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集聚论文产业化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产业化论文
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高端产业代表着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结构调整方向,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加强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高端产业的概念界定入手,在简述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端产业 集聚区 建设 建议
在全球化和本地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美国的硅谷、印度的斑加罗尔、中国台湾的新竹等,由于地理上的临近,将集中在一起的组织机构形成关联网络,继而发生聚变,成为了全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研究者将他们称之为“集群”。产业集群模式作为新型工业化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乃至政府部门的关注,并在经济实践中广泛运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出现了许多“经济马赛克”地区,这种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现象加速了产业集聚,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为我国区域经济的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应看到,我国现有的产业集聚区大多是通过依靠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企业的空间聚集的,由于这种模式对企业的聚集并不重视其内在机制的建立,而使得这些在空间上已形成一定聚集的企业并未显现出强烈的协同效应和聚变效应,在承担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历史使命方面,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高端产业代表着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结构调整方向,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加强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高端产业与高端产业集群
(一)高端产业的概念界定
虽然“高端产业”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但相关资料很少对“高端产业”的概念进行界定,他们多是把高端产业等同于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产业。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笔者借鉴政府部门、企业组织、专家学者对高端产业的认识,对高端产业的概念进行了定义:高端产业是指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创新为手段,以高端产品为标志,以价值增值能力的高端化为方向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产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具体包括:以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研发业、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以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和研发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以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产业、自动化技术研发、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
(二)高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区别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它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按照产业集群的性质,可以把产业集群分为两个大类:一是传统产业集群。它以传统的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为主,如纺织、服装、制鞋、家具、五金制品等行业,大量的中小企业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市场组织网络。二是
高端产业集群。高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以研发为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先进的竞合理念,容易产生集聚效应和合作协同效应。具体区别如下:
企业集群形态不同。传统产业集聚可以认为是产品集聚以企业集聚的形式出现,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批量实现规模效益、共享外部效益,通过建立区域网络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因此一般以大规模生产为发展方向;高端产业创新活跃,产品生命周期短,定制化程度高,生产过程往往由若干企业共同构成,形成网络状生态系统,生产链或产品供应链根据产品特点由成员企业弹性组成,产业集聚以供应链集聚的形式出现。
产业集群取向不同。高端企业集聚主要是为了获得创新资源,共享技术信息,进行合作开发等,以实现不断的创新,获得创新效益;而传统产业集聚区主要是由于取得了产业市场信息,实行生产销售协作,降低生产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从而获得额外收益。
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意义
高端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它便具有了收益递增、节约成本的特征,这就构成了高端产业集群的独特“向心力”,这种“向心力”不仅表现在产业规模效益递增和获得创新优势上,更体现在产业集群内集聚效应和合作协同效应的实现上,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个集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的这种集聚的自发行为在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引导下,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功能布局、结构层次和产业特色的集聚区,即高端产业集聚区。高端产业集聚区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载体,有利于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传统产业高级化,对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增后劲,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已成为区域经济腾飞的助推器。集聚区内的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高端产业代表着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结构调整方向,具有创新性强、先导性突出、成长性好的优势,能够大幅度提升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辐射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发展高端产业、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将从纵向的产业链本身和横向的产业空间配置两个方面全方位提升产业层次和区域核心竞争力,对推进我国“转方式、调结构”意义重大。
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利于培育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高端产业集群集中了大量创新型、知识型的专业化人才,再加上集群内先进知识、信息和集体声誉的共享以及集体学习便构成了自主创新的基础。此外,由于地缘、亲缘等因素,集群中各企业形成与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减少了学习与交流的交易费用,大大促进了知识在集群内的流动,这种高强度的技术、知识的溢出效应必然会增强区域持续创新的能力。
我国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聚区同质化严重
我国高端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在规划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首先,主导产业趋同。在我国已经形成的56个国家级高新区和一些区域性的产业集聚区,绝大多数高新区都把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作为其主导产业,而有些集聚区明显不具
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其次,产业定位趋同。不同的集聚区,其区位优势、发展基础和技术创新来源不同,因而应该有不同的发展定位。然而目前一部分产业集聚区实际上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区,通过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想方设法吸引外来投资,没有充分利用国内的科研力量和传统产业基础,很难实现集聚效应走向产业高端,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为别人做嫁衣。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论文
河南小麦产业化概论
摘要: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又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发展小麦经济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河南省在发展小麦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具体表现在:优质小麦种植和粮食产业化发展迅速;小麦加工取得长足进步;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发展小麦经济的龙头企业也脱颖而出。河南的部分区域已经形成了及小麦育种、种植、生产、加工与流通一整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河南的小麦产业化体系包括科研开发、良种繁育、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和商业贸易等领域,是第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关键词:河南小麦产业化
一、小麦良种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是河南省“十一五”期间种子改良工程和农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将对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扩大优质小麦种植面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河南省经过与各大科研机构和科研院校合作共同选育了很多优良品种。如:郑麦004、豫农949、豫农202、豫麦22等等。这些优良品种的选育更适合河南地区的气候、土壤及水质环境。小麦高效稳产,为河南省粮食产量的提升做了很大贡献。
二、小麦优质区种植
河南省是全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4近8年来,全省小麦总产一直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据资料显示,河南省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近年来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国家采取对优质专用小麦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对推动优质小麦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1河南省下大气力推广一批新技术、新品种,实现了优质小麦优质又高产,提高了农民种粮效益。
1、河南省小麦种植划分为三大区域:
目前,其全省已基本形成了早、中、晚茬,强、中、弱筋搭配合理的优
质小麦品种结构和以豫北为优质强筋小麦、豫中为中筋小麦、豫南为弱筋小麦生产基地的区域布局。
据了解,根据有关专家在认真分析全省各地气候、土壤和生产条件、发展趋势和优质小麦品种品质表现的基础上,参照全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吸收近几年河南省在示范开发优质小麦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按照依靠科技进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品质结构、提高种植效益的原则,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后将河南省小麦种植划分为三大区域:
(1)豫北、豫西强筋麦区
其中豫北强筋麦区主要包括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济源6市43个县(市、区),常年麦播面积1400万亩左右,适宜发展优质强筋小麦,但黄河故道沙地宜发展中筋小麦。豫西丘陵旱地强筋麦区主要包括洛阳市、三门峡市全部及郑州、平顶山、许昌部分共31个县(市、区),常年麦播面积900万亩左右,适宜发展强筋小麦,但生产水平和商品率较低。
(2)豫中、豫东、豫南中筋和强筋麦区
该区主要包括开封、周口、商丘、漯河、驻马店5市全部和南阳、许昌、郑州、平顶山部分县(市、区),常年麦播面积4000万亩左右,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55%,是我省中筋、强筋优质小麦混生区。其中黄河以南、沙河以北和南阳盆地中土壤质地偏黏、肥力较高、小麦生育后期降水偏少的地区适宜发展强筋小麦,其余大部分地区适宜发展优质中筋小麦。
(3)豫南沿淮弱筋和中筋麦区
该区主要包括信阳市全部和南阳市桐柏县等,常年麦播面积约500万亩
左右。其中该区沿淮沙壤土适宜发展优质弱筋小麦,肥力较高、土质较黏的地区适当发展中筋小麦。
2、提升品种,促进增收
由于小麦品质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因此各地在实施规划时应充分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布局。同时还必须推广优质小麦综合栽培技术,在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推广新农药和生物农药等方面,根据强筋、中筋、弱筋小麦自身特点选用适用技术进行栽培管理。
一要扩大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以及优质小麦的比例,确保小麦产出水平持续稳定增长。据专家测算,种植一亩优质小麦的净产值比普通小麦高约30元。根据河南省实际及未来市场对小麦需求状况的判断,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是必由之路。
二要降低小麦生产成本,提高小麦种植收益。要实行产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节约物质费用尤其是直接生产费用支出和劳动消耗,降低小麦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三、小麦的生产加工
如何能提高小麦价值,如何能让农民的实惠,如何能从生产过剩的困境
中,寻找一条突围之路?面对这一难题,我想应该把河南建设成全国重要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作为一项战略举措,列为“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举措之首。以提高小麦生产效益为目标,大力发展加小麦加工及深加工,这不仅有利于继续保持河南小麦在全国的优势地位,而且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和一些企业也做了相关方面的努力工作。
1、进一步增强面粉加工能力
不断增多以面粉为主体的初级加工企业数量,扩大加工规模,提高生产
能力。河南省粮食加工业已由单纯追求数量扩张转向重点加强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改建、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品种,提高产品品质,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位于郑州的金象麦业集团,是河南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之一,目前拥有意大利进口面粉生产线两条,日处理小麦620吨,所生产的“神象”牌面粉,已经行销河南和西南、西北等广大地区,其中70%销往省外,年实现销售收入2.9亿元。不仅延长了小麦加工链条,使小麦加工增值,而且通过产业化带动增加了农民收入。
2、增强食品生产优势,提高小麦产量
到2003年,全省食品加工已发展到24个行业、23个门类,主要分布在粮食、商业、轻工等部门及个体私人经营,形成了初具规模、比较完整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国有及限额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1672家,固定资产净值208.70万元,从业3 6.65万人;实现销售收入568.24亿元,占全省工业销售收入总额的15.69%;完成工业增加值188.0 1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4.8%;实现利税68.37亿元,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18.73%。以面制品为特色的食品加工,也逐步实现了粗粮细做和细粮精做,由简单的复制品、熟食品发展成为节令食品、快餐食品和速冻食品等,日趋精细化、品牌化。全省现有85个规模较大的食品加工企业,创出了13个名牌产品。味精、方便面、速冻食品年总产分别达30万吨、45万吨和6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6%、25%、60%,均居全国首位。“白象”、“南街村”方便面,“科迪”、“三全”、“思念”水饺、汤圆等,成了叫得响的知名品牌,远销20多个省(区、市)。
3、提升粮食精深加工成效
目前,以粮食为原料的工业加工项目,如运用先进的小麦分离技术。提
取小麦蛋白生产谷朊粉,以小麦代替玉米生产味精,用小麦原料生产酒精、液体二氧化碳、车用乙醇(汽油)等项目进展顺利,科技含量较高的加工技
术和设备已得到陆续应用。不少地方相继新建和续建了一批高起点、高附加值、外向型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研制开发出了一批附加值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拳头、名牌产品,提高了我省粮食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全省已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粮食加工企业10多家,开发产品近百个品种。
河南省还重点围绕味精、淀粉、饲料、酒精、药品、环保产品等领域,大力开发研究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用于小麦做原料的替代工艺技术。据河南金星啤酒集团公司副总李京介绍,从1999年开始,公司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进行用小麦淀粉质原料代替进口大麦芽生产啤酒的工艺改造,将小麦啤酒的保质期从3个月延长到6个月以上。公司利用这一技术开发生产的“金星小麦啤酒”,每吨原料成本可降低600元至800元,大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加快陈粮的转化,今年上半年,河南南阳的天冠集团建成了一套大型变性燃料乙醇生产装置。这一装置将从小麦中提炼出来的乙醇与汽油混合调配,生产出一种清洁的汽车燃料——车用乙醇汽油。这一计划,将为大量积压在仓库里的过剩小麦、玉米开辟一个新的市场空间。目前,这一新型燃料已开始在郑州、洛阳、南阳等地的20多个加油站率先使用。据天冠集团总经理张晓阳介绍,生产一吨乙醇大概需要3吨粮食,这一年产20万吨乙醇的装置每年可转化小麦60万吨,相当于一个产粮大县两年的小麦产量。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河南省的小麦加工转化能力大大提高。全省已基
本实现了以小麦外销为主转变为以面粉外销为主。目前,河南省面粉加工、方便面、挂面、面制速冻食品等行业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以小麦加工转化为主的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达485亿元,实现利税65.12亿元,均居工业各行业之首,已经成为全省工业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四、小麦产业的经营与管理
1、创新企业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小麦期货经营。
河南小麦经济是全国粮食经济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粮食经济的一部分。参与国际粮食经济竞争是河南省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河南省小麦应
对美、澳、加麦的冲击,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国内市场上与之抗衡,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最佳的切入点就是采取期货交易的形式。开展小麦期货交易,逐步健全市场机制是解决小麦流通问题的出路之一,引导种植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生产、经营、加工企业进行套期保值、规避现货风险。2003年3月28日,优质强筋小麦已在郑商所挂牌交易,政府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引导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参与期货经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河南小麦经济融入世界粮食经济之中。
2、创新粮食流通机制,组建跨省粮食公司。
粮食流通渠道不畅是发展小麦经济的重要障碍。河南省打破区域界限,组建跨省粮食公司,在产销区设立分支机构,变企业外部运作为企业内部运作,可以有效解决粮食流通渠道不畅的问题。同时,跨省粮食公司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载体,在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新形势下,可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主导作用:一是在粮食收购上起主导作用;二是在粮食价格上起引导作用;三是在供应市场上起稳定作用。这位河南小麦消化提供了良好的路子。
参考文献: 尹钧中国小麦产业化[M].金盾出版社.2010.7
丁华.河南小麦产业化开发模式与实现途径现象[J].河
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4)16-23
杨文钰.农业产业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6
第三篇:集聚区建立下的动漫产业论文
1.河南省动漫产业建立及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
1.1、河南省动漫产业集聚形态探究
针对河南省动漫产业集聚形态的研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线下的已经较为成熟的产业园区集聚形态,也包括以网络为基础的线上网络集聚,这两种集聚形态,在河南省今后的发展当中,都将起到作用。一是动漫产业园区的集聚形态。这种形态以地域划分,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集中的进行资源的配置,来吸引河南本土动漫企业和省外、国外的动漫企业的入驻。这种集聚形态以固定的地域区域来整合消化资源,以期达到推动整个地域经济的增长。二是动漫虚拟产业集聚。这种集聚方式是以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依托,不局限于特定的地理空间,通过网络,连接多个动漫产业企业以及多个动漫产业集聚区,在它们之间进行资源的合理有效地流动。虚拟的动漫产业集聚区,具有跨区域性、开放性等特点。在以网络为基础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人文理念的重要作用。这要求虚拟动漫产业集聚区之间,动漫产业企业之间要相互的信任,遵守承诺,严格遵守社会道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虚拟动漫产业集聚区的运行和发展。
1.2、河南省动漫产业集聚的原因要素
河南省的动漫产业发展在全国来看属于落后的,很多制约因素导致单打独斗的动漫企业很难独立的发展壮大。首先是文化创作环境的改变,动漫产业集聚,可以增强集聚区内部的文化认同感,动漫产业从根本上说,属于内容产业,一地文化氛围的浓厚,对提高各动漫企业的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它可以使动漫创意人员的潜力得到有效的激发;政府“一揽子”的优惠政策会涉及到动漫产业集聚区内的各家动漫企业,如果是零散的动漫企业,政府很难制定政策进行有效的扶持;人才的交流更加方便,就像北京中关村这种集聚一样,动漫产业人才、知识的交流更加的便利,这样有利于知识的吸收与扩散,提升集聚区域内的整体知识水准;规模效应在其他行业当中已经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动漫产业属于高新产业、创意产业,动漫产业的集聚,可以实现各个企业在技术、人才、创意等方面的互补,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3、河南省动漫产业集聚的带动效应探究
动漫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是促进动漫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也会强有力的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河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会对这个传统产业占据经济主导的大省打上一剂强心剂,为河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贡献。动漫产业无污染、产业价值链长,对优化产业结构是很有作用的;同时,河南省动漫产业的集聚,最直接明显的效果就是带动河南省地区经济的发展,其对地区经济的就业、产品升级都会显示出强有力的贡献力;动漫产业可以提高河南省的地区经济的文化软实力,河南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宝库,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如何让河南的文化资源彰显出经济实力?动漫产业无疑就承担了这样一个重任。通过动漫产业的集聚,可以提升河南的动画品牌,增强文化的影响力,这样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河南省动漫产业集聚区建立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上我们对河南省动漫产业集聚区建立和发展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包括很多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政府的扶持,从征用土地到一切基础设施,包括网路的建设,都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力引导;其次是人才的缺乏,动漫行业的从业人员需求和供应存在很大矛盾,无论是人才引进还是教育培训,鲜有卓有成效的措施出台;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当中,文化是可以开发的无尽宝藏,是可以为地区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关键。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很多制约因素的影响,为解决这些,需要河南省动漫产业相关人员对症下药。
3.结语
河南省动漫产业集聚区的建立,对促进河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发掘河南省的文化,是有重大意义的。但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而建立动漫产业集聚区,是目前来讲切实可行,也是最为有效的举措。
第四篇:产业集聚理论研究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
1:基本概念: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角度看,产业集聚是一种地理现象,因为它表现为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及各种机构的集合。它的主体是数量众多、相互竞争的生产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还包括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下游的批发、零售、代理、进出口等流通企业,人才、金融等专业化服务和专用的基础设施的供应者,生产互补产品的厂家,以及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它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标准制定机构、智员团、专业媒体和贸易联盟等。
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发表了《论国家竞争优势》。波特在论文中将企业集群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联系起来,创立了产业集群的新竞争经济理论。指的是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也有叫产业集群的,具体表现是在一个适当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中间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从而显著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A business cluster(industry cluster)is a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terconnected businesses, suppliers, and associated institutions in a particular field.Clusters are considered to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with which companies can compete, nationally and globally.In urban study, the term agglomeration is used.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
产业集聚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特定产业的企业;或具有直接上下游关联的企业;或其他具有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集中。
关键字:
某个特定地理区域 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国家的竞争力
上游 下游供应商分工 规模
2:产业集聚的集聚效益
2.1 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
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发现,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外部经济)。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促进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
A:分工+专业化:集群内企业为提高协作效率,对生产链分工细化,有助于推动企业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有助于上下游企业都减少搜索原料产品的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产品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集聚体内成员可以就近获取所需的高度专门化的部件、原料、机械设备、商务服务、人才等投入资源,从而节约交易费用。
C:集聚使得厂商能够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及时了解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
D:由于集聚体本身可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会对外地相关人才产生磁场效
应。集聚区内有大量拥有各种专门技能的人才,这种优势可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找到合适的岗位人才。在人力资源方面,集聚区内有大量拥有专门技能的人才,而且评价员工的个人品质和职业素质也更为容易,这种优势可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找到合适的人力资源。
共享劳动力市场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不在某一家企业干了,可以方便地进入同类的另一家企业,存在着人才供给上的“外部性”。
集聚体本身可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从而对外地相关人才产生磁场效应。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相互临近,或者同时处于生产链的某一个环节而分工不同,从而降低了成本,如运输成本、库存成本、交易成本;由于共同的交易市场与采购中心降低原材料成本与销售成本;
关键字:
分工 协作 效率 资源 共享 降低成本 人力资源信息
2.2 创新效益
产业集聚可以促进创新。企业的创新常常来源于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在产业集聚中,新工艺、新技术能够迅速传播。企业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受到启发,发现市场机会,研发新的产品。由于集聚,不同公司员工之间接触沟通的机会增多,有助于相互间的思想碰撞而产生创新思维。同一园区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定期交流会对各个企业带来创新灵感,这是知识技术外溢性的体现。
集聚体内每个企业都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及外部机构之间的大量接触而获取关于本公司及其所属产业的信息,且不需过多的费用,从而促使企业对变化着的环境尽早作出有效反应。
2.3 竞争效益
市场与分工交互作用产生的内生的绝对优势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竞争最终的结果将主要取决于资源使用的效率。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能够更好的发现各个企业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纵向与横向的协作,促进规模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园区的集聚企业具备这些条件,为提高本企业、本行业甚至本区域的竞争力提供了可能。产业集聚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其他方面:同处一地的同行业企业有了业绩评价的标尺,可以相互比较。这给企业带来了创新的压力与动力,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提高服务,追赶技术变革的浪潮。
产业集聚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对处于弱势。但同类型或相关联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集聚区的企业竞争能力。
3:产业集聚形成模式
3.1资源要素禀赋创造模式
资源要素包括区位要素和生产要素。区位要素指的是具体产业相关的或必须的自然区位、交通区位、经济区位。从理论上看,企业一般倾向于选择聚集再交通要塞,以降低运输成本。生产要素就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产业集聚的的形成表现为区域专业化生产,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区域专业化生产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禀赋。早期的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自然资源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后来的研究证实,相对于早期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作用在后期产业集聚的形成中,具有更大的作用。包括技术、人才、社会网络、文化、制度等社会资源具有不可量化和无限性,已经成为产业集聚形成的关键因素。
3.2市场需求拉动创造模式
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的生产过程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在我国,市场创造模式形成产业集聚的典型地区是浙江省,该省内有许多颇具规模的专业化市场,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不论在广东,还是在浙江,产业集聚事先都没有政府的计划和规划,没有事先的宏大设想,基本上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不仅政府部门没有这种预见,就是当事人本身也没有这种主观意识,只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回头一看发现出现了产业集聚现象。
3.2 资本转移创造模式
一般是发生在有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出于接近市场或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在生产区位上作出重新选择,并投资于一个新的地区的时候,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这个地区汇聚。这样一种产业集聚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资本从外部的迁入。我们把缘于资本迁移和流动而形成的产业集聚现象,称作资本迁移模式。目前,国内在资本迁移模式下形成的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有很多,其中起推动和促进作用的迁移性资本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
4:产业集聚理论
4.1 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
产业集群的理论可溯源至1890的马歇尔新产业区理论。马歇尔对产业聚集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外部经济概念,这一外部经济有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
4.2 韦伯的聚集经济论
德国的韦伯(此韦伯非Max weber,而是Alfred weber)在1909年《区位原论》(Reine Theorie Des standorts)的第一部分《论工业区位》中,试图寻找工业区位移动的规律,韦伯将影响工业区的经济因素(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认为实际对区位起作用的区域因素,是运输成本和劳动成本,对区位起作用的位置因素则包括集聚因素(交通便利、矿藏禀赋)和分散因素。
4.3帕鲁的增长极理论
帕鲁的理论可能来自于熊彼特 1939年“开创新的投资机会的创新效果是创造新的经济空间”的说法。帕鲁在1950年提出“经济空间”一说,认为经济空间是各种不同关系的集合,是抽象关系的构成体。这种抽象的经济空间有三类,其中第二类是“作为力场的空间”,增长极是在这一空间中出现。
4.4 保罗·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
克鲁格曼(Krugman)是国际经济学的大师,他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奠定了他在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地理与贸易》《发展、地理学与经济地理》《空间经济: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等一系列论著之中。
4.5 波特的集群竞争理论
波特1990年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国内合作而不是国内竞争,是国内的产业在全球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国家竞争优势产业是通过一个高度的本地化过程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各国只能在本国最有特色的产业中获得国家竞争优势,它们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具备最有生气、最富有挑战性的国内环境。
波特提出著名的钻石模型,获得国家竞争因优势取决于四方面条件,一、生产要素条件、二、需求条件、三,相关支持产业、四、厂商结构战加重与竞争,再加上“机遇”和“政府”,构成了一个钻石型的相互作用关系。
5:我国及世界各国产业集聚案例
5.1国内各省地区的产业集聚状况
中国主要省级区域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
城市 优势集聚产业
北京 以投资类电子产品为主的电子产业;汽车产业
天津 以汽车为主的机械产业;以投资类电子产品为主的电子产业
上海 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 以精密仪器仪表
河北 建材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业
山东 农用机械和重型汽车为主的机械工业;以投资类电子产品为主的电子工业;建材业
湖北 以汽车为主的机械电子产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
江西 有色金属工业;以汽车为主的机械电子工业
内蒙古 以稀土、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食品加工业
资料来源:周怀峰,国内贸易对打过去与产业成长的影响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虽然中国工业的地理集聚趋势在不断加强,但目前的集聚程度仍然大大低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中国产业的空间集聚很不均衡,且具有显著的地域资源特色。沿海、中部、东北地区集聚了中国的绝大部分产业资源,而西部地区则相反,产业资源集聚甚少;中国产业的集聚带有明显的资源特色,产业集聚的规模、特征与地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资源的特色决定了产业的集聚特色,不同环境和资源的地区集聚了不同的行业。此外,中国工业行业的优势发展地域与其集聚地域有着很强的一致性。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实行效益优先的产业政策,政府的投资重点转向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这些政策,引导了产业资源的流向,促进了产业向东部地区的集聚,进而也加大了东西之间的差距。
第五篇:产业经济学论文
内黄大枣产业发展状况
摘要:地处中原地带的内黄县,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一个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平原农业县。有着悠久历史的内黄大枣,以其优良的品质和药理功效深受大众的喜爱,在枣农的辛勤下内黄大枣成为了一个当地有名的产业,带动的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枣农的生活水平。但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及多种因素影响,红枣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影响了不少枣农的生产积极性。经查资料,写这篇论文提出了我的意见。
关键词:内黄大枣 红枣产业 改善措施
地理优势和悠久历史
内黄县位于东经114°35'—114°49',北纬35°29'—36°09',地处豫北黄河故道沙区,与河北、山东两省相邻,处京珠、阿深、安南、濮鹤4条高速路构成的井字形框架中心,106国道、汤濮铁路从县域南部穿过,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全县总面积11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6万亩,辖17个乡镇,531个行政村,7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5万人。
河南内黄地处豫北黄河故道,红枣栽培历史悠久,据《内黄县志》记载:“唐宋时期已有大面积种植,达万余亩,并纳入银税”。足见内黄红枣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至今仍保存有2000余株1000年以上树龄的古枣树,有万余株500年以上树龄的老枣树,有几十万株100年以上树龄的大枣树。内黄大枣历史悠久,是历代帝王之贡品。内黄县素有“枣乡”之称,全县现有枣林46万亩,年产鲜枣12万吨,年产值2.4亿元,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居河南省第一,全县人均红枣收入354.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4%,后河镇共有耕地7.8万亩,全部为枣树,年产量2800万公斤,产值5600万元,农民人均红枣收入2000元,已成为内黄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先后被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河南省红枣无公害标准化基地县”和“全国大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枣园地理分布和种植
内黄县红枣品种较多,现有114个品种,主要品种为内黄大枣(又称扁核酸),共644余万株,占红枣总株数的92%,栽培方式以农枣间作为主,平均每亩15-20株,有一部分纯枣园,每亩55-110株,主要分布在卫河以南的12个乡镇,即城关镇、张龙乡、马上乡、东庄镇、高堤乡、卜城乡、井店乡、二安乡、六村乡、后河镇、梁庄镇、中召乡。其中集中枣区后河镇,7.5万亩耕地全部实行了农枣间作,红枣产量达3000万公斤,位居全国乡(镇)级之首。
X是年份 Y是内黄大枣产量,单位:万公斤
土壤有潮土和风沙土两大类,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一个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平原农业县。内黄枣树种植模式以农枣间作为主,既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又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农业稳产高产,群众称这种模式为:上有摇钱树(枣树),下有聚宝盆(花生、蔬菜),中间夹着粮食屯(小麦)。随着花生效益的下降,枣椒面积迅速扩大,形成“双红一白”(红枣、尖椒、小麦)新的种植模式,亩效益在3500元以上。内黄大枣品质和加工产业
内黄县红枣品种较多,现有114个品种,以内黄大枣为大宗(又称为扁核酸)。内黄大枣,品质优良,个大肉厚,富有弹性,果味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既可鲜吃,又可干制加工。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银奖,被海外人士誉为“东方宝果”。1993年以内黄大枣为原料的“冬夏枣茶”荣获中国北京首届保健品博览会金奖。内黄大枣富含果酸、十八种氨基酸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中果酸含量为1.13%,为枣果平均含量的5倍多,维生素C的含量是柑桔的10倍,苹果的75倍,尤其是含有的环磷酸腺苷等生物活性物质,对多种心脏病有显着疗效,对癌细胞有较强的破坏和抑制作用,是医疗保健及滋补佳品,有“百果之王”和“活微生素丸”之誉。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红枣有增强体能、加强肌力的功效,红枣的含糖量高可以产生热量大,另外亦含优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他命,尤其所含的维他命C量,几乎居众水果之冠,因此红枣可以说是天然维他命丸。最特别的是红枣含有环磷酸腺甘(camp),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心肌收缩力,和中医称其有补益功效是相符合的。红枣成份中维他命c含量很高,而且含有环磷酸腺甘及山楂酸等成份,经过研究证实以上三者均含有抑制癌症的效果,适合现代环境的健康食品。
内黄大枣由于其个大肉厚、内部组织松软,弹性好,利于加工和长途运输,可加工成为多种食品,是目前加工的上乘品种。近几年依托丰富的红枣资源,我县先后建成了内黄县冬夏枣茶公司、内黄县明星果果脯厂、内黄县永盛枣制品公司为龙头的加工企业群体,加工企业达4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有,年加工能力到5万吨,产值5亿元。加工品种有枣茶、枣汁、金丝蜜枣、枣醋、枣酒、香心焦枣、空心焦枣、无核糖枣、阿胶枣、酒枣等几十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乌克兰、俄罗斯、韩国、朝鲜、日本、泰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冬夏集团生产的枣茶属国内首创,曾获1992年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轻工产品技术博览会金奖,1993年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金奖和中国北京首届保健品博览会金奖。全县红枣交易场所达200多处,年交易中转红枣15万吨,后河镇红枣批发交易市场为河南省最大的红枣批发交易市场。全县建有红枣冷库50座,红枣产业的发展还带动和促进了加工、销售、包装、运输、贮藏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为做大做强红枣产业,内黄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依枣名县、依枣富县、依枣强县”的宏伟战略目标。2002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红枣文化节,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无公害大枣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内黄大枣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这些举措打响、打靓了内黄大枣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红枣产业带动并促进了内黄林业快速发展,目前,内黄县做为河南省无公害红枣标准化示范基地,生产的红枣已成为符合无公害标准的“绿色果品”。
红枣已成为内黄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但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及多种因素影响,红枣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影响了不少枣农的生产积极性。为确保全县红枣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将倾全县之力,促进红枣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对这个现象,提出以下建议:
一、发展目标
将红枣面积稳定在46万亩,产值达到3亿元;实施枣树高接换头品种改良3万亩;发展红枣密植园1万亩;引进固定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红枣加工龙头企业1-2家,年加工量达4万吨以上。
二、工作重点
1.加大保护力度,稳定红枣面积一要澄清底数,对全县枣树资源进行一次详细调查,了解动态。二要强化监管,严厉打击一切破坏枣树资源的违法行为。三要注重管理,积极探索适宜红枣生产的管理体制,提倡对零星枣区的枣树实施承包。县财政将对承包枣树的大户进行奖补。具体政策为:集中连片承包面积达到100亩、200亩、500亩,经验收亩产鲜枣300公斤以上的,分别奖补2000元、4000元、10000元。
2.优化品种结构,提升红枣品质内黄县大枣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为此,要大力实施枣树高接换头品种改良。有关乡镇每年要选取1-3个高接换头示范点,扎实做好品种改良工作。县林业部门负责做好嫁接人员的培训、技术指导、督促检查及良种接穗的选择、引进和供应。红枣品种改良的接穗资金由县财政全额负担,嫁接工人工资由乡、村、户三级分别按50%、20%、30%共同支付。到2012年,全县红枣品种改良面积达到3万亩。
3.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红枣质量红枣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标准化生产。一要创新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良种密植园。有关乡镇每年建设1-3个不少于100亩的红枣良种密植园。力争五年内,全县新发展良种密植园1万亩。县财政将对发展红枣良种密植园的农户予以奖补。具体政策为:以村为单位,集中连片达100亩以上且成活率85%以上的,每亩奖补200元。二要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各产枣乡镇每年至少建立1个500亩以上的红枣标准化管理示范园区。力争五年内全县新增红枣标准化管理示范园区20个以上。新增示范园亩产鲜枣600公斤以上,好果率达80%以上且虫果率在5%以下的,经验收合格,每处奖补1万元。
4.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红枣效益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以产业链条开发为载体,不断拓展红枣产业功能,拓宽枣农增收渠道。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万元、1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以上的,分别奖补1万元、2万元、10万元、50万元。
三、工作措施
1.强化领导,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保证红枣产业快速发展,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红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产枣乡镇也成立相应组织,乡镇长为红枣产业发展第一责任人。县政府将把红枣产业发展情况作为农业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责任目标进行考核。完成红枣发展目标在前三名的乡镇,各奖补1万元;因工作失误,影响红枣发展的,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健全体系,为加快红枣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是健全服务网络。按照“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村都有技术员”的标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县林业部门建立培训中心;产枣乡镇建立培训站;产枣重点村确定1-3名农民技术员。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在重点乡镇建立三个功能相对完善、设施配套齐全的红枣专业市场。
3.加大投入,为加快红枣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把加快红枣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红枣产业的扶持力度。2008-2012年,县财政将拨款900多万元用于红枣产业发展。二是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县林业部门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切实加大红枣专项资金的投入。三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动员全社会积极投资发展红枣事业。
参考文献:
中国红枣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王毕妮红枣食品加工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后记:
在学习产业经济这门课程之前,我认为这门课程可能会比较枯燥,无聊的学科。在老师您的授课之下,幽默的表述吸引着我,经典的案例分析的很透彻,令我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抽象的概念。而且我认识到了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使我正确认识产业经济活动及其管理发展的规律,基本掌握产业经济管理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培养和提高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感谢老师这几个星期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