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浙委〔2008〕88号)和省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9〕67号),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两创总战略,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集聚和示范作用,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主要目标。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发展模式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
到2015年,力争形成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引领、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格局;打造一批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产业支撑和配套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0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0%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政府要在园区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体系、政策扶持措施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环境。二是坚持高新优先、整体推进的原则。要始终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根本任务,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三是坚持发挥优势、突破重点的原则。加快发展通信设备、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四是坚持协调发展、分工协作的原则。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协作体系。五是坚持资源整合、集约发展的原则。整合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优质科技资源,为园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坚持合理利用土地等有限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二、重点任务
(四)加强宏观规划指导。
根据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各类园区发展的现状,按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从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角度,对全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行整体谋划,着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引领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现代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八大领域。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科技发展趋势,引导、调整和完善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推进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温台和金衢丽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区等三大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全面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五)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构建适宜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根据自身产业优势和创新能力,在提升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按照“发展与区域资源优势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小、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的要求,构建与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抓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瞄准产业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光电显示、数字医疗设备、汽车电子和生物医药等产业的高端制造业。
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利用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和产品层次,全面提升传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进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变。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要成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示范区和先行区。
(六)建设现代产业集群。
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的龙头企业,成为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重点支持成长性好的企业快速发展,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以大带下、以小促大的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格局。
加快发展特色产业。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充分挖掘区域的自然资源、科技、人才、信息、区位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建设现代产业集群。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产业联盟,推动由大企业大集团牵头、以中小企业为基础、以开拓共同市场为途径、实现协同发展为目的的产业
联盟,积极推进优势企业的集聚,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创建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现代产业集群。
(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集中优质科技资源向企业的自主创新倾斜,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区域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设备和信息共享、合作研发、联合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建立园区技术联盟。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以龙头企业发起成立、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制定行业标准为途径、以共同研发为关键的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
搭建公共技术平台。根据“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要求和“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共建共享、体制创新”的原则,整合、集聚区域内外各种创新要素,强化公共科技服务,创建一批行业专业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力争建设若干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开放实验室等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产业技术的竞争能力。
三、保障措施
(八)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所在地政府要加强对园区建设和发展工作的领导,进一步理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管理体制机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管理机构作为所在地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根据授权行使同级人民政府行政审批、经济协调与管理等职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所在地科技管理部门要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管理,加强业务指导和服务。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共同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九)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抓好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孵化器税收减免、加速折旧和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关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培训与贯彻落实,把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宣传并发挥《我省必须掌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的导向作用。全面推行和完善知识产权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政策。支持企业大力开发申请拥有专利技术、软件著作权,特别是发明专利,积极参与或主持国际标准、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努力打造知名品牌。
加强科技金融合作。通过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科技行政管理与金融风险管理的结合,促进企业利用金融资本加强自主创新。引导各类商业银行扩大授信额度,加大对工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
(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科技经费的投入,重点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加大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
集中资源重点扶持。各级各类科技计划要重点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倾斜。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龙头企业及其牵头的产业技术联盟开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
(十一)提升质量扩大规模。
积极推进升格工作。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公共技术服务功能,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领区和示范区,成为优质科技人才和研究机构的集聚区。鼓励杭州、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绍兴和嘉兴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争取升格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扩大园区发展规模。支持有条件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一步发挥各类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新建一批省级园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园区,经市县申报、专家论证和省级有关部门审核,报省政府批准,新建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十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从快从多严格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扩大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提升质量。对暂时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也要帮助其制定整改方案,尽早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工作,做到试点一批,示范一批,带动一批,扶持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动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到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或收购重组上市公司,实现规模化发展。
加快研发中心建设。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鼓励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建立研究院,争取成为国家企业技术(工程)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境)外建立研发机构,或收购、兼并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机构。
(十三)加快孵化体系建设。
把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抓手,坚持“企业化、产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功能,提高质量。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宗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继续开展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推荐工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创业导师行动,为孵化器内在孵企业提供科技咨询、创业技能、经验交流和融资服务等创业辅导活动,加快在孵企业的发展。鼓励在孵企业积极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科技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类科技项目。积极鼓励和吸引创业投资机构投向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特别是孵化器在孵企业和大学生创业项目。
(十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实施“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和“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结合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创建活动。结合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工作,造就一支既懂管理又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比较熟悉、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企业家队伍。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培养大批适应生产一线的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战略,以团队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核心技术为重点,引进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到我省共建各类创新载体。
建立科技专家服务组。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科技需求,整合省内外优质科技资源,每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一个产学研结合、科技专家为主、管理专家参与、以著名科技专家领衔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专家服务组。科技专家服务组的任务是:研究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动态,根据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打造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协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帮助、指导园区内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培养人才,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技术咨询等服务。对组建的科技专家服务组每年由省和所在地政府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同时对科技专家服务组围绕园区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十五)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和改造传统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项目。对符合重大科技专项和优先主题要求、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企业为主体申报的科技项目,将继续予以优先支持。
争取国家经费支持。鼓励和支持园区内企业单独或联合科研机构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国家科技项目。对获得国家各类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按规定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资助。组织实施一批成果转化项目、示范推广工程,重点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广工业设计、制造业信息化和服务业电子化等共性技术,按照园区产业特色和重点发展产业,针对性地实施一批示范推广工程。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
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全县工业经济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加快推进我县产业转型升级,早日将我县产业园建成规划布局合理、产业定位明确、建设规模适度、功能配套齐全的新型产业园区,根据《张家界市工业提质升级“135”行动计划》和《桑植县“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现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三量齐升”总要求,落实“产业扶贫,工业兴县,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解决当前园区发展中的基础设施落后、企业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不优、体质机制不顺等主要矛盾,通过进一步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引进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有潜力的小微企业,力争到2017年底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2家,培育小微工业企业1家,培育亿元工业企业3家,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X以上,到2020年底,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家,园区基础设施投资达X亿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X元以上,实现税收X亿元,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二、主要措施
(一)完善园区管理体质和运转机制
1、进一步明确园区管委会和工业园规划区内乡镇政府的工作任务,强化园区管委会招商引资、服务企业和工业园规划区内乡镇政府的征地拆迁、施工环境、安置工作职责,努力提高园区的运转效率。
2、制定出《桑植县绿色综合产业园管理办法》,围绕提高投资强度和税收贡献等核心指标,加强对入园企业的激励和考核。健全对园区管委会和项目所在乡镇政府的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制定投产见效企业县级税收分配方案,提高项目在乡镇政府税收分成享有比例
3、优化园区管委会干部队伍结构。将一批懂法律、善谋利、重实干、有经验的基层干部充实到园区管委会,增强服务项目的能力和招商引资的成效。合理安排招聘招考计划,有计划向园区输送工程技术、统计、规划、产业发展与招商等专业人员,提高园区特岗人员专业化水平。
(二)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统筹用地计划指标,工业用地指标主要用于园区企业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严格按照园区发展整体规划,分步抓好二垭工业园区、赤溪工业园区和火车站物流园区水、电、路、标准厂房、公租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成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2、创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加大对园区融资力度的支持,以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投资为主,适当尝试BT、BOT等新型投融资模式作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补充,确立适当的投资回报率,鼓励和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市场运作力度。
3、整合部门资金和项目,将园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加大国家资金对园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落实园区发展引导资金,将园区发展所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及时兑现园区企业县级税收返还政策,将园区企业上缴的县级税收、非税收和土地收益(上缴国家、省、市的除外)拨付给工业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三)鼓励和促进工业地产发展
1、鼓励和支持以工业楼宇、标准厂房、仓储物流配套设施等为主要开发对象的工业地产发展,在园区控制性详规内制定工业地产发展规划,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向工业地产集中。
2、拓宽工业地产融资渠道,支持县有相应资质的社会资本作为投资主体,争取与园区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从及工业地产开发,园区通过投资补助、申报贴息、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适当补贴。
3、严格执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工业地产发展的意见》湘政办发[2014]96号文件精神,根据需要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安排一定的工业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工业地产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工业地产项目审批权限,支持工业地产的销售实行产权分割。
(四)主动破解招商引资难题
1、修改完善《桑植县绿色综合产业园鼓励投资暂行办法》,吸引来桑投资客商入驻园区。优先保证园区工业用地指标,对入园工业项目用地实行净地出让。对进入园区符合产业优先发展方向的工业项目用地出让最低价格标准,可区别情况按《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10%-50%执行;投资强度达到国家标准,连续三年每亩年综合税收达到10万元以上的,可从第四年开始份三年全额返还企业土地出让价款,每年返还三分之一。
2、支持园区管委会争取土地出租,标准厂房出租等形式给企业提供土地使用权并按承诺兑现水、电、路等公共设施配套,努力降低企业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帮助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将工业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城镇创业就业培训计划,对引进的高职称专家适当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和安家补助。
3、推动园区与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加强合作,加强园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大力宣传我县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互通信息,实现产业承接。积极动员各类经济组织、自然人,本地致命客商和外来企业家宣传我县园区特色和园区优惠政策,主动参与旅游节庆、招商洽谈会等专门招商活动,及时兑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五)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1、实行备案管理。任何单位不得随意对园区企业实施检查,必要的检查事先须在县优化办和工业园管委会备案登记,在工业园管委会工作人员陪同下方可进行。
2、加强园区和企业周边社会治安管理,赋予公安派出所独立办案职权,定期开展园区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强工强运及干扰企业生产经营等违法行为。
3、园区工业项目涉及县本级收取的所有行政事业性和服务性收费全免(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收取部分除外);需上缴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县本级政府地方留成和返还部分一律免收或先交后返。
(六)完善投融资体系
1、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工业项目和企业引进融资,对新增工业贷款额前4名的县级金融机构。县政府分别给予X万元、X万元、X万元、X万元。
2、鼓励融资性担保公司为工业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对综合费率在担保额2.5%以下的,由政府按担保额度的XX%补贴给担保公司。
3、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地产项目,建立合理的补贴机制,确保社会资金合理回报率。
(七)创新园区体制机制
1、逐步探索和创新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组建产业发展方局、国土分局、公安派出所、统计分局、规划分局,赋予其独立的行政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结效率,建立封闭运行的园区管理体制,确保园区事务办理不出园区。
2、实行灵活多样的绩效工资制度。在编人员基本经费渠道不变,深化岗位薪酬和绩效奖励改革,工作人员薪酬与工作业绩挂钩,可高于全县同职级工资水平,但最高不得超过3倍。
3、探索干部管体制改革,支持园区与所在地镇相关领导干部实行双向交叉任职或交流任职。园区所在地乡镇干部的提拔任免必须充分征求工业园管委会党组意见,社区(村、居)党支部书记的任免,工业园管委会党组有一票否决权。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
阜政办〔2007〕8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我市园区发展,实施工业突破四年行动计划,推进阜阳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园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园区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举措。办好园区,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对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资源配置,扩大招商引资,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提高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配套能力较差、服务环境不优等因素制约,我市园区发展速度偏慢、规模总量偏小、产业层次偏低、带动能力偏弱,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市“十一五”规划要求相比,差距明显。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园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加快园区发展摆到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全力抓好。
二、加快园区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二)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为核心,坚持园区建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创新发展模式,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把园区建成改革开放的先导区、现代加工制造业的集聚区、土地利用的集约区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三)发展目标: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依托阜城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逐步建成工业主导型新城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挥对全市其他园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各县市区工业园区要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能力完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产业链完整、具有园区品牌的产业集群功能区域。到2010年,全市各类园区建成面积80平方公里,实现增加值150亿元。
(四)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借鉴发达地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园区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创新园区建设与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各园区应当在编制规划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进入园区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凡违反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园区总体规划和清洁生产要求,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进入园区。
――突出特色。各园区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依托各地的区位、资源、产业和市场优势,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相关项目的启动实施,形成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差异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理规划。园区建设要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园区规划要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园区应根据自身定位、产业结构、资源供应、环境保护等进行功能分区布局。
三、健全管理机构,提高服务水平
(五)园区设立管委会,作为同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管委会对园区内的经济、社会等事务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享有所在地政府经济管理权限,行使《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中规定的职权。工商、国土、建设、规划、环保、房产等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园区建设,按照简政放权的原则,能够委托园区办理的,要委托园区办理,积极为园区建设服务。切实加强园区管委会领导班子建设,将优秀人才选拔到园区领导班子。建立园区专门管理队伍,大力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批专业人才,努力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水平。
(六)提供优质服务。园区管委会采取“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理,全过程服务”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劳动用工、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减少对园区企业的检查频次,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评比等行为。全面清理园区内的各项收费,对依法保留的收费项目要向社会公开,并严格按标准收取。
四、严格管理,集约利用土地
(七)保障园区建设用地。园区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单列,优先安排园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指标。积极搞好占补平衡,通过土地整理、土地规划修编、村庄规划建设等挖掘用地潜力。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各地可在耕地占补平衡前提下,将新增耕地面积折抵建设占用耕地指标,重点用于园区项目建设。支持园区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各园区确保工业项目用地比例不低于项目用地总量的70%。园区工业用地可以执行国家允许的最低地价标准。
(八)提高用地办理效率。园区建设急需的建设用地 “急事急办”,在土地利用计划未下达前,园区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急需用地,由园区所在地政府按程序申报,所占用的用地指标在正式下达的土地利用计划中扣减。当地政府应帮助园区储备合理规模的土地资源。
(九)集约利用土地。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强度不低于100万元/亩、其他园区投资强度不低于80万元/亩。园区要积极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出租或出售给企业使用。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规模小于500万元、其他园区投资规模小于200万元的企业,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可租用或购买标准厂房解决生产经营用地。定期核查清理已出让的土地,对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已闲置2年以上的,要依法予以收回。建立园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与新增建设用地相挂钩。
(十)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规范土地征收办法,建立完善土地补偿长效机制、就业扶持机制、居民安置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做好新扩区域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尽快形成20平方公里的开发框架。其他园区要继续加大以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优先纳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统一规划建设。
(十二)创新开发方式。树立经营园区的理念,支持园区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筹集和运作建设资金,实行综合开发,滚动增值。以园区土地开发使用权、基础设施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出让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发展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和招商机制不活的难题。
(十三)加大投入力度。市财政加大对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各县市区也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所在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内的工业项目城市建设配套费,扣除国家和省规定的相关费用后,市及以下全额返还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从2007年起,园区三年内新增加的地方财政收入全部留在园区,满三年后,由地方财政与园区对半分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担保方式,积极引导银行贷款投向基础设施建设。
六、突出特色,提升产业集聚程度
(十四)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园区要突出发展工业项目,各园区工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低于70%,主导产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不低于70%。各园区要明确1-3个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制定产业布局规划,引导相关企业集聚,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园区主导产业群。
(十五)简化项目备案手续。对园区建设项目,除审批类项目外,凡不在投资项目目录范围内的,由园区管委会办理备案,审核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和初步设计,负责企业的项目规划、环保评审。
(十六)支持项目建设。对进入园区的工业项目,优先列入市“6611”工程和推荐列入省“861”行动计划。积极帮助园区项目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市财政设立园区特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七、优化资金、人才环境,扶持企业发展
(十七)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加快信用环境建设。支持园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等中介组织。把园区信用促进会建成中小企业贷款信用载体和管理操作平台,负责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开发、推荐和管理工作,建立由会员企业、信用促进会、政府组成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支持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担保机构。各县市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主要面向园区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协调金融机构扩大对园区企业的贷款规模,鼓励增加对园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贷款。
(十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使园区真正成为人才“高地”。有关教育和培训机构要加强园区企业职工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按照市场引导、供需对接、厂校结合的原则,开展对职工的培训。
八、创新方式,千方百计招商引资
(十九)强化园区的招商引资平台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形成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格局。依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提高园区产业层次和产业集聚度,确定引资的重点领域。针对客商注重产业配套环境以及链条式整体转移的趋势,开展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实效。要重点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重点企业开展招商。围绕促进主导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积极引入资金雄厚、技术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聚少成多,促小成大。
(二十)支持园区之间错位发展。各园区引进的工业项目不符合园区特色产业发展方向的,可推荐到其它园区落户。该项目的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由引荐县市区和落户县市区按6:4的比例分享;符合奖励的项目,奖金应奖励给引荐县市区。由此实现的税收,除上交国家和省数以外,五年内由引荐县市区和落户县市区按3:7的比例分成。
九、加强园区工作的领导
(二十一)市政府成立阜阳市加快园区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市发展改革委、经委、建委、国土资源局、规划局、财政局、科技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环保局、物价局、劳动社保局、招商办、中小企业局和人民银行阜阳市中心支行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加强对园区发展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园区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承担日常管理、指导和协调工作,加强园区经济运行监测,定期收集、整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和主要经济指标等园区发展情况,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供市政府决策参考。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主动服务,形成合力。建立园区考核制度,每年年初对全市各园区上年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对前三名的园区给予奖励。
(二十二)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园区工作的领导。把园区建设推到主攻工业、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切实做到精力优先保证、生产要素优先配置、问题困难优先解决、服务协调优先到位,积极推进园区发展。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市经济开发区、秦栏经济开发区等2个省级开发区为龙头,以铜城、汊涧、杨村等3个特色园区为支撑,以4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和10个镇(街)工业集中区为基础的“两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各类园区建成区总面积约33.3平方公里,入园企业780多家。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财政收入6亿多元,接近全市财政收入的50%。
1、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情况。市经济开发区于2003年启动建设,已累计投入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亿多元,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区已经形成仪表线缆、机械制造、光伏电子、医药食品、轻工纺织五大特色产业。入驻企业173家,120家建成投产,其中亿元企业20家。2009年,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9.7亿元,入库税金1.6亿元。秦栏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现已开发4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2亿元。目前,开发区已经形成电子、光伏、光电、汽车零部件四大主导产业,入园企业达151家,企业投资总额达30亿元。去年,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8亿元,实现税收4850万元。
2、其它园区及集中区建设情况。近年来,市政府先后投入100多万元编制了铜城、汊涧、杨村“三大特色园区”规划。目前铜城、汊涧、杨村三镇的工业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亿多元,建成区面积超过9平方公里,入园企业260多家,其中180家建成投产。4个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和10个镇(街道)工业集中区建成区面积6.3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00多家。
二、园区建设主要做法
1、强化领导与规划,举全市之力强力地推进园区建设。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谋划新一轮发展中就将园区建设放在着力推进的“三大工程”建设之首,成立了高规格的园区建设指挥部。按照“大投入、大建设、大配套”的工作思路,举全市之力推进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园区的要素集聚和产业承载能力。据统计,全市各类园区建设的总投入16亿元。目前,正在着手编制园区扩容规划,并启动重点支柱性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功能定位。
2、着力打造五大平台,全力营造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环境。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改善园区发展环境,提升园区服务水平,精心打造政策支撑平台、融资保障平台、供地保障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优质服务平台,这“五大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园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3、准确定位形成特色,充分发挥园区产业聚群效益。我市没有资源优势,没有省中心城市的辐射优势。因此在园区建设上立足市情,准确定位,注重在打造特色园区上做文章,在产业集群上谋发展。市经济开发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五大特色产业:一是以世界500强企业ABB公司、天康集团、安徽电缆、蓝德集团为龙头的仪器仪表、线缆产业;二是以天马集团、金佩集团、信田机械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三是以安鸿数码科技、创普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四是以重啤集团为龙头的食品产业;五是以天康集团为龙头的纳米钛锂电池产业。百亿产业的“锂电池城”工程项目和投资10亿元的“绿色照明产业园”正在规划建设之中。秦栏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光伏、光电产业。铜城镇工业园以机械制造业为主,汊涧镇工业园以食品加工业、物流业为主,杨村镇工业园以医药和医疗器械业为主。
近年来,我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抓好传统产业的整合和提升的同时,更致力于以扶持和培育拉动性强的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竞争力、辐射力和承接力的产业集群。我市已经
形成了光电缆、电子元器件、机械模具、玩具服装、医疗器械、食品加工等六大传统产业集群和特种钢管、光伏产业、汽车零部件等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去年,我市完成了太阳能光伏、电子元器件、机械(汽车零部件)、电缆仪表、医药医疗器械、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荣获全省产业集群优势县称号,秦栏、铜城、杨村3个镇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
4、坚持以企招商为主,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在招商引资上,我市始终坚持以企招商为主,近年来,又将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定位在招大引强上。2009年,新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8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个,协议利用市外资金9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6亿元。先后引进了华龙集团、重啤集团、苏宁电器、ABB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天长。
三、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的意见建议
1、创新机制、体制,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各类园区要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与服务的机制,坚持走“小机构、大服务”的精简高效的管理路子。园区的日常工作中也要实行“动态管理、绩效考核、年终述职、末位淘汰”的管理机制。在分配制度上,管委会人员的工资待遇可根据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实际进展情况,探索制定与经济发展指标相挂钩的劳动工资待遇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对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的园区行政管理人员要予以重奖和提拔。
2、立足扩容升级,抓紧搞好二次规划。按照布局优化、特色突出、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于承接转移,借鉴先进地区的规划理念,重新编制各类园区的发展规划。建议对市经济开发区要按照国家级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划,并专划一块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的规划面积既要考虑到未来发展,又要考虑到切实可行。在工业集中区建设上要注重土地利用率和投资的产出率。在财
政投入上,两家省级开发区应一视同仁。鉴于秦栏省级开发区企业用地指标缺口太大的实际情况,建议该镇土地置换更多的土地用于开发区建设。
3、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提升园区承载功能。当园区内工业企业达到一定数量时,生产型的服务企业如果不及时跟上,势必制约整个园区经济的发展,影响入园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建议加快物流、金融、商务、居住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开发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能力。围绕千方百计降低入园企业成本这一主线,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着力打造包括区域性物流中心、资源配置中心、金融网点以及综合性市场在内的一批生产型服务业,努力把我市两家省级开发区建设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新园区。考虑到园区企业能够留得住人才和员工,建议将娱乐活动场所建设摆上园区建设的议事日程。
4、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入园企业的负担。前不久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出台了40条优惠政策,其中不少政策适用于我市的两家省级开发区,特别是有关税费减免政策。省委、省政府明文规定,对进入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的企业涉及的事业单位服务收费,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减免政策,企业需要社会中介服务的,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打捆结算、招标等形式确定收费标准。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和省政府文件精神,尽快制定出具体的有关规费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以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对入园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相关规费,国家规定收取的按最低收费标准执行,省内规定的应予以取消。
5、着力解决用地和融资问题,加快入园企业升级转型。一是土地置换指标优先用于园区建设。对拉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
要优先供地。二是创新融资方式。借鉴河南省的经验,企业预购买的设备可以提前抵押,由城投公司作担保,企业第一次只需付全部设备价格的20%,其余进行按揭。同时建议在有条件的园区和工业集中区成立投资公司,通过投资公司对现有资产进行打包抵押,缓解入园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鼓励民间筹资成立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
第五篇: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情况
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情况
2005-12-
31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由位于大连西部的七贤岭产业化基地、软件园和东部的双D港组成,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大连高新园区秉承“建特色园区,创全国一流”的发展理念,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培育创新环境为突破口,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有力推动了大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连高新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大连高新园区环境优势和创新优势更加突出,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生产要素驱动性向创新要素驱动性转变,各项经济指标均列东北各高新区之首,2004年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于第16位。初步核算,2005年,大连高新园区完成总收入290亿,同比增长26%;实现生产总值102亿元,同比增长25.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2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8亿元,同比增长39%;实际利用外资4.3亿美元,同比增长72%。截至目前,大连高新园区共拥有企业2300余家,其中三资企业600余家,戴尔、IBM、爱立信、毕博等35个世界500强企业在高新园区投资兴业,园区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和技术性收入之和占园区总收入的比例达75.8%。
(一)创智型产业快速发展,打造了软件业的特色品牌企业。目前,大连高新园区软件企业共有380家,就业人数1.8万人。2005年,大连软件业实现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同比增长43%;实现软件出口3亿美元,5年平均增长50%以上,已经成为5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之一。大连有4家软件企业通过了CMM5国际权威认证,占全国通过CMM5国际认证企业的50%。大连海辉是中国首家整体通过 CMM5 评估的软件企业,先后成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在中国设立的首家全球开发中心、美国 IBM 在华的全球采购供应商。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与微软签署了战略投资协议,总投资达1500万美元;2005年11月,大连华信公司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签订关于承接乌兹别克斯坦全国铁路财务系统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合同,项目的总规模为588万美元,其中软件部分为242万美元,这是中乌之间商贸关系中涉及“高科技智能化软件出口”的第一单。大连“锦达数据”掌握了舰载“黑匣子”的核心技术,规模不到40人的企业年创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此外,国家广电总局命名高新园区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文化部批准高新园区为“国家动漫游产业振兴基地(筹)”。形成了一批有自己特色的品牌企业。
(二)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发展,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大连高新园区投资1亿元建设了占地5559m2、建筑面积19328 m2的大连生物医药研发中心。目前,园区生物技术与医药企业达71家,2005年预计实现收入34.2亿元,占总收入的11.8%。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园功能日趋完善,一批世界领先的生物医药项目相继入驻生物医药产业园。国内首个单克隆抗体的基因工程药物——胺博克已经得到国家药品管理局正式生产批准,即将投放市场;一种新型靶向药物载体——脂质微球项目正在开展中试研究。2005年10月,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园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三)数字化制造产业全面发展,服务老工业基地振兴水平不断提升。大连高新园区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大力发展数字化制造产业,加快推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森数控有限公司近年来共向国家申请了8项专利和2个认证软件,先后承担了8项国家863数控系统攻关项目,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2005年1月,公司品牌“大森”被评为“中国数控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大连光洋科技集研发、生产、销售、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于一体,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清华光洋数控技术工程化联合实验室,将联合进行数控技术的联合研发,最终将实验室建成国家重点数控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大连机床集团收购了美国英格索尔全资子公司2个,实现了中国机床工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性突破,其拥有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和高速数控机床,已在国内占据领先位置。大连磁谷科技研究所研发的“永磁补偿式悬浮技术”已突破磁悬浮列车制造成本高、悬浮能力低的发展瓶颈,国内知名专家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望用于未来的城市和区域交通。
二、大连高新园区科技创新的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大连高新园区全力构建政策、资金、孵化、中介和人才等创新平台,截止2004年底,高新园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多家,拥有各类专利833项,专利产品356个,国家863项目近30个。
(一)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企业自主创新软环境。一是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制度。成立 “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建立了促进科技创新的服务机构;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高新园区工作人员进行绩效管理;建立以企业为开发主体的双D港技术创新机制,激活了企业科技创新动力;出台一系列支持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确立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加强孵化体系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发展平台。以“辽宁(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园”、“辽宁省(大连)博士创业园”、“大连双D创业园”等孵化场地为依托,大连高新园区重点建设了IT产业孵化器、动漫产业孵化器、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和国际孵化器等。建立了“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基地”和“中俄技术转化基地”,形成了集综合孵化、专业孵化、国际孵化和二次孵化于一体的特色网络体系。截至目前,大连高新园区孵化面积达25万平方米,孵化企业达500多家,累计毕业企业110家。三是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连高新园区积极与高校合作,实施区、校联动,建设大学科技园,实现产、学、研的有机集合。目前,中国海洋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学院相继在高新园区建设医药人才的培训基地、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中心、新药研制开发中心等5个中试、研发生产线,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连海事大学科技创新园已正式开工启动,中科院大连高技术转化中心即将落户高新园区。四是加强公共平台建设,为企业高新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建设总投资2000万元的动漫游技术支持平台,提高大连动漫产品测试、演示、音效合成、动漫监理等服务水准和档次;建设总投资5000万元的软件产业测试平台,提升大连软件测试、培训、监理的整体水平;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的生物医药试验平台,提高大连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搭建海外软件开发平台,在美国新泽西成立大连软联美国公司,筹建美国盐湖城和加拿大温哥华两个分公司,为大连软件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搭建平台。
(二)加快创新人才建设,打造企业创新的“知本”高地。一是建立人才流动平台。成功举办了六届辽宁(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周,实现了人才交流、科技和金融资本对接、高科技项目合资合作,累计为东北三省引进海外学子归国创业人员500多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400多家;启动以“大连,软件精英的舞台”为主题的国际IT人才招聘活动,在北京、上
海、美国纽约、东京大阪等组织全球招聘,全面实施大连打造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的人才计划;园区人才服务中心每月至少组织2次大型人才招聘会,专门为企业引进、培养人才提供服务;开通了大连高新人才网,面向全球为企业网络人才。几年来,园区人才服务中心为惠普、SAP、圣基生物等多家驻区企业提供各类人才30多万人次。二是建立专业人才供应基地。根据企业需要,建立定向培训机制,重点引进了东软信息学院、辽宁中医学院大连分院等与区域产业紧密相关的高等院校,与IBM合作成立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与韩国SK集团共同建立了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机构;依托大专院校,建立定点培训基地,与延边大学共同创建了日(韩)语IT人才引进、培养基地,与大连民族学院、大连海军事舰艇学院、雅风计算机专修学校联手建立了3个人才培训基地;依靠社会力量,建立培训“外包”机制,实施“人才境外培训工程”,定期组织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国外高校或跨国公司进修培训。目前,园区有各类培训机构40多家,年培训各类人才达2万人次。三是加大人才工作资金支持力度。出台《大连市关于吸引软件高级人才的若干规定》和《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制定“高新园区吸引高级人才奖励规定”和“高新园区吸引创业型人才管理规定”,建立健全了政策支持体系;园区财政每年拨付1000万元作为人才扶持专项基金,对企业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进行扶持和奖励,建立起了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的人才发展资金保障体系。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空间。一是采取合作、共建、购买和租赁等方式,扩容园区土地。通过整合园区周边土地和房产资源,新增产业用房20余万平方米。根据发展智能型产业需求,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向空中要地,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二是采取“腾笼换鸟”的方式,整合现有土地资源。加大园区产业结构调整理杜,对效益差、非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到期未开工的项目进行调整,2004年以来,高新园区共收回逾期未开工的土地20多块,重新安排了大森数控、船用阀门等10多个项目入驻建设,调整置换了8家企业。三是采取先租后买或优惠出租的方式,扶持新兴企业先行生产。采取建设标准厂房和办公室的方式,以优惠价格出租给企业使用,为新兴企业发展弥补建设资金上的不足。
三、大连高新园区发展的体会和收获
大连高新园区作为大连市的对外开放先导区、科技兴市的示范区,为推动大连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的先导、示范和支撑作用。但是,同国内几个发达的高新园区相比,大连高新园区在快速发展中还存在四点不足:一是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园区快速发展的“瓶颈”;二是大项目不多,知名企业不多,园区的总体经济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三是园区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四是创新体制尚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连高新园区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步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呈现出投资密度高、科技含量高和投资回报高的发展态势。主要体会有:
(一)较好的比较优势是大连高新园区发展的前提。一是良好的区位优势。大连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东临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广大腹地,与日本、韩国等远东地区相邻,开放时间早,开放程度高,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非常活跃,是东北亚重要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二是优美的环境优势。大连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先后荣获联合国环境全球“500佳”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称号, 被
联合国确定为亚太地区人居示范城市和环境治理先导城市。2004年12月,又被联合国授予“国际生态安全最佳城市”称号。三是强劲的经济优势。2005年大连市实现生产总值2200亿元,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0亿元。2004年11月,大连市在国家统计局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评价中排名第七位,经济实力排名第六位,并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二)较好的投资环境是大连高新园区发展的基础。软环境建设是高新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高新园区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无行政收费区,实行了“一门受理、一站办结”的全程代办服务,将原来的43项审批项目削减掉27项;积极引入人才、技术、标准、计量以及专利、法律、公证等10多家中介机构,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的产业条件;投资2000万元建立了以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系统。通过实施以创建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越的产业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快捷的办事效率“三优一快”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高新园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
(三)较好的人力资源是大连高新园区发展的保障。大连高新园区高度重视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下大力气吸引、培养、建立富有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急需的人才队伍。在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平台过程中,坚持“政策倾斜,重点投入,优化环境,畅通渠道”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市场驱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人才工作格局。大连高新园区内有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7所高等院校和大连化物所等13家研究院所,有四所正规的软件学院,在校生超过2万人,其中东软信息学院在校生超万名,为国内最大的软件学院。此外,大连还有近200个各类民营培训机构,年培训人才达10万人次。高新园区内建有4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本科以上各类专业人才35543人,现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2万多人,高新人才聚集度达到87.6%,是全市高新技术人才最为集中的区域。
(四)特色产业是大连高新园区发展的必然。高新园区实施“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发展由大而全、小而全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转变,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产业,逐步使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化、特色化、国际化的产业集群,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了区域竞争力。重点发展了以七贤岭为核心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动漫游产业等创智型产业,以双D港为核心发展生物技术与医药、数字化制造产业,以龙头分园为核心发展微电子产业,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空间发展格局。
四、大连高新园区下一步的发展设想
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和温家宝总理提出“四位一体”的高新园区功能定位,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大连高新园区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温总理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使高新园区真正成为大连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大连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大连参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和合作的前沿阵地。
(一)明确高新园区功能,科学合理定位。一是要坚持“一极两源”的定位,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的支撑。一极是指高新园区要作为大连市经济发展中创新产业的增长极,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成为发展创新型产业的核心功能区,成为大连市经济发展最快和产业结构最优的示范区。两源是指高新园区要通过实施创新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全市的技术(项目)
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打造全市的人才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实施“一区多园、联动发展”的发展战略。站在全市的战略高度,将高新园区作为全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平台,充分发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排头兵作用,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原则,通过各区市县建设分园的方式,以技术、项目、人才和资金的支持,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三是明确发展目标,实现“十一五”的高起点开局、高水平跨越式发展。2006年,园区的各项经济指标要继续保持25%以上的增长幅度,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要达到30%以上。预期实现的主要经济指标是:完成技工贸总收入362亿元;实现区内生产总值13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2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25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6.25亿元。
(二)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瞄准世界前沿水平,争创国内一流,努力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跨越。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产业形态创新。加快园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核心技术为重点,积极引进和重点扶持各类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区域技术总部。二是加快技术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按照国家级标准,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打造全市的技术支持平台。三是强化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园区发展的活力。加快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从过去行政机关管理模式逐步向企业化管理模式过渡。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加大项目引进力度。瞄准国内外大公司和世界500强,重点抓好软件、动漫、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的招商,盯紧日、韩市场,进一步开拓美国市场,努力突破英国、以色列等欧洲市场。二是改革招商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征得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的协助与支持,形成广泛参与、多渠道、多角度的招商局面。
(四)建设“三大产业区”,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一是改造提升七贤岭产业化基地,打造北方创智产业示范区。进一步实施七贤岭产业化基地改造,2006年总投资约100亿元,启动20幢高楼建设。二是推进“动漫走廊”二期工程,打造全国最大的动漫游产业基地。2006年要再建8幢楼,使总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建成国内最大的“动漫走廊”。三是建设双D港生物医药园研发教育区,打造东北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按照国际设计标准,建成目前国内条件最好,环境一流的生物教育研发基地,积极吸引国内外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