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经典名著选读
国外经典名著选读
Animal Farm《动物庄园》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汤姆·索亚历险记》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爱丽丝漫游奇境》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哈克贝利·弗恩历险记》
A Room with a View《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A Christmas Carol《狄更斯:圣诞颂歌》
A Room of One's Own《一间自己的房间》
A Farewell To Arms《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Age of Innocence《纯真年代》
A Tale of Two Cities《狄更斯:双城记》
A House for Mr.Biswas《毕斯瓦思先生之屋》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好人难寻》
A Separate Peace《独自和解》
Brave New World《美丽新世界》
Call of Wild, The《野性的呼唤》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守望者》
Complete Sherlock Holmes《福尔摩斯全集》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夜色中好奇的狗》 The Canterbury Tales《坎特伯雷故事集》
The Crucible《萨勒姆的女巫》
Coming up for Air《上来透口气》
Catch 22《第二十二条军规》
Cry, The Beloved Country《哭泣的大地》
Death of a Salesman《销售员之死》
The Diary of a Nobody《小人物日记》
David Copperfield《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Emma《爱玛》
Essays《培根论说集》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远离尘嚣》
Fahrenheit 451《华氏451度》
Further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流记续集》 Frankenstein《弗兰肯斯坦》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法国中尉的女人》 Gone with the Wind《飘》
Gulliver's Travels《格列佛游记》
Great Expectations《狄更斯:远大前程》
Handmaid's Tale《女仆的故事》
Jane Eyre《简·爱》
Jungle Book《丛林日记》
Joy Luck Club《谭恩美:喜福会》
Johnny Got His Gun《无语问苍天》
Kidnapped《绑架》
Lolita《洛丽塔》
Lord Of The Flies《童年无悔》
Lion In Winter《冬狮》
Little Women《小妇人》
Leaves of Grass《惠特曼:草叶集》
Lord of the Ring《指环王》
Mrs Dalloway《达洛卫夫人》
Nineteen Eighty-Four/1984《一九八四》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越疯人院》 Oliver Twist《狄更斯:雾都孤儿》
Of Mice And Men《人鼠之间》
The Old Man And The Sea《海明威:老人与海》 Persuasion《劝导》
Peter Pan《彼得潘》
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游记》
Red Badge of Courage《红色英勇勋章》 Return of The Native《哈代:还乡》
Scarlet Letter《红字》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梦里乾坤》 Secret Garden《秘密花园》
Sense and Sensibility《理智与情感》
Treasure Island《金银岛》
Thorn Birds《荆棘鸟》
Time Traveler's Wife《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Things They Carried《负荷》
Tales From Shakespeare《莎士比亚故事集》 Uncle Tom's Cabin《汤姆叔叔的小屋》 Ulysses《尤利西斯》
Vanity Fair《名利场》
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
Wind in the Willows《柳林风声》 Walden《瓦尔登湖》
Wizard of Oz《绿野仙踪》
第二篇:名著选读
卢梭女子教育观及其当代启示
作者姓名
摘要:卢梭较早提出了系统的女子教育观,包括女子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缺陷。他的女子教育观受到了自然主义哲学观和传统女性观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受到法国当时社会结构状况和卢梭对两性自然差异认识水平的制约。从社会结构和生理结构两个视角来反思卢梭的女子教育观,对促进当代女子教育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卢梭;女子教育;启示 *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他倡导“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但他的妇女观却明显地具有传统、保守的特点,以致他在谈及女子教育时,毫不犹豫地把它定位成培养“贤妻良母”,因此常被西方女性主义哲学家当作批评的靶子。从卢梭的哲学观和女性观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女子教育思想,进而剖析其深层成因,从中得出深刻启示,这对于当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卢梭女子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卢梭主张自然主义的哲学观,认为一切应“回归自然”,这为他的女子教育观定下了一个基调——教育要依托天性来实施。这对当时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是卢梭并没有摆脱法国传统男权社会女性观的影响,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妇女的一切教育都应和男子相关连。
18世纪法国文化是一种男性主导的文化。大革命前,法国的女子价值观就是要求女子做好男人的“附属品”。在这种文化中,男子追求独立和自主,维护父权,追求对女子的绝对控制。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启蒙大师大力弘扬“人权”思想,他们在理性法庭面前为妇女平等权利辩护,女性作为人的价值首次得到了洗礼,但尽管如此,启蒙思想家们仍然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传统女性观的影响。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出于为第三等级男性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思考与论证的多半是如何符合男性的“妇女解放”,与妇女利益密切相关的“妇女解放”却很少关注。
板,具体内容略)。
二、卢梭女子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卢梭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实际教育状况,提出要对两性的差别予以关注,详细分析了性别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女子教育观。他的女子教育观主要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
(一)女子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把女子培养成为贤妻良母。卢梭认为,男人的幸福依赖于女人,因而女子有受教育的必要,但是妇女们所受的种种教育和男人都是有关系的,对女子进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把女子培养成“贤妻良母”。卢梭坚持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认为这是合乎自*[1](由于是模作者简介:姓名,XX年生,XX(籍贯)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XX
然的安排,男性负责人类的公共空间,而女性则只应涉足私人空间,主要担负孕育、哺乳、抚养小孩和照顾家庭的职责,而不应从事与自己的体力和性情不适合的工作。女性天生是弱者,需要男性而生存,温顺、谦逊、淑静和贞洁等是女性终生必备的美德。女子受教育完全是为了取悦男子和使家庭生活舒适有条理,完全是为男子充当贤内助,基本谈不上去参加社会政治管理工作。女子教育的归宿,即回归自然状态,找寻自己真正的本性,做一个贞淑的妻子、头脑清醒的少妇和可爱的良母。(由于是模板,具体内容略)。
三、卢梭女子教育观的当代启示
从思想根源来看,卢梭女子教育观受到了自然主义哲学观和传统女性观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是当时代法国社会结构状况的反映,同时也是卢梭对男女自然差异认识水平的反映。一方面,卢梭对女子教育目标的规定,即要求把女子培养成为“贤妻良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启蒙运动前后男权主导的性别观念,(由于是模板,具体内容略)。
(一)把握好社会结构对女子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育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结构基础。其中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三方面对教育观的影响最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决定了女子教育观及其实践发展的程度。在18世纪的法国,女子缺乏应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女子教育的公平问题更是无从谈起,不合理的社会结构使卢梭女子教育观存在着先天不足。当代女子教育要获得健康、和谐发展,就必须把握好社会结构对于女子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从根源上解决女性的地位和权利问题,其根本途径就是要不断优化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从根源上解决女子教育公平问题。
1.优化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女子经济地位。女子在物质资料生产中所处地位的变化,会对女性教育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而根本因素便是社会分工。启蒙运动期间,法国女子的仍未获得独立经济地位,这在根本上限制了女子教育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女子在社会生产中与男子具有平等的地位,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大部分女性还远未获得独立的经济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要进一步优化社会分工和经济结构,使女性真正同男子一样承担社会责任,从事社会生产,不断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为女子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优化社会政治结构,提高女子政治地位。社会政治结构通过它体现的权利分配、运用与维护,形成和实现对女性教育观的影响。在卢梭笔下,女性并无任何政治地位可言,这使得女子教育缺乏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必然偏离正确轨道。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女性参与政治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拓展。一方面要通过政治途径进一步促使女性权利合法化;另一方面,将女子教育作为改变人们社会性别认知以达到女性解放的最重要手段,努力使女性教育融入普通教育,使女性获得与男性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由于是模板,具体内容略)。
(二)把握好生理结构对女子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正确的女子教育应该尊重女性的生理特点,实施满足女子全面发展需要的教育。但人们对男女生理差异的科学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卢梭提出按男女差异进行教育,这与现代教育观是吻合的。但他夸大了男女之间的差异,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女性最基本的角色就是做好“贤妻良母”,这不利于女性的全面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充分实现。然而,当代社会在引导女性走上社会,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的同时,也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在对传统教育和传统
价值观的批判中,(由于是模板,具体内容略)。
参考文献:
[1]刘显娅.论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妇女观[D].前沿,2001,(2):64.[2]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541.[3]英文请使用小五Times New Roman字体
第三篇:名著选读
论 李泽厚《美的历程》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似乎没有丝毫的美。但是你可知道时代的精神的火花在中华大地凝聚,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在远古时期,美便已经悄然的诞生了。不知道何时起,中国的图腾便已经普及开来,每个部落都有属于自己的图腾,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还记得那龙吗,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成为了传承最久选的图腾之一。还有一个便是凤鸟,是对鸟的一种神化,将自己的祈祷寄予于图腾。它们代表的就是远古部落的美,一种能够区别于别的动物的美,原始艺术的美代表了他们的思想,凝冻在,聚集在这种种图像符号形式里德社会意识,亦即原始人们哪如醉如狂的情感、观念和心理,恰恰是这种图像形式获有了超模拟的内涵和意义,是原始人们对它的感受取得了超感觉的性能和价值,也就是自然形式里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感性自然中积淀了人的理性性质,并且在客观形象和主观感受两方面,都突刺,这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美由此开始。
再说说青铜器吧,其实我感觉青铜器才是真正的美的开始,看过青铜器的都感觉青铜器所代表的是沉重,神秘的美。尤其是青铜器纹,绝对是无可比拟的美,它不同于新石器时代的陶瓷,雕刻的都是一些生活的琐事。而是将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凝聚在怪异狰狞的动物形象中。它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的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凶残的形象。但是却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稚气。这稚气不是说小孩子的稚气,而是类似于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或许在当时那个时代,人们看待青铜器并不是审美观赏的对象,而是将其视为等级制度。恰恰只有身处在我们这个社会,才能体现出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
再说说汉字吧,作为中国所独有的字体,汉字理所当然的成为一种美的体现。汉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它不同于陶瓷纹饰的抽象几何纹,而是更加自由和更为多样化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最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书法。迄今为止,每个时期都有一大批的书法家用自己所特有的形式来展示汉字的魅力,通过书法来展示自己的情感,意境的美。如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颜真卿等等。
其次便是精神上的美。这不同于之前所描述的美,前面所写的美都是具体可感可看的。然而美却不仅仅是这些,还有的是精神意境上的美。尤其是先秦理性精神。在春秋战国时期,可谓是意识领域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这其中又以孔庄为主。它们的精神又对立又有一定一致性。可以说是对立的相互补充。而儒学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内容主题方面,道家则是在创作规律方面也就是审美方面。都对中华的美的历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四篇:名著选读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3.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
4.吴思:《潜规则》和《血酬定律》
5.唐德刚:《晚清七十年》(五册)
6.毛泽东:《毛泽东自述》
7.张国焘:《我的回忆》
8.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记》
9.郑超麟:《郑超麟回忆录》
10.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
11.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2.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3.甘地:《甘地自传》
14.巴金:《随想录》
15.胡适口述,唐德刚注译:《胡适口述自传》
16.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
17.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18.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三卷)
19.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美国社会实录》(四卷)
20.乔治·奥威尔:《1984》
21.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
22.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
23.罗伊·亚历山大罗维奇·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24.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
25.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26.张正隆:《雪白,血红》
27.韩丁:《翻身》
28.张炜:《古船》
29.柏扬:《丑陋的中国人》
30.王鼎钧:《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三、四)
31.龙应台:《野火集》
32.龙应台:《大江大海》
33.于建嵘:《中国工人阶级状况》
34.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
35.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36.方军:《我认识的鬼子兵》
37.国亚:《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
38.杨美红:《罂粟花红——我在缅共十五年》
39.马继森:《外交部文革纪实》
40.倪创辉:《十年中越战争》
41.沈志华、杨奎松等:《中苏关系史纲》
42.傅国涌:《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
43.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44.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45.韦君宜:《思痛录》
46.廖亦武:《中国底层访谈录》
47.杨显慧:《夹边沟纪事》
48.张胜:《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49.赵家梁:《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岗在北京》
50.李锐:《庐山会议实录》
51.吴冷西:《十年论战》
52.吴法宪:《吴法宪回忆录》
53.逄先知:《毛泽东传(1949-1976)》
54.高文谦:《晚年周恩来》
55.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
56.Jung Chang and Jon Halliday,Mao:the Unknow Story
57.肖延中:《巨人的诞生》
58.冯亦代:《悔余日记》
59.李辉:《一纸苍凉——杜高档案》
60.林牧:《烛尽梦犹虚——胡耀邦助手林牧回忆录》
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2.马格利特·杜拉斯《情人》
3.考林·麦卡洛《荆棘鸟》
4.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5.渡边淳一《失乐园》《男人这东西》
6.钱钟书《围城》(婚姻的镜子)
7.劳伦斯《虹》《爱恋中的女人》《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8.泰戈尔《飞鸟集》《新月集》
9.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10.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缓慢》
11.张爱玲《倾城之恋》12.雪儿·海蒂《性学报告》
13.德克旭贝里《小王子》
(2)
14.让我来成全你的幸福:小仲马《茶花女》
15.灵魂的哲学与博爱:司汤达《红与黑》
16.越过爱情,看见春暖花开: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17.我爱你,与你无关: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8.这简直像戏一样: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19.爱永远不用说对不起:西格尔《爱情故事》
20.山在那里,你的心碎了:岩井俊二《情书》
21.充满暗礁的爱情海洋: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22.爱情终究成了一种传说: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23.温柔而坚强: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24.粉色的小爱情:堀川波《我就喜欢你这样的地方》
25.有天堂,但是没有道路:北村《玛卓的爱情》
26.美与爱是独立的:川端康成《雪国》
(3)
27.难得糊涂的爱情与婚姻: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28.战火中成长的美丽与坚强: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29.用哲学来思考: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30.奥德修斯式的传奇:雨果《悲惨世界》
31.二十四小时,路过爱,走过禁区:霍桑《红字》
32.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曹禺《雷雨》
33.值得付出一生的等待: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34.唤醒生命的人: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5.只有渺小的人物,没有渺小的爱情:西奥多·德莱塞《珍妮姑娘》
36.黄叶铺满地,我们已不再年轻:路遥《平凡的世界》
37.生得寂寞,死得单调:萧红《呼兰河传》
38.爱上你的心:雨果《巴黎圣母院》
39.爱和欲的煎熬: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40.我的成长与战争共呼吸: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41.沉重的枷锁:张爱玲《金锁记》
42.在自我面前忏悔吧: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43.片刻的浮华盛世:莫泊桑《项链》
44.战争,让女人走开: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45.包容的爱还是彻底的恨: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4)
46.从“黑暗意识”中苏醒:翟永明《女人》
47.溶解心灵的秘密:舒婷《舒婷诗集》
48.爱,我们曾共同拥有:叶芝《当你老了》
49.你最美的气质是自由:惠特曼《草叶集》
(5)
50.此幸福,彼幸福:杨绛《我们仨》
51.成长是目的,爱情是过程: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
52.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婚娴:老舍《离婚》
53.一个女人的城市传奇:王安忆《长恨歌》
54.爱情与食物的辩证关系:徐坤《厨房》
55.勇敢地被启蒙:高尔基《母亲》
56.跳来跳去,你跳得出生活吗:契诃夫《跳来跳去的女人》
57.棘心天天,母亲辛劳:苏雪林《棘心》
58.有时候,钱也是安全感:亦舒《喜宝》
59.一切只是私人生活:陈染《私人生活》
60.让它变成事实吧:王小波《黄金时代》
第五篇:国外名著
外国名著读后感1000字6篇:
外国名著读后感1000字——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
外国文学,作为大学期间一门必修课,起初令我很是头疼,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除了文学背景之外,作品中长长的人名也是非常之头疼.开课了,在我见了雷小青老师(同时也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直至听了她的课之后,我竟也渐渐的喜欢上了它.闲余时间,去图书馆借过几套文学书籍,其中的《红与黑》是印象比较深刻的.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书中最主要的三个角色: 1.于连:一个木匠的儿子,长得清秀英俊,一心想进入上流社会.2.雷纳尔夫人:市长夫人,长得端庄美貌.当她看到了年轻英俊的于连后,被他所吸引,不自觉地爱上了他.后来事情被人察觉,两人不得不分开,但她仍然一心想着于连.后来教士逼迫她写了一封诽谤于连的信,破坏了于连的婚姻.3.玛蒂尔德小姐:巴黎一个很有势力的侯爵的女儿,长得天姿国色,但生性古怪.她后来也爱上了于连,并且不顾父亲反对,坚持要嫁给他.十八岁的于连外表英俊,尽管出身贫寒却心高气傲.他渴望挤入上流社会,却又“对上流社会,只怀着仇恨和厌恶,事实上,上流社会只在餐桌的末端接纳了他,这也许是他产生仇恨和厌恶的原因.”在当时的法国,家庭教师在上流社会的眼中是与仆人一样的级别,甚至连吃饭也不能与主人同桌.胸怀大志的于连尽管非常渴望挤入上流社会,非常珍视去市长家做家庭教师的机会,但他宁愿继续做木匠甚至逃离家乡也无法忍受与仆人一起吃饭的侮辱,经过抗争才被破格允许与主人同桌吃饭.他的坚强,他的高傲,他的虚荣,自尊心之强,在某种程度上是令人钦佩的.雷纳尔夫人对于连有好感,不仅因为他年龄小,聪明,干净,对她视为生命一样重要的三个孩子很友好,还因为于连的贫寒和可怜.于连没有了母亲,父亲视他为家庭的负担,两个哥哥甚至当着雷纳尔夫人的面把于连打得“满脸是血,昏倒在地”.想到于连的不幸遭遇,她常常伤感地流下泪来.当她发现于连由于贫穷而没有足够的内衣时,终于决定瞒着丈夫送点钱给于连,没有想到却遭到了于连愤怒的拒绝,于连将此看成是对他的羞辱.这不但没有使雷纳尔夫人产生恶感,反而更加敬佩起于连来.终于日久生情,不知不觉爱上了于连.在那段时期,他与雷纳尔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大部分是为了反抗和报复贵族阶级对他的凌辱.但是,纸醉金迷,利欲熏心的上流社会也腐蚀了于连的灵魂,助长了他向上爬的欲望和野心., 于连进入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后,亲眼目睹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内幕,于是他便耍起了两面派手法,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居然得到院长的表睐和宠幸.神学院的生活进一步扭曲了于连的性格,强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虚伪的作风.于连给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后虽然还不时流露出平民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玛蒂尔德小姐后,于连的“平民阶级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复辟王朝的忠实走卒.正当于连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时,因枪击雷纳尔夫人而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作为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者却给予主人公于连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外国名著读后感1000字——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1000字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本书狐妖描述了阿龙纳斯在一次意外中遇到神秘人物印度的达卡王子,然后跟着他的游艇经过海底,看到海底里面的各种新奇事物及美景。同时也遇到海底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
假期里,抽时间拜读了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先生所著的《海底两万里》这本名著,感慨万千。凡尔纳先生一生写了六七十部科幻小说,成了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科幻小说家。而《海底两万里》写于一八七零年,是凡尔纳著名的科幻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其中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在想:这无非是一本科幻小说,随便翻翻吧。可是在翻的时候,却深深地被它的内容所吸引。
这部小说叙述了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这事发生在一八六六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特点。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炉。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读来引人入胜。
最令我佩服的是凡尔纳先生的想象力。一八七零年小说出版的时候,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可是他成功的塑造出了鹦鹉螺号潜水艇。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才制造出了真实的潜水艇,这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这是怎样的预见力?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
书中都包含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地理和地质学的知识。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还告诫了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重视防止被坏人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这些至今仍然热门的环保话题,早已在两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吁,可见留下有关人类正义更深层次的思考,才是此书让读者感受丰富多彩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后,启发我们以心灵更大的收获。
并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说都像《海底两万里》一样富有强烈的可读性,它作为一本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远见加博学累积成的小说,不但为对海底知识了解不详尽的读者解读了他们的旅程,更让后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文明。整部小说动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诸如海流、鱼类、贝类、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科学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
外国名著读后感1000字—— 童年读后感1000字
初中时代曾读过一些文学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童年的生活而写成的,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吗?!所以这本书都会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不快和压抑,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蔼、最有人性的形象,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的种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种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我想这大概就是高尔基想要表达的另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题--批判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习气,痛斥小市民的卑鄙灵魂。让这种卑鄙灵魂消失,正是无产阶级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还在继续……
而我所要说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
外国名著读后感1000字—— 读《傅雷家书》有感1000字
翻开《傅雷家书》,一封封深情的家信映入眼帘,父母的谆谆教导、孩子的感恩之情,不觉已流入心间。《傅雷家书》,创作于9~9经历了文革初期,文革前,傅聪去波兰留学。此后与父亲傅雷常常书信来往。文革时傅雷家遭到抄家,傅聪的书信只剩下残余的几通,所以文章中大部分为傅雷对傅聪写的书信,故名“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书信,还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
家书中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内容。父子俩时常在家书中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傅聪曾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是有名的钢琴家,受过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些功劳与他严厉的父亲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对小时候的傅聪严加管教。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
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学习认真,每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连上几个小时 的琴。不过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突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跑到自己的调上了。父亲察觉到异常,便走下楼来。傅聪吓得赶忙回到谱子上
去。但这次,傅雷不仅没有责备傅聪,反而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起研究,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
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出国留学、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苦奋斗时,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9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多月后,当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顿时天旋地转,热泪纵横。
人爱其子,胜于一切。傅雷对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聪在异国他乡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儿
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的国家 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外国名著读后感1000字——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1965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6月29日小说发表。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整个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男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男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小说的架构是一个往复循环的结构,不管是情节或者是时间,甚至是人物的名字。马尔克斯将布恩地亚家族和读者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地亚家族去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去感受布恩地亚家族的荣辱兴衰。作品自身的奇幻还不足以实现魔幻现实主义这一风格的完整性,同时读者在作品阅读过程中的镶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男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
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外国名著读后感1000字—— 《呼啸山庄》读后感1500字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今天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呼啸山庄的读后感2000字。此书描写了主人公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
对于爱的理解,我仅限于对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爱的理解,对于爱人之间的那种爱,我并不是很理解,但看完《呼啸山庄》之后,我感受到了那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情,因为我感受到了主人公希刺客厉夫对凯瑟琳的那种深沉的爱。
因为希刺客厉夫是流浪儿的缘故,他的性格有点孤僻,但是凯瑟琳的天真开朗,让他渐渐打开心扉,他接受了凯瑟琳这个玩伴,甚至在长大一些后,他发现自己对凯瑟琳的深深的爱,并且毫无疑问,凯瑟琳也同样爱着希刺客厉夫,他们一起度过一段相当愉快的日子,当然要在辛德雷·恩萧不捣乱的情况下,这种愉快才能成立。辛德雷是凯瑟琳的哥哥,他讨厌希刺客厉夫,因为他觉得希刺客厉夫夺走了他父亲的爱,所以他欺压他,处处找他的麻烦,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让希刺客厉夫对他产生了恨意,并且随着他的长大而一发不可收拾……
他为自己的身份地位感到懊恼,羞耻甚至是痛苦,因为他因为这个而失去凯瑟琳,虽然没有失去她的爱,他依然是凯瑟琳最爱的人,但是他却得不到凯瑟琳,娶不到她,因为凯瑟琳那可悲可怜的虚荣心,因为她顾及到当时社会强烈的等级观念,使她放弃了真爱,转而选择了画眉山庄的少主埃德加·林惇,她发誓她爱埃德加,我也相信她是爱他的,但是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明白,她违背了她的心,她背叛了她的最爱——希刺客厉夫。希刺客厉夫为她的这个决定感到悲痛,所以他选择离开三年,用这三年的时间,他变了一个样,他变成一个带着绅士面具的恶魔,并且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计……
希刺客厉夫,他像魔鬼一样,伤害了几乎每一个人:他使辛德雷变得一无所有,使他失去了呼啸山庄,自己则取而代之地成为了山庄的新主人,使辛德雷在痛苦和悔恨中度过了自己的余生;他不顾凯瑟琳的坚决反对,热烈地追求已对他产生强烈爱慕之情的伊莎贝拉·林惇,并且带着她私奔了,但并不是爱她,而是为了自己的复仇计划,而伊莎贝拉则可怜地成为了希刺客厉夫手中的棋子,当她发现时,已为时已晚,最后可想而知,他毁了一个原本可以在家过舒适生活的贵族小姐,让她变成了一个要为生活拼命工作的劳作妇女,让她也在悔恨和恐惧中度过余生;他不计后果地一次又一次地见凯瑟琳,让凯瑟琳原本已经平稳的病情,出现了恶化,就这样,他的出现间接地导致了凯瑟琳的离去,终于在生下女儿凯瑟琳·林惇后,就永逝长辞了;他使埃德加失去了最爱凯瑟琳和亲人伊莎贝拉,甚至伤害了他唯一的亲人凯瑟琳·林惇,使他的性情变得阴郁而不再开朗;他残忍地利用了他唯一的亲人,他的儿子林惇·希刺客厉夫,逼凯瑟琳嫁给林惇,为的只是得到画眉山庄,但当他的儿子死后,他却一点也不难过;他使凯瑟琳度过了一段痛苦难捱的日子,并且对她拳打脚踢;他甚至害了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让他从一个绅士变成满嘴脏话的粗人……
希刺客厉夫的恨很极端,他将恶魔的手伸向了所有人,即使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无辜的。而他的爱同样也是极端,我想他的恨与他的爱是成正比的。他在凯瑟琳死后以及在他自己快要死的时候,他说他看到了凯瑟琳,并且在他的房客洛克乌德先生说做梦时看到了凯瑟琳是,他居然对着打开着的窗,哭着呼喊着凯瑟琳的名字,可想而知,他对凯瑟琳的爱已经深入骨髓,是任何情感都无法取代的,这也是为什么,到最后的时候那么孤单,没有人敢亲近他,因为他拒绝了所有人,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凯瑟琳,虽然凯瑟琳已经离他而去了……
希刺客厉夫将爱与恨当成了他的全部,但可悲的是,最后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他得到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他让他恨的人都得到了悲惨的代价,但是那一刻他却觉得空虚,他没有了恨,他失去了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他的心中存在的应该就只有对凯瑟琳无尽的爱,所以他选择去找凯瑟琳,当他的生命开始倒数的时候,那四天有时他会展现出真心的笑容,也许那一刻他想到并且看到了他的最爱凯瑟琳,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希刺客厉夫停止了呼吸……
希刺客厉夫的爱是极端的,他的恨也是极端的,而这两种感情都是折磨他的源头,折磨了他一生,但是我觉得作者是仁慈的,在最后的时候,将希刺客厉夫和凯瑟琳葬在一起,这也算是对希刺客厉夫最后的安慰与救赎吧……虽然或许有很多人都会说,希刺客厉夫最后的下场是他的自食其果,但是我想没人能否认他对凯瑟琳的爱的执着,这也许就是他身上惟一的闪光点,虽然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它是真实存在过的,这也成为了希刺客厉夫黑暗苦涩人生中的唯一亮点了……
当然在这本书中,除了希刺客厉夫和凯瑟琳苦涩爱情外,还有几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爱:埃德加终生爱着凯瑟琳,但是他的可悲之处就是永远的不到凯瑟琳完整的爱;哈里顿和小凯瑟琳之间那种年轻人之间简单的爱;以及在听完丁耐莉叙述的故事之后,对小凯瑟琳产生爱慕之情的洛克乌德先生的这种隐密之爱……
全文由见证所有事发生的老管家丁耐莉之口来讲述,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叙述,而听众就是房客洛克乌德先生,以一种讲故事的形式向读者展现这个跌宕起伏,情感复杂的成年旧事,整件事发生在几十年中,但是每一件事都让人印象深刻,每一段感情都让人为之唏嘘,这种细致的写作手法也许就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魅力所在。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爱是神圣的,不要让任何利益,金钱,权利这样的字眼去亵渎它,爱是需要好好经营的,因为只有坚持心中的真爱,无论结果是什么,起码过程是幸福的,并且你也曾真心的幸福过;而恨是邪恶的,但是我不能指望每个人心中都不存在恨,因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充满善意,那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恨有时候都能成为某些人心中的一种信念,但是我希望那些心中有恨的人,将你的恨压制住,不要让它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到最后你就会像希刺客厉夫一样,内心变得很空虚,变得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