的阅卷中,一些学生语言不通顺,文章结构和合理,书写不规范,一眼看下去有错别字的现象,这样的错误是最常见的错误。
2.审题不清。在每年的高考作文评卷中,都会出现一些审题不清的现象,例如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只写“翅膀”不写“我”的现象。还有上次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寻找浪漫的情调》一些学生只写“浪漫的情调”不写“寻找”,特别是2009年高考山东卷,以“见证”为题,一些学生对“见证”理解不准确,没有搞明白“见证”的主体,“见证”的主体应该是事件的旁观者,而非所见事件的经历者。
3.材料不新。在现实中,一些学生在平时不注重积累,有的学生写作文选材几乎局限于几个固定的例子,表达方式也是固定的,这难免造成那些素材陈旧、缺乏时代气息等问题的出现。那些不关心现实、阅读面狭窄的考生在写作中“旧事重提”,屈原、项羽、司马迁、张海迪等人是事例成为一些学生共同的话题,只要阅卷老师看到这样的作文,即使其余方面表达的再好,也会因为这些庸俗的例子影响到分数。
4.文体不明。在平时的讲课中,一些学生连“描写”和“记叙”都分不清,只要在散文中出现一点事例描写,他们就觉得是记叙性散文、、、、、、在高考中,一些学生写的文章一半用来记叙,一半用来议论,结果搞得两不像,一些学生写议论文,把论证都忽略了。还有一些学生用一些古代的文体,结果又用不好,那么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5.语言不畅。我一直对学生说,在高考作文中,对每一个字都得慎重,对每一个段落都慎重,那么分数对你也会慎重的,因此语言要经过推敲,锤炼,如果在一些语句表达的苍白无力,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表达不畅,那么这样的问题可能会成为致命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用古代白话文的形式,显示文章的深度,结果阅卷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弄明白文章的意思,高考阅卷时间紧,于是一些阅卷者就寻找你的不足了,分数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6.卷面不洁。一些学生在平时没有写提纲的习惯,还有一些学生常用涂改液或者涂改胶条,形成了习惯,在高考答卷中,只能涂改了,这样势必造成脏、乱、草的现象,所以应该注意考高作文的要求:不求书法之美,但求工整清楚。不求笔法遒劲,只求笔笔清晰。
三、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1.继续以“软文化”为主导思想。所谓“软文化”就是那些能体现精神、心灵层面的内容。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体现在作文中,例如那些能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就是一个好的例证,“北京的符号”也是这样的。
2.以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为主打。2009年高考作文中,全国18套试卷,其中材料作文9道,命题作文8道、话题作文只有1道,可见话题作文渐渐的淡出,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平分秋色。所以说在2010年高考中,首先考虑的就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命题作文中涵盖一些半命题作文,例如海淀期中试卷中的今天的名字叫——。这样的题目开放性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
3.贴近自我和关注生活是主流。新课改的要求是注重个性,关注社会。无独有偶,在2009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重庆卷“我与故事”,天津卷“我说90后”,三个直辖市一致的以“我”为主题,直接关注了“我”的心灵世界。所以说以“我”的眼光看世界,避免假大空的策略,体现了人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展示个性的途径。因此说在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意图中,继续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4.真实诚挚和健康向上是主调。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倾向健康、积极的真情实感。在情感的表达上要融入一种诚实、守信、宽容的心理、体现人间的真爱。例如2009湖南卷“踮起脚尖”中一考生朴实的叙述了“我”躺在床上,夜深人静却难以入睡,在等待在外谋生的父母回家这样的一件事,而父母回家时怕吵醒“我”,于是踮起脚尖上楼、开门、给“我”盖被子等细节,生动表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真爱。一些细节的描写,蕴含了真情。
5.理性思维和发散思维。2010年高考作文在整体上应该继续保持理性的倾向。在2010年《读者》第一期上有“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翅膀的零分作文,因为作者太注重个性张扬了,没有全面、理性的看待问题,一些偏激的思想在作文中出现,给自己打造成“愤青”的形象,于是作文就得不到分数了。大学也不会招这样的学生。因此高考作文题主要思想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得基础上,多角度的阐发思考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发散。
为此学生们应该在剩余的几个月中加强对写作的规范性训练,尽量围绕人生、社会、自然、文化四大话题写出切合实际、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流畅的文章。相信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成绩会得到提升。
(此文为北京高考指导服务,但亦可为我所用,他山之石嘛。)
第四篇: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趋势与备考攻略
2019高考语文命题趋势与备考攻略
一、2018 试题 分析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考查内容遵循《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核心素养内容进行命题。在总结以往命题经验的基础上,更加体现时代性、更加重视思想性,更加重视学生素养与能力考查。试题整体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稳”,是指高考内容稳定,各题型分值稳定,没有较大变化。考查内容按照考试大纲对高考语文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一点没有变化。从题型看,包括论述类阅读、文学类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五部分组成,各题型和分值除了个别题型有微调外,基本保持稳定。
“变”,是指试题在稳定中又呈现出几个新的变化:
首先,从分值上看,有细微调整。诗歌鉴赏试题有变化,试题从去年的一道五选二的选择题变为四选一的题目,分值从5分降为3分,主观题分值增加了1分,诗歌鉴赏总分变为10分,比去年减少了2分。小说阅读由14分变为15分,增加1分;默写由5分变为6分,增加1分。
其次,从阅读量来看,有所提升。全国卷Ⅰ为8800字,全国卷Ⅱ8250字,全国卷Ⅲ7900字,平均约为8300字,比去年提高了几百字。
再次,从题型上看,部分题型发生较大变化。语言文字应用题一改去年成语、病句和得体分开设题的命题特点,将成语、病句修改和句子衔接试题巧妙设置在一个语段当中,既强调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一改以往连续几年设置的句子填充题,改为启事、书信等文段的修改,指向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引导考生关注语言的具体应用。同时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的流程图,从看图写话转向对语言综合使用能力的考查。文学类文本试题,全国卷三套试题的选文由去年的“二篇散文+一篇小说”形式变为三篇小说。三篇小说新变较为明显,既有现代小说,又有当代小说,既有常规小说,也有回忆性小说、科幻小说等有创新写法的小说。
作文试题的变化也较为明显。其一,新材料作文又重新杀回高考,以“幸存者偏差”为内容的全国Ⅱ卷试题,立意较为宽泛,可写性较强,同时也能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对前几年对审题立意限制较多的材料作文命题的一种改进性尝试。其二,全国卷Ⅰ“给2035年的的18岁的学生写一封信”和卷Ⅲ“三个标语”为内容的试题,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自我、关注自我和社会的关系。这种与时俱进的作文命题方式,也是一个显著变化。
题型和分值的变化属于显性、表象的变化,隐藏在这显性和表象之下的,是2018高考隐性和实质的变化:更加重视考查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素养既包括知识,更包括能力,还包括思维。加强对核心素养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联系社会生活,突出实际应用。以往的语言运用题单纯就考点设置题目,试题灵活性与应用性不强,考查的知识性内容过多,对能力考查不够充分。今年语用题的一系列变化加强了对语言实际使用能力和语感的考查。有些平时做题很顺手的同学,遇到今年的试题,感到不适应和措手不及。
二是加大对思维的考查力度。在去年考查逻辑推断的基础上,今年的试题直接在赋分最多的作文题对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行考查。作文试题虽立意多元,但也有深浅高低之分,能写出有深度的作文必须具备较好的思维品质。诗歌鉴赏探究题设置开放性答案,鼓励考生主动思考,积极思考,多元思考,激发发散思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设置问答题,考查思维的条理性和清晰性。语言运用的框图题通过描述图形,考查思维建模能力,也是对思维的一种考查形式。
三是加强对阅读能力考查。全国卷通过论述类文本的第二题考查对文章整体构思和结构的深入理解。小说阅读通过探究题考查阅读鉴赏评价能力。实用类阅读通过图文方式,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重点是信息的提炼、概括、整合、分析能力和跳读、浏览等能力。试题对阅读能力的考查更趋全面。
四是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考查力度。近几年的试题,一直在做这样的探索。今年的力度也很大。一是提高默写分值,考查内容都是课本名篇中的名句,有深广的文化内涵。二是联系课本内容,考查文化常识。如全国卷中的“豪右”“京师”等词语,均来自必修教材。三是重视汉语文化,加强对书面语准确表述、谦词敬辞规范用法、文段语体风格一致的考查,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解语言文字文化内涵的能力。
二、2019 备考 策略
(一)命题趋势
1、试卷阅读量会进一步提升,难度稳定中有增加趋势。从2016年到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的阅读量,以全国卷为例,已经从7000多增加到8000以上。预计到2019年,阅读量仍会进一步提升,达到或接近9000字。根据高考对核心素养考查的要求与命题趋势,预计试卷会在以下几个板块增加阅读量:
一是增加论述类阅读的文字量。论述类阅读的文本内容由于以往对字数的限制,常常要压缩删减,不能呈现原貌。随着高考论述类阅读试题的改革,今后的论述类阅读势必要呈现完整的文本,通过加长文本,增加试题难度。这种改革其实已在悄然进行,今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已经达到934字。预计明年的字数将超过1000字。二是增加文学类阅读的文字量。文学类文本由于字数所限,以小说为例,所选文本要么常常删减很多内容,要么直接选择微型小说。字数增加之后,很有可能会变为长篇的节选内容。
三是增加语言运用试题的文字量。通过呈现更生动鲜活的语言素材,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灵活应用能力。
2、试卷题型的变化会进一步加强,考查能力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高考题型一般比较固定,但局部不排除作修改的可能。如今年语言运用题型的变化,默写分值的增加,都是在考纲范围之内的微调。语文高考近几年处在较大的变化之中,预计2019年仍然会有不小的变化与调整。变化的点主要应在:
1、论述类阅读。阅读选材和试题形式很有可能都有大的变化,主观题也有出现的可能。
2、语言运用。语言运用一直以来都是高考语文改革的试验田,新题型也会不断涌现,旧题型改头换面也可能会出现。
3、作文。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式作文、漫画作文都有轮流出现的可能。
4、文言文试题。多年未考的实词意义推断、断句主观题、信息筛选概括有出现可能。
5、实用类阅读。几年未考的人物传记题有出现可能。从能力角度看,对知识性考查的试题会以综合性形式出现,单纯考查死记硬背性的知识性题目会越来越少。考查能力和思维的试题会越来越多。对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进行考查的试题会逐渐增加。对鉴赏、评价、应用能力考查的试题会逐渐增加。
3、对中华文化的考查会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现实联系程度会进一步扩大。这里所说的中华文化,既包括古代传统文化,又包括当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是近几年的趋势,如文学文化常识、名句默写、文段修改、谦敬词语修改、成语等内容。但诸如对文学文化(如对联)、思想文化(如先秦诸子思想)、制度文化、器物文化的考查都还是空白并有很大空间,题型也会更加多样。除了关注传统文化,还要关注当代社会思想文化。2018年的作文试题,与时俱进,让学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进行写作,考查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程度、对时代精神和当下理念的认识程度,是对以往高考备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做法的有效纠偏。这也提醒考生,时代精神、社会热点、理论前沿就是高考内容,需要关注,还需要思考,更需要认真准备。
(三)备考策略
1、提升阅读能力,改善阅读品质。试卷阅读量的提升,对考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方法与阅读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到底,是对考生的阅读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必须努力改善自身阅读品质。首先是提升阅读速度,提升阅读速度的关键不是单纯提升读速,而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根据不同文本确定合理的阅读方法。如非连续性文本要跳读、浏览和精读相结合,在阅读时可以先看后面的题目,并且带着题目的要求,在文中圈点勾画关键词和句子,重在筛选信息。文学类文本要精读细读和扫读要结合。小说文本要首先从宏观把握整体结构和写作手法,重在揣摩人物形象,学会分析鉴赏。文言文要学会把握文体特点,筛选有效信息,注意关键词语。
2、扎实复习课本,提升迁移能力。课本的复习一般在第一轮复习时进行。在以往的复习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够重视,认为高考不会直接考查书上的知识,所以复习时也就会草率和应付。这样的观点是完全不对的。高考试题虽然不会对课本知识进行直接原封不动式地考查,但一定会变换考查方式,通过某种合适方式进行考查。近几年语文试题加强了对课本知识的考查力度,我们以今年全国卷Ⅱ的文言文试题举例分析: 【全国卷Ⅱ第11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这道题是文言文阅读中的第二题,主要考查文化常识。由于该文段选自《后汉书》,联系必修四学过的《后汉书》选文《张衡传》,不难发现,其中的A选项和D选项都是课本底下的注释内容。这属于直接对课本知识进行考查的一种题型。再以文言文翻译题为例:
【全国卷Ⅱ第13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第一个句子中的关键词是“荐”,根据语境其实不难判断。王涣已经去世,人民吃饭的时候弹弦唱歌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祭奠”。如果判断不了的话,再联系必修四《窦娥冤》一课中窦娥行刑前的唱词“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这个“荐”的意思就是“祭奠”和“超度亡灵”之意。
第二个句子的关键词是“狱”,联系课文《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即可迅速获得“案件”之意。
由此可见,高考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只不过方式不是那么直接,而是较为隐晦。在复习时,一定要高度重视课本知识,尤其是文言文中的重要实词、文学文化常识、重要句式、思维经典结构等内容,要烂熟于心,随时取用。二是努力做到在微观复习的同时,积极从宏观上建构知识体系,把细小的知识点放在大的知识网络里去建构坐标,进一步培养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
第五篇: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与备考方略
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与备考方略
一、命题预测
1.一个中心
2012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仍将充分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新课标精神,可以预见,高考作文命题坚持着作文命题的“一个中心”不动摇,这就是抒写“我”的真情实感为中心,在这一中心的统帅下写“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议。
2.两种情思
2012年高考作文的命意取材,预测为“两种情思”,即“哲思”与“情趣”。“哲思”就是考生对自然、社会、人生、民族、国家的种种思考。这种思考表现在社会国家方面的就是接力传统、和谐生活、创新发展等,表现在人声方面就是思考青春、思索幸福、思辨智慧、平凡与高尚等,表现在自然方面就是诗意的栖居(清纯之美、恬淡之美、闲适之美、高洁之美)、绿色生活等。
而“情趣”就是抒写“我”与自然、社会、家庭、他人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抒写亲情、“爱”情(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爱自然、爱社会、爱邻里)、友情等。这些情思都是有可能成为2012年高考作文命意的热点的。
3.三样题型
2012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可以预测为“三样题型”,即新材料作文、标题作文、材料+标题作文。同时可能会兼顾半命题的作文,而话题作文出现的可能性不会太高。这种格局可能延续多年。
新材料作文重点是培养自己的阅读、归纳能力,能够准确、快速地从所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适合自己写作视角,包括立意、写作素材的使用、文章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等。考生审题时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语句,找准材料的主体对象,理清材料的逻辑关系,合理联想,推广到社会其他领域,不能就事论事。
标题作文不存在拟题的问题,主要应该在审题与题材的新鲜度上做文章,日常加强审题训练,注重典型事例、名人名言的积累、记忆,还可以多借鉴课本与报刊上优秀作家、知名人士的文章,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不提写作时,可以用深刻的思想、浓烈的感情、不凡的构思、精美的语言打动阅卷老师。
材料+命题型的作文,写作时不能仅仅看到标题,更应兼顾材料,不能将材料舍弃,否则将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而话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考生应该抓住话题或者半命题的提示或限制,加以联想,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材料加以发挥,这样就不至于脱离话题或半命题的范围。
二、备考策略
1.四个意识
第一,“明确”意识。即准确审题,巧妙拟题,快速入题,试试扣题。
首先,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只有清楚命题者的意图,才能更好地作文。要做到准确审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能偏离题旨。
即对题目提供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要有周密的界定。例如标题作文“脸”。可以就其基本义写某人的脸,父母的脸、老师的脸、刘翔的脸„„以脸写人。可以就其比喻义写脸,如城市的脸、乡村的脸、地球的脸等,突出环保意识。可以就其引申义写脸,如写面子,包括正面写尊严,反面写爱面子、图虚荣等。如果把“脸”写成一双慧眼、一对聪耳就离题了,如果写成“笑对人生”也就离题了,因为,“笑对人生”其实是“乐观”的代名词。
(2)不能否认命题的题旨。写文章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可以反弹琵琶,但命题者的意图不可以否定,如果否定命题者的意图,否定其价值取向的意义,就是游离于题旨之外。
(3)设置一个明确的中心。也就是确定、设置一个中心词进行联想。例如标题作文“节奏”。首先应该明确何为节奏,节奏指的是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也比喻均匀的、有规律的进程。这样的话,自然地、社会的、人生的现象均有节奏。进而可以联想到:自然——“雨的节奏”。“天街小雨润如酥”,那是一种春雨来到人间的微笑;“春潮带雨晚来急”,那是雨对于春天的一种豪放;“清明时节雨纷纷”,那是一种细雨愁绪绵绵、哀思纷纷的悲伤。又或是:人生——“生命的节奏”。新生:就像花苞绽放时的微鸣,嫩芽吐出时的低颤,雏鸟破壳时的啾啾叫声;成长:像唐古拉山流出的圣水长江,在平静宁和的上游结束后,开始激起了点点浪花;中年:来自青藏的长江在流经高耸的横断山,与汹涌的雅鲁藏布江擦身而过之后,步伐平缓了许多;老年:生命的乐音急转而下,因为变得庄重、艰难、停顿„„
其次,随着新材料作文的增多,巧妙拟题就更加不容忽视,因为“题好一半文”。
巧妙拟题要求做到:
巧用修辞来装饰标题。2011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和优秀作文即是巧拟标题的典范。例如“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梦想为帆,工作为浆”等;湖南优秀作文的拟题同样如此,例如“向日葵没有眼泪”“低姿态的高贵”等,这些标题的拟制,或比喻,或拟人,或对比,可谓“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再次,考场作文如题一定要快,不要在题外绕圈子。入题之后还得时时扣题,也就是开篇点题,段中明题,结尾应题。段中明题可以叙述扣题、议论扣题、描写扣题、抒情扣题。例如2011年浙江满分作文《我的时间》中的一段文字即是如此:
“正值盛年却高位截瘫的史铁生也曾抱怨命运不公,也曾在地坛公园终日无所事事。然而,当不幸的阴霾逐渐散去,当母爱的光辉照亮一颗阴暗的心,当人生的道路在远方断断续续地延伸,他终于握住了‘我的时间’,选择写作,既完善自己生命的年轮,又润泽着他人的心灵。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将生命的苦难转为满眼的明朗和快乐,他用睿智的言辞着凉了世人日益幽暗的心,也照亮了自己前进的道路。当他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用完了‘人生的时间’时,他又捐出了自己全部器官,这不就是他‘做好该做的事’的一生最好总结吗?”
第二,“明白”意识。
此点容易理解,但提醒一句就是考场作文不好太含蓄,意义一定要显豁。
第三,“明晰”意识
就是要求文体鲜明,结构清晰。考生考场作文的文体意识一定要鲜明,与论文就是议论文的样子,记叙文就是记叙文的样子,不要弄成四不像,导致问题不明。
考生一定要记住,记叙文主“情”,要注重细节的构建;议论文主“理”,要注重逻辑推理。
结构明晰,要求注意四点:
(1)运用对立比照结构,体现思维的辩证性,论证力度的深刻性。
(2)运用并列铺排的结构,体现思维的发散性,显示取材的丰富性。
(3)结构逻辑要合理,逻辑关系顺畅,思路流向通达。古今中外,由中而外;由物而人,由人而己;由表及里,由实而虚。不能语无伦次,不能颠倒错乱。
(4)段落构建要灵活。就是段落要短,层次要多;善用独立段抒情,善用排比段论理;反对长段落,反对三段论;反对“松鼠式”结构,反对“蝌蚪式”篇章。
第四,“明丽”意识
就是卷面漂亮,材料鲜活,语言亮丽。卷面书写工整,字体运城,整洁美观。卷面字体一致,字迹清楚,大小适中,墨迹统一。
2.五“点”训练
第一,道理说得辩证一点。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相当重视思辨色彩,注重反思意识,注重哲学思考。因此在平时的备考训练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训练比较思维,二是训练哲学思维。
比较思维就是运用集合思考法,对多种信息或材料加以比较,进而进行筛选,以求得一个比较准确的方案的思维方法。它的本质就是通过聚合思考而求真。
哲学思维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来分析生活现象或寓言故事,以求得事物内部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考生可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分三步走:
一是回忆和记住以下哲学原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评论人、事、物,要全面地看问题,切忌片面;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应有发展的观点;质变需要量变的积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把握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理论源于实践,但反过来指导实践等等。
二是经常分析一些成语、警句中包含的哲学道理。譬如:居安思危——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事物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按图索骥——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纲举目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矛盾的特殊性。
三是多写一些具有哲学思考的高考作文题。
第二,材料运用新颖一些。
首先,围绕题目的旨意来概括材料,就能出新。例如,刘邦说过这么一句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子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研究这则材料的角度至少有四方面:一是从人尽其才的角度;二是自知之明的角度;三是从了解下属的角度;四是从知人善任的角度等。研究透了,就能左右逢源。
其次,运用材料能张扬自己的阅读个性,能出新意。2011年各省市优秀作文为例:
无独有偶,著名的印象派大师雷阿诺以“美会留下”为立志名言,决心通过自己的一切努力去创造奇迹。他坚守自己的诺言,致力于自己的信念,甚至在疾病产生之际,仍百折不挠地在画架前作画,最终倒在画架旁。因为有梦想的牵引,一切的付出和辛劳都是值得的,一番执著的工作受到世人的肯定。(福建《梦想为帆,工作为浆》)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广东《回到原点》)
第三,语言选择灵动一点。
语言是长期训练甚至是锤炼、铸练的结果。考生备考时对语言的追求和选择时:
(1)流畅美。语言流畅,没有语病,读起来朗朗上口。
(2)形象美。语言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比喻、拟人、拈连、通感等修辞手法,使描摹的事物栩栩如生。例如:
盛夏的夜晚蝉声聒噪,仿佛永无休止地宣泄着对热气的不满。(广东《回到原点》)
“总把自己当珍珠,便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不如安心地做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坦途。”诗人鲁藜如是说。(湖南《把自己看淡》)
模糊记忆里存留有那个露水沾湿衣襟的清晨。(湖南《向日葵没有眼泪》)
夜深了,我走在归家的路上,岁月在耳畔静谧地流淌,手上一松,一片落叶无声地回归尘土。(北京《沉默的丰碑》)
(3)意蕴美。引用古典诗文,化用诗词意境,铺排对仗,点石成金,铺衍成章。例如: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法师如是说。若春天只有华枝一脉,那春天岂非荒芜?若天心只有夜月一轮,那日夜岂非孤寂?把自己看淡,把眼界放宽,世界和心,便同时大了。冰心曾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正在此理。(湖南《把自己看淡》)
从先哲们“民贵君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观点,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舟之辩,再到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三民主义大同思想,以及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无不点明了原点所在、根本所在——以民为本。(广东《回到原点》)
以上两个例子或援引,或化用,或点化诗意,使得文章意蕴丰赡。
第四,表达方式灵活一点。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是对高中生作文的基本,即便是同一种表达方式,为了行文的灵动,高明的考生也是善于变化的。例如北京卷《谁与争锋》:
试问,如果缺少了这个对手,思想的火花如何碰撞?正是这个对手给了他们彼此无限的发展空间。体育竞技亦是如此。林丹正因为有李宗伟这样强大的对手的紧逼才不断磨练,取得苏杯胜利;李娜正因为有了红土上那些实力深厚的对手的激励,不断超越自己才在法网一举夺冠。世间人事亦如此,对手的力量能激发出我们无限的潜能。
国家缺少了对手,将使社会发展萎靡不振,自取灭亡也未可知。那一日,大唐盛世犹在眼前,可缺少了竞争的他们开始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结果断送了大好山河。那一月,1927年7月中共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就此铺开,星星之火点燃了莽漾之野。若没有国民党的逼迫,这一创举是否存在也未可知。那一年,中国用自己的实力说话是美国孤立政策失败,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那一世,中国在列强的压迫中重生。在对手的冲床之下崛起。若没有这强大对手的威胁,我们怎能复兴的如此之快。
前一段的用例子分析是因果分析法,后一段的用例分析是假设分析法。运用不同的分析使得文章更加活泼灵动了。第五,课文知识致用一点。
阅卷老师特别钟爱能够学以致用的考生,如果考生在高考作文中能将所学的材料和知识运用到作文之中,一定会得到青睐。我们的课文其实是一个材料的大金库,名言如珍珠散落,史实如家珍可数,作者如明星闪耀,形象如画卷长轴,材料俯拾即是,就看平时如何积淀。通过联想,我们可以将一些历史名人放入高贵的品格之中,概括成鲜活的素材:
有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追求理想的执着,文天祥用“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精神,书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动人篇章。
有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坚韧不拔的精神,谭嗣同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发出了,“但得兆民醒百世,何憾人生三十三”的强国呐喊。
有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责任担当的勇气,韩愈凭着政治家、思想家的胆略,冒死犯谏,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戴罪之身,把先进文化带到岭南,被百姓奉为神明。
有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殉道大义的品格,海瑞忠心耿耿,直言敢谏,自备棺材,冒死上疏。“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就是百姓对他最大的爱戴。
再入,《滕王阁序》中的典故比比皆是,其实这就是我们作文最好的素材。如果平时注意梳理,都可以用到考场作文中。例如:
酌贪泉而觉爽——清廉正直,品行纯洁。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立志报国,理想归属。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谦逊为人、学习他人。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孝顺父母,感恩父母。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知遇知己,心心相印。
这些鲜活的素材,用到考场中,必能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