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法治县市区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05:4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法治县市区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法治县市区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建设法治县市区的调查与思考

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和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以及中国共产党**市委《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决定〉的实施意见》,我市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主要内容之一是通过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与法制建设来实现“法治**”这一目标。从近几年各县(市、区)法制工作的实践情况看,各地依法治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新形势要求相比,特别是与各地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相对照,建设“法治县(市、区)”仍面临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为此,带着这些问题与思考,笔者先后到遂昌、龙泉两县市有关单位和乡镇开展调研。通过调研分析,从县(市)这一层面进一步探索如何建设“法治县(市、区)”的实现途径与方法。

[找文章到文秘资源-/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当前建设“法治县(市、区)”工作遇到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随着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的攻坚、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逐渐多样化,社会主体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纷繁复杂、突出多变。主要表现为:

(一)法律知识的普及与群众依法维权存在现实上的较大差距。据调查,2005年遂昌县信访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193件批次,其中来信1647件次,来访546批次2116人次。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1)反映村级换届选举中的有关问题。如不符合条件的人参加选举,选票、封条未盖公章,贿选、打架等;(2)土地征用款分配、承包田调整以及因宅基地和山林权属利益等问题;(3)反映征地不公开、价格低等问题;(4)涉法涉诉。反映借款纠纷经法院判决后未能执行,以及不服法院判决等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访多?从遂昌、龙泉调查了解到,一是随着农村继续推行二轮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后,村级组织的政治强力缺失,村干部的作用开始减弱,并且村人民调解组织日常功能开始退化(有的地方调解组织形同虚设)等所带来的问题在基层得不到及时解决,以致村民因维权而盲目走上上访之路。二是现在农民维权寻求法律保护少,逐级上访多。因为请律师打一场官司需化费2000元左右(有的费用还不算),负担不起,只好选择上访来维权(化费少)。三是政府对农民土地征用过程中,因补偿利益问题发生矛盾,村委会或村民不是以正常渠道反映问题,而是请农村土律师代写诉讼状(遂昌石练镇的一个土律师生意特别好,收入甚丰),不少诉讼状中反映问题的内容任意夸大,目的是想方设法与政府相抗衡,以此获得更大利益,以至信访或上访案件越来越多。据统计,2005年龙泉市发生群众进京上访3批5人次,赴省集体上访3批52人次,到**集体上访3批53人次。尽管与上年比该市除进京上访有所下降外,其它上访人数均有明显上升,且规模呈扩大之势。

(二)城市旧房拆迁、企业改制、投资小水电、库区移民、高速公路建设等利益的调整,成为群众与政府矛盾激化的焦点。近几年,随着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人们受利益驱动或由于当自身利益被调整所产生的不平衡性心态也明显的暴露出来,有的甚至演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从龙泉市调查的情况看,近年来该市发生的群体性闹事事件主要特点:一是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从2003年至2006年上半年龙泉市发生群体事件分别为5起、6起、8起和5起;二是组织程度不断增强、对抗性加剧;三是参与人员多元化、原因复杂化;四是现场处置难度明显加大。2005年龙泉市共发生各类纠纷案件(事件)共841起,占全部治安案件数的42%。据龙泉市公安局同志介绍,该市近几年投资水电站项目增多,由于业主征地过程中因每个平方补偿费用偏少,时常引发项目所在地村民与业主矛盾加剧,村民们一旦达不到自己设定的最低要求,就不断到政府集体上访或静坐。而个别人为达到自身目的,从中挑拨离间,制造事端,给政府妥善解决问题增加困难,也影响了业主在龙泉投资的积极性。如2006年3月19日上午,龙泉市龙南乡五星村村民因岱根电站政策处理过程中与业主产生分歧,乡政府多次协调未果,业主在未征得该村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开工建造,五星村村民闻讯后,立即组织了近百人前往岱根电站阻止施工并与业主发生冲突,砸坏施工设备,引发了重大群体性事件。

(三)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过程中,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行为难度大。据遂昌县的同志介绍,目前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之所以难度大,主要是:(1)案发多,办案人员查处任务重,此案未了另案又发;(2)执法主要靠工商、药品监督和质检部门,有的案件上升到人民法院来裁定,结果是当事人不服行政处罚或法院裁定经常上访,上告的比较多;(3)现在国家实行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积极的保护措施,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基本上不再主动上门对其生产环节进行监管,但工作中职能部门却发现一些企业生产假冒商品。由于政策上的倾斜,上有挡箭牌,下有厂商、经销商纵向横向人情关系,执法部门查到也处理不了。这不仅使执法部门工作难以开展,也侵害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这类不合法又违规的问题在遂昌、龙泉两地中确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四)社区盲目承担执法部门的有关工作,管了不该管的事。现在一些政府部门或街道办事处动不动就把工作布置社区去做,使其执行起来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容易与居民产生对立情绪。遂昌县妙高镇城北社区的干部说,他所在的社区共有5400多居民(不包括两个城中村人口),各种不稳定的治安因素比较突出,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少、经费少,事情忙都忙不过来,有时更是管了一些自己不该管的事。例

如,该社区40-45岁的下岗职工就有45人,他们年龄不大,但重新就业难,现在又要承担逐渐成年的子女繁重的教育成本,负担重,生活十分困难。这部分人经常聚在一起拿自己与社区内的离退休干部和退休教师所享有经济收入、医疗保障等相比而引发对立情绪,甚至发生语言冲突,有的谩骂政府不关心下岗职工的死活。我们即非社会保障部门,又不是教育部门,而这些矛盾要我们去解决,我们又没有这个权力,不管又担心出问题。还有的社区居民(包括城中村农民)乱养鸡、养鸭、养狗,有的甚至任其在大街小巷内乱跑,随处大小便,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和社区周围的卫生。这本是行政执法部门的事,却要社区来抓来管。

(五)妇女合法权益受侵害案件增多。据向市法律援助中心调查了解,2005年我市各县(市、区)涉及妇女的合法权益受侵害而到县(市、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的案件人数达到229人,约占全市当年妇女申请需法律援助案件的78%。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案件之所以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妇女不能同男子同工同酬,外来女民工打工拿不到工资,打工妹上班手被机器扎伤致残得不到赔偿,农嫁非人员、出嫁女分不到田,以及农村地区一些妇女遭到丈夫的虐待等等。龙泉市妇联同志反映,近几年因“农嫁非”、“出嫁女”问题导致群体上访,长期静坐市政府,不仅影响了当地社会的稳定,也严重妨碍了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直到最高法院作出司法解释才得以渐渐平息;还有因婚外情问题查处难取证,以及丈夫任意殴打虐待妻子等。妇联同志认为,妇联作为群团组织无行政执法权,遇到问题除做一些疏导性工作,只能起到监督有关部门的作用,人家可以听,也可以不听。

此外,调查中还发现,政府行政审批中心存在主体法律地位不明确问题;政府一些部门单位机关效能低下和政务不公开问题;农村地区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问题;以及反映自实行新的《计划生育法》后,重男轻女的思想、主动向计生部门交社会抚养费生儿子(超生)现象有所抬头。

二、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及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归纳起来大致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群众维权意识增强,但寻求司法救济意识薄弱。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城市居民的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而且农村老百姓维权意识也开始增强,他们的心态从固有的“求生存、求发展”到如今的“求平等”。但长期以来,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和权利义务观念的模糊,对政策概念和法制意识不强,他们对自身合理要求往往通过不合法的手段表现出来,习惯以上访、静坐等方式来表达诉求和愿望。个别人为达到个人政治或经济上的目的,总是躲在幕后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到市里、省里、北京上访,其结果是严重损害了一个地方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部分群众因心态失衡而产生过激行为的发生。群体性事件总是伴随着集体或多个人的利益产生而产生,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调整又是必然的,由此一部分社会成员、阶层、群体的利益由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产生不满情绪,造成不平衡心态。特别是部分农民由于生活相对贫困,希望在拆迁、土地征用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利益。一旦现实利益难以满足他们的愿望就以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进而自发地聚合在一起,企图通过聚众闹事或集体静坐等形式,争取共同的利益。部分群众甚至还存在“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以及“法不责众”的错误心态,认为聚众闹事是唯一可以解决问题和获得实际利益的途径,进而故意扩大事态,给政府部门施加压力,达到个人的目的。因此,群体性事件从本质来说是违反宪法和法律的,事件主体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和手段也是超越法律程序的。

(三)地方保护主义对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影响,助长了厂商、经销商违法行为的发生。据调查了解,从生产企业和有关经销商主体看,市场上制售假冒商品违法行为不少,据遂昌县同志反映,在市场上流通商品中90%的或多或少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但有的领导认为,经济发展初期不能任意查处,而应允许其先发展后规范。所以,执法部门存在执法难、求助难的问题。龙泉工商部门同志认为,如今政府的执法部门多,一方面职责分得太细,另一方面又存在界限不清而产生相互推诿等。由于协同难,最终导致执法力度受到相关条件的限制,该查处的难以查处,该纠正的又纠正不了。

(四)工作职能的越位,人员经费不到位,影响了“平安社区”的创建。首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来看,社区不具有行政执法权,她的任务只不过是受街道办事处委托从事对所在辖区范围内的居民开展宣传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依法履行应尽义务、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以及协助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和青少年教育等。但执法部门执法时,总是把社区同志拉进来一起执法,特别是在旧房拆迁、查处计划生育超生对象等均请社区同志一同开展工作或代办,弄得社区干部不务正业,手忙脚乱,影响社区的日常工作开展。由于加班加点待遇低,工作经费又不足,导致工作人员力不从心。其次,社区居民民主自治意识还比较淡薄,很多居民只是把社区作为“居住地”,不愿意或很少参与社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活动。

(五)行政管理体制的缺陷,导致执法工作上的缺位。过去,妇女受歧视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遗留的历史问题所造成的,但新社会妇女权益受侵害或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又是由诸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就有职能部门长期执法不公或脱离监督体系以外所带来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以后,男女平等不仅写入《宪法》这一根本大法,特别是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

们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政协委员提案。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维护和履行人民法院作出的行政判决和裁定。二是加强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权力,支持人民群众对关系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及时依法查处和纠正各类违法行为。主动接受新闻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决策,对重大违法行为进行曝光。三是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善于利用这条重要渠道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社会动态,及时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四是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如建立简易复议程序解决争议,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政府层级监督中的自我纠错、快捷有效解决行政争议的作用。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的考核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县(市、区)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上一级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

(五)深化普法教育,增强公民法治意识。一是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学习活动。全民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的普遍提高,是建设“法治县(市、区)”的基础条件。要广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法律文化,形成尊重人权、崇尚法治、守法用法的社会共识和良好风尚。针对不同普法群体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有步骤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内容上要突出学习宣传宪法、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法规。今年6月,龙泉市司法局为使法制宣传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社区),编印法律法规汇编12000册免费发送各地。二是注重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相结合。紧密结合所在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以“法治乡镇”、“民主法治村(社区)”,以及 “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创建活动为载体的基层和行业依法治理。三是建立法制宣传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普法的实效性,在巩固提高原有的普法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普法的新路子和新形式,逐步构建“大普法”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运行、评估和保障,把法制宣传教育与文化教育、德育教育以及各类知识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各部门、各行业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新格局。

(六)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县(市、区)”创建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和谐。二是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探索政府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机制。要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去做工作,积极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龙泉市上垟镇深化“枫桥经验”,自2003年以来,在全镇推行“治安联防户长制”管理新模式试点,把治安、调解、计生、帮困等工作纳入户长统一协调管理,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已经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不仅刑事、治安案件成倍下降,而且村民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趟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路子。被上级誉为“上垟经验”。2004年龙泉市在全市推行“治安联防户长制”后,2005年该市农村发生各类纠纷共841起,成功调处809起,成功率为96%以上。三是要立足于抓预警、抓预案、抓处置,确保社会公共安全。近年来,遂昌县云峰镇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创造性的提出“云峰是我家、平安靠大家”的主题活动,先后建立健全了“一加强三制度”的工作机制,有效地提高了面对突发事件的防控和处置能力。四是要完善各项社会管理体制,发挥社会自律管理组织的有效作用,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引导群众合理表达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完善维权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社会化维权新路子。五是要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疏通公民利益诉求反映途径。重点抓好乡镇(街道)信访室、司法所和综治工作中心的建设,维护基层社会政治稳定。

第二篇:建设法治县市区的调查与思考

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和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以及中共**市委《关于贯彻〈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决定〉的实施意见》,我市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主要内容之一是通过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与法制建设来实现“法治**”这一目标。从近几年各县(市、区)法制工作的实践情况看,各地依法治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新形势要

求相比,特别是与各地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相对照,建设“法治县(市、区)”仍面临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为此,带着这些问题与思考,笔者先后到遂昌、龙泉两县市有关单位和乡镇开展调研。通过调研分析,从县(市)这一层面进一步探索如何建设“法治县(市、区)”的实现途径与方法。

[找文章到好范文-/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当前建设“法治县(市、区)”工作遇到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随着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的攻坚、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逐渐多样化,社会主体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纷繁复杂、突出多变。主要表现为:

(一)法律知识的普及与群众依法维权存在现实上的较大差距。据调查,2005年遂昌县信访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193件批次,其中来信1647件次,来访546批次2116人次。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1)反映村级换届选举中的有关问题。如不符合条件的人参加选举,选票、封条未盖公章,贿选、打架等;(2)土地征用款分配、承包田调整以及因宅基地和山林权属利益等问题;(3)反映征地不公开、价格低等问题;(4)涉法涉诉。反映借款纠纷经法院判决后未能执行,以及不服法院判决等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访多?从遂昌、龙泉调查了解到,一是随着农村继续推行二轮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后,村级组织的政治强力缺失,村干部的作用开始减弱,并且村人民调解组织日常功能开始退化(有的地方调解组织形同虚设)等所带来的问题在基层得不到及时解决,以致村民因维权而盲目走上上访之路。二是现在农民维权寻求法律保护少,逐级上访多。因为请律师打一场官司需化费2000元左右(有的费用还不算),负担不起,只好选择上访来维权(化费少)。三是政府对农民土地征用过程中,因补偿利益问题发生矛盾,村委会或村民不是以正常渠道反映问题,而是请农村土律师代写诉讼状(遂昌石练镇的一个土律师生意特别好,收入甚丰),不少诉讼状中反映问题的内容任意夸大,目的是想方设法与政府相抗衡,以此获得更大利益,以至信访或上访案件越来越多。据统计,2005年龙泉市发生群众进京上访3批5人次,赴省集体上访3批52人次,到**集体上访3批53人次。尽管与上年比该市除进京上访有所下降外,其它上访人数均有明显上升,且规模呈扩大之势。

(二)城市旧房拆迁、企业改制、投资小水电、库区移民、高速公路建设等利益的调整,成为群众与政府矛盾激化的焦点。近几年,随着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人们受利益驱动或由于当自身利益被调整所产生的不平衡性心态也明显的暴露出来,有的甚至演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从龙泉市调查的情况看,近年来该市发生的群体性闹事事件主要特点:一是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从2003年至2006年上半年龙泉市发生群体事件分别为5起、6起、8起和5起;二是组织程度不断增强、对抗性加剧;三是参与人员多元化、原因复杂化;四是现场处置难度明显加大。2005年龙泉市共发生各类纠纷案件(事件)共841起,占全部治安案件数的42。据龙泉市公安局同志介绍,该市近几年投资水电站项目增多,由于业主征地过程中因每个平方补偿费用偏少,时常引发项目所在地村民与业主矛盾加剧,村民们一旦达不到自己设定的最低要求,就不断到政府集体上访或静坐。而个别人为达到自身目的,从中挑拨离间,制造事端,给政府妥善解决问题增加困难,也影响了业主在龙泉投资的积极性。如2006年3月19日上午,龙泉市龙南乡五星村村民因岱根电站政策处理过程中与业主产生分歧,乡政府多次协调未果,业主在未征得该村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开工建造,五星村村民闻讯后,立即组织了近百人前往岱根电站阻止施工并与业主发生冲突,砸坏施工设备,引发了重大群体性事件。

(三)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过程中,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行为难度大。据遂昌县的同志介绍,目前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之所以难度大,主要是:(1)案发多,办案人员查处任务重,此案未了另案又发;(2)执法主要靠工商、药品监督和质检部门,有的案件上升到人民法院来裁定,结果是当事人不服行政处罚或法院裁定经常上访,上告的比较多;(3)现在国家实行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积极的保护措施,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基本上不再主动上门对其生产环节进行监管,但工作中职能

部门却发现一些企业生产假冒商品。由于政策上的倾斜,上有挡箭牌,下有厂商、经销商纵向横向人情关系,执法部门查到也处理不了。这不仅使执法部门工作难以开展,也侵害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这类不合法又违规的问题在遂昌、龙泉两地中确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四)社区盲目承担执法部门的有关工作,管了不该管的事。现在一些政府部门或街道办事处动

不动就把工作布置社区去做,使其执行起来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容易与居民产生对立情绪。遂昌县妙高镇城北社区的干部说,他所在的社区共有5400多居民(不包括两个城中村人口),各种不稳定的治安因素比较突出,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少、经费少,事情忙都忙不过来,有时更是管了一些自己不该管的事。例如,该社区40-45岁的下岗职工就有45人,他们年龄不大,但重新就业难,现在又要承担逐渐成年的子女繁重的教育成本,负担重,生活十分困难。这部分人经常聚在一起拿自己与社区内的离退休干部和退休教师所享有经济收入、医疗保障等相比而引发对立情绪,甚至发生语言冲突,有的谩骂政府不关心下岗职工的死活。我们即非社会保障部门,又不是教育部门,而这些矛盾要我们去解决,我们又没有这个权力,不管又担心出问题。还有的社区居民(包括城中村农民)乱养鸡、养鸭、养狗,有的甚至任其在大街小巷内乱跑,随处大小便,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和社区周围的卫生。这本是行政执法部门的事,却要社区来抓来管。

(五)妇女合法权益受侵害案件增多。据向市法律援助中心调查了解,2005年我市各县(市、区)涉及妇女的合法权益受侵害而到县(市、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的案件人数达到229人,约占全市当年妇女申请需法律援助案件的78。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案件之所以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妇女不能同男子同工同酬,外来女民工打工拿不到工资,打工妹上班手被机器扎伤致残得不到赔偿,农嫁非人员、出嫁女分不到田,以及农村地区一些妇女遭到丈夫的虐待等等。龙泉市妇联同志反映,近几年因“农嫁非”、“出嫁女”问题导致群体上访,长期静坐市政府,不仅影响了当地社会的稳定,也严重妨碍了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直到最高法院作出司法解释才得以渐渐平息;还有因婚外情问题查处难取证,以及丈夫任意殴打虐待妻子等。妇联同志认为,妇联作为群团组织无行政执法权,遇到问题除做一些疏导性工作,只能起到监督有关部门的作用,人家可以听,也可以不听。

此外,调查中还发现,政府行政审批中心存在主体法律地位不明确问题;政府一些部门单位机关效能低下和政务不公开问题;农村地区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问题;以及反映自实行新的《计划生育法》后,重男轻女的思想、主动向计生部门交社会抚养费生儿子(超生)现象有所抬头。

二、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及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归纳起来大致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群众维权意识增强,但寻求司法救济意识薄弱。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城市居民的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而且农村老百姓维权意识也开始增强,他们的心态从固有的“求生存、求发展”到如今的“求平等”。但长期以来,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和权利义务观念的模糊,对政策概念和法制意识不强,他们对自身合理要求往往通过不合法的手段表现出来,习惯以上访、静坐等方式来表达诉求和愿望。个别人为达到个人政治或经济上的目的,总是躲在幕后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到市里、省里、北京上访,其结果是严重损害了一个地方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部分群众因心态失衡而产生过激行为的发生。群体性事件总是伴随着集体或多个人的利益产生而产生,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调整又是必然的,由此一部分社会成员、阶层、群体的利益由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产生不满情绪,造成不平衡心态。特别是部分农民由于生活相对贫困,希望在拆迁、土地征用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利益。一旦现实利益难以满足他们的愿望就以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进而自发地聚合在一起,企图通过聚众闹事或集体静坐等形式,争取共同的利益。部分群众甚至还存在“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以及“法不责众”的错误心态,认为聚众闹事是唯一可以解决问题和获得实际利益的途径,进而故意扩大事态,给政府部门施加压力,达到个人的目的。因此,群体性事件从本质来说是违反宪法和法律的,事件主体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和手段也是超越法律程序的。

(三)地方保护主义对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影响,助长了厂商、经销商违法行为的发生。据调查了解,从生产企业和有关经销商主体看,市场上制售假冒商品违法行为不少,据遂昌县同志反映,在市场上流通商品中90的或多或少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但有的领导认为,经济发展初期不能任意查处,而应允许其先发展后规范。所以,执法部门存在执法难、求助难的问题。龙泉工商部门同志认为,如今政府的执法部门多,一方面职责分得太细,另一方面又存在界限不清而产生相互推诿等。由于协同难,最终导致执法力度受到相关条件的限制,该查处的难以查处,该纠正的又纠正不了。

(四)工作职能的越位,人员经费不到位,影响了“平安社区”的创建。首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来看,社区不具有行政执法权,她的任务只不过是受街道办事处委托从事对所在辖区范围内的居民开展宣传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依法履行应尽义务、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以及协助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和青少年教育等。但执法部门执法时,总是把社区同志拉进来一起执法,特别是在旧房拆迁、查处计划生育超生对象等均请社区同志一同开展工作或代办,弄得社区干部不务正业,手忙脚乱,影响社区的日常工作开展。由于加班加点待遇低,工作经费又不足,导致工作人员力不从心。其次,社区居民民主自治意识还比较淡薄,很多居民只是把社区作为“居住地”,不愿意或很少参与社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活动。

(五)行政管理体制的缺陷,导致执法工作上的缺位。过去,妇女受歧视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遗留的历史问题所造成的,但新社会妇女权益受侵害或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又是由诸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就有职能部门长期执法不公或脱离监督体系以外所带来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以后,男女平等不仅写入《宪法》这一根本大法,特别是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来,又提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但各地真正执行起来并非如此,有的部门说归说,做归做,发现问题也不去纠正,有的不愿纠正,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以各种理由故意久拖不决,导致在这方面工作上的长期被动。另外,妇联作为人民团体性质的组织又无执法权,遇到问题或维权也只能做一些疏导性工作或起到一般性监督作用。

除上述原因外,从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其它热点与难点问题去分析,总的也是由于法治理念滞后,法律规章政策宣传不到位,以及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不强等所带来的。而从超计划生育情况看,也由于人们对立法理念认识差距的问题、人性化的问题,以及人们生活富裕程度和重男轻女思想等等给有条件又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开了方便之门。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下大力气逐步加以解决,以确保县(市、区)法治建设扎实推进。

三、推进“法治县(市、区)”建设的几点想法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县(市、区)要实现“跨越发展,和谐融入”的目标,必须围绕中央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和市委《关于贯彻〈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决定〉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

(一)加强学习,全面领会建设“法治县(市、区)”的基本内涵。法治是指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普遍处于符合一种良好而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的要求的状态。建设“法治县(市、区)”,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的具体实践,必须体现建设法治国家的普遍性特征,同时反映所在县(市、区)的地域特色。根据法治国家的基本理论,“法治县(市、区)”建设的实践经验以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法治县(市、区)”,应该是民主健全、制度完备、公共权力运行规范、公民权益切实受保障的法治社会。首先是民主健全。就是民主制度完善、政治参与有序、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而民主是法治的政治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第二是制度完备。就是地方规范性文件需齐全、规范系统、相互协调,与国家法律体系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第三是公共权力运行规范。要实现法治目标,最关键的是合理配置和有效制约公共权力,不允许越权和滥用权力;第四是公民权益要有切实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一切合法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一切侵权行为都将受到应有制裁。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一是要把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依法行政的六条基本要求和建设法制政府的七个方面目标,对这些要求和目标不仅国家机关工作员必须全面掌握和认真领会,而且要在今后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二是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和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切实将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上来,依法履行工作职责。要着力解决行政权力的纵向和横向的科学配置问题,使之既保证有利于发挥地方和部门的积极性,又有助于防止产生“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三是改革行政管理方式。要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减少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直接的、微观的事前干预;充分运用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减少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手段的适用;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上网工程,扩大政府网上办公范围,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四是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要进一步规范政府文件公开、信息发布、会议旁听、档案查询等具体办法。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其余信息都要公开。五是加快推进乡镇综合改革,合理界定乡镇政府职能,在积极创新工作载体过程中,把深化县(市、区)机关效能建设不断向乡镇延伸。

(三)坚持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首先,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要把严格公正执法贯穿到各项司法工作中,强化司法机关惩治犯罪、调节经济社会关系、保障国家和集体、法人和其它组织合法权益的职能作用。其次,要完善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进一步加强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要认真落实中央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转的司法体制。其三,要建立健全抵制行政干预司法活动的有效机制。要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各级党政机关要为司法公正提供必要的条件,严格将司法活动与经济利益相分离。第四,要完善公开审判和人民陪审员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人民监督员制度。要把加强诉讼监督与惩治司法腐败结合起来,严肃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徇私枉法、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案件。第五,要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力度。要扩大司法救助范围,切实保护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和妇女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健全监督体系,加强行政监督。一是要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要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向其报告工作和接受其质询。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政协委员提案。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维护和履行人民法院作出的行政判决和裁定。二是加强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权力,支持人民群众对关系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及时依法查处和纠正各类违法行为。主动接受新闻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决策,对重大违法行为进行曝光。三是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善于利用这条重要渠道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社会动态,及时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四是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如建立简易复议程序解决争议,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政府层级监督中的自我纠错、快捷有效解决行政争议的作用。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的考核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县(市、区)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上一级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

(五)深化普法教育,增强公民法治意识。一是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学习活动。全民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的普遍提高,是建设“法治县(市、区)”的基础条件。要广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法律文化,形成尊重人权、崇尚法治、守法用法的社会共识和良好风尚。针对不同普法群体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有步骤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内容上要突出学习宣传宪法、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法规。今年6月,龙泉市司法局为使法制宣传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社区),编印法律法规汇编12000册免费发送各地。二是注重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相结合。紧密结合所在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以“法治乡镇”、“民主法治村(社区)”,以及“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创建活动为载体的基层和行业依法治理。三是建立法制宣传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普法的实效性,在巩固提高原有的普法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普法的新路子和新形式,逐步构建“大普法”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运行、评估和保障,把法制宣传教育与文化教育、德育教育以及各类知识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各部门、各行业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新格局。

(六)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县(市、区)”创建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和谐。二是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探索政府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机制。要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去做工作,积极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龙泉市上垟镇深化“枫桥经验”,自2003年以来,在全镇推行“治安联防户长制”管理新模式试点,把治安、调解、计生、帮困等工作纳入户长统一协调管理,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已经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不仅刑事、治安案件成倍下降,而且村民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趟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路子。被上级誉为“上垟经验”。2004年龙泉市在全市推行“治安联防户长制”后,2005年该市农村发生各类纠纷共841起,成功调处809起,成功率为96以上。三是要立足于抓预警、抓预案、抓处置,确保社会公共安全。近年来,遂昌县云峰镇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创造性的提出“云峰是我家、平安靠大家”的主题活动,先后建立健全了“一加强三制度”的工作机制,有效地提高了面对突发事件的防控和处置能力。四是要完善各项社会管理体制,发挥社会自律管理组织的有效作用,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引导群众合理表达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完善维权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社会化维权新路子。五是要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疏通公民利益诉求反映途径。重点抓好乡镇(街道)信访室、司法所和综治工作中心的建设,维护基层社会政治稳定。

第三篇:关于南江县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模版)

关于南江县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青理东

南江县位于四川东北缘,陕西南侧,辖48个乡镇、522个村、2411个村民小组,幅员3383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现有党员19573名,建有基层党委62个、党总支43个、党支部1059个。回顾南江县法治建设的进程,我们深深感到,推进法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同样在农村,要想在农村形成一种法律理念,任重而道远。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相对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走法治化的农村发展道路,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问题。笔者在对全县各乡镇进行民主法治建设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南江县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我县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在一些偏远乡镇,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薄,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养较低

意识淡薄法律素养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狭义的理解法律;认为只要自已没有杀人放火、抢劫强奸就不会触犯法律,没有必要去学法,更谈不上用法,殊不知法律不仅调整刑事犯罪关系,还涵盖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二是不知道自已的行为是否违法在自已;对一些合理的利益诉求采取激烈的,甚至对抗的方式来表达还不以为然,说明在广大农村虽然经过近二十年普法,但仍然有很多农民对法律认识不深,了解不足。

(二)农民参政议政意识不强,依法维权意识不强

大多数农民对政治不感兴趣,对自由、人权、民主这些词汇更感陌生,觉得这些东西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没有充分认识到参政议政是宪法赋予每位公民的神圣权利和职责。农村选举在个别地方流于形式,甚至拉票贿选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在村务管理方面,只要与己无关,从不过问,缺少集体感和大局意识,缺乏参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极少数村干部在村务管理上独断专横,暗里利用村组织名义中饱私囊,侵害集体利益,坑害农民群众。

(三)少数地方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在基层农村,为数不少的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优亲厚友,无视群众利益,非法敛财,甚至对群众打击报复,以上种种现象成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拦路虎。在当今农村,还存在少数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以权代法、以言压法的现象,这些都损害了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律在乡村社会难以贯彻执行,影响了法治建设在农村的进程。

(四)有关农村、农民的立法还不够完善

目前在有限的农业法律中绝大部分是属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的,同样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也属这一性质,如《土地复垦规定》、《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土保持法实施细则》、《森林法实施细则》、《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等。农业立法单一,覆盖面窄,与农村领域广泛、农业经济关系错综复杂对农村法制建设要求极不协调和适用,导致许多领域无法可依,制约了加快农村法制进程。

二、农村法治建设的策略思考

进一步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关键是靠党的领导,主体是农民,法律是准绳,而各级人大和政府则须要提供法律、制度和政策保障。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切实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使政府与广大农民群众在法治化的道路上相互促进;切实指导和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学法、用法、守法,从而以法律武装农民群众,培养出千百万知法守法的新农民,形成推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力量。切实发挥各级人大的立法机关作用,加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立法工作,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法制保障,从而推动农村各项工作走上法治化轨道。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使全县农民在思想上认识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是搞好农村民主法治工作的根本前提。在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法治”,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实力与民主法制同步发展,不能有丝毫偏废,也不能有任何动摇;发挥党的思想领导与组织领导的作用,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努力把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民主的堡垒”、“法治的堡垒”、“战斗的堡垒”,以此带动农村法治建设的稳步实施。乡镇党委政府还必须为村级政权建设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真正成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坚强后盾。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努力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农村工作的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村两委干部的法制培训工作。应充分利用党校,举办基层农村干部法制培训班,集中时间对农村干部分期分批进行轮训,也可以以会代训,或结合工作实际举办相关的法制讲座。法制宣传教育部门应承担起首要的责任,切实做好农村干部的法制培训教育工作。调动农村干部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对农村干部的学法培训状况进行考试考核,把学法成绩作为基层农村干部管理的重要依据,促使农村干部掌握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并运用法律知识指导和管理村务,推动农村的法制建设进程。

在宣传形式上,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法律,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实践证明,结合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以案说法,最易为农民所接受。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栏、地方电视台、网络、学校、农贸集市等,开辟法制宣传教育专栏,设立法律咨询点,调解各种民事纠纷,并抓住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是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工作的必要举措。首先是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的执法力度,必须确保农村行政、税收、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次是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立起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行政执法体系,以保证各项涉农法律的严格执行和涉农法律问题的迅速合理解决。我们可以在县级人民法院以及乡镇人民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在每一个村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农村法律服务咨询专门人才,建立和健全农村法律咨询和服务系统。我们可以实行定村负责的原则,保证培养出来的法律人才有用武之地,使各项法律走进农村,走进农户。每个村子都有了自己的法律服务人员后,就可以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打官司难,法律咨询难的问题,同时也使农村地区的法治化有了人才基础。同时,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要为村委会的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协助农村基层组织依法处理好本区域经济和社会事务,帮助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帮助农民群众同各种坑农害农和践踏损害农民民主权利行为作斗争,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五)加快对新型农村干部的培养,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管理与教育。

农村各项工作在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之后能否取得进步,干部是关键。在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工作中,村级干部工作的好坏,村级干部民主法治观念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该项

工作能否取得全面的进步,因此培养大批重民主、讲法治,能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的村级领导干部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各种喜闻乐见、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有计划地对原有农村干部进行系统的民主法治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领头人;真正成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引路人;成为领导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路人;成为实事求是、作风正派、廉洁奉公的老实人,以保证农村民主法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可以利用当前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的大好时机,从各级各类大专院校中选拔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直接到农村服务,让他们在广阔的农村去施展他们的抱负。他们丰富的理论水平可以得到实际的发挥,此举有利于提高村级领导的领导水平、知识水平和民主法治水平,并且还可以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速推进农村基层法制进程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它要求我们通过不断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促使村民自治工作全面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南江县委书记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农村平安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基层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分析新农村平安建设中涉农案件的特点、形势以及司法需求,提出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农案件的特点和形势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土地补偿纠纷等案件大量增加,纠纷呈现出涉及面广,数量居高不下,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特点。在农业税费免征之前,大量农民外出,将承包地弃耕,或由他人代耕,对土地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农业税费免征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耕地也有了补贴,农民纷纷争田要地,因此产生多种土地纠纷。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使群众不满,使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基层人民法院,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债务纠纷增加。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借钱给集体使用,村集体长年无钱还债,使农民不得不走到法院,寻求公平和正义,然而基层法院判决后,因村集体无收入,造成无法执行,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夫妻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已是常事,夫妻双方逐渐缺少沟通,加之外界富裕生活的诱惑,双方不能同甘共苦,而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导致大量离婚案件涌向法院,而且婚姻家庭案件更多的涉及财产分配。因双方矛盾尖锐,常有损坏财产,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相邻关系纠纷多是积怨较深,双方敌意较大,有些甚至发展成多人乃至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多数农民都购买了农用车、耕田机等,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产生大量交通事故案件。

(四)农村刑事案件增多,农民违法犯罪案件上升。从类型上看,多涉及盗窃、赌博、抢劫、故意伤害、放火、及破坏生产经营等。从行为主体上看,因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缺乏教育,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另外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以致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二、新农村建设司法需求分析

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农村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年司法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司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密切相关。

需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和谐的农村。

要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多做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矛盾。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需求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社会安定的农村。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建设平安乡村,为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运用审判职能打击农村社会治安犯罪、丑恶现象;通过积极处理好农村的涉诉来信来访有效解决矛盾;通过就地公开开庭、送法进村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普及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指导乡村民调组织提高其解决民间纠纷的能力水平。

需求之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序发展的农村。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要井然有条的经济秩序为基础和保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就要高度重视涉农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通过公正审判,并以实际办案效果,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方面要对破坏农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还要对迅速增多的与农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权属、涉农经济往来合同等纠纷案件重点研究与审理、执行。

需求之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力司法保护的农村。

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便民利民理念,在工作细节上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切实加强司法救助,尽力简化诉讼程序,做到坐堂立案与电话立案、巡回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书面起诉与口头起诉相结合,坐堂问案与巡回办案、办案进病房、办案到田间地头等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方便农民,减少诉累,降低诉讼成本。

需要之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农村。

法院应把审判活动作为倡导优良道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通过正确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农村公序良俗的采纳支持农村良好风尚。通过公正审理各种违约案件,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提倡农村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追究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弘扬正气,营造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氛围。在就地开庭、案件调解、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解答当事人疑问、送法进村、法制宣传等活动中,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点广泛宣讲,使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三、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基层人民法院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平安建设。除以上分析外,在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意识

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中,找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着力点,使法院工作始终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能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职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努力做到不因案件的审判影响、妨碍农业生产,及时发现并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积极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打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一是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侵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集体财产的刑事犯罪;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积极参与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有效预防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严打”斗争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依法正确地定罪量刑,确保罚当其罪;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具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受害人谅解等情节的犯罪人员,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是积极参与“严打”集中整治行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辖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态势,采取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打击突出犯罪活动,增强打击效果。

(三)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措施,依法审理好各类民事案件,及时调处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平安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方式。积极推行巡回审判制度。在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与时俱进地发挥和丰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便民精神,对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和当事人因特殊原因不便到庭的案件,承办法官要主动携卷下乡,到当事人所在地开庭审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对各类涉农纠纷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救济。要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减、缓、免交诉讼费,让有理的农民打得赢官司,让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彰显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缩短办案周期,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讼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做好裁判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工作,力克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弊病,提倡文书制作简洁,说理明了,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通过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司法为民的实惠。

(四)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调解出和谐,提前一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在基层化解矛盾,成为农村平安建设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集法、理、情于一体,能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有效节省司法资源,是解决民商事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遵循“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引导群众采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法律、对待纠纷、解决矛盾。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申诉信访中反映的问题,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调解程序上,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答辩、开庭、宣判前的全过程;在调解时间上,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随地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不拘形式进行电话调解、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突破,做到案结诉息。

在调解过程中,一是坚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方法,感化当事人。二是充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邀请当事人所信服的人、说请人参与调解,细心把握稍纵即逝的和解机会,及时促成和解。三是坚持巡回就地办案,引导当事人的邻居去疏通其思想,借助当事人周围邻居的舆论促成和解。

(五)改革执行方法,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

以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努力破解“执行难”。不断加大对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案件、事关经济发展的案件和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穷尽执行措施,探索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积极开展执行和解的协调引导工作,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逐步规范执行财产评估、鉴定、拍卖、执行款物管理等执行行为;依法适用执行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案件的兑现率,最大限度地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

(六)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它同老百姓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不仅审理着基层法院一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而且还承担着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等繁重任务。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不仅是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庭建设要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软、硬”件建设一起上,基础建设和审判管理一齐抓。重点是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体现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努力实现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要加强法庭规范化管理,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人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完善人民法庭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巡回审判制度等,确保实现公正和效率。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完善解决农村争端的机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邻里纠纷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 “民转刑”案件。

(七)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活动,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诉讼法律知识,又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民法院工作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法院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优势,积极开展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等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农民了解怎样打官司,增强其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与各行政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开展调解工作,将大量民事案件和矛盾解决在村内。结合司法实践,认真研究农村平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司法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八)加强和改进信仿工作

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治安隐患。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来访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注重对信访人做疏导、说服工作,采取以案释法、循循善诱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依法纠错的原则,努力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健全“三化”管理:信访网络化,以信访接待室为主体,案件承办庭为依托,纪检组监察室为协助,院长预约接访为保证的信访网络;运作机制化,实行接访流程管理,信访接待室负责来访登记,初访处理,分流督办,案件承办庭限期处理,对涉及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室调查处理,对上访老户和易引起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由信访接待室办理院长预约接访;责任明确化,从案件承办人、庭室负责人、信访接待室到院长,所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形成了信访工作人人有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对可能发生上访的重大案件,严格实行定案件、定人员、定措施,院领导包案的“三定一包”责任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依法处理好上访问题。把信访工作当成体现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对信访中发现的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改变信访方式,将信访窗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结合巡回办案、法制宣传等进社区入农户,开展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

(九)强化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人民调解不但不应弱化,反而应该加强,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程序。针对全院调解工作状况,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组成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各级调解组织逐步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相继建立五项制度:一是纠纷管辖责任制度。基层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工作,争取纠纷不出村、不上移。二是疑难纠纷转办报告制度。调解未果的案件,及时移交乡(镇)调委会做好调解工作。三是定期排查报告制度。村调委会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及信息。四是集中排查调处制度。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定期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五是回访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对已调处完毕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召开的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向人民调解员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聘请部分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轮流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使每一个调解员都有机会亲临法庭,潜移默化地传授调解经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和谐。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体现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开拓法院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对信访工作法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信访工作法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已经逐步显性化,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利益关系的冲突渐趋激烈,改革过程中所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已经不可回避。因此,加强信访法治建设,依法做好信访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迫切需要,是畅通信访渠道、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溧水县是江苏省信访的重点地区之一,我们对溧水信访进行了实地调研,就信访工作的法治建设作一点思考。

一、信访工作的新情况、新变化

所谓信访是人民来信来访的简称。广义的信访是指群众通过写信或上访向各级党政部门、人大、司法机关等单位提出要求、意见、批评、建议、愿望和以此来参政或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狭义的信访就是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信访条例》所规范的行为,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从狭义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信访的主体是基层组织或公民,信访的请诉求对象为各级党政部门。信访是社会矛盾的客观反映,是群众自身承受能力的外在表现。由于国企改制、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速、城市和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利益在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中调整,加之政府和工作人员的问题,如部分行政人员和基层干部不仅公仆意识淡薄,行政不作为或者行政不当,而且有的甚至知法犯法,侵害群众利益,有的基层干部和少数领导对信访工作不重视,处理问题方法不妥使矛盾激化等,形成了一拨又一拨的“信访洪峰”,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当前信访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访总量居高不下,且仍呈上升趋势。仅以溧水县为例,2004年仅县信访局收受信访2632件次,比上年上升34%;群众来访4085批2311人次,比上年上升46%。人民群众遇到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求助于政府解决的比例较高,靠市场经济法则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比例较低。比如2004年3月溧水地区气温偏低,遇到了“倒春寒”,一场霜冻,冻坏了部分农作物,尤其是对茶叶的生产打击很大,影响了茶农收入,县茶场的部分群众集体上访,竟要求政府予以赔偿,令人哭笑不得。

2、群体信访十分突出,规模扩大。群众联名来信增多,每件来信的签名人数增加,有的地方一个村半数以上人口签名,有的单位所有职工签名。溧水县2004年仅1-4月份到县里集体上访32批次,100人以上就有7批,最多的集体上访达250人以上。

3、无序上访问题突出,处理难度较大。群众越级上访,重复上访已成趋势,溧水县2004年1-3月份去北京上访3批。在溧水的群体上访中有的群体上访组织较严密,有的围堵政府大门,有的敲锣,有的放鞭炮,上访行为已严重出格,影响了正常交通和机关办公秩序,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因上访人数较多,司法机关也难以处理。

4、信访老户缠访问题多,牵涉大量人力物力。信访老户,虽人数不多,但工作难度大,无论怎样做工作,采取什么措施帮助解决问题,但仍有少数人得寸进尺,愈演愈烈。少数信访老户还无理取闹,如溧水县1983年根据省政府文件精神,对民办教师进行考试录用,部分民办教师被淘汰,这部分人现在也加入信访大军,而且是反复上访。信访老户与无理上访纠缠在一起,不仅牵涉了有关领导的精力,而且还耗费了信访部门和有关机关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

5、涉法信访问题,分流较难。许多本应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民事纠纷、合同纠纷、工程承包结算等问题也加入了信访行列,因为信访人往往希望运用行政干预方式寻求得到解决,这样既可以减少诉讼费用,也可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二、信访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在严峻的“信访洪峰”背后,除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及其自身权益保护的诉求得不到解决等原因之外,转型时期社会结构性矛盾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各级国家机关中的工作人员懈怠渎职,都是引发信访量剧增的原因。就溧水地区2004年来说,信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事业单位改制和职工工资福利的矛盾;(2)环境保护引发的矛盾;(3)旧城改造拆迁补偿的矛盾;(4)征地补偿和土地流转中的矛盾,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方面的上访更为明显;(5)民事纠纷引发的矛盾;(6)企业离岗人员的养保、医保及对越自卫反击战立功、伤残人员、连带农村退伍人员、退伍士官待遇问题引发的矛盾。从中我们应觉察到这样的事实:现行的信访制度虽然是中国公民权利救济的重要渠道,但信访工作不完善的法治建设却是出现“信访洪峰”的主要原因。

1、信访渠道不畅。中国的信访可谓是一种最传统、最贴近市民社会的民意诉求机制,是公民维护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实践证明,信访既是公民参政议政的特殊通道,也是群众维权的有效法宝。信访是民怨的释放通道、民情的反馈渠道、民声的传声筒、民意的表达器。实际上,惟有切实畅通信访的渠道,及时妥善地解决信访中反映的问题,才能提升社会秩序的“稳定系数”,才是善待公民信访权的明智之举。但是,当前基层在处理信访问题时往往“堵”的偏多,在村头、路上设卡,把上访群众堵在家里、堵在路上。在畅通信访渠道上,基层有时落实不够,同时待轻处理的现象,对上访百般压制、对上访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疑会直接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一旦群众感情受压抑到一定的限度,因信访的渠道不畅而越级上访,暴力上访等问题就会大量增加,2004年溧水到市、省、中央越级上访总计30批次649人。另据国家信访局的统计,到京上访的人中,有80%的上访是有正当理由的,其中有80%是可以由基层解决的。

2、信访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障。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信访工作作为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既是实现法治化形势发展的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需要。信访作为公民申冤诉苦寻求救济和维权的途径,公民的上访权也是受宪法保护的。遗憾的是,信访这种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却长期没有真正纳入法治轨道,而是成为一种官方与民间沟通的边缘化的制度性安排,因此信访制度难免处于尴尬的运作状态。正是由于信访存在的颇为明显的缺憾,在某些基层官员眼中,“上访”就等于“闹事”,视上访者为“刁民”,错误地将反映问题的上访者视为“不稳定因素”,认为上访从显性层面上讲影响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当地的社会稳定,从隐性层面上讲影响自己个人的政绩和仕途。个别的基层干部还有害怕因上访而使自己的腐败问题暴露的阴暗心理,对上访者千方百计地采取阻挠、压制的方法,有的非法限制剥夺公民的上访权。更有甚者,打着所谓“依法治访”的旗号,以所谓规范信访秩序的名义,动辄将公民正当的上访视为非法而借机压制打击。

3、信访秩序较乱。在众多的信访人中,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很多人采取的都是非正常的手段,围、堵有关部门和政府大门,缠住有关领导不放。特别是群体性的上访,上访人情绪激动,行为过激,有的出现无视政府的现象,采取打横幅、集体静坐等过激行为,不满足要求就认为没有答复,给部门和政府施压。更有少数信访者吃准了政府要稳定的“软肋”,“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手段在实践中屡试不爽,并为更多的信访人所效仿,影响了社会稳定。

4、信访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信访的处理要从完善机制、规范程序做起,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程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崇尚法治的时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维护社会稳定等信访工作的目标,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上,才能有所保障和真正实现。而在实际的信访处理中,信访部门更多的是充当消防队的角色,当稳定压倒一切的时候,所有的信访机构都成为社会稳定工作的指挥部,“花钱买太平”、“摆平就是水平”等成为信访工作的实际考核目标。当遇到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时,更多是以“踢皮球”、“打太极拳”等方式来相互推诿。不能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也是导致重复上访、越级上访增加的原因。而到上级上访在得到领导批示的情况下,又层层转回到基层再处理,使一些信访人总认为是没有处理的结果。信访处理程序机制的不健全或责任界定不清增加了信访工作中的不规范因素,也导致大量的信访难以解决和处理,进而影响了信访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

三、信访工作法治建设的对策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认识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经济,必须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维护基层稳定,没有基层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安定有序是关键环节,公平正义是支柱基础,民主法治则是前提保障。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稳定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群体的突发事件数量增多,纠纷与冲突涉及范围扩大,尖锐和对立的程度加剧,这些直接影响了基层稳定,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信访洪峰”的出现,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信访工作实际上是实现政治需要的一种手段,是为经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巩固国家政权服务的。通过信访反映的问题再通过国家机器去协调去规范各种社会关系,以期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和让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社会目的。信访发挥了社会“减震器”作用,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一环。信访工作的法治化建设既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处理新形势下信访矛盾的根本途径。2005年5月1日起实施的修订后的《信访条例》是建立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标志,必将进一步推动信访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建设,必将对维护基层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1、畅通信访渠道,密切党群关系。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信访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送到群众的心坎上,为党和政府赢得一片民心,为社会增添一份安宁。通过信访建立群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沟通机制,把蕴藏在群众中丰富的民情资源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信息,完善决策、改善工作。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通过信访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明智之举。

2、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有依法提出信访事项的权利、获取相关信息的权利、查询信访事项办理情况的权利、得到书面答复的权利、要求复查复核的权利等。这些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其行使权利。不得对信访人进行打击报复,对打击报复信访人应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和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就从法律上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人的权利,主要做到:(1)认真处理信访人提出的信访问题,满足他们的正当要求;(2)采纳信访人提出的正确意见和积极的批评、建议;(3)在实际工作中防止对信访人的打击报复事件的发生;(4)广泛宣传公民信访活动的合法性;(5)不准截留和私拆信访人的信访信件,不准追查信访人的信访动机;(6)教育信访人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认识到不能用信访的合法性来达到捏造事实,陷害他人的目的,否则也要负法律责任。

3、维护正常信访秩序。信访秩序是指信访过程中的信访人和信访工作者都要按一定的规则行事,遵守法律的有关规定,不致越轨。当前,不正常上访现象较多,一些群众在上访中行为过激,对立情绪大,堵塞政府大门,挡堵交通要道,已严重扰乱了公共秩序,影响了社会稳定。必须以法律来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为此,《信访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对上访群众的各种过激行为作出了处置规定,以法律的形式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一方面要保护上访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增强法制观念,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要让群众懂得,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不得妨碍国家的、集体的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要让群众懂得,上访的表达方式要按照规定程序,如采取过激行为,仍属违法行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对那些别有用心的,借上访之名,扰乱正常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必须依法进行处置。要依法分解和妥善解决涉法信访问题,对涉法信访案件,信访部门要加强与司法部门的联系,积极引导群众按法定程序解决,司法部门则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格依法办事。对群众未按《信访条例》要求的非正常上访,要教育疏导在先,限其按《信访条例》的要求有序上访,真正做到:对群众有理有序的信访要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有理无序的要先变无序为有序后认真加以解决,无理无序的依法处理,这样就从法律上规范了信访人的行为,为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提供了法律保障。

4、强化工作责任。基层是信访问题产生的主要源头,也是解决信访问题、化解矛盾的“第一关口”。必须从法律上建立界限清晰、落实到位的工作责任。《信访条例》第四条规定: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了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处理信访问题中的责任和分工,处理好“条”与“块”的关系。这一原则,强调了地方政府在处理信访问题中的主导作用。信访问题的处理要以地方各级政府为主,依靠信访问题发生地解决,同时这一原则也明确了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和职责范围,属于哪个部门的问题,由哪个部门负责处理。条例还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对信访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严格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条例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因行政机关超越或者滥用职权,应当作为而不作为,对违反法定程序,侵害上访人合法权益的依法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样就从法律上规范了信访的责任主体。解决信访问题关键在落实责任,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及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责任,落实责任,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政府持什么态度,信访涉及到方方面面,单靠信访部门、许多问题很难解决,《信访条例》第五条规定,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格局。第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将信访工作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如溧水县信访局就结合全县信访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县级机关部门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对考核部门建立信访工作档案,同时将考评情况上报县委、县政府,作为全县各类考核评比的重要依据之一。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好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合法要求的,应当而且能够解决的,要尽一切努力,立即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要说明情况,做好解释工作。对要求不合理、不合法的,要耐心做好说服劝导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绝不能回避矛盾,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和方法压制群众激化矛盾。要让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这是信访工作的落脚点,也是信访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把信访工作的责任落到实处,把信访问题解决到实处,把群众的思想工作做到实处,基层信访工作就能真正进入依法有序的良性循环的状态。

信访部门是党和政府受理人民来信来访的专门机构,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渠道。信访工作又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树立改革开放越深入、经济建设越发展,越是要加强信访工作的观念,充分发挥信访工作服务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稳定大局的特殊作用。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是稳定有序,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大局”,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在不安定和**中正常运行。稳定要靠法治,和谐社会更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就是人们要懂法、守法。守法一方面要靠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靠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的切实体会。如果人们切实感受到法律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体现,并且认识到遵守法律是自己执行自己制定的规则,这样人们就能自觉地遵守法律,慢慢地形成一种法律信仰。只有人人遵纪守法,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下载建设法治县市区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法治县市区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治建设的思考[范文模版]

    我们在现代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法治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法律文化形态多样性的关系;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与多种民族支流文化的关系;儒家伦理与有特色的中华文......

    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灵璧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 社 会 调 查 报 告题目:搞活小城镇建设提升大发展水平 ——关于高楼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姓名:杜新祥学号:0934004466282 指导教师:......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大余县樟斗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刘燕平学号:***10 摘要: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尽管城......

    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我市组织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张志恒 搞好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对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高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推......

    加强县级人大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县级人大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郡县治,天下安。”县级政权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县级人大作为基层国家权力机关,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依法治国中有着独......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使小城镇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领导班子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领导班子建设的调查与思考2011年,XX县顺利完成了县乡党委换届,换届后的县乡领导班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班子建设得到新的加强。为全面掌握全县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近期,我们组成专......

    机关效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机关效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07-12-10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宽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