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教育读书笔记(小编推荐)
高等教育学读书笔记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它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包括下列几类功能:高等教育学的个人功能:高等教育的个人功能即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高等教育对个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在高等教育的功能体系种没,它是高等教育最基础的功能,反映了高等教育这一客体与个人这一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主要指:(1)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功能(能力指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功能;(3)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功能。
高等教育学的文化功能: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学的三大社会职能: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3)社会服务,除了通过培养人才,发展科研为社会服务以外,还包括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转让、兴办知识产业、进行社会监督等诸多形式。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除了有重要的功能以外,高等教育还与社会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政治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受教育权,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为国家培养专门的政治、法律等人才,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机哦阿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影响广泛,最直接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2.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高等教育和文化的关系:1.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2.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就此我们教育者应该思考怎样才能办好高等教育。高考生源的全面下降,我国的部分高校可以说正在被推上“无米之炊”的风口浪尖。于是有人开始恍惚了,生源面临枯竭挑战的中国大学接下来该怎么办,中国高等教育又该何去何从?如果转换一下思路,把视线仰望到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我们就会发现,在接连扩招导致大学“大”而不“学”,大学毕业生量增质降,而我们对此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生源枯竭其实是在解我们的围,为我国的大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甚至重生创造可能。当我们的高校突然有一天发现旱涝未必保收的时候,办高质量大学的危机感自然会油然而生,而危机意识缺乏恰恰是我国大学的共性之一。
虽然说生源枯竭解决不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所有问题,但可以肯定地说,它能够打破大学不能倒闭的神话。10多年前,正是因为借市场经济的春风倒闭了一批低效益的国有企业,才有今天国企在世界舞台上的崭露头角(哪怕国企仍然存在着林林总总的问题)。大学也不应例外,倒闭不是纯粹的死去,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接下来,我们所该做的绝不是临死前的哀号,而是为部分高校面临生源枯竭而感到庆幸。第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大浪淘沙的道理放在哪里都适用;第二,要对生源枯竭危机大力宣传,努力营造以提高质量赢取生源的办学氛围,使我们的大学普遍树立生死存亡的危机感;第三,这一点也最为关键,如果一部分大学“幸运”被市场所淘汰,拔得头筹,政府切不可悉心为它们安排“后事”,擦它们的屁股,而应该让它们深感切肤之痛,继而痛定思痛,只有这样,才能告诫我们的大学校长们办学不比做官,办不好大学就得卷起铺盖走人,从而最终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由于多方面原因,全国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
新高后,开始全面下降,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同时,在高中毕业生中,放弃高考、放弃考试、放弃报到的“三放弃”现象逐渐显现。而生源下降的同时,高校招生计划仍在缓慢增长。假若仍按目前每年高校招生计划增长5%测算,两三年以后,高考的全国平均录取比例就可能超过80%,在经济发达、高校众多的省份,超过90%是正常的,甚至会达到100%。这就意味着,理论上考零分也可以上大学。其生源质量可想而知。
由此可知,即便抛开“质量”不说,照此“演绎”下去,可能用不了几年,必然有一批高校会因生源枯竭而举步维艰甚至倒闭歇业。因为国家投入不足等原因,近年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更多是靠学校借贷及学生学费维系。于是学校拼命扩大招生计划。因为招生规模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收入。而一旦生源缺少,无异于断了财路,难以为继。因此,学校的管理者与教育部门的管理者,需要未雨绸缪,借鉴日本等国家曾经面临类似困境的经验,尽快缩减招生计划,调整办学方向与定位,甚至进行强制性调整,以避免因为生源迅速下降、学校倒闭带来的动荡。毋庸质疑,考生大幅度下降虽然给一些高校带来了生存危机,却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变革机会。它首先让高校不得不面向需求、面向社会办学,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其次,也将给基础教育带来重大影响,给中小学松绑,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生源枯竭,高校或将面临倒闭。其实,这是正常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出生率在下降,这导致上学人数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连续三年来,出国留学人数持续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高中毕业出国人数。这样,中国高校的生源不枯竭才奇怪。
从这出发,因为高校承载人数远远超过生源数,那部分大学的倒闭自在情理之中。这看上去似乎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有高校倒闭,意味着有人会失业,但对社会容纳这批失业人员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一边的确增加失业人员了,另一边呢?面对这倒闭危机,对高校也好,对老师也罢,是不是还有其他意味呢。众所周知,谁都不愿意白白等死,总会在这悬崖之上,想出一定的办法和应对之策。因而,面对高校倒闭危机,最有可能是不是高校顺着这风任由其倒闭。有那么一些高校,有那么一些老师,会不断地尝试着新办法、新策略,去改变眼前的困境,即“化倒闭为挑战”。如此之下,必然会诞生竞争,有竞争就会督促高校为了吸引学生而做出最为正确的抉择,这对当前弊端重重的高校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而作为公众,最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监督这种高校间的竞争,让其处于良性的发展状态。同时,为了确保应有的公平公正,也必须减少学校的掐尖行为,平均分配各大高校的资源,如此,才能让
高校竞争处于公平公正的轨道。如果一开始就已经排行轮次了,那高校的良性竞争必然难以展开。
第二篇:《高等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高等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1.【耶鲁精神】
“第一次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哲学的是《耶鲁学院1828年报告》,教授们认为‘训练’和‘装备’心灵这两条重要原则中,前者更为重要,即有什么学习能比一个受过良好训练并能将其力量移向任何方面的心灵更加实用呢?”
感想:这段的观点表面上看起来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意,但细思可发现,“装备”与“鱼”的性质并不可等同,因鱼是独立的、被动的、没有渔便绝不可得的;但“装备”则是和“训练”相互依托,主动互动的,温故能知新,但温鱼却不可得新鱼,至多煮熟。故我认为,大学在对心灵进行训练的同时,不能坐视被训练的心灵本身空虚,则训练之方法无从依托更无从验证,会导致训练收效事倍功半甚至在短时间内即被遗忘。基于该段的观点,大学在“装备”的提供中,“排除所有可以在学院之外学习的科目„„强调文学与科学,因为这些是学生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时间和机会去探求的学问”——可以在学院之外学习的科目大体包括生活常识和实践经验,而大学所强调的文学与科学是从古至今来源于生活和实践中的发现与积累的,将文学与科学与生活和实践剥离,相当于剥离了文学与科学的根基,而基于虚空的发展是及其艰难和不稳定的。知识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承认其自由基于以其自身为目的,那么就不应人为地剥离某一类知识,或歧视某一类知识,我们应该相信知识本身有优胜劣汰自我反省的能力,而在其体系中自然而然地保留的项目,则应该被接受和尊敬,作为其有机体的一部分不能被生生拆除从而有破坏知识之天然自由的嫌疑;同时,类似商业、机械制造和农业的被认为应该排除的学科,其中亦包含着在该学科发展中新生的文学与科学知识,如果将这些学科排除,我们所学的文学和科学也将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更难以在进入学院之外的世界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与实践相适应和衔接的。2.【不成文法的关系】
“从各国历史中提取的这个‘不成文法’具有四个主要内容:心智的培养;以事实和逻辑证据为基础的客观性;说理的法则而不是权力的法则;广阔的个人自由幅度。显然,高等教育应该以比‘不成文法’更为正式的形式来陈述它的基本原理。”
感想:本段说到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虽以不成文的形式,但仍可以发现各项的个性和联系,心智、客观、说理、自由,其中“心智”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表述,在我看来,该词可以划分成心与智两个部分,也可说是教育的两个阶段的有机结合,首先是“智”该智包含所掌握的知识、所体验的受其影响的情感,与基于知识和情感的实践——与字面的心代表情感而智代表知识智商不同——智是一种必要的积累,在该积累之下,才能与“心”相配,此处的心,便是在大学才可获取的学术修养、习惯或价值观,在高等教育中,获得以心控智的能力,亦使智对心进行反馈,无论在知识的理论方面还是运用方面都可周全。客观性基于“智”的客观,也基于“心”之修养中的逻辑性与诚实品质,说理是逻辑客观性的保障,而自由更是直接可以从心对智游刃有余的运用来体现。3.【理念】
没有共同的哲学,没有一种可以通过共同捍卫其纯洁性而永世可靠的、单一的、不变的、理想的大学教育“观念”。当今的大学和学院,为变革中的人民的多种多样的利益服务。在这里,关键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寻求各种答案的共同基点,而是寻找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4.【高深学问】
“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20世纪,大学确立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一种主要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以政治论为基础。
随着像德国大学一样重视研究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高等教育开始主要以认识论哲学作为合法存在的依据。
由于教授变为政府和企业大亨两者的仆人,因此他的地位发生了微妙变化,教授不再是为民主社会服务的社会改革家,而成为为民主国家服务的改革家。„„过去,在价值自由思想的指导下,他能够追求真理而不必考虑后果;可是,按照新的资格来看,真理现在有了后果,而且是价值方面的后果,那么,他还能宣称忠实于价值自由吗?”
感想:关于高等教育哲学,我认为不必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即真理虽然具有了价值方面的后果,即社会这一抽象的可以作为学术概念的服务对象,化为了聚集着政治和商业的具体对象即国家,学术仍然可以忠于真理,忠于价值自由,因真理本身的讨论对象也并非虚空,其中有关于具体国家的理论,但若想其自由,则对真理进行实践的后果不应归于真理的研究者,无论是报酬还是赔偿,因对真理的实践并非在其研究者的逼迫下进行,研究者只是将真理列示,而对其适用的选择和方法的控制都是研究者之外的人来进行的,根据因果关系学说,研究者与后果的因果关系被实践者阻断,故后果本不应该由研究者来承担,故价值自由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至于额外的嘉奖,应说明并非因真理的成果而获得,仅应是对钻研精神的鼓励,才能保证激励的纯洁性,而不会引发对利益的追逐。
在作为真理追求者的大学教授沉浸在真理中而无需考虑后果的适用情况时,作为真正将其服务作用于国家的政府和企业等机构,亦不应只专注于实业,导致与教授学者之间产生适用衔接和鸿沟,故我认为应将学界所担心的真理与社会服务混淆的部分加于无需纯洁和自由来进行学术研究的政府和企业等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培养一些能够理解学术而后落实为实践方案的人才,类似于智库,但较智库更开放,如此能够填平鸿沟使国家实践真理更加顺畅,又使教授们所担心的后果有了明确的归属而可以专心于价值自由的学术。5.【学术自治】
“高深学问需要超出一般的、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识„„应该让专家单独解决这一领域中的问题,他们应该是一个自治团体。
尽管赞成学术自治的论据看来很合乎逻辑,然而,我们必须记住,有时是经验而不是逻辑制约着学术传统„„美国和英国都不得不通过国家立法来打开自治的高等学府的铁门。
自治必然要求完全的经济独立„„大学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知识之翼„„保护高等教育自治,防止政府过分束缚的一个堡垒是私立大学。
为了保证管理效率,有些协调是必要的,如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的设施等。高等教育的管理机构必须由专家和院外人士两方面组成,学术自治才会实际有效,没有前者,大学就会信息不准,没有后者,大学就会变得狭隘、僵化,最后就会与公众的目标完全脱节。
由于教师是为难以确定价值的长远目标工作的,因此不可能像计算企业或商业人员的价值那样计算学者的价值,外行董事会的地位也不能拟作企业中的董事会。一人一票,但更可取的办法是通过说服做出决定。所有团体参与决策越广泛,就越能实现民主。”
感想:我认为,上述学术自治的模式虽然是普遍实行的,外行董事会掌握财经大权的情况下,其对学术资源在项目间的分配分歧是有资格进行仲裁的,但分歧的决定权掌握并不应过于简单,应该采取争取学术资源的项目间如当事人对陪审团的说服一样的模式,对决策者进行说服,也即对之进行科普——这个必要的环节可能会增加学术管理的成本,降低效率,此也是外行董事会的一个弊端;另外即使接受了科普,决策者仍是外行,则学术自治团体要承担决策失误的风险,如若将风险归于决策者承担,虽然会更加谨慎,但也会使决策效率更加降低甚至放弃决策,形成决策的烂尾,这是外行董事会裁决的第二个弊端。在双重弊端下,是否应该考虑仲裁资格具备是否意味着必须由外行董事会仲裁?
大学的存在归因于社会,但其开始以学术为目的存在时,便是一个有社会公众大部分都难以企及的学术个性的独立团体,如其所有决策仍必须由社会公众之代表通过最终裁决权进行许可才能行为,或进行分配,则其形象莫过于一个受到畸形管教和溺爱的孩子,发展必将受到阻碍,也正像孩子回报父母,学术团体回报给予其存在机会的社会的方式,并不必须是报之以裁决权,更实质和有益的,应该是自由决策发展后获得的能够运用于社会的学术成果。而在决策权的部分,作为社会代表的外行董事会之作用,应是作为一个跳出者进行客观的建议,最终的决策应是内行之间的说服来完成,在说服中,也许会收获合作。6.【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的相互冲突:迫切需要某种社会机构能在不受控制、不受威胁的情况下对社会的所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论。
学术自由的合理性至少基于三个支点:认识的、政治的、道德的,认识方面最主要,学者行会必须在处理知识技术方面具有专长,进行艰苦训练。
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还是真理是形式自由的先决条件?
圣奥古斯丁的假设:如果能够认识的都已经认识了,那么就没有犯错误的权利了。
胡克的反驳:人们可以在真理方面犯错误的社会,在道德方面优越于必须把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接受为真理的社会。”
感想:真理是个无限大的群体,自由则是一种状态,状态可以判断是否实现,而无限大的群体却没有获得的尽头且要“像有机体和社会形式一样要不断发展,故将真理作为自由的前提,即只要发现认识的错误便终止自由,则自由便永远无法实现,而将自由这种状态作为真理的前提,在自由状态初初进入的时候,便可以开始真理的获取,并且伴随着自由程度的加强,真理的获取也在逐渐增加。
“贾斯珀斯:言论自由式所有公民的权利,无论是否是专家,而学术自由只限于学者行会。”
“琼斯:自由的基本理由完全是为了公共利益,„„了解世界和利用它的资源改进人类生活条件。” 7.【高等教育服务对象】
“影响高等教育为谁服务这一问题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是:学生的才能和学术课程的性质。
高等学校这一过去一直是选择少数学术精英的机构,现在还在起分配职业阶梯上的等级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作用,青年人越来越希望获得高等教育。
让每个人都有条件尽可能充分发展他的潜能,这是一种良好的公共政策、良好的政治哲学,因为可以培养出更好的公民、更有生产力的工人、更有欣赏力的闲暇利用者,等等。但是面临着怎样合理地分配有限的剩余资源的问题。
大学入学方面的平等主义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生来平等,要用教育维护平等;第二阶段为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但为这些差别的发展提供均等的机会。
英才主义被打破,怎样引起高等教育本身的转变?——高深的专门知识应用于复杂社会时,会出现中间水平的学问,即新型非深奥的知识成分,高等教育能否通过承认低级水平的高等教育来扩大入学对象,同时还称之为“教育”?
麦奇路普:教育只有建立在中学知识基础之上,并且除了少数天才之外它无法在早期教育阶段获得时,才是‘高等’的。广博和长期可以在高等上打折扣?职业技术教育、普及教育、补偿性中学后教育并存下,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不应被要求从事其他机构可以教的同样好甚至更好的教学——建立初级学院。8.【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自由教育】
教育本身和受教育的状态就是普通教育的主要目的,有用性只是副产品——让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能力、有理智的人,他们以后在社会中担当的角色会满足他们自己。
自由教育是非奴隶、工匠的全力过市民生活和从事国家管理的自由人的教育,课堂可以提供认识态度,而非培养德行,自由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应该留给家庭、街道、市场、政治活动场所和教会完成。(史密斯1958)
感想:理论教育是自由教育的核心,是获得心智的途径,在其中掺杂过多主观性浓厚且概念模糊的道德则不利于理智的培养,更不利于理论本身的精炼和延伸——当理论在其自身的逻辑中推论出新的内容,再从外部向非理论的道德或实践经验中适用,便会受到十分客观的成效,郎中不医自己的病,道德不参与对自己的作用,都是类似的道理,而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划定的领域,能够将理论与道德隔离开,以便二者更有力的相互作用,这也是我们明确高等教育目的与途径等一系列内容之内涵与外延的目的。9.【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有三项主要职能:传播高深学问、扩大学问领域、运用其成果为公众服务,其中第一项是最古老的。
教学不只是讲授,还包括启发和友爱,信息媒介方面的新发展能够为两种教学提供便利。
课程选择的适切性检验过于简单,应该多重考虑长远的利益和普遍的价值,进一步安排选择检验,即根据重要性程度进行等级秩序安排。
是否应该强求学生与学校预先确定的形象一致?或者学生的个性是否应该多少保持原样?这是一种两者都是的情况。杜威关于课程结构的观点看重学习者的交互作用,布鲁纳则回归理论学科并通过分析实现广泛的迁移,批判不关注时代重大问题又担忧对知识本身热情的牺牲。”
感想:以上说明了学校个性与学生个性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的结合,因学校毕竟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其有特定的历史和现状,故其对每个学生个体的掌握并无法完全感同身受,其对于每个学生的想象力也不可能大过学生本身,故保留学生个性的做法也是保留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使这种可能不被学校完全统一的规定所束缚,也为学校发展提供素材,同时学校又有一定的限制,让学生不至于误入歧途,同时将学校的资源与保障正当分配,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本和保护。10.【治学的道德】
“学者是高深学问的看护人,也是他们自己的道德的唯一评判者。学者道德的准则包括:坚持学者社团中所有成员都在高等教育的某一领域受过长期的系统训练;为教授们保留尽可能大的自治天地;学者对本学科的道德责任,献身于自己的学科领域;把发现公布于众的责任。
接受捐赠的学者必须小心谨慎,确保自己不被剥削和利用,公开感谢他在研究中可能得到的财政资助。
‘负责’、‘开诚布公’的定义模糊——保密的界限和方式。推荐信:把道德信条纳入一个更为专业化的观点,教授们似乎就要承担起严肃的道德责任:保持高度的学术标准而不接纳不称职的人,推让给同事会给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任何情况下,也不能因为存在着其他教授会写更耿直、坦率的推荐信的可能性,而削弱学者在这方面的责任。
想指出有利于学术进步和忽视学术责任尤其是教学责任的分界线是相当困难的——校外工作时间限制的指标。
哈佛大学通过建立自己的商业公司就可以不经过中间人直接分享利润,增加大学的收入„„一位教师认为当教授们把他们的研究当做商业机密时,研究计划的互相交换也就停止了。更为混乱的是产生一种危险,即与公司有联系的教师得到学术地位晋升或得到假期就会被视为重商主义。”
感想:商业化的方式对学术成果的交换的阻碍可以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来缓解,因享有专利权的前提是专利内容需要公开,而专利的许可使用费可以通过许可与被许可双方通过合同约定,作为同一所学校的同事,许可使用成本自不会过高;更进一步的情况是,如果教授的研究完全是利用了学校的设备资源,并且其研究成果的发布和责任由学校承担,则该成果可以视为特殊职务作品,研究者教授仅享有作品的署名权,而作品的其他权利包括财产性权利全由学校享有,则教授之间不存在研究计划的交换,因研究计划及其成果都由学校来管理,更利于整合交流沟通,且因研究所获得的收益也由学校统一分配,教授之间也不存在分配冲突以及商业利益的竞争。总体来说,商业化如果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大学更加有血有肉的存在方式,则可以通过其他配套制度来缓解其中的弊端,做到利大于弊,且控制弊端的发展,则应当被接受。另外,商业化的模式也可给研究者带来纯学术氛围中缺少的激励,即使会有为研究而研究的充数成果出现,也会在爆发式的基数明显增大的成果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数额高于从前的有价值成果。11.【作为教会的大学】
“几乎无需任何补充,宗教当局就巩固了当时已建立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这种权威扎根于当时最优秀的知识之上,如关于人的本性、关于宇宙及关于祸福的知识。
高等教育中修道院式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可归因于它与教会的世代联系——十九世纪末发生的变化:以前知识的目标是增添上帝的光荣,现在知识却日益增加着其本身的目的,即激增与世俗化,开始侵犯它从前的保护人、创办人的领地„„当我们失去了熟悉的路标,即使是有疑问的路标,我们还是会感到不安,必须转向大学,它们是一种世俗化的教会。
因为我们个人和社会的成功都建筑在我们的知识之上,所以必须求助于大学而不是教会甚至政府——大学代替宗教当局成为伟大的仲裁者,把高深的学问转化为智慧,智慧的新年成为的本质上是宗教的东西,让人们产生了精神依附。
用追求知识的生活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联合,大学的世界主义能够形成则在于——作为真善美的保护人,提出了一种毫不动摇的忠诚于探索精神的宗教。
教授要区分作为教师和宗教首领之间的区别。” 感想: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与对宗教的虔诚崇拜有很多相似之处,印刷术的发明打破了教会的腐败垄断,也使高级的知识在普通百姓中普及,如果说信仰是在特定群体里的不容置疑的绝对知识,那么反过来说大学是世俗的教会,即其知识是可以进一步探索质疑的,也未尝不可。
文中说大学缺少完整的理性来为成员提供知识和控制,但我认为对于“完整”的定义本身即为模糊,如果说知识加控制即可成为完整理性的框架,那么知识是无穷尽的,控制也是根据被控制者的发展而需要随时增加或变换方式的,那么“完整理性”的定义中能够被确定的也就始终只有一个框架而已。但此框架对于大学发展来说是可称优良的,其双向互补,一方面是知识的扩张结构,另一方面是控制的收敛结构,正好实现平衡,且框架结构正适合大学应该具备的兼容并包,若彻底封闭,则难以在时代中立足。
作为世俗的宗教,大学以其把高深学问转化为智慧的能力塑造出智慧信念,并且在世界的多元化倾向中以探索精神与之相适应,智慧信念使宗教知识神圣的信念转变为对真知的信念,从而形成了对探索真知的忠诚和行动。
上述信仰模式在西方宗教传统中是被普遍接受所以可以直接落实的,但在中国,一个自古信奉祖先为主流的传统国家,很难在自身谱系之外找到一个高处的绝对的共同信仰,封建王朝往复推崇的儒道释三教强调的教义亦都是教人调整自己的内心,改变心境从而改变对身外的看法,这是很难达成共识的,更不会形成类似修道会的适合大学结构借鉴的组织结构,故中国大学模式即使学习西方,也很难形成西方式的“世俗宗教”或其中的学术氛围。我个人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西方世俗宗教的双向互补框架,基于其宗教性,一方面包容各样的信徒和思想使信仰者感到被接纳和有底气的自由,另一方面这种自由又以戒律进行了一定的限制,防止信徒做出破坏真善美之事以破坏自由的环境,信徒的底气也来自对因这种限制而生的对环境的信任。
第三篇:高等教育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动物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理特性两个方面。
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过程。认识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言语等。
4.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存在一下稳定的、经常出现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新学习的观念归属于旧知识而得到理解,新旧知识所构成的从属关系就是下位学习。上位学
种迫切要求了解的心情,大学生也不例外。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让学生知晓自己的学习结果,不仅能够使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而且能够提高其学习热情,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四)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是在丰富多彩、新颖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激发的。在保证教学内容新颖性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五)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是按照人们自尊的需要、获得成功的需要而激发人们奋发努力、力求上进的一种手段。它被认为是有助于提高工件,但知识的掌握并非创造性地充分条件。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以及对学科知识的探索态度。
2、有意识传授创造技法。常见的技巧有缺点列举训练、充分利用已有信息进行推理和联想训练、图形想象训练等。
3、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管理主要涉及对认知资源、环境、时间三方面的管理。
(二)激发创造性动机。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确立目标和意图;(2)激发好奇和探索;(3)鼓励自我竞争。
(三)塑造创造性人格。
1、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确立创造的信念习又称为“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概括或包容程度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并列结合学习是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上位关系又非下位关系,是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46.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定义不同、测量方式不同、表征形式不同、意识控制角度不同、习得与遗忘速度不同。
47.变式是促进概括化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指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48.策略性知识的一般掌握过程: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元认知阶段。
策略、调节策略。
:目标、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障碍、方法。
51.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问题解决活动一般包括两类思维搜索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3.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适中的情绪激动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54.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在擅长的领域内表现突出、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解决某一问题的具体方法,又要善于变化问题,以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势的消极作用。
第五,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校和学习的积极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避免不良情绪、不良反应等消极心态,以便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5、论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许多情况况下,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什么和如何学。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什么何学到什么程度,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一
作效率、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强烈诱因。
6、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
一、动机激发策略。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的激励作用;及时修正学生的动机归因,以促进学生自愿生成意义的习惯;告知其知识技能的应用价值,唤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
二、注意选择策略。采用符号标志技术;精心设计板书和直观材料的呈现方式;按知觉规律提供刺激。
三、复述策略。在新课的导言,讲授中的知识穿插以及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已经学过的知识等都是复述策略的具体表现。
四、意义构建策略。主要包括精加工、设计组织者、鼓励猜测、及时反馈等多种形式。
五、认知结构优化策略。经常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学生所学知识;指导学生打破章节系统归纳方法性知识;加强抽象知识与感性知识的练习;提高课堂提问艺术,多提指向知识结构问题。
7、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效地策略性教学一次最好只教少量的策略性知识,否则就可能出现贪多部消化的现象,容易出现策略掌握的的知识化倾向,而不能有效地运用于自己的学习中。
(二)教会自我监控。当学生执行策略和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应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教会他们尝试进行补救。
(三)在教授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教师既可以通过提供策略可以应用的情景,使学生有充分的应用体验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提醒学生注意他们所使用策略的使用场合是否合适等反思途径来完成。
(四)激发维持的学生动机。如果学生意识到策略的确提高了他们的成绩,就可能得到激励,就可能倾向于继续使用策略。而且也应引导学生懂得,通过采用成功的学习者使用的策略,他们也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五)在具体情境中教授策略。策略知识的应用离不开具体学科内容的支持。
(六)长期教学。众多研究表明,复杂的信息加工所涉及的许多策略必须经过充分练习才能掌握。
8、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完善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认知结构。
1、帮助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丰富的领域知识被看作是个体进行创造活动俄必要条
(四)创设创造性环境。
1、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2、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
9、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和班风上,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开展宣传活动,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理念;(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3)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4)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5)对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二)大学生要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1)学习负担要适量;(2)生活节奏要合理;(3)用脑要科学。
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1)培养个人的幽默感;(2)增强生活适应能力。
第四篇:高等教育
敬爱的党组织:
三个月党校学习结束了,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了解到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一个党员同志在社会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共产党员应该是旗帜,是模范!学生党员要牢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认真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专业学习上有所建树,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组织性关系到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党的组织工作,主要是党的各级组织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及其他组织制度,维护党风党纪;组织党员开展工作,开展社会服务和帮扶活动;对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监督管理;及时研究解决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就目前而言,我了解到有这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组织活动,加强党员的管理。
各级党委和部门要重视其党组织建设工作,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和工作目标。尤其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配备好支部人员,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以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条件,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对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纪律建设,历次党章都对党的纪律作出了明确规定。作为一个有着数千万党员的大党,没有严明的纪律作保证,就会失去战斗力,成为一盘散沙;全党纪律严明,朝气蓬勃,就能无往而不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需要认真解决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更为重要。
应当把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社会活动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组织党员开展活动的内容,应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畅通民主渠道,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开展帮扶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各项事业发展。
因此,强化党员的学习,规定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定期进行抽查和必要考试是十分重要的。与此同时,推进党务公开和党内民主。提高党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要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纳入公开范围,切实组织党员开展民主活动。还需要增强对党员的考核力度,对党员还要按党章的要求、党员参加的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对领导干部,还要进行社会道德考核。四是加强对党支部的考核,对没有按要求开展活动的支部,对支部负责人进行处理,同时,对其单位负责人也作相应处罚。五是建立党员关爱制度。如建立党员定期谈心制度,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听取党员的意见和要求。建立党内各级关爱基金制度,结合现有社会救助体系,对有困难的党员进行帮助等。
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牢记学生党员有两重身份:一是学生身份,必须学习成绩好,思想道德高尚;二是党员身份,无论在思想还是生活作风上,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生活在同学当中,就应该为同学提供真诚的服务,同时掌握身边同学的思想动态,及时向老师反映。保持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先进性,既不能脱离同学,更不能凌驾于同学之上,要密切联系同学,关心同学,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第五篇:高等教育
中美双方就人文教育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有过频繁交流。杜维明教授对高等教育的新趋向一直非常关注,时有新的见地。二零零二年九月十七日,中国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凤泰和中国高等教育中心、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副校长就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问题访问美国哈佛大学。杜教授和来访的校长们就人文学和大学教育作了一次座谈。这篇文章是基于杜维明教授这次谈话的内容整理、加工、编辑而成,成稿后杜教授百忙中审阅并予以首肯。在此作者深表谢意。不过,错误之处,责任均在作者。】
近年来,高等院校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大陆普遍使用的一种称法,在美国则称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2 而在香港则称为“ 博雅教育”,在台湾通称为“通识教育。” 虽然不同地区对这一类教育的推广和重视出自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实际需求,但是各方都一致认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高校应该注重通识教育,提供人文训练,培养人文素质。通识教育与人文学紧密相连,人文学是通识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介绍通识教育,或是博雅教育,或是素质教育时,确实离不开对人文学科的内涵的理解作一澄清。
何谓人文学? 中国大陆的学术界通常把学术领域分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人文学则属社会科学之列。这种分类法与别的国家很不一样。3 在美国,学科通常分为自然科学(sciences)、人文学(humanities)和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三部分。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