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14届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时间:2019-05-14 04:2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14届中考语文二模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14届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第一篇: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14届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14届中考语文二模试题(无答案)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3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迸发(bìng)挫(cuō)折相形见绌(chù)...

B.肖像(xiào)嗔怒(chēn)强聒不舍(guō)...

C.纤维(qiān)禁锢(gù)恪尽职守(kè)...

D.嫉妒(jí)襁褓(qiǎng)吹毛求疵(zī)...

2.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中考能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B.我们要想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充分吸收一切国外的先进经验。

C.我们必须及时应对并随时发现日本某些右翼分子对钓鱼岛的挑衅举动。

D.随着禽流感病毒的出现,中国政府不但严阵以待,而且世界各国也倍感紧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和外形小巧而“肚量”超大的电子课本相比,笨重的传统图书只好甘拜下风了。....

B.学校将进行演讲比赛,同学们都当仁不让地推荐能说会道的林飞扬同学代表班级参赛。....

C.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还是味觉麻木? ....

D.面对困难,只要我们意气用事,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就会不一而足。....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2分)()

“何园”算是扬州历史上最晚的一处园林,因其显著的独特风格而获得了“中国晚清第一名园”的称号。①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何园这扇门窗研究扬州当时经济社会状况,②所以说何园古典园林又具有了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③它不但在建筑上标新立异,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④透过何园这扇门了解当时扬州人特别官僚盐商时尚的生活方式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扬州当时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

A.③④①②B.③①④②C.①④②③D.②①④③

5.下列对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一篇千古传诵的表文,追述了自己追随先帝创业的经历和“受命以来”的工作,抒写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雪》分别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和散文诗

集《野草》。

C.《白杨礼赞》《海燕》两篇散文都运用了象征手法,前者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后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D.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以第一人称的的口吻讲述了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的各自的言行神态,揭示了他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

6.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在田字格内填写)

这种宽广的心胸,在面对挫折时还能保持平和的自我,这种不浮、不功利、不(mèi)俗的心态,确实是我们这个喧(xiā o)纷杂的社会中稀缺的价值观。(yō ng)容而不华贵,小家而非碧玉,文化深厚而不张扬,韵味悠长

7.默写(每空1分,9分)。

(1)桃李不言。(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

(2),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4)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6),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8)陆游的《游山西村》中透出农村的风俗人情,充满了淳厚的生活气息的诗句是:

“。”

8.名著阅读。(4分)

(1)易中天在《我们为何要读经典》评价我国古典名著中塑造了众多经纶满腹、智慧过人的艺术形象。如绰号

“__________”鲁达一直被人们视为是匡扶正义的人,从沙僧身上我们能看到_____________(用短语概括人物的性格)。

(2)格列佛在大人国的王宫里遭遇了哪些危险的事?请举出两例。

9.综合性学习(9分)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扬州市众多中小学也加入到“光

盘行动进校园”活动,反响巨大。今天,你“光盘”了吗?

[新闻链接]连日来,市教育局正在全市各中小学开展“文明餐桌光盘行动”主题活动,向全市各中小学生发

出倡议,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让节约从餐桌开始,从“光盘”开始,从“打包”开始。要求孩

子们吃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盘中的最后一叶菜,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来。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让“光盘行动”走进校园,是为进一步推进养成教育的深入实施,提高全

市中小学生文明素质,引导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和行为习惯。

[老师感言]学校食堂,我们常能看到不少“剩男”“剩女”。完全吃掉的少,随意浪费的多。60%的学生或

多或少会剩饭,有的学生扒几口就倒了。“心疼”是食堂师傅常常提到的词。

(1)给上面的新闻链接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2)假如你是学校“光盘行动”志愿者,在食堂遇到了一位将许多剩饭菜倒入泔水桶的同学,你该如何劝说他

响应“光盘行动”呢?(3分)

(3)请结合材料,解释一下什么叫“光盘行动”,并拟一则公益广告,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4分)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10题。(5分)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0.(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请简要赏析。(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3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16分)

孟尝君①出行五国

孟尝君出行五国,至楚,楚献象床②。郢之登徒③直④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

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值千金,伤此若发漂⑤,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

公孙曰:“诺。”

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

公孙戍曰:“五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⑥。五国英杰之主,皆以国事累

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君今到楚而受床,所为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

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孟尝君曰:“善。”(选自《战国策》)注释: ①孟尝君:田文,战国时齐国人,四公子之一。②象床:用象牙制成的床。③登徒:人名,复姓。④直:值班。⑤发漂:喻微小。⑥存亡继绝: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子嗣。⑦中闺:宫门。

1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君岂受楚象床哉()(2)五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

(3)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4)谏而止君之过()..

1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郢之登徒直送之/何陋之有..

B.皆以国事累君/受命以来 ..

C.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万钟于我何加焉..

D.公孙戍趋而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

13.翻译句子(6分)

(1)象床之值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4.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说说孟尝君是一个怎样的人(不少于2点)。(3分)

(三)阅读《雾霾下的中国不美丽》,完成第15—18题。(11分)

雾霾下的中国不美丽

①这几天,多个城市再度被雾霾笼罩。这似乎已成常态的雾霾天气,让民众很焦心。恶劣的空气质量不再只

是一个警告,而是已成切实的危害。一些患者在雾霾的侵袭下,走进了医院。

②空气污染不停地亮“红灯”,这是中国社会近两年来遇到的棘手问题。中国的环境污染,从个案、局部,上升为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在空气污染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不少城市,尤其是一线大城市,首当其冲。雾霾之

下,有叹息、有恐惧。

③雾霾天气的不断出现,让人相信,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确已经到了一个非转型不可的阶段。事实上,雾霾的影响,也不仅仅伤害人的健康。看看媒体上那些占据主要版面的报道吧: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许多航班被迫取消,一些污染企业在政府部门的紧急指示下停工„„这是一幅多么乱哄哄的图景。

④这样的图景,伦敦曾出现过,洛杉矶也曾出现过。雾霾下的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城市曾有过的情景并无二致。程度越来越深的工业化,加上汽车驶入千家万户,这是空气污染最重要的成因。以燃煤为主的能

源结构、升级滞后的油品、城市建设中的大量扬尘,以及汽车尾气等,都是空气污染的“罪魁”。

⑤没有一个人喜欢雾霾天。菜场的大妈不喜欢,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不喜欢,进入中国发展的跨国公司外籍高管不喜欢,各级政府官员也不喜欢。面对不断出现的雾霾天气,正视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所有人都必须有所

作为,这已成为无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⑥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首先要明确: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那是一条死路。环保部门须制定更为严

格的环境标准,并力求不打折扣地执行。前者涉及的是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后者则跟环境制度的完善与执行联

系在一起。就在昨天,新华社发表了一篇述评,称“雾霾天气敲响中国经济转型警钟”。这还算是一种温和的告

诫。环境的破坏,对这片土地及居住其上的人的伤害在不断增大,环境污染的经济成本也在急剧上升。这样的现

实,在倒逼诸多地方主政者要以大局为重,勿为眼前利益而失长远利益。

⑦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能源结构的改善,是抑制高污染企业的排放,是降低汽车尾气的污染量。在这个过程中,有必要提醒的是,为一己之政绩而不顾环境者,仍会存在;为一企业之利益而阻碍治理的力量,仍会存在;环境系统中为小部门甚至个人私利而执法不严的情形,仍会存在。对抗环境污染,不会是一个单纯的挑战,其中一定夹杂着许多人为的、利益的因素。这些因素使得问题更为复杂。

⑧雾霾天气的不断出现,也在警告所谓汽车时代的沉重代价。大城市部分居民的生活方式,需要有新的审视。

汽车尾气污染量的下降,显然有赖于每一个车主的努力。城市追求更为优质的公共交通系统,当与个人自觉地尽

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结合在一起。这同样是挑战很大的一个工程。

⑨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在其名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早就论证过,所谓理性的“经济人”难以为集体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动。很多人总想着“搭便车”,由别人来付出努力,自己享受成果。其结果,少有人为共同利

益而努力,共同的目标也往往成为泡影。呼吁全民为治污担起责任的时代命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出集体

行动的困境,要在观念层面达成共识,内化为各自的理念,并将理念转成实践。

⑩雾霾下的中国,不是美丽中国,是打破纠结、直面环境挑战的时候了!

(选自《第一财经日报》,有改动)

15.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16.雾霾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

17.请分析第⑨段的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分)

18.文中第⑥⑦两段文字能调换顺序吗?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分析。(3分)

(四)阅读沈石溪的《老马威尼》,完成19~22题。(18分)

①云南多山,交通不便,边远地区运送货物,全靠畜力,故而马帮盛行。其实,称为马帮,还不如称为骡

帮更确切些,因为即使是一支有几十匹脚力的马帮,也只有一两匹马,其余的都是骡子。马在关键时刻是骡子的主心骨。

②老马威尼就是一匹杰出的头马,在我们曼广弄寨子的马帮里已服役了十多年,据马帮头召光甩说,威尼曾

两次救了马帮。第一次是马帮在打洛江边歇息打尖,刚卸下驮鞍,一公一母两只大狗熊从江边的一片芦苇丛里跃

出来,骡子都吓得趴在地上起不来了,等着狗熊来宰割;威尼嘶叫着,举起前蹄朝狗熊猛踢,独自和两只大狗熊

周旋了十来分钟,坚持到赶马人闻讯赶到。第二次是马帮过流沙河,踩着齐腿儿深的河水刚来到河中央,突然,上游传来如雷轰响,正值汛期,一眨眼的工夫,河水就猛涨到一米多深,淹没了骡马的脊背;骡子都慌了神,任凭赶马人怎么吆喝,怎么鞭赶,也只在原地陀螺似地旋转,关键时刻,又是威尼嘶鸣一声,鬃毛飞扬,水花四

溅,拼命朝对岸奔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骡子们跟着威尼迅速登上了岸,回头望时,河中央已是浊浪翻滚一

片汪洋。

③我被调进曼广弄寨马帮队时,威尼已牙口十八;人十八一朵花,马十八豆腐渣;它紫酱色的皮毛褪尽了光

泽,鬃毛斑驳,脊梁凹陷,眼睛里不断分泌出浊黄的眼屎。它不仅模样憔悴衰老,腿力也不行了,别说驮沉重的货物,就是一架木制的空货鞍放在它背上,它走长了也会四腿打颤。但召光甩仍舍不得它退役。

④春天是马帮运输的繁忙季节,我们启程将一批景德镇瓷器送往缅甸的勐捧。中途翻越嘎农山。这是一座喀斯特地貌的石山,地势十分险峻,俗称“鬼见愁”。

⑤召光甩牵着威尼走进鬼见愁,骡子们才战战兢兢地跟上来。威尼不愧是一匹富有经验的头马,神态安详,不急不躁,一步步顺着羊肠小道往前走。就在这时,突然,路口刮来一股阴风,还混杂着一股浓烈的腥臭。我就

跟在威尼身后,看得清清楚楚,它荒草般芜杂的鬃毛倏地竖直起来,耷落在股间的尾巴唰地举平,马头嘣地弹高,显然,它发现了让它极度惊恐的危险,正要高声嘶鸣报警呢。它一嘶鸣,背后唯马首是瞻的三十多匹骡子肯定乱

成一锅粥,会掉头夺路奔逃;它们驮着又高又大的货鞍,别说掉头了,稍一转身,货鞍就会抵在绝壁上,不可避

免地被弹出羊肠小道,摔下深渊。混乱中,还极有可能把夹在中间的几位赶马人也挤下悬崖去呢!马帮头召光甩

眼疾手快,一把拉住缰绳,勒紧辔嚼,强迫威尼将涌到舌尖的嘶鸣声咽了下去。

⑥鬼见愁出口处的茅草丛里,闪过一片斑斓。哦,前头有一只拦路虎!

⑦威尼扭着脖子,踢蹬前腿,出于一种本能的恐惧,竭力想转身退却。跟在后面的骡子们虽然并不知道究

竟发生了什么事,但也感受到某种威胁正在逼近,都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扬鬃翘尾,惶惶四顾。

⑧召光甩用胳膊搂住马脖子,竭尽全力让它保持安静。“我的威尼,哦,我的老威尼,哦,我的好威尼,现

在,只有你能救整个马帮了。你是一匹忠诚的好马,你知道你现在该怎么做。我只能指望你了,我的好威尼。”

他附在威尼的耳边深情地说着。说也奇怪,老马威尼好像听得懂召光甩的话,情绪慢慢平静下来;它垂下脑袋,凝视着地面;它缓缓地重新昂起头来,脸色坚毅沉稳,似乎还隐含着一丝无奈的悲哀。

⑨“去吧,我的好威尼。”召光甩在马屁股上轻轻拍了两掌。

⑩老马威尼眼睛一片潮湿,抖抖鬃毛,迈步向前。我不知道一个生命走向虎口走向深渊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只看见,老马威尼小跑着,没有嘶鸣,也没有拐弯,从容不迫地穿过鬼见愁路口那丛山茅草。惨惨阴风

和那股浓烈的腥臭味,也尾随着老马威尼渐渐远去。

⑾整个马帮平安地通过了鬼见愁,走下山脊时,这才听见远方传来虎的啸叫和马的悲鸣。

19.本文通过三件事来表现“老马威尼是一匹杰出的头马”,请仿照下面的句式,概括另外两件事。(4分)

第一件事:当两只大狗熊袭击马队时,老马威尼独自和狗熊周旋十来分钟,坚持到赶马人闻讯赶来。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品味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2=5分)

(1)它荒草般芜杂的鬃毛倏地竖直起来,耷落在股间的尾巴唰地举平,马头嘣地弹高,显然,它发现了让它极度......

惊恐的危险,正要高声嘶鸣报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个马帮平安地通过了鬼见愁,走下山脊时,这才听见远方传来虎的啸叫和马的悲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二段中的划线句子能去掉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结合全文思考,促使老马威尼做出从容赴死的举动的原因有哪些?分点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60+3分)

23.你是谁?也许曾有人千百次地问过你。我是谁?你也许曾千百次的问过自己。是一株草还是一片瓦?是一朵

花还是一棵树?是搏击长空的鹰,还是纵游深海的鱼?是坚强者,还是睿智者„„请你以“我是”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联系自己生活体验,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可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

(3)不少于600字。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二篇:2014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4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答案

l、C2、D3、C4、B5、D6、蔚 盎蕴映

7、(1)乾坤日夜浮(2)明月别枝惊鹊(3)各领风骚数百年(4)我寄愁心与明月(5)不求闻达于诸侯(6)山回路转不见君(7)行成于思毁于随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8、(l)淮扬中学举行经典诵读比赛

(2)赞成理由: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或陶冶学生情操)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担忧理由:①活动会占用学习时间

②活动会分散学生精力(或不能去除糟粕,兼收并蓄。)

(3)林冲被高衙内陷害,被发配沧州。押解林冲的两个差人受高衙内指使,一路百般折磨林冲,在野猪林把林冲绑在树上,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一路跟随护送的鲁智深及时出手,救下林冲,并一路护送林冲安全到了沧州府。

9(1)表现凄凉清冷的场景,暗示望乡人的愁苦凄凉之心境.

(2)它以较大数目极写家乡遥远的情景;突出诗人思乡的帐惘、失落之情。

10、(1)忧虑、担忧(2)军队(3)到,到一„去,前往(4)多次、屡次

11、B12、(1)那么我究竟从哪条路才能把九鼎运到齐国昵?

(2)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用完(耗尽)了。(3)只是它们的叶子相似,它们的果突的味道不同。

13、颜率是聪明的、有智谋、能言善辩,为他的国君分忧,不过他不诚信,对他人玩阴谋诡计。做人做事,信义为重,颜率玩弄阴谋诡计,欺骗他人,虽然解了一时之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不值得提倡。

14、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成全社会、成全自己;人守住底线的意义(重要性)。

15、比喻论证,把底线比作江河的水线,把抽象的底线具体化,生动形象地说明做人做事要有底线的意义和无底线的危害,从而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16、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之上的,一个人有了底线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有底线,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取得人生的成功。

17、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实际加以阐述,最后适当总结。

示例: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为人处世的底线。课堂上不做干扰他人的事,考试时遵守 纪律不作弊,文明出行等就是一个学生应守的底线。底线意识应该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作为一个人应坚守底线,不应该随波逐流.

18、肯定(佩服)、敬重

19、(1)皮挑儿的“嘿嘿笑”表现他憨厚、随和;于先生的“嘿嘿笑”表现他的自豪、自信 与自傲。

(2)“竟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表明人们对皮挑儿演皮影这件事感到意外和惊叹,同 时说明皮挑儿技艺高超。

20、①技艺高超。他表演技艺高超,演啥像啥。影人由自己设计、雕刻、操纵,说唱也是由 他一人完成。②为人憨厚善良。他一回到小镇,就免费表演犒劳乡亲.③喜爱皮影且自信自 傲,他认为超拔绝妙的技艺来自心灵的悟性。l、主要人物是皮挑儿.文章标题是“道行”,道行指人的涵养、本领.小说写于先生侧重 于表现他的本领,而写皮挑儿既写了他为于先生着想、为人不张扬等涵养,也写了他的技艺 高超。从行文上来看,小说前半都分写于先生,后半部分却只写皮挑儿,主要人物不应该中 途消失。从写法上看,写于先生是为了引出皮挑儿,也是为了衬托皮挑儿。

第三篇: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

2018年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2018.05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栏内。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汉武帝时期,为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了什么官职监督和检举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

A.御史大夫

B.太尉

C.司隶校尉

D.刺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相关问题。按照课本所学,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则分区域各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根据题目要求,不难选出正确答案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

2.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该“制度”指的是 A.三省六部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隋唐时期,平民也可以通过考试做官,这和科举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发展完善于唐朝,这种制度不问出身,用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使很多出身卑微且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入仕做官,他们参与政治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和题干无关。故选C。

3.《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 A.美国取得了在华势力的优势

B.帝国主义与中国友好往来

C.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D

4.1876年,李鸿章说:“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穷之故”。他强调兴办 A.新式学堂

B.出版机构

C.军事工业

D.民用工业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认为中国落后是因为贫穷,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强调兴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先后创办了上海机器织布局等,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也是洋务派兴办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故选D。

5.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结束了‘朝代国家’,而代之以‘共和国家’”。他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贡献是 A.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建立共和制 C.推翻封建制度

D.建立君主立宪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学习西方政治体制的体现,B项建立共和制,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推翻的是清朝的统治;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D项是戊戌变法的目标。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抓住信息“结束了‘朝代国家’,而代之以‘共和国家’”解题的关键,需熟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共和制符合题意。干扰项是建立君主立宪制,它是戊戌变法的目标,需仔细甄别,然后确定答案。

6.某同学在一次红色线路的旅游活动中拍摄了一张照片(下图)。如果为它配上一句话,最符合的是

A.中共七大 灯塔指引 B.南昌起义 军旗升起 C.开国大典 国旗飘扬 D.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答案】D 【解析】依据图片所给信息“遵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大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和图片信息不符。故选D。

点睛:抓住信息“遵义”是解题的关键,先判断此图片和遵义会议有关,然后对四个选项逐项进行分析,确定答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7.“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A.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 B.南京大屠杀惨案 C.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 D.九一八事变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一九三七”、“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采用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极其残忍的手段,对南京平民和被俘的中国土兵进行了持续六周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日军在占领南京后的六周内,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B项符合题意;A项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C项是在1937年7月,地点是卢沟桥,不符合题意;D项是在1931年9月18日,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8.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

B.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C.中华民族实现全民族抗战

D.爱国华侨的援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四个选项所述均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但是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故答案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9.对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52年我国颁布《土地改革法》 B.受惠农民达8亿多人 C.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D.土地归地主所有 【答案】C 【解析】依据图片所给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可知,这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近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叙述错误。故选C。

10.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伟大的外交家,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他在出席下列那次会议中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A.万隆会议

B.中共八大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遵义会议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4月,亚洲和非洲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我国政府派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会议。周恩来在会议中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发展,推动万隆会议取得圆满,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无关。故选A。

11.邓小平指出,它“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基地和窗口„„是市场取向改革的试验场所”。“它”指的是 A.特别行政区

B.经济特区

C.民族自治区

D.自由贸易区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它们以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它们是对外开放的基地和窗口,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故选B。

12.恩格斯说:“意大利是一个典型的国家,自从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个时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人物。”这里的“现代世界的曙光”是指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察学生对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人物达·芬奇的认识,根据题目的信息“自从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个时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人物”判断,那个时代指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伟大人物是指达·芬奇,A是意大利航海家,B牛顿是英国人D莎士比亚是英国人,C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步入近代•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13.下列人物中,领导本国人民赢得民族独立,并开创民主政治先河的是

A.克伦威尔

B.华盛顿

C.拿破仑

D.明治天皇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赢得民族独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是华盛顿。由此可知,AC 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和影响,属理解层面,有一定的难度。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经过经过1775年至1783年的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即开创民主政治先河。

14.俄国、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都进行了改革,关于两国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改革前都面临民族危机 B.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都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D.都废除了农奴制度 【答案】B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无产阶级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15.有学者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推动“历史性变革”的思想因素是

A.文艺复兴

B.空想社会主义

C.启蒙运动

D.马克思主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8世纪的启蒙运动倡导理性,启蒙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卢梭“社会契约论”等学说更是照亮了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描绘了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宏伟蓝图,推动了欧洲历史的变革。ABD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璀璨的近代文化•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16.胡适说:“‘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我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下列哪位科学家的思想影响了这一社会风气? A.达·芬奇

B.牛顿

C.达尔文

D.爱因斯坦 【答案】C 【解析】A项达·芬奇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宣扬人的个性,突出人的作用,不符合题意;B项牛顿是英国近代的自然科学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方面;C项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因此题干中胡适的话体现了达尔文的思想,故选C;D项爱因斯坦主要的成就是提出相对论,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但是容易和牛顿记混,记忆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牛顿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方面,得出答案。17.针对相当长时间内社会主义必须与资本主义并存这种情况,列宁在《论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和狼在一起,就要学狼叫。”为此,1921年苏俄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加速发展战略” B.“新经济政策” C.“门户开放”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在苏俄政府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按经济规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符合材料中“相当长时间内社会主义必须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特征。故选B。

18.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经济危机的发生。”下列选项与该主张最为贴切的是

A.明治维新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模式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了新政,它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罗斯福新政正好与凯恩斯提倡的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的主张最为贴切,C项符合题意;A项是日本学习学习西方的近代化政治经济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项是列宁在1921年实行的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D项是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熟悉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新政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与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主张最为贴切。罗斯福新政因采用凯恩斯主义而取得巨大成功,而凯恩斯主义因罗斯福新政的成功成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发展经济的基本模式,二者相得益彰。19.1944年6月6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BBC电台今天早晨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军事行动,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信中“此次军事行动”是指

A.雅尔塔会议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慕尼黑阴谋 D.诺曼底登陆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6日,美英军队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盟军开始东、西、南围攻德军,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所以,信中“此次军事行动”是指诺曼底登陆,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和题干无关。故选C。

20.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社会制度”。这表明:

A.美苏关系由“冷战”转变为“热战”

B.美国谋求建立全球霸权 C.美国试图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

D.“冷战”对峙局面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美苏关系由“冷战”转变为“热战”不符合历史史实,美国试图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指的是“马歇尔计划“,“冷战”对峙局面已经形成指的是“华约“组织的建立。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说的话,表明美国谋求建立全球霸权,所以此题选B。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冷战中的对峙 21.被称为“汉家和亲第一公主”的刘细君生活的朝代是 A.西汉

B.三国

C.唐朝

D.清朝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细君公主是中国西汉时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以和乌孙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细君公主被称为“汉家和亲第一公主”,为西汉和乌孙建立友好的民族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故选A。

22.扬州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是

A.《尚书·禹贡》

B.《春江花月夜》

C.《说扬州》

D.《扬州的夏日》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B项符合题意;A项是战国时期地理著作;CD两项是朱自清的作品。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3.他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的代表者。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扬州度过,在《我是扬州人》中,他写道:“扬州好也罢,歹也罢,我总该算是扬州人的。”这位令人尊敬的历史人物是

A.朱自清

B.汪曾祺

C.吴征镒

D.阮元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著名作家、学者朱自漬在这扬州渡过了他的青少年时光。其实朱自清的原籍是浙江绍兴,因其三代人定居扬州,又说了一口流利的扬州话,故自称“扬州人”。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中,他写道:“扬州好也罢,歹也罢,我总该算是扬州人的”,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故选A。

24.扬州历史上人文荟萃,清代有“扬州八怪”之说,其中有一位人称“诗书画三绝”,其书法被誉为“乱石铺街”“六分半书”,他是

A.朱自清

B.郑板桥

C.汪曾祺

D.吴征镒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他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堪称“诗、书、画”三绝”;他亦善书法,楷、行、隶三体相兼,以画法入笔,用隶体参入行楷,自成一格,号称“六分半书”,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故选B。

25.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坛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作家和剧作家。下列作品出自汪曾祺的是 A.《春江花月夜》

B.《说扬州》

C.《晚翠文谈》

D.《扬州的夏日》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坛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作家和剧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晚翠文谈》是汪曾祺的论文集,C项符合题意;A项是张若虚的作品;BD两项是朱自清的作品。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9分,27题8分,28题8分,共25分)

26.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下,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秩序,高屋建瓴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西方的交往由来历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班固《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三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处,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刘志达《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然骞凿空”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此后,历代政府注重加强与西方的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举出反映该政策的典型史实一例。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海外贸易有什么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新变化的政策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答案】(1)事件:张骞通西域 对外政策:对外开放政策 典型史实:鉴真东渡或玄奘西行(2)新变化:宋代海上贸易发展起来 政策原因:宋代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3)特点: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政策:闭关政策 影响: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4)趋势:从较为开放到闭关锁国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然骞凿空”可知,它的意思是张骞出使西域,使双方都互有了解,打开了双方交流之路。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为联络西域的大月氏人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大月氏已西迁,没有完成任务;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商贸的发展。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政府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到天竺取经。他的经历被编成了《大唐西域记》,他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唐玄宗时,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僧人是鉴真。至今,日本唐招提寺内还安放着他的坐像。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可知,宋代海外贸易的新变化是民间海上贸易发展起来。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新变化的政策原因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宋朝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3)第一问,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郑和七下西洋„„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可知,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的特点是和平交往,公平贸易;由此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加强了中外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自给自足,物产丰富,无需对外交往;害怕沿海居民与外商往来,滋扰生事,对外实行了闭关政策。这种政策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宋朝、明朝的对外开放政策到清朝的闭关政策,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发展趋势的是从较为开放到闭关锁国的过程。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我国唐朝、宋朝、明朝和清朝的对外政策的变化,它是从较为开放到闭关锁国的过程。从上述材料得到的认识是:对外开放促发展,闭关自守致落后;对外开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7.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在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风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分析》

材料二

“若元……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为加强中央集权,秦朝时设置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西汉汉武帝时期在这一方面有什么创新之举?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元朝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次会议通过了这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制度变革与创新的认识?

【答案】(1)原因:西周疆域广阔,兵单力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秦朝:郡县制 西汉:推恩令

(2)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

(3)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认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可知,西周疆域广阔,兵单力薄,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第三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原来的王国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一后,疆域空前辽阔,超越汉朝和唐朝。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行省制。

(3)第一问,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依据三则材料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必须要与国情相结合,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改革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28.科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影响着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马克思评论:“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________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二 19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席卷整个欧洲,并开始向世界范围扩展。一些国家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相继出现了……日本明治维新等重大历史事件。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九上)

材料三

请回答(1)请你将材料一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该项发明何时经什么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治政府重视教育的举措及维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3)材料三中,图一的这项发明促进了哪一种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图二是第几次科技革命的产物?(4)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国际问题中的热门问题。面对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中国应该如何积极应对?(请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指南针 阿拉伯人 南宋(2)举措: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重要影响: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新能源:石油。第几次科技革命产物:第三次科技革命。(4)大力发展经济,重视科技和培养人才。(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南宋时,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举措: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的国家,成为亚洲第一强国;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的一个例外。

(3)第一问,依据材料三中的图一“汽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随着汽车的发明,需要石油作为能源,促进了石油的开发和利用。第二问,依据材料三的图二“电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源于美国的新科技革命,又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航空技术等为代表。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所以,图二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

(4)依据三则材料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中国应该坚持改革开放;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经济,重视科技和培养人才。

第四篇: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一模(六 期末)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一模(六 期末)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________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________;尽管文化市场上艺术品________,但泡沫也不少,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

A.浅尝辄止 所剩无几 琳琅满目 B.走马观花 寥寥无几 琳琅满目 C.走马观花 所剩无几 鳞次栉比 D.浅尝辄止 寥寥无几 鳞次栉比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A.伏击某一运动中之敌,打早了,暴露了自己,也让敌人有了防备;打迟了,敌人已集中驻止,伏击变为啃硬骨头。B.马云说,让阿里巴巴坚持18年的是阿里的理想主义,一个公司如果失去了理想,天天思考的就是赚钱,那就变成了一部赚钱的机器。

C.每到寒暑假,学生们都离开校园,这条街上的很多商铺就像冬眠了;等学生返校时,这条街又渐渐热闹起来。

D.近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暴涨致使美国基金经理马克·哈特亏损约2.5亿美元,现在他茶饭不思,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

3.下列对联中,属于纪念屈原的一组是(3分)()①至圣无域泽天下 盛德有范垂人间

②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③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

④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侥幸心理实际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法制的日益健全,靠侥幸取胜或避害的可能将越来越小,社会终将是老实人的天下。①违规者不受处罚,老实人不被奖励 ②主要是由个人道德决定的 ③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④侥幸心理自然就适逢其时了 ⑤也跟普遍存在的社会不公有关

⑥在一个赏罚不明的社会环境里,老实被视为无用的别名 A.⑥③①④②⑤ B.③⑥①②⑤④ C.②③⑤⑥①④ D.②⑤③①⑥④

5.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A.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B.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乐 毅 论 苏 轼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呜呼!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范蠡、留侯,虽非汤、武之佐,然亦可谓刚毅果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为者也。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当此时,虽太公、穰苴不能无败。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项籍之解而东

解:突围 B.燕之并齐

并:兼并 C.反其田里

田里:家乡 D.不王则审所处

审:审问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霸:战国时代的五个称霸一方的国君,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B.留侯:张良的爵位。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援桴:以击鼓指挥军队进击。击鼓和鸣金是古代军事指挥的号令,击鼓进兵,鸣金收兵。

D.三晋:赵、魏、韩三国的合称。他们原是晋六卿中的三个,后来联手打败晋执政者,瓜分晋形成三国。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文章第三、四段,概括乐毅失败的原因。(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10~11题。

定 西 番 温庭筠

①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注】 ①汉使:指张骞。《汉书·张骞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凡西域之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乌孙诸国,先后皆定。”张骞死后,西域人常怀念之。

10.词的上下两阕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析,并简要概括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简要赏析“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_____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2)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3)_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6)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八佾篇》)(8)____________________,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手 屠格涅夫

①科洛托夫卡村建在一座光秃山丘的斜坡上,一道深不见底的冲沟把这个贫穷的小村庄分成两半。冲沟上端有一座小木屋酒店,人称“安乐窝”。

②七月里热得令人难受的一天,我想到“安乐窝”去喝一杯。在门口我就听说“土耳其人”雅什卡和小包工要赛歌——为了一杯啤酒。这时,“安乐窝”里面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中间站着雅什卡,他约莫二十三岁,瘦削而挺拔,嘴唇虽然很厚却又漂亮又富有表情。他身旁站着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肩膀宽阔,颧骨很高,长着一双鞑靼人的细眼睛。大家叫他“野老爷”。他对面坐着的是小包工:这是一个三十来岁的矮壮汉子,脸上有麻点,头发鬈曲,褐色的小眼睛不时机灵地看看周围的情景。此外,还有很多人都在这里热切地等待着,包括绰号叫“笨蛋”和“眨巴眼”的两个人。

③抓阄之后,小包工向前跨了一步,用极高亢的假嗓子唱了起来。他的嗓音相当甜润悦耳;歌声从高音转到低音,又不断地回到高音上,然后保持着高音,竭力延长着。他停了一下,忽然又热情奔放地接着唱起原先的曲调。那曲调的起承转合有时十分豪放,有时十分有趣。他唱的是一首欢快的舞曲。最后,在一个转折处,他唱得特别成功,“笨蛋”和“眨巴眼”开始轻轻地和起来。小包工为听众普遍感到满意所鼓舞,便把歌曲加上许多花腔,发狂般运用着喉咙,终于精疲力竭,发出最后一个渐弱的强音——听众异口同声地爆发出一片疯狂的欢呼声。④“你唱得好,老兄,唱得好,”掌柜伊凡内奇亲切地说,“现在轮到你了,雅什卡。让我们看看,谁赢谁„„小包工唱得很好,唱得很好。”

⑤雅什卡往四下里看了看,深深地透了一口气,唱了起来。他唱出的第一个音微弱而不平稳,似乎不是从胸中发出,而是从一个遥远的地方传来。第二个音比较坚定而悠长,但仍明显地颤动着,就像一根琴弦在有力的手指突然拨动下发出响声之后迅速转弱的余音。第三个音后,一首凄凉的歌便渐渐强烈起来,舒展开来,不绝如缕地流将出来。我们大家都感到亲切而又惊心动魄。说实话,我很少听到这样的声音:它有点沙哑,又有些发颤,开头甚至有些病态;但其中蕴含着一种并非做作的深沉的激情,有青春,有力量,有甜蜜的感觉,还有一种令人沉醉的业已麻木的哀愁。歌声里鸣响着、表现着一颗俄罗斯人真实而炽热的心灵,它紧紧地抓住您的心,直接扣动那属于俄罗斯人的心弦。歌声渐渐扩展开来,不再发抖,它颤动着,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所产生的微微的颤动,它像一支箭刺进听众的心窝,不断地加强、坚定和扩展。我觉得泪水在我心中沸腾,并且涌向眼眶;掌柜的垂着头,“眨巴眼”转过身来;在“野老爷”那铁板似的脸上,从紧蹙的眉头下正慢慢地滚下大滴大滴的泪珠。要不是雅什卡在一个非常尖细的高音上仿佛突然中断似的结束了歌曲,我真不知道众人的沉醉将如何化解。没有人喊一声,大家仿佛在等待,他是不是还要唱下去;但是他睁开眼睛,似乎为我们的沉默感到惊奇,接着用探询的目光把所有的人扫视了一遍,于是他明白,胜利是属于他的„„

⑥我们从沉醉中惊醒:大家忽然快乐地、乱哄哄地说起话来。我又看了雅什卡一眼,便走出去了。我不想留下来——我怕破坏自己的印象。我走到一个干草棚里,在一堆青草上躺下,久久不能入睡,雅什卡那扣人心弦的歌声还在我耳边萦绕不 去。醒来的时候,天已完全黑了,但从不远处灯火通明的酒店里仍传来一阵阵隐约可闻的喧闹声。我走到窗口,看到一派并不令人愉快的虽然是五光十色的景象:所有的人都酩酊大醉——首先是雅什卡,他敞怀坐在长凳上,用嘶哑的声音轻轻唱着一支下流舞曲,懒洋洋地拨动着吉他的琴弦。汗湿的头发一绺绺挂在他那煞白的脸上。

⑦我转过身,快步走下科洛托夫卡村所在的山丘。山丘底下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它沉浸在一片苍茫的暮霭之中,显得更加无边无际,仿佛同正在暗下来的天空连成一片。

(选自《猎人笔记》,有删改)13.结合情节,概括科洛托夫卡村村民的生活状态。(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赛歌这一部分情节中,小说描写了小包工唱歌的场景,请联系全文简析其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分析第⑤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雅什卡的歌声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香菱学诗背后,恰恰是诗的毁灭和远方的消失

詹 丹

一些学者在解读《红楼梦》的“香菱学诗”的时候,往往会赞美香菱的诗人气质以及面对残酷命运的诗性坚持。在他们看来,写命运对香菱等女性的折磨,是为 了写出他们在残酷命运中一种诗意的抗争。而香菱写下的咏月诗和她对自己香菱这一名字的诗意解读,体现出了香菱的情怀、香菱的诗与远方。

然而,在欣赏香菱写诗的执着,并且为她梦中得来的第三首咏月诗叫好时,我们不能不惊讶地发现,当她卒章显志般写出“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时,她是在不自觉中,把自己的命运,与抒情主人公合二为一了,在她名分上的丈夫薛蟠远走他乡时,她下意识地把他作为了思念的对象。而这一对象,恰恰是最无诗性最不懂诗意的呆霸王。这样的“两呆相遇”,既是对香菱命运的残酷嘲弄,也是对诗本身的一次嘲弄。舒芜在谈到几次诗社时说:“第五次诗社后,**迭起,死丧破败相继,再也没有结社吟诗的雅兴了。回顾第一次海棠社,正是宝玉挨了打,贾母下令不许贾政再叫宝玉,把宝玉保护在大观园之后的事。五次诗意的青春的欢笑,只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暂时的间隙里,才有可能。作者并不是想他们作诗,就随时可以把他们调到一起来热闹一阵。”对于《红楼梦》来说,情节展开中所谓的“诗与远方”,既是对情节或人物刻画的必要补充,更是揭示了诗性被制约、被毁灭的社会性。

周汝昌曾分析贾宝玉偷偷外出祭奠金钏的一段描写具有诗的意境,这样的意境当然是以内化的感情来垫底的。但残酷的是,领会这种感情,品赏这种诗意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联想到金钏冰冷的尸体,联想到宝玉保护金钏的无力。所以,如果我们单独摘引出那样一段宝玉私祭金钏的文字来细细品赏其诗意,未免显得有点轻飘飘。我们只有把这种诗化的祭祀描写,与他之前和金钏戏言被王夫人呵斥后,一溜烟逃走的情节连起来看,才能恍然:在《红楼梦》中,所谓诗性或者说诗意的产生,有时固然是人物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和抗争,是对心灵世界的一种固守和坚持,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人物力量衰弱之征兆,是一种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当《红楼梦》写出了这种现实的残酷、当这种诗意被毁时,如果我们像书中的一僧一道那样,把一切归因于命运的无常,看似解释了问题,其实是消解了问题。因为当作品中展现的不合理的社会问题、制度问题被神秘主义的命运无常观包裹起来后,分析者也只能从外部世界退缩到心灵的自我,甚至从意志自由退缩为一种心灵的感觉,于是所谓的“诗和远方”,就跟不敢正视人生的“瞒和骗的文艺”只有一步之遥了,而伟大的《红楼梦》那种深刻批判现实的力量,当然也就落在了他们分析的视野之外。

时下有许多鸡汤文,都被“诗和远方”这一短语来概括,但用以说明《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性,并以此价值取向来解读《红楼梦》,却容易得出许多貌合神离的结论,结果可能是,解读者只是为小说诗意的表象和片段所激动,把自己和他人带到了与《红楼梦》本质不太相关的远方,一个只会让人“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的远方。

所以,依我之见,写香菱的诗性情怀,恰恰是为了说明这种个人情怀连同整个人生难逃悲惨的社会命运,从而把批判的锋芒引向了诗的外部社会。用这样的方式解读,才能真正理解《红楼梦》的价值所在。(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7.作者为什么说《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背后,“恰恰是诗的毁灭和远方的消失”?(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依据本文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解读《红楼梦》?(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鲁迅《无声的中国》

2018届扬州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浅尝辄止: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语境是说游客参观不细致,不是强调研究,故第一空应选用“走马观花”。所剩无几:指剩下的不多。寥寥无几:指非常稀少,没有几个。语境只是强调数量少,没有强调剩下的情况,故第二空应选用“寥寥无几”。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多指书籍或工艺品)很多。鳞次栉比:多形容房屋有次序地排列着。语境写的是艺术品,故应选用“琳琅满目”)2.C(A.将艰巨的伏击任务比作硬骨头。B.将公司比作机器。C.将商铺当动物来写,属比拟中的拟物。D.将健康状况不佳比作亮红灯)3.B(①中的“至圣”“泽天下”“盛德”等,表明这是纪念孔子的对联。②中的“旨远辞高”“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都化自《屈原列传》。③中的“悲去国”指屈原被流放,“一江”指屈原的自尽地点汨罗江。④中的“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等,表明这是纪念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的对联)4.D(②⑤当为一组,概述侥幸心理产生的原因,其中②是从主要角度说的,⑤是从次要角度说的,③①⑥是对⑤中“社会不公”一词的具体阐述,④是③①⑥的结果,应放在③①⑥之后)5.A(从画面中的弯月、人及人站立的姿态、树及影子等可知。B项中的“八月十五夜”与画面中的弯月不符;C项中的“月明”与画面不符;D项与画面意境不符)6.D(审:明白)7.A(“战国”应改为“春秋”)

8.(1)假使让齐桓公、晋文公去做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事情(王道),那他们将要自寻灭亡都来不及了,即使想要称霸,能够成功吗?(4分)(2)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4分)9.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其他国家的利益;滥施仁义,未能急攻,错失良机;相持不决之时,未能休兵安民,消灭齐人斗志;不能审时度势,灵活决策。(每点1分)【参考译文】

自己知道可以成就王业并且真正称王的,是古代三王(夏禹、商汤、周武)。自己知道不可以成就王业而成就了霸业的,是春秋五霸。有人曾经这样论说:“图谋成就王业却没有成功的,那最坏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唉!假使让齐桓公、晋文公去做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事情(王道),那他们将要自寻灭亡都来不及了,即使想要称霸,能够成功吗? 所谓的王道,不可以用在小的地方。用在大的地方可以成就王业,用在小的地方,就会被消灭。当年徐偃王、宋襄公曾经推行他们的仁义,但是最终自取灭亡,失去国家,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所以如果有获取天下的方法,但是却没有获取天下的想法,这才可以同他说王道。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和西汉留侯张良,虽然不是辅佐商汤、周武王的贤臣,但也可称得上是刚毅果敢的人物,才能卓越,遇事不糊涂,能够有他一定要做的事。看看吴王夫差被困在姑苏城上,而向越王勾践哀求保全性命,勾践曾经想赦免他,当时 只有那范蠡认为不可以,然后击鼓进兵攻打姑苏城,并最终杀死吴王。(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籍突破重围向东败逃时,高祖也曾想罢兵西归,可是张良上谏说:“这是上天要让项羽灭亡,赶快追击,莫失良机。”这两个历史人物,都认为小小的仁义,不足以改变我们的军国大计。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足以使他灭亡了。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但是这却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如今用百万的军队去攻打(莒、墨)两城的残兵败将,而用了几年的时间都不能取胜,军队长年在外,这样就一定会有敌人利用他的国力空虚。诸侯在内部作乱,齐国在外面攻击。到了这时候,即使是姜太公、田穰苴在世也不能不失败。然而,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湣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为何乐毅用百万军队和两个小城对峙好几年却不决战?这是让齐国能够慢慢谋划这件事的原因。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哎呀!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让天下人讥笑。

10.上阕写过去张骞离开西域时民众的不舍和思念,下阕写现在再也没有张骞这样的人出使西域。(1分)对张骞平定西域功绩的赞美;(2分)对国家衰弱无力经营西域的失望。(2分)11.①拟人:赋予月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月影的情态;②视觉、听觉、心理感受相结合:“羌笛一声”写听觉,“月徘徊”写视觉,“愁绝”是心理感受;③借景抒情:通过羌笛悠悠、月影徘徊表达了词人的感伤之情(答“以景结情”亦可)。(每点2分)12.(1)翱翔蓬蒿之间(2)恐年岁之不吾与

(3)造化钟神秀(4)无案牍之劳形(5)小楼昨夜又东风(6)挟飞仙以遨游(7)既往不咎(8)历览前贤国与家

13.居住环境恶劣;生活贫穷;心灵真实而炽热;日常生活中思想麻木。(每点1分)14.①展示小包工演唱技巧的高超;②为下文描写雅什卡演唱震撼人心蓄势;③突出了从心灵流淌出来的声音才有强大的感染力。(每点2分)15.正面描写唱歌的过程,多用比喻,使得歌声形象可感;侧面通过“我”和其他听众的反应,衬托歌声的美妙而令人震撼的特点。(每点2分)16.对当时俄罗斯民族美好人性因生活艰难而被遮蔽的忧虑;对俄罗斯人真实、炽热、奔放的心灵回归的呼唤;以景结情,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每点2分)17.香菱的诗是对诗本身的一次嘲弄;香菱的诗不过是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红楼梦》中这样的情节其实揭示了诗性被制约、被毁灭的社会性。(每点2分)18.文章首先提出有些学者认为“香菱学诗”体现了香菱的“诗和远方”;然后作者剖析了香菱写诗的实质,驳斥了“香菱学诗”体现了香菱的“诗和远方”这一观点;最后提出从社会命运的角度来解读才是解读《红楼梦》的正确方式。(每点2分)19.①要从具体文本出发深入揣摩;②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③要看到《红楼梦》深刻批判现实的力量。(每点2分)20.略。

21.予以为须溪元不知诗/其批《选》诗首云/诗至《文选》为一厄/五言盛于建安/而勃窣为甚。(每处1分)22.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2分)23.①刘须溪对诗歌的发展状况判断不正确;②对李杜的诗歌不知道探本溯源,忽略了《选》诗的价值。(每点2分)【参考译文】

世人都认为刘须溪是能欣赏诗的人,因为他对《文选》中的诗、李杜等名家的诗都有过评点。我认为刘须溪原本不懂诗,他评点《文选》中的诗开头就说:“诗到《文选》时发展遇到阻碍。五言诗在建安时期盛行,但缓慢发展的情况尤为严重。”这话的根本已经是错误的了。刘须溪只知道尊崇李杜,却不知道李杜的诗学自《文选》。我曾经说刘须溪是裁剪罗缎铺的客人,从没有到过苏州、杭州、南京等地的纺织作坊。

24.CD(C.陈宫并未劝阻曹操,而是和曹操一起杀了吕伯奢一家;D.鲁四老爷家半脱落的对联是《祝福》中的细节)25.(1)拿出珍贵的茶招待黛玉等人,体现妙玉对他们的认可;妙玉嘲笑黛玉来显示自己的高雅;与妙玉的结局形成巨大反差,更加突出人物的悲剧性。(每点2分)(2)在老葛朗台看来,人生中没有亲情和人情,只有金钱和利益。(2分)例如,妻子生病,治病需要花钱,葛朗台原本觉得是“抹自己脖子”,但他想到花几个钱看病就会保住一大笔财产,认为“这交易划得来”。(举其他事例言之成理亦可,2分)26.个性鲜明、事例生动;承载了某一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和精神气质的共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迹(答“都能净化心灵、启迪思想”亦可)。(每点1分)27.为我们的人生敲响了鞭策的警钟;为世道人心注入正能量,为迷茫的人群指出积极的方向;平凡的小人物也能让我们感受到爱的温情和奉献的可贵。(每点2分)28.选择典型人物时选取范围要广,要突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要认真观察生活,找到生动鲜明的形象;要有真感情,并能融情于笔端。(每点2分)

第五篇:语文二模试题

济南外国语学校2015-2016学 D.司马懿多次败于孔明的计策,所以对他的每一个计策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行推测,诸葛亮空城计的成功正是利用了司马懿的多疑。

二、古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每小题2分,共6分)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6.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蝉则千转不穷 转 :通“啭”,鸟叫声 B.负势竞上 上:上面 ..C.横柯上蔽 蔽 : 遮蔽 D.鸢飞戾天者 戾:至 ..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猛浪若奔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一百许里 安陵君其许寡人 ..D.风烟俱净 百废俱兴 ..8.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生动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和避世退隐的情怀。

B. 【注释】①徙:搬迁。②偾(fèn)表:放倒标杆。偾,推倒。表,标杆。③何伤:有什么妨碍。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2)来谒吴起()..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

11.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诗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3题。(每小题3分,共6分)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①居大厦。

【注释】①鳞鳞:形容大厦瓦片如鱼鳞

12.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

14.按诗文原句默写。(每小题1分,共7分。)

(1)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2)气蒸云梦泽。(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4)欲为圣明除弊事,!(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5)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6),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7)臣本布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2分)

鲸落 张博然

①在地表之上,万物生长靠太阳。但哪怕最清澈的海水,在200米以下也几乎是漆黑一片。没有阳光,驱动生物界运行的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断绝,但是并非没有其他途径。深海海底的生物可以依靠化学能合成和海面输送来的物质生存。热泉口是它们的城市,洋流是它们的道路,初三语文 从海面缓慢飘下来的食物碎屑(“海洋雪”)是它们的天降甘霖,而偶然落下的巨大身躯,则是它们在大洋荒漠之中的孤岛和绿洲。这些躯体是鲸鱼的尸体,被称为“鲸落”。

②当一头鲸鱼死在大海中央时,它的庞大尸体会一直下沉到数千米的深海海底,然后在这里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③当鲸鱼的躯体抵达海底时,会很快被盲鳗、睡鲨、深海蟹等生物发现。鲸鱼90%以上的软组织会被它们吃掉,这顿盛宴一般会持续4-12个月。

④当这40多个物种的大号食腐者心满意足离去之后,轮到20余种多毛类和甲壳类小型生物入住,食物残渣可以维持它们两年的生存。

⑤但是,这一切仅仅是开始。鲸鱼只剩下骨架时,深海的独特生态系统才真正展现。深海并非没有氧气,但也谈不上多丰盛,因此会有大量的特殊厌氧细菌。它们爬入鲸骨深处,分解其中的脂类。

⑥一些生物可以靠共生从这些细菌获得能量,另一些则可以直接吃掉细菌聚集成的菌垫。鲸骨体型巨大,富含脂类,分解又十分缓慢,一头大型鲸鱼可以维持这样一个绿洲和里面上百种无脊椎动物生存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⑦如今,鲸鱼越来越少了。全世界鲸目物种有80多个,但是只有达到30吨级别的大型鲸鱼才能真正形成繁盛的鲸落——这就只剩下不到十种,而其中一半是濒危的。过去两百年里,工业化捕鲸将大型鲸鱼推入了十分危急的境地。今天全球海洋里的鲸落数量,可能不足以前的1/6。

⑧假如大型鲸类数量彻底崩塌,这对深海的生命意味着什么?

⑨没人确切知道。也许鲸鱼的消失会来得太快,不给生命留下足够的时间适应;也许生命依然能顽强地找到其他道路,重新学会绿洲之前的生存方式。但是无论如何,如果鲸鱼没有了,鲸落这一庞大而温柔的奇迹,也会随之而去。(选白《中国利普文学精选》2014年版,有删改)

15.请结合①②段内容说一说什么是“鲸落”。(3分)

16.文章 17.分析加点的词语,说一说它的作用。(3分)今天全球海洋里的鲸落数量,可能不足以前的1/6。..18.结合选文内容及你所了解的知识,说说人类应该怎样防止“鲸落”的消失?(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桑葚熟了

①多年前,朋友赠了我一瓶自酿的美酒,醇香扑鼻,饮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经请教后方知是由桑葚酿造而成。

②于是,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偶见街中有叫卖桑葚的村姑,便会买一小盆尝尝鲜,重圆一回儿时的梦。心底下总想着有一天能加入到采摘桑葚的队伍中去。

③今年五月外出开会,回来时在朋友的指引下,特意到农家乐山庄停留,在这个处处飘散着桑葚味道的庄园,我终于圆了我的采桑梦。

④跨过一条小溪,进入到一片原生态的桑林后,我一时惊呆了,只见翠绿的桑叶层层叠叠,衬着紫红的桑葚,迎风摇曳。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大家一齐兴奋地扎入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个大、肉厚、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熟透的桑葚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我轻轻地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嚼去,果汁四溢,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葚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就这样,我们一边尽情地采摘,一边忘情地海吃,那是一种绝美的享受。

⑤桑林中鸟雀成群,叽叽喳喳,它们也在分享着这难得的美味,受惊吓飞离时,弹起树枝,那熟透的桑葚如同一阵紫雨,纷纷坠落,砸到人身上,落入泥土中,立刻留下一个个紫黑的印记,大家只能叹惜一回,继续有说有笑,挑肥拣瘦,边摘边往前走,不一会儿竹篮中已平添了许多桑果。

⑥看着这微微颤动的桑葚,听着那啾啾鸟鸣,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悄然远逝却忆之犹甜的童年时光。那时物资匮乏、零食奇缺,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老桑树结满了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了解馋的机会。放学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三五成群地来到了村边桑田,个个身手敏捷,猴子似的爬上桑树,低矮枝头的桑葚早已寥寥无几,高枝处的桑葚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找根竹竿去敲打,桑葚娇嫩,落地即惨不忍睹,但大家都不管那血肉模糊的样子,也不管其是否沾上了泥土,一时间大家满地找葚,经过一顿猛吃后,每个人的手上、嘴上和衣服上无一例外地都沾满了紫黑的桑汁,有的更成了大花脸了,伙伴们你看我、我看你,相互对笑。自己吃够了以后,有时也不忘给父母兜带一些回去,虽然没能做到古人那样的“拾葚供亲”——“以异器盛之,黑者奉母,赤者自食”,但母亲也每每被我的孝心所感动,那满身的脏相自然也就逃过一劫,不再追究了……

⑦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小孩都已过着衣食无虑的生活,没有了我们儿时的那副馋样,恐怕也已很少见到桑葚了,都市里没有桑树,也没有人养蚕,更不会有采摘桑葚的乐趣了。

⑧面对这成片的桑林,我一时思绪万千,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分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

初三语文 1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此线索文章写了哪两件事?(4分)20.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赏析文章中加点词语“滋润”的表达效果。

我轻轻地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嚼去,果汁四溢,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葚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2)从词语或者修辞角度,赏析

下载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14届中考语文二模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14届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扬州市2018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卷

    九年级二模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说明: 1.本试卷共6页,计23题(包含单项选择题:第1-5题、第12题,共6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

    2018奉贤区中考语文二模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2.晴川历历汉阳树, 。 (崔颢《黄鹤楼》) 3. ,不可知其源。(柳宗元《小石潭记》) 4.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1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鼓楼区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测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2014.5. (分值120分 时间120分钟 )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2)采菊东......

    2018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扬州市二〇一八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裨益(bì) 亘古(gân) 镌刻(juān) 面面相觑(qù) B. 愠怒(wân) 蹊跷(xī)......

    2018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扬州市二〇一八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计23题(包含单项选择题:第1—5题、第12题,共6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

    2013北京丰台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和答案

    2013初三二模语文试卷 丰台区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

    2014北京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作文

    2014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作文 01、东城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40分) 22. 请在下面的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将答题卡上所选题号后的涂黑,然后完成写作。 题一:等......

    2016上海市长宁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5学年第二学期初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2016.4 一、文言文(39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