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STS维度:必要性及对策(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4 04:4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STS维度:必要性及对策(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STS维度:必要性及对策(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STS维度:必要性及对策(写写帮推荐)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STS维度:必要性及对策

一、研究必要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对高中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和高考压力的影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重书本知识传授,轻时间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这种传统的灌输一—接受性的教学模式导致当前政治教学中出现了教师“讲条条”,学生“划条条、背条条”的弊端。这种弊端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缺乏科技与社会的练习能力,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因而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进行符合高中生特点的改革。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在起源之初是作为以一种教育理念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传统的传授科学知识的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STS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则被定义为“将技术当做科学与社会之间桥梁;以地方、全国或全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来设计科学课程,让学生对这些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产生兴趣及好奇心,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科学的概念知识寻找解决问题之道,让学生产生创造力并应用于社会上”。

STS的教育观念非常符合学生的特点,但通过查阅专著期刊、搜集相关文献,并结合有关STS的专著,经整理分析后发现研究现状如下:

1.对STS与中学物理课程的研究文章占大多数,并且大多数停留在如何在教学中实现STS教育思想,如开展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等;

2.在普通学校中实施STS教育大多从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择、教师素质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但都没有专门针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与STS相结合的内容;

3.对STS教育都关注了课本的知识点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影响,而忽视了STS中人文情感因素。

综上所述,目前非常缺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体现STS教育理念的研究。因此,STS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必要性

从新课标的要求上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包括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也包括对高中生进行科学馆、技术官、科学技术社会观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了解社会对于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双向影响。总而言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需结合STS,使高中生懂得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更好地坚持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成为具有高度人文精神、高尚人格情操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改革高中课程体系,增加STS教育课程

加强高中生STS教育,一方面,需要将相应的内容和实践环节融入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应当将它作为思想政教育课程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高中生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二)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与STS结合的改革中,教师除了要掌握好原有的专业知识,还要涉及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STS方面的知识。既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又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三)举办相关的科学人文讲座,营造出浓厚的氛围

学校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做STS领域的讲座,给学生们介绍相关的知识,让他们了解STS领域中发生过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前沿问题,并积极鼓励高中生参与到相关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当中,在校园力形成一个人人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氛围,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言

本文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现状的讨论,找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入STS教育的观念,提出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设想,使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由于将STS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加之本人的研究水平有限,对在STS理念下教师该怎么做,如何进行课程的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第二篇:高等学校化学课程的STS教育改革研究

本文由lianshanly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全国化学教师教育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西安

2007.5

高等学校化学课程的STS教育改革研究

柳若芍

(山东教育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山东济南250013)

摘要:文章对STS教育发展沿革和时代内涵进行了重新审视,阐明了STS教育的大学化学课程理念和课程目

标设定,提出构建STS教育的大学化学课程体系设想,论述了大学化学课程的STS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大学化学STS教育课程改革

2l世纪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要求现代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 能把科学知识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的“智能型”、“创造型”、“开拓型”人才,他们应该有较扎实的 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技能,在深度上有一擅长的专门领域,在广度上了解几种不同的学科门类,以便获得知识的拓广与技能的迁移,才能适应未来世界的竞争。然而,传统的大学化学课程设置学 科本位、专业化倾向过重,课程内容更新缓慢,缺乏学科间的整合与交叉,忽略了人文精神的渗透,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很难适应我国现代化社会的需求。有鉴于此,根据国际、国 内教育领域在STS教育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结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在我国高等教育 中优化化学课程结构,发扬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优势已势在必行。

对STS教育发展沿革和时代内涵的再审视 STS即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 的缩写,这是在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中较早出现的三个独立的概念,现在人们将三者联在一起,构成不同于三个原词的全新概念,其实质是指人类智慧及其创造性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演 化而成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体系,是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在人类社会中表现出的一系列全新景象的总合。

现代STS教育的兴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新技术革命。二战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并日益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如新材料、新 能源、电子产品等。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繁荣时,也发现在这些新事物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这些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未 来发展。由新技术革命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促使人们对科学的价值和功能进行深入的思考:科学 技术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科学技术的意义何在?人类应该如何使用科学技术? 在对这些问题深入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STS教育思想初露端倪。人们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 是一把双刃剑,为应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使未来公民能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科学教育应该而 且必须关注社会问题。对于未来的公民,理 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与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同等重要。因此,STS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去认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社会乃至观念、意识、文化之间的 复杂关系,去研究并掌握如何对待这些关系,从而进行有效的调控,以保证自然环境的演化能处于

183

II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

最佳状态,使人类社会的文明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现今,STS教育已成为新技术革命时代世界 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所向,这一潮流为“通才”教育的产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步入2l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也在尝试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体现了STS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从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从强调“专业对口”向 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各学科相互渗透、增强适应性转变;从纯粹的专门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于此同时,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山大学的化学化工 学院提出了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改革方案;复旦大学将课程设置分为普通课程、基 础课程、专业课程三个层次,新的实施方案把化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分为低年级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高年级的化学专业课程两个阶段:华东理工大学提出了应用化学 课程体系方案;南京大学设立了基础学科强化部;北京大学提出了理科实验班的大理科方案„„,这些都为大学化学课程中的STS教育实践探索提供了值得参考的借鉴。

STS教育的大学化学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设定 课程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简言之,课程发展的因素主要是:(1)社会结构因素(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等),(2)学科知识结构因素(学科发展水平、历史发展顺序、学科最新成就等),(3)社会需求人才的个性结构因素(认知方式的需要,价值 定向的需要,动手能力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文化审美的需要,从业定向的需要等)。在大学化 学课程体系中实践STS教育,应准确把握“整合性”、“兼容性”“真实性”“交互性”的课程发展理 念,既要重视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进行“静态”审视,又要结合课程改革 对这些“因素”作“动态”剖析。例如,可参照国内外STS教育专家列举的STS问题,选定多个主 题,构成“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并围绕化学、技术和社会主题选择相关素材:“现代化学发展 与诺贝尔奖”、“元素化学和元素周期表”、“绿色化学与环境问题”、“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科 学”、“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现象”、“药物化学”、“化学新技术新工艺”等。对上述主题要求 既从“掌握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基本技能”、“收集信息与交流信息的技能”、“生 产设计与决策管理的技能”等几个方面作“静态分析”。这些技能如何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中互洽、并互动运作,还应结合具体情况和典型案例,借助多媒体技术、实际 操作训练以及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亲身感受,并通过发展性评价和实践活动将其中带典型性的示例(活动项目、实际操作、表现特征、实施效果等)突显出来,强化他们对科学、技术、社会的认知,让他们有目标的去“想”,去们晤”,去“内化”,以形成自己对科学、技术、社会深层次的理解和认 知。力争使课程的实体结构(各主题内容及其所涉及的范围)与方法论结构(课程设计所遵循的研

究与实践的程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引导大学生理解、体验、内化有关STS主题的典型领域、概念、术语和原理等的同时,还要发展大学生相应的技能(从业的技能、交流表达的技能、决策的 技能),养成他们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其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等是一条主线。换言之,要让大学生感受、理解典型主题选择和运用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表达的 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184

全国化学教师教育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西安

2007.5

为此,必须精心设计STS教育化学课程的目标,力求达到精确化、具体化的程度。所谓“具体 化”是指应具体规定大学生经过学习最终将会完成的任务,宜向他们指明具体的、可以操作或体验 的学习要求:所谓“精确化”,就是从大学生的认知特征,特别是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在准确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情感态度状况、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的 前提下,明确限定定性和定量的测量标准。并且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实践细化研究,不断总结提 高。3走向理性构建的STS教育大学化学课程体系 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内容是化学教师与学生互动、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是落实大学化 学课程的“启智、育人、笃行”多种教育功能的依托。确定并构建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内容,首先 要明确课程的性质、类型和结构体系。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是大学高年级必选的专业课,先行的 基础课和后续的专业课还有多种,必须处理好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必修课更重视为大学 生打下学科基础;选修课则偏重于对某一化学专业领域的深入提高。因所设课程课时有限,一定要 突出重点,不宜贪多求全。为此可以建议:选择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的部分教材或选定某几个主 题组织课堂讨论,并辅以典型的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增强大学生对先进的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的体验和领悟。采取不求全,也不企求全面研讨当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遇到 的各种问题的做法,力求尽可能地给大学生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新思想、新举措,促使他们明确社 会发展的动向,找准自己的切入点,成为能快速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突出地要解决好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公民问题”。所谓“公民问题”,即随 着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逐步普及,随着在多数国家中与健康、粮食、能源及环境关系特别密切 的所谓“公民问题”的出现,所有年轻人对科学、技术、社会均应至少具有一种基本技能和了解已 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发展问题,从生物工程和微电子到材料科学和太空技术,各个领域的进展层出 不穷。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相应地,大学化学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也应针对化学各个 领域的进展,引导、提示大学生去关注这些信息。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内容的导向,就是在课程 编制和教材编制中的观念要落实“社会导向的、以人为本的、问题解决的”教育理念和准则,引领 大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从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从反省社会和关心人类的要求和发展这 一背景出发,从科学技术与社会广泛联系以及从人性化的视角来学习化学实践化学。4大学化学课程的STS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内容经过精选确定之后,如何整合、构建成一种促使大学生乐于去主动 学习的体系,这就需要将先进的STS教育理念与综合化学课程内容相融合,并借助于一定的呈现方 式来运作。以往我国大学化学课程较重视化学学科体系及理论知识的阐释,如今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激 情,创设情境让他们去实践、去体验、去领悟,形成他们自己对科学、技术、社会的信念和能力,从实际情况看跟课程设计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为此,我们宜多从“实践”和“体验”上尝试创新,重视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实训基地、社会实践的作用,结合各地、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实效的实践活 动。需要化学专业的教师、学生树立一种全新的学习观。澳大利亚学者拉姆斯登(Ramsden P)所概

185

II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

括的“现代学习观”的主张,很值得我们借鉴,其要点是:(1)学习是转变观念;(2)学习是内容 和过程的统一;(3)改进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与学科内容间的关系问题;(4)改进学习必须了解学习者对问题的态度和看法;(5)科学、技术与社会有着比一般人认为的更为密切的联系。通过调查、观摩、实践、体验等环节,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培养。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现 实,观察现实,参与现实,让大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生成理论,并再次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反思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一方面用课堂习得的知识体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过程,将已有知识与个体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实践中反复揣 摩自己认知结构的合理性,不断积蓄个人实践经验。参考文献

【l】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丁邦平.论国际理科教育的范式转换【J】.比较教育研究,2002(1)【3】关士续,王大洲.美欧的STS和S&TS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7-8)【4】张国明,陈凡.开展STS教育促进理工科大学教育文理交融【J】,中国高等教育,2001(19)

【5】刘旦初.化学与人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丛立新.综合课程面临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1(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1[M],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秘书处翻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第三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专题》系列讲座之一

3月6日下午,南宁三中副校长李晓翎老师在文星楼1108模拟法庭,作了题为“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改革与实践”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政法学院副院长黄志强教授主持,2011级陶知班、政教班及学科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首先,李副校长全面而细致的解读了高中课改后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并提出了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设计建议,即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式,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等。

紧接着,李副校长通过解读教学理念、学生、教材等,分析了如何规范教师教学设计的问题。她指出,改革教学设计的内容要遵循用教材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等学习方式,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各种课程资源等原则。李副校长还分别对《价格变动的影响》、《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最后,李副校长希望同学们将来做一名有文化的教师,不断反思、相信学生、敬畏学生,树立人生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前进。

最后,黄副院长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李副校长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好的课,让大家对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会给大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有益而积极的帮助。

第四篇: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考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考

刘亚洲少将

从改革开放起,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搞了二十多年,是有成效的,特别是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军实现了教育内容的历史性转换,在转轨时期的军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功不可没。但与军队建设和改革的深入发展仍不适应。我们对成绩不能估价过高,对问题不能看得不透,改革的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大。否则,履行“两个提供”的使命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一、挑 战

我认为,21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军队有三个问题不可回避:(1)美国加紧推行全球战略和强权政治,把中国作为潜在对手,将长期对我构成军事威胁;(2)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确定因素增多,军队现代化建设更加紧迫;(3)国家和军队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官兵思想必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这些问题对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和教育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

1、如何适应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斗争形势需要,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不仅关系到军队的性质,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科索沃之战告诉我们:遏制肢解中国的战略,昨天是一种可能,今天是一种现实。美国早已宣称:要消灭地球上共产制度,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他们对军队的渗透和瓦解,要害是党的领导。在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的错误思潮面前,我们有些同志缺少敏锐性和鉴别力,对其危害缺乏深刻认识。因此,保持在任何情况下党指挥枪的原则不动摇,我们面临严峻考验。

2、如何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为打赢现代高技术战争提供持续足够的精神动力。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超乎想象。我军武器装备已与美军形成隔代差距。要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敌人,只能靠智慧和精神。现在的困难是,士气的调动,受到了武器装备巨大落差的制约。我们也在研制和引进新装备,但由于有时把训练安全看得过重,以事故定乾坤,限制了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制约了武器装备最佳性能的发挥。同时,现在的政治工作有时过于繁琐,中看不中用,离实战需要太远。现代战争,战机稍纵即逝,政治工作必须着眼特点,坚持平战结合,实在管用。这样,一旦发生战争,就能拿得出,用得上,发挥最大威力。

3、如何适应民主发展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保证军队思想的先进和纯洁。社会民主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调查8个师旅级单位367名官兵,三分之二对此表示认同,三分之二认为努力工作首先想到的是实现自我价值。趋利避害,顺之则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问题是利如何趋,害如何避。现在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呈现出相互激荡的局面,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异常复杂、激烈。面对这种情况,军队未来思想文化战线和意识形态领域占领与反占领、争夺与反争夺的斗争将会更加激烈。

二、现 状

我们对教育寄予了太高的期望,结果往往令人失望。指望教育解决所有思想问题是不现实的。思想方法问题等可以通过教育解决,政策制度不合理带来的思想问题,仅靠教育解决不了。邓小平讲:改革“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面对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军队,教育的任务越来越重,教育的功效却不足以承担与如此重大的改革任务相适应的使命。突出问题是:

1教育理念、机制陈旧。过去的教育理念建立在“砸烂旧世界”基础之上,而旧秩序弊端和不合理性十分明显,新旧社会两重天的对比,反差很大,让人容易接受。现在的教育理念以“建设新世界”为目的,而现实社会充满了矛盾和问题,把间接了解的西方发达的民主制度和经济制度,与我们社会转型期直接体验的种种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严重的腐败现象对比,使人难以接受。要让官兵在这种复杂条件下坚定理想信念,必须挣脱传统羁绊,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我们的教育机制形成于战争年代,定型于计划经济时期,曾有过巨大作用,但今天远远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得过死,抓得过细,直接损害了教育效果。

2教育目标高而不实。教育目标应该实事求是,着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遵循官兵成长进步规律,而不能片面求高,上下一般粗。这种“克隆”式的教育危害无穷:(1)欲速而不达。忽视官兵的层次差别,脱离其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把培养目标当成教育起点,用理想化的愿望塑造官兵,要求每一名官兵都成为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这是不可能的。调查表明,近三分之一的官兵认为教育脱离实际。(2)损害教育形象。过高的教育目标导致教育者讲大话、空话、违心话。久而久之,官兵对教育失去信任,戏称为“耍嘴皮子”、“培养傻子”,内心深处对教育产生一种逆反心理。(3)导致“双面人格”。更深层次讲,高而不实的目标迫使教育者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调查显示,153%的官兵认为,教育者自身形象不好。这就为人格上的两面性提供了“温床”。这种“双面人格”,难免不会演化成政治上的变节。

3教育不得要领。表现有三:(1)内容杂。“教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装”。这些年,遇大事搞教育,首先指示、下发文电搞教育,大项工作还搞配合教育。年初制定的计划不断被新的形势任务打破,使教育永远滞后于形势任务的变化,缺乏基本的稳定性。虽然教育时间增加不少,教育质量和效果却没有同步增长。(2)秩序乱。本该由国民教育完成的内容,放到部队来搞;本该由决策层掌握的事,却拿来教育部队;本来是指导性的教育,变成指令性教育;本来是特定范围的教育,却搞成全局性教育,经常让基层感到无所适从。(3)方法死。信息时代,官兵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而教育方式方法仍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上,我说你听,强行灌输,不管别人喜欢不喜欢,反正课上了,任务完成了,信不信由你。调查中,官兵把方法不灵活归结为影响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实不为过。

4教育者素质低。六成多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认同。现在军政干部学历倒挂、知识倒挂的矛盾突出。过去是最优秀的干部当指导员,现在是知识业务水平低的改政工。还有一些由志愿兵转干而来,文化基础差,明显缺乏后劲,搞教育,简单问题讲不透,通俗道理说不明,经常是台上讲的不如台下坐的,让听课者没法相信,效果可想而知。

5被教育者素质差异大。现在的基层干部,绝大多数经过院校培训,政治、道德、文化素质说得过去。战士却不敢恭维。过去是最优秀的青年参军,现在是考不上学,赚不到钱,找不到路,才奔军营。许多高、初中生名不符实,甚至混进了个别社会渣子。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6形式主义严重。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到处可见。现在基层确有一些搞形式主义的能工巧匠,把相当精力用在“迎接”上级检查,装点门面上。汇报情况头头是道,各种登记无懈可击,教案笔记精美工整,教育效果却很糟糕。有的工作没展开,经验就已出来。形式主义原因之一,谁都不想默默无闻,谁都怕出问题。出了问题,上级首先从教育上找原因。因此,一旦发生问题,就想方设法遮遮掩掩,甚至弄虚作假,惟恐上级查出教育不落实。形式主义表现在基层,根子在领导,在机关。现在不少领导和机关,工作干劲一流,挖空心思搞“创意”。不管作用有多大,不管是否能承受,文件指示照发,督促检查照抓,导致了形式主义泛滥。

三、对 策

问题和矛盾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麻木和回避都没有出路。政治教育改革必须从过去的实践中获取启迪,从开放的社会中赢得支撑,从未来的发展中寻找方向。

(一)建立理性观念。观念理性与否,决定着改革的成败。通常的规律是这样的:理性的观念,无论新与旧,都能推动改革进程,非理性的观念必然阻碍改革进程。新形势下,有几种理性观念必须树立:

1人本观念。这是教育最重要的观念。军人也是自然人、社会人。教育必须全面地培养人、塑造人。现在的政治教育,一方面太单一,从政治到政治,官兵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需求受到扼制,抹杀了个性;另一方面,硬性灌输,不尊重官兵的民主权利,影响了官兵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政治教育首先是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人的成长进步规律。因此,政治教育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人”来进行,要在理解人、尊重人的基础上教育人。这是搞好政治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开放观念。中国军队是一支农民本色很浓的军队。相当一部分军官来自农民家庭,又不能自觉摆脱农民意识。思维的封闭性局限着我们对新事物的认可和接受。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的教育,开放的教育需要开放的观念。思维的开放才是根本的开放。我们要用开放的态度面对开放的世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教育思想和方法手段。这样,才会开辟新道路,进入新境界。

3效益观念。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悬殊。中国军队政工干部队伍之大,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精力、人力、物力投入之多,也无人可比。但是,有时一个文件能解决的事,却用一个会议来解决;几个电话能解决的问题,却要下一群工作组。文山会海,洛阳纸贵。教育也要讲投入与产出,要改变那种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人海战术,用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成效。

4内动观念。一切由群众参与的思想改造活动,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实际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幻想出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我们代替他们下决心。这就是内动。这个道理毛泽东最懂,但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未必都能深刻领会。有的搞教育大包大揽,不问群众痛痒和能否接受。有的违背教育规律,督导代替指导。树立内动观念,就是要把党的意志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摸清群众的脉搏,尊重群众的意愿,相信群众的智慧,使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

(二)改革教育机制。教育的弊端,根子在机制。机制不改革,现状难改变。我认为:机制改革要着眼提供动力,增强活力,重点贯穿三条原则。

1抓大放小。这些年,各级对下级和基层总不放心,对教育想得很“全”,抓得很“细”,习惯一竿子捅到底,把本该生机勃勃的教育搞得铁板一块,死气沉沉。抓大放小,就是真正按职责想全局、抓大事,还权基层,搞活基层。解决这个问题,至少需要建立两个制度:(1)教育职权限定制度。坚决纠正不按职办事、越俎代庖,为基层添忙乱的行为,并追究相关责任。(2)教育计划反向确立制度。改变教育安排脱离实际,主观随意性大的倾向,实现教育安排模式转变:变从上至下单一确定为自下而上逐级报批,变上级指令为目标引导。总部按义务兵、士官、干部,分层次确定可实现教育目标,制定颁发政治教育大纲;部队围绕教育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使基层享有充分的教育自主权,体现自身特点和需要。

2启动内需。就是要通过改革,激发教育对象的内在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两个方面把握:第一,利益驱动。教育要贯彻物质利益原则,运用利益杠杆,调动官兵参加教育的积极性。可借鉴评职称分级考外语的做法,实施升级考核,并与职级晋升和岗位变换挂钩。第二,兴趣驱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善于抓住官兵的兴趣点开展教育。我看,成立讲师团是个好办法。讲师团可以集中专门人才,利用现代化手段,把深奥的理论讲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仪式教育也值得很好研究。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信念,凝结在简短、庄严的仪式中,定期举行,让官兵在圣洁的氛围中净化灵魂,升华境界。

3突出特色。军队政治教育要为“打得赢”提供保证,必须突出自身特色。一是适应现代战争特点,做到快速高效。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的运行机制,确保上级指示能迅速传达到每个官兵。我认为,把军队报纸扩版是个办法。每天出个政治教育专版,刊登不保密的教育通知、提纲、资料、信息等。同时,大力发展闭路电视和教育信息网络。能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发布的通知,就不必另发文件。二是突出军人职业特点。从当兵第一天起,就要告诉大家“当兵不习武,干脆别入伍”。军队要时刻准备打仗。一支缺乏战争意识的军队打不了胜仗。培养官兵的职能意识、战争意识和尚武精神,是军队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确保军队职能教育能够固定下来,长期坚持不懈。

4体现服务。这几年,各级都在强调为基层服务,但是,指导少,包办多;服务少,添乱多。要真正体现服务,关键是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建立一套以转变作风为目的,以狠刹形式主义为重点的考核机关的制度。通过上级考核和基层评议,引导机关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确实变服务上级为服务部队,变服务自我为服务基层,少给基层添忙乱。

(三)教育社会化。这是军队教育发展的必然。关门搞教育只能是死路一条。那种孤芳自赏、盲目排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可能给教育带来活力。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两个方面的巨大收获,一方面是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是人们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前者被充分接受,对后者积极的东西认知不足,消极的东西看得过重,结果是:思想跟不上潮流,教育滞后于社会。出路是走向社会化。

1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我赞同大教育观念。所谓的大教育,是指整体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价值,综合利用一切有利于达到教育目的的内容、渠道、方法、手段。要按照现代社会信息传递规律,全面把握官兵的需求,科学调节和使用信息资源,全方位服务于教育目的,形成系统的教育网络。军队教育要逐步实现从传统教育到大教育的转变,这是个趋势。需要认真摸索,把握规律,形成理论,大胆实践。

2加速与社会接轨。军队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面向社会,融入社会,实现三个接轨:(1)思想接轨。我们要在保持军队特色的同时,积极学习借鉴社会先进教育思想,使我们的教育理念保持先进,跟上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跟上社会发展需要。(2)体系接轨。军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国民教育已经解决的问题,军队教育没有必要重复。同时,军队教育要着眼官兵走向社会的需要,兼顾社会需求,在内容和方法上与社会接轨。按照人才成长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向高,循序渐进,系统展开。(3)人才接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些年,不少干部被送到地方院校和国外深造,但政工干部罕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视野,禁锢了思想,制约了教育人才成长。要舍得把年轻优秀的政工干部送出深造,吸收地方优秀的政工人才,提高教育起点,增强教育改革活力。

3走在前列。走在前列的过程,是部队思想道德建设融入社会、体现先进的过程。可以说,在中国,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是经过军队的实践逐步形成、确立,并由军队带进城,推广到全国的。在战争年代具有很强的先进性、示范性、代表性。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发展生产力已成为根本任务,军队建设也实现了战略性转变。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文化,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和责任,军队要走在前列就必须不断吸收社会营养,充实和完善自己。也就是:吸收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军队特色的思想道德文化体系,发挥军队自身的优势,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挥辐射和影响作用,体现先进性。

第五篇: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走向

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走向

孙铁牛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军的传统优势。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越来越向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决定》指出:“政治工作必须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跟上新的形势,更新思想观念,对工作内容、政策制度和方式手段等方面不相适应的部分积极进行探索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扬传统优势,体现时代精神,已成为摆在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对此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应着力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一 从宏观谋划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适应转变。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忙”,有事忙,没事也忙,上面忙,下面更忙,上面忙着发通知,下面忙着抓落实。表面看起来忙忙碌碌、辛辛苦苦,而实际上收获不大,效益不高。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忙于应付,疲于奔命的状况,关键的一点是教育机关和部门没有把握住工作的主动权,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救护车”、“消防队”。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教育机关和部门应注重对形势和对象的研究,树立主动适应意识:一是主动适应形势搞教育。军队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要避免陷入盲目性和被动性,就必须注意研究这种形势,从中发现一些稳定性、规律性的东西,把握住形势变化发展的基本路向。做到了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有条不紊地按计划实施,而不致因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而冲击了教育计划,造成“忙乱”局面。二是主动适应官兵需求搞教育。同物质需求一样,官兵的精神需求也是具体的、实在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不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其效果是断然不会太理想的。当前,官兵思想上求上进,精神上求充实的欲望明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性官兵的精神需求,及时、主动地给他们充实精神食粮和营养。比如有些官兵对自己的前途信心不足,顾虑重重,思想教育者就应在充分了解原因的基础上给他们以精神上的鼓励和思想上的安慰,使他们重新燃起奋斗的激情。只要适应了官兵的内在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不会出现“台上口舌干燥、台下心情烦躁”的尴尬场面。三是主动适应对象的不同特点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对象复杂多样,战斗分队与后勤分队、步兵分队与技术分队各有其特点,士官与义务兵、干部与战士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具体分析教育对

象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切忌搞“一刀切”、开“一剂药”、“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势必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与呆滞。二 从教育观念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从粗放经营向精品战略转变。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了多年,但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走出粗放经营的沼泽地。主要表现为:重投入轻产出,重形式轻内容,重效应轻效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各级宣传教育机关工作指导缺乏统筹性的问题,也有教育者自身素质不高的因素。但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观念还比较陈旧,与时代不相合拍。当今社会,重效益已经成为表征现代人特征的一个重要观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树立效益观念,强化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一是教育准备要精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准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必须精心设计,周密组织,从教育内容的确定到教材、教具的筹措,都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防止因考虑不周或准备不充分而影响到教育的顺利实施。二是教育内容要精练。要切实改变以往教育内容立项庞杂、简单重复的习惯做法,确立“要精,要管用”的思想,理顺关系,归口管理,压缩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效果,多讲实际的,少讲空洞的,多讲精要的,少讲应景的。三是教育时间要精短。上级宣传教育部门要淡化时间指标意识,在下发教育计划时不应将教育时间定得过死,要允许各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安排。各单位要树立以效益为本的思想,注重投入——产出比,要争取用最短的教育时间产生最大的教育效果,杜绝“号不响、饭不凉、不下课”的“马拉松”式的教育。四是教育队伍要精干。要严格规范政工干部进入渠道,严格规定选拔标准,坚决堵死其它专业淘汰人员进入政工干部队伍的老路,通过专业培养、委托培养和岗位培训等途径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高效、精干的政工干部队伍。

三 从内容结构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从侧重传统向贴近现实转变。

就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而言,传统教育所占比重偏大,即使一次现实性很强的思想教育,也有较大的部分是传统教育。客观地讲,我军在70多年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无论何时都是我军的“传家宝”,但问题在于如何去“传”这一“家宝”。在一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部分占得过多,无疑会冲击对现实问题的讲解和阐释。这样,教育的主题就发生了变化,教育的目的也必然会发生扭曲。并且,传统的东西如果脱离了对现实的依附,也必然会使受教育者陷入“今不如昔”的哀叹之中,其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从侧重传统的做

法中摆脱出来,紧贴时代特点和社会现实搞教育。一是要多讲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事迹。对于历史上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一般说来官兵还是深信不疑的,但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恐怕持赞成态度的将为数廖廖。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是:“把雷锋放到今天,情况会是怎样的呢?”时代条件变了,衡量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尺度也必须因之而变。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事迹更具可比性和可效仿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意捕捉现实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将其映射到官兵身上,启发他们自觉地进行对比性思考,从而达到思想育人的目的。二是要多分析一些官兵耳闻目睹的典型事例。当前,官兵的思想异常活跃,对于耳闻目睹的事情,总爱评论个是非曲直,而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形态又为每一事例提供了多种思维向度。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确切地说哪一种是正确的,哪一种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教育主体的价值取向做出一种符合自身需要的解释,并因势利导地将其灌输到官兵的思想之中,实现他们思想的自觉转化。三是要多解答一些官兵关心的现实问题。改革的日益深化触动了许多被计划经济体制所掩盖的深层次矛盾,同时也引发了官兵大量的思想困惑。他们难以理解,为什么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划,而贫富差距却一步步拉大?为什么社会越发展,下岗职工越多?这些现实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势必会从根本上影响官兵们的思想稳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从这些现实问题出发,既理直气壮地讲好大道理,又细致入微地讲清小道理,从而消除官兵的思想疑虑,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四 从主客体关系看,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的是一种行政命令式思维模式。“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做”就是它的极端表现形式。客观地讲,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模式。它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过分地夸大了教育主体的主观作用,而同时又严重地忽视了教育客体的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严格的主客观关系只限于宏观层面,而具体到微观层次,教育主客体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区分。教育主体是客体性主体,教育客体亦是主体性客体。这就是说,当客体的思想政治水平高于主体时,教育客体完全有理由“反客为主”,实现自身的“角色转换”,从而跃居主体的位置。认识到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从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到双向交流上来。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自觉承认自己也有接受再教育的必要,而不可一味地将自己置于唯我独尊的主体地位,搞“填鸭式”、“满堂灌”教育,更不能搞“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强理解”的那一套极左做法。二是要强化群众观念。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工作必须身体力行地贯彻这一路线。要树立

群众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将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交给大家,做到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辨,答案大家找。在发动大家敞开思想,集思广益,平等讨论的基础上,在思想交锋中明辨是非,提高觉悟。三是要正确启发诱导。双向交流不是漫无边际的神侃乱吹,也不是没有中心的泛泛而谈。对于每一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都要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和本单位的实际需要,确定好教育主题,定好教育基调,在此基础上,引导官兵围绕主题进行思想交流,或以提问的方式,或以答问的方式来开启他们的思想阀门。在交流过程中,对官兵中蕴藏的先进的思想观念,要大力挖掘和弘扬;对一些偏激的思想意识,要善于发动群体的力量给予批评、教育和引导,从而始终牢牢把握教育的方向和主旋律。五 从客体心理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从显性教育向显隐结合转变。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明显的显性教育。所谓显性教育,就是将教育目的毫无保留地告知受教育者,以期受教育者能够主动顺应教育者的思路进行思维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的实施源于对人们思想、心理的一种误解。即认为教育目标越明确,受教育者的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就越强,教育效果也就越显著。其实不然,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思想、心理存在一种“自身免疫效应”,当与人自身固有的思想体系相区别的外界思想进入人的思想时,人自身的原有思想就会形成一个“防护层”,阻止外界思想的“侵入”。并且,这种外界思想被人感知的程度越大,它所受到的抵触也就越强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人的思想转化,就必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灌输到官兵的思想之中。一是寓教于活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官兵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大大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方寸之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将工作开展到游艺厅、影剧院、体育场,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传播、渗透功能,对官兵们的思想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薰陶和感染,使他们在无意之中接受教育。二是广泛开展学习型教育。官兵的思想觉悟是建立在相应的知识文化水平之上的。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政治意识的灌输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传统做法,加强相关知识的传授。要为官兵的科学文化学习创造一定的条件和环境,配备必要的教材、教具,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充分激发官兵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科学知识和文化的学习中达到思想境界的提高。

六 从组织形式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从集中教育向统分结合转变。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集中教育始终是其主要的组织形式,思想政治教

育的主体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意识形态必须通过集中灌输的方式才能进入官兵们的思想之中。但集中教育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忽略了官兵思想水平的差异性,不符合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其次,对有些内容,这种教育形式显得呆板单调,不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要克服这些弊端,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对所采取的形式进行一番层次上的区分,达到总体上的统分结合。一是对决定官兵立场的根本性的思想内容必须进行集中教育。先进的思想不会在官兵的头脑中自发地产生,必须从外部灌输进去。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我们党的纲领、主义等这些根本性的东西,必须集中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官兵们真正树立起坚定的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觉悟,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对影响官兵思想稳定的倾向性的问题,宜采取统分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比如对于党和国家在某一方面所采取的方针政策,现实中存在的带有倾向性的社会问题,应该通过集中教育定好基调。在此基础上,再分开来加以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三是对于官兵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的思想问题,则应以实行分散教育为主。首先由大家来阐明观点,谈出看法,通过讨论、辩论、座谈等方式,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而后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集中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把握方向,搞好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导致思想失控。

七 从传播载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从单一模式向立体格局转变。

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也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我军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停留于“一张嘴,一个本,一支笔”的单一模式。今天,社会发展到了信息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日益呈现多元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单纯的课堂教育显然已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思想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新的形势下担负起它的育人使命,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时空观,确立一种全新的,适合当今时代的教育格局。这一格局的基本特点应该是:一是多样化的教材。以书本教材为主,辅之以声像教材、计算机软件教材、实物教材。二是多样化的形式。以课堂教育为主,辅之以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读书会以及参观调研、行为训练、情绪宣泄、心理咨询等形式。三是多样化的课堂。以教学课堂为主,辅之以远程教育课堂、社会课堂、文化活动课堂、科技活动课堂等。四是多样化的资源。特别要重视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利用。五是多样化的队伍。以政工干部为主,同时重视发挥军事、后期、科技、装备干部,院校教研人员,以及优秀士兵、优秀军嫂、优秀复转军人,地方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等师资的作用。

通联: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队孙铁牛 邮编:210003

电话:(0501)73581(军)

(025)3463004(民)

下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STS维度:必要性及对策(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STS维度:必要性及对策(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探索新形势下治军特点和规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今年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这一任务,我们认真学习了党的三代领导核......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计划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计划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计划1 本学期我承担了高一(3)班的政治课和xx电子(1)(2)两个班的政治课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得失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以利于开展以后的工作......

    高中思想政治随笔

    要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摆脱困境,达到老师愿意教,学生乐于学,考试成绩好这样一种境界,我认为学校应重视、媒体应支持、教育部门应加大改革力度,当然,重中之重是老师、学生观念的转变。......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构建有效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如何客观对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最适合的教学策......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注意六个维度(推荐五篇)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注意六个维度作者: 龚筱维2008-07-04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

    深化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深化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认清教育改革的大势,明确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五大”以来,党和国家各条战线的改革如火如荼,不断深化。江泽民主席也根据我军建......

    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明确指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哲学前言 一、 概念 1、人类的基本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