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新农村建设中加快民主法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新农村建设中加快民主法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直是各级各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我信深入**镇**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与村民交谈、了解村干部等方式,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现状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目前现状
通过调查了解,该村与所在乡镇其它村相比,民主法治建设成就相对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初步实现了民主选举。该村在党支部的选举过程中,实行村党支部成员候选人首先由该村全体党员酝酿协商,报乡镇党委批准后在党内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群众无异议后正式进行投票选举。该村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则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规定程序进行,村民大都积极地参加了选举工作,并且基本上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心目中的理想人选。村民反映,近年来在选举过程中的拉票及暗箱操作等现象比以前已大大减少。
(二)村民的法制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了解该村村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我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结果,村民回答得最多的三项法律依次为婚姻法、宪法、刑法。其它提到的还有合同法、计划生育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土地管理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这些法律,一是大多数与农民的生活和生产联系较紧,二是这些涉及农村政策的法律宣传较多,所以在村民心目中留下了较深的印象。然而,像民法(民法通则)、继承法、诉讼法(民事、刑事、行政)等一些比较重要的法律和较为重要的地方法规,能够说得上的人相对较少。但总的来说,该村村民对法律的掌握达到了一定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该村民主法治建设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村级领导班子依法行政意识较差。一是个别村干部法律意识低,民主作风和法治观念不强,因而时常发生村干部侵犯农民利益的现象,进而影响了依法行政和民主治村工作的开展;二是某些村干部还有官僚主义作风与滥用职权的举动,破坏了村支部和村委会形象。
(二)农民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法律意识薄弱。我们在调查问卷中问了村民一个问题:“如果你的正当利益受到别人的侵犯,你会怎么办?”大多数村民的回答是“直接找他讨回公道”或者“用针锋相对的手段赢回自己的东西”,只有极少数的群众考虑用法律方式解决。这充分反映,广大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不相信通过法律能够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
(三)农村的法律服务与支持系统缺乏。该村村民的法制观念不强,村干部不能很好地依法行政、民主治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该村的法律服务与支持系统严重缺乏,法律宣传不到位。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该村虽然进行过一些普及法律知识、送法下乡活动,但由于没有深入实际,大多流于形式,加之经费有限,制约了该村法制宣传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村民大多只初步了解一些法律条文,而能熟悉法律、系统地掌握法律的微乎其微。
三、对策思考
进一步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关键是靠党的领导,主体是农民,法制是准绳,而各级人大和政府则须要提供法律、制度和政策保障。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将农村普法工作提高到事关农村长治久安、事关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必须明白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事关农村工作的全局,事关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在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法治”,使物质文明与
精神文明、经济实力与民主法制同步发展;要善于发挥党的思想领导与组织领导作用,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民主的堡垒”、“法治的堡垒”、“战斗的堡垒”,以此带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稳步实施。
(二)健全和完善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需求的法律制度。人大应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立法工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迅速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法律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规范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在农业立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某些有益的东西,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还要注意结合国情和农村的实际,不能照抄照搬。要把在农村改革和建设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以及已经成熟的经验上升为法律,使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着手清理一些早已过时的、不符合农村发展现状的法律法规,做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另外,还应注重吸收一定数量的农民进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使农民群众能为自己立法,使各种涉农法律能真正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要进一步在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干部中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积极依法履行公民应尽义务,并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使广大农村干部自觉地、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规,做到依法行政、民主治村。同时,通过这种宣传,使各种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法律法规能尽快传达到农民群众之中,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是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工作的必要举措。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的执法力度,确保农村行政、税收、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其次,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立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行政执法体系,以保证各项涉农法律的严格执行和涉农法律问题的迅速合理解决。可以在县级人民法院以及乡镇人民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在每个村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农村法律服务咨询专门人才,实行定村负责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农村法律咨询和服务系统,使各项法律走进农村,走进农户,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打官司难、法律咨询难的问题。
(五)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管理与教育,加快对新型农村干部的培养。在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工作中,村级干部工作的好坏,村级干部民主法治观念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工作能否取得全面的进步,因此培养大批重民主、讲法治,能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的村级领导干部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政府特别是分管人事工作的部门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利用当前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的大好时机,从各类大专院校中选拔大批优秀毕业生直接到农村服务,让他们在广阔的农村去施展抱负。一来他们丰富的理论水平可以得到实际的发挥,二来有利于带动村干部提高领导水平、知识水平和民主法治水平,并且还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二是有计划地对原有农村干部进行系统的民主法治教育。通过各种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领头人;成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引路人;成为领导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路人;成为实事求是、作风正派、廉洁奉公的老实人,以保证农村民主法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二篇: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XX县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准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县情实际,对制定发展新思路,落实发展新举措,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结合XX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启示及建议,谈一管之见。
一、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基本成效
近两年来,XX县坚持“种草养畜富民、壮大工业强县、改善环境创业”的发展思路,排难攻坚,苦干实干,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亿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72元,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的发展,以养牛为主的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县牧草留床面积达18.7万亩,牛饲养总量达17.83万头,养牛收入接近亿元。农民人均从草畜、林果、药材三大产业中实现收入585元,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文明生态家园建设取得了较大突破,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建成文明生态家园56处1556户,配套建设了温棚、沼气池、集雨水窖以及村部、学校、卫生所、人畜饮水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三清五改”村庄整治31个村8406户,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城镇人口达4.7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0.1%,比五年前提高了8.3个百分点。
(二)发展优势
综合调查分析,XX的发展优势有三个方面:一是地理优势。XX县地处陇东南缘,是平凉出入关中的东大门,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同时,川、山、塬兼有的地理特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条件比较优越。二是资源优势。现已探明的邵寨煤田和正在勘探的油汽等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这是XX发展的新动力。全县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万亩,其中梯、条田面积67万亩,农民人均达3亩。林地面积达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这是XX发展的根本优势。三是人文优势。XX文化底蕴深厚,晋代医学家、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唐代名相牛生儒等历史名人曾诞生于此。
古商周文化、皇甫谧文化独具魅力。境内已发现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址近500处,出土文物近万件。现有名胜古迹古XX、密须国遗址和皇甫谧、牛僧儒、左丘明墓等,在省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1996年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这是XX发展的新优势。
(三)主要问题
客观地分析,制约XX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产业开发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从目前初步形成的草畜、林果、药材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看,绝大多数是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加工转化滞后。全县大小龙头企业仅53户,总体技术设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力弱,且企业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和农民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明确、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在参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实惠不多。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XX远离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地形地貌复杂,尤其是直接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饮水、行路、就医和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县尚有98村486社8.92万人和3.86万头大家畜存在饮用水困难;县、乡道路砂石化率极低,晴通雨阻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山区乡、村社更为明显。三是传统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缺陷。集中体现为以家庭生活居住为主,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绝大多数住宅不具备经营功能;农村居民点水、电、路、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容易引发农户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普遍没有将养殖区与生活区隔离开来,卫生条件差,容易引发人畜共患疾病;土地浪费严重,据调查,全县农村居民点占地总面积达到11.08万亩,户均分摊面积高达2.05亩。四是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农产品销售处于一种自然无序状态,主要靠零星的运销户分销,农户几乎承担着全部的市场风险,农产品销售大起大落或卖难现象时常发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普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运行管理不规范,难以承担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双重功能。五是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XX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支撑拉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县域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农业投入总量严重不足。2005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971万元,用于农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只有76万元,仅占财政收入的3.8%。
二、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经过近几年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的发展,既使我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也让我们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解放思想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前提。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解放思想要取得实效,首先必须敢于创新。我县生态家园建设起步于2004年,县委、县政府就提出把小康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积极偿试生态小康家园建设模式,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建成了蔡家塬和店子新村,为全县文明生态家园的建设树立了样板,积累了经验。其次是必须把解放思想与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监督制度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改变解放思想与改革发展“两张皮”问题。近年来,XX县始终坚持抓点示范,典型带动的包抓责任制和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机制,促进了干部思想的大解放。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实践证明,加快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结合XX县实际,就是要大力发展草畜、林果、药材、制种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在星火乡蔡家塬调查时我们发现,只要是从事玉米、小麦制种的农户,收入就高,存款就多。从全县看,只要是主导产业发展好的乡村,路就修得平坦,房子就盖得好,村容村貌就变化大。全县现在基本建成的文明新村中,80%以上都有比较突出的产业支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农村改革以来,我县农民住房先后经历了由老窑旧房到土木结构,再到砖木结构的两次变化,但农民的居住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目前农民住房正在由砖木结构向砖混结构转变。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随着收入增加,农民已经有了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农村发展已经呈现出由只注重经济发展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只注重发展速度向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的趋势。只要政府坚持规划先行,用科学实用的规划引导农民,用有力的政策扶持农民,就能把农民建房与新村建设、农民住房质量提高与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政府的积极性只有与农民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地平稳推进。XX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注意用政策引导和激励群众,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民主机制的决策作用,实行决策、建设和结算全过程公开,努力把实事、好事办得让农民明白,让农民高兴。特别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乡村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扶持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整个新农村建设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为我们抓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主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的农业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立足实际,统筹安排,瞄准着力点,狠抓落实,稳步推进,努力提高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突破性发展。
1、制定科学发展规划。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在具体规划中,必须把握三条:一是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规划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具体操作的可行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与产业开发、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二是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新农村规划涵盖内容十分广泛。涉及部门很多。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同时,要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制定本部门的专业规划、行业规划,明确具体任务,落实具体措施。三是长远与当前相结合。规划要对远期目标有总体要求,近期任务要与十一五规划、优势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对于一些重要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有分年实施要求。县一级首先要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产业结构布局,从宏观上搞好长远指导,并统一协调,逐村编制出新农村建设的详细规划。统筹农村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以及人居环境改善,科学合理地进行旧村改造,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新社区。
2、培育农村增收新产业。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XX而言,就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草畜、林果、药材、制种以及优质粮食生产和煤炭等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塬、山、川的不同自然优势,建设塬区优质农产品基地、山区绿色畜牧业基地和川区特色瓜菜基地。对一个乡镇来说,要按照规模化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从当地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出发,把市场有需求、农民愿意搞、当地适宜种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3、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切实抓住中央、省、市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的机遇,想方设法争项目、争资金,拉动基础设施建设。要把重点放在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建产业园、沼气池、教育文化设施建设上,使村容村貌不断改观,逐步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家居舒适化,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4、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关键是培育农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要大力整合培训资源,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突出抓好科学种田和农村人力资源技能培训,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年的科技文化素质、转移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农民技术员队伍、乡土人才队伍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医疗保险水平,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保持农村优良传统,引导农民自觉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弘扬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促进村风、乡风文明。
5、完善农村民主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充分利用和发挥村民一事一议制度,调动农民自主开展公益性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第三篇:关于南江县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模版)
关于南江县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青理东
南江县位于四川东北缘,陕西南侧,辖48个乡镇、522个村、2411个村民小组,幅员3383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现有党员19573名,建有基层党委62个、党总支43个、党支部1059个。回顾南江县法治建设的进程,我们深深感到,推进法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同样在农村,要想在农村形成一种法律理念,任重而道远。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相对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走法治化的农村发展道路,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问题。笔者在对全县各乡镇进行民主法治建设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南江县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我县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在一些偏远乡镇,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薄,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养较低
意识淡薄法律素养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狭义的理解法律;认为只要自已没有杀人放火、抢劫强奸就不会触犯法律,没有必要去学法,更谈不上用法,殊不知法律不仅调整刑事犯罪关系,还涵盖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二是不知道自已的行为是否违法在自已;对一些合理的利益诉求采取激烈的,甚至对抗的方式来表达还不以为然,说明在广大农村虽然经过近二十年普法,但仍然有很多农民对法律认识不深,了解不足。
(二)农民参政议政意识不强,依法维权意识不强
大多数农民对政治不感兴趣,对自由、人权、民主这些词汇更感陌生,觉得这些东西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没有充分认识到参政议政是宪法赋予每位公民的神圣权利和职责。农村选举在个别地方流于形式,甚至拉票贿选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在村务管理方面,只要与己无关,从不过问,缺少集体感和大局意识,缺乏参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极少数村干部在村务管理上独断专横,暗里利用村组织名义中饱私囊,侵害集体利益,坑害农民群众。
(三)少数地方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在基层农村,为数不少的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优亲厚友,无视群众利益,非法敛财,甚至对群众打击报复,以上种种现象成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拦路虎。在当今农村,还存在少数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以权代法、以言压法的现象,这些都损害了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律在乡村社会难以贯彻执行,影响了法治建设在农村的进程。
(四)有关农村、农民的立法还不够完善
目前在有限的农业法律中绝大部分是属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的,同样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也属这一性质,如《土地复垦规定》、《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土保持法实施细则》、《森林法实施细则》、《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等。农业立法单一,覆盖面窄,与农村领域广泛、农业经济关系错综复杂对农村法制建设要求极不协调和适用,导致许多领域无法可依,制约了加快农村法制进程。
二、农村法治建设的策略思考
进一步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关键是靠党的领导,主体是农民,法律是准绳,而各级人大和政府则须要提供法律、制度和政策保障。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切实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使政府与广大农民群众在法治化的道路上相互促进;切实指导和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学法、用法、守法,从而以法律武装农民群众,培养出千百万知法守法的新农民,形成推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力量。切实发挥各级人大的立法机关作用,加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立法工作,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法制保障,从而推动农村各项工作走上法治化轨道。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使全县农民在思想上认识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是搞好农村民主法治工作的根本前提。在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法治”,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实力与民主法制同步发展,不能有丝毫偏废,也不能有任何动摇;发挥党的思想领导与组织领导的作用,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努力把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民主的堡垒”、“法治的堡垒”、“战斗的堡垒”,以此带动农村法治建设的稳步实施。乡镇党委政府还必须为村级政权建设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真正成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坚强后盾。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努力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农村工作的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村两委干部的法制培训工作。应充分利用党校,举办基层农村干部法制培训班,集中时间对农村干部分期分批进行轮训,也可以以会代训,或结合工作实际举办相关的法制讲座。法制宣传教育部门应承担起首要的责任,切实做好农村干部的法制培训教育工作。调动农村干部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对农村干部的学法培训状况进行考试考核,把学法成绩作为基层农村干部管理的重要依据,促使农村干部掌握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并运用法律知识指导和管理村务,推动农村的法制建设进程。
在宣传形式上,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法律,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实践证明,结合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以案说法,最易为农民所接受。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栏、地方电视台、网络、学校、农贸集市等,开辟法制宣传教育专栏,设立法律咨询点,调解各种民事纠纷,并抓住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是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工作的必要举措。首先是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的执法力度,必须确保农村行政、税收、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次是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立起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行政执法体系,以保证各项涉农法律的严格执行和涉农法律问题的迅速合理解决。我们可以在县级人民法院以及乡镇人民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在每一个村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农村法律服务咨询专门人才,建立和健全农村法律咨询和服务系统。我们可以实行定村负责的原则,保证培养出来的法律人才有用武之地,使各项法律走进农村,走进农户。每个村子都有了自己的法律服务人员后,就可以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打官司难,法律咨询难的问题,同时也使农村地区的法治化有了人才基础。同时,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要为村委会的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协助农村基层组织依法处理好本区域经济和社会事务,帮助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帮助农民群众同各种坑农害农和践踏损害农民民主权利行为作斗争,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五)加快对新型农村干部的培养,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管理与教育。
农村各项工作在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之后能否取得进步,干部是关键。在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工作中,村级干部工作的好坏,村级干部民主法治观念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该项
工作能否取得全面的进步,因此培养大批重民主、讲法治,能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的村级领导干部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各种喜闻乐见、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有计划地对原有农村干部进行系统的民主法治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领头人;真正成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引路人;成为领导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路人;成为实事求是、作风正派、廉洁奉公的老实人,以保证农村民主法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可以利用当前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的大好时机,从各级各类大专院校中选拔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直接到农村服务,让他们在广阔的农村去施展他们的抱负。他们丰富的理论水平可以得到实际的发挥,此举有利于提高村级领导的领导水平、知识水平和民主法治水平,并且还可以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速推进农村基层法制进程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它要求我们通过不断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促使村民自治工作全面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南江县委书记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农村平安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基层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分析新农村平安建设中涉农案件的特点、形势以及司法需求,提出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农案件的特点和形势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土地补偿纠纷等案件大量增加,纠纷呈现出涉及面广,数量居高不下,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特点。在农业税费免征之前,大量农民外出,将承包地弃耕,或由他人代耕,对土地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农业税费免征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耕地也有了补贴,农民纷纷争田要地,因此产生多种土地纠纷。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使群众不满,使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基层人民法院,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债务纠纷增加。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借钱给集体使用,村集体长年无钱还债,使农民不得不走到法院,寻求公平和正义,然而基层法院判决后,因村集体无收入,造成无法执行,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夫妻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已是常事,夫妻双方逐渐缺少沟通,加之外界富裕生活的诱惑,双方不能同甘共苦,而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导致大量离婚案件涌向法院,而且婚姻家庭案件更多的涉及财产分配。因双方矛盾尖锐,常有损坏财产,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相邻关系纠纷多是积怨较深,双方敌意较大,有些甚至发展成多人乃至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多数农民都购买了农用车、耕田机等,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产生大量交通事故案件。
(四)农村刑事案件增多,农民违法犯罪案件上升。从类型上看,多涉及盗窃、赌博、抢劫、故意伤害、放火、及破坏生产经营等。从行为主体上看,因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缺乏教育,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另外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以致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二、新农村建设司法需求分析
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农村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年司法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司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密切相关。
需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和谐的农村。
要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多做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矛盾。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需求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社会安定的农村。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建设平安乡村,为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运用审判职能打击农村社会治安犯罪、丑恶现象;通过积极处理好农村的涉诉来信来访有效解决矛盾;通过就地公开开庭、送法进村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普及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指导乡村民调组织提高其解决民间纠纷的能力水平。
需求之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序发展的农村。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要井然有条的经济秩序为基础和保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就要高度重视涉农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通过公正审判,并以实际办案效果,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方面要对破坏农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还要对迅速增多的与农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权属、涉农经济往来合同等纠纷案件重点研究与审理、执行。
需求之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力司法保护的农村。
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便民利民理念,在工作细节上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切实加强司法救助,尽力简化诉讼程序,做到坐堂立案与电话立案、巡回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书面起诉与口头起诉相结合,坐堂问案与巡回办案、办案进病房、办案到田间地头等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方便农民,减少诉累,降低诉讼成本。
需要之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农村。
法院应把审判活动作为倡导优良道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通过正确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农村公序良俗的采纳支持农村良好风尚。通过公正审理各种违约案件,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提倡农村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追究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弘扬正气,营造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氛围。在就地开庭、案件调解、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解答当事人疑问、送法进村、法制宣传等活动中,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点广泛宣讲,使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三、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基层人民法院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平安建设。除以上分析外,在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意识
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中,找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着力点,使法院工作始终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能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职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努力做到不因案件的审判影响、妨碍农业生产,及时发现并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积极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打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一是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侵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集体财产的刑事犯罪;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积极参与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有效预防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严打”斗争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依法正确地定罪量刑,确保罚当其罪;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具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受害人谅解等情节的犯罪人员,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是积极参与“严打”集中整治行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辖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态势,采取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打击突出犯罪活动,增强打击效果。
(三)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措施,依法审理好各类民事案件,及时调处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平安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方式。积极推行巡回审判制度。在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与时俱进地发挥和丰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便民精神,对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和当事人因特殊原因不便到庭的案件,承办法官要主动携卷下乡,到当事人所在地开庭审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对各类涉农纠纷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救济。要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减、缓、免交诉讼费,让有理的农民打得赢官司,让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彰显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缩短办案周期,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讼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做好裁判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工作,力克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弊病,提倡文书制作简洁,说理明了,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通过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司法为民的实惠。
(四)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调解出和谐,提前一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在基层化解矛盾,成为农村平安建设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集法、理、情于一体,能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有效节省司法资源,是解决民商事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遵循“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引导群众采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法律、对待纠纷、解决矛盾。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申诉信访中反映的问题,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调解程序上,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答辩、开庭、宣判前的全过程;在调解时间上,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随地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不拘形式进行电话调解、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突破,做到案结诉息。
在调解过程中,一是坚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方法,感化当事人。二是充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邀请当事人所信服的人、说请人参与调解,细心把握稍纵即逝的和解机会,及时促成和解。三是坚持巡回就地办案,引导当事人的邻居去疏通其思想,借助当事人周围邻居的舆论促成和解。
(五)改革执行方法,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
以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努力破解“执行难”。不断加大对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案件、事关经济发展的案件和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穷尽执行措施,探索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积极开展执行和解的协调引导工作,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逐步规范执行财产评估、鉴定、拍卖、执行款物管理等执行行为;依法适用执行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案件的兑现率,最大限度地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
(六)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它同老百姓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不仅审理着基层法院一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而且还承担着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等繁重任务。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不仅是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庭建设要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软、硬”件建设一起上,基础建设和审判管理一齐抓。重点是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体现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努力实现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要加强法庭规范化管理,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人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完善人民法庭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巡回审判制度等,确保实现公正和效率。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完善解决农村争端的机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邻里纠纷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 “民转刑”案件。
(七)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活动,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诉讼法律知识,又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民法院工作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法院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优势,积极开展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等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农民了解怎样打官司,增强其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与各行政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开展调解工作,将大量民事案件和矛盾解决在村内。结合司法实践,认真研究农村平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司法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八)加强和改进信仿工作
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治安隐患。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来访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注重对信访人做疏导、说服工作,采取以案释法、循循善诱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依法纠错的原则,努力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健全“三化”管理:信访网络化,以信访接待室为主体,案件承办庭为依托,纪检组监察室为协助,院长预约接访为保证的信访网络;运作机制化,实行接访流程管理,信访接待室负责来访登记,初访处理,分流督办,案件承办庭限期处理,对涉及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室调查处理,对上访老户和易引起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由信访接待室办理院长预约接访;责任明确化,从案件承办人、庭室负责人、信访接待室到院长,所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形成了信访工作人人有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对可能发生上访的重大案件,严格实行定案件、定人员、定措施,院领导包案的“三定一包”责任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依法处理好上访问题。把信访工作当成体现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对信访中发现的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改变信访方式,将信访窗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结合巡回办案、法制宣传等进社区入农户,开展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
(九)强化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人民调解不但不应弱化,反而应该加强,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程序。针对全院调解工作状况,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组成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各级调解组织逐步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相继建立五项制度:一是纠纷管辖责任制度。基层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工作,争取纠纷不出村、不上移。二是疑难纠纷转办报告制度。调解未果的案件,及时移交乡(镇)调委会做好调解工作。三是定期排查报告制度。村调委会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及信息。四是集中排查调处制度。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定期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五是回访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对已调处完毕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召开的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向人民调解员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聘请部分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轮流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使每一个调解员都有机会亲临法庭,潜移默化地传授调解经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和谐。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体现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开拓法院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对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杨平
内容提要: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深入人心,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任重而道远。目前,新农村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落后面貌。
关键词:新农村 建设
为了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情况,有利于主体班的教学,按照我校校委决定,于7月底,由副校长廖楚雄教授、工会主席谭均匀教授各带领一个专兼职教师组对娄底市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查。我有幸参加了冷水江组。我们着重调查了省级示范村毛易乡花坪村、市级示范村禾青镇黄泥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一、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深入人心
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全党重视,举国关注。农业兴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昌;农村稳则社会安。这是我国社会的广泛共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性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中国现代化、民族复兴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破解“三农”难题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科学方案,大快人心。
新农村建设是农民太久的期盼。面朝黄土背朝天,粗茶浓饭,默默耕耘是农民几千年的真实写照。他们做梦都希望能过上好日子。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他们的日子一天一天地好起来,但他们更希望象城里人那样,手一拧就出水,火一点就做饭,在村里看病,在屋里“方便”……,这些都是他们几代人的期盼。从调查中了解到,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改变生存环境状况的愿望强烈,迫切希望能象城里人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等。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很高,愿意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靠自己的劳动改变落后面貌。以花坪村为例,全村5个小组,每个组都修了水泥路,有人行道2000米左右,水渠道3000多米,还修建了4个排洪区等,村民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活动之中。禾青镇黄泥村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此同时,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氛围已经形成,有了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目前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1、对“新农村建设”的概念理解模糊。从调查中得知,有不少人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兴建新村庄,理解为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不能只取“村容整洁”这四个字。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地追求村容整洁。新的村庄规划建设能搞到什么程度,实际上是由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支持程度决定的,不能搞一刀切,更要防止形式主义。
2、新农村建设规划普遍滞后。当前,农村居住状况普遍存在小、散、乱、脏的问题,家畜养殖缺乏环境治理,禽畜粪便成为农村地面污染源。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对村镇河流污染较严重,严重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镇村建设规划尤其是村庄建设规划明显滞后,严重阻碍着村容村貌的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益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3、农村公共产品不足。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缺。由于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绝大部分村寨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大部分农村没有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公用设施匮乏。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府财政收入失去了主要来源,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更是有心无力。村委会要供给公共产品,必须筹集资金,但村委会不是一级政府,更没有独立的公共财政权。以黄泥村为例,村办公楼长年失修,现借用村小学的一间教室做办公室,没有村级图书阅览室、蓝球场等。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缺,成为当前农村的大难题。
二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近几年来,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乡镇农技站、畜牧站、水产站等涉农部门一门心思忙于自己的经济利益,很少提供对农业的技术服务。而农民迫切需要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指导,现实中却普遍缺乏。农民最需要政府提供科技、信息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其次是农产品销售、农业新品种、新化肥、新机械信息等指导。
4、农村文化教育缺乏。一是农村基础教育缺乏经费。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由过去过多依靠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农民集资的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较变到由县政府财政拨款的体制上来。但是当前,在多数地方,县乡财政严重困难,农村教育经费仍然紧缺。同时,农村基础教育将面临学校危房没有资金维修、学校办公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境地。二是农民缺乏教育培训。新农村建设呼唤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的塑造。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目前农民普遍缺乏教育培训,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劳务技能培训。第二、缺乏市场意识培训。第三,缺乏组织管理培训。
三是基层干部急需再教育。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关政策在操作过程中出了问题。例如,为鼓励农民使用清洁能源、建设沼气池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政策规定农户每建设一个沼气池,由国家补助800元。结果,有的农户只在村里领了200元,有的分文未领。这严重影响了农户建设使用沼气池的积极性,导致农户对上级政策的不信任,产生了怀疑,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有的村级干部整体素质许多方面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存在“四个不适应”。第一,自身的基本条件、基本素质不适应。文化水平偏低、科技素质偏低、致富能力偏低。第二,理论政策水平不适应。有的村干部对党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执行片面。第三,理念思维方式不适应。第四,管理方法手段不适应。基层干部的服务观念、公仆意识和服务能力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当前基层干部急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强化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第二、转变观念,强化公仆意识;第三、牢记宗旨,提高服务能力。
四是农村文化传播手段滞后。乡镇文化站大多已停止了运转,农村文化生活非常单调,有的村自发组织的管乐队,只用来操办红、白喜事,从不用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而电视节目内容单一,除了拳头就是枕头,不是康熙就是乾隆,农村实用文化节目少之又少,而且文化传播的信息量十分有限。目前,有些农村社会风气越来越差,道德观念淡化,主要表现在社会责任感下降,打牌成风等。
5、农民增收十分困难。近年来,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渠道仍然非常单一,增收依然十分困难。以花坪村为例,支柱产业是两个小煤矿,全体村民除1-2个外出打工外,都是围着小煤矿转。须知,煤是不可再生资源,煤挖完了,农民的收入哪里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挖掘农民增收潜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6、现行体制机制篱笆有待打破。我国现行对农村管理体制的设置框架,尚未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窠臼,没有触动原有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农民支持市民的宏观管理格局。与“三农”联系最密切的涉农基层政府权限划分严重失衡。县乡两级政府的自主权不够。县乡自身的定位和职能模糊,转变职能任务艰巨,难以适应建设新农村的新要求。城乡协调发展的方针虽然已经提出,但是阻碍城乡平等的“旧”的政策的清理和畅通城乡自由流动的实实在在的政策还有待陆续出台。破解这些难题仍然面临着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直面现行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从新的起点、新的角度、新的需求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各行各业不断努力。我们必须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落后面貌。我认为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这个概念。新农村主要体现在“新”字上:现代农业要有新进展,农民收入水平要有新提高,农村改革要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发展要有新举措,社会风气要发生新变化,村镇改革要取得新成果,基层党的建设要有新面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开创新局面。要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要求,不能只取“村容整洁”这四个字。同时,也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色,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决不是喊几句口号即成,需要一个过程,任重而道远。
2、新农村建设要高起点描规划。各乡村应因地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规划的前瞻性、长期性,确保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特别是首先要搞好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一是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和关键举措,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应考虑当地群众习俗和当地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农村一、二、三产业配套发展,大力实施“一方一业、一片一品”战略,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不断促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规划。对农村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适度超前,既要避免好高骛远、铺张浪费,又要注重长远发展,少走弯路,为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要规划好农村卫生医疗、文化娱乐中心、五保户集中供养区等公益设施建设,使农民新村既有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
三是村居建设规划。针对现在农民住房格局比较杂和散的现状,应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适度集中的原则,合理规划村民聚居点,彻底改变“有新房无新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
四是生态保护规划。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特别是要突出抓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积极开展治脏、治乱和改水、改厕、改栏舍等工作,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的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行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同时,要引导农户提高绿化意识,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3、着力抓好新农村队伍建设。①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首先要把农村义务教育当成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来抓,从源头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其次要抓好农民职业教育。乡镇政府在农民职业教育中应担负主要责任,可以在农村中学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并在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把教育内容拓宽到第二、第三产业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第三要抓好远程教育。通过远程教育精心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网上学习。第四要抓好专业协会。要在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农村专业协会建设。第五要搞好下乡服务活动。要贴近农村、贴近群众,大规模开展下乡服务活动,把文化、科技、信息、卫生知识等源源不断地送到农村、送给农民。创新内容、创新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指导,到农户家中去,到田间地里去,面对面解答群众的疑难问题,真正让农民享受到最新的实用科技成果。
②大力建设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一是要突出三个重点强化教育。第一、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提高农村干部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提高他们对政策的理解能力,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第二、加大致富本领的培训,提高农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富裕的能力。第三、抓好农村政策法规教育,提高农村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手段、优质的服务,提高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二是着力打造现代培训机制。首先,培训形式要层次化。培训基地的培训,主要以市、县、乡党校为主阵地,逐步形成市、县、乡、村统分结合的培训网络,做到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市县两级培训由组织、宣传、党校、农业等部门承担,定期组织培训,发挥龙头示范作用;乡镇培训以乡镇党校和农业站所为依托,按照市县统一部署,结合本乡镇需求,灵活组织培训;村党支部经常组织干部学习讨论,进行更具体、针对性更强的培训。其次,培训手段要多样化。在各级培训中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包括电视、电脑、录像、远程教育等手段,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教育资源问题。第三,培训师资要多元化。采取挖掘本县市师资和邀请外地教师相结合,专家教授与领导讲授相结合,电化教育与观摩考察相结合的办法。第四,培训内容要实用化。可邀请本地教师、各级领导、省级、国家级专家学者为农村干部讲授文化课,邀请农村实用技术专家和种田能手讲授农业知识。
三是加强对任职干部的有效监督。实践证明,引入选人用人竞争机制,加强对任职干部的有效监督,是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从各地的经验看,在乡村两级实行“民主推荐、公开竞选、组织考察、有效任期”是行之有效的模式之一。
4、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特别是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重点拓展农业发展领域。一是要拓展农业功能,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农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保护自然资源等功能。二是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健全产加销各环节和贸工农各领域相互链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强化产业内部联系,促进农业增值增效。三是要拓展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四是要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为农产品流通、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5、构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按照中央要求,从全局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发展和战略眼光设计和构建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和机制。
①、创新政府农村发展管理体制。实行大农村管理格局,调整中央涉农机构职能结构,在中央和省、市、县成立统一的农村发展管理协调机构,由县派专门人员负责与乡镇协调,制定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体化政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与有关部门一起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包括医疗卫生,就业和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
②、尊重县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应当加强县城经济社会发展行政能力,扩大县级权限,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减少由于过多行政层级对县级政府行政能力的限制。改变中央和省级部门的条条分割拨款模式。同时加大资金财务审计、项目绩效审计和行政监察力度。必要的考核工作,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组织实施,使县乡政府从各种形式主义的达标考核带来的沉重行政事务负担中解脱出来。法律法规规定由上级政府及其部门承担的职责不要转给县、乡镇政府承担,县乡镇政府也不能把其承担的行政职责转给村民自治组织。上级政府及其部门要求县乡镇政府承担法定职能以外的事项,应当给予相应的财力支持。
③、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要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群众真正有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建设平安乡村。三要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产品加工、销售、出口、信息服务与行业协会的发展。鼓励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的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④、建立国家农村综合发展基金。这些资金投入方向: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二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是建立动植物防病检疫体系和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安全标准和质量标准。四是农民社会和医疗保障体系。五是农业救灾防灾体系。六是农村水、电、路、环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总之,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的要求,做到“五个坚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牢记“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要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要强调一律;要引导扶持,不要包办代替。使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变,农村的基础设施有较大加强,农村的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有较大发展,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有较大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大有好转。
执笔人:杨平二OO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参考文献: 周发源,《新农村之路》(M),湖南农民出版,2006年4月第1版,第32-33页。左然,《构建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人民论坛》(J),2006.04。3 潘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框架性思考,《理论与当代》(J),2006年第2期。刘满仓,发展中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对策与建议,《领导科学》,2006.7。5 邓德林,全面建设新农村要做到“三高”,《领导科学》(J),2006.8。6 陈森,培养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前进》,2006年第4期。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新技术》,2006.5。